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多元文化护理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传统护理教育学业评价的弊端
1.评价目的模糊。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无论是管理者、教师,还是学生,对考试的导向性作用认识模糊,学业评价往往以课程考试所代替。结果教师批改试卷只是为了评价学生的成绩,学生学习是为了考试,管理者不能有效地通过考试深入了解学校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整体水平。正因为评价目的的模糊,成为了改革教学评价进程中的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
2.评价主体单一。教师掌握着评价的绝对主动权,评价过程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传统教学的考试试卷由教师出,分数由教师定,而且一旦分数确定就是一锤定音,即使学生有疑义,一般情况下是不允许查卷和变动的,学生在评价中处于被动地位。更忽视了用人单位医院的参与,使得评价缺乏多方的交流和理解,这样一来教师倾听不到学生的意见,不利于教学相长,倾听不到行业专家的意见,也就谈不上有利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3.评价内容片面。整体护理思想要求护理工作者在护理实践中以人的生命过程为轴心,综合生物医学科学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认识人、理解人、关怀人,为人类健康服务。然而传统护理学生学业评价往往以技术操作为中心,脱离“以人为中心”的医学护理模式,过于注重护理技术操作程序的精确性、操作动作的规范性,而忽视了护生临床实际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考评方式往往导致学生操作时只注重完成操作技术,却忽略了病人的感受,甚至有的学生为考试而学习,机械地完成操作步骤。
4.评价方式单调。我国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学生学业评价方式仍主要采取纸笔形式,即便是护士资格证书考试,也主要应用纸笔测验,这种评价模式过于偏重学术性学习的结果,很少顾及被评价者的实际工作能力,其缺陷十分明显,那就是所评价的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状况,而不是技术实践能力。学生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甚至考时抄笔记,最终导致只会理论不会操作,这与应用型护理人才培养目标相背离。
5.评价环节松散。过分强调评价的总结,评价反馈作用微乎其微。重结果轻过程的传统评价方式把评价仅仅当作教学管理的一种手段。在考试过程中学校教师往往重视命题、施考、监考、成绩评定等前序环节,忽视对考核结果的分析、讲评等收尾工作,使得整个考试过程前紧后松,内紧外松,漏洞甚多。缺少了考核结果分析、讲评,管理者、教师就无法知道现行考试模式存在的弊端和改进方向,学生也无法通过考试来改进自己学习上的不足,提高学习能力和整体素质。
二、多元化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建设
1.构建基于“学做一体”的课程体系。我院围绕医疗卫生改革及护理科学的发展,秉承“人本关怀,全程照护”的服务理念,构建“院校融通、学做一体”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在全面分析护理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的基础上,以护理工作过程为逻辑主线重构课程体系。充分利用临床的教学资源和“仿真医院”护理实训基地,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或进行模拟实训教学,实现“教学做一体”[3]。课程体系包含五个课程模块即文化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人体结构与机能、护理用药、病原生物)、通用技术课程(基础护理、健康评估、护理人文、护理心理)、专业课程(妇婴护理、儿童护理、围手术期护理、成人护理、老人护理、精神护理、社区护理)、拓展课程(口腔护士方向课程、涉外护理方向课程、ICU方向课程)等。
2.确立多元化评价指标体系。在分析传统护理专业学生学业评价各环节和方法基础上,围绕护理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和临床护理职业能力需求,由教学指导委员会、学校和用人单位(医院)共同参与制定评价体系。包括评价原则、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标准等[4]。对于不同类别的课程其学业评价的具体指标将不全相同:(1)文化课程,评价体系包含平时课堂考勤、课堂提问和讨论、布置作业、小论文等组成部分,以形成性考核为主;(2)专业基础课程,评价体系包含平时考勤、提问和讨论、布置作业、小论文、实验考核、书面考试等组成部分,不采取技能测试的方式;(3)专业课程评价体系包含平时考勤、提问和讨论、布置作业、小论文、技能考核、操作考核、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组成部分,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4)拓展课程以学生自选为主,包含提问和讨论、布置作业、小论文等,以调研报告、社会评价为主。
3.学业评价体系的实施。构建“学生+教师+临床护师+患者”一体的评价体系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学业评价标准。将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笔试考核和面试考核、知识考核和技能考核等多种评价方式结合到一起,全方位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评价,并以此为依托全面规范和标准化相关教学过程。附表为基础护理课程评价方案[5]。
4.评价结果分析及反馈制度的形成。学业评价既是一个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过程的终结,更是下一个同样过程的开始,具有一定的诊断和鉴定作用,通过全面科学的评价结果分析获得的信息不仅有利于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指导学生正确有效的学习,同时对提高教学质量、改进评价设计和提高考试命题质量都大有裨益。增加评价的可控度和操作的可行性做法是建立评价信息反馈系统,以进一步加强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和应用。
三、多元化学业评价体系特色
1.评价的职业导向性。将学业评价与护理执业资格证书挂钩,使学业评价更具有职业导向性和实效性。也可选择与主干课程相关的职业技能鉴定项目,加强职业技能训练,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取职业资格证书。
2.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多元化学业评价的主体不仅涉及到高职院校中的任课教师与学生,还涉及到诸如医院医师、护士等,评价主体由原来的一元变成了多元评价。主体的多元既体现了教师在评价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突出了学生评价的主体性,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渗透了评价的社会性,凸显出评价的全面性、公平性、民主性与客观性。
3.评价内容的多面性。除考核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之外,更侧重考核学生职业能力,同时还注重评价学生的职业素养、合作精神、探究能力与反思能力,这体现出评价内容的多面性。
论文摘要:目的 探索现代大型综合医院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的实习护生岗位职业化培训体系的构建。方法 对2008~2009年在我院实习的112名护生进行培训。结果 100%实习护生认为我院的培训体系对提高护理职业能力有帮助。结论 以护理职业能力为基础的实习护生职业化培训体系的构建,较好地体现了以能力为本的教育理念,能优化护理临床实践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实习护生职业能力。
实习护生培训是指在完成护理专业院校基础教育后所接受的护理专业化培训, 使实习护生所学的知识、技能得到全面深入提高的教育和实践过程[1]。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医院,以丰富的教学资源为依托,围绕护理岗位的要求,研究构建了以护理职业能力为基础的实习护生岗位职业化培训体系,以适应现代护理模式对护理人才职业能力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8年7月至2009年7月,对实习护生进行职业化培训。对象112 人,均为女性,年龄20~25岁,中职生52 人,高职生15 人,本科生45人。培训时间均为一年。
2 方法
对所有入选对象开展以护理职业能力为基础的实习护生职业化培训,现介绍如下。
2.1 系统化岗前培训
2.1.1 岗前医院概况介绍 上岗前由人事处、医务处、护理部等职能科室人员介绍医院基本概况、科室设置,医院的理念、发展前景,护士行为规范,岗位纪律及工作制度,基本操作护理质量标准等,使实习护生尽快熟悉职业化环境,较快地进入角色。
2.1.2 岗前专题教育讲座 岗前培训期间,举办专题教育讲座。讲座内容主要有护理服务文化新理念、护士服务礼仪规范、护患沟通技巧、护士职业化风险意识及防护能力等。
2.2 轮岗培训 对实习护生,我们安排每3 个月轮转一个科室,一年内轮转内、外、妇、儿各科。在轮岗期间,实行一对一的临床带教模式。带教老师首先让其熟悉科室环境及各类物品的放置,讲解各种规章制度、专科护理技术操作、护理质量标准等,并培养他们与其他医护人员之间的合作能力及沟通交流能力,使其循序渐进地适应护士角色的转变。本培训体系通过岗前技能训练和系统化轮岗培训,在知识与具体工作要素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2]。
2.3 特色带教队伍建设 带教老师是执行培训任务的“细胞”,选好带教老师是提高临床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3]。带教老师竞聘上岗,提高教学质量。带教老师若缺乏严格规范的培训,非但自己不能以身作则,还常把不规范的操作教给实习护生,埋下安全隐患。本院从2007年开始,实行带教老师竞聘持证上岗,优化了师资力量,保证了教学质量。
2.4 考核评价 利用护理部制定的轮转实习护生手册,评价实习护生基础护理及专科护理的操作能力。另外,各科室需自行拟定理论知识考题,完成对实习护生的出科理论测试。
3 结果
通过系统化培训,我院实习护生在进入临床后,很快适应了护士角色,护理职业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100%实习护生认为我院的特色培训对提高护理职业能力有帮助;培训效果和实习护士的工作表现受到护理部领导、护士长、临床带教老师及护理对象的肯定。
4 讨论
实习护生岗位培训是培养实习护生职业能力的关键时期。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的实习护生职业化培训体系的构建,较好地体现了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有利于提高护生护理从业能力及综合素质。希望今后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潘绍山, 孙方敏, 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 科学技术出版社:1265-2721.
