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时政新闻论文范文

时政新闻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时政新闻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时政新闻论文

第1篇:时政新闻论文范文

1.1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成功的先导,创造的动力。这就要求在活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对学生需要有所了解,通过问题情景的巧妙设计、灵活语言的采用、新型教学手段的运用,来给学生营造出一个积极主动的教学气氛。

1.2鼓励学生质疑

学源于思,思起于疑。这就要求教师在学习活动中应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善于发现,敢于质疑,对学生所提出的可笑的、幼稚的、甚至错误的、荒唐的问题,应积极的加以肯定的鼓励。

1.3刺激学生需要

学生的需要是多方面的,任何一个学生都希望自身的创造需求得以满足。这就要求教师通过活动课问题、新情境的创设,来促进学生强烈学习动机的形成,从而满足学生参与的成就感和创造感。

2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分析

2.1通过情景课题的创设,强化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近些年来,情景教学已经逐渐应用到素质教育当中,其主要思维便是以教学内容为依据。政治教师应下意识地通过名人故事、笑话、寓言等来创造积极引人的气氛,生动活动的课堂氛围,来激发学生对于政治的学习兴趣。

2.2现代设备,辅助教学

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众多先进的教学设备与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在初中政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当借助现代设备,发挥其对于政治教学的辅助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初中政治课本内容多为文字,缺少图表,因此,很多教师不注重多媒体设备与技术的应用,而是一味的讲授知识。将现代设备运用到教学中,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

2.3运用三步教学法,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

所谓三步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三步进行的教学法,即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及概况分析。运用三步教学法,来实现初中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就需要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着手点。第一,提出问题,政治教师应首先对教学内容加以熟悉,以此为基础来提出相关问题。对学生进行预见相关的提升,学生以提示为依据,通过自主资料的查阅,来提升学生的积极性。第二,展开讨论,活跃思维和开拓思路的养成是通过师生与生生间的相互讨论来实现的。

3初中政治创新教学开展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由上述可知,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并非一件易事,涉及的方面很多,同时在实际的应用中也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加强对某些方面的注意,有利于提升创新意识培养的水平。笔者在此对初中政治创新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提出了几点注意事项,希望能够对政治教师有一定的帮助。

3.1应有针对性和计划性

在政治教学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方面,就笔者来看,首先应该注意的一点问题就是其课堂教学要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在新的教育制度下,事实上,教师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转变了自身的教学角色,不再是以往一味的孜孜不倦的讲述,而是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教师应该打破以往的传统,从以往的主导作用变为现在的指引作用。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重点考虑学生的自身各个方面的特点,进而向着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方向发展,以此来更好、更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2评价应公允客观

在教学中,除了要注意针对性和计划性外,还应该注意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注意公平性。教师应该充分的考虑学生的自尊心。对于学习努力、成绩好的同学要不断的给予鼓励,同时也要提出不足和改进的地方;而对于那些学习不努力的同学,在评价时更应该有所注意,在适当的批评下,还应该给予鼓励,以此来提高这些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向着积极向上的方向进行努力。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的研究涉及的方面很多,而以上仅仅只是笔者对于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的几个方面的研究,并且由于笔者在该方面言研究的能力有限,所以,就以上研究来说,还比较浅显,因而仅仅凭借这些研究来促进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水平的提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对于政治教学中该课题的研究还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士来加强研究和探索。

4结语

第2篇:时政新闻论文范文

与核心竞争优势和国外证券经营机构相比,我国券商尽管从纵向上发展很快,然而与国外投资银行相比在许多指标上则相差悬殊,不可同日而语。当前我国券商面临的现状与困境主要体现在:

(一)规模实力不足,运作不太规范

我国券商数量虽然众多,但普通规模偏小,资产质量低下,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较差。目前,我国券商资本金规模最大的是银行证券,其注册资本金为人民币45亿元,这在国内券商中已称得上是“航空母舰”,但与国外著名投资银行的几千亿美元注册资本相比,仍是“一叶扁舟”。资本力量对比的悬殊,必将导致国内券商在抗风险能力和对市场的影响程度方面处于劣势。据统计,截止2000年年底,全国证券公司总数达到101家,但其中只有3家公司的注册资本金达到或超过30亿元人民币,规模最大的券商中国银河证券的注册资本金也只有45亿元人民币。2000年末,华夏证券总资产320亿元人民币,国泰君安证券总资产371亿元人民币,而美林证券2000年平均总资产为3540亿美元,摩根斯坦利2000年11月末总资产为4267亿美元。另一方面是我国券商的运作欠规范,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以及行业内竞争的无序性,使得很多券商在经营上为求利润不择手段,甚至违规操作,2001年和2002年中有多家券商被查出在股票承销发行过程中造假、挪用客户保证金、向客户非法融资等违规行为,极大地扰乱了证券市场的正常秩序。

(二)经营理念陈旧,盈利模式落后

1.从各券商目前开展的业务情况来看,其业务主要高度集中在经纪、承销和自营这3个领域。由于这些业务的高度趋同性,使得券商们不惜成本、不择手段地争夺市场份额,这种低水平的、无序的恶性竞争,无疑使券商盲目采取佣金折让、片面追加投资、单纯扩大经营规模等措施,加大了券商的经营成本。据统计,近年来券商的经营成本呈逐年上升趋势,不少券商今年的成本较上年同期上升了20%左右。

2.从各券商的利润来源上看,券商们的盈利模式几乎一致。纪纪业务利润占60~70%,自营及其他业务利润占30~40%,这种粗放式经营方式和完全依赖市场的靠天吃饭盈利模式,已将绝大多数券商的生存之路维系在股市的系统风险之上,一旦行情转坏,券商们的整体经营状况立刻面临打击,却没有任何回旋余地。而从国外来看,美林2000年经纪业务收入仅占其总收入的26%,高盛和摩根斯坦利仅为14%(根据3公司2000年年报数据计算),而我国大部分券商这一比例达到60%以上,由此造成我国券商过分依赖外部环境和市场行情,导致抵御风险的能力脆弱。

(三)业务创新不够,制度保障缺乏

1.从前已述及的券商业务种类单一,其主要业务是经纪业务来看,由于国家今年明文规定券商佣金的最高标准而不限下限以后,券商之间激烈的竞争使得降低佣金吸引客户成为主要手段,故佣金收入已大不如前,从目前得到的各种信息来看,今年已有三分之二的券商亏损,这种大面积的亏损对券商的影响和打击是十分巨大的。

2.从券商的投行业务来看,股票承销业务竞争已呈白热化,而收益下降,垫资已成“黑洞”。据不完全统计,一些配股股票的获配率很低甚至只有10~20%,迫使券商在收益下滑的状态下,不得不掏出巨资,“吃”进大量的余股,被迫成为上市公司的大股东,造成巨大的资金压力。以“南方证券”为首的承销团己为此垫付资金达8.5亿元。而承揽了多家发行项目的西南证券,几个月就“套牢”了4亿多元,占其注册资本金的40%。与此同时,投行业务的“贫富不均”现象也在加剧。从去年以来,券商的投行业务日趋集中,市场份额主要集中在几家大券商的手中。据统计,排名在前四位的券商,其投行业务约占全部新股发行承销业务的半壁江山,而同期具有主承销商资格的券商有近三分之一“颗粒无收”,一笔承销业务也未做成。

3.从券商的自营业务来看,由于已处于相对规范阶段,规模控制得当,透明度较高,又因这部分利润仅占国内券商利润的10~20%,相对来说无足轻重。

4.从券商的资产委托业务来看,潜亏将成“明亏”,其账面亏损大多在20%~30%之间。另据悉,目前已有券商的账面处于负债状态,证券公司破产也已经成为现实。由于其他业务发展受限,一些券商均将资产委托管理业务作为业务创新的重点,但由于该项业务是在市场规范欠缺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激烈的竞争中,券商不得不承诺保底收益,由此使得资产管理大多成了变相的自营,反而加剧了券商对股市涨跌的依赖。在今年股市行情低迷的市场状况下,非但没有成为盈利的来源,反而造成了一些券商的巨额账面亏损。

(四)经营陷入困境,短期摆脱艰难

由于受市场行情低迷、交投清淡的影响,我国券商今年的利润会有较大幅度的下降,有人预计绝大多数的证券公司将会出现程度不等的亏损。尽管一些券商开始注重修炼“内功”,调整其业务发展方向并开始采取裁员增资等措施,但要在短期内从根本上摆脱困境,一时还难以实现。据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预测,加入WTO后5年以内我国将会有三分之二的证券公司关门倒闭。

二、我国券商进行战略性调整和寻求核心竞争优势的基本途径

中国的证券市场尽管只有12年的发展历史,但是其发展极为迅速,是继日本和香港股市之后的亚洲第三大市场,现有上市公司1200多家,沪深两地投资者开户数达6500万个,市值占GDP的比重达45%左右,从任何一个指标看,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都是令人振奋的。但是,我国证券市场仍未摆脱一些新兴市场的特点,尤其是加入WTO以后,我国券商更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内外竞争压力。有人认为我国券商的核心竞争优势应包括以下3个方面:一是市场开拓能力;二是风险管理能力;三是业务创新能力。我们认为,只有从根本上转变经营管理体制,从体制上寻求突破,再加上资金和人才等方面的协同配合,并紧跟世界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一定能打造出更多的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中国券商。

(一)组建中外合资证券公司

目前一些证券公司已经开始为迎接市场转型带来的挑战,利用我国加入WTO后5年的缓冲期调整其战略发展目标,寻求新的核心竞争优势。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较多,高素质的证券专业队伍和高质量的证券公司的运作成本很高,而人才优势和资本优势在目前低水平的证券市场恶性循环中无从体现,在某种程度上一家注册资本金30亿元的券商,与一家资本金10亿元的券商没有明显的差别,券商在考虑转轨的同时,这个市场能给予他们多大的空间值得考虑。为此,我国券商应明确发展战略,积极调整业务方向,尽快组建中外合资证券公司。在加入WTO以后,我们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做到“与狼共舞”,与国外投资银行、证券公司共谋发展,而组建中外合资证券公司就是我国券商积极寻求外援合作,利用对方在经营管理、资本实力、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而重新进行整合的重要契机,即使外方由于其多方面的考虑在目前不可能把资金调度过来,我们也可以在其他方面进行卓有成效的合作,在合作中学习和提高。2002年7月1日,中国证监会下发并实施《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则》及《外资参股基金管理公司设立规则》,我们认为,在合作中应当把握一些基本原则:第一,选择合适的合营对象。从外资券商的国际影响或与我国券商联系的密切程度来看,国内券商选择合作的外资券商大致分为3类,即欧美券商、日本券商和港台券商,国内券商应根据自身情况和业务发展需要,根据优势互补的原则,寻找实力对等和文化相近的合作伙伴。第二,采取适当的合营方式。根据不同的情况可采取新设方式、收购方式及参股方式等。第三,解决好控制权问题。第四,高度重视文化磨合。跨文化管理直接关系到合资企业经营的成败与得失,合资证券公司首先要识别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继而通过文化间的交流培训,建立一套具有广泛适应性的企业文化。

