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药物分析论文范文

药物分析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药物分析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药物分析论文

第1篇:药物分析论文范文

【关键词】抗菌药物;限定日剂量;药物利用指数;医院;用药分析

药物利用研究是临床药学工作者的主要任务之一,目的是通过对医院用药现状的调查分析,了解医院抗菌药物的合理利用情况,增强医师合理用药意识,提高医院合理用药水平。笔者采用WHO建议的限定日剂量(DDD)和药物利用指数(DUI)[1]对我院住院病人抗菌药物的利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和讨论。

1临床资料

本组观察病例为我院2006年3月1日~2006年9月1日住院病人,其中普外科21例,妇科15例,腔镜科11例;男29例,女18例;年龄19岁~73岁;平均住院日(13±5)d。记录病人以下情况:①病人一般情况,包括科别、性别、年龄、出入院时间、入院诊断;②用药情况,包括用药种类、药名、剂型、剂量、给药途径、用药目的、抗感染疗效、联合用药及用药合理性评价。

2方法

根据卫生部制定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分析用药是否合理。要求:有绝对适应症;药物选择正确;细菌对所选药物敏感;用法用量正确,用药途径正确;联合用药无拮抗、不增加毒性;围手术期用药时间合理;疗程为病人感染症状、体征消失后体温、白细胞计数正常后72h~96h。有规定疗程的疾病,执行规定疗程并达临床治愈标准。在剂量方面以DDD和DUI作为判断医生是否合理用药的标准,其中DDDs=药物总量/DDD,DUI=DDDs/用药总天数,DUI≤1为用药合理,DUI>1为不合理用药[2]。DDD值根据《新编药物学》(第15版)和《中国药典》(2000版)成人每日平均维持剂量确定。未收载的其他药品按药品说明书推荐剂量来确定。

3结果

3.1抗菌药物利用概况

本次调查的抗菌药物DDDs居前17位的均为注射剂,口服抗菌药物使用较少,其DDDs值排序位于20位之后,所用抗菌药物涉及23个品种。主要抗菌药物利用情况见表1。

3.2不合理用药情况

3.2.1剂量不合理有9例病人剂量过大,如头孢曲松钠半衰期为7h~8h,常规剂量每日2.0g,一次静脉滴注即可。可医师处方中对大部分轻症感染病例给予每日4.0g~6.0g,每日两次静脉滴注,不仅对疾病治疗无益,而且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

3.2.2选药不当有12例病人抗菌药物选择不恰当,如病人过敏史记载对氨苄西林过敏,治疗时给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静脉滴注。术前预防用药选择三代头孢菌素类居多,如头颈部四肢手术,应考虑葡萄球菌的感染,首选一代头孢菌素类为预防用药。

3.2.3疗程不当有10例病人疗程过长,8例病人疗程过短。抗菌药物的使用疗程应根据病种、感染程度轻重和临床情况而定,一般持续至体温恢复正常、症状消退后3d~5d。用药72h后疗效不明显时,应及时更换药物,可根据药敏实验结果调整用药。本次调查抗生素使用疗程过长主要表现为手术病人术后用药时间长,如腔镜科胆囊摘除术的病人抗菌素平均治疗天数为4.2d,普外科急性阑尾炎、慢性胆囊炎切除术的病人抗菌素平均治疗天数为7.5d,预防用药时间过长。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接受清洁—污染手术的病人预防用药时间为24h,必要时可延长至48h,而本次调查疗程过短(用药时间小于48h)者8例。

3.2.4用法不合理在调查中盐酸克林霉素的用法多为药物1.2g加入到100mL液体中静脉滴注,正确用法应为0.6g加入到不少于100mL液体中缓慢静脉滴注。用药中应考虑经济性原则,如呼吸科个别中、重度感染的病人在感染控制后从注射给药转换为口服给药,不仅疗效不降,还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3]。

3.2.5其他不合理用药临床上频繁换药7例,占6.48%。这些病例都是在病原菌不明的情况下,2d~3d更换一种抗菌素,特别是同类药物之间的频繁更换。调查病例中对特殊病理生理条件下的病人,未按抗菌药物的药动学特点选药。

4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头孢菌素类药物应用比例最高,但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频繁使用会造成耐药的流行。从我院细菌室细菌耐药监测情况来看,头孢他定、头孢唑肟对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率逐年增加,临床医生应给予重视。喹诺酮类药物抗菌谱广,但已有革兰氏阴性杆菌耐药流行的趋势,使用也应谨慎。

【参考文献】

[1]张崖冰,胡善联.限定日剂量在药物经济学研究中的应用[J].卫生经济研究,2001(4):15.

第2篇:药物分析论文范文

将我院2013年门诊及住院部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情况作为研究对象,调查统计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抗菌药物费用占总药费的百分比以及抗菌药物消耗数量等指标。每月抽查门诊处方600张以及使用抗菌药物的住院病历30份,对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抗菌药物使用种类

我院抗菌药物品种共计48个,全年总消耗按使用数量统计排在前几位的分别为头孢西丁、依替米星、奥硝唑、头孢替唑和哌拉西林舒巴坦。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近年来消耗量一直居我院前列,被广泛的应用于预防性及经验性治疗中。抗厌氧菌药物奥硝唑也常与其他类抗菌药物联合使用。依替米星属于半合成广谱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耳、肾毒性与庆大霉素相仿。表1显示,在我院门诊患者中全年消耗数量依替米星注射液居于首位。此外,门诊和住院部按消耗数量排名前五位的抗菌药物均为注射剂型。

2.2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我院2013年1—12月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为15.47%,低于卫生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关于三级医院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得超过20%的规定。抗菌药物处方比例前十位的科室中,外科明显高于内科。其次为小儿科和呼吸内科。门诊全年抗菌药物费用占门诊总药费的14.37%。

2.3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2013年我院出院总人数37515人,其中使用了抗菌药物的人数为19118人,使用率为50.96%。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DDD)为每百人天41.6596DDD,略超出卫生部规定的每百人天40DDDs,但如图1显示,呈逐月下降趋势。手术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率明显高于非手术科室,其中整形美容科最高,达100%,其次为泌尿外科和妇产科。非手术科室中抗菌药物使用率较高的为新生儿科、呼吸内科以及ICU。抗菌药物全年累计使用强度(DDDs)的品种排名。