护理教育是一门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最后阶段的临床实习中,本科护生们都面临着学业、社会、情感、个人等多方面的压力,同时由于本科护生们均是青春期的少年,个人的世界观正处于成形期,而且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对外在刺激极其敏感、心理变化复杂,而对本科护生们这么一个特殊阶段的心理问题却鲜有研究和关注。本文就此方面问题作一初探,并提出一些防范对策,以期对进一步改善护理教学、特别是临床实习阶段的心理教学提供帮助。
1.常见原因
1.1与压力有关:压力是人们在社会中所面临的种种刺激做出的生理和心理的反应。由于刺激来源不同,我们所说的压力主要包括社会性压力源、心理性压力源和文化性压力源[1-2],这些都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我们的调查结果分析可知,很多本科护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处于学生向护士的角色转变中产生的问题,若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对护理实习生今后的从业道路将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现在的本科生多为独生子女,正处于特殊的时期[3],受其年龄的影响及文化结构、逻辑思维方式、思想成熟程度的制约,容易产生主观和客观的反应,而这可能是大多数本科护生心理问题的根源。
1.2与理论教育和临床护理的差异有关:罗先武[4]认为:其心理问题可能与理论教育和临床护理的差异所致,并分析了4个原因:护理技能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滞后,护理技能教学师资力量薄弱,方法单一;学生缺乏对技能的迁移能力;部分带教老师的操作不严谨的负面影响,使本科护生在临床中不能尽快适应而产生心理问题,此类问题的产生与前期临床护理教学的质量影响有关,造成护生在实习中目的不明确,角色定位不准,理论与实践脱节;同时不可否认与个体的受教育程度有关。
表面看来心理问题与个人的生活环境、受教育程度有关,实际上是我们教育存在的问题所致。
2.对策分析
2.1缓解压力。心理问题的产生相当一大部分来自于教学的死板,使我们学生不能灵活地面对多变的世界,面临压力时不能正确处理,从而产生诸多的心理问题。Lindop研究指出英国在1981年~1986年间有30%的人因为压力而中断护理学习,我们担心初期的临床实习生因为压力和心理问题最终放弃护理职业,造成护理人才的流失。因此更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我们实行多元化护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因而,缓解学生心理压力,须从刚入科开始,护生刚到科室实习时,由于环境的陌生,对带教教师个性的未知,怕自己做不好,担心教师、患者责怪等因素,会出现紧张与恐慌,从而产生心理压力。因此,作为她们的带教教师,第一印象的好坏会给护生带来很大的影响。端庄大方的仪表、整洁得体的着装、和蔼亲切的语言、温文尔雅的举止及亲切真诚的微笑,会一下拉近师生关系,在最短时间里消除护生的紧张心理,快速地缓解了心理压力,愉悦地跟随教师开始临床实习。
2.2理论知识和临床护理相结合。在学校,学生的主要求知途径是课堂,而实习的主要求知途径是临床及社会实践活动。这种角色转换体现在学习行为上的转变。第一,从以记忆式的学习为主转向理解式的学习为主。第二,从课堂灌输式的被动学习为主转向临床的主动学习为主。第三,从以知识发展为主的学习转向以人格发展和角色发展的学习为主。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经过几年的理论学习,终于可以亲自实践,应指导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提高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以2007年7月~2008年6月来我科的423例疗养员为调查对象,其中男性375例,女性48例;年龄45~86岁,平均(70.2±5.7)岁;其中康复疗养318例,保健疗养105例。
1.2调查方法采用杭疗护理部下发的《护理工作满意度问卷调查表》,内容概括为:对疗养员入院至出院过程的评价,基础护理质量评价,技术操作水平评价以及护理服务工作态度、护患沟通、相关疾病知识宣教、健康教育、出院指导,并细化具体调查条目共计17条。每半月调查一次,由疗养员本人以不记名方式完成问卷,于出院前1 d发放,出院时收回。问卷有效率为90.3%。
1.3评分方法调查项目中,单项满意度有7个等级,不满意有3个等级。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用平均数±标准差(x±s)表示。
2结果(表1)
3讨论
3.1“双优”成效显著通过表1可以看出疗养员对护理工作的服务质量总体满意度较高,说明在疗养护理中开展的“双优”活动和微笑服务使护士的服务工作由以前的被动变为现在的主动行为,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疗养护理的优质服务内容归纳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护士对疗养员的服务态度、护士技术水平好坏、健康教育的实施情况、人文关怀的开展情况、个性化服务的需求,疗养优质服务内容的设定与其他相关报告[2]基本一致。
3.2疗养员健康教育需提高调查显示,疗养员对向护士了解有关疾病知识时得到的回答及服药指导满意度相对不高,从而说明疗养员对护理的要求由以前的传统模式提升到现在全新的整体个性化护理模式,从以前的“要我健康”到现在“我要健康”的意识转变。疗养员对护理的要求不再是简单的生活上的照顾、一般治疗和景观疗养,而是更深一步的心理指导、健康知识以及对自身疾病的了解、自我预防治疗自救等更深层次的健康服务需求,达到“养疗”结合的效果。
3.3疗养员护理服务观念变化调查显示,疗养员在大多数项目上给予高分,但是疗养员对护士查房有无流于形式、健康教育内容的质量、出院指导等单项给予的分值较低,说明疗养员不再满足于传统意义上的护理服务内容,而是与护士的仪表礼仪、沟通技巧、相关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健康教育内容是否新颖吸引人相结合,从而作为评估护理服务工作的重要依据。
3.4护士自身知识水平有待提高调查显示,疗养员对健康教育及对相关疾病知识提出的问题得到的解答相对满意度较低。而对于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在于护士知识面比较单一,专业知识较陈旧,在向疗养员宣教时未掌握好时机或未先了解疗养员的自身文化水平及理解接受能力,宣教的内容也较单一无味。
3.5护士沟通技巧不成熟调查显示,疗养员对提出的生活上的细节问题能否耐心解答、反馈信息得到的回答等单项给予分值不高,说明护士对疗养员没有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其需要什么及更深层次上沟通的欠缺。从另一方面也说明护士只是被动的完成上级下达的硬性规定,并未从内心深处去认识理解人文知识的重要性,触发主动把握人的文化背景,从而提供个性化服务方式[3]。
4措施
4.1注重个性化健康教育服务护士应先正确评估疗养员的护理需求,健康教育之前更应根据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地点、方式方法和教育内容,例如文化水平高、理解接受能力强者可多讲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知识,而对于知识水平相对低、理解能力差的老年疗养员宣教的内容就要浅显易懂。
4.2提高护士的自身素质提高护士的自身素质是保证护理服务到位的基础[4]。护理部和科室要加强护士理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培训,鼓励督促护士多阅读专业期刊并积极撰写论文,加强日常业务学习。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院护理队伍知识结构也较以前相对提高,但仍有部分护士自身理论基础较薄弱,为了更好的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满足疗养员的个性化需求,护理管理者仍应鼓励护士积极参加在职教育和学历提升,不断更新护理知识,提高护理队伍的整体服务水平,为疗养员更好的服务。
