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微课程历史教学范文

微课程历史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微课程历史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微课程历史教学

第1篇:微课程历史教学范文

【关键词】微课程 高中 历史 运用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模式有了一定的创新,但是基本的教学形式还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受到限制,有关历史知识中的情感价值观等内容没有很好的教给学生。长久以往,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也不能从历史知识的学习中汲取到真正有价值的精髓。而微课堂的出现有效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将教学中的重难点凸显出来,使教学具有明确的方向,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掌握知识。

一、整合课堂,导入衔接

虽然微课堂是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但究其本质还是传统课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发挥微课堂在教学中的作用,离不开传统课堂的内容。所以在设计微课堂的时候,就要注意整合传统课堂的教学内容,借鉴以往的教学框架,抓住历史教学的主题,将传统课堂的核心内容很好的加入到微课堂中。课堂设计在备课过程中是很重要的内容,只有设计出相对完美的课程,才能在授课的过程中游刃有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授课的开头,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最快拉进课堂教学中,是微课堂需要研究的一点,教师要将微课堂设计得生动有趣,以图片、音乐、视频等形式抓住学生的视线,通过动态的展示营造教学情景,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温故而知新,为之后知识的讲解进行简单铺垫。

例如在讲授《古代希腊民主政治》这一节内容时,开始正式授课之前,可以为学生播放古代雅典的地理环境,将尼罗河、两河流域、黄河、印度河流域的古代文明发展情况作介绍和对比,在播放这些内容的时候,最好有画外音作以讲解。色彩缤纷的画面和生动的讲解能够很快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接下来要讲授的内容产生兴趣,使课堂教学进行的更加顺利。

二、注重细节,突出重点

教学不能只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应该将所有的知识点往深处进行挖掘,使学生能够进行深刻的思考,尤其是历史这门学科,更加需要学生抛开历史事件的表面,剖析历史事件背后所涉及的经济、政治等等方面的深刻内涵。在设计微课堂的时候,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能够引发学生深刻思考的问题,使学生乐于探究历史事件,指导学生从历史事件的背后获得对现实的思考,掌握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关于课程的重难点内容,要针对每一个知识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比较难用文字描述的内容,就可以采取用图片、视频等直观形象的展示方式进行教学,有关音乐方面的知识,就可以播放相关的音乐资料,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其魅力,更加深刻的领悟关键的知识点。

例如,在讲解《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这一部分内容时,将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手工业经济的代表作品,按纺织类、陶瓷类、冶金类等进行分类,将每一类的代表作品做成连续的介绍视频,可以配以生动有趣的画外音吸引学生的兴趣,介绍这些物品的名称,产生的年代,出现的背景等等,声音和图像的双重展示,能够让学生迅速的理解相关的内容,并掌握知识的重点。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去归纳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和书本上准确的归纳进行对比,让学生获得更加深刻的记忆。

三、教学相补,不断强化

除了上面提到的内容,微课程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教学相补。在微课程的运用当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在备课期间,教师要针对学生学习的特点进行备课,在讲授的过程中,学生又要努力去学懂老师所教授的内容,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教师会发现以往忽视的问题,不断改进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成果。在学生反馈教学意见的过程中,也能使学生更加深入的学习历史知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效率。除了授课的过程,在练习巩固阶段也可以借助微课程来复习知识。教师可以将习题的样式设计得丰富多样,但内涵是一致的,通过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使学生从不同形式的题目中把握一样的核心内涵,掌握解题的技巧,培养良好的思考习惯。由于微课程的教学成本小,操作简单,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组成小组,自由进行操作,制作自己的微课程,让学生体验不同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学习《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这一节内容时,讲授完相关的知识后,可以让学生思考几个问题,而问题的展示方法要借助微课程的设计,将吴淞铁路和唐胥铁路的大致路线和周边的景象展示给学生,并将史书上的记载附在旁边,接下来让学生思考中国近代铁路的发展遇到了哪些困难,学生就能按照直观的图像和文字进行思考,获得自己的感悟,感受中国近代铁路发展的艰辛,培养爱国情感。

第2篇:微课程历史教学范文

[关键词]:兴趣 语言 课后激励

实践课程一直都是中职学生最喜爱上的课程之一,因为这既能检验自己所学,也没有理论课程那么枯燥。而综合实训是会计专业的实践课程之一,这门课程我校采用的是《企业会计综合实训》。这本书是按照制造业企业会计核算工作过程,模拟一家企业一个月发生的经济业务,完成期初资料登记、审核与填制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编制会计报表、会计档案整理、纳税申报等典型工作任务。为了让学生对这一门课程更有兴趣,更好的学好这门课程,我总结了一点浅见和大家一起讨论。

一、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但是老师却是让学生产生兴趣的源头

每一名老师都是从学生演变而来的,所以学生的某一些心理,当老师的都有所体会。每门学的不错的课程,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课。为了更好的让《企业会计综合实训》这门课程被学生们喜爱,我提出这样的说法:如果喜欢上这门课程的同学们,请继续喜欢下去;如果不喜欢上这门课程的同学,那么先喜欢上上这门课的老师的教授方法,再进而喜欢上这门课程;如果既不喜欢这门课程,也不门课程老师的教法,那我会想法设法的让你先喜欢老师的教法,再喜欢上这门课程。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再上新课之前,我是这样介绍我自己的:我姓邓,可以叫我邓老师,或者是邓老师,再或者邓老师。一下子就让严肃的课堂氛围轻松起来。从一开始就让同学们对我产生好奇,而好奇是产生兴趣的前提。

二、语言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

紧紧是开头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而在后来的过程中没办法维持这种好奇心,会让学生觉得:哦,这个老师上课还是很枯燥。那就没法达到学习的目的。所以这课堂上,我会用幽默的语言来讲述理论知识,以《企业会计综合实训》中的一部分知识为例。

这本书第一笔业务需要填写支票。而这部分内容我是这样讲解的:最近,某电视台播放了一部电视剧。这时,同学们会想:电视剧和这门课有什么关系?我接着说:这部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豪门贵公子出场时万众瞩目,伸出一只手缓缓拿出一本完全空白的支票,刷刷几笔写过,然后非常帅气的将支票撕下来说‘金额随便写!’”这个时候,同学们都聚精会神的盯着我,那我吸引所有学生注意的目的就达到了。于是,便开始讲述课程――如何正确的填写支票。

第一步:支票的分类。(先提问:贵公子手里的支票可能是哪种呢?)

第二步:支票填写的注意事项(如果贵公子支票的大写金额写的是:六百万元整,对吗?)

