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我和谁都不争范文

我和谁都不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我和谁都不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我和谁都不争范文

杨绛先生在96岁高龄时,出版了她的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此书是杨绛先生于病中,提笔完成的一部人生“感悟录”,是她晚年对人生问题的严肃思考。一般而言,人老了,就会想一些看上去古怪的问题,比如神鬼、灵魂、天命等,杨先生也不例外。本书前言中,杨绛开篇就直指“死”字。她写道,我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再往前去,就是“走了、去了、不在了、没有了”。中外文化都用这类词软化那个不受欢迎而无可避免的“死”字。在生命的末期,心存恐惧是常态,但有的人是被“死”给活活吓死。超然面对,对生老病死看得淡然,人来到这个世界,最后也会离开这个世界,不必过于恐惧。杨绛在90多岁候,还能够洒脱地面对不可避免的“死”,可以说是一种超我的人生境界。

书中,杨绛先生谈到了修身之道。“人的身体需要锻炼,人的品德同样需要修炼。人的躯体是肉做的,不能捶打,不能火烧。可是人的灵性良心,愈炼愈强”。杨绛先生认为,要想成为堂堂君子,必须经过磨练,同时要有很大的自制力。

杨绛先生在书中说:“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杨绛充满智慧的思想和洞彻世态的豁达正是这个时代很多人所忽略的。

杨绛先生在世时,曾翻译英国诗人兰德的诗《我和谁都不争》: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杨绛先生内心安静、高贵、富有。尽管她离开了现实中的世界,而思想依然在高处。她超然的生命之境成为一个时代的传奇。和其他女性一样,杨绛先生也爱花草。读书写作之余,常常在家“搬花弄草”。为了享受自然的清风,家里的阳台没有封闭。徐徐晚风吹来,自然之通达就晓畅全身。早年为支持钱钟书写作《围城》,她甘为灶下婢,换钱给家人买肉吃。丈夫和女儿去世后,年近九旬的杨绛强忍悲痛,独自打扫战场,殚精竭虑地整理钱钟书上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的中外文笔记,出版了厚重的《容安堂馆札记》、《钱钟书手稿集》(40卷)等,并完成回忆录《我们仨》,自豪而悲悯地追忆“我们仨”的神奇组合和离散,呕心沥血只为“逝者如生,生者无悔”。

2011年,杨绛说:“我今年100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100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杨绛对“回家”安之若素,既无所求,亦无所惧,只感到内心的充盈和富足,她的内心世界早已没有了小我,始终都是站在人类的高度来看待这个世界,用自己平凡的一生来诠释着“大我”的境界,用文字来涤荡着这个染污的世界,这也是我们当代人应该好好反省的地方。杨绛先生能以105岁的高龄“寿终正寝”,与其说是修来的福分,还不如说这与她的心境有关。

在新形势下,我们每一个人应当主动加强自身修养,从“寄情”、“爱学”、“耐磨”、“净心”四个方面学习杨绛先生的“不争”精神。

首先是寄情。寄情于国家、社会和人民。杨绛先生的“不争”哲学,并非一种出世哲学,老子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里的不争,主要是指在功利上不争,而在其心灵深处,却有着家国情怀。几十年来,杨绛先生的作品在推动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她的稿费和版税都是直接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并设立“好读书”基金,至今已汇入2000多万元。

其次是爱学。钱钟书评价妻子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最才”就是源于杨绛的博览群书,即使是在时期,她仍坚持读书学习。到了晚年,她更是表现出旺盛的学习和创作精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96岁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第三是耐磨。“”初期,杨绛被安排打扫女厕所,大家闺秀出身的她每天忍受着污秽和恶臭,却硬是把女厕所刷得干净亮堂,休息时还不忘捧一本书在女厕所中读起来。她86岁送走了唯一的女儿,87岁送走了深爱的丈夫。经历了那么多的风雨,无论是对爱情的态度,还是对文学的态度,抑或对社会的态度,始终没有改变。今天,我们学习杨绛先生的耐磨精神,就是要忍得住委屈、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

