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一数学试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填空
1、(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如果体重减少2千克记作-2千克,那么2千克表示( )2千克。
3、的负整数是( ),最小的正整数是( )。
4、4/( ) =()/15 =0.8=16/( ) =( )%=( )成。
5、某工厂今年用电262.5万千瓦时,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去年用电( )万千瓦时。
6、一种商品七五折销售 ,售价是原价的( )%,便宜了原价的( )% 7、如果9x=5y,那么y: x=( ):( )
7、有一个圆柱的底面直径是3厘米 , 高是5厘米 , 它的侧面积是( ) 平方厘米, 表面积是( ) 平方厘米,体积是( )立方厘米。
8、等底等体积的圆柱和圆锥,如果圆锥的高是9厘米,那么圆柱的高是( )厘米。
9、一根长2米的圆木,截成五段段后,表面积增加5平方厘米,这根圆木原来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10、一个圆锥的底面积是9平方厘米,它的高是6厘米, 这个圆锥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11、一种微型零件长5mm,画在图上长2.5cm,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
12、有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球各10个,要想取出的球有两个是同色的,至少要取出( )个球。
13、一个长方形长5cm,宽4cm,按2:1扩大后的长方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14、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外项互为倒数,那么两个内项的积是( );如果一个外项是37 ,另一个外项是( )。
15、长方形的宽一定,它的面积和长成( )比例,圆柱的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成( )比例。
16、在比例尺是1:4000000的地图上,图上1cm表示实际距离( )km。 0 50 100km
[关键词] 初中数学;三主一体;教学模式
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一直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吸收知识,机械地记忆数学中繁杂的公式概念,经常出现整节课“满堂灌”的教学现象,不仅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也起不到明显的教学效果.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新的“三主一体”教学模式进入课堂,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积极鼓励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摆脱了传统教学的刻板印象,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也可以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能力.
“三主一体”教学模式的实施
意义
在我国的中小学课程标准规定下,数学一直是教学活动中的重点学科.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活动中采用“三主一体”教学模式,是为了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避免学生单一性的接受学习. 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较抽象化,并且需要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比如,在进行学习“圆锥的侧面积与全面积”这一节时,就需要让学生了解到圆锥的表面是由一个曲面和一个圆面围成的,这种对图形的认识了解,就可以采用启发性主动学习,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圆锥,然后展开自制圆锥,就很容易理解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的事实. 通过自主探究、小组交流的学习方式,会让整节课的知识更容易理解吸收,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为以后数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主一体”教学模式在初中
数学中的应用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认知能力的水平,考虑到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接受能力,初中数学的教学应该采取适合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即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老师创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数学课程相关内容的学习. 例如: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时,在讲本节课的内容之前,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一个游戏,老师让学生在卡片上先随意写下一个数字,然后将这个数字乘以5,再减去3,由学生给出结果,最后,老师猜出学生卡片上写的数字. 比如,有一个学生给出的结果是“22”,老师就可以根据这个结果,得出卡片上的数字是“5”. 通过这个游戏,不但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而且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对本节课学习的兴趣.
情景的创设越接近现实生活,就越容易让学生理解,例如,在“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入学生身边的现实例子,“如果我们学校要在教学楼和图书楼之间开辟一个长方形的绿地,面积是900平方米,并且长比宽多十米,那么绿地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呢?你能算出来吗?”这种通过采用现实生活中的的例子,更能引起学生的解决问题的兴趣,也提高了对本节课的学习热情.
2. 问题引导,展开师生的交流互动
通过在课堂中引入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 在初中的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掌握一定的问题引入技巧,将学生的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思考学习,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和小组交流讨论后,回答问题,实现师生之间互动模式的交流学习. 例如:在学习九年级数学“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一个课前习题:“已知ABC,如图1所示,AB=AC,证明:∠B=∠C. ”
对于这道题,根据之前学过的全等三角形的知识,学生一般会想到先通过证明这两个角所在的三角形全等,然后既可以证明出这两个角也相等. 而图中只有一个三角形,这就将学生的思考转向到了自主探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折叠三角形,当学生折叠三角形的时候,看到三角形中的折痕(折痕就是三角形的高,也就是顶角的平分线),就会联想到依靠添加辅助线来构造两个全等的三角形. 因此就可以通过证明ABD≌ACD,进而得出∠B=∠C,即:因为AB=AC,AD=AD,∠ADB=∠ADC,所以ABD≌ACD,所以∠B=∠C. 由于之前的教学内容并未涉及辅助线的添加,尽管这道题的解析简单,但还是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板书讲解,以便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能力.
