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水浒传故事情节范文

水浒传故事情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水浒传故事情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水浒传故事情节范文

读后感网权威《水浒传》读后感400字范文,更多《水浒传》读后感400字范文相关信息请访问读后感网。 【导语】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水浒传》读后感400字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水浒传》是一部名着这本小说堪称经典,是一本不可多得珍宝,如果你真的用心去品会、去读。你会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水浒传》用字恰切到位、气势磅礴,是许多作品不可比拟的。如果要和《三国演义》做个比较的话那就是《三国演义》太单板,我读着读者就会睡着。而《水浒传》就不同了,我越读越有精神,就连晚上做梦都会梦到他,想带自己就是里面的一位好汉,带各位好兄弟“替天行道”。虽说这本书被我看过好几十遍,但再次去看的话又会被里面的故事情节吸引住。

现在我还在看这本书,百看不厌。如果谁看到这篇文章,有空就去看看!

第2篇:水浒传故事情节范文

吴家山第三小学五年级二班

袁?N

要问我少年时期最喜欢读什么书,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水浒传》。”

刚开始接触这本书的时候,我才读四年级,书中有很多字我还不认识,但是仍然读得津津有味、如痴如醉,仿佛身临其境,书中的动画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的面前。记得当时我读它的时候,老把“浒”读成“许”,惹来了不少的笑话。

后来,我长大了一点。认识的字多了,懂得的道理也多了。再读《水浒传》的时候,我更是入了迷。这本书与我朝夕相伴、形影不离。就连睡觉时我也舍不得放下它,简直是爱不释手。

早晨,我在教室里看《水浒传》;中午,我吃饭也捧着《水浒传》;晚上,开着灯也要看《水浒传》。没过多久,它已经成了我的好伙伴。

书中的人物豪情壮义、肝胆相照。就拿宋江来说吧,他为人豪迈开放、仗义疏才、助人为乐。每当别人遇到危险的时候,总是挺身而出,甘为别人两肋插刀。人送外号“及时雨”。还有一个智多星,他叫做无用,是梁山军事,每次打仗都少不了他,劫法场这一计谋就是他想出来的。故事情节更是玄妙生动。有一次,杨志带着人去护送金银珠宝,这些东西都是从百姓身上搜刮二来的不义之财。于是,宋江他们有用了一计,用蒙汗药把杨志一伙人麻翻了,劫去了财宝,最后把财宝接济了穷苦百姓。看到这里,让人也情不自禁地豪歌壮语起来,“十字坡遇险”、“智取大名府”更是锦上添花。一百零八位好汉个个武艺超群,为了除去奸臣,他们不惜赴汤蹈火、舍生取义,让人赞叹不绝。

可是,最后梁山英雄还是寡不敌众,英勇丧身。这正是:

水浒寨中屯节侠,

梁山泊内聚英雄。

天罡地煞排姓字,

激昂忠义一心生。

第3篇:水浒传故事情节范文

【文章一:西游记】

1、《西游记》中孙悟空从菩提祖师处学到七十二变等神通,又从龙宫索取如意金箍棒作为兵器,因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组压在五行山下,受苦五百年,后受观世音菩萨规劝皈依佛门,给唐僧做了大徒弟,取名孙行者。

2、在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途中,机智灵活、疾恶如仇的是孙悟空;憨态可掬、好耍小聪明的是猪八戒,法名是猪悟能;忠诚老实、勤勤恳恳的是沙僧。

3、《西游记》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三打白骨精、大闹天宫、真假美猴王、三借芭蕉扇。

4、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有反抗精神的故事情节是大闹天宫。

【文章二:三国演义】

1、《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是关羽,我们所熟知的他忠、义、勇、谋、傲的事情分别有:千里走单骑、华容道义释曹操、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败走麦城。

2、《三国演义》中智者的化身当属军师诸葛亮,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之事,书中记叙了有关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如火烧赤壁、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空城计、挥泪斩马谡等。

3、《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的三弟兄分别是使用双股锏的刘备, 使青龙偃月刀的关羽和使丈八蛇矛枪的张飞。

【文章三:红楼梦】

1、金陵十二钗指的是:(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贾巧姐、李纨、史湘云、秦可卿、妙玉)。

2、《红楼梦》中,有“小宝钗”、“小黛玉”之称的两个人分别是(袭人)、(晴雯)。

3、《红楼梦》的两条主线是(贾府由盛到衰的演变过程)、(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

4、《红楼梦》中,“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达,随时从分。”说的是(薛宝钗)

【文章四:水浒传】

1、我们所熟知的打虎英雄是《水浒传》中的武松,他在该书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如手刃潘金莲,斗杀西门庆,为兄报仇。在快活林里醉打蒋门神。

2、《水浒传》号称黑旋风的是李逵,他所使的武器是两把板斧,该人力大如牛,但险些被冒充他的李鬼所害。

3、绰号豹子头的林冲,原为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后被高俅设计误入白虎节堂,刺配沧州,后雪夜上梁山。

4、《水浒传》中有108位好汉个个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人人都有一个特征鲜明的外号。

第4篇:水浒传故事情节范文

2,按要求写出人物形象或文学作品。

(1)《水浒传》中“倒拔垂杨柳”的人物是( )。

(2)《三国演义》中“煮酒论英雄”的主要人物是( )。

3,“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这首诗提示了《红楼梦》中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 ),“美玉无暇”指的是( )。

4,“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老去,花落人亡两不知!”这首诗出自《红楼梦》中人物( )之手。

5,请结合《三国演义》,说出诸葛亮与周瑜联手指挥的一场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 );再说出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 )一事。

6,在《水浒传》中,绰号为“智多星”的人是( ),也被称为“赛诸葛”。他与一伙儿好汉在“黄泥冈上巧施功”,干的一件大事是( )。

7,请用下列两部古典名著人物的姓名或官名补全下面的回目。

(1) 风雪山神庙 陆虞侯火烧草料场(《水浒传》)

(2) 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城斩车胄(《三国演义》)

8,《三国演义》中蜀国的军师诸葛亮是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成了智慧的代表。在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中,还有一位作品也塑造了一位足智多谋的军事家的形象,这个人是( ),这部作品是《 》。