4.3加强业务学习现今我院护士主要是来自地方护理院校的合同制和非现役人员,均未接触过疗养医学,对部队疗养院的工作性质、任务、特点、程序认识了解甚少。所以,对进入疗养院的护士除了一般的护理技能要求以外,更要进行全面的素质评估,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在强化疗养业务技能培训的同时更要树立姓军为兵的思想,打牢疗养护理工作基础。
4.4提高沟通技巧掌握沟通技巧是提高疗养员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无论是在提高语言或非语言沟通能力时,更应突出疗养院护理工作的特点。在加强护士自身素质的同时,也要注重护士的礼仪培训、人文修养、心理护理等相关知识的学习,掌握沟通的技巧和健康教育的时机。只有能够将护理专业知识与沟通技巧相结合,才能保证护理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从而使疗养员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不断提升。
综上所述,疗养员对疗养护理工作满意度总体评价较好,但对个别单项满意度不高,说明护士还未真正理解优质服务的内涵,护理思想还停留在以前的水平,护士自身的综合水平也有待提高。护理管理者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让护士认识到在现今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中,只有不断的自我升值,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业务水平,才有资本立足于现今社会。注重健康教育内容的多元化、先进性、趣味性,充分发挥每位护理人员的特长,为疗养护理工作尽心尽责,让疗养员通过疗养真正受益,改善其生活质量,让其更好的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刘小洁,朱立红,巩淑惠,王丽.疗养员护理服务满意度的调查与分析[J].护理杂志,2008,5(25):45-46
2马凤琴,杜红艳,张承徐.对我院住院患者优质服务观点的动态调查与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5,5(12):11-12
3曹祥梅.整体护理中人文精神体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4,3(8):86-87
4邓海波,李改平,任玲.1035例住院患者对护理服务状况认同度的调查与分析[J].护理研究,2003,8(8):34-35
论文摘要:临床护理工作过程中恰当地融入后现论,会给护理工作人员维护自身心理健康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本文在明确后现代思想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护士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一步探讨了后现代思想在现代护士中的应用。
随着医院管理观念的改变和整体护理模式的普遍实施,以及优质服务的提倡,传统的护患关系也正在显然发生改变。在实施“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和护理模式的今天,对护士的要求日益增长,特别是护患沟通的能力。在临床实践中,护患沟通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良好的护患沟通技巧,是建立护理工作中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1],且更能使工作氛围协调一致。
1后现代思想的内涵
后现代,在西方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难以定义。但是,正如伊格尔顿等曾指出的那样,仍然可以从三个大的方面加以界说:(1)后现代是一个历史阶段,在西方文化的历史上,它相对于近代和现代;(2)后现代是一种美学风格,用这一概念可以去理解后现代历史阶段中的一种普遍的审美风格;(3)后现代是一种哲学思维,可以用这一概念去总结后现代历史阶段中各哲学流派的共同特征。
2护士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医院管理层、患者都对护士提出很高的要求,约定俗成的要求护士善解人意,言语和气亲切,在工作过程中不管遇到什么,永远不能和患者起冲突。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护士每天的工作量超载,工作紧张、繁忙,内容复杂多变,工作质量要求规范、严格,技术水平要求高,工作中的各种急救和突发事件具有多变性、不可控性,经常倒班、睡眠不足,并且有来自患者的不满和伤害以及被感染的危险,以及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升迁机会少、工作缺乏安全感、青年时期的抱负往往在现实中受挫,对未来不乐观等。长久下来,这些都消耗了护理工作人员的内心资源,给护理工作人员维持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带来了挑战。
3后现代思想在现代护士中的应用
现代的护患交流与沟通通常要求护理人员换位思考,即常常要求护士站在患者的立场为患者考虑。事实也证明,当护理工作人员站在患者的立场,为患者考虑,无条件的支持和关心、理解患者时,确实能使护患关系维持在一个很好的状态。然而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对护理工作无法正确理解的患者和家属,偶尔会对护理工作人员提出无法接受的质疑,这时候就需要临床护士不仅仅是要有耐心温柔地向患者解释,还需要有一定的技巧,可以尝试请患者换位思考,即很巧妙地让患者站在护理工作人员的立场上,从医务工作者的角度来理解护士。这对传统的观念提出了挑战,对现代护理工作人员的思维模式也提出了挑战。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对传统西方哲学的批判和超越以及对19世纪中期以来的现代西方哲学的反思和发展的浪潮中产生了后现代主义[2]。在后现代哲学中,有些学者发现单向思考存在很多缺陷,这开启了双向思考的研究进路。从施莱尔马赫、狄尔泰到杜威、梅洛庞蒂、施密茨、普特南以及瑞士学者皮亚杰,都提出并不断完善了主客互动论,并得到了很多学者的响应。有了“互动”,就可将传统的单向运思模式扩展成双向运思模式,强调人在认识自然世界过程中可发挥主观能动性作用。
笔者在工作过程中融入后现论中的逆向思维或多元化的思维模式。举例说明:曾经有过这样一位住院患者,怀疑护理工作人员克扣自己的药物,每次护士给他进行静脉输液时他都会用疑问的口气询问护士,输液瓶里有没有把药物全部用上去,听到这样的质问,不用说每一位护理工作人员的心里都会产生负性情绪,每次都给他解释,总是不能打消这位患者的疑虑。听到同事们讲了这件事后,笔者亲自去向这位患者解释。事实是这位患者向笔者提出了和前几天一样的疑问,笔者面带微笑很轻声的向患者解释,很有礼貌的请患者设想笔者与患者角色互相换一下,如果是笔者躺在病床上,患者是一名医务工作者,患者会不把药用到输液瓶里,就这样来给笔者进行治疗。这位患者沉默良久,从此不再提任何让护士们无法以愉快的心情去接受的问题[3]。
由此可见,沟通是双方的,情感情绪的交流也是双向的,在沟通过程中,偶尔也需要很有技巧地温柔地向服务对象提出合理的要求,这样既解除了患者对护理工作人员的误解,又很好地维护了护理人员身心和谐[4]。
4总结
总之,在临床护理工作过程中,恰当地融入后现论,以逆向思维或多元化思维,即以非线性的思维来进行工作,无疑会给护理工作人员维护自身心理健康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护理工作人员在护患沟通过程中,既保持现代的理论与技术方法,也可吸收后现代的理念,灵活运用,更好地在工作中维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5]。
参考文献:
[1]朱光丽.护患沟通技巧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09,6(14):108-109.