问题的提出,一般就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导入过程,结合实际生活例子,不仅需要教师将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也就是对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分析,也有利于学生在做题过程对习题的理解. 例如,当学习初中数学的“二次函数的应用”这一节内容时,如何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二次函数的性质,以及如何将二次函索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就可以提出类似这样的问题:“为配合科技下乡工作的顺利开展,市场调研部对某地区去年的西瓜市场情况和生产情况进行了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如图所示,甲图是直线,乙图是抛物线,请你根据图象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如果在6月份出售西瓜,每千克的收益是多少?如果你是市场调研员,你如何指导瓜农获得最大收益?并说明理由. ”
这种问题的引入,就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通过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更清晰明了地解决现实生活问题,便于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深入理解.
3. 实现自主探究式学习
自主探究学习就是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 传统的教学课堂一般是教师讲得多,而学生自主练习的时间少,不能很好地理解掌握所学知识,也不能更好地发现学习中的漏洞,导致很多数学学习中的难点疑点堆积起来. 然而,自主探究学习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确定圆的条件”这节内容时,教师先提出问题,给予学生思考探究的机会,问题是这样的:“一位考古学家在长沙马王堆汉墓挖掘时,发现了一个圆形的瓷器,但是这个瓷器已经破碎不完整了,你能想办法画出这个瓷器碎片所在的整圆吗?”由教师提示学生:“确定一个圆,应该满足哪些条件”. 然后学生经过思考,回答:“确定圆的两要素,圆心位置还有半径大小”. 接下来就引入怎样确定瓷器的圆心位置,提出探究问题:“经过一个点可以确定一个圆吗?经过两个点是否可以确定一个圆?能否确定圆心位置?”启发学生进行动手画图,依次验证. 最后得出结论:“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在学生得出探究结果后,就会获得成就感并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极大地提升了数学的学习效率.
4. 以鼓励为主的课堂评价
课堂上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学习探讨、获取知识的过程,对于初中数学的教学,由于数学学科需要较多的算式计算,以及定理证明过程,所以常常采用学生亲自在黑板上推理演算,然后由教师带领其他学生一起进行评价解析. 基于初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正处于心理敏感时期,所以,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或者是评析学生的解题方法时,教师应该注意言语表达,尽量使用鼓励性的语气,避免伤及学生的自尊心. 例如,当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这一节内容后,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一个抽检提问,检验一下学生的学习效果. 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1)x2-6x-16=0;(2)3y2+5y-1=0;(3)(x-5)2-36=0. 教师可以根据课堂讲解的方法,要求学生在黑板上写下求解过程,然后做出合理的评价. 尽量避免使用“这些同学的解题过程正确吗?上课有没有认真听讲呀”这样的语句,而应该多采用“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解题过程,看一下同学们还有什么不足之处”这样的鼓励性语句,另外,通过课堂抽查,不仅可以检验教学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踊跃表现自己的勇气.
