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筑设备论文范文

建筑设备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设备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筑设备论文

第1篇:建筑设备论文范文

1.1建筑机电工程设备的安装质量观感较差

在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中,有些业主过分追求建筑的外观质量,同时也是为了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使得建筑物的外观质量得以提高。但是由于安装技术的不完善导致一些高档建筑中的机电设备影响了建筑物的外观形象,使得整个建筑物的整体形象受到影响,并且还影响了一些正常设备的使用[1]。

1.2建筑机电工程设备的噪音较大

随着现代化城市的发展,噪音污染占城市污染的比重增加,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很多地方尤其是学校、医院等对噪音有着更高控制要求的地方都公布了相应的噪音污染管理条例。但是却发现这些建筑中的噪音污染最大的污染源是建筑工程的机电设备,而使这些机电设备产生噪音是由于在安装时,没有将其调节在平衡稳定的状态,导致设备的运行失衡从而产生噪音。所以安装人员在安装时要特别注意这一点。

二、安装技术实际应用的改进措施

2.1加强质量意识

项目部的管理人员在分工时要明确,使工作人员都知道自己的职责,控制安装时的产品质量,还要在安装的过程中应有一名测量技术人员。测量技术人员专门测量装修提供的机电安装的基准线、和标高线以及吊顶线等的正确与否,并以此作为机电设备产品安装的基准线。

2.2合理地综合布置楼层走廊内的各种管线

施工单位在综合的布置和绘制吊顶走廊内各种管线综合布置图时应根据通风空调管道和电气线槽以及照明等设计图纸[2]。例如为了给灯具安装留出足够的空间高度,那么电气线槽安装的位置就尽量不要居中。

2.3制定切实可行的成品保护措施

安装人员在安装风口、电灯开关及浴室喷头等机电产品时,要尽量用专业的工具安装,不要把机电产品的表面破坏。在安装完成后,机电产品要根据地理位置进行可行的保护方法,保交给业主的机电产品是完好的。

2.4按常规安装方式对设备进行安装

每种设备在安装的过程中,都有其规定的作业方式和安装顺序,不能为了快速的安装而颠倒顺序。

2.5提高机电工人整体素质

建筑机电设备安装质量的重要因素是良好的人员素质。建筑机电设备安装控制人员分为现场安装人员和安装质量控制人员。对于安于现场安装的施工人员,必须经过岗前培训,熟悉安装的知识和安装标准,拥有与此有关的素质。安装作业人员可以分为电气人员和机械人员,电气人员主要负责电气的连接部位,对于设备的供电电路必须按照规定连接好,并且在连接好电路后对设备进行试转运行。机械人员主要负责的是安装机械部分,对于各种的机械都要按照产品的规定进行安装,不可调换或减少。现场安装人员在安装完成后,还需要对设备安装的完整性和合理性以及安全性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调试的步骤。

2.6建筑机电设备噪声与震动大的预防措施

在设备机房内吊顶和墙面做吸音的处理,对于安装在整个楼层无论室内还是室外的设备都增加消音器的设备。在设备的布局上,应尽量布置在结构梁刚度大的地方,减少震动以免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

2.7优化工艺

对于现代施工作业影响较大的是施工工艺,因为施工工艺可以保障机电设备安装技术的提升,使建筑业的发展方向朝着智能化发展[3]。所以,企业在管理时就应该优化施工工艺的流程,对于好的施工技术进行完善,而且在施工时,施工的程序要按照先处理难的,再进行容易的;在施工作业时,也要根据施工的要求将各个机电设备安置在合适的位置,以此来保证安装流程的完成。对于不同的机电设备,需要按照这些程序和要求编制出施工流程图及施工要求,制定合理化的处理方案,保证机电设备运行达到理想效果。

2.8验收过程

在工程完成施工并进行验收时,施工承包单位要再次的进行自我的审评和自我的检查,然后在向项目监管部门提交完工报告和完工验收单。经过监理工程师对工程竣工的资料和工程实体质量的完成情况进行预验收后,提出相关意见后,及时进行改正。

三、结束语

第2篇:建筑设备论文范文

关键字:建筑施工;施工现场;施工安全;设备管理

Abstract: based on the architectural construction site equipment management of common problem analysi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well building construction site equipment management, and the necessity of the given from several aspects to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site equipment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Keyword: building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site; Construction safety; Equipment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P62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施工设备是建筑施工的工具,是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工期高质量、如期甚至提前完成的必备条件之一。建筑施工的设备,对建筑工程的作用不言而喻。由于,建筑施工现场,施工人员流动性大,素质参差不齐,而且机械设备、电气设备、各种运输工具等复杂多样,种类繁多,为了保证施工的有序进行,必须对施工现场做好控制,其中现场的设备管理便是重要的一个议题。

1 建筑施工现场设备管理的常见问题

建筑施工现场的设备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比如人的素质和思想意识,设备本身的质量问题,规章制度的不完善,监管职责的不到位等。

1.1 设备操作人员思想认识和技能水平参差不齐

建筑施工中,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性格也很有不同,对生命财产的安全保护意识也各不相同。不同机械和电气设备的操作人员,其技能水平高低各异。尤其是在一些不太正规的施工队伍和施工建设单位,以及安全意识薄弱的施工管理队伍中,认为按照设备操作规程进行设备的操作与施工作业,十分麻烦而且效率低下。这是在施工人员甚至是施工管理队伍中存在的不正确的思想认识。设备操作人员的思想意识水平,设备操作的技能水平,都是影响设备管理和生命安全的关键因素。

1.2 施工设备的质量良莠不齐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应用,建筑施工设备的质量和性能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根据不同的产地,制造商,使用材料,其质量的水平依然有不同。有的施工企业采取的施工设备,鉴于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采用了价格较低性能较差的施工设备。由于这些设备在硬件制造上存在的质量硬伤,因此,对设备事前、事中、事后管理都带来了极大的不变。

1.3 施工现场的管理模式和设备管理水平落后

随着建筑业的蓬勃发展,施工现场的管理经验越来越丰富,也给施工单位提供了更多的施工管理经验[1]。从施工现场的设备管理上来看,设备管理水平与前些年相比较,确实有了长足的进去和提高,比如设备的检修、维护、保养、操作等趋于规范化,然而,整体的设备管理模式依然比较粗放。施工单位对设备管理的漠然不关心,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我国设备管理依然不够专业、不够规范。依据人的本性,粗放的操作模式和管理方式,似乎更适合人天生的随意性,但对施工现场设备管理的规范化和进去是没有促进作用的。企业文化、社会文化、生活习惯、职业素养对于设备管理的模式都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

2 建筑施工现场设备管理的必要性

2.1 关系工程质量

建筑施工现场的设备管理状况,关系到工程的质量。施工设备的管理,涉及到对施工设备的安装,调试,使用,维护和保养[2]。在施工现场,进行施工之前的准备工作中,需要对施工设备做安装调试运行工作,一则是检验施工设备的运行状态是否正常,检查有无异常现象如异常声音、异常漏电、缺水漏水、漏油、机械损伤、动力损伤等问题。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对运行中的设备定期进行监测维护,检查设备是否有异常现象发生,如有异常必须对设备停机甚至停止施工做检查找出原因,这对工程质量的大局,不能因为一些小的安全隐患为丢掉对工程质量的负责,这从经济、时间、人身的不同角度来看都是不值得,也是不应该出现的局面。完工后,需要对施工设备进行点检,并按照规章制度对不同设备安置在各自的安放位置。在夏季,要防止高温、雨水,冬季要预防冰雪对施工设备的损伤。

