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曹刿论战译文范文

曹刿论战译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曹刿论战译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曹刿论战译文

第1篇:曹刿论战译文范文

关键词:直译;意译;留;删;补;换;调;变

一、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简单地说,文言文翻译要求做到“信、达、雅”。

“信”就是要忠于原文,能准确、贴切地表达出原文的意思。不能随便加多减少、添枝去叶、不能望文生义、牵强附会,更不能随心所欲、甩开原文、凭空捏造。“达”就是译文要明白通畅、没有语病,既要保留原文语气,又要避免语气呆板。“雅”就是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要优美自然,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总之,文言文翻译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准确、通顺、透彻地表达原文的内容。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字词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字词落实就是要对文言文句子中的每个字、每个词、每个语法功能都要理解,并在译文中反映出来。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例如:“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译为:“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北门的钥匙。”要字词落实,重点翻译出“郑”“使”“其”“之”“管”的意思。

直译就是用现代汉语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直接翻译,不能随意增减和改变语气。例如:“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经注・三峡》)可直译为:“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意译就是用现代汉语将原文的大意翻译出来。例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燕雀”:燕子、麻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鸿鹄:天鹅、大雁,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可意译为:“见识短浅的人怎能知道有抱负的人的远大志向呢!”如果直译成:“燕子、麻雀怎能知道天鹅、大雁的远大志向呢?”意思就不够准确、透彻。

三、文言文翻译的步骤

(一)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翻译句子时要找到译句在原文中的位置,仔细审读要译句子前后句子的意思,揣摩这段话的大致含义。

(二)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

(三)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四、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可以用“增”“减”“留”“引”“换”“调”六个字来概括。

(一)增,就是增补

在翻译时要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文言文表述某一概念用词比较笼统,且省略的句子成分较多,翻译时要适当增加词语,才能使句子完整流畅。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

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例3:“君与具来。”(《隆中对》)“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

例:“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是一个假设句,翻译时要译为:“(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这才通顺明白。

(二)减,就是减少词语

文言文中的某些语气词、结构助词或连词,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够表示它,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略去。例1:“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可译为:“作战,靠的是勇气。”“夫”用在句首,为发语词,删去不译;“也”表判断语气,可略去不译。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例3:“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而”连接前后两个动作,在时间上表示相承,可不译。

(三)留,就是保留原文

文言文中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字或词以及专有名词、国号、帝号、年号、称号、度量衡单位、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可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庆历四年”为年号,“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四)引,就是引申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些词义是由一个本义派生、扩展、引申出来的,翻译时可以借用切合原文意义的引申词。例:“先主器之。”(《隆中对》)“器”,本义为“器具”,可引申为“重视”“器重”,译为“先主(刘备)很重视他。”

(五)换,就是替换

文言文中有许多词古今都有,但意思不同,翻译时要恰当替换。例:“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师”可换为“军队”,“伐”可换为“攻打”。再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牺牲”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是名词,而现代汉语中“牺牲”是指为了正义事业或者其他公共利益而舍弃自己的私利甚至生命,翻译时不能以今人推古义,造成误解。还有,在文言文中,有些表示称呼的词,跟现代汉语中人们用来表示称呼的词,多数为形音相同而义不相同。如“舅”,古今同义为舅父,而它在现代汉语里所没有的意义就是“昔吾舅死于虎”(丈夫之父)、“昏礼,婿亲迎,见于舅姑”(妻之父)以及对男性长着的尊称等,翻译时一定要注意细加辨别体会。

(六)调,就是调整词序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1.主谓倒装句

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宾语前置句

例:“何以战”(《曹刿论战》)可以调成“以何战”。

3.介宾后置句

例:“还自扬州”(《伤仲永》)可调成“自扬州还”。

4.定语后置句

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战国策》)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第2篇:曹刿论战译文范文

