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我的新同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咦!顿时映入我眼帘的她是谁?会不会是即将成为我的新同学呢?我的心激动得怦怦直跳!怎么看起来跟《倒霉女生小豆子》里面的唐豆那么像?我兴奋地来到自己的位置上跟同学们议论起来。
“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今天有一位书中的人物回来和我们度过这一个学期!”零零狗说道。
“不——会——吧!”我们异口同声的惊叫起来。
正当同学们议论纷纷的时候,上课铃声响了起来,大家都回到自己的位置上,等待着语文老师高老师开学的第一句话。
高老师优雅般地走到讲台桌前,向大家宣布:“这个学期,我们班来了一位新同学,你们猜猜会是谁呢?请大家用掌声欢迎这位新同学!”
就在这时,新同学走进了教室,我一看呆若木鸡。于是又急忙揉了揉眼睛看看是否看错。对!没错!她就是唐——豆!
全班同学立刻安静了下来!有的同学目瞪口呆,有的同学暗暗叫好,还有的居然站起身鼓起掌来!
过了将近半个学期,小豆子和我成了我们班最要好的朋友。每天一起上、下学,一起免费编手链给同学们,小豆子还跟我讲她在以前学校的倒霉事,小豆子的倒霉事真是一萝筐啊!
随着一片秋风,秋天的最后一片叶子,悄悄地沉睡在土地上,冬天即将来临。小豆子也将转回她的“倒霉”学校了。
我悄悄地把小豆子拉出来,与她告别,还送给了小豆子一件白雪公主裙和一个美丽的白雪公主的水壶,我知道这是小豆子最喜欢的牌子,小豆子也送了我一个她自己绣的布袋熊给我。我们两个眼睛红红的,两双小手又紧紧地握在了一起,好久没有分开。
刘麒麟的个子中等偏上,像个木桩,他的眼睛又黑又亮,他也是个“四眼田鸡”,一看就知道他机灵过人,一肚子的鬼主意。说话的声音很特别,十分搞笑。是我们班有名的“开心豆”。我们同学都喜欢他。
语文老师让我们朗读课文的时候,一个人朗读。每次他读起课文来,那速度真叫快,如果不仔细听的话,就是“嗡嗡”的声音,根本听不明白,到最后,不知道他在读些什么。因此我这个“新同学”建议你以后吐词清楚点。
刘麒麟走起路来总是摇摇晃晃的,有些像企鹅,看起来很好笑,也很可爱。
我们两个同学在一起闲谈的时候,总喜欢说些搞笑的话。在女生面前犯错误的时候,我听得最多的就是“我错了!”这三个字。真有趣啊。
我的学校
我的学校是卫门口小学,它坐落在武陵区丝瓜井,每天都有琅琅的读书声。
来到学校,我会看见一行字:欢迎来到卫门口小学。走进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电子大屏幕,还有高大的教学楼。教学楼前面有升旗台,左边有宽广的操场。操场的四周有一排排的色彩艳丽的花朵。操场一圈有 100米 。左边有整整齐齐的乒乓球台,热爱运动的人都会去那里。继续往前走,可以看见花坛,里面有许多五彩缤纷的花朵。在我们上课的时候,这些蝴蝶翩翩起舞,仿佛一个美丽的小女孩在跳舞。
这就是我的学校。真是让我留连忘返啊!
老师点评:
流畅的语言,优美的文字,美丽的校园在你文笔下变得更加美丽,文章画波浪线的地方是文章最精彩的地方。
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我们班又多了一个新同学。
她梳着一条长长的辫子,眼睛又大又圆,是个双眼皮的小女孩。每一次老师给她的任务,她都很迅速的完成了。
她刚刚来时,老师把她排在最后一个,并且一个人坐。但是,等到下课时,许多女同学上前去要和她玩,可男孩子们却毫不在乎地自己玩自己的。她没有答应任何人的邀请,自己却和我玩起来,因为是女生,其他女同学很嫉妒,但也没办法,就自己玩自己的了。
她就是冉阳,成绩优异,直线上升,我为有这么一个朋友而感到特别的自豪!