2.4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

抽查的360份使用了抗菌药物的住院病历中,存在不合理用药的有10%,其中,治疗性使用不合理19份,占52.78%(包括无适应症用药3份、未根据药敏结果选用3份、无指征联合用药3份、用法用量不当8份、无指征更换药物2份);预防使用不合理17份,占47.22%。

3分析与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我院抗菌药物全年累计使用强度最高的是β内酰胺类,其中头孢菌素类占抗菌药物累计DDD值的26.94%,青霉素类和喹诺酮类均占6.97%。头孢菌素类属繁殖期杀菌剂,具有广谱、高效、耐酶、过敏反应少、用药安全等优点。氟喹诺酮类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无需皮肤过敏试验等特点,在抗感染治疗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氨基糖苷类药物在我院门诊用量偏高,这类药物抗菌谱较窄,并有严重的耳、肾毒性,应控制使用。从抗菌药物使用的科室分布看,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以及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均以外科最高,其次为儿科和呼吸内科。目前细菌耐药问题日趋严峻,WHO已向医疗界倡导,在抗感染治疗中能用窄谱抗菌药物则不要轻易应用广谱抗菌药物。然而广谱、高效抗菌药物在我院应用比较普遍。因此,应严格强化临床医师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方面的培训,强调以病原学诊断、药敏试验结果为依据,优先选用有效的窄谱抗菌药物。

3.1治疗用药不合理

①无适应症用药:门诊处方统计显示儿科使用抗菌药物的频次比较高,且使用的抗菌药物多为广谱、耐酶的青霉素类复方制剂(如美洛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氟氯西林等)以及大环内酯类(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婴幼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90%由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等病毒所致,无确切细菌感染证据时无需应用抗菌药物。儿科处方经常将抗菌药物与抗病毒药(病毒唑、炎琥宁、穿琥宁等)联合用于病毒感染,且所有的门诊患儿未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②重复用药:如青霉素与美洛西林、青霉素与氯唑西林的联用等。作用机制相同的同一类药物的联合使用,竞争细菌同一靶位,疗效并不增强,反而可能出现拮抗作用,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③用法用量不合理:老年患者,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2:1)每日4.5g,一日三次,静脉滴注。头孢哌酮对肾功能影响不大,但舒巴坦经肾脏排泄,成人每日最大剂量为4g。该患者血肌酐清除率显示肾功能减退,舒巴坦一日4.5g超出最大剂量,应根据患者肾功能减退的程度作适当调整。④给药间隔不合理:由于门诊患者就诊时间的特殊性,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克林霉素等事件依赖性抗菌药物无法一日剂量分多次注射。这几类抗菌药物属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其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细菌暴露在有效浓度中的时间,而与血浆峰浓度无关,除半衰期较长的头孢曲松外,均应一日剂量分次给药。另外青霉素类及某些头孢菌素类半衰期非常短,却加入250~500ml的溶媒中1个多小时才滴完,无法维持有效血药浓度,不仅不能有效杀灭病原菌,更易导致耐药性及热源的发生。⑤品种选择不合理:患者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无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仅表现咽红、扁桃体轻度肿大,周围血象显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正常,考虑病原体多为病毒,其病程具有自限性,如无其他明显的全身症状及明显细菌感染症状,仅作对症处理即可。而医嘱却使用了第三代头孢菌素进行全身治疗。此外,轻症感染患者尽量选择口服抗菌药物。例如单纯尿路感染的门诊患者,左氧氟沙星同等剂量口服与静滴所达到的血药浓度是相近的,医嘱却使用了左氧氟沙星注射液静滴。在我院应用抗菌药物的患者中,口服给药比例远低于注射给药比例,尤其一些口服生物利用度较高的品种,建议医师采用序贯疗法,以降低患者的治疗费用,提高患者对治疗的顺从性,节约医药资源。⑥无指征频繁更换抗菌药物:抗菌药物若出现不良反应,如严重皮疹、瘙痒、静脉炎及胃肠道反应等引起患者不适,经医师权衡利弊可予以更换,或者体温持续不降或血象一直偏高,伤口恶化未能控制,药敏试验报道出现用药耐药的迹象,医师可在病历上注明更换原因。无指征的频繁更换抗菌药物可能导致耐药菌产生概率增加,感染控制进程延长。

3.2围手术期预防用药不合理

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明确指出,抗菌药物在预防清洁手术时,一般在术前0.5~2h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人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h,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h,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h,污染手术可依据患者情况酌量延长,抗菌药物选择的视预防目的而定,但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8]。而部分临床医生预防用药时间达到3~8d,术后连续用药数次或数日不仅不能进一步提高预防效果,反而会破坏体内原有正常菌群的平衡状态,大量杀灭敏感菌使耐药菌过度繁殖,这种被选择出的病原菌一旦造成感染常常更加难以控制。此外选用的品种起点偏高,如选用头孢孟多酯钠、盐酸左氧氟沙星等二、三代头孢类以及氟哇诺酮类。如此预防用药并不能降低术后伤口感染率,不仅浪费药品资源,而且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易使细菌产生耐药性而造成不良后果。我院部分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还存在较严重的用药时机不当问题,主要表现在手术结束后才开始用药。

总结我院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新的抗菌药物不断上市,医生未能很好的了解药物的剂量、用法以及联合用药时可能产生的药物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等,无法按照药物理化性质、药代动力学性质给药。②患者因药物知识匮乏,认为好药就是新药贵药,吃好药就能治好病,要求医生开好药。个别医生也盲目选用昂贵和新的广谱抗菌药。③患者的依从性差,不能接受1日内数次给药,要求医生加大剂量一次给药,导致抗菌药物使用不规范。④病原学标本留置不当或者细菌培养过程不规范导致病原菌培养结果不准确,药敏试验无法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给临床选择抗菌药物增加了难度。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院要求各临床科室切实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进行整改,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监管。成立以院长为第一责任人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督导小组。各临床科主任就卫生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的各项考核指标签订责任状,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纳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全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进行监测、实施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以及处方点评制度,同时严格控制院内各临床科室及I类切口手术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的适应症。医院建立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通报和诫勉谈话制度,每月落实评估、公示及奖罚制度。由药学部负责对临床各科抗菌药物使用量、使用率和使用强度进行排序、公示,对于未达到相关目标要求并存在严重问题的,召集相关人员进行诫勉谈话并将有关结果予以通报。此外,为了加强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多次组织全院范围的抗菌药物应用知识培训讲座,使工作在临床一线的医护人员熟悉和掌握《指导原则》,并进行严格考核,不合格的医生和药师暂停其抗菌药物处方资格和调剂资格。