2.2 关系施工进度

建筑施工,施工方和建筑方在施工进度上都有施工期限的合同规定。为了确保施工能够如期完成,必须确保施工的各个环节都在正常的控制之内,现场的设备管理也是其中的一环。在原料的输送,电气、水的供应,混凝土浇筑等众多环节中,其施工设备的存在大大的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在施工现场,对这些电气设备和机械设备的作业管理,一方面可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另一方面合理有效的调度和利用管理,可以提高设备的时间利用率,确保工期进度。

2.3 关系生命安全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因此相比较于其他任何问题,对人的生命的保护都是最为重要的。建筑施工现场,条件艰苦,环境复杂,各种危险并存其中。因此,对建筑施工现场的施工安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建筑施工现场施工设备,管理的不好,管理的水平低下,管理人员不履行有效的管理职责,很有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根据现实的施工经验,类似于因吊机臂断裂,电气设备漏电,各种设备的非规范作业等所引发的人员伤亡实在不为少数。因此,尤其是在建筑施工的现场,必须对建筑施工的设备管理进行加强,原因就是生命重于泰山。

3 做好建筑施工现场设备管理的对策

3.1 明确责任各负其责

我们始终强调责任重于泰山,实际上在施工现场对设备管理的负责,其实就是对自己和他人的负责。施工设备作为公司的财产,公司的员工需要履行员工的职责,对设备精心爱护,严格按照操作手册进行规范化作业,绝不要,擅自做出损害施工设备以及危及生命财产安全的非正常操作。对于设备管理人员,要对设备进行及时清点,设备维护人员需定期维护与保养设备。负责事故安全的人员,要在设备发生事故的情况时,及时采取必要措施,首先保障人的安全。对于施工单位,要加大在设备管理上的思想影响教育,将设备管理理念传达给操作人员,施工队伍,安全专员等。

3.2 加强施工规范的安全教育

安全意识的薄弱对设备管理是具有致命的伤害,这不仅仅适用于设备的有效管理,同样适用于对整个施工过程,对施工的进度,质量和安全都有重要的影响。作为其中的主动性因子的主观意识,告诉我们,需要对施工设备的操作人员做好“提高安全防范的主动意识”的思想工作。这是保证施工设备管理的软条件,在施工现场,通常情况下由于施工设备的确定性,我们无法去改变和控制一个正在施工的现场的硬件条件,因此最好且可行的办法便是从我们自身做起,提高安全操作意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做到对设备在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能够有

3.3 加强设备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

操作人员的操作水平的高低和专业化程度,对设备的影响有时候是致命的。技术人员,需要对设备的性能和操作方法了熟于心,对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能够有提前的判断意识,对出现问题的设备能够具有分析故障原因的能力。而如何做到这些,则需要施工单位,加大对操作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他们对设备安全正确操作的水平。一个专业化的设备技术人员,不仅仅能够保障施工过程的安全性,更重要的是,专业化的操作水平是确保施工速度和施工质量的必要前提之一。因此,加强技术培训,有利于解决一些施工现场的设备管理问题。

3.4 采用奖优惩劣的激励机制

根据人性,采用奖优惩劣的激励机制对于提高设备的管理水平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激励机制在企业中普遍采用,这对与现场的控制与管理,同样具有积极的作用。奖优,尤其是实用的物质奖励,效果显著。惩劣,是对违反设备管理的人员和单位做出必要的惩处措施,可以起到警示的作用。其实,无论是奖励还是惩罚,从根本上而言,都是希望能够提高相关人员的思想意识水平,确保施工现场的设备管理正常、有序、高效。

结束语

建筑施工现场环境复杂,同时鉴于操作和管理空间的限制,对现场的设备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本文主要从人的主观性的角度,分析探讨了如何做好建筑施工现场的设备管理问题。我们需要以“对自己负责并对他人负责”的态度,切实将设备管理问题予以重视,实现设备管理的专业化和规范化。

参考文献

1 钟勇;公路施工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工程机械与维修;2005年15期

第3篇:建筑设备论文范文

智能建筑的能耗主要集中为各类设备系统能耗,而设备集成控制系统作为建筑物节能的检测工具和实施手段,与整个智能建筑的节能关系密切。研究显示,智能建筑的能耗主要集中在空调设备系统、给排水系统、照明系统以及电梯运行系统,其中空调设备系统能耗占整个系统能耗总和的2/3左右,因此研究空调设备的控制技术尤为重要。

1.1空调设备节能控制分析供给空调系统的能量由热源和冷源系统产生,经水系统传递给风系统,再由风系统将能量传递给被调节的房间,以达到所要求的室内温度与湿度。能量传送过程中,水系统输送能源所耗的能量为泵的电能,风系统输送能源所耗的能量为风机的电能;冷热源系统工作所消耗的电能与泵和风机所消耗的电能之和即空调系统总耗能量。空调设备的节能控制主要就是对上述三部分能量消耗的有效控制。空调系统供给房间的冷量主要有7方面的热量消耗,包括照明散热量、人体散热量、透过外窗的日射得热量、人体/物料以及设备的湿负荷、渗透空气散热量、物料与设备散热量、通过围护结构传入室内的热量。其中,透过外窗的日射得热量、通过围护结构传入室内的热量以及渗透空气散热量的大小由室外温度决定;照明、人体、物料以及设备散热量共同组成了房间的热负荷,空调的制冷负荷就由这几部分决定。空调耗能系数(CEC)是分别从建筑物的节能性能以及设备的能源利用效率两方面来进行综合评价的,它是通过在全年假想负荷的前提下计算设备系统的全年能源消耗量,来评价设备能量利用效率的指标。根据CEC的计算公式以及相关研究表明,基准型空调系统的CEC大约在1.6左右,节能型空调系统的CEC大约在1.1左右。CEC的值可用于判断空调系统的节能性,根据这个值对节能措施适当调节,从而降低智能建筑的总体能耗。PAL是一个评价公共建筑护结构保温、遮阳等其他设施保温性能的指标,可以作为评价公共建筑中央空调系统的辅助指标。建筑物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直接决定了空调房间的冷、热负荷,若要节约空调系统的能耗,就必须改善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

