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认识图形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工程制图;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039-02
《工程制图》课是当前高职高专师生普遍反应较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难点是学生识图、绘图技能的培养,将复杂的立体转化为平面图形以及把平面图形转化为立体的空间认识、立体思维活动,大多数的学生都存在难以适应的情况。学生大多能够意识到制图课程的重要性,在制图的学习中也花了很多的时间,但效果并不理想。这其中有学生知识结构方面的原因,也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原因。那么,在教学中应该重点解决好哪些关键因素才能提高学生对课程的适应,有效地培养学生空间认识能力、立体思维和识图绘图的技能呢?以下笔者从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优势结合来做一个探讨。
一、传统板书教学的特点
在传统的板书教学中,一支粉笔、一张挂图、一个模型、一块黑板完成整个识图与绘图过程。这种方法注重的是绘图过程的训练,老师在黑板上画图,是根据三视图的投影规律,即“长对正、宽相等、高平齐”,由点到线到面再到体而形成图形的。学生在老师的一笔一画的过程中逐步学会投影规律,清楚整个图形的形成过程。具有示范性好、互动性强的优点,对于绘图而言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式。但这种传统的方式对于识图有其不足之处。制图学习需要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所谓空间思维能力是指物体与视图之间的一种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它是读图与图解能力的基础。在培养空间思维能力上,由于使用的模型很有限,挂图又显得比较呆板,无论老师怎样描述比划,有些学生就是想不出它的形状结构,因此传统方法在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上效果较差。
二、多媒体教学的特点
要学好本课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传统教学中,一般都是用模型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一些概念,然而模型具有吸引力低、不易操作等缺点,同时把本课程中大量且不断更新的二维图形都制作成模型也是不现实的,因此传统的模型已无法满足本课程的现代化教学要求。
随着多媒体技术特别是三维设计技术在制图课程中的应用,对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就变得容易起来。通过观察物体的空间形状和结构,画出其平面图形(视图),即由空间到平面,再根据平面图形想出物体的空间形状和结构,即由平面到空间。这样反复训练就能很快培养起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要完成这种训练,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完全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画出各种物体的三维图形(例如:采用AutoCAD中的三维实体造型比在黑板上画轴测图要快得多),这些图形可以在空间任意放大、旋转(这在黑板和挂图上是不能实现的),我们就能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它的形状结构,根据投影原理画出它的二维视图,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很容易理解和掌握,有利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对制图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综合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等组织教学,具有生动、高效的特点。但其教学内容多,再加上这种教学方式本身就缺少肢体语言,容易将多媒体教学变成机械的放幻灯片、念讲稿,形式单一缺少变化,导致学生疲劳,反而降低教学质量。
三、将传统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结合的优点
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坚持了传统板书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结合再配合用三维模型演示,发挥各自优点,追求最佳效果。下面以讲解“平面立体的投影”为例,谈谈体会。
(一)课前必须充分备课,写出合理教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教是首位。教案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依据,而备好合理性的教案却是实现创造性教学的必要条件。要备好合理性教案,要求教师不仅深谙教学之道,且要专业知识渊博,能讲、能做,同时能不断地吸取本专业新信息、新科学来充实和提高自己。教案除了纸质之外,还可以有多媒体课件。当前工程制图的多媒体课件较多,可以直接选用,也可以亲自制作针对所授班级学生特点的课件。笔者选用了湖北水利水电学院制作的“水利工程制图”多媒体教学课件。
(二)上课时,先介绍“平面立体的概念”
由于所选的多媒体课件有3D模型库,且每个模型都可以用鼠标进行3600任意旋转,学生可以从各个角度来观察此模型,学生有很强的兴趣,从而加深对平面立体形状特点的理解与记忆。此过程中让学生自由讨论并总结平面体的概念,教师适当引导,并板书在黑板上。接下来,在3D模型库比较多个平面立体形体特征,把平面立体进行分类,并归纳出各类的形体结构特征,也将其板书在黑板上。然后在3D模型库中以六棱柱和六棱锥为例,在黑板上画出各自三视图。在绘制图形时,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参与其中。比如,教师可以先画出六棱柱的二个视图,然后把3D模型进行左视方向的投影观察,请同学到黑板上画出其第三个视图。在此过程中,对学生实现奖励机制,即上台画图正确加平时分,画错不扣平时分。每到此环节,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意见是对完工后图形的是否正确发表意见,有的是对绘图顺序提出意见,还有的是对视图中图线线型提出意见。汇总意见之后上台同学自我总结,最后由老师给出答案。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点,也掌握了该绘图技巧。且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以上,笔者只是把投影制图部分做了介绍。对于专业图部分,则更能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比如从网上下载共享视频,让不能亲临现场的学生先有感性认识,再结合图纸中图样讲解,有利于学生对图示建筑的了解,减少识读困难,并节省课时。教师也可以把图纸中的投影图用三维软件绘制出来,增加学生由图到物的认识过程中的立体感形成等等。
总之,工程制图作为工科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完全的板书教学和完全的多媒体教学均不能达到最佳的授课效果,只有将两种教学方法的优势结合,才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而且直观性强,有利于学生接受,从而用较少的学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教与学双方均有新的起色。
参考文献:
\[1\]曹辉,梁飞华.“工程制图”组合教学法探讨\[J\].中国科技创新导报,2008,(14):177-178.