4结论

第3篇:药物分析论文范文

结合药物分析方法的实例,讨论了药物分析中的掩蔽问题,认为药物分析中的掩蔽类型可以分为干扰组分掩蔽法和被测组分掩蔽法。

【关键词】 药物分析 掩蔽

药物分析中常常存在共存的其它组分,这些共存组分往往会干扰被测药物的分析,为此经常采用掩蔽方法来消除共存组分的干扰。谈到掩蔽,一般教科书[1]都认为,掩蔽方法按反应类型有配位掩蔽法、氧化还原掩蔽法和沉淀掩蔽法,而事实上在药物分析中掩蔽不仅仅只有上述 3 种类型,还包括其它的掩蔽类型。笔者认为药物分析中的掩蔽类型可以分为干扰组分掩蔽法和被测组分掩蔽法。下面分别加以讨论,以供参考。

1 干扰组分掩蔽法

传统的使用掩蔽剂掩蔽共存干扰离子的方法是在实际测定中最常用的一类方法,通常应用掩蔽剂与共存干扰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沉淀反应和配位反应[1]。而在药物分析中使用掩蔽剂掩蔽共存干扰组分,此干扰组分可能是离子或化合物,掩蔽反应也不一定是上述3种类型的掩蔽反应,实际药物分析工作中某些有机反应(如加成反应、Schiff反应和酰化反应等)也可以用作掩蔽反应。

1.1 干扰组分的加成反应掩蔽法使用掩蔽剂与共存干扰组分发生加成反应来掩蔽共存干扰组分而消除干扰的方法叫加成反应掩蔽法。如在光度滴定法[2]测定药物制剂中的抗坏血酸时,NaHSO3有干扰,可以用丙烯腈与其发生加成反应,掩蔽反应为:NaHSO3 + H2C=CHCN = NCCH2CH2SO3Na,通过加成反应生成了不干扰抗坏血酸测定的化合物。又如在维生素C注射液中添加有亚硫酸氢钠作抗氧剂,在用碘量法测定维生素C时可以有丙酮掩蔽亚硫酸氢钠[3],其掩蔽反应为:

NaHSO3+CH3COCH3=CH3C(OH)(SO3Na)CH3。再如在安乃近注射液中添加有焦亚硫酸钠,在用碘量法测定安乃近时可以有甲醛掩蔽焦亚硫酸钠[3],其掩蔽反应如下:

Na2S2O5 + H2O = 2 NaHSO3NaHSO3 + HCHO = H2C(OH)(SO3Na)

1.2 干扰组分的Schiff反应掩蔽法 使用掩蔽剂与共存干扰组分发生Schiff反应来掩蔽共存干扰组分而消除干扰的方法叫Schiff反应掩蔽法。例如二甲胺都是医药工业上的合成原料,其中二甲胺常常有甲胺存在,在使用标准盐酸作为滴定剂的酸碱滴定测定二甲胺含量,可利用水杨醛与甲胺的Schiff反应生成了水杨醛缩甲胺Schiff碱,从而消除了甲胺对测定二甲胺的影响[4]。

1.3 干扰组分的酰化反应掩蔽法使用掩蔽剂与共存干扰组分发生酰化反应来掩蔽共存干扰组分而消除干扰的方法叫酰化反应掩蔽法。例如二甲胺是医药工业上的合成原料,其中二甲胺常常有三甲胺和甲胺存在,为了测定三甲胺的含量,可以乙酸酐为掩蔽剂,与二甲胺和甲胺发生酰化反应,用盐酸标准液滴定三甲胺从而准确测定三甲胺的含量[5]。又如N,N-二甲基苄胺也是医药工业上的合成原料,其中常常混有N-甲基苄胺和苄胺存在。为了测定N,N-二甲基苄胺的含量,可以乙酸酐为掩蔽剂,与N-甲基苄胺和苄胺发生酰化反应,在冰醋酸介质中结晶紫作指示剂,用高氯酸标准液滴定N,N-二甲基苄胺从而准确测定N,N-二甲基苄胺的含量[6]。

2 被测组分掩蔽法

以使用掩蔽剂掩蔽被测组分从而消除干扰组分对测定被测组分影响的方法叫被测组分掩蔽法。这类方法有氧化还原掩蔽法、碱处理掩蔽法和Schiff反应掩蔽法等。

2.1 被测组分的氧化还原掩蔽法

利用被测组分的氧化还原特性,掩蔽剂与其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与干扰组分其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从而消除干扰的方法叫被测组分的氧化还原掩蔽法。例如:维C银翘片中维生素C的测定如果采用直接紫外光度法,则其共存组分扑热息痛有强烈的干扰,可用本底校正法消除扑热息痛的干扰并准确测定维生素C含量[7],其原理是利用过量的Fe3+氧化维生素C使维生素C的紫外吸收消失,剩余的Fe3+用F-掩蔽,用紫外光度法在264 nm处测定维生素C。这里掩蔽的是被测组分维生素C,而共存干扰组分扑热息痛未被掩蔽,扑热息痛紫外吸收未变,因此本例也属于氧化还原掩蔽法,只不过是掩蔽了被测组分维生素C,也利用了配位掩蔽法掩蔽剩余的Fe3+。也有利用Cu2+作为被测组分维生素C的氧化还原掩蔽剂,而建立维生素C的测定方法[8]。