先是我截获高雪的手机上有大量暧昧短信;再有英语老师“摸进”了学生的QQ群,学生直接用“老公”“老婆”相称……学生的正常人际交往和学习受到了不良的影响。早恋,一直就是个烫手的山芋,通常的说教学生不会买账,很可能形成对立,走上一条不归路。
另外,90后的这些学生是在网络上成长起来的,学生的交流空间宽泛。我该如何选取一个切入点呢?
面对问题,我用网络架起一座心桥。
我舍弃了常规的班会课,谨慎地借举行语文公开课的机会,充分挖掘《致女儿的信》中阐述的恋爱观点,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爱情观的大辩论,为遏制早恋造势。
随后,在学校贴吧上,我遭到了学生的围攻:
(泪飞霜晨)老班就是一个卫道士,一个70后男人,满肚迂腐,就知道对恋爱横加指责。
(圣斗士星矢)老班是个俗人,鼓吹什么“封闭情感,赢得明天”,青春期就是一个恋爱的季节……
我选择了回帖交流。
亲爱的同学们:
利用语文课,和你们探讨了“爱情”的定位及态度。作为一名70后班主任,我了解当下这个多元、开放的社会以及前卫的你们对感情的解读。但正如文章所说:只有学会“以人的方式”去爱,才算得上是真正的人。这对你们可能过于深奥,以你们年轻的生命、尚未触及社会伦理的阅历,这是多么教条啊!你们信奉的是跟着感觉走。真正的爱情,要经过生活和时间的磨砺,她是生死相依,永不离弃;她是相濡以沫,永不厌倦。眼下的你们,没有时间和生活积淀,爱又怎能轻易地说出口?
我知道,对正在成长和成熟着的你们而言,爱情肯定会占据你们心灵的某个位置,如同春天草儿要发芽,花儿要开放。但关键是要慎重和理智,敢于割舍,成全学业,这才是你们追求的人生极致!欢迎和你们争鸣,希望和你们共同进步!
第二天,我又把这封信挂在了我的个人博客上,邀请我的学生及家长阅帖、跟帖。
“早恋门”事件后记
如今,我班的“早恋门”事件早已尘埃落定。做90后学生的思想工作,我总结出了以下三条:
1.用真诚的心爱学生。爱学生是班主任管理学生的前提,师爱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是连接师生情感的纽带,它可以消弭隔阂,亲密无极限。
大大的眼睛,高高的鼻子,一副黑黑的眼镜,全身白白胖胖,非常可爱——这就是他,我的同学江俊翰,在我原来看来,江俊翰是个非常小气的人,可是一件事,却让我该变了对江xx的看法。
夏日的一天,火辣辣的太阳烤得人口干舌燥,正好教室里没了水,送水师傅又下了班,哎!真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呀!大家只好在学校门口买饮料或蛋筒雪糕吃。大家津津有味的吃着,喝着,唯独只有江xx什么也没买,叶xx看见了,没好气的说:“哟!江xx,没钱呀!”江xx笑着说:“这些饮料太贵,我去别人的班上打点水喝就行了。”同学们听了,纷纷议论开了:“真小气,一点钱也不愿意花。”江xx听了,也不建议,便走开了。
秋天到了,我们学校组织全体师生去秋游。中午,午餐的时间到了,大家有的去买鸡丝盒饭,有的三五成群的去山顶饭馆进餐。江xx呢,他只抽出了一元,买了一个长长的面包,在山下独自一人啃了起来,有的同学见了偷偷的笑了,有的还指手画脚:“看,又不是家里没钱,连个盒饭都不愿意买……”打这以后,大家都不愿意理江xx,还在背后偷偷叫他“吝啬鬼”。
有一次学校发动同学们参加“绿色募捐”的活动,为全市实现绿化出力。第二天上午,同学们都把钱带来踊跃募捐,只有江xx不吱声。我见了,冷笑的对他说:“看你这样子,肯定不捐钱了。”有的同学也对江xx翻翻白眼。等同学们捐完后,江xx才从荷包里拿出一些钞票,数了数,足足有100元。
還記得我在小學二年級時認識了一位小女孩,她熱心助人,就連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譬如:不見了橡皮或鉛筆等等都會幫助別人。她既是我的好朋友,又是我值得學習的榜樣,她就是劉樂彤,全校都認識的小女孩了。
那天是開學的第一天,我懷着既興奮又害怕的心情走進課室。班主任笑容可掬的樣子立即讓我放下心頭大石,可是面對着陌生的臉孔,我又隨即有點擔心自己不能跟同學們打成一片,我害怕得甚至連自己的座位在哪裏也忘記了。
正當我不知所措時,那位臉蛋如紅蘋果一樣的小女孩走過來並詢問我的名字。原來我是她的同桌啊!我們起初有點害羞,但過了一會兒,我們已經成為很好的朋友了。
還有一次,她幫助一位小一的小妹妹包紥傷口。那一次,我正和樂彤一起參觀學校的各種設施。走着走着,突然看到前方有個小黑影蹲在草叢旁。仔細一看,原來是一位小一的小妹妹蹲在那裏。我們立刻走過去看看發生甚麼事,只見小妺妹的膝蓋正在流血。樂彤馬上扶她起來,並把她帶到校務處療傷。那位校工姨姨拿了消毒藥水幫小妹妹消毒,可是無論小妹妹怎樣咬緊牙關,最終也禁不住哭了出來。樂彤一直在旁邊鼓勵她,說笑話給她聽,而我卻只站在旁邊看她們,好像事不關己,現在回想起來我真是慚愧不已,不配做樂彤的好朋友。
樂彤樂於助人的精神真令人敬佩。我會以她為好榜樣,每當見到別人有困難時,我一定會提醒自己一定要幫助他們,所謂「施比受更有福」,這句話定會永遠刻在我的心中!
