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感悟生命的文章范文

感悟生命的文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感悟生命的文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感悟生命的文章

第1篇:感悟生命的文章范文

我若化身为一颗小草,便懂得春天是我复苏重生的季节,雨露是我生命的澧泉,阳光是我生命的渴望。我需要它们,离开它们我的生命便就此消亡。

然而,我竟忘记了我最需要也最熟悉的老友——土壤,她是我生命的承载者,我一刻也离不开她,我的生命从她的怀里萌发,从她身上繁衍,最终也是她陪伴着我老去,我怎么能忘记她,忽视了她呢?

我若化身为空中的一朵白云,我便深爱着这片天空,我便和风儿把酒言欢,和太阳畅叙幽情,自由自在地飘荡在蓝天中,享受无限的欢乐。

然而,我竟忘记了,忘记了我生命的必需,我由何而来?对!水,水汽,是它们一点一滴地凝结起来,才有了现在的我。这每一滴水珠都是我生命的组成啊!在享受翱翔天际的幸福时,我却忘记了它们,忽视了我生命的本原。它们是我最熟悉最重要的朋友,我怎能忽视了它们,忽视生命的老友呢?

小草永不忘记。

为报答土地的养育之恩,小草忍受野火的焚烧,化作养料,滋养土地,在感恩的涅槃中赢来了春天生命的重生。

白云永不忘记。

它愿自己的生命沦入无尽的轮回,循环于生命的最初凝结和生命在人间的最终降落。在这无尽的轮回中和自己的生命本原里永不分离。

是的,我应永不忘记。不忘生命之根,不忘生命之本。

是的,我若化身为那条小鱼,我定会知道什么是虾,什么是水草,我定会每日与水草嬉戏,和小虾玩耍,跟小龟比赛,快乐生活。我更会感恩于给我这一切的、须臾不可分离的水!这最最常见而又不可或缺的水!

第2篇:感悟生命的文章范文

《可以预约的雪》是台湾现代作家林清玄的散文,是“情”与“理”相融的经典美文。文章取名“可以预约的雪”,是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台湾特有的菅芒花比作北国冬天的雪,由朋友相约看菅芒花,回想起两年前看花的情景,感慨万千。怎样面对生命中的“常”与“变”?怎样突破人生的困局?这就必需怀揣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全文善用对比。

学习目标可以定位如下:知识与能力:诵读文章,梳理文脉,学习作者“一花一世界”的构思技巧;过程与方法:相互交流探讨,能够领悟作者对人生“常”与“变”的理性思考和感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品析作者流露于文本中的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学习重点应该确定为:1.能够领悟作者对人生“常”与“变”的理性思考和感悟;2.品析作者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本文“情”与“理”兼美,重在感悟与品析,因此要注重情景问题的预设和问题情景的创设。围绕题目“可以预约的雪”,预设三个问题:1.为什么不用“可以预约的菅芒花”为题?2.你能品析“可以预约”的言外之意吗?3.既然生命的大部分都不可预约,那为什么要用“可以预约的雪”为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说的大概是:从一朵花里就可以看出整个世界,用一片叶子就能代表整棵菩提树。也就是说每一个细小的物体中,都包含着宇宙的秘密。今天我们就将走进这样一位作家,他的作品善于抓住生活中的一些细微的事物,去联想,去体察,去感悟,从而衍生出人生的哲理。这位作家叫做林清玄。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疏通难解的生字词。学生个读,同学互评,教师再范读,提示情感的把握。

2.学生再读课文,师生互动,理解如下问题:

问题情景(一):题目是“可以预约的雪”,文章与雪景有关吗?与什么景有关?

明确:与雪无关,与菅芒花有关。“秋天的菅芒花是可以预约的雪。”暗喻手法,二者有何相似之处?明确:色彩(形似)、可以预约(主观愿望、期许相似)

问题情景(二):可不可以把题目改为《可以预约的菅芒花》呢?哪一个题目更好呢?

明确:应该说也可以,但是哪一个题目更好呢?雪是普遍的景物,菅芒花比较稀有,是台湾一种特有的植物,只有在阳金公路才能看到,所以为了让读者更形象地了解它的色彩和可以预约的花期,当然原题好。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便在于,化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于浅显,变特殊为一般。

问题情景(三):通过比喻的方式,由雪及花,文章主体就是写菅芒花吗?

(学生思考、交流、探讨)明确:文章主体并非写菅芒花,而是写看菅芒花的人。

问题情景(四):作者思维由花及人,由菅芒花可以预约的特点联想到人生怎样的情形?

(学生思考、交流、探讨)明确:经过两年时间的流逝,菅芒花又到了开放的秋季,可是看花的人却因为因缘的变迁离散而面目全非了,由看花人又延伸到所有的人,外在经历在变,内心体验在变。深深思索至此,一个沉重的疑问压在作者心头——“在我们生命里,到底变是正常的,还是不变是正常的?”

