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课堂论文范文

生物课堂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课堂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物课堂论文

第1篇:生物课堂论文范文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老师在进行高中生物教学的时候,应该重视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转变,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生物问题的探究,提高学生本身的知识层次.在进行高中生物教学的时候,有些知识是和初中生物有关系的,比如说生物分类、细胞基本结构、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区别,在讲到这部分的时候,老师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启发,给其机会,让其进行问题的分析和问题的解决,鼓励学生自主地进行对比和总结,这对学生知识面拓展和生物学习热情激发都是有着重要作用的.

二、重视学生学习理念的转变

学生进行生物的学习目的不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而是为了将来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老师在进行生物教学的时候应该将这种观念传递给学生,在教学的时候也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生物的本质,提高学生生物学习的能力.学习本身是一种对话方式,不但需要老师的教,还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学,需要老师和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去,更加积极的进行交流,这样才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找到方法进行问题的解决,学生在学习生物的时候也会更加的积极主动,长此以往,学生的科学素质以及学习能力都会有明显的提高.

三、转变教学模式

以往的教学模式过度的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对学生能力提高不甚重视,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进行生物教学的时候,老师应该打破以往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式,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更好地进行思考和探究,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老师应该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真正的做到将课堂还给学生.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还应该将生物本身的特点利用进去,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对学生更好的进行诱导,这样学生会更加愿意参与到生物教学中来,学习生物也会更加的积极主动.

四、将学生放在首要的位置,重视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随着时代的变化,学生学习的途径以及学习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以往的教学方式,没有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而新课改对学生的知识探究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视,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也应该做到这点,重视学生技能的掌握和知识的探究,帮助学生更好地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教学的时候还应该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进行情感方面的培养和熏陶.在进行探究的时候,应该将小组合作的方式运用进去,对于那些难度比较小的问题,老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独立地进行思考和进行问题的解决,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对于那些比较难的问题,在进行合作探究的时候,老师应该引导学生重视问题本身的层次性,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同时,还应该对其人文素养进行培养.

五、将类比的方法运用进去,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要点的理解

很多生物知识本身是比较抽象的没有办法用肉眼进行观察,这是高中生物非常明显的一个特点,学生在进行生物学习的时候,直观经验是无法形成的,所以,老师在进行生物教学的时候,应该将抽象知识转化成比较形象的或者是和学生的生活有关系的知识来进行讲解,这种情况下便有必要将类比的方式运用进去.比如说在讲到物质跨膜运输的时候,进行主动运输讲解时,老师可以将渡河的例子运用进去,船本身是一种载体,河是膜,想要渡河便必须付钱,付的钱便是能量.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便能够比较直观的理解主动运输的过程,然后在进一步的进行跨膜运输方式的研究,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抽象知识的理解.

六、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还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2篇:生物课堂论文范文

? 研究性生物教学目标与传统的生物教学不同,它更强调生物知识的综合性、过程性、创新性和应用性。“问题解决模式”的教学方法,较好地体现了研究性生物教学的特点。

1 “问题解决模式”的一般程序

??“问题解决模式”的程序可分为:创设问题情境提供(收集)科学事实探求解决问题方法得出科学结论运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2 “问题解决模式”在研究性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影响生物的生态因素”这部分内容涉及面较广,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先讲生态因素的概念、种类,接着讲不同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并举例说明,最后练习巩固。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会列举许多事实,可能讲得绘声绘色,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但学生也只能是被动的接受。而“问题解决模式”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问题解决模式”中的问题不能过于直接,如光照时间长短是否影响生物繁殖?可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剖析问题能力。如:

在瑞士,银灰狐是在每年的1月至2月进行的,有人将银灰狐于12月初从瑞士运到南美的阿根廷饲养,发现银灰狐要到第二年的8月开始和繁殖。

为什么在不同的国度里银灰狐和繁殖的时间存在差异呢?

??在回答中,学生一般都认为,阿根廷8月的气候与瑞士1月至2月的气候相似。这样的回答应该是对的,但这种回答跟这节课的关系不大,不过它体现了问题的隐蔽性。如何与生态因素联系起来呢?

到底是生态因素中的什么因素呢?这一问促使学生主动的阅读课文内容。他们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生态因素,接着探讨不同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这样,把本来教师要讲的内容,转变成学生主动学习的对象。学生掌握一定基础知识以后,小组讨论,一起解决问题。最后,各小组派代表阐述其观点。回答过程中,有的认为温度对银灰狐的繁殖有很大影响;有的则认为是光照时间对银灰狐的繁殖有很大的影响。随着月份变化,温度和光照都在不断的变化。

如何分析是温度还是光照对生物的繁殖有重要影响呢?

