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就业安全教育范文

大学生就业安全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就业安全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大学生就业安全教育范文

[论文摘要]在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走向社会化、市场化、法制化的今天,面向大学生开展就业法律素质培养,使其提高法律意识和增强法制观念,是防范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被侵权和引导大学生遵纪守法的有效途径。文章通过分析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构建法律素质培养体系的重要性及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提出从树立正确观念,重视大学生就业法律素质培养;制订科学的大学生就业法律素质培养计划,丰富就业法律素质培养的方式及内容;建立大学生就业法律咨询援助机构等方面来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法律素质培养的体系。

[论文关键词]法律素质;职业发展;培养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竞争日益加剧,就业形势日趋严重,已经为大学生就业带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然而在大学生就业发生改变,人才培养模式走向市场化,当就业率成为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效果和专业未来发展的重要依据时,全国各大高校在对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时,基本上强调就业观念和就业技巧的培养,时常忽视了法律素质的培养。一方面,部分用人单位利用大学生法制安全意识淡薄的特点,设置收费陷阱、扣证陷阱、试用期陷阱、培训陷阱等,侵害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大学生很容易被卷入劳动纠纷中。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大学生不懂法、不知法,心存侥幸,不能做到诚实守信,而走上违法甚至犯罪的道路。因此,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加强法律素质培养是大学生学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需要,是高校提高就业指导效果和完善就业指导职能的需要,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化、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构建法律素质培养体系的重要性

(一)构建大学生就业法律素质培养体系是帮助大学生学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需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就业逐步走向“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市场模式,各种招聘活动和形式不断涌现,用人单位参差不齐,有些用人单位利用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法律意识匮乏、维权意识淡薄等弱点,屡侵大学生合法权益。因此,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构建法律教育体系,帮助大学生了解法规、政策、树立法律意识;学会辨别就业过程中出现的虚假现象,以免上当受骗;用法律的理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有效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是非常重要的。

(二)构建大学生就业法律素质培养体系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价值观的需要

在近几年的毕业季里,一些大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工作职位,增加自己的求职“资本”,铤而走险,私刻公章伪造荣誉证书、等级证书或是职业资格证书,而这种行为一旦被用人单位发现,不但会失去这份工作,而且还要承担法律责任。大学生不能诚信就业,一方面是由于就业法律意识淡薄,另一方面是由于就业法律知识匮乏所致。

(三)构建大学生就业法律素质培养体系是高校提高就业指导效果和完善就业指导职能的需要

201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660万人,2012年更是达到了680万人,呈明显上升趋势。大学生本人、高校及社会的压力不断增加,就业率也成为评价一所高校的重要指标。为了提高就业率,帮助毕业生就业,许多高校都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内容偏向就业观念和就业技巧方面,缺乏有效的法律教育。在法制化、市场化经济下,在机遇与挑战并有的形势下,要让大学生顺利地、正确地、满意地就业,高校在对学生开展就业指导时应当顺应时展的需求,加大法律教育,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育体系,指导学生依法就业和学会自我保护,从而强化大学生法律意识,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的建设。

(四)构建大学生就业法律素质培养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化,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

当依法治国方略确定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各行各业都已纳入法制化的轨道。目前,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他们已成为社会就业和经济建设的重要主力军之一,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大学生初次就业经验不足,与用人单位相比应属弱势群体,也常常因法律缺乏而被侵权。然而,大学生就业事关一个人,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地区,如果处理不好或是不及时,也是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的问题。因此,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构建法律教育体系在当前的就业形式下具有现实意义,尤为重要。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法律素质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有关就业法律的课堂教育投入不足,形式单一

目前,许多高校在教学计划中给予法律知识教授的比例极少,学生得到的法律知识渠道非常有效,多数学生仅仅是在《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门课程上对法律有所涉及性的学习,而且该门课程大一就开设,课时少,学生都不重视。在就业指导课中,关于就业法律教育也往往只有一两节课时,其中还包括就业安全教育和社会保险知识教育,就业法律知识的讲解往往一带而过。其实,教育大学毕业生依法就业、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不是一两天或一两节课所能做到的。

(二)高校在开展就业指导时,定位存在一定的偏差

目前许多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帮助学生就业,几乎将所有就业指导工作的重心放在了就业观念和就业技能方面,而没有指导学生如何掌握劳动法律法规,没有教学生怎样去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这种模式下,很多大学生能就业,但不能安全就业,因为他们缺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法律知识,或是不懂得自己的一些就业行为已经触犯法律。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法律素质培养的师资力量有限

目前,许多高校负责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教师主要由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和辅导员老师组成,这些教师学科背景各种各样,平时也常常忙于日常事务,很难有时间静下心来研究相关法律知识,就更难针对性地为大学生提供法律指导,这完全不符合师资职业化和专业化的要求,大大制约了就业法律的指导效果。

(四)大学生对学习就业方面的法律知识不重视,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

近年来,为了保障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开展,国家和各地方政府都制定了一系列就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然而许多大学生对这些法规政策知之甚少,从思想上就根本不去关心,不知其重要性,不知这些法律与自己的关系,对自己有哪些帮助,造成许多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不知怎样去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甚至合法权益被侵犯都不知道。同时,由于个别大学生法制观念淡薄,在就业过程中,求职心切,铤而走险,通过造假的方式增加自身就业资本,从而让自己顺利就业。而对这些行为,许多大学生都声称自己只知道这是欺骗,没想到这是违法的,不知道能产生严重的后果。

(五)当在校大学生或是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发生法律纠纷时,无法得到高校或母校的帮助

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由于自身原因,当其遇到法律纠纷时,不知道自己该怎样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能得到哪些法律救济,应该去找谁帮助自己,因而使其陷入茫然之中。这时,作为大学毕业生坚强后盾的高校应该为毕业生提供任何帮助。在我国各高校中均未建立专门服务于大学生的法律咨询援助机构,认为只要学生顺利就业即可,没有从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出发,没有能意识到只有为毕业生提供法律服务才能实现自身作为高校毕业生坚强后盾的作用。

三、大学生就业法律素质培养的思考

(一)从树立正确观念,重视大学生就业法律素质培养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59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因而高校要充分认识到针对目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法律问题,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培养应摆在较高的位置。高校就业指导要树立正确的指导观念,充分意识到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法律素养和法律观念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也是高校教育的重点之一。高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学生为本,转变思想观念,注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只有大力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加大法制观念的教育,使每位大学毕业生知法、守法、懂法、用法,依法办事,才能使大学生顺利进入社会大环境,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才,才能使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顺利进行和发展。

(二)制订科学的大学生就业法律素质培养计划,丰富就业法律素质培养的方式及内容

首先,在大学毕业生中将就业法律教育作为重要的就业指导课内容。目前有的高校在全校范围开展的就业指导课程中也涉及到一些法律问题,但由于时间、场地等原因,法律教育的效果不明显。而在以往的课堂讲授过程中学生所提问题能反映出他们对法律知识的渴望。所以,可以将就业法律教育作为就业指导课中的重要内容。当然,在课堂教育中应突出大学生的维权意识教育、契约意识教育、合同意识教育、司法救济意识教育、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并引导学生自学有关就业的法律知识。

第二,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法律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逐步建立一支精通就业法规、政策的师资队伍,提高就业指导的实效性。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就得有一桶水”,在教师要教授学生全面、细致的法律知识时,其自身就必须有更多的就业法规、政策知识,学校就要建立一支真正精通就业法规、政策的师资队伍。学校可逐步建立起专兼职相结合的法律教育教师队伍,通过送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对就业指导教师开展就业法律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第三,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法律意识,让学生学会自我保护。高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增强其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学会自觉遵守法律,依法办事。同时,要突出维权教育,使大学生知道当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时,可以选择怎样的救济途径,敢于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当然,这需要学生充分了解相关法律知识。由于大学生们基本上都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高校还应在就业法律指导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自律意识,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强化大学生对就业协议重要性的认识,慎重选择,认真履约,避免陷入合同陷阱。高校也应当重视培养大学生自我提高法律意识的能力,引导学生认清社会形势和就业现状,培养学生学习就业法律知识的兴趣。

第四,创新宣传形式,充分利用模拟实践教育,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就业法律知识。(1)大学生就业指导法律教育的形式应当尽可能的丰富,高校不但可以通过就业指导课、就业讲座的方式进行,还可以通过咨询、个别辅导、法律援助、跟踪服务等多种形式开展,不拘一格,达到实效。(2)丰富宣传形式,如发放就业法律指导宣传手册,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关就业法律知识,并将其上传到网络,便于学生自学;设立专门的宣传橱窗进行宣传;利用校园广播、校内刊物等宣传媒介传播就业法律知识。(3)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模拟实践教育方式,通过组织模拟法庭,参加庭审旁听、开展案例分析讲座、法律知识竞赛、主题班会、模拟招聘会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法律知识的过程中,实现寓学于乐,更加容易的接受就业法律知识。