做一份好的教案,可以让老师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显现出足够强大的自信。而且对于教案不仅仅是学校考核的标准之一,一个优秀的教师,他会在教案中加入自己独到的见解,而这个独特的见解会为学生带来长久的收益。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梳理归纳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一、联系生活、复习引入。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谁能说说在我们生活中那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2、从桌面上拿出自己喜欢的物体,并说说它们的的形状。
3、摸一摸手中的物体,有什么感受?与同学交流想法。
4、引导学生说出有些物体的一面或几面是平平的,揭示课题。
二、动手操作,认识图形。
1、认识长方形。
(1)让学生动手找出长方形的面(生可以用摸),认识长方形并出示图形。(电脑出示:从长方体中取下长方形。)
(2)其余生也找找手中物体中的长方形的面,看一看,摸一摸。
2、能不能从其他物体上找到其他的图形呢?(学生独立找、小组内找、与教师一起找)。
3、汇报交流,认识正方形、三角形、圆。
(电脑演示)
4、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今天我们认识的图形和过去认识的物体有什么不同?(立体图、平面图)
5、用自己的办法把他们图形画下来。
三、联系实际、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1、出示教材中的交通标志图让学生辨认,渗透交通安全教育。
2、在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这些平面图形呢?请同组的同学相互说说。
四、课堂活动。
1、小明和同学们一样也认识了这些图形,这是小明利用今天认识的图形拼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电脑演示)你们能从这幅美丽的图画中找出今天学的这些图形吗?
2、下面请同学们小组互相合作,利用老师给你们的图形拼出自己喜欢的漂亮的图画,要尽量和小明的不一样。
五、课堂小结
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想今天认识的图形。
六、布置作业
2、在生活中我们到处都可以见到这些图形,同学们回到家后仔细观察家里的物体,看看能在哪些物体上找到这些图形,把你的发现告诉爸爸和妈妈。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初步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
2、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3、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
三、教学重点:
初步正确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特别注意过九的数。
四、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五、教具准备:
计数器、数字卡片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数位表: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呢?第三位呢?(个、十、)对!
“那么怎么样用计数器表示11?”(指名回答,说一说数位表示的意思)
(二)导入:
“刚才表示的数都是20以内的数,如果是20以上的数又应该怎样表示呢?谁知道24这样用计数器表示?”
说一说数的组成。
(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
写作:24读作:二十四)
(三)新课:
1、想一想应该怎么样用计数器表示42?(指名回答)
想:42由4个十和2个一组成,所以在十位上拨4,在个位上拨2。
写作:42读作:四十二
2、(1)教师拨珠子:十位4颗,个位3颗
“请问珠子表示的数是多少?”(指名回答)
板书:写作:43
全班齐读“十位是4,个位是3,所以读作四十三”
读作:四十三
3、练习巩固:
(1)接拨珠子,分别用指名答、开火车答、全班齐答等方式。过九的数:39,49,59,69,79,89,99.
(2)教师读数,学生听数并动手写数,再全班对答案。
(3)同桌2人合作,一人说数,另一个人在听写本上写数,要求写数和读数都要写出来。每人说3个数。
(4)巩固练习
?1、个位是7,十位是4,这个数是()。
?2、65的6在()位上,表示(),5在()位上,表示()。
?3、一个两位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7,第二位是2,这个数是()。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100以内的读数和写数。(板书:读数、写数)其实方法和20以内数的读写都是一样的。不知道小朋友们是否都熟练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写呢?好我们现在来做练习。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一、巩固旧知进行铺垫
1、口算练习(出示口算题卡)
10+2= 4+10= 13-3= 12-10= 6+10= 10+5= 15-5= 17-10=
[请一两个学生说一下你是怎样算的一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多少,一个十和几个一中去掉几个一剩多少]
2、数的组成的练习。
6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多少?8个一和5个十合起来是多少?
46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28里面有几个一,几个十?
[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巩固达到对新知识进行铺垫的目的]
二、创设情境
1.利用进行动画演示:小明要过生日,请了好多同学,妈妈带小明到商场去买酸奶。
(显示妈妈领着小明到商场的情景。)售货员阿姨先拿给妈妈30瓶(显示30瓶酸奶在左边),又拿给小明2瓶(显示2瓶酸奶在右边),问: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请学生观察要买的酸奶,怎样放的,引导学生看到成排放置,每排10瓶,放了三排,还放了两瓶]
2.解决30+2。
师生共同解决问题:一共买了多少瓶酸奶?师板演用小棒代替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板书:30+2=32说说是怎样想的?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求30和2合起来用加法,依据百以内数的组成:3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32]
3.还可以怎样列式解决2+30。
教师板书:2+30=
独立思考后写在练习本上,发表意见,进行全班交流。
巩固练习30+3= 6+20= 70+8= 9+40=
4.解决32-2。
教师问:现在我们知道妈妈给小明买了32瓶酸奶,仔细看图发生了什么事(小明拿走2瓶),还剩多少瓶?请列出算式,学生口答,教师板书:32-2=30。你能告诉大家是怎样计算的吗?
指出:为什么要进行减法计算,再依据减法的含义,从32里去掉2,计算32-2的结果,可以依据数的组成知识,32里面有3个十和2个一,去掉2个一还剩3个十,就是30;还可以这样想: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3个十和2个一加在一起就是32,从32中减去2个一,就剩下3个十即30。
巩固练习63-3= 57-7= 48-8= 29-9=
[请多个学生说说怎样算的,新知的强化。让学生明白整十数加一位数与相应的减法的算理]
三、运用实践操作,
1.摆一摆,算一算,并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请一名学生在实物展示台上摆小棒,请其他同学一起按要求摆小棒学生仔细观察后,提出问题在练习本上写出相应的算式,并由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先摆5捆,再摆6根(一共有多少根?)
50+6=56 6+50=56
先摆44根,再拿走4根。(还剩下多少根?)