一、遵循认知发展规律,实施情境性问题教学策略
情感是学生主动学习新知、能动解答数学问题的内在动力和“源泉”,更是学生良好学习素养的重要构件之一。学生学习新知、解答问题,总是按照“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初中生处在特殊的发展时期,需要良好的、贴近实际的外在因素进行有效激发,让学生开展更加高效的问题解答活动。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可以抓住学生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教学氛围上“下功夫”,营造具有生动性、趣味性、生活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解答问题的内在积极情感,让学生怀着积极心态开展问题解答活动,打下有效问题解答的“思想基础”。
情境性问题教学策略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着广泛而又深刻的应用。如在“一次函数图象和性a质”问题教学活动中,教师将一次函数知识应用在银行存款利息计算、手机花费促销等现实生活中,设置“某人在银行存款,获取利息”等生活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解答的积极性。又如在“勾股定理”问题教学中,教师利用数学学科发展历史,向学生设置“我国在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也就是勾股定理方面研究的卓越成效”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内在情感,使“主动解题”成为内在要求。
二、重视解题技能的培养,实施探究性问题教学策略
学习能力培养,是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学科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现实落脚点。当代社会更加需要创新型、实践型的技能人才,这也对当前学科教学能力目标提出了新要求。问题教学,作为教师落实能力培养目标要求,锻炼学生学习技能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方式,在促进和培养学生良好学习素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初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教学活动中,应将学习能力培养作为问题教学的重要任务和要求,结合问题案例内容,开展探究性问题教学活动,把解题过程与探究过程有效融合,让学生在探知问题条件、内在联系、解题策略过程中,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等方面学习能力得到发展和锻炼,实现新课标所提出的“以生为本”“能力第一”的目标要求。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还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合作学习的理论,建立科学的合作小组,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与合作精神。这有利于形成探究学习的情景,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技能,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问题: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BD交于点O,EOAC.(1)若ABE的周长为10cm,求平行四边形ABCD的周长;(2)若∠ABC=78°,AE平分∠BAC,试求∠DAC的度数。
在该问题教学活动中,教师将解题策略及解题技能的传授作为重要目标和任务。采用探究性教学策略,让学生组建合作探究学习小组,进行问题条件的探知活动,找出条件中所展示的外在条件关系以及内在条件关系,并引导学生开展问题解题方法的探析活动。学生在上述探究活动中,发现该问题案例解答时应该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内容”,解题的方法是借助于平行四边形性质内容,寻找等量关系,通过等量替换的形式进行解答。最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师生共同探讨,得出问题解答的一般方法和规律,提升学生问题解答技能。
三、抓住个体差异,实施层次性问题教学策略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是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答问题、辨析问题的具体“实践者”,也是问题教学目标要求的落实者。但由于初中生个体之间在生活、学习方面的差距,导致学生个体之间在解答问题活动效能上具有差距性。
在平常的课堂或者公开课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老师提出问题之后,马上就有学生举手回答,而且非常正确或是错误很少。师生一问一答之间配合得很好,环环相扣,教学过程非常顺利。其实这种表象的背后是还有不少学习困难的学生成为了陪衬,他们不被重视,甚至被忽视。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在课堂上有好的表现,但是这些弱势群体的学生由于自己的水平有限,担心回答错误之后被同学笑话或者被老师责骂,因此在课堂上的很多时间,他们往往把自己当成看客,看别人在表演。
新实施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整体发展进步”的目标要求。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教学活动中,要始终坚持“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和进步”目标要求,紧扣不同类型学生学习实际,将层次性教学策略引入到问题案例的教学活动中,设置具有递进性的问题案例,引导学生开展“一一对应”的解题活动,让不同学生个体都能得到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时间和机会,获得解题技能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层次性问题教学策略,在问题课教学活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渗透和贯彻了新课标提出的整体性教学目标理念。如在“一次函数”问题案例课教学活动中,教师一方面在教学案例的设置中渗透层次性教学策略,设置“已知某一函数(1)函数不经过第二象限;(2)图象经过(2,-5).请你写出一个同时满足(1)和(2)的函数关系式______”“已知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交于点(-1,2),且一次函数的图象平行于直线y=3x,求这两个函数关系式。”“某公司在A,B两地分别有库存机器18台和14台,其中甲地需要17台,乙地需要15台,从A地运一台到甲地的运费为500元,到乙地为400元,从B地运一台到甲地的运费为300元,到乙地为600元。公司应设计怎样的调运主案,能使这些机器的总运费最省?”层次分明、针对性强的问题案例,让三类学生都有实践的载体。另一方面,在问题的讲解过程中,将重点放在后进生的锻炼和培养上,提升中下等学生的解题技能和素养,并采用“以优带差”的方法,实现各层次学生在不同基础上获得发展和进步。