第2篇:我和谁都不争范文

面对人生暮年的来临,能拥有一种欣赏生活、乐观从容的心态,实在难能可贵。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不少老年人从岗位上退下来后,心情乱糟糟的,或六神无主,或自叹垂垂老矣,精神支柱发生动摇,生活无所事事,失去任何兴趣与追求,似乎只能用无可奈何的心情等待“夕阳”下山。

其实,真正使人悲观和老去的不是年岁的增大,而是希望的减少。希望少了,生命的动力就少了,欢乐与兴趣自然少了。著名作家蒋子龙退休后说,老年人的幸福和快乐比一般人要多得多,最突出的感觉是心里空间大了,空间一大,精神就舒展、强健,更容易与人相处,与生活相容。空间是一种境界,许多不切合实际的渴望没有了,争名夺利的念头也没有了,如同返朴归真一般,只求在平凡的人世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归顺自然的美好。

不久前,我国的几名老年游客在法国兴致勃勃地参观一个美丽的花园。这个花园实在大美丽了,小路洁净,青草吐绿,花儿娇艳,空气新鲜。导游介绍说,这一切归功于一位老年花匠。据说,曾有一名研究园林管理的丹麦游客,十分欣赏这位花匠的工作,决定高薪聘请他到国外去发展。可是,这位老年花匠却说,我在自己的国家生活得很好,我很爱我的工作,我不想离开这里。这位令人钦佩的老人就是法国前总统密特朗。

一位曾经权倾一方的总统,退职后乐此不疲地修理花园,不但不感到失落,反以老花匠自居,热爱自己平凡的工作,干得一丝不苟,这真让我们一些退休后困惑、失落、唉声叹气、怨天尤人的人汗颜。

第3篇:我和谁都不争范文

杨绛先生着述甚丰,诸多成就中,散文最令读者心仪。读先生的文章,如与一位相交多年的老友对饮:酒淡而意永,余味绵绵,愈品愈甘,流于唇齿,畅于心间!

初嚼先生文字,并无突崛之感,平易、质朴,甚至可谓“朴素”。(窃以为钱钟书的文字,尤其是散文,较其夫人,不免狡黠之余多了些许卖弄,难免晦涩)然朴素的字句似一条脉脉溪流:舒缓、清澈,淙淙流来,竟不挟一粒沙石。(有批评家称之——清新文字)清新,固然是先生行文的特质之一,但清新之外,似乎孕有更富张力的文字美感。

《杨绛散文》所涉及内容极广。有序跋、学术艺评、追忆往事、人物、前言、书评等等。每一种题材的文章于先生笔下均晓畅通透。先生叙事,似在小写意,一笔一划都恰到好处,并无层层泼染的磅礴气势。娓娓道来,亲切至极。文章的叙事结构简单、条理,营造了异常广阔的想象空间。读者于其中可任意进退。余以为《干校六记》最具先生的文字风格——简单真诚。

《六记》虽记录的是一个黑暗年代中的种种艰辛,读来竟无半点酸涩,只是琐事。(难怪先生在她的《丙午丁未年纪事——乌云与金边》中自嘲又不无嘲讽地说:“我只是反复:假如我短寿,我的一辈子早就完了,也不能再责望自己做这样那样的事;我不能像莎士比亚《暴风雨》里的米兰达惊呼“人类多美呀。啊,美丽的新世界······!”我却看到了好个新奇的世界。”)于是这串串琐事,成就了《六记》中人物的韵味、人情。《六记》的文字很平静,甚至有些明快。先生在追忆往事的过程中并没有引导我们去诅咒黑暗、声讨罪恶,她就像一个行走在暗夜里的歌者,叩磬而歌,呼唤光明。先生回首往事的姿态惟剩两种——乐观、宽恕,也恰恰是《六记》的魅力所在。《六记》末尾先生写道:“……据说,希望的事,迟早会实现,但实现的希望,总是变了味了……,看不到这次名单上的老弱病残,又使我愧汗,但不论多么愧汗感激,都不能压减私心的忻喜……琐事历历,犹如在目前。这一段生活是难得的经历,因作六记。”莎士比亚说:忘了吧,宽恕吧。《六记》中的先生想必有同样的情怀!