44-4=40
2.填一填连一连
课本做一做第一题填空,个别同学在展示台上展示,集体订正。
第二题数学游戏:在课本上连线,在展示台展示正确者奖励玉米图片
3.我当小法官
4+60=46 4+60=64
4个一和6个十合起来是644个一和6个十合起来是46
65-5=60 65-5=6
5个十和7个一合起来是575个十和7个一合起来是75
74-4=? 90+6=?
[出示小兔和小猫他们那分别对应同一道题,结果不同,学生用手势比划小兔对还是小猫对,面向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出的是学生容易出错的题,学生在明白算理及仔细观察对比下选出正确的。最后一组题要求学生自己解答进一步巩固]
四、解决问题(第43页的第6题。)
在这里将首先出示一张春天的景进行情景创设,﹙春天到了,老师带同学们去春游,在出游时出现了一个小问题,需要你们来解决﹚运用多媒体出示课本上两人对话的场景(有老师3名,学生40名,45瓶矿泉水够吗?),看后先进行同桌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会用算式表达的同学,可以列出算式来。请个别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40+3=4343
五、全课总结:
关键词:机械制图;教学方法;探讨
《机械制图》是机电类专业的一门既注重理论又注重实践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学生在学习专业课和从事生产实践中,时时要涉及到机械制图知识,要与各种图样打交道。如果他们不通晓机械制图这门“工程语言”,就很难学好其它专业知识,也就无法胜任以后的工作。因此,教师在进行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识图、绘图能力、读图能力,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及毕业后从事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端正学习态度,努力提高学习兴趣,使自已具有较强的识图、绘图能力。
一、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力求讲授层次清楚、条理分明
讲课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做出结论的过程。提出问题应尽量做到自然明确,联系实际和富有启发性;分析问题要做到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做出结论要简明准确、便于记忆。为此,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围绕本课时要达到的教学目的,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和讲授顺序。如在进行重点内容“组合体视图的读法”这部分内容教学时,根据“使学生掌握读图方法”这一教学目的,抓住“读图方法”这一主线,按“读图时应注意的问题、读图方法及读图方法的具体运用”的顺序组织教学内容。讲清方法(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指出难点(分析图框)、点明关键(不同组合型式的视图特点),再举例讲解读图方法的具体运用。
二、提炼讲课内容,归纳绘图方法;力求简明准确,便于学生记忆。
《机械制图》是研究绘制机械图样的一门学科。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绘图、读图和图解能力。机械零件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为了教得其法,学得轻松,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运用分析、归纳等逻辑艺术,提炼讲授内容,注意归纳各种绘图方法及视图特点。诸如:
1、抓主、分块,对投影、想形状的形体分析法的读图方法;
2、根据已知的齿轮主要参数齿轮Z和模数M,利用有关公式计算出齿轮各部分的尺寸,然后按规定画法画出齿轮轮齿部分投影的齿轮画法;
3、平面立体‘三视图均为多边形’的视图特点:一个图框在另一个图框之外,由多个图框叠加而成;
对这些方法和特点进行归纳,为学生记忆创造条件。同时在答疑、辅导学生作业的过程中,应启发、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并正确运用这些方法、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三、注意直观教学和图例的选择
绘制和识读机械图样的空间想象,主要是依据实体的空间形体投影规律。为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完成从实体到图例,使用直观教学法,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体,然后再从观察中得出空间形体投影规律;也可以从教学的某些结论出发,先讲授有关的理论知识,再以实体的形式加以验证。以便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认识实体的空间特征,从而获得清晰的表象。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本课时选择什么样的直观教学手段,要引导学生观察什么,注意什么,要得出什么结论,怎样结合讲解,什么时候演示,怎么演示才能让全体学生都能看懂等等,都应经过周密的考虑。但是应该指出,直观教具只能起“拐杖的作用”。目的是帮助学生“走路”,而最终必须去掉“拐仗”能独立“走路”才行,所以随着学习过程的进展,应当逐步有控制地使用直观教具。过多地使用直观教具,会使学生过于依赖这些直观教具,不利于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发展空间想象力,这是必须加以注意的。
四、注意精讲多练
精讲就是要讲得好。做到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言简意明。三言两语就能点到问题的实质,击中要害。这就要求备课时要很好地提炼所讲的内容。注意归纳总结一些简明易记的结论。
在精讲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分析和综合的思维活动。每个人创造思维能力的强弱,取决于他对事物的分析和综合的能力。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是画图和读图的基本方法。在绘制组合体的视图时,要弄清它由几个基本几何体组成,各基本几何体的形状、位置,相邻两基本几何体的组合形式,这就是分析的过程。然后按照每一个基本几何体的所在位置逐个画出它们的三视图,注意根据组合形式正确画出相邻两基本体视图的交线,这样把单个的分析综合起来、从而得到组合体的视图,这就是综合的过程。用形体分析法读图也是这样。根据一个图框一般是立体上一个面的投影的道理,把组合体的视图分解为若干个图框,利用投影关系对应找出每一图框的其余投影,抓住形状特征视图看懂各部分的形状,这就是分析的过程。然后再结合位置特征视图,把各部分组合起来,想象出该组合体的形状,这就是综合的过程。教师无论在讲授,辅导或批改作业时,都要经常地启发学生去分析和综合。另外,还要注意启发学生进行推理的思维活动。如讲授直线对投影面的各种位置及其投影特性时,对两类特殊位置直线,只要分别讲透其中一种即可,然后启发学生进行推理,得出其余两种特殊位置直线的投影特性。切忌在课堂上把各种位置一一罗列,使学生不得要领。
五、教学艺术
1、重视板书、演示图的过程作用,活跃课堂气氛
美观、清晰、整齐的板书、演示图的绘图过程,也是活跃课堂气氛不可忽略的因素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板书应尽量做到简明扼要、节次分明、条理清楚。演示图的绘图过程,对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所绘制的图形应布置在黑板上能使全体学生都能观察到作图过程的地方。图应画得清晰(适当大些)、准确,图线应粗细分明、文字要标准、工整、准确。
2、脱离教案,保证讲授连贯流畅,从容自如
讲课是讲解,不是读讲稿,更不是背教案。要有讲有解,既讲又解,才能引导学生集中思想、身临其境地获取知识。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具有编写教案又能离开教案讲授的本领。只有脱离教案,才能使讲授连贯流畅、从容自如,才能做到口语表达准确简洁,语音清晰明快,语调抑扬顿挫,语速不快不慢。
3、现代化教学手段,教与学轻松结合,事半功倍。
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以及活动影像等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形象化教学,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法在直观感、立体感等方面的不足,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
新课改要求,现阶段的教学需要基于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基于学生发展目标展开科学教学过程。由此,构建高效对话课堂,需要基于小学生的认知基础、兴趣爱好、个性差异与身心发展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思考、创新、互动与实践,在师生、生生有效对话过程中,不断掌握知识与方法,提升数学素养。
