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语文教师论文范文

初中语文教师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语文教师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语文教师论文

第1篇:初中语文教师论文范文

关键词:古诗教学

初中语文

审美愉悦

通观初中语文教材,诗歌教学被集中安排在课内诗词单元25首,课外古诗词背诵60首,其中新课标推荐背诵的篇目34首。这些古诗词部分多样性地安排了唐诗、宋词等各时期的经典篇章;所选诗歌系统地展示了中华上下千年的诗歌菁华。那么,怎样教诗歌,才能让学生既能体味到诗词数千年人文积淀的博大厚重,传承灿烂的传统文化,又能感受现当代诗歌的异彩纷呈和美丽嬗变,把握时代变革跳动的脉搏,从而滋养性情、陶冶灵魂、激励精彩人生、重铸民族精神呢?诗歌被广泛选人语文教材,是诗性的回归,但这只是万里的第一步,真正的回归还要看诗歌的价值在现代青少年身上能否得到真正的体现。关键一步还要看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去教。没有戏剧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没有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没有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色。诗歌以其凝炼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独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如果学生还只是单纯地追求矛盾冲突,情节人物,还不会透过字面去体味揣摩诗歌的“言外之意”、

“象外之象”,还没有对诗歌的激情、敏感和直觉,那诗歌对他而言是味同嚼蜡了。老师还是那样把一首首优美的、空灵的、清新的诗歌肢解成字、词、句、篇的语言知识点堆积;还不会带领学生去吟咏、去感悟、去思索。

一、巧引故事

喜爱听新奇的故事是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她们很容易被有趣的故事吸引。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巧引故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特别在课文导人中巧妙运用,能收到奇效,“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教学李清照的《醉花阴》,便讲述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的生活逸事。诗歌教学中,精选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故事、趣闻,用形象的语调讲出来,不但能引起学生注意,而且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使课堂气氛愉快活跃。

二、美读诗词

古人就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叶圣陶创造性地提出了“美读法”。他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沟通了,无论兴味或授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诗歌教学,十分强调朗读的作用。诗词是以语言文字形式出现,而如何理解文章的主旨?如何体会字里行间所包蕴的情感?美读就是一个极好的途径。通过美读,能将美巧妙地传输。教师要读出课文的思想美、情境美、形象美、语言美,藉此感染学生。朗读要有声有色,抑扬顿挫,催人动情。例如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这首词时,用豪放、激昂的语调进行了“美读”。在范读过程中,教师完全融入词中的境界。读到最后二句,并辅以动作,展示诗情。大气磅礴的力量震撼学生的心灵,仿佛让学生身临其境。一番美读,学生获得了审美感知和审美体验。

三、点缀音乐

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本身就与诗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古代大多诗词都能配乐歌唱。“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胡儿能歌《琵琶曲》,童子能解《长恨歌》”,便足以证明。在诗歌教学中,用音乐点缀,调动学生的听觉器官,让学生获得审美愉悦。于是教学李清照的《武陵春》,就像走进音乐的殿堂。带领学生欣赏内容和把握感情之后,师生一道聆听并吟唱安雯演唱的流行歌曲《月满西楼》。此时,学生完全沉浸在优雅的诗词中,完全迷醉于空灵的音乐中。一曲音乐勾起学生对诗美的无限向往,效果比教者口干舌燥的繁琐的讲解不知好多少倍!还可以经常在朗读时,用乐曲搭配。

第2篇:初中语文教师论文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

我认为,不仅需要教师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开阔的视野,丰富的知识和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还要有一定的教学理论修养和先进的教学观念,尤其是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必须要找出相应的阅读教学的新方法、 新手段和新途径。下面,我结合本人教学经历,针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正确把握三维目标,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因此,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我们应该做到:

第一,在教学的指导思想上,要认清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维目标的实施,绝不是三维之间的几何相加,它是在阅读教学的一体化的过程中实现的。