四、注重解题习惯的养成,实施评价性问题教学策略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问题意识 培养方法
数学教育的发展告诉我们,数学不应被视为一种静态的知识结果,而应看作由理论、问题、语言及方法组成的一个动态的多元复合体,因此数学教育的目标就不应一味地强调数学知识的掌握,而更应重视的是学生通过解决数学问题,以及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而学会数学思维。我在此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设计“螺旋递进式”问题模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所谓“螺旋递进式”的问题模式,也就是根据问题解决活动的发展态势,由问题引入知识,再由知识产生问题,通过进一步解决问题再产生新的发现,或者引起对前面问题的质疑,倒回来重新思考,因此把它看成是一个螺旋式的逐渐递进的过程。可见,这种问题模式重视以问题驱动教学,不仅要在新课导入部分创设问题情境,而且要把数学问题贯穿于课堂始终,通过不断引发新的数学问题,使解决问题与提出问题携手并进,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层层深入的探索精神。
案例1:在学习了等腰三角形以后,教师首先给出了一道常规题: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12,底边长为14,求周长。
学生很快说出了答案是38或40。接下来教师让学生自己编问题。
生1: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边长为3,另一边长为6,周长是多少?
生2:应该分两种情况讨论,如果腰长是3,则周长=3×2+6=12;如果腰长是6,则周长=6×2+3=15。
师:两种情况都成立吗?
生3:第一种情况不成立,因为三角形两边之和必须大于第三边,所以腰长不能取3。
师:回答得非常好。在分情况讨论的问题中,一定要注意数的取值范围。那么,大家现在可以思考,如果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底边长y最大不能超过多少?最小不能低于多少?
教师由常规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探讨,并产生新的问题,由此逐步深入,层层递进,通过这种“螺旋递进式”的问题模式,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2.提供参与实践操作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使他们的眼、手、脑、口并用,不仅可以加深他们对数学要领的理解,帮助他们掌握有关的算理,而且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知识,促进他们主动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这种教学方式是以问题为纽带带动知识,活动的开展为问题的发现、知识的产生,以及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良好的空间,使课堂教学实现由平面、单向向立体、多向转变,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学生在做的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才能深层次地思考,发现更多的问题。
案例2:在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以后,教师安排了如下实践活动:
提出问题:如何测量操场上旗杆的高度?
实践操作:学生分成若干合作小组,利用现实中具备的条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思考过程中发现一系列问题,小组在交流探讨中设计好操作方案并在恰当的时间进行实践活动。
结果解释:小组成员汇报活动过程和结果,具有代表性的方案有以下三种:
(1)先用卷尺测出人的身高,再分别测出人在阳光下影子的长度,以及旗杆影子的长度,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即可求出旗杆的高度。
(2)找一根标杆,用视线调整其位置,构造相似三角形,测相关距离,求出旗杆高度。
(3)找一面镜子,利用镜子的反射原理,构造出相似三角形,通过测出相关距离,求出旗杆高度。
总结:教师首先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大胆猜想和创新思维表示肯定和鼓励,并通过对不同方法进行比较和分析,深化学生的思维品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而且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意识。
3.构建多样化问题交流方式,给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空间”。
新课程强调以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为教学切入口,这种教学是建构性的,即不是为学生提供答案,而是根据学生的需要提供“援助”和搭建“脚手架”。这样的教学环境常常具有知识的生成性和探索问题的开放性,以及手段的多样性。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尽可能地根据不同的情境提供多样化的问题交流方式,给学生足够的问题空间,空间越大,学生越能自由不受约束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而且要给不同学生发言的机会,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
案例3:三角形判定定理的深入探讨
师:除了以上这四种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还有没有其它方法?
生:还有AAA和SSA没用到呢?
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两种情况。请大家用作图工具作一个三角形,三个角分别为30°、60°、90°,作完后跟你周围的同学比较一下,看有什么发现?