一、创设和谐氛围,奠定对话基础
有效对话课堂的构建,创设和谐氛围是基础,也是激励学生思考、表达的关键。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他们想法奇特,且思维活跃。若死板、严肃的课堂氛围禁锢了他们的思想,那么对话课堂也难以开展。学生对教师噤若寒蝉,师生间就难以有语言、眼神交流,教学效率就会大大降低,学生创新思维也难以提升。由此,创设和谐氛围,借助多媒体情境、活动情境、游戏情境、生活情境等,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自主感受、思考、创造与实践,能有效奠定对话基础。
如《认识图形》教学时,教师播放课件,多媒体课件上呈现出非常多不同形状的图形。教师引导:“大家认识图片上这些图形吗?”学生们七嘴八舌的回答问题。教师再拿出实物材料,积木、书本、茶杯、纸盒等,引导学生说出这些物体的形状。之后,教师表扬学生回答的非常好,接着与学生对话:“大家能结合生活中的实际物体举例说说什么是圆、长方形、正方形吗?”学生举出栅栏、棋盘、禁止吸烟与小心摔倒的标示图等,来说明自己对图形的理解。通过创设多媒体情境、实物情境,打造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构建有效的对话课堂。
二、解读学生心理,激活对话过程
了解学生心理是顺利展开对话过程的关键。新课改下,需要引入全新的教学思路与方法,摒弃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抓住学生心理,有效解读,了解学生的顾虑、困惑与奇特想法,有效把握,科学引导与介入,如此才能更好的展开对话过程。解读学生心理,可以采取观察学生肢体动作、身体语言、眼神语言的方法,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知识与实践经验,有效解读,合理调控教学过程,激活对话过程。
如《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时,将学生分为6人一组,每个小组分配18根铅笔,教师:“我们今天来玩分铅笔游戏,18根铅笔,分给3个、4个、5个、6个小朋友,分得的结果分别是什么样的呢?”教师引导学生做游戏,学生们发现,分给3个学生,每个人有6支,分成4个学生,发现分不了,分配的学生一个个充满疑惑的眼神,与小组成员讨论,是不是自己分错了。这时,教师与学生对话:“分给4个小朋友时,是不是每个人4根铅笔,还有多的,再一人一根又不够呢?”学生:“是啊,还剩下2根,每个人只能分半根了。”教师:“这就是除法的余数了。”之后,教师画出表格,填入游戏结果,展开余数与除数大小比较的教学。通过解读学生心理,激活对话过程。
三、实施有效提问,提升对话质量
提问是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表达的最佳策略。提问有引导学生思考的作用,也有提示和点拨的作用。小学低年级教学阶段,实施有效提问,能大大提升对话质量。为增加提问的有效性,就需要做好课前准备,充分准备好教案,预设教学过程中的各类情况,作出提问预想。结合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表现,合理协调与动态调控。采取并列式、牵引式、递进式、反问式、点拨式等提问方式,针对性运用,提升对话质量。
如学习《认数》这一单元知识时,采取递进式提问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单元知识,建构知识网络。教师:“这单元学习的数字满十进1位,也就是10个低一位的数,可以构成高一位的1,如10个1就是10,10个10就是100。那么10可以由几加几组成?”学生:“1+9,2+8……”教师:“100又由几十加几十组成呢?”“对应的加减法如何计算?660-60=?660+60=?”“如果是600-60=?600+60=?呢”运用递进式方法,基于学生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掌握对应为相加减,满10进1,不够减从高位借1的知识与方法。
小学数学高效对话课堂的构建是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凸显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表达、自由交流、创新思考的关键举措。新课改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更加关注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采取科学的方法,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时间与空间,在师生、生生对话课堂中,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投入与实践探究。通过有效对话课堂的构建与实施,强化对学生表达能力、交流能力、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数学素养,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
【参考文献】
数学学习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有效的学习更应促进学生的发展。维果茨基认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这才是好的教学”。他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其实质就是教学要把那些正在或将要成熟的能力推向前进。促进学生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强调学生发展中的体验与交往过程。使他们成为发展与变化的主体,进而帮助他通过现实与寻求走向完人理想的道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体现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1、积极了解儿童的现有经验
布鲁姆说过:对教学影响最大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这已有的知识实际上就是儿童的经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儿童自己获取的,而且来自于课外,教师要很好的研究儿童的经验水平,根据儿童的已有经验设计教案,才能更好地推进教学进程。如“引入新课部分媒体出示可乐罐、礼品盒、魔方、牙膏壳等实物让学生判断这些物体的形状”;“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这些问题的答案虽然王花八门,但是真实地反映了儿童在这方面的真实水平。
2、重视数学活动的建设和开展
活动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特征。新课标十分重视数学活动的建设和开展,指出:“教师应向儿童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揭示规律,建立概念,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1)倡导“自主探究”式学习
“探究”是新课改的一个主题词,所课探究,是对问题做出猜想、假设、预测、收集数据、证明的过程。这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这一点在本堂课中比较突出:我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探究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等等,内容一步一步推进,使学生逐步掌握了探究这类问题的一些方法。
(2)倡导在“触摸”中学习数学
让学生多实践、多操作,在此基础上去感悟知识,主动获取知识。这是本堂课的一大特点。在教学中曾多次让学生运用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等方法发现长方体(正方体)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等的特征。让学生在“触摸”中掌握知识,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内驱力。
(3)倡导自主讨论、交流
学习数学的过程不只是计算的过程,还要能够在推理、思考的过程中学会交流,进行体验。在本堂课中,安排了多次小组交流活动,让学生及时反馈获得的数学信息,表述自己独到的发现。交流是信息共享的过程,也是尝试的过程,它超越了“掌握知识”而升华为“学会生存”。
3、让数学走进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掌握数学,探索真实世界中的数学,这比单纯学习数学更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引导他们走向生活,勇于实践,培养他们“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①本堂课所使用的教具大都来源于生活中的实物,从观察实物入手,慢慢得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②让学生带着所学的知识走向实践,学会用数学的观点来解释现实世界中的一些问题,如:“下面图形,能不能围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如不能,为什么?”