(三)建立大学生就业法律咨询援助机构,为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提供法律援助

第2篇:大学生就业安全教育范文

 

一、高校贫困大学生概况

 

高校贫困大学生,主要是指其家庭所能募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

 

据调查和统计分析,高校贫困大学生主要来自五个方面:一是来自经济社会和文化比较落后的农村或偏远山区困难家庭;二是来自家庭人口众多且失业人数多或低层劳动力多的困难家庭;三是来自家长年迈而劳动力弱、家庭上学子女多且子女上学费用负担重的困难家庭;四是来自家庭有病人或残疾人的困难家庭;五是来自因家庭成员发生重大意外事故或疾病造成家庭经济变故的困难家庭。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心理状况及存在问齒

 

1.思想方面。大部分贫困大大学生思想积极向上,政治态度端正,但思想觉悟及社会责任感有待提高。一是虽然大学生总体关注时事政治,具有良好的爱国热情,但往往不能很好地把国家、社会和自身结合起来,缺乏社会责任心。二是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思想天真、简单,品性淳朴、直率,但由于长期地处边远地区或农村,地方经济及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社会开放程度不高,信息渠道不畅通,导致他们社会见识少、阅历浅、社会信息存储量匮乏等特点。三是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存在“学习好便能就业好”的思想,虽然他们在校学习刻苦勤奋,但却忽视了思想素质、综合能力的培养,很少积极参与各社团及社会实践活动,在学习生活和就业过程中,表现极其缺乏社会工作经验和人际交往能力。

 

2.心理方面。高校贫困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上承受着较大的压力,主要体现在:一是自卑心理。高校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拮据,常为生活犯愁,与衣食无忧甚至花钱阔绰的学生相比,在经济消费上形成巨大反差。久而久之,其情绪易低落。二是孤僻、自我封闭心理。高校贫困大学生由于自卑,在人际交往中缺乏自信,容易使其心灵封闭,不愿主动与他人交往,不善沟通和人际交往,从而导致性格内向、孤僻。三是焦虑心理。由于高校贫困大学生想通过学业来改变命运,在校十分注重学习成绩,无形之中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一旦面对全新环境和生活的种种考验,或面对严峻的就业和激烈的人才竞争形势,容易诱发焦虑情绪。四是妒忌心理。由于高校贫困大学生无法正确地认识、评价及定位自己,经常容易受周边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同学影响而产生妒忌心理,并成为学习、生活及就业过程中最大心理障碍。五是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还存有虚荣、功利、空虚无助、偏执等其他不健康心理问题。

 

三、影响高校贫困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成效的主要缘由

 

1.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受国际金融危机深度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放缓,创业就业机会短缺,人才竞争激烈,形势严峻。这既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大学生就业、校园安保等工作提出新要求,又给高校大学生特别是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求学、就业、创业带来新压力。

 

2.政府监管缺位和社会不良风气侵袭,给高校贫困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带来新问题。国内正处发展模式转型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加上诚信缺失,公正失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盛行,诸多社会问题对正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的高校大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思想产生深刻影响。加上科技网络信息技术发达但政府监管又失力,社会诈骗手段多样,部分高校大学生因经不起诱惑而上当受骗或走上歧途。

 

校园周边地区治安复杂,给高校贫困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带来新压力。少部分学生因恋爱、创业或追求自由等缘故私自在校外租房居住,有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节约开支而租用简陋、安全系数低下的出租屋居住,容易发生学生伤害事件和物品失窃案件。

 

4.高校安全教育管理机制不健全,给高校贫困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带来新影响。一是学校安保工作边缘化状况仍未改变,在安全教育管理工作上的人力、物力、财力投人相当匮乏。二是学院安全宣传教育形式传统、单一,宣教成效不明显,特别是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三是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理念及体制滞后,未能有效结合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展教育管理丁.作,远不能适应和满足新时期安保T.作需要,学生经常不服管、不服教,特别是面对高校贫困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系统性、个性化教育管理成效甚微。四是校园自身安保工作体制不顺畅。受执法权限的限制,对校园内外发生的各类案件,高校不能及时查处,矛盾不能及时化解,,五是受安保专项经费短缺限制,从事安保工作人员队伍综合素质不高,安保管理服务理念落后。六是随高校后勤社会化推进,部分高校安保工作由物业公司承包管理,在具体管理过程中“重管理轻宣教、重形式轻实效”现象屡见不鲜。

 

5.高校贫困大学生安全意识和防范本领薄弱问题突出,给高校安全教育管理工作提出新要求。一是学生大多数来自贫困农村或偏远地区,因地方教育资源短缺、教学方式传统、受教知识面单一等因素影响,使学生对国际国内局势认识不足,社会发展形势认识不清,国防意识、安全意识、法制意识十分薄弱。二是学生社会见识少,阅历浅,上大学后便对城市里的新生事物充满新鲜感和好奇心,但自身抗诱能力却十分薄弱,容易因“贪小便宜”而上当受骗。三是学生为缓解学习生活经济压力,更好改善学习生活条件,在校迫切要求参加校外兼职以获得兼职薪酬,但有时因盲目过度追求高薪而忽视安全风险,易被不法分子利用、误导从事违法犯罪工作,走上歧途。五是学生心理受挫能力差,一旦上当受骗或遭遇重大挫折后,容易出现心理障碍且无法自行疏导解压,严重时便会滋生厌世心态和轻生观念。

 

四、加强和改进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的几点工作建议

 

1.将安全教育工作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一项十分重大教学教育任务。面对国际新形势和国内新常态,面对高校安全教育管理工作新要求,面对高校贫困大学生的特殊性,各高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校园内广泛深人开展以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应有所侧重加大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并切实将安全教育管理工作融人其中并有机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丰富,更贴近实际,更有价值意义。充分让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更好认识当前国际形势和国内国情社情,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鼓励他们从自身实际出发,合理规划人生。

 

2.将安全教育工作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进一步强化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新生人学时,各高校应及时建立高校贫困大学生档案数据库,各心理健康咨询和宣教单位或机构应及时开展心理测评和心理健康宣教活动。在活动中,应秉承“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理念,切实加强“生命无价”“生命至上”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和安全宣教工作,既要帮助他们增强心理健康和安全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节能力和情绪自控能力,又要帮助他们掌握卫生保健方法和安全防范技能,培养积极进取人生态度和健全人格。特别应加强家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受挫能力,教会他们在遇到重大挫折或困境时懂得求救和自救方法,消除自暴自弃和轻生念头。

 

3.将安全教育工作融入大学生资助育人体系,进一步优化高校贫困大学生的资助育人模式。高校贫困大学生人学后,各高校应根据其家庭经济情况进行有效核实和分类资助,在加大资助力度和广度的同时,应坚持“资助与育人并重”原则,在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励志感恩公益活动的同时,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安全教育管理,帮助学生学习安全知识,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掌握安全防范技能,防止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勤工助学活动和就业创业过程中上当受骗。

 

4.将安全教育工作融入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进一步强化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培养。高校贫困大学生在创业或就业时,一般会面临几大问题。一是就业心理不成熟不健全;二是能力素质与实践经验相对缺乏;三是心理问题及心理障碍难以排解;四是就业途径单一且择业范围狭窄;五是就业费用过高且开支负担过重;六是社会关系资源约束且相当匮乏。面对这些问题,各高校应有针对性开展职业发展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必要时开展就业心理辅导工作,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敢于直面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应加强法制安全教育,切实帮助他们学习法律和安全知识,使他们知法、守法和学会用法,增强就业创业安全防护和维权能力,实现平安就业和合法创业。

 

参考文献:

第3篇:大学生就业安全教育范文

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近日出炉。报告了大学生就业“绿牌专业”(失业量较小,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高的专业)和“红牌专业”(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专业)。根据大学生就业率来划分大学专业的“绿牌专业”“红牌专业”,值得商榷。大学专业不能以就业率来论优劣、论英雄,一个专业的就业率高,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社会需求量大,岗位充足;二是行业门槛相对来说比较低。社会的分工不同,每一个专业都有存在的理由,简单地厚此薄彼,甚至动辄亮“红牌”,终究要顾此失彼。

(孙建清)

语文教材“铁肩”担传统文化

近日,语文出版社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教材共有40%的课文被替换,同时,古诗文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比重有所增加。在当今学术语境下,增加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比重很有必要。开放的中国保持独立自主,不仅体现在政治与经济层面,也必然体现在文化层面上。当我们强调创新时,应该意识到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也是创新的一条必由之路。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各种思潮也随之泛起,在各种文化交融和碰撞中,如不能使我们的优秀文化保持独立性,并且得到良好的继承与发展,恐怕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只能成为一句空话。所以,教育工作者在百舸争流中如何竞先,诚然是“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宋 晖)