第二,在实施的策略上,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选择恰当的教学突破口。例如:可以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入手,实施三维目标;可以从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入手,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丰富他们的内心体验,实施三维目标;还可以从交流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入手,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在阅读中享受探究和创造的乐趣,使三维目标得以落实。

第三,在评价的方法上,要采用综合评价的方法,不能只停留在考试分数上。如:在课堂上学生表现出来的或活跃、兴奋、激动,或痛苦、冷漠、无动于衷的情绪,可以作为我们评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达成的依据。第四,在教学上要注重“练什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很大程度上就是阅读训练课。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说语文课是“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载体,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依归”的课。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必须要把阅读训练的内容(即感知能力、理解能力、评价签赏能力和阅读技能)放在课堂教学的重要位置,才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二、激发兴趣,让学生热爱语文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我们已经进入了终身学习的时代,语文将陪伴着人的一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千方百计地创设多样化的、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悄然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根本转变。

三、以学生为主体

在阅读教学中,谁是阅读的主体,这是阅读教学中必须解决的根本性问题。传统的阅读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先是教师钻研教材,阅读教参及相关资料,然后写出教案。这个教案的内容主要包括:课堂上要提哪些问题,这些问题的标准答案是什么,以及与问题答案相关的板书提纲。教学时,教师常常采用谈话的方法,将“预设”好的问题与结论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猜测,这种“请君入瓮”式的教学,使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久而久之,学生的个性被泯灭,创造的天赋被扼杀。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那么,在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呢?

第一,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一是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促使他们主动地读,专心地读,兴致勃勃地读,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产生独特的个性化感悟。二是要为学生在文本语言与主体直接经验之间架起“桥梁”。文本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是间接的,学生对此没有直觉的经验,这就需要教师启发学生, 唤醒学生记忆,借助自己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相似的直觉经验去解读文本的内容。

第二、要积极鼓励学生通过批判性阅读,培养问题意识,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阅读实践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有效的解决问题。这样做,既可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变“传话式”教学为“参与式”教学

第3篇:初中语文教师论文范文

关键词:初中 语文 素质教育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纪,是一个科学更加发达、竞争更加激烈,社会对人们的素质要求更高的世纪。然而,提高人的素质的关键在教育,要想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就要从孩子抓起,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

一、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教学目的主要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授课必须体现培养“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开拓”的高素质人才精神,把授课活动看作是传递信息,架桥铺路,内引外联的“成功教育”系统工程。教师要讲出个性,讲出风格,讲出精彩,讲出意蕴,为学生展示一个既得天独厚又异彩纷呈的世界,给学生以启迪,促使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

1.把科学性和思想性密切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它无疑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首先,在知识传授中,充分利用语文课的特点,渗透思想教育内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语言文字博大精深,历史伟人如屈原、杜甫、白居易、辛弃疾、文天祥、陆游等,他们的爱国豪情充塞着青年学生的胸膛;长江的壮丽,泰山的博大,黄山的神奇,三峡的秀美,让学生心向神往,爱国的热情澎湃于胸中。其次,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挖掘课文内涵,让学生从中领悟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方法。但是,在贯彻这一原则时,关键是把握科学性和思想性的有机结合,最忌单纯说教,语文课不是思想品德课,即便是思想品德课又怎能仅凭说教就可以让学生心悦诚服呢?

2.落实课内双基要求与扩大课外知识范围相结合,开阔学生视野。课文是例子,要把它用足用好,落实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但扩充课外知识,开阔学生眼界也非常重要。把博大精深的中华灿烂文化和缤纷的显示生活引入课堂,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活力,而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已为这种做法提供了时间保障。每学期我都要引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写读后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习惯,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世界。课堂上根据讲课内容随时提出紧密联系现实的问题,极大激发了学生的思考习惯。每学期一周的读报课或影视评论课更让学生欣喜不已,《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上的专题文章和同学们关心的影视就是素材来源,学生从中了解到社会,为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原则认为,素质教育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发展和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注重形成学生的精神力量。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而且要重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引导。记得有位名人曾经说过:成功教育就是学生在自我激励的机制下获得成功情感体验,从而得到心理的满足,获取自信和力量,去追求新的成功。我在教学中针对课文的基础知识点、能力点、重点和难点,设计了不同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略加思考后都能回答出来,“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如在教《谈骨气》一文之前,我先设计好导语,让学生背诵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并回忆朱自清、刘胡兰、等人的事迹,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骨气”的理解。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的主题思想,而且受到了熏陶和教育。