(二)允许券商通过增资扩股来壮大实力,同时创造一个券商相互兼并重组的环境

1999年3月,中国证监会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证券公司监管的若干意见》的通知,规定开始受理证券公司增资扩股申请。5月24日,经证监会批复同意,湘财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从1亿元人民币增加到10亿元人民币,成为第一家增资的证券公司。其后,又有多家证券公司被批准增资扩股。2001年以来,共有10余家证券公司获准增资扩股,其中更名为天同证券的山东证券注册资金由5.08亿元扩充至18亿元,海通证券也由10亿元增至33.6亿元。目前,还有多家证券公司正在申请增资扩股。增资扩股已使一些券商的地位和竞争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一些地方性、经纪类的小券商变成了全国性、综合类券商;行业格局也发生了变化,一些资产质量较好、管理规范的券商在增资扩股中脱颖而出,而另一些因管理不善、负债经营的券商逐步退市;在中国加入WTO和开放国内资本市场的背景下,特别是国内券商的行业垄断地位在不断削弱的情况下,增资扩股、行业并购已成券商的当务之急。最值得称道的是1999年8月8日两大证券公司——国泰证券与君安证券,以合并方式整合组建成为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证券公司——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金达37亿多元。此后许多证券公司都进行了大手笔的并购重组,如西南证券、广发证券、银河证券、南方证券等,在今后的几年内,券商间的兼并重组和“洋券商”对国内券商的购并将会此起彼伏、愈演愈烈。

(三)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素质培训,大力开展新兴业务

人才资源是证券公司发展的灵魂和源泉。在华尔街随处可见的是精英中的精英,一个优秀的投资银行家本身就是一笔巨额财富。由于国内券商缺乏投资银行专业人才,这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根源。故加强对证券从业人员的培训,造就一批高级专业人才,已成为我国券商长远发展之根本。同时,我国券商还应注重开展兼并收购业务、投资理财业务以及资产管理业务、投资咨询等投资银行业务,改变目前我国券商传统的单一盈利模式。同时,加强对证券市场现有金融产品的研究和业务创新,逐步研究和开发股票期货、组合投资和境外投资、融资,以及金融衍生产品的设计等,使其业务不仅丰富多样,而且实实在在。

(四)走证券控股集团的道路,打造我国自己的投资银行“航母”

1.证券控股集团是国际投资银行提高竞争力的成功经验

美国曾根据《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拆散了一些较大的金融财团,如摩根集团。到了20世纪末,随着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市场内部的激烈竞争,以及他们彼此均有跨越警戒线向对方市场渗透的需求,于是美国于1999年11月4日颁布了《金融服务现代法案》,重新确认混业经营的法律地位,美林、摩根斯坦利等才能组建以证券控股为特色的金融控股集团公司,通过兼并重组,重振雄威。美林、摩根斯坦利等公司的成功运作向我们展示了证券公司做大做强的发展方向——证券控股集团公司。

2.证券控股集团是我国券商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外部环境的形势所迫

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为建立证券控股集团提供了必要条件,历史上也曾因重组而产生过大的券商。如1995年末1996年初,以深圳长城证券公司与海南江通证券公司的合并为开端,上海申银证券公司与上海万国证券公司的合并为标志,拉开了我国证券经营机构在分业经营制度下的撤并、重组的序幕。这些经过重组的证券公司在组织与管理模式上都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仍旧是公司制管理模式下的证券公司。在加入WTO之后,人们看到混业经营已是必然趋势,迅速做大做强也是必然要求。我国证券公司在同质化竞争中认识到在资本规模和业务领域不断扩张的同时,原有的公司化管理模式已经落伍,在业务分拆、发行上市、兼并重组、强强联合以及与境外投资银行合作等新的发展机遇下,要尽快构建一种新型的组织与管理模式,即证券控股集团公司,以适应新形势条件下专业化、个性化、大型化和国际化的市场竞争。

【参考文献】

第3篇:时政新闻论文范文

关键词: 初中政治教学 时政新闻 特点 应用 优势

时政新闻及时传达着国内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及我国与国际上诸多国家地区的关系变化。从中,一方面我们可以感受到国家繁荣发展的良好形势,另一方面可以发现在和平的表象下有许多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适当融入时政信息,不但可以帮助学生聚焦当下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了解国际局势,正确认识重要的国家和社会情况,还可以让学生在分析领会时政信息的同时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提升综合分析、辩证思考的能力。生动有效的时政教学可以对相对刻板的书本内容进行合理补充,对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而不是仅仅把政治学习限制在眼下的考试中。现结合时政新闻的特点对政治课堂的教学形式的改进提出建议。

一、时政新闻的特点

时政新闻是关于国家政治生活中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主要表现为政党、社会集团、社会势力在处理国家生活和国际关系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活动,具有政治性、政策性、广泛性、信息性、时效性。

二、初中政治课堂中时政新闻的应用

1.时政新闻的选择

(1)国内外大事件。国内外的大事件可谓是万众瞩目的焦点,也应当是一个具备基本政治素养的初中生的必修课。许多学生对于这些大事件并不是十分了解,这就需要教师从旁解释介绍,开阔学生视野。

(2)与学生相关的热点新闻。如新近甘肃省发生的中学生杨某因网上造谣被警方刑事拘留的事件,温州一中学“同性间交往过密属严重违纪”的奇葩校规等都可以作为讨论素材。不同的学生想要评论的东西未必一致,然而与学生的生活相关的内容,一定是人人有话可说。当教师把关注点放在学生的所思所想上,学生自然会产生浓厚兴趣。

2.课堂之外的准备

现在的初中时政教学普遍采用教师整理出一些重要事件作为检查内容,让学生刻板地背诵记忆。可以想象的是,考试之后,学生将忘记所有知识点,仍然没有真正关注时事。长此以往,学生将会对时政学习产生厌恶感,形成恶性循环。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有其僵化乏味的一面,也有其优势,就是能以“作业”的权威形式保证其完成度和完成质量。想要改善教学方法,取得更优的教学效果,就需要对旧的方法进行扬弃。比如说,改变作业形式,让时政“作业”变得轻松有趣而不是压抑的负担。同时,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学习成果展示作为反馈。

如今,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多样化的时政新闻接收途径为时政教学带来了许多便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在课堂上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在上课之前就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同的学生对获取知识途径的倾向性不同。可以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荐新闻类电视节目,如关注两岸关系的《海峡两岸》,军事类的《国防天地》,再如关注百姓民生的本土节目《零距离》,等等;可以鼓励学生做新闻剪报长期放在教室里供学生翻阅;还可以在课间为学生播送新闻广播……

3.课堂上的应用

既然在上课之前做了那么多功课鼓励学生接触了解时政新闻,在课堂上,教师就要给学生充足的表达机会。可以专门给学生时间也可以穿插在课堂发言中,激励他们大胆表述对当前政治的理解,对有独特见解的学生应给予及时鼓励。在教师的讲课过程中,要注意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政治教学相结合,关注学生所关注的政治话题,也要引导学生关注他们时常忽略的要点,加强学生政治理论与社会生活互为关联、互相影响的体验与感受。让政治课堂成为沟通学生与社会的桥梁,从而帮助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政治意识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时政教学的教学优势

1.具有新鲜感

时政新闻具有时效性和广泛性。教师在课堂上把新近报道的热点新闻拿出来和学生一起讨论,这一举动本身就很“接地气”。它把学生对政治的目光从书本中解放出来,转而聚焦在新近发生的事情上。由事件引发的思考是多方面的,这极大地增加了课堂的灵活度。这种新鲜感也将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课堂专注度和活跃度。

2.具有探索实验性

一直以来,时政新闻只是政治教学的一个边角。学生在课堂上接触到的时政无非是需要背诵的要点或是要套用书本原理刻板地分析。而利用时政新闻增强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效果就会打破这种陈规,让学生在面对时政新闻的时候有更多独立发散的思考,探索现象背后隐藏的原理,而不必拘泥于书本。

3.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

刚刚的时政新闻具有时效性,是当下社会生活最直接的反馈。书本上的知识需要保持其正确性往往是相对滞后的。从新鲜的时政中,我们可以带领学生思考和探索最新的内容,与书本知识进行对照思考,坚持政治教学与时俱进的作风。

综上所述,政治教学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运用时政教学等创新教学模式也是许多政治教师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所做出的探索与努力。从初中政治课堂开始,政治教师就应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分析我国面临的政治、经济形势及国际形势,正确认识和分析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帮助他们提高政治鉴别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仅是为了中考的一纸成绩单,更是为了学生光明的未来。

参考文献:

第4篇:时政新闻论文范文

从1998年以来,以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全国邮电系统顺利实现分营,邮政、电信企业分别成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1998年信息产业部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电信业政企分开。

1.1多元化的竞争格局初步形成

1999年4月,信息产业部正式批准中国电信、联通、吉通家企业在全国25个城市进行IP电话运营试验,随后又批准了中国国际网络通信有限公司简称网通经营电话。中国移动通信的剥离改制也在1999年6月剥离完毕。2000年5月,中国电信、中国移动集团正式挂牌成立。2000年12月,中国铁路通信公司正式成立并进入公用电信市场,2001年底中国电信南北分家,原北方电信并入网通,中国电信行业进入垄断竞争时期。

根据信息产业部的数字,截至2006年上半年,中国固定电话用户超过3.65亿户,移动电话用户超过4.26亿户,固定通信网和移动通信网自年一季度就已双双成为世界第一大通信网。中国己经正式加入WTO,这将给我国电信业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竞争环境带来重大变化,我国将迅速形成WTO基础电信协议框架下的管制政策。电信行业管制从管理观念、管制目标、管制模式、管制手段及管制重点都有很大转变。