杨绛先生可谓旧式的传统文人,且家学渊源。虽曾与西方文化有过深厚地交往,但其散文中却见不到丝毫“洋味儿”。她的文字大多体现了汉语的音律美、书画美。《散文》中的《林奶奶》堪称文字美的典范——口语化但不絮叨,记叙的仍然是生活中的琐事,但读来全不嫌琐碎,一个旧中国底层渺小老太太的言谈举止、处世为人活脱脱跃然纸上!我以为其文字的意境、意味直逼鲁迅!中国社会底层一干小人物的相貌品性在他(她)的笔下是如此血肉丰满、惟妙惟肖!

《杨绛散文》中用相当多的篇幅描写先生与丈夫钱钟书之间的生活点滴。文字依然简单而不张扬,却难抑先生对丈夫的丝丝眷爱与关怀。生活中钱钟书的一举手一投足在先生笔下全变成了饶有情趣的故事情节。文学巨匠钱钟书在她的作品中不过是一个亲和、宽厚、顽皮、睿智间或显得痴气的丈夫与父亲。(据说新版的《杨绛散文》又收录了先生的新作《我们仨》。这本书我也曾拜读。掩卷之余惟剩惊异。惊异先生竟然能用如此淡定、诙谐的文字描绘着治学严谨、为人老实的女儿;还有那个蛰伏于家中清净世界不与外人知的时而顽皮淘气、时而笨拙木讷的钱钟书;以及这个使普通人常生喟叹的学者家庭的普通生活。会心一笑的同时不免讶异——着书彼时先生已孤独一人。)

文如其人。先生的作品中流淌着智慧和豁达。当一个作家能够洞穿人生的时候,她的文字就趋于简单晓畅,却能于简单晓畅之间孕育出深邃的思想。诚如先生在这本书扉页上所译蓝德的诗: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

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第4篇:我和谁都不争范文

1、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愿意逃跑,不愿意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字和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

2、人能够凝练成一颗石子,潜伏见底,让时光像水一般在身上湍急而过,自己只知身在水中,不觉水流。

3、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4、丑人照镜子,总看不到自己多么丑,只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美。

5、我认为命运最不讲理。我们看到的命运是毫无道理的,专开玩笑,惯爱捉弄人,惯爱捣乱。

6、这个世界好比一座大熔炉,烧炼出一批又一批品质不同而且和原先的品质也不相同的灵魂。

7、灵魂的美恶,不体现在肉体上。

8、我们从忧患中学得智慧,苦痛中炼出美德来。

9、年轻时不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有一天忽然明白了,时间跑,地球在转,即使同样的地点也没有一天是完全相同的。现在我也这样,感觉每一天都是新的,每天看叶子的变化,听鸟的啼鸣,都不一样。

10、我时常听人吹牛,豪言壮语,使我自惭渺小。我也想吹吹牛“自我伟大”一番,可是吹来却“鬼如鼠”。因为只是没发酵的死面,没一点空气。

11、懒惰也是天生的,勤奋需自己努力,一放松就懒了。

12、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13、在人生的道路上,如一心追逐名利权位,就没有余暇顾及其他。

14、名声,活着也许对自己有用,死后只能被人利用了。

15、我和谁都不争,和谁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是艺术,我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16、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

17、人类并不靠天神教导,人的本性里有灵性良心。在灵性良心的指引下,人人都有高于物质的要求。

18、人虽然渺小,人生虽然短,但是人能学,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贵在于人的本身。

19、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20、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21、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22、一般人的信心,时有时无,若有若无,或是时过境迁,就淡忘了,或是有求不应,就怀疑了。这是一般人的常态。没经锻炼,信心是不会坚定的。

23、读书好比“隐身”地串门,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另请高明,和它对质。

24、一个人有所不足,就要自欺欺人。一句谎言说过三次就自己也信以为真的。

第5篇:我和谁都不争范文

艺术,是人类的共同语言,在国际交往中展现着别样的魅力。

本刊“艺术长廊”栏目推荐的艺术家,都是在中国当代艺术长河中显现的珍品,是艺术园地中绽放的璀璨奇葩,其作品体现着东西方文明对话的渴望,代表着这个时代中国画家对当代艺术的理解、追求与推进????

