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纪念烈士的话范文

纪念烈士的话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纪念烈士的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纪念烈士的话

第1篇:纪念烈士的话范文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医疗模式已由单纯的疾病治疗转变为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相结合的模式。大医院人山人海,小药店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医药工业迅猛发展,药学专业人才倍受青睐,现在除了传统的医学院校培养药学人才外,许多理工科院校也相继开办了药学专业(如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邮电大学和重庆理工大学等),而基础化学是药学相关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目前我国药学专业的基础化学课程仍按照传统的四大基础化学开课。随着化学基础课学时不断压缩,每门课程的学时非常有限,特别是理工科高校的药学专业,学生的基础化学知识对后续专业课程和专业技能的学习非常重要。所以,在少学时的基础化学课程教学中教师更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忽略了在教学中对学生绿色化学意识的教育和培养。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化学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将绿色化学的思想贯穿于整个化学教育的全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粗放型”的传统化学转变为“本文由收集整理集约型”的“绿色化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针对这些情况,当前一些普通高校进行了相关研究与实践,以提高基础化学教学效果,但是,大多数高校主要是根据学时来选择安排教学内容,利用改进教学手段来增加教学内容,着眼于局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教学效果虽有所提高,但是效果不甚明显,没有找到从根本上提高基础化学教学效果的方法。本化学教学团队提出了《基于“绿色化学”理念的理工科院校药学相关基础化学系列课程整合与优化的研究与实践》课题,依托重庆邮电大学中药学专业和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进行了实践。

一 培养具有“绿色化学”理念的大学生是人类社会对高校化学教育的基本要求

“绿色化学”是一门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的化学,它用化学的技术和方法去减少或消灭那些对人类健康、社区安全、生态环境有害的化学物质的产生和使用,有利于引导学生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发展,牢固树立绿色意识,自觉成为未来的绿色人才。“绿色化学”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的化学,是面向未来提出的化学新概念,同时也为化学教学提出了新课题。

因此,本化学教学团队在基础化学教别强调引入“绿色化学”理念,在绪论部分专门设有“建立绿色化学理念,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部分,强调绿色化学的必要性,并且基于“绿色化学”理念选择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将从源头上预防化学污染的新观点逐步深入学生心中。特别是实验教学中,化学教学团队根据专业特色与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在实验项目的设置上渗透绿色化学理念,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实验项目中大大减少了独立的基本操作单元实验和验证性实验,将大部分基本操作实验和验证性实验安排在实验技术网络虚拟与仿真实验室中实施,同时大大增加实用性、综合性实验,将部分基本操作融入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中。实验原材料都是无毒或低毒的,删除了一些毒性高、污染大、效果差的合成实验。打造以“绿色化学”为特色的教学、科研实验平台,努力培养具有“绿色化学”理念的大学生。

二 基于“绿色化学”理念对四大基础化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实践

1.教学内容的整合原则

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将无机化学和物理化学两门课程整合,很好地解决了这两门课程中的内容重叠问题,同时使无机化学的教学内容得到了引申,使知识的系统化更加显著。本化学教学团队基于“绿色化学”理念将四大基础化学进行整合,即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和有机化学四门课程进行整合,根据药学专业要求,立足理工科院校注重四大基础化学的关联,确保整个基础化学知识体系的完整,总课程名称设为基础化学,具体按照普通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三门课程进行排课。本化学教学团队一起讨论、确定教学内容和相应的学时数,并且备有一些选学内容供学时稍充分的学校选用,或者供学生自学,但是紧密把握“面向药学专业的基础化学知识”、“知识点之间的连贯”及“难易程度循序渐进”这三个基本原则,使学生有兴趣学,更轻松地学。

2.整合后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

针对大学第一学期,新生入学较晚,学习时间较短,需要一段时间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等实际情况,第一学期的普通化学先介绍药学与化学的关系,强调化学在药学专业中的作用,让学生首先从思想上重视它,同时介绍“绿色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则,突出绿色化学在医药工业和社会发展中的意义及必要性,站在整个基础化学角度强调绿色化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先行建立“绿色化学”理念。具体内容是:先介绍简单且与中学化学衔接较多的气体和溶液,引入大学基础化学的教学;然后利用热化学反应方程式引入化学反应热、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引出判断化学反应自发性的吉布斯自由能判据;从吉布斯自由能变的符号判断反应方向和大小,表示反应限度,引入化学平衡,与中学化学紧密衔接,同时进一步衔接化学反应速率,使学生易于理解;有了平衡依据后,再分别介绍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沉淀溶解平衡与沉淀滴定,氧化还原平衡与氧化还原滴定,配位平衡与配位滴定;作为含量测定的加深,再介绍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最后,联系中学化学知识简单介绍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并且在每部分都要说明它在药学中的作用。第一学期的理论学时经教学团队统一讨论并经学校批准后定为64学时。

基于现代药物大多是有机物的现实,有机化学在药学相关专业非常重要,经教学团队统一讨论并经学校批准后有机化学理论课程定为96学时,安排在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授课。并且根据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按照官能团分类介绍有机化学的内容,注重与中学有机化学衔接,强调具有某一类官能团的化合物其理化性质,每部分都要介绍一些有显著药理活性的化合物和该类化合物的合成工艺,重点强调绿色合成工艺路线,以及该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同时简单介绍一些波谱知识,如红外、质谱和核磁共振谱等,能够推导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的化学结构,为今后的中药化学、天然药物化学和药物合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有机化学实验重在一些综合性、实用性的绿色化学合成,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也践行了绿色化学理念。

经过一年半的大学学习后,在学生基本上都适应了大学学习、生活的情况下,而且具备了较好的数学和化学基础之后,第四学期将深入介绍基础化学难点部分的物理化学,在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基础上,加深对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的学习,最后引入新知识相平衡,包括表面化学与胶体化学和药学前沿知识,以及化学知识及其技术在药学专业中的应用,要求讲原理时必须讲它的应用,重点是在药学方向的应用上。最后提纲挈领,建立整个基础化学的基本框架和知识体系。这样就把基础化学知识点整合,避免了重复,同时按照知识的难易程度和前后关系安排教学内容,节约了学时、方便了学生理解、提高了教学效果,以适应少学时的理工科院校药学专业的基础化学教学。