9,“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说的是《水浒传》中的一位传奇英雄( )。

10,《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位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英雄形象,这个英雄是( ).这部书中有关这个英雄的传奇故事还有很多,请用最简洁的语言写出一个故事的名称:

11,“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将闻雷作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这首诗说的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和曹操的一段故事。这个故事是_______________。

12,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请说出小说中有关诸葛亮的两个故事名称。例:舌战群儒。________、_________。

13,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六出: 东和: 收二川:

七擒: 北拒: 排八阵:

14,下面是四大名著中的人物与情节,其中搭配不当的一项是()

a,鲁智深——倒拔垂杨柳 b,孙悟空——大闹天空

c,诸葛亮——三顾茅庐 d,刘姥姥——三进大观园

15,古典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有反抗精神的故事情节是( )。

16,《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将个个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人人都有一个特征鲜明的外号。

请用一句话写出《水浒传》中你最熟悉的故事:

请写出《水浒传》中你喜欢的一位好汉的外号,并说出此外号表现出的人物特征:

17,《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艺术形象。请根据你的阅读体会,说出他令人赞颂的一种精神,并举例证明。语言要简洁。

18,“滚滚长江东逝水,浪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我国古典名著《 》的开篇词。

19,女娲炼石补天时剩下一块石头,被丢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后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带入红尘,历尽了离合悲欢。以上情节出自我国古典名著《 》。

20,“天下三分”是指天下分裂为______ 、_______、_______三国。

21,《曹操煮酒论英雄》节选自我国第一部长篇 体小说《三国演义》。

22,“夫英雄者,胸有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这段关于“英雄”的见解出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的( )(人名)之口。

23,《西游记》中的“大闹五庄观、推倒人参树”的是( )。

24,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 (战役)中“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演化而来的。

25,语文课开展“走近名著”活动,请接着甲同学的发言,也讲述一个你熟悉的名著中的故事。

(要求:说出书名、人名和有关故事情节,在叙述中至少运用一个成语或名言、警句、格言。)

同学甲:《水浒传》中,嫉恶如仇的鲁提辖听了金氏父女的哭诉,毅然出手,三拳打死了镇关西,解救了金氏父女。他真不愧是一位见义勇为的英雄。

你的讲述:

26,对对联。

上联: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

27,读一定数量的课外文学名著,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要求。但读书除了积累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学会思考。初中三年,你一定在老师的指导下读了不少课外好书。下面请你做一个简要的读书札记。

书名:

作者:

印象最深的人物:

该人物形象给你的人生启示: 。

28,你在阅读中外名著时,采用的是什么读书方法?有什么收获?请略举一例加以说明。

答: 。

参考答案:

第5篇:水浒传故事情节范文

关键词:《水浒传》 教学方法 评价体系

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是一部长篇白话章回体小说,属浅显的文言文。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古文功底薄弱的他们要在期中考后的不到半个学期的时间内把这部《水浒传》啃下来,需费一番很大的工夫。因此笔者决定将其安排在开学初进行学习,以保证《水浒传》教学的顺利进行。同时,为了使《水浒传》的阅读成为一种持久的自觉活动,调整课程设置,每周设立一节名著阅读与交流课。

在开学第一周的名著阅读与交流课上,我对班级学生《水浒传》的提前阅读情况进行了一个摸底。得到的信息是:大多数学生看过《水浒传》的电视,及个别学生看过缩写本,但原著只有一两个学生看过;且男生比女生喜欢看《水浒传》,叫得出一些英雄好汉的名字和绰号。

第二周的名著阅读与交流课上,根据初中生好奇心浓的特点,我利用网络媒体对他们的吸引,化被动为主动,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首先,让他们自己动手上网查阅有关水浒资料,再给他们信息交流的平台,让他们互相提供学习水浒的资料。此为前奏,接下来 ,我又将设计好的水浒专题网站http:// 介绍给学生,请他们自由阅读有关作者介绍、创作背景、内容概要等版块,并请他们随意欣赏水浒电视片段和 flash 歌曲等,让学生更快、更新地了解名著信息,让他们更直接地体验与感受名著。这样,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自然会在动情后不满足与媒体的短暂接触,自然会主动出击寻找网络、书籍补充大脑。

第三周的名著阅读与交流课上,我以《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为例,教给他们阅读的技巧,评价人物的方法。

具体阅读技巧为:

A.速读法: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养成默读的习惯,有一定的速度,每分钟不少于 500 字”,我教给学生速读的方法,训练他们静心阅读的能力,要求他们有一定的阅读速度并能记准作者、记住人物、记清情节等,读后能回答一般的问题。

B.圈点批注法: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养成圈点批注的好习惯。对生字词能查字典,能自由选择对文中的情、景、人、好词、好句、好段加以欣赏,并做一定的评注,如人物性格、人物的行为价值取向等,能对文学作品进行初步的理解、鉴赏,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如一学生在在水浒专题网站 http:// 的“在线交流”上写到:

“我觉得拳打镇关西这一细节描写很生动。第一拳‘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通过味觉描写来表现拳头的厉害。再看第二拳‘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则是从视觉角度呈现。第三拳呢,‘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又从听觉角度描写了。让人看了,觉得一拳比一拳厉害, 一拳比一拳解恨。”

学生对人物的评价:

“我觉得鲁达虽是个武夫,但他却很有耐心。为救金氏父女,怕店小二拦截,他‘向店里掇条凳子,坐了两个时辰。’可见他粗鲁之中带有细心、机警、精明。”另一学生在下面附和:“深有同感。明明把镇关西打死了,却说他诈死,‘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这样他就能成功脱身了。足见鲁达的足智多谋,粗中有细。”在第四周的名著阅读与交流课上,我推出了网上“在线阅读”版块,请他们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章节阅读,并在教师博客上专辟读书交流平台——“我来说说水浒英雄”,请他们对喜欢的英雄人物、故事情节等进行评论。

一学生说到“我最喜欢的水浒人物是武松,因为他武艺高强,别人喝三碗酒就过不了岗,他喝了很多碗,仍旧能把老虎打死,可见他本领高超。”

有学生说“我喜欢智多星吴用。他足智多谋,在‘智取生辰纲’中,他设计骗了杨志,夺得生辰纲。”