学生升入初中之后,开始接触文言文,他们的文言词汇积累的甚少,独立阅读很是困难,很大程度上他们需要教材、教辅等资料的辅助和教师的讲解才能对文章进行理解。而教师讲授文言文的第一手材料,也是教材和教师参考用书。因此,选文的课下注释显得尤为重要。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里的文言文选文注释言简意赅,对教学很有帮助。然而教材、教参中误解的现象也并非不存在,这对教学的影响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下面选取了教材、教参中我个人认为注释不当的例子,供大家商榷。

其一、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三峡》191页课文第三段: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课文给出的注释是“素湍,白色的急流”“回清,回旋的清波”。然而教师用书236页中对本句的解释为“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很显然,教师用书编者在翻译文章过程中运用的是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从字面的理解来看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当之处,但是仔细推敲便会发现问题:按照教师参考书的翻译内容来看,“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应翻译为“雪白的急流”和“碧绿的深潭”都“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而事实上,我们知道“雪白的急流”,尤其是“急流”二字,应该是汹涌的、澎湃的、是无拘无束的,它可以“回旋着清波”,但是让“急流”去“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未免有些让其强为所难了。联系上下文,“绿潭”是潭水平静时的写照,它才真正可以“倒映着”出岸边“各种景物的影子”。综上所述,教师参考书上的翻译如果译为“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似乎更为贴切。

其二、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67页第21课《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对于本句,课本只给出“共色,一样的颜色”这一注释,而教师用书中给出的本句翻译为“没有一丝风,烟雾也完全消散了,天空和群山是一样的颜色”。

课本就“风烟”二字并没有加以注解,但是我们可以根据教师用书的译文可以推断出“烟”应该理解为“烟雾”,对此我有一些疑义,于是查看其他版本的教材和教参。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22课便是《与朱元思书》,课本并没有对“烟”字加以注解,却有“风烟”的解释,注解为“风烟,指烟雾”,与人教版教师用书内容相比,似乎出现的问题更大,“风”字的含义并没有在注解中出现,而只是把“风烟”二字当做一个词语来看待。但二者又有一些相同之处,即都把“烟”译为了“烟雾”。个人觉得“烟雾”一词的含义很宽,查看《新华字典》,它对“烟雾”的解释为①泛指烟、气、云、雾等。②喻指轻薄的纱罗。就文章选文来说,作者在富春江上“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这里的“烟”,应该是江上雾茫茫、好似纱巾,笼罩在它美丽的面颊之上“云烟”,或者说“云烟”应该更贴切一些。

其三、我们再看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70页21课《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选文所给注释与教师用书对本句的翻译相同,都为“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第3篇:曹刿论战译文范文

【关键词】文言文;翻译;原则;方法

一、文言文翻译原则

我们在参阅一些文言文翻译的资料时,很多书上都提到了文言文翻译的三个原则——“信”、“达”、“雅” 。“信”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 “达”就是翻译出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 “雅”就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表达出来。

还有一种对“信”、“达”、“雅”的解释是:“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二、文言文翻译的方法:“直译”和“意译”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直译要求尽可能地将原文中的每个词一一对应地译出来。意译就是翻译文意的大体意思。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只要能做到通畅连贯地用现代汉语如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就够了。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两者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三、文言文翻译的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扩、缩、选

(1)“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如: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记承天诗夜游》(“元”是丰市年号,不翻译)

合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合氏璧”物名,不翻译)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督尉。(“将军”“督尉”为官名,不翻译)

(2)“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例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夫”为发语词,翻译时应删去)

骨也尽矣,而两狼并驱如故《狼》(“之”是助词,无实意,翻译时删去)

(3)“补”,就是增补。①变单音词为双音词;②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③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帝感其诚。《愚公移山》(“感”的后面省去了介词“于”相当于“被”翻译时要补出来 )

日出初时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两小儿辩日》(翻译时,“如盘”以前补出形容词性谓语“小”)