三 基于“绿色化学”理念对四大基础化学课程教学内容整合的初步效果

1.学生成绩明显提高

2007级学生因成绩差,有2名学生留级,有近10人未获学位,2008级有95%以上的学生获得学位,2012年重庆邮电大学推免试研究生学生中,生物信息学院5个专业6名同学获得,制药工程和中药学2个专业占了3名,而且有不少同学进入绿色化学与制药工程科研平台参与实验锻炼,参与发表sci收录科研论文4篇,参与中国发明专利的申报1项,1人次参与重庆市药物催化氢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申报,获得了一项重庆邮电大学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

第2篇:纪念烈士的话范文

80年代初,一部电影《天山行》记录了战士艰辛修筑天山“独库”公路的英雄事迹。二十多年后,一个为牺牲的班长守墓二十年的老兵再次让人们想起天山下那条路,仰望天山上那些碑。2006年,全国众多媒体几乎同时关注着陈俊贵,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共同关注》栏目和全国各地众多省级媒体纷纷报道了他的事迹。陈俊贵因此成为我们新疆新源县的公众人物。就在这一年底,我们在商讨下一年度电教片拍摄计划时,电教办的同事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出了陈俊贵的名字。

有人说,陈俊贵都让别人拍“烂”了,中央台都上了,我们能拍得过中央台吗?怎么拍?拍什么?

为难之际,组织部部长庞晓红说了一句:“电教片别人都没拍过呀。”一句话,使我们豁然醒悟:是的,我们拍的是一部电教片,我们不是简单地传播英雄的事迹,而是要透过现实的外衣,还原人心的阳光,感召广大党员干部。这是我们的片子与事迹报告类专题片的不同之处,这也是我们拍一切人物的最坚实的立脚点。明白这个道理,一切就变得清晰了。

接下来的两个多月里,我们查阅了有关陈俊贵的报道,发现大多是报道陈俊贵的班长、副班长为了救他和另一名战士而牺牲的过程,以及陈俊贵二十年来为班长扫墓祭奠的感人故事。我个人认为,这些故事反映出的战友情、生死情固然可贵,但不是全部。逝去的人,留下了期望;留下的人,怀抱着承诺。陈俊贵所展现出的信守承诺的精神,正是我们要求党员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反映。这不正是我们电教片要宣传的主题吗?州、县组织部门领导对这一拍摄计划极为重视,邀请了新疆电视台资深编导来为我们的创作把脉,最终确定了拍摄方案和片子脚本。

承诺的艰辛

清明前夕,在当地干部的陪同下,我们驱车来到新源县那拉提镇哈拉苏村陈俊贵的家。

陈俊贵常年穿着一身军装,脸色黝黑。他很健谈,颇有西北汉子的豪气,几句寒暄后我们便以“老陈”称呼起他来。听说我们要为他拍专题片,老陈丝毫没有谦让之意,满口答应。这让我们几个多年拍片的人感到意外。以往做片子,主角一般都推辞客气几句,这老陈却是毫不客气。我正在心里嘀咕着,老陈说:“现在的人早把当年修路的人们忘了,我想让他们重新记起那些牺牲的战士,还想通过你们的宣传,筹集点资金把战友们的墓地修一下。”

听了老陈的话,我们心里有点难受。当年的英雄流血流汗,筑就了一条带给我们希望和幸福的路。而英雄们的坟墓前却凄清寂寞,长满了蒿草。死去的英雄尚如此,活着的英雄又如何?老陈家里的一切,足以说明一个英雄的失落。破房子是前些年战友们凑钱帮他盖的,电视机是县委宣传部送的,身穿的军装也是县人武部“赞助”的。家里唯一算得上值钱的东西就是院里的那台小四轮拖拉机,这是老陈多年辛苦攒钱买来种地用的。老陈在那个生死雪夜落下了腿病,轻度残疾,干不了重活。儿子在部队当兵,女儿在县城上高中,家里收入就靠几亩地,日子十分清苦。而他还要挤出钱来,修葺战友们的坟墓。

清明那天,我们跟拍了老陈扫墓的场景。有一点在片中没有交代――陈俊贵的班长、副班长和其他52名烈士并没有埋在天山公路烈士陵园,而是葬在距离老陈家50公里的吐尔根乡,当年这里有一所部队医院。这片墓地背枕青山,绿草环绕,草地上点缀着品种不一但花色却惊人一致的白色野花。山坡上立着一座小纪念碑,纪念碑后面54名烈士的坟茔沿着山谷一字排开,一如他们生前那每天重复着的队列。在班长的墓前,我们架起摄像机,请老陈再次讲起那段让他今生难忘的生死经历。在烈士墓前听老陈讲述和此前在县城剧院里听时的感受完全不同。这个故事在烈士的墓前,变得那样的鲜活,那样的哀婉。刹那间仿佛我也和老陈一样置身在了那个生死之夜。我注意到,老陈在诉说这段历史的时候一点也没有激动,没有眼泪,只是平静地诉说着。我能想象得到,多年来,他心里已不知多少次回忆着当初的画面,多少次流淌着动情的泪水,直到可以承受,无泪可流。

大山的铭记

横空出世的天山,群峰钻天,白雪盖顶。天山公路犹如一条玉带盘旋于山峰之间。在老陈的带领下,我们驱车盘山而上。入山越深,山势越高,公路似在劈山前进。仰望绝壁,看到至今在绝壁上,还留有当年官兵们攀岩时留下的钢钎,仿佛是官兵们不曲的脊梁,深深插在天山之巅……老陈一路指指点点地给我们“导游”,于是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飞线”路段,知道了“哈希勒根(蒙语:此路不通)”,也看到了乔尔玛那高耸的烈士纪念碑。

乔尔玛烈士陵园目前已是天山公路上的红色旅游景点。就在我们拍摄期间,当地政府想聘请老陈担任陵园管理员和讲解员,老陈爽快地答应了。但是这也意味着老陈又要举家进行一次“西迁”。乔尔玛位于天山腹地,天山公路每年只有5―9月才能通车,其余时间很少能见到车辆和路人,生活极为不便。

对于这次搬迁,老陈的妻子很不情愿。但老陈决心已定,谁说什么都不管用。老陈的妻子几乎是流着泪搬家的。我们摄制人员帮助老陈一起收拾搬家并记录了整个过程。不过在后期的制作中,我们删除了这段镜头。在一部短片中,我们无法面面俱到地讲述所有发生过和正在发生的故事。