在学期末前,学生基本上都能完成《水浒传》的阅读。为了检测他们的阅读水平,了解他们对水浒知识的掌握程度。我利用名著阅读与交流课举办了一场“看水浒 讲英雄 学英雄”的主题班会,请学生自行设计题目,自建小组,进行知识竞赛,故事讲解。

最后,我请学生在自我评价表上对《水浒传》的阅读进行自我评价与总结。

以我班一男生潘 xx 为例,在《水浒传》阅读开展之初,他是属于根本不动型,但经过我的引导与“诱骗”,他慢慢发现名著阅读的乐趣后,一发不可收拾,不单课后看,休息看,回家还在看。短短一个学期,就看了不下三回《水浒传》。他在自我评价表中写到:

我在“教师评价表”上对潘 XX《水浒传》的阅读评价为:

《水浒传》的阅读教学与评价同步进行,有教师评(如教师评价表的设立),可使学生清晰的知晓自身薄弱环节;也有学生自评、互评的评价方式(如通过学生制作的“名著阅读卡”、“名著阅读自我评价表”)达到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的目的;或在阅读交流课上的生生互动,可达到互相评价、互相促进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化万.《我的语文人生》,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版.

第6篇:水浒传故事情节范文

关键词:扬州评话;王派水浒;戏曲

中图分类号:I 23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030(2012)01-0093-06

扬州评话是宋元说书的继承与发展,它以扬州方言来说表,流行于苏北、镇江、南京等地区,它和戏曲都属于表演技艺,两者都注重表演效果,讲究演唱念白(评话注重说白)和动作表演,两者在表演方面有共同之处。除了表演方面,两者在故事取材方面也有一致之处,而且这两种艺术形式都为大众所喜好,在民众之中有很大的影响。水浒故事是说书和戏曲中十分重要的取材内容,王派水浒是扬州评话十分重要的代表,本文以王派水浒中《武松》为主要分析对象,探讨扬州评话与戏曲之间的关系。

一、戏曲艺术对评话表演的影响

不同于小说作为一种案头阅读文本,戏曲和评话作为受到大众欢迎的表演艺术,都需要通过艺人们的口头演唱或演说向观众传播展示,二者间有着许多相同之处,因而它们之间的借鉴和影响必然是十分显著的。扬州评话有“口、手、身、步、神”之说,戏曲则讲究“唱、念、做、打”,两者在一些表演技术上有相通之处。很多扬州评话艺人学过戏曲,“《三国》名工王景山,炼就戏派学曹奸”,“《水浒》魁首薛家洪,退火全凭跳打功”。乾隆年间的王景山和薛家洪都向戏曲学习而成为评话表演名家。另外,《扬州画舫录》记载张破头、谢寿子、王文炳、范松年皆戏曲演员,兼从事说书,把戏曲表演技巧融合于说书艺术之中。其中范松年“尽得其叫跳之技,工《水浒记》评话,声音容貌,摹写殆尽”。而范松年正是“七大内班”中“老徐班”的大面周德敷的徒弟。向戏曲学习的传统一直为扬州评话艺人继承,与王少堂同时擅说《八窍珠》的春原先也学过戏。

对于表演艺术的艺人们而言,如何说唱是他们必须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在戏曲中有“唱腔”之说,扬州评话只说不唱,虽无“唱腔”一词,但是也讲究咬字吐音,要做到字正腔圆,念准韵,尤其是评话中的诗词赋赞等韵文。著名评话艺人康国华就擅长念韵文,而这和他学书时学昆曲的经历有关。王少堂介绍自己学艺经验时也指出:“说评话的人要多听京戏、昆曲,用音吐字,……扬州评话、扬州弹词,专门讲究音韵吐字,原因也是从昆曲上来的。由乾隆以来,是说评话的老艺人,无一不会唱昆曲的。我就学过昆曲,会唱昆曲的老前辈把音韵、吐字的工夫用到评话中来,我们后辈才得到这一特长,一代一代流传下来,这是扬州评话与其它评话不同的地方。”

在北方评书中,不同人物会采用不同的腔调来说白,如武松、武大郎、西门庆的说话腔调不同,这种差别与日常生活中不同人物有不同腔调说话类似。在评话中也有这种现象,但是这种根据人物不同来区分腔调的现象并非是主要的。扬州评话表演中说书艺人有“方口”和“圆口”的区别,方口的风格与正式的官话有比较密切的关系,而圆口则接近于和谐圆润的日常扬州白话。有研究者认为它们的区分往往与人物的身份地位有关,方口常用于正面的英雄人物,而圆口则用来模仿小人物讲话的腔调。如武松作为英雄人物在其言语的时候,说书艺人会采用方口来讲述,而景阳冈酒店的小二使用的则是圆口,接近日常的扬州方言。这与昆曲中不同人物角色会采用不同的语言风格来念白十分相似。生旦这些角色一般往往是用中州韵的官话来念白,而丑角则往往使用苏州等其他地区方言来念白。评话中武松的说白与昆曲中生角的念白用的腔调相似,而酒店小二的圆口相当于昆曲中丑角的苏白。

另外值的注意的是,除了不同人物采用不同语种来说表或念白的差异之外,王派水浒中人物说话或念白时的音高和声调也与戏曲有相似之处,这在武松、潘金莲等几个主要人物中表现十分明显,而这方面的特点也是北方评书所不具有的。如说书艺人在表演潘金莲说话时显得柔媚,说话的节奏也被放慢。在“金莲戏叔”这段书中,武松敲门金莲开门这个细节,说书艺人一边用双手做开门的动作,一边喊着“来――了”,其中“来”这个字音被明显拉长,“了”字的腔调上呈现出上扬的趋势。通过语音的拉长和声调的上扬,表现出潘金莲的风情。再如评话中武松的话语“嫂――嫂,小弟见嫂――嫂请安”,艺人说“嫂嫂”二字,声音拉长,音高和声调高昂,而“小弟”二字则发音低落。这与昆曲道白中“念上、去声字的音高和唱腔适相反,即上声特高,而去声特低”的特点相似。并且武松的发音从整体上来说,音高较之于其他书中人物要高昂,干净利落有气势,以显示其英雄气概。王少堂传授其学艺经验时也提到说书与戏曲的关系:“说水浒书中的一段‘武松杀嫂’,在这一场上是四个人物的表情与形色。武松左手抓住潘金莲,右手提刀,闻到潘金莲的话,就是一对一答。上一句演着武松说话,是个武生的形色,是武生的声调;潘金莲答话就要变成一个花旦的形色,花旦的声调;忽然王婆上来插话,又变成一个丑旦的形色,就是丑旦的声调;有个年老的邻居,拉住武松的手,劝说不容武松杀嫂,这个邻居说话,就是老末的形象;武松忽然喊道士兵伙计,取枝笔来写潘金莲的供词,这个小伙计就是小丑的形象,就是小丑的声调。”