允许公然要分是给规则公平减分

近日有媒体报道,在大学里,学生向老师“要分”已不仅仅是部分怕“挂科”的成绩落后者所为,很多“学霸”也加入到这个队伍中,其中为出国而奔走的不在少数。公然要分作为一种失范行为,不仅干扰了高校老师自主的教学裁量权和评价权,也会对其他学生造成相对的利益剥夺,损伤教育公平。在大学校园里,学分绩点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申请出国留学,还会影响到奖学金评定、保研资格等事关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大事”。如果老师打分不能做到“一碗水端平”,显然会触碰大学生关于权利和利益的敏感神经。(杨朝清)

污点竟成“招牌”

据媒体报道,记者采访、梳理发现,近年来陆续曝光的考试舞弊(泄题)案背后,总有考试培训机构的身影,而且是黑色利益链中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多名业内人士表示,考试培训行业竞争秩序日益遭到破坏,甚至此前涉及泄题事件的某些培训机构,其“污点”转化为招生新“招牌”,“劣币驱逐良币”让行业环境更加恶化,也不断危及考试的公平公正。(王 铎/绘)

为了孩子,请严把塑胶场地质量关

针对新近出现的疑似“毒跑道”事件,北京市教委6月13日作出决定,“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立刻会同各相关部门着手制定中小学塑胶操场和跑道的建设和监测标准。在新标准出台之前,各校所有在建或待建操场暂停施工”。一边是孩子的种种身体不适,甚至体检报告的指标异常;另一边却是疑似“毒跑道”的检测合格。冷冰冰的事实,让我们不禁质疑,到底是“国标”有问题,还是另有原因。在“毒跑道”事件的真正导因还没有确切结论前,果断拆除那些疑似“毒跑道”,暂停在建和未建的塑胶场地项目,不失为明智之举。不要让各种“合格”结论消解了我们的警惕,等一等新的检测标准,等一等专业的检测机构,等一等严格的追责机制,毕竟,孩子们的健康和安全比什么都重要。(冯雪梅)

辣条不该是贫困儿童的“营养午餐”

国家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让孩子们吃上了免费的营养午餐。但对于那些中西部偏远地区学前班和幼儿园的学龄前孩子们来说,能够吃上一顿有肉有菜的午餐却并不容易。有的孩子,中午甚至靠吃辣条、方便面填饱肚子。就目前而言,“营养午餐”只能惠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儿童,但是,在诸多贫困地区幼儿园儿童要靠吃辣条充饥的现实语境下,地方政府是不是该有所作为。要知道,国家政策不是从天而降的,国家政策不仅需要来自基层的声音,也需要来自执行者的行动实践。儿童问题,考验的是一个社会的良心,考验的是地方官员是否真正做到对儿童负责。深远地说,这很大程度上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更加关涉良心和责任。

(才让多吉)

安保是摆设?

《法制日报》记者日前调查发现,湖北省武汉市多家私立学校安保规定多是“自行其是”,如“贵重物品丢失,责任自负”“报校领导同意后向公安机关报案”等。武汉警方呼吁,有关部门应当重视并加强对学校特别是私立学校安保工作的考核、监督和指导,消除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保护未成年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

(石向阳/绘)

6岁娃开三轮车不只是“家事”

广西一父亲醉酒,其6岁儿子开着三轮车穿行十多公里将不省人事的他运回家中。当人们解读着这个故事,心痛那个娃,痛斥那个爹的时候。是否想到在诸多成年人监督的公共道路上,却为何没能阻止一个6岁的孩子进行生死一线的危险驾驶。因为人们总是习惯而冷漠地将孩子划入“家庭”保护的范畴,将孩子视为父母的“私物”,以至于忽略掉我们其实对他们负有责任。孩子不可能被永远狭隘依附于父母和家庭的保护之下,当孩子开着三轮车上路的那一刻起,每一个人都不只是旁观者,保护孩子,须有我们共同的担当。如果不保持对“不幸”的预防本能,那悲剧的发生,就会因共同的失守,成为必然。

(曾 茜)

“高考后”不应成安全“黑洞期”

高考刚刚结束,就传来令人痛心的噩耗,广东省揭阳市几名刚参加完高考的学生,在一水库游泳发生意外,致3男1女死亡。几乎每年的高考之后,都有毕业生发生意外。高考后学生的“放松”往往成为安全“黑洞”,在刺痛社会、撕碎家庭的同时,也成为拷问安全教育的一面镜子。无论是学校和家人,都应当负起责任,提高警惕,帮助孩子平稳度过这一“黑洞期”。高考之后,学生频繁发生意外,有多种因素的作用。针对这些原因,一方面要改进学校的安全教育,并强化学校对高中毕业生的安全教育责任。另一方面,家长要及时对孩子进行引导,对他们的活动进行安全评估,帮助他们从事更加积极安全的娱乐活动。(廖德凯)

第4篇:大学生就业安全教育范文

关键词:经济危机;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对于就业压力日益严峻的中国人才市场来说,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就业将遭遇多方面的挑战和挤压。随着高学历就业人数的逐年增长,以及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就业人员综合技能要求的提高等客观因素,都不同程度的加剧了本不乐观的就业形势。据统计,200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为610万人,比2008年559万增加了51万人2007、2008年未就业的毕业生同时会挤压2009年毕业生就业空间,高校毕业生成为了继下岗职工之后最受关注的群体。加上以2008年9月美国雷曼兄弟投行宣布破产为标志的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及其影响的日益扩散,在整体环境堪忧的情况下,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或许将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巳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普遍关注。无疑,引起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客观方面的因素,如就业政策、制度滞后、就业环境不理想等等,也有主观方面的因素,主要是大学生自身在思想、观念和素质上存在偏差,不能适应新的就业形势。从主观方面看,就业价值观上存在的偏差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如果这些大学生自身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就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准确把握经济危机下大学生的就业观现状,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科研的重要课题。

一、全球经济危机下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现实表现

就业价值观是大学生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在社会需要与客观事物所能满足这种需要的关系之间产生一种关于职业与就业行为的观念,也就是大学生对就业的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评价、决定取舍的思想观念。它是大学生就业过程内心的”指路灯”,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精神和物质生活行为,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行为。包括就业价值目标取向、就业价值评价标准、就业价值实现手段等方面。

(一)就业价值目标取向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

社会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自我价值只有通过社会价值才能实现,这是我们一贯坚持的理念。在知识经济高度发展的当经社会,到处充满了残酷的竞争与淘汰。大学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不断提升自己去迎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社会也在严格地挑选着每一个人。这样,大学生不仅面临狭窄的就业空间,同时又不可避免的抱怨社会的残酷。日益扩散的经济危机只是更加剧了这种现实。

当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之间的差异日益扩大时,当代大学生在就业选择的过程中又陷入了追求自我价值与追求社会价值的矛盾之中。有些大学生社会价值观念比较淡化,择业时更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以自我为中心,只关心个人的价值实现与实际物质利益的得失,个人主义倾向较严重。另外,还有不少大学生在择业价值观上崇尚自我,推崇的是西方式的个人奋斗和自我的营造。他们对就业问题观察与思考的核心,是个人中心论,至于个人与社会的结合只是兼顾考虑。

2009年90周年前夕,《人民论坛》杂志联合有关单位和专家,采用问卷调查、网络调查和专家调研等方式在人民网、人民论坛网等进行网络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个人选就业价值目标取向择趋务实,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48.2%的大学生选择“健康快乐的生活”,28.9%的大学生认为人生价值首先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重待遇”、“怕吃苦”等心态。在面对“你会接受一份个人收入较少,但对社会贡献较大的岗位吗”的提问时,58.5%的受调查者选择“不会”,22.2%选择“可以考虑”,只有19.3%选择“会”。在选择工作单位时,有59.2%的人把“经济收入”放在首位,24.3%的人把“有利于施展个人的才干”放在首位,有14.7%的人把“有利的晋升机会”放在首位。

由此可见,个人发展前途、能否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是当代大学生就业的主要目标取向之一,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个人目标的追求主导着大学生的就业行为。

(二)就业价值评价标准明显呈现出不确定性和矛盾性

就业价值评价是大学生就业价值观中的核心问题,它是大学生按照一定的社会价值标准对自己或对他人的行为或客观事物进行善恶判断和评论、表明褒贬的态度。大学生就业价值评价标准又受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制约。在社会转型时期,传统价值观与新的社会价值观不断冲撞,面对这些,即将踏人社会的大学毕业生不明白自己到底应该坚持什么,扬弃什么。