2.2 被测组分的碱处理掩蔽法利用碱性溶液(如氢氧化钠溶液)与被测组分发生碱解反应,但不与干扰组分反应,从而消除干扰的方法叫被测组分的碱处理掩蔽法。如利用氢氧化钠溶液处理维生素C,利用处理前后维生素C在264 nm处的的紫外吸收消失来测定维生素C的含量[9]。又如利用氢氧化钠溶液处理甲硝唑和苯酰甲硝唑,利用处理前后甲硝唑和苯酰甲硝唑在276 nm处的紫外吸收消失可在来测定甲硝唑和苯酰甲硝唑的含量[10]。再如利用蟾毒内脂类成分结构相似,其乙醇溶液加碱水解导致其紫外吸收光谱发生显著变化,可在波长297 nm处测定水解前后的吸收度差值A与蟾毒内脂的浓度呈线性关系,据此对蟾酥及其制剂中蟾毒内酯进行定量测定,而碱水解时处方中的其它成分无影响[11]。

2.3 被测组分的Schiff反应掩蔽法利用被测组分分子的伯胺基能与醛基缩合反应产生Schiff碱来消除干扰的测定方法叫被测组分的Schiff反应掩蔽法。例如二甲胺都是医药工业上的合成原料,其中二甲胺常常有甲胺存在,在使用标准盐酸作为滴定剂的酸碱滴定测定二甲胺样品中甲胺的分析方法就是利用了水杨醛与甲胺的Schiff反应生成了水杨醛缩甲胺Schiff碱,从而消除了二甲胺对测定甲胺的影响[4]。

总之,药物分析中掩蔽的涵义应该是广泛的,它是指在被测定的供试品溶液中加入某种试剂(掩蔽剂)与干扰组分或被测组分反应,从而消除干扰组分对测定被测组分影响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华东理工大学化学系,四川大学化工学院.分析化学,第5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2.

[2]Ashutosh Srivastava, Sunil Kumar Singh. Determination of vitamin C in chemical, pharmaceutical and biological samples by spectrophotometric titrimetry with o-diacetoxyiodobenzoate[J].Analyst,1988,113:259.

[3]刘文英. 药物分析,第5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07.

[4]李秋小,侯素珍.二甲胺中甲胺含量的测定[J].日用化学工业,1994,24(5):32.

[5]李秋小,侯素珍. 二甲胺中三甲胺含量的分析[J]. 日用化学工业,2000,30(5): 50.

[6]田俊艳,宫春红. N,N-二甲基苄胺含量的测定[J].天津化工, 2000, 6:33.

[7]马卫兴.制剂中抗坏血酸的本底校正测定[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4,25(6):269.

[8]谭廷华, 丁东宁. 直接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抗坏血酸的本底校正法[J].药物分析杂志,1991,11(1):26.

[9]马卫兴,陈 华,张珍明.制剂中抗坏血酸的紫外分光光度测定[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5,26(7):323.

第4篇:药物分析论文范文

TU-1800型紫外分光光度计(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电热恒温水浴锅(型号:HH-S4);电子天平(型号:AB104-N);芦丁对照品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亚硝酸钠,硝酸铝,氢氧化钠,甲醇试剂均为分析纯;实验用水为蒸馏水。

维吾尔药黑种草子购于新疆维吾尔民族医院,经新疆医科大学生药学教研室邢文兵鉴定。

2方法与结果

2.1维吾尔药黑种草子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取维吾尔药黑种草子25g精密称定,置100ml圆底烧瓶中,加入甲醇50ml,回流3h,滤过,提取液置100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待用。

2.2标准曲线的绘制精密称取芦丁对照品100mg,置50ml容量瓶中,加入甲醇70ml,置水浴中微热使溶解,放冷,加甲醇至刻度,摇匀,得浓度为2.0mg·ml-1的标准溶液。精密量取对照品溶液0.0,0.4,0.8,1.2,1.6,2.0ml,置10ml量瓶中,分别加水至2.4ml,再分别加5%NaNO2溶液0.4ml,摇匀,放置6min;再加10%Al(NO3)3溶液0.4ml,摇匀,放置6min;再加10%NaOH溶液4.0ml,摇匀,室温放置15min。在500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同时以试剂空白作参比。以吸光度为纵坐标,溶液质量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2.3测定波长的选择精密吸取3.0ml芦丁,余下部分按“2.3”方法操作,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波长400~800nm扫描,确定最大吸收波长为500nm。

2.4标准曲线与回归方程结果表明,芦丁标准溶液浓度线性关系良好。得到回归方程:A=0.0109C-0.0003,r=0.9998。

2.5维吾尔药黑种草子总黄酮含量的测定精密量取样品溶液0.5ml,置10ml量瓶中,余下部分按“2.3”项方法操作,在500nm波长处平行测定5次,同以样品空白做参比。根据回归方程,计算总黄酮浓度。根据公式:总黄酮含量(%)=(黄酮化合物质量/样品质量)×100%,得维吾尔药黑种草子总黄酮含量。结果见表1。表1维吾尔药黑种草子总黄酮含量测定结果(略)

2.6精密度实验取一定质量浓度的供试品溶液,按“2.3”项显色,连续测定5次,结果见表2。采用本法测定维吾尔药黑种草子总黄酮含量,精密度良好,其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59%。表2精密度实验结果(略)

2.7稳定性实验取对照品溶液及供试品溶液,按“2.3”项显色,于室温分别放置0,15,30,45,60min,测定对照品及供试品溶液吸光度,其RSD分别1.68%,2.92%。表明对照品及供试品溶液在1h内稳定。结果见表3。表3稳定性实验结果(略)

2.8回收率实验精密称取已知量的维吾尔药黑种草子5份,分别精密加芦丁对照品适量,按“2.3”项下方法测定,平均回收率为98.2%,RSD为0.55%。结果见表4。表4回收率实验结果(略)

3讨论

有关维吾尔药黑种子草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目前尚未见相关报道。本方法采用甲醇回流提取维吾尔药黑种草子中总黄酮,以NaNO2-Al(NO3)3-NaOH体系为显色剂,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操作简便,重复性好,结果准确可靠,为维吾尔药黑种草子的质量控制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第5篇:药物分析论文范文

[关键词] 课程论文 药物化学 教学改革

药物化学(Medical Chemistry)是建立在化学学科和医学、生物学科基础上,设计、合成新的活性化合物,研究构效关系,解析药物的作用机理,创制并研究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药物的一门科学。它是一门历史悠久的经典学科,具有丰富的内涵并涉及广阔的研究领域,其主要工作是发现与发明新药、合成化学药物、阐明药物化学性质、研究药物分子与机体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在创制新药中,药物化学对后续学科的研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药学研究领域中的带头学科。