此外,评话艺人在说书的同时会配合适当的姿势、身段、手脚、眼神等,称之为做工。戏曲在做工方面也给评话一定的影响,春从小学过京戏,练的是武生,翻跌、起霸、拔刀、抖枪花等学戏经历让他在表演自己书目时获得很大的益处。然而扬州评话的做工与戏曲动作表演还是有较大的差别。扬州评话艺人动作幅度比较小,艺人只能坐在说书台后面,不能离开,因而其动作表演不像戏曲表演那么幅度大,可以围绕整个舞台做动作。并且评话表演只有说书艺人一人,不像在戏曲表演时的多人同台演出,因而评话表演的做工更加具有写意l生。如为了表示众人同时前拥,说书艺人一般会张开双臂同时向前挥动。再如,说书艺人在模拟两人对话时十分注意面部的左右方向的变化、眼神的上下移动,通过这些细节以表示自己模拟对象的变化,而这些都是戏曲表演不存在的。

二、王派水浒对水浒戏情节与细节的借鉴

扬州评话《武松》旧称“武十回”,评话《武松》故事讲述开始于“横海郡柴进留宾,景阳冈武松打虎”,这正是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的回目题名,故事结尾于武松上二龙山,即所谓的“虎起龙收”。扬州评话与小说《水浒传》主干故事情节十分一致,且故事发生的顺序也基本保持一致,它继承了小说《水浒传》的故事框架。明代沈传奇剧本《义侠记》故事也取材于《水浒传》,讲述武松的故事,从景阳冈打虎开始,至上梁山受招安结束。故事情节的发展大体与小说保持一致,但也有不少变化。在戏曲中最为明显的不同是添加武松未婚妻贾氏,写她同母亲访寻武松等情节。该剧影

响较大,昆剧及其他剧种的《武松打虎》《挑帘裁衣》《武松杀嫂》等即出于此。《缀白裘》中《义侠记》则是以沈《义侠记》为底本的演出本,该演出本在传奇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以适应戏台演出。

比较小说《水浒传》、扬州评话和明传奇《义侠记》,可以发现评话虽然继承了小说的故事框架,但在一些细节与《义侠记》有相似之处。如小说中武松吃完酒要过景阳冈,酒家只是劝武松留下来,和他人结伴一块过冈。评话中则有武松打伤酒店小二的情节,这与《义侠记》中“丑扯介生推丑一筋斗介”的动作表演相同。再如小说中武松打死老虎众人拖老虎下山,评话则有癞头猎户骑在死虎身上打死虎的细节,与此相似《义侠记》有关于打死虎的对白:“[净]壮士,先走,待俺打虎几拳。[末]死的打他怎么。[净]我等只会打死虎的”。另外还有一些情节的设置,如评话中武松跨马游街兄弟相遇则与明传奇《义侠记》中《旌勇》有较大的关联。再如武松在孟州受诬陷这个故事中,小说中设置了一个功能性的人物――玉兰,她作为一个合谋者,参与陷害武松,最终为武松所杀。而王派水浒则将这个角色进行了改动,韩玉兰本身与张都监有血海深仇,伺机报仇。她并不知晓张都监将她许给武松是要陷害武松,后得知武松被陷害入狱发配他乡,她则在月夜烧香为武松祷告。而在武松血溅鸳鸯楼之后二人巧遇,韩玉兰为了不给武松带来不便选择自尽。从这个人物相关的情节来看,大概可以推测韩玉兰这个角色是明传奇《义侠记》中武松未婚妻贾氏与楚兰这两个人物的综合。《义侠记》中贾氏二人于庙庵中拈香祈告与韩玉兰的月夜烧香有类似之处。但评话中没有贾氏这个人物,因为戏曲中贾氏与武松是以大团圆的形式结束的,这与扬州评话水浒的故事框架以及小说是不符合的。评话艺人则很有可能将这两个人物结合在一起,使得贾氏的一些故事得以保留,同时通过韩玉兰自尽解决了与故事整个发展相冲突的地方。从以上的分析来看,扬州评话很有可能承袭了明传奇《义侠记》中的一些细节和情节。

实际表演的《义侠记》与明传奇《义侠记》还是有些出入。《缀白裘》辑录了演出本《义侠记》中部分折子戏。从文本来看,演出本添加了许多新的东西,内容上更为详尽。

通过文本对比,可以很明显地发现扬州评话与《缀白裘》所辑的民问演出本《义侠记》在某些情节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关于金莲戏叔这个情节,小说中没有写武松将金莲的所作所为告诉武大郎,只是说:“哥哥不要问,说起来装你的幌子。你只由我自去便了。”沈的《义侠记》中也是类似的言语。演出本《义侠记》和王派水浒都采用了武松告知兄长嫂嫂调戏自己的事情,而武大郎面对这种情况都以自己在算账或看账的形式再三回避武松。面对金莲对武松的反咬一口,武大郎则努力维护自己的弟弟,并塞住自己的耳朵,采取了耳不听为净的措施。武松辞别兄长这个情节上,小说中武大郎与武松挥泪告别,让武松早些归来。而沈璩的《义侠记》,《缀白裘》中的演出本《义侠记》以及扬州评话《武松》都让武大郎说出生命不长的不祥之语。并且后两者更是进一步详细地表现了兄弟二人不忍离别,哥哥让弟弟再次回转的情节。

