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狗咬吕洞宾的典故范文

狗咬吕洞宾的典故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狗咬吕洞宾的典故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狗咬吕洞宾的典故范文

[关键词]文化;差异;习语;翻译

英汉两种语言同属具有悠久历史的语言,在历史的长河中都产生了大量的习语。由于英汉习语都具有极强的概括能力,不仅其形象生动,而且寓意深刻,韵味悠远,为英汉两国人民所喜闻乐见。

一、英汉习语的特征

习语反映出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和心理状态。习语习惯上是指那些搭配固定的词组或短语,其包含的意义往往不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即习语语义必须通过词的固定组合来体现。习语可以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其在表现形式上具有音节优美,音律协调,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等特点。

二、英汉文化差异

(一)方面的差异

佛教与道教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各种社会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汉语中产生了很多与之有关的习语,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而在英美,基督教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影响着人们的言行举止,因而便不可避免的产生了许多与基督教有关的习语。如Man proposes,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也有Go th 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

(二)英汉地理环境的差异

英汉语言中的一些习语的产生与中英两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也有着一定的关系。在中国,是东风为人们送来了春的气息,而英国由于地处西半球,春天的信息却是由西风送来,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Ode to the west wind)就是一首对春天的赞美之歌。另外由于航海业和捕鱼业是英国人赖以谋生的重要手段,因此英语中有大量与航海和捕鱼有关的习语。如over head and ears原是水手们的话,指“淹过头部和耳朵”。现在人们用它表示“没顶地,深深地,完全地”。如:It is evident that the major is over head and ears in love with her.(显而易见,少佐一片痴心恋着她。)

(三)英汉社会习俗的差异

同一事物,在不同文化里有着不同的文化象征。狗在汉语中历来就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义,如“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狼心狗肺”“狗汉奸”等。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看作是人类的朋友。有关狗的习语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如:He is a luckv dog(他是个幸运儿)“to dog one’s steps”(跟某人走),等等。

三、文化差异对英汉习语翻译的影响

由于英语和汉语的习语来源于不同的历史地理文化背景,习语的翻译就有了一定困难。由于习语在理解上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因而我们在翻译习语时,要尽量考虑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尽量正确表达原文的信息,使读者在阅读译文时能获得与阅读原文时的理解和享受。下面是比较常用的几种翻译的方法。

(一)直译法

尽管两种语言的使用者在社会人文和地理方面存在着许多的不同,但是他们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和文化活动在很多方面是相同的,因此语言中也会有许多相同的表达方式。直译法是指在译文中尽量保留原习语的民族特色、语言风格和比喻形象的方法。由于习语是历经许多代人在对事理的不断雕琢中形成的,有些习语的比喻部分非常生动形象,喻义部分是比喻的合乎事理的逻辑推理结果。如果在翻译的时候采用直译法,就可以既传达原语的内容,又保留原语的形象,使译语的读者能够更好地阅读和欣赏。如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石二鸟);To pour oil on the flame.(火上浇油);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物以类聚人以群分);Like father,like son.(有其父,必有其子)。

(二)意译法

由于中英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有些习语在翻译的时候无法找到对等的文字进行翻译,就需要在译入语言中找到可以将原文的事物翻译成译语读者所熟悉的另一种译文形象来表达原来语言中的意义。例如:汉语中的“胆小如鼠”在汉译英中就需要翻译成“as timid as a rabbit”再如,把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译成英文。直译是这样的:When the old man on the frontier lost his mare,who could have guessed it was a blessing in disguise?很明显直译是在讲个故事,但是却无法体现成语要表达的因祸得福的意思。因而应该使用意译法来翻译:A loss may turn out to be gain.

(三)加注法

英汉两种语言中有些习语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或富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或地域特色。在翻译的时候有时为了加强习语文化信息的传递,需要对原习语的典故、文化背景进行注释,这种方法被称作意译加注法。如“The team met its Waterloo in the final”该球队在决赛中惨遭失败(Waterloo滑铁卢为比利时的一个地名,1815年拿破仑的军队在此惨遭失败)这样处理比较恰当,原文中的引申意义和文化含义都显示出来,切合原文语境和风格,颇为恰当可取。显而易见,意译加注法对于翻译具有独特文化含义的习语时是必不可少的。

第2篇:狗咬吕洞宾的典故范文

    [论文摘要]成语作为英汉语言的精华,带有浓厚的历史和民族文化积淀,它的产生和使用在各自的文化中表现出各自的特色,成语翻译历来是翻译的难点。文章从英汉文化差异的视角,阐述文化差异对英汉成语翻译的影响,探讨如何灵活运用英汉成语翻译策略,以尽可能在译文可读性和保留原语文化间寻求最佳平衡点。

    一、引言

    成语是习语(the idiomatic phrases)的一种,是人们在长期实践和使用过程中提炼出的语言结晶。成语一般来自于古代经典、着名着作、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进行英汉成语互译,要处理语言和文化的矛盾,不仅要译出原语成语的形象、喻义、修辞,也要译出其文化含义。如成语“守株待兔”,是中国的一个古代故事,若译为stand by a stump waiting for the appearance of a hare,会令人大惑不解。若译为stick to old practice and refuse to have a change 或是trust to chance and windfall,虽然其意表达出来了,但成语的文化特征已是荡然无存,因而也不可取。可见, 处理英汉成语互译的关键是运用文化差异的视角。

    二、英汉成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如果说语言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那么作为语言的核心和精华的成语更是文化的结晶,集中的体现了各自文化的差异。英语和汉语作为两门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现的是两种完全迥异的文化。

    文化的最早定义是来自英国人类文化学家泰勒,他下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可见,文化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通过比较,英汉成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历史文化四方面。

