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英语国培研修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管理共同体的构建
以网络平台为主体的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构建一个务实、有责任感、懂培训的管理团队,这是实现培训有效性的一个关键点。对各级教师远程培训而言,这个管理团队,在市级层次就是由市级总管理员、市级各学科班主任组成的管理团队和由市级学科专家组成的辅导员团队;在县级,就是由各区县培训机构和遴选的区县各科班主任组成的管理团队和区县学科辅导老师组成的辅导老师团队;具体到一个学校,则是由学校管理团队组成的校点班主任,骨干教师担任的学校辅导员。这不同层级的管理团队和辅导团队,对进行远程培训的中小学教师而言,在网络上,他们适时地进行组织管理,网上交流,网上学科专业引导,网上答疑。在虚拟的网络中,通过电话联系、QQ交谈以及论坛交流。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培训的管理团队和辅导团队,与老师们形成了一个网络虚拟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成员之间的联结,就是以共同完成远程培训任务为共同目标。网络团体构建成的管理共同体,需要在实际团体中进行远程培训管理探索,总结管理经验,提出问题建议,会商未来远程培训管理有效途径,结成实体的培训管理共同体。以四川省乐山市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为例,2010年9月乐山市依托全国教师继续教育网为学科远程培训平台启动了乐山市第一批乐山学科远程培训,培训项目为全市3693名中小学老师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的学科培训;同年11月,乐山市参与了“国培计划”中小学几个小学科的培训项目,这几个培训学科依托的网络平台有全国教师继续教育网、新思考网,教师研修网;2011年4月,乐山市启动第二批学科远程培训,这次也是依托全国教师继续教育网开展的全市4212名教师的学科远程培训。这样大规模数量教师参与远程培训,不仅需要网上的虚拟团队适时的管理,还需要管理团队从网上落实到网下到位,进行问题研究和策略探索。在这几个培训项目开展期间,乐山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在学科培训中期专门召开了各学科辅导专家研讨会,共同探讨远程培训的有效性,以及学科辅导专家在远程培训中所要担当的重要角色;在培训后期,召开了县级培训机构项目负责人研讨会,分析全市学科远程培训所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探索农村教师学科远程培训有效性的有效策略。在2011年国培结束后,乐山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组织参与国培计划的班主任、辅导老师召开国培研讨会,总结国培计划中远程培训对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有益和不足之处。从网上的交流,落实到现实团队中的共同研讨,形成一个经验丰富,认识到位、管理到位的管理团队,这是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所必须具备的首要要素。
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利用网络培训平台提供资源的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从他们登录进入平台学习的第一天开始,来自不同区域的教师们就在网络平台上形成了虚拟的教师网络共同学习体。在这个平台上,老师们可以针对平台提供的学习资源,在平台提供的相应板块里相互交流。这些交流形式包括论坛发帖、研修日志的,教学反思和教学叙事的撰写,作业和总结的提交。通过这些方式的交流,在这个虚拟的平台上,老师们形成了网络虚拟学习共同体,他们共同奉献和分享这个共同体成员在远程培训中的教育教学经验与智慧。但这个共同体所共享的平台毕竟是虚拟的,老师们需要从虚拟走向现实,在现实的教学教研中展示、交流、分享远程培训所获所得。这就是远程培训在教学中的实践运用。安徽无为县教师进修学校所提倡的现场研习,就是远程培训在现实教研中的实践运用,也是参训教师们的虚拟共同体走向现实教研共同体的一个范例。这种现实的教研共同体,可以由市级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和教研机构,也可以由不同区域的教师培训中心和当地的教研机构共同组织发起,共同营造远程培训现场研修的气氛。乐山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在2010年的国培过程中以小学英语学科作为了一个试验范例,在此次现场教研的活动中,师训中心选取了一个县级区域的一所小学作为教师培训现实共同体研修的场域,让本区域参加国培的小学英语教师,现场做了一个新方法新课堂的展示,将网络上所习得的理论,用于实际的课堂中,这是一次非常有益的远程培训实效性的探索。2011年6月中旬,乐山市师训中心又选取了另一个县级区域,做了小学数学现场研习会。组织发起者是乐山市教科所小学数学教研员兼2011乐山市第二批学科远程培训小学数学辅导专家。这次现场研习会参加的人数和内容的丰富,都超过了2010年国培小学英语的现场研习会。这次现场研习会,更好地把网络虚拟的管理团队、辅导团队以及参训教师团队联系在了一起,让这些不同的虚拟团队走进现实,形成了远程培训的现实共同体,其间交流了经验,展示了远程培训所得成果和经验。2011年11月,乐山市师训中心利用“国培计划”继续教育网“国家专家到我身边”初中语文远程视频答疑会在乐山召开的契机,组织了两个区县近100名正在参与“国培计划”初中语文远程培训的老师们参加了现场答疑会。这样的现场答疑会,让专家从线上走到线下,与教师们面对面交流,同时也让老师之间从线上走到线下,面对面共同交流,起到了网络交流到现场研修的良好效果。这样的现场交流和答疑,深得很少有机会与专家面对面交流的农村初中语文老师们的好评,加强了老师们参与远程培训的有效性。
一、“两体六互”模式的提出与构建
“影子研修”,也称为“体验式培训”“跟岗培训”“贴身培训”“影子工作”,是一种针对专业人员的现场培训方式。
在实施“国培计划(2012)”重庆市小学英语教育教学名师异地脱产研修项目的过程中,我们发现 “师傅带徒弟”式的传统影子研修模式受到了极大挑战,原因有二:其一,重庆市小学英语师资队伍尚在成长之中,据统计,目前仅特级教师3人,市级骨干教师80余人,可以担任名师研修指导教师的人选严重不足。其二,名师班的学员是从各区县遴选出来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具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研究基础,普通骨干教师难以对其进行有效指导。必须创新原有的“师徒”模式,改变影子学员和指导教师的指导与被指导关系。
“两体”即构建“合作研修共同体”,确立“导师学员双主体”。“合作研修共同体”是指导师和学员之间的关系,在名师影子研修的过程中,我们认为指导教师和影子学员都是学习者,是一种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发展的关系。 “六互”即“互学——互研——互构——互助——互动——互进”。
二、“两体六互”模式的实践
我们针对指导教师和学员的实际情况,变“师徒结对”的教学关系为“强强联手”的合作研修关系,让学员和导师在研修的过程中携手共进。
(一)“两体”模式的构建
首先对指导教师进行了选拔和培训。我们制订了指导教师选拔标准:第一,指导教师须具有市级或区级骨干教师资格,在教学或教研中有一定的特色或优势;第二,须有持续改善教学的愿望,较强的课堂研究能力、组织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对指导教师的培训,我们主要围绕影子研修的目的和任务、“合作研修共同体”的构建、“导师学员双主体”的职责、“六互”模式的操作与运用来进行。
同时,我们召开影子研修动员大会,让学员明确影子研修目标,提出“四个一”的研修任务:学员与导师共同研制每一节课的教案,共同上好凝结集体智慧的每一节课;学员要上一节体现前期培训成果、体现出教学行为转变的高质量的汇报课;学员要策划、组织一次专题研讨活动;在研修期间,要确定一个问题,在课堂上进行实证研究,并撰写行动研究报告。