三、研读讨论

问题情景(五):面对生命的“常”与“变”,到底哪一个才是生命的常态?作者的观点是什么?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①(13段)自然的景每一刻都在变化,人生也如此,而我们都希望并习惯于“不变”,这就造成人生的困局。

②(14段)其实生命的“常”是人生的面具,生命的“变”才是人生的眼睛,生命的大部分不可预约。

③(15、16、17、18、19段)列举生命的“常”与“变”:菅芒花(常)——看花人生(变);预约来生(常)——前世精魂(变);同学会(常)——同学(变);岁月定影,时空定格(常)——完全不可能(变)。总结:用众多事例,从自然、人生、佛教、生活等方面论述了生命中“变”是常态的感悟和道理。

问题情景(六):面对生命的“常”与“变”,作者提倡怎样的人生态度?

①(破):对自身因缘不悔不忧,对别人因缘无怨无尤——人生课题;②(立):对“常”祝福,对“变”宽容;总结:懂得欣赏——美好的心、欣赏的心——保持预约的希望。

四、总结反思,形成积淀

问题情景(七):品析作者积极的心态!

①一个朋友远离乡土,去到下雪的国度安居——只要心里充满乡音亲情,浪迹天涯、作客他乡又何妨?

②一个朋友患了幻听,经常在耳边听到幼年的驼铃——历经病患折磨,才更加懂得和珍惜生命的价值;

③一个朋友竟被稀有的百步蛇咬到,在鬼门关来回走了三趟——穿越生死不死,就更应该活得有价值有意义;

④我呢?最慈爱的妈妈病故,经历了离婚再婚,又在45岁有了第二个孩子——妈妈的病故,倍感亲情无价,中年添子,人生幸福。

总结:懂得欣赏才会幸福!拥有一颗美好的心、欣赏的心,永远保持预约的希望,以积极的人生态度重新审视人生的变故无常,却发现,人生绚丽多彩,生命缤纷灿烂!而作者的心境也由原来的感伤转变为豁达愉悦。

第3篇:感悟生命的文章范文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着眼于动态生成的观点,课堂不再是完全预设的“计划”课堂,教师不再机械地执行预设方案,而是以“市场经济”的理念,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课堂情境,把握教学信息,调整教学策略,使学生的知识、智能、情感、思想等方面的素养在动态中形成,在形成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最终实现自身的生命价值。

自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教学中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后,我们的语文教学倡导多元感悟,尊重独特体验,出现了“日出江花一片红”的好景象。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往往还只是“几枝出墙的红杏”,“满园的春色”仍被关在“柴门”里边,虽然风景独好,但望眼欲穿,也欣赏不到美景,有时课堂上甚至启而不悟,竟看不到“一枝红杏”。那么,课堂教学中,如何打开这扇“柴门”,让我们欣赏到“满园的春色”呢?我们应该用动态生成的观点,解剖课堂教学,寻找开门的钥匙;用呵护生命的理念,引发学生对文本的多元感悟,让我们欣赏到“满园的春色”。

一、读之愈深,悟之愈奇——关注朗读,在深读中生成多元感悟

对文本的理解离不开读,对文本的深层感悟离不开读,要让学生对文本产生多元感悟更离不开读。因此,教学中只有对文本接触得越多,读的实践越多,感受才会越深,感悟才会越奇;只有读熟了,熟读了,情感得到了感染与熏陶,学生才能说出自己对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认识,才对课文中的人与事、作者的立意、语言文字的优美与否产生独特的感受与评价,才会从多角度去谈自己的见解,课堂教学才会开出“多元感悟”之花。

如《鸟的天堂》的教学片断。

师:“新的生命在颤动”到底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请同学们读课文的有关段落,谈谈自己的见解。

生1:我从上文中可以看出,这是一棵富有活力的大树,从它的每一片绿叶可以感受到这种勃勃的生机,所以说是“每一片绿叶上都有新的生命在颤动”。

生2:绿色是生命的象征,作者看到这一簇又一簇绿叶,在晚霞的映照下,绿得鲜亮,绿得发光,闪耀着动人的光彩。因此,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生3:我觉得绿叶本身并没有动,但是这满树的叶子翠绿欲滴,在灿烂的红霞照映下,发出了夺目的亮光,作者看久了,似乎感到绿叶上的点点光斑就像是一些可爱的小精灵在舞蹈,眼前有一些绿色的光点在闪烁,所以就产生了这种感受。

师:多深刻的感受呀!那么,你们能读读下文,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生4:下文告诉我们,这儿鸟很多,这时虽然已是黄昏,鸟儿躲在大榕树上,但会偶尔扑扑翅膀。当鸟儿扑翅时,绿叶就晃动起来。可是绿叶太多了,“不留一点缝隙”,所以作者看不见躲在树上的小鸟,但却感觉到了生命的颤动。

师:此时,你们又有什么新的感受呢?