胡永凯

1945年生于北京,196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工作期间,担任多部获奖动画片的美术设计,如《九色魔》、《蝴蝶泉》、《女娲补天》等。

1985年入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任教。1988年移居香港。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香港新美术学会创始会长、北京海华归画院副院长,长居北京。

画风是天成的。一个画风的形成和画家的血统、教育、经历、素养、爱好等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有时甚至是“身不由己”。画风是潜移默化的,是艺术家综合气质的真实流露。

在当代中国画界,尤其是中国人物画领域,成功地塑造了自己的风格并受到认同者少之又少,胡永凯先生则是少数以其鲜明的个人风格立足于当代中国画坛的杰出大家。他的绘画将东方的含蓄与西方的感性完美地融和。大师黄永玉先生对胡永凯曾这样评价:一个较为鲜明的中国风格的作品是很容易感觉到的,它既跟人民、土地、风俗有关,也包括了民族的品味和脾气。我似乎感觉到这种有根的艺术有朝一日将会成为一种气候,一种纯中国风的健康气候……

在卢浮宫、大都会、乌菲齐等艺术殿堂,西方大师的真迹固然让人流连,但是敦煌、永乐宫、法海寺里面中国古代佚名巨匠的杰作同样使人震撼。通过观摩比较东西方艺术作品,旅居国外多年的胡永凯更加认识到了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更加知道了自己该怎样进行创作――那就是借鉴西方艺术语言,丰富自己创作的技巧与手段,充实中国绘画的内涵。胡永凯曾讲:近百年来西方文明与中国文明的融汇已成大势。从文化发展论说,这意味着进化。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交流、融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对我来讲,不管在哪儿居住我都是中国画家。一个人的社会地位能改变,政治面貌能改变,唯有文化属性是永远不变的。我虽然有多种身份,但仍是典型的中国文化人,我的画仍是中国画,中国是我的根呀!

在对待墨与色的问题上,胡永凯先生认为:随着宋朝以后文人画的兴起,逸笔草草的写意画占据了中国画坛的主要地位,而此时刚刚形成的画论却一味强调“墨为主,色为辅”,色彩只是为了“补笔墨之不足,显笔墨之妙处”。这时的中国画变成了士大夫阶层的一种笔墨游戏。色彩被一再淡化,不再作为造型艺术的一个重要手段。实际上,中国人绝非天生的色彩弱视,只是长期中国画界重水墨轻色彩的习惯势力使我们丢掉了真正的汉唐传统,这是非常可惜的,这也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画的发展。在当今日益开放的全球文化一体化的现代化过程中,中国画坛又出现了“重墨轻色”的苗头,这应该及时引起我们高度的警觉与深思。

胡永凯讲道:一种潮流不会长久,因为某些跟风的画家缺少“艺术的真诚”。在漫长的艺术历史长河中只会留下几个真正具有独创性的弄潮儿的名字而已,其他的一切必将会被历史的大潮所淹没。

画境是心境的折射。无忧无虑,小园信步,心定神怡,坐看云起,这种愿望在缤纷杂乱的现代社会中显示出了弥足的珍贵。艺术的美,往往在真真幻幻、如梦似醒之间,胡永凯的绘画――梦中醒着他的意识,飘着他的幻想,吟着生命的诗和诗的人生。胡永凯曾讲:引起更多人的思索,这是我追求的目标。

胡永凯先生主要的画展、获奖及作品收藏

1984年作品《消夏》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并获上海美术佳作奖

1988年在中国台北皇冠艺文中心举办画展,展后多幅作品被收藏。 同年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日本东京大学、 丹麦皇家画廊再次举办巡回展,展后作品《牧》被收藏

