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中心工作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完善和落实各项管理制度。
随着我局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展开,信息设备和软件系统逐渐增多,为实现规范管理,提高设备及系统的使用效率,使信息设备及系统在良好的环境中安全运行,必须尽快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并严格按照制度要求对信息设备和信息系统进行管理。
二、按照金保工程的要求,建设好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
按照国家金保工程建设总体要求,以江门市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为基础,完善市-区-街道(社区)三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络系统建设,建立网络互联、信息共享、安全可靠、全市统一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服务网络;建立统一的江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数据中心,以人为本,重构和优化人力资源业务处理模式和业务流程;开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系统,建立规范的业务管理体系、严密的基金监督体系、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和科学的宏观管理体系,实现“同人同城同库”的管理目标。
(一)实现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经办业务全过程的管理。
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和优化业务处理模式,实现就业管理、职业介绍、职业技能鉴定、劳动能力鉴定、社会保险账户记录、审核、支付等前台业务的计算机处理和规范化管理,实现本地业务处理全过程的电子化、自动化,并为劳动力关系转移等业务,异地领取养老金、社会保险关系异地转移、异地就医等社会保险业务异地办理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对劳动者进行全程化、动态化的实时跟踪和管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路,对一个劳动者从就业到养老、从就业到失业等整个生命历程、劳动经历进行全程化、一体化的管理。逐步实现从以参保单位管理为主向以参保人员管理为主、从专管员式管理向柜员式管理、各险种综合管理转变。
(二)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的社会化服务提供技术支持。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满足社会保障服务对象的实际需要为宗旨,提供多形式、全方位的信息查询和政策咨询,逐步提供网上职业介绍、网上职业指导、网上职业技能培训、网上职业技能鉴定、网上外来劳动力管理等服务,增进社会化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构筑起一整套方便实用、技术可靠、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建立有效的社保基金监控体系。
通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对社保基金运行进行实时监控,降低社保基金风险,保障社保基金安全运行,为社保基金监管提供全面和及时的支持。
(四)建立科学的宏观管理体系。
通过对资源数据库的网络扫描重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采集体系,及时准确地掌握社会保险参保和待遇享受人员状况、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状况,为科学制定和调整各项政策提供支持。
(五)建立完整的社会保障卡体系。
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卡功能,以全市统一的数据资源中心为依托,建立覆盖整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范围的社会保障卡应用领域;随着我市市级市民服务平台、各政府相关部门信息交换平台的建设及新的资金逐步注入,社会保障卡应用领域、应用项目将逐步增加。
(六)建立全方位的安全体系。
我市金保工程将建设包括数据安全、网络安全、链路安全、主机系统安全、实体安全、应用安全等六方面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安全防护体系。
三、加强安全管理。
通过网络访问控制、利用现有的防火墙、病毒防范、入侵检测等技术手段,提高系统及网络的安全防护能力。加强安全管理,采取管理和技术相结合的手段,加大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提高系统安全性,确保数据安全,确保信息系统安全、高效、稳定运行。
四、创新工作方式。
根据工作需要,开发一些适用的系统,改变传统工作方式,以提高日常工作效率。例如为实现对工作人员日常工作完成情况的量化考核,计划开发一套绩效考核系统。部门负责人可通过该系统实时了解所布置工作的完成进度,以便及时监督、跟进。工作人员可通过该系统查看领导交办的所有工作任务、完成期限及工作要求。以便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部门负责人还可按日期记录工作人员的日常综合表现。年终考核时,可通过该系统记录的工作完成情况和日常综合表现对工作人员作出公正的量化考核。
五、采取多种方式,抓好信息化培训。
(一)对新开发的业务系统,我们将组织技术人员对相关业务科室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重点抓好技术负责人的培训,使相关岗位人员尽快熟悉系统,掌握操作技能,为系统顺利推广、普及使用做好准备。
(二)开发一套具有上传、下载、信息、交流互动等功能的信息化培训平台。可将适用的各类计算机知识到平台上,供我局工作人员学习参考,还可提供适用的软件及资料供大家下载。大家也可通过平台进行交流、上传资料,实现资源共享,达到相互学习的目的。
(三)为满足我局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我们将不定期组织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员进行编程、网络、数据库等知识的培训,以提高工作人员的系统开发能力。
六、做好日常工作。
(一)做好OA办公系统、站等系统的维护。
(二)做好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实施和管理。
(三)做好数据中心的硬件维护和管理工作。
关键词:基坑监测 信息化 监理要点
中图分类号:TU4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a)-0060-01
1 基坑监测的意义和目的
建设工程中的基坑开挖施工时,随着土体应力的变化和临空面的产生,基坑内外的土体将由原来的静止土压力状态向被动和主动土压力状态转变,应力状态的改变引起围护结构承受荷载并导致围护结构和土体的变形。围护结构的内力和变形中的任一量值超过容许的范围,将造成基坑的失稳破坏或对周围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基坑工程设置于力学性质相当复杂的地层中,由于存在着“时空效应”,以及降雨、地面堆载和挖机撞击等偶然因素的作用,使得现阶段在基坑工程设计时,对结构内力计算以及结构和土体变形的预估与工程实际情况有较大的差异,并在相当程度上仍依靠经验。
