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教育技术 联姻 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2-0122-01
自从参加南安市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及全国初级等级考试,同时伴随着个人英语常态课中教育理念的扎实推进,本人对照教学大纲进行英语知识体系的理解和消化,现所教学的初二年一、二班的英语稳步迈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而且随着现代化的图片扫描和点滴多媒体的应用,更使笔者对于湘教版英语教学上的驾驭也日趋完善。只是受到条件、环境的限制以及自身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笔者和不少初中英语老师的思想一样依旧比较保守,观念上还是比较落后,对教育技术的结合运用知之甚少、方法简单、手段陈旧,依旧是一本教科书、教案加一只粉笔,再就是一台录音机在旁边映衬了。在课堂上,主要还是以传授知识为主,强迫学生不断死记硬背单词和词组,培养“考试机器”,忽视了学生英语语言运用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也忽视了学生们的对于英语的学习兴趣和动机的养成。久而久之,学生们的英语水平产生了两极分化,放弃英语的学生也是屡见不鲜,依然是“初一兴趣大,初二就分化,初三见了就害怕”。这样的英语教学本人认为谈不上是真正的新的课程改革,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了。
如今我们和学生一样同处一个即是信息也是知识经济时代中。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要求人才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那么,如何适应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的需求,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如何与外界交流沟通呢?这是我们作为初中英语教师应该认真加以思考的问题。
作为基础教育,初中英语教学要主动适应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首先,转变观念,树立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尤其是在我们参加了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之后的转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教人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一桶源源不断的活水。我们应不断否定、解析自己,才能进步。学生应树立“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观念,主动积极的动手动脑,勤于实践,勇于创新。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英语和教育技术是两大工具,也是能够不断联姻不断互促的学科。通过本人的教学实践,在平时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教育技术手段,可以收到以下良好的教学效果。
1 收集多媒体资料信息
我们在准备教案时,需要大量的资料及信息源。在传统的教学中,这种资料主要是通过教师教学参考书、网络摘选的图片、手头的录音带等有限的手段向学生传输信息,这样的信息来源显然是非常有限的,而且缺乏灵活性、方便性和交互性。随着电脑技术的普及,我们还可以通过电脑自己制作,或刻录成光盘、通过网络等途径获取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方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方法更多样、更灵活。
2 全面优化课堂教学
通过精心准备,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电脑、实物投影仪等先进的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图、文、声、像相结合的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从而可以尽量重现英语课本中的现实场景,增强学生对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同时也优化了课堂教学内容,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实效。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教育技术不仅是一种文化,而且也是教学过程中的理想的认知工具。作为英语老师,我们所掌握的教育技术思想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形成学习动机,可以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双向式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探索之后产生合作学习的愿望,即探究式学习;加上计算机网络可以提供协作学习模式,因而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4 提供全方位的训练
众所周知,人类是通过听觉、视觉和运动待等诸多方面来获得新的知识。我们看书、看报可以获得知识,我们听收音机、听报告也可以获得知识。但是通过这种比较单一的视觉或听觉所获得的知识信息是很容易被遗忘的。然而,我们通过看电视、看电影所获得的知识信息相对就不那么容易遗忘了,这是因为电视、电影综合利用了视觉和听觉的作用。我们学会骑自行车、学会游泳为什么会长久不忘呢?那是因为我们在学习骑自行车、学习游泳的时候,首先是听“老师”讲明要领,再看“老师”做示范动作,最后自己又进行一些反复地实践,才学会的。这种通过听觉、视觉和运动所获得的知识技能是持久的。通过整合我们自身所知晓的教育技术手段,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电脑的图、文、声与一体的特点进行视、听、说全方位的训练,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5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现代信息技术、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成果迅速地进入教育领域,现代教育技术以其强劲的势头,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1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媒体与教学设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合理使用教学媒体,使呈现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提供声像教材等学习资源,学科教学过程中辅助使用这些内容和资源,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方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巩固程度。
1.2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应用将进一步促进教育改革。
1.2.1在教育观念方面。现代教育技术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思想、观念,使教师从单纯地讲授知识转变为设计教学过程,学生从单纯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依靠自学;网络教学、远程教育的发展,使学校成为虚拟、开放、社会化的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使受教育者逐步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
1.2.2在教学模式方面。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要求教师的角色、学生的地位、媒体的作用以及教学过程进行变革,从而构建能适应现代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
1.2.3在教育信息呈现方面。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多种形式的呈现教学信息,特别是多媒体教学系统,为教和学增加新的维度和方向,形成整体化、多通道、全方位的教育信息加工、传输模式。
2当前教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教学改革现状
我国教学改革只注重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改革,而忽视教学模式的改革。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
传统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要素构成,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下还要多增加一个要素,即教学媒体。所谓教学模式正是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四个要素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
2.2当前深化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建构新型教学模式
为了推进我国教育的深化改革,利于具有创新能力人材的成长,必须明确教学过程的本质,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
2.2.1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学媒体可为新型教学模式的建构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
(1)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
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多媒体计算机进一步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2)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多媒体计算机应用于教学过程不仅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3)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