从情节以及细节上的相似来看,大致可以推测扬州评话可能受到传奇本以及演出本《义侠记》的影响,尤其是演出本《义侠记》,甚至可以推测演出本《义侠记》对扬州评话的影响是直接的,而明传奇则是间接的。因为对于绝大多数的说书艺人而言,他们的文化修养并不高,甚至有些艺人不识文字,阅读沈的《义侠记》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而戏曲演出更为喜闻乐见,为普通大众接受,无疑传播和影响更为广泛。另外,由于戏曲的实际演出和扬州评话表演都注重表演效果,这也是评话能够借鉴戏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从时间上来考察的话,通行本《缀白裘》是清代乾隆年间昆腔和乱弹戏的演出本选集,所选的都是当时最流行的剧目,选录的曲文和说白一律按戏班的串演本为标准,不以传奇的文学剧本为根据。康乾时期扬州是全国的戏曲中心之一,戏曲在扬州的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对扬州戏曲影响很大的盐商,“有的盐商一日之内分不同亭馆,演出曲剧三、四部,他们都备有家班,随时可以演出”。《缀白裘》辑录了扬州“本地乱弹”一些曲目,《扬州画舫录》中也有记载:

黄班三面顾天一,以武大郎擅场,通班因之演《义侠记》全本,人人争胜,遂得名。尝于城隍庙演戏,神前阉《连环记》,台下观者大声鼓噪,以必欲演《义侠记》。不得已,演至服毒,天一忽坠台下,观者以为城隍之灵。可见在清代中叶,《义侠记》在扬州演出过,并且大受观众欢迎。而清代正是扬州评话发展十分繁盛的时期。根据张岱的《陶庵梦忆》的记可知,明末清初说书艺人柳敬亭所说的武松打虎与世传本大异,也与扬州评话水浒说书风格相异。到乾隆初年,扬州评话臻于兴盛,《水浒》也成为当时十分重要的表演书目。扬州评话则极有可能受到演出本《义侠记》的影响。

扬州评话应该不仅仅借鉴明传奇《义侠记》和《缀白裘》辑录的演出本《义侠记》,它应该还受到其他的戏曲剧目的影响。在小说《水浒传》中武松因为思乡,要回清河县看望哥哥,他并不知晓哥哥已经搬到阳谷县。但在王少堂和任继堂表演的武松打虎故事中,开篇就提及:“灌口二郎神武松在河北沧州柴庄小梁王柴进府中避祸,得着哥哥消息,辞别王驾,赶奔山东阳谷县寻兄。”但是并不知道是谁告知。王丽堂整理本《武松》中则较详细地交代了事情原委:“(宋江)因在家杀死阎惜姣,也逃到沧州柴进府中避祸。宋江路过阳谷县时,路遇武植,武植托宋江带口信给武松,说清河县的命案,因无人作证,官府不再追究;武植已迁居阳谷县,等武松到阳谷县相会,以求兄弟团聚。”同时在任继堂表演录像和王丽堂出版的《武松》文本中,武松兄弟相见交谈中也都提到了是宋江带口信给武松,才得知武大郎搬家的事情。

沈的《义侠记・游寓》交代:“止有亲兄一人。从幼失散。近闻他在阳谷县居住,时常念想。”此处已经将小说中不知哥哥消息改动为听闻相关消息。但是是谁告诉的并没有交代。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这个消息并非宋江告诉的。因而小说以及《义侠记》都不是这个细节的来源。

也被收录在《缀白裘》中的西秦腔剧本《搬场拐妻》,又名《武大郎搬家》,则叙演武大郎夫妇搬往阳谷县,在途中武大郎妻子被赶脚汉子拐跑,幸亏遇见宋江,得其相助,才追回自己妻子。戏曲中虽然没有提到武大郎让宋江带口信给武松,但武大郎与宋江在前往阳谷县的途中相遇,这就使得宋江带口信给武松成为一种可能。现在在扬州仍有扬剧《武大郎追妻》的演出,该剧是扬州乱弹剧目《搬场拐妻》的继承。扬州评话水浒故事很有可能受到《搬场拐妻》这出戏曲的影响。

但是同时也产生一个问题:为何评话中只吸收戏曲中的某些细节,而没有全盘加以采纳呢?这里以沈的《义侠记》和西秦腔剧《搬场拐妻》比较为例,在沈的剧作中,武松听闻哥哥消息,在

柴庄和去阳谷县的路上没有遇见宋江。而在《搬场拐妻》中,宋江与武大郎相遇在武大郎搬去阳谷县的途中,而这时他已经听闻武松打虎的英雄事迹。戏曲与小说有许多不一致的地方,不同的戏曲剧作间也是有不一致之处。这是因为戏曲大多数是为了某一个故事或某个人物而创作,有时为了突出某些地方,而将其他的人物事迹提前或将人物关系改动,因而也就造成了不同戏曲作品间的不一致。而扬州评话《水浒》由于包含《武松》《宋江》《石秀》和《卢俊义》四个“十回”,这四个“十回”有前后的逻辑关系,是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作品。无疑,小说《水浒传》为扬州评话提供了一个十分合理的框架体系。同时由于戏曲特别是民间演出的戏曲在民众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影响,说书人自身可能受到戏曲的影响,或者照顾到听众的心理定势,因而也采纳了戏曲中的一些细节。

三、王派水浒对其他剧目的借鉴

除了以水浒故事为题材的戏曲之外,扬州评话还吸收了其他戏曲中的一些故事要素。“都子撞门”在古代戏曲中经常出现,元佚名《降桑椹蔡顺奉母》、元秦简夫《晋陶母剪发待宾》杂剧三折、元贾仲明《吕洞宾桃柳升仙梦》杂剧二折等,都留有“都子撞门”的踪影。这里引用《降桑椹蔡顺奉母》杂剧一折:

(二净扮王伴哥白厮赖上)(王伴哥云)……我两个一生皮脸无羞耻,油嘴之中俺为祖。人家摆酒未邀宾,我仗着村浊性儿鲁。走到人家则管,酒肉装满咱肚腹。我这个兄弟,他把骆驼一口咬断了筋,我在下把那癞象一口咽见了骨。这个兄弟嘴馋起来似饿狼,我在下嘴馋起来如病虎。我绕门踅户二十年,俺两个吃倒泰山不谢土。……(王伴哥云)兄弟,闲话休提。今日下着这般大雪,俺身上都是单寒,肚里骨碌碌的响动了。我心上要吃些茶饭,手里又无钱,可怎么好?(白厮赖云)哥,有了主儿了,我着你饱吃一顿。(王伴哥云)兄弟,你敢请我?(白厮赖云)哥,你也不知道,蔡员外家安排酒席,在映雪堂上,请他一般二富贵长者,赏雪饮酒哩。(王伴哥云)兄弟,这个是天假其便,也是俺两个甚口食分,撞席儿去。可早来到,俺自过去。(王伴哥云)众位长者支揖,恕俺两个来迟,休要见怪。若是见怪,先拿酒来,罚我几碗罢。(外呈答云)得也么,你看这厮。(白厮赖云)哥,我不要罚酒,着他捣蒜蘸胖蹄,我们先吃一顿。