1、支票日期填写:出票日期(大写),数字写法:零、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这些字对我们泸州人是不是特别熟悉呀?泸州有一种特产就是这10个字――长牌,泸州土话――大E,这时已经把这十个字的写法同生活联系起来,印象自然加深了。同样减少了写错字的几率。)

2、收款人:这部分内容通常以图片形式呈现,让学生更直观的看到所学知识点。

(1)现金支票收款人可写为本单位名称,此时现金支票背面“被背书人”栏内加盖本单位的财务专用章和法人章,之后收款人可凭现金支票直接到开户银行提取现金。(由于有的银行各营业点联网,所以也可到联网营业点取款,具体要看联网覆盖范围而定)

(2)现金支票收款人可写为收款人个人姓名,此时现金支票背面不盖任何章,收款人在现金支票背面填上身份证号码和发证机关名称,凭身份证和现金支票签字领款。

(3)转账支票收款人应填写为对方单位名称。转账支票背面本单位不盖章。收款单位取得转账支票后,在支票背面被背书栏内加盖收款单位财务专用章和法人章,填写好银行进账单后连同该支票交给收款单位的开户银行委托银行收款。

3、付款行名称、出票人帐号:即为本单位开户银行名称及银行帐号,帐号小写。

4、人民币(大写):零、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万、亿。

注意:“万”字不带单人旁。(同之前提的问题联系起来,知道六百万的大写是错误的)

5、人民币小写:最高金额的前一位空白格用“¥”字头打掉,数字填写要求完整清楚。

6、用途:(1)现金支票有一定限制,一般填写“备用金”、“差旅费”、“工资”、“劳务费”等。(2)转帐支票没有具体规定,可填写如“货款”、“费”等等。

7、盖章:支票正面盖财务专用章和法人章,缺一不可。印泥为红色,印章必须清晰,印章模糊只能将本张支票作废,换一张重新填写重新盖章。

第三步:举例说明

这部分内容要求全体同学一起动手完成,具体措施:第一,先将全班同学分成八个小组(可根据具体人数划分)。第二,由全体同学先根据下述内容填制原始凭证,允许小组内成员相互讨论完成。第三,由小组推选一份原始凭证同其他小组交换检查并点评。第四,由老师总结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并小结当次可内容。

第四步:课后作业

将书上业务1完成。

三、课后激励

第3篇:微课程历史教学范文

关键词:微课;工程力学;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5-0123-02

一、前言

《工程力学》是大土木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航空、交通运输、土木水利等工程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工程力学包括静力学、材料力学两大部分的内容,具有理论性强、课时有限、学习难度大、工程联系紧密等特点。因此,本课程学习的好坏对于土木专业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及工作都起着重要的基础性理论支撑作用。近年来,网络和多媒体教学方法的融入,使得以往的常规课堂板书教学方式在教学方法和传授信息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突破,但随着应用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模式也具有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如课堂教学讲授的知识点多,有些教师以宣读PPT为主,满堂灌,导致学生在PPT中迷失,找不到教学重点和难点等。同时,这种常规教学方式采用的是面对面的教学,需要在教室中完成,对场地条件要求较高,而且学生不能重复学习。因此,需要组织一些主题明确、时间精短,能详细展示重、难点的多媒体片断及课后自助学习的互动平台来深化学习效果。正是为了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微课教学模式得以开发并逐渐兴起。微课以微型的知识点讲解为主,通过简短的微视频,借助文字、声音或动画等多媒体技术,并配以相应的作业与讨论,设计、开发的时长在5~10分钟。微课教学模式不仅提供给教师一个知识挖掘的平台和课后补充教学的手段,还告诉学生如何根据学习所需搜索相应的资源,允许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更多的主动权,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并且这种主题集中的“微课程”能够有效地节约学生的学习时间。鉴于上述微课教学模式的优点,本文主要指出在《工程力学》课程教学中引入微课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效结合,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微课教学模式与课堂教学模式的融合

1.微课教学与常规课堂教学的异同。大多数高校教师在《工程力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多采用PPT与板书手段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法较以前的纯板书课堂教学模式有了很大的改进,不仅可传授更多的知识量,节约大量的板书时间,还可以通过大量的工程图片和模拟动画来促进学生对于某一知识点的理解。但是,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与微课教学相比,在教学时长、教学内容、主题针对性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不同。

2.微课教学与常规课堂教学的融合。综上所述,《工程力学》课程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一节课往往包含多个知识点的讲解和应用、较长时间的理论推导和学习,难免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由于传统课堂教学对场地要求的特殊性及课程设置的不灵活性,授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某些复杂的知识点,可能讲解不到位或训练不够,这样会导致学生难以理解或理解不透彻。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这种问题时,便希望能够对该部分知识点予以重新学习。而根据上述微课教学模式的特点可知,在《工程力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引入微课程之后,教师便可对上述较难理解的知识点以专题的形式设置成5~10分钟的微课,通过简短的微视频,配以相应的作业与讨论,有针对性地给学生进行讲解,使学生在学习该部分知识点时还可以反复地观看视频直至理解为止。同时,将微课融入课堂教学,可以避免总是枯燥地听教师讲解或演示,动态的视频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微课作为现场教学的补充和辅助手段,是课堂很好的调味剂。

三、《工程力学》课程微课教学平台的设计

1.微课教学在《工程力学》课程中的实施。(1)课程分析。首先对《工程力学》课程微课教学模式进行前端分析,包括学生对于该门课程微课的需求分析、主要面向对象的特征分析、知识点分析、可用资源分析等,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微课的教学目标。(2)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将教学各要素优化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首先,应根据《工程力学》课程中各个知识点的特点及相互联系确定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设计要做到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以及各知识点的前后紧密联系。其次,是教学资源的应用应丰富全面,尽可能多地收集典型的工程图片、视频动画等辅助资料,将其充实到教案中,通过这些图片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3)微课教学的实施。微课应根据高等教育以及《工程力学》课程的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等,使学生在反复的听讲和练习中提高能力。(4)微课实施的效果评价。教师在完成《工程力学》课程的课堂教学后,学生可利用教师提供的《工程力学》课程微课教学视频来巩固课堂所学内容的重点,进一步提升能力,在练习过程中遇到难点时可参考教学课件、案例和教学视频等资料,或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平台获得解答。在学习结束后,学生可以通过微课资源所带的“微测验”对本次课程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测。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反映的学习和评价信息对相应的微课教学资源进行补充和完善。

2.微课教学的主要内容。微课的核心内容是微视频,微视频以一个知识点为单元进行设计开发,知识目标明确,有较强的针对性,同时配有声音、音乐、图片,甚至动画等,具有更好的视觉和听觉效果。其与传统的教学视频相比较,可谓短小精悍,时长约为5~10分钟。微课除了微视频外,还需要微教案、微课件、微习题等相应的学习辅助资料。其中,微教案是对微课教学活动的简要设计和说明,微习题是根据微课教学内容而设计的练习测试题目。在微课的最后,还可以开展“微讨论”来加深学生对所教知识点的理解。上述学习资料能够较好地辅助学习者获取和掌握所学微课的主题知识,以便学习者在自学时可以有效了解学习内容和巩固知识,实现和课堂学习相同的学习效果。