三、深入发掘教材中人文素质教育因素,培养健康人格

著名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说:“我们中国历史长,文化遗产丰富,这个遗产丢了‘不好’。”我们在把握、研究、利用语文教科书时,千万不要忘记它内在的人文价值。在浩如烟海、佳作如林的古今文学作品中,蕴藏着优秀的文化传统。中国文学史上,不仅诞生了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鲁迅、郭沫若等世界文学大师,而且出现了《史记》《唐诗三百首》《水浒传》《三国演义》《聊斋志异》《雷雨》《阿Q正传》等宏篇巨著和艺术精品。语文教材从这座珍贵的文化宝藏中精选了上百篇的诗文佳作,虽然只是沧海一栗,但通过学习这些艺术珍品,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祖国无比丰富的文化知识,而且可以从不同时代、不同题材的珍品中感受到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脉搏,得到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氛围熏陶。这对于提高全民族的人文素质水平、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有极大的帮助。我们教师要反复钻研,潜心思索,因课制宜,因势利导,在教学时巧妙设立启发点,引导学生发掘、体验课中具有人文素质的内容,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成为他们理想人格的目标,从而受用终生。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关爱社会、人生的高尚情操;孟子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堂堂正气;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人格尊严。让学生从或恶或善、或奸或忠的人物身上区分人性中的美与丑、善与恶;从人物或悲或喜、或成或败的命运中去感悟人生要义;体会作者寓于作品中的道德评判的褒贬,从正面人物身上感受理想人格的力量,培养向善之心;在鞭挞丑类的过程中,树立去恶之志。中学语文课是一门非常特殊的课程,语文的工具功能只是它的“形”,人文价值才是它的“神”。只有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蕴涵的人文素质教育因素,才能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更好地继承丰富的文化遗产。

总而言之,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是素质教育得以实现的保证,素质教育的渗透会激活学科的教学。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情感因素、审美能力、道德人格上更是有特殊功能。为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发展,我们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学生素质教育上的优越性,在教学方法与学科素质教学乃至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的联系上作广泛的、立体的探讨,以求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金凤,尹霖,柏亚基.浅谈实验教学与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田.中国科技信息,2010, (05):245}246

[2]单立强.浅谈初中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学习策略的培养田.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 (01):37

第4篇:初中语文教师论文范文

    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和生命的感情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初中生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特别是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学生,又因为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缺少朋友,生活圈子受到限制,容易产生孤僻、不太合群的个性,精神世界十分贫乏,容易失去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产生自我摧毁的倾向。因此,教师要借助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开导,让学生重新点燃生命的希望之火。例如,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紫藤萝瀑布》一文就是一首生命的赞歌,文中有一句话特别值得品味,就是“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由此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乐观地去面对一切挫折,在挫折中奋勇前进。

    2.培养学生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之情“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就是一种爱国、爱家乡的表现。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文章内容中的具体人物形象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从形象鲜明的人物和感人的事迹中受到感染,它与一般的政治课上的说教是不可比拟的。只要教师能适当引导,很自然地就能激起学生对祖国和家乡强烈的热爱之情,产生自强不息地奋斗的动力。例如,在教学《展示华夏文化魅力》时,可以通过祖国深厚的文化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教学《飞红滴翠记黄山》《岳阳楼记》,可以通过作者所描写的黄山和岳阳楼的绮丽风光,来赞美祖国壮丽的山河和欣欣向荣的面貌,从而激起学生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对学生进行美德方面的培养