    (一)地理环境文化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不同的自然环境对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中国属于典型的大陆环境,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耕气氛比较浓厚的国家,土地在人们的生活中显得至关重要,汉语中有相当一部分和土地和农业生产相关的成语。如“挥金如土” “面如土色”“瓜田李下”等等。西方受海岛狭小范围的限制,土地资源十分有限,为了生存发展,航海业和渔业十分发达,英语中有很多关于船和水的成语,如plains ailing(一帆风顺)to go with the stream(随波逐流)、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等等。

    (二)风俗习惯文化

    风俗习惯的差异是文化差异的一个主要方面,在成语当中有较多的反映,特别是在动物形象上。龙在中西文化中代表了两种完全相反的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象征着吉利,汉语中与龙有关的成语一般都含褒义。如“望子成龙”“龙凤呈祥”等。但在西方神话传说中,dragon是一种长着翅膀,能够从口中喷火的怪物,令人感到恐怖。因此,在西方文化中,dragon通常是邪恶的代表,a dragon就常被用来形容飞扬跋扈、令人讨厌的人。

    (三)宗教信仰文化

    与宗教信仰有关的成语也大量地出现在英汉成语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有佛教关的成语有很多,如“借花献佛”“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英国等西方国家,影响最大的宗教是基督教。在人们心中,God具有无上的法力。英语成语中有许多与God相关的成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人们诅咒一个人常说God damn you ,危险过后常说God bless you。

    (四)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指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历史典故。历史典故是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汉语的典故成语多出自《四书》、《五经》或神话传说,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等。英语的典故成语多来自《圣经》,希腊罗马神话或《伊索寓言》等,如:Achilles’ hell,a Pandora’s box等。

    三、英汉成语的翻译策略

    一些翻译理论家,如兰博(Lam Bert)和雷恩(Robins)认为:与其把翻译视为一种双语之间的转换活动,不如把翻译看成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活动。由此可见文化必须纳入到英汉成语翻译的研究范围,王佐良说:“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人们全说,他必须掌握两种语言,确实如此:但是,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

    翻译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成语翻译更应遵循这个原则。奈达说:“The best translation does not sound like a translation”,鲁迅先生讲过:“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为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风姿。”就成语翻译而言,就是能直译的就直译,不能直译的就意译,尽可能在译文可读性和保留原语文化间寻求最佳平衡点,确保在最大程度上将原文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呈现给译文读者,达到“文化传真”的目标。实践当中,英汉成语翻译通常采用以下方法:

    (一)直译法

    直译法,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原成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如:A gentleman’s agreement(君子协定);Wall have ears(隔墙有耳);竭泽而渔(to drain a pond to catch all the fish);前人栽树,后人乘凉(One generation plants the trees under whose trade another generation rests)。直译能够比较完整地保留原成语的比喻形象、民族色彩,可以丰富译语的词汇,使读者体验到一种新鲜感。

    (二)直译加注法

    有些成语,其历史典故文化比较浓厚,直译之外,还需加必要的注释。如a Don Juan 唐磺。 意为风流浪子。Don Juan是英国诗人拜伦作品中的人物,他是一个勇敢、风流的骑士。现在,他经常被用来指代具有这些品质的年轻人。这类成语如果不加解释地直译出来,译文读者一般很难理解其寓意。再如,汉语成语“班门弄斧”:show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the axe before Lu Ban, the master carpenter。如在译文中不加后半部分解释语,只译Lu Ban,恐怕大部分英国读者不知道Lu Ban 为何许人,自然对这一成语的理解会产生疑惑。

    (三)意译法

    意译法指翻译时仅保留原文的意思而不保留原文表达形式的方法。当由于文化差异而无法直译,直译加注释过长,会破坏成语的简洁性和可读性时,就用意译法,灵活传达原意。如英语成语Two friends are hand in glove with each other(亲同手足), to snap and snarl at a kind-hearted man(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汉语成语具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很多情况下在英语中难以用直译法体现,也常采用意译法,虽难以保全成语的文化特色和形象,却能简洁地反映出成语的喻意。如事实胜于雄辩Fact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背黑锅hold the bag,汉语口语中“背黑锅”的说法意指某人干了坏事而责任却落在未干坏事的人身上。英语中把这种情况说成“捧着布袋子”(hold the bag),值得注意的是:英美人讲hold the bag既可能是同犯错误的人,也可能是没有牵连的人。

    (四)直译加意译法

    应注意到,直译和意译是相对而言的,没有一个绝对的界限。在很多情况下,为保留原文形象,并使译文畅达,英汉成语可部分直译,部分意译。如成语“东施效颦”,如意译成Dong shi, an ugly woman, knitting her eyebrows in imitation of the famous beauty Xishi only to make herself uglier,英文读者会由于不知道西施是何许人而无法理解其含义。若采用直译加意译的方法,在上文之后加上意译“blind imitation with ludicrous effect”,其意便一目了然了。在英语中有这样一句成语“Even Homer sometimes nods”,在这句成语后面,译者会加上一句“Even the wise are not always free from error”,正好对应了汉语成语“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五)回译法

第3篇:狗咬吕洞宾的典故范文

关键词: 动物 汉英成语 文化差异

一、 引言

成语(idiom)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历史经验和对世界认知的高度概括。成语有一些共同的特征:结构凝练,含义隽永;朗朗上口,过目难忘;微言大义,回味悠长。成语是文化的积淀、语言的精华(杨铁梁语)[1]。成语的结构相对固定,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因而,各民族的语言中都有丰富多彩、趣妙横生的成语精华。