1990年在美国加州比华利山罗戴(RODEO)画廊举办画展

1992年在香港大会堂举办画展

1993年作品《内室》入选大英博物馆“中国当代绘画展”

1996年参加“香港艺术双年展”,作品《彼岸》被香港艺术馆收藏

1998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画展,作品《春讯》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1999年作品《荷韵》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并获优秀奖

2000年参加“第二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作品《粉壁流影》被深圳美术馆收藏

2001年作品《春讯》入选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百年中国画大展”

2002年参加“第三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作品《城市拼图系列之假日》被收藏

2003年在中国美术馆参加“首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和首届《北京风韵》专题展,作品《御苑春宵》《无语立斜阳》被北京画院收藏

2004年在中国美术馆参加“第二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同年,参加在北京、东京举办的“第六回中日美术交流联合展”,作品《君子之交》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

2007年在香港中环广场举办《静观-胡永凯的彩墨世界》画展

2008年作品《祈福家园》参加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办的“2008奥林匹克美术大会”并被收藏

第6篇:我和谁都不争范文

放学了,我一个人慢慢地往回走,一边和从我身边骑车过去的同学打着招呼,一边小心地甩掉那些试图和我一起走的人。我只想一个人走,默默地想些什么。我看到了不远处的一家三口,五六岁的小姑娘走在中间,她的爸爸牵着她的左手,她的妈妈牵着她的右手。走着走着,他们停了下来,小姑娘的爸爸轻轻亲了亲她,小姑娘也轻轻亲了亲她的爸爸。我忽然觉得很感动,因为这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的情景,那时,我和爸爸妈妈也是这么亲密,他们也曾这样拉着我的手走在幸福大道上。是啊,现在想想,那时自己是多么幸福!没有忧虑,没有痛苦,与父母没有任何争执。也许,与爱自己的人没有隔阂真的是件幸福无比的事。

还是回到现实吧。我知道,父母依然是爱我的,但那爱已经成了枷锁,让我不再感到幸福,反而感到沉重。我不知这是我的错,还是父母的错,也不知一切为什么会变成这样,难道仅仅因为我的成绩?

我知道成绩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非常重要,但我毕竟一直在努力。我真希望父母能多鼓励鼓励我,而不是总训斥批评我,而不是对那不高的分数大声咆哮;我希望他们能多体谅我一些,而不是对我的所作所为吹毛求疵……其实,这些都不是我最希望的,让他们感到欣喜感到幸福,才是我内心深处最大的希望。但我知道,这难以实现,我的基础不是特别好,要想让自己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那谈何容易。

我觉得有些内疚。

到家了,和往常一样,只有我一个人。

脚步声传来,是爸爸。我总能听出爸爸妈妈的脚步声,而且每次听到都很高兴,但我也总把自己的这种高兴掩藏,脸上依然是一副漠然的表情。

“你们家睿睿这次统考考得怎么样啊?”

“不行,这孩子,整天吊儿郎当的,不好好学习,也不知道在想什么,让我和她妈很头疼,不像你们家娜娜,让家长多省心啊。”

“我们家娜娜倒还凑合,这次又是第二名。”

“多好啊,真让人羡慕,这是你们的福气,我们是没这福气了。”

是邻居张阿姨,她总是忍不住向周围的人夸耀她那上重点高中的宝贝女儿,而且每次都是大着嗓门儿喊,很让人讨厌。但现在,我更讨厌的是爸爸,他和张阿姨的对话让我难堪,让我把路上产生的内疚统统抛到了爪哇国,心里只剩下了愤怒。我冲到客厅里,面对着将要打开的门,冰冷而笔直地站着。