1.2给排水设备节能控制分析智能建筑给排水能耗主要来自设备用水损耗和用电损耗。用水损耗包括生活给水能耗与消防给水能耗。生活给水系统供给烹饪、洗涤、沐浴以及日常饮用水,消防给水系统供给消防栓以及自动喷水灭火给水系统用水。影响智能建筑用水损耗的因素有2点:(1)给水管网的渗漏损耗。给排水管网在建筑物内以暗埋方式进行铺设,给水压力、给水管材的质量、水管铺设方式及其受腐蚀程度等都是造成积水管破损的原因所在,渗水问题也是目前给排水系统的主要能耗所在,因此加强对上述几点因素的控制,是有效降低用水损耗的关键措施。(2)用水终端设备损耗。用水终端设备包括所有房间用水设备,如马桶、洗碗龙头、洗漱龙头等,这些终端设备的损坏往往也给整个给水系统带来大量的用水损耗,而影响用水终端设备的因素又包括设计、制造质量及受腐蚀程度等,因此加强对这几方面因素的控制也能有效降低用水损耗。用电损耗包括水泵用电损耗以及消防系统自动喷淋系统用电损耗。水泵运转损耗的影响因素有2个,即建筑物高度以及用水量。当建筑物高度超过30m时,要采用二次水泵供水,二次水泵本身已经增加了电能的消耗,且二次水泵与一次水泵的转接也免不了有电能的耗损。同时用水量越大,水泵电机消耗的电能就越多。自动喷淋系统用电损耗主要来自于长期供电的损耗,由于消防供水系统必须保持一直有水可供,所以喷淋系统必须长期保持备用状态,这里的电能损耗取决于喷淋系统的设计功率。

1.3照明设备节能控制分析随着建筑业的迅速发展,电力的需求量也在不断攀升,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一直存在,所以节能减排刻不容缓。智能建筑照明设备能耗包括大楼照明系统耗电与用电设备耗电。在大楼这种人员比较多的地方,我们设计的照明系统需要做到能源的合理利用,在有人的地方必须设计有足够的照明;在人员活动较少的区域可以采用间断性照明,比如现在比较流行的声控、温控、红外传感器控制等;在没有人的区域,严格熄灯灭光,以节约能源[3]。

2结语

第4篇:建筑设备论文范文

关键词:建筑机电设备安装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TU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是建筑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施工活动从设备采购开始、涉及到安装、调试、生产运行、竣工验收各个阶段,最终是以满足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为目标。机电安装工程贯穿在整个工程施工过程中,它涉及到的学科和专业较多,包括工业、民用、公用工程中的各类设备、给排水、电气、采暖、通风 消防、通信及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安装。主要部分在结构工程结束以后开始施工,并在装饰工程开始以前基本结束,所以对整个工期有重要影响;机电安装工程的质量对工程竣工后的使用功能有着关键作用,要求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把关。

1 建筑机电设备安装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机电设备安装质量观感差

近年来,我国城市高级民用建筑中的高档办公楼、豪华住宅和星级饭店越来越多,在这些高级民用建筑中,对装修及机电设备安装的要求也会愈来愈高。但是,我们常常会在一些高档建筑中发现这样一些现象:楼层走廊吊顶喷淋头、风口、灯具的布置歪歪扭扭不在一条直线上;客房卫生间卫生洁具、五金配件不在装饰缝四角中间;吊顶有漏水痕迹,卫生间门口外地毯有水迹;内墙上同类型开关、插座面板位置高低不一等现象,给工程留下永久的、观感不美的遗憾。笔者通过自己多年的施工经验分析和总结了建筑机电设备安装质量观感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机电工程项目部施工管理不到位,工程观感质量意识淡漠,片面认为机电设备安装后能可靠地运行,达到使用功能即可,与建筑物档次标准关系不大。

(2)水、电、通风专业之间综合布置图的深化程度不够,导致有的风口安装不到位,吊顶内有的灯具因安装高度不够,只能移位安装等等。成品保护措施不到位,造成机电产品表面产生划痕、斑点、裂缝等受损现象。

2.2 机电设备噪声与震动大

近年来,我国对建设工程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学校医院、综合办公楼、高级酒店等建筑,对噪声与振动控制要求十分严格,而产生噪声与振动的根源主要是设备机房,因为设备机房分别安装有冷冻机组、空调循环水泵、空气处理机组、各类风机、冷却塔、变压器、暖通和给排水等动力机电设备。这些设备运行时由于旋转的惯性力和偏心不平衡产生的扰力,都会引起设备部件产生强迫振动,并通过设备底座、管道与建筑物的连接部分产生振动和噪声,并以固体声和空气声波的形式向周围空间辐射噪声进行传播,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影响 因此满足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是当今建设工程中不应忽视的问题

2.3 螺栓联接过紧

螺栓、螺母联接是机电行业的一种最基本的装配,联接过紧时,螺栓在机械力与电磁力的长期作用下容易产生金属疲劳,发生剪切或螺牙滑丝等联接过松的情况,使部件之间的装配松动,引发事故。

3 解决机电设备施工中存在问题措施

3.1 安装观感差预防措施

3.1.1强化质量意识

管理人员应正确处理工程质量、工期、成本三者关系,使全体施工人员清楚地认识到,在竞争激烈的建筑市场中,建筑品牌效应十分重要,质量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因此,项目部管理人员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抓好产品质量。同时应配备(或者兼职)一名测量技术人员。测量技术人员专门校核土建、装修提供的机电安装基准线、标高线、轴线、吊顶线是否正确,并依此基准放出具体机电产品安装的基准线。质检员在施工过程中应随时检查所安装的设备和管线是否符合图纸要求。当然,制定严厉的工程质量奖惩制度也是很必要的。

3.1.2合理地综合布置楼层走廊内的各种管线

施工单位应根据通风空调管道、消防喷淋管道、电气线槽、照明等设计图纸进行综合布置,绘制吊顶走廊内各种管线综合布置图。通风主管道、喷淋主管道、电气线槽尽量不要居中布置,尽量给灯具安装留出足够的空间高度。喷淋头、风口、灯具、烟感探测器安装时,要在走廊两端吊顶上部居中位置用细钢丝拉线安装,使之吊顶上的机电产品安装成一直线。对于客房小走道内的各种管线、阀部件亦要综合布置,风机盘管安装要尽量贴近楼板,一定要保证冷凝水管道的坡度要求,避免管道倒坡或集水盘溢水淋湿吊顶面板,留下水痕迹。

3.1.3制定切实可行的成品保护措施

施工人员在安装风口、卫生洁具、五金配件、开关、插座面板、喷淋头等机电产品时,要戴白手套,用专用工具仔细安装,切勿破坏机电产品的表面。机电产品安装完成后,要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成品保护措施,组织专门成品保护队伍加强巡视,保证已安装完的机电产品完好如初地移交给业主。

3.2 设备噪声与震动大预防措施

首先,设备机房内吊顶和墙面做隔声、吸声处理,机房门边用高隔声性能隔声门;对于安装在楼层顶部室外的设备机组,应增设消声器消声百叶,必要时设置隔声吸声屏等措施;对于空调通风系统,合理选用和配置消声器、消声弯头、消音静压箱等消声装置,并控制管道内的气流速度,以避免气流再生噪声的影响。其次,正确合理地选用隔振元件,并采用最佳隔振形式,保证有较高的隔振效率;在机器设备下做隔振基座,使隔振元件受力均匀,降低隔振系统重心位置,增加隔振系统整体稳定性,使设备振动受到控制并减少机组本身振幅,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设备基座应独立,不宜多台设备合用一个基座;最后,设备层平面应合理布局,设备应尽量布置在结构(梁)刚度大的部位,以减少振动对周围的环境影响;为防止和减小空调机组、冷却塔、冷冻机组风机、水泵等产生的振动沿层面、梁柱、墙体振动传递,在设备底部安装隔振元件(弹簧隔振器、橡胶隔振器)管道采用橡胶挠性接管(或金属波纹管、金属软管),风机进出口与设备和管道连接处用帆布接头等,变刚性连接为柔性连接。并对管道支架、吊架、托架等同时进行隔振处理,以达到防止或减少振动的传递。