人类和其他动物都是地球的主人。从历史角度来看,人类发展史也是人与动物关系发展史,人类养育了动物,而动物也养育了人类,互相依存,和谐相处。人类在与动物的长期共处中,经过观察和实践,对动物有了直观的认知并由此产生大量的、与人类对动物认知有关的成语。有趣的是,世界各地的人对某些动物的认知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本文拟在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中人们对动物认知相关的成语,探讨其中的内涵和异同。

二、与动物有关的汉英成语

动物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汉英成语中与动物有关的词语非常之多。潘红在其《英汉国俗词语例话》[2]中列举甚为详尽,本文主要以此为蓝本进行探讨。

1.对同一动物有相同认知的汉英成语

(1)lion/lioness与狮子;tiger/tigress与虎。

在冷兵器时代,在一对一的情况下,人类绝对不是这些凶猛的大型猫科动物的对手,因此,自古以来人类对这些生性凶猛的肉食动物怀有敬畏之心。

英语成语有:as brave as a lion(勇猛如狮);the lion’s share(狮子那一份/最大最好的那一份);have a tiger by the tail(遭遇劲敌);to arouse the tiger in sb’s nature(激起某人的凶残本性)。

汉语成语有:狮、虎被称为“兽中之王”、虎啸生风、虎视眈眈、龙马精神、龙潭虎穴、龙腾虎跃、龙行虎步、龙吟虎啸、龙争虎斗、猛虎扑食等。

(2)serpent/snake与毒蛇/蛇;mouse与鼠;wolf与狼。

毒蛇、恶狼、鼠类等动物对人类生命和财物构成重大威胁,因此,人们对这些动物表达了恐惧、厌恶之情。

英语成语有:the old serpent(撒旦、魔鬼);snake in the grass(隐藏的敌人);mouse about(偷偷摸摸地寻找);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the big bad wolf(使人害怕的人或物)。

汉语成语/俗语有:毒如蛇蝎、巴蛇吞象、鼠目寸光、狼子野心、狼心狗肺、狼戾不仁;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等。

(3)sheep与绵羊;pig/swine(旧)与猪。

人类饲养绵羊和猪以来,从这些动物身上获取羊毛和肉食,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质量,但羊与猪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却迥然不同,人们对羊怀有好感,对猪却心生厌恶之情。

英语成语有make sheep’s eye at(用充满爱意的眼神看某人)[3];separate the sheep from the goats(区分好人与坏人);a sheep among wolves(羊入狼群,善良的人落入一群恶汉手中);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伪装友善的人);teach a pig to play on a flute(教猪吹长笛,做不可能做到的事);make a pig of oneself(狼吞虎咽,大吃大喝);cast pearls before swine(把珍珠丢在猪面前,对方不解你的好意);a pig of something(烦人的事,苦差事)。

汉语成语有:三羊开泰;挂羊头卖狗肉(褒羊贬狗的传统意识);广州市也叫“羊城”或“五羊城”;猪头猪脑、猪狗不如、死猪不怕滚水烫。

2.对同一动物有不同认知的汉英成语

(1)cow(母牛)/calf(小牛)/buffalo(北美野牛,亚洲水牛)/bull(公牛)/ox(公牛)与牛。

在英语文化里,人们对牛的认知因种类、性别、年龄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cow含有“懦弱”、“胆怯”的国俗语义,cow-hearted,cowish均含此义,cow也常用来指“肥胖笨拙的女人”;calf指“愚蠢的胆小鬼”或“稚嫩的人”,calf love指“少男少女对异性短暂的朦胧爱情”、“初恋”;buffalo指“令人讨厌的人或物”;bull指“体壮如牛的人”,也有“恃强凌弱”的含义,John Bull(约翰牛)最早用来贬斥英国当年专横跋扈、骄傲自大的性格,现已成为“英国人”的代名词;ox有“愚笨”、“呆头呆脑”的含义,如as dumb as an ox(呆笨如牛)。

牛既可以充当人类的肉食,也可以充当人类从事农业生产的好帮手,因此,汉民族对牛十分崇尚,与牛有关的词语大多充满褒美之意。例如,力大如牛、气壮如牛、健壮如牛、牛气冲天,用“老黄牛”来比喻“踏踏实实”、“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2)horse/mare与马。

对英国人来说,马不仅在农业方面有重要作用,还是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马在英国人眼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因此,有许多与马有关的成语。例如,straight from the horse’s mouth(直接从马口中得知,有直接证据)[4]。众所周知,小马驹比老马值钱,而马的牙齿数量可以告诉人们关于它的年龄,人们正是通过观察马牙来判断它的年龄并评估它的价值。如:You can take a horse to water,but you can’t make it drink.(你可以牵马到河边,但你不能强逼它喝水);to work like a horse(勤奋工作);a dead horse matter(不再关心);as strong as a horse(非常强壮);eat like a horse(胃口极大);horses for courses(知人善任)。英语中用the grey mare来表示强过丈夫的妻子。

中国人把马当作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和战略资源,而汉语文化常用马来指代“人”,汉语成语大多与此借指有关。例如,犬马之劳、老马识途、马不停蹄、天马行空、马到成功、马首是瞻、单枪匹马、招兵买马。

(3)dog与狗。

狗,这个凶猛的犬科动物,自从被人类驯养后,担负着人类狩猎时的好帮手,看家护院的忠实卫士,日常生活的亲密伴侣,在英语文化中享有极高的地位,被看作是人类的好朋友,甚至是家庭成员中的一员,在成语中经常指代“人”。而在汉语文化中,狗成为贬损的对象,与狗有关的成语、俗语大多数含有嘲讽之意。