生:作出来的三角形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所以不是全等三角形。
(同样的方法又证实了SSA也不能判定三角形全等。)
师:虽然SSA不能判定三角形全等,但如果两个三角形满足某些条件,SSA是否能成立呢?
(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并在小组内和组间进行问题和成果交流,最后教师和学生共同归纳总结SSA成立一共有四种情况:①两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②SSA中的A是钝角;③两个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④两个三角形均为等腰三角形。)
师:结合前面四种说明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你发现了什么?
生:三角形全等至少有一个条件是边相等。
教师让学生自己证明SSA不成立后,没有到此为止,而是提出了新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然后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合作探究,学生通过讨论、比较、融合,最后总结出四种情况。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视野,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总之,问题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创造条件,采取灵活多样的不同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将会有效增强初中数学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黎强.中学数学教学参考[M].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5.
[2]任长松.探究式学习[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
[3]杨亚玺.普通高中教学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与探索[M].湖南师范大学,2003,4.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函数关系中表示一次函数的有( )① ② ③ ④ ⑤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2、下列函数中,图象经过原点的为( )
A.y=5x+1 B.y=-5x-1
C.y=- D.y=
3、一水池蓄水20 m3,打开阀门后每小时流出5 m3,放水后池内剩下的水的立方数Q (m3)与放水时间t(时)的函数关系用图表示为( )
4、已知点(-4,y1),(2,y2)都在直线y= - 12 x+b上,则y1 、y2大小关系是( )
(A)y1 >y2 (B)y1 =y2 (C)y1 5、每上5个台阶升高1米,升高米数h是台阶数S 的函数关系式是( )
A. h=5S B. h=S+5 C.h= D.h=S-5
6、直线 , , 共同具有的特征是 ( )
A.经过原点 B.与轴交于负半轴
C.随增大而增大 D.随增大而减小
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25分 1. 下列各组量中,互为相反意义的量是( )A、收入200元与赢利200元 B、上升10米与下降7米C、“黑色”与“白色” D、“你比我高3cm”与“我比你重3kg”2.为迎接即将开幕的广州亚运会,亚组委共投入了2 198 000 000元人民币建造各项体育设施,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该数据是( ) A 元 B 元 C 元 D 元3. 下列计算中,错误的是( )。A、 B、 C、 D、 4. 对于近似数0.183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有两个有效数字,精确到千位 B、有三个有效数字,精确到千分位 C、有四个有效数字,精确到万分位 D、有五个有效数字,精确到万分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一定是负数 B 一定是负数 C 一定不是负数 D 一定是负数二、填空题:(每题5分,共25分)6. 若0<a<1,则 , , 的大小关系是 7.若 那么2a 8. 如图,点 在数轴上对应的实数分别为 , 则 间的距离是 .(用含 的式子表示)9. 如果 且x2=4,y2 =9,那么x+y= 10、正整数按下图的规律排列.请写出第6行,第5列的数字 . 三、解答题:每题6分,共24分11.① (-5)×6+(-125) ÷(-5) ② 312 +(-12 )-(-13 )+223 ③(23 -14 -38 +524 )×48 ④-18÷ (-3)2+5×(-12 )3-(-15) ÷5
四、解答题:12. (本小题6分) 把下列各数分别填入相应的集合里.
(1)正数集合:{ …};(2)负数集合:{ …};(3)整数集合:{ …};(4)分数集合:{ …} 13. (本小题6分)某地探空气球的气象观测资料表明,高度每增加1千米,气温大约降低6℃.若该地地面温度为21℃,高空某处温度为-39℃,求此处的高度是多少千米?