1.2基础业务的市场准入管制严格

中国电信业监管采取了分类管理的方式,对基础业务的市场准入进行严格的管制,维护电信业的有限竞争。电信业的技术经济特性是电信竞争的基础,过去的实践表明,本地接入网具有一定的自然垄断特性,电信骨干网由于投资巨大一般只能引入有限的竞争。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行政性的禁入,产生的是一种权利性的垄断,排除了潜在的竞争对手,可以造成长期的市场垄断,高价低质、技术不进步,服务不改善。2001年中国电信的南北拆分,形成了中国电信业固话市场上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移动通信市场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双寡头垄断的格局,但固话市场只是南北的横向拆分,双方进入彼此市场的能力还很弱。

1.3异质竞争成为电信竞争的重要内容

异质竞争是技术进步的结果,也已成为电信竞争的重要内容:一是移动电话与固定电话的竞争。移动电话的成本快速向固定电话靠近,在部分农村地区的成本甚至已经大大低于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在创造新的需求的同时也一定程度地分流了固话业务;二是无线接入与移动电话、固定电话的竞争;三是IP电话与传统长话的竞争。IP电话成为彻底打破长途电话垄断局面的杀手铜;四是有线电视接入网以及计算机网将成为电信接入的潜在竞争对手。异质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对基础电信业特性及“瓶颈设施”的认识,成为重新审视电信市场结构和管制规则的重要推动因素。

2中国电信业竞争模式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分析

2.1存在问题

我国对基础电信业的管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经济效率的实现。目前我国电信业竞争模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1企业之间的竞争无序凸现管制的结构缺陷。

由于引入竞争的管制改革主要是通过业务分拆和不对称管制实现的,目前除联通外,国内电信运营商都是单业务运营商。单业务运营与目前电信行业的综合化发展趋势不相适应,并为中国电信行业的未来发展埋下隐患,也使中国电信行业的互联互通问题异常严峻。

2.1.2基础网之间互为壁垒现象十分严重。

随着中国电信市场开放与竞争的纵深深入,在竞争引入之初不很突出的互联互通问题开始浮出水面,不联不通、联而不通、通而不畅时常有发生。有的电信企业利用技术手段拦截业务接入码、封闭部分用户号码的号段、限制呼叫、使接续时延过长等,中继线不足、单通、掉话、串话、无应答等等成为常见现象。

2.1.3恶性低价竞争时有发生,价格管制滞后、制度形同虚设。

如移动的用户规模己增长几倍,而移动电话价格一直未作调整,致使移动通信市场价格形同虚设,价格违规现象屡禁不止,并由秘密走向公开、由迂回走向直接。移动市场的恶性价格战,使固网业务受到大量分流。运营商之间如此你来我往令人担忧。

2.1.4法律出台滞后于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

对政府来说,根据WTO规则,加快制订和出台有关的电信法规是中国电信业实现有效竞争的当务之急。要尽快制定涵盖互联网产业、有线电视网、计算机网的法律法规,适应国际惯例的规则,将有助于电信产业经营,尽快形成有效竞争的局面。

2.2产生原因分析

中国电信体制和管制改革是在中国社会转型、电信业市场由垄断向竞争转变背景下进行的,因此,电信管制制度带有明显的过渡性和探索性。

2.2.1管制理念和政策落后、手法简单。

我国电信业现有体制框架基本上是不同国家改革模式的拼凑。1994年成立联通公司,是以英国1981年电信改革为范本,即由政府组建第一家综合电信运营商,率先形成双寡头垄断竞争,然后逐步向市场增发各类电信牌照,从而转向全面竞争体制。1999、2001年两次拆分原中国电信,则是参考美国1984年分拆AT&T公司的经验。当时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尚不发达,对传统电话业务的替代十分有限,电话业务相对而言比较单一。而我们的电信改革是在移动通信和互联网迅速发展、传统业务被新业务强势替代的背景下进行的,电信服务市场因新的服务方式的加入已形成了竞争格局。由于移动和IP电话的替代,传统固定电话业务领域出现相对萎缩。随着网络技术发展,电信业务出现了综合化趋势,同时,消费者对电信服务需求也出现了综合化趋势。在这种背景下,再沿用美国世纪年代初的电信改革方式显然不仅不能适应电信业务综合化趋势,也使管制机构比较被动。

2.2.2目前的不对称管制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运营商行为。

不对称管制在中国电信业从垄断走向竞争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竞争的深入和新运营商的崛起,原来为了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的政策就演化为事实上的不公平,并带来了运营商行为的严重扭曲,给受到保护的运营商带来不良的激励。新运营商利用不对称管制政策,大肆进行机会主义行为,低价倾销话务量、损害主导运营商利益,并尽力逃避自己应尽的普遍服务社会义务和责任。不对称的资费管制加大了某些运营商对资费优势的依赖,导致其花费在其它差异化业务上的投入和研究减少。不对称管制也给原主导运营商等带来不合理的包袱,造成事实上的不公平竞争,并演变为阻碍竞争的因素,固化为未来改革的阻力。

2.2.3互联互通机制不合理、对运营商的约束和激励不对称。

从互联互通问题产生至今,信息产业部出台了不少措施用以解决这个问题。毫无疑问,这些办法对规范市场竞争秩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始终没能彻底解决互联互通的矛盾,其根本原因在于目前的互联互通政策约束与激励不对称。对原主导运营商主要强调约束机制,而忽视了激励机制,导致约束过度,激励不足对新兴运营商激励有余,而约束不足。由于对主导运营商激励不足,导致其在互联互通中缺乏积极性,由于对其约束过度,使其针对新兴运营商的不合作竞争行为无能为力。对新兴运营商而言,由于激励过度,约束不足,在互联互通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十分严重。

2.2.4缺乏适应新形势的普遍服务政策。

引入电信竞争以后,原垄断运营商利用价格交叉补贴机制履行普遍服务义务的制度和市场基础瓦解。在计划经济下为了普遍服务而制定的交叉补贴的价格政策,在市场竞争体制下成了后来者利用的工具。由于竞争者进入了利润丰厚的市场,留下了需要补贴的市场,将迫使在位者重新考虑其价格表。原垄断运营商的利润空间因新进入者的竞争而被压缩,无力弥补因履行普遍服务义务而带来的亏损,为管制带来了新的问题。

2.2.5价格管制滞后。

如今,国内市场形成了寡头垄断竞争格局,但价格体系依然是沿袭了垄断时期交叉补贴的价格体系和引入竞争初期的价格上的不对称管制,致使目前价格领域存在着严重的失衡问题。一是固定电话市话网存在严重的价格扭曲,服务价格低于成本,并导致运营企业财务状况不良二是由于电信服务成本分布不均匀,而电信服务价格依然维持统一,导致不同地区的电信服务价格脱离成本三是网间结算价格失衡,导致对运营商的激励与约束不对称四是长途电话定价偏高,导致了该领域的竞争过于激烈。

上述问题表明,中国电信业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如何建立一个独立、透明和专业化的管制体系成为下一步电信业有效竞争模式创建的瓶颈。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成为世界发展的总体趋势,世界将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时代。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的需要,保证电信业的持续发展,中国电信业必须实施有效的管制,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生存。

3选择竞合模式的对策建议

3.1通过基础业务合作提高电信企业的规模效益

自然垄断性是电信业的一个显著特点,电信业的自然垄断业务以本地电话业务、固网长途业务、移动通讯业务等基础电信业务为主。对于基础电信业务,由于需要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其中相当部分是沉淀成本,如果由多家企业进行重复投资,会导致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并使每家企业的网络系统都不能得到充分利用,而且,由于电信运营企业会凭借自有网络的优势,通过压低价格打压竞争对手,最终造成全行业利润的迅速下滑。因此,电信运营企业应通过合作发展的方式,规避恶性价格竞争,保证基础电信业务的利润率。在基础电信业务上的价格竞争己影响到了我国电信企业的发展,使我国电信企业陷入了“增量不增收”的尴尬局面。从竞争激烈的移动通信领域到长途业务,再到开放程度较高的互联网接入业务,近年来,价格战几乎波及了所有电信业务领域。电信业务的恶性价格竞争已经损害了运营企业的利益。在基础电信业务领域,各企业只有通过合作,通过技术改进与成本节约,在不断改善电信产品的质量与服务的同时,逐步降低电信资费。从长远看,这才是有利于保护消费者利益和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理性选择。

3.2通过增值业务的竞争提高电信市场的运行效率

电信业的自然垄断性和规模经济性是电信业垄断经营的理论依据。但垄断经营会使企业内部管理效率降低和技术创新减少,使实际达到的生产效率低于可能达到的最大生产效率,即导致竞争活力降低。要在电信业实现有效竞争,首先要在增值电信业务上实现充分竞争。增值电信业务包括在线数据处理与交易处理业务、国内互联网虚拟专用网业务、互联网数据中心业务、存储转发业务、呼叫中心业务、信息服务业务等。由于电信技术的发展与市场需求的扩大,电信增值业务的自然垄断性已经发生变异,企业的生产成本与沉淀成本大幅度降低,规模经济效应趋于弱化,这些变化有利于在电信增值业务上实现比较充分的市场竞争。2003年,我国电信市场上经营增值电信业务的企业超过6000家,形成了多种所有制企业、多层次业务的竞争格局,竞争比较充分。这促进了我国增值电信业务市场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电信行业的综合效益和整体实力。而且,增值电信业务市场上的竞争,要求我国电信基础运营企业向下游的从事电信增值业务经营企业提供技术性能稳定、价格具有竞争力的服务,这促使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加快降低网络租赁费用、网间结算费用的步伐,以便以更具竞争力的价格向下游企业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但在促进电信增值业务市场实现充分竞争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规范市场秩序,保证市场的良性健康发展。以无线寻呼业的发展历程为例无线寻呼业是我国最早向非电信企业开放的电信业务之一,由于该项业务所需投资少、技术要求低,投资回收周期短,在寻呼业开放后,市场迅速涌入了大量经营者,企业为争夺相对有限的客户资源,大打价格战,价格竞争到了异常惨烈和程度,而后又受到互联网业务和移动通讯业务的冲击,多数寻呼企业出现严重亏损,迅速退出市场。而由于市场退出机制的不完善,企业在退出时不处理好与消费者相关的事宜,给电信业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寻呼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在电信行业改革发展中要平衡好规模经济与有效竞争的关系,一方面,我们要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另一方面,我们也要通过市场准入等管制手段限制经营者数量,避免过度竞争给电信产业的发展带来损害。