3.3 螺栓联接常见通病解决方案

对于电气工程传导电流的螺栓 螺母联接,不仅要注意其机械效应,更应注意其电热效应,压接不紧,接触电阻增大,通电时产生发热-接触面氧化-电阻增大的恶性循环,直至严重过热,烧熔联接处,造成接地短路 断开事故 对于一次设备及母线,联接线的并沟线夹 T型线夹、设备线夹、接线相等都可能因此产生程度不同的事故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中机电设备技术安装工程是一个多工种、多工序多系统的复杂生产过程,它是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给与足够的重视,本着安全、优质、美观的原则,严格按照施工规章,并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灵活变通,确保机电设备施工的质量与美观,并尽可能的减小机电设备的噪音和震动。

参考文献

[1]张光明.高层建筑安装工程的质量管理[J].广东建材,2009.

第5篇:建筑设备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文章论述了智能建筑的含义、以及发展状况;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功能、设计要点及系统检测。指出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是建筑智能化系统中的一个主要系统。

一、智能建筑的含义和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建筑技术也日新月异,智能建筑的概念也日趋成熟,早期一般被成为智能大厦。在国内 “3A大厦”、“5A大厦”等广告词随处可见,所谓的“3A大厦”是指建筑物具有楼宇自动化(BA)、通信自动化(CA)和办公自动化(OA)系统功能者。而“5A大厦”则是将楼宇自动化(BA)中的火灾报警及自动灭火系统独立出来,形成消防自动化(FA);将安保系统独立出来称之为安保自动化(SA),从而形成“5A”。其中,“BA系统”也就是我们平常所称的楼控系统,即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简称。

直到2000年中国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的问世,其中对什么是“智能建筑”才有了明确的定义:“它是以建筑为平台,兼备建筑设备、办公自动化及通信网络系统,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向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由此可见,提供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的建筑才能称之为智能建筑。但此定义还忽视了一点,“节能环保”。到2006年建设部重新组织编制组对GB/T50314-2000进行了修订。此次修订在内容上进行了技术提升和补充完善,并按照各类建筑物的功能予以分类,还在“智能建筑”的术语解释上加上了有关“节能、环保”的概念。在新的GB/T50314-2006上“智能建筑”被定义为以建筑物为平台,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

智能建筑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化工程,建筑、结构、水、采暖与通风、电气等专业构成有机整体。犹如人的身体,只有各个器官协调作业,才能表现为健康状态。智能建筑的“智能”,也就是要建筑像人一样,能“知冷知热”,自动调节空气、水、阳光照射等,创造既节能、健康、舒适又安全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减少“楼宇综合症”的发生。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有几个“A”就是智能化建筑的概念是错误的。

建筑智能化系统(Building intelligent system)是智能建筑中应用的电信息系统。对建筑智能化系统国内还有一个俗称,即所谓的“弱电”系统,它是以从建筑设计中有别与传统的电气设计和照明设计而引申出来的。传统的电气设计和照明设计称为“强电”设计,而把属于建筑物智能化系统设计的内容称为“弱电”设计。

建筑智能化系统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每个智能建筑要把所有系统都包罗进去是不太可能的,因此设计时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建设总投资、管理要求等综合考虑。确定与建筑物功能相适应的建筑智能化系统中各子系统的设计标准,应侧重各子系统的有机结合,注重智能化系统集成,强调综合性、统一性和各子系统的关联性,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使传统的智能化子系统互联、互通、互操作,达到资源共享、功能得以提升和降低成本的目的。

(二)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内容:

根据《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2003里6.1.3的内容,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包括以下几大子系统:

1、空调与通风系统;2、变配电系统;3、公共照明系统;4、给排水系统;5、热源和热交换系统;6、冷冻和冷却水系统;7、电梯和自动扶梯系统;8、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与子系统(设备)间的数据通信接口功能;9、中央管理工作站与操作分站功能;10、系统实时性;11、系统可维护功能;12、系统可靠性;13、现场设备安装质量;14、现场设备性能;15、依据设计要求所需评测的项目等。

可见,在建筑智能化系统中,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又称BA系统)是体现节能和创造优良环境最有价值的系统,也是关联技术最多的系统,应称之为建筑智能化的龙头系统。

(三)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检测

1、系统检测:是指智能化系统安装、调试完毕,经过规定的试运行时间后,竣工验收前所进行的对系统功能、性能及可能存在的缺陷进行的全面检验和测试,评价结果将作为竣工验收和智能化系统等级评估的依据。

但是,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并不是仅仅涉及一个弱电专业,要由各专业相互配合,如建筑专业在做设计方案时,就应当考虑太阳光的利用与人工照明的关系以及热辐射的作用等等。不能只考虑建筑外形,连结构的合理性都不考虑,把有限的资金都放在外形上,有可能就应了那句“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话,就不可能做成智能建筑。因此智能建筑是多学科、多技术系统的综合体。

二、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里所说的建筑设备管理系统(BMS)也就是在《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2003里被称为建筑设备监控系统(BAS)和公共安全系统(PSS)等综合管理的系统。

虽然,从现实来看,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办公楼、宾馆、体育场馆等各类的公共建筑当中,可是,在我国目前的国民经济发展中,住宅(小区)的建设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住宅(小区)智能化的发展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与在公共建筑里不同的是,应依据住宅(小区)自身的特点与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功能、技术结合起来,发挥该系统的作用。除小区内的公共部分与其他公共建筑里的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一样,在住宅内部,家庭控制器(Home controller)是智能化系统的一个主要产品。它可以实现对住宅内表计(水表、电表、燃气表、直饮水表、热水、供热等计量仪表和设备)的数据采集和远传,还包括了对常用家用电器的控制等功能。

(一)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功能

按照《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2003里6.1.2所阐述的: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用于对建筑物内各类机电设备进行监测、控制及自动化管理,达到安全、可靠、节能和集中管理的目的。

我们把它总结归一下,即:

实现自动监视与自动调节以适应室内环境的变化;各类机电设备的启、停和运行进行连锁操作,以确保机组的安全运行;各类机电设备的故障自动监测,以保证设备的安全和及时维修;实现优化控制以实现节能降耗;实现过程控制自动化以节约设备管理人员。

2、系统检测的条件应具备:(1)系统安装调试完毕后,已进行了规定时间的设运行;(2)已提供了相应的技术文件和工程实施及质量控制记录。

对于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来说,在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2003)里有明确的规定。就是,系统的检测在系统试运行连续投运时间不少于1个月后进行,并且应依据工程合同技术文件、施工图设计文件、设计变更审核文件、设备及产品的技术文件进行。