【关键词】自我同一性;心理发展困惑;Marcia
【中图分类号】B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1-0100-2
一、James Marcia关于自我同一性的研究
(一)困惑于同伴交往与亲密关系的建立――同一性扩散
在交往同伴中,有的大学生易出现脱离群体,疏离他人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拒绝与他人进行信息交流,疏离人群而生活在自己封闭的孤独世界当中。当自我疏离他人,缺乏良好的同伴交往时,“大学生就会主动回避、阻断他人对自己的影响,导致‘镜像自我’的缺乏,从而生活在自我中心的世界中。”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个体因缺乏外界有效信息的刺激与交流,就会逐渐导致自我认识动机的缺乏。“而自我认识动机缺乏是自我发展停滞或后退的表现”。这对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心理能量的积聚甚至自我实现都是一个很大的挫伤。
在亲密关系的建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困惑则是自我过分与他人纠葛。自我与他人纠葛是一种个体与他人的关系缠绕与混乱,不能理清自我与他人的边界,时而自我和他人共生,时而自我和他人分化。处在这种状态下,个体就会感受到不断的矛盾,不能客观地整合自我。在亲密关系中,若产生自我与他人的过分纠葛而不能理清双方的人格与角色边界,将会导致亲密关系的紧张甚至破裂。
玛西亚的研究发现,同一性扩散阶段是四类同一性状态中最不顺利的阶段,其被看做是随后个体心理困惑及问题出现的前兆。处于自我同一性扩散状态下的个体在亲密关系的建立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更易出现一些发展意义上的困惑。他们难以与他人建立安全的依恋与健康的亲密关系。同时,“与获得和延缓状态相比,扩散状态下的青少年的自尊感和自制力更低。同一性扩散阶段也同高焦虑、冷漠以及和父母关系分离有关。”由此可见,此类个体早期的亲密关系模式与因此而逐渐养成的冷漠、低自尊、孤僻等特征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他们日后的交友方式与亲密关系模式,继而影响到其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角色整合的发展,进一步影响其人际交往与恋爱婚姻的健康发展。
(二)困惑于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同一性延缓
身处“心理延缓期”的大学生面临着“我是谁”和“我要走向何方”的发展问题。在此阶段,既要付出学业上的努力以期为日后人生发展奠定稳定基石,又要对各种人生方向与发展可能进行探索,还要考虑到日后职业类型的选择与人生目标的定位。一些大学生会因自我同一性的延缓产生生涯方向或职业目标的模糊不定感。因而在面临生涯抉择或发展危机时感到焦虑不安、彷徨困惑,甚至逃避抉择。长远上弃权自己的生涯规划,近期里产生学习厌恶,削弱学习动机,让权自己掌握学业与人生的主动性于无尽的焦虑、空虚、被动和茫然。
同一性延缓是高探索、低投入的一种同一性状态,处于该状态的个体还未形成明确的自我定位,“他们正处在探索的过程中,收集资料,尝试行为,正在寻找生命的价值和方向。当大学生处于延缓状态,缺乏行动的动力时,他们就不能体验那种深深的、下意识的归属感、幸福感、自尊、自信和目的感,不能全力以赴并坚定地进入自我探索,他们对自我的认识易处于停滞状态,限制了自我达成的时间与速度”。适度的延缓状态有助于个体对自身发展的可能性进行各种积极探索,埃里克森也曾呼吁社会应提供条件,给予青少年适当的心理延缓期,以助其挖掘自身潜能,寻找人生恰当的目标定位。但是,当个体处于过度的同一性延缓状态时,便有可能产生焦虑、空虚、彷徨、面对人生抉择优柔寡断的心理困惑。对于大学生来说,这些情绪困惑将极易直接指向对其自身在该阶段十分重要的两项任务――学业完成与职业生涯规划。并由此影响其自我认识与自我体验,阻碍心理力量的积聚,继而影响到大学生的自我实现。
(三)困惑于发展个体主体性与处理和权威人士的关系――同一性早闭
主体性是指个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对客观的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只有具备了较强的主体性,个体才能有比较高的反思、整合与确认自我的能力,才能客观地审时度势,表现出符合本年龄特点的适应行为。主体性缺乏的大学生易表现出强烈的依附感。