老陈要定居乔尔玛了,在那里,陪伴他的除了大山、青松,就是一百多位烈士的忠骨。岁月,将从此凝固,而记忆,将永远长青。然而,这就是老陈的一生吗?他有过理想和追求吗?为了一个承诺,他放弃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这一切,老陈都没有说。他只是沉默地凝视着那些墓碑,无言伫立。

在历时五个月的拍摄过程中,乔尔玛烈士陵园我们去过三次。最后一次是为了拍摄游客祭奠烈士的场景。八月的乔尔玛雄美秀丽,天山公路烈士纪念碑静静地矗立在松林中。已在这里生活了一个多月的老陈显得十分忙碌,他不停地向游人讲述着天山上发生的故事。老陈告诉我们,路过这里的人都会停下来参观祭奠。

岁月流逝,当无数人走过天山路、欣赏到天山美景后,开始想起了为筑路而献出生命的人。人们开始寻找英雄,缅怀英雄。但人们不知道,比起逝去的人,活着的人也许需要更多的勇气。天山无语,长路有知,活着的英雄正在向所有的过客讲述着他的生死战友们的故事,如此日复一日,也将年复一年。

第3篇:纪念烈士的话范文

9月的一天,我随团乘船到达俄罗斯伏尔加河中游一座叫陶里亚蒂的小城,并要在此停留一天。由于大家对这座城市知之甚少,所以游览的兴致不高。然而同行者告知,此城市有座“狗碑”,顿时引起我浓厚的兴趣。

众所周知,俄罗斯到处都有纪念各种名人、历史事件和纪念为国捐躯的烈士的纪念碑,而为一只狗建碑实属新鲜。于是,与同伴叫停一辆出租车,载着我们疾驶。路上,同伴讲起了“狗碑”的故事,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叫萨沙的年轻人,收养了一只流浪狼犬,取名采扎里,从此相依相伴。每天,萨沙外出打工回家,采扎里都要到他必经的路口等候。1996年的一天,采扎里又到路口等萨沙,可是没有等到。萨沙这天不幸遭遇车祸,再也没有回家。采扎里执著地翘望着,期盼着。

人的无望的思念与哀伤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可令人惊异的是,从萨沙出事那天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整整6年过去了,无论风霜雨雪,还是烈日炎炎,采扎里每天依旧或蹲或卧在那个路口,等着主人的归来……后来,人们唤它的名字时,不再叫它“采扎里”,而给它起了一个新的名字――忠诚。2002年的一天,采扎里终于一病不起,追随主人而去。当地居民在那个路口安葬了采扎里,并在墓地立了一块简易的纪念碑。不想,有一天,几个醉汉毁坏了纪念牌。于是在居民的请求下,陶里亚蒂市政府出资在原址重新建造了一座纪念碑,并请来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为采扎里塑像。

狼犬雕塑两耳直立,双目凝视远方,那目光里有期盼,有哀伤……在“狗碑”基座上还摆放着几束鲜花。一阵大风刮过,花束四散到草地上,同伴随风追赶着,忙不迭地东一枝西一枝地重新拾拢起花束,并虔敬地放回到“狗碑”前,从他有些手忙脚乱的举止中,我感觉出他的真挚情感,并听到他孩子般地连声说着:“以后我再也不说什么‘鸡鸣狗盗’、‘臭狗屎’、‘走狗’之类的话了……”“狗碑”正面镌刻着两行俄文,大意是:它教会我们忠诚和爱。

第4篇:纪念烈士的话范文

军刀出自一位军旅雕塑家之手,燕赵壮汉,宋哲元将军29军之后裔。雕塑家赠我燕山刀,我赠雕塑家淮河酒,钢刀遇烈酒仿佛骨骼遇血。酒酣(hān)耳热,胆气舒张,雕塑家缓缓抽出他的作品,“砰”的一声插在我俩对饮的桑木方桌上。军刀闪闪晃动中,热酒在木桌上流成北方的河。遥隔酒河,他给我讲述了一则关于军刀的故事。

1933年3月,日寇占领喜峰口西侧两个阵地,企图对主峰形成迂(yū)回包围。宋哲元决心把鬼子赶下山去,策划出一个出奇制胜、静夜袭营的方案。他秘密约请精良工匠,认真锻打五百把上品军刀,并挑选五百士兵组成大刀队。充分准备,严格训练。临战,宋哲元亲赴阵前送行。巍巍长城脚下,五百男儿巍巍列队,仿佛天地之间矗起一座血肉长城。刀柄在肩,刀身在背,硬瘦西风敲打在金属上,五百钢刀发出铮(zhēn)铮雷韵。一个,一个,一个。宋哲元从五百条汉子面前一一走过。士兵年轻得像是刚刚抽叶的红高粱,抚摸他们的肩膀,仿佛抚摸黑土地。五百双眼睛映出一幅相同的画面:飞雪,长城,一只盘旋在长城上空的鹰。宋哲元想,如果不是日本侵略,他们当是在垄(lǒn)亩间劳作,还是在学堂里习字呢?如果不是日本侵略,此刻,夕阳西下,暮色将临,五百位母亲不是正倚在五百扇门边,殷殷瞩盼着五百个孩子回家吃晚饭吗?可是如今……想到这里,宋哲元突然停下了脚步。为什么停下脚步,他自己也不知道。他只是觉得,面对这个士兵有话要说。

大额头,方嘴唇,一副聪慧与质朴的自然组合――宋哲元心头怦然一动。

他问:“你叫什么名字?”

回答:“报告军长――一班班长侯万山。”

他问:“你身上背的是什么?”

回答:“报告军长――是大刀。”

他问:“背着大刀去干什么?”

回答:“报告军长――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他问:“不简单,还是个诗人。在家读过书?”

回答:“报告军长――临上轿扎耳眼:我们队长现教的。”

他问:“队伍明天就要出发。有话要说吗?”

一听这话,侯万山热泪泉涌,“扑通”一声给宋哲元跪下了。

宋哲元冷峻如铁:“你是男子汉吗?”

侯万山仰面作答:“报告军长――是男子汉。”

宋哲元说:“男儿膝下有黄金,更何况抗日军人!”