    1.培养学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虽然人们都过上了好日子,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还是不能忘记优良的传统美德,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来说更要懂得现在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要学会节约,要懂得不断奋斗,在奋斗中成为一个志向远大的人。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的内容是反映传统美德的。例如教学《多收了三五斗》,让学生了解生活的艰难,更加珍惜当前的幸福生活;教学《俭以养德》,让学生明白节俭的重要,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

第5篇:初中语文教师论文范文

一、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

1寻找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

充满激情的语文教学课堂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语文课堂的“情感”应该包括教师的情感、学生情感及文章作者的情感。要想实现“三情”结合,需要教师用激情引导学生入境领会,与情理交融。在此期间,教师本身应充满热情,并以自身的热情感染学生,促使语文课堂的氛围更富有人情味、艺术性。教师应该将艺术中能使学生欣喜若狂的形式应用到语文教育中,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深入领会到文章的真正情感。如利用音乐渲染语文课堂气氛,利用图画的方式再现文章内容,引导学生想象文章画面,组织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等。运用这种富含艺术情感的教学方式可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快乐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此外,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以此活跃课堂氛围,并促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断提高。

2寻找学习者之间的心灵契合点

语文学习是一种内化知识从而陶冶情操的活动。对于同一文本的体验而言,个体之间势必存在差异,甚至差异比较大。新课改要求教师给学生自学空间,因此,教师在课前应做好教学设计,把课本上封闭型的例题、习题改造成开放型的问题,为学生提供猜想的机会,应尽可能多地创设宽松热烈的研讨环境,启发学生在学习中猜测与存疑,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化。此外,教师要在浓郁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当中,改变以前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法,把学生变成课堂的真正主人。当几个学习者在一起进行交流、探讨后,每个学习者的体验就会更深一层。

二、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静水清流起涟漪

如果说语文课与其他学科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语文课是有情感的。我们面对的文本是有情感的,语文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本都蕴涵着浓郁的情感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我们面对的学生也是有情感的。学生的内心仿佛是一片汹涌的大海,从来没有平静过,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情感共鸣和适时的情感宣泄。基于以上两点,作为语文教师,对自然界的春风秋月、花谢花开不能够无动于衷,对人世生活中的富贵贫贱、荣辱沉浮不能够置之度外。语文里的意境、场景、情节、心路历程都要用心走过,要敏锐地捕捉感受,鉴赏美的形象、美的结构、美的风格和美的意境。

好的语文老师总是把语文课上得简简单单,没有烦琐的环节和过多的招式,而是简单自如地把学生领到作品面前,用审美的眼光带着学生去感受、去发现,用情感的电波把思想和知识传递给学生,让一颗颗的心颤动起来,一线线的思绪飞扬起来,一丝丝的灵感触发起来。情感与情感产生共鸣,那心灵的悸动如一缕清风在心中荡起层层涟漪,泛起朵朵浪花,灵魂因感动而飞升。然后,引导学生清晰地梳理、静静地沉淀。

2研精覃思观世界

新课改要求培养有个性的学生。要让学生有个性,教师首先要有个性。个性的背后是思想支撑,有思想的人会不断思考自己、思考别人、思考生活,这样的人每一年乃至每一天都会不简单地重复走过的路。为什么有的教师教了十多年书却只相当于教了一年?那是因为他只有实践而没有思想,所以只能不断地重复自己。如果所有教师在课上都是如此的话,语文课堂将走向僵化,教学犹如机械运动,毫无生气。

斯普格朗说:“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由此可见,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唤醒学生的人格心灵,发展学生的精神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作为语文老师,如何在现代学生的认知、心灵、情感体验和民族精神的大悲悯、大关怀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如何让语文课堂承载文化精神学生精神文化的建构,这不仅需要情感的点燃,更需要理性的提升。