3、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检测应以系统功能和性能检测为主,同时对现场安装质量、设备性能及工程实施过程中的质量记录进行抽查或复核。

4、系统检测的流程

(1)一般由工程建设单位,也可由工程承包方或使用单位向检测机构申请办理系统检测委托手续。

(2)检测单位在熟悉委托方所提供的各项工程资料,对工程的情况有了基本的了解,并已明确知道委托方的需求后,应及时的制定检测方案。

(3)检测单位按照已制定的检测方案进行检测工作。现场应详细、准确的填写原始记录表。原始记录表应字迹清晰、没有笔误,以便现场检测人员签字或者盖名章。

(4)在现场检测和相关的实验和检验完成后,应按照相关的委托手续中双方约定的时效内及时的出具检测报告。检测报告除有检测人员、复核人员和签发人员的签名外,还应有检测机构加盖检测报告专用章或检测机构公章。检测报告应有明确的合格或者不合格的检测结论。凡不合格项均应明确提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整改建议。

现今,我国在智能建筑的国家标准、技术规范和行业法规还尚不规范、健全,譬如说现在改版后的《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已经改为按照各类建筑物的功能予以分类了,但是《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2003至今还尚未改版,依旧按照各系统进行分类。这就造成现在的智能建筑设计与施工市场不够规范和系统化。另一方面,必须从行政上和技术上对智能建筑的市场和质量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加强对系统集成商的资格审查,重点审查其规模和人才构成,考核其从业技术水平。对于建筑设计、施工单位,则应将智能建筑设计与施工纳入质量监督体系,对设计阶段、施工阶段、系统运行管理阶段均应实施监督。工程完成后还应按有关的质量评定标准和验收规范进行检测和验收。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2006)

第6篇:建筑设备论文范文

【关键词】建筑;电气自动化;发展趋势

引言

建筑电气自动化发展三十余年,是建筑行业重要组成部分,建筑自动化的发展变化对整个建筑行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了解电气自动化首先了解它的起源与演变,然后分析现状及30年的发展趋势,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发现建筑自动化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建筑电气自动化的起源与演变

建筑最初只是一个供人们躲避恶劣自然环境的外壳,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的组成部分逐渐增加,从最初的简单壳子到能够调节内部温度和湿度的房体,人们开始注重安有供热、冷功能的建筑设备,随即产生了自动控制温度、湿度的建筑设备自控系统。1973年,惊动中外的“石油危机”不仅让OPEC禁运石油组织走进人们视野,更让 人们看到了随之而来的建筑设备自控系统的升级,从单纯的控能到管理自控再到完全自动化,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建筑自动化实现了质的飞跃。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技术不断被应用与建筑领域,电气自动化实现计算机采集监督控制功能(SCADA)。在SCADA发展一段时间后,DDC作为分布式控制系统开始取代SCADA登上历史舞台,至此以计算机为监督控能系统被淘汰。

DDC 出现直接成为建筑电气自动化系统的核心,因为它不仅改变自控逻辑功能器件,更改变自控系统的结构与布局,将原本集中总线控制形式改变为现场分布式控制,给电气系统以独立自主的权利,这个改变有利于现代控制系统的健康发展。事情的发展都存在双面性,现场总线控制缺点是各厂商生产的设备不能通用,有效替换应用性差,无形中提高了设备维护成本,业主都经历了增在成本的头疼阶段,随后在市场和技术双重因素的制约下,许多现场总线标准或自控网络退出了这个行业,至今在建筑自动化行业,自控网络标准基本上只有 BACnet 和 LonWorks 两种主要标准。至此,从建筑自动化行业内部来看,建筑自动化已走过了混沌无序的发展阶段,步入了有序的发展轨道。

二、建筑电气自动化的现状与应用技术

通过建筑电气自动化的发展历程可知,建筑自动化也是踩在“巨人的肩膀”,很多时候,它以后其他学科的创新发展而发展,取众家之长,应用诸多新的原理技术丰富自身,最终形成自己的特色内容,如BACnet标准的创建和建筑电气自动化系统集成及操作技术规范等都是如此。

建筑电气自动化的早期发展有赖许多自控网络的应用原理,它们的存在指引并推动建筑电气自动化的发展创新,但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也影响了建筑电气自动化的深度发展:

首先,建筑电气自动化系统对环境的检测监督有着严格的管理比对,一旦变化产生随机产生传感预警,但在检测过程中,需在建筑内分布大量测量传感器、控制执行器,统一集成操作,但是并不像我们想的那么简单,不同的传感器、执行器之间网络自控标准是不同的,这就为互操作提出挑战。其次,除收到标准的制约外,用户与业务也面对设备系统供应商的制约,建筑在使用一种网络设备后,更换与取代成为“老大难”问题。至此统一网络控制标准成为迫切需求。网络控制标准统一后不仅可以提高系统集成的互操作性,更能方便业主选择服务好的供应商合作,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更有效推动建筑电气自动化的快速发展。

其次,建筑电气自动化有属于自身的特殊性,随着现场总线网络控制的应用,人们逐渐发现该控制并不能满足所有建筑电气自动化要求,比如,人们对房子的使用并没有严格的周期性与时效性,相反对建筑的房体的使用随意性很强,这就要求自控系统要更加人性化,而不是死板的滚动变化,至此,现实需求要求总线控制方式做出改变,新的开发势在必行。ASHRAE(美国采暖、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学会)经过 8 年多时间的工作,于 1995 年 6 月正式公布了起源于建筑自动化领域并专用于该领域的 BACnet(BuildingAutomation and Control Network)标准。

有关建筑自动化自控网络标准化的机构或组织主要有三个:ISO(国际标准组织)、CEN(欧盟标准组织)和 IEC(国际电工委员会)。其中,建筑自动化自控网络国际标准化的工作主要由 ISO 组织的 205分技术委员会 ISO/TC205――Building environment design(建筑环境设计)负责,具体工作由ISO/TC205/WG3 工作组完成,现已完成了 ISO 16484 标准――Building automation and control systems (BACS, 建筑自动化系统)的大部分工作。

目前在欧洲,建筑自动化自控网络标准化由欧盟标准组织第 247 分技术委员会 CEN /TC247――Building Automation, Controls and Building Management(建筑自动化与楼宇管理)负责。从根本上看,现场总线网络操控从欧洲起源,后在美国得到发展应用,CEN不得不兼顾多头,既考虑欧盟国家的利益又兼顾美国的标准影响作用,于是在建筑电气自动化系统三层结构上制定多种并存标准体系。在CEN/TC247 标准体系中,管理层有 BACnet 标准,其他二层均有多个现场总线标准。事实上,BACnet 为了满足 CEN 要求定义了与 KONNEX 标准的接口,另外,BACnet 标准在其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中也包括了 LonTalk 标准,因而 BACnet 可以直接应用于现场层。其中,KONNEX 标准是Batibus (Batiment Intelligent Bus), EIB(European Installation Bus)和EHS(European Home System)三个标准的合并版。

IEC 虽然没有对建筑自动化自控网络进行标准化工作,但由于历史原因,早在 1994 年就开始对照明技术自控技术进行了标准化,并制订了 IEC 60929――DALI(Digital Addressable Lighting Interface)标准,该标准至今已进行了多次修订。