因此,在基坑施工过程中,只有对基坑围护结构、基坑周围的土体和相邻的建(构)筑物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测,才能对基坑工程的安全性和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有全面动态的了解。通过监测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在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反馈信息,并采取必要的工程应急措施,防止基坑事故发生,避免人身伤害和重大经济损失。根据实测的动态监测数据及时调整施工工艺或修改设计参数以实现信息化施工。
基坑监测应达到的目的。
(1)对基坑围护体系及周边环境安全进行有效监护,在基坑围护施筑与开挖过程中,必须在满足围护结构及被围护土体的稳定性,避免破坏和极限状态发生的同时,不产生由于围护结构及被围护土体的过大变形而引起邻近建(构)筑物的倾斜或开裂,邻近管线的渗漏等。基坑在破坏前,往往会在基坑侧向的不同部位上出现较大的变形,或变形速率明显增大。通过监测对基坑围护体系及周边环境安全进行有效监护;可以保证在基坑施工中,使基坑围护体系及周边环境安全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2)为信息化施工提供参数,信息化施工是有效控制基坑工程安全、质量、工期、成本的重要手段。基坑监测即时反映出开挖产生的应力和变形状况,及时为信息化施工提供第一手真实、准确、科学的数据。随着自动化监测和远程监控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对当天工地现场实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并结合基坑围护结构设计参数、地质条件、周围环境以及当天施工工况等因素进行评判、预警、报警,提出风险预案和相应的工程措施,指导施工,确保工程安全、顺利进行。
(3)验证设计参数、积累工程经验,现行的基坑围护结构设计尚处于半理论半经验的状态,未完全成熟。基坑围护的设计和施工,应该在充分借鉴现有成功经验和吸取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特点,力求在技术方案中有所创新、更趋完善。对于某一基坑工程,在方案设计阶段需要参考同类工程的图纸和监测成果,在竣工完成后则为以后的基坑工程设计增添了一个工程实例。现场监测不仅确保了本基坑工程的安全,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次1∶1的实体试验,所取得的数据是结构和土层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真实反应,是各种复杂因素影响和作用下基坑系统的综合体现,以此来验证设计参数、积累工程经验,为优化设计提供了依据。
2 基坑监测工作基本要求
2.1 基坑监测应由建设方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第三方承担
基坑围护设计单位及相关单位应提出监测技术要求,监测单位监测前应在现场踏勘和收集相关资料基础上,依据监测要求和相关标准、规范编制详细的基坑监测方案,监测方案须在本单位审批的基础上报委托方及相关单位认可后方可实施。监测方案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各项监测内容间监测结果的互相印证、互相检验,从而对监测结果有全面正确的把握。监测数据必须是可靠真实的,数据的可靠性由测试元件安装或埋设的可靠性、监测仪器的精度、监测方法的可靠性以及监测人员的素质来保证。监测数据必须是及时的,监测数据需在现场及时计算处理,有疑问应及时复测。因为基坑开挖是一个动态的施工过程,只有保证及时监测、及时提供速报,才能有利于及时发现隐患,及时采取措施。埋设于结构中的监测元件应尽量减少对结构的正常受力的影响,埋设水土压力监测元件、测斜管和分层沉降管时的回填土应注意与土介质的匹配。按照工程具体情况预先设定预警值和报警制度,预警值应包括变形或内力量值及其变化速率。基坑监测应整理完整的监测记录表、数据报表、形象的图表和曲线,监测结束后出具监测报告。
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技术,它以土力学、钢筋混凝土力学及岩土工程设计理论和方法等学科为理论基础,以仪器仪表、传感器、计算机、测试技术等学科为技术支持,同时还融合了基坑工程施工工艺与工程实践经验。
3 基坑监测项目
基坑工程的现场监测应采用仪器监测与巡视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基坑工程现场监测的对象应包括:围护结构、地下水状况、基坑底部及周边土体、周边建筑、周边管线及设施、周边重要的道路和其他应监测的对象。
基坑工程的监测项目应与基坑工程设计、施工方案相匹配。应针对监测对象的关键部位,做到重点观测、项目配套并形成有效的、完整的监测系统。
基坑监测具体项目为:水平位移、竖向位移(沉降)、倾斜、围护体系内力、深层侧向水平位移(测斜)、裂缝、地下水位、孔隙水压力、土压力、土体分层竖向位移、坑底隆起(回弹)等。
4 监理工作要点
(1)监理单位对建设方委托的第三方监测单位的资质、监测人员配备、仪器设备状况等应进行复核审查。
(2)在审批监测方案时,审查的重点是监测项目、监测点布置、监测方法及精度等级、监测频率和监测报警值。审查应注重方案的合理性,安全技术组织措施的具体性与全面性,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的符合性。
(3)在基坑工程监测实施过程中,采用旁站监理和巡视检查等手段,检查监测单位是否严格按照批准的方案和技术措施进行监测,发现问题,及时下达监理指令。
(4)认真、细致地解读监测速报,汇同设计、施工各方将监测数据与设计值进行对比、分析,以判断前步施工是否符合预期要求,确定和优化下步施工工艺和参数,以达到信息化施工的目的。
(5)当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或出现报警情况时,应督促施工单位及时采取纠偏措施,必要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当发现纠偏措施未落实,应急预案没有认真执行时,或施工中发现质量和安全隐患时,应当及时下达监理指令或暂停施工令,要求施工单位整改,确保基坑工程施工安全、受控。
关键词:信息技术;档案;应用
引言:
现代化信息技术是以微电子学为基础,对声音、图像、文字及各种传感信号等信息进行处理的技术。现代化信息技术正以其快捷、高效、准确、便利的优势,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同时也加快了社会信息化的步伐,世界各国都搭载信息化快车以提升国力。在我国信息化建设规划的指引下,档案工作以其基础性和事半功倍的成果性成为各行各业提升基础管理能力的关注焦点。越来越多的档案学者以电子文件的产生为起点对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方方面进行探讨;越来越多档案工作者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勤于交流,不断推动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高。
一.信息技术对档案工作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的信息化浪潮,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广泛应用,整个社会信息流通的基础结构发生了变化,电子文件应运而生。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新时期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对传统的档案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一)档案管理理念的变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封闭保守的传统档案管理理念受到了挑战,档案馆不应该再是简单的实体保管员,而应成为概念、知识的提供者。只有从思想上正确认识档案馆当前的社会使命,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实现从行政手段向依法管理转变,档案实体管理向信息管理转变,手工管理向技术型管理转变,单一服务向综合型服务转变,才能适应新形势下档案管理的需要。