英语成语中有a dog’s life(为生活辛勤劳作);dog eat dog(同类之间残酷无情的竞争)[5];be like a dog with two tails(非常高兴);a clever dog(聪明的人);a lucky dog(幸运儿);a top dog(重要人物);dog in the manger(狗占马槽,占着茅坑不拉屎的人);A living dog is better than a dead lion.(活狗比死狮强);a dog returns to his vomit(狗回头吃自己吐的东西,恶习难改)[6];give a dog a bad name(名誉一毁,万难追回);to die dog for somebody(为某人效犬马之劳);to 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助人于危难之中);Every dog has its day.(人人皆有得意之日);You can’t teach an old dog new tricks.(老狗学不会新把戏)。

汉语成语、俗语、歇后语中有:丧家之犬、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狐朋狗友、狗头军师、狗苟蝇营、狗尾续貂、狗血喷头、狗彘不如、狗眼看人低、狗嘴吐不出象牙、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三、结语

表达人对动物的认知的汉英成语十分丰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与动物的关系。许多汉英成语对同一动物的认识和描述是相同的,说明了汉英民族在社会发展的历史中有着相同的经历和体会,人类与这些动物的关系不分地域基本上是一致的,体现了人类社会与动物之间的共性。但是也有许多汉英成语对同一动物表达截然不同的认知和态度,说明了世界发展的多样性。汉英民族对某些动物的不同认知,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环境、地理、动物种类等相互之间的差异,也体现了不同民族的特性。这种认识差异并不代表某一民族对某一动物的认知存在谬误,而是代表了该民族的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进程。探讨与动物相关的汉英成语,说到底,就是阅读和了解汉英社会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与条件、不同的文化背景情况下,人与动物关系的发展史。

参考文献:

[1]牛津英语习语词典.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2005:ix.

[2]潘红.英汉国俗词语例话[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8-90.

[3]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1817.

[4]李玉平.英语习语及其文化源流[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22-37.

第4篇:狗咬吕洞宾的典故范文

关键词: 英汉文化差异 谚语英译 直译 意译

语言之间的交流,实质上是文化与文化的交流。不同的谚语所传递的文化信息不同,这种差异正是翻译的难点。若不处理这些文化因素,则在翻译中难免会出现文化误解或文化流失。由于拥有不同的地理、历史、经济条件,各民族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特点,这些背景和特点同样会影响谚语的措辞和表达,并且经常使谚语翻译遇到巨大的实际困难。事实上,无论是单独运用直译还是运用意译,都不能比较完整地体现所有谚语的背景和特点。因而怎样体现谚语的这些背景和特点是一个急需解决、非常复杂的问题。现分析英汉俗语差异的一些主要表现:

1.历史背景的差异

汉语里的“挥金如土”常被中国人拿来形容大把花钱、浪费金钱,如果直译成英语,就是“spend money like soil”,事实上,英语用”spend money like water”表达此意。这正是因为中国古代重视农业、以农立国的历史背景。英国作为一个岛国,其航海业十分发达,因此有很多关于水的成语和谚语,前文所说的“spend money like water”则是其一。此外,还有“to be in hot/deep water”(陷入困境),“draw water in one’s own mill”(谋取私利),“make one’s mouth water”(使某人垂涎)等。

2.文化习俗的差异

文化习俗是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英国人与中国人对不同的事物、动物、习惯有着不同的文化认知和文化印记。在中国人眼里寓意吉祥、美好、褒义的事物或动物在英国人眼里可能根本毫无寓意或者寓意着贬义,反之亦然。

比如中国人习惯用“松、柏”夸赞一个人坚毅、顽强的品质,因为松柏四季常青、不畏严寒。而在英国人眼里,松柏只是一种树叶不会枯落的树而已,并无特殊的寓意。所以中国人常说的“他像松柏一样坚强”,如果在交际中直译为“He is as strong as a pine tree or a cypress”,就会给外国听者造成很大困扰。在动物形象上,文化习俗的差异则表现得更为明显。在英国的谚语中,“Every dog has his day.”(每个人都有幸运日。),“Lucky dog”(幸运的人)等很多俗语都用狗这个动物形象表达美好的寓意。在英国,人们普遍爱狗,很多人甚至把宠物狗当成自己的儿女,所以有很多关于狗的谚语,且表示褒义。而汉语中狗的形象多为贬义色彩,如汉语的俗语“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狗盗鸡鸣”,“狗仗人势”等。

3.历史典故的差异

英国、中国作为两个拥有悠久历史的两个国家,有着属于自己的民族史和大量的历史故事。英汉两种语言作为承载这些历史事件的载体,根据特定的时间、背景及历史事件,记载了许多历史典故。其中大多数谚语都出自这些历史典故。不深入学习和了解他国的历史典故,是无法正确在译文中表达出原谚语中的思想内容的。如汉语中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弃笔从戎”,“昭君出塞”等,倘若不清楚这些典故的出处,要翻译则有相当大的阻碍。同样,英文中的戏剧、歌剧,不深入了解,也是很难翻译成汉语的。

4.部分词汇表达的空缺

词汇空缺是指两种语言之间的词语非对应现象,词汇空缺是翻译过程中最棘手的一种文化障碍。不同文化之间差异与共性并存,一个民族文化的独特之处多为另一个民族文化的真空所在。“词汇空缺”作为文化真空的产物,直接反映了民族文化的“空白”,分布在文化的各个领域。在英汉互译中,译者的双语文化知识在其成功的翻译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语言的转换只是翻译的表层,文化信息的传递才是翻译的实质。

2015年春节是中国羊年,春节前,我们可以在网络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报道“中国羊年把全世界英文媒体搞疯了!究竟是哪种羊?”,“Chinese New year Manchester:Is it the Year of the Ram/Sheep or Goat?”。英语里,关于羊的表达有ram,sheep,goat,而中国羊年只是简单的一个羊字,并未细分哪种羊,这就是英汉两种语言的词语非对应现象的表现。