爸爸打开门,和我正好面对面,这显然出乎他的意料,他一下子愣住了。

我瞪了他足足30秒,然后跑回屋里,用力甩上了门。

我有点儿想哭。

爸爸总是这样在别人面前嘲笑挖苦我,丝毫不顾及我的感受。要知道,我也是个人,是个有尊严有个性的人,我不允许任何人随意践踏我的尊严,就是爸爸也不行!我承认我的学习比不上娜娜,但我也有比娜娜好的地方,那就是娜娜早恋了,而我没有。娜娜早恋的事情是我亲眼看到的,我真不知道爸爸要是知道了会有什么反应,也不知道张阿姨要是知道了还会不会那样眉飞色舞地大声夸耀她那宝贝女儿。我真想把这件事大肆宣扬出去,让周围的人都惊讶无比,让自己有机会欣赏爸爸和张阿姨以及周围很多人的惊讶。我用力把书合上,把作业本塞进抽屉,轻蔑地笑笑,然后打开录音机,大声放起了音乐。

(3)

星期天,我正在房间里认真地读着新买的《读者》,电话响了,我放下书,拿起了听筒。

“睿睿,在干吗呢?”

“欣欣,是你啊,我正看杂志呢。你在哪儿呢?怎么听着很乱?”

“我就在你家前面的那条马路上,我,格格,还有林,你也来吧,咱们一起随便逛逛吧。”

“OK!”

我放下听筒,匆忙地和妈妈说了一声,就跑下楼。

风有点儿凉,不过阳光很好,这样的天气我喜欢。我们骑着车在路上瞎逛,随意聊着周杰伦和孙燕姿。我喜欢和林聊天,他是一个健谈的男孩。林骑车很快,我一边和他聊着,一边也加快了速度,等我们的聊天阶段结束后,我回头一看,发现欣欣和格格已经被我们远远地甩在后面了。

我和林停了下来,一边等欣欣和格格,一边继续刚才的话题。我用目光向四周“搜索”了一番,因为我总感到有人在后面一直跟着我,可“搜索”后,我并没发现有什么认识的人,看来是我太敏感了。

回到家,刚打开门,我就闻到了一股很浓的烟味,又是爸爸,抽这么多烟,干吗啊。

“你站住!”

我愣住了,看到了爸爸青筋暴露的脸。

“你――”

“我?我怎么啦?”

“你这个不争气的东西,你给我滚出去,再也别回来!”

我惊愕地站着,有点儿不相信眼前发生的一切。

妈妈过来了,妈妈显然也在生气,她把我拉到沙发上,说:“跟我们好好说清楚。”又把爸爸拽到凳子上,说:“慢慢说,用不着发这么大的火。”

爸爸从凳子上猛地站起来,问我:“你去哪儿了?”

“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你到底有多少‘时候’?我问你,你刚才去哪儿了?”

“刚才?没去哪儿啊,我们随便逛了逛。”

“你们?”爸爸吼着,把手里的烟使劲儿扔到地上,“你们?你和谁?”

妈妈把爸爸重新按在了凳子上。

“和谁?和――”

“说不出来了吧?”爸爸冷笑着,“你真是太不像话了,太过分了,小小年纪就和男生逛街,你这么不学好,竟然还敢干这种事!”

“我――”我僵住了,我知道自己已经是百口难辩了,这时,我想起我在路上一直感到有人在跟踪我,看来我的感觉果然没错,但没想到那人竟是爸爸!

爸爸居然在跟踪我!

我也愤怒了,我知道在这件事上我理亏,但更不该的是爸爸!爸爸不该跟踪我,不该仅凭我和林骑车聊天就断定我在早恋,更不该这么凶巴巴地对我大吼。我知道爸爸说的“干这种事”是指早恋,可我没有,我没有早恋。

我等待着爸爸的耳光,我决定不躲闪。

爸爸扬起了胳膊,他的巴掌在落下的时候,由于受到妈妈的阻挡,落到了我的左肩上,我趔趄了一下,左肩很疼。

爸爸的这一巴掌把我理亏的感觉打到了九霄云外,我觉得我一点儿都不用自责了,我望着爸爸,居然笑了笑。

“你打我,真没道理,你打啊,你打啊,随便你怎么说,我就是和男生逛街,怎么啦?怎么啦?”