(二)档案管理方法的变化
档案工作多年来采用传统的手工分类方法,一份材料归属什么种类常常存在着一些主观因素。近年来,虽然采用了计算机进行辅助管理,但也只是采用电脑进行目录录入,并没有带来管理方法质的飞跃,造成档案管理效率偏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运用,必将大大促进档案工作质量与效率的提高,促进档案的深度开发与运用。
(三)档案工作对象的变化
传统的档案工作以纸质文件材料为工作对象,有一套规范的工作流程及方法、原则。而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后,电子文件取代了以往的文字材料,它是由拟稿者直接写在磁盘上,并在磁盘上进行修改,一经形成后,马上存储到办公信息数据中,由档案人员、技术人员所共享,这就使得文件与档案之间不再有明显的界限。归档范围也不能只是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还应包括该文件的读取软件甚至操作系统。
二.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
档案信息化是一个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为主导,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信息网络为基础,信息人才为依托,档案信息、法规、政策、标准为保障的综合体系。它可使企业管理环节更透明,为企业打造一个全新的管理体制。重建企业生产系统和组织结构。
(二)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工具
由于档案需长期保存,为提高存储环境,避免可能造成文档纸张受潮、虫蚀以及火灾等灾害,每年大量投入文档的保管经费已在所难免,且因无备份而又为每年部分文档损失而担忧。由丁档案需反复查阅,不可避免的存在原件受损或遗失,给文档的保管与利用带来管理上的困扰。在已认知的低档半板扫描仪录入的方式下,大量文档的电子化进程是不可想象和解决的,且大量电子化文档如何管理、查阅、应用有待全面解决。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无论是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多个领域还是到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信息技术无不显示其独特的魅力,成为现代社会和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
(三)确保归档文件的完好无缺
实行电子文件的“全程管理”,每当文件形成时就想到档案。业务文件和档案是在办公自动化系统OA中形成的,目前的“文件管理与档案管理一体化”的信息系统,其实就是仅仅将OA系统产生的数据实现导入档案系统而已,如果办公自动化系统与档案系统的接口制作不好,OA产生的电子文件不能全部导入档案系统。因此,归档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可读性要在文件生成阶段就加以控制,实现OA环境中的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要求将文件工作和档案工作一同嵌入管理文件系统中,记录从电子文件形成到成为电子档案并归档的一切过程和处理情况,即实现前端控制。
三.信息技术在档案工作中的应用
(一)档案信息统一规划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将档案信息资源集聚和整合起来,实现档案资源社会共享,更好地为各级领导和机关服务,为社会各界服务,为广大公民服务。为此,档案信息管理工作在当前新一轮深入发展的关键时刻,必须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规范,克服各自为政。把握适合档案工作规律和特点的基本原则,才能卓有成效地开展档案信息化的各项工作。坚持以档案信息开发利用为中心,文档管理一体化、双轨制、确保网络安全等原则。
(二)数字档案信息管理
在传统的档案馆管理中,其服务手段、质量、信息加工的深度等各个方面都无法像数字档案一样可以使利用者不受空间、时间和数量的限制,从而能快捷、准确的完成各类档案信息资源的查阅工作。数字档案可以充分的利用网上的信息,所以数字档案的信息资源较为传统档案管理在信息上更加丰富,利用上更加方便快捷。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电子计算机技术是当今新技术革命的先导技术。电子计算机具有运算速度快,精确度高,存贮信息和逻辑判断能力强以及自动进行运算等特点,在文件的管理上,运用计算机进行文件的接收、查找、借阅、w还,以及辩认到期应销毁的文件等档案的归档利用和管理工作。在档案管理上,运用计算机进行档案的收集、整理、编制检索工具、内容介绍和编制内目录,还可用于库房的管理。用于特殊的档案工作项目,如编制大型索引、为档案的编研上作提供服务以及档案统计等工作。因此首先要从硬件上配备电子计算机,提高各类档案馆、档案室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程度,逐步提高档案信息化水平。其次要建设和完善局域网。使各项工作都网络化,加强档案的利用。
(四)培养人才提升质量
我国的档案行业中专业人才较少,严重制约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单一的掌握档案的专业知识已无法适应信息化技术的需求,在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中还需要熟练的掌握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从而满足当前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需求。档案部门应广开门路,对人才进行引进和培养,建立起一支现代化的档案信息建设人才,从而保证档案信息建设的顺利开展。
首先,应对现有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工作,使其熟悉的掌握计算机和网络知识,并对数字化、信息化等管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其次,要与各科研院所建立联系,以各种形式加强合作和交流工作,从而为档案从业人员提供接受再教育的机会,使其能及时的对新技术和新知识进行了解和掌握;最后,要做好人才的引进工作,特别是对于一些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工作要加大力度,为其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从而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关键词] 工作流系统 流程引擎 模板设计 表单生成器
中小企业作为最大的企业群体,在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迫切需求的同时,也对信息化解决方案提出了独特的要求。一方面中小企业希望系统能灵活易用,支持快速部署。另一方面又希望信息化服务的价格比较低廉,而且大量传统中小企业对软件的高额开发和维护成本缺少足够的认识,这样在信息化解决方案中尽可能地使用一些轻量级的解决方案。