3不待扬鞭自奋蹄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那些所谓的名人名言俯拾即是,如“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及“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等。这些既流芳百世又富含教学意义的优美句子平均散落在初中语文教材当中,它们可作为培养学生素质、情感的良好素材。并且,课程经过深化改革后,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当代中学语文课本中几乎每篇文章都是精品。那里不仅有歌颂“知难而上,敢于挑战困难精神”的《愚公移山》,而且还有抒发爱国情操的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不仅有赞颂诸葛亮恭敬、勤恳、竭尽劳苦等敬业精神的经典文章《出师表》,还有揭示社会丑陋、腐败不堪的鲁迅的名篇《孔乙己》等等。以上所提到的文章都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章,对学生情感的激发和培养均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此类经典文章的思想不断向学生渗透情感教育。在开展教学时,我们应善于捕捉和寻找文章中的情感元素,根据文章内容,采取适当的形式使学生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到文章中,争取和文章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

第6篇:初中语文教师论文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 作文教学 感性 理性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1-0106-01

心动是一种感性认识,从“心动”到“情动”,是为从感性到理性过渡的过程。对待新事物,中学生易于用感性认识去理解它的全部,假如缺乏更进一步的了解和探究,这种感性认识会一直延续下去,久而久之,则形成了错误思路,产生了相异构想。然而,对于中学生来说,感性认识也并非是绝对无益的,尤其在作文方面。探析中学生的“心动”与“情动”,把握“感性”与“理性”的平衡,是提升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1 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剖析

通过研究中学生学习行为和解决实际问题所用的方法,以及对中学生的学习态度、意识、兴趣等进行综合分析,对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作出了两个方面的总结。

其一,感性认知。感性意指凭借自己的感觉对事物做出决定或判断,在学习上,感性认知是学生的一大障碍。然而,仅就中学生来说,感性并非完全是贬义词,恰恰相反,从教育的角度来看,中学生的感性认知往往代表了他们的智能倾向。例如,在《一面》一课中,阅读课文后很多学生认为这篇课文是以介绍作者“购书奇遇”这件事为主,这种感性认识表明了学生潜意识里是对“际遇“的期待,这说明他们已猜到了课文中描述的那个“面孔黄里带白、却精神抖擞”的人就是鲁迅。总之,受阅读能力影响,中学生的分析能力不足,对待事物的态度是只看表面,这是中学生认知的一大特点。

其二,理性认识。在学习中,中学生的错误思路有很多,但这种错误思路是随着记忆表象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的,通常在一堂课的课前,学生们对某一事物还存在感性认识,而课后,感性认识即变成了理性认识。因此,可以说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必然发展,学习前学生对某一事物的认知特点是为感性认识,而学习后则是理性认识。但这种理性是短暂的,对于新学到的知识,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巩固,否则,久而久之理性认识则又转变为感性认识,从而导致学而无功。

2 把握“感”“理”平衡,培养写作思维

对于中学生来说,“心动”代表“感性”,“情动”代表“理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能让感性主导理性,严格来说两者之间并非是相互主导,而是一种和谐平衡的关系。缺乏感性认识,学生学到的知识就过于贴近理论,既无法形成记忆表象,又难以解决实际问题;而缺乏理性认识,学生的能力水平则只能停留在初级阶段,很难获得成长所需的养分。因此,要把握“感”与“理”的平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既要注重情感、情趣、情境等感性因素,又要凸显文理、学理、道理等理性因素,从而推动小学生健康成长。

在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感”“理”平衡的目的是培养中学生的写作思维,方式方法则需要教师从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致力于培养和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众所周知,写作不同于写生,不是将写作对象放在面前去临摹,而是作者结合自己的记忆表象,利用记忆勾画写作对象的大体框架和外在形态,利用想象力“填充色彩”,使写作的对象富有艺术性。甚至写作者从来都没见过要写的对象,而是仅凭想象力去描绘。因此,想象力对学生作文具有重要意义。二是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果说想象力代表了学生的感性,那么语文素养则代表了学生的理性。除了想象力之外,写作还需要深厚的文学功底,而这种文学功底即是语文素养。