同一性早闭之所以会导致大学生出现自我依附于权威,缺乏个体主体性,是由于早闭是高投入但没有探索和选择就接受了别人给自己定下的价值和目标,而这个“别人”通常是权威人物。一般,早闭阶段的青少年和父母有着特别亲密的关系,一旦他们接受了直接采纳父母的价值观指导而并不经历自主“探索”这一模式,便会逐渐养成唯权威是从、怯于自主独立处理问题的行事风格。
这样导致的结果将是:“当大学生在意并以权威的意见作为自己的行动标准的时候,他就不可能去质询文化和社会的有效性以及反思他人对其自身知觉的适当性;他就放弃了自我探索的投入,全盘接受外界对自我的标定,从而拥有了非真实、客观、整合的自我状态,处于自我认同的危机中,表现自我依附于权威,缺乏主体意义。”因而早闭状态的青少年比其他状态下的青少年更倾向于统一、墨守成规和对权威的服从。
二、基于自我同一性研究对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一)对学校心理健康课程设置的启示
从促进学生“自我同一性获得”的角度出发,针对大学阶段学生心理的发展特点,学校应注重设计一些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自我认同感,形成稳定、清晰自我意识,有助建立积极自我同一性的课程。
1.有助于自我认识的课程开设
笔者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综合自身对自我认识的需要与周围同学的多数需求,建议高校针对大学生的自我认识开设下列课程:
(1)人际交往技巧课程。针对自我同一性扩散、延缓所可能导致学生形成不良人际交往模式的发展问题,建议学校开设有关人际交往技巧的课程,首先基于“我是谁”的问题进行探讨,继而将学生的视线导向“我认同于哪类人以及对其认同的深层原因”,进而更深一步启发学生挖掘“我过去人际交往模式的利与弊”并对症下药,传授给学生健康积极、行之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使其一方面发展良性的同伴关系,另一方面在其间认识自我、认识他人,扩大自己的交流空间,取得更多的互动机会,这将对同一性的获得提供重要有效的渠道。
(2)情绪的解析与控制课程。针对大学期间学生普遍出现的情绪问题以及由此所反映出的深层的自我认识与同一性危机等问题,建议校方考虑开设类似于情绪的解析与控制的相关课程。从生理方面分析情绪产生的机制,从心理方面解答情绪之所以能发生并维持的认识方面的深层原因。启发学生探索自我的不良情绪来源与其之所以反复的原由,绘制自己的情绪周期图,教给其ABC合理情绪认知方法,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独有而健康的情绪调节方式,通过认识情绪达成认识自我进而利用情绪帮助实现自我的健康发展模式。
2.有助于自我实现的课程开设
(1)针对大一新生的环境适应与角色转换课程。大一作为过渡高中与大学生活的一个关键点有着重要意义。个体将在这一年从过去的行为模式中蜕变,进行全新的角色认识与环境适应,达到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的蝶变。期间因为环境与角色的突变很有可能引发认知失调,导致适应不良等发展困惑。因此,学校在这一关键点进行相关课程的开设,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与支持将变得十分必要。通过该课程为学生提供一个解答困惑,传授方法的平台,将有利于其尽快尽好完成角色的转换与环境的适应,为日后的同一性发展与自我实现奠定稳定而健康的基础。
(2)针对大四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大四这一年学生要考虑自己毕业后的去向、进行日后人生发展方向的定位与职业抉择。“我将去往何方”将作为一个紧迫的选择被反复思考,在这期间,学校应配合学生的需求开设有关职业规划与求职技巧的课程,教给大学生“我将如何走向理想未来?”的技巧,帮助其踏稳自我实现道路上的重要一步。
(二)对学校建立积极有效的心理支持系统的启示
1.运用学校心理咨询室的专业支持
现今各高校大多拥有心理咨询室。对于学生来讲,这是社会支持系统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心理咨询室一般配有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拥有舒适放松的咨询环境、提供专业的量表与辅导、治疗方法。这种设置有利于学生在信任、共情、安全的环境下倾诉自己的心理困惑,使校方可以积极了解在校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以利于在适当时期投入适当心理干预,引导学生从心理困惑中自我解脱、自我发展,进行积极的人生探索、加大当前的投入,继而走向同一性获得、自我实现。
2.运用学校各大社团的有效途径
