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有关大自然的作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走进生活,热爱生活,关注自我
天地自然,日常生活蕴涵着无数可描写的事物,只要把学生引向比他们自身生活更广阔,更深入,更真实,更缤纷的世界,让他们用眼睛去观察,用手去感受,用心去探索,创新的种子就会埋入心田,写作的源泉就不会枯竭。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创新就是关注自我,从自身出发,冲破种种樊篱来表达自己的个性意识。而这一切都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因此,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让他们拥有健康的生活心态,积极乐观地投入生活,毕竟生活是创新的原材料,是创新的巨大能量。
1.让学生学会“摄影”――用眼睛去观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象牙宝塔式的作文教学使学生充满‘硬挤出来的、笨拙的、背诵下来的句子和词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别人的思想’。”而走进大自然的学生则不然。大自然就像一帧巨幅的图画,当你看见春季那醉人的嫩绿,那绿色的一望无垠的田野,那巍峨的高山,那清可见底的河水;夏日的“小荷才露尖尖角”,秋日的,无一不触发学生的灵感,在大自然中惬意地遨游,撩拨飘逸的诗情……一切都是那样的熟悉、亲切,学生的情感一下子就喷涌出来。不知不觉中陶冶着他们的情操,净化着他们的心灵,悄然中灵感之神向他们走来,丰富多彩的作文素材涌入心。循序渐进地引导学会观察大自然的静态,在观察静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动态,即大自然中那些处于发展,变化中的事物和现象。比如春夏秋冬,风雨雷电,日出日落,月蚀等都是最富感知强度的大自然的动态。
2.让学生学会“录音”――用耳朵去倾听
认识世界,除了用眼睛看,还得用耳朵细细地听一听。双休日、假期带学生置身于大自然,带到洋溢着别具一格的乡土气息的世界中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他们心情愉悦,爱美之情油然而生,学生的语言便会伴随着情感而流淌。生活中这种充满活力的声音,简直就像音乐让他们如痴如醉。大自然的音响,特别能引起学生美好的联想,贵如油的春雨淅沥淅沥,夏日蝉鸣,青蛙的“打击乐”,蟋蟀“召开家庭演奏会”在草丛中演奏动听的音乐,秋风敲打着窗棂……这一切又是那么的和谐。当听到蝉的鸣叫,他们会饶有兴致地猜想“蝉唱的什么歌”;当听到青蛙的叫声,他们会站在稻田边上,与青蛙亲切地“对话”,编写《青蛙王子》的童话……
3.让学生用心灵学会感悟――观察社会生活
北师大的刘锡庆教授指出:“作文教学的目的何在?我看在于解放人,解放人的精神和心灵。把作文主体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即鲜活而强悍的‘生命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可见,作文教学就是要通过作文将学生观察生活的独特性表达出来,使他们的个性自由挥洒,使他们的自我创造得到张扬和认同,从而感受创新之美。每个学生都是社会的人,都生活在社会之中,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认识周围世界,必然包括周围社会的生活空间。让学生跳出作文空泛的“瓶颈”,拥有一片崭新的天地:徜徉江滨公园,漫步热闹街市,融入社区生活,了解风俗民情,通过观察社会生活的典型场景,逐步引导学生克服自己“思想贫血症”,去认识社会,并能分辨“美”、“丑”、“善”、“恶”。
著名儿童文学家张天翼说过:“生活中有些人和事,会使你心头突然一沉,产生强烈的感触,这样的人和事就是你写作的最好材料。”大量的写人、记事的作文,其题材的源泉来自社会生活。创造一个自由的,奋发向上的作文空间,引导他们在广阔的生活中采撷绚丽的浪花,学生便可以“多见而识之”,以不拘一格的思想,写“自己的”、“自然的”作文,长此以往,定能达到“说真话,写真事,做真人,表真意”的境界,何愁作文不言如波涛风行水上?作文又何愁不视野开阔、力透纸背、别具风格?