超文本是按照人脑的联想思维方式,用网状结构非线性地组织管理信息的一种先进技术。
(4)计算机网络特性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
所谓协作式教学策略,要求为多个学习者提供对同一问题用多种不同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综合的机会,以便集思广益。这不仅对问题的深化理解和知识的掌握运用大有裨益,而且对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2.2.2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设计理论为新型教学模式的建构提供坚实理论基础。
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进程的组织、管理与控制,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缺点是易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置于受灌输的被动地位。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是学生处于中心的位置。它包括学习环境的设计和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两方面。学习环境设计是要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来帮助和促进学生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这是学习的外因;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则是要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激励认知主体即学习者,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更充分地发挥出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这是学习的内因。其不足之处是容易忽视教师的作用,容易偏离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标。
因此,将这两种教学设计理论恰当地结合起来,可为建构的“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提供比较全面而坚实的理论基础。[2]
3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方法和措施
3.1加强硬件基础建设。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教学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由于计算机的不断普及、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成熟。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室实施建设,在现代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1.1综合多媒体电教室。主要设备有:投影机、多媒体计算机、视频展示台等。多媒体电教室一般用于教师以演示、讲授为主的教学课,多种媒体供教师使用,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3.1.2多媒体CAI网络教室。这种教学环境建有几十个学生计算机工作站,并配有耳机等多种输出设备。网络教室功能强大,主要功能有广播教学、演示教学、分组教学、在线讨论、远程管理、网上影院、联机考试等。这种教室可进行语音教学、协作教学、学生个别化教学和多媒体远程教学。
3.1.3多媒体电子阅览室、校园网等综合型电教设备。其功能强大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方向。
3.2开发多媒体教学软件。
当前学校的硬件建设设施建设基本上已达到要求,具备了一定的硬件环境,但要切实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就必须要自主开发多媒体教学软件,并将课件应用到教学中,这是至关重要的。
3.3加强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
教师是现代教育技术实践、运作的关键要素。对教师的培训是十分紧迫的任务,不但要提高其学历层次和专业水平,还要使其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专职电教工作人员和网络管理人员应经过系统严格的培训,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熟练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等知识,还要能承担对其他教师的使用培训工作。
3.4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
1.1硬件的更新和完善问题
学校的硬件设施是保证教师进行远程教育学习的重要因素。所以,构造一个适当的网络硬件环境,是远程教育的教师在教育技术运用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相关的研究以及调查发现,一部分地区学校的硬件设施,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从当前状况来看,第一个方面的问题,就是电子计算机的硬件相对不完备。很多地区的学校办公室当中的所配备的电子计算机数量,相对于人数是远远不够的,还不能够真正做到人手一台电子计算机。第二个方面是电子计算机设备比较老化,更新的速度相对也比较缓慢。随着当前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计算机的更新速度也不断地加快。很多电子计算机上市不到几年,其虚拟内存,以及物理内存等,就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使用需求了。很多软件都无法在旧式的电子计算机上运行。例如,六、七年前的纯平电子计算机显示器,都已经完全被淘汰了,但是在一些学校还存在这样的一些显示器。其计算机内在的硬件已经无法适配当前的新型软件,运行起来十分不流畅,从而导致电子计算机的运行速度缓慢,影响到教师对电子计算机的正常使用。另一个方面主要就是网速的问题。因为有的学校从节约开支的角度出发,采用了相对比较廉价的网络运营商的产品,所以网速不稳定,其速度比较慢,这样就会造成电子计算机资源的浪费,对教师和外界的联系方面,以及远程教育构成了严重的阻碍。
1.2网络远程教育学习平台上教育资源的更新和系统化的问题
网络学习平台实际上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渠道和场所。网络学习平台应该操作简便、交互性强,能够让参与学习者以一个更为便捷和轻松的方式投入到学习当中,从而更大程度地保证远程学习质量。当前,中国互联网学习教育资源比较多,给人一种难以选择的感觉。这些目不暇接的互联网教育资源,虽然能够给远程教育发展带来很大的福音,但是实际上很多资源在网络的远程教育学习平台上并不是十分的系统化。选择项目过多,却没有在远程教育平台上进行全面的系统整合,会影响到相关资源的有序性。因此,当前的网络远程教育学习的资源缺乏针对性,不能够适应不同层次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此外,一部分的资源新老不一,有些资源已经和当前的知识结构不匹配,这样就可能会影响网络远程教育学习。
2对远程教育技术发展的策略思考
2.1加强各级教育机构的网上平台构建
要加强远程教育技术的运用,首先就是网络资源要足够丰富,并且要具备针对性。当前很多在线的网络远程教育学习平台,都是对教育学习资源进行高度的整合,缺乏针对性,因此应该抓紧对地方的教育机构的网上平台的拓展以及构建。要进行专门的教育网站建设,并且要及时更新自身的教育资源,把过期的信息删除掉,让这些教育网站发挥出活力。在本地教育网站资源优化之后,逐渐成为了一个具备高度针对性的教育信息化平台,更好地促进本地有针对性的信息进行的交流与互动。此外,要整合不同学校的优秀教学案例,放在网络上让学习者进行参考。网络远程教育平台要增强自身的针对性,从而更好地发现自身的教学不足,不断调整自身的教学方式,以优秀的案例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成为自己的努力方向。
2.2从硬件资源拓展远程教育技术的发展
要针对当前部分地区学校教学远程教育技术硬件不足的状况,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地方的财政部门、教育部门,充分评估各间学校当前所拥有的电子计算机硬件以及网络的硬件配置,是不是能够真正满足当前流行的软件资源的运转需求,在数量上是不是存在缺乏的状况,在购置新的电子计算机硬件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以后的设备扩容以及升级的状况。网络信息技术一定会成为远程教育技术运用的技术基础。开展网络教育的教学机构,应该充分做好硬件配置,并且保证网络的数据传输速度是稳定较快的。这样就能够更好地运用互联网上面的教学资源,构建一个更为健全的互联网教学环境。
2.3进行系统化整合并且完善当前教师的网络学习平台
在线远程学习平台,应该进行合理的技术整合,包括对于相关的知识进行系统化分类。按照不同的学科以及不同的层次,对相关的网络学习资源进行安排和整合。要进行技术研究和开发,设计一种专门性的学习软件或者自学的网站,让教师能够通过远程教育的形式进行研究和学习,从而让教师的教学和研究,能够在互联网的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平台上面,进行交互以及整合,避免教师们检索所带来的相关内容,存在和当地教学不适应的状况。互联网也可以让教师通过构建交流的平台,然后在线进行交流,互通有无,进一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促进教学资源在远程教育的技术基础上的有序流动。
3结语
关键词 教育装备学;教育技术学;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03-0003-02
Educational Equipnology and Educational Technology//Ai Lun1, Xing Qiao2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disciplines of research object, research purpose, research methods of 3 specific analysis in science of education equipment and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on some concepts are defined. As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equipment history as a research subject, this concept is very necessary.