四、《工程力学》课程微课教学案例设计

1.微课教学案例设计步骤。根据上述微课教学的主要内容可知,微课教学案例的设计主要包括下列几个步骤。(1)设计微课选题:根据《工程力学》课程特点及教学大纲的主要教学内容要求进行选题和教学设计,例如以“节点法及其在二力构件判断中的应用”为专题进行微课设计。(2)制作微教案:根据选题内容撰写制作微教案,主要包括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及难点、基本原理、例题等。(3)准备微习题:根据选题内容准备相应的微习题,以备学生练习和巩固相应的知识点。(4)微视频的拍摄及制作:根据上述设置的相关微课教学内容,进行微视频的录制及后期编辑。

2.《工程力学》课程微课教学情境案例。

五、结语

本文充分结合课堂教学和微课教学方式的各自优势,提出一种新的基于微课的《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模式。首先,通过对微课教学与常规课堂教学异同的比较分析,进而结合各自的优势将微课教学与常规课堂教学进行有效融合。其次,从微课教学平台的主要构成和微课教学的主要内容两个方面提出《工程力学》课程微课教学平台的设计。再次,介绍《工程力学》课程微课教学案例设计的基本步骤。最后,以“节点法及其在二力构件判断中的应用”专题为例介绍《工程力学》课程微课教学案例的设计。本文提出的基于微课的《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模式设计,对于以后应用型土木专业学生《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邓菊丽,陈国荣.“微课”教学模式研究及实践[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9):153-155.

[2]余胜泉,陈敏.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微课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14,20(1):100-110.

[3]高强,冯志华,兰向军,等.理论力学微课的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14,(13):48-49.

第4篇:微课程历史教学范文

关键词:教学改革;工程力学;职业能力;职业道德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5)05004705

为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于2010年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很多高校以此为契机,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以适应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以及国家建设的需要[1-2]。基于此,我们以工程力学课程为平台,开展了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土木工程师的职业能力除了专业素质外,组织管理、人际交往、沟通表达、团队合作、自主学习、计算机软件操作、分析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也不可或缺,职业道德素质也格外重要。因此,教学需要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提高学生的竞争力,打好专业基础。结合工程力学课程教学,采取全方位探索的改革思路,多角度促进学生各方面职业能力的提高。

一、价值观教育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目前在大学教育中,教师的作用更多的是关注专业知识的传授,而与职业相关的职业道德、职业成长和职业规划等内容却很少涉及。

大学生普遍缺少这方面的知识,他们对专业基础知识与其未来工作生活的关系,未来职业发展等都没有一个清晰的系统认知。因此,

他们对工程力学这类专业基础课毫无兴趣,学习不积极认真,最后导致力学基础不扎实。在授课过程中要以专业知识为出发点,利用与实际紧密结合的实例触动学生,列举力学名家及工程名师的经历教育学生,逐步让学生了解土木工程职业发展的常规过程,以及在设计和施工单位中作为技术人员所需要侧重掌握的知识

体系,并深刻理解工程力学在专业知识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教学中巧妙地将力学理论与工程实际结合,使学生反思并了解作为土木工程师的能力与责任,懂得只有具有扎实的力学功底与专业知识技能,才能设计出合格的建筑作品,避免在设计和施工中发生最基本的常识性错误(如混凝土阳台钢筋布置应在上部,而不是下部)而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二、开拓学生视野,加强与工程实践关联点的介绍

工程力学知识源自于工程实践,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强调知识最初的来源,即知识的逻辑起点,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为解决实际问题而总结出来的客观规律。课堂学习的缺点是脱离生产实践,学生往往不清楚现在学的知识在将来工作中的作用。以工程实例说明知

识被运用后的力量和价值所在,可以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此同时,授课时介绍相关理论提出时的工程背景,如魁北克大桥坍塌之谜与压杆稳定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关理论提出者,如达朗贝尔、圣维南等的简介等内容,能直接引发学生思考并从这些科学家的人生经历中受益,了解科学探索的过程,培养其有理有据的科学思维习惯,体会到学有所用和学有所为,有力地激发其学习兴趣。

以具体工程实例,强调工程力学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的运用方式及重要作用。以梁为例(图1),在完成等直截面梁的应力分析与强度条件学习之后,扩展梁的合理设计内容,从材料利用率角度对承受竖向均布荷载的结构效率进行改进[3-5]。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

(1)比较不同截面形状的弯曲截面系数Wz与其截面面积A的比值,设计Wz/A值较大的截面形式,典型的截面是工字梁。

(2)从梁的长度方向进一步改进,形成蜂窝梁。

(3)将蜂窝梁的形式进一步改进,形成平行弦桁架结构。

(4)根据梁的弯矩图改变平行弦桁架的外形为抛物线形桁架。

通过这一系列的梁式结构改进,让学生拓展创新思路,创造性地应用所学知识,并辅以工程应用图片增强对其经济价值的体会,感受知识运用所带来的技术进步与力量,从而重视力学知识的学习。讲授时以头脑风暴的形式进行提问,激发和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兴趣和习惯。

三、适当调整考核内容,增加课外自主学习分数

考核手段一直是影响学生学习动力和学习方法的重要因素。学生成绩的构成一般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期末成绩以考卷得分为评价指标,而平时成绩以出席、作业及实验情况为主。没有学习兴趣的学生为了得到平时成绩,往往是人到心不到,而且大多抄袭作业。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兴趣,也和被动的学习方式有关。基于此,我们提出平时考核增加工程力学大作业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重新划分了成绩的组成,适当降低了期末成绩比例,增加平时成绩比重

。增设的工程力学大作业,以开放题目的形式发给学生,学生需要动手查找资料才能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时要形成书面报告,并为全班学生做PPT现场展示报告。通过实践,学生反映良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既提升了使用Office办公软件系统的技巧,又增强了他们的表达能力;既增强了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扩展了知识面,不再只局限于学习课本的内容,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大作业题目的选择形式为自由选题或选择指定题目,各组题目有所不同,难度相近。选题内容要与工程力学课程大纲相关,其范围涉及具有工程背景或生活实践的问题,也可以是对经典理论的探讨。下面以烟囱倾倒的简化力学分析为例说明开放式作业的特点。

题目内容:定向爆破拆除高耸烟囱时,其倾倒过程是个较复杂的力学过程,而在倾倒过程中,往往会发现烟囱向上折断的现象。试建立简化的力学模型对此现象进行分析,找出可能发生断裂的位置,指出简化模型时所考虑的假设条件,比较采用等直圆杆和变截面圆杆两种模型的区别。