二、结合特有的人文环境优势,开展探究性作文教学
还学生一个广阔的自由作文天地,进一步解放智慧,让他们的表现力、创造力都尽情地表现出来。突破常规,寻求变异,拓展思路,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逐渐唤起他们的个性觉悟,感悟作文的意义和价值,激发他们的个性追求,进而增强作文的活力。
1.以“环保”为内容的主题式探究性作文教学
环保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题。根据学生的特点,开放形式,让学生写自己的所想所感所悟,用“我手写我心”。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思考、搜集身边关于环保的问题,同学们兴趣盎然,积极参与。经过集中梳理,共开发了“节约用水调查研究”、“垃圾分类现状调查”、“社区的环境卫生调查”、“市民卫生习惯调查”、“一次性用品的利与弊”为题进行探究,使学生懂得保护生态环境,爱护人类资源的重要性。由近及远,由易到难,初步掌握开展实践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初步学会撰写探究性作文。观察、分析家乡的水资源污染情况,查找污染源等调研活动,以真实的事例、具体的数据让学生明白: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必须保护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为减少环境污染作出努力,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不仅增强了社会实践的体验,而且增强了小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2.以“地方文化”为核心的菜单式探究性作文教学
其基本方法:教师与学生共同拟定探究主题,围绕主题开发许多可供选择的“菜单”――小专题,围绕小专题再开发出许多“小菜单”――小小专题,然后让学生自由组成探究小组,选择“菜单”,拟定方案,开展调查研究。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围绕《福清旅游景点》、《福清小吃》等“主菜单”实践探究,开发“小菜单”进行独立自主地探究。从多处景点(瑞云塔、豆区园、黄阁重纶、嵩山风景区、石竹山、黄檗寺、灵石山国家森林公园、大化山、目屿岛、弥勒岩等)中选定一处景点,借助课外收集的有关文字、图片资料、音像素材,进行自主地探究。在这个自由的探究天地里,学生用笔描绘自己在调查访问中的酸、甜、苦、辣,记录下调查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大大激发了每一位学生探究的欲望,提高了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良好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并促进学生作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作文教学 审美能力 兴趣培养
一、增强阅读,感受作文之美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可以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前者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文章中的美,并以美引美;后者可以使学生借别人的审视眼光和审美趣味来培养自己的眼光。学生阅读文质兼美的文章,能够在广泛的涉猎中不断吸纳,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一切作品无不渗透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课文中生动的艺术形象、优美的语言文字极具感染力,可引导学生品词赏句、反复吟诵,从课文字、词、句、篇的学习中体味到文章所熔铸的美的情感,欣赏到语言表达的美的旋律。例如《石榴》(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向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这里赋予了石榴喜悦的心情和动人的笑容,石榴的笑姿和它成熟了的形状是那么吻合。读了这一段,学生不仅掌握了石榴成熟时的特征,而且还被作者的喜悦心情所感染。众所周知,模仿是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也是任何一种学习过程的需要。在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则能提供数量更多、内容更广、体裁更多样的学习范例。
在课外阅读中,让学生自由选择读物是很重要的,因为阅读是反映个性和人格的活动,读物的选择是个性的表现。只有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物,他们才能深入理解读物内容,受到读物感染。但是让学生自由阅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面对浩如烟海的图书,他们往往会盲目地、随意地选择读物,这样就不能提高阅读质量。因此,教师必须经常有目的地向学生推荐各种读物。
(1)要根据儿童少年阅读兴趣发展的年龄差异,向各年级学生推荐不同的读物。根据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研究,小学低年级儿童对童话故事比较感兴趣;到了中、高年级、对于战斗故事、英雄人物、科学幻想故事比较感兴趣。然而,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方面的兴趣还没有明显的分化。教师在推荐读物时既要尊重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又要让中年级以上的学生大量接触科学普及读物,培养他们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兴趣,并促使他们的兴趣逐渐分化。
(2)为使学生理解语文、数学等课文,及时向他们推荐有关的优秀读物。
(3为配合学校或社会的重大活动,及时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
(4)为让学生接受最新信息和知识,及时向他们推荐期刊和报纸。课内外阅读可以使学生积累到优美的字词句,从而更好地表达胸中的真情实感。
二、走进自然,感悟生活之美