二、设计思路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基础上展开教学的。为今后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作好铺垫。因此,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理解它们内在规律及联系是非常重要的。本课多次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量一量、摸一摸等实际操作中不断积累空间观念的。在认识长方体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学习迁移自主讨论正方体的特征,再比较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异同。明确它们的内在联系,最后用学到的新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程序图:
教师活动: 创设情境 协作指导 拓展延伸学生活动: 操作感悟 自主探究 实践应用
三、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意 图
(一)操作感悟
1、出示实物:可乐罐、礼品盒、魔方、牙膏盒等,请学生选择喜欢的物体,说说是什么形状的?
2、揭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联系生活实际,支持学生根据自己的“数学和生活经验”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同时强调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选择喜欢的物体说说形状。
(二)自主探究
1、认识长方体特征
(1)初步感知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实物,并动手摸一摸,认识长方体的面、顶点、棱。
(2)小组合作,运用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的方法再次观察实物。通过讨论、交流、概括特征。
(3)指导识图
认识不同方位,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包括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和学生一起探讨看不见的棱和面的表示方法,理解立体直观图的形状特点,完善对长方体的整体认识。
(4)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揭示它们的意义及其相对性。
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动手操作实践,使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揭示规律,建立概念。
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一起探究,逐步获得新知,学生在探索新知的同时,也逐步掌握了探索的方法。促进了学生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的发展。
运用多媒体教学,加强学生的直观感知,提高教学效率。
2、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小组合作探究正方体的特征,诱发比较、迁移类推。3、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
(1)多媒体动态演示,比较分析。揭示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内在联系,得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的。 开放学习的方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发展尝试总结,验证,实现知识的“再创造”。比较是认识事物的主要方法之一,特别在几何体教学中,运用比较方法,加强形体间的联系和区别,提高识别能力。同时渗透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
联系生活,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
(三)实践应用
1、判断题
2、操作题
将8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小正方体摆成形状不同的长方体,并分别指出长、宽、高。
3、拓展提高题
判断部分展开图形能否围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并说明理由。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数学教学,该班共有学生24人。从毕业成绩来看七年级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要重视听法的指导。学习离不开思维,善思则学得活,效率高,不善思则学得死,效果差。七年级学生常常固守小学算术中的思维定势,思路狭窄、呆滞,不利于后继学习,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法指导。学生在解题时,在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的问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学生是否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与其学业成绩的好坏相关,七年级学生由于正处在初级的逻辑思维阶段,识记知识时机械记忆的成份较多,理解记忆的成份较少,这就不能适应七年级教学的新要求,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记法指导。
二、教材及课标分析
第一章有理数
1、通过实际例子,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会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
2、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体会从数与形两方面考虑问题的方法。
3、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4、理解乘方的意义,会进行乘方的运算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为主).通过实例进一步感受大数,并能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1、理解并掌握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等等概念,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理解同类项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掌握去括号时符号的变化规律,能正确地进行同类项的合并和去括号。在准确判断、正确合并同类项的基础上,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3、理解整式中的字母表示数,整式的加减运算建立在数的运算基础上;理解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的依据是分配律;理解为的运算律和运算性质在整式的加减运算中仍然成立。、
4、能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列出整式表示。体会用字母表示数后,从算术到代数的进步。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1、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认识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
2、通过观察、归纳得出等式的性质,能利用它们探究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了解解方程的基本目标(使方程逐步转化为x=a的形式),熟悉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
4、能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设未知数,列出方程表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
5、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进一步体会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
1、通过大量的实例,体验、感受和认识以生活中的事物为原型的几何图形,认识一些简单几何体(长方体、正方体、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等)的基本特征,能识别这些几何体,初步了解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概念的方法,以及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