社会现实的急速变化使大学生在就业价值的评价标准判断上呈现出一种不确定性与矛盾性。如在肯定以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为标准来判断个人价值的同时,又时常不完全以对国家有所贡献作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这种就业价值评价标准选择的矛盾性和不确定性,充分反映了部分大学生在标准选择问题中的复杂心态。

大学生面对新形势下的就业压力,尤其是就业愿望与就业现实形成的强烈反差,使大学毕业生的思想产生了许多新的困惑。现实的就业困境让我们看到更多的大学生学习的出发点与归宿就是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摆脱经济困境,更多地寻求物质利益的满足。而残酷的社会现实已让很多人只要能找到工作,有口饭吃就知足。哪里还能想到把为社会发展作贡献作为就业的第一目标。可以这样说,是现代社会中的急功近利行为和偏激浮躁情绪导致了大学生就业中的功利主义倾向。理想与现实的复杂矛盾,已使我们这些“天之骄子”或急功近利或单纯务实而走向平庸肤浅。

(三)就业价值实现手段选择的多样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市场经济的进程、经济全球化、产业知识化、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其他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国际就业形势实在的展现在国人的面前,这无疑给大学生们重新思考自我、实现自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的选择空间。经济体制的转变,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得大学生就业机制发生了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也不断与时俱进,顺应时代要求而做出了相应改变。随着大学生的就业领域不断拓展,社会各层次和各行业的岗位都成为毕业生的选择对象,就业价值实现手段选择的多样化,灵活就业、自由职业、自主创业正在为广大毕业生所接受。

然而,我们要看到的是随着全球经济危机而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已使大学生成为就业市场上最直接受害者。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许多企业甚至个别行业全行业的校园招聘计划都大幅度下降,实质招聘的比例也大打折扣,这使得原本就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更是“雪上加霜”,在这样的严酷背景下,工作难找,好工作更难找。为了在茫茫的就业大军中脱颖而出,他们积极跻身于人才市场,参加各式各样的招聘,勇于在企业面前施展所长,推销自己,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谋求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当然,随之而来得问题值得关注,部分大学生注重表面功夫,忽略素质提高;拜金主义倾向;缺乏良性竞争意识;就业道德缺失,诚信意识淡薄等。随着就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一些毕业生为了获得称心的职业,争取在竞争中获得胜利,采取了不正当的竞争手段而忽视了基本的道德标准,投机取巧,不讲诚信,弄虚作假。还有一部分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有单位就签,不如意或者有更好的去处就随意悔约,契约意识淡薄。这些毕业生不顾基本的职业道德,缺失诚信,不仅降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信任度,而且影响着学校的声誉,甚至波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群体,影响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健康与稳定发展。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培育

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变化,与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客观上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是相适应的,又是全新的,尚处在变化之中。如何在这种变动中把握住大学生自身的主体性,剔除非理性的影响,减少价值选择的越位与角色迷失,则是推进新时代大学教育的重点。

面对新形势下的就业压力,尤其是就业愿望与就业现实形成的强烈反差使毕业生的思想产生了许多新的困惑。就业价值观的偏差,会带来情感上的分离和行为的偏离,影响就业的心理健康,并导致就业不成功。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地位,关注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需求,以及大学生生命价值实现的需求。

(一)强化理想信念导向

理想信念是人们超越现实、超越自我、追求未来远大价值目标的自觉意志和持久观念,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也是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是他们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思想基础和重要保证。

信仰是价值观的核心。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世俗化倾向,容易使大学生陷人物欲的陷阱,迷失方向,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的正确导向是十分必要的。要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明确人生的目的和意义。人不仅是一种物质的存在,还应该具有一种精神;人不仅要求得到物质的满足,还应该有全面的自由的发展;人不仅是为己的,还应该对社会有所贡献。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教育,必须始终帮助大学生认清、理解并使之坚定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前新的形势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特定性和具体性愈加明显。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有一个内化的、长期的过程,其终极目标是使大学生逐步形成把个人利益与党和国家的利益、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时代要求相统一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日趋务实、更关注自身的利益、更加愿意接受突出自我感受的教育方式,这表明大学生日益关注自身的主体地位。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必须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把理想信念教育与大学生身心发展结合起来,采取贴近大学生思想和生活的教育形式,结合在现实生活中反映出来的大学生就业的各种倾向和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大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教育,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和认识能力。要把解决理想信念问题与解决实际就业问题相结合,寓教于服务之中,在潜移默化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另外,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高校要尽可能多地创新、创造条件,为大学生的就业社会实践提供制度保障和实践机会,鼓励大学生利用假期和业余时间,结合大学生自己的专业和特长,融入现实社会生活。使他们在参与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从中拓展自身的全面素质,从而,坚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二)培育大学生的时代精神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不能没有自己的精神,这种精神从历史的角度看,称之为民族精神,而从现实的角度看,则指的是时代精神。时代精神代表人们精神世界主流,反映历史前进的方向。改革、创新则是这一时代精神的核心。改革开放30多年来,是整个国家面貌和全国人民精神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大变化的30年,在这一伟大时代所形成的改革创新时代精神,鲜明地反映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成为激发人的各种潜能的精神力量。在大学生就业观教育中融入时代精神,是国家和民族进步的内在要求,它要求大学生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

实践证明,改革创新时代精神能够引导大学生从理论中汲取营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掌握正确的方法论,培养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努力做勇于和善于创新的先锋;激发大学生的精神潜能、发展潜能和创造潜力,增强大学生的生存力、竞争力和辨别力,培养大学生不畏艰险的创新勇气,提高大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新的就业形势要求高校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以创新为特征的时代里,适应这种时代要求的人,只能是那些具有较强创造力的人才。大学生要把自己从传统的“理论型”、“知识型”向“创新型”和“复合应用型”人才标准转化,努力适应时代的需求与挑战。

培育大学生的时代精神是为了更好的与时代相适应、与严峻的就业现实相适应、与大学生自身发展相适应的策略。笔者曾对所在学校兰帅l理工大学的学生思想状况进行问卷调查,被问及“如果毕业以后你暂时没有工作,你会选择什么时”,有51.1%的学生选择考研,选择创业的有25.5%,由此可以看到,虽然大部分的学生不知是因为深造还是逃避就业压力,但可喜得是有1/4的学生选择自己创业的道路。这一方面表明了当代大学生适应时代能力,挑战自己能力的增强,另一方面也是现有国家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政策的有力影响。这就需要加强对大学生时代精神的教育,就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方式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造精神,就要引导他们将学习的理论主动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使创新不仅成为大学生的潜在意识,同时还要转化为他们的自觉追求。要培养当代大学生准确把握时代变化,紧跟时代步伐,始终站在时代前列,观念、行动随时代共同进步。根据时展的需要,以党和人民的要求为标准,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和综合能力,以提高就业竞争实力。

(三)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孔子在《中庸》中讲道:“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大学生学习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得知,更重要的是修身。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是大学生就业观教育中的重要一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大众所信奉的价值理念是:我从事经济活动,所获得的收益是自己的,享乐也是自我的,但同时存在的一切责任亦需自我来负。这种把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置于纯物质性金钱财富这种无常之有、无尽之有的基础上,把生活中的拥有等同于、混淆于生命存在自身的价值之上的观念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每个人都有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而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又离不开他人与社会的支持与帮助。虽然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人生目的和人生计划,但是你的人生目的的实现,不能妨害其他人的人生目的实现,你人生计划的实施,不能靠牺牲他人的利益来达到。每个人只有始终坚持我为人人的宗旨,最终才能达到人人为我的和谐境界。

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主要包括对自己负责的意识、对家庭负责的意识、对国家和社会负责的意识以及对全人类负责的意识。大学生是“社会人”,必然与社会环境进行物质、信息的交流,深受社会文化的影响。面对未知的就业命运,社会物质利益的诱惑,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日趋淡化,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思考。通过教育和培养,使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正确的荣辱观是大学形成科学价值观的基础。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学生,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社会规范和社会主义公民道德。正确的荣辱观还为大学生树立了知荣明耻的道德新标准。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准则培育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社会责任意识,为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建设设定了不可动摇的新坐标。我们的就业观培育在注意大学生的经济需求的同时,应该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疏导与激励,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指导下,引导大学生重建生命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找到属于自己生命的价值。一方面,对大学生进行生命和安全教育,使他们形成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感和人生态度,关注生命,热爱生活。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挫折,及时调节不良情绪,懂得即使输掉一切,也不能输掉对生命的信念,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勇敢承担责任。另一方面,加强感恩和关爱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会感恩,以感恩之心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关爱他人、同情弱者、助人为乐。