为进一步促进学习与研究、观摩与实践的融合,我们提出,学员和导师在研修中应树立六个意识:课程意识、教学意识、目标意识、研究意识、反思意识、成果意识。学员与导师应共同经历观课互学——备课互助——改课互研——上课互听——评课互动——研课互进的过程。
(二)“六互”模式的实践
1. 互学
即相互学习。“合作研修共同体”成员通过观察、思考,追问等手段,发现“操作者”的教学特色、优势和亮点,并深入探究教学活动背后隐藏的教学原理,全面总结、提炼某一教学行为蕴含的理念、策略。
2. 互研
即共同研究。“合作研修共同体”,就是一个课堂研究团队,团队成员可以将自己学到的某一理念或具体操作方法放到课堂中加以验证,也可以在备课、听课、评课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查阅资料,开展实证研究。
3. 互构
即相互构建。“互构”有两个层面:其一是导师和学员齐心协力,构建“合作研修共同体”;其二是群策群力,共同构建合理的课堂流程结构。在同课同构、同课异构、同课再构活动中,通过观察分析、对比论证,发现各种方案的优缺点,从而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4. 互助
即相互帮助。影子研修不是闭门造车,需要各“共同体”成员之间相互支持,通力协作,共同完成研修任务。“共同体”成员要通过观察、记录、对照、反思、查证等方式相互查找不足,探求成因,并寻找解决方案。
5. 互动
即多向互动。我们为学员搭建了面对面的交流平台:每天早晨开展前一天的研修总结活动、集体备课活动和说课活动,听完课后开展集体评课活动;每两天举办一次学员论坛,每周举行一次全校教研活动,每月举行一次区级以上教研活动。同时,学员还可通过远程交流平台,把研修中的所思、所感、所悟、以及发现的问题,在更大的范围和空间里进行互动交流。
6. 互进
即相互促进。“共同体”成员通过课堂互构学会了优化课堂的技能和本领,通过课堂观察丰富了研究的方法和手段,通过互动交流改进了教学理念和方法,通过互学互助发现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在采取“听、观、问、议、思、做”的过程中,全面提升导师与学员的课堂教学能力。
三、“两体六互”模式的效果
影子研修“两体六互模式”,关注学员和导师已有的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反思能力,把握了他们的最近发展区,提高了研修的实效性、针对性和科学性,在实践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实现了知识——能力的转化
影子研修既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验证、深化的过程。学员在影子研修总结中写到:“在影子研修过程中,之前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进一步清晰、升华”、“在实践和反思的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原来我们坚持的很多教学原则,背后都有着相关的理论依据。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检验,或者在实践中发现了学到过的理论知识,都充满着快乐。我感觉自己真正成为了课堂的发现者、研究者。”
(二)提高了教学实践能力
通过实施“两体六互”模式,提高了“共同体”成员分析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灵活利用教学资源、恰当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以及课堂组织与管理、课堂调控与评价能力和课堂用语与板书设计的水平。
(三)提升了研究与反思能力
培养了学员和导师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员和导师反思总结、撰写研究文章的能力。
[关键词]乡村;英语教师;培训
职业培训是教师职后专业提升及职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之一。为了完善教师培训,提高乡村教师的专题素质,2010年,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共同下发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的通知,启动了“国培计划”的实施工作。“国培计划”的实施对于提高乡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推动乡村教育教学改革,更好服务于乡村教育教学活动,促进乡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有重要意义。自“国培计划实施以来,乡村教师的培训现状及需求如何?如何使培训与乡村教学实际相结合?本文结合桂林师专“国培计划”英语学科项目实施的情况,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听课、查看学员总结等方式,分析乡村英语教师培训的现状及培训需求,并对乡村英语教师职业培训提出相应对策。
一、乡村英语教师培训现状
2015年,桂林师专参与“国培计划”实施的英语学科项目包括:乡村教师访名校项目和送教下乡项目,共六项,以小学英语教师培训为主;学员构成为:桂林市和百色市的乡村小学英语教师,共计428人。笔者通过参与该项目的管理、问卷调查、听课、访谈、查阅学员总结等形式,对乡村英语教师现状及培训情况有了一定了解。
(一)乡村教师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在以上六项“国培项目”实施前,我们对项目县的乡村英语教师现状进行调查得知,乡村小学英语教师师资力量较薄弱,相当部分是转岗或兼职英语教师,有的是语文、数学老师转岗教英语,有的是音乐老师转岗教英语。他们参加的培训以转岗培训为主。存在英语专业基础亟待提高的问题。
(二)乡村教师参加培训机会参差不齐。项目县边远乡村的教师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后,很少有机会参加培训。原因是学校边远,师资缺乏。教师如果去参加培训,就会造成无人代课的情况。近县城的乡村小学的教师参加培训的机会较多。原因是学校近县城,资源共享的机会多。也有学员谈到,由于县教育局在培训人员安排上统筹不够,有的学员参加了好几次培训,有的一次机会也没有。
(三)乡村教师对培训效果的认识莫衷一是。绝大多数乡村英语教师对参与培训活动,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具有一定的愿望。有的学员谈到,他们很愿意参加培训,出来接受新观念,开阔视野。但也有学员认为参加培训用处不大,因为乡村教学条件的限制,在培训中获得的新观念,新方法回到乡村学校用不上,反而带来很大的反差和失落感。
(四)培训内容不符合乡村英语教育教学实际。以往的培训存在教学手段过于前沿或现代化的问题,乡村英语老师通过培训后,难以将这些内容用于教学实践。此外,部分学员反映,以往参加过的一些培训,培训方式比较单一,通常采用讲座形式,培训理论课时多,拓展活动少。
二、乡村英语教师培训需求
在对桂林师专2015年“国培计划”英语学科项目的学员进行访谈中,我们了解到乡村教师的培训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项目设置需求。随着“国培计划”的深入开展,参加培训的乡村英语教师数量在不断增多。调查和访谈显示,国培计划项目中“送教下乡”和“乡村教师访名校”项目是乡村教师普遍欢迎的。送教下乡项目,集中在项目县城某学校进行培训,对大多数学员而言,学习生活都相对方便。乡村教师访名校项目,集中在桂林市几所名校进行跟岗培训,这个项目形式受刚毕业不久的年轻教师普遍欢迎,这类乡村教师年轻,思想活跃,勇于改革,加上没有家庭方面的负担,他们迫切希望接受新的信息和新的观念。
(二)培训内容需求。乡村英语教师对培训内容的要求包括:1.根据乡村与城市教学条件差异,适合乡村教师教学的培训内容2.结合乡村英语教学实际,涉及乡村小学英语教学方法的培训内容。3.少理论,多实践和互动环节的培内容。4.同课异构,促进教学的培训内容。5.课件、微课制作的培训内容。
(三)培训方式需求。调查显示,在国培计划,访名校、顶岗置换、送教下乡和网络研修项目中,超过60%的学员希望参加名校的跟岗或送教下乡。在培训形式上,85%的学员希望同课异构及课堂教学展示,70%的学员希望专题研讨与交流互动,55%的教师希望专家授课。