LonWorks 作为重要建筑电气自动化技术标准,其地位是不容忽视。LonWorks 技术拥有较好的互操作性,能做到有效控制网络,它既是 BACnet 国际标准的一个可选择组成部分,又在技术上独立于建筑自动化自控领域并且被人广泛使用。由于受欢迎程度大,被适用范围广,该标准不仅是 ANSI(美国国家标准)、EIA(美国电气工业协会)和 CEN 标准,并最终于 2008 年升级为 ISO 标准(ISO/IEC 14908)。

综上所述,虽然许多标准还在发展应用中,但无法取代BACnet、 LonWoks 这两个标准,无论从技术角度还是应用角度。二者长期占据标准中的霸主地位,并且在很长的时间内,建筑电气自动化的的标准都将以之为主。因此,在建筑自动化行业研究和应用 BACnet 标准和 LonWorks 技术应是建筑自动化研究和应用的热点。

三、建筑电气自动化在我国的发展应用

在我国,建筑电气自动化受时代特色限制,秉持科学发展观看待建筑电气自动化是未来的方向,目前我国的建筑行业增值速度快,建筑电气自动化市场发展速度快,利益驱使更多的供应商看中建筑市场,正因如此,建筑电气自动化市场两极分化严重,供应商良莠不齐,部分根本不懂技术的工作人员混迹该领域,市场秩序出现混乱现象。

经过多年的发展实践,终于出现几批优秀的经得起考验的建筑电气自动化系统,这对行业发展起到很好的指引作用,与此同时,我国的技术员技术磨练成熟,逐渐与国际标准缩减差距。目前我国许多电气自动化系统品牌打入国际市场,虽然在建筑电气自动化领域的研究呈上升趋势,但这种上升与行业发展仍然存在差距。

在以开放为时代特征的今天,我国建筑自动化发展的可行方案应是客观评估现有的技术标准,并掌握、消化和吸收建筑自动化行业中的重大主流技术标准,走自主研制和开发的道路,研究和开发具有自主产权的实用产品和系统。

参考文献:

[1]杨东林.太原城市土地利用中的问题与对策[期刊论文]-太原大学学报2005,6(1)

[2]张永林.旧房改建中的碳纤维加固施工实践[期刊论文]-建筑施工2009,31(7)

[3]周萍.关于旧房的改建技术[期刊论文]-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6)

[4]王见芳.山西省高校教育园区建设项目的SWOT分析[期刊论文]-经济师2011(5)

第7篇:建筑设备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绿色建筑是现代建筑业发展的方向,也是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从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研究,分析绿色建筑在设计、施工和使用三个阶段的技术发展。同时提出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制度保障和标准完善。

1、前言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对能源的需求,而相对于地球限定的资源,出现了能源危机。而全球50%的土地、矿石、木材资源被用于建筑;45%的能源被用于建筑的供暖、照明、通风,5%的能源用于其设备的制造;40%的水资源被用于建筑的维护,16%的水资源用于建筑的建造;60%的良田被用于建筑开发;70%的木制品被用于建筑。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自身健康和生活舒适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满足这些条件的建筑也必然要消耗更多的资源和能源。因此,减少建筑中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同时提高建筑的使用功能,提高人们生活舒适度,是建筑的两大主要日标,也是建筑业发展的方向,也是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

可持续建筑是目前建筑业发展的最重要的议题,从最初的低能耗、零能耗建筑到后来的能效建筑、环境友好建筑,再到今天的绿色建筑(green building)和生态建筑(ecological building),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绿色建筑就是应用环境回馈和资源效率的集成思维去设计和建造的建筑。绿色建筑有利于资源节约(包括提高能源效率、利用可再生能源、水资源保护);绿色建筑充分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和废弃物最低化;绿色建筑致力于创建一个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降低建筑使用和维护费用。综上所述,绿色建筑的主要特点就是环保健康和节能。

2、全寿命周期绿色建筑的环保节能技术

(1)设计阶段

设计是绿色建筑的重要阶段。绿色建筑在设计中,就要体现环保健康和节能的特点。一般采用整体设计。建筑整体设计就是指在建筑设计的初始阶段,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通过被动式建筑设计、建筑参数优化设计等建筑设计及技术手段,并结合周边建筑及环境的影响,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减少对有机能源的依赖,创造舒适的人居化境。在设计中,做好整体规划,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减少重建。例如南方地区绿色建筑成功设计最关键的因素一是通风,二是遮阳,三是建筑立面绿色和屋顶绿化。这三项非常简单的技术应用可大大降低空调的使用,可使建筑能耗降低50%以上。在北方,需要在建筑墙体中加仁非常厚的聚乙烯泡沫保温材料,因为北方冬天的室内外温差可高达40℃以上;而南方室内外温差一般不超过10 0C,这种气候条件下就不需要特别加强墙体构造来保温。

(2)施工阶段

施工是建筑中能耗消耗最多的阶段,也是环保和节能技术中关键阶段。在施工中,使用健康和节能的材料和设备,强化绿色建筑的施土技术,是绿色建筑施工中的重要手段。

①建筑材料和建筑设备

建筑构件和建筑设备的环保健康和节能,是绿色建筑中的关键技术。例如合理使用经济适用的节能技术可在满足舒适要求的同时使建筑节约1/3左右的能源费用。低能耗高效能的建材、先进的绝热技术、充分考虑遮阳和日光利用的高性能集成窗系统、建筑气密性的处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系统的使用、高能效设备和用具的使用、区域热电冷联技术等在建筑的使用,将是绿色建筑中的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 ②建筑施工方法

绿色施工与传统的施工方法相比,有较大区别。传统的施工方法以满足工程本身指标为目的,以工程质量、工期、成本等为根本目标,在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考虑很少,当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与工程质量、工期、成本等发生冲突时,总是采取保证后者,放弃前者,这样做的后果常常是工程本身的质量、工期、成本达到了要求,但浪费了资源,破坏了环境,给社会留下了不可弥补的遗憾。建筑物绿色施工是对施工策划、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进行控制,强调施工全过程“四节一环保”。就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为核心,以环保优先为原则,追求高效、低耗、环保,统筹兼顾,实现工程质量、安全、文明、效益、环保综合效益最大化,是具有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施工方法。

(3)使用阶段

绿色建筑的最终功能是满足使用的功能。因此,要求环境品质能够满足环保健康和满足人们的舒适性。室内环境品质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室内热环境问题,一个是室内空气质量问题。因此,室内环境要讲究通风和采光技术,还要采用地热,分户计暖等措施来进行节能。室外环境要能够美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因此,要采用绿化措施还要采用节水、绿化等技术措施。

3、绿色建筑的质且控制

绿色建筑的发展和质量控制,需要政府的政策的支持和民众的支持,需要有标准来衡量和指导建筑。

(1)制度保障

任何一个新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推动力,而政策法规正是绿色建筑发展的驱动力。政策支撑最基本的是要建立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政策法规,这是保证政策实施的先决条件,要防止不切实际的理想政策。而政策支撑最关键的是执法力度,目前中国的建筑节能法规的执行力度还不够,应该设立相应的执法监督机构,切实保障建筑法规的实施。因此,要真正实现绿色建筑政策支撑,就必须要严守“法”的观念。与此同时,激励政策有利于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发展,出台相应的奖励措施可以激励和促进绿色建筑的开发和建设。这样,绿色建筑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才能得到更有效地质量控制。