我们在长期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实践中,逐渐采用了一套微型的工作流系统,在开发和部署轻量级的前提下,为中小企业的信息化保留了足够的灵活性和可用性。微型工作流系统同样提供了比较完整的工作流体系结构,主要包括:数据存储,流程引擎,表单生成器,可视化流程设计器。
一、数据存储设计
工作流系统的数据存储设计主要考虑流程数据存取模型,即如何组织流程模板中定义的数据,如何存取流程数据。设计的另外一个方面是设计工作流系统本身运行所需要的其他数据。
1.数据存储设计概述
数据存储设计中对工作流系统必不可少的数据表分为三个部分:
(1)组织机构表
(2)流程系统支撑表
流程注册表:存放目前系统中部署的流程及其信息;
流程任务表:存放系统中所有的流程任务;
通知信息表:存放系统邮件,系统通知等;
流程角色表:存放所有流程中的角色;
角色用户映射表:存放角色映射的具体用户。
(3)流程数据表
流程数据表:流程数据表用来存放已部署流程的流程数据;
签批数据表:存放所有流程签批数据。
2.流程数据存取模型
流程支持的数据类型很多,为了增加系统的灵活性,系统通过配置文件来决定数据类型在流程数据库创建时使用的数据字段类型。这个特性还可以规避数据库类型对系统的限制,在部署不同数据库时可以修改该配置文件来映射到该数据库的自动类型定义。比如使用Oracle数据库时可以如下定义:
text = varchar2(500)
list = varchar2(32)
其中等式左边是模板中使用的数据类型,右边是创建流程数据表时使用的数据库字段类型。
二、模板系统
模板是表达流程的载体,其表达能力,扩充能力和可读性在微型工作流应用中显得非常重要。我们采用XML标注语言作为模板描述语言。XML目前在数据交换,配置文件等应用方面应用非常广泛,几乎所有的开发平台都很好的支持XML,同时XML作为标注语言非常易于扩充,方便编辑和部署。模板系统包括两个大的方面:流转关系和数据描述。
为了方便说明,下面是截取的模板的DTD片段:
流程模板中定义如下关系:顺序,并行,条件分支,跳转。
Sequence:定义顺序关系。
Parallel:定义并行关系。
If:定义条件分支。
任务包括两种:task元素定义人工执行任务, agent元素定义各种自动执行的任务,而且可以通过agent元素扩展流程中的各种个性化需求。比如目前最常用的一些功能都可以通过定义不同的agent元素,引入到工作流定义中:操作外部业务数据,Email发送,短信提醒,文件操作等。
三、流程引擎
引擎作为系统运转的核心,我们可以将引擎系统分为如下三个主要部分:模板加载器,流程管理器,流程驱动器。
1.模板加载器
模板加载器的功能是分析模板文件,将模板配置的流程变为内部模型存储在流程管理器中。由于流程支持流转方式的嵌套,比如并行流作为顺序流的一个环节,而条件分支流又作为并行流的一个环节。引擎内部使用树结构作为流程内部的存储实体,下面是一个内部存储结构的示意图:
图流程内部存储结构(Inter-Structure Of Workflow Template)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存储结构是一种递归的形式,所以模板的解析算法也采用了递归的方法。
2.流程管理器
流程管理器主要完成已配置流程的内部模型维护和管理。系统启动时会有一个加载所有已配置模板的过程,在该过程中模板加载器会将所有的模板进行解析和转换,将转换完成的内部模型注册到流程管理器中,流程管理器保证和维护了流程模板的最新版本在内存中的映像。
3.流程驱动器
流程驱动器的主要功能是按照流程内部模型驱动流程实例流转。通过上述的内部模型存储结构可以看出,流程内部模型是一个树状结构,所有的叶节点是可执行环节,非叶节点是逻辑控制的容器类节点。
流程驱动器也采用单体模式设计,所有操作都是线程安全的。
四、表单生成器
表单生成器解决工作任务执行时如何创建给用户的工作表单的问题,主要包含两个大的方面:表单布局和表单数据操作。表单布局是小型工作流系统和大型工作流系统的重要区别之一。本系统的表单布局和大型工作流系统有如下重要区别:
1.用户不能自定义表单布局,仅仅能在模板中通过Style属性控制控件样式;
2.用户不能添加自定义的图形,图标等内容;
3.省略平成了整个系统的开发,采用技术完成了表单生成器。整个系统的开发规模为10个人月,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下面是实践中的具体情况:
1.企业规模:600人
2.部署流程规模:40个
3.流程平均部署时间:3天
4.日均处理流程数:> 120个
5.日均处理任务数:> 1000个
用户通过部署工作流系统大大缩短了流程的部署时间,同时大大降低了开发和拥有成本。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电能计量;信息化;管控活动
中图分类号:V242.3+3 文献标识码:A
电作为人们生活以及各个行业发展前进所必需的基础要素,为经济贡献着非常显著地力量。其计量活动是综合工作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电力单位要认真对待的一项活动,同时还是电力单位和使用者之间形成诚信联系的重要要素。电力行业的不断前进,规定该项计量活动要切实的提升其管控能力,以此来确保计量活动朝着更加精准有效地方向进步。而上述的所有的事项的实现,都离不开一项非常关键的内容,即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只有适当的应用科技的力量才可以确保其高速前进。在现今阶段,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许多种的数据库信息以及电脑科技高速前行,尤其是当今的时代背景之下,由于电脑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在开展计量活动的时候,不断应用全新的科技措施来开展管控活动。
1 电能计量信息管理的目标
电能计量管理部门应建立电能计量装置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并实现与用电营业及其他有关部门的联网。电能计量管理信息系统在功能设计上,各功能模块应形成一个有机联合的整体,互相关联,又各自独立,满足电能计量各业务功能需求。电能计量管理作为用电MIS的基础组成部分,必须预留数据接口。
电能计量数据管理以电能计量装置为主线,计量器具资产为辅线,对电能计量装置的运行状况实现全过程管理。要确保其中的所有的活动的处理都能够相对的单独存在,同时还要保证它和活动步骤之间有效的融汇到一起。要确保数据信息能够高度的共有,同时还应该确保统一。除此之外,其查询措施样式非常繁多,对于体系开展的维护工作来讲,非常便捷。然而从细致的层次上分析,其具体地要做到如下的一些要素:①整个计量管理工作采用微机进行管理,实现计量信息共享。②计量资产的流转过程实现微机管理,跟踪计量资产在入库、校验、装拆、报废过程中的状态,采用口令和IC卡(或其他方式)双重控制工作人员处理业务的权限,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③用微机建立各种电能计量资产的台账,逐步做到在计量资产的流转过程中使用条码进行识别。④实现用电业务工作的自动化传输,逐步取消手工传递业务工作单的工作联系方式。⑤使用部分定制的表格,使报表标准化。同时也提供动态报表接口,在系统运行期间,各计量管理部门可根据需要建立一些有特色的报表。⑥能方便查询计量业务进行的过程、用户的档案资料、计量器具的资料及其更新轮换情况,查询电能计量的各统计数据。
2 计量工作信息化内容的具体功效特征
2.1 电能计量器具资产管理
电能计量器具包括电能表、TA、TV、及计量箱(屏)等在内的电能计量设备。这项内容可以确保计量设备有效地开展资产方面的动态控制工作,也就是说能够对所有的设备开展入库工作,能够具有添加以及删改等等的一系列的活动内容。
2.2 针对电力使用者开展的档案管控工作
我们得知,电力使用者常见的用电内容管控,涵盖如下的一些要素,比如添加使用者,对具体的使用人的各项信息内容进行改正和处理等,对于其具体的内容进行查阅等等的一系列的内容。这个版块要分析的内容涵盖如下的一些要素,比如对使用者的信息指标,使用电的形式和具体的计量措施以及其他的一些常见信息等等。
2.3 针对计量点开展的信息管控工作
我们发现,针对该项内容开展的管控活动涵盖如下的一些要素,比如合理增加一些新的使用点,对于已有的进行修正和更改等,对于其具体的内容进行打印等等的一些内容。
2.4 针对计量活动开展的管控工作