(四)培训团队需求。构建完善的培训团队,提高培训团队的综合素质,这是落实“国培计划”,提高乡村教师培训效果的重要条件。调查发现,乡村教师最需要的培训者是优秀的一线教师和教学名师,90%的教师希望一线优秀教师担任培训教师,65%的教师希望教学名师担任培训教师,也有25%的教师希望高校教师担任培训教师,另外有不到10%教师希望学校领导、教育行政主管领导担任培训教师。
(五)保障条件需求。“国培计划”的实施和乡村教师培训效果提升,促进教师队伍职业发展,离不开相应的保障条件,主要包括培训时间、管理方法、培训经费等。调查表明,80%的学员希望在学期工作时间内参加培训,以摆脱繁琐的教学任务和家庭琐事,进行7――10天的脱产培训;30%学员表示短期培训可在寒假或暑假进行。80%以上的学员倾向于每次培训时间不超过10天。在培训管理方式上,85%的学员认同学分制管理,同时还希望根据学院的具体情况实行人性化管理。
三、乡村教师职业培训的有效对策
为促进教师培训发展,结合培训工作需要和“国培计划”的要求,我们根据乡村教师培训现状及需求分析,从以下方面人手,采取对策。
(一)重视调查研究,科学实施培训项目。乡村英语教师培训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工作,为促进“国培计划”有效实施,我们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了解学员的基本情况和培训需求,明确培训的目的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在教师培训队伍、培训场地、资金、设施等方面做好准备工作,为乡村教师培训提供条件,有利于乡村教师职业培训和培训效果提升。
1.重视培训前的调查研究,了解培训需求。我们在培训前对学员开展问卷调查,并与项目县教育局进行座谈对接,了解他们对培训的愿望和建议,并对这些意见和建议整理归类,制定有效的培训方案,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提升乡村英语教师培训效果。
2.明确培训目标,制定培训计划。确定培训目标非常关键的内容,首先要明确“为什么培训”,并深入学习“国培计划”文件的精神实质,准确把握培训目标和要求,了解培训需求和参与教师的基本情况。有针对的制定培训计划。重视培训成果转化,推动乡村英语教师职业发展。探索出具有针对性、时效性的乡村教师培训方案,并创新培训内容、形式和途径,推动乡村英语教师培训工作顺利进行。
3.注重教师培训队伍质量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为了让学员在培训期间能了解到国内前沿的教学理念,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我们聘请区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桂林市教科所小学英语教研员、区教育局小学英语教研员、桂林市一线小学高级教师组成培训团队。她们将自身多年实际教学与教研员的经验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带领学员对新课标进行了全面的解读,并将许多实用的技巧现场演示给学员。她们丰富的知识面、扎实的基本功、风趣幽默的授课风格,带动学员思考,引领学员前进。
(二)精选培训内容,合理设置培训方案。在明确培训目标的前提下,精选设计培训内容和形式,加强培训过程的管理,有效组织乡村教师培训的各项活动。
1.紧跟目标制定培训计划,科学合理安排培训内容。课程设置以学员需求为主线,以“两部分,三维度”的形式展开,分别是专题讲座、课堂教学观摩和同课异构实践两部分,着眼于专业理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三维度。培训内容模块包括专业理念、课程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等模块及相关专题。
2.围绕计划采取形式多样的培训形式和方法,注重学以致用。在培训形式和方法上,根据学员的具体特点,精心设计培训形式,采用“参与式专题v座+名师课堂观摩+同课异构展示+学员实践汇报+后续跟进”的“多样交融”的培训模式,增加互动和体验活动,突出乡村英语教师主体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形成互动的培训场景,并通过相互交流和反思,加深对培训活动的感悟,总结经验,让乡村英语教师相互学习和进步,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创建“学员讨论QQ群”,为学员们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既可以交流学习期间的总结、心得、体会,也可以探讨、交流学习过程中的疑问,还可以分享学习期间的各种音像、课件资料。邀请授课专家人群,解答和指导学员的困惑及问题,巩固训后的效果。
通过形式多样的培训形式和方法,帮助学员转变思想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同时强化他们的英语语言素养,提高他们对教材的驾驭能力和教学活动设计的创新能力,提升他们的教学科研能力。
(三)采取多元化考核评价方式。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由授课专家、一线教师及管理团队组共同组成考评小组根据学员的表现进行全面客观地评价。考核成绩由学员的出勤情况20%,课堂参与40%,展示及任务20%,总结性成果20%构成。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秉承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理念,通过扎实有效的培训工作,培养一支四有(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三高(高水平、高技能、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促进教育教学工作提档升级.
二、主要工作及成效:
1、学期初,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和制度.结合市局下发的师训工作要点和我校实际情况,制定学校师训工作计划、校本研修计划、培训制度、学习制度,教师层次上,制定教师个人提高计划、个人读书计划等.
2、采取集中培训和个人自修查结合的方式,灵活开展教师校本学习.中学、中心小学支持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并结合国培—能力提升培训进行,取得了显著和效果.中心学校组织了电子教案的设计制做、如何应用及注意事项等专题讲座.坚持业务学习和政治学习,间周一次,注重教师思想修养和师德、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的培养.
3、成功举办了校本教研活动.4月9日,召开了“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5位教师展示了语文、数学、英语、美术、综合实践五个学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自我反思,大家敞开自我、各抒己见,探索多种途径教学方法,共同斟酌更好的教学方式,在观念的碰撞与交流中,及时发现问题、剖析原因、梳理经验、归纳提升,达成新的共识,高效、快速地提升了教学的有效性,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4、积极申报教学新秀及教学能手,参与区域教研活动.根据进修学校的指示精神,我校积极组织教师申报教学类先进个人,共申报了语文、数学、英语、音体美等学科计10名教师.5月12日在新兴小学参加了名师评选暨第二片区教研活动,与会教师,一致认为从中学习到了先进的理念和教学艺术.
5、积极组织教师参加2014国培----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我校共有93人参加这次首轮培训,我校指定一名教师做校级管理员,组织教师报名,督促、指导教师学习.截止到5月10日,我校的93名教师学习成绩及格率为100%,其中百分人数达23人,我校会继续督促教师完成培训后续的反思和学习.
6、各级组织走出去参加上级组织的学习与培训.3月19日,我校派骨干教师参加了科研培训会,提高了科研意识和能力.4月20日,我校派一名教师参加由奔驰公司组织在大庆师专为期一周的培训.5月6日,我校派周海艳老师参加在绥化教育学院举办的小学英语校本教研培训会.5月8日,派马思博自费参加了全国小语在黑龙江省举办的教研会.