(4)“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例如:吾与汝毕力平险 《愚公移山》(句中“吾”“汝”应分别换成“我”“你们”)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观潮》(“岁”换成“年”)

(5)“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例如:蚓无爪牙之利.《劝学》(可调整为“引无利爪牙”)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可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

(6)“扩”,一是把文言文中单音词扩展为同义的双音词或多音词

例如:弊在赂秦《六国论》(“弊”扩展为“弊端”“弊病”“赂”扩展为“贿”“赂”)

二是对一些言简意丰的句子,翻译时要扩展其内容,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 。

例如:怀敌附远,何招而不来《论积贮疏》 (翻译为:使敌人归降,让远方的人归,招抚谁,谁会不来呢?)

(7)“缩”文言文中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

例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翻译时,直接翻译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之意”即可。)

(8)“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文言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常见,因此,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成为文言文翻译的难点。

例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顾”有回头看;看;探问;拜访;顾惜,顾念;考虑;但,只是;反而,却。在这些翻译中,只有“拜访” 最合适)

第4篇:曹刿论战译文范文

多少年来,我有书没房,我的书,或散落床头,或积压箱内,尘封了,卷角了,看着心痛。人有所居,书亦该有所居。新居装璜,几乎一切从简,唯独下力气将原来设计的大客厅改成了“豪华”的书房。这回好了,一个大书房,使每一本书都各归其位。然后请一位书法家题“晚啸阁”三字,装裱成镜框悬于室内,于是书房就有了自己的名字。

晚啸阁里,各类书籍琳琅满目。从版本看,大到半张报纸,小到半个手掌;从厚薄看,砖头厚的,几页薄的;从出书的时间地点内容看,古代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文学的、艺术的,科学的,应有尽有,近万册书,文学书占了八成多。

今生我只爱书。无论到哪里,甭管街头的书摊,抑或堂皇的书店,我总要过去看看。曾经有过遗憾,一时看中的书因诸种原因,常常失之交臂而不可复得,以至久久还耿耿于怀。

买书以览阅,读书以致用。有人将所读之书用于经天纬地的大业之中,而我只能用在于世无补的小文章里。当今,滚滚红尘,我犹一门心思地坐着这条文学的冷板凳,在时人眼里未免不合时宜,而在我每当心有所思、所感、所动,又不写不快。看来,读书、作文将注定成为我散淡人生中最为喜悦的人生状态。

而今有了这么一个“豪华”的书房,我的晚年将肯定会安安心心坐在这“豪华”的书房里,认认真真读书,踏踏实实作文,用我有限的人生,读这一屋子书,写我酸甜苦辣真实的本色人生。

52、惟读书可以改变人

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可以改变人”。欲改变我自己身上的不良气质,我只有读书。

53、优雅的中国古典文学

我对中国古典文学一直有着特别的兴趣,无论时人怎么将西方作品谈论个天花乱坠,我还是觉得中国的老书无论如何比外国书更有读头。因为我喜欢中国古典文学所体现的那种惊人的优雅。这种优雅不是刻意地做出来的,更不是暴发户式着意以虚假的典雅包装的,而是经过几千年中国的积淀深厚的文化文明“浸入骨髓”的泡制,经过几千年时间的优胜劣汰,才凝聚而成的。正是因为有着这种泡制和汰洗,中国古典式的优雅在古代文人的笔下才有可能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流露。今天,我们无论读诗、读经、读史赋、读曲词、读杂剧、读笔记、读小说、读尺牍、读书评,都能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古典文学里那种文质彬彬的优雅气质。