[2]刘放桐.新编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615.
[3]王月焕,张美丽.急诊护士心理疲劳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医学创新,2010,7(3):100-101.
的护理工作以创建三级医院为目标,紧密围绕卫生部制订的《患者安全目标》为标准, 开展科内护理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护理质量管理及安全管理
1.在护理部及科主任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创建三级医院质量考核为标准,根据护理质量管理的总的指导思想,认真执行医院对科室的各项要求,制定了一系列奖惩制度、考评制度,加大和细化对护理人员的考核,落实医院规范化管理的要求,以保证护理质量和安全;对新员工加强服务规范及相关规章制度的学习.
2、“安全第一、以人为本” 组织定期、不定期的质量管理查房,每月进行讨论总结一次。强调护理安全学习,提高护理法律意识。要求所有的护士时刻把好安全关,注重安全护理前馈控制,抓好三高“高危人群重点教育、高危环节严格控制、高危时段严格警示”坚持护士长每日两次查房,督促检查护理人员在岗及岗位职责履行情况,及时发现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偏差,及时给予纠正处理,重点查新入、转入、术前、术后、危重和生活不能自理、有发生医疗纠纷倾向的病人。
3.、优化各班职责,统一各班流程,合理利用人力资源,实行弹性排班,保证工作质量,合理安排人员休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排班以规律、平等、弹性、科学合理为原则,以护理质量及安全检查为核心,以提高病人满意度为目标。注重终末质量,紧抓环节质量;培养员工“慎独”精神。
二、优化护理组结构,重视人才培养
1、提高护理队伍素质。兼顾现有护理人员结构,高年资护士带领低年资护士,力求共同提高业务水平,丰富工作经验。强化创新意识:加强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的学习,鼓励服务创新、技术创新。
2、灌输整体护理的理念,每月组织业务查房一次,并积极参与院内学习及业务查房。要求本病区护士按护理程序的思维及方式进行工作。
3、为提高病区护士护理质量,组织护士参加医务部和护理部的业务学习,每周一次,每月至少四次,要求每位护士参加,利于提高护士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定期晨会抽查提问,对于业务水平较差者,反复督查。鼓励落后者学习奋起,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征订护理科研杂志——《实用护理杂志》《中华护理杂志》和《齐鲁护理杂志》,定期组织学习讨论精品护理论文,从而提高护理科研水平。要求主管护理人员写学习记录。今年全科护理人员在省级和核心期刊发表护理论文4篇。
4、鼓励护士进行护理大专及护理本科的学习,在排班上尽量满足护士学习的需要。鼓励
5、加强临床教学,为培养优秀护理人员而努力:为加强临床教学水平,做好临床护士的规范化培训,让护生尽快熟悉各班工作流程,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随时召开座谈会,征求意见。并积极参与护理部组织的带教老师授课比赛,以进一步提高护生的授课技巧。
三、团队建设:
1、本人在行政管理中以身作职,要求别人做的首先自己做到,做到表率作用:工作中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2、在全年全院医护人均工作量均为第一的情况下,协助科主任稳定人心,带动全科人员戒骄戒躁,以每天都能见到一点成绩为目标,上下一条心全心打造普外科。
3.、主动为病人及家属解决生理、心理、社会及精神文化方面的问题,提倡主动服务、悟、人性化、个性化服务;做到“护理服务零距离,护理工作零投诉,护理操作零差错”,让全科护士了解对于有重大差错事故、投诉者采取
退回护理部及人力资源部的政策;提高服务意识,规范护士礼仪,让护士良好的仪容仪表,塑造瑞慈医院的美好形象
4.、加强员工瑞慈理念,鼓励护理人员积极参与科内、院内活动,增强了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勇于奉献,热爱集体的精神,员工积极参与献血等公益活动。
5、全年无收受红包想象,退回红包多起、收到感谢信、锦旗多次。
6.本科室接受了二甲医院和省护理专项的检查,取得的一些成绩,受到了专家组的好评。
7.配合市场部进行多次到社区义诊和大型肿瘤回访活动。
四,彰显优质服务,提高患者满意度。
1. 以树立良好护士形象为重点,以提高护理服务为目标,以社会和患者满意为标准,切实转变服务理念,将“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落实到服务于病人的各项工作中,从维护病人权益和促进医院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体现“病人第一、质量第一、服务第一”,在护理工作中,要一切从“以病人为中心”要做到四到位,一是心到位,具有高度责任心;二是说到位,加强沟通做到解释工作,做好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三是做到位,措施检查落实到位;四是管理到位,督促检查抓好落实;以健康为例,健康教育内容更加个体化、具体化,健康教育的形式更加多元化,应充分利用报纸宣传栏,编制丰富多彩的宣传资料,病房服务按指南、健康处方、出院指导,并编印成册,有资料表明个体化、全面化的教育形式,效果较传统的方式更加显著,使广大病人及家属受益。对乳腺癌病人率先在南通市实行个案管理。
2. 把换位思考放在首位:每当看到病人无助的躺在病床上向你投来求助眼神的时候,每当想到病人还在忍受疼痛带来的痛苦时,想到自己是一名护士,可以为他们排忧解难、解除病痛,心中充满了骄傲。反之,如果我们自己是病人,渴望得到不是来自医护人员的真诚的服务吗?谁不渴望得到关心照顾呢?总之,“病人满意”这四个字看似简单,但完全达到标准,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它需要护理人员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包含着护理人员的兢兢业业,脚踏实地的辛勤劳动,这里有汗水,甚至还包含着委屈的泪水。作为一名护士,我们应该用真诚的服务赢得病人的热爱,
3.以五心规范服务行为,即情系苍生,爱心是关系的源泉;尊重生命,真心是美好的祝愿;关怀备至,细心是应有的素质;温暖如春,热心是人真心的美德;矢志不愉,耐心是对事业的执著。
4.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现在每个住院病人在出院前收到至少2张名片,一张是主诊医生。另一张是护士长。使病人在住院期间和出院后有疑问能及时反馈,及时得到指导。
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病区护理工作计划
1.加强病房基础护理质量管理与考核工作。每月按要求完成各项护理质量检查及上报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尽早整改,以便能够持续改进护理质量。
2.由于四病区是高危科室,我病房年轻护士增多,临床护理经验缺乏,应对临床突发事件的能力相对不足,故而定期组织护士学制度、护理文件书写规范及各项护理风险紧急预案等,并且请病房年资长的护士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言传身教,不断提高年轻护士安全护理意识与临床应急能力。