侯万山含泪站起作答:“我侯万山别无牵挂,只是家有一个临产之妻,如果我壮烈了,孤儿寡母能得军长体恤(xù),我也就死而瞑(mín)目了。”

听完,宋哲元望着侯万山那双闪烁在大额头和方嘴唇之间的眼睛,蓦然转脸做狮子吼:“军务处!”

军务处高声报告:“在!”

宋哲元说:“把侯万山的话记下来,也把大刀队全体官兵的要求记下来。”

说完面对侯万山,也面对他的五百壮士,久久,久久,只轻轻讲了一句:“你们放心去吧。”之后,他庄重立定缓缓把手掌举向帽檐,在巍巍盘旋的苍鹰翅膀下,立成一座雪人。

喜峰口役,侯万山牺牲在长城脚下的罗文峪中。目击者说,他一人砍死七个鬼子,直到军刀卷刃。

遵照诺言,宋哲元对烈士遗愿一一妥(tuǒ)作安排。

他派人到侯万山老家,接来烈士的妻子和一对刚刚出世的双胞胎,把他们安置在自己家里,还请来个奶妈哺育幼婴。他对部下郑重交代:侯万山的孩子就是29军的孩子,就是我宋哲元的孩子。这两个孩子一个就叫做宋记峰,一个叫做宋记峪,作为对喜峰口和罗文峪的纪念。18岁后,他们改姓为侯。

我问:“从哪里得来这么一个动人的故事?”

他答:“家父所言――他当时是29军军务处的副官,侯万山的遗属,就是他去接的。”

说到这里雕塑家连喝三盅(zhōn),热泪顺着面颊(jiá)落下,滴滴溶进桑木桌上那条北方的河。

第5篇:纪念烈士的话范文

在辽宁省第七次少代会召开前夕,我刊记者赶赴锦州,对本届少代会代表,锦州市凌河区解放小学大队辅导员李爽进行了专访。

得知我们的来意后,李爽说:“我对少代会并不陌生,五年前,我身为锦州市的代表,第一次走进了少代会会场,那时心情格外激动。在联欢会上,我还和锦州市的其他代表一起表演了节目,那真是终生难忘的经历,但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却是成人座谈会。”

“你在座谈会上发言了?”我问。

得到的答复是肯定的,李爽说:“在座谈会上,我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我认为,各地应该给少年儿童多建一些活动基地和场所,比如科技馆、运动场……”

“你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建议呢?”我饶有兴趣地问道。

“因为我从事少先队工作多年,根据我和孩子之间的交往以及我对他们的了解,站在孩子角度看,我觉得应该这样。”李爽是这样回答的,“现在,少年儿童的活动基地和场所太少了,有的城市甚至根本就没有。孩子是什么?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我们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各种设施不断更新和完善,为什么在城市建设中,不考虑考虑为孩子们建一些活动基地和场所呢?”

我们就这样交谈着,在交谈中,我对她平时的工作状况有了一些了解。

李爽曾经是音乐老师,从2008年起,担任学校大队辅导员。她父亲曾对她说:“要当好辅导员,必须向班主任学习,因为班主任最懂得怎样去了解学生,做孩子们的贴心人。”

李爽在后来的工作中,也发现父亲的话很有道理,她知道这是父亲对自己的忠告,于是她虚心向班主任求教,向他们学习与孩子沟通的方法和经验。长期担任班主任的辽宁省名师刘伟告诉她:“把自己当成孩子们的大朋友,跟孩子们建立起朋友式的关系,你就会融入同学当中,学生们也会信任你,这样你的工作就容易做了。”

为此,李爽努力使自己成为孩子们的大朋友,时时倾听他们的心声。当然,她知道自己没法与每一个孩子交流,为此,她在学校设立了“知心姐姐”信箱,让更多的孩子把心里话说出来,通过信箱传递给她。李爽每隔一段时间,都会一一阅读孩子们的来信。孩子们的想法真是五花八门,可见他们确实将李爽当成了知心人,无论发生在家里或同学之间的矛盾,他们都敞开心扉,向“知心姐姐”倾诉。其中一封信这样写道:“进入6月以来,锦州市的气温一路飙升,人都要晒化了,我们可否除了周一升旗仪式外,其他时间里不戴红领巾或不穿校服了?”

当然,李爽也会有针对性地给孩子们回信,“知心姐姐”除了有投信箱,还特意设有回信箱和网络信箱,李爽会将自己的看法以回信的方式传递给大家。有个孩子在给“知心姐姐”的信中说:“每年新队员入队仪式都是在校园中举行,可否考虑有所创新?比如到烈士陵园举行入队仪式,使新老队员牢记使命,继承先烈遗志,让大家心灵受到洗礼?”

李爽采纳了这一建议,2016年的新队员入队仪式,全校队员来到烈士陵园,在纪念碑前举行了庄严的入队仪式。队员们高唱队歌,表达对烈士的敬意和对少先队组织的热爱,老队员郑重其事地为新队员戴上红领巾,他们都强烈地感受到了自己的使命,那就是中华民族的崛起要靠每一个后来者的努力。

李爽和队干部交流也有特殊的方式,那就是定期召开队干部委员会,让队干部们在会上总结交流,倾诉各自在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和困惑。李爽会认真倾听,并为一些队干部答疑解惑。

在一次队干部委员会上,学习和工作一向很努力也很出色的瑛子(化名)说出了自己的烦恼:“我虽然是队干部,可是在同学中却没有威望,无论说什么话别人都不服气,我真的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

这时,李爽果真像大姐姐一样,对瑛子耐心说道:“我们还是应该在自己身上查找原因,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队干部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然后才能管理别人。要求同学们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要做到,这样大家才会真正服你。”一席话解开了瑛子心中的困惑。在后来的工作中,她处处起到带头作用。