写作教学要着重引导学生去发现和表现自然、社会生活的美,为创作积累丰富的素材。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自然中,教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对大自然的感悟,从“迎春”的第一朵小花到严冬的几株傲雪的腊梅,从乡间的小桥流水到城市的高楼大厦,从春天飞来的第一只燕子到秋天的第一片落叶,都能去感知大自然的绚丽多姿。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春夏秋冬及早晨黄昏的变化去细心观察,去深入体会,写一些作文、随感片段,要求学生能抓住每一次外出的机会,去亲近自然,欣赏自然、在生活中,美的人、美的事、美的景比比皆是,其中又蕴蓄着精神、品德、情操、性格、人情等美好的心灵内容。因此,作文教学应重视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材料,让学生凭借自己的观察力去透视点滴的生活细节,由小见大,可以在现实中感悟丰富生活内容的同时,引发心灵的震动,产生写作激情。
针对小学生好动的天性,我们可以组织一些轻松的校外活动。如春天,教师可带领学生到野外踏青、放风筝,到桃园中去看桃花等,让学生畅游在大自然的美景中,陶醉在诱人的花香里,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使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畅想美、创造美,用真挚的情感去作文;秋天,教师可带领学生到附近的农田参观,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欣赏田野的美景,仔细观察田间农民在忙些什么,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并让他们用笔、用自己的心去描绘自然的可爱,使他们的心灵受到美的熏陶。观察生活不仅要用眼睛看、耳朵听,还要全身心地去感受体验。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平时要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热爱生活,从而唤起对所要表达的人和事的丰富情感。
生活是培育想象之花的沃土,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才能由此及彼、触类旁通、浮想联翩,创造出新的形象。
一、学会观察生活
小学生每天接触的人事、家庭成员和学校的师生,他们的一言一行,音容笑貌都对学生有不同的影响。但学生对他们的熟悉未必能够说来,写出来。所以,教师必须学会观察不同年龄段的人,他们的神态形状等有何差异;性别不同的人,他们的语言有何区别;不同职业的人,他们的心理有何特点。具体到某一个人,可以远看一个人的身高、体态、走路姿势,近观一个人的面部,从眼睛到鼻子到嘴,从颜面到精神。对于脸部,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精气神。而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抓住人的眼睛的观察,就抓住了对这个人描写的根本。透过眼睛,我们看出人物的性格,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人的观察,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从不同的方面写,才能把一个人写活。人的行动、人的语言是一个人心灵的表现,要教会学生如何观察人物的一言一行,透过行动的具体描写再现人物的心灵世界。人物的语言是心灵的直接显露,通过一个人的语言,可以看出该人物的职业、爱好、人品等等。指导学生观察人物,是小学生观察的重要内容。
自然是人生存的环境,是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徜徉在大自然中,能让人赏心悦目,感受自然的纯真;描写大自然的美好,能让人陶醉其中,回味大自然的美好。春之花草,夏之鸟鸣,秋之硕果,冬之雪景,都是学生观察的对象。走在春天的碧草野花中,看那绿荫般的大地,一种生命的力量油然而生;漫步在连绵起伏的树林中,听黄鹂的鸣叫,自然十分惬意;穿行在挂满枝头的果园,嗅着扑鼻的果香,是那样的沁人心脾;冬天是单调的,一场大雪过后,可以洗涤人心灵上的污垢,畅想人生的收获。大自然是美好的,怎不让人向往?指导学生走进自然,欣赏自然,是人生的一大乐趣。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对象,抓住事物的特征,用自己的眼睛发现自然,然后用自己的笔把大自然呈现出来。
二、学会描写
观察是写作的第一步,将观察的对象收集眼里,用笔描写出来,是学生写作的重要一环。描写的手法多种多样,其目的是将观察的对象,写得生动形象,使描写的人物逼真、跃然纸上。对人物的描写,教师要指导学生从人物的神态、心理、行动等角度描写。对景物的描写,要指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去描写景物,比如由近而远、由上而下、由内到外。描写的事物要有合理的顺序,层次感要分明。比如,有一次我带学生到我县的大枣之乡去参观万亩枣林,指导学生如何去描写。我们可以看到婆娑多姿的枝条,淡绿色的小叶子,绿中透红的果实,那果实挂满枝头,压的树枝弯腰。一串串的大红枣像串起来的糖葫芦既清脆可口,又诱人流口水。如果教师指导学生抓住一个角度去描写,一定有话可说,描写得生动形象。比如,这远看山坡上满眼葱茏郁郁的枣林,就像一片绿色的海洋,波涛汹涌;近观颗颗碧玉般的大枣,青翠欲滴。如果自下往上写,可以从绵延起伏的丘陵写起,写到万顷碧波,写到粗壮的枝干,嫩绿的枝条,榆钱般的绿叶,写到挂满枝头的果实,再写到香飘四溢的清香。只要教师教会学生从一个角度去描写,就会将所写得对象写得具体而生动。
三、学会表达情感
情感是文章的灵魂,文章是用来表达作者的情感的。教师要教会学生表情达意的方法,如通过景物的具体描写,表达对自然的喜爱之情;通过对人物言行的描写,表达对人物的挚爱之意,对人类美好品行的赞颂。自然是美好的,人类的美好行为是伟大的,教师要指导学生从积极的方面去选材,从正面去歌颂自然,歌颂人类,让自然与人类的美好彰显出来。路边的一棵小草微不足道,但他给人带来绿意,带来春的信息,预示着生机盎然的大地充满着春意。它象征着人那些平凡的小人物,他们用自己微小的行动,点滴的奉献,让社会风尚蔚然成风。偌大的森林广袤无垠,大树擎天,绿荫蔽日,给人带来夏日的凉爽,秋日的收获,就象征着那些默默奉献的人类,用自己的无私给人们带来希望。自然与人融为一体,没有自然的孕育哪有人类的收获,没有人类的哺育,哪来自然的繁盛。只要学生抱有积极的心态去看待自然,看待周围的人,发现自然与人类的美好,那么这种感情永远是美的,写出的文章永远是积极向上的,给人以力量的。
关键词:作文课堂;活动式;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3B-0055-01