在国际交往中,人们喜欢引用本国或外国的谚语,因此,正确翻译谚语在交流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不同的情况,需要采用不同的翻译技巧,将汉语谚语所承载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最大限度地传译给外国读者,帮助外国读者消除或减少语言及文化障碍,从而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下面介绍英汉互译中常用的两种翻译方法,即直译法和意译法,并结合一些实例探讨汉语谚语的英译。

1.直译法

翻译中,采用直译还是意译并非取决于译者的主观意志,而是由语言的本质特点决定的。可以说,语言的本质特点是直译法的必备条件。直译法,通俗一点说,就是使原文和译文在内容、形式、结构上最大限度地保持对等。在不同的文化条件下,由于各国在自然环境、社会发展阶段、社会活动等方面存在相似性,使得各国在文化的某些方面产生相似性。因此,不同语言间常存在着大量相同或相似的概念、词汇、习惯表达等。如许多汉语谚语中“形同意合”的情况都可以采用直译法,这种情况下使用直译法,不仅能形象地表达原文所要表达的内容,还不容易给听者造成困扰。

汉语中的“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就可以直接根据其字面意思翻译成“It’s easy to dodge an open attack but difficult to escape from a clandestine one.”。又如“凡事总有个开头”,可以直接翻译“Everything must have a beginning.”;“一回生,二回熟”,可直译为“Different the first time,easy the second.”,等等。直译法不仅能准确表达出原文的意思,而且有些直译的谚语读起来朗朗上口。

汉语谚语翻译成英文,有些使用意译也能表达出原句的意思,但是会缺乏源语的那种感觉。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可直译为“As a long road tests a horse’s strength,so a long task proves a person’s heart.”,也可意译为“Time reveals a person’s heart.”。意译后的谚语虽很简短,也很贴切地表达出了源语中“时间才能见证一个人真正的内心、内在”这个意思,但与直译后的谚语相比,少了源语中那些具体的形象主体“遥远的路途”、“马”、“时间”、“人心”,并且少了对比,少了结构上的对称,所以不如直译的妥当。

2.意译法

然而,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差异等因素,有时使用直译法翻译后的译文会使听者无法理解,而且很多情况下使用直译会给翻译带来相当多的障碍。在此情况下,译者只能在理解源语文化内涵的背景下采用意译的方法,以免产生诸多障碍。

“一寸光阴一寸金”,其表达的意思是时间和金钱一样,都很珍贵,如果直译,就必须把一寸翻译出来,在英文里比较难找到对应的词,所以使用意译翻译效果更好,“Time is money.”,既简单又贴切,关键是听者易懂。又如“人不可貌相”,可以意译成“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如若直译,可译为“Lose where the sun rises and gain where the sun sets.”,但直译后的英文根本没有表达出此谚语“在一方面失败了,在另一方面成功了”的意思,所以直译后的句子并不妥当。因此可以意译为“What one loses on the swings one gets back on the roundabouts.”,这样一来,既能正确表达出源语的意思,又能让听者一听即明了。

翻译谚语,使用直译还是意译,完全取决于谚语的语言特点和文化背景。只要谚语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不影响译文读者的理解,译者就应该尽可能直译,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精神都输入到译文中,努力减少原句的损失并确保语言的活力。有的谚语出于语言结构和文化背景的缘故,无法直接翻译,或者直接翻译后,译者也难以理解,则应该使用意译。需明确的一点是,无论使用直译还是意译,译者都应该充分地理解源语的意思。

参考文献:

[1]孙桂玲.汉语谚语中的文化对比与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

[2]李迎春.英汉成语的比较与翻译[J].绵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报,2009,10.

第5篇:狗咬吕洞宾的典故范文

关键词:语言;文化;文化差异;习语翻译

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一)生存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不同的自然环境对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华夏民族生活在广袤肥沃的东亚大陆上,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土地在人们的生活中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汉语中有相当一部分与农业和土地有关的成语。如“斩草除根”“风调雨顺”“山穷水尽”“挥金如土”等。

英国则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水。历史上航海曾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英语中也就有了许多与水、鱼以及航海有关的习语。如asweakaswater(弱不禁风),drinklikeafish(豪饮),tomisstheboat(错失良机)、allatsea(不知所措)。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属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odetothewestwind)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Icomparetheetoasummer’sday?Thouaremorelovelyandmoretemperate。

(二)历史典故

从一定角度上说,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与沉淀,汉语中大量的习语都是以本民族的历史、经济、文化、传统、习惯等为基础而形成的,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深远的社会历史渊源,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赔了夫人又折兵”“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也有其特定内涵,如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点)、meetone’swaterloo(一败涂地)、aPandora’sbox(潘多拉之盒)、theTrojanhorse(特洛伊木马,出自希腊神话),arrowofCupid(丘比特之箭,出自罗马神话)。

(三)习俗差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一种象征吉利的动物。在封建社会,龙代表帝王、权威和高贵。因此,汉语中与龙有关的成语一般都含褒义。如“望子成龙”“龙凤呈祥”“乘龙快婿”等。但在西方神话传说中,dragon却是一种长着翅膀,身上有鳞,拖着一条长长的蛇尾,能够从口中喷火的动物,令人感到恐怖。因此西方人视龙为凶残肆虐之物,应该消灭。另外,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arealucky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doghashisday(凡人皆有得意日)。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呢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四)

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和宗教文化,它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的形成以及语言表达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主要信仰佛教与道教。因此,汉语里有许多与佛教、道教有关的成语,如“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另外,中国人还敬奉天神,如“天经地义”“谢天谢地”“天无绝人之路”等。中国历代皇帝也都称自己是“真龙天子”。