学生采用分组形式,6人一组。组长由内部选举产生,并负责召集、组织和记录小组活动。组名要求个性化,提升团队凝聚力与归属感。学生进行作业活动的流程是:确定题目查阅文献资料确定解题思路小组答疑公式推导与理论分析撰写书面报告课堂PPT成果展示。

要解决这样的问题,首先要对问题进行物理过程分析,并将其简化为常见的力学模型,运用达朗贝尔原理求出外力和内力,进而再利用材料力学弯曲应力和强度条件概念求出最大应力位置,从而确定烟囱折断点的位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可以扩展知识面,再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大家的讨论获得分析问题思路,学生在遇到难点时教师再给予指导,锻炼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撰写书面报告与制作PPT,锻炼学生对Office办公软件系统的使用技能,通过课堂随机抽取进行成果展示(图3),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PPT展示成绩由教师与各组组长共同评定,教师占60%,组长占40%,评分结果显示教师评分与组长评分平均相对偏差2.98%,最大7.59%,学生评分基本与教师评分结果一致,做到了客观公正。

学生对开放式作业的评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知识得到了丰富和加深,增进了相互了解和交流,认识到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增强了解决问题的信心,掌握了使用Office办公软件系统的基本技能。

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这种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与难点:题目选择缺乏自主性,备选题库建设具有长期性,题目设置需要具有渐进层次,个别学生以逸待劳,使用Office、MATLAB、Maple、Mathematica等软件的能力弱,言表达能力欠缺等。

相信通过不断地克服缺点进行改进,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课堂演示实验与动手实验并重,理论联系实践

力学实验是学习力学必不可少的内容,演示实验是帮助学生理解力学理论的最直观方式,可有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动手实验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依托学校的力学实验教学中心,在教学中我们设置了多个演示实验:低碳钢拉伸实验[4],梁的截面形式对梁刚度的影响[3],压杆失稳[4],动、静滑动摩擦因数的测试[6],牛顿碰撞球演示动量定理[6]等。动手实验主要设置了不规则形状物体的重心测量[6],冲击荷载的测量[6],动、静滑动摩擦因数的测试[6],固有频率的测定与受迫振动[6],低碳钢拉伸实验[4]等。

五、联系后续课程内容,形成学科知识体系

教学中注意强调工程力学各部分知识在后续课程中的作用,并以具体例题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所学理论知识的直接用途和重要意义。理论力学的静力学是材料力学截面法分析受力的基础,而材料力学主要以单根杆件为研究对象,其基本受力状态的力学性质是结构力学研究多杆件系统受力分析的基础。材料力学中应力、变形、强度条件及刚度条件可在钢结构设计时直接应用。在材料力学中弯曲问题的进一步研究中,两种不同材料的梁的性能研究,以及组合变形中截面核心的概念、以及受力平衡分析都在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中得到应用,还有结构试验课中应变应力的测量原理离不开描述应力状态的应力圆与胡克定律[4]。材料力学中基本受力状态在结构概念体系设计中应用较多,是结构概念的基础[3,5,7]。工程力学与土木工程本科专业课的关系具体参见图4。

六、鼓励学生参与竞赛

力学素质的培养,除了工程力学课堂上的内容,以及通过学生在后续课程的学习加强理解外,还可以通过参加周培源力学竞赛和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等活动,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毅力培养、团队协作、动手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周培源力学竞赛是教育部高教司主办的大学生科技竞赛之一,目前已发展到全国160多所高校参赛。参加该赛事对提高学生的力学素质有很大促进作用。学校安排教师对历年试题进行剖析,组织学生进行集中辅导。辅导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生产生活,激发学生发现并理解相关生产工具的力学原理,通过一系列生产工具的力学原理分析,激发学生对力学应用的识别与应用能力。

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为教育部确定的全国九大大学生学科竞赛之一,是土木工程学科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团队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最高水平的学科性竞赛,影响力日益扩大。近年来该赛事使用的材料普遍为竹皮,通过胶水粘结来制作结构构件。在对学生进行培训时,通过基本材料力学概念的扩展,使力学概念与结构设计相结合,使学生理解受力状态和材料利用效率的关系,轴力承受荷载效率最高,理解梁的截面形式与受力效果,梁的材料重新分布形成桁架等力学概念。为了提高结构效率,结构材料布置需要尽量沿周边对称布置,结构中受拉部分尽可能以质量轻的受拉柔性材料制作,去掉结构中不必要的部分,以减少结构自重,结构的节点及支座连接要强,以满足结构构件计算模型中关于刚性支座的简化假定,以及结构构件的整体性要求。而对于动荷载的赛题,理论力学中机械振动基础的内容显得更加重要。

七、结语

文章通过多种措施来提高学生对工程力学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与学生反馈表明,所做的努力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所提高,及格率增加。专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密切相关,是职业能力的核心内容之一。人总在追求意义,通过各种措施告诉学生工程力学知识与专业能力的关联点,从具体的知识点上理解知识的价值在于运用,是此次教改尝试的核心思想。

参考文献:

[1]朱泓,李志义,.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6):68-71.

[2]陈金陵,梁桥,彭利英. 教学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初探[C]//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十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 2010.

[3]季天建,Adrian Bell. 感知结构概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孙训方,方孝淑,关来泰. 材料力学I、II [M].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计学润,王力.结构概念体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第5篇:微课程历史教学范文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是检验物理理论的标准,探究实验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培养物理学习方法的有效途径。它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实验形式,是教师施展教学艺术的独特方法。它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清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能引导学生观察,并进行思考,配合讲授使学生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明确实验目的

物理教学中,探究实验是物理教与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实验具有生动、直观、新奇的特点,容易激发学生的直觉兴趣。如能充分发挥实验的趣味性、奇异性、多变性,就能创造出生动的情景,使学生思维活跃。探究实验是用来配合教学的,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要求,选择合适的实验,合理地进行实验,以便让学生清楚地认清物理概念和规律。

讲“摩擦力”这一节,我们可以用引导提示法指出我们要实验的问题和目的。如“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呢?”,为了研究这个问题,使木块在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时绳子对木块的拉力就等于木块与桌面间的滑动摩擦力。然后在木块上加一个重物,增大木块与桌面间的压力,这时发现,使拉力增大,木块才能做匀速运动。可见增大木块与桌面之间的压力,木块与桌面之间的滑动摩擦力也增大。学生就很自然地得出“两个物体间的滑动摩擦力大小跟这两个物体之间的压力大小有关”的结论,整个实验目的性明确,环环紧扣,步步深入,学生必定会有很强的感性认识,很清楚的认知思路,从而轻松地掌握这节的内容。

探究实验切忌毫无目的,随心所欲。实验的最终目的是为教学服务的,为的是在实验中发现规律,理解规律,从而掌握规律。为实验而实验,没有目的性,只会使学生浮于实验过程与表面现象,不知道为什么做实验,不知道实验探究了什么规律,更谈不上自己去发现与探讨规律了,这样的实验是“出力不讨好”的事。