药物化学是制药工程、药物制剂和药学等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其内容广泛,涉及面宽,交叉性强,学科发展快,药物分子的结构复杂,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难度,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影响学习效果。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具备了内在的学习兴趣,学习行为才能持久、高效。因此,根据药物化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特点,我们想到了通过设置课程论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让学生主动地去探寻感兴趣的药物化学知识,进而强化药物化学的理论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印象。并且还把课程论文作为课程的考核方式之一,将课程论文纳入学生的成绩评价体系当中,和理论考试成绩一起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手段。从而进一步的调动学生学习药物化学课程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通过几年来在教学中进行课程论文的实践,我们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也发现了一些不足。本论文主要就课程论文在药物化学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探索。

一、设置课程论文重要意义和作用

论文是对课程的综合考察,论文的写作是一种复杂的劳动,不但能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能加强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能力。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布置和课程学习内容相关的题目,学生查阅大量的中文及外文文献,然后根据对论文题目的理解,对文献资料进行筛选,提炼出相关内容,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概括,归纳,总结,撰写书面的论文,制作电子讲稿,并进行口头的报告。为了要把某个问题讲清楚,学生必须综合运用该课程甚至其他课程所学过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阅读科技期刊和学术专著,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查、阅、写”的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在运用理论分析思考问题的同时,让学生制作电子讲稿,每个人做一定时间的学术报告,还锻炼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语言表达交流能力,这样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当今社会需要的正是具有各种能力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课程论文的写作应该说是一种操作性比较强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方式。

通过在药物化学课中进行课程论文的尝试,我们发现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比较欢迎,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学生对这种教学及考核方式投入了很大的热情,不少同学,都把这种实践作为对自己的一次锻炼机会,认真的调研文献,然后提炼总结,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不但对药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了更深入的掌握,同时还了解到了原理的实际应用,将抽象的概念与实际的科研成果联系起来,使他们对药物化学这门课程更感兴趣,也加深了对学科的了解和热爱。有些同学在论文中还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新见解,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可以说课程论文在药物化学课程中的实践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二、药物化学课程论文的写作要求和评价目标

在将课程论文这种教学方式运用到药物化学课程的具体实践中,我们首先建立了明确的课程论文评价体系,将课程论文的考核纳入了学生的成绩体系,最终药物化学这门课程的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和课程论文的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课程论文成绩占40%的比例。并由老师制定出了明确的课程论文的写作要求和评价指标(见表1)。

课程论文要求和评价指标主要强调参考文献的质量、数量,对原始文献的分析、归纳与整理,对本领域研究结果的高度概括性,论文质量,论文格式,论文文字表达的流畅性。将课程论文写作纳入药物化学理论教学的评价体系,主要目的是希望学生在查阅相关文献过程中,主动了解该领域的研究概况,激发他们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由于学生初次涉足药学专业课程,缺乏专业试验操作技能和试验设计知识,所以课程论文形式以总结归纳相关领域研究现状和进展的综述论文为主。

三、药物化学课程论文题目的拟定

药物化学既要研究化学药物的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又要了解用于人体后的生理、生化效应。在创制新药中,药物化学提供后续学科研究的物质基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进一步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我们在把握每年药物研发领域的热点基础上,拟定了多个方向的题目,采取自由选题的形式,学生可以在给定范围内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题目,进行深入研究,撰写论文(见表2)。

四、课程论文的教学效果及不足

通过将课程论文引入药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和考核体系,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包括如下几点:(1)将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探索创新。课程论文的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药物化学的热情,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不是单纯的被灌输,而是主动的获取;(2)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文献检索查阅能力,归纳整合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科技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3)加深了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

课程论文是对传统教学和学习方法的改革,无疑是有助于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当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学生存在着查找资料不完全,思路不够开阔,对专业术语表达不够准确,英文摘要无从下手及论文形式不规范等,还需要不断探索改进。

参考文献:

[1]仉文升,李安良.药物化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习保民,张鹏鹂.药物化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10(6):669-671.

[3]徐德培,刘楚群.高校本科课程论文研究[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24(10):76-77.

第6篇:药物分析论文范文

1.选题

选题要尽可能早些。选题早,早做准备,时间充分。

2.选题要考虑主、客观条件只有考虑主、客观条件,才能避己之短,用己所长,选择最利于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课题。比如,您想对"交感胺类药物"进行研究,如果您的生理学、药理学基础好,可从其应用方面选题,可借鉴前人研究成果,从不同侧面进行研究,同样会有突破。如果你的化学及药物化学基础好,可从药物基因方面及配伍方面进行研究,通常药物的基本结构决定药物的作用,取代基因决定作用强度、副作用等。医学领域学科很多,不一一列举,但都可找到其突破口。只有扬长避短才能写出称心的论文来。

3.选题不要太特殊选题特殊,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是写不出好论文的。尽量避开大而复杂的题目,选比较一般的题目。比如"胆囊收缩素一胰泌素"对某一方面的作用研究,这类题目有比较、有借鉴,写起来比较容易。

4.要摆脱单纯的爱好和趣味个人的爱好和趣味是选题的一个前题,但是,单纯地从个人兴趣、爱好出发,也是不切实际的。比如你对分子生物学很感兴趣,也是目前医学界关注的问题,但就目前的实验条件及教学计划而暂时还很难写出如意的论文。当然有条件可从某个角度去研究。又如你对"爱滋病研究"很有兴趣,但目前国内你接触的都是第二手材料,孤立的去研究,是困难的。

5.选择突破口选题要找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可选择难度较小,而又带有普遍意义的题目,或者易被人忽视的问题,如果有条件,突破口可以选择两门学科的交界处,进行科学的"边缘"研究。作为医学院校学生各门课程都在同步与交叉学习,有较深的理论基础,具有较好的连贯性,比如学习解剖知识较全面之后可以选择"某种外科术式改进探讨"。基础理论融会惯通之后,往往在临床内、外科交界处或其它相关学科交界处做文章容易突破,比如内科侧重于药物治疗,而外科是往往忽视的,"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治疗化疗致吐"研究成功即为内科药学与肿瘤科交界处研究成功的典型例子。钙离子拮抗剂的广泛应用亦然。就中医与西医而言,比如中药大黄多种作用,如你从化学分析角度去分析药物的作用机理就是对中医的发展,容易重点突破,写出一定质量的论文。