活动式作文课堂改良了传统教学中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师生在作文课堂中全面多元互动,教师在各种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科学指导,让学生能掌握写作要领,知道自己该写什么、如何执笔创作、在写作完成后如何修改。
一、深入实践,明白“写什么”
要构筑科学的活动式作文课堂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该写什么,教师可以在写作前让学生亲身经历,参加一些和写作内容有关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汲取源头活水,积累情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自然能够领悟自己该写什么。
例如,在创作以冬天为主题的作文时,与其让学生闭门造车,还不如将学生带到广袤的大自然,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寻找素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和冬天有关的活动,例如打雪仗堆雪人等,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尝试搜集各种素材,感受冬天的温度如何,风给人怎样的感觉,大自然的花草树木是怎样的,冬天有什么特有的景物,在这样的活动后,学生们就会变得有话可说,能够自由地创作。如有学生以玩雪作为话题,描写了自己和同学一起堆雪人、打雪仗的情境,并讲述自己在刚刚接触雪的时候害怕冷,但是在玩的过程中慢慢投入其中,手冻得红红的,还感到意犹未尽。还有学生着重描写了观察的情境,写了冬天大自然草木凋零,但是松树依然冒雪独立的情境,表达了自己的感悟。这些作文都是学生有感而发,在实践中尝试创作的精品。
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切实地感受生活,从而从生活中汲取写作需要的素材,激发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二、例文引路,知道“怎么写”
在获得一定的素材后,如何将这些素材合理安排,写成文本,还需要一定的技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经典例文让学生琢磨写作技巧,充分感悟写作要领,在模仿的过程中揣摩各种写作手法,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例如,在尝试创作和童年有关的作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阅读《往事依依》《幼时记趣》等文章,让学生尝试思索一下这些文章是如何描写往事的,还可以让学生尝试在网络和图书馆进行搜索,寻找一下其他作者描写童年经历的文章,将这些文章拿来进行分析,在小组讨论活动中思索几个问题:“在作文中选择什么样的事件才最符合童年这个特定的时间?”“童年的时候人物心理和长大后相比有什么不同呢?”有了例文引路,学生们都写出了自己的情感,有的描写自己小时候偷偷地吃光了饼干桶里的糖果,还在糖纸里包上小石头,假装自己什么都不知道,在作文中写出了自己的童心,写出了小时候馋嘴,爱耍小聪明的性格特点,同时也写出了自己做的坏事败露之后害怕父母责怪而产生的紧张心理,写出了水平,在动作、心理、语言等方面都写出了特色。
各种课内外的丰富材料能够让学生开阔眼界,让他们进行例文品读活动,可以让他们在揣摩例文的基础上学以致用,在模仿中尝试创新,渐渐地明白如何创作。
三、交流点评,学会“如何改”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传统作文教学中教师没有把握好改文这个部分,而在活动式作文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作文互评,在评改过程中,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和归纳写作的技巧,深化对写作的领悟。
例如,在写作《一场精彩的比赛》这篇文章的时候,便可以让学生在写作之后进行互评,可以将某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让大家评论其写作中的优点和缺点。有学生提出:“这位学生在描写跑步比赛的时候花了大量的笔墨描写比赛之前的情景,写了双方运动员入场、排队,观众席中的同学鼓掌、欢呼的场景,写得很详细,但是比赛场景一笔带过,这样有些虎头蛇尾,因为《一场精彩的比赛》,比赛才是最关键的内容。”可以鼓励学生针对这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看看如何修改才能让这篇作文焕发新面貌,如有学生提出:“可以多写一些细节,写一下在比赛的过程中运动员你追我赶的情景”,有的提出:“可以写一下运动员在落后或胜利时的内心变化”,有的提出:“可以多写动作细节,如握紧双拳,双臂用力摆动之类。”学生在交流点评的过程中,强化写作能力。
通过评改活动让学生学会如何修改作文,这是写作教学的深化,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总结,更好地探索写作技能。
活动式作文课堂能够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提高写作兴趣,在范文引路、师生互动对话等活动中构筑科学的作文课堂,并在自主修改中获得更多写作经验,提高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夏琴.文章不厌百回改,反复评改佳作来[J].课外语文,2014,(5).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 开放性教学
1.前言
在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当中实行开放性教学,有利于改善封闭式及单一式的教学弊端;开放性教学不拘泥于语文教材,通过对有效的语文学习资源加以利用,能够使小学生的阅读面得以扩大,也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并能够帮助小学生将学习到的阅读技巧及知识运用到实践的活动当中,从而让学生养成独立思索及阅读的习惯。实行开放性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的语言素质得到综合培养。本文以笔者的实践教学经验作为分析的基础,简要阐述了在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实行开放性教学的方法,以供参考。