三、下步计划:
1、举办小学教师三项基本功竞赛
论文摘 要:我国高校教师英语在职培训在21世纪之初开始受到广泛重视,各教育部门开始尝试各种形式的英语培训实践,尤其是近年来特别重视对双语教学课程的开发。但由于教育资源和培训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在政策执行和培训实践上不尽相同,文章认为继续健全培训制度,丰富培训内容,开发新的培训形式,增加培训经费的投入是未来英语培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高校教师英语培训应该是高等学校师资培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师英语水平对提高教学质量、提升科研能力、引进国外先进教学经验的作用越来越突显。从我国现行师资培训的种类来看,培训大约包括:岗前培训、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学、高校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单科进修等,尤其是岗前培训和国内访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常态化,但英语培训一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进入21世纪,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提升高校师资水平的政策和意见,极大地推动了各级教育部门对英语培训制度的建设。本文首先探讨政策因素对英语培训制度的影响,再描述各级部门培训实践的差异,最后分析英语培训制度建设、培训内容、形式和培训经费的问题。
一、影响英语培训实践的政策因素
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教育政策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不断作出调整和改革。为继续实施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创办一流大学,培养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努力建设一支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2001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简称“十二项措施”)(教高[2001]4号),措施中强调提高本科教学的质量,必须把加强中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重要位置,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家、省、市高等学校三级教师培训制度,按计划、有目的地培训中青年教师,特别是承担基础课和公共基础课教学的中青年教师。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暂不具备直接用外语讲授条件的学校、专业,可以对部分课程先实行外语教材、中文授课、分步到位。为贯彻这一措施,很多高校尤其是重点院校纷纷开展了双语教育改革和研究,开始尝试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提高教师的外语水平。
2007年,教育部和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同时,启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该建设项目计划旨在形成与国际先进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接轨的、符合中国实际的、具有一定示范性和借鉴意义的双语课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意识和能力。从2007到2010共支持建设500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每年将相关学科领域进行重点建设,并为每个项目建设提供10万元的资助。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建设内容包括双语师资的培训与培养、聘请国外教师、专家来华讲学、先进双语教材的引进与建设、双语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优秀双语教学课件的制作、双语教学经验的总结等。此时,从双语教学推广到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双语教学课程,积了不少经验。“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极大地鼓励了各校开发双语教学课程,努力通过各种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为了进一步加强高校教师培训工作,探索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开展高校教师新模式,推动国家精品广泛应用和共享,教育部在2007年启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体系并开展“国家精品课程培训项目”,在各省设立分中心开展教师网络培训,培训科目越来越丰富,仅2011年,计划面向全国教师开设的集中培训和网络培训课程就有369门。①其中语言类培训,2010年增加了“英语视听说”课程,2011年增加了“英语写作”课程,网络培训将是未来教师培训的主要形式。
二、英语培训实践的地方差异
在执行教育政策的同时,各地区高校为了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把提高教师的英语水平纳入教师培训的内容当中。这包括各省、直辖市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各类英语培训或双语培训班及各高校以“校本培训”模式为基础的英语培训。
我国现行的高校师资培训体系是教育部下设两个中心(高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武汉中心)、五个大区(中周六,东北,华东,西北,西南)及20多个省、直辖市高校师资培训中心(简称“师培”),主要任务是负责高校师资培训计划的制定和组织实施工作;承担高校师资培训的组织协调、理论研究、信息交流及社会服务工作。通过对各等级培训中心的调查,我们发现一些培训中心的培训工作开展得非常好,不仅严格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对教师进行常规培训,如岗前培训、教育技术培训和国内访学等,还增加了很多特色培训。例如,北京市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依托北京著名高校的优秀师资力量,组织开展了多种国内和国际培训,其中双语培训工作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到2011年,已经举办了9期北京市属高校骨干教师双语教学能力培训,派骨干教师到美国和加拿大进行为期4个月的双语教学能力培训,为保证培训效果,在出国前教师还要在国内接受为期一个月的语言强化训练,培训制度越趋完善,培训效果非常好。②再如黑龙江师培中心把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和双语教学作为三个重点工程来抓,③2005年黑龙江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赴香港中文大学双语教学项目”正式启动,从2005年到2008年已经连续举办了七期双语教学培训班,派近300名骨干教师到香港中文大学进行为期二周的双语教学研修。辽宁师培中心近年来也开展了双语教学培训的实践工作,中心依托大连理工大学,聘请国内外教授授课,“十一五”期间已经举办8期双语师资培训班,教育技术培训、双语教学师资培训已经制度化,落实工作稳步推进。
上述师培中心凭借著名大学的师资力量和教育部及省、市教育部门的支持,在英语培训方面起着引领作用。除此之外,各地院校也开展了灵活的校本培训,例如吉林大学该校从2002年到2011年已经举办了19期骨干教师英语培训班,积累了不少培训经验。其他如南京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也成功举办了多期骨干教师英语培训班。培训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师的英语水平、科研能力和双语教学能力。
此外,为了探索英语培训的新形式,探索一套卓有成效、功实可行的培训模式,为高校教师搭建一个提升英语运用能力的平台,2005年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与剑桥大学语言中心等合作开发了“中国高校教师英语培训项目2期”培训系统,该项目通过学习研发英语培训课件,探索中国高校教师英语培训新模式,以期提高中国高校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学术英语交流能力和学术英语写作能力,经过多个高校的试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孙伟、崔刚2007,康淑敏、崔新春2009)。
三、英语培训所面临的问题
不容置疑,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迈入21世纪后,教师培训工作从制度到形式和内容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一些部门对外语培训模式作出了不少的探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所显露的问题应该是未来工作的关键。
(一)培训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
从我国各级各部外语培训现状来看,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和科学的管理手段是非常重要的。培训不能时断时续,不能流于形式,一定要多借鉴国内外的培训管理经验,做到外语培训常态化。例如国家外专局2001推出“高校师资外语培训试点项目”,支持各高校聘请优秀外国教师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进行外语培训,旨在提高他们的外语水平和国际交流能力,增加用外语开设专业课、使用国外先进原版教材的比例。该项目在全国各重点高校设立了培训基地作为试点,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没有现成的培训经验可以借鉴,加之没有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手段,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刘南2007:109)。此外,各高校为了满足本校教师的发展和教学的需要举办了各种英语培训,为了加强管理,有些学校把参加培训与年度考核、职称评定及其他优先政策挂钩,使教师不得不参加培训,引起有些教师的不满。另有些学校采取自愿的方式参加培训,可由于缺少有效的监管和激励机制,不是所有教师都愿意参加,培训效果不佳。所以完善培训制度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学习国内外培训经验是当务之急。
(二)培训内容需要丰富,培训形式需要扩展
目前有些高校教师培训制度比较完善,以岗前培训为例,始于1986年,1998年教育部出台有关文件加以规范和推进,该培训以集中授课为主,培训内容包括高等教育法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职业道德等,由于这种培训是岗前规定性培训,所有新教师都必须参加,培训已经模式化、常态化。但单一的培训内容不能满足教师多样化、个性化和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要,如果把外语培训纳入到岗前培训计划当中,提早建立英语在教学研究中重要性的意识更有利于今后外语培训工作的开展。另外,从各级教育部门的英语培训现状来看,针对英语专业教师的培训课程较多,对非专业教师的英语培训多限于双语教学培训,在培训课程的设置和培训形式上还有待进一步探索。英语培训应该包括一般听、说、读、写技能的培训和双语教学培训,培训形式如请国内外专家集中指导、到国外高校进修、校本培训及网络培训都是有效的培训方式,重要的是要把英语培训当成持续不断的、持之以恒的经常性工作来抓。
(三)培训经费不足
培训经费涉及到如何分配教育投入,如何利用各种培训机会,如何提高培训效益的问题。教育部在培训经费筹措上采取的是“四个一点”原则,即教育部资助一点,承办单位减免一点,选派学校投入一点,参训学员承担一点。如北京师培中心由北京市教委资助对派往美国和加拿大进修的教师提供2万元的资助,其他由学校和教师分担。黑龙江省师培中心的双语培训经费由省教育厅资助,受训教师或学校只需要承担食宿费用。但由于这类培训的名额有限,每个学校每次只有1~2个名额,多数教师没有这样的学习机会。另有一些培训单位采取适当收费的方式为广大教师提高英语学习机会,培训时间一般都为短期,培训费一般是1 000元左右,加上食宿费用,如果没有学校的资助,几千元的支出,一般收入水平的教师很难承担。所以寻找既经济又高效的培训途径,建立一套完善的培训体系,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是需要探索的另一个难题。好在国家不断增加教育投入,加之很多高校还开展了成效显著的网络培训和校本英语培训,一系列探索都为这一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四)培训对象
许多培训政策和培训课程都把中青年科研和教学骨干教师作为主要培训对象,更有一些培训项目把培训对象限制在35岁以下或40岁以下,这明显剥夺了老教师的受教育权利,也不符合终身教育政策。当然其中的原因和培训资源少和培训经费不足有关,但如果各项政策对青年教师倾斜过重,势必影响其他教师的工作和科研积极性,并最终影响到整个教学和科研的发展。
结语
英语培训制度是在不断探索、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当中逐渐完善的。多研究和学习国家和省、市的教育政策,结合本校的实际,不断更新培训意识,满足教学和教师发展的需求,建立终身学习理念,多实践、多总结是开展各种培训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eb/ol].www2.cuc.edu.cn/highe-
du/law/4th.htm,2001-08-28.
[2]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07〕376号)[eb/ol].zlgc.org/detail/?id=1129,2007-12-11.
[3]康淑敏,崔新春。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校双语教学实践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9,(3):16-21.