3.3通过资源共享阳氏电信企业的运营成本

从长远利益看,我国电信产业要继续发展壮大,就必须控制网络建设。这里,我们要将网络建设与网络服务区分开,网络建设就好像修铁路,如哈尔滨到北京只能修一条铁路线,不能说为了引进竞争,在京哈线旁边再修一条京哈线,而网上服务就好比在铁路上运行的车辆,都在同一路线上跑,但可以由不同公司发出,发车时间、级别水准、载客数量则由各公司依自身实际情况而定。而纵观我国的电信市场,无论在高山还是在旷野,只要能看到中国移动的基站,在附近你就能发现联通的信号塔,在公路边的地下,纵横交错着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铁通等大小运营企业的通讯光缆。而实际上,我国的通信网络资源总体上已经过剩,闲置的网络资源,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报废。出现这种现象主要由于产业的垄断经营,在我国电信产业改革初,由于网络资源掌握在少数几家基础运营商手中,这几家基础运营商利用垄断网络资源的优势,向无网的竞争者收取高额的接入费用,进行价格挤压。另外,通过在网络互联互通上设置障碍,延缓竞争对手的发展。在竞争的压力下,各运营企业不得不投入巨资铺建自己的网络。而这样的重复建设,在浪费社会资源的同时,一方面,增加了新进入市场企业的运营成本,另一方面,减少了基础网络运营商出租网络资源的收益。因此,我国政府应通过健全电信产业相关法制,有效解决网间收费与互联互通问题,将自然垄断性产生的不良影响降至最低,促使基础电信运营企业释放网络能力,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而在基础设施方面具有交换、传输和管道资源优势的电信企业也应在竞合思维指导下,主动将网络资源以合理的价格出租给其他运营商,这样,在为自身创造财富的同时,也使其他运营商节约了成本,减少了电信行业不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从而共同创造我国电信产业发展的良性生态环境。

3.4通过非对称性管制优化电信行业的市场结构

管制理论认为,政府管制的目标是纠正市场失灵。电信产业的市场源于自然垄断,电信业的垄断经营会产生规模效应,但规模经济有时会阻碍通过市场竞争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电信产业要打破垄断,引入竞争,就会有新企业进人电信产业。原有的电信企业经过多年的经营,具备庞大的通信网络,拥有相当大的经济规模,在经营管理上积累了的丰富的经验,而且有相当的市场垄断力量。基于此,原有的电信企业在网间收费、互联互通上会向新进入者索取垄断价格,扭曲社会资源的配置。而新进人的电信企业要开拓业务范围和提高业务量,通常缺乏经济规模和生产经营管理经验。同时,电信业包括本地电话业务、固网长途业务、移动通讯业务、在线数据处理与交易处理业务、国内互联网虚拟专用网业务、互联网数据中心业务、存储转发业务、呼叫中心业务、信息服务业务等,业务范围广,其中有些企业提供多种服务,有些企业仅提供单一服务,这会导致经营多种服务的企业通过不同业务间的交叉补贴等手段实行反竞争行为。为促进电信业的有效竞争格局形成,就不能完全依靠市场力量,而需要政府对在位者和进人者实施“不对称管制”或“进人帮助”。中国联通公司的创建是我国电信业进行市场化改革的标志性事件,增强了我国电信市场的竞争活力。但在中国联通进人电信市场初期,电信市场上的双寡头垄断竞争格局极不对称,中国联通被迫接受市场上寡头企业的管理和领导,在市场进人、互联互通、网间付费、号码频率等公共资源分配上受到种种限制。因此,在我国的电信业管制过程中,要对新进入的电信企业实行帮助,特别要对新进入者与在位者之间的互联互通予以法律、政策上的支持,对市场上不同电信企业实行不对称的管制政策,促进电信产业有效竞争市场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第5篇:时政新闻论文范文

关键词:基础电信竞争策略趋势

随着电信业的重组,我国电信业将形成新的市场格局,市场竞争会出现新的特点。这次电信行业的整合,结果会在多大程度上实现预期效果及促进整个产业的发展,显然现在还不能做出断论。基于此,对我国基础电信市场以往的竞争状况进行分析,能够为重组后的电信市场竞争提供借鉴,对于我国电信业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基础电信市场竞争的特点

(一)同质化竞争为主

我国基础电信市场竞争特征是同质化,主要表现在:服务对象同质化,都是面对电信整体市场;竞争手段同质化,价格战是主要的竞争手段。

基础电信业务市场由于历史原因,除通信法规的限制外(不同通信公司,业务种类有所限制),电信运营商在服务对象、服务种类、竞争手段等方面大同小异。由于经营许可的限制所造成的通信技术差异,被相互进入和替代所模糊,比如,移动通信运营商,利用2.5G、3G技术进入互联网市场;其他电信运营商,通过IP电话进入固定长途通信市场。我国电信市场竞争激烈,同质化是一个重要原因。

(二)价格竞争激烈

各种通信业务市场以同质竞争为主,各电信运营商的营销重点是以资费下降的方式,争夺市场份额,特别是争夺低端用户市场,主要集中在价格战上。在电信业务领域,一直以来都以价格竞争抢占市场份额,并没有形成电信市场的良性发展局面。

(三)不正当竞争

任何市场竞争应当遵守规则,但现在的电信市场竞争夹杂着许多不正当竞争内容。常见的表现形式有:在广告宣传上,内容虚假或含有诋毁竞争对手的内容;在业务推广上,采用不正当手段挖走竞争对手的用户;在互联互通上,人为设置技术障碍;在通信建设上,阻挠竞争对手的工程;在通信资费上,大打违规的价格战。

电信市场竞争主体的变化

电信技术的进步促进电信业务全球化,这又促进形成国际电信市场的竞争。随着电信市场参与竞争的主体日益增多,市场竞争主体范围越来越广泛,趋于全球竞争。

首先,除了传统的电信运营商,铁路、能源、电力等部门也加入电信市场竞争。其次,以前许多运营商一直希望能提供集固定、互联网和有线电视于一身的“三合一”业务,如今“四合一”服务(即在“三合一”的基础上加上无线服务)也具有了现实的发展基础。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空间,更多领域的运营商开始参与到融合服务的队伍中,其中包括固网运营商、无线运营商、有线电视运营商、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尽管其间有管制的因素,同时,不是每个地区、每个领域的运营商都有机会开展这种“四合一”的服务,但是,在未来的发展中,随着市场竞争的愈发白热化以及用户需求的多样化,融合类服务将为运营商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已经成为全球通信业发展趋势,这将促使更多的行业有机会参与电信业务市场竞争。随着我国电信行业的逐步开放,欧美、日韩等国家的电信企业利用资金和技术上的优势,也将进入我国通信市场,参与通信市场竞争。

电信市场竞争趋势

近年来,我国电信市场的价格战愈演愈烈,引起了运营商、消费者、监管部门和国外投资者的共同关注。运营商们一方面痛恨价格战,另一方面又不断地以降低价格为手段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电信收入结构表明,新增利润主要来自于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企业成本的降低。过量的价格战,导致通信企业增量不增收,每客户的ARPU(AverageRevenuePerUser,每客户平均收入)值迅速下降。ARPU注重的是一个时间段内,运营商从每个用户所得到的利润。很明显,高端用户越多,ARPU越高。在这个时间段,从运营商的运营情况来看,ARPU值高,说明利润高,这段时间效益好。投资者不仅看企业现在的盈利能力,更关注企业的发展能力。ARPU值高,则企业的目前利润值较高,发展前景好,有更好的投资价值。

恶性价格战,不符合国家通信发展规划,随着3G时代到来,未来的电信市场竞争将由目前的价格竞争,转化为差异化服务、产品竞争、品牌竞争和渠道竞争。

(一)通信差异化服务和产品竞争

当今时代是一个物质产品丰富、消费需求多元的时代,消费决策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化,由从众型向个性化发展。电信市场竞争重点将转向细分市场,要求实施产品和服务差异化战略,以此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同时,消费者愿意支付较高的价格。

各电信运营商的产品,其核心价值相同,所不同的是性能和质量的优劣,市场竞争重点体现在差异化的产品上。对于电信行业来说,目前移动和固定通话业务发展相对成熟,运营商们为了提高ARPU值,纷纷致力于开发电信增值业务,使其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各运营商试图不断开发新的电信增值业务,从而使产品差异化竞争,成为电信市场竞争的重要方式。如韩国SK电讯公司,在进行市场细分时,以5岁为一个客户群进行业务设计,从18岁以下到60岁的客户都有专属的业务。其中Nemo项目可以通过手机支付地铁票,也可在指定餐厅、百货公司刷卡消费,费用与手机账单合并计算。SK电讯公司在推出此业务的一年时间内,客户就发展到300万,占韩国移动客户总数的近10%。可见,通信业的竞争已开始由网络技术、价格竞争,逐步演变为差异化服务竞争,这是通信市场竞争发展趋势。

(二)通信市场品牌竞争

品牌要完全摆脱价格战的阴影。目前电信运营商在品牌战略方面,还是以资费要素为主要的表现形式,新的品牌就是一个新的资费套餐形式。在这种情况下,品牌不会产生溢价,反而成了价格竞争的精美包装,目前,公认比较成功的“动感地带”品牌,也没有脱离价格的影子。未来电信市场的品牌竞争,就是要通过建立强势品牌,提高企业竞争力,摆脱价格战影子,让通信品牌给企业带来品牌溢价。如韩国SKT是品牌经营的典型,SKT的资费在韩国三大运营商中最高,但是,其用户流失率很低,这得益于强大的品牌竞争力。

品牌运作要处于战略层面,而非战术层面。电信企业的品牌分为企业品牌、客户品牌和业务品牌。运营商的品牌运作,目前更多放在战术层面上,宣传的重点主要放在业务品牌上,目的在于扩大市场占有率。运营商的品牌运作应当着眼于长期的品牌建设,重点是企业品牌建设。战略意义上的品牌,不是推出多少种业务品牌,因为业务品牌会随着业务的升级换代消失,而企业品牌可以长存。

品牌要体现独特个性。在市场品牌竞争中,各个运营商的客户品牌,其目标用户群应该互相避开。业务品牌内涵要体现自己的特色,加强产品的竞争力。“品牌名称”和“品牌内涵”两手抓。运营商打造品牌,进行新业务宣传,既要强调品牌名称,还要增加用户体验传达品牌内涵。如中国联通公司品牌图标是中国结,其品牌内涵是情感沟通。

可见,品牌战略是个长期系统的工程,通信运营商要提升品牌竞争力,实现品牌领先战略,需要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探索,但是,电信市场竞争由价格竞争转向品牌竞争,这是通信市场竞争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通信渠道竞争