搜集资料

题目选定之后,就要以题目为中心,作一些踏实的搜集资料工作。

1.选定一个搜集资料的目录制定一个搜集资料的目录是写论文的一个重要基础,制定这个目录时要和写论文有经验的前辈交谈,或经导师或教研室有经验的教师指点,也可以请与自己毕业论文题目相近的、论文写得好的毕业生介绍经验,交换意见。

制定搜集材料和目录,可以从现在的文献资料调查入手,既熟悉,又有兴趣。搜集材料的目录可按年代由近溯远,写上调查中得到的有关研究对象的材料。随着计算机广泛应用于文献检索,给作者搜集资料带来很大方便,但这种文献往往是二次文献,笔者建议在此基础上用追溯法查阅一次文献。

2.摘录与选题有关材料搜集材料,要多要全、没有遗漏,这是最理想的。但是任何一个问题的研究都有主要材料和次要材料。要围绕核心问题搜集主要材料,有用材料,把它记录下来,摘写出来,对次要材料,放在次要地位处理。

第7篇:药物分析论文范文

【关键词】连续性输液 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7-243-02

于临床护理工作时,许多患者因病情需要连续性输液,因其病痛与药物的作用下,连续输液将给患者身心带来不适,并且存在潜在的不良反应,因此,应当加强连续输液患者的管理,实现减少患者痛苦的同时,确保治疗安全。下面谈一谈连续性输液病人管理的几点体会[1]。

1 临床护理的基本要素

1.1 尽量满足患者要求

由临床护理经验发现,输液安全性为患者担心的主要问题之一。所以,依据护理程序展开静脉输液前,需对患者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临床护理工作时常会遇到患者点名让某护士注射的情形,这时需要满足患者,让其信任的护士给其注射。如此患者不安的内心会得到安慰,亦将主动的配合整个治疗。

1.2 做好排气

面对连续输液患者,可一边排气一边话语上安抚患者。不可忽视排气程序,若因不顺利而致使排气的时间过长,而导致浪费的药液过多,以及排气不彻底,皆将诱发患者的不安与反感,直接导致患者的不信任。所以一定要做好排气的准备工作[2]。

1.3 选择血管

进行静脉注射选择血管时,要避开有硬结、炎症与瘢痕及皮肤病位置。需对静脉血管的粗细、弹性及位置进行评估[3]。依据血管选取适宜的头皮针。合理的保护与使用静脉,正常情况下由远至近端、尽可能的应用静脉留置针,应用静脉留置针要选取粗直血管,缘于静脉留置针的导管柔软,不易损伤血管,静脉留置针正常情况下能保留3-5天,避免反复进行静脉穿刺,保护了连续性输液患者的血管,可是还要关注静脉留置针的护理[4]。还需强调的是,静脉输液过程,拍打静脉处将诱发血液振动,会刺激血管壁的神经末梢而诱发疼痛。尤其是毛细血管较脆的患者,还有血小板减少的患者,若拍打局部也许会出现瘀斑[5]。

1.4 穿刺注意事项

进行静脉穿刺时,需避开神经,进针不要太深[6]。对连续输液的患者,为了保护静脉对那些不需要血容量快速提升的病人,如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面对此类患者时应以小儿头皮针进行穿刺比较好[7]。如此可以减少静脉的损害,让患者的疼痛降低,并且亦不影响成年人对40~60滴/min输液的速度需求(某些时候需将输液瓶微微提升)[8]。当穿刺成功之后,需认真固定好针头,以采取保护性的约束,面对小儿以及昏迷等无法合作的患者,局部的肢体需以夹板固定住,要注意观察,以规避输液过程中出现意外[9]。

1.5 熟悉药物的性能、特征及应注意的事项

于医院的治疗室里需张贴药物间的配伍禁忌。关注所输入的药物浓度以及速度[10]。依照疾病的程度进行调节滴速,比如面对消化道出血的病人其解血便后而导致血压下降,此种情况应当加快输液的速度。当刺激性强或者特殊药物输液之前务必要用生理盐水进行建立静脉通路,在确定了穿刺成功之后,再展开输注刺激性比较强的药物或者特殊药物,务必保证针头于血管里。在进行多瓶药液输入时,一定要科学、有计划地展开输液顺序,实现治疗的最好效果。要关注两瓶药液能否产生相互影响,例如甘利欣与环丙沙星于滴管内相溶时,会产生结晶,于输液排序的过种中一定要注意隔开[11]。

1.6 注意液体温度

面对连续性的输液病人,以温热的溶液滴注能够有效地防止静脉炎的产生,注意液体的增温标准要依照治疗时用药的理化性与病人对温度的感觉相应调整。静脉滴注的液体的适宜温度是25~30℃。同时,冬季的气温低、相对要冷,护理连续性输液病人时一定要以热水袋热敷在患者针眼上方的肢体局部,以防止液体由于过冷进入血管之后诱发血管痉挛,尽可能的让患者感到舒适。此外,当运用缩血管药物与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可以在输液的同时进行热敷输液的肢体局部,用来达到降低血管损伤的目的[12]。

1.7 务必要无菌操作

当要给病人进行输液操作的前后务必要洗手。操作前务必要戴口罩与帽子,穿好工作服。注意保持治疗室的清洁,空气里的细菌数是每立方米的不能超过500个,每天晚上务必以紫外线进行消毒,同时要定期进行细菌培养。连续输液于病房及观察室展开,为降低液体的污染机率,在更换床单时动作务必要小心;当进行地面清洁时一定要以湿抹布,在扫床时亦以湿式清扫,室内每天以紫外线进行照射,以降低输液反应的产生。当病人连续性输液在24小时以上时必须每天更换输液管一次[13]。

2 提高护理的责任心

2.1 对病人履行告知义务

在进行输液前及更换液体时,一定要询问病人,了解病人的需要,对病人说明所用的是何药物,有何作用其药物有哪些不良反应以及药物外渗后所导致的直接后果。给病人输上液体之后要交待注意事项,如不要碰触输液部位,一定不要随意调节药液的滴速,当身体有不适的感觉要及时报告。