二、 把演示实验做精彩

可以说演示实验的一切功能都不能离开观察,观察者只能在演示者所给现象的基础上进行观察。因此,演示实验的直观是最起码的要求,教师在设计演示实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物理现象的变化要显著,为了使现象明显,仪器的尺寸要比较大,尤其是观察部分的尺寸要大、刻度线条要粗,要使教室内最远的同学也能看清。这样做演示的精密度虽有所降低,但可以用感受效果来弥补。必要时可以借助投影、机械放大等手段增强现象的明显性,提高观察效果。另外,仪器摆放的位置,观察主体与背景的色调对比等也会影响观察的效果。通常可采用演示板、磁性黑板、染色、生烟、衬托背景、照明等方法来增强观察效果。

2. 物理过程的变化要显著、直观,就是为了能从实验中直接观察到物理过程,认识物理现象的本质,而不需要过多地拐弯抹角,受其他无关因素的干扰。特别是一些为建立、巩固物理概念的定性演示中,没有必要选择精密复杂的实验装置。

三、 让演示实验达到最佳效果

优化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演示实验具有鲜明、生动和真实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重要手段。优化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是创新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我的做法是:

(1) 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挖掘实验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有的放矢地设置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浇不灭的蜡烛”实验中,浇不灭蜡烛的原因是什么?质疑之后,引导学生讨论。争辩中极大地活化了学生的发散思维。由争论而得到的结论学生难以忘却,原因可能是:那个地方没有蜡烛,而是蜡烛的像。

(2) 改进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演示实验方面,我们开展了对课本实验装置的改进活动。“大气压的存在”的实验:用一只大试管和一个乒乓球。试管装满水正放时用乒乓球堵口,然后倒立,观察到有少量水从乒乓球与试管缝隙中流出,但乒乓球并不下落反而上升。既有观赏性又能有力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四、 尽可能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教师指导下的探究实验

把演示实验改为探究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是演示实验无法取代的。有了亲身实验的经历,学生就敢于提出更多的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良好开端。不仅巩固和深化了所学的物理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五、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物理实验教学中,更能形成学生实验技能的还是学生实验。做好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为此,我首先布置实验预习题,让学生在预习时明确实验目的,步骤和操作,做到有的放矢。其次严肃实验纪律,在实验前强调操作的关键和注意事项,引导学生规范操作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在实验中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如:练习使用滑动变阻器的实验中,不仅要求接线采用一上一下的方法,而且要求滑片置于最大电阻处。通过这样的实验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改变电阻线长度来改变电阻的知识,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第6篇:微课程历史教学范文

[关键词]高等教育;微课程;教学模式;数字内容管理;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6-0003-02

一、引言

微课程教学模式的主要载体是微视频,以主题明确的知识点为内容,将整个知识体系分解为多个小的知识点,由核心的课堂教学视频与相关的辅教学资源、学习资源共同构建一个知识群,甚至一门完整的课程。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种移动终端的广泛使用,这一教学模式得到了越来越广泛和深入的关注,从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主办的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的参赛高校(1600余所)、选手(12000余名)及作品(10000余件)数量[1]即可见一斑。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微课程突出学习的灵活性和互动性,强调学习内容的微型化和碎片化,需求信息容量相对短小,注意保持要求较低的学习资源。[2]因此,微课程更多时候是作为一种学生自主学习的辅助方式,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如何将其有效的应用于高校专业课程的教学之中,仍然需要对知识单元的粒度、课堂教学的形式与效能、教学资源的组织与建设等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本文以数字内容管理课程为研究对象,分别结合上述问题对高校中微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

二、数字内容管理课程特点分析

数字内容管理课程以数字内容的获取、存储、管理与重复利用为目标,主要应用于新闻、出版、印刷、文化传媒产业等诸多涉及媒体内容服务的行业和领域。[3]其主要知识单元包括素材与文件格式、元数据、数据存储、数据检索、数据表达、数据安全、系统集成与应用等部分。结合教学实践,针对数字内容管理课程,要获得好的教学效果,需要考虑的问题包括:

1.知识体系的整理。针对课程专业综合性强的特点,以实际应用为导向,而不是以知识点的横向关联和深入介绍为导向,将数据从采集到的各个环节所涉及的知识点重新整理,为学生提供直观、实践性强的理论知识和案例,以简化认知。这也是实践性较强的同类工科专业课的共同特点。

2.知识单元的具象化。将各知识点“课题化”和“实例化”,使得教学能够更好的符合工科专业课实践性强的特点。针对实践教学环节,可以通过实例的制作和演示进行强化,将涉及的方法、理论、规范等陈述性内容,整理为可视的知识单元,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学习模式的适应性。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课程主要知识点涵盖内容较为丰富,因此需要充分利用符合当前信息传播和知识传播新模式的教学方法,适应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模式,通过适配的平台建立交互学习环境,提供丰富有效的学习资源,使得学生能够适应在海量信息和多进程并发的生活、学习模式中自主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能力要求,且能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单元,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

三、数字内容管理微课程教学模式设计

完成一个微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需要考虑整个微课资源平台的设计与实现、微课知识点的设计与制作、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主要针对以下几个问题。

(一)知识体系的解构与重构

传统的专业课往往按照由浅入深,以渐进的状态来展现知识体系,来组织教学。对数字内容管理课程来说,涉及的专业基础知识丰富、交叉,不利于学生迅速掌握关键技术问题和形成完整、清晰的认知。在微课程中,需要在梳理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围绕数字内容管理系统的关键技术逐层展开教学内容,将核心技术“课题化”为多个相对独立、完整的知识单元集合,知识体系呈现出一种“离散”的状态。因此,微课程的设计首先是合理的将整个知识体系分解为对应的微课单元,建立知识点的层次关系和关联关系,并设计有效的和交互模式,最终形成适合微课程教学的知识体系。

在此过程中主要考虑两个问题。首先是微课单元的粒度。微课单元的设计要兼顾知识单元的完整性和简洁性,既能体现一个相对独立和完整的知识点,避免过度碎片化,又要能够简洁明了的表达其内容,体现“微”课的特点。在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建议微课单元视频时长是3分钟至20分钟,根据各个知识点的内容来制作视频。例如,数据检索技术可以分为文本检索、内容检索和语义检索三个微课单元,其中文本检索可以通过较短时长,如3分钟的微课单元予以表现;内容检索则需要通过较长的时长,如15分钟,分别将特征提取、特征训练与(多)特征融合的检索予以表现;语义检索也需要较长时长,如15至20分钟,将本体、语义扩展以及语义匹配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予以表达。其次是微课单元的表达形式。需要根据各个知识单元的内容,以相关案例现场拍摄、相关知识的数据流程、主要技术手段的动画展示等多种形式进行设计与制作,尽量避免用课堂讲授的方式来设计与制作微课单元。例如,数据存储技术,从磁盘存储、网络存储到云存储,都可以通过Flash绘制不同时长的对应数据流予以表达;元数据可以通过Flash列举不同的元数据分类和特点分析;素材与文件格式可以通过PPT的形式予以展示;而数字内容管理系统的应用则最好能够录制实际系统工作的环境、设备、流程和效能予以直观表达。