渠道是宣传业务、发展用户、提供优质服务的重要环节。渠道的优劣关系到企业市场竞争力,电信运营商渠道竞争策略包括以下几方面。

改造自有营业厅。电信运营商的自有营业厅承担了对全部渠道体系示范和引领的作用。我国现有主要运营商均有自有营业厅体系,这些营业厅除销售之外,还承担了客户服务功能,在视觉信息传播、市场信息采集方面,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如对现有营业厅进行VMD(可视化营销策略)的改造。我国电信运营商提供的业务种类多,结构复杂,因此运营商需要付出大量的营销努力以构建品牌忠诚。业务设计和资费吸引,只是用户造访店面的必要条件,而VMD则是促成这一行为的关键。VMD不仅仅是华丽的橱窗与装修,更重要的,它是渠道,是促销体系,是差异化营销战略体系,能够提高营业厅和产品形象,营造令人愉快的店内气氛,并能提高销售效率。

体系改造。体系渠道占据了目前销售体系的最大比重,它们数目众多,且在形式、规模、紧密程度上有很大的差异,但是,渠道的所有权不在通信运营商。商和运营商之间是一种供销合作关系,经济利益决定了双方的合作关系。运营商需要通过这一类渠道,增强渠道竞争力。商通过业务获取销售收入。商行为是否规范取决于商的素质。素质较差的商,甚至不惜在电信业务上降低价格,其目的促进终端销售业务增长,这样可能导致通信价格体系混乱,损害电信运营商的声誉。

另外,数据业务种类繁多,变化速度快,结构和功能复杂,不易被用户理解,用户要求提供服务咨询活动,这是产品延伸价值,即服务价值。为此,要求对以销售为主的渠道进行管理体系的改造,并转化到销售和服务并重的经营形式。

增值合作商渠道。体系仅仅在业务下游与运营商合作,而增值合作商与电信运营商的合作更加紧密,其范围不仅包括销售和用户服务领域,还包括业务设计、内容提供、网络运营、市场运作等。最早的移动通信业务主要针对行业用户和公众用户,通信公司为他们提供无差别的服务,此后通信公司逐渐与其他行业联合,共同开发新业务。如中国移动在动感地带业务上与麦当劳合作,中国联通在BREW上与建设银行合作,这些是品牌和业务设计上的联合。在未来大融合时代,各个行业实际上是趋同的,针对用户需求,广电、传媒、金融、电力、汽车等行业的企业,完全可以提供相同的用户解决方案。借助于信息系统,用户可以在电信运营商处办理银行业务,也可以在银行办理电信业务,目前的手机钱包业务已经表现出这一趋势。这种渠道类型实际上更是一种战略资源,适合所有的电信运营商。

直复营销渠道。所谓直复营销,就是消费者通过非人员的媒体接触商品或服务后,通过电话、邮件、电视、互联网,以及其他媒体来完成订货和购买的销售方式。直复营销的形式有数据库营销、一对一营销、个性化营销、关系营销等,其共性是利用多种途径,针对个体沟通进行非店面式的销售。目前的电信运营商均具有成熟的客户服务热线体系,客服热线作为渠道,既方便了用户,又为现有的渠道体系做了有效的补充。

未来市场渠道竞争中,直复营销渠道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其中,互联网将起重要的作用。用户强调电信需求的个性化,企业为用户所选择的业务组合千差万别。不同的业务对手机终端的配置提出了不同的需求,互联网较好地支撑了这一销售目的,同时,很多数据业务依赖于互联网来实现。互联网渠道由于对现有渠道体系冲击较大,因此更适合具有创新意识新进入者加入。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电信企业垄断经营局面被打破,电信竞争机制的逐步建立,以及电信市场陆续对外开放,电信业务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这为我国通信事业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电信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同时,电信实践经验需要总结,并上升到理论。这就需要人们观察分析电信市场的发展变化,不断探讨新的问题,促进电信市场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安俨.试论分销渠道策略成为企业主要竞争策略的原因[J].现代商业,2008(3)

第6篇:时政新闻论文范文

关键词:新民事诉讼法;举证时限;新问题;新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5.61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5-142-02

举证时限制度在经历了经验提炼和理论论证的漫长“洗礼”后,终于在我国2012年《民事诉讼法》中得以确立,为实现证据随时提出主义向证据适时提出主义的转型铺平了道路。一方面,该制度的确立具有现实的进步意义,从诉讼理念到制度设计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另一方面,从制度发展的一般规律可知,我国的举证时限制度仍处于初步确立阶段,许多方面并不成熟,这就需要理论界与实务界对该制度做更深入的研究,以推进制度完善的进程。

一、民诉法修正前后之规则比较

(一)保留之处

1.保留了证据失权这一(广义的)制裁方式。修正前,诚然一些学者主张:“通过费用制裁取代证据失权,建构以费用制裁为核心的举证时限制度。”[1]但新民诉法保留证据失权的法理基础在于:其一,此次修订将“诚实信用原则”增加为民诉法的一项基本原则,为证据失权提供了正当依据;其二,无论英美法系,还是大陆法系,证据失权都已成为一项较为成熟的法律制度并已成为各国立法的必然趋势。其三,现代程序法除追求公正外,还要兼顾时间与经济效率价值取向。

2.保留了举证期间由法院指定的方式。《证据规定》第33条规定了两种举证期间的确定方式:法院指定;由当事人协商并经法院认可。本次修订保留了前者,对后者的态度未于明确。学理上,后者更符合尊重当事人程序选择权的法理。

(二)修正之处

1.迟延举证的法律后果:从“单一模式”迈向“多元选择适用模式”。修正前逾期举证的法律后果只有证据失权一种,修正后增加了训诫和罚款两种制裁方式,并且以说明理由为前提条件。

2.证据失权的基本立场:从“严格失权”转向“宽松失权”。依据《证据规定》第34条和第47条1款的规定可知,证据失权的条件较为严厉,几乎没有缓冲的余地。修正后新法第65条2款表明了宽松失权的基本立场。

3.对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新法将《证据规定》第36条改为“可以向法院申请延长期限,法院根据当事人的申请适当延长。”在技术上将“应当”改为“可以”表明修正了延期申请是当事人的一种程序选择权而不是义务;在权限上,取消了两次且由法院决定的限制,表明该制度赋予了法官更大的自由裁量权。

4.新法第115条对罚款数额的提高表明,加强了逾期举证且理由不成立的后果严重性。

二、民诉法修正后的新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一)价值取向实难判断

事实上,上述规范的变化背后隐含着价值取向的深刻变革。而价值取向的确定也是该制度在当前司法适用中遇到的最大困境。我国举证时限制度创制的成因是为了缓解海量案件压力、提高诉讼效率、克服证据随时提出主义的种种弊端。从新法第65条整体体现的价值取向来看,其目的是期望像英美证据法那样兼顾公正与效率之双重价值。从期间确定方式看,坚持了传统职权主义,以期在法院统一指导下使庭审程序顺利进行,从而提高诉讼效率。从逾期举证法律后果看,其秉持实体公正优先、兼顾程序公正的宽松失权立场。然而,问题在于该制度在我国的运行环境与英美法系国家大相径庭。因此,如果法官对该制度的价值定位不一致,可能会导致“同案不同决”的现象。

(二)自由裁量权限过于宽泛

相比《证据规定》的严格失权,修正后赋予了法官更加宽泛的自由裁量权,缺乏一个自由裁量权和法定化标准之间科学合理的限度。具体表现在:

1.何谓理由成立?对如何认定逾期举证的理由是否成立没有基本的判断标准。根据新民诉法第65条2款可知即使当事人说明的理由不成立,法院依然有权采纳该证据。对于这样一个关系证据最终是否能被法院采纳的重大问题,完全依靠法官的主观经验和道德底线判断,在我国现有司法环境下显然有些不合时宜。

2.证据失权之构成要件是什么?缺乏认定证据失权的构成要件统一标准。从该法条来看,认定证据失权的标准只有两个,一则为超过指定期限;二则为理由不成立。事实上,理论界对证据失权之构成要件的尚存不同观点:如对主观要件,一些学者认为应当包括故意和重大过失;[2]另一些则认为仅包括故意。[3]对失权临界点的界定尚存争议:有些认为应当限定在一审庭审准备结束前或法庭辩论结束前,也有些认为应当限定在判决宣告前,[4]还有些认为原则上举证期间应当限定在审前准备阶段,但对证据失权临界点的限定应根据审前的不同程序而有区别。[5]

3.证据失权规则存在不确定性。修正前《证据规定》中逾期举证之失权例外情形仅有两项:一是提出新证据;二是“但对方当事人同意质证的除外”。而修正后例外规定增加为:说明理由且理由成立;理由不成立,但法院认为应当采纳;采取训诫、罚款的制裁措施代替失权;提出的证据属于新证据。由此,摆在法官面前的问题就是理由成立的标准是什么?另外,对新证据的认定尚存争议,有学者认为这里的“新的证据”是指当事人在阶段和审判阶段没有提供的证据,而不限于“新发现的证据”。[6]而根据《证据规定》的解释则仅是“新发现的证据”。

三、完善民事诉讼举证时限制度的新对策

(一)明确举证时限制度的价值定位

举证时限制度究竟应当立基于何种价值取向,这是完善举证时限制度的首要问题。由于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在举证期限之设置目的、背景和制度基础方面不同,其价值取向也相应存在差异。在英美法系,举证时限制度承载着双重功效:一是为了促使当事人及时举证、防止消极懈怠和故意拖延;二是为了防止诉讼突袭、保障程序公正。而大陆法系的举证时限制度主要是为了促使当事人及时提供证据,让法庭审理顺利进行、提高诉讼效率。我国民事诉讼格局与大陆法系国家基本相同,实行连续审理方式,审前准备程序的作用虚化。[7]虽然,我国民诉法制度设计的初衷是为兼顾公正与效率,但实际运行中却难以兼顾二者。因此,一方面需要法官在适用中充分认识立法者期望兼顾双重价值的良苦用心;另一方面,举证时限制度在克服随时提出主义弊病的同时,其本身也具有先天的局限性。这就需要法官在适用中注意与处分原则、诚实信用原则之间的价值衔接,尽量在公正与效率之间寻找科学的平衡点。