(2)标准完善

国外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发展较快,已经过了评估参数确定阶段,正步入完善标识阶段。相比而言,我国由于绿色建筑的起步较晚,因此相应的评估系统开发工作也进行较晚。应特别注意的是,由气候、地域、环境参数、资源状况、人文素质、技术水平、法规标准以及发展现状等的不同,国外体系的评估参数在很大程度_卜是不适应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的。因此中国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应建立在充分调研、科学立项、切实实践的基础之上,这将是绿色建筑发展的一大重点。在研发新建建筑绿色评估体系的同时,应同时开发既有建筑绿色化的评估方法。

第8篇:建筑设备论文范文

关键词:建筑电气 ,节能 ,技术

Abstract: China is energy shortage country,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high spe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energy consumption and demand is gradually increasing, power consumption and rapid growth, how to rational use of energy, reduce the energy consumption, actively develop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electrical energy saving has the very vital significance.

Keywords: electrical building, saving energy,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U2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作为能源消费大国,我国的能源相对短缺,石油和天然气每年都要依靠进口,其次由于其能源利用率低,所以在每平方米建筑中的能源消耗约为发达国家的2至3倍。因此我国建筑电气节能技术论文的发展空间巨大。近年来,电气能源供需矛盾激化,建筑用电是能源消耗的主要部分,所以我国建筑电气节能技术的发展迫在眉睫。如大量使用节能产品,不仅每年可节约用电数十亿度,同时可以延缓温室效应,这样同时造福了经济与社会环境。

1建筑电气节能的主要内容及措施

1.1 空调系统的节能

空调系统的能耗占建筑能耗的40-60%,而且目前空间设备的选型普遍偏大,节能空间较大。

1.1.1建筑设备监控系统(BA)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BA)主要是对建筑物的空调设备,包括冷热源(制冷主机、锅炉)、水泵(冷冻泵、冷却泵、热水泵、补水泵)、冷却设备(冷却塔)、末端设备(新风机组、组合式空调机组、风机盘管)的监控。从节能角度而言,在保证环境舒适、保证一定的室内温度和湿度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机组的运行,以节约能源。建筑设备监控系统(BA)在大多数智能建筑中使用,经过了十多年的经验积累,逐渐成熟,理论上其节能效果可达20-30% 。但由于这种系统涉及空调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需要很好的配合和现场二次编程、后期维护技术要求高、成本高等因素,系统的开通率和运行尚未理想,有待完善。

1.1.2主机房模糊控制系统

此技术主要是通过全面的参数采集,运用现代模糊控制技术,对主机房的主机组、冷冻水系统的水泵和冷却水系统的水泵进行控制,实现空调冷媒流量跟随负荷的变化而动态调节,确保整个空调系统保持高效协调运行,降低能耗。这种系统的特点是只集中于主机房的设备,容易实现,节能效果显著,逐步得到推广。

1.1.3蓄冰空调技术

冰蓄冷空调是指在夜间用电低谷时段,开启制冷主机,将建筑物所需空调冷量制备好,并以冰的形式储存起来。在白天用电高峰时段,关闭制冷主机,进行融冰供冷,达到同样降温的效果。采用该技术的意义在于,为用户降低电费的同时,达到电网移峰填谷的目的。

1.2供配电系统的节能

1.2.1正确的负荷计算

供电设计中,负荷计算是确定建筑物容量选择设备的基础,也是节电的基础,负荷计算偏大,必须导致设备选型过大而浪费资源及耗电。目前的负荷计算常用单位指标法和需要系数法。单位指标法是按不同建筑物提出的单位面积变压器容量装置指标,适用在方案设计及初步设计时估算负荷用。需要系数法引自工业企业的负荷计算,现在民用建筑中套用,在施工图设计阶段中用作负荷计算用,作为选择变压器和导线的依据。

1.2.2合理选择变压器负荷率

变压器每天24小时运行,本身有一定损耗,包括两部分,产生于铁芯的铁损和初次级绕组的铜损。制造厂设计时,负载为50~60%范围内,变压器处于经济运行区,即运行最经济,这是降低变压器损耗的一种方法。

1.2.3选用低损耗变压器

目前普遍使用的干式变压器系列已发展至11型。按变压器行业的规定,每一个新的系列均比前一个系列节能。例如新型低损耗干式变压器SCB11型与SCB10型相比,空载损耗平均低10%,负荷损耗平均低10%。

在TN和TT系统接在型式的低压系统中,应选用D.Yn11接线的变压器。这类变压器的优点是三相电流不平衡时,变压器仍可得到充分的利用,也有利于抑制三次谐波,有利于节能。

1.2.4灵活选择变压器容量、台数和供电方式

变压器的单台容量一般不超过2000KVA为宜。对于南方地区,只制冷、只在夏天使用,有明显的季节性。办公大楼空调设备只在上班时使用,此类设备宜使用专用变压器,按季节性或时间性停用。其供电方式应灵活、在变压器间设低压联络开关,可以在一定季节或晚上停用部分变压器,以节约能源。对体育场馆,非比赛用电时可停用部分变压器,用部分变压器供整个或几个场馆用电。

1.2.5合理选用电缆导线截面

合理选择电缆、导线截面。在满足允许载流量、运行电压损失等各种技术指标的前提下,应按经济电流密度合理选择电缆及导线的截面,从而降低电能损耗。

1.2.6改善电力品质

随着电子产品的增多和可控硅调光、变频调速设备的使用,网络中的高次谐波成分增加,使变压器发热增大,中性线电流增大,电耗增大。因此,对建筑物的电气设备应认真分析其产生谐波的可能性和数量。治理谐波的方法就是在电网中装设谐波滤波器。谐波滤波器分无源滤波器和有源滤波器两种。无源滤波器是由电容器和电抗器串联而成,结构简单,且价格较低,用得较多。当网络的非线性负载及谐波较稳定时,应选用无源滤波器装置。当网络的非线性负载变化较大,谐波不稳定,且无源滤波器不能有效工作时才选用有源滤波器。目前对用电设备产生的谐波值很难作出准确的计算,只能凭工程经验估算,运行后再作相应调调整。

1.2.7应急电源的选择

目前使用的应急电源有柴油发电机组、UPS不间断电源、EPS应急电源、蓄电池组等。每一种应急电源各有特点,可以适用于不同的场合。从容量考虑,发电机适合大容量的设备(如消防水泵、电梯),可靠性高,但自起动时间较长、一般要求15秒以内起动并带全负荷。UPS容量较小,但切换时间短,一般为2~10毫秒,特别适用于容量较小、要求切时间短的设备,如计算机房、音响设备。EPS容量比UPS大、但切换时间稍长,在250毫秒以内,适用于照明及动力负荷。从节能角度考虑、UPS和EPS都利用蓄电池作基本电源,需要对蓄电池充电、消耗电能。因此,从节能考虑,宜使用柴油发电机组作应急电源。