爸爸惊呆了,我清楚地看到他的眼睛里闪现出一丝绝望,他颓然地摇了摇头,突然又一次站起身,把烟碟狠狠地、狠狠地扔到了地上。

那烟碟在空中划了一道凄美的弧线,一声脆响之后,成了一地细碎的玻璃,就在我的脚下。

我的心猛地颤了一下。我望着那一地细碎的玻璃碴子,似乎一时反应不过来是怎么回事。

爸爸不再说话,只是拼命抽烟。

妈妈开始收拾那一地碎片,一不小心划破了手,血流了出来。

我似乎明白过来了,我闭上眼睛,不敢看那一地碎屑,不敢看妈妈流血的手,更不敢看爸爸绝望的眼神。也许,爸爸的心也已经像他心爱的烟碟一样变成了碎片,再也无法拼成原来的样子。

(4)

回家的路上,我碰到了娜娜和她爸爸,我向他们打招呼,他们冲我笑笑,笑得都很勉强。我注意到了娜娜爸爸的脸色,很不好看,也注意到了娜娜的眼睛,红红的。

娜娜怎么啦?这个骄傲的“小公主”怎么也有掉眼泪的时候?

我一边想着,一边故意放慢了速度,落在了他们后面,我怕被娜娜的爸爸有意无意地问到成绩。

上楼的时候,我听到了一些人的窃窃私语,看他们的神情,好像就是在议论刚刚上楼的娜娜。我没听清他们在说什么,好像是说谁找上门来了,还大吵大闹的,好像还说什么重点中学也有这样的,好像还有人感叹了一句:“真是没想到 啊……”

我把这些只言片语“粘”到一起,又把我看到想到的“拼”到一起,忽然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娜娜也真可怜,张阿姨或许没想到,她的炫耀给别人带来了更多关于自己女儿的谈资。我有点儿同情娜娜了……

第二天,我把娜娜的事情讲给了欣欣,当然欣欣并不认识娜娜,我也只是随便说说。欣欣听后沉默了一会儿,说:“你知道格格给林起了个什么绰号吗?”

“不知道,什么呀?”

“贾宝玉。”

“贾宝玉?”

“多情公子啊。”

我笑笑,心里有点儿酸。

欣欣说得很对,林的确是对谁都好,很有点儿多情公子的意思,林可能喜欢广交朋友吧。其实,林的这一点我也发现了,只是一直不愿相信。欣欣借着我说的娜娜的事情说起了林,似乎是在暗示我什么。

“还好,”我在心底对自己说,“还好我没有喜欢上林。”

这些天我和爸爸倒是一直相安无事。我感觉爸爸最近有点儿变了,他经常在晚上9点10分准时坐在电视机前,看半小时电视,他以前是很少看电视的。还有,他对我和善了很多,不再总是那么横眉冷对的。但我知道他对我依然心存不满,依然不肯降低对我的要求。

我看了看表,9点10分,我听到了爸爸打开电视的声音。他每次看电视都把音量调得很小,以至我侧着耳朵听了足足5分钟,也没听到什么。爸爸在看什么呢?他怎么突然喜欢看电视了呢?

我决定出去看个究竟。

9点38分。我拉开了门,爸爸看到我,装作无意地换了一个频道。

“我想看会儿周杰伦的演唱会,今天晚上电视转播。”

爸爸疑惑地看了我一眼,淡淡地问:“作业做完了吗?”

“做完了。”

“那你怎么不复习复习功课?”

“累了。”

爸爸对我的回答显然有些不满,但他还是把遥控器递给了我。

看到爸爸回房间了,我急忙按了一下遥控器上的“返回”键,跳转到了爸爸刚才看的频道。

主持人正在和嘉宾握手,字幕显示:“明天同一时间,‘家教’不见不散。”

我有点儿呆住了,爸爸居然在看“家教”节目!脾气暴躁的爸爸,居然在看“家教”节目!

这真的是我一点儿都没想到的,我一直以为爸爸永远都不会改变他对待我的方式,一直以为他想改变的只是我而已。我一直把我和他这些天相安无事的缘由归结为我的改变,认为是我在学习上加倍的努力减少了我们之间的误会和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