三、结语

第5篇:大学生就业安全教育范文

关键词 互联网 思想政治教育 基本做法 内容建设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of textbook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been unable to fully meet the needs of students and the degree of acceptance, the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 This paper will work at a university Academy of Fine Arts WeChat public platform as an example, from the basic method, content construction, three aspects of work, explore the method of Internet plus the wa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Keywords interne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sic practice; content construction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与普及,校园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工具,这极大改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多次强调,要根据形势发展需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某高校美术学院积极适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势、新常态,从微信这一热点网络载体切入,及时推出了微信公众平台“美院小伙伴”,整合资源打造高效率、快答复、一站式的“微”服务体系,在服务过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变“灌输”为“选择”,变“僵化”为“生动”,迎合学生味口,增强教育效果,使网络真正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1 基本做法(1)从优选拔建立“微团队”。加强网络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即美术学院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小组,组长由院总支书记担任,成员由副书记、院辅导员和学生干部担任。主要负责网站策划与建设指导、审核和筛选网上信息、网上交流与沟通等工作。加强网络传媒中心队伍建设,网络传媒中心隶属院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小组,由1名辅导员和8名学生干部组成,要求思想政治过硬、掌握教育规律及娴熟的网络技术,主要负责公众微信账号网络宣传平台日常管理。同时,网络传媒中心下设记者团,即网络信息员,加强对网上信息的收集、分析、管理。加强班级学生管理员队伍建设,班级学生管理员又分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员和网络文明志愿者,主要由班级团支书和宣传委员组成,负责联系院网络传媒中心记者团,宣传班级活动,拓宽网络思政教育覆盖面,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效。(2)创新版块打造“微空间”。“美院小伙伴”微信公众平台主要由板块构成。“微美院・大事件”主要国际国内发生的最新重大事件,官方解读、以正视听;“微美院・大视界”主要美术专业的最新时讯,及时掌握专业动态,提高学生专业水平;“微美院・大生活”关注校园生活,从学生衣、食、住、行等方面及时信息,分享互动,为学生提供便捷服务;“微美院・大舞台”及时院系最新动态,开展各类活动,让学生积极了解、参与院系建设发展,提高学生凝聚力、向心力;“微美院・遇到最美的自己”开辟学生私人空间,提供网上交友、交流互动服务;“微美院・微专刊”提供最新各类刊物阅读;“微美院・微电影”及时国内外及本土校园微电影;“微美院・微网评”围绕网络热点重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评论,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3)服务学生推出“微形象”。为提高平台知名度和参与率,该学院根据学生特点,精心推出“美院小伙伴”微信公众平台卡通形象,增强平台亲和力和点击率。发挥美院专业所长,开展面对全院学生的“寻找小美”卡通形象设计大赛,公开形象投票,选取最受学生欢迎的“小美”卡通形象。围绕卡通形象,量身定制了“小美听你说”、“小美微提醒”等特色栏目,定期向学生推送内容丰富、语言活泼、阅读方便的微官网、微信报,实现学生思想教育、心理健康、就业创业等信息同步、同步共享,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及时传播党和政府的主流声音。(4)整合资源优化“微服务”。不仅注重通过网络新媒体在线上服务学生,还十分强调线上线下的协同配合,不仅构建了线上收集问题、线下协调联动再通过线上沟通反馈的工作机制,还在凤凰山建立“小美”形象线下展示区,并定期深入学生宿舍区开展“平台接待日”活动,面对面地受理学生的咨询和建议,形成线上线下联动并进的服务学生长效机制。院系领导也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美院小伙伴”微信公众平台中心线上线下整合工作,不断提升平台服务水平。(5)完善机制形成“微势力”。建立平台运行的审查制度,落实实名注册登记制,实行谁主管谁负责,有针对性的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建立信息审核制度,学院层面的信息由辅导员进行初审,副书记签字审核后才能,保证各板块内容采集、审核、等环节畅通。建立网络监控制度,对各班级联络站提供信息进行实时监督,保证网络内容的正确、积极、健康向上,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从而实现思政网络的育人和导向功能。建立周例会制度,每周召开“美院小伙伴”中心工作例会,研究版块内容更新,保证工作有序进行。2 教育内容根据网络平台快捷性、自由性、平等性等特点,坚持从学生出发,在栏目设计和内容选择上力求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以正能量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1)思政教育引导。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精心组织形势政策教育,充分依靠辅导员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实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做好学生情绪疏导和思想引导工作,努力确保校园和谐稳定。开辟“大事件”版块,办好“政策讲堂”,向学生介绍党和国家重大政治活动和方针政策,以及学校和学院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2)就业创业引导。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关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广大青年学生的切身利益,关系高校和社会的稳定。从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充分认识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重要意义及时做好创业教育引导和各类就业信息工作,定期收集该院主要生源地省份的人事招考、大型企业用人信息,为学生就业、创业搞好服务工作。系统介绍国家创业政策和学校的扶持政策,推介了一批学生创业典型,为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3)学风建设引导。学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所学校的文化,是一所学校人才质量的重要标志。所以,加强学风建设是关于一个学校发展的大事,关乎学生成才成人的大事,积极宣传正能量的人、事,树立典型,给学生们以鼓励、激励,引导在校学生发展自我,提升自我,推进学风建设。对该院荣获国家奖学金、十佳大学生、十佳学习标兵、创业标兵、优秀毕业生等优秀学生进行专访,并通过平台介绍先进事迹,对优秀学生起了良好的鼓励作用,为其他同学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4)安全教育引导。加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是学生专心学习,安心大学生活的重要保障,这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人身和财产安全,关系到大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关系到学校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美院小伙伴会及时关于节假日放假安全、寝室用电安全、饮食安全等的信息,时时提醒同学们注意安全。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及时安全教育信息,例如,开辟学生安全教育专栏以图文并茂形式向学生介绍了各种安全知识,做到防患于未然。(5)心理健康教育引导。随着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逐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们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产生的心理问题远大于从前,大学生的心理层面、思想认识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变化,必须开展富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育形式。美院小伙伴开辟学生心理教育版块,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和相关活动通知,定期发送心理健康知识电子宣传册。(6)学生管理服务引导。网络平台的建设就是为了适应如今大学生的获取信息新渠道,方便快捷地传送信息。美院小伙伴关于美院学生学习生活的内容,比如讲座通知、活动快报、美院动态、美院事记、活动征集、比赛通知等工作信息,为同学们提供及时快捷的信息服务。(7)注重微电影教育。微电影是该院网络教育的一个特色,结合学生的专业和兴趣,通过微电影这种艺术创作形式,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展现大学生精神风貌,丰富校园文化。将微电影引入毕业设计,通过举办贴切学生生活的爱国、爱校、爱生活等类型的主题活动,特别是在毕业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发挥了积极引导作用。3 取得成效自“美院小伙伴”微信公平台创建以来,取得了明显成效,受到了院系师生的一致好评,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生活最忠实的“小伙伴”。一是学生参与度高。截至目前,微信公众平台点击量已超过20万次,推出的信息资讯点击量都在500次以上,方便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学生与院校之间的联系交流。二是提升了思政教育成效,通过有效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式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升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三是预防了突发事件发生,通过掌控学生网络信息动态,能及时了解学生思想情况,从而起到了危机预防和干预作用,及时有效化解了多起学生安全事件。四是增进了师生关系,通过开辟了校方与学生平等对话渠道,老师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既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又密切了师生情感联系。五是促进了学风建设,通过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网上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可与参与度,形成了互帮互助、奉献爱心的良好风尚。通过开展网上志愿者活动,形成了互帮互助、奉献爱心的良好风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六是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通过宣传和有关时事政治、社会生活等内容,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美院小伙伴将会进一步优化网络教育平台、转变网络教育观念并丰富网络教育内容,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6篇:大学生就业安全教育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

一、医学毕业生消极就业心理现状

2011年,广西中医学院团委、就业指导中心组织对医学院校500名医学专业应届毕业生进行了有关就业心理的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23份。以本次调查数据为依据,对当前医学毕业生消极就业心理现状分析如下。

(一)消极就业心理普遍存在

在回答“您认为医学毕业生就业是否普遍存在消极心理?”时,选择“存在”的占69%,选择“不存在”的仅占3%。在回答“您认为良好心理素质对医学毕业生顺利就业是否重要?”时,70%的毕业生选择“非常重要”或“重要”。表明医学毕业生认为就业普遍存在消极心理,并且认为良好心理素质对就业有重要作用。