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探索,经过假设、讨论、归纳等一系列再发现的认知操作过程,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这一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一系列相关的问题来展开讨论,设计的问题要遵循学生实现再发现的认知规律。

问题1 假如把银灰狐终年饲养在恒温(瑞士七八月份的气温)的空调房中,光照自然变化,它还能繁殖吗?反过来,假如人工给予银灰狐固定的光照时间(瑞士七八月份的光照长度),温度自然变化,繁殖情况又将如何呢?

这一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研究事物,可以通过假设来进行分析,以便帮助学生迅速摆脱无所适从的思维状态,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门路”。让学生领悟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假设可以成为解决问题的良好开端,从中也学到了开展问题研究的一般方法:问题发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假设—实验设计—结果分析—讨论)结论的运用。

实验设计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具体的实验操作过程更难。因此,这个环节放在课堂上让学生来完成不太现实,而且完全没有必要。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相关材料进行分析,也可以提供实验结果让学生分析讨论。如银灰狐在恒温的空调房里繁殖,在固定的光照时间(瑞士七八月份的光照长度)没有繁殖。这说明光照时间对生物的繁殖有重要影响。其实在瑞士,每年的1月至2月白昼开始延长,而在阿根廷,白昼开始延长时间是8月,因此银灰狐和繁殖是需要在日照开始延长的条件下进行的。由此可见,光周期对生物繁殖起了很大的作用。

学生通过分析讨论,获取知识,然后应用知识。学生举例,如人们可以通过人工延长(给予人工光照)或缩短光照(放在黑暗中处理)来改变生物的繁殖时间。开花需要在短日照的条件下进行,为了使在夏天开花,就可将它每天放在黑暗中处理一段时间。

问题2 除了光周期外,温度对繁殖没有一点影响吗?这个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考虑问题要全面,不要知道了光周期对生物繁殖有重要影响,而忽略了温度等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

在这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不仅习得了生态学的基本知识,而且领悟到了生物实验中常用的对照实验法(此实验中,恒温中的银灰狐、固定光照下的银灰狐、自然条件下的银灰狐)。学生掌握这一实验方法,有利于解决一系列问题,如雷鸟的换羽,影响雷鸟换羽的生态因素是光照还是温度。

3 “问题解决模式”的研究性生物教学,有助于教育观转变、能力培养以及情感目标和人文精神的体现

第3篇:生物课堂论文范文

1.高中生物动态课堂的概念

动态课堂的解释,往往从两方面依次展开.一方面,从构成课堂的各个要素来看,都是动态的.一般是学生在课堂上动手、脑、口,教师也和学生相互互动.同时在动态课堂中,教具也应该随着教师和学生而动.其共同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能力、构建学生知识结构.另一方面,这些课堂要素构成一个动态体系.参与课程活动是维系生物课堂动态结构的主要形式,解决问题是这个动态体系的主要任务.在其动态互动中,需要实现多个要素的最适发展.

2.高中生物动态课堂的基本特征

(1)重视教学的创造性与变化性.

动态课堂重视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变化,将教学作为不断发展的过程.注重教学过程的创造性,不仅仅局限于预期的目标设计.而是要促进资源利用和生成,要求动态和开放的设计,将师生的思路进一步打开.教师要重视资源的生成,提倡生生、师生互动带来的课堂动态发展,反对过度精细的目标设计.同时,生物教师也要结合教材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引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能力,并在资源积累的基础之上,排除并吸纳相关的信息,进而变换自身预定的设计,将偶然性、复杂性或不确定性的渗透到教学具体过程中.

(2)重视提倡多元化和个性.

重视师生主体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进一步发展动态教学.教学不仅有教学思维的多元化、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性,也有学生在学习意义理解程度上的个性及多元化.高中生物动态课堂的实践研究,从开放的设计开始,对具体的认识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其开端不一定从原则或公理的推理、局限于经验或者相关活动.教师所提供的帮助不一定非以讲解或自学作为主要的模式,教师仅以平等的角度提供相关建议.学习的程序和内容也不应是既定的,甚至教学发展的目标也不需要是既定的和统一的.

二、高中生物动态课堂基本方法

1.解决问题是动态课堂的主要目标

解决问题是动态课堂的主要目标,让课堂中的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生物现象,继而提出相关问题,并对问题展开一系列的预测或者假想性解释.同时,积极搜集相关有效的信息从生物知识或者方法这两方面,进行系统的探索性研究,继而获得研究结果,由此证实或者预测或者假想性解释,并再次提出新领域中的问题及科学研究的过程.