【关键词】云南 高等师范教育 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12-01
一、改革开放以来云南高等师范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云南高等师范教育免学费政策研究
2007年5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中对部属六所师范院校的师范生减免学、宿、膳费。董美英,董龙祥认为高师生应该实行免费,作为义务服务期5~6年即可,对违约免费生实行轻微罚款,设立保人制度,以便追回款项。曾华认为不仅要使部属高等师范院校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而且还应在地方师范大学试行师范生免费教育。云师大原校长、省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副主任骆小所委员表示,2011年云南师范大学是唯一一所获得师范生免费的省属师范大学,这将深刻影响云南师大的招生和云南教师培养。
(二)云南高等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罗明东认为“整合连贯型”师范生培养模式具有整体性、重点性、选择性和宽口径四个基本特点。伊继东因地制宜,探索并实践具有云南区位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面向东南亚国家化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可为边疆地区高校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参照。罗明东,陈瑶,牛亚凡等分析了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分科”教师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总结当前状况,提出了构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需求,特别是适应西部民族贫困地区基础教育改革的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综合型”教师培养模式。
(三)云南高等师范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研究
国务院于2011年5月6日下发了《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云南省了《关于加快云南省高等学校小语种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在实施意见中,提及了加快小语种人才培养具体措施。
云南师范大学是省属重点师范大学,也是省内唯一一所师范大学,设置五年制“双学位”(本科)教师教育专业是必然要求,在全省高校中尚属首例。经省教育厅批准,云南师范大学于2008年增设了教育学专业(教师教育方向)双学位教育。依据2005年3月颁布《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云南师范大学结合本校实施学分制的实际情况重新修订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学分分为基本学分和奖励学分。
(四)云南高等师范教育顶岗实习政策研究
2010年开始,师范生2:1置换农村教师脱产研修国培计划启动,经过激烈投标,最终确定由北京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13家省内外培训院校和远程培训机构承担培训我省农村教师的任务。云南师范大学作为培训机构之一,2010年11个学院分别承担我省置换脱产研修培训初中语文、数学、英语等15个学科共计881人的培训任务。另外,经过云南师范大学严格挑选,一部分符合条件的毕业生参与到这个顶岗实习计划中。顶岗实习计划是农村教师脱产研修国培计划的具体践行实例,是一个双赢政策。
二、改革开放以来云南高等师范教育研究评析
(一)云南高等师范教育研究热点是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高等师范教育的研究中最突显,可考文献资料最多的便是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对此卓有贡献的当属罗明东老师。他对民族边疆地区“综合型”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有深入研究,并以此提出了现代教师教育模式新探索,深受教育界的好评,被引用的频率极高。除此之外,“整合连贯型”师范生培养模式也是比较受追捧。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会直接影响到云南高等师范教育的走向与发展,需关注。
(二)云南高等师范教育研究对象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主
云南高等师范教育研究对象范围广泛,但研究对象选定呈现集中化趋势,主要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主。伊继东以云南师范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论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罗明东、陈瑶、牛亚凡等人提出现代教师教育模式新探索――民族边疆地区“综合型”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伊继东,曾华,罗明东,邹敏,陈瑶详细论述云南师范大学试行五年制“双学位”(本科)教师教育专业探索等。
(三)云南高等师范教育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五大方面
云南高等师范教育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学费、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顶岗实习五大方面,研究者对其投入的研究时间和精力都偏多,挖掘深度逐渐升级、强化。云南高等师范教育在上述五方面研究成果多,可检索的文献亦较多,且研究视角呈现逻辑体系化的趋势。
(四)云南高等师范教育研究的方法以理论分析为主
在大量文献检索基础上,发现云南高等师范教育研究方法以理论分析为主,绝大多数论文思路均为检索文献并进行综述研究或是某一教育问题、体制的溯源研究。因此,研究方法应不断推陈出新,以理论分析为主、加强实证研究,融合多种方法优势,实现互补,以便其相关教育研究地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朱永坤.《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解读[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28(3).
[2]罗明东.“整合连贯型”师范生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探析[J].昆明学院学报,2011,33(1).
[3]伊继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以云南师范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为例[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36(4):7.
[4]罗明东,陈瑶,牛亚凡,解继丽,张琼,杨杏利.现代教师教育模式新探索――民族边疆地区“综合型”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5]伊继东,曾华,罗明东,邹敏,陈瑶.云南师范大学试行五年制“双学位”(本科)教师教育专业探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37(6):61~62.
1.福柯话语理论关照下的德语话语语言学的源起与发展
2.德国德语语言学网络资源简介
3.对比语言学视角下的德语教学策略研究
4.重视语言学理论对德语测试的指导
5.以篇章语言学为视角分析德语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及方法策略
6.巴赫金超语言学理论对于高级德语课程教学理念的启示
7.试论当代德语的特点及其社会语言学意义
8.2013年全国德语专业青年教师语言学教学研修班在同济大学成功举办
9.从女性语言学角度看现代德语和汉语
10.促进语言学课程知识体系由“单向型”向“复合型”转变
11.德语地区社会史研究的语言学转向:概念史研究刍议
12.德国的统一和统一的德语——对两德统一以来德语词语发展的社会语言学剖析
13.对比语言学在德语(第二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14.德语篇章语言学中的衔接和连贯
15.语音迁移对中国学生德语语音习得的影响
16.对比语言学视角下英德两种语言在教学中的比较
17.论科技德语的发展趋势
18.通过汉德语言对比探讨德语教学策略
19.德语时态运用的视角研究
20.从句法范畴分析德语口语的特殊语法现象
21.基于网络自主学习的英语语言学课程教改探索
22.《德国配价论和汉语配价研究》学术研讨会纪要