该模块应实现用户计量点电能计量设备的异动情况的登记,主要包括:①有、无功及多功能电能表的新装、拆除、轮换、倍率分界等业务,并记录应换应校日期、工作人员、工作日期,根据计量点和电能表的情况记录有关的总、峰、平、谷的起止码及换表时因2次回路少计电量等信息。②根据计量点的具体情况最多可记录三相TA、TV的相关业务,对计量点上的TA、TV的新装、拆除、轮换业务的各项数据记录。包括各相TA、TV的编号、应换应较日期、工作人员、工作日期等。③失压计时仪的新装、拆除、轮换等业务发生的相关数据记录。④高压计量箱的新装、拆装、轮换等业务,并记录各种业务数据。
2.5 针对现场的装置开展的校对活动
我们这里提到的针对场地开展的检测活动涵盖如下的一些内容,比如对电能表开展的检测,对互感设备开展的场地监测等等的一系列内容。在具体的活动中通常不对无功信息进行记录。记录电能表的现场校验数据,包括功率因数、误差、短路电量、UIP等,并自动设置下次校表日期等;打印电能表的历次校验记录;记录TA、TV的比差、角差及二次压降等;计算计量点的互感器、电能表的合成误差;查询和打印电能表、互感器当前及历次的校验情况。
2.6 电能计量标准信息管理
标准设备资产管理用于登记所属标准设备资产,包括各项铭牌参数和技术数据及标准设备的历次送检记录等。打印、查询标准设备台账、清单等。
2.7 针对计量活动面对的不利现象开展的管控工作
要详细地记录使用者面对的各种不利现象导致的信息内容,像是问题种类,错误内容等。要将这些不利现象的相关信息进行严格的记录分析。
2.8 统计报表管理
电能计量器具、计量标准清单、流转登记表、电能计量器具分类账等;电力用户清单;电力用户计量装置参账;电能计量常规工作年计划、电能表现场校验计划、电能表轮换计划、标准设备年送检计划。
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得知,电力事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前提内容,其计量活动开展的是否有效关乎到相关单位和使用者之间的具体联系,同时还关乎到双方的切身利益问题。在当今时代背景之下,由于该项科学技术得以迅猛发展,像是互联网等不断应用到生产以及生活工作中,其中信息化技术在电力计量活动中表现出的优异性非常的显著。我们坚信我国的电力计量事业一定可以取得非常显著成就。
参考文献
[1]马燕燕.电力设备检修现状和管理对策研究[J].消费电子.
信息化煤炭企业监察审计
一、监察审计信息化在煤炭企业应用现状
(一)现场监察审计实施系统的应用
1.监察审计前期资料准备的变化。传统的审计方式,是从纸质资料如报表、合同、账簿入手的。因此在到监察审计现场前,监察审计人员应通知被监察审计单位要将被监察审计年度的所有资料提前打印。而信息化条件下,被监察审计单位则无需提供纸质资料。监察审计人员直接从相关部门取得电子账套、合同、协议等,导入监察审计信息系统中,即可进行审计检查。
2.信息化带来的便利。一是数据筛查的快捷。二是数据统计的便利。三是数据的趋势分析。四是计算工具的使用。五是法规文件查询方式的变化。
(二)监察审计管理方式在信息化环境下的转变
1.电子文档的使用。在电脑上采用文字处理软件进行撰写、修改,令监察审计文书的撰写工作变得不再繁琐,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还可以将监察审计底稿、监察审计报告等电子版的监察审计档案存储在电脑中,并随时从电脑中调用电子档案,使监察审计的信息资料从采集、整理、分析、使用到存储等形成一个综合数据库,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规范性。
2.网络的使用。监察审计部门的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网络向监察审计人员下达监察审计计划、监察审计指导方案、上级文件等,监察审计人员也可以向管理人员上传监察审计报告、工作总结等。监察审计人员之间以及监察审计人员和被监察审计单位之间也可以相互传送监察审计文档,同时,还可加强与相关部门如纪委、财务、企管等部门的横向的部分数据共享,加强横向数据间的勾稽对比分析和成果线索利用,提高监察审计工作的准确性。
3.监察审计对外宣传的新途径。在信息化条件下,通过设立监察审计部门网站来增加监察审计对外宣传的力度,让更多的干部职工了解煤炭企业内部监察审计部门的工作职责、工作流程以及取得的成果,增加内部监察审计的影响力。
二、监察审计信息化应用存在的不足
(一)实际工作中对监察审计信息系统的应用仅处于低层次
在实际的监察审计工作中,对于监察审计信息系统,部分监察审计人员还把它仅仅看作是在电脑上看账看资料,主观上不愿去使用监察审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丰富功能。客观上,由于被监察审计单位有各自的特点,系统部分功能不能全部适用。或者由于监察审计部门自身的特点,系统部分功能只有个别监察审计部门能够使用。
(二)监察审计信息系统软件的培训不及时
监察审计人员难以全面掌握系统功能。自从推广监察审计信息系统软件开始,相关的培训未能及时跟上。随着监察审计人员的新老交替,新加入监察审计队伍的人员不断增加。没有培训,也没有相应的指导书,仅靠自身摸索很难让新监察审计人员全面掌握监察审计信息系统的丰富功能。
(三)监察审计信息系统的后续更新处于停滞状态
监察审计信息系统在会计信息系统版本更新后进行过相应更新,但其他的后续更新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客观上看,由于监察审计信息系统是由监察审计部门和信息部门联合开发,软件开发完成以后,开发人员各自回到原岗位,进行后续更新确实有困难。
(四)监察审计管理系统未能建立
对于监察审计信息化来说,监察审计管理的信息化也是一个重要的部分。目前陕西煤炭企行业还没有一个监察审计管理系统,也没有在监察审计信息系统当中设立相应的监察审计管理模块,对监察审计计划、监察审计电子档案、监察审计人员等的管理没有做到系统化。
三、提高信息化在监察审计工作中的运用,提高监察审计质量和水平
(一)完善和扩大信息化在监察审计工作中的应用
从信息化全覆盖,横向监察审计与纵向监察审计相结合入手建立一套完备的网络信息工作制度,制度是监察审计工作信息化运行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的保证。。工作制度制定以后,各受控部门都要严格组织执行,并定期对执行制度的情况进行检查监督,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二)加强网站质量建设,统一内容和形式,发挥导向作用
监察审计信息网站是监察审计工作在网络上的信息库。一个网站就是一个存放在网络服务器上的完整信息集合,它包含一个或多个网页,这些网页以一定的方式连接在一起。监察审计信息网站的设计直接影响到网络的利用率。日常工作中,可将国家的监察审计制度、案例、单位中发现的问题、整改措施等相关信息在网上,充分发挥网络导向和宣传作用。
(三)搞好使用部门的培训,提高网络信息的使用效率
监察审计信息网络建成后,要及时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培训,通过培训,使大家迅速掌握网络系统的使用,通过网络的宣传、警示、警戒,不断提高企业和职工学法、守法、懂法、敬法的自觉性,自觉维护经济次序,使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
(四)注重信息开发队伍建设,强调监察审计信息理论研究
要加强信息开发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人才的质量有了保证,信息的质量和信息化的发展才有保障。监察审计工作信息化是一个全新的课题,理论的牵引和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理论研究的深入与否,关系到监察审计工作信息化的发展动力、发展速度和未来走向。
总之,只要坚定的走信息化监察审计的道路,通过解决在推进监察审计信息化工作进程中的遇到问题,不断总结经验,监察审计信息化就一定能使煤炭企业内部监察审计工作更好地为正确决策和有效监督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程艳.试论会计信息化监察审计模式的创新[J].网络财富,2009,(06) .