(二)消极就业心理的主要表现

1.良好情感体验少,消极情感体验多。医学生在寻求职业过程中形成了千差万别的择业情绪心理,种种心理健康问题常常是通过各种不正常的择业情绪表现出来的。在回答“在就业过程中,您有以下哪种情感体验?(多选)”时,选择“紧张兴奋”占37%、“忧郁烦躁”占40%、“消沉失落”占37%、“热情积极、坚韧执着”仅占32%。由此不难看出,医学生就业过程中积极良好情感体验少,消极情感体验多。2.消极心理倾向明显。焦虑急躁是医学毕业生常见的消极心理,焦虑是个体主观上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或模糊的威胁出现时的一种不安情绪,并伴有忧虑、烦恼、紧张、恐惧等情绪体验,过度的焦虑急躁会产生较严重的消极心理,自认为就业过程中有这种心理倾向的毕业生占53%。23%的毕业生认为自己有依赖心理倾向,希望学校、家庭帮助解决就业,甚至寄希望于托关系、走后门。27%的毕业生认为自己有自卑倾向,就业没有自信,甚至对自己全盘否定。与此相反,20%的毕业生认为自己对工作挑剔自负,过于自信。30%的毕业生认为自己有幻想心理倾向,希望有一天伯乐能够发现自己。22%的毕业生对就业感到怯懦害怕,26%的毕业生认为自己就业过程中彷徨无奈,13%的毕业生认为自己容易受别人影响,常常虚荣从众。认为没有这些心理倾向或不清楚的只占11%。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认为医学生消极就业心理倾向明显,表现也较为复杂。

二、职业生涯规划期是确立人生目标,准确定位职业方向的开端

(一)专业入门教育(大一第一学期)

这是就业指导的初级阶段。要指导新生适应大学生活,认识专业的特点,树立职业意识,正确理解和处理职业与专业的关系,在了解社会需求和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初步明确个人职业发展方向,做出职业生涯规划。

第一,专业剖析。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要根据不同的院系、不同的专业,邀请校内外的专家、学者或相关企业的工程师、人事部门经理、董事长通过举行讲座等方式对新生进行职业方面的从业为描述和职业的素养教育,介绍本专业的性质、特点,以及专业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等,使新生认识所学专业所需知识、能力以及专业发展前景等,从而帮助新生初步了解专业内涵、明确专业目标、热爱所学专业,从根本上增强学习动力和学习自觉性。与此同时,还应该对未来就业形势做客观的、实事求是的预测和分析。

第二,职业考察,开展新生职业体验,这是就业指导实训的重要内容。要安排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到学院建立的校外各专业医疗卫生机构实训基地参加见习,使学生与企事业的工作岗位“零距离”接触。

(二)职业生涯规划初探(大一第二学期)

首先,由就业指导教师向学生引入“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使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在辅导员的监督与督促下,学生自行拟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尤其是短期目标的制订。在制订目标和计划的时候要注意,目标应该是量力而行的、计划应该是切实可行的。再次,在班级里要形成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形成一个互相督促、互相促进的和谐的集体。把学生分成若干兴趣小组,让学生在团队中培养兴趣,扬长避短,相互激励,共同进步。

四、职业素质培养期是个人价值增值,提高职场竞争力的关键阶段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二第一学期)

首先,指导学生进行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培养,通过心理测验的方式,对自己的个性进行综合分析,了解个人的能力、性格、兴趣和价值观等个性特点,参考自己的兴趣类型,参照社会的职业需求及获得职业的现实可能性,确定个人职业发展的方向,制订短期规划准确、中长期规划明确的详细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制订好后,还应注意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评估与调整。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影响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的因素很多,有的变化因素是可以预测的,而有的变化因素难以预测。

(二)素质拓展教育(大二第二学期)

为了增强学生素质,应该因地制宜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把第一课堂教育和第二课堂教育结合起来,把学生的科研能力训练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起来。

五、就业教育指导期是引导学生适应社会,顺利实现就业的重要阶段

(一)创业与就业教育(大三第一学期)

1.创业教育。学生自主创业,既可以缓解就业压力,又可以帮助学生就业,促进社会和谐。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首先要介绍创业的环境;其次要介绍创业者的素质要求;再次要介绍创业的基础知识。此外,还要通过介绍创业成功人士的历程、邀请创业成功人士来校举办讲座、分享创业成功的喜悦等方式鼓励学生勇敢创业,鼓励学生参加创业实践,举办“模拟创业训练营”,利用ERP创业模拟茶盘,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

2.就业教育。按照国家“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应该注重介绍就业政策、方法、技巧等基本知识,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的关键技能。一是向学生介绍我国现行的大学生就业制度、就业政策,以及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基本状况、就业环境等;二是向学生介绍就业的方向,面试的准备,包括自荐材料的制作与准备、职业形象的设计、模拟面试训练等;三是就业安全教育,签约教育,如何主动适应社会,实现从学生向社会劳动者角色的转变等。

(二)就业跟踪指导(大三第二学期至学生毕业后一年)

大三第二学期之后,学生全面进入定岗实习和就业阶段。学生虽然经过两年多的就业指导,在真正步入社会的时候难免还会出现心理预期和现实的落差,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也会遇到些心理问题,这时候要求专业辅导员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同时,辅导员还应该做好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以及反馈。

医学类院校把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把就业指导和专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针对学生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系统规划相应的指导内容,推进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积极性,实现理论指导、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的统一,增强就业指导的实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7篇:大学生就业安全教育范文

1.实现食品文化和食品安全教育相结合。高校食品文化艺术节不仅是食品文化传播的窗口,更是食品安全教育的大舞台。比如,大学生们用各种日常食材为原料,手工制作出一件件精真的艺术作品,通过亲手制作蛋糕、水果拼盘等,有力地宣传了中华美食文化,加深大学生对中国传统食品文化知识的普及、理解和传承。

2.实现院企合作与就业创业教育相结合。例如,湖南农业大学食品文化艺术节一直遵循“打开门来办活动”,依托“学研产”良性互动的办学优势,充分挖掘与学院联系密切的企业资源,十三年来,邀请国内近二百家食品企业前来活动现场展示校企合作产品、企业产品,同时举行人才招聘。不仅为企业做出良好的宣传,促进了院企合作和双向交流,扩大了活动影响力,而且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实习和创业机会,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二、现状与问题

1.活动涵盖面受限,育人内涵拓展不够。高校食品专业文化活动往往离不开“食品文化”和“食品安全”这两个核心主题。但随着高校食品文化艺术活动的不断增加,很多高校对食品文化育人的内涵和活动形式缺乏深入的挖掘,食品安全和食品文化艺术教育尚未真正深入人心,问起大学生对有关“食品文化”或“食品安全”的理解时,发现他们往往只知其形而不知其魂,深谈则不知所以然。活动缺乏系统的文化内涵,往往局限于一些粗浅的层面,比如只涉及食品原材料的 文化、食品加工的文化,忽略了与之相关的食品器械、食品典故等关联文化,而整个活动的各个版块之间联系性也不强。另活动中设计的内容涉及中国现代、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内容较少。这使得大学生通过参与专业文化活动的学习效果并不深刻,学习的内容也较为局限。

2.活动参与面受限,育人效果凸显不够。高校专业文化艺术活动育人的效果不应仅仅局限在主办高校,而应该带动其他相关院校和单位部门,产生广泛的育人效果,起到弘扬食品文化,宣传食品安全的实质作用,拓宽社会影响。而在现行高校食品专业文化活动中,往往是由某一高校牵头来主办,举办地点往往局限在高校校园内,影响到了活动规模,也直接影响了活动的参与面和育人效果。加之,高校主办方经费有限,组织实力较为单薄,其他高校的大学生和社会群众参与少,使活动规模、活动地点、活动持续时间和活动参与面受到了限制,未能使食品文化艺术节的效果辐射到校外乃至更广的范围,导致社会影响力受限。

3.学生能力提升受限,专业性指导不够。校园文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大学校园生活相对沉闷的状况。大学生是一个具有创新性、带动性的群体。高校食品文化艺术活动本身既含有丰富的专业元素,又含有活泼的文化艺术元素。因此,高校食品专业文化活动往往是在高校辅导员老师和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实行由大学生群体自主策划、筹办与参与的模式,这使得校园文化活动更加富有创造性、快乐性、民主性。但在实际组织过程中,由于专业教师在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活动内容和形式的设计缺乏专业教师的直接参与和有效的专业指导,活动模式多泛而不精,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指向性,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使大学生在专业理论和实践教育的延伸不够。

三、对策与建议

1.寻求多方支持,实现强强联合。同一地区采用强强联合的方式筹办一场专业文化活动能够扩大其影响效果,单一高校可以和同一性质高校或含有相同专业的高校联合举办专业文化活动。高校更可以将每一届的专业文化活动以项目的形式上报地方教育厅,以省级专业文化活动项目进行开展,针对面拓宽到全省高校大学生,宣传效果也会增大。同时,多个高校合作可以争取更多方的赞助方合作,确保资金支撑并逐渐扩大规模。