23.德英构词法在德语词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分析
24.基于语料的中国德语学习者口语非流利产出研究——特点、原因和对策
25.德语熟语学研究现状与特征分析
26.论商务英语语言学的理论体系
27.中德叙述语篇中的因果关系结构
28.高校英语语言学教材的建设与思考
29.德语中的阳性泛指及其心理表征
30.项目学习在英语语言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31.当代德语中的中文外来词及其发展趋势
32.德语名词书写方式的演进
33.管窥我国英语语言学教材的现状与英语语言学教学
34.浅谈高校英语语言学教学问题及对策分析
35.德英语谓语语序对比及德语教学策略
36.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英语语言学课程教学
37.1984~2013年我国英语语言学教学研究述评
38.英语语言学的发展与研究初探
39.高校英语语言学教学问题及对策
40.论高校“英语语言学”与“高级英语”课程体系的有机契合
41.国外词典学论文目录(续完)
42.英语语言学发展概述
43.手语双语研究对聋人教育的启示
44.高师英语语言学课程教学的问题与改革设想
45.语料库数据驱动下的中国外语界英语语言学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46.“英语语言学”课程考评体系改革初探
47.2009、2010年日语语言研究综述
48.现代汉语格关系研究述评
49.“国培计划”视阈下高师汉语语言学课程设置新探索
50.英语外来词对德语的影响
51.浅谈大学德语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52.利用英语知识提高德语教学效果
53.德英构词法对比及在德语词汇教学中的实践
54.浅谈在德语基础阶段教学中英语的借鉴作用
55.简述在德语学习中背诵的方法
56.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的宗旨设定与内容设计——以德语系国家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定与修订为借镜
57.科学语言和英语统治:德语作为科学语言地位的思考
58.浅议当代德语新词的构成方式与特点
59.社会需求导向德语专业课程设置分析与构想——以上海电机学院为例
60.德英语谓语语序对比及德语教学策略
61.世纪末的复兴——20世纪末的德语戏剧:1980—2000
62.关于上好德语强化教学阅读课的几点思考
63.英语与德语情态动词的比较
64.英语和德语词序对比研究——从第二语言习得看第三语言习得
65.德语拟声动词研究
66.借助音乐提高德语教学效果
67.德语世界的孔子形象
68.解读希腊罗马神话与德语语言文化的关系
69.德英对比分析在德语学习中的应用
70.对我校德语教学改革的几点设想
71.德语中英语外来词的构成及影响
72.《德语语言大纲》(Profile Deutsch)述评
73.高校德语专业四级考试十年回顾总结与成绩分析
74.浅谈当代德语的基本特点
75.浅谈德语名词的“性”“数”“格”
76.论大学德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77.德语语音同化现象初探
78.汉语迁移对大学生德语写作的主要影响
79.德语中的阳性泛指及其心理表征
80.母语在德语语音学习过程中的负迁移
81.德语中名词性英语外来词词性的归类
82.德语通选课的教学方法研究——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德语通选课的分析
83.从语言结构视角分析德语中的名词化语体
84.浅谈大学非德语专业学生的德语教学
85.马丁·路德与现代德语
86.美国作为“文学化空间”——德语文学中的美国图景
87.德语中外来词的演变与规范
88.英语在德语广告语中的发展趋势——以德语杂志《明镜周刊》中100则广告为例
89.德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新探索——项目课
90.功能交际法在高职德语教学中的运用
91.浅谈语言比较与翻译在德语教学中的应用
92.高校德语趣味教学之探索——诗歌教学在大学基础德语教学中的应用
93.情态动词“能”在交际过程中的义项呈现及其在德语中的相应情态表达
94.德语习得中的英德对比教学
95.德语会话中的简短反馈语研究
96.非目的语环境下第二语言课堂教学策略的对比研究——以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汉语、法语、德语教学为例
97.商贸德语的教学探索——以江苏理工学院为例
98.德英对比记忆法在德语教学中的应用
99.上海方言与德语语音的对比分析
100.语言迁移理论对德语教学的启示
101.浅析德语强化教学的教学模式
102.德语中的同源词、外来词和复合词(德英对比)
103.试析德语写作的难点及对策
104.非德语专业德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105.因特网辅助德语教学初探
106.德语会话中的言语性反馈信号分析
107.利用迁移理论,学好二外德语
108.德语学习过程中情态小品词与汉语语气词的对比
109.从德语的星期农谚看德国文化
110.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德语听力水平
111.顺口溜在初学德语中的妙用
112.从德国报刊文章用词分析外国语对德语词汇发展的影响
113.德语学术界苗族研究文献史略
114.德语写作的难点及对策探讨
115.对比分析法在德语词汇初学过程中的应用
116.德语谚语在德语教学中的作用探讨
117.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德语教学中的应用
118.德语表达中的英语句法迁移
119.跨文化语境下的德语外来模因
120.德语正字法改革的历程及其历史经验——兼与《通用规范汉字表》比较
121.德语跨文化教学的具体可操作性和可测试性探析
122.英语对德语词汇习得的正负迁移影响研究
123.中德合作办学项目的专业德语教学探索
124.2001至2005年中国德语文学研究
125.西南联大时代的德语教育与德文教授
126.语言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同济大学“德语项目教学”概述
127.中国特色词汇的德语翻译策略探究
一学期就要结束,学生离校之后,我们可以说是善始善终的完成了本学期的各项工作任务。下面做简要回顾总结:
取得的主要成绩:
1、08年以来,连续四年评为安丘市教学工作先进单位,今年视导、抽测和日常工作完成情况看,进入优秀行列仍大有希望。
2、全市从开始进行科学管理示范校的评选三年来,我们两年被评为安丘市学校管理先进单位。
3、上学期接受教育局学校特色验收,得到了验收专家领导的充分肯定,顺利通过了认定。本学期被评为安丘市特色学校。
4、我校教育宣传工作成绩显著,本学期被授予安丘市教育宣传工作先进单位。
5、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位局全镇前列,在期末教管办的全面工作评估检查中,我校获得全镇小学总评第二名的好成绩。
6、安全工作抓得紧抓得好,一学期师生平安。
7、社会办学满意度调查中,我校学校管理、班主任工作,任课教师工作、校长及干部作风的满意度均达100%,只有办学条件为98.56%。我校总评满意度为99.7%,位列全市前列。因此教育局为我校下达的师德优秀指标为64人,与上学期一样。
具体工作回顾:
一、教学工作。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根据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学校工作看教学,教学工作看质量,教学质量看成绩”以及“以成绩论成败,以质量论英雄”的工作基调,我校把教学工作始终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1、以课题研究为基础,大力开展校本教研。
本学期我们围绕校本研修主题“同课多研”,开展了一系列活动。通过示范课、汇报课,多媒体研究课等一系列形式,展示了教师的风采。语文组的潘俊凤、闫凤华、曹凤连、王培荣、赵成文;数学组惠丽芳、栾爱伟、王金华、乔秀玲、;英语组的张德亮、李臻英、惠俊东、潘爱花等十三位教师每人提供一节公开课,这十三节课都是成功的,能以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实现了新课改下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获得了听课领导和老师的一致好评。其中潘俊凤、闫凤华、栾爱伟三位教师代表学校在镇教研室举行的课堂教学大比武中分别获得了一、二、三等奖。
曹凤莲老师作为老教师、身体也不好,但在业务上始终高标准要求,做到精益求精,课堂教学效益不断提高,今年被授予潍坊市教学能手称号。另外,王培荣、孙希磊、李同胜也积极参加教育局组织的电教、实验优质课评选,王培荣、孙希磊老师的两节课已被推荐参加潍坊市级参评。
“活动案导学模式”作为我校课堂教学的总领模式,继续得到推行和完善。在此模式引领下,许多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研究总结出了自己的课堂模式或环节模式,潘俊风、邢淑英、陈卫青、阎风华等老师的模式研究已趋成熟。我校的课题研究材料已被教管办推荐参加教研室的课题研究评价。