2.自主性参与是动态课堂的主要实施途径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系统学习.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思维和行为的参与),重视学生生物学习兴趣的引起及保持,并提供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空间和时间,合理安排学生的提问、讨论、质疑、反思、交流、总结的活动,促使学生主动发展、有效学习.而动态课堂能充分强调学生的参与性.使生生、师生充分交流,让学生开动大脑,继而能真正体现学生的生命价值,成为学生进步的源泉和动力.这种来自于学生本身的内部驱动力,需要在师生的交流中,尽可能放大学生的能力,把握住学生思维的特性,往文明、科学的方向进一步发展.

3.反思是生物学动态课堂中实施的保障

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深刻反思,是生物学习过程中主要的环节.因此,需要重视生物课堂中的小结及讲评,并引导学生在课后积极进行领悟和反思.强调解题活动的总结和回顾性分析,并要学生重视解题思路的规范表达要求和探索过程,关注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接受和理解,积极鼓励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理论分析.

三、构建高中生物动态课堂的具体实践

现以人教版“植物细胞工程”的教学为例,并穿插高考相关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建立动态课堂.

1.生物学动态课程的目标

本次动态课堂的主要目标包括:①简单阐述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及植物组织培养;②分析相关植物细胞工程的应用情况;③尝试进一步培养植物组织.

2.生物学动态课程的过程

(1)植物组织培养.

在研究细胞分化的实质性、细胞的全能性以及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教学过程中,第一阶段,需要利用教材中的图,将其引入本节课的标题,并提出问题“为什么只提取植物的一片花瓣则能培育出完整的植株”,应用教师讲授的方法,提出问题“细胞的全能性及分化”,进行分析与讨论.第二阶段,关于细胞分化和细胞的全能性这部分内容,由于高三学生在必修课中学过,可采用提问的方法让其回顾性分析,再依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系统解析.再把“如何把植物的一片花瓣培育成完整的植株"作为本课的重难点问题(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第三阶段,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将这部分教材内容依据实验“胡萝卜的组织培养”进行相关讨论并总结,创造条件完成这个实验.

(2)简单阐述植物组织培养及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

在研究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及植物繁殖的途径的教学过程中,第一阶段,可引入教材书当中的马铃薯-番茄的实例,让学生积极思考,同时一部分科学家也提出这样的设想:将番茄和马铃薯进行杂交,可能培育出地上结番茄的果实,地部结马铃薯状茎的植物.应用教师讲授的方法,倘若要实现这个设想,可采取哪些方法?由此,将学生吸引例转移到本节课本当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上).第二阶段,让学生逐次分析其杂交技术的具体概念,再依据学生对其的理解,结合学生所了解的原有的植物细胞结构特点、新学习领域中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和酶的特性等方面的知识来回答上课中的所遇到的问题.利用师生互动的方式,积极讨论.

(3)分析相关植物细胞工程的应用情况.

第一阶段,需要依据生物学教材中的具体思路,介绍实践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以说明目前生产的实际需要,并进一步介绍相关科技人员如何采用这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来解决遇到的问题.应用教师讲授的方式,以在农作物脱毒过程中的应用为例,应该事先介绍长时间进行中的无性繁殖的农作物,极容易遭受感染的病毒侵害,直接导致品质变差、产量剧减,而且植物的分生区域一般不会感染病毒,并用分生区的细胞进行植物体组织培养,则能大量得到脱毒苗.采用这样的方式进行相关教学,不仅能让高三学生更好地理解技术的应用价值,并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主要能力,加强合作交流.

四、结语

第4篇:生物课堂论文范文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正常个体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能,只是这八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各人在智能强项和弱项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在认知方式上也不同。由此可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擅长的地方,如果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去限制学生的自我发展,他们的个体智能将得不到施展,课堂评价也将失去其本质意义。在新课程的课堂评价中,我们要关注个体差异,发展“分层次、多维度”的评价标准,在最大限度上激发学生的潜能,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听过一堂高三的“细胞膜”复习课,课程开始时,教师先提出了一个问题情境:细胞膜除了能够维持稳定的细胞内环境,还有什么重要的功能呢?当时,第一个学生回答道:“细胞膜还能帮助细胞与周围环境交换和运输物质。”显然,这位同学的基础很扎实,教师给出了“能够记得高二时所学的内容,非常好”的评价。第二位同学认为很多不具有线粒体结构的原核生物在有氧呼吸时都在细胞膜上进行,这位同学能从这章的知识联想到其他版块的知识,真正做到了知识的融会贯通,是综合素质较高的一个体现,教师也给出了非常好的评价。到第三位同学时,他认为某些没有叶绿体的原核生物也应该在细胞膜上进行光合作用,面对错误的答案,教师没有给出明确的批评,而是首先表扬了他很会举一反三,继而点明由于原核生物光合作用场所的复杂性,并不能简单判断其在细胞膜上进行光合作用。

二、发展评价手段,实现科学评价

科学的评价手段建立在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基础之上,过于脱离实际的课堂评价将失去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了提高生物课堂评价的有效性,我们必须发展积极有效的评价手段:

1、大力推行档案袋评价法

档案袋评价法是根据教学目标,系统的收集学生在课堂上有代表性的学习成果,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个评价方法。在档案袋里放入的材料没有硬性的规定,可以是生物成绩单、作业本,也可是生物标本、小制作,还可以是家长、同学、教师的寄语,但一定要选取最具代表性、最优秀的展示性材料。

2、实现师生、生生互评,注重学生自评

新课程标准要求“评价主体多元化”,所以我们在课堂评价中要兼顾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评以及学生自我评价。多种评价方式共同发展,在发扬学生主体精神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引导和组织作用的发展。

3、设置不同的评价情境

传统的考试评价策略缺乏真实性、情境性,在考试中所获得的分数并不能预见学生未来课堂的表现。因此,我们要设置不同的情境来评价学生的表现,如开展生物知识竞赛、开办生物实验课堂、走访生物工厂等等,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评价情境中来,客观判断学生的未来表现。

三、结语

第5篇:生物课堂论文范文

如果教师只是简单粗略地讲解核心概念,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透彻,只是硬性背诵,并没有掌握概念中的知识要点,那么在实际应用中,很可能出现答案在心却不自知的情况.随着课改的逐步实施,核心概念的讲解方式也进行了更新.传统教育中,虽然概念的讲解较为单调、乏味、令人提不起兴趣,但是传统的核心概念中藏有丰富的内涵,就连概括介绍的都非常齐全.教师在传统教育中通过相关的背诵、课堂查验等方式检验学生掌握程度来保证学生基础知识的牢固性;对于新的核心概念体而言,沿用传统核心概念体中的优点,改变其缺点,再注入新元素,教学新手法等,可以更加适应学生的学习要求.但美中不足,新体系里少了一点知识的课外拓展、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以及让学生领悟的教学方式,所以,现在学生的生物学习水平的提升还是比较缓慢的.例如在初中生物中,应激性是生物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的反应,在新课标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先给同学们举例讲述应激性,“当我们不小心伸手被扎到的时候,手一下子就会缩回来,在大脑反应之前身体已经做出了反应,这就是应激性.”然后教师讲述应激性的概念定义,最后再次进行课外知识的拓展,加强同学们对应激性的认识,“在发生应激反应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就会发生变化,同学们能够想象一下我们的身体如何发生应激反应吗?应激性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应用?”

2.融合探索精神培养

课堂授课中的主体是学生,而引导学生学习首先要激发其学习欲望、领悟、实际应用三个过程,一堂富有激情的课是经过教师精心策划安排的.其主要表现在教学高效、成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学生有一定的时间去思考学到的知识并逐渐的将学到的知识转变为自己的知识,最后再应用到实际中.所以教师在授课时,不应只是单纯的讲解课本内容,更应该明白各个历代生物学家不断努力探索的那种精神,从而将这种精神传达给学生.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在同学生的交谈中、提问解答中营造课堂学习的良好氛围.与其反复重复重点倒不如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都知道能力是学生在平时不断积累经验、反复思索才逐渐掌握的,并非是教师教会的.例如在进行种子的萌芽实验的时候,教师首先讲述种子萌发的条件,“种子的萌发需要有一定的水分,这是植物营养运输的需要,然后胚根突破种皮形成了根,根再生长逐渐长成了茎和叶.”然后教师让同学们亲自动手探究种子萌芽的过程,每位同学可以自由选择种子,然后进行萌芽培育,观察种子萌发的状态.同学们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可以改变萌发的变量,例如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时候改变供水的用量,观察不同水分条件下种子的萌芽状态.这样同学们进行探究操作,就会加强对生物知识的认识程度,将概念教学和动手能力有机地联系起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能力.

3.优化课堂学习流程

其实概念就是教课中便于沟通的一个工具性语言,是为了提高教学的时效而诞生的,所以,我大胆的设定了学习流程来加快学生的学习速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第一、课上检查,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检查.一方面加强学生对概念的重视,另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对概念的背诵和理解.我建议在上课前五分钟进行检查,使学生在上课铃声响了之后能立即进入学习状态.之所以把它安排到课前,一方面是对旧知识的巩固,对学生的督促,另一方面又是新课程的铺垫,进而顺利的进行新课程的学习.第二、在一节课的结束前,教师还应来个总结,把本节课学到的所有再重新规整一下,如果时间还有富余,还可以将本节课的开头和上节课的结束衔接起来,让学生的每一节课都能连到一起,而不是学哪是哪,出现狗熊掰棒子的现象.