54、《古文观止》

书架上有一册旧版精装的《古文观止》,纸张蜡黄蜡黄;书后标明“民国三十七年五月上海广益书局印行”,陆文昭译句,张元济给封面题的款。这本书“标点评注、言文对照”,书中有注释、有翻译,虽然繁体字难认、译文却读去通顺,比那枯涩的原文好读、易懂、有趣得多。上了中学之后,慢慢发现其价值不小:课本上选读的许多文言文,在这本书里都能找到,比如《曹刿论战》、《出师表》、《桃花源记》、《师说》、《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秋声赋》、《赤壁赋》等等。那时上学还没有什么课外参考书,这本《古文观止》就成了我学古文的好帮手。厚厚的一本书,携带不便,于是就别出心裁地把它拆散了,重新装订、裱糊成了4册,便将分册带进教室。

第5篇:曹刿论战译文范文

(一)(2016·随州)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1-4题。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①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②几滑净,因书之,真草②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④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⑤之若是,未必后人也。”

(选自《晋书·王羲之列传》)

【注释】①姥(mǔ):老妇。②篚(fěi):圆形竹筐。③真草:楷书,草书。④抗:抗衡,相当。⑤耽:沉溺,沉迷。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善鸣,求市未能得(擅长(善于))

(2)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前往(去))

(3)当举群相送耳(全(全部))

(4)使人耽之若是(假使(假如,如果))

2.“笼鹅而归”的“笼”与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B.横柯上蔽(《与朱元思书》)

C.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D.饿其体肤(《〈孟子〉两章》)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

王羲之前往看鹅,心里很高兴,坚持要求把鹅买下来。

(2)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王羲之的书法被世人看重,都是这类情况。(“皆此类也”意译为“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亦可。)

4.下列有关王羲之书法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B )

A.王羲之是中国古代杰出的书法家,被称为“书圣”。

B.王羲之是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齐名的唐代四大书法家之一。

C.王羲之书法刚健而娟秀,朴素而精巧,真率而蕴藉,飘逸而端庄。

D.王羲之《兰亭集序》帖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最灿烂的瑰宝,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二)(2016·长沙)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禾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举元符三年进士。(时)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禾请增戍①、缮城壁,以戒不虞。或指为生事,格②不下。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

时童贯权益张,与黄经臣等表里为奸③,搢绅④侧目。禾曰:“此国家安危之本也。吾位言责,此而不言,一迁给舍⑤,则非其职矣。”首抗疏⑥劾贯,复劾经臣:“怙宠弄权,夸炫朝列。每云诏令皆出其手,言上将用某人,举某事,已而诏下,悉如其言。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⑦得与?”

论奏未终,上拂衣起。禾引上衣,请毕其说。衣裾落,上曰:“碎朕衣矣。”禾言:“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此曹⑧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言愈切,上变色曰:“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留以旌直臣。”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释】①增戍:增加防守兵力。②格:搁置。③表里为奸:内外呼应做坏事。④搢绅:同“缙绅”,士大夫的代称。⑤迁给舍:指陈禾将改任给事中的职位。⑥抗疏:上书直言。⑦宦寺:宦官。⑧曹:辈,等。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B )

A.武备宽弛,东南尤甚/弛担持刀(《狼》)

B.或指为生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C.人服其先见/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D.此国家安危之本也/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

【解析】A.松弛/放下;B.有的人;C.佩服/名词作动词,穿戴;D.根本/本来。

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B )

例句: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

A.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C.宋何罪之有(《公输》)

D.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解析】A.代词,指“这种景况”;B.助词,的;C.宾语前置的标志;D.音节助词,不译。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禾引上衣,请毕其说。

陈禾拉住皇上的衣服,请求让自己说完。

(2)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

陛下不惜被撕破衣服,我难道敢吝啬头颅来报答陛下吗?