校本活动课程开发取得可喜成果。由王敬希老师主编,有赵成文、王志刚等老师参与编写的《孝心献给您》孝德教育教材,列入学校课程计划,投入使用。课程开发材料已报教育局参加优秀校本课程开发成果评选。
英语教研组在抓科校干王继国主任的认真协调下,每周活动都能正常开展,并有实效。在2012年度中央电视台“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中,我校继去年的全镇第一,今年又结硕果:徐婷婷、王子璇等12名同学获得了潍坊赛区小学组一等奖,邢国风、徐玉洁等二十四名同学获得了潍坊赛区小学组二等奖。李臻英、惠俊东、张德亮、潘爱花老师获得潍坊赛区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课外社团组织,活动经常,收效显著。王志刚和赵成文辅导文学社团,王焕富辅导书法社团,都精心备课,多次开展活动,很受学生的欢迎。
2、继续加强了教师教学常规的的落实,对备课、作业布批、双休作业等进一步提出更高要求,多数老师的业务材料更加规范,质量有所提高。从期末备课作业展评和过程业务检查情况看,以下老师的业务材料质量较高:曹凤莲栾丽萍马莉栾凤彩栾爱伟惠荣华阎风华王培荣王焕富王纪元潘爱华王建琴惠俊东张德亮李臻英赵成文邢淑英潘俊风乔秀玲惠丽芳等20位老师都在80分以上。其中过90分的有曹凤莲阎风华王建琴李臻英邢淑英潘俊风老师。
校干业务材料比较好的有:王元成、栾志平、王志刚、陈卫青、栾凤成、宋伟良、王继国、张有福等。
平日业务质量与教学成绩是相辅相成的。有努力就有结果。这次期末考试,教学成绩比较突出或者有较大进步的老师有:
存在问题:
1、教师业务自我要求不高,有的备课不细致,作业布批不及时,甚至在过程检查时拿不出像样的业务材料来。
2、个别老师教学不投入,不能改进教学方法,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成绩滞后,分差拉的过大。
3、本学期的校本教研工作没有正常开展起来,教研团队活动不经常。教师听评课积极性不高。
二、德语和班级管理工作:
本学期学校德育工作可以说依然重点突出,活动丰富,富有实效。
1、德育常规得到较好的贯彻和落实。政教处以班级工作考核细则和学生量化管理的有关办法为抓手,行为规范教育常抓不懈。多数班级能够很好的落实“一天两扫两拾,一周一大扫”卫生制度和“校园拒绝零食”的要求。各班主任发挥“班队”德育主阵地作用,能够上足上好每一节班队课。加强了班级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各班开展了温馨教室争创活动,黑板报宣传栏,各种园地定期更新,保持教室窗明几净,摆布整齐。最突出的是六年级一班的教室文化,内涵丰富,具有很好的创新性和教育性。另外:也被评为温馨教室。
2、立足活动育人,创设活动载体,寓教育于活动中,德育活动丰富多彩。
周一的升旗、国旗下讲话重点针对学生思想教育,坚持有序组织;
开展了“学习雷锋、做美德少年”网上签名寄语活动。
组织了三次以安全教育、孝德教育和语文主题学习为主题的黑板报、手抄报评选活动。
成功举办了第二届红五月校园文化艺术节及“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期间开展了“十佳少先队员”、“十佳小孝星”、“十佳校园小歌星”、“十佳校园小能手”、“十佳校园小书画家”系列评选活动。成功举行了庆六一文艺演出。50名同学和六个优胜班集体受到了表彰。
开展系列孝德主题教育。配合活动方案召开了主题班会,征集了孝德教育故事,签订了《慈埠小学学生孝德行为承诺书》,强化了学生尊敬长辈、体谅父母、关心他人的意识。
开展了为贫困生捐款等献爱心活动。
开展了优秀班干部评选活动。
开展了保护环境征文活动。
4、班主任队伍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可以说我校24位班主任是学校学生管理,保证学校工作正常运行的中坚力量。实在讲,班主任工作几乎是在满工作量前提下的“额外”工作,班主任承受了比一般教师更大的工作负担、工作压力。但多数班主任不计得失,依然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开展工作,具有很强的工作责任心,大多能从严从细抓好班级管理,有的班主任工作富有创新性。大多班级班风正,学风浓,学习成绩好,卫生保持好,教室文化好,日常工作完成好。班级综合考核相对突出的班主任有:
5、重视家庭、社会与学校教育的配合。召开了家长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举行了两次家长课程培训。都收到了预想的效果。许多老师好班主任经常与家长电话沟通或者家访,沟通学生在校和家庭情况,提出学生在家、在校的学习常规要求,使孩子在家长指导下,加快了常规养成。
6、艺体工作落实到位。能够按照课程方案开全上好课程,真正做到了按课程表上课。两操一课比较正常。每天锻炼一小时活动按要求开展。成功举办了春季田径运动会,组织了队形队列比赛。
7、存在问题:
1、学生养成还需下大气力来抓。尤其是学生路队养成差和乱吃零食现象严重。
2、部分班主任责任心还需加强。工作方法还需改进,
3、卫生保持还需下功夫。
三、安全保卫工作
安全工作始终是学校工作的重点,安全压倒一切。一学期来,现在我们可以很放心的说,做到了师生平安。
为达到这样的工作目的,安保科动了不少心思,做了大量的工作。十项安全制度得以完善;校园安全标志重新更新设置;师生安全责任书及时签订;多次召开班主任会,对学生安全教育提出具体要求;及时做好校舍及教学设施的安全排查及月报工作;按要求组织了安全教育月活动。
迎接安全达标准备工作充分细致,材料齐全规范,受到教办领导的充分肯定。围绕防溺水工作,从教育宣传,到责任书的签订,以及排查落实,在班主任老师的密切配合下,也做了大量扎实细致的工作。
认真落实安保人员工作制度,加强安保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安保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工作规范性不断增强。
本学期校车管理的重点是旧车淘汰,更换新车。经过刘校长多方动员过细工作,到目前为止新校车已经全部到位,下学期开学就能全部运营。在安保科的有力监管下,本学期校车安全也没出什么问题,做到了平安运营。存在问题:
1、安全执勤和夜间值班个别老师不重视,有空岗怠工现象。
2、大门管理有疏漏,安保人员业务素质需进一步增强。
3、安全演练缺失,安全教育不经常。
四、各级部管理:
1、从本学期看,各级部管理水平都有较大提升。各靠级主任都能积极维护学校工作大局,善于团结带领本级部教师开展好各项工作,善于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大多时候在落实各处(科)室工作要求方面做到了及时到位,都能建立本级部的班级考核办法,有的还能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多数在学生管理方面,抓得紧抓得好。
2、各位年级组长工作表现出色,值得充分肯定。赵成文、惠俊东、王培荣、李保全、王云霞、曹凤莲等几位老师,一学期来很好的履行了年级组长的职责,在各项工作中都起到了带头带动作用,积极协助级部主任抓好级部管理,工作主动,任劳任怨,有的表现出很强的管理能力,为师生所信服。
3、多数备课组能互助合作,教学成绩均衡提高。同年级同科教师搞好团结,搞好合作是成绩整体提高的保证。在这方面,六年级语文、数学、英语,五年级语文,四年级语文,三年级语文,二年级语文、数学,一年级语文等多个备课组,在各备课组长的协调带动下,认真搞好集体备课,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协调一致开展教学活动,教学成绩均衡提升。
4、毕业年级的整体工作成为各年级的榜样。六年级全体老师,在王志刚主任和赵成文老师的协调带动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一致,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干劲充足,具有很高的工作热情;扎实认真,具有很强的工作责任心。从他们纯正的教学风气和坚定的工作执行力上体现出各位很高的师德素养。六年级老师承担了学校更多的教科研任务和许多应急性业务工作,都能力所能及出色完成。班级管理、卫生保持、纪律秩序,学生精神面貌为全校师生称道。教学成绩更是整体均衡提高,位居全镇乃至全市前列。我之所以对六年级组整体表现提出重点表扬,是想和老师们达成一个共识:团结合作,风正气顺对于各项工作的开展是多么重要;敬业爱生,不忘责任对于工作成绩的提高是多么重要;群策群力,齐头并进对于集体荣誉的取得是多么重要。
存在问题:
1、级部管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待提高。
2、个别老师的师德水平仍有待提高:备课不认真,课堂教学不思改进,业务上不求进步,得过且过,体罚变相体罚者有之,上班时间打牌玩游戏者有之,工作日中午饮酒且酒后上课堂者有之。等等。
3、散漫拖拉的工作作风存在。
4、有的老师的缺少基本的工作责任心。
四、总务工作:
后勤为前勤服务,后勤工作是前勤的工作保障。一学期来,后勤人员继续发扬既有的吃苦能干,不计得失的工作作风,在校舍修缮、路面整修、花草修剪、门窗玻璃修补,水电管理,开水供给,等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保障了前勤需求,保障了环境改善和物资供应。可以说,后勤人员和前勤老师一样,总是忙忙碌碌的。学校线路老化严重,王福禄老师多次高空作业,冒着危险,整修线路。王幸福、王福禄、邢德安老师的工作有目共睹,前勤老师是满意的,学校是满意的。