(二)平台建设与资源聚集

微课程的教学模式并不能仅仅局限于微视频,而应该是以微视频为基础的一个完整平台。微视频只是一种针对具体的知识点提供了快速、直观的自主学习资源,并不能代表学生的学习能够有效发生。与之相配合的还包括各种辅助资源、学习引导环境、互动平台、实践指导和学习评估途径。

例如,针对数字内容管理课程的数据检索环节,除了基本的知识单元之外,还可以针对(近)自然语言输入接口补充语音识别、分词、人机交互接口等相关技术的文章、应用、开源平台等,以丰富资源;针对基于语义的图像检索,除了基本的知识单元以外,还可以补充本体及本体构建工具、图像标注相关的论文、动态等内容。同时,还需要提供与之配套的实践要求等内容。

(三)课堂形式

结合到目前的高等教育现状,随着网络资源的日益丰富和信息传播手段的快速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效率已经远远高于以往,而高等教育的课堂形式仍然没有发生与之相适应的变化。MOOC与翻转课堂在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以及课堂结构的优化上面进行了较为有效的尝试。结合数字内容管理微课程教学实践的经验,建议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设计课堂结构与学习路径。

1.讨论课。针对主要知识点,安排线下自主学习,在课堂上由学生展示、相互质疑与讨论,教师的任务是控制课堂节奏,协调学生进度和解答疑问。

2.交流课。针对知识点较多且碎的单元,安排不同的组别针对同一主题不同的知识点分别进行线下自主学习,在交流课上面相互展示不同的学习内容,进行相互学习。

3.实践课。学生线下自主学习,课堂上提供数据和环境,自主设计和实践知识点,由教师进行评估与指导。

4.课堂讲解。部分内容仍然需要采取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将课程的脉络、重点掌握内容、关键知识点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堂互动的方式进行讲授和交流。

综上,用教学形式、课程平台的各种反馈来控制课程的学习进度,了解不同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行交流以及不同的学习任务,以辅助和引导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四、结语

本文结合印刷工程专业的数字内容管理课程,对微课模式的教学方法进行归纳、分析和实践,以共同探索适合于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补充更丰富的教学手段,以适应新的信息传播环境和模式,充分挖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新的时代背景下能够熟练掌握数字内容的获取、存储、管理和重复利用相关的理论与实践技术的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注意的是,不同专业以及不同课程,对教学模式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不论是微课单元的粒度与表达形式,还是课堂结构与学习路径,都需要结合实际课程的大纲和人才培养需求进行具体分析。本文探讨的教学模式是基于近年来开展的数字内容管理教学改革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经验进行的总结,可以为类似的课程提供微课模式的教学参考。

[ 注 释 ]

[1] 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5-13.

第7篇:微课程历史教学范文

关键词:课程改革;初中历史;有利因素

初中历史教学是所有学生最初在课堂上认识并了解历史的机会,其理应受到重点关注,可是,在当今应试教育的有关体制之下,有很多地区并未将历史纳入到升学考试的有关科目之中,因此导致了很多初中学校忽视历史教学,甚至有一些学校没有开设有关历史方面的教学,从而严重影响了初中历史的整个教育工作顺利进行。伴随着目前课程改革的稳步实施,有关初中历史教学实际的地位逐渐得到了提升。

一、课程改革对初中历史内容在性质上改变的意义

新课程改革之下的相关课程标准具体规定的内容,相较于过去来说,其头绪更加清晰,缩减了许多难以理解的有关内容以及过于繁杂的地名或者是人名,在最大限度上促使课本的内容简单易学;增加并完善了许多必修的在基础方面的知识;重视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观点,切实消除有关“左”的影响,能够实事求是的进行历史事件或者是历史人物的评价;强化爱国主义以及名族团结等方面的教育;同时在历史书上面还增加了一些相关的地图与插画,从而方便教师可以更加直观、更加高效的进行教学;除此之外对于一些章节也做出了调整,将少部分科学性的错误进行修订与完善。

二、研究课程改革对提升历史教学地位的关键、有利因素

(一)德与育的首要地位因素。

新课程改革最根本的要求就是所有的学科必须要结合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在具体的课程教育之中能够重视有关德育方面的工作,对学生在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等方面进行广泛的教育,促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并继承中华民族传承至今的优良传统,特别是我国文化传统之中的高尚品德。这切实说明了目前新课程改革意识到了当今的实际情况,只有人文素质与科技素质达到统一才是高素质人才发展的最佳途径。对于历史学科来说,切实完成有关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目标,能够使学生具备得天独厚的有利优势,所以,对于新世纪高素质人才的有关培养工作,历史学科担负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责任。

(二)班主任管理的有利因素。

班级管理的相关制度建设是整个班级管理方面的重要内容,一个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能够对学生的发展与成长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而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对于班级管理制度进行创新以及变革,构建一个有关班级文化的良好氛围,从而促进全体同学稳定健康的发展。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整个班级制度制定的有关过程之中,这也是一个将外在要求合理的转变成内在需求的相关过程,它能够极大的提升学生行为上的自觉性以及自主性。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在教学当中引导学生,依照其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对于自身的一些合理需求;要求学生自觉的按照相关的规范以及需求对自身进行监督、检查以及反省,并且根据实际的行为结果准确的把握和目标之间的差距,从而对于行动方向进行不断调整。在新课程改革之后,学生的选择权得到扩大,其自主进行学习的空间以及时间得到提高,并且他们接触社会、接触生活以及接触自然的机会和时间也更多,作为教师来说,无法再实现“全天候照料”。因此,教师更应该在课堂上重点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以及自我约束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参与管理制度制定和享受权利的同时,也要积极自觉的承担自身的义务和责任,提升责任感。

(三)教材内容的编写因素。

新课程改革的有关环境之下,有关历史教科书具体的编写体制方面得到了完善的以及全面的变革,对于初中历史相关教科书的编写不但要切实符合有关政策,同时还要确保教科书实际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推进市场,对于新教材的编写大力鼓励社会各界有关人士积极参与,并结合大众的意见观念,促使教材所具有的竞争机制能够得到有效的表现。其教科书具体的编写不论是印刷质量、编写体量或者是实际的内容形式都非常的精满,使得整个教科书具有充足的活力,从而切实提高了学生对于相关历史课程的热爱,同时也提高了初中历史所具有的教学地位。