辅导员工作是辛苦的,李爽经常工作到深夜,六个月的产假,她只休了三个月就提前上班了,为的是参加凌河区大队会的评比。

“想干好辅导员工作,你一定得克服很多困难吧?”我问。

第6篇:纪念烈士的话范文

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培?B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习惯要立足长远,但是也要抓住最佳时机,小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初期发展阶段,受其成长规律的影响,可塑性强,只要教师加以正确的引导和训练,学生就容易形成正确良好的行为习惯。运用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扎扎实实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是小学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联系实际,指导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有机渗透预复习的习惯,听的习惯,读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遵守纪律,尊老爱幼,热爱劳动等等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形成习惯。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特点,相应地开展主题班会、集体游戏,参观旅游等一系列课外活动,深化教学内容。例如:每年的清明节可组织学生去烈士纪念碑前扫墓,缅怀烈士的英雄事迹,从而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知道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学习和生活。

二、注重学校与家庭的有机结合

一个人成长过程要接受三方面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只有这三方面的教育一致互相配合,保持教育影响的一致性、连续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也是如此,单靠学校教育是难以收到满意的效果。而学生的主要活动范围是学校和家庭,所以学校教育更应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不能只依靠学校一个阵地,要随时和家长取得联系,做好家长工作,请求家长在家里也要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把家庭教育纳入到学校教育的轨道上,成为学校教育的得力助手。例如:教师为学生布置的作业学生要按时完成,家长要配合学生对作业进行检查,这也是让学生重视作业的一种手段,也能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每天的学习情况[1]。学生在家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也需要家长的及时监督、培养。相信只要学校和家庭达成共识,学生一定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制定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目标

学校需要根据小学各个年级的实际情况,创建分阶段的行为习惯培养目标,细分出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具体内容,需要在对小学生进行全面科学的调研后,制定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教育内容。一般来讲,小学生对道德的认知还处在感性阶段,呈现出形象性、直观性的特点,对一些行为并不能完全理解,只是知道父母或者教师应该怎么做,不应该做么做,只是听从长辈的话。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水平的逐渐提升,理解事物的能力会大大提升,渐渐走向独立。所以,对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教育需要从不同阶段特点出发,在创建行为规范时,需要根据小学生的年级特点来逐渐提出要求,让行为习惯方面的教育呈现出序列化特点。在制定培养目标后,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对目标进行正确的理解,督促学生根据养成教育的习惯去做,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营造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氛围,鼓励学生开展自我反省

首先,营造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氛围。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良好的氛围,因此,要全面发挥好校园内宣传工具的重要作用,比如:利用好宣传报、校园广播等形式,开展道德品质、校风校纪以及校园礼仪等方面的教育,营造校园行为习惯养成的良好氛围,逐渐在校园内打造良好的行为风气。其次,鼓励学生开展自我反省[2]。对于小学生出现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需要教师、家长之间展开通力合作,通过开展训练,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采取反复训练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是最基本的方式,在家长、教师的全面监督下,让学生做到有耐心、有决心。所以,家长、教师需要训练学生的毅力、耐心,并积极鼓励学生展开自我反省。

五、良好的情感体验,促使行为习惯的养成

情感教育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有效互动,小学生情感体验具有直接性和情境性。当引起学生产生某种情感体验的事物出现在眼前的时候,就会产生某种情感体验[3]。如:学校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时,学生们站在国旗下宣誓,那庄严隆重的升旗仪式让每一个孩子都得以感染,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的良好契机。国旗下,学生代表们进行相关主题的演讲,老师们强调的种种规范,都把各种道理和规范要求蕴含其中。每次升旗仪式完毕,教师都会问他们: “今天讲的是什么内容?我们应该怎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怎样做才是文明行为?”这样“诚实守信”、 “尊重他人”、 “守时惜时”、 “懂得感恩”、 “勤俭节约”、 “遵守秩序”、“勤动手动脑”、 “加强锻炼身体”、 “讲究卫生”等等。这些行为习惯在不知不觉的体验中形成了,又促使学生具有积极向上,团结协助,刻苦拼搏的精神。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习惯,教师组织学生们把每期用过的废书废纸积累起来,到校园垃圾桶收集废纸,塑料瓶等,然后送到废品回收站变卖。把卖得的钱积攒起来买奖品,奖励给每学月评比优秀的同学。劳动往往创造美好,勤俭节约是美德。教师要鼓励学生时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充分发挥学校的力量,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7篇:纪念烈士的话范文

“浪子”从军,顽性不改

初见兰晓龙,无法相信他就是《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生死线》等一批硬汉作品的“娘”,这位身高1.63米的瘦小汉子,操着一口南方味的低柔普通话,丢到人群中绝对不显山露水。但他的剧本却接连掀起了收视风暴,就在众多“突击迷”对许三多、高连长、老A的精彩表演意犹未尽时,今年3月, 《我的团长我的团》又一炮而红。2009年,简直成了全国观众的“团长年”。

今年36岁的兰晓龙,出生在湖南邵阳,小时候好勇斗狠,无心向学。读高中时,他无可救药地迷上了课外书。一次,兰晓龙偶然翻起了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剧作选集,锋芒毕露的文笔,一下征服了16岁的那颗茫然的心。“当时一看,我的天啊,原来还可以这样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我一下就着迷了。”在奥尼尔的召唤下,兰晓龙高中刚毕业就冒失地漂到了北京,准备考中戏。但由于成绩差,他连考两年都没有成功。兰晓龙很迷恋京城浓郁的文化氛围,于是就在北京边打工边复习。第三年。兰晓龙终于叩开了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的大门。

在中戏读书时,痞性十足的兰晓龙自由散漫,没少惹事。临近毕业时的1997年夏天,老师问他: “战友话剧团要人,你愿不愿意去?”兰晓龙一听忍不住乐了,老师也乐,这在他们看来像一出荒诞剧。因为平常兰晓龙的书包里只揣着两样东西:杀猪刀和莎士比亚戏剧集。本采,他打算毕业后去广告公司做事,老师的举荐,却让兰晓龙与绿色军营结下了不解之缘。兰晓龙最恨拘束,所以他当时挺抵触军队,但为了谋一个专业对口的出路,还是决定硬着头皮去试试。他把手头现成的剧本拿给团长看,也没抱太大希望。不久后的一天,话剧团突然打电话给他说,你可以过来搞剧本创作了。就这样,兰晓龙成了战友话剧团的一名职业编剧。