4.反复讲练深化理解

第6篇:生物课堂论文范文

【关键词】生物课堂 提问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6-0038-02

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方式,能够展示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和水平。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加强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是推动课堂进程,协调教学关系,拓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能够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促进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三维目标的达成。但在生物课堂提问中存在着提问没有目标,不能抓住时机;没有层次性,难易问题无阶梯,零散问题多,系统问题少;低难度问题多,可思考问题少的问题。[1]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在生物课堂中进行有效提问的几点对策。

一、问题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

通过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发现中学生物课堂中存在“满堂问”和无关问题过多的现象,学生还没有来得及思考问题又接踵而来,学生应接不暇,同时如“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无关问题过多,这必定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也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影响教学效果。同时课堂提问不能把握良好时机也是课堂提问中的一个问题,不能把握时机的提问不能收到良好的提问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教学目标细化并转化为教学问题,在合适的时机通过教学问题的解决来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设计教学问题时围绕教学目标。

以“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之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的教学为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①概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②说出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可通过如下的问题设计来展开提问:通过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反应的示意图,提问:①相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根、芽、茎的作用是一样的吗?②10-6mol/L生长素的浓度对根、芽、茎这三个器官的作用分别是什么?③根、芽、茎这三个器官的最适生长素浓度分别是什么?图表分析和问题的解决能够得出生长素作用的生理作用:生长素具有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又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又能抑制发芽。相同浓度对植物的不同器官的作用不同。这样的提问围绕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展开,同时通过问题的解决不仅可以完成知识目标,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和概括能力。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在不考虑光照的作用下,一盆平放的植株的根和茎的生长方向如何?提问:①为什么会出现弯曲?②什么外界刺激引起的?③为什么根和茎的弯曲方向不同?④你能具体说明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并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知识进行应用,从而得出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这样的问题设计围绕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展开,前面3个问题为第4个问题提供了知识,在此基础上提出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这个问题正是抓住了提问的时机,同时提问又不会太突兀、太大,将知识于生活联系起来。围绕教学目标设计课堂问题,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同时获得了能力,并不断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有效教学的新要求。

二、问题设计要有一定的层次性

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要有一定的层次,不能仅仅停留于同一层次的问题上,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否则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同时课堂问题设计不是一盘散沙,而是思维层次应由低到高,逐步深化,将挖掘出的问题形成问题串,用一条主线把一节课的知识串联起来,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帮助和引导学生建构网络知识体系。

以“光合作用的过程”的教学为例,光合作用在整个高中生物课程中的地位相当重要,它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学,然后提出“问题串”:①光反应阶段的场所在哪里?需要的条件是什么?物质发生了哪些变化,能量又发生了什么变化?②暗反应呢?③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联系是什么?④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是什么?⑤你能概括出光合作用的过程吗?通过这些小问题既能检查学生自学的情况同时也作为讲述光合作用过程的小的切入点,这样的设计将光合作用这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场所、条件、物质和能量变化等小问题,通过一个个小问题的解决达到解决大问题光合作用的过程的目的,化整为零,逐步消化,消除对光合作用的过程这一难点知识的恐惧,突破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联系这一难点,掌握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的重点。通过问题的解决,学生逐步构建光合作用过程的知识,最终达到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目的。教师在设计问题串时设计了不同层次的问题,兼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体现了分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体现了教学中因材施教的思想,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谋而合。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问题串是贯彻实施面向全体学生课程理念的有效手段。

三、设计高水平问题,引导学生深层次思维。

提问包括记忆性提问、理解性提问、应用性提问、分析性提问、综合性提问、评价性提问,从认知水平上分为低水平提问和高水平提问。其中记忆性提问、理解性提问属于低水平的提问;应用性提问、分析性提问、综合性提问、评价性提问属于高水平的提问。低水平提问是以考查记忆力、理解力为导向的;高水平提问适于鼓励学生开展反思性、创造性和批判性思考。而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大量的提问都是低水平提问,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与理解,而缺少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高水平问题的提出,这与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背道而驰。教师在生物学教学中不仅要提出低水平的问题,还要提出高水平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高水平思维的机会,适当地创设一些有一定思维梯度的问题,向学生提出一定的挑战,并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以“基因工程概述”教学为例,教师能设计的问题很多,如:①什么是基因工程技术?②基因工程技术需要的工具是什么呢?③你能以抗软化番茄的培育为例,说明基因工程的一般过程吗?其中第1个问题和第2个问题以考查学生记忆能力为主,学生按照教材作出正确答案,提问水平较低,启发性不强,对学生的思维的刺激几乎为零,很难启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维;第3个问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学生只有理解了基因工程技术的一般过程,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思考,才能给出正确答案,对学生的思维的层次有了明显的增强。第3个问题比第1第2个问题提问的层次和综合性增强,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低层次水平的提问对学生的启发性不强,但却是学生进行高层次、深度思维的基础,基础知识、基本原理是学生学好生物的基础,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高层次水平的提问能激发学生对原有知识的运用与思考,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参考,高层次水平的提问对学生能力的提升和思维的拔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也起着重要作用。