Key words educational equipnology;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object; research purpose; research methods
Author’s address
1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China 100048
2 China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Equipment, Beijing, China 100081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杂志的英文名称“China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Equipment”(中国教育技术与装备)清楚地阐明该杂志涉及的两个研究领域:一个是教育技术,另一个教育装备。而作为学科领域,就是教育技术学和教育装备学。人们习惯于使用教育技术装备这个名词,是因为教育装备学是伴随着教育技术学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而且从学科层次的关系看,开始时在一些高校教育装备学还只是作为一个方向(三级学科),并且放在教育技术学这个专业(二级学科)下面。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正式将教育装备学列为教育技术学的一个研究方向,但是不能就此认为教育装备学就应该是从属于教育技术学的。本文将要阐述的是教育装备学与教育技术学一样,它们应该是从属于教育学这个一级学科下的两个专业。
1 学科类别与学科层次划分
一个学科的建立要解决3个基本问题,即该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学科的层次一般分为4级: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常简称为学科)、二级学科(常称为专业)、三级学科(常称为方向)。认真分析学科层次及分类情况,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
1)同一个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之间,在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都是不相同的。例如,在教育学科门类下的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3个一级学科的情况就是如此,它们具有完全不同的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同一个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之间,它们具有相同的研究目的,但是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是不相同的。例如,在教育学这个一级学科下的10个二级学科,它们的研究目的可以认为都是为了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效益,是相同的;而二级学科中的高等教育学和学前教育学在研究对象上和研究方法上显然是不能够一样的。
3)同一个二级学科下的三级学科之间,它们具有相同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但是研究方法就有所不同。例如,教育技术学这个二级学科下的5个三级学科,它们的研究目的都是优化教育过程,是相同的;而它们的研究对象是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也都是相同的;三级学科中的教育软件与知识工程的研究方法是智能算法问题,而信息技术教育的研究方法是教学设计问题,它们是不相同的。
2 教育资源与教学资源界定
教育大辞典中对教育的定义:“教育(education)是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通常认为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而对教学的定义为:“教学(teaching)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特点为通过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掌握,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显然,教育含概了教学,即教育是个大概念,教学则是属于教育概念中的一个小概念。教育大辞典中还定义了“教育资源(educational resources)是教育过程所占用、使用和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即教育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总和”,而“教学资源(instructional resources)是支持教学活动的各种资源,分为人类资源和非人类资源”。
仔细分析可知,人类资源就是人力资源,非人类资源就是物力资源。从教育技术和教育装备的角度看,财力资源并不是笔者所关注的内容,在研究时可将其忽略或归入人力资源,同时将物力资源细分为自然资源和人工资源。其中,人工资源是人类为了教育教学的目的而生产、加工或改造的物力资源(教室、教具、实验仪器设备等),自然资源是未经加工的物力资源。祖国的山河是自然资源,当用于爱国主义教育或进行地理研究时就成为教育教学资源的一部分。图1反映了教育资源和教学资源之间的关系。教学资源是教育资源中的部分人力资源(教师、学生、专家等)、部分人工资源(设备、仪器、软件等)以及一些自然资源,由它们构建起教学环境。
3 教育技术与教育装备定义
人们所熟知的教育技术定义是1994年AECT(美国教育传播和技术协会)对教育技术的定义:“教育技术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定义中同时指出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为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
在教育装备学的发展过程中,曾经对教育装备进行过多次定义,但是最为确切的定义应该为:教育装备是整个教育资源中除了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财力资源)以外的一切人工资源部分。这正是教育装备学的研究对象。
4 教育装备学与教育技术学对照
毋庸置疑,教育装备学与教育技术学具有相同的研究目的,都是为了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效益。
教育装备学与教育技术学在研究对象上是不同的。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是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而教育装备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教育装备以及教育装备与人和环境的关系。从教育资源的角度看,教育装备学和教育技术学在研究对象上有重叠,即教学资源中的人工资源部分(见图1)。在对研究对象的处理上,教育装备学与教育技术学也是不同的。教育技术学对教学资源的研究重点是如何合理使用,让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而教育装备学对教育装备的研究重点是教育装备的系统设计、合理配备、科学管理和综合评价。
教育装备学与教育技术学除了在研究对象上不同以外,在研究方法上也是不同的。教育技术学的操作性理论是教学设计理论,而教育装备学的操作性理论是教育装备系统设计和教育装备管理理论。其他方面的对照详见表1。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教育装备学和教育技术学本应同属于教育学下的两个不同专业(二级学科),但由于教育装备学的发展刚刚起步,理论还不够成熟,还暂时在教育技术学专业下作为一个方向(三级学科)存在。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教育装备学必定有能力成为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与教育技术学共同发展。
5 教育装备学与教育技术学的关系
1)教育装备学与教育技术学有很深远的渊源,教育装备学正是从教育技术学中发展起来的。目前,国内一些高校的教育技术专业也开始开设教育装备方向(名称不同,研究生层次多些)。这与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太好有关,但是也与人们对教育装备学的认识开始重视有关。
2)教育装备学与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在教学资源这一点上是相同的,这正是被称为“教育技术装备”的教学设备或电教设备。
3)两个专业对教学资源(教育装备的一部分)研究的思路不同。教育技术学主要研究教师和学生如何改变自己的教学和学习模式(教学设计),以适应教育装备的特点;而教育装备学主要研究教育装备如何设计和构成,才能适应各种教学的需要。所以,从教育装备研究者的角度看,他们更容易发现一些教育装备(如电子白板)存在对教学不适应性问题是必然的。
4)电化教育的研究正是从教育装备的研究开始的。当初的“三机一幕”,后来的多媒体计算机,现在的计算机网络和移动教学设备以及电子白板等,都是电化教育一直重点关注的内容,而人们又都承认电化教育是教育技术的前身。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学习理论;多媒体;教学环境
当今社会的信息化速度日趋加快,教育也要跟上时展的要求,信息化之路是必然的选择。这就要求教师要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知识,以便更好地彰显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要素作用。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的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所以,教育的现代化离不开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改革需要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正确认识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是实现教学改革的先决条件。
一、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学手段在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中的运用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和普及,教育改革逐渐深入课堂教学,推动教育教学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已成为一种趋势,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课堂的教学提供了更为适应的发展趋势,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实现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同时提高了教学质量。
1.运用多媒体技术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教学方式形象生动,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对于一些晦涩难懂、抽象枯燥的知识,在传统方法教学中配以模型挂图和死板的教学道具,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讲解说明,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而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多媒体手段教学,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达到了抽象概念具体化、微观概念宏观化的良好效果,让学生亲临其境,亲历其中,得到体验,变单纯的死记硬背为理解应用,提高了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2.改革了师生互动方式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改革了师生互动和交流的方式,通过互联网信息平台,教师和学生之间构建了平等的交流模式,在课堂内外都能进行有效的交流,从而实现了教师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提高。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和发展转变了师生之间的角色和定位,实现了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师生互动交流方式的创新和发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教学中师生角色的转换,由以教师的教学为中心转化为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建立了更为有效的教学模式。