14. (本小题6分) 已知在纸面上有一数轴(如图),折叠纸面.(1)若1表示的点与-1表示的点重合,则- 2表示的点与数 表示的点重合;(2)若-1表示的点与3表示的点重合,则5表示的点与数 表示的点重合; 15.(本小题8分) 某班抽查了10名同学的期末成绩,以80分为基准,超出的记为正数,不足的记为负数,记录的结果如下:+8,-3,+12,-7,-10,-3,-8,+1,0,+10.(1)这10名同学中分是多少?最低分是多少? (2)10名同学中,低于80分的所占的百分比是多少?(3)10名同学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参考答案1.B 2.C 3.D 4.C 5.C6. 7.≤ 8.n-m 9.±1 10.3211①-5 ②6 ③12 ④ 12① ② ③ ④ 13.10千米14. ①2 ②-315.①分:92分;最低分70分.②低于80分的学生有5人。所占百分比50%.③10名同学的平均成绩是80分.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数学 问题意识
一、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开放学生提问空间
1.创设适宜的课堂气氛
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教师对学生的生疑要表示注意的态度,要以和悦的态度去倾听,有时一个赞赏目光、手势都会给学生极大的信心。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能打消学生生疑的顾虑,能使他们在动手、讨论等课堂教学活动中,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发现问题。
2.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个体差异性
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地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该把学生当做平等的朋友来对待,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思想、情感、个性以及他们各自的哪怕是极为细小的创造力。教师要正视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应多角度欣赏每一位学生,使他们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最优的发展。
二、创立富于新意的教学形式,更新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教师要做“问题专家”,强化问题意识,让学生多问
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自己首先应该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如果教师自己不善于发现、提出问题,不但不能激发学生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甚至还会扼杀学生原有的问题意识。所以,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问题意识,教师首先应该成为“问题专家”。如教学“抽样”时,针对周围地区多养殖鱼的特点,让学生制订方案:如何估算鱼塘中鱼的重量;在“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教学时,引导学生提出测河宽、山高的策略。
2.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不断赋予新意
在教学方法上,把“灌注”式改为“启发引导”的互动式教学。如《实数》这一章,我先布置学生收集各种有关本章内容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错误,然后安排了这样一个游戏:由小组长在上课开始前10分钟内召集本组同学把各自找到的错误题拿到一起讨论,安排“参战”顺序。游戏中各队轮流派“挑战者”把错误题贴在黑板上,由其他各队抢答,如果出示问题后一分钟之内无人能正确指出错误所在,则“挑战者”自答,并获加分;如果某队的同学正确应战,指出了错误所在,则应战队加分,最后以总分高的队获胜。这一游戏使课堂气氛活跃了,挑战者积极准备,应战队努力思考,把有关《实数》这一章常见的错误显露无遗,其效果比单纯地由教师归纳讲述要好得多。
三、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联想、获取和演绎问题
1.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观察是学生萌发问题意识的首要因素。观察是问题的开始,没有对事物的观察,就不可能对事物提出问题,不可能提出新见解,也不存在技术创新、发明创造。运用挂图、幻灯、实物或演示等直观手段,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容易诱发学习兴趣,快速投入探究知识奥秘的学习中去。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五章《走进图形世界》5.2《图形的变化》中的“数学实验室”时,让学生先观察一组用七巧板拼出的图案,再提问:你能构思并拼出新的图案吗?请给拼成的图案各起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见下图)。通过学生观察、动手、动脑,培养其创造、创新精神。
以此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地想拥有一副这样的七巧板的欲望。
2.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化学生主体地位
1.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
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提出,最好的阅读方法是猜读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完整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自己在操作、实践、阅读、想象中去探索和发现规律,学会学习。如学了“整式”有关概念后,开展“开商店”游戏:以五人为一组,其中一人作“店主”,其余同学为“顾客”,轮流向“店主”购“物”(“物”为几次单项式、几次几项式、5x3y的同类项等),“店主”则按“顾客”的要求用小纸条写出卖给“顾客”,不满意可换“货”或退“货”,根据买卖成绩评出“优秀店主”。还常把“正大综艺”的游戏形式引进课堂,进行“是真是假、猜猜看、数学真奇妙、快速抢答”等课堂活动。学生兴趣十分高涨,教学实效奇好。
2.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