2.2 提高责任心、多巡视

务必密切关注输液状况以及患者主诉,关注针头以及输液管是否有液体漏出,针头是否有脱出与阻塞及移位的状况发生。输液管有无扭曲受压现象,患者的局部皮肤是否发生肿胀及疼痛等异常状况。患者输注化疗药物与甘露醇能诱发组织坏死,需密切关注患者的注射部位,同时必须要进行床头式交接班。及时的更换液体,仔细的填写输液卡及巡视记录卡,同时要保留一周,以便随时查对[14]。

2.3 作好心理护理

连续性输液病人,由于输液时间长,局部会产生不适,病人很容易产生焦虑与烦燥等情绪。此时护士应当体贴、呵护患者,用关爱的话语和患者交流,让患者了解连续输液的目的与必要性,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的治疗环境,与患者进行情感上的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身心感受,激励患者树立起战胜疾患的信心,创建和谐、有序的治疗氛围,提高患者的安全感,实现积极主动配合医生进行治疗的目的[15]。

3 结论

输液是整个医疗工作的关键环节,连续性输液是患者治疗疾病的需要,如何作好连续性输液患者的管理意义非常重大。所以,作为护理人员一定要细心体查患者的疾苦,充满爱心与耐心及细致地工作,为广大患者早日恢复健康,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殷磊,护理学基础[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27-228.

[2]李敏丽,静脉输液中一次排气成功率的作用因素[期刊论文]-护理学杂志2003(4).

[3]刘华,输液中血管的选择[期刊论文]- 护士进修杂志2001(01).

[4]李晓玉,静脉输液致手背神经受损案例[期刊论文]- 齐鲁护理杂志2000 (10).

[5]程惠贤,静脉输液时不宜拍打静脉处[期刊论文]- 实用护理杂志2002 (03).

[6] 刘明,静脉穿刺术的临床和实验分析[期刊论文]- 齐鲁护理杂志2000 (06).

[7]汉田芳,于充盈不佳的血管里止血带对套管针穿刺的影响[期刊论文]-实用护理杂志2003,14 (5):6-7.

[8]宁晓波,杨宁江,岳建峰等.大角度静脉穿刺术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6):407.

[9]唐丽华,静脉穿刺时令回血速度加快的方法[期刊论文]-齐鲁护理杂志2003(5).

[10]王立新,静脉输液法的临床应用[期刊论文]-弃鲁护理杂志2004(5).

[11]蓝天,小儿头静脉输液临床研究[期刊论文]-实用护理杂志2001 (8).

[12]李明,静脉输液时应用护理程序心得[期刊论文]-护士进修杂志2006 (8).

[13]赵卫,30例静脉输液病人需求的调查与研究[期刊论文]-中华护理杂志2003(08).

第8篇:药物分析论文范文

医学论文是医学科研工作的最后阶段,通过文字形式记录医学研究的最新结果。因此,撰写医学论文要把握医学论文的基本要求、选题方法及一般体裁,从而达到主题和形式的和谐统一。

1 医学论文的基本要求

1.1 创新性 医学论文的创新性是指文章要有新意,要发展医学成就,破解医学问题。医学论文有无创新,选题是关键。选题创新是医学论文写作的灵魂,是衡量医学论文价值的重要标准。可体现在[1]:①理论方面的选题应有创新见解,既要反映作者在某些理论方面的独创见解,又要提出这些见解的依据;②应用方面的选题应有创新技术等,也就是要写出新发明、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关键,或揭示原有技术移植到新的医学领域中的效果;③创新性还包括研究方法方面的改进或突破。

1.2 可行性 所谓选题的可行性,是指能够充分发挥作者的综合条件和可以胜任及如期完成医学论文写作的把握程度。选题切忌好高鹜远,脱离实际,但也不应过低,影响主客观的正常发挥,降低了医学论文的水平。影响选题的可行性因素有:①主观条件,包括作者知识素质结构、研究能力、技术水平及特长和兴趣等;②客观条件,包括经费、资料、时间、设备等。

1.3 实用性 撰写医学论文的目的是为了交流及应用。要从实际出发,选择能够指导科研、指导临床、造福人类的主题,因此,选题的实用性尤为重要。

1.4 科学性 医学论文是临床和医学科学研究工作的客观反映,其写作的具体内容应该是取材客观真实、主题揭示本质、科研设计合理、论证科学严谨、表达逻辑性强、经过实践检验。所以,严格遵守选题的科学性原则,是医学论文写作的生命。

1.5 前瞻性 要选择有研究价值及发展前途的主题,应积极开发研究新领域、新学科和新理论。

2 选题的基本方法[1]

2.1 根据课题研究的结论来确定主题 这是常用的方法,可分为:①以科研的结论或部分结论作为医学论文的主题;②科研结果与开题时预测不一致,待查出原因后,再寻找主题;③科研达不到预期结果,可总结经验,从反面挖掘主题。

2.2 在科研过程中选题 医学科研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意外的现象或问题,作者如果能够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可以在这些偶然中获得新的选题。

2.3 在临床实践中选题 临床工作是医学论文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作者在临床中会经常遇到许多需要解决的实际应用问题或理论问题,对此,只要从本学科实际出发,用心思考,会从中产生很多好的主题。其包括:①探讨发病机制与预后情况;②分析临床症状与表现;③研究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④疾病的多因素分析等。

2.4 从文献资料中选题 医学文献是人们长期积累的宝贵财富,是医学论文选题的重要来源。阅读最新文献资料,可以了解当前医学科学研究的进展情况,开拓思路、激发灵感,从而挖掘提炼出好的医学论文主题。

3 医学论文的一般体裁[2,3]

3.1 实验研究 一般为病因、病理、生理、生化、药理、生物、寄生虫和流行病学等实验研究。主要包括:①对各种动物进行药理、毒理实验,外科手术实验;②对某种疾病的病原或病因的体外实验;③某些药物的抗癌、抗菌、抗寄生虫实验;④消毒、杀虫和灭菌的实验。

3.2 临床分析 对临床上某种疾病病例(百例以上为佳)的病因、临床表现、分型、治疗方法和疗效观察等进行分析、讨论,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新建议、新见解,以提高临床疗效。