在评话《武松》中也可以找到“都子撞门”的痕迹。武大郎去世后,武松置办酒席备帖请邻,紫石街的邻居都知宴席与武大郎之死有关,不敢赴席。与这些邻居再三推辞形成对比,箫城隍和李土地两个角色则是不邀自来。这两个角色无行无业,专靠吃白大过日子,他们四处打听红白喜事,不问认得不认得,都来应酬,为了不错过一些宴席,他们还专门记账。这段故事应该是出自于戏曲中的“都子撞门”。“双斗医”也是戏曲中常常出现的情节,如在《降桑椹蔡顺奉母》以及《宦门子弟错立身》《西厢记》等戏文中就有涉及。而元施惠的《幽闺记》第二十五出则有另样的“请医看病”。扬州评话《三国》中四位军医给周瑜看病相互之间以各种冠冕堂皇的借口互相推让,与《降桑椹蔡顺奉母》第二折中两位大夫间以尊卑长幼为借口推让十分相似,而扬州评话《火烧赤壁》中四位军医对周瑜病情的胡乱诊断则与《幽闺记》中医生的诊断相似。

无论是“都子撞门”还是“请医看病”,这些情节都具有鲜明的滑稽调笑特征。扬州评话能够借鉴戏曲中这些内容正是由于它们都是表演艺术,十分注重表演效果。宋杂剧“事务为滑稽”,《鸡肋编》记载:“酒坊两户各求优人之善者较艺于府会。……每诨一笑,须筵中哄堂。众庶皆噱者,始以青红小旗各插于垫上为记。至晚较旗多者。若上下不同笑者,不以为数也。”在这里,插科打诨,引人发笑成为表演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到元明清时期,插科打诨仍是必不可少的,丑角成为每本戏不可或缺的角色。清代郭麟《樗园消夏录》记载:“江浙多有说平话者,以善嘲谑、诙谐为工。……其平话则一朝一事或一人之始终荣枯,谓之大书。其擅长处不在唱之腔调,词之工拙,惟能即景生情,滑稽无穷者最。”在扬州评话中也有“噱是书中宝”的说法,噱头的制造有些与主要人物的言行以及主要情节发展有关,还有大量的噱头则是由箫城隍和李土地这类非主要人物来制造,通过这些人物的言行举止产生谐趣,吸引听众。

第7篇:水浒传故事情节范文

同学们都喜欢阅读名著,也都想在中考语文中拿下名著试题得分,但由于平时没有掌握阅读名著的正确方法,因此不少同学的得分并不理想。那么,什么才是正确阅读名著的方法呢?

一、了解作者背景

在阅读名著之前,对作者的有关情况应有所了解(包括作者生平、家庭背景、政治思想、生存状况等),这将有助于你对其作品内容的阅读理解。如阅读《红楼梦》,应对曹雪芹的身世有所了解:阅读《聊斋志异》,你要了解蒲松龄的身世遭际: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要知道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平经历。有的同学在答名著题时,连作者都想不起来,甚至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这些都是对作者生平经历不甚了解的缘故。

二、理清故事情节

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同学们之所以爱读名著,就是因为那里面的故事情节生动有味,吸引人的眼球。由于不少名著都是长篇巨制,故事情节复杂多变,再加作者创作手法的不同,所以只有理清故事情节,才能把握全篇。如长篇小说《水浒传》,总的故事情节是写以一百零八将为首的英雄好汉们是如何被残酷的社会现实逼上梁山走造反这条路的,但在每一回里,又根据各自情况的不同有具体的故事情节。九年级《语文》上册人选的《智取生辰纲》,就是节选该书的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这里的“智取”就是故事的主要情节。根据中考名著题的特点,还需要同学们学会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故事情节。

三、分析人物性格

名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众多,我们为什么能够区分出他们呢?因为每一人物都有各自独特的性格特征。一部《三国演义》,光主要人物就有一百多位,但一说到足智多谋为蜀汉鞠躬尽瘁的军师,我们就知道此人是诸葛亮:一提及“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权臣,我们就知道是曹操。人物性格不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也就不尽相同。《水浒传》中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红楼梦》中刘姥姥“见笑”大观园,都是人物的性格使然。

另外,有的文学名著还就人物的性格配有相应的外号,最好也能记住,这对分析人物性格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如“黑旋风”是《水浒传》中李逵的外号,由此可以看出他“风风火火闯九州”的性格特点:“凤辣子”是《红楼梦》中王熙凤的绰号,由此可以看出他性格泼辣的特点。

四、积累名言警句

名著中都有不少名言警句,记住这些名言警句,不仅利于解答试题,还能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提升我们的文化品位。如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开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又如我国四大名著中每一章回的回目,均用对偶句的形式列出,提纲挈领地概括出每一回的内容,记住它们,就记住了章节的主要内容。还有一些名著对人物有高度概括的评语,也应注意积累,如“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就是《红楼梦》中评论王熙凤在贾府悲惨下场的诗句。

五、写读后感巩固

这里的读后感有两个含义:一是读完名著后,自己写出读后感:二是看别人写的读后感,如能把二者结合起来更好。自己写读后感,势必要回顾原作,咀嚼回味,从而加深对原作的进一步理解。看别人写的读后感,既能观照自身的阅读经验,又能发现自己读后感中的不足,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品读名著的方法当然不止这些,同学们也可以从阅读实践中自己摸索总结出经验。希望大家平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名著里汲取更多的养料。

六、多进行读书交流

定期(半月或一个月)举行一次读书交流会。让学生把名著带入课堂,引经据典,各抒己见,交流独到的感受。同时,要倡导一种新理念:师生同读,父母子女同读。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人同读一本书,所获得的感受往往是不同的。让师生之间、父母子女之间交流读书感受,益处多多:能有效地拉近师生之间、父母子女之间的距离:能促进学生心灵和人格的正常培养;更能提高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能力。