3.改革课堂教学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相应的教育技术和手段成为了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的工具和辅助,不仅影响了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更在深层次上建立了创新的教学模式。当然,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也成为了教师备课的重要工具,是教师通过互联网设计教学、制作教学内容的重要辅助,从而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互联网也实现了形象而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和教学环境的创设,为高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坚实的支撑,现代教育技术实现了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的硬件环境建设是加速实现教育手段现代化的必要保证,如校园网和电子教室的建设。
教育资源环境建设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核心,要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建立由主管教学校长负责的管理机制;教育技术部门应具有一定的决策管理职能;大力推动教育技术的实践活动,加强制度化建设,建立奖惩机制;开展教学设计的研究工作。
努力提高学生对教育技术的应用素质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保障:更新传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独立获取信息和更新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自主性;采取措施提高学生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目前,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因素、教师的教育技术理论因素及软件建设因素。
三、解决策略
抓好现代教育技术软硬件建设,创造良好的教育技术应用环境。
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重要性的认识。加强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从一定意义上讲,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水平代表和反映着教育现代化的水平。
加强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包括:现代教育理论的培训、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的培训及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培训。
中图分类号:G63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3-0005-01
摘要:在今天的教育体系中现代教育技术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也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现代教育技术在八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遗憾。纵观人类教育技术发展历史,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始终是影响教育技术变革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教育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界定
教育技术的概念总的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理解,“教育技术”的科学概念应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物质手段和指导有效使用物质手段的理论、方法和经验的总和”。它内含有型教育技术与无形教育技术两个层面。
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将教育技术定义为:“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对有关的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2004年美国与技术协会在总结将近十年来教育技术的发展状况,提出了关于教育技术的最新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和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研究和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
狭义的教育技术是指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中所运用的媒体技术和系统技术。
二、现代教育技术发展五阶段
信息技术作为教育技术的基础,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传播和应用的保障。从整个过程上看,教育活动就是主体间信息传播的活动,信息所依赖以传播的主体是――媒介,传播之于教育,如同劳动工具之于生产,人类社会的变化因为劳动工具的变化而更迭,同样,教育形式的变化也因传播媒介的变化而变化。人类历史上共有4次信息媒介革命,教育领域也因此发生了4次变革。而现在正在进行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它将带来传统教育的一次根本的转换。
第一阶段,口头语言阶段,人类在语言产生之前,教育的手段主要依靠简单的声音、动作、生产劳作本身来传递信息的。口头语言、形体语言现在成为教育活动中一种最古老、最有效、最间接的主要传播技术,人类的任何教育传播都离不开语言技术和形体技术。
第二阶段,文字传递阶段,在原始时代,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所分布的范围不断的扩大,简单的口传语言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略微复杂的信息传递需求,这时手工文字出现了,希腊人创造了新的表达符号――字母文字并且誊写到羊皮纸上,随着这种手写载体的引入,也随之掀开了人类文明的新篇章。
第三阶段,印刷时代文字传递阶段,印刷时代的到来无疑加速了信息的传播,印刷技术的出现,大量印刷品的面世使书籍成为一种普遍运用的文字教材,不但丰富了教育形式,而且节省了口传阶段的时间和精力,印刷技术在教育技术史上影响深远,印刷技术也被称为教育史上的又一次革命。
第四阶段,电子传播阶段,语言和文字出现后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物质手段,然而,电子传播媒介的出现让世界缩小成为一个“地球村”,从简单的文字书写到影像书写,人类进入了高级的语言传播时代――视听时代。“视听时代”给人们带来了感官上的盛宴,丰富了视觉的冲击,加速了人类信息的传播,对未来的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带来更为深远的影响。
第五阶段,数字传播阶段,今天我们的时代被称为“数字的时代”,不错,20世纪90年代以后,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讯技术、智能技术、数字广播电视传播技术的出现标准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逐步成熟。这时,互联网作为所有传媒技术的集大成者来到了这个数字时代,它以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表达符号准确丰富、支持互相传播的功能,彻底改造和变革了信息传播的生态环境,从而引发了教育教学的重大变革。
三、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育”的发展。
教学形式多元化 教育者作为教学工作的引导者在教学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教学形式又是教育者教育工作的重点组成部分。现代教育技术的出现,让原本单一乏味的书本教学转变为形式多样的计算机教学、多媒体教学。这样的转变增加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丰富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流通速度的加快,简单的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当代教育的需求,灵活运用课程资源和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探索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探索多种课堂学习方式,通过不断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逐渐养成自主质疑的思维品质,最终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以提高学生的素质。
教学方法时尚化 情景教学法,以多媒体展示情景资料、图片或播放视频让学生融入到教学情景中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实现教学目的。上课时运用探究式教学法,教师选择适当的教学材料,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的欲望,鼓励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自主质疑,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寻求新的发现,获得新的认识。
教学模式直观化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可以提供大量的信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教学内容可以再现于课堂,给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场景,变抽象为具体,变空洞为生动,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得他们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它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识。
学生学习兴趣化 心理学家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最后的激发是激起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也就是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的内在动机,这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在课堂上,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当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后,自然而然就会逐渐产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师生交流平台化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就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教学过程,学会学习,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而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师生间沟通的平台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方便了师生的沟通。