3.3 疗效观察 指使用某种新药、新疗法治疗某种疾病,对治疗的方法、效果、剂量、疗程及不良反应等进行观察、研究,或设立对照组对新旧药物或疗法的疗效进行比较,对比疗效的高低、疗法的优劣、不良反应的种类及程度,并对是否适于推广应用提出评价意见。 转贴于

3.4 病例报告 主要报告罕见病及疑难重症;虽然曾有少数类似报道但尚有重复验证或加深认识的必要。

3.5 病例(理)讨论 临床病例讨论主要是对某些疑难、复杂、易于误诊误治的病例,在诊断和治疗方面进行集体讨论,以求得正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临床病理讨论则以对少见或疑难疾病的病理检查、诊断及相关讨论为主。

3.6 调查报告 在一定范围的人群里,不施加人工处理因素,对某一疾病(传染病、流行病、职业病、地方病等)的发病情况、发病因素、病理、防治方法及其效果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给予评价,并对防治方案等提出建议。

3.7 文献综述 以某一专题为中心,查阅、收集大量国内外近期的原始医学文献,经过理解、分析、归纳、整理而写出综述,以反映出该专题的历史、现状、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等情况,并做出初步的评论和建议。

3.8 专题讲座 围绕某专题或某学科进行系统讲授,介绍医学发展新动向,传播医学科研和临床上实用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更新传统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改善知识结构,推动医学科技进步。根据对象不同,可分为普及讲座和高级讲座。

参考文献

1,强亦忠,范裕华,主编.医学写作.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4.36-37,50-52.

第9篇:药物分析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丙戊酸钠,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

 

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期间常伴有冲动和攻击行为,具有很大的危险性,日益受到精神科专业人员的重视。丙戊酸钠,是一种不含氮的广谱抗癫痫药,属GABA转氨酶抑制剂,作为一种情绪稳定剂被广泛用于躁狂症的治疗,并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本文回顾分析我科2008年6月~2010年6月间住院用丙戊酸钠治疗的30例精神分裂症且具有攻击行为患者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0年12月间我住院治疗具攻击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30例,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总分>38分;外显攻击行为量表修订版(MOAS)评分总分4分以上。≥2种抗精神病药物治疗8周以上;排除脑器质性疾病,无严重心、肝、肾等躯体疾病、癫痫、药物过敏、白细胞减少史及严重的慢性衰退症状等。男26例,女4例,患者平均年龄(32.4±5)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4.5±3)年,住院时间0.5~3年,平均住院时间(2±0.5)年。

1.2方法 治疗以原用抗精神病药物维持不变护理毕业论文护理毕业论文,其中氯丙嗪15例,氯氮平8例,利培酮5例,喹硫平2例。加用丙戊酸钠,起始剂量为0.6g/d,平均剂量1~1.2g/d;

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4周用包括言语攻击、对财物的攻击、自身攻击、对他人躯体攻击4个分量表的MOAS各评定一次。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共18项,分别计算加权分及5个因子分,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4周各评定1次。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第2周、4周末各检查心电图、肝功能、肾功能及血常规1次。

2 结 果

2.1治疗前后患者在焦虑忧郁、缺乏活力、思维障碍、激活性、敌对猜疑5个因子分比较无显著变化。30例治疗后MOAS比较:降至0分者8例,占26.7%,不同程度改善者10例,占33.3%,无改变12例,占40%,总有效18例,总有效率为60%。

2.2不良反应 加用丙戊酸钠后,检查血常规、肝功能、尿常规、心电图均无明显异常。5例(16.67%)患者在治疗开始的2周出现轻度胃肠反应,饮食差, 恶心,8例(26.67%)患者出现椎体外系症状,7例(23.33%)患者出现嗜睡、口干、头痛,4例(13.33%)患者出现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均经对症处理后减轻或消失。无因严重不良反应而停药者论文格式模板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3讨论

有研究显示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的发生率更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往往与命令性幻觉、被害妄想、易激惹、猜疑、敌意和怪异行为有关;经抗精神病药治疗,大部分患者其攻击暴力行为会好转或消失,但对部分患者的冲动攻击行为疗效不是很理想。临床上常联合应用苯二氮革类药物治疗,可短时间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和激惹,但苯二氮茧类药物较快耐受、镇静和成瘾性的问题不易解决。有报道采用改良电休克(MECT)治疗可快速有效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冲动攻击行为[1]。另外,神经松弛剂氯丙嗪、氟哌啶醇急性期应用虽有良好效果,但较易出现锥体外系反应。

近年来,抗癫痫药丙戊酸钠作为心境稳定剂被广泛应用精神疾病治疗中,丙戊酸钠可强化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果[2]。本研究结果显示:合用丙戊酸钠治疗具有兴奋躁动或攻击暴力行为、对抗精神病药物反应不佳的患者,有效率为60%得以控制或显著改善。Casey等通过多中心的双盲研究实验也发现,用奥氮平或利培酮合并丙戊酸钠比单一用奥氮平或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起效速度快、疗效好,可不增加抗精神病药的剂量,缩短了住院时间护理毕业论文护理毕业论文,安全有效,患者有很好的依从性。丙戊酸钠可强化不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单一治疗时无效,这些效应显然不能为稳定心境、减少冲动或抑制攻击所解释,而是改善了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状,如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本组8例以氯氮平长期治疗,仍具有攻击行为,加用丙戊酸钠1~2周后攻击行为得到控制。原因可能是合用丙戊酸钠后提高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的疗效[3],阻断了电压敏感钠通道,减少神经递质释放,强化了不典型抗精神病药阻断D2和5-HT2A受体的效应有关。本资料中加用丙戊酸钠后,检查血常规、肝功能、尿常规、心电图均无明显异常。常见轻度胃肠反应,椎体外系症状,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对症处理后减轻。无因严重不良反应而停药者。

总之,丙戊酸钠可强化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果,可不增加抗精神病药的剂量,安全有效,患者有很好的依从性,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孔军,刘铁榜,杨海晨,等.MECT联合治疗伴兴奋攻击行为的难治性分裂症的对照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05,17(9):485-486.

[2]左代英,吴英良.抗癫痫药物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应用[J].山东精神医学,2006,1(1)62-65

[3]贾晓.丙戊酸钠对氯氮平血液浓度和疗效的影响[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7,1(1):310-311.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