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讨论、思想碰撞、组织交流来解决。如课题组开展了“我为同桌出道题”的活动的评价尝试。参与活动的每一个学生都兴致勃勃地参加活动,动脑筋出题,合作解决问题,相互进行评价。学生不仅了解自己学习的情况,而且增加了对学习数学的兴趣。由于通过各种方法的实施,实验班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得到增强,如还有“算24点游戏”、“数学谜语”、“拼七巧板”、“数字比拼”、“计数斗智”、“数学碰碰车”……同学们在此起彼伏的掌声欢呼声中,不知不觉地学到了数学知识、思维方法,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了钻研数学的激情。
参考文献:
[1]夏小刚.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能力的评价再探[J]。数学教育学报,2008,(2)。
[2]仓学斌.浅谈如何实施有效的课堂提问[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年08期
[3]高云娟.有效提问互动探究[J]。新课程(教研),2010年07期
[4]吴美香.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进行有效提问[J]。数理化学习,2010年12期
[5]王绍楼.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J]。新课程(中学),2010年12期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如果要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亲自参加学习实践,就必须首先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中学生好奇心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幽雅动听的音乐,鲜艳夺目的色彩,美丽斑斓的图画,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多媒体的使用便可以提供这种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教学信息,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例如在讲立体几何的各种柱体、锥体、台体、球体等认识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时,利用多媒体的交、合、并、裁、展、移等多种形式的动画效果,再加上必要的解说和优美的音乐动态演示,使学生身临其境,产生立体的效应,更加生动逼真。通过画图的演示,不须教师讲解,学生自己就可以找出解决方法,同时在无形中建立了间接的概念。
同时现代教育学的实践证明:学生在获取知识时仅依靠听觉,那么三小时后能保持70%,三天后仅能保持10%;若仅依靠视觉,则三小时后能保持72%,三天后可保持20%;如果综合依靠视觉和听觉,则三小时后可保持85%,三天后可保持信息量的65%,运用多媒体,使学生可以以交互方式进行学习,通过视、听、触、动等方式全部知觉调动起来,使人机互动,形成教学双向互动,互促互补,通过大小互补,动静互补调动学生的感知能力,使学生更好地发挥到创造性思维,有效地调节、选取、组织、传递、反馈各种信息,由于视听结合,手眼并用及其模拟、反馈、个别指导和游戏的内在感染力,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有利于学生参与,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自觉地学习。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二、利用多媒体教学,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数学的教学内容与其它学科相比较更抽象,再加上有些内容的传统教学手段不得力某些内容比较难掌握,就形成了教学的难点。事实上,无论一个教师是多么的善于表达、比划、也难以表现一些抽象和具有共性的知识内容,而这些内容又往往是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
利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再现等操作,教师无需更多的语言,只要借助计算机所显示的图像,便无声地传递了教学信息,将不易表述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于学生面前。达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丝毫感觉不到由于思维产生障碍可能带给他们的心理压力,反而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快乐。例如在学习平面几何时,一开始学生有畏难情绪,这与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能力有关,也与传统教学模式有关,适当运用多媒体,引进“图形运动”,通过平行线,平行四边形,等腰三角形和圆中的一些比较直观的基础知识,运用平移、翻转和中心对称等一系列图形运动,使原来那些呆板、枯燥的图形变活了,这些直观的图形运动,使初学的学生加深了理解,初步有了运用动的观点来处理数学问题,使教师以教为主变为以学生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在备课、课件的设计和制作上确实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课前的精心设计和准备,却能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课堂上,教师只要点按鼠标,就能在短时间里直观、形象地演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揭示概念。例如:几何图形是中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但空间观念是十分抽象的,对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和比较复杂的图形,为了使学生能很快地抓住问题的实质,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图形的设计,让图形的某些部分出现闪烁,强化视觉效果,增加信号对学生头脑的刺激,这样做形象直观,既能讲清问题,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用运动的观点处理问题的能力。
四、善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练习效果