3.每月完成各级护理人员三基三严培训考核。对于护士三基三严培训考核中成绩不合格者及在各项护理理论操作比赛中成绩优异者,充分发挥奖惩机制,提高护士的荣誉感及工作的积极性。
4.按照病房制定
的特色护理工作计划,深入开展病房特色护理工作。并定期组织病房护理质控人员对开展的特色护理工作加以总结与改进。
5.加强专科护士的培养与培训,定期组织专科护士学习专科理论,并鼓励其结合临床专科护理经验,撰写专科护理论文。
6.认真做好上一届带教总结及下一届带教计划工作,及时征求实习同学意见,考核各带教老师,努力提高带教工作质量。争取在能够进入优秀带教科室。
[关键词] 护士;整体素质;协调作用
随着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事业的蓬勃发展,人们对自身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关心,不仅要选择一家医疗技术水平高,而且要选择就医环境好、服务质量高的医院。作为护理人员,不仅应具备较高的护理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技能,而且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沟通技巧,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信任度。另外,在应急状态下,对于不同的急救措施,应有条不紊地同医生们熟练协作、参与抢救。对于外来的服务质量和内在的技术水平提高,应信心百倍地工作以适应临床,在临床发展中起着积极的协调作用,无疑对护士整体素质、多方位提高是一种挑战。为此,我围绕影响高标准的护理水平和护理质量的因素展开分析研究。
1.调查资料
1.1调查对象 采用便利的取样法,就二甲医院90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年龄21~45(25±3.5)岁;文化程度:中专31人,大专46人,本科8人,其他5人;均有护士职业证,工龄均>1a。
1.2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用统一语言指导研究对象填写,问卷当场收回,发放90份,收回81份,有效回收率为98%。自行设问卷,内容包括4条24项,依次为:科研能力(3项)、临床护理能力(10项)、与患者沟通能力(5项)、专业满意度(6项),采用5点评分法,即:1,2,3,4,5,依次为与我完全不相符、与我有些不相符、与我相符、与我非常相符、与我极其相符,得分越高,护士的整体素质就越高。
1.3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以Minitab14软件录用,各量表得分以总分、平均值、标准差描述Studentt检验分析。
2.结果
护士整体素质得分为(78.05±12.145)分,能力等级划分为3组;30~60分为低分组,>60~90分为中等组,>90~120分为高分组。护士整体素质以中等组居多。分项中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护理能力(3.27±0.735)分,沟通能力(3.20±0.632)分,专业满意度(3.14±0.745)分,科研能力(2.28±0.542)分。4项得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
3.讨论
关注护士对专业态度的培养,促进护士整体素质的提高。专业的态度在工作时间、工作量、人员配置、工资待遇、领导重视程度和社会地位等方面,要求有积极的干预措施。
3.1普遍反映
人员少、工作时间长,尤其夜班工作量饱和,容易引起职业倦怠。护士离职意愿常与高职业倦怠有关[1]。尤其夜班时间长,使人生物钟紊乱,长期熬夜,缺乏休息和睡眠,造成人体生理功能失调,极易疲劳,对人的神经行为影响也是很严重的,Mcnall等[2]研究显示,工作日程灵活性高,能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及降低离职的倾向。组织公平[3]把护士看做是抽象意义的“工作体”对护士的内心体现、需求、个性及人格发展都缺乏考虑。工作日程灵活性高,护士通常心存感激、心情愉悦能更好地履行家庭与工作责任。
3.2来自领导、护理管理者及医生同事们的不理解,护士的深造机会少,福利待遇及社会地位不高,使护士的自身价值与现实发生矛盾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类的进步,护士越来越重视个人的价值及前途,领导在工作中应给予护士大力支持,肯定其劳动价值,关心他们的福利待遇与职业发展,这样使护士感知自我价值得到体现,因此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比如:利用激励的办法去考核、晋升、提拔或者学习有关理论知识,实行临床前沿讲座,护士长带领床旁交接班制度,选择优秀护士培训,开展科研课题,论文方面写作能力等,教师的角色榜样作用对护士专业态度有很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4]来激发护士热爱本专业,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稳定本专业,提高整体素质。
3.3提高护士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是促进护士整体水平的关键
护士有了工作日程的灵活性和宽松的业余时间及充足的精力,去投入各种模式的教学。由于护士是一种高风险职业,也是一个经验性很强的专业,具有实践性、周期性、晚熟性等特点,增加培训不仅能够提高护理技术,保证执业的安全性和新技术的掌握,而且增加了护士的智慧。比如:急、危、重症情景模拟训练,能够锻炼护士在急救场合操作熟练、准确、迅速、及时,还能独立配合医生进行抢救且配合默契,而且懂得了抢救药品、剂量、作用、使用注意事项,与抢救相关的技术和理论,克服了在工作中忙乱现象,避免工作中出现失误,甚至引起医疗纠纷,提高了护士的心理素质和综合急救能力。另外,护士参与多元化活动,提高相关知识水平,如:人际关系学、心理学等知识,使其能积极主动地应对人事医疗制度改革等带来的挑战,减轻他们知识上的压力,从而提高护士的地位。
3.4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是促进护理质量提高的措施
护士是一种神圣的职业,与生命同行,他的行踪始终围绕在患者身旁,治疗身心所带来的痛苦,因此进行整体护理,其本质是人性化服务。除了要注意言谈举止、操作轻柔,还要从人文理念处理问题。理解尊重患者,耐心解答患者的问题,用细心、诚心去赢得患者信任。资历低的护士感情丰富、细腻、脆弱,面对患者的拒绝或否定的评价,容易出现畏缩不自信甚至愤怒的表现,所以平时强调情景模拟教学,通过不同角色扮演,让护士换位思考,用心去理解患者、家属、护士的角色感受;让护士面对痛苦、的患者时,能唤起心底的同情;面对伤心欲绝的家属时,能意识到肩上的责任;面对紧张的抢救场面时,能体会到时间就是生命。进行多次意志和情感的磨炼,才能从心底唤起同情心。
3.5加强科研专题训练,提高护士的自身素质水平
平时注重护士的自身素质提高,不断组织护士进行病案讨论、床旁护理前沿讲座、有关知识讲座、杂志阅读,启发科研意识,激发科研兴趣和积极性,从而能提高内在的素质和技术水平,同时能开发自身的潜能及同事、患者的信任度和影响力;也能提高医院的整体水平。
4.小结
护理水平在临床发展中是不可低估的,是一家医院医疗水平的体现,要起到积极的协调作用,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和积极的干预措施,提高护士整体素质,培养新世纪人才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李永鑫,李艺敏.护士倦怠与自尊、健康和离职意向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5):392-395.