2、能画出从不同方向看一些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以及它们的简单组合得到的平面图形;了解直棱柱、圆柱、圆锥的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想象和制作立体模型;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相互转换的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3.进一步认识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掌握它们的表示方法;结合实例,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理解两点之间的距离的含义;会比较线段的大小,理解线段的和差及线段的中点的概念,会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4.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角,理解角的两种描述方法,掌握角的表示方法;会比较角的大小,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会计算角度的和与差,认识度、分、秒,并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了解角的平分线的概念,了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知道“等角的补角相等”“等角的余角相等”的性质质,会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尺规作图)。
5.逐步掌握学过的几何图形的表示方法,能根据语句画出相应的图形,会用语句描述简单的图。
6.初步体验图形是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并能初步应用空间与图形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研究几何图形的意义。
7.激发学生对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通过与其他同学交流、活动,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
三、学生学习习惯与兴趣的培养
针对以往学生中出现的学习习惯不良的现象,本学期我们还要抓好每个学生尤其是新生和学困生的学习常规,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这也是我们进一步转化学困生,控制学生流失的根本保证。
1、指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上好新课、取得高效率的学习成果的基础。基本要求:①及时预习。根据教学进度和教材的难易程度,适当地提前预习新课。②善于预习。依据知识基础、教材内容和学科特点等,选择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预习方法。要记录好新教材中的重点问题和不懂的问题,以便上课时加以注意。
2、指导并监督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
听课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能、培养健康情感的主要途径。听课的基本要求是:①要做好听课准备。包括学习用品、相关知识和心理准备。②要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③要注意突出重点,抓住关键。④要踊跃回答问题。积极思考,敢于发问,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⑤要做好笔记。记住重点内容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等。教师要定期查看学生的学习笔记,及时进行指导。
3、指导学生养成复习的习惯。
复习是学生自己或在教师指导下,加深和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检查学习效果,防止知识遗忘,提高记忆能力和自学能力,为下一次新课的学习打好知识基础的重要过程。复习的基本要求是:①要及时复习。复习要及时,每天复习以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一个单元、一个章节后,也要及时复习,及时巩固知识。②复习要有针对性,要抓住要点,对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通过理解加深记忆。③复习要注意归纳总结,使知识更加条理化、层次化。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作业是学生加深和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当天的学习效果,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环节。基本要求是:①要及时完成作业。当天的作业要当天完成。②要独立完成作业。养成独立思考和完成作业的习惯。③要注意解题方法,总结答题规律,答题要有一定的速度。④要正确对待作业的评价。要及时订正,找出错误的原因所在,要认真总结解题规律。各教研组每周要及时检查教师的教学计划执行情况、教案、作业批改、教研活动记录、课后辅导记录。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基本上能够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备课,做到不求全面,但求突破。布置作业时,做到少而精。全科作业量要控制在1.5-2小时左右。教师的讲课时间一般控制在30分钟左右,留下更多的时间供学生自学、复习、整理。这样,真正把课堂改革引向深入,有力的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开展。
5、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知识感兴趣,才能主动去接触知识,从而发现知识,去探索知识。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1)导课新颖,引起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诱发学生产生与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直接学习兴趣,使学生从新课伊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至关重要的。
(2)明确目的,产生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当一个人有了某种需要时,才会对相关的事物引起注意,并产生兴趣。因此,在导入新课后,应明确具体地交待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在知识体系中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地位、作用,以引起学生的重视,产生心理的需要,引发学习的愿望,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
(3)创设情景,诱发兴趣
在教学中,适时地创设和谐、愉悦的求知情景,激发学生乐学、爱学数学的内驱力,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4)动手操作,促进兴趣
动手操作活动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它需要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并需要学生独立、自觉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总之,就是使学生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既发展学生的思维,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看教师拼、摆,听师讲解获得的知识牢固得多,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
(5)寻求规律,发展兴趣
数学知识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谨性,所以数学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突出数学知识的特点及规律,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规律,才能使学生越学越有兴趣,从而正确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四、具体措施
1、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落实课标理念,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主动地进行学习。
2、把握好与前两个阶段的衔接,把握好教学要求,不要随意拨高。
3、突出方程这个重点内容,将有关式的预备知识融于讨论方程的过程中;突出列方程,结合实际问题讨论解方程;通过加强探究性,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关注数学文化。
4、把握好“图形初步认识”的有关内容的要求。充分利用现实世界中的实物原型进行教学,展示丰富多彩的几何世界;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让他们在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活中认识图形,发展空间观念;注重概念间的联系,在对比中加深理解,重视几何语言的培养和训练;利用好选学内容。
5、适当加强练习,加深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但不一味追求练习的数量。
永远记得刚参加工作时领导听我第一堂课的情景,我选的课文是儿歌《让我们荡起双桨》。我拿着查找到的教案照本宣科,在台上声情并茂地范读,入情入境地领唱,后来满怀期待地提问:“‘红领巾迎着太阳’一句中,红领巾代表什么?太阳代表什么?”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台下孩子表情木然,领导频频摇头,我自己突然就头涔涔而汗津津了!铃声一响,领导连评课都没有进行扭头就走了!头一次讲课的惨痛经历,重重的给我一记当头棒喝,才得以让我知道自己的浅薄与无知。从此我潜下心来,虚心请教,认真阅读有关教学书籍,真正做到备学生,备教材,后来尽管我真正努力了,但看到同样的教案为什么别人去上,就能取得那么好的课堂效果?许多的困惑和不解,后来从书中都找到了答案。那时我算是把“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句话领会到骨子里了。看来,只有胸中有丘壑,才能在课堂上挥洒自如,游刃有余啊!