4.本文中陈禾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陈禾的进谏方式与我们学过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的进谏方式有何不同?你更赞同哪一种?请阐述理由。

①陈禾品质:有先见之明,忠于职守,敢于进谏,刚正不阿。__②进谏方式:邹忌进谏时采用讽谏的方式,由小及大、由此及彼、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陈禾采用的是直谏的方式。__③开放题:赞成邹忌。原因:采用委婉的方法规劝齐王,使齐王乐于接受。赞成陈禾。原因:陈禾的方式直接,让君主直接明了地知道自己的不足和过错。

(三)(2016·天津)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李侍郎①绂②,性聪慧,少时家贫,无赀③买书,乃借贷于邻人,每一翻译,无不成诵。偶入城市,街衢④铺店名号皆默识之。后官翰林,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⑤,公皆读之。同僚取架上所有抽以难公,无不立对,人皆惊骇。

(节选自《啸亭杂录》)

【注释】①侍郎:古代官名。②绂(fú):李绂,人名。③赀(zī):通“资”,钱财。④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大路。⑤《永乐大典》:明朝永乐年间编纂的一部百科全书式文献集。全书有22937卷,11095册。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少时家贫 少:年幼

(2)无不立对: 对:回答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公皆读之。

书库中原来的藏书有《永乐大典》,他都读过了。

3.结合全文,举例说说李绂是一个怎样的人。

李绂是一个天性聪慧、勤奋好学的人,“无不成诵”“皆默识之”“无不立对”,体现了他的聪慧;“无赀买书,乃借贷于邻人”“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公皆读之”,体现了他的勤奋好学。

(四)(2016·黄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回答1-5题。

【甲】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①,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②,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③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释】①第:房屋,宅子,家。②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③曩:以往,过去,从前。

1.解释加点的实词。

(1)略无阙处(通“缺”,中断)

(2)属引凄异(延长)

(3)二人对酌(饮酒)

(4)越钱塘,绝长江(横渡)

2.选出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C )

A.或王命急宣 或异二者之为

B.故渔者歌曰 温故而知新

C.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虽不能察,必以情

D.乙翁欲扶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茂,趣味无穷。

(2)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从太阳出山(早晨)开始登山,到傍晚时,(他们)已经到半山腰了。

第6篇:曹刿论战译文范文

【关键词】 文言文 教学 注入 新的 活力

我校地处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迭部县,文言文始终是困扰藏族学生提高语文成绩的一大障碍,但文言文是必须要学习的,因为当前的现代文是在文言文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通过学习,学生们可以从中继承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如果掌握不了古人语言中"魂"的东西,就不能学好现代文。根据新课标"三维"目标和"三贴近"原则,为了提高中学文言文教学质量,针对藏族学生的实际,我结合这些年来积累的一些教学经验,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教学中精心设疑,恰当诱导,把立足点放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上,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教与学相结合,这样既加强了文言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又促进了学生智能的发展,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里,就文言文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重视诵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可以把文章的感情和气势读出来,表现文章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例《蜀道难》,通过诵读,能够疏通文意,体悟到诗人豪放飘逸的诗风;诵读《祭十二郎文》,文中的悲郁之情便了然于胸;读《六国论》,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便清晰可见;读《齐人有一妻一妾》,品味其中的语言"骄其妻妾""施施从外来",齐人的形象"活"了。当然,教师必须对文言文的诵读进行监督、指导,在示范朗读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点拨。让学生在诵读中逐渐掌握停顿、重读、语气、语调、情感,从而体会文言文无穷的魅力。

二、培养记写、查阅、翻译的能力

首先是"记写",要求学生在课前动手将课文的注释摘要抄录到原文中相应的字、词句头上去。这样做,既疏通了文意,又加深了印象,且便于以后复习。

其次是"查阅",要求学生查阅相关工具书,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能力,对相关的文学常识,文言常识等,查相关的资料,进行疏理、归类。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又有利于知识的积累。

再次是"翻译",我所教的藏族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翻译文言文的功底,可通过指导他们借助相关工具书、文章注释翻译课文。对翻译能力强的学生,鼓励他们口译;对翻译能力差的学生,要求他们笔译。通过翻译,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锻炼了他们组织语言的能力。同时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帮助那些翻译有困难的学生,从而达到"翻译"的目的。

三、比较法

在文言文教学中,运用比较法,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去获得准确的知识,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