2.挖掘文化底蕴,实现内涵延伸。把握时代背景,抓住高校自身的特色背景环境,着力熏陶文化氛围,是加强专业文化活动人文艺术性建设的重要点。食品安全的教育则应该挖掘时代热点与大众的关注点,例如,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食品文化艺术节中将世博会的各大展馆与艺术展结合等,用大众能够理解的方式表达,达到育人效果。此外,随着精神文明意识的逐渐深入,每所高校都形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以育人为根本目标,构建符合时展要求,为广大师生喜闻乐见,具有实效、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体系。而在以往的食品专业文化活动中,较为缺乏的是传统文化、西方文化、食品精神文化和关联文化,食品文化不仅仅是食品原材料、工艺的文化,烹饪工具、烹饪技巧等也是一门独特的文化。选择主题时,应注意选题的精读和广度,不局限在某个地域、某个时代或者某个方向。配合性地挖掘关联文化同样可以拓展大学生的视野和思维。

3.加强专业指导,实现“学”“、玩”结合。专业文化艺术活动的组织以学生的专业能力素质培养为核心,紧紧围绕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展开,实现专业文化特色和活动育人紧密结合。那么,应将专业教师的指导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实现全程指导。活动应使尽可能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不仅参与筹办,还参与引导。同时,专业的内容、思维、视野和标准应贯穿其中。从专业的角度去筹办活动,才会使大学生深入认识和了解专业内涵,提升和巩固专业学习热情。除此之外,娱乐性的活动内容也应该进一步探索:以节日食品的制作与创意为内容的专业实践活动,以娱乐游戏、节日食品分享馈赠、诗文吟诵等为形式的文化熏陶活动等。只有运用专业和人文教育相融合的方式举办活动,才能真正做到大学生“学”与“玩”的结合,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最佳育人效果。

第8篇:大学生就业安全教育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 大学生 安全教育

独立学院大学生安全教育主要是针对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特点,通过各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的传授,使学生不断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从而维护学院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提升学院的办学水平。

一、独立学院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特点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在新形势下采用新机制运作的一种新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弥补我国教育资源的不足做出了突出贡献,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合格人才。与普通高校相比,独立学院的安全教育有其特殊性:一是独立学院这种新生事物产生时间较短,在管理体制、机制方面尚不够完善,其安全教育方式方法相对单一,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二是独立学院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由于较之普通高校大学生而言,独立学院大学生入学门槛较低,尤其是在西部地区,有些高校为了弥补教育经费的严重短缺,大规模扩招二级学院学生,导致有些素质较差的学生得以踏入大学,降低了独立学院学生的整体素质,从而加大了安全教育的难度;三是独立学院学生家庭条件相对较好,这些学生从小受到家庭的宠爱,自理能力差,纪律观念淡薄,安全防范意识薄弱,思想单纯,考虑问题幼稚,很难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而又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加强对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他们明辨是非、适应环境、处理和解决突发安全事故的能力,成为独立学院大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大部分独立学院学生家庭经济富裕,从小养尊处优,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困难少。进入大学后,由于环境的改变、校园竞争机制的引入、情感困扰、择业困难等因素,极易引发心理疾病。对其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如不加以积极疏导,极易导致各类安全问题。近几年来,发生在独立学院大学生中的自杀、打架斗殴、偷盗等行为,多数是由心理问题引发的。因此,独立学院学生安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逐渐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逐步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并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2.加强网络安全教育

网络是目前大学生接触最多、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一种大众媒体,它已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各个层面,影响着大学生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种影响是复杂的,就其负面影响来看,大体有这样几种表现形式:一是沉迷于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二是在网络交流过程中容易轻信他人而被欺骗;三是由于自身免疫能力差,容易受不良信息的影响而导致网络犯罪。这几方面的案例给独立学院安全教育工作敲响了警钟,网络安全教育成为独立学院甚至全体高校安全教育的一项新任务。

3.加强学生公寓安全教育

学生公寓是学生们的主要生活区域,在这里每个成员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都将受到一定的考验和挑战。集体生活要求成员之间相互配合,而这种配合往往是要经过相互磨擦和冲突过后才有可能达到的,矛盾处理得好,会加深同学间的友谊,若处理得不好,将成为冲突战争的导火索。学生公寓最大的安全隐患不外乎以下几种:一是学生人身安全;二是个人财产安全;三是学生间的矛盾与冲突。独立学院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弱,处理矛盾的能力较差,而这些隐患如果不能及时妥善地排除的话,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4.加强公共安全教育

公共安全教育所涵盖的范围比较广,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学生在公共场所会面临的一些安全问题。现在社会上针对大学生的诈骗及其它犯罪活动繁多而复杂,没有经过社会这座大熔炉磨练的大学生难免被一些假象所迷惑而落入犯罪分子设下的圈套。如针对目前大学生就业难而产生的一些工作中介、皮包公司、传销机构等,利用大学生赚钱心切而将他们引上邪路,另外还有专门以大学生为目标的抢劫、案件等,这些案件的逐年上升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加大对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的力度。

三、独立学院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措施

针对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特点,以及独立学院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我们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有针对性地防范与应对上文所提出的安全问题。

一是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引进一些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心理咨询师,或对现有辅导员进行系统地心理咨询培训,在新生入学时就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在测试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寻找出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采用定期疏导的方法,通过讲座、座谈、个别谈心等方式,使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够及时得到排解。而对个别学生的特殊心理问题,则应密切关注、长期关心,深入了解其心理走向和情感需求,真诚地、善意地关心与爱护才是真正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二是在网络安全教育问题上,我们应建立一套科学的监督管理系统,对校园网上的信息进行一定的筛选过滤,对校园网的功能进行相应地限制。如有的高校的校园网就只是用于学术资料的查询,而没有游戏和娱乐功能,这种净化校园网的作法是值得提倡的。当然,这种纯技术上的操作是不可能彻底地消除网络安全问题的,真正最有效果的解决方法还是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因此,在建立有效的监督系统的基础上,我们应采用多种途径开展多种活动来教育学生自觉抵制网络的负面影响。如以FLASH或视频等网络影像方式形象生动地展示一些案例,对学生进行教育,也可以与学生结为网友,经常在网上与他们聊天,以及时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态和发现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

三是在学生公寓安全教育问题上,最重要的一点是建立起学生们的集体主义思想,培养集体荣誉感和合作精神。由于独立学院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普遍缺乏合作精神,心中无集体、无他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这样的一群人共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相互之间产生矛盾是必然的。因此,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以公寓为单位的活动、竞赛来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建立起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是做好学生公寓安全教育的关键所在。这是一项长期而繁杂的工作,完成这项工作必须得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建立健全完善的公寓管理制度,严格管理。

四是对学生进行公共安全教育,这项教育是最为艰难、最为复杂的一项工作。因为公共安全教育不仅仅是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就能完成的,它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因此,需要从法律、道德、人性等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采取组织社会实践让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聘请法律工作者来校进行法律讲座等方式,通过具体案例对学生进行教育。

以上四项教育措施是相辅相成的,只有齐抓共管,从各个方面进行努力,才能确保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王能武.高校安全教育研究[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8,(3).

[2]李发民.高校安全教育的功能、现状及对策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第9篇:大学生就业安全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思想政治教育 难点 对策

[作者简介]赵鹏(1979- ),男,山西大同人,山东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山东 淄博 255049)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8年山东理工大学学生工作研究课题项目“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点与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0818)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6-0066-03

一、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点及成因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复杂,给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巨大影响

1.复杂的社会环境导致毕业生就业价值观和价值追求的多样性,加大了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当今时代,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碰撞,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学而优则仕”“光宗耀祖”等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市场经济重利性所强调的重视物质利益,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等负面价值观的影响,西方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等各种文化和思想的冲击,不公平的就业环境,如靠“拉关系”“走后门”找工作、社会公开招考中的“舞弊”行为等丑恶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毕业生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复杂的社会环境使毕业生在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上呈现出事实上的多样化趋势,加大了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量和复杂程度。

2.严峻的就业形势让毕业生背负着巨大的就业压力,造成毕业生心理问题增多。我国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特别是近几年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使本来就处于困境中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更是困难重重。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巨大的压力,这无疑是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为不利的外部环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部分毕业生出现了焦虑、悲观、恐惧和逃避、盲从、嫉妒、依赖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毕业生的顺利就业和长远的职业发展。

3.大众传媒营造的舆论环境、校园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削弱了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舆论环境、校园和家庭环境相对于社会经济大环境更紧密地环绕于毕业生周围,对毕业生也将产生更为直接而深刻的影响。但当前各种媒体对“媚富”“炫富”“就业难”的大肆炒作所营造的不良舆论环境,家庭环境对毕业生过高的期望值所产生的巨大压力,校园环境中的一些不良风气都在一定程度上使毕业生的价值取向产生偏离,降低了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本应起到的有效作用。