(二)衡平自由裁量限度

考察各国民诉法典对该制度的规定可知,此次修订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法国新民事诉讼法典》的经验,该法第134、135条规定了由法官确定当事人传达书证的期限……必要时,得科处逾期罚款以及如未在有效期限内传达书证的,法官可将其排除辩论。第563、564条的规定了上诉审中当事人可以提出新的证据,但原则上不得提出新的诉讼请求。且2006年法国最高司法法院的判例解释规定:书证传达是否迟延,应由本案法官自由裁量。[8]这种几乎没有限制的自由裁量权配置方案,较符合法治环境与文化发达国家的国情。然而,在我国现阶段司法环境条件下,对自由裁量的限度应持谨慎态度为佳。本文认为需要从明确理由成立的判断标准、规范证据失权的构成要件和细化制裁措施的适用规则三个方面完善。对如何认定理由成立,有学者提出:“对当事人提出的逾期举证的理由应从宽认定,即只要逾期举证存在合理的事由,主观上不具有拖延诉讼的故意或重大过失,便可认定逾期举证的理由成立。”[9]对证据失权构成要件可从如下方面细化:第一,是否超过法院指定的举证期限且无正当理由;第二,当事人是否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第三,当事人主观是否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第四,客观上是否造成了诉讼迟延的事实且逾期举证是导致该迟延的主要成因;第五,法院是否尽到提示、释明或送达等义务。

(三)理顺证据失权规则

应当理清证据失权豁免的选择顺序。在原则与例外之间、例外与例外之间应当通过司法解释等方式进一步细化。本文认为应当从该制度的基本价值取向出发,以提高诉讼效率为宗旨,证据失权是原则,不失权才是例外。否则就会“架空”举证时限制度使之成为“花瓶”制度。而例外适用的关键标准应当考察当事人的主观过错和导致诉讼迟延的不利后果;听取对方当事人的意见,这样做既是基于私权纠纷解决机制,应当充分考虑处分原则;又有益于逐步形成由职权主义到当事人主义诉讼理念的转变。

(四)完善相关制度及司法运行环境

任何一项法律制度的运行都不能孤立的起作用,若想真正使其发挥功效,必须有一套系统的制度基础、精良的人才队伍和良好的运行环境互相配合才能达致。这就需要完善如下具体措施:第一,增设证据失权程序保障措施,如法官应在指定举证期限时或期间届满前对当事人尽到释明义务。另外,允许当事人对制裁不服的可复议一次。第二,完善审前证据交换制度。第三,提高司法独立性,逐步实现职权主义向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转型。

参考文献:

[1] 李浩.举证时限制度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法学,2005,(03).

[2] 李浩.民事判决中的证据失权:案例与分析[J].现代法学,2008,(05).

[3] 张卫平.民事诉讼中举证迟延的对策分析[J].法学家,2012,(05).

[4] 毕玉谦.试论民事诉讼上的举证时限[J].法律适用,2001,(01).

[5] 张卫平.民事证据制度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357.

[6] 汤维建.民事证据立法的理论立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57.

[7] 张卫平.民事证据制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332-335.

第7篇:时政新闻论文范文

市场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信用是市场经济的枢纽,因此,探讨中国市场经济中的信用问题,具有特殊的意义。

一、市场经济的核心问题之一是信用

这里讲的信用”,是以社会成员之间相互信任为基础的广义信用。在市场经济中,信用集中、具体地体现在以资金为纽带的市场参与者的相互信任上。信用实现的程度高,市场经济的发展就规范,社会扩大再生产就可以在正常、高效的基础上进行,反之,市场经济的发展就会扭曲,会波折重重。

信用问题在市场经济中有特殊的重要性:

首先,信用问题贯穿于市场经济的各个角落。在市场经济中,市场参与者的信用关系形成了一个环环相扣、互为前提的有机网络,这个网络中的某些环节断裂,必然对整个网络产生连锁性的破坏,且这种破坏呈现放射性恶性扩张的特征。特别是信用网络中的某些重要环节如金融、大企业间的相互信用等出现问题,对市场经济秩序的破坏就更为严重、影响波及面就更为广泛和深远,其实际破坏性要比表面上体现出来的大得多。

其次,信用问题从根本上制约着市场经济能否健康发展。社会信用水平的高低直接对社会道德水平发生影响,在一个信用水平不高的社会里,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水平都会扭曲,这就会使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动摇;同时,社会信用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市场经济的保障水准,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依靠法律作保障,而法律的威严只有在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对其行为负责任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自80年代初开始,我国企业之间相互拖欠资金渐成风气,进入90年代后,债务拖欠的规模越来越大,牵进去的企业越来越多。至今,债务拖欠关涉到几乎所有企业,整个经济领域信用严重贬值。不良的信用导致不正常的经济和金融运作:银行作为结算中介,对企业相互间的信用监督逐渐失效;因企业间相互不信任而设置的结算障碍如现金交易、款到发货等使商品流通速度减慢;商业银行在社会信用水平过低的现实下只能苛求过高的信贷安全保障,如要求贷款的高抵押率、项目的低风险性等,使得社会资金供给总量萎缩,制约社会再生产规模的扩大等。现在已可以清楚地看到,不良信用正从根子上腐蚀着我们的国民经济。

二、中国市场经济中形成不良信用的三大原因

(一)重复建设导致大量企业出现支付危机

我国市场经济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的盲目导向具有相当的普遍性,我国的许多世界第一”就是明证:如彩电生产线的数量世界第一;汽车整车生产厂的数量世界第一;电冰箱厂家数量世界第一;摩托车厂的数量世界第一;高星级酒店的数量世界第一等。市场旺盛的短暂需求盲目引导了大量的重复建设,重复建设的后果就是大量的企业因其商品价值不能实现而面临淘汰。这些面临淘汰的企业,无例外地发生支付危机,成为我国市场经济信用不良的发源地。

(二)企业集团不良信用成为社会不良信用的关键

企业集团的组建,自80年代以来一直是中国经济改革的重头戏之一。不可否认,企业集团作为一种生产要素的优化组织形式,在生产的集约化、产业的互补性、资金的集中使用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越性,近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起飞的主要推动者就是按托拉斯、康采恩、辛迪加等方式组织起来的企业集团。即使是现在,企业集团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中依然发挥着骨干作用。西方国家企业集团的组建,有一点特别值得注意,即其是一种生产要素的自然组合。

我国企业集团的组建,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拉郎配”的产物,如早期自行车行业中“永久”集团、“凤凰”集团的组建,就是把生产同一类产品而生产技术、管理水平、经营机制等方面都有巨大差距的企业人为地拢在一堆,事实上成为一个松散的企业集团,这并非生产要素自然组合的结果,除了商标统一外,根本失去了企业集团资源优化组合的意义。遗憾的是,类似行为在我国风起云涌,呈不断蔓延之势。90年代以来,大量的非公有制企业加入了集团化改造的行列,企业集团”队伍更是空前膨胀。由于我国经济管理制度方面的漏洞较多,如对工商注册资本金的真实性无法实施有效监控;对企业集团并表核算的资产负债无权威机构去加以认定并负责;加上社会中介机构过多过滥而导致的不规范操作使企业资产的价值难以得到真实评定等,导致大量的企业集团空壳运行。貌似强大而实际虚化的集团”往往成为巨额融资的载体,集团在运行时其债务往往被架空,而一旦停止运行其债务就会落空。虚化的企业集团已成了吞食资金的黑洞,其不良信用是社会不良信用的关键。

(三)泡沫经济逐渐破灭为不良信用火上浇油

我国企业的高负债经营恐怕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在我国生产型企业的营运资金中,负债要占到70%以上,流通型的企业则这一比例为80%以上。尤为突出的是负债基本上是银行贷款(近年来拖欠应付款已成为企业负债的重要部份,但归根结底,这一部份拖欠款又会主要转化为被拖欠企业的银行负债)。这样的资金结构,使我国市场经济对银行信贷的变动过度敏感。用银行贷款进行投资与用自己的钱进行投资,在投资主体对投资冲动的自我约束力度上是绝对不同的,拿来”的钱用起来总是“大手笔”!由于我们的市场靠信贷支撑,信贷一倾斜,市场就繁荣,反过来又需要更大的信贷投入去支撑这种繁荣,一旦这种繁荣畸型化,则大量的信贷资金就无法正常循环,社会信用就受到严重破坏。

近年来国际经济领域的例证和我国的实践,已充分证明靠高额信贷刺激和支撑的泡沫经济必然会逐渐破灭,进而导致大量的信用链断裂,最终对国民经济产生根本的破坏。1996年以来席卷东南亚的金融危机,近来已严重危及到号称世界经济强国的韩国、日本,并有演变成经济危机的迹象。有人将此次金融危机归罪于国际金融炒家的袭击,我认为这仅是看到了事物的表面现象,事实上,卷入此次危机的国家均是经济发展过度依赖于信贷扩张的高泡沫经济国家,泡沫经济表面上十分繁荣,在金融领域风平浪静的时候可以维持较长时期的兴旺发展,但过度依赖信贷的脆弱性,决定了其经受不起冲击,出问题、甚至发生危机只是迟早的事!

欧美国家对这个问题认识得较早,解决得较好,这些国家的企业,其营运资金中绝大部份是自有资金,银行贷款只占其总资金运用额的15%左右,无论是单个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还是整体国民经济的抗风险能力都是比较高的。这些国家市场经济的运作基本建立在平实的基础上,尽管发展速度可能没有搞泡沫经济的国家快,但安全性、稳定性、可持续发展性则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三、重整信用、再理市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要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待理之事千头万绪,但首先要牢牢抓住信用”这个纲。在目前信用水平严重滑坡的现实下,重整信用已是迫在眉睫之事。

(一)由国家出面,大规模重整国有企业的信用。

国有企业现在最头痛的问题莫过于资金不足、负债过重,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并带来一系列问题,如:偿付能力不足而互相拖欠货款并引起链状反应;负债过重使企业难于进行扩大再生产而导致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下降,大量职工下岗;无力进行新投资促进产品上档次导致竞争力下降、逐渐被市场淘汰等等。国有企业形成今天这样的困难局面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但过多地对此进行探究没有太大的意义,重要的是正视现实并寻求解决办法。国家有关部门近来准备采取三项重大措施解决国有企业资金困难问题:一是通过税收上照顾以增强企业积累能力;二是对原来拨改贷”的资金逐渐转化为国家对企业的投资以减轻企业的利息负担;三是对企业的债务委托专门机构托管以助企业解脱债务包袱。我认为前两条确有利于增强企业活力且立竿见影,后一条其利弊有待实践检验。这些措施的实施,为重理企业信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国家应委托或组织专门的机构,将企业从上述优惠条款中得到的资金优先用于解开信用上的死结。从一时一事或单个企业看此举可能收效不明显,但这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效果会逐渐从根本上体现出来。