(四)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因素。

新课改之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把课程的相关评价内容以及方法多元化。新修订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之中着重强调了有关历史课程教学方面的评价一定要凭借科学有效的方法,从教学影响的有关因素、实际的教学效果,同时还有学生具体的学习过程以及结果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从而形成一种多元化的相关评价方式,并且还要明确教学评价是整个初中历史教学之中的一个重点组成部分。

(五)倡导教学方法的因素。

新课程改革实际倡导的有关教学方法切实改变了在传统教学当中的一言堂以及满堂灌的情况,使学生被动学习知识的有关局面得到了改善,与此同时也积极鼓励着学生在整个历史教学中勤于思考、主动参与以及积极探究有效的学习方式。实践说明改革之后的学习方式能够使学生更乐于接受。相关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主要起到一种穿针引线的有关作用,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形式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方面的兴趣以及成果,进而促使初中历史教学所具有的地位得到了不断的提升。

三、结束语

初中历史教学和其他所有的学科一样,都是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历史方面的教学内容是有效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以及了解历史传统的重要环节,必须要得到教育工作者的充分认识与关注。新课程改革能够极大的提高历史教学实际的地位,对于提升历史学科具体的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蒲惠 单位:四川省南充市嘉陵一中

参考文献:

[1]陈辉.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课程改革述评[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07.

第8篇:微课程历史教学范文

关键词:工程问题;材料力学;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王锦燕(1973-),女,河南洛阳人,中原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李冬霞(1956-),女,陕西咸阳人,中原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教授。(河南 郑州 450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原工学院校级教改项目“工程问题在材料力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4-0101-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院校培养了上千万的工程技术人才,支撑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合理的工程教育结构和体系迎合了社会对多层次、多种类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目前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但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创新型国家的目标,给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和支撑产业发展的工程人才、创新型工程人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人才。作为高等院校应确立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观念,改革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重视知识与工程问题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

为了能让行业企业深度参与高等教育培养过程,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高校能按通用标准和行业表征培养工程技术人才。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旨在为社会培养实用人才。何为工程师,工程师是具有从事工程系统设计、管理、操作和评估能力的人员,其与科学家最大的区别就是,科学家解决“为什么”,而工程师解决“怎么办”。科学家探索世界发现法则,而工程师使用法则解决问题,实际上工程问题是工科课程的生命主线。但在实际的材料力学教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却很少了解课程知识点包含的工程问题,理论与实际完全脱节,从而产生学而无用的认识,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笔者将把自己多年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通过引入工程实例的分析和讲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深知识点的理解的心得与体会在此与大家分享,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

随着科学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加上社会生存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人才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全面,因此在校学生学习的课程数目及内容与以往相比,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但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有限,因此分配给基础课的学时逐年下降,和一些专业课老师聊天时,他们经常感叹每次都要先给学生补数学或力学知识才能开始专业课的讲解,否则学生无法接受。另一方面,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应用,越来越多有关工程中的复杂力学问题可以通过计算机解决,但同时为了能对计算机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和合理性给予判断,对工程技术人员的力学素质要求也更高了。材料力学就是在保证构件强度、刚度、稳定性的前提下,为设计既经济又安全的构件提供必要的研究方法。[1]这门课涉及了大量的工程问题,针对不同问题选择正确的研究方法尤其重要。面对学时内容减少,质量要求提高的矛盾,必须对材料力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改,做到减学时但不减核心内容,通过引入工程问题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包括笔者在内的基础力学课程教师,通过多年在力学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取得了很多成果,但需要改革和思考的空间仍很大。作为学生大学阶段的学习不是单纯地应付考试获取文凭,作为教师大学阶段的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应该全面开发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据此教学理念,应以课程为引导,学生为中心,强化学生获取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解题的机器。

在保证主干知识体系基本完整,教学要求不降低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的调整。要求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了解课程的基本内容,提高课堂的接受速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繁琐的公式推导感到枯燥无味,也冲淡了对问题的分析思路和方法,因此适当压缩了一些公式的详细推导过程,突出公式推导的思路和方法,具体的推导过程学生可参考教学资料。同时对部分简单例题只分析求解思路,省略详细的求解过程。但同时加大力学问题的引入,多举事例详细介绍每个力学问题产生的工程背景,提出矛盾,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强化力学知识在工程中的使用条件、范围及局限性,从而更好地指导今后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实践表明,此举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学效果也提高了。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如今的教学已不能是传统意义上的填鸭教学。课堂上加强师生互动,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及信息技术,力求生动、形象,使抽象问题形象化,但也要重点突出传达给学生更多的信息和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又要充分尊重学生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积极思考问题。

结合材料力学中的工程问题,提出问题分析矛盾,引出解决问题的概念和方法。例如在讲解压杆稳定问题时,首先介绍1876年美国横跨阿什特比拉河上同名桥的断裂,[3]当时列车从21米高处坠入河中,列车因锅炉失火而烧毁,158名乘客中有92人遇难。但实际上桥梁斜撑杆设计时根据强度计算的临界应力是76.9Mpa,而斜撑杆的最大工作压应力41.2Mpa,安全系数为1.87,结构应是安全的,但为什么会发生事故呢?1907年加拿大圣劳伦斯河在架奎伯克桥时,桥梁倒塌,9000吨钢材变成一堆废墟。1922年冬天下大雪,美国华盛顿尼克尔卜克尔剧院倒塌,死98人,伤100余人,这些工程结构的强度都没有问题,但为什么还会发生这么严重的安全事故呢?通过介绍这些工程中的实际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了加深学生对稳定性的理解,笔者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一长为300mm,横截面尺寸为 20mm×1mm的钢板尺,钢的许用应力为196MPa,问若按强度条件计算钢板尺所能承受的轴向压力是多少呢?学生很快得到答案3920N。但通过实验发现当轴向压力达到40N时,钢板尺就发生了明显的弯曲变形,学生对这一结果非常吃惊。很自然笔者就引入对于此类细长受压杆件的稳定性问题,接下来的公式推导也就水到渠成。当然公式讲解完成,还要反复强调公式的使用范围和条件,这点在材料力学中反映的尤为重要,对于一个工程问题选错公式直接威胁结构的安全。当然在学生的习题作业中,笔者也经常引入一些简单的工程计算,加深学生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讲解组合变形时:一小型混凝土水坝墙,当知道水平面高度时,问坝底的最大拉应力和压应力是多少,水平面多高时坝底混凝土拉应力为零?又如:一个中空的圆柱形砖制烟囱,考虑自重及承受的风力,问烟囱应建多高才能保证底部不受拉应力?这些有着具体工程背景的习题,学生尤其感兴趣,也真正体会到知识的用处,学习不再盲目。讲解构件内力图时,引入用于教室或仓库的多跨帐篷,其屋架可简化为三铰拱力学模型,通过受力分析可计算各个铰链的分力,再求解杆件内力图。这些实实在在的工程生活问题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的方向,有了目标,有了动力。