2.现代教育技术妨碍“教育”的发展。
以“技术”为中心,偏离了教育的根本目的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迅速,不断的推出新的教学技术方式。组织开展教育管理信息化、信息化教学、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和教育信息化应用创新培训,也只是提升了技术水平,忽略了教育与技术的衔接,偏离了教育的根本目的。
对学生的健康也造成影响专家认为长时间使用电脑时眨眼次数不足使用电脑的人普遍患有干眼症,即容易眼干、眼红和疲倦。另外学生长期使用计算机导致颈腰部的发病率大大增强。颈腰部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椎间盘压力增大,会引起颈腰部慢性疼疼和僵直以及椎间盘突出,同时还会诱发腿疼、麻木、无力,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不良影响。
与社会应用脱节 我们可以看到,教学设计的理论往往比较抽象、宏观,作为教学设计模式提到的一些环节、要素,理论讲的头头是道。可这些静止的、有限的理论一旦和具体的、动态的、多样的教学实践联系起来,就缺乏可操作性的实际环节,即使教学专家也很难把握其实质,更别说新手了。
四、结语
受时间、资料、个人能力所限,关于现代教育技术对我国教育的影响问题本文对其剖析不够深入,对教育理论、教育方法和手段问题没有涉及,这些问题有待于日后继续予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正风.走向科学技术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关键词】教育技术;本质;技术;主体技术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9)02―0010―04
每一位教育技术工作者都有着自己对教育技术的认识,或明晰或模糊,或系统或零散,或外显或内隐,但都确确实实地指导着各自的教育技术实践。对教育技术有什么样的认识,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育技术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说,整个教育技术实践能否顺利、有效的开展与每一个教育技术工作者对教育技术的认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教育技术事业是由每一个个体的教育技术实践支撑的。对教育技术正确的认识会有力地促进教育技术领域的发展,而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则会损害教育技术领域的未来。鉴于对教育技术的深入认识集中体现在对教育技术本质的看法上,本文拟将着力点放在对教育技术本质的探析上。
一 把握教育技术本质的关键:对技术概念的理解
正像学者郑旭东[1]所说,“教育技术学作为技术与教育交叉形成的一个学科,其本质因‘技术’与‘教育’的双重作用而变得异常复杂。此外,教育技术实践活动涉及多个应用领域也对教育技术本质的研究造成了困难,因而在对教育技术本质的理解上存在着多重路径选择。”笔者认为,把握教育技术本质应从对“技术”的理解入手。因为“教育技术”的核心词、关键词是技术。
在教育技术的发源地美国,许多教育技术学者,如塞特勒、埃林顿、海涅克、伊利罗米斯佐斯基、瑞格鲁斯、杰恩瑞等,都是从技术的视角认识教育技术的,只不过在对“技术”的理解上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异,或者对技术的理解处于不断的发展过程当中[2]。海涅克教授曾说:“任何事物的根本是要抓住它的根基,教育技术的根基是技术”[3]。伊利也坚持对教育技术本质的理解必须从“技术”自身入手,正是由于技术的存在才导致了教育技术学与教育学其他分支学科的差异。[4]他还指出,“技术为教育技术这一领域的发展及其向一个学科的演进提供了一个最好的组织概念(Best Organizing Concept)”。[5]何克抗教授[6]也认为,“教育技术学科区别于教育学其他二级学科的质的规定性就是运用技术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效率与效益。”可见,梳理技术的概念,搞清技术的涵义对于理解教育技术的本质是至关重要的。
二 从技术的角度看:教育技术的本质是关于怎样教学的主体技术
由于人类认识事物的成果首先是提出各种各样的概念,也由于概念是人们反映事物本质的思维形式[7],因此,我们对技术的理解从其概念开始。
1 从技术概念的历史演变看教育技术的内涵
对于什么是“技术”,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这不仅因为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知识背景和研究视角,还因为技术在不断发展之中,因而人们对它的理解和把握就在不断变动之中。[8]17世纪以前即早期技术时期,人们把技术定义为一种不能与主体相分离的技能、技巧、手段和方法;17世纪到19世纪后期即近代技术时期,技术的定义中突出了机器、设备等工具手段;20世纪至今是现代技术时期,随着科学与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和技术出现一体化趋势,科学和技术互相促动、相互渗透,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成为现代技术时期的重要特征,因此,现代技术时期技术的定义突出了技术知识化的特征。[9]
尽管在人类漫长的文明史中,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涵义在变化或更新。但构成技术的智慧经验、方法技能和工具手段这几大要素始终结合在一起。古代是在简单的劳动工具基础上,人们重在积累或产生实际操作经验和技巧,因而主要将非物质的经验、方法和技巧视为技术。近代大工业生产的兴起,机器代替了手工艺和技巧。正如马克思所说“使用劳动工具的技巧,也同劳动工具一起,从工人身上转到了机器上面”。技术的涵义向物质工具转移,物质手段成为技术的重要标志。然而,对机器的操作使用的经验和方法技能等并未因此而消失,反而随机器的日渐复杂而发展,并成为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现代工业的发展,以高科技为代表的现代生产方式使我们从更高的层次上看到了自然物质与人类智慧(以知识为代表)高度密切地结合。
从技术概念的历史演变可以看出,“技术”的全面的概念应包括有形的东西(硬件)和无形的东西(软件)这两个方面。技术必须体现出物质的方面、知识与技艺的方面以及人类能动地改造自然的目的性活动。也就是说,技术既包括有形的物质的方面,也包含着无形的精神活动及方法的方面[10]。因此,教育技术的内涵应包括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教育技术的物质要素,主要是指用于教学活动的各种媒体。教育技术的精神要素主要包括经验形态的技术和知识形态的技术。经验形态的技术是指在教育技术的实践中总结和应用的经验、技能等主观性的技术要素。知识形态的技术主要是指以技术知识和技术理论为特征的主体化技术要素。知识形态的技术要素是教育技术长期发展的结果,是对客观的教学现象的规律性认识。它的主要特征是以理论知识为中心,包括规则、原理、策略及方法等因素。[11]
2 从技术的本质出发看教育技术的本质
技术是什么与技术的本质是什么这两者是不同的,回答了什么是技术或者技术是什么还并没有触及技术的本质,就像熟知未必真知一样,正确与真实是有区别的,正确只表述了一种不错的判断,但这种不错的判断并未触及真实的东西。正像海德格尔所言“唯有真实的东西才把我们带入一种自由的关系之中,即与那种从其本质上来看关涉于我们的关系中”。[12]“为了达到这本质,或至少达到接近这本质,我们必须穿过正确的东西而寻找真正的东西”[13]。如果无法触及真正的技术的本质,我们将不可能确切理解技术与人、与世界的本源性关系。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追问:“技术的本质是什么?”
马克思、恩格斯始终从普遍联系、辩证发展的原理去考察技术,把技术与生产(特别是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密切结合起来,与现实的社会诸因素密切结合起来,从技术的依存性去考察它的产生、运用与发展,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讨论。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重要思想与方法对于我们今天更好地理解技术及相关的社会问题仍具有指导性意义。马克思关于技术的本质的思想源于他对技术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的内在一致性的认识。他不把技术肤浅地看成是游离于社会之外的抽象的物,而是某种深层关系的体现[14]。马克思认为,技术作为人的创造物,它的本质不过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15]。马克思一方面把技术归结为劳动资料,另一方面又指出技术内涵中有理性因素。马克思强调“怎样生产”的重要性,他认为技术的本质是“怎样生产”,至于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则是技术活动方式本身外在的表现形态。[16]笔者非常赞同李芒教授的论证:按照马克思关于技术的本质是“怎样生产”的认识,我们可以得出教育技术应该关注“怎样做”的问题,也就是说,教育技术的本质应是“怎样教学”,使用什么教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样教学。[17]
3 从技术的分类出发看教育技术的本质
从技术的分类出发,也可以比较深刻地理解技术的本质。[18]罗波尔在《技术系统论》中,从系统的角度把技术归类为三个方面:自然技术(科学的、工程学的、生态学的)、人类技术(人类学的、生理学的、心理学的、美学的)和社会技术(经济学的、政治学的、历史学的);米切姆在《技术的类型》一文中,从功能的角度提出技术的四种方式:作为对象的技术(装置、工具、机器);作为知识的技术(技能、规则、理论);作为过程的技术(发明、设计、制造、使用);作为意志的技术(意志、动机、需要、打算)。陈昌曙认为,对技术的大类划分,可区分为广义技术和狭义技术。[19]所谓狭义技术就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技术,它包括具体的人造物质产品,并通过工程方法创造和使用的,如生产技术、工程技术、医疗技术等。我们一般所指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各种生产工具和物质设备等都属于狭义的技术。[20]所谓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的全部活动中所应用的一切手段、方法、知识等活动方式的总和。具体来说,广义技术至少包括以下三个不同的内容:制造工具、机器、各种用途的货物和日常用品的生产技术,即与物质性、经济性的生产相关的技术。建立并规定社会关系和组织关系的组织技术或社会技术,如法律等。给人类提供处理问题模式的精神技术。[21]从各位学者就技术的分类来看,不同类型的技术应用的领域不同,所要达到的目的不同,因而它所遵循的原理也不尽相同。比如改造自然的技术与改造人自身的技术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技术。前者是解决物质问题的,是“客体技术”,而后者是用于改变人的,是“主体技术”[22]。从这个角度来看,教育技术作为在教育中使用的技术,是为了促进和改善人类学习质量的,其作用的对象是具有鲜活生命力的、富有个性的人,显然它是一种主体性技术,是一种用于改变人的思想、知识、道德和能力等方面的技术,它是帮助人发展的技术。
以上通过对技术概念、本质、分类的梳理,我们可以得出教育技术的内涵及其本质。即教育技术的内涵应包括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其中精神要素是“魂”。教育技术的本质是关于怎样教学的主体技术。笔者认为,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作为学科的教育技术,应当关注“怎样利用现代媒体教学”,而不应一味泛化。也就是说,作为学科的教育技术不应该过多关注那些不借助现代媒体设备而进行的教学活动。
三 由教育技术本质引发的思考
在探寻、分析教育技术本质的过程中,引发了笔者对我国当前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思考,并同时为实践中存在的一些现象找到了合理的解释。
1 当前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中应当关注“人”还是关注“物”?