2.教师应树立起“大”语文的阅读教学观念,从而使教学目标变得更为开放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当中,小学语文教师常常会被一些既定教学目标所局限,课堂上的内容仅仅是围绕既定教学目标而展开,而对于不属于教学目标范围内的内容,教师则是很少提及。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教师害怕跑题及耽误语文教学的时间,最终造成教学任务无法按时完成。为了能够使以上情况得到改变,并将教师手脚放开,则需要树立起“大”语文的阅读教学观念,以便可以使阅读教学的方向及目标变得多元化,在培养阅读能力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及理解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设置情感教学目标及发展教学目标等,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及素质得以不断提高。例如,在向学生教授《静夜思》的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深刻的了解思乡之情,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白发三千丈”等夸张诗句;此外,还可以引入现代诗《乡愁》,随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对比阅读这两首诗,并在理解诗的内容之后,产生热爱家乡、思念家乡及热爱祖国的情感。当阅读教学完成之后,还应组织学生召开与“思乡”有关的主题班会,或让学生写作,以便让学生达到深化理解课本知识的目的。
3.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结合,以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开放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一个人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小学生的阅读无非就是课内和课外阅读两种。课内阅读即语文课本的学习,它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升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但就现在使用的语文课本来说,如果只让学生阅读课本中的阅读材料,那学生所获得的语文知识,得到的能力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能力的提高,更多的来源于丰富的课外阅读。有效的课外阅读既能让学生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来充实他们的头脑,开阔他们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从而提高整体的语文素养,又可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师应将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教学结合起来,以使教学资源得以优化。例如,在向学生教授《翠鸟》的过程中,可于课前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传媒资源或课本教参资源,尽量将与翠鸟有关的资料找出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将课外资料与课文内容联系起来,初步了解与翠鸟相关的常识,认识到翠鸟是自然的生灵,要保护翠鸟。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的思考,如思考翠鸟的生活习性:让学生充分的思考,可以不对学生说出答案,以使其探究能力及自主思考能力的得到培养。教师应该告诉学生此类问题值得探讨,并鼓励学生继续寻找相关的资料,资料收集好之后,再与学生进行交流。采用以上教学法,将能够使阅读向课外开放的目的得以实现:使学生为了探究问题的答案,从而再由课外阅读转向课内阅读及学习,随后再回到实践,这样一来,就能够使其创新能力得以发展、其研究兴趣也得到提升,从而改变阅读教学封闭的现状,实现开放性教学。
4.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并走进自然
新的教育理念提倡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中,每时每刻都与自然、社会、他人发生联系,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产生许许多多的问题,从而产生进一步了解的欲望。在走进社会的过程中,学生明白真假、善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纵观小学语文阅读的内容安排,可以发现许多课程与大自然有关:对此,教师在向学生教授与大自然相关的课程时,要引导小学生走出课堂,并走进自然,在自然中建立起开放型及创新型的阅读课堂。让学生在欣赏及感受自然的同时,融会及贯通课本知识,应用此开放教学手段,将能够加深学生理解语文知识的程度,也可以使其思维得到发展。例如,在教授《燕子》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从课堂的定性思维当中走出来,并融入自然,感受美丽及和谐的大自然,在清新的氛围当中,欣赏绿草红花,在愉快的环境下观察燕子。此外,教师也可以鼓励小学生在自然课堂当中即兴创作,让学生运用学习到的语言知识来描绘大自然。如此,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阅读篇章,同时培养了学生对于自然的描绘能力及审美能力。
5.使师生关系变得和谐,从而建立起讨论式阅读教学法
开放性教学能否获得成功,其决定因素在于课堂当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如果两者之间的关系较为和谐,则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能动性。因此,应积极在师生之间营造出和谐的关系,进而使教学氛围变得相对开放。要使师生关系维持在一种和谐的状态,则应实现两者的平等,教师要赞许、信任或鼓励学生,上课时,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允许和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问和发表不同见解。用商讨、平等的口吻与学生对话,开展探讨。如“你能试一试吗?”“你有什么不同见解吗?”“我相信你能行!”等等。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学生通过预习阅读,可能提出许多见解和主张。如,有的学生建议老师从分析文中的数字讲起,有的主张介绍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有的认为应重点分析曹军上当的原因,有的主张分析周瑜的妒忌心态等等,这些教师都应予以肯定。