对词义、读音不同的字,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入朝见威王"的"朝"(读cháo;当"朝廷"讲)、"朝服衣冠"的"朝"(读zhāo,当"早晨"讲),通过比较,便于理解词义,读准字音。

对古今异议词,如《赤壁之战》中"诸人各顾妻子"的"妻子",这里,"妻子"是两个名词,"妻子儿女"的意思,而现代汉语"妻子"则专指妻子,通过比较,便于学生掌握"妻子"的古今含义。

换词比较,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中的"卷"、"飞"和"洒",能不能换成"刮""飘""落"?通过对比,"卷"体现了风势之猛,"飞"道出了风吹茅草的快,"洒"写出了茅草散落之广。体现了作者用词之精巧,如改用其它词语就索然无味了。

四、温故知新

很多学生学了后头,忘了前头,在讲新课时,我总是引导学生联系文言文教学中已学过的旧知识,以旧知识带新知识,把知识连贯起来,这样,讲过的课文越多,学生掌握得越多,给学生的印象也就越深刻,收到了显著的学习效果。例如,"然"可以作词尾,与现代汉语的"的""地"相当。我讲到《鸿门宴》中的"默然"、《石钟山记》中的"森然"、《促织》中的"猝然"时,联系到《赤壁之战》中的"勃然",《黔之驴》中的"庞然"、《愚公移山》中的"杂然"、《捕蛇者说》中的"汪然"、《庖丁解牛》中的"怵然"等进行综合列表。这样,学生对"然"作词尾就掌握得比较牢固了。又如,我讲到《劝学篇》中的"学不可以已"时,让学生温习了《曹刿论战》中的"可以一战"、《捕蛇者说》中的"可以已大风"时,使学生明确"可以"是两个词,其中的"可"相当于能愿动词"能够","以"相当于介词"把、拿、用、凭"等,和现代汉语中的"可以"截然不同。而且学习文言文句式,也可采取这种比较方法,借以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

当然,课后的巩固也十分重要,可布置学生做一定量的配套练习来进行复习;也可以布置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进行延伸训练,以锻炼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通过"温故知新",同学们对文言文的感性知识越学越具体,对词汇和句式的积累越学越丰富,越学越实在,因而越学越深刻,越学越有兴趣。

五、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也给上好文言文课注入了活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文言文的教学中,通过声色影画面,能够拓宽想象空间;通过音乐品味,可以美化内容意境,从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7篇:曹刿论战译文范文

关键词: 文言文 阅读能力 培养方法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之一。学习文言文,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我们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陶冶情操,更要通过文言文的学习,逐步培养起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初中生应“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这是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总要求。但是文言文有其自身的特点:以尽量少的文字传达尽量多的意思,并且与人们的日常口语严重脱节,这给我们理解它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才能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进而实现教学总目标中的要求,这是值得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认真研究的问题。

我从现实的教学角度出发,根据初中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和文言文自身的规律及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在循序渐进的原则下,分打好基础合作学习个人练习三步走,这是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

一、打好基础,启动独立

俗话说,万丈高楼从地起。没有坚实的地基做基础,万丈高楼是造不起来的。同样,要培养好学生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打好基础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基础没有打好,则一切都是镜花水月。打好这个基础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甚至有些枯燥,但这个过程又是必需的,是一个绕不过的坎儿。只有迈过了这个坎儿,《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教学目标才有实现的可能。那么,怎样才能打好基础呢?