部队的环境并没有改变“很不严肃”的兰晓龙,他依然顽性十足,甚至至今都没有受过军事化训练。他开会的时候坐在桌子上,穿拖鞋,跟人没大没小。他去下面的坦克团,会把坦克上的机枪卸下来扛在肩上在军营里到处逛,或者把坦克驾驶员赶下去,自己开着坦克“兜风”。这是兰晓龙对军队生活的兴趣点。从一个环境到另一个环境,转换之快让他喘不过气来,这种出轨行为对他来说却是一种放松。因为部队的等级观念比较强,兰晓龙的文职级别在军营里也算领导级的,所以可以任他肆意妄为。他形容那时的自己“特没心没肺,极度不严肃”。

更不严肃的是,兰晓龙经常在傍晚打车去三里屯酒吧,把所有的啤酒喝一遍。喝到天亮再回去。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写作任务,他一向是违命不从,比如小品,他宁肯得罪上级领导也不写。后来团里的一个顶梁柱编剧离开了,团长就希望他能独当一面。无组织无纪律的兰晓龙,或许对团队也有些内疚,这才踏踏实实地写了一个话剧《红星照耀中国》。不料,几位领导竟都对这个剧本产生了浓厚兴趣,尽管没敢夸奖他。还是赞赏地拍了拍兰晓龙的肩膀。随后,兰晓龙又写出了话剧《爱尔纳・突击》,获得全军新剧目展演编剧一等奖,以及老舍文学奖、戏剧奖。一夜之间,兰晓龙的名字响彻军营。他顺势而上,又担任了2003年版《射雕英雄传》的编剧之一。

写《我的团长我的团》

缘于墓碑前的震撼

兰晓龙平时给人的印象是嘻嘻哈哈。很不正经,但心里却清楚自己该干什么。总有些事让他无法忽视,无法不敬畏,比如《我的团长我的团》剧本的由来。2007年4月,兰晓龙到云南腾冲采风,造访了当地的“国殇墓园”。这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保存也最完整的抗战时期正面战场阵亡将士的纪念陵园。下面埋葬着二战时期,为光复腾冲而壮烈殉国的中国远征军8000多位烈士。每一次去,他和朋友都戴着祭奠的花,扛着一箱白酒。

“那些墓碑小到很仔细才能看到文字,而且有很多奇怪的名字和兵种,比如碑文上写着‘一等’、‘三等马夫’,我们不知道下面埋着的人真名叫什么,也不知道他们每个人身上的故事。”兰晓龙只是频频端起酒,和这些无名英雄的墓碑碰杯。闭上眼睛,他仿佛从周围死寂的松林中听见厮杀声,脑海中呈现出这些无名小卒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场面……兰晓龙忽然不能自己,掩面痛哭。这种感怀,促使他很快投入到剧本创作中,他要用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向所有军人致敬!

这个剧本兰晓龙整整写了一年,里面塑造了20多个人物,他们个性鲜明,从散漫到紧张,从颓废到热血,其间的黑色幽默让观众又哭又笑,欲罢不能。《我的团长我的团》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抗战末期,一群溃败下来的士兵,聚集在西南小镇禅达的收容所里,茫然而颓废地苟活着。师长虞啸卿出现了,他要重建川军团,把这些人空投到缅甸抵御日军。但真正燃起这群人斗志的是嬉笑怒骂、不惜使用下三烂手段的龙文章。龙文章成了他们的团长,让这群人渣重燃斗志,变成了勇于赴死之人。因为“最重要的是有鬼子可以杀”,这是一群兵痞,却把民族气节看得高于生命。

2008年《我的团长我的团》开拍,这部戏拍得很苦。在段奕宏、张译、张国强这些“战友”的嘴里。兰晓龙可是不折不扣的“狠”角色。这里的“狠”是指他写的剧本太苦了,让演员们饱受折磨。据张国强透露,他在拍一场被战友扔到泥水潭里的戏后。就决定要成立个“刺杀兰晓龙基金会”。“你能想象演员手拿几十斤重的机枪迅速爬斜坡吗?你能想象演员倒立在一个大缸里,然后别人往里面拼命灌水吗?这都是兰晓龙的本子里写的,我就想他是不是想要演员的命啊?”

生活中的“荒诞派”

接受采访的兰晓龙。尽管一夜未睡却精神饱满,他大口喝着咖啡,说话语速极快。在兰晓龙的作品中。女人几乎成了省略号,但在现实生活中,妻子是他坚强的后盾,虽然现在的他很难再给她一场风花雪月。他说:“没出名前,我每月工资1000元,老婆挣3000元。靠老婆养活很快乐;现在可以养活老婆了,却没有时间过浪漫的生活。”

两人相貌悬殊,妻子高出兰晓龙一截,他们相恋时,女方家庭是坚决反对的。如今功成名就的他,家庭地位是否发生了巨大变化呢?兰晓龙的回答出乎意料: “岳父一家人很关注我的作品,他们刚看《士兵突击》和《我的团长我的团》时,看我的眼神也多了份欣赏和赞许,但这种光环一般只能保持三天。然后往下看,我还是那个该吃吃该睡睡的王八蛋,对我的感觉一下又回去了,甚至还不如原来呢。”

在兰晓龙编写的片子里,你会发现很多充满黑色幽默的台词,比如《士兵突击》中对被褥的要求: “整整齐齐,平四方,侧八角,苍蝇飞上去劈叉。蚊子飞上去打滑。”“有意义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老马闹情绪: “光荣个屁,艰巨个六。”以及《团长》中“拉上掉队的,追上那些臭不要脸先跑的”、“回家不积极,脑子有问题”、“三米之内,一个耳光扇得到的地方”等搞笑台词层出不穷。生活中的兰晓龙,也是一个很有娱乐精神的人,他总能从别人看来很平常的事物中找出笑料,用他的话说,自己是个不折不扣的“荒诞派”。

除了有趣,兰晓龙的另一个追求就是自由。“我不管写什么戏都有一个命题,那就是,一个人怎样才能让自己活得更自由。”工作中也一样,他对别人事先预谋好的东西本能地反感,甚至不愿意参加几个人坐在一起的剧本策划会,要做,就让他一个人自由自在地做。

第8篇:纪念烈士的话范文

1968年,19岁的许广明,刚读完高中,就从繁华的汉口六渡桥来到江汉平原的腹地―――彭滩大队6生产队插队落户。

第一次下田,给生产队棉花打农药。6个队员轮流背上喷雾器,挨着一路路棉行去喷洒。8月的天气,加之农药的气味,令许广明头晕眼花、汗流浃背。在没有人的空隙,许广明思家想娘,泪水夺眶而出。