在英国等西方国家,影响最大的宗教是基督教。在西方人心中,God具有无上的法力。英语成语中也有许多与God相关的成语。如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Manproposes,God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诅咒一个人时人们常说Goddamnyou,危险过后常说ThankGod或Godblessyou。基督教的教义《圣经》一直被奉为西方文化的经典。英语中许多成语也正是出于此。如fingeronthewall(不祥之兆),castone''''sbreaduponthewaters(真心行善,不求回报)。

从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文化对习语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语言学习者要想正确理解英汉习语并成功地进行英汉习语的互译,就必须首先对英汉两种文化有深刻的了解。

二、英汉习语互译的主要方法

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而语言和文化的紧密关系要求在语言转换中必须进行文化的转换。鉴于此,译者不能只作字面上的直译,必须深入了解字面背后的文化信息,用原作语言及文化知识理解原作,以自己的理解为依据,用另一种对等语言即译语进行各种转换,为译文读者传递原文精确信息,按“功能对等”原则让“读者同等反映”。因此,习语翻译一方面要尽量将原文的意思用“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出来”,用奈达的话说,即是“Thebesttranslationdoesnotsoundlikeatranslation”;另一方面,还要尽力将原文的文化信息展现于译文读者面前,使其了解到原文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主要方法是:

(一)直译法

所谓直译法,是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原成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它适用于一些由于使用的范围广、次数多,其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已经广泛为译文读者所接受的成语。如agentleman''''sagreement(君子协定);armedtotheteeth(武装到牙齿);tofishintroubledwater(浑水摸鱼);纸老虎(papertiger);竹篮打水一场空(drawwaterinabamboobasket)。

直译的好处是能够比较完整地保留原习语的比喻形象、民族色彩和语言风格。但是,如果直译太多或直译不当,则容易使读者感到滑稽可笑或莫名其妙,甚至引起误会或错误联想。如:不到黄河心不死(Untilallisover,ambitionneverdies.),猪八戒倒打一耙(Toputblameonone''''svictim.)“黄河”和“猪八戒”等词汇都含有明显的民族文化特色,如果直译,外国读者一定会百思不得其解,只有以“功能对等”的方式翻译才能在东西方读者中引起与愿意相符的感受。

(二)直译加解释法

为了保留原文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人们更多地采用直译而不是意译,但由于语言所扎根的文化土壤不同,直译很可能会引起歧义和模糊。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加上合适的注解才能传递原文中的文化信息。例如aDonJuan(唐璜,意为风流浪子),tocarrycoalstoNewcastle(运煤到纽卡索,指多此一举,纽卡索——英国一产煤中心),班门弄斧(showoffone''''sproficiencywithaxebeforeLuBan,themastercarpenter),东施效颦(Theuglyimitatesthebeautifulinsuchadestroyedwaythattheuglinessoftheuglybecomesworse.)。

(三)等值互借法

成语的对等是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即比喻意义、比喻形式和感彩。有些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或感彩上都比较相近,这时候,习语翻译就可以采用等值互借法,或称同义习语套用法。这种方法不但可以保留源语的形象、风格,又符合目标语的语言结构和习惯,可以让译文读者轻松理解原文所要表达的含义,从而顺利实现跨文化交流。如burntheboat(破釜沉舟);greatmindsthinkalike(英雄所见略同);turnadeafearto(充耳不闻);adropintheocean(沧海一粟)。

(四)意译法

意译法指翻译时仅保留原文的意思而不保留原文表达形式的方法。当由于文化差异而无法直译,又无同义习语可以借用,加上解释性文字后又会失去习语精粹的特点,最好避开其文化背景,译出其意义即可。如askeletoninthecupboard(家丑)、逼上梁山(beforcedtodosomething)、打开天窗说亮话(franklyspeaking)、毛遂自荐(tovolunteerone''''sservice)。

张玲:文化差异和习语翻译这种方法还适用于那些运用具体、浅显的比喻来说明比较抽象的事理,且语言生动诙谐的歇后语。如“骑驴看唱本——走着瞧”可译为waitandsee,“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可译为tosnapandsnarlatakindheartedman.

三、结束语

英汉各有其自身文化烙印与文化色彩,两者之间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文化对习语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英汉习语也不是不可译的。虽然习语翻译特别是那些含有丰富文化信息的习语翻译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到底该采用何种方法应根据上下文灵活选择。此外,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绝不可只考虑语言的转换,还应增强文化意识,要从跨文化交际的立场出发,采用适当的翻译方式,尽力消除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交际障碍,达到准确介绍异国文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定安.英汉修辞与翻译[M].香港:商务印书馆,1996.

[2]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9.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9.

[4]方梦之.翻译新论与实践[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

第6篇:狗咬吕洞宾的典故范文

关键词: 语言 文化 熟语 差异

《辞海・语言文字》中指出:“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跟思维有密切联系,是思维工具,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没有语言,人类的社会生活无法维持。从它的结构看,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1]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Edward Sapire)关于语言的定义是:“语言是纯粹人为的,非本能的,凭借自觉地制造出来的符号系统来传达概念、情绪和欲望的方法。它是一种文化功能,不是一种生活遗传功能。”[2]语言是人类用来表达思想、传递感情的交际工具。关于文化的定义,历来有众多的说法。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鲁伯(Kroeber)搜集并列举从1871年泰勒开始至1951年八十年间,学者们给“文化”下的定义就有160多种。西方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它的意思是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了这样一个定义,说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在中国,“文化”这个词的意思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周易・贲》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国近代学者梁漱溟说:“文化,就是吾人生所依靠之一切……俗常以文字、文学、思想、学术、教育出版等为文化,乃是狭义的。……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3]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反映文化。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社会团体的成员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语言,而这些不同的语言也反映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及不同社会团体的文化特征。比如生活在雪的世界里的爱斯基摩人描述雪的词汇多达上千个。又如,在中国,亲属的称谓可谓具体复杂,有爷爷、姥爷之分,有奶奶、姥姥之分,有叔父、舅舅之分,有姑姑、姨母之分,有堂兄弟、堂兄妹与表兄弟、表兄妹等之分。而在英语里,一般来说则亲属称谓没有这样复杂,如爷爷、姥爷统称grandfather,奶奶、姥姥统称grandmother,叔父、舅舅统称uncle,姑姑、姨母统称aunt,堂兄妹、表兄妹统称cousin等。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而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已有六千年的历史;英语源自公元五世纪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英伦群岛,至今也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了。这两种来自不同语系的语言是各自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又反映各自民族的文化。