3 让“心动”与“情动”相契合,提升作文能力

综上所述,写作思维的养成有赖于想象力的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升。那么,学生的写作思维又有哪些特点呢?首先说,写作思维并非是一种技能,它仅代表了思路的宽广性、灵活性、缜密性、创造性和批判性。写作思维仅是一种意识,具备写作思维,并不代表即能够写出好的作文[1]。要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必须要引导学生进行“思”与“作”的契合,即:培养想象力+提升语文素养+高强度作文训练。

首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培养想象力的方法有很多,与学语文课题相结合,需要教师在每一堂课上都体现激发想象力的情境创设。如《凡赛尔宫》一课,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给出的数据,来描绘“凡赛尔宫”的形状;《宇宙里有些什么》一课,在课堂上教师可引导学生描绘广阔的宇宙;学习《在希望的田野上》时,教师可播放《在希望的田野上》歌曲,让学生在歌声中默读课文,等等。

其次,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对于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不外乎两个途径:一是读,二是进行阅读批评。因此,加大学生的阅读量,引导学生读与课文相关的素材,或名家散文,或古代诗词,或中外名著,只有阅读才能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吸收更多的知识。同时,要让学生掌握阅读批评的方法,如标注、点评、找关键词、写感想,等等。课堂学习即是一种对课文的批评,因此,课堂教学也是培养学生阅读批评能力的重要途径。

最后,进行高强度的作文训练。作文文体的形式有很多,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涉猎应用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乃至诗词等各种文体的写作;同时借助各种途径,如写信、日记、班报、黑板报、宣传栏等等,加大学生的作文量,配合想象力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升,全面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作文能力。

总之,将中学生的“心动”与“情动”视作一种教学资源来加以开发和利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思维,培养语文素养,提升作文能力。

第7篇:初中语文教师论文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 作为教学 有效性

初中语文中的作文教学一直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为其主要目标的,通过初中作文教学,可以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帮助他们通过作文写作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虽然作文教学一直备受关注,教师也一直在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式,但是现阶段我国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性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下面,笔者将对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有效性相关内容进行阐述。

一、初中语文作文有效性教学的概述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上世纪上半叶的西方教育科学化运动,对有效性教学的含义一般概括为两类:一类定义是从教学投入和教学产出进行界定。如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物力等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满足社会和个人教育价值的需求。另一类是从学生的学习出发点来界定的,如有效教学是指成功实现明确学习目的——学生愿意学习和在教学后能够从事的学习的教学。有效教学不仅能丰富教学理论,更可以指导教学实践,为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提供参考。我国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就是提高教学质量,在当前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辛苦传授,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效果差,效率低,学生也没有得到应有的进步和发展。

二、我国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存的问题

1.作文教学低效

在作文的批改过程中,往往可见一些陈词滥调的评语,如“语言流畅”“思路清晰”“主题突出”等,这种评语没有准确的对学生的训练结果进行总结,也不能和学生产生共鸣,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事情,教师在评改时的“多改少教”挫伤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没有满足学生的成功感。

2.作文教学倾向于功利性

以成绩作为学习是否成功的标准和价值取向是大多数家长、教师与学校的目标。作文教学因其自身的特殊性,教学没有其他学科那样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于是很多学生到一些作文选和作文大全中寻找素材作为捷径,文章往往拼拼凑凑,寻章摘句,以至于脱离生活,完全没有真情实感的流露。教师也往往是指导学生背范文,套格式。以至于产生“人文分离”

的现象。

3.作文教学缺乏有序性

作文是一种思维形式、写作兴趣、写作习惯的梯度训练,写作的内容应当是随之学生的思维能力,认识水平的增加而逐渐变化的。但是,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作文训练都是围绕考试运转,根据历年中考的题目进行训练,这样的作文训练没有明确的重点和层次,也没有循序渐进和严密有序的梯度。

三、实现我国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1.作文评价标准立足于学生

作文评价模式的调整,主要是将作文评改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评和互评的过程中掌握评判的依据,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自评和互评需要教师的指导,要根据作文中容易出现或较多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出现的问题,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进步。