第8篇:水浒传故事情节范文

关键词: 小说《水浒传》 元宵节 风俗

小说《水浒传》中描写了众多节日民俗,如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等,其中着墨最多的要数元宵节。书中元宵节的描写出现了三次,分别为三十三回宋江在青州花荣的清风寨避难,清风寨镇庆祝元宵节的情形,六十六回吴用利用大名府元宵节的庆赏活动智取大名府,七十一回到七十二回宋江、柴进等人在元宵节到东京观灯。《水浒传》中的元宵节描写为我们展现了宋朝元宵节的风俗。

一、放灯

元宵节又名上元节,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圆月之日,中国人根据“第一良宵”之意,名之“元宵”,又因为旧时的这天晚上通宵张灯结彩,人们放灯观灯,故又名“元宵灯节”。汉朝时已有对元宵节的庆赏活动,汉明帝时正式敕令正月十五夜要放灯礼佛。唐代,元宵节开始在民间盛行,民间在元宵节这一天悬挂花灯,观赏花灯的风俗自此流行开来。唐玄宗时把赏灯的时间定为三天,即十四、十五、十六三天。到了宋代这一风俗更为流行,规模和场面都愈来愈大,放灯的时间也增加到五天,即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七。《水浒传》第六十六回:“依照东京体例,通宵不禁,十三至十七,放灯五夜。”元宵放灯时热闹非凡,“北京大名府是河北头一个大郡,冲要去处,却有诸路买卖,云屯雾集,只听放灯。都来赶趁”。在三十三回宋江因为清风寨镇要放灯才欲去观看。七十一回,也正是因为皇上大张灯火,与民同乐,庆赏元宵,才吸引宋江、柴进等人到东京观看元宵灯火。

二、鳌山

鳌山原是指古代传说海上有巨龟背负神山,后元宵节拟其形,把无数盏绚丽多姿的彩灯扎架起来,供游人观赏,故谓之“鳌山”。《水浒传》的第三十三回、六十六回、七十二回都描写了宋时元宵节的鳌山。

第三十三回

去土地大王庙前扎缚起一座小鳌山,上面结彩悬花,张挂五七百碗花灯。……元宵夜宋江看到小鳌山“山石穿双龙戏水,云霞映独鹤朝天。金莲灯、玉梅灯,晃一片琉璃;荷花灯,芙蓉灯,散千团锦绣。银蛾斗采,双双随绣带香球;雪柳争辉,缕缕拂华幡翠幕。村歌社鼓,花灯影里竟喧阗;织女蚕奴,画烛光中同赏玩。虽无佳丽风流曲,尽贺丰登大有年”。

第六十六回

大名府留守司州桥边搭起一座鳌山,上面盘红黄纸龙两条,每片麟甲上点灯一盏,口喷净水。去州桥河内周围上下点灯不计其数。铜佛寺前扎起一座鳌山,上面盘青龙一条,周围也有千百盏花灯。翠云楼前也扎起一座鳌山,上面盘著一条白龙,四面灯火,不计其数。……城中各处宫观寺院佛殿法堂中,各设灯火,庆贺丰年。三瓦两舍,更不必说。

第七十二回

元宵节当天,天色晴明得好,看看傍晚,庆贺元宵的人不知其数,古人有篇《绛都春》词,单道元宵景致:

融和初报,乍瑞霭霁色,皇都春早。翠揖悍桑玉勒争驰都门道,鳌山采喝彩结蓬莱岛,向晚色双龙衔照。绛霄楼上,彤芝盖底,仰瞻天表。缥缈。风传帝乐,庆玉殿共赏,群仙同到。迤逦御香,飘满人间开嘻笑。一点星球小。渐隐隐鸣梢声杳,游人月下归来,洞天未晓。

清风寨镇土地庙前的小鳌山和大名府三处鳌山有以下共同特征。

1.鳌山上都有龙的图形,寓意君主与民同乐。

清风寨“山石穿双龙戏水”,大名府留守司州桥鳌山“上面盘红黄纸龙两条,每片麟甲上点灯一盏,口喷净水”,铜佛寺前鳌山“上面盘青龙一条”,翠云楼前的鳌山“上面盘著一条白龙”。东京的鳌山虽没有具体描写,但在词中写道:“鳌山采喝彩结蓬莱岛,向晚色双龙衔照。”鳌山上都有龙的图形且龙能喷水,龙是帝王的象征。元宵节皇帝和妃嫔在宫城门楼上观灯嬉戏,百姓在楼下观看露台演出杂剧,奏乐人不时引导百姓高呼“万岁”。鳌山上“风传帝乐,庆玉殿共赏”,正是道君皇帝庆赏元宵、与民同乐的真实写照。

2.鳌山一般设在市镇中心或者人烟辐辏之处且鳌山上灯火花样繁多,景致极为壮观。

清风寨镇设在土地大王庙前,张挂五七百碗花灯;大名府市中心添搭两座鳌山,留守司州桥、铜佛寺前、翠云楼前也有鳌山,鳌山上灯火不计其数;“北京三五风光好,膏雨初晴春意早。银花火树不夜城,陆地拥出蓬莱岛。烛光衔照夜光寒,人民歌舞欣时安。五凤羽扶双贝阙,六鳌背驾三神山”。六个鳌山上有三座神山,足见鳌山之大。《水浒传》虽然没有对扎在都门道的东京鳌山作具体描写,但是东京是都城所在,其鳌山应该更多、更大,也更为繁华。