[2]王宏武.会计信息化监察审计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09,(06) .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边防检查工作; 应用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11. 083
[中图分类号] TP3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11- 0169- 03
0 前 言
随着国家不断地强盛,对边检工作的要求也逐渐地提高,互联网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信息进行监管与控制的能力也更加地强大,所以对这些信息进行更为规范与安全的管理迫在眉睫,尤其是在边防检查方面的工作,要求边检工作要保证具有主导与综合性。对信息进行安全建设,在其在边检工作中的应用有着很大的意义与作用。同时怎样在边检中进行信息化建设,已经变成现在边防机关的主要任务。所以边检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刻不容缓。
1 信息化建设在边检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互联网信息的应用,其独有的优势对边检工作上的信息排解与核实,让边检工作的进行更加井然有序。参与边检的工作者对出入境方面的信息敏锐与感应能力的高低,也直接影响到网络系统对信息的管理与认知以及消化。同时,信息技术应用到边检工作上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但是每个阶段都会有三个环节,即信息技术的消化吸收与传导再加上供给。并且只有让边检工作与信息技术两者的结构能够进行结合并充分和谐,才能让信息技术提供出它最大的贡献。在信息技术应用到边检上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它的应用是不断深入的,并且对边检工作的影响也逐渐增强。
2 当前边检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部分问题
2.1 对信息化技术的认识不够
目前,信息技术在边检工作中的应用的相关认识还不到位,需要在高度上进行更大的提升。仔细来说,边检的工作人员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能为边检工作带来哪些好处没有进行较为全面的认识,且在进行边检工作时遇到困难后,不在自身的工作上找原因,一味地把责任推卸到设备与经费的不足或者是技术不强等一些问题上。
2.2 数据共享处理不合理,技术应用不到位
信息技术在边检中进行应用时,资源在共享方面上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在于对数据的收集不足,加之对其进行更新的速度也较慢,各个部门之间在数据上也缺少互动并且很难达成一致,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信息技术应用到边检上的作用,让其具有的优势得不到发挥,让边检工作的效率得不到保障。
2.3 缺少专业人才,工作人员素质需要提高
当今,公安边检部门中有关信息技术的设备建设的比较齐全,已经能够很好地满足边检工作的需要,但是在与其的比较之下,边检相关的工作人员拥有的专业技能还有所欠缺,对很多信息化技术的使用还较为肤浅,没有把信息化的技术发挥完全。虽然信息技术在飞速发展,但边检相关的工作人员在专业技术上的能力却寸步不前,且边检部门人才的结构也不全面。除此之外,对这些技术人员进行培训的工作也没有很好的落实,或者培训内容的有效性不强,这样就不能让工作人员得到很好的培训,自身的专业素质不能很好的支撑所负责的工作。@样让边检工作不能很好进行,而且让边检工作的长期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相关技术人员的能力与边检工作存在着较为紧密的联系,主要在于对信息进行采集与更新等方面,由于信息化的技术还不怎么熟练,导致信息的时效与真实性得不到保障,给边检工作能很好地进行带来了阻碍。
3 如何加强边检信息化建设
3.1 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在边检工作中的应用
目前,在边检部门当中建立一支技术强劲的队伍,对我们国家在进行和谐社会建设的道路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今人口流动逐渐增强的背景下,对边检的工作中信息技术的要求也提出更加高的标准。由于科学技术日益强健,部分不法分子对出入国境的证件的伪造技术也逐渐提高,这就需要边检人员在对证件进行真伪检查的技术要高于伪造的技术,也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对出入证件的检查能更为全面。
总的来说,要想让信息技术能够很好的应用到边检工作中去,首先要在思想上引起重视,与之相关的领导也要实行自我教育,让信息技术的应用更为深入与全面。
3.2 坚持高效率应用,提高工作水平
进行边检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必定会让其在生活工作与学习的方式发生变化,对于提高边检工作的水平与质量,让工作业务办公自动与信息化,其关键点在于提高对信息技术的充分应用。
第一点,要推广进行网上办公,并让网络功能更为全面。规范边检在行政上的行为,让行政服务的效率与质量得到提升,同时要加强各个部门办公的透明度与保障其具有的权威性。
第二点,要大力推动管理进入信息化,加强业务建设,合理使用数字技术,把建设的重点放在对各种类系统的完善上。在让整体的功能都能得到提高的同时,还要优化服务水平与口岸的管理。
第三点,推进各项工作能进入信息化办公,把一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让它们能给各项工作带来较为普遍的服务,建立一个较为基础的数据库和能够进行跨部门信息交流的综合应用系统,让资源能够进行共享与整合。
3.3 全面激发技术单位优势力量
边检技术部门具有对资源数据进行共享与传递等很多优势,还具有对信息进行的功能,所以,在对边检站进行信息与现代化建设的过程当中,技术部门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拥有着统领与引导人的作用。对技术部门而言,加强对技术的优化是不容争辩的,但是技术部门普遍存在着对边检工作的主要业务了解程度不够深入与细致的情况,或者是根本没有投入多少精力进去,这就让技术部门的优势很难得到发挥。为了能让日常边检工作能够良好的进行,并且要具有针对与目标性,需要技术部门提高对一线工作的重视,努力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一线工作寻找更为高效的方法,及时地进行应用与推广,让边检人员与一线民警提高对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3.4 加强业务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在公安边检中应用信息化技术时,要充分的考虑到原来的管理体制,要与其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筹备时,要把上级机关对于业务系统进行开发的要求掌握好,结合实践情况,建设最适合所属边检部门发展与业务的开展的管理机制。对于技术力量较弱的边检站,要积极争取其他边检站以及上级机关所开发出来的系统。对于上级机关还没有开发或近阶段也没有开发计划的管理软件,要尽量提高技术员在工作上的积极性,能进行自行开发就应努力达到目标,这样不但可以降低开发经费,还可以使系统进行完善与维修是更为方便,等到上级机关完成对相同类型的管理软件开发后,再把数据进行转换,这样可以确保数据运用的持续性,还能让管理系统发挥出其很好的作用。现在对于全国范围内统一运用的业务管理程序还很少,所以要对现有的技术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要努力去建设边检的信息化,同时要加强开发符合各业务部门所需的管理系统,让我国在边检服务上的水平更上一层楼。