(二)教育对象——高校毕业生自身复杂的思想特点给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价值取向功利、择业观念落后。在择业过程中部分毕业生只关注个人利益和如何实现自身价值,而无视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和价值,功利主义严重。在职业的选择上,毕业生对就业目标的期望值偏高,不愿到基层就业,就业观念滞后,薪金要求偏高,对地域的要求相对集中在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缺乏敬业奉献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2.诚信品质缺失,缺少责任感和职业道德。部分毕业生恶意拖欠银行的助学贷款、应聘简历弄虚作假、面试时虚夸个人能力、签订协议后随意违约。

3.就业精力分散,与他人“心理距离”拉大,无视组织性和纪律性。就业阶段部分毕业生投入全部精力忙于自身事务,凡与己无关的学校课程、集体活动在兴趣和关注度上都有所降低,甚至出现经常旷课、不参加集体活动、宿舍卫生差、不履行请销假手续等无视学校组织性和纪律性的现象。

4.法律观念淡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毕业生很容易忽视自己外出找工作过程中的人身、财产安全,在与用人单位产生纠纷、个人利益受到侵害时不懂得如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三)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身的薄弱和不足之处更加剧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1.对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随着社会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不断关注,就业率成了衡量高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部分高校只是满足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而忽视了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地位,使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高校近年来的难题。

2.传统的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单一,无法适应现实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复杂情况。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作形式落后、单一。高校的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开班会、听报告、学文件来进行的,这种不问对象、不分层次、居高临下“满堂灌”的说教式的教育形式已不适应现代高校毕业生的心理特点,不仅教育效果不明显,而且容易使毕业生产生“逆反”心理。二是教育方法上存在着重“共性”轻“个性”的倾向,高校目前开展的就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大多是针对群体的,只能解决毕业生的共性问题,缺乏个体性和针对性。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面对毕业生们形形的就业价值追求时没有进行很好的个性化引导。三是在高校内部教育整体上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孤军作战,没有渗透到各专业学科教学及学校各项工作之中,没有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局面。四是从高校与社会联系看,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充分联系、密切配合,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显得软弱无力。

3.教育的时效性差,滞后的教育行为与择业期短的矛盾突出。一方面,毕业生教育内容老套,“形式主义”严重,缺乏时效性。往往是上几节就业指导课,开几场座谈会、报告会,做几次政策宣传,就算完成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收效甚微。另一方面,毕业生教育往往只是毕业生毕业前夕短时间内的“针对性”教育,就业方针政策宣传和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明显滞后于学生就业心理的发展变化,忽视了毕业生教育工作的长期性、累积性,这样难以取得好的功效,导致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缺乏足够的思想和心理准备。

(四)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虽然有所加强,但还跟不上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一是辅导员是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但目前高校普遍辅导员数量偏少。大多数高校辅导员与毕业生的比例在1︰30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1︰700。面对人数众多的毕业生,辅导员只能整天疲于应付处理毕业生的日常事务,很难有空余时间把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深入、细致和全面,使毕业生思想政治工作重共性轻个性的状况成为必然。二是部分的业务能力亦亟待提高。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知识结构和来源结构很不合理,有些德育工作者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系统学习,也没有进行过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知识的专门训练,特别是在面对毕业生多元化的就业途径和服务需求时,对学生询问的问题无法解答,不能解决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各种困惑。

二、应对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点的对策

(一)不断提高对加强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高校只有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其作用,才能引导毕业生正确树立价值观和择业观,帮助其理性、充分就业。为此,高校应积极动员全校各部门以及全体教职工参与到毕业生的育人工作中,逐步完善“学校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指导协调、院(系)具体承办、专人负责、学生自主择业、教师积极推荐”的工作格局,确保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有效实施。

(二)不断完善和充实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首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坚定理想信念,解除思想困惑,培育职业道德。其次,加强毕业生的诚信教育,通过开展各类诚信教育活动,着力提高毕业生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诚信意识,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精神风貌。第三,切实做好毕业生安全教育,特别重视学生外出实习和求职过程中的人身安全、交通安全、财产安全等安全知识教育,通过典型案例教育帮助毕业生提高辨别各类就业陷阱的能力,增强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第四,加强毕业生的法纪教育,帮助毕业生增强法律意识,使毕业生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知法守法,懂得尊重他人的合法权利,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进一步创新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与方法

新形势下开展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要继承传统的教育方法,还必须不断探索新方法和新手段,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1.将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紧密结合。在大学低、中年级逐步开展职业启蒙教育、职业定向教育,开设专业学科导论、大学生发展导论、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并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从低年级开始就培养大学生要有敬业、勤业精神和生涯规划的意识。在大学高年级则开展就业择业指导教育,通过就业指导、就业形势和签约流程解读、面试技巧、求职训练等课程,帮助毕业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合理调整就业预期,充分了解就业程序,掌握择业、应聘、就业等环节的各项基本技能,确保毕业生顺利就业。

2.将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咨询紧密结合。学校应开展团体辅导、职业测评、心理咨询、心里疏导与减压等活动为毕业生提供多元化的心理援助,指导毕业生正确评价自我,合理定位,帮助他们解决在心理上的困扰和苦恼,克服各种心理障碍。

3.将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严格日常管理和深入细致的就业服务紧密结合。“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毕业生的日常管理应与其他年级学生一视同仁,只有严格的管理才会使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落到实处。与此同时,高校应全力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工作,如我校为毕业生“量身定做”了以关爱学子、促进就业为主题的就业服务活动,内容包括周末就业超市、与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面对面、基层就业知识宣传周、毕业生就业信息沟通平台、就业案例库、就业经验共享交流会、网上就业咨询等活动。高校只有“以生为本、以爱为源”,严格管理程序和细化服务手段,才能“刚柔并济”地做好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4.将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帮助毕业生解决就业中的实际困难紧密结合。毕业生在临近毕业时有许多实际问题困扰着他们,需要我们去帮助解决。这就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应遵循“三贴近”原则,深入毕业生当中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和实际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以便及时解决他们的各种问题。只有当毕业生切实感受到其个体发展受到学校充分的重视和支持时,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可亲、可信,有感染力、影响力。

5.将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丰富的毕业活动紧密结合,积极营造和谐温馨的毕业氛围,增强毕业生的学校归属感和社会责任感。如我校在毕业生中开展毕业宣誓、毕业留言与祝福、大学期间我心目中最好的老师评选、心理健康活动月、诚信宣传月、毕业生“温情校园行”送别活动、我为母校建言献策、捐书赠母校等各类主题教育活动,使毕业生在离开母校之前感恩母校,珍惜师生之间的友谊,保持良好的心境和情绪,顺利走向工作岗位。

6.将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紧密结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应重点发挥微博、QQ、飞信、微信等现代通讯技术的作用,在保证重要信息全程覆盖、全员覆盖的同时,利用现代通讯技术较强的私密性、平等性和互动性特点,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开展一对一在线教育和指导,让毕业生更加放松和坦诚,只有敞开了“心扉”,看到并解开了“心结”,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让毕业生更“解渴”。

(四)努力拓展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除依靠原有教育载体外,还应积极拓展新的有效载体,应充分依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载体,导师、专业教师、学生会和社团等组织载体,大学生职业辅导、就业创业报告会等活动载体,社会实习与实践和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等实践载体,学生公寓社区文化建设和校园网络等校园文化环境载体,只有这样才能多渠道、全方位地做好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潜移默化地影响毕业生的思想和行为习惯。

(五)持续优化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教育环境的优化与否对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应有的效果至关重要,高校一方面要寄希望于国家和政府不断加强社会的综合治理,促进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另一方面,要不断优化校园内部环境,加强校园秩序、环境的综合治理及校风和学风的建设,为毕业生营造和谐温馨的就业氛围。同时,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还要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紧密结合,主动争取社会的支持和家庭的积极配合,只有动员所有力量,才能圆满地做好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六)不断加强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建设,转变教育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和工作理念

要做好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配备强有力的工作队伍是关键。高校在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中,首先要严把“入口关”,选拔和使用品德优良,知识结构合理,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技能,有高度责任心和爱心的教育工作者从事这项工作。其次,是合理增加从业人数,优化师生比结构,把他们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才能确保高校对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投入。三是应不断加大学习和培训力度,高校应不断加强教育工作者政治理论学习、就业形势政策和就业指导等业务知识学习,加大各类专项技能的培训力度,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四是转变角色定位和工作理念,努力做毕业生的良师益友和人生导师。只有这样才能贴近毕业生的生活和学习,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困惑,“润物细无声”地做好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黄发发.对高校毕业生教育问题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1(5).

[2]李云峰,姚琦.新形势下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