[2] Mcnall LA , Masuda AD , Nicklin JM . Flexible work arrangements , job satisfaction , and turnover intentions : the mediating role of work-to-family enrichment[J] . J Psychol , 2010,144(1):61-81
论文摘要: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及国家对医学教育结构调整的要求。催生了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的诞生,一批由高等中医药学校母体分化出来和中等中医药学校升格起来的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正在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类别。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教育领域,怎样体现它与普通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区别,核心的问题就是它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的定位。笔者结合工作实际,拟就此作一些分析和探讨。
1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修订版《国际教育分类标准》(简称isced),我国的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应属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范畴,按学科类别划分,它又属于中医药学教育。因此,我国的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的基本性质和类别应当概括为:高等教育层次的、中医药学科为基础的职业技术教育。
1. 1人才目标的个性特征
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它和一般的职业教育及普通中医教育培养目标是有显著区别的。具体体现在教育水平层次、知识能力结构、培养目标指向等方面。
1.1.1教育水平—高等层次
我国职业教育按教育水平,即受教育年限和文化知识水平划分为3个层次:初等、中等、高等教育。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显然是属于高等教育层次。其教育对象应是接受过中等教育。包括普通中等教育和中专职业教育的学生,根据现行教育制度,学制2一3年的,相似高等专科层次,学制4一5年的相似本科层次。目前在尝试的还有初中毕业后5年制的高职高专教育。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的主体,在现阶段应是高等专科层次教育。
1.1.2目标指向—职业人才
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指向是十分明确的,按isced分类标准应属于“职业准备型”为主的教育类型,它不是一个过渡阶段的“升学预备型”教育,“职业型”是其本质的特征,也是它的培养目标指向。‘“其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具备从事某个职业和行业、某类职业和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完成这一层次学习的学生获得进人劳务市场所需的能力和资格。”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社会对中医药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决定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定位。与普通中医药高等教育相比。它不是培养研究型、创新型、继承型的学科人才,而是培养应用型、操作型的职业人才,其培养目标是直接指向中医药行业及中医药相关行业的职业岗位和岗位群,是真正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职业分工为目标的。
1. 1. 3知识能力结构—复合型人才
按照职业人才的培养要求,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与具体的职业岗位相联系的。不同的职业岗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同,但总的来说,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培养的职业人才应具备3项基本要求:一是具备大专以上文化知识和符合全面发展要求的基本素质;二是具备相应的中医药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三是具备能适应相应职业岗位和相关岗位群实际工作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满足这三方面要求的人才,实际上就是通常所说的复合型职业人才。所谓“复合型”是指2个方面:从静态看,它的知识能力结构是多元化的,是与传统的学科和专业架构不一致的。它是多学科、跨专业的知识能力模块的集合;从动态上看,它的知识能力结构是不固定的,是随具体职业岗位对职业能力需要的变化而变化的,其核心能力(中医药专业知识能力)变动相对较小。而其扩展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则总是在不断改变的。
1.2人才类型和适当倾城
按照职业行为特征.高等中医药职业人才可以划分为3个基本类型,即生产技术型、服务操作型、管理经营型。如以大中药类专业为例,中药制药工艺、制药工程技术、中药资源开发等属于生产技术型,药品检验、药品营销等属于管理经营型。中医药医疗、保健及护理等则多属于服务操作型。这样的划分主要是针对其工作对象不同。反映出“以人为主”(服务型)、“以物为主”(生产型)、“以事为主”(管理型)的不同要求。总的目标都是面向医疗卫生和中医药生产、经营及社会事业的相关行业部门技术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前沿岗位。除此之外。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还应考虑它的主要服务面向,应当坚持’‘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中医药产业”,以中医药知识技术服务于人民群众健康保护,以中医药知识技术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以“三个面向”和“两个服务”为宗旨,就能突破传统的行业界限。就能克服.‘重医轻药”、“重医轻护”、‘重治轻防”等错误倾向,使中医药职业人才培养向更加广阔的领域拓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
1. 3专业规划的基本原则
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中医药教育既要相互区别,又要相互补充,共同构筑一个完整的中医药教育体系,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从本质特征出发,既要坚持自身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又要反映职业教育的要求,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科学和合理地规划专业建设,要充分体现专业特色、人才规格和标准,要从市场资源配置的实际情况出发,构筑合理的专业体系,要认真研究专业规划的原则和要求。
1.3.1 行业性原则
中医药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要注意遵循行业性原则,即明确自己服务对象的市场定位,既要跳出传统的行业办学的圈子,又要合理选择自己行业服务的适宜范围,做到有退有进。从发展趋势看,医疗类专业人才将向长学制、高学历、宽口径、厚基础方向发展,主要由普通高等中医药教育承担培养任务。中医药高职教育在医疗卫生行业内,主要培养医疗辅助人才、医学技术操作人才及护理、药学等医学相关专业人才。为了扩大生存及服务空间,中医药高职教育今后将更多地把重点投向医药生产经营、医用仪器设备制造、医药商品流通、与健康相关的服务业、医药文化、旅游产业、体育运动保健产业以及与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相关的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农业产业。
1. 3. 2区域性原则
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门类,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应当立足于为地方服务,与地方经济、文化密切联系,充分反映自己的地方特色和优势,充分发挥自己紧密联系本地区,为基层服务的作用,为地方培养不仅‘’适用”而且“安心”的人才。在地方和区域性卫生人力资源需求指导下合理设置专业,安排专业规模。在一定时间内,我国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对专科层次的中医药人才的需求量还是很大的,在乡镇及其以下的医疗卫生单位,再过十年二十年都难以实现专科层次人才的普及。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与中医药资源和中医药技术相关联的产业,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在门类、结构和规模数量上有着显著差别,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在专业结构和规模数量上一定要适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1.3.3开放性原则