技术是一种人对指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活动方式”。我们可以把技术视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思维之间的中介和纽带。关注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教育技术更多地体现为人与社会、与思维之间的中介。进一步讲,教育技术更多地体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但长期以来,在教育技术领域,由于人们过多地关注媒体而表现出对“人”的忽视。对此,伊利曾指出:“对‘技术’的片面理解导致了所谓的媒体短视(Media Myopia),即正是由于对机器设备的迷恋与狂热导致了视听教学专家们对媒体功能的盲目崇拜与追逐,不仅狂热地投入于媒体功效的比较研究,而且还一厢情愿而又不切实际地认为媒体可以解决所有的教育问题。在把“技术”化简为机器和设备的前提下,研究主体只见‘物’(things)而不见‘人’” [23]。“或许我们对某一媒体,甚至是对教育技术这一单一领域的过度关注导致了我们视野的狭隘,这种狭隘的视野不仅把教育技术之外的东西排斥在外,而且也影响到了我们对教育技术这一领域的认识。” [24] “或许我们过去总是把物放在第一位,而忽视了人以及过程的重要性。” [25]
正如伊利所言,教育技术领域对“人”的忽视导致了我们视野的狭窄,从而也影响到了教育技术作用的有效发挥。我们搞了那么多年的教育技术,一浪胜似一浪地追逐了那么多年的新媒体,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普及应用,我们开发了那么多的课件、网络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等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为什么我们期待的教育改革并没有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当然这其中的原因非常复杂,既涉及社会文化等宏观的方面,也与制度等中观层次的因素有关。但教育技术研究与应用中忽视人的存在不能不算做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因为忽视了人的要素,就等于忽视了教育技术中作为灵魂的精神因素。忽视人的因素,就等于把用于改变人的技术当作制造工具的技术和改造客体的技术来理解,并因而抹煞主体技术与客体技术的区别和界限。“混淆主体技术与客体技术的对象,势必会将目光集中到物上,而忽视人的存在,也就是忽视鲜活生命和人类独有的思想、精神的存在,那么,主体技术自身的对象和目标就无法完成。”[26]因此,如果在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领域忽视了人的存在,纵然技术如何先进、如何发达恐怕对于提高教学效果也无济于事。因此,笔者认为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实践中应关注“人”,关注作为“人”的活动,而不应仅仅关注“物”。
2 为什么同样的教育技术会产生不同的应用效果?
在教育技术实践中,我们常常会目睹这样的怪状:同样的教育技术,其应用有时有效,有时无效,有时甚至负效!这在以往常常会令我们百思不得其解!假如用“教育技术是关于怎样教学的主体技术”这一本质特点去看待,此种现象的谜底就会迎刃而解。之所以会如此,具体分析起来,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由于应用对象的复杂性,二是由于教育技术对使用主体的高度依赖性。
教育技术作为一种主体技术,由于其作用对象的特殊性,使得技术的应用不一定总能达到目的,所以教育技术的有效性总是那么不能令人十分信服。原因就在于教育技术应用的对象是人,“而人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存在物,是自由的、自觉自为的活动主体” [27],通过技术去改变具有如此特征的对象的过程本身就具有非常明显的不确定性,它绝对不可能像客体技术那样,对对象物能有一个比较准确的预期。“应用于无生命的‘物’的技术具有操作性强、可复制、可重复使用的特点,并且可以获得大体相同的结果, 其应用的实效性十分显著。” [28]而使用主体技术影响人或改变人时情况就不同了,同样的技术作用于学生,由于每个个体不同的个性特征、不同的动机水平、不同的学习风格、不同的知识背景和兴趣爱好等要素, 会产生出不同的学习效果。
同时,作为教育技术灵魂的精神要素对使用主体具有高度的依赖性。我们常说技术要真正成为达到目的的手段, 不仅要在活动中有目的地使用, 而且要有适合于目的的正确的使用方法。正确的使用方法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但“教学有法,而无定法”。也就是说,技术的合理使用对技术使用的主体具有极强的依赖性,因而常常造成:同样的媒体,同样的技术,不同的教师使用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即便是同样的学生。
由此看来,由于教育技术具有对使用主体的高度依赖性,教育技术中的精神因素无法与主体剥离,再加之教育技术的应用对象是人,因此其复杂性可想而知!
3 教育技术研究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论?
从以上对教育技术本质的论述可以看出,要产生和积累教育技术学科知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教育技术的实践既要涉及“人”又要涉及“物”,再加之教育技术的应用对使用主体――人的依赖性以及其应用的情境性,使得产生和积累教育技术学科知识的研究方法显得非常重要。但长期以来,国内对教育技术研究方法的规范性一直存在着质疑。近年来,国内教育技术领域的学者开始关注教育技术的研究方法及方法论的问题,有学者还提出了教育技术学应拥有自己独有的研究方法。张小红[29]先生认为,虽然近年来我国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越来越趋于理性化和有序化,但目前研究方法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努力方向是对各种研究方法的运用尚未形成一种完全必要的、自觉的行动, 专业研究人员还需要与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的互动和渗透, 并适时摄取技术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方法。笔者认为,当前教育技术研究领域不应该一味地追求对教育技术学独有研究方法的探讨和各种研究方法优劣的比较上,更应该关注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论的问题,即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的适切性问题。教育技术学要想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要想顺利、健康的发展,虽然不一定要有独特的研究方法,但必须有其适切的研究方法。目前对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论的探讨已初见端倪,那么教育技术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方法论?对此,笔者将另行撰文论说,此处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1][4]郑旭东.技术是答案,但问题是什么――解读伊利的教育技术观[J].电化教育研究,2007,(1):12-16.
[2]刘美凤.教育技术的定位:美国学者的观点[J].中国电化教育,2003,(3):8-12.
[3]朱晔.海涅克教育技术观评析[J].外语电化教学,1995, (3):48-49.