在学校设立心理健康社团,定期举行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与学生分享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教给学生自身调节、自我认识的有效方法。并可建立心理互助小组,帮助学生在群体范围内主动倾诉、分享、共情,助人自助,形成健康的心理与完整的人格。这种运用社团活动进行的心理辅导既有利于校方了解学生的发展困惑继而提供支持资源,又在客观上为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与健康的同伴交往模式提供了平台。
3.运用高校心理健康巡回演讲的良好资源
在名人、学者频繁于高校巡回演讲的当今,学校可考虑定期邀请一些学者、大师给予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熏陶。根据社会观察学习理论,学者、大师的健康完整人格与严谨谦虚的行事风格将为大学生树立一个积极的榜样形象。学生可在演讲与互动交流中领略榜样的风采,体会到一个自我实现的人拥有的可贵品质和行为模式。从而将这些积极的道德品质与行事风格内化,加之学校一方及时针对其进行良性引导,便可在学生日后的学业投入与生涯成熟过程中以一种良性的状态呈现出来,这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与生涯目标达成均有深远的良性影响。
三、结束语
处于大学环境中的个体将面临人生中十分重要的抉择与任务,他们在此阶段的学业完成、亲密关系建立、职业规划以及人生目标设定将会为其此后一生中的发展埋下重要伏笔,因此,身处该重要阶段,大学生自身的自我同一性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困惑将会是一个极为值得学校重视的问题,只有当学生完成了同一性获得的状态,其日后心理的稳定、健康发展才会成为可能,也只有当校方重视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为学生提供一个可靠、有效的心理支持系统时,学生自我同一性的获得才会更加顺利,成长中的心理困惑才能更好地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关键词: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3-0164-02
在二语习得领域里对动机研究最具影响力的当数加拿大著名学者R.C.Gardner和他的同事们。以加拿大学习者法语学习动机研究为基础,Gardner和Smythe提出了一个二语学习社会教育模式,试图解释某些个体差异变量(智力、语言能力、焦虑和动机)在影响二语学能方面的作用。这一模式整合了Carroll模式的几个方面,使lambert提出的理论公式更正式,并得到扩展。自Gardner&Lambert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对二语学习者的动机进行研究后,学习动机研究已经成为二语教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英语的日渐国际化,Gardner理论中的“综合性动机”这一核心思想受到了挑战。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人们发现在多元文化逐渐盛行的今天,已经很难找到一个真正的目的语社团了。随着移民现象的增多,英语慢慢演变成为一门“世界语言”,说英语的人不再是单纯的“本族语”者了,学习者实际上已经很难找到真正以英语为母语的社团了。英语使用的日益全球化使得传统的融入性动机概念很难再有力地解释许多以英语为外语的学习者动机。研究者(Yashina,2002;Lamb,2004)认为此类学习者的动机已经不再只是对以英语为母语的目标语群体的兴趣,而是对以英语为共同体的全球性共同体的态度。Ushioda(2006)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这一全球性共同体并非特定的外部参照群体(externalreferencegroup),而是作为该共同体成员的学习者自身的部分内部表征(internalrepresentation),动机研究者因此有必要重视对学习者自我与认同的研究。这一观点与二语习得投资理论不谋而合,都将二语学习动机与学习者的自我和认同联系起来,为解释全球化背景下二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此同时,心理学研究中自我理论的发展也为重新解释Gardner(2005)修改的社会教育模式中的融入性和工具性动机提供了有效理论支持。Higgins(1987)和其他心理学研究者(Markus&Nurius,1987;Markus&Ruvolo,1989)强调了未来自我导向的作用,将自我理论同动机研究结合了起来。Higgins进一步将个体的自我分为现实自我、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Dornyei指出融入性动机和内化的工具性动机都可以用理想自我来涵盖,未内化的工具性动机则可以用应该自我来解释。