课堂提问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实践、反思、总结,才能逐步提高提问的有效性。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合学生实际,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恰当的问题,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学生可以快乐、高效的学习。

第7篇:生物课堂论文范文

关键词:思维培养趣境疑境佳境

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素质教育的任务之一,其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各种能力培养的核心。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呢?每一位科学教师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巧设“情境”是一种有效的途径。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做法。

一、挖掘兴趣因素,创设“趣境”

1、巧创奇境,以奇制胜。

实践证明:采用新颖、奇特、生动、惊险的实验,有利于学生萌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产生旺盛的求知欲,有着明显的激发兴趣的功能。例如在讲“大气的压强”一节时,我一进教室就演示了这样一个实验:在一只大试管中装上水,又将一只口径略小的试管压入大试管中并倒过来,小试管不但不会掉下来,反而徐徐上升。现象妙趣横生,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学生为了弄清其中的奥秒,听课精力特别集中。利用好实验,它会象“魔术”一样的引人入胜,这样就收到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又如在学习《脑和脊髓》这一节时,一上课,我先当场取一只活青蛙,去掉头保留脊髓,几分钟后,用镊子夹一下蛙腿的皮肤,青蛙发生屈腿反射,同学们都惊呆了,去掉头的青蛙还会“动”?再用针刺破坏青蛙脊髓,用镊子再夹一下蛙腿皮肤,青蛙无屈腿反射。这一情景学生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2、巧用变式,以反辩正。

在科学教学中,人们常喜欢运用正面强化的方式,对学生给于明确的、强烈的刺激。而心理学研究表明,变化很小的反复刺激不一定能引起学生的重视,有时反而会造成思维的疲劳。因此教师应善于运用变式,给学生提供变化的刺激方式,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达到以变激趣的目的。例如:在学习《摩擦的利和弊》这节内容中,在教学过程中介绍了摩擦力,我提出了一个猜想请大家思考,“如何没有摩擦力,世界将变成怎样?”一个个大大的问号,点醒了一些同学,他们试图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于是很多答案都出乎我的意料“假如没有摩擦力,开动的火车永远也停不下来,只能永往直前;假如没有摩擦力,支撑架散开,钉子会从墙上掉下来;贴在墙上的画会飘下来......”我充分地感受到学生的思维的活跃以及那种创新的精神和丰富的想象力。学生也在猜想中更深的领会了摩擦力的深层含义,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3、自主学习,以人为本。

一切教育教学行为必须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教育必须精心创设自主活动的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实践,大胆尝试,学会学习,享受成功的乐趣。比如在新授“密度知识应用”一节时,可改变过去讲例题后做习题的教法,而是在课前发动学生因地制宜选备器材,课上引导学生自选研究课题,分组拟订实验方案。在开展实验研究后,各组依据实验过程及记录,自编习题并解答,最后全班交流、教师总结。实践证明,这种习题应用课,学生自主性强,课上积极主动、思维活跃、兴趣浓,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制造认知冲突,创设“疑境”

认知冲突是一个人的已有知识、经验与布临的情境之间的冲突或矛盾。这种冲突会引起人们的新奇、注意和惊愕,从而产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的行为。

1、设置悬念,引发“冲突”。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义地是问号。”学贵有疑,疑问是培养学习兴趣的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巧设疑问,在学生思想上产生悬念,以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在九年级《动能和势能》一节的教学中,我事先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机动车要限速行驶?为什么在同样的道路上,不同车型的限制车速不一样?进入建筑工地又为什么必须戴安全帽?让学生带着悬念进入到下面的学习中。又例如,在浮力教学中,教师可提出问题“为什么有时浮力大的可以浮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小到却托不起一枚铁针。”简单一句话,却可以引发学生的疑问并进一步提出问题,物体的浮沉到底由什么决定的?“浮力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提出可能影响浮力大小的一些因素,引发学生激烈讨论,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2、巧设陷阱,引发“冲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个重要的职能是将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变为有意注意,不能满足于表面浮躁的热烈气氛。笔者认为,适当地构思、设计一些易使学生上当受骗的陷阱,能唤起学生有意注意,产生渴望解决问题但又感到仅用现有知识无法解决的心理矛盾,从而有效地掀起思维冲突的狂澜。例如,学习燃烧的三个条件时,由于在学生的头脑中有一思维定势:水能灭火,因此水火不相容。所以学生便会产生一种错误的认识“白磷在水中自然不会燃烧”。如果能够将上述实验加以设计改进:等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后,教师适时提问:如果我用一导气管将氧气通入沸水中与白磷接触,白磷是否会燃烧起来呢?(学生都会认为不会)。这时用一导气管将氧气通入沸水中与白磷接触,同学们就能看到白磷在水中燃烧起来。大大出乎学生的意料。因此,巧妙地设置陷阱,通过鲜明对比,学生产生了激烈的思维冲突,有效地激发了学习动机,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达到了最好的教学效果。:

三、策动师生共鸣,创设“佳境”

在课堂教学中,当教师的“策动频率”与学生的“固有频率”相耦合、相协调,也会引起师生共振,产生共鸣,这时师生融于一体,同流、同向、同舟;彼此协调,彼此信任尊重;教师举一,学生得三;教师解剖了一只麻雀,学生则能理会了鸟类。

1、课堂教学须与学生认知规律相一致

我国现代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认知顺序,一般来讲要经历“感知——理解——应用”这一过程。在材料感知、知识储备情况提供相应的学习材料,以唤醒学生的个体经验,使之与学生的原有知识有机地联系;进入理解阶段,教学节奏要及时,避免定义、结论得出“过早”与“过迟”;应用时重视抓好“审题”,通过联想引导学生提取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并培养学生将当前的问题纳入同类事物的系统中,进行问题归类,解决问题,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2、课堂教学须与学生思维活动规律相谐振

初中学生在课堂45分钟内的思维活动是有一定规律的,一般来讲,前10分钟为思维的启动阶段,在新课引入时,应根据初中生好奇、好问的特点,做到新颖别致,创设扣动人心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上课10--30分钟为思维敏捷、快速,处于一节课的最活跃状况,教者应抓住此时“高强度”特点,将重点内容的教学,以高旋律的节奏,与之相匹配,师生共建课堂活动的“谐振腔”,产生放大的疚。在课的最后约一刻钟是学生思维的疲劳阶段,兴奋正在消退,教者应根据初中生好动的特点,围绕课题组织一些活动,进行必要的练习,适当降慢教学节奏,尽可能让学生各种器官参与,精心设计课堂结尾。

3、课堂教学须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

进行情感共鸣的有效做法是以情传情,就是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如讲上《常见的酸》这一节时,可引用诺贝尔获奖者玻尔的故事,进行情感渲染:二次大战中,丹麦著名的物理学家玻尔被迫离开被德国占领的祖国。玻尔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决定将自己的诺贝尔金质奖留下来。玻尔是怎样将这枚奖章藏起来呢?他把奖章溶解在一种液体里,装在一玻璃瓶里,放在桌子上。后来,纳粹分子窜进玻尔的住宅进行搜查,那瓶溶有奖章的溶液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他们却一无所知,也一无所获。战争结束后,玻尔回到了祖国,从溶液中重新提取出了金,并铸成奖章。重新铸成的奖章显得更加灿烂夺目,因为它凝聚着玻尔的智慧,凝聚着他对祖国的无限热爱。通过教师的艺术渲染,学生被玻尔的聪明和爱国之情深深打动,师生达到情感共鸣,使教学产生小,同时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总之,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是一下子就能形成,要从小的时候,经过一个漫长的时间,反复的训练,才慢慢形成的。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尽量给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让学生进行练习,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为教学做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实验教学与装备2005、2《优化实验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吴坤林

第8篇:生物课堂论文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问题意识

一、“问题意识”的定义

所谓“问题意识”是人们对某一事实或客观现象产生解释或处理的心理欲望。

问题意识与问题提出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有效开启任何一种科学之门的钥匙。强烈的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人们个体思维品质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同时,作为思维的动力,能够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创新发现。正如巴尔扎克所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就在于逢事就要问个为什么?”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1.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

人类在认识与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因此产生困惑、探究的心理。正是这样的学习状态促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教育的角度而言,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满足学生作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心理需求。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一点在学生的精神中反应尤为强烈,而问题情景恰恰能够满足之。”

2.帮助教师进行针对性教学

在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教者发现学生理解概念和规律时的困惑与误区所在,从而采取针对性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理论与实践表明:问题意识是创新的源泉,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反之,如果没有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活动将成为无本之木。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在物理课堂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需要指出的是问题意识不是天生的,它需要教师的勤于培养和精于激发。

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具体策略

1.转变教师角色,营造民主氛围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必须转变教师自身的角色。在平时的生活中,教师要热爱学生,要像父母亲一样关爱的学生的成长。要努力与学生沟通,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在学生中人为的划分等级,以此消除学生在课堂中的紧张感和压抑感。在课堂教学中,教者要由权威的讲授者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对于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教者应想尽办法给予鼓励和表扬,充分肯定问题中的“合理”成分,从而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捕捉“问”的契机,放心大胆地去问。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问