6.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阅读课中使用开放性教学模式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以及学习方式,通过学生的自主思考以及情感活动中,增强对文字的体验与理解。经过自身的思考与感悟后,使情感受到熏陶,获得启发。
参考文献
[1]李国滢.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学习的快乐[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1,21(11):9816—9817
[2]汪水英,徐建立.制约阅读教学有效生成的因素浅析[J].教学与管理,2009,34(26):639—640
[3]夏兴红.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语文素养[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09,18(25):527—528
关键字:农村 优势 扬长避短 特色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学校,学生都住在学校对面的村子里,每天上下学都需要横穿马路。学校孤零零地立在一片一望无际的农田中央,显得分外寂寥。离城市远、有经验的老师少,学生素质较低,这都是我们弱势的地方。那么我们作为一名农村老师该怎么扬长避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呢?农村有没有哪些优势呢?下面,是我在平时的工作和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利用好学校周围的特色资源
作为农村教师中的一员,又是班主任,身兼数门学科,有些学科不是我的专业,常常有种捉襟见肘的感觉。特别是每逢班队课和品德课,我总觉得分外的棘手,不知道从何入手。我班里单亲、留守的孩子占绝大多数,在家庭教育方面有所缺失。比如学着爱家人一课,班里的好多孩子一年都见不了爸妈一次,爷爷奶奶又宠。好多教学环节下来,总是达不到预期想要达到的结果。更别提让他们回家跟家长互动了。怎么落实教学目标就成为我思考的问题。自从上个学期,在离学校不远的地方开始兴建临港工业区,每天满载货物的工程车都会从学校门前的小路经过,灰尘滚滚,扑面而来。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不能做到让工程车不开。但我想可以借机上一节班队课教育学生,让学生懂得怎么减少灰尘对身体造成的伤害。为了上好这节班队课,我特意上网查询了资料,请教学校里的科学老师,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因为这课来自学生的生活,上了这课,取得了下列好处:1、学生懂得怎么保护自己。2、通过手抄报、各班巡回演讲等方式,学生明白怎么去爱护别人。3、通过这次的课,我也懂得了其他学科的一些知识,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只知道语文,对其他学科缺乏认识。
针对工程车的污染,我又进行了12个与这个主题有关的后续活动,比如:如何把工程车的污染写成观察日记,如何给工程车司机写信等等。将学校的资源同我所教的学科联系起来,进行整合,再教给学生。这都是我以前没有尝试过的,通过上网浏览,请教老老师,我把这些活动开展了起来,我自己也得到了锻炼。
二、亲近自然,从自然界中学习语文
我们农村有着城市所没有的田园风光。大自然这位神奇的魔术师,在一年四季都给我们学校带来了不同的景观。不同的季节,我都会让学生搜集不同的诗歌,在班里朗诵、品读。我们会利用阅读课的时间,一起读《醒来的森林》《森林报》《林中水滴》《大自然的日历》等等。我会带着学生在学校里散步,去体会书中描述的画面,去亲近自然,感受自然所赐予我们的美景。学生会惊奇地发现诗歌中描绘的场景在学校周围都可以找到。每个孩子都有着一颗诗人的心,通过这一系列玩一样的方式,学生对文字的感觉更细腻了。我会把我看到的,感受到的,用诗的形式写下来,读给学生听。让文字架起我们师生沟通的桥梁。时间久了,有些学生也学着去写诗,我们班学生的写作水平就这样慢慢地提高了,有两位学生还在乐清市举办的元旦征文中获得了二等奖,这也大大刺激了学生的创作热情。自然界的美景荡涤了我浮躁的心,让我能够静下心来安静地看书、安静地写作、安静地提高自己。我在参加乐清的各类比赛中获得了各种奖项。
把学校周围的环境当作最大最好的课堂,尽可能创造一切条件,将大自然的美景注入我们自身,通过大自然的力量来影响我们的学生并带动我们自身的发展。
三、学习:丰富教育智慧
虽然我们不能像城市里的老师一样,可以时刻跟着有经验的老师学习。但是,我们也有着随处可见的最权威的老师——书。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话一点都没错。我订了《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学会刊》《班主任之友》等杂志,这几本杂志汇聚了百家言论,就是我无声的老师,对教学不懂的时候,对班级管理焦头烂额的时候,可以随时去翻阅,也可以去论坛上请高手指教,他们的精辟言论,总让我有着茅塞顿开之感。比如:通过看杂志,我知道了可以通过题目放大法,语段压缩法,首位串联法,顺藤摸瓜等方法去提取课文中的关键词,可以通过换次比较,删词比较,调换比较,联系比较等方法去帮助学生体会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在教学闲暇时,还可以去学校的阅览室翻阅各类的书籍,开拓视野,努力看书,做个满腹经纶,饱读诗书的老师。我还特意去乐清图书馆办了读书证,在看书的同时,还可以免费使用该馆的数字资源,极大的丰富了学习的内容和质量,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有效的促进了自身的专业成长。“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多走几步,多学几分,才能不断丰富自己。
四、在劳动中成长