除了传统模式下的布置课堂作业外,还根据教学内容及进程拟定一定的课外研讨题目。这些课题可以是教学内容的拓展或深入,也可以是构件应力和变形问题的数值模拟计算,或是一些工程模型的制作,帮助学生扩展思路,开阔眼界,紧密与工程实际问题联系。当然在选择题目时,既要考虑题目本身的工程意义,又要与力学知识点紧密相关,难度适当,具有一定的趣味性。[4]题目过难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太简单又意义不大。例如布置学生制作纸质桥梁,学生积极性非常高,充分结合课程中弯曲强度知识点,兼顾安全与美观,集思广益,动手动脑,个人能力得到提高。

同时要求学生学会上网查找相关知识点的科研方向,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虽然这些工作需要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但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学起来自然觉得轻松,也善于思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学质量评价

在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时,不仅采用传统意义上的书面考试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还结合学生的作业、实验及课外研讨活动中的表现,给予更全面、合理、客观的评价,以此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然通过课上一些重大工程事故的介绍,也唤起了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当然在学期最后的成绩评价中,充分考虑学生在课外研讨和动手制作中的表现,学生们清楚死读书,仅仅学会利用公式解题是无法得到好成绩的。对学生多方面的成绩评价,是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虽然开始学生对此颇有怨言,有抵触情绪,但到后来看到自己通过努力工作问题得到解决时,发现了学习的乐趣,非常自豪很有成就感。例如在具体的成绩比例构成中,最后的卷面成绩只占60%,力学实验占10%,力学科研论文占10%,力学工程模型制造占20%,着重体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体现培养卓越工程师的理念,尤其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创新意识。当看到学生交上来的作业和作品时,笔者能感受到他们思维的开放性,能清楚感受到学生们的确是经过思考,付出了努力的。当看到他们介绍自己作品时洋溢的那种自信与骄傲,令笔者感到非常欣慰。当然不可否认,有些同学的课外作业很大程度上参考了网络,这离笔者的初衷有些差距,这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提高,应该让每位同学都能积极参与,提高知识水平。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在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学生深入了解了工程问题中包含的材料力学知识,培养了工程意识,加深了对力学知识点的理解,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当然,良好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任课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努力工作,因此应清醒地认识到提高教师个人业务能力的重要性,只有不断补充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善教学组织方式,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才能逐步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鸿文.材料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孙绵涛.高等教育学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第9篇:微课程历史教学范文

[关键词]高职烹饪 实践型 课程

一、高职烹饪教育实践型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结合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的《烧卤、冷拼制作技术》课程,笔者认为高职烹饪教育实践型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如下。

1.专业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课程体系构建不合理

由于受到行业办学体制的影响,其培养目标仅局限于本行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未能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得到及时调整和改革;专业培养目标的含糊决定了课程体系出现了诸多的不合理性。学生在校以理论教学为主,操作技能偏少。文化素质课、专业基础理论课、专业核心技能课之间的比例失调。由此造成了烹饪高职教育的课程实用性不强,一定程度上与职业岗位相脱节,不能很好的去适应职业岗位的需要,培养的学生实际上并不是技术应用型人才。

2.实践教学模式及课程类型单一,内容陈旧

《烧卤、冷拼制作技术》课程是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的一门技术应用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专业核心课程,烹饪工艺又以传统的手工操作为主,长期以来,教师习惯于“课堂讲理论——示范室演示——操作室练习”单一的“三段式”教学模式。教学手段落后,很少应用现代科技,另外,很多学校还没有单独开设《烧卤、冷拼制作技术》成一门课程,而是还把食品雕刻与冷拼制作两项重要的就业技能合成一门《食品雕刻与冷拼工艺》课程,课时量也非常少,而且学校教学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还没有开展真正的校企合作、也没有进行工学结合方面的改革,然而餐饮行业是服务性行业,烹饪人才在职业意识、职业能力、人际关系等方面都有着明显不同的要求,如烹饪人才应该具备强烈的顾客本位意识、高度的工作自觉性、高水准的职业能力、更强的应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良好的个人修养等,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就要求我们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课程,企业参加学生能力的培养,才能做到的。

3.专业师资队伍素质偏低

《烧卤、冷拼制作技术》课程专业中师资力量不足且技术理论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较为普遍,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烧卤、冷拼制作技术》课程教师由教育部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的骨干教师和来自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组成。在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下,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形成一支教学能力强、课程设计能力强、实践能力强、技术服务能力强、科研能力强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本教学团队2008年被评为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团队。但一些院校担任这项教学任务的少部分教师还只有大专学历,教师职称与技术职称还较低,“双师型”教师比例不够;烹饪师资队伍技术水平参差不一;有的虽有较强的理论知识,但对烹饪操作接触不多;有的在烹饪实践中有特长,但业务理论知识不够全面,技术和烹饪知识更新不够。这也给教学质量打了折扣。

二、优化高职烹饪教育实践型课程教学的对策

1.重新确立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

高职院校烹饪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有文化、素质好、懂理论、会操作、识管理的生产第一线技能型的操作与管理人才。结合当前专业实际,笔者认为对其知识、技能、能力的具体要求是:

(1)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2)具备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烹饪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3)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以学生的一生幸福为目标,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与终身学习,充分尊重和拓展人的个性。使得经职业教育体系培养的人才本身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能够终身学习,并根据自身和社会的需要改变在社会分工所处的位置。

课程设置对培养职业技能起着决定性作用,作为烹饪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首先体现技能性,同时还应该体现知识性、理论性,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打好学习专业知识和掌握职业技能的基础,所设置的课程突出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兼顾综合素质能力及专业拓展能力的培养。

2.采用多种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教学模式实质上就是人们在实践状态下,系统而综合地组合教学过程的诸因素,整体地操作教学活动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形式。高职烹饪教育实践型课程的教学主要还是以烹饪技能为主线的教学,建议采用以企业员工培养流程设计教学流程、选用“菜品主体、任务驱动”、“角色转化、自主培训”等“基于工作过程、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核心技能课建议按照“菜品开发准备——任务分析——菜品设计——菜品试做——成品质量评价与任务小结—菜品岗位试用—顾客意见反馈与总结改进—市场推广应用”的实际工作过程及职业氛围中进行训练。

3.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实现“能力本位”的保证,是职业教育的灵魂,有利于产、学、研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其具体的作法是:抓好“双师型”素质教师的培养,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进修并定期到餐饮企业学习和培训。同时大胆聘用企业高技能人才参与教学和课改活动,采用课程设计有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实践教学主要由兼职教师担任的教师管理制度,建立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对教师实行低职高聘,高职低聘制度,以及在职称评定、教学工作量的调整上都给予优惠政策,督促教师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我。

参考文献

[1]包秋.世界教育发展趋势与中国教育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