(一)要多读。文言文虽然理解起来比较难,但初中课本中的课文除一些特例,如生僻字、多音字、通假字等外,一般不会存在读音障碍。在预习时读课文能达到两方面的效果:一是熟悉课文内容;二是整体感知课文,对课文有部分的或大致的意会。这时虽然谈不上理解,但这种意会有时却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某个词语或某个句子的意思。学习后的读又可以帮助我们巩固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要重视词义的理解。这是文言文教学的核心。这一点在现实教学中有被淡化的倾向,有的教师在教学时注重对句子和课文的整体理解而不重视对词义的讲解,这在学习某篇课文时或许问题不大,但长久以往,学生对词义的理解能力就会降低,积累的词义量就会减少。当学生自己独立阅读文言文时就容易出现生吞活剥、囫囵吞枣的现象,不利于自身能力的提高,所以要重视词义的理解,尤其是“掌握古代常用词汇的意义是文言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因此,必须坚持以词汇为中心来进行文言课文的教学”。[1]

1.要恰当地理解词义,在打基础阶段教师串讲这种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式仍然是必需的。这一点又常被许多人诟病,认为是填鸭式教学,学生只充当了录音机的角色,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他们认为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去学习文言文,教师做好指导就行了。这实际上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在有了相当的基础后这样做是可行的,但在打基础阶段这样做反而欲速则不达。古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学生连“器”都没有,又怎么“善其事”呢?刚接触文言文的时候,文言文对学生来讲无异于天书,如果没有老师串讲这根拐杖,他们就很难较快自立或者说要走很多弯路。串讲本身并不是目的,它只是一种让学生打好基础的手段。

通过串讲,要让学生学会如何释词,这是关键。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词的形式上有很大差别,古代汉语多为单音词表意,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表示一定的意义;现代汉语多为复音词表意,一个词往往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构成,表示一定的意义。让学生明白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文言词语的解释其实就是要将文言文中的单音词变成一个意义与之相当的现代汉语的复音词,只有少数解释为现代汉语中的单音词。文言文中的复音词表意在初中阶段并不多,可以作为例外加以掌握。在弄清了词义之后,再连词成句,意思就大体清楚了。如《幼时记趣》中“余忆童稚时”一句,“余”解释为“我”,“忆”解释为“回忆”,“童”解释为“童年”,“稚”解释为“幼小”,“时”解释为“时候”,把这些词的解释连起来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意思就是:我回忆童年幼小的时候。观察这个句子还可以发现:有的文言词语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词语时,这个文言词本身就包含在现代汉语词当中,这种情况在词语解释时并不少见,可以把它作为一种重要的方法加以掌握。另外,文言文由于其用语的高度凝练,一词多义的现象并不少见,教师在讲解时要引导学生做好辨析归纳工作,以利于今后的学习。要强调的是,在打基础的起始阶段,串讲并不全是老师一味地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认真地听、记笔记等,而是以串讲带动词义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这一点一定要明确。

2.在文言文词义的学习中有些问题还要引起重视。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记忆一些常用词汇的意义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石。只有具备一定的词义量的积累,才会带来文言文学习上的质的飞跃。这个做法看起来笨拙,但从实践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磨刀不误砍柴工,适用的就是好的。在文言文词义的学习中还要注意分清主次。在初中阶段,文言词语中所涉及的一些语法知识和虚词用法是教学的难点但并不是重点,做一般了解即可,个别重要的强调一下,以免主次不分,影响学习效率。打基础这一步持续的时间以一到一个半学年为宜。

(三)要会翻译文言文。文句翻译得好与不好是文言文学习能力好与不好的一个重要标志。一般来说,文言文的句式和现代文的句式在结构上多数差不多,因此翻译时在句法结构上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但初学时学生容易机械地将每个词的意义相加来翻译句子,这种做法在刚开始时可以理解,却是欠妥的,要引导学生改正。文言文翻译有它自己的要求:一是文意上要忠于原文;二是文句上要翻译流畅;三是文字上要用语优美。要实现这个目标,翻译时就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据许多教师的经验可概括为五个字:增、删、移、留、换。增,指补充原文省去的成分;删,指删去某些不能译出的虚词;移,指按照现代汉语语法规则调整词序;留,指保留原来的某些词语,如人名等专有名词;换,指更换古今词形不同、词义不同的词”[2],这是一个不错的办法,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练习、掌握。