熟语是语言发展的结晶,是语言中定型的词组或句子。英语熟语包括idioms(成语),proverbs(谚语),mottoes(箴言),colloquialisms(俗语),slang(俚语)及allusions(典故)等;汉语熟语包括惯用语、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熟语中有许多属于人民生活经验的总结或对自然规律的认识等,有很多熟语反映了民间风俗的传承,涵化了民俗的要素。英汉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熟语,而这些熟语又反映出了两种语言的不同的文化。

1.自然地理的差异

中国与英国分别在东西两个半球,地理位置截然不同。英国位于欧洲西部的大西洋中的不列颠诸岛上,南面隔英吉利海峡、多佛尔海峡与法国相望,东面隔北海与荷兰、比利时、挪威遥遥相对。英国的领土主要包括大不列颠岛和爱尔兰岛东北部。而大不列颠岛海岸非常曲折,长达11450公里。大不列颠岛地处欧洲大陆西部的中纬带,是典型的海洋性气候。中国位于亚洲东部,濒临太平洋,中国国土辽阔广大,陆地总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五分之一,陆地疆界长两万多公里。位于大陆东部,季风气候显著,大部分地区受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夏季风的影响,下半年雨热同季,温度和水分条件配合良好,为发展农业提供了优越条件。两个国家不同的自然地理位置对各自熟语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反映到熟语里,因此有很多熟语都是关于农业的。如“白露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播种不过清明关,移栽不过夏至关”,“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里头种荞麦”,“苗要好,除虫早”,“桃三杏四梨五年,枣树栽上当年钱”,“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布帛菽粟”,“谷贱农伤”,“拔苗助长”等。而作为岛国的英国,航海业却是相当发达的,曾经一度是海上霸主。航海业的发展也使得英语中出现不少与航海有关的熟语。如go by the board(落空;失败),all at sea(不知所措),all hands to the pumps(情况危殆,要全力以赴),raise the wind(筹钱),show one’s true colors(暴露真面目),with flying colors(非常出色)等。捕鱼业的发展也对英语熟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不少英语熟语与渔业有关。如big fish(大亨),dull fish(枯燥乏味的人),fresh fish(新囚犯),like a fish out of water(处在陌生的环境中;不自在),another kettle of fish(不是一回事),a big fish in a little pond(小范围内出名的人),the best fish swim near the bottom(有价值的东西不会轻易得到),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不要在内行人面前卖弄自己)。岛国的地理位置使得大不列颠岛不仅多雨,而且多雾。这样的特征也反映到熟语里。在英国,下雨已是家常便饭,熟语可以反映出这一点,如as right as rain(像下雨那样正确),come rain or shine(不论情况如何)等。多雾的天气也给英语留下不少熟语,如in a fog(困惑),have not the foggiest idea(完全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等。

2.历史文化的差异

中英两国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各自形成了不少的熟语,为各自的文化增色不少。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遗产、文化典籍,其中记录下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言行及寓言传说等,其中的典故传达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古代文化。如“滥竽充数”、“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纸上谈兵”、“鸿门宴”、“四面楚歌”、“三顾茅庐”、“扶不起的阿斗”、“卧冰求鲤”、“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女娲补天”、“刻舟求剑”、“掩耳盗铃”、“刘姥姥进大观园”等。这些典故都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及独一无二的文化内涵,也反映了民族的历史文化。不了解相关历史的人对典故会感到不知所云。同样地,英语也有不少熟语反映英国的历史文化。罗马人曾占领不列颠长达400年之久,其文化在英语熟语中留下了痕迹,如“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All roads lead to Rome.”,appeal to Caesar,Great Caesar,render to Caesar the things that are Caesar’s,cross the Rubicon,the die is cast,worth one’s salt,thumbs up/down等。条顿人的入侵及斯堪的纳维亚人的入侵的历史都在英语熟语里留下了痕迹。如cut someone to the quick(大伤某人的感情),quick在这里指“皮肉”,尤指“指甲下面一触即痛的”,quick作这个意思解时是古撒克逊语;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冒一切危险/赴汤蹈火)这条习语源自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中世纪判罪法:将嫌疑犯的手浸在沸水里,如果手无损,即定为无罪。rain cats and dogs这一习语来自北欧神话。古代斯堪的纳维亚人的主神是奥丁(Odin),dog和wolf象征“风”,猫象征“雨”,所以cats and dogs就象征“狂风暴雨”;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12进位制是丹麦人征服英国时带进英国的,一直延用至今,从这一习语可以看到古丹麦的习俗:六个对半打,数量一样。

3.风俗习惯的差异

中英两国的风俗习惯也有着很大的差异,在姓名、称呼、打招呼、动植物、颜色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比如,在英语里,名在前而姓在后,相反汉语里是姓在前名在后;红色对中国人来说意味着吉祥、喜气、成功、胜利,而对英国人来说可能就意味着流血、恐惧、暴力等。熟语同样也折射出风俗习惯方面的差异。