他的表情,被打完药水的肖其英看在眼里。肖其英一声不响地为他提水、上药、搅拌。

这件事,给许广明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许广明慢慢地在彭滩大队站住了脚,又由于他优越的家庭出身(父亲是烈士),1970年5月,他当上了大队团支部书记。然而,他始终念念不忘肖其英,一有机会,就主动找到她,同她一起劳动,说说话。

肖其英有着一张永远也晒不黑的脸和一双大眼睛,还有那该凸该凹的身材。时间长了,肖其英何尝不知许广明的心思,她总设法躲得远远的。而许广明始终坚持“出身不由己,道路由自己选择。”(肖其英的爷爷是地主。)终于有一天,许广明说服肖其英,一对年轻人在汉江河边确立了恋爱关系,并在一块玉米地里偷吃了禁果。

1970年11月,在寂静的深夜,肖其英把自己怀孕的消息告诉了许广明。许广明当即表示:放出风去,马上结婚。一对恋人山盟海誓。

之后不到三天,大队党支部书记、贫协主任找许广明做工作,劝他注意自己的前途;后来,武汉“知青办”也派人教育他,并带来他母亲的一封信,信中说:“广明,你还小,不懂得阶级斗争的复杂性。你父亲就是被地主杀害的。”大队民兵连长把肖其英的母亲带到大队办公室“受训”:“你女儿不知天高地厚,这是一种腐蚀革命烈士的行为,你们要老实……”20岁的肖其英,几度想到自杀。但一想到许广明,想到腹中的孩子,她没有这么做。她要留下这个孩子,留下她同许广明的这段生死恋,但她又怕连累许广明。一狠心,1971年元月,她嫁给了本大队贫农子弟―――残疾人彭发强。8月,她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彭纪明”以纪念许广明。

1972年,许广明带着一腹内疚,满腔歉意,在母亲的反复催促下,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彭滩大队,回故乡去了。

迟到的情书,唤起绝望人的生活信念

彭发强母亲生了3个女儿,好不容易在40岁才得了个儿子,可儿子偏偏3岁时患了小儿麻痹,左腿永远也站不起来了。但发强从小聪明,虽没上过学,18岁就自学篾匠手艺,筲箕、簸箕、筛子、晒簟,样样会编。编好后,发强拄着拐棍,提了篾货到街上去换几个油盐钱。有人说他搞资本主义,但看他是个残疾人,又是贫农出身,也不了了之。这样,在一个工分只值几分钱的年代,他家比普通的家庭日子过得要好。

老实本分的庄户人可不管什么阶级斗争新动向。自从如花似玉的肖其英嫁到彭家,老两口乐得捡了宝贝似的,在外边,逢人便夸自己的儿媳,在家里,更是百般依从,百般疼爱。

1975年春,大队“割资本主义尾巴”,屋后的竹子一下子充了公,发强无事可做,一个五口之家,仅靠其英一人上工养活,可想日子何等艰难。

这年8月,汉江河发大水。洪水一来,彭发强的父母叫儿子、媳妇领了孙子纪明到生产队高台子―――“躲水台”去躲水,留下老两口在家守屋。洪水像毒蛇一样窜上宅基台,进到屋里,老两口爬上阁楼,谁知夜里一阵大风,可怜用木头架子做成的房子,在汹涌的浪峰下,立时倒塌,两老来不及呼唤,就同自己的房子一起,顺着滚滚的洪水向长江流去了。

洪水把彭滩大队泡了3天3夜,才渐渐退去。失掉了公公婆婆,房子、家具,肖其英跟自己的瘸腿丈夫,带了4岁的小纪明,用麦秆打了地铺,睡在“躲水台”仓库的房檐下。半夜被水风冻醒,她爬起来,披上衣服到台边去看水。

她常常喜欢向南眺望,她听人说过,省城武汉就在那边。

突然,她发现黑漆漆的洪水中有一点灯火慢慢变大,原来是一只船。那船径直来到他们的躲水台,船上有人喊:“这是彭滩大队吗?”台上人应道“是”。于是,船上扔给她一个包裹。肖其英捧着包裹,凑到油灯下,上边端端正正地写着“肖其英亲收”5个字。她同丈夫打开来,发现包裹里全是衣服:两套童装,一套男式棉工作服,一件女式金丝绒棉袄。

这是谁送的呢?肖其英想到了许广明,可是,无凭无据,又不敢肯定。带着这种猜想,肖其英常常辗转难眠。一晃,过了年,肖其英跟往年一样,独自带着儿子到娘家去,其英头一次穿了这件棉袄。一会儿,儿子要解手,其英摸摸口袋找手纸,突然,她捏到一片硬的东西,解开扣子,那是在口袋反面,缝得严严的。她细心地拆开线,原来是一个手帕,手帕里包裹着30张10元的人民币,还有一张叠着的没有函头的材料纸。打开材料纸,里边包着一片被剪断的枯黄的玉米叶。材料纸上写着几行字:“君住汉江腹,我住汉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汉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但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肖其英的心突突地狂跳不已,脸也刷地热了。是那熟悉的字迹,是他,是她想忘掉又永远也忘不掉的他!这片枯黄的玉米叶,勾起了她的初恋!那时候的300元钱,无疑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看到钱,她仿佛做了小偷一样。等到儿子解完手,叫声“妈,你怎么哭啦!”她才回过神来。

晚上,肖其英避了丈夫,把钱、玉米叶、材料纸原样包好,又用针线缝回原处。从此,她每天无数次触口,一种无声的鼓励,令她充满希望地活下去。

一年一封书信。十年,就是三千六百五十个滚烫的思念

1978年,肖其英的父母摘掉了地主子女帽子,从此,肖其英可以在众人面前挺直腰杆说话了。

1982年,分田单干,联产承包,肖其英的心动了,她同丈夫商量,决定办一个竹器编制厂。丈夫担心没钱,肖其英却拿出300元钱来。夫妻俩盖起了简易房舍,买了工具,添了材料,请个老师傅,真的办起竹器编制厂来。