[5]Donald P.Ely,Toward a philosophy of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thirty years on [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0(4), 305-310,1999.
[6]何克抗.关于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的论证与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11):3-19.
[7]常立农.技术哲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5.
[8]许良.技术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47.
[9]杨瑛霞,田爱奎,夏天等.从技术哲学看教育技术的内涵与本质[J].电化教育研究,2007,(3):17-21.
[10]许良.技术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51.
[11]李芒.关于教育技术的哲学思考[J].教育研究,1998, (7):69-72.
[12][13]冈特•绍伊博尔德.海德格尔分析新时代的科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13.
[14]许良.技术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53.
[15]许良.技术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54.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9.
[17][18]李芒.论教育技术是“主体技术”[J].电化教育研究,2007, (11):5-9.
[19]陈昌曙.技术哲学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94.
[20]赵建军.追问技术悲观主义[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1:127.
[21]许良.技术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47.
[22]李芒.论教育技术是“主体技术”[J].电化教育研究,2007, (11):5-9.
[23][24][25]Donald Ely. Projections, Probes, andProblems of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n the Future[A]. Cochran, Lee Wed. Okoboji: A Twenty Year Review of Leadership 1955-1974[C]. Greenwich, CT: Information Age Publishing, Inc, 1973:180-185.
创业教育是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的教育。创业教育是解决高校就业的突破口,更是提高就业质量的重要措施。在国内,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在各高校已广泛得到共识,已普遍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创业教育教学方法陈腐、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创业教育手段单一等等,创业教育的效率和效果亟待提高。
1.现代教育技术未能为大学生提供大众化创业教育,使得创业教育仍为精英教育。当前,国内很多高校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大学生创业帮扶机构,但门槛较高,普及率不高,只有少数精英学生才有资格加入,拥有创业意识但尚未具备创业技能的大部分学生远离了创业活动环境。目前开展“创业培训”、“创业大赛”也是各高校促进学生创业活动的重要手段,但参与的只是少数,大部分学生无法全面系统学习创业教育课程,不利于学生创业知识和技能的普遍提高。
2.创业教育网络课程已初出端倪,但网络课程体系化仍未完善。关于创业课程的设置,在国内外已有系统研究,并已形成比较科学的创业课程体系。在国外已将大量的创业课程甚至整个创业课程体系通过网络课程、在线视频课程等方式开展,方便学生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学习地点等,并通过网络方式进行考核,效果良好。由于国内高校学生在校期间需要学量的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等,受时间、师资等限制,无法将创业课程体系根植于专业体系或通识课程中,虽然已有部分高等学校将一门或几门创业课程嵌入专业课程体系中,但相对于创业的整个课程体系而言,不利于学生系统掌握创业知识,对于学生创业思维、创业能力等的提升效果有限。虽然也有部分创业课程通过网络来讲授,但未实现全面共享,课程考核等也相对不完善。
3.创业教学手段单一,现代教育技术未能发挥到应有的作用。当前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主要依托于创业课程、创业讲座、创业沙龙等传统方式,教学信息量有限,手段单一,学生的参与度不高,缺乏多媒体网络技术教学或模拟实训,对于学生创业实战能力提升有限,限制了创业教育的辐射度与受益面。
4.创业教育信息资源庞杂,但缺乏有效整合,校际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尚未构建。缺乏资源共享,一是指缺乏教学资源的共享,二是指缺乏优质师资队伍的共享。目前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基本是“闭门造车”,创业资源相对比较陈旧,创业咨询更新缓慢,缺乏校际、省际等创业资源的共享,造成人力物力等的资源浪费。此外,目前国内缺乏专业的创业师资,大部分高校的创业导师,都来自于本校辅导员岗位或学生工作处等部门,创业经验及教学经验有限,无法共享国内精英的创业师资团队的创业课程。
二、现代教育技术对创业教育的影响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教育技术,是现代教学设计、现代教学媒体和现代媒体教学法的综合体现。21世纪,人类步入信息社会,现代信息技术融入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信息技术带来的信息的丰富性、传播的便捷性、表现的多样性、交流的互动性、时空的无限性,变革了传统的教学手段,丰富了教育信息资源,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现代教育技术的多媒化、智能化和虚拟化为推动我国创业教育向纵深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
1.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创业教育环境的更新,教育时空立体化。当前高校的创业教育形式主要有创业讲座、短期的创业培养等,教育教学环境局限于一校一室,大大限制了创业教育的普及面,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可以突破传统创业课堂的限制,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系统学习优秀的创业课程和成功创业人的讲座等等,创业教育环境虚拟化,实现学习的自主化、个性化,有利于实现大众化创业教育,普遍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
2.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创业教学内容的变化。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创业课程和教学内容将打破传统书本的局限,提供多媒体化的课程和教材,使教学内容丰富、呈现形式多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业热情。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创建模拟创业实训平台,使学生参与到模拟的创业活动中来,从而发现自身创业活动中的不足,提高创业活动的成功率。
3.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创业教学方法的改革。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创业教育,通过模拟训练、项目教学、练习、参观、演示等教学方法掌握创业技能、技巧,学生的地位从原来接受灌输的被动地位转化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究的主体地位,还原教育的初衷,为学生的学服务,有利于切实提高学生的创业技能。
4.现代教育技术丰富创业教学资源,优化信息环境。当前,很多高校之间并未实现创业教学资源的共享,学生无法得到优质的创业教育教学资源,基于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创业教学资源,实现学习资源共享化,不仅有利于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避免资源的重复开发,更有利于学生获得优质的创业学习资源,充实学生的创业知识和技能。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创业教育,突破传统创业教育中的限制,可以有效解决我国创业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实现创业教育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大力提高创业教育的效率和效果。
三、构建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创业教育模式
开展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创业教育,可以弥补当前创业教育中的不足,提高创业教育的效率和效果。
1.构建数字化培养模式,人人参与,普遍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传统的创业教学一般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创业讲座,一种是将创业基础课程列到通识课程中。这两种方式的统一诟病是只能部分学生参与,且只利于创业知识的普及,对于学生创业思维的训练和创业知识与技能的提高效果甚微。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构建数字化培养模式,如在线视频课堂,在线创业系列讲座等等,通过网络学习进行考核,达到人人参与、系统学习的目的。
2.开发网络课程,打破课堂局限,弥补教学资源和教学师资的不足。高校可充分地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积极地推广创业教育网络课程,共享教学资源和师资。在创业教育网络课程中,通过多媒体化手段呈现丰富的创业课程内容,共享国内外成功的创业者的讲座或案例,丰富的教学资源,自主化的学习安排,将有利于创业教育的普及,全面点燃学生的创业热情,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知识等综合创业素质。
3.利用现代通信技术,构建在线交流平台,长期追踪学生的创业活动,提高创业成功机率。在传统的创业教学过程中,随着课程的结束,创业指导也基本结束,学生无法在后续的创业实践中得到及时的咨询和指导,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如微博、微信、QQ等,可以使教师和学生及时沟通,在线交流平台可以帮助大学生突破时空限制,实现与创业导师、创业者之间进行深入的沟通交流,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方便快捷,便于追踪学生的创业活动,能大幅提高创业成功的机率,提高创业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职前教师;学习需求分析;培养策略