以应用为主,直接服务社会职业岗位需求的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应当建立一个灵活、开放的专业体系结构系统,一定要从普通高等中医教育“科学系统性”严格限制中解脱出来,要尝试按照“窄口径、多适应、小批量、多规格”的模式构筑专业和专业体系。“宽口径、厚基础”是“学科型”人才的标准,“窄口径、多适应”是“职业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也是它的鲜明特色。以中医针灸专业为例,设置‘针灸推拿应用技术专业”,把它的培养规格从‘针灸医师”降低为‘针灸医师助手”,削减其理论基础,缩小其临床各科相关知识范围,集中培养其针灸推拿技术的运用能力,这样专业知识“口径”变“窄”了,专业技术运用能力增强了,它的“适应性”反而增宽了。在临床医师指导下,这种以针灸推拿技术为特色的“‘医师助手”可以承担医疗、护理、康复等许多方面的辅助工作,这就是“多适应”。作为一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短学制教育,“小批量、多规格”是紧贴市场需求,建立快速反应机制的客观要求,是灵活、开放的专业体系的又一特征。
2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目标确定以后,如何实现目标的要求,需要研究具体的培养形式、培养手段、培养途径、培养方法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种支撑条件,这些涉及到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一些重要问题。
2. 1建立面向职业岗位的模块式课程结构
传统的课程结构是以学科为基础的,新的课程结构应当以职业岗位的需要为基础,建立课程模块结构,搭建复合型知识平台。模块式课程结构包括以主干专业知识为背景的核心课程,以专业相关知识为聚合的延展课程,以及以通用知识为基础的支撑课程,各类课程均按专业培养目标制定限选标准,用课程学分组成有机的、灵活的课程模块,搭建起复合型的知识平台。在专业目标确定的框架下,多方向构筑知识平台,以一个平台对应一个职业岗位,多个平台支撑一个相关职业岗位群,针对职业岗位调整变化的要求,灵活地组装课程模块,搭建复合型知识平台。
2. 2强化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树立“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就是要彻底摒弃“学科本位”思想的束缚,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系统性与应用性的相互关系。从能力本位的要求出发,知识的获取与积累应服务于能力的形成,知识的系统性应服从于培养目标的应用性,理论知识“必需、够用”即可,而能力的培养既体现职业教育的目的,又贯穿于职业教育的整个过程。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应培养学生3种基本能力,即认知能力、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认知能力即是学习能力,包括阅读、理解、记忆、分析判断能力,这是第一能力,未来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掌握了学习能力,就掌握了自己未来的主动权;应用能力即是从事具体的专业技术的动手能力,这是中医高职学生能力结构中的核心部分,直接表现为将专业知识转化为职业行为的运用能力,是反映整体能力水平的标志;综合能力,实际上就是通用能力,是指适应现代社会从事职业工作所应具备的其他能力,包括语言能力、人际沟通和协调能力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等。
2. 3加快实践教学改革的步伐
正确处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理论教学应服从培养目标,围绕能力培养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避免两者脱节。实践教学应避免片面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减少演示性、验证性的实验课程,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比重,按照能力目标的要求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制定实验实训课实施性教学计划,建立系统完备的训练考核体系和标准,在校内建立专业实训室、技能考核站,创造模拟仿真的实践教学环境,如模拟医院、模拟车间、建设专业实训中心,通过校企合作、院校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改进教学安排,让实践教学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有序地展开。
2. 4探索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实验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综合改革试验正处于起步阶段,有必要很好地借鉴国内外的一些成功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走出自己的新路子。目前国内外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2. 4. 1“能办本位”的课程改革模式
即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按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能力目标”组合成相应的“能力课程模块”,按能力培养和形成的规律组织实施教学,是着眼于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综合改革,美国加拿大“能力本位课程”开发模式,法国“能力单元”的教学模式,即是这方面的代表。
2.4.2教学主体多元化垮养模式
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教学模式、英国的“工读交替制”、新加坡的“教学工厂”等,实际上都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联合培养模式,以多元化的教学主体,解决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改革培养手段、培养方法和培养途径,使整个培养过程在学校和企业交替完成。
2.4.3学生主体个性化垮养模式
充分尊重学生主体的个性化培养模式是一种松散、自由的培养形式,充分体现大众化终身教育的思想,将“职业准备”与“升学准备”融合在一起考虑,学校用“学分课程”排列菜单,以修满一定的学时和学分为要求,培养目标无固定的职业指向,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是一种“准预备型”职业教育。美国的社区学院多采用这种模式。
1.1一般资料
急诊科为综合性急救专科,由院前急救、抢救室、急诊观察室、清创缝合室、急诊重症监护室、急诊输液室组成,在编护士33人,年龄20~41岁,平均26.4岁。学历:本科10人,专科21人,中专2人。工作年限:<5年18人,5~10年9人,>10年6人。职称:主管护师3人,护师14人,护士16人。
1.2方法
1.2.1整合多元化价值观念
由于一个团队中存在着不同的价值观和文化差异,因此建设团队精神的首要任务就是整合多元化价值观念,将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相统一。目标的一致性,是团队建设的基石。目标的确立为团队提供明确的方向和强大的动力。一个杰出的团队精神的显著特征是具有共同的愿望与目标。目标在未实现时,作为一种期望,它激励着每一位护士为达到目的而不断付出努力。本科的团队目标是:“以病人为中心”,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满足患者的身心需要,同时兼顾医护自身的身心需求,建立和谐团结的急诊科。在临床工作中,贯彻医院护理核心价值观,让每位护士充分发挥主人翁意识,鼓励护士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团体事务,鼓励护士的进取心、注意发现优点,因人而异,帮助其设定自我实现的进步目标,从而提高护理工作效率,保证医疗安全,达到科室、患者双赢的效果。
1.2.2实施护理质量分层管理
根据急诊管理区域特点,科内人员梯队结构、每位护士个人特点,通过新老搭配、团队互动、以老带新等方式,将整体工作目标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实行护理质量分层目标管理。在管理方面科室根据急诊工作范畴及管理区域情况,分为急诊抢救组、留观护理组、重症护理组、门急诊输液组,每组设立一名护理组长由N5级护士承担,科内护士每人隶属于一个责任小组。组长负责本专科业务培训和操作培训,开展新项目、新技术组织学习,护士在完成个人各项工作目标的同时,积极参加与所属小组的质量管理,从而形成科室“人人都是质量控制员,个个都当护理管理者”的群体意识氛围,在各项护理质量管理过程中,培养团队成员对组织强烈的归属感、一体性和责任感。