(二)对企业集团的融资,应抓住牛鼻子——统借统还。

企业集团之间、企业集团与其它企业之间、企业集团与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拖欠一般来说数额较大,实际债权债务关系有相当多的部份不明确。这里仅举一例:一个企业集团包括集团总部在内的多家成员单位,若都由集团作担保,或这些成员企业之间相互担保,在多家金融机构贷款,这个集团就很容易获得巨额资金。集团内部通过资金调度以后,往往会出现借钱的不用钱,用钱的不借钱,或以张三名义欠的债,而实际债务人却是李四。一旦发生信用危机,一是资金额过大难于清偿,二是债权债务关系错综复杂,难于找出头绪。近年来许多企业集团空心化动作,大量的资金金蝉脱壳,债务甩给一个空壳集团,给社会留下巨大的信用不良问题。

西方发达国家大型企业集团一般来说资信情况较好,有一个经验特别值得我们借鉴:这些国家的大型企业集团在融资上一般都由集团统筹,纵使有的下属公司直接对外融资,其集团也实实在在地对债务承担连带保证责任,其保证资格在实有资产担保能力范围内,企业融资保证能力的真伪由社会中介机构评判并承担连带责任,因此,很少有大规模诈取或套取资金的情况发生。我国有必要迅速、及时地建立企业集团融资的有效监控机制,这个机制的牛鼻子就是对企业集团的融资实行集中统一管理,手段可硬一点。对企业集团融资实行集中管理一刀切,这样,一则便于融资对象对企业集团的实力进行把握,二则也便于企业集团加强内部管理,强化集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现代企业集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实质上是以资金为纽带的),有效制约住盲目的投资扩张欲望。这样做的代价可能是企业的经营活力受到一定影响,经济发展速度受到一定制约,但减小了泡沫经济的影响,经济发展速度更有实际意义,通过整顿集团信用而促使社会信用状况好转,对理顺市场关系、规范市场行为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加强宏观调控,尽量减少重复建设。

中国最大的腐败是什么?我认为是盲目的重复建设。一个大的投资决策失误,几亿、几十亿、甚至几百亿的投资就可能付诸东流,而最终往往连基本责任人都找不到,这在中国是屡见不鲜的教训!投资失误的最直接结果就是破坏社会信用,因此、加强宏观调控,减小投资失误是重整信用、再理市场的重中之重。

经常有人有意无意地将国家调控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其实,无论哪一个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其宏观调控手段和机制都是有力和成熟的。我国现阶段不是宏观调控过头了,而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力度太小!可以肯定,在较长的时期内,我国市场经济的盲目调节行为还会继续存在和发展,国家只有不断加强宏观调控力量,特别是通过必要的行政手段和金融调控手段,将市场盲目调节的危害尽可能降低,才能从源头上制约不良信用的扩张。

(四)建立信用形象管理机制,营造良好守信氛围。

建立有效的信用形象管理机制、营造良好的社会守信氛围,是解决不良信用问题的治本工程。

现达国家普遍重视信用形象,而且形成了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在那些国家里,一个企业、一个公民,若信用形象不良,会遭到社会的唾弃,并很难再有发展机会。这就使得信用问题几乎受到每一个人的珍视。企业是由人管理的,企业的信用问题,根本上还是人的信用问题。长期以来,因科技水平所限,我国经济领域信息闭塞,一些信誉扫地的企业法人和个人,往往骗了东家骗西家,一路得逞。随着电子计算机在经济领域应用的大规模推广,信息的传递、调阅已经相当简易,但我国经济领域的信用问题,却依然相当严重,原因何在?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我国的信息网络大多自成体系,这就为信息资源的共享设置了障碍。以银行为例,我国每家国有商业银行的信息网络均自成一体,各地方商业银行的信息网络又自成体系,这样,在本系统范围内对往来企业和个人的信用形象还勉强可以把握,但跨系统的信息就无从得知了,一些信用不良的法人和个人照样可以在各个金融系统之间游刃有余地行骗。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已经迫切需要在全社会建立信用形象管理机制、营造良好的信用氛围。此事应该由国家成立专门的权威机构来管理,也可主要依托金融系统来进行,原因有三:

1、成熟的技术手段。金融系统经过十多年的电子化建设,计算机的普及程度已相当高,只需要由人民银行出面筹建统一的电子管理网络,就可以实现金融系统间的信息资源共享。

2、良好的管理基础。金融机构是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管理最为严密、最为细致的部门之一,人员的整体素质较高,资料的完备性较好,凡往来法人及个人的业务资料,均有很长的保存期。这就为建立信用形象档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8篇:时政新闻论文范文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语文;整合

当前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也给语文课程的教育带来了不少好处,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是当前教学的发展方向。语文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来获得教育的信息,利用其便利的条件与其他教师进行学科的探讨,也运用信息技术将教学的任务变得更加丰富,增添了许多乐趣,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初中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激发学习热情

以前的语文教学简单又无聊,教师只是使用粉笔与黑板来进行知识的教学活动。那么,如果在教学活动中引入一种生动的学习条件,便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其中。而处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语文教学活动中,不能使用从前的教学方式去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而是采用新颖的手段去鼓励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加强语文各方面的训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一步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水平。对于教师而言,可以很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鼓励他们对教学内容进行思考,提升自己的想象能力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二、信息技术的合理使用

在当前的教学理念指引下,语文教师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与时俱进,而信息技术也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在学习的过程中,课堂教学成果的提升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合理使用。信息技术能够开阔我们的认知视野,世界观不再狭隘,而在教学的活动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得到正确的评估,给教师带来更深的体会,可是,前提是要正确使用初中信息技术。

比如,在《背影》这一课时,某些语文教师就完全依赖课件,在教学中展示了很多父母亲的背影,这样的教学,学生体会不到教学的内涵,学生对于其中的父子之情也是不太了解。对此,我们可以转变一种方式,使用朗读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与作者产生共鸣,以收获较好的教学成效。所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依据教学的内容来选择教学的形式,来增强课堂的教学成效。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交流与促进

比如,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可靠的网站,指引学生寻找有关的辅助资料,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技能,突破从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讲解。如此一来,借由信息技术这个环境,语文教师与学生增加了彼此的交流,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效。而且,学生对于互联网也是十分好奇的,相信他们能够使用好互联网,去获得有利的资讯,收获颇多。除此之外,在作文教学的时候,网络上有许多参考资料,学生只要学会使用网络,就可以获得很多有利的信息,能够丰富自己的写作内容,给作文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而在这个时候,教师也可以给予合适的教学,让他们使用互联网去进行知识的学习。

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下,将初中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彼此更好地整合起来,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技能,还能够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是正确的选择,也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第9篇:时政新闻论文范文

具体说,目前压在中国股市头上有三座大山。其一,股权分裂的大山。高达2/3的非流通股在中国资本市场与可流通股并存,既是上市公司一股独大和一股独霸的根源所在,又压得中国资本市场喘不过气来。其二,股票交易所垄断的大山。必须尽快完成多元化、多层次化资本市场体系的建立,实现股市结构调整,摆脱“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假货、赝品充斥“精品店”的被动局面。其三,股市旧文化的大山。十年发展,我们不仅没有弄清股市的本质和基本功能,而且在台湾股市旧文化的影响下,庄家、发牌、出局、筹码等近二十种赌场术语在股市中泛滥,使人们技资股市如置身于赌场之中。不仅买股票的人谈到股票投资总是不能理直气壮,而且其投资行为也是以跟风撞大运取性分析和判断。

这三座大山使今无中国资本市场的规范化发展举步维艰。中国资本市场面临第二个十年,这一时期的根本任务不在于扩容,而在于调养生息,进行结构调整。具体说,就是要推倒压在中国股市上的三座大山。

本文是从资本市场基础理论研究出发,在建立股市新文化、树立正确投资观问题上,作一探讨。

二、股市基础理论探讨,刻不容缓

中国股市不平凡的十年是在巨大的理论争议和现实波动中发展起来的。从早期“股份制是私有化”的政治观点之争,到今天中国的资本市场是否像“老鼠会和赌场”的文化歧见,这种风风雨雨始终与中国资本市场的高速扩容相伴随。如果说,前者是主张和反对建立资本市场的两种力量之争,这已在“摸着石头过河”和不辩解、不争论的指导思想下,回避了意识形态方面很多矛盾和干扰,我们已建成了初具规模的资本市场。那么后者则主要是在主张培育发展中国资本市场的实践中,如何使中国的资本市场得以健康发展而产生的不同观点,尽管其都主张规范发展资本市场,但路径的不同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事实上,我国资本市场理论的研究始终落后于资本市场发展的实践,不仅对资本市场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没有论证清楚并广为宣传,而且对资本市场的许多概念和技术层面的资本运作分析技术也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培训和普及环境。令人遗憾的是,我们采用了回避争议和矛盾的做法,这些资本市场的重大理论问题始终。没有突破,人们普遍还在资本市场就是赌场,要么跟庄搞投机,要么随机撞大运的投资理念中徘徊。

概括起来,中国股市有三个没底:

1.上市公司造假没底

上市公司造假既有资本经济作为股权虚拟经济监管难度大的原因,也是我国特殊国情下的一股独大所致。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石,上市公司质量的真、假、优、劣是决定中国资本市场是投资场所还是赌场的关键。正确投资观应是建立在投资人对上市公司的理性判断并作出相应用脚投票选择基础上,来促使上市公司以自身价值提高给投资人带来良好投资回报的投资机制。它是投资人对投资对象在“蛋糕做大”基础上来实现投资人投资收益的体现,而绝不仅仅是在二级市场上机构和中小投资人之间利益分配的“零和游戏”。但中国的上市公司到底还有多少个银广厦、吉林通海、蓝田股份,人们心里没底。

2.政策没底

我国资本市场政策市特征明显,这是新兴转轨市场的必然现象。因此,政策决定股市,是把政策作为一个长期的调控手段来炫耀,使中国的股市处于一涨就怕、一怕就打、一打就跌、一跌也怕、一怕又托、一托又涨的恶性循环。最终是政府调控股市,形成典型的政策市。而人们却看不见那只“看得见的手”,人们不知道它什么时候想干什么。

3.股市理论的探讨没底

中国股市到底是赌场、老鼠会,人们置身其中是在撞大运、尔虞我诈的场所,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的经济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这个市场的基本功能,这个市场培育的投资人在市场经济中究竟发挥着何种作用,都亟待理论的证明。而资本市场监管的各种政策的出台,也是建立在正确的股市理论的基础上。但目前我们的股市理论体系极不清晰和完善。

解决三个没底的核心是探讨并完善股市的基本理论。基础理论问题对上可以影响政策,影响决策者那只“手”;对下则可动摇资本市场投资人的信念和信心。因此,在这三个没底当中,对我国股市基本理论的探讨最为重要。