职前教师又称为“准教师”,主要指即将走上教师职业的在校学生,特指在校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是部分高校针对职前教师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其目的是培养职前教师如何将技术与教学法结合并有效的运用于教学。为了更好地改进《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和学生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笔者就职前教师的学习需求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笔者选用宁夏区内某师范院校在校师范生300余人,涉及的专业有文史类、理工类、艺体类。共发放问卷275份,回收有效问卷261份,有效率94.9%。其中男生占27.6%,女生占72.4%,女生所占比例较大,男女比例不均衡一直是师范类专业的基本特征。专业性质分布:文史类占26%,理工类占46%,艺体类的占28%,理工类稍多于文史类和艺体类,这与教育教学实际相符合,不会对本研究调查产生影响。
2职前教师的学习需求调查与分析
2.1职前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学习态度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比较喜欢此课程的职前教师所占比例为39.46%,持“一般”学习态度的职前教师所占比例为48.28%,这说明有部分职前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学习有一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期望,但还有接近半数的职前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这门课程持观望态度——不喜欢也不反感,还有1.92%的职前教师不喜欢此课程的学习。另外,10.34%的职前教师对课程的学习表示无所谓,即可学习也可不学习。这使得我们可以看出,职前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学习态度很不乐观。
2.2职前教师期望的课程内容
对于课程内容的设置,职前教师的学习需求是多种多样的,这与他们所学的专业是有一定关联的。期望学习图像处理与制作相关知识的职前教师人数占61.69%,主要涉及的专业有艺术设计专业、数学应用专业、动画专业、物理学专业、小学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美术学专业等;期望学习动画处理与制作相关知识的职前教师人数占64.37%,主要涉及的专业有动画制作专业、计算机技术专业、物理学专业、化学应用专业等;期望学习音频处理与制作相关知识与技术的职前教师人数占56.32%,主要涉及的专业有音乐学专业、舞蹈学专业、动画设计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小学教育专业、英语专业等;期望学习视频处理与制作相关知识的职前教师人数占70.88%,主要涉及的专业有动画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小学教育专业、科学教育专业等。不同专业的职前教师对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此时,要求授课教师可以根据不同专业职前教师对课程内容的侧重点稍作处理,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同时,所有的调查对象对各个方向课程内容的需求都达到半数以上,这与师范专业有关系,我们所选取的调查对象都是师范生,要满足他们入职后的需求,培养他们的信息技术能力。
2.3职前教师期望的课程教学模式
对于授课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模式教授知识,每个职前教师期望值都不同。期望采用实践操作型的职前教师人数占47.51%;期望采用案例分析型的职前教师人数占22.99%;期望采用课堂讨论型的职前教师人数占18.39%。数据显示,传统主讲型教学已经不能满足职前教师的需求,职前教师更加注重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的提升,希望通过实践操作等多种方式的混合教学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相关知识。
2.4职前教师期望的能力提升
第一,提高教育技术能力,适应未来发展。大部分职前教师认为目前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亟待提高。在调查中有89%的职前教师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在部分中小学推广不力,与部分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水平有一定关系。这说明职前教师对提升现代教育技术能力非常重视,它将影响今后个人的信息素养。第二,提升综合能力,完善自身信息素养。《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主要培养职前教师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能力、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能力、信息资源的获取与评价等能力。在调查中发现,68.97%的职前教师希望提高自身信息资源获取、评价、加工及利用等能力;59.39%的职前教师希望提高自身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能力;55.94%的职前教师希望提高自身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能力;53.64%的职前教师希望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等。大多数职前教师希望提高自身各个方面的能力,即为综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以完善自我的信息素养。
3职前教师学习需求的培养策略
3.1端正职前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态度
在社会发展与知识更新速度如此之快的今天,不加强学习与提高自身修养,将无法适应当前的信息社会,更无法把工作做好。据调查显示,部分职前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态度大多是有兴趣就学,没兴趣就不学。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信息意识还不够强,不能很好地认识到信息素养对以后自身发展的潜移默化作用;另一方面,他们对这门课程不是很了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态度。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同志曾说过,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并且把教育技术视为教育发展的“制高点”,对教育技术给予了高度重视[1]。因此,高师院校对职前教师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端正职前教师的学习态度,提高他们的学习自觉性,不仅是农村教育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历史所赋予的重任。
3.2构建适合于不同类型学生的课程内容
职前教师既要能胜任城镇中小学教师教学的要求,又要能适应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的要求,他们在教育技术能力方面的要求要高。由于不同的学科,对教育技术能力的要求不完全一样。因此,面向全体职前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教学,将更注重过程,也并不是一定要培养高要求的教育技术专门人才,而更多的是培养针对所有职前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2]。但由于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强的交叉学科,涉及的知识领域相对较广,这就要求学校从师范生将来要面临的实际工作出发,根据文、理、艺术各类不同学生的知识体系,精选课程内容,合理安排课程结构,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教学以及其他辅助培养渠道,也就是要求全体师范生掌握教育技术理论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其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种能力要与农村信息化教育息息相关。
3.3引导职前教师使用有效的学习方式
现代教育技术冲击了原有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职前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光盘或网络课程进行学习,他们的课外知识大增,兴趣也越来越广。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规则等,都是以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表现,学习面对的不仅仅是语言文字信息,更多的则是多媒体信息。在人机交互时,要使职前教师领悟到自己作为教育主体的真正含义,明白自己所教学生更多的时候是与机器打交道,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自然而然的少了许多,这就要求职前教师必须有超前意识,引领信息化,做到知识的及时更新[3]。
3.4全面提高对职前教师能力的培养
到底培养什么能力,要加强和中小学联系,了解中小学现所需怎样的教师。因为培养教育技术能力的最终目的是为中小学提供师资队伍。因此,师范院校必须加强同中小学的广泛联系,加强针对性,提高培养质量[4]。在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上,学科教师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也起着关键的作用。要让每一位教师都熟悉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方法,师范院校必须加强学科教师的培训,使学生感受到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3.5强化学生创新思维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方法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对于《现代教育技术》这门课来说,教学的方法更是多种多样,且走在教育的前面。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尤其应该注意个性意识和个性特征的培养教育,并在这方面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胡玲.惠阳区中学教师教育技术运用现状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
[2]曲兆东.基于《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大学车清息素养培养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3]马文娟.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之课程体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4]张瑞.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