(1)在想象中提问

实践表明,结合物理教材中的具体教学内容,创设自由想象的课堂空间,让学生在想象中提问题,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例:教学“电磁感应”一节内容时,教者首先为学生提供有关电与磁关系的背景材料,然后请学生设想:“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物理学家,你会提出哪些问题?”学生们提出各种问题,其中就有“磁场能否产生电流”的问题。教师及时鼓励:“你和法拉第一样聪明,真了不起。”在此基础上揭题导入新课。再如,教学习题时,对于一些典型的问题,也可引导学生先构想解题的结论,再去完成解题的过程;在演示实验前,也可以要求学生依据实验的目的、原理,设计实验过程,猜想实验结果。

(2)在实验中提问

在平时的物理课堂教学中,教者可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小实验,创设良好的物理情景,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例:教学“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一节内容时,在学生已掌握部分电路欧姆定律知识的基础上,出示两个不同的电源,一个为3V(内阻很小),12V(内阻较大)。再出示一个额定电压为3伏的小灯泡。设问:如果将这个灯泡分别与上述两个电源连接形成闭合回路,会出现什么情况?许多学生都认为前者灯泡会正常发光,而后者灯泡会烧毁。实际的实验结果却与同学们的认识完全相反,小灯泡与12V电源相接时不但没有被烧毁,亮度反而比接在3 V电源上时暗一些。实验结论与认知的矛盾冲突,教室里顿时议论纷纷,富有启发性、争辩性的问题一个个提出来。教者在梳理众多提问的基础上,最终归结于所要学的“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3)在生活中提问

物理学科的许多知识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在平时的教学中,可引导关注大自然,留心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利用生产、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例:教学“平面镜成像”一节内容时,教者要求学生围绕“平面镜成像原理”提一些生活现象问题。

3.坚持记录问题,培养提问习惯

对于自然现象中、实验中出现的感兴趣的问题,教者还可要求学生养成坚持记录的习惯。以笔者的具体做法为例,在班级中设立了“问题本”。问题本由小组成员轮流记录,可以是生活中的与物理相关的问题发现;可以是对以前同学提出的问题给出相关信息建议或答案;可以是对已有答案的评价。在这一过程中,教者密切关注学生问题本的记录,定期组织全班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帮助学生解决一些所提的问题。同时,还适时教给学生观察现象和提出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理问题。实践表明,问题本的设立搭建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的平台,促进了学生提问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1]冯贵东.物理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中学物理;2007.6.

第9篇:生物课堂论文范文

        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在轻松的气氛中让学生学好知识是我一直的探求方向。学生是主体。因此,在教学之前,认真细致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通过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不断探索,尝试各种教学的方法,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前提。作为生物课单单做好这些还远远不够,要让生命活动的过程留在学生的记忆中。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提高课堂的时间效率是关键。

        首先,我常常利用网络资源、各类相关专业的书报杂志了解现代生物科学的动向,搜集一些新的生物学成果介绍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开拓自己的教学视野和思维。我在教学中,同时也鼓励学生收集身边有关生物的问题,在课堂上开辟一片互相交流、互相讨论关注问题的天地。通过这样的资料互动形式把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体现生物学科的社会性一面。

        其次,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活动总是和情感紧密联系的,是在情感的推动下进行的。教学中,我常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如生物标本制作,小论文的撰写,创意作品,还与开展昆虫名称的认识比赛。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成长规律,既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求知兴趣,也增强他们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课外科技活动把生物课堂延伸到课外,为他们发展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提供了机会,通过发现、探索和解决一些生物学问题,了解生物科学在人类生存和发展以及现代化建设中的使用,更有助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升华为理想和志向,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培养生物科学的后备人才。

        再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还告诉我们:具体的东西比抽象的东西容易被感知,人获得知识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来感知的,使用的感官越多收获也越大。因此,课堂上,我习惯通过媒体影片、实物观察、实验操作、挂图演示、实地参观、事例说明、角色扮演等手段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处理后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学得更轻松也让学生能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之中得到更多的操作技巧。同时,课堂上我重视德育的渗透工作,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陶冶他们爱自然、爱科学、爱祖国、爱劳动的思想情操,树立关心生态环境等的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

        通过两年的努力,我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迎合学生好奇心强的特性,大胆地进行课堂改革。把课堂与生活拉近,以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为主,让生物课的范围扩大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学上基本创建了一个师生同乐,以生为本的课堂氛围,学生们都喜欢我的课,所教班级的生物统考成绩均能保持前列。同时,教学过程中,我善于总结经验,撰写学术论文,和同行进行交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XX年撰写的论文《浅谈生物课教学中的趣味教学》获禅城区优秀教育论文二等奖并在学科论文交流大会上宣读,创新活动设计方案获禅城区XX年度一等奖。我积极地担任学校的生物公开课任务,积极参与区镇有交流活动、培训课程,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