2.改变写作教学的功利性倾向,注重真情实感

初中作文有效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特别需要关注学生学习写作的心理, 倡导正确的写作价值观。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心理因素、人格发展等与日后学习、生活、工作相关的信息,发展学生的能力,而不是只注重学生的分数。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要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学生写作的时候,文字像从心坎中流出来的,而不是生搬硬套的。这样的文章自然就会意义流长。 因此,教师应积极倡导学生围绕身边真是发生的现象,真情真事,积累写作的素材。同时,教师要给学生树立正确的写作观念,不要提笔就无病,作文不过是通过语言来叙述事情和抒发思想感情,提倡真人真事意在避免学生生搬硬套和陈词滥调,与合理想象和虚构并不冲突。

3.明确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循序渐进

作文教学要有相应的目标,并且要符合初中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构建一个“自由写作-规范写作-自主创作”的作文训练序列。初一年级的学生,要少限制多鼓励,让学生在多写的过程中逐渐解决不愿写、害怕写的问题,初二、初三年级的学生则应该在多写多练的基础上,逐渐规范起来,通过教师的引导向“自主创作”发展。让学生的写作水平呈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螺旋式上升。

4.充分利用课后练习,增加写作机会

语文课本中的课文都是经过千挑百选的精品,它们大都文质兼美。我们大多教师也把它们当作教学的重中之重,精讲细品。但是如果只停留在阅读层面,就错过了宝贵的练笔机会了。在许多文章的课后练习中都设计了各类练笔习题。把初中阶段六册语文课本的课后练笔整理出来以后,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每学期都有十多次,总共也有近八十来次了。如果选取合适的加以认真地训练和讲评,学生的作文自然能有效地提高。这些练习点很全,有心理描写、语句仿写、个人评价、情节想象、诗歌创作等等。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穿插也行,作为家庭作业去完成也行,因为有了课文的铺垫和渗透,学生做起来普遍反映不难。所以说,教学要以本为本,不能舍本求末,这话原是不假的。如果放着这些现成的不去做,只在那里叫,“写,写,写什么呀,哪有那么多可写的?”然后为了应付学校的检查,挖空心思找些不相干的硬逼着学生去写,学生没有灵感,也应付着写些糊涂东西来搪塞你,你改着生气,也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可不就是无效教学了吗。所以,要有效地进行作文教学,还真得好好重视这些练笔机会呢!实践证明,对于这些课后小练习,学生还是欣然接受的,也写出了一大批优秀习作。

结束语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笔者认为自己有责任不断探索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改革,实现对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效果的提高,因此笔者写作此文对我国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系统论述,指出了我国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和前辈对作文教学的总结,提出了更好实现我国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的方法。文中不妥之处还望指出。

参考文献

[1]孙保所.新课程背景下作文教学的有效性浅析.管理观察,2010,(16)

第8篇:初中语文教师论文范文

当前。很多初中语文教师都面临这样一个难题:学生或许爱听好文章,爱看好文章,爱学好文章,但就是怕写文章,尤其是谈议论文即色变,觉得“无话可议”或“有话不会议”。议论文教学是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初三是学写议论文的初始阶段,只有更好地掌握议论文写作技巧和方法.才能为高中写作能力的提升打下基础。因此,初始阶段的入门指导十分关键。

一、初中学生因何怕写议论文

初中学生从小学到初中接触最多、练习最多的是记叙文。对于写简单的记叙文,他们已经驾轻就熟。而议论文与记叙文虽然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但它们在反映客观事物的方式和方法上有各自的特点,所以对于学生来说,议论文是陌生的、生涩的,甚至是乏味的。那么,议论文与记叙文有哪些不同呢?