2007年10月份,在上海总站技术人员的协助下,外高桥边检站开发并应用了“旅游船旅客员工名单对比软件”这一系统,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3.5 积极防范DDOS攻击
DOS攻击是指运用合法的方式来截取服务器上的资源,让用户不能对这些资源进行正常的应用。而DDOS是在DOS之上发起攻击,使用更多的机器来进行攻击,同时还会对系统的服务器进行攻击。
对于此类攻击的防范与处理,首先要进行严格的控制与简单的服务。如果边检站网络系统中的应用较多,不法分子发起攻击时,就可以得到系统的最高权限以方便后续的入侵。这时需要对防火墙进行合理的运用,去查询访问权限是否被开启,没有的话就全部拒绝。此外还要定期进行安全检查,使用入侵检测方面的技术,对入侵进行动态的跟踪,加强对漏洞的检测,协助管理员工对其进行的修停并能够及时掌握网络系统当中的异常状态。
除此之外,还应建立一套有效的报警机制,在正常的运行状态中,把对网络的定期测量工作做好,让基准数值更为明确。相关的一些参数产生了变更,就需要及时的通知管理员工进行网络监控,从而让边检部对DDOS攻击的防范水平得到提升。
3.6 坚持高质量培训,建立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归根结底,信息化建设的实施,在于人才队伍是否具有高素质。所以要把对人才的培养作为加强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把对人才的激励机制制定好,并注重对人才的培养,让各部门与各领导阶层能够很好的适应信息化建设带来的改变。优化工作环境以便吸收更多的优秀人才。在进行培训时要注重实际中的操作,只讲理论起不到培训的效果,只有付诸实践,才能让培训的质量得到保障。
4 结 语
当今,网络信息技术的发达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时间大大的缩短,已经实现了全球化。所以,边检站的相关部门要紧跟时代的潮流,把信息技术运用好,加强对管理理念的提升,以便于更好的去适应工作中的变革与创新,能够在新形势下实现持续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孙静.计算机技术在边防检查工作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2(32).
关键词:群文化工作;基层文化;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5-0204-01
一、新形势下群文化工作者在基层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在基层文化服务体系中,人们往往更加注重的是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例如乡镇文化站、社区文化炸、活动设施假设,这是比较体现领导工作业绩的方面。但是,往往忽视的是软件设施的建设,例如是否能够吸引广发群众保持热情参与文化建设等等,这是一些复杂的、长期的过程,是基层文化建设中的最重要的、最复杂的过程,是丰富群众生活,提升群众素质重要途径,同时对广大的基层文化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全国上下注重基层文化建设的新的形势下,在基础设施得到了基本满足的情况,充分的发挥基层文化服务体系的娱乐群众、教育群众的重要作用,将上级的工作热情得到积极的体现。群文化工作的者的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管理作用。基层文化体系要想发挥自身的作用,就要有专门的人进行管理。在这件事情上,基层群文化工作的工作者责无旁贷。他要组织社区的居民与群众,共同制定文化站的管理制度,群文化工作者自身要以身作则,作文监督者监督实施,将本文的文化成果全部的分享交流出去,了解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尽量调动各种社会力量满足区中的文化需求,这些都需要群文工作者发挥自身的管理作用。而是服务作用。群文工作者在基层文化服务体系中的核心作用就是服务作用。基层文化站的主要作用就是为群众提供基层文化,开展一些适合群众的文化活动,对群众进行文化培训例如唱歌、跳舞等文艺活动,对文化活动进行专业的技术指导。但是,在一些地区,文化站就形同虚设呢?因为人民群众自身的活动能力有限,如果群文化工作者不能够很好的进行服务,那么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很难被组织起来,群众丧失进行文化活动信心。因此,广大群文化工作者要发挥自身的服务作用。
二、群文化工作者发挥作用的主要途径
(一)加强队伍建设
群文化工作者需要加强自身的队伍建设,建设基层群众文化的服务体系建设,真正的实现新形势下文化发展对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各级各类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配备专门的文化工作者,在社会地位、工资待遇、福利待遇上给与政策调整,对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进行专业的以数量、质量、效果为核心的考核机制,提升群文化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根据实际的工作需要,公开公正公平的引进基层文化工作人才,确保人才能够发挥自身的作用。
(二)提升群文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基层文化工作需要的是有奉献精神、有爱心、有能力、有专业的素质、具有寓教于乐的思想的文艺工作者。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一些年长的群文工作者虽然具有奉献精神,但是缺乏专业的教育背景,年轻的工作者受到过专业的训练,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但是奉献精神相对弱些,他们更愿意追求个人的名利。因此,相关的工作者要不断提高群文化工作者的素质。引导那些具有专业的人才具有工作的热情与信心,引导他们进行专业的训练,引导他们的工作更加接地气,在锤炼他们的专业技能的同时,采取合适的、科学的、有效的方式进行工作,使他们之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使得他们的自身素质更好地为基层文化服务。
(三)群文化工作的工作方式要转变
首先,要培养业余文艺骨干队伍建设,发展基层群众文化组织。在这个过程中,群文化工作者的工作责无旁贷,要不断举行培训班,深入到人民群众中进行走访,开展比赛,组织各种社团,例如舞蹈班、社团、美术班、摄影班等等,族中各种文体活动,发挥基层文化活动的长效性。其次,群文化工作者的工作要具有计划性、实效性、灵活性。社区中的文化每项工作要有专门的人负责,活动要具有专门的计划,安排好活动时间,讲解授课内容,组织好参与人员,制定相关计划,吸引群众参与,坚持为群众服务。
总而言之,文化建设成为我国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在文化见着中,基层文化建设起了重要的作用。所以,文化建设要重视基层文化体系的发展,重视群文化工作者的重要作用,加强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提高综合实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吴妮.新时期构建基层群众文化的思考[J].群文天地,2012(16).