研究我国的股市基本理论,当务之急是要解决两大问题。第一是在社会主义资本经济条件下,股市的基本功能探讨,使人们对资本市场首先有一个认识上的突破。第二是股市新文化和股权新文化的建立。解决这两个问题,不仅能教育股民建立正确投资观,更重要的是让决策者和监管部门都能正确认识资本市场的本质和基本功能。在转轨特征明显的中国股市的监管上,有效地发挥那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

三、股市基本功能探讨

我国股市的每一次波动,都跟股市的基本理论不清、扰乱人们的思想密切相关。十年来,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迅速,但资本市场理论的研究却严重落后于实践。股市大讨论虽然目前暂时处于平息状态,但是只要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理论问题,一旦市场发生波动,否定我国股市的声音,像赌场论、老鼠会论就仍会冒出来。这些理论在特殊时期,都和资本市场发展和政策的制定密切相关,监管政策直接受资本市场理论的影响。继续采取回避态度,不论证清楚这些问题,势必对我国资本市场今后的发展产生不良的结果。

股市的基础理论研究应从股市的基本功能探讨入手,我认为有以下四个功能:

1.资源优化配置功能

股市的资源配置功能体现在两个环节上:其一,一级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就中国的实情说,股市资源的配置过程主要是在一级市场通过IPO方式完成的。股市筹集的资金进入到企业,上市公司之所以能筹资,能被市场认知,在于它能提供被投资者认知的产品和劳务,在于它能生产社会需要的紧俏、盈利的产品。其二,二级市场再融资的配置功能,主要是通过上市公司的增发和配股来实现的。上市公司的持续融资功能就是社会资源再配置功能的体现,当然,二级市场的再配置同样是向高质量的上市公司倾斜。上市公司的资本优化是社会资源配置优化的前提。

所以,股市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与上市公司的质量及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密切相关。如果上市公司质量低劣,信息披露虚假,就会丧失这一功能,导致股市堕落为赌场。

2.晴雨表功能

资本市场不仅是一个资本和物的生产要素的配置场所,而且是一个国家乃至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信息的集散地,股票二级市场的价格与这些信息的质量正相关。因此,不仅股民而且一般民众,不仅企业家而且政治家,不仅国内各界而且国际各方,只要和所在国的利益相关,都会关注这个市场。而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同样会最先从这一市场反映出来。因此,资本市场更是一个信息场。在市场经济崇尚资本至上的旗帜下,资本的选择是最敏感的。在市场经济推崇公平、公正、公开的交易准则下,这一信息的反映在理论上说也是最公平、最准确的。因此,资本市场的风向标和晴雨表功能从表象上看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进行交易、判断重要的参照系,而从实质上看则反映的是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稳定和发展。它是中国了解世界和世界了解中国的最重要窗口。

尽管由于种种原因,如政策导市,机构操作,在某些特定的时期,大盘和个股会走出和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形势不相吻合的走势,但从长期看,在正常的形势下,股市是具有晴雨表功能的,股市价格与其价值在长期走势上应该是一致的。它与赌场的靠赌运和赌技好坏决定输赢是完全不同的。

3.价值发现功能

首先,价值发现功能是指在资本市场上一只股票的现实和潜在的价值,而从社会的角度说,它所表现的是一家上市公司为社会和股东现实和未来的贡献度。这一功能和企业真实的信息反馈和评价密切相关。人们通过股市所反映出的综合信息进行判断和投资,指导着价格方向,进而引导资源的分配。

其次,这种价值发现使人们能够看到某一行业、某一企业的内在价值,使人们对未来做出理性判断。这种发现一定要符合一定客观规律,所以它能推出一个概念,并且引导市场,人们承认这个概念,用超过人们现实中比用简单的成本价值要高的潜力判断去看待它,人们在股市中趋利避害的本能以及这种发现和投资人的利益相关性,决定了这个发现的过程是理性的,它标志着一个社会的理性经济走向。

第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趋利避害的无形之手引导整个市场经济的规律向前发展,因此要普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一致的思想,市场经济承认以单一个体为本源的自然发展,倡导个体和总体利益的一致性,其奥妙在于私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只要具备社会要求的理性和道德,遵守法律,恪守诚信,社会的总体利益就会得到同步放大。

4.股市的增值功能

股市的增值功能主要体现在股票的增值功能上。股票有三种价格,即票面价格,账面价格和交易价格,在论证股票的增值功能时,票面价格无意义,交易价格不能自身证明,唯有论证账面价格最能说明问题。股票的账面价格又被人们称为股票的含金量,一个公司的总体含金量是通过其所有者权益(净资产)反映的,而净资产是由股本、公积金、未分利润组成的。股份公司的分配制度决定了其年度利润分配,必须要先完成盈余公积金的提取,而这一基金的提取又决定了上市公司每股净资产含量的提高,这决定了股票有内在增值功能。如果我们把公积金的提取当作股票增值功能的内生变量,那么上市公司通过增发和配股所导致的每股净资产的增值功能,则是外生变量。这两个变量从财务分析上能直观看到股票的本金是可以增长的事实,股票的账面价格可以从一元涨到五元,正是源于这一机理。而股票账面价格增长导致的本金的增长是其他金融资产如储蓄、债券所不具备的。而账面价格的增长则是直接导致股票交易价格上升的合理因素之一。

论证股票的增值功能是我们解开资本市场作为虚拟经济的表现形式是否应该成为我国下一步改革开放主战场的关键所在。唯有论证这一功能,资本市场才能实现上市公司赢、投资人赢、市场赢的三赢局面。反之,人们就会把资本市场与赌场的“零和游戏”联系在一起,只是像赌场一样财富在参与各方之间的简单重新分配,是股民之间左兜和右兜的财富搬家,而这一过程由于造假和不规范,又充满了尔虞我诈。

资本市场具备增值功能是和赌场最重要的区别。只有论证这一功能的存在,投资人才会摒弃撞大运,学会判断和分析作理性的投资人。当然,创造三赢局面的基础是上市公司的业绩,在真实的基础上,企业的效益上升,直接带来股价的上升,才能带来资本市场的真实繁荣和投资人的获利,而上市公司也才能实现再融资和持续发展。

四、股市新文化的建立

(一)股市旧文化批判

在中国的传统上历来对股市就存有偏见,这种偏见加上我国90年代股市发展初期大量借鉴海外资本市场,特别是由于翻译文字的原因,主要是来自台湾的股市用语,而台湾的股市用语大都是从赌场术语衍生来的。由于我们没有能够进行批判吸收和投资者教育的主渠道引导,及时纠正那些不健康的、有明显误导的股市赌场语言,使其在二级市场股评家的口中大行其道,如庄家、筹码、发牌、跟庄、出局、庄家洗筹、与庄共舞等近20种赌场语言,这些语言极不准确,如庄家一词,庄家(Banker)在赌场里是指开局设赌者(通常只有赌场才具备这一资格),与闲家(Player)对赌,而把这一术语引入股市中,只有在深沪交易所作为实体也下场参与股票买卖与投资人对博时才成立。而把它用在即使是在主观和客观上会操纵股价的机构投资人和大户身上也是极不准确的。在西方国家的资本市场中并无庄家一词,那些违规的机构和大户往往被称作违规操纵股价者,还有一类则是合规的维护一只股票流动性和股价稳定性的机构——做市商(MarketMaker)。而我们由于没弄明白庄家的含义,把机构和大户都当作庄,似乎是股股有庄,跟庄成风,无庄不成市。但事实上,只要中国的交易所不下场对博,我国资本市场和西方国家一样,根本就就有庄家,有的只是那些违规操纵股份的机构。

显然,股市旧文化是导致中国资本市场不能健康发展和中小投资人不能建立正确投资观的重要原因。我们必须彻底摒弃从台湾引进的股市旧文化理论,首先从净化股市语言入手。废止庄家之类的赌场用语,而用机构违规者和价格操纵者取而代之,使资本市场和赌场区分开,一扫投资人“跟庄”的赌场风气。在中国证券市场开展股市,把投资者教育扎扎实实的搞起来。

(二)股市文化与股权文化的关系

当前中国资本市场正在探讨股权文化,股权文化的核心是通过诚信文化培育有良好道德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的职业经理人队伍,来保护价小投资人的利益,形成良好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和组织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说,股权文化是股市文化的重要内容。开展股市不仅要和投资者教育联系起来,也要和股权文化基本理论的探讨联系起来。当前由于上市公司造假现象严重,我们迫切需要在中国的资本市场开展诚信运动,开展股权文化的目的是树立上市公司经营者从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考虑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如果说股权文化是从公司的角度考虑文化和诚信问题,那么股市文化则是从资本市场的角度考虑文化和诚信问题;如果说股权文化是强调经理人的道德水平的提高,那么股市文化则涉及到监管部门、中介机构、上市公司、投资人等方方面面文化和道德素养的提高。

中国资本市场的当务之急是解决股市的新文化,解决了股市的新文化问题,股权文化的探讨就会迎刃而解。

(三)股市新文化的内涵

在中国资本市场开展股市,形成中国的股市新文化。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1.思想建设——正确的投资现

开展投资人教育,建立股民的神圣使命感和通过市场“看不见的手”承认人们在追逐自身盈利动机的驱使下,作出市场短线品种的选择,而这一过程也正是增加社会共同财富,推进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过程。这是一个投资人从传统的劳动参与到个人物化劳动——所形成的资本参与的进程,充分调动投资人对国家建设事业的参与意识,使参与者的盈利动机与国家经济的发展有机统一,这是对传统上以牺牲奉献来促进国家利益发展的重要补充。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投资人应该引以为荣,并值得人们赞誉。应该从正面去倡导这种投资者的道德与使命,而那种认为投资股市发不义之财的偏见必须被摒弃。

2.文化建设——科学侑专业知识的投资理念

在正确投资观的指引下,必须普及股市运作的科学专业知识和法律意识,提高投资者的专业素质,形成科学的投资理念,具体包括:(1)作理智的投资人,正确认识资本市场的风险防范;(2)学会对上市公司质量判断的基本知识,科学选股,不盲目跟风,实现资本市场价值与价格一致,作理性投资人;(3)熟悉资本市场的法规政策,对各种证券欺诈、操纵市场等违规行为能够防范,增强自我保护;放弃“跟庄”心态,开展股市的。社会要提高不诚信的成本,只有提高投资人本身的素质及理念。

通过投资人正确投资规和科学投资理念的建立,使之放弃撞大运和赌及跟庄共舞的心态,要从根本上学习财务知识,客观分析股票,这是我国资本市场真正走上成熟、健康之路的根本保证,也是当前证券监管部门开展投资者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