练习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发展为智力的一种活动。利用多媒体编写的有针对性的练习,其练习效果是传统练习方法不可拟。它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能轻松巩固已学知识,从而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减负提素”之目的。例如,多媒体的反馈系统可以使教学评价和反馈更加科学、及时、有效。在学生做选择题时,如果选择的答案不正确,计算机就会马上提示,鼓励学生自己订正,反复练习,正确后学生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同时还可以减轻教师重复的教学和辅导,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
五、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教学 提问意识 培养 研究
创造源于问题,因此要保护、发展学生自身的创造性,应当首先保护、发展学生自身的问题意识,并对其进行问题性教学。近年来,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教学的不断推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显得格外重要。
一、学生缺乏提出问题能力的原因分析
首先,初中学生普遍缺乏问题意识。从外国当前的初中数学教育教学实践来看,学校、老师以及学生为了提高考试分数和升学,拼命的记忆知识成为他们的共同追求,对于知识或者方法从未产生过怀疑,更不会在“已知知识”上带着一种怀疑的眼光去刨根问底。对于教师们而言,他们习惯于给学生讲解一些现成的结论,以免浪费时间和精力;由于缺乏展示数学知识逐渐发展的历程,因此导致学生们很难产生问题意识,即便有问题被紧张的课堂时间渐渐磨灭。其次,初中学生缺乏提问题的习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受错误观念影响,学生认为提出问题似乎是对老师的一种不尊重,或者表现出自己某一方面的不足,因此不原因提问题;第二,受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太深,尤其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经在老师和学生心中成为既定的事实和行为习惯,因此很难打破这种格局。由于缺乏问题意识和提问题的习惯,因此导致学生缺乏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提问意识培养
基于以上对目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应对:
第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初中数学教学而言,任何一种新知识的构建都是建立在对旧知识反复推敲基础之上的,在新旧知识的更替过程中也体现了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而这正是问题情境。由此可见,初中数学教师应当精心的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以便通过积极的思考,形成问题意识,进而提出问题。例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设a=b,则1=2。误证:a=b,等式两边同乘以a,得a2=ab,两边同减b2,a2-b2=ab-b2,两边分解因式:(a+b)(a-b)=b(a-b),两边同除a—b,得a+b=b;因a=b,则2b=b,两边同除b,得2=l。根据常识这显然是不正确的,1怎么可能等于2呢?这时学生都会感到困惑,但从推理过程来看是没问题的,于是学生忍不住想找到问题所在,这时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充分的被调动起来了。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等式两边同加或减一个相同的代数式。不一定恒等变形;等式两边同乘或除相同的代数式,也不一定是恒等变形。
第二,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敢问实际上是一种非常好的心理行为,因为学生提问之前总是在想,提出的问题是不是太肤浅,老师和同学们会不会笑话自己?老师会不会批评自己?面对这种问题,老师应当及时给学生以鼓励,努力创造一种积极的氛围,让学生敢提问。首先应当营造适合学生提问的课堂氛围。老师对于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应当表示关注,应当以和悦之态度倾听学生的内心想法,并给与赞赏的目光和手势,这样会给学生很大的自信心。其次要正确对待课堂上学生“插嘴”现象。老师的表扬和肯定对于学生而言是莫大的精神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情绪,而对于抓不住要点就问题的学生绝不能嘲笑和讽刺,应当耐心的引导和解释,让学生自己体会到提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因不提问而影响了自己的成绩。对于平时经常提有质量问题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进一步探索和大胆创新,去发现新的问题。最后教室内也可以找出适当的位置,专门设立一个问题专栏。在这些问题专栏里,可以有选择地提出一些问题及典型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对提出好问题的学生进行表扬,从而营造人人积极参与提出问题的和谐氛围。同时还要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老师先对问题进行讲解,留有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提问题,这样不但可以激起学生思考,而且还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第三,传授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古人云“学则须疑,疑则有问”,因此疑问是发现的基础。从实践来看,许多学生根本不知到该如何提出问题。从结论着手,是初中数学教学中最常用到的一种提问题方法;引导学生研究教材,并针对课本上的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独立研究习题,并针对习题中的问题提出一些问题;老师可以指导学生提出“该问题还有没有更为简便的方法来解决?有没有更简单的情形或者该方法是否通用”等问题;最后可以从矛盾和冲突入手,多想一下矛盾是怎样产生的,怎样引导学生刨根问底。
参考文献:
[1]蔡妙通.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能力[J].新校园(下旬刊),2010(04).
[2]石文斌.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提问意识[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