三年级有劳动课,我们班的劳动老师是我。学生的家长都是农民,都有着种菜的经验。因此,我课前吩咐学生,让学生通过问爸妈,或者上网查资料的方式,确定好这学期要中的蔬菜。劳动课上,我们进行分组,带着学生去学校的菜园里种菜。学生显得很兴奋,每节课间,学生总会跑去看看自己的蔬菜,有没有发芽,缺不缺水。他们还会很自觉的在记录本上记录蔬菜的生长情况。三年级语文园地四需要写《观察中的发现》,因为是亲身体验过的,学生写起来文思如泉涌,格外真实与精彩。作文来自生活,可是有些题目都是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没有接触过的,比如介绍风景优美的旅游景点,学生写起来就很吃力,东边西凑,满纸都是假话。每逢作文课学生学的很吃力,我教得很烦躁。在教作文方面,我曾学着专家老师的样子,按照他们的教学实录上课,结果一团糟。学生的作文写不好,我很着急。后来,在一次劳动课上,我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说一说劳动过程。在作文课上,提供给学生好词好句,学生写的流畅多了。
一、提高写作兴趣,让学生想写
作文教学我认为: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意思。目前,在作文教学中,传统的做法就是教师指导模式划一,教师命题学生做,学生跟着老师思路转,自然就形成学生看到作文怕,教师批改作文也怕,作文教学成了老师、学生的一大负担,这种状态导致学生产生僵化的思维模式、机械的思维定势,当然也谈不上学生作文的兴趣了。如何激发学生的作文欲望?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必须大胆地指导学生进行想象创作训练。提倡学生大胆地、无拘无束地想象,进行个体化的语言表达。必须让学生有更多的倾听者、欣赏者,让学生得到情感满足。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应用语言文字的意识,交往实践的情感调节能力、自控能力,又能懂得写作文的意义,明白写作要求。我的做法:一是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依据现代科技知识进行想象创造。例如:在指导苏教版第十册习作3时,习作要点要学生写出扬子鳄的分布的地区、外行特点、生活习性等,学生对这些不够了解。我课前要求学生从课外书上查找有关资料(文字的、图片的)上课时再将准备的有关资料、图片,用投影片展示出来,这样学生的素材就多了。二是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从而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教师再利用电教手段,通过作前的指导,让学生感到这次作文的有趣性,感到有一种表达的愿望,有一种冲动,想赶快把自己想到的意思、情景写出来。
二、拓宽写作思路,使学生能写
拓宽学生写作思路,调动学生的积累,使学生感到这次作文有不少内容可写,可以从不少内容中选择最能写好的内容去写。如一次秋游,我有意让一学生将秋游中的景色和同学的活动拍入摄像机,作文课上,再现观赏到的秋景和同学们的活动,学生兴趣盎然,然后要求学生选择秋游中最有感触的内容自由作文,题目自拟,结果学生作文内容丰富多彩:《秋游》、《秋天的田野》、《红枫》等不同内容、不同题材的作文应运而生。通过交流,学生真切地感到“处处留心皆作文”,学生的写作空间变宽了,并且也能写出生活气习、丰富浓厚的佳作来。一位教育家说过,童年时代每一个孩子都是诗人,也就是在孩子们的童心世界里,想象的幼芽活跃地滋生,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而语文教材上按单元训练编排的写人、记事、写景之类的作文形式不够丰富,事实上,课本上许多课文也为学生作文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因此,充分利用课文,通过各种形式:扩写、改写、看图写等想象性作文的趣味性训练,使学生觉得写作文不再是枯燥,没劲,相反倒象是做游戏似的轻松、有趣。这样,学生作文的空间更广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都得到了培养。学生习作时,就有材可取,有话可说,提起笔来会写,能写了。
三、把握写作题材,使学生善写
关键词:课程资源 渗透 环保教育 生态文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绿色文明是21世纪的主题。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周围的环境也 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逐渐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环境教育,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的渗透,加强对他们的环保教育,直接关系到我们的“今天”和“明天”能否拥有真正的绿色家园。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好语文课程资源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下面谈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如何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渗透环保教育的体会与做法。
一、选准语文教材,适时渗透环境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环境教育,充分挖掘现行教材中的环境教育资源,并根据这些教材的特点,将语文教学和环境教育适当结合。例如:人加班三年级语文下册中《燕子》、《燕子专列》、《翠鸟》、《珍珠泉》、《咏柳》等课文,在教学时要认真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图片进行分析、理解和品评,借助课件等直观影像帮助学生理解词句,鼓励学生围绕课文词句展开想象,有感情地朗读或复述课文等,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和欣赏大自然及人文景观的美丽和伟大,体验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对自然、对人文景观的热爱。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说明文直接以环境问题为主题,例如:《黄河怎样变化的》、《只有一个地球》、《太阳》等。这类课文教学中我们应结合生活实际,找到最佳结合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段,认真想,仔细体味,自然地将环保教育渗透于教学中。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课文第四自然段后提问到:“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不能使他们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害,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威胁”。