那几年,生意的确好,发强和请来的师傅整天的不休息,做出来的篾货还供不应求。肖其英又叫自己的几个姐夫过来帮忙。几年下来,除了开销,也收入了万把元。

这年5月的一天,肖其英正与丈夫吃早饭,村长突然来到,从腋下抽出一封信,说,“其英,这是我第几次给你送信呢?”其英看了丈夫一眼,“这是第10次!”村长又开玩笑的样子,“今天你请客!”他又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这是啥?”其英睁大眼睛,原来是一张1000元的汇款单。

彭发强听着,看着,他虽然没读过书,但这几个阿拉伯数字还认识,再说,他从没听说有谁给其英写信。等村长走后,他问其英,其英就把事情的原委一五一十地告诉他了。

至于她与老知青许广明的关系,彭发强是清楚的,他不计较;但为什么通了10年的信,他却一无所知呢?那件不知来历的包裹里,却隐藏着这么曲折的故事!是的,人在最困难的时候,送几件寒衣就是恩人;那300元钱,无疑是他们家起死回生的铺脚石。现在才明白,其英为什么把那件金丝绒棉袄,珍宝一样地保存。

这个残疾的老实人,坐在那里闷了半天,痛苦地拍打自己的脑袋后,突然一瘸一拐地进到房里,从衣柜里翻出那件金丝绒棉袄,随手提起篾刀,把棉袄按在地上,举刀欲砍。肖其英进房去夺篾刀,棉袄没砍着,发强的右手却划了长长的一道口子,鲜血流了出来。这一天,他们没有编竹器,也没有卖竹器,发强坐在沙发上,一声不响,其英挨他坐着,不住地开导:“发强,我们过了十几年,你知道我的脾气。我瞒你,是怕你心里难受,我死心塌地跟你,无怨无悔,因为我感激你,我也决不会嫌你。”纪明读书成绩也好,现在正在读高三,下半年就可能读大学了。

晚上,其英烧了几个菜,买了一瓶啤酒,等丈夫心平气和地吃饭睡了,她才独自坐在客厅,一遍一遍地读着许广明的信。

“亲爱的英妹,我好想你!”信中写道,“如果不是你的阻止,我每天都会给你写信。

“我们都过了不惑之年,但是,一想起那片含苞吐穗的玉米地,那静静流淌的汉江河,我就会激动不已。

“那时,我太软弱,我一千遍地说:我对不起你!你还记得那300元钱和衣服吗,那是我刚看完电视,知道你们那里淹了水,找我的几个铁哥们凑的;而那片玉米叶呢,是从我们相约的那块玉米地里采的,我把它带回武汉,后来一分为二:你一半,我一半。

“英妹,我读了大学,按母亲战友的意思调到新疆,也有了女儿,然而,我活得好累。我真想回故乡去,哪怕去种地,我也心甘情愿,我学的不就是种地吗?“纪明今年19岁了,要上大学了,寄上1000元,也是我对纪明的一点父爱。”信末附了一句:“我妻子去年患病去世,我现在的亲人只有女儿和你们!”

一句无奈的谎言,了结了这段30年的情缘

肖其英的竹器厂,由于种种原因,1994停业。肖其英早已看准形势,说服丈夫,在附近油田农场承包了50亩地,冒着风险,投进2万多元种上棉花,买车、请工,一年除了开支,净赚2万多。

十几年的艰辛,家里有了小楼房,新增了高档家具,装了电话,买了一台大型拖拉机,请了一个小师傅,家里还有六、七万的积蓄,肖其英成了远近闻名的“老板”。儿子纪明在河南油田上班,每月往家寄300元,可是,肖其英不是一个随便能满足的人。

1996年棉花刚收获,马上要订1997年的土地承包合同,肖其英同丈夫商量,准备明年承包300亩,大干一场。12月,肖其英听人说市农业局调来一个农业专家,而且对棉花生产特别有研究。早上,她风风火火地赶到市农业局。

人们告诉她,专家今天早上到农场去了。肖其英赶回农场,农场书记说,刚才专家听了介绍,对你特别感兴趣,就到你家去了。农场到肖其英的家全是砖头加煤渣的路,肖其英来不及多想,近50岁的人,骑上自行车,一路急驰赶回家。

家门口,只有彭发强拄着拐杖,立在宅基台上,自从竹器厂停业,他已无事可做。肖其英问:“有人来过吗?”“他来了!”“谁?农业专家?”“不,许广明!”“许广明……”肖其英睁亮双眼,喜不自胜,“人呢?”“走了,回市了!”肖其英又骑上自行车。“你上哪去,不准去!”发强第一次吼肖其英。肖其英回过头来,只见彭发强像泄了气的球,瘫坐在身后的竹椅上,一种怜悯之情跃上她的脑际。她真的没走,把丈夫扶到床上,躺下,夫妻俩静坐到晚上,彭发强开口了:“我跟许广明谈起我们明年大承包的事,他完全同意我们的计划,还说一切技术指导由他负责。”这无疑给肖其英吃了定心丸,她甩开顾虑,主动找到场长,签订了97年承包300亩棉田的合同,并按合同交租金6万元。一个多月的时间,她只身一人把种子、化肥、农药全部购回,并做好翻耕、整地的一切准备,然后到市里去找许广明。

见到音容依旧的肖其英,许广明劈头就问:“你今年准备做什么?”“种棉花呀,你不知道?上次你到我们家……”听着肖其英的回答,许广明顿觉惊奇,“上次,我跟发强说,据市场预测,明年我省棉花销路不畅,据气象分析,可能在春天和秋天有两次大的阴雨,还有,你们农场的地碱性过重,我建议种蔬菜,搞大棚……”“行了,你不要说了!”肖其英打断许广明的话,“我把我的家当都投进去了,是指望你的!7万,我近20年的积蓄……”她突然感到这与他无关,“是发强骗了我!发强,你为什么要骗我?”肖其英愤怒地睁大双眼。

这对恋人,在苦苦等候28年之后的第一次相遇,竟然是如此的谈话主题。

果然,1997年春夏之交,足足下了一个月的阴雨,正是棉花结蕾开花的时候,花蕾撒满一地;秋天,当棉花收获的时候,连绵的阴雨又断断续续地下了2个月,棉桃烂得成了稀泥,尽管许广明用了万般手段,积平生所学,还是无济于事,年底算帐,亏了4、5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