[2]金亚美.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几点思考[J].大众文艺,2013(02).
关键词 疾控机构;图书情报;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81-0011-02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作为组织实施卫生防病工作的技术指导部门,是集疾病预防控制与应急、监测检验与评价、应用科研与指导、技术管理与服务、综合防治与健康促进为一体的专业机构。其内设的图书馆作为疾控机构图书情报工作的主体,是广大干部职工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学术动向,进行知识更新和终身学习的重要场所。但鉴于种种原因,晋城市疾控机构图书馆馆藏文献有限、查询方式落后,利用率较低,难以满足读者工作需求,影响着公共卫生领域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有效开展,也不利于与国际合作与交流。
1 晋城市疾控机构图书情报工作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图书馆人员自身的努力下,我市疾控机构图书情报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目前由于受其自身基础设施、技术条件、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大多数疾控机构图书馆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还存在许多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专业人员匮乏,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目前,晋城市共有7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其中,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个。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在晋城市疾控机构的各个图书馆(室)从事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9名工作人员,都不是图书情报学专业毕业,专业知识相对贫乏。其中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仅1人,专科学历的3人,其余的都是中专及以下学历,且人员年龄结构趋于老化,大部分人在45~50岁之间。人员知识结构的陈旧,导致馆员素质参差不齐,外语和计算机技术等方面都有所欠缺,且大部分为兼职,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精力上都不够充沛,再加上基本上没参加过正规系统的业务培训,工作仅限于馆藏图书和现刊的借阅,很难为科研部门提供深层次的信息加工服务,极大地影响了其工作的主动性与创造性,难以适应信息时代,尤其是网络时代对图书管理人员提出的要求。
1.2管理方式滞后
良好而有效的管理能够有效地发挥图书资料的价值和作用。但目前,我市疾控系统图书馆仍延用传统的“重藏轻用”的管理模式,馆员主要依靠图书馆目录为读者提供图书刊物借阅和文献资料的查询工作,服务对象为本单位职工,服务时间仅限于正常工作日上班时间,存在“被动服务”的意识,不能满足读者提出的个性化信息服务,使现有的图书信息资源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利用,严重影响管理工作的开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制约了工作人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另外现有的图书资料服务的手段和设备落后,数据库建设和信息开发利用明显不足,未实现网络化管理,未建立自己的网站,不能实现资源共享,更谈不上网上情报信息交流和服务。
1.3图书资料信息资源有限
在数字化引领信息的时代,我市疾控机构图书馆仍沿袭自我封闭的传统图书馆模式,收藏对象主要是纸质书籍、报纸杂志、影音资料等,阅读方式主要有办证阅读和馆内阅读两种。受图书馆资金和馆舍的限制,信息的存储量极为有限,不足以满足信息化时代人们对信息大量、及时、便捷的需求,因此,实行疾控系统图书情报工作信息化建设迫在眉睫。
2加快疾控系统图书情报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对策
2.1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
图书馆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服务质量和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队伍建设是疾控机构图书情报服务工作的基础。信息时代,图书情报信息服务工作已由传统的手工操作,转向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等现代信息服务,同时对疾控系统图书馆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作为图书馆员应具备图书馆学专业知识和图书馆工作技术方法、较高的外语水平、良好的计算机运用能力和网络知识、广博的学科基础基础知识和疾病预防控制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目前我市疾控机构的图书馆员距此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必须通过加快专业人才引进和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的方式,进一步优化人员知识结构,提高其综合素质。同时还要优化用人环境,真正做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为图书馆的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做好人力资源的储备。
2.2加强管理,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重藏轻用”的管理模式和“封闭式服务”的陈旧观念已不能满足人们对图书馆的需要,疾控机构图书馆必须转变服务模式,变被动为主动,向广大读者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才能满足现代社会人们对信息多样化及时化的需求,为读者提供更高层次的信息服务。
2.2.1优化馆藏结构
各级疾控机构馆员要更新观念,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建立适合本中心学习、工作和科研需求的藏书结构,对有价值的图书资料的收集要做到系统完整;同时要大力加强硬件建设,努力实现图书资料管理的自动化、数字化和网络化。
2.2.2做好图书信息宣传工作
为让读者能及时了解和利用新书刊,定期利用网站、微博、宣传栏等多种途径,对图书馆新购书籍刊物进行宣传报道,特别是要及时报道书刊中的新信息新观点,同时图书管理员要尽快熟悉新书的主要内容、观点动态,并能随时提供给读者。
2.2.3协助公卫人员做好科研工作
首先是图书管理人员应经常深入申报科研项目的相关科室,了解其科研工作对图书资料的需求,并按要求想办法采购相关书籍;其次是在科研人员确定科研课题后,要密切跟踪科研人员相关课题的进展情况,及时了解国内外类似课题研究现状,以帮助研究人员及时调整研究内容,避免重复性研究。
2.3建立特色信息化数据库
信息时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获取途径日益方便、快捷,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大大突破了图书馆的物理界限,进一步丰富了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满足了用户的多种需求。
2.3.1进一步加强馆藏资源数字化
各级疾控机构应加大力度将传统图书馆的馆藏资源转化为数字形式存储在数字图书馆中,并通过网络进行传播和利用,使馆藏信息资源得以共享。数字化对象的主体是用户需求量大、利用率高且无版权争议的的文献。
2.3.2建立特色数据库
各级疾控机构的图书馆可根据本馆性质、读者需求及研究课题侧重点的不同,对现有馆藏资源进行综合分析,围绕资源和学科优势,建立适合本地区的独具特色的信息化数据库,利用网络优势,实现资源共享。
2.3.3适当补充电子文献
各级疾控机构可以根据本地工作、科研的需求,在馆藏资源数字化的基础上,合理补充电子文献,实现实体收藏与虚拟电子文献收藏并存,以进一步扩大自己的馆藏资源,强化图书馆的服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