中国人以米饭为主食,而英国人以面包、牛油、果酱和奶酪等为家常食品。一些熟语便能反映两国在饮食方面的差异。汉语里有“粗衣淡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茶余饭后”、“礼先一饭”、“生米做成熟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爷羹娘饭”、“看饭吃菜”、“量体裁衣”等;英语里则有earn one’s bread(赚钱糊口),take the bread out of one’s mouth(抢走某人的饭碗),bread and butter(谋生之道),big cheese(大人物),the greatest thing since sliced bread(最受人欢迎的人或事),butter up(巴结),jam tomorrow(可望而不可及的事物),money for jam(容易做的事)等。熟语也折射出中西方在看待动植物方面的差异。汉民族崇尚梅、兰、竹、菊、莲等植物,这些在汉语熟语里都有所反映。如“雪胎梅骨”、“梅花香自古寒来”、“盐梅舟辑”、“兰质蕙心”、“空谷幽兰”、“沅醴兰”、“势如破竹”、“胸有成竹”等。这样的文化内涵是中国特有的。中英两国的人对狗有着不同的传统看法。这在熟语中就能看得出,中国人一般厌恶它,常用狗来形容和比喻坏人坏事,比如“狼心狗肺”、“鸡鸣狗盗”、“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狐朋狗友”、“狗仗人势”、“貂不足,狗续尾”、“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等。而英国人大都对狗有好感,认为狗是忠实的朋友,常用狗来比喻人的生活。如lucky dog(幸运儿),top dog(要人;大亨),clever dog(聪明的小孩;伶俐的小伙子),sea dog(老练的水手),an old dog barks not in vain(老年人做事有经验),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都有得意的日子),Love me,love my dog.(相近于汉语的“爱屋及乌”),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有功者受赏)。中英熟语也体现出了两国在人名习俗方面的文化差异。张、王、李、赵这四个姓是汉语里最常见的姓,常用来泛指一般人、普通人,如“张王李赵”、“张三李四”、“张甲李乙”、“指李推张”、“张冠李戴”、“张公吃酒李公醉”、“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王麻子吃核桃――里外出点子”、“王小二敲锣打鼓――穷得叮当响”。在英语里,Jack是个非常普通的英语人名,很多男子都叫Jack,它的意义后来转化为“普通人;男孩;男人”等,英语里有很多由Jack组成的习语,如every man Jack(人人;每个人),Jack and Jill(小伙子和吉尔),Jack is as good as his master.(伙计不比老板差),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工作上会使一个人变得迟钝,没有朋友)。Tom,Dick,Harry也都是英语中普通人的名字,习语every Tom,Dick,Harry泛指普通老百姓。

4.的差异

宗教作为一种人类的社会现象,早在原始社会已经产生,它是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宗教是不同文化的表现形式,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色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体现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宗教对语言的影响同样也反映到熟语里。

佛教虽是外来宗教,但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却是多方面的。佛教对汉语的发展起着深刻的影响,佛教的流传,使佛语、佛典、佛偈大量渗入社会生活,并失去了佛教含义而具有了社会含义,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俗语、谚语和惯用语。如“一尘不染”、“心心相印”、“五体投地”、“火烧眉毛”、“恍然大悟”、“飞蛾扑火”、“无事不登三宝殿”、“三生有幸”、“烧香赶走和尚――喧宾夺主”、“金刚化佛――更神奇”、“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庙小菩萨大”、“临时抱佛脚”、“现身说法”、“当头棒喝”、“万劫不复”、“一个和尚挑水吃,二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不看僧面看佛面”等。道教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给予了巨大影响。在汉熟语里能找到道教文化的身影。如“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道骨仙风”、“仙山琼阁”、“赶着王母娘娘叫大姑――想沾点仙气”、“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铁拐李背何仙姑――将就”、“王道士画符――自己明白”、“太极拳的功夫――软中有硬”、“姜太公算卦――好准啊”、“问天买卦”等。基督教在西方占有独特的地位,它在罗马帝国后期已被罗马统治者定为国教,后来逐渐扩散到整个欧洲,乃至世界其他地方。基督教文化可谓是英语文化的特色之一。基督教的神论观念经典是《圣经》,在西方社会,《圣经》成了名副其实的大众读本,文化启蒙教材。《圣经》中的故事或故事中的人物进入英语口语、俗语,其中很多的句子和短语也成为习语。如at the eleventh hour(在最后时刻刚刚赶上),doubting Thomas(不肯轻易相信别人的人),go to Jericho(遥远的地方),old Adam(本性的罪恶),Job’s comforter(只会增加对方痛苦的安慰者),spoil the Egyptians(逼敌人供应所需物质),all things to all men(八面玲珑),the apple of one’s eye(珍爱的人;掌上明珠),broken reed(不可靠的人),cast one’s bread upon the waters(做好事而不期望报答),beard the lion(奋勇追敌人),beat the air(徒劳),sow the wind and reap the whirlwind(干坏事必将遭到加倍惩罚,恶有恶报)等。从这些与宗教有关的熟语可以看出宗教对语言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看出不同国家人民在方面的差别。

英汉熟语不仅体现了两国自然地理、历史发展、风俗习惯、方面的差异,也能体现两国人民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及两国文学艺术、体育娱乐等方面的差异,当然熟语也反映出两国在一些方面的相似或相近之处。学习熟语未尝不可以作为一种学习和认识异域文化的好途径。学习外语不仅仅是学习其词汇、语法,更要学习其文化方面的内容,这样不仅能够更多地了解异域文化,通过对比、比较,也能对自己的文化有进一步的理解,通过学习别人的文化来更好地发扬和保护自己的文化。

参考文献:

[1]辞海・语言文字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78.3.

[2][美]萨姆瓦等著.陈南,龚光明译.跨文化传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3]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

[4]孙利民.语言与文化.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精选范文推荐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