一、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及其内涵
新千年以来,在梳理本学派传统、借鉴社会文化学派成果的基础上,Dornyei进一步修正和发展心理学派的理论,提出:“我想为二语学习动机提出一个新的概念框架,将它与自我和认同的理论联系起来”。这种概念重述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外语不仅仅是交际工具或课程内容,也是个人的人格‘核心’的一部分,参与大多数心理活动,并且是个体之认同的重要部分。所以,笔者越来越倾向于从人的角度来研究动机。”Dornyei&Ushioda将自我理论引入外语学习动机研究中,认为外语学习者的未来自我导向是其动机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因为学习者有消除其当前自我与未来自我导向间差距的需要。Dornyei借鉴人格心理学中Higgins的“自我不一致”或“自我导向”理论,来构筑自己的“二语动机自我系统”。该理论突出了未来自我导向(理想自我、应然性自我)对动机的促进作用,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Dornyei建立的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理想二语自我(idealL2self),指与二语相关的理想自我部分。如果我们想成为的理想自我是说某种二语的,理想二语自我就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以缩小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差距。二是应该二语自我(ought-toL2self),指人们相信自己为了避免负面结果的产生而应该具有的那些特征。这一层面较多地与工具型动机,外在动机相对应。三是二语学习经验(L2learningexperience),指与具体学习情境相联系的动机。三组内容共同形成了对二语学习动机进行解释的新的理论体系。该理论体系的基本假设是:“如果熟练使用目标语是学习者理想/应该自我组成部分的话,他就会具有学习目标语的强烈动机,因为学习者有消除现实自我与可能自我间差距的心理愿望”。Dornyei等人的理论认为当一个人说外语时他感觉自己就像一个不同的人,而事实上也经常表现的和平时不一样,在Dornyei(2005)的模式中,理想中的语言自我把自己看成是一个想象中的目的语社团的成员,其心理建构的一部分是建立在现实生活中说英语的社团,而另一部分则依靠我们的想象而建立。
根据心理学的自我理论,个体的可能自我并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因此外语学习者的理想和应然性二语自我也是处于发展变化之中。而二语学习经历本身就是一个发展过程。二语学习动机自我系统的三组内容都体现出了共同的特性,即强调个体的主动性、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性和心理结构的动态性。近年来的动机实证研究初步证明了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的有效性,开始用该理论对外语学习动机进行讨论。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的理论前提是动机过程观,该系统通过现实和可能自我之间的参照
点关系确定了动机行为的起点和终点,推进和完善了二语动机的过程研究模式。该系统理论的组成内容也具有动态性,因此在解释动机发展变化方面具有相对优势。同时,该理论能够将多种现有动机理论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具有较强的解释力。Dornyei指出融入性动机和内化的工具性动机都可以用理想二语自我来涵盖,未内化的工具性动机则可以用应然性二语自我来解释;应然性二语自我与外部动机对应,外语学习经历与内在动机存在对应关系。此外,虽然动机自我系统理论更倾向于从学习者的内心世界寻找动力的源泉,与学习情境相关的动机因素不是该理论关注的重点,但是Gardner社会教育模式中对学习环境的态度与学习者的自我系统也具有密切的联系。
以上的综述表明,Dornyei想要回答在新世纪里,综合型动机的概念由于缺乏目的语言社团而受到的挑战。他认为,学习者通过想象国际化的英语社团,并想要成为其中的一员。“二语动机自我系统”这个概念想要克服现实社会中缺乏明确的目的语言社团而产生的问题,给动机研究带来新的视野和见解。