2建筑电气节能技术的发展前景

我国的节能体系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相比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的各具特色的建筑节能体系稍有不足。如英国、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先后建立起了节能评估体系,在各国的建筑节能技术实施过程中都依靠该体系的规范和准则,采用定性定量的方法,对电气节能的效果和电气节能技术进行评估。

相比之下,我国的建筑电气节能技术评估体系并没有建立,显示出了相对的不足性。因此需要我国尽快学习先进国家的经验并分析自身的不足之处,扬长避短,这将有利于我国在短时期内取得建筑电气节能技术发展的巨大进步。我国现在实行的建筑节能标准和规定对电气节能内容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加大了操作的难度。所以,国家建筑行业的相关部门有必要对电气节能和建筑节能测评体系的建立采取硬性措施和实施内容的规定。

近几年我国开展的基础数据统计的工作,对各地区不同气候特点评估,已着手对当前用电情况和建筑电气运行的数据统计,在进行比较分析后,就将进行定量分析,针对不同的问题和不同地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节能技术改造,针对各项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出现,国家出台对应的鼓励措施,这都有助于科研效果和科研动力的加大,使科研成果快速传换为大范围应用的产品,从而形成科研进步和生活节能的良性循环。在此基础上,国家可指定出操作性强、实施审核简便的科学测评体系,明确划分一些建筑电气节能技术强制性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加强管理,使建筑电气节能技术论文发挥实效,以取得长足的发展。我国建筑电气节能技术的发展前景直接关系到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发展大计,将创造我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3.结语

节能已成为现今各个行业领域关注的重要话题,而建筑电气节能设计的空间还很大,因此,在这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电气设计人员,应在设计中精心考虑,反复衡量,除了在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等各种技术指标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同时,电气设计人员还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将节能技术用到建筑电气设计中,精心思考,反复斟酌,从而真正达到提高效率,节约能源,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节约型的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孙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2010,(02):109-112.

第9篇:建筑设备论文范文

【关键词】智能建筑;中央管理系统;设计;应用

1.前言

当前科学技术正朝着智能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之下,智能建筑物便应运而生。智能建筑指的是,凭借软件集成的办法,使得计算机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电子通讯技术、自动化控制操作技术能够和建筑物实现系统的融合的建筑物。在这其中,相关人员借由对各个电子设施的实时监控,及对楼层信息的处理,实现电子计算技术与建筑的有机整合,从而实现建设物建设的低成本,并且能够满足人们日常需求的目标。较传统的建筑物来看,智能建筑物更为安全、舒适,同时又具有智能化的优点。所以,智能建筑物不仅仅是新世纪新建筑物的杰出代表,更是展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具体表现。

2.智能建筑的未来展望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的发展日益国际化。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办公工作更为繁重,因而人们对于建筑物有了智能化的要求。自我国引入智能建筑的概念以来,我国的智能建筑设计及建设行业飞速发展,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在环保、节能等社会效益上也颇有成就。可以说,智能建筑在升级传统的建筑产业、提升人民生活质量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要建设智能建筑,首先要设计好智能建筑当中的中央管理系统。据相关人员统计,国外的智能中央管理系统只是占到整个智能建筑建设成本的10%,但其会使得建筑物的整体价值提升30%左右。不仅如此,智能中央管理系统还会提升建筑物的综合使用效率,达到50%左右。总之,中央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应用是智能建筑物建设的重点和关键。

3.智能建筑中央管理系统存在的重要意义

3.1节能意义

我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代价是耗费了大量的能源资源,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资源缺口。为了实现节能的目标,在建筑中节约资源甚为必要。在节能的角度来看,受中央管理系统管理的智能建筑在节能、节水上效果显著。所以,自动化控制的智能手段在节能上有良好的意义。经过中央管理系统的智能化控制,建筑物之中的各个设备都会处在恰当良好的运行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智能建筑物不仅能有效控制能源的消耗,又可以提供一个舒适温馨的居住环境。

3.2统一管理意义

智能建筑的中央管理系统其实是一个综合的自动化管理智能系统。这套系统将建筑物中的各个功能系统整合到一个整体之中,从而利用先进的电子计算机实现统一管理。中央管理系统虽然是一个整体系统,但是并不是简单的集成管理。其需要参考建筑物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管理,将住户的声音、图像等信号综合分析整理。

3.3网络管理意义

在目前,智能建筑物的中央管理系统怎样实现更为高效、准确的管理和控制,并且能够考虑住户的个人需求,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借由电子通讯网络,人们已经找到解决办法。相关人员将智能建筑物中央管理系统与住户个人客户端通过网络进行连接,住户可通过网络对建筑物进行个性化管理,从而满足住户人性化管理需要。

4.智能建筑中央管理系统的设计思路

4.1中央管理系统的基本结构

智能建筑物中央管理系统使用的结构一般是分级式的,在这个结构中,中央管理系统中通信总线是作为建筑设备信息交换、合成的平台出现的。并且,该通信总线联合其他通信线路,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电子信息网络。建立该网络的目的在于建筑设备实时控制数据的传递,实现各设备之间的数据共享。

4.2中央管理系统的设计内容

从当前的技术条件来看,智能建筑的每一种设备必须配套支持本系统工作的操作软件,这就要求每种设备根据其相关的功能而单独发展。所以,人们要做到对其他设备的操控,就要了解甚至熟知其他设备的操作系统,显然这为人们的居住制造了很多的麻烦。为了解决这些麻烦,达到智能建筑物预先设计的“安全、舒适、智能化”的理想状态,相关人员在进行智能建筑中央管理系统设计之时,就要对该系统的管理层和控制层进行具体的设计。4.2.1中央管理系统的管理层设计就中央管理系统的管理层设计来说,这一层关注的应该是在“整合”上。借由中央管理系统中通信总线的存在,实现建筑物各管理设备系统的整合,并且具有适当的开放性。智能建筑物中往往会安装有来自多个公司的设备,这些设备会使用不同的操作软件。其实,这种情况是符合当前多科技公司共同开发的模式的,多科技公司以完善智能建筑物的中央管理系统为最终目标,在竞争之中会提升彼此的水平,也促使中央管理系统更为完善。4.2.2中央管理系统的控制层设计中央管理系统的控制层的关注点在于“实用”。智能建筑物虽然由中央管理系统进行控制,但其中的各个设备必然会在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上存在着差别,导致其数据传输时的信号不一致。一般来说,传输时的信号有两类:(1)实时信号收集:智能建筑物中各个设备实时收集本设备的工作数据;(2)下层网络及TCP/IP方式:借由收集自动操控单元的标准异步串行通讯状体,获得设备的工作状态,实现对设备的控制。中央管理系统的控制层利用其中的控制模块,方便地对上面两种传输信号进行获取,从而根本地降低智能建筑的建设成本,以及化简施工时的难度。

5.结语

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建筑物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必须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要求。通过本文的论文,我们了解到,智能建筑物的中央管理系统势必会迎来良好的发展前景。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国必将成为智能化建筑物的大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