教学中启发学生牢记历史上破坏生态环境的惨痛教训,自觉地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教师:“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破坏了生态平衡,人类自身也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与报复。同时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文中出现的环境科学术语、环境科学知识,掌握适度利用环境和有效保护环境的科学方法,从而增强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精心保护好我们周围的环境。”教师教学时要善于利用这些课文资源巧妙地进行环境教育。
二、在朗读训练中渗透环保教育
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情景交融,非常感人,加强朗读,能使学生与文章作者产生共鸣,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还能收到良好的环保教育效果。例如:教学《燕子》、《鸟的天堂》、《翠鸟》、《咏柳》、《望庐山瀑布》等这类课文时,我着重指导学生欣赏描写自然美丽景致的语句,并用赞美和喜爱的语气读出自己对大自然、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同时唤起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激发学生保护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情感。
三、利用语文课堂渗透环保教育
课堂是环保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要应该充分利用这个阵地,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对学生渗透环境保护意识。因为语文书上有许多课文或描述大自然的奇妙风光,或抒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怀,也有一些讲述因不受到保护而消失的自然景观的故事,很多还配有插图,我们可以用这些优美的插图和文字熏陶学生,让他们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并引导他们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例如:开展环保手抄报、写环保征文等。在语文教学中,利用语文课堂进行环境教育并不要占太多时间,一节课只需渗透几分钟,以至两三句话,日积月累就能收到滴水穿石之功,巧妙“渗透”,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四、在习作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一、利用教材相关内容讲述生命的各具特色,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爱心。
鲁迅先生的《百草园》中五彩缤纷的动植物,组成了一幅幅百读不厌的美丽图画,那些小动物们,轻捷的叫天子,肥胖的黄峰,弹琴的蟋蟀,低唱的油蛉,能发出“啪”的一声的斑蝥,断砖下的蜈蚣,更令人神往的是雪地里觅食的稻鸡、角鸡、鹁鸪、蓝背等,无不为百草园增添无穷的乐趣。鲁迅写百草园中的自然之美,自在之趣,自由之态,引起我们对大自然神奇世界的热爱和向往,激发学生热爱生命、关注自然、探索自然的愿望。
再看冯骥才笔下的小珍珠鸟,浑身毛茸茸的,像一只蓬松的球儿。它在“我”的茶杯中喝茶,在“我”面前的稿纸上走来绕去,并啄啄“我”的笔尖,甚至在“我”的肩上睡着了,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的人鸟共处图,这令人羡慕的互相依赖的美好境界,就来自作者对弱小生命的热爱与百倍的呵护。人与鸟尚且如此,人与人之间更应如此。我们需要信任,我们呼唤爱,首先我们得付出爱,让人信任。
二、给学生多介绍并朗读一些能震撼心灵引起共鸣的关于善待生命的文章。
给学生介绍有关人和动物、人和自然应该和谐共处为主题的文章,是语文教师应该做的。利用这些文章,教育学生关爱身边的每一种生物,与它们做朋友,与大自然做朋友,弘扬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师的应尽职责。
俄国屠格涅夫的《麻雀》一文,讲述一只老麻雀为了保护幼子而不顾自己的弱小,敢于在强大的对手面前挺身而出,你看它“突然从身边的树上落下”,“势如飞石一般,正投到狗的鼻前来。它惊惶万状,倒竖了全身的羽毛,发出绝望而哀求的叫声,两次投向那牙齿发光的张大的口边”。因为爱,它变得悲壮,也全靠这爱,物类的生命才得以维持和发展。沈石溪的《斑羚飞渡》写斑羚群被逼走投无路奔向伤心崖,面对生死抉择,雨后突然出现的一道彩虹,促使镰刀头羊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想出那么一个挽救种群生存的“飞渡”绝招,使整个斑羚群体形成一个坚不可摧的群体,为了生存共渡难关。那种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飞渡壮举,真是震慑人心,任何有良知的人看了都绝对不会再去伤害这些高傲睿智的生命。唐敏的《心中的鹰》一文中,鹰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是热爱生命、珍视生命、敬畏生命的象征。“没有鹰的天空”是多么遗憾,“人们啊,放下手中的枪,抛弃愚昧无知,回到人性、理性上来吧!”这呼唤怎能不让学生震撼呢?
这些文章,通过对动物行为的认识,能提高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并对人类自身的存在进行反思,使学生学会用一种“人文关怀”的心态对待这个世界。我们阅读的报纸杂志中,随时能发现有关珍爱生命、善待弱小生命的引起人共鸣的文章,借课前几分钟向学生做介绍,久而久之,学生自然而然地会关注大自然,思索生命的意义,会爱心永驻。另外,电视《动物世界》中的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画面,一个个生命的奥秘,同样是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好材料。
三、在作文练笔中增强善待小动物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