首先。在写法上,记叙文主要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叙述、描写,或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而议论文则是通过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论证和阐明客观事物的道理。其次,记叙文所描写的客观事物和刻画的人物形象总是个别的、具体的、生动的,这种个别形象和具体事物中往往体现着客观世界的普遍规律和本质:而议论文虽然也必须用丰富的、个别的材料作为基础,但它在论证客观事物的真理时,却总是作概括性、抽象性、一般性的论述,从大量的具体的事实中直接引申出普遍性的结论来。最后。记叙文要求以情感人,它不仅影响人们的理智,而且影响人们的情感,激发人们强烈的爱憎之情;而议论文则主要是以理服人,虽然有不少议论文也蕴藏着充沛的情感,但它更重要的仍然是作用于人们的理智,以无可争辩的道理说服人。正因如此,对于习惯了写记叙文的学生来说,议论文写作是个陌生领域。加之许多学生平时阅读面窄,缺少材料积累。缺少自己的个人体验和认知.所以要从原来记叙文的“有事说事”到议论文的“因事而议”大都会感到茫然和无所适从,自然会产生惧怕和畏难的心理。

二、初中议论文初始阶段教学策略

第9篇:初中语文教师论文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观念;多元评价

一、教师要提高认识和改变教学观念

1.树立大作文观念。语文是无用之大用,其作为基础学科对于其他的学科起到最基本的支撑作用,作文也是如此,是关系到学生一生发展的大事业。因此,教师不能光是着眼于技巧性的灌输和为了提高升学考试成绩,只做一些应付考试的题目,而是要树立更大的作文观念,从培养和夯实学生的文学底气和文化素养入手,全面培养他们的人文素质,让他们多读书、读好书,不仅能起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综合素质培养效果,还能在深层次上锻炼他们写作的能力、意识和技巧,综合效益非常显著。

2.加强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打铁还需自身硬,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部分,如果语文教师自身的素质不高,则其教学立意和相关的职业技能方法也不可能达到一定高度。因此,教师自身应该具有良好的品格、较高的人文素养,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心智和道德修养,让学生成为心胸开阔、思想深沉、心中有爱的人。学生心怀大爱,才可能写出有灵性、有感情的作文,而不是干巴巴的官样文章和应试八股文。

二、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相结合

阅读与写作关系密不可分,因此要做好衔接和融合工作,这样才能互相促进,为整个语文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1.加强对名篇名作的阅读,从中汲取营养。无论是哪个版本的语文教材,绝大多数文章都是经过历史考验、大家公认的名篇佳作,因此对这些文章要精读、多读。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根据写作教学的需求,主动对接阅读中的资源优势,以练笔、课堂精讲等方式来剖析名篇佳作的种种可圈可点之处。比如,朱自清对父子感情的细节描绘,鲁迅杂文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批判等。只有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这些范文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深邃思想,才能让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并习得更多的技巧、词汇等写作要素,才能写出更高水平的作文来。

2.做好精读和泛读的结合工作。课文选篇毕竟有限,还有更多的名篇佳作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入选教材,因此,教师要鼓励大家多选一些文章进行精读,并大量泛读,以接触更多佳作的思想内涵、社会价值、语言特点,从而打开学生的阅读视野,点燃学生阅读名著名篇的欲望。

三、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

笔者在教学中深切感受到,很多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单一、流于形式,很多就是在作文上写几个字,而没有通过口头表扬批评、深刻分析优点缺点等方式来多元评价。要增强对学生作文的评价力度,让学生真正能够学有所长。

1.要以正面评价为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最宝贵的,只要还有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再差的学生也有学好、教好的一天,因此,要多看学生作文中的优点,以正面评价为主,而不是一味地打击批评。当然,也要将错别字多,语句不通顺,记叙、议论不太条理等毛病指出来,让他们真正体验到学和写的快乐。

2.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作文的进步。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评价学生,而不是用一根线来划,“堵死”了一部分学生的路。因此,要根据学生各种练笔、习作的发展来评价他们,从而让他们始终保持写作的热情和信心,不怕写作文,愿意写作文,这样写下去定然能有收获和进步。

初中作文不仅是衡量学生语文素质和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尺度,甚至关系到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要担起责任,采取多种措施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