二、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的缺陷
该理论通过现实和可能自我之间的参照点关系确定了动机状态的起点和终点,推进和完善了二语动机的过程研究模式。对学习者自我认知的关注使得该理论可以相对有效地解释外语学习者动机状态的变化。但是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理论本身存在不足。该理论源自心理学自我理论。Higgins的自我差异理论构成其基本假设中对动机产生的解释。但是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并没有吸收Higgins理论的主体部分,即对消极情感发展和动机消极变化的解释,因此影响了其对行动中阶段动机消极变化和相应消极情感发展的解释力。Gardner(2005)认为理想自我与融入性之间存在联系,但二者并不能完全对等,具有较高融入性倾向的学习者会拥有不同的理想自我,因此理想自我的概念实际上影响了对融入性动机的理解。许宏晨(2009)在对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的综述中指出该理论存在四项主要不足:与过程取向动机研究模式的结合存在偏差;内部关系不清;系统内部存在缺陷;实证研究匮乏。而且目前的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对现实自我的作用关注不够。虽然该理论的“外语学习经历”内容包括了与学习者当前的学习环境和以往学习经历有关的执行动机因素,可以被视为分别属于当前自我和过去自我的范畴,但是对这些内容在动机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作用缺少深入细致的讨论。
三、结语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虽然还只是一个稍显粗略的理论框架,却能够解释多种现有动机理论模式,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为动机教学策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该理论更清晰地提出了外语学习动机的产生机制。尽管这一理论尚在不断完善之中,在动机研究者中对其也存在批评的声音,但它所具有的较强解释力也已经引起了外语学习动机研究者的注意。
参考文献:
[1]Dornyei,Z.The L2 motivational self system.In Z.Dornyei & E.Ushioda (Eds.),Motivation,Language Identity and the L2 Self[M]. Bristol: Multilingual Matters,2009.
[2]Dornyei and Ema Ushioda.Motivation,language identity and the L2 self[M].Bristol:Multilingual Matters,2009.
[3]Lamb,M.Integrative motivation in a globalizing world[J].System,2004,32(1).
[4]Ryan,S.The Ideal L2 Selves of Japanese Learners of English.(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D].University of Nottingham.2008.
[5]高一虹,周燕.二语习得社会心理研究:心理学派与社会文化学派[J].外语学刊,2009,(1).
[6]许宏晨.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研究述评[C]//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语言学研究:第7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59-169.
[7]杨涛,李力.动机过程观、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和动机策略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5).
Motivational Self System: the Latest L2 Motivation Theory
DUAN Xiao-lu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aiyuan 030024,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