××年,××校长迈进了××小学的大门,对全体师生提出了“学习并快乐着,工作并快乐着”的办学思想。中文系毕业的她知识渊博,当然是一个酷爱读书的人,她率先垂范,带领大家一起读名着,写体会,设论坛,开讲座,还经常给大家推荐一些名家名篇,学校还开展了“读书演讲比赛”、“教师古诗文朗诵比赛”、“每周随笔诵读”等活动。老师们在这些活动中既提升了文化底蕴,又享受了生活,并让自己的思想合着时代的脉博一起跳动。
于是,我再次翻开尘封已久的《唐诗》、《宋词》,一股诗香扑鼻而来,少年时那种对诗词的热爱又奔涌而出。在课堂上我也尽可能多地引用古诗词,推荐名句给他们积累背诵,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是因有诗词素养而方显才华的人。记得那年辅导学生参加龙口市读写知识竞赛,我和孩子们诵经典,赏美文,孩子们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谁曾想我本人参加辅导老师跟考,竟拔得头筹,在所有跟考老师中名列榜首。
××年新一轮课改在全国轰轰烈烈展开,××校长以课改为契机,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实施绿色教育,提升孩子的生命质量”的教育理念。为了尽快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徐校长首先进行的是教师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训练。她带领我们聆听陶继新老师的《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专题报告,在三个多小时的报告中,我的情绪始终处在激动与震撼之中。品读经典取法乎上,在纷繁中凝神静气的精神境界,的确给人以太多启迪。而众多读书成长的精彩纷呈的事例,更是让人感到了读书的力量。
正在我的语文教学小有成绩,想有所发展时,这年我的教学工作突然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为了扎实搞好课改工作,校长让我从原来的毕业班语文改科,任教一年级两个班的数学课。看到我有畏难情绪,她耐心细致地给我做工作。说我改教数学,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再加上教语文那么多好的经验用到数学教学上,课会上得非常丰厚,再说,提倡学科整合嘛,这正是我的优势!于是,我又埋头学习《新课程标准》,参加课程培训,用全新的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因为这是我们实施课改的第一年,所以听评课,写反思,做总结活动特别多。凡有活动,我都冲在前面,功夫不负有心人,凭着我的努力,我执教的《认识图形》一课在全市观摩课上广受好评,大获成功!在××的校园里,我一个大男人成了典型的孩子王,我带的两个班130多个孩子都特别喜欢我,上课一呼百应,下课滚在一起,其乐融融,成了××小学校园一道独特的风景!
关键词:几何 创新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数学新课标强调,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本身的特征,而且要考虑学生自身的全面健康发展。 因此,在开展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引入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实际例子,而且更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念,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为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但是,因为受到一些学校和教师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不良影响与制约,很多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仍然停留在应付考试的教育教学上。 此外,一些初中数学教师往往只注重单一的传授知识及训练学生解题技巧方面,却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思维、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培养锻炼。 这样一来,必然导致了学生在增长知识、创新思维和全面发展方面不够同步,也导致了普遍存在着高分低能等不良现象。 这不仅违背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要求,也不能很好地培养数学专业人才。 因此,创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重要课题。 实际上,课堂教学作为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阵地,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笔者认为,只有精心对课堂教学进行设计,尽量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激励学生创新,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初中数学教学的实际,浅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和看法。
一、课前精心准备
全面开展素质教育以后,要求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并积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对此,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切实转变思想观念,牢固树立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努力学习、甘为人梯的博襟,公平对待每名学生。 实际上,在开展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结合教材的内容,积极引入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例子,把数学教学同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不能摆资格、凭经验,而必须结合初中数学教材的内容,从零开始,刻苦钻研,把握尺度,严格按照教材结构,认真编写和设计教案,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但是,在编写和设计教案的过程中,不能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与约束,尽量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粗细有别,具有针对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了解、掌握学生的基本特征,认真组织,精心设计,尽量把每名学生都吸引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并使其全力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
二、教师因材施教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必须做到因材施教,鼓励启发,积极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和强化学习。 这是因为,初中学生的能力水平是存在个体差异的。 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进度,设计梯度教学模式。 此外,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因生施教,积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布置难度不同的作业练习,尽量使每名学生都感觉到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多关心、多帮助、多鼓励、多辅导、多启发和多引导,让他们学有所得,学有所思,学有所用,不断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与力量。比如在教学“勾股定理”一节时,笔者就设计了“在ABC中,a为3,b为4,求c为多少”这样一个问题。 一些学生回答c为5,而有的学生则认为没有说明ABC为直角三角形这一条件,所以c不为5. 这时,笔者接着说如果给它加上为直角三角形这一条件,结果会是多少。 此时,很多学生都回答c为5,几乎没有学生反对。 而笔者接着说ABC并没有说明∠C为直角。 学生很快就明白了这个问题应当有两种情况,一是如果∠C为直角,则c为5;二是如果∠B为直角,则c不等于5。 最后,笔者又进一步提出了“为什么∠A不能为直角”这个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经过学生的一番交流讨论,终于得出了答案,即因∠A的对边为a,不能为最长的边,故∠B不能为直角。 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启发引导了学生积极思维,也加深了他们的理解。