坚持以"十" 精神为指导,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宗旨,以师德教育、学科培训、岗位培训、名师研修、国际交流及提升师能为重点,以校本培训为基础,面向全体教师,整合利用教师教育培训资源,在改革创新自主发展的基础上,创新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全面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 进一步提高我县教师的师德水平和综合素质,进一步健全和拓宽教师培养机制,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坚实业务基础的高素质、专业化、研究型、具有创新意识的新型教师队伍,为更好地推动推动XX教育实现更加优质、更具内涵、更为协调、更有品位、更大影响,办人民满意的"更好教育"提供师资保障。
二、培训形式
1.全面完成国、省、市关于教师继续教育的各项规定指标,积极做好省、市培训的送培和派送中小学教师和管理者出国培训工作,落实各项培训任务。在此基础上,大力开展县级培训活动,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和幼儿教师全员培训(考核)工作,同时指导基层学校开展好校本培训,组织安排好"外教进校园"活动。
2.县级培训由局组织人事科组织协调,中等专业学校继教处、实验幼儿园具体承办,行政业务科室、教研室靠前指挥并参与实施,将采取以全员培训为基础,以网络培训为支撑,以集中面授培训为重点,以骨干和专项培训为抓手,以专题讲座、学科专业知识辅导、教学案例分析、实践操作、互动、研讨、观摩、网上交流、考核等为主要形式,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教师需求为切入点,开展教师培训活动。
三、培训内容
1.强化师德师风教育。深入开展师德师风主题教育月活动,把师德师风教育纳入各类教师培训活动之中,坚持教育先行。通过读书学习、群众路线教育、宣讲形势政策、通报典型案例、重温法律法规,组织开展专题讨论、感言交流、征文评比、点述点评、公开承诺、自查自纠、专项整治等活动,引导教师定期进行师德总结、撰写自育笔记,建立教师师德电子档案,实施考评监督机制,切实增强师德师风建设的系统性、连贯性和针对性,培养造就适应教育发展需求的教师人格魅力和专业素养。
2.有效开展教师学科培训。围绕我县教育抓内涵反展,抓质量的目标要求,进一步研究各学科教师培训系统化、系列化实施的方案,重点加强农村教师培训,在培训项目设立、培训人员安排等问题上向农村教师倾斜,利用暑期继续教育集中培训和国、省网络学科培训来加强各学科技能的培训,确保全县教师全员参与其中。每月花一至两天时间对所教学科教材进行阶段性梳理,通过名师对教材的分析辅导、课堂教学研讨,进一步理解新课改的指导思想、任务、目标和实施策略,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重、难点,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钻研教材,优化教法,提升教师学科教学和指导学生学习的技能,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根据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等学科培训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对不同层次人员进行分类培训的办法,放大培训效应,聘请高校教师开展业务辅导,提高培训层次,并以此培训班为阵地,更大力度的推进学校特色建设。同时结合课堂教学达标、"荷韵杯"赛课、省"蓝天杯"会课、省微课大赛等活动,实现以赛促训、以赛促学的目标。组织安排好"外教进校园"活动,指导、促进中小学的外语教学,为师生更深切感受国际文化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加大引资培训力度,英语教师通过观摩外教的课堂教学、参加与外教的沙龙研讨,每月一次外教集中培训等形式,丰富英语文化知识,增强口语、会话、交流能力,提高全县外语教师的口语水平。
3.持续做好岗位技能培训。顺应我县教育发展需求,持续推进非教学岗位专项技能培训。办好与高校联办的中小学校医、保健教师、财务人员专业人才培训班;做好网络管理、网上结对平台、录播教室、视频会议系统、电视节目制作等现代化多媒体和软件应用的培训;组织开展数字化校园建设、基建(维修)审计、责任督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年检、社区教育、职成教新闻报道、实验技能、科技创新、七巧科技、航模制作等培训,提升信息技术员、保育员、通讯员、实验员、科技辅导员等特殊岗位专业人员素质,为学校各项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提供人力支持。组织实施心理咨询师、新教师、班主任、教科研人员专项培训,通过理论学习与岗位实践锻炼,建设一支适应时代要求和实际工作需要的专业人才队伍。
4.大力提升教师学历水平。围绕"十二五"规划中教师的学历目标任务和2017年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县级监测评估要求,重点加大研究生学历的提升幅度,继续通过年度目标责任分解推进研究生学历提升,各单位要将参加研究生学历进修的任务分解到人,加强宣传动员,完善制度措施,强化激励机制,并跟踪督查到位;县中等专业学校在办好原有函授班基础上,与高校联合举办硕士研究生班,尽力为教师学历提升提供便利和有效服务,保证教师参加学历进修既方便、又真正有所收获;现局对全县教师学历提高培训工作进行检查管理和督促指导,严格执行好学历提升奖励制度。
5.抓实抓好学校校本培训。各单位要结合本单位教师业务状况,和当前规范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建立和完善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一体化机制,制定校本培训计划,确定内容、形式、人员和时间安排,组织教师开展形式多样的业务学习、辅导活动。要围绕县、校师能建设"三项展示活动"方案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年度目标计划,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活动平台,有侧重的加强师德培训、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和竞赛;要以骨干教师培训、参加省市培训的教师学习心得交流、结对单位和骨干教师的人才支援、城乡学校网上结对一体化集体备课研究与实践、名师工作室优秀论文汇编,丰富校本培训的内容,提升校本培训的质量。努力发挥已有网络资源在教师继续教育,尤其是在校本培训中的作用。各校要精心挑选适合本校的网络教育课,将其纳入自己的校本培训计划,一并上报。确保每名教师在"XX学习在线"实名注册学习,每学年完成3个以上、不低于8个学分的网络视频课程学习,并按8个课时计入校本培训总学时。负责"XX学习在线"后台管理的中等专业学校继教处要积极主动与基层学校联系,做好教师注册入学的指导、管理、考核工作。各职能科室要发挥好学科基地的作用,加强对校本培训的指导,对校本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督促整改,及时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
6.全力拓展骨干教师培训。持恒办好名师工作室,进一步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完善工作机制,提高组织化程度,提高学术研讨和课题研究的效益,举办教学展示、读书交流,组织骨干教师送教到镇,承担培训任务,帮带青年教师,发挥他们的引领作用,更好的引导、促进骨干教师自我提升,推动骨干队伍、教师队伍建设。
7.全面落实幼师培训考核。为深入贯彻精神,提升学前教育发展水平,针对我县目前幼儿园师资多为临时聘用人员、公办教师数量不足、幼教师资队伍的专业化起点很低的现状,继续加大对幼教师资培训力度。以县实验幼儿园为培训基地,以集中培训、分散指导、园本培训、教学观摩、教育论坛为主要形式,组织开展幼儿教师的师德培训、普通话达标培训、《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培训、教师资格两学辅导、专项技能培训等,提升幼儿教育师资队伍素质。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学前教育工作的意见》,严格执行幼儿园保教人员资格准入制度,强化幼儿园教职工全员培训(考核)工作,今年对全县幼儿教师进行键盘弹唱的培训考核。
8.高度重视网络培训。网络培训是新时期教师培训的重要形式之一,是全员培训的保障,是为教师提供终身学习资源和空间的主要途径。本年度培训工作安排中,认真落实好国家级、省市级教师网络培训,遴选有能力、有热情、计算机操作水平较好的人员担任网络培训班班主任、辅导教师和管理员,重点指导网络学习的方法,帮助教师学会对专题式、单元式培训资源进行积累和梳理,多掌握综合性和通识类知识,促进教师自主学习和全面发展。
四、培训要求
1.根据有关安排,做好培训前准备工作,带好自备材料;
2.严格遵守培训纪律,因故不能参加培训的,需提前提交书面请假手续(加盖单位公章);
3.及时复习消化所学知识,并加强自学;
4.积极参与实践操作,努力提高专业技能水平。
五、培训考核
县级各类培训结束后,将进行考核。
1.考核形式:书面知识闭卷考试,过程检查记载。
2.考核内容:①学科知识(70分),包括教材理解与把握、教材处理、教学设计和相关学科应知应会的知识技能;②出勤率(15分);③遵章守纪情况(1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