1.2.3培养护士积极向上的团队进取精神
因为人才结构应呈正三角形金字塔式结构,这样的组织结构才最稳定。所以,先进的护理文化和护理团队精神的培养,首先需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护理人才,本科根据医院护理部培训计划与科室实际结合,制订了专科业务学习及操作培训、考核计划,利用每周2~3次的晨间提问,培养护士自觉学习的行为习惯;每月1次的理论知识学习和护理操作技能培训课,培养护士不断更新、强化巩固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每月1次(质量讲评会、护理教学查房、护理质量反馈分析、护理病历讨论)等内涵学习,培养护士敏锐的观察力、作出好的分析,提高护士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自我完善,提高行为习惯。每季度1次的科研论文讨论会,培养护士积极思考、主动钻研的创新能力。每年安排1~2位优秀人员外出学习和进修,回科后,要把学到的经验、知识与大家分享,取长补短,提升团队的整体素质。
1.2.4开展团队技能训练
急诊护理有着一定的特殊性,突发事件多、应急问题多、因此团队协作精神在急救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通过情景急救模拟演练,可以考察到护士对护理知识及临床技能的掌握情况,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尤其会使低年资护士认识到自身知识和技能的不足,刺激和鼓励他们努力学习,提高知识技能水平。科室开展“批量病员抢救预案”演练比赛,通过甲、乙、丙、丁护士的分工配合模拟,使护士领悟到行动一致、配合密切的重要性。在平时学习活动中表现突出者,及时给予表扬奖励,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每名护理人员都有不甘掉队的紧迫感。同时,在能力培养上各有侧重,积极促进个人发展。动手能力强的护士鼓励其参加科内及院内外的操作演示和比赛活动;富于表演力的护士支持其参加各类演讲比赛、文艺汇演、才艺展示活动;善于表达沟通的护士推荐其参加科普知识讲座、院外义诊、社区培训等公益活动。急诊工作做到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团队技能训练活动,使团队成员深刻感受集体力量的魅力,自觉摒弃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的个人主义作风,以利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营造和谐的心理环境,实现护理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一个个平台的成功搭建,使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科室形成了“人人尊重知识、人人争做人才”的学习氛围。
1.2.5落实规章制度,细化工作流程
规章制度的落实需要通过制度的建设和改革,将这种服务的理念更加的平常化和日常化,以制度的强制性来保护先进的理念得以落实,做到有理可查。科室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并结合科室工作开展情况,制订科室各环节的工作流程,做到有章可循,如急诊预检分诊工作流程、抢救患者病种流程、责任制护理工作流程、危重患者转运流程等采取发动大家全员参与,建立各工作流程,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对原有的已不适用的各班工作程序进行改造。由于工作流程是大家结合工作实际共同制订出来的,是人性化的特点,因此,护士在实施中具有较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保证了护理质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差错事故的发生。
1.2.6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位专家说过,团队精神一是与别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二是与别人合作的能力。团队的默契源于团队成员间的了解和熟悉。而彼此之间的了解和熟悉又是以共同生活为基础,这就形成了团队精神的必要条件。应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不可能有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合作,也很难做到相互宽容、乐于奉献。护士长要经常与护士进行交流谈心,并给护士提供相互沟通交流的机会,每年组织春游、秋游、小型聚会,组织文艺演出或岗位练兵等让护士与护士、护士与医生、护士与领导进行感情上的沟通,在有效的沟通交流中积极采纳各项有利于科室发展的建设性意见,使护士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作用,使护理队伍成为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团队。
2结果
通过在团队护理工作中整合多元化价值观念,将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相统一,对急诊科护理人员实施护理质量分层目标管理,培养积极向上的团队意识,开展团队技能训练,建立良好的沟通氛围等措施,满足了护士爱及归属的需要,强化了护士的团队责任感、进取精神、协作精神,促进护士的个人发展,同时提高了护理团队的整体综合素质,提升了护理服务质量。
3讨论
3.1团队精神内涵
团队精神是指一种团队协同工作的精神。如果说个人工作能力是推动企业发展的纵向动力,协同合作的团队精神则是横向动力。团队精神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急诊这个高风险的护理专科,急诊护士必须昼夜不断地为病情和需求千差万别的患者提供护理服务,工作中不确定因素和突发事件常常需要护理人员及时快速作出反应,共同协作和密切配合。某一环节或某一个人的工作出现偏差,就可能影响整体工作质量,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团队精神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护理管理者只有从实际出发,把建设过硬的护理团队精神作为护理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来抓,才能更好地统一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素质的护士的思想和行为,使护理单元这个团队充满活力,自觉肩负起工作和责任,为一个共同的护理目标而努力。
3.2培养良好职业素养有利于护士个人的发展
培养护士良好的行为道德规范、个人修养、正确的价值观,要做到语言统一规范、服装统一规范、礼仪统一规范、规章制度统一规范,要将这些逐一组织落实。作为护理团队核心力量的护士长有着重要的作用,护士长应正确引导、严格管理。在语言的统一方面,本科要求每位护士均使用普通话与患者交流,在服装统一方面,不仅要求统一着装,而且统一佩戴发结;在礼仪统一方面护理部多次请专业教师和礼仪大师为全院职工进行礼仪培训,规范文明礼貌用语;在规章制度统一方面,本院职工人手一册院制度汇编。护士不仅是卫生领域的卫士,而且最贴近患者,要求更应严格、实事求是、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地执行制度和技术规范是起码的要求。因此,有着良好的职业素养,也是团队精神建立的基础。
3.3团队凝聚力有利于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团队精神的构建,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团队精神的核心表现为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合作及共为一体,团队成员之间彼此信任、相互宽容、和谐相处;二是团队精神的凝聚力,表现为团队成员对团队的强烈归属感与一体感,每个团队成员都强烈地感受到自己是团队当中的一份子,把自己的前途与团队系在一起;三是团队精神的精髓表现为团队成员对团队事务的尽心尽力及全方位的投入。急诊科护理队伍团结一致、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工作质量不断提高,得到了患者的好评和医生的好评与肯定。急诊是当今社会医疗纠纷一触即发的敏感部位,但在近两年优质的护理服务开展以来,患者满意度稳步上升,纠纷投诉率明显降低,为医院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3.4保持良好的沟通有利于团队配合
沟通是团队精神的直接表现形式,沟通带来理解,理解产生信任,信任促进合作,护士之间要保持经常性的沟通。护士长要经常与护士进行交心谈心,并给护士提供相互沟通交流的机会,如本科每月组织护理病历讨论、教学查房,每年组织春游、秋游、小型聚会,组织文艺演出或岗位练兵等让护士与护士、护士与医生、护士与领导进行感情上的沟通,鼓励护士表达自己的想法、意见和建议,并不断接受新的知识和信息,使护理队伍成为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团队。
3.5提高团队协调能力有利于护理组织效能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