三、社火

社火,本指节日迎神赛会所扮演的杂耍、杂戏。之所以称为社火,是因为中国古代是农业国,农业收成之丰歉,对于国计民生至关重要,故每年许多节日,均以杂戏、杂耍等形式娱神,求其保佑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土地是各种作物生长之本,故土地神最受重视,而古代地方基层行政组织,以二十五家为“社”,每社每年定期对土地之神进行祭祀,以此土地之神亦被称之为“社”神。元宵节是一年当中第一个月圆夜,春耕即将开始,为祈求丰收,自民间至朝廷,都举行庆祝活动,求其保佑,因而在祭祀娱神活动中,伴有大量烟火,古称“社火”。其他节日的娱神活动也以“社火”呼之。清风寨镇、大名府、东京所在的开封府,大街小巷都有社火。宋江因在清风寨镇看到社火队里一伙舞“鲍老”,那鲍老“身躯纽得村村势势”,于是不由得哈哈大笑,因此被刘高的老婆发现,结果被抓。六十六回宋江等攻打大名府后,作者在词中写道:“烟迷城市,火燎楼台。前街傀儡,顾不得面是背非;后巷清音,尽丢坏龙笙风管。耍和尚烧得焦头额烂,麻婆子赶得屁滚尿流。踏竹马的暗中刀枪,舞鲍老的难免刃槊。”这里提到了元宵节社火中的傀儡舞、耍和尚、麻婆子、踏竹马和舞鲍老。其中的鲍老,是傀儡戏中常出现的引人笑乐的人物,是一种戴面具的滑稽舞。宋杨亿《傀儡诗》:“鲍老当筵笑郭郎,笑他舞袖太郎当。若教鲍老当筵舞,转教舞袖郎当长。”鲍老与郭郎同为傀儡戏中的人物,二者一起作滑稽性表演。宋时舞鲍老已成为元宵社火舞队中的常备戏。舞鲍老的风俗一直延续至明。

四、灯棚

宋江到清风寨镇看灯,只见家家门前搭起灯棚,悬挂花灯,灯上画着许多故事,也有剪彩飞白牡丹花灯并芙蓉、荷花,异样灯火。

灯棚也称“山棚”,高大的结扎各式花灯的彩楼或百戏艺人献艺的戏棚。灯棚大小不同,清风寨镇的灯棚应该是小型的、简单的,仅悬挂花灯而已。北京大名府的灯棚却是大型的。“家家门前扎起灯棚,都要赛挂好灯,巧样烟火。户内缚起山棚,摆放五色屏风炮灯,四边都挂名人书画并奇异骨董玩器之物”。户外的灯棚装饰除了花灯外还有“巧样烟火”。“巧样烟火”就是把施放到空中的烟火变成楼阁、人物、花卉等奇巧的玩意。室内的灯棚还摆放“五色屏风炮灯”。“炮灯”是一种球形的彩灯,可以悬挂在灯棚,也可以作为元宵节的纪念品赠给妇女作头上的饰品。清风寨镇“银蛾斗采,双双随绣带香球”及大名府“翠玉楼高侵碧天,嬉游来往多婵娟。灯球灿烂若锦绣,王孙公子真神仙”中的“银蛾”、“香球”和“灯球”都是这种球形的彩灯。

清风寨镇,其地位相当于县,是用以屯兵驻守防止辽、西夏侵略和弹压人民反抗的军事组织。东京是宋都城所在,大名府是和开封府并称的四京府之一。所以我们看到作者在具体描写了清风寨镇的元宵节活动后,还用浓墨重彩描写大名府元宵节活动,因其规模比清风寨镇要大,庆祝的时间要长。从小说描写来看,清风寨镇的放灯应该是只在正月十五这天的当晚来进行,因为花荣也只是在元宵节当天派兵去维持治安,宋江也是因正月十五当晚放灯才去观看的,先前的一系列描述都是为赏灯而做准备。而六十六回则写:“依照东京体例,通宵不禁,十三至十七,放灯五夜。”放灯时间较清风寨要长。东京开封府虽然是都城,但是大名府的元宵节体例是依照东京的,所以作者为避免写作上的重复,只对东京的元宵节作了整体概述。《水浒传》中元宵节描写详略得当同时又相互补充,这样的描法让读者在了解宋朝庆赏元宵风俗民情的同时又看到不同地方庆赏元宵的不同之处和地域性特色。

清风寨镇在山东青州地区,宋江在清风寨所看之灯,是“剪采飞白牡丹灯”和“荷花芙蓉异样灯”。在鲁中、鲁西南地区,元宵节所放之灯,必少不了荷花灯,青州属于鲁中地区,放荷花灯与当地风俗是相吻合的。东京的元宵节更突出皇都的王者之气、君主与民同乐的喜庆氛围。

《水浒传》的元宵节描写在让我们了解宋朝元宵节风俗的同时,对于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三十三回宋江在清风寨看花灯被刘高老婆认出后被抓,为救宋江、花荣,梁山好汉大闹青州府道,而后宋江率众上梁山。六十六回梁山好汉利用元宵灯节混入大名府,里应外合,攻破城池,救卢俊义上梁山。七十二回李逵元夜闹东京,让皇帝记住了宋江等人,为招安活动打下了基础。元宵节的描写让《水浒传》故事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第9篇:水浒传故事情节范文

潼川二小五年级三班张洪博

一年级的一天,爸爸坐在沙发上看书,我在看电视,我看见电视里有个叫林冲的,就问爸爸:“爸爸,林冲是谁?”

“林冲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中的一个代表人物。”

“那么《水浒传》好看吗?”

“好看。”

“那给我买一本《水浒传》吧。”

“好。”爸爸爽快地答应了。

没过几天,我和爸爸去书店买了一套《四大名著连环画》。回到家里,我立刻撕开包装,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爸爸也陪我一起看,那时我认识的字也不多,边看图,边读拼音,读起来有点费劲,但我还是看得津津有味。稍有不懂时,就问爸爸,爸爸总是耐心地给我讲解。记得有一次,我不懂林冲前后行动上的矛盾,就问爸爸:“林冲他当时想的是一直让着高俅,可他为什么后来又上梁山落草为寇呢?”

爸爸答道:“如果有人总是欺负你,你忍无可忍时你会干什么呢?”

我想了想,说:“我会对他发出警告,如果他还是不改,就会揍他。”

爸爸说:“就是这个道理。”

我冥思良久,说:“林冲当时忍无可忍了,才去杀富安,陆谦他们,如果林冲再这么忍下去,就会成高俅这个小人的刀下之鬼。

爸爸又接着问我:“那儿子你从中明白了什么呢?”

我说:“ 当我们受到别人的欺负,忍到一定的限度时,就不需要再忍了。”爸爸听了,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在与爸爸读书时,我不仅知道了书中故事情节,还在爸爸的指导下,明白了书中哲理、做人的道理。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稀奇古怪的问题越来越多,像恐龙为什么会灭亡,月亮上有没有嫦娥呀……爸爸有时也答不上来,就又给我买了许多书,像《十万个为什么》《中国上下五千年》《海底两万里》……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