三、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则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才能使教学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 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那么,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这就需要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备,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等实际情况,积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不断激发其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促使他们积极进行自主探究与学习,逐步实现自身的价值。比如在教学“直线”一节有关知识时,笔者就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课件,向学生展示手电筒、探照灯等的动画图像,不断引导学生列举自己生活中关于直线的例子,然后再向学生提出“直线知识可以应用到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这样的问题。 这时候,学生都叽叽喳喳、激情飞扬,并畅所欲言。 有的学生还列举了线段、直线以及射线的联系与区别等。 教学目的已经达到了,但是笔者却趁热打铁,又对学生M行一些几何语言以及识图能力的学习锻炼,让学生逐步熟悉几何语言,进而准确地区别线段、直线和射线等图形,并通过让学生了解掌握线段、直线以及射线的概念、性质,使他们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同时,也逐步形成了自主探究的良好行为和习惯。
关键词:预设;生成思考;启发教学
数学课堂的教学离不开预设与生成,而预设与生成之间也有着关系,通过有效的预设能够增强课堂的效果。抓住课堂上的动态生成,学生也能获得有效的学习。总之,要抓住数学课堂,必须通过预设以及生成。
一、如何通过预设增强课堂效果
如何通过预设使得课堂教学效果更好,这个问题时刻困扰着我们教师,我们在上公开课之前要背教案,而在背教案的时候心中对于教案的某些地方总是要预设几种情况,如果学生达到了课就能顺利进行,如果学生没有达到,我们又该如何引导才能使学生朝着教师想要的方向去延伸呢,这就需要考验教师的教学功力了。有经验的教师能够将没有预想到的学生答案引导向自己的预设,如果引导得好就是公开课的一大亮点,如果引导不好就是一次失败的教学。
例如,陆亚娟老师执教的“认识图形”这一节课,围图形是一大重点也是难点,在之前围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时学生都能够按照教师预设的几种情况来围出。而当遇到能不能围出圆这个大难题的时候,陆老师通过自己的预设知道大多数学生会说不能围出,但是有几个同学肯定说可以围出来,处变不惊地让学生上前来展示,通过简单的一个倒拿钉子板发现那个围出的圆竟然脱落了,这无疑说明这个圆不是围出来的,而是放上去的,并没有围紧。这样一个难点就被轻松化解,这还是因为陆老师事先的预想比较周全,而且也使有错误想法的学生清晰地感受到我们并不能在钉子板上围出圆,只能围出三角形和长方形以及正方形。激发了学生的深入思考,使得课堂的效果更好,学生对于围图形的记忆更加深刻,整节课都为之一亮。
二、动态生成是课堂有效学习的发展
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教学不是单纯的“预设”操作,而是师生创设与开发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主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预设”与“生成”的互相融合。那么,如果教师没有预设到学生回答的话,教师应该如何处理呢?教师应该通过自己一步一步地引导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动态生成思考出教师想要的答案。
例如,我们数学组在三月份的公开课是一节计算课“三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在陈晓静老师执教的时候,前面的计算法则,几个注意点讲解的都非常得清楚透彻。然而在讲解怎样检验加减法的结果是否正确的时候,当时学生没有思考出来如何检验,并没有达到陈老师预设的要求,陈老师通过生动的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缓缓地将学生的思维注意力集中到课件上,引导学生得出要想检验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我们需要通过验算来检验之前的计算是否正确。这样动态的生成也能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怎么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没有回答出来没有想到”,从而让学生深深地把三位数加减、两位数的验算记在脑海里。这对于课堂的有效学习也有相当大的帮助。
教师在课堂上总能碰到这样那样超出自己预设的学生的回答,在遇到这种事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能急躁、不能紧张。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当学生回答的超出预设并且难以将起立回答的学生引导向自己的预设时,总是急忙地把自己的答案说出来。这实际上是一种非常错误的教学,这也是相当失败的。在我看来,教师应该开动自己的脑筋,并且发挥自己的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的能力来牵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他们能够感触到教师预设的一点边角,然后教师抓住,学生回答的一点相关性,连续发出几个问题,从而使得教师预设的结果动态生成,这才是正确的。这也会使得课堂教学更加有效,能够体现民主化教学,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就是课堂的主人,从而牢牢地记住课堂教学的内容。
这样也避免了教师那种灌输式教学的发生。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围绕学生发展精心设计,在不断变化的课堂上发现、判断、整合信息,灵活调整预设,以适应学生现有的数学现实,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
三、预设成功与动态生成之间是有联系的
预设与生成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对立的一面,也可以说是互逆的。预设重视的是显性的、结果性的、可预知的目标;生成重视和追求的是隐形的、过程性的、难以预知的目标。预设过度会忽视生成,挤占生成的时间和空间;生成过多也必然会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和计划的落实。而预设不足也会导致课堂教学的混乱,影响后面目标的生成。因此,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应当服从于有效的教学、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学生的健康发展。
例如,我们四月份的教研课是“平均数”,就拿赵爽老师执教的那节课来说吧。在教学求平均数的方法时,教师预设的结果是学生应该使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来求男女生的套圈成绩,结果有个学生可能比较的聪明也可能是预习过的,竟然直接说出了后面我们才要学到的先分后合的方法,用总得成绩除以总的人数求出男女生的平均成绩。这显然远远超出了教师预设,由于估计不足,教师只能匆匆地给予一点肯定,然后再绕回前面去讲移多补少的方法。这在当时显然是打乱了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实。这样的情况呢确实也不少见,我在平时教学中经常会遇到,比如某些学生提前预习了,那样他们的思维就会呈现跳跃式前进,就难以按照教师的引导来获得知识,因为他们之前已经自己获得了,这无疑会打乱教学的计划。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不急不躁,我觉得赵老师的处理其实是很不错的,不在学生提前的回答上作出过多的停留,轻轻带过,让大多数的学生还是按照预设的目标来学习,也使得自己的教学计划能够完整实施。然后到后面讲到先分后合的平均数计算方法时,再请那位同学起来把刚才的话说一遍,然后给予学生高度的肯定,这样课堂上的时间得到了节约,也按照教学计划来了,而且先分后合这个重点也可以算是强调了两遍。这对于课堂教学的效果是相当不错的。
总之,我们要善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预设和思考。巧妙地预设,能够使得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有效生成。动态的生成思考能够让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记忆更加深刻,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是相互依存的,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会有精彩的生成。反之,如果不重视生成,那么预设必然古板,缺乏生命力。预设越充分、越科学,生成就越有效、越自然,这堂课就越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