二、合作学习,推动独立

在释词译句和词义的积累量有了相当的基础后,就可以进入文言文学习的第二步:合作学习阶段。合作学习就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交流合作,在教师指导下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它不再以老师讲解为主,而是以学生交流学习、合作解决问题为主,老师只对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必要的解答,处于指导者的地位。

在课堂上怎样进行合作学习呢?分组交流合作学习是一种不错的方法。但这种分组应该以方便为原则,让学生不用离开座位就能进行交流讨论,那种在公开课上让学生搬动位置围成一圈所进行的表演式的分组是不足取的,在日常教学中并不实用。参照微软系统中的小游戏——挖地雷的方法,采用“定点分组法”是比较合适的。即以一个座位为中心,以与它相邻的前后左右、斜上斜下围成一圈的座位形成一个学习交流小组,组与组之间人员不交叉,因班级座位编排关系而落单的同学并入邻近的组,这个点位是固定的,不因换座位换人而改变。当然,班级座位排法不同,分组可能也会不同。按照这种方法分出来的学习交流小组不多,组内人员相对多一些,这样既便于学生集思广益地进行交流学习,又便于老师巡视指导,还避免了因搬动座位而产生的副作用。由此可见,分组学习首先是组员间的合作交流学习。在预习时组员之间各自没有解决的问题可能各不相同,因此,在交流学习中,甲没有解决的问题,乙可能已经解决了,这时乙就可以帮助甲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很多在组内就可以解决。其次,合作交流学习是组与组之间的合作交流学习。在一个组中,如果有问题大家都没能解决或没能取得一致意见,就把它作为组的共同问题向老师提出来。教师这时不要急于作答,而是要先问其他组有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若其他组已经解决了就由其他组来作答;若其他组都不能作答,再由大家集体讨论看能否解决,出现这种状况时教师要注意控制好节奏,以免耽误教学进程。最后才是师生间的合作交流。对于同学们未能解决而又讨论未果的问题,这时就需要老师解答。其实在学生讨论时教师就要注意倾听同学们的意见,注意辨析他们的说法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适的,这样才能做出有针对性的回答,让学生信服。例如《曹刿论战》中“下视其辙”一句中的“下”的解释,有的同学认为应该解释为“向下”,因为战车不高,低头完全可以看见车轮压过的痕迹。而有的学生则认为战场上很混乱,车轮印相互叠压,又被人马等踩踏,在车上不易分辨清楚,必须下去才能看得清楚,所以应该解释为“下去”。双方都是从战场角度去理解的,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忽视了从语言的角度去思考。后文有“登轼而望之”一句,“登”是一个动词是被大家认同的。前后文联系起来看,这实际上曹刿一下一上的两个动作,突出曹刿谨慎沉着地指挥作战的形象,因而解释为“下去”更恰当,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和掌握了。这一阶段的训练也应有一定的时间作保证,达到相应的效果,安排半学年到一个半学年的时间是比较好的,这样有充分的调节余地。

合作学习一方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在相互的交流学习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如何同别人相处,如何进行有效沟通和共同解决问题,这些对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个人练习,实现独立

经过前两步的学习,学生们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程度,这时就需要由学生独立完成文言文阅读来检验。这一阶段的做法比较灵活,所选的阅读材料可以是课内的课文,也可以是课外的资料。课外资料的选择应紧扣《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要太难,要浅显些,这样才不会使学生丧失学习文言文的信心。当然,老师在这一阶段仍要做好必要的释疑解惑工作。这一阶段训练的时间比较灵活,课内课外都行,由老师根据情况控制掌握,但训练时间不应少于一个学期。

这三步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紧密相连的。如果说第一步是双手扶着学生走的话,第二步是一只手扶着学生走了,第三步则是放手让学生走了,这也是“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的体现。只要认认真真地走好了这三步,《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就不难实现。

参考文献: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精选范文推荐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