生5:这是大榕树那顽强生命力的体现。

生6:这是作者对大榕树那顽强生命力由衷地赞叹。

……

一个问题点燃了思维的火花,教师巧妙引导,让学生再读课文,产生情感体验,多元感悟也在深读中自然产生。

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注对话,在对话中生成多元感悟

对话是人的一种基本生存方式。“教学本身就是形形的对话。”教学过程就是以教材为中介,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是三者愉悦的精神交流的过程。在对话的过程中,由于充分展开了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了独特感悟存在的价值,感受到了精神相通的愉悦,感受到了心灵成长的幸福。语文教学中,师生平等对话始终创造着一种无法预约的精彩。

如对《鸬鹚》一文中的“悠然”一词的教学。

师:你从“悠然”一词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体会到渔民坐在船上,非常悠闲自在。

师:渔民悠闲地坐在船上,他可能在想些什么?

生2:我坐在这里,吸着旱烟,多舒服哇。

生3:等会儿我命令一下,鸬鹚就会给我捕上好多好多的鱼。

师:同学们再轻轻地读一读这个句子,这时你又有什么新的体会?

生4:这是渔人胸有成竹的流露。

生5:这是渔人对生活的满足与自我陶醉。

生6:这是渔人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

案例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与情感交流,完美地展示了学生从对文本表面理解转化为对文本深层感悟的动态过程。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把“悠然”一词建构到原有的知识系统当中,感悟到了这一词所表达的深远意境,而且还闪现出了创造的火花,充分展现了个性化阅读和个性化感悟的生命色彩。

三、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关注质疑,在释疑的过程中生成多元感悟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之火种,是燃起感悟的烈火干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认知活动中,学生常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产生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他们积极思维,不断提出疑问,解决疑问。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压抑学生的个性,而应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向教材质疑,向教师质疑,向同学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问题,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从而真正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如一位教师教学《五彩池》时,有个学生突然提问:“老师,五彩池能游泳吗?”这位教师是怎样引导学生释疑、感悟文本的呢?

师:五彩池能游泳吗?

生1:能游泳,这里的水那么清,那么绿,肯定能!

师:真的能吗?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课文,说说五彩池到底能不能游泳。

生2:我认为不能。因为池底有许多石笋,石笋尖尖的,到这儿游泳很危险。

生3:五彩池不能游泳,因为这儿的池大的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到三米,小的呢,比菜碟大不了多少,水浅得用手指可以碰到它的底部。这么小的池,怎么能游泳呢?

生4:你到这儿游泳,他也到这儿游泳,这样会破坏这里的环境,会污染这里的环境。

……

问题是思维的开始,教师从学生突发的问题入手,引领学生走过了释疑的路,学生从质疑、释疑的过程中,感悟到了五彩池的美,感悟到了要注意环保,这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四、万紫千红总是春——关注表达方式,在揣摩中生成多元感悟

汉语言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语言,表达同一内容,可以选择不同的词语和句式,也可以选择不同的表达形式,还可以采用不同的语言风格。不同的表达方式,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读者在阅读时,就会产生不同的感悟。因此,教学时,我们要关注文章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揣摩文章的篇章结构,揣摩作品的语言风格,让学生在揣摩的过程中,多元感悟文本。

如《燕子》一课的第一自然段,这是一个典型的状物段落,作者改变了以往课文经常使用的“什么怎么样”的句式,用“怎么样的什么”这一独特的句式和明快的笔触来描写这只小燕子。教学时,我用比较的方式,引导学生领悟这一自然段独特的语言风格,揣摩语言的精妙之处,进而感悟燕子的形象。

1.小燕子非常活泼可爱。一身羽毛乌黑光滑,一对翅膀俊俏轻快,还有一条剪刀似的尾巴。

2.一身乌黑光滑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一条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那样活泼可爱的小燕子。

通过比较,学生感悟到,作者笔下的燕子“是一只机灵轻巧的燕子”“活泼可爱的燕子”“是一只充满活力、充满生命的燕子,是春天的象征,是春的使者”。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深深地感受到了这只燕子的活力与可爱,同时也领悟到了文章表达方式的精妙与魅力。

第4篇:感悟生命的文章范文

在科目学习中,特别是语言学科的语文学习的授课和学习中,教师是可以通过语文教学的实践引入生命教育的,在语文学科的课本中,由于内容的丰富多彩,拥有关于社会的、生活的、生命的内容,就该好好利用起来进行好生命教育,那么如何能很好地融合,并在教学中开展和引入,需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语文教学实践:

1领悟课本,学会尊重生命

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能够得到生命教育首先要让他们能理解生命的意义,不是强势的填塞教育,可以通过语文课本中的一些课文来体现,让学生感受到,例如在《我与地坛》一文中,作者在双腿残废后经常跑去地坛,脱离不出死的念头,挣扎、彷徨,最后还是选择继续生命。从这一描述和最后作者的正确抉择,告诉人们,珍惜生命好好活着才是对父母亲最大的孝敬和最好的回报,作为健康的中学生,是不是更应该去珍惜眼前的生活,好好爱护自己的生命,引出反问,让学生自己思考。还有文章《猫》,由于偏见让一只小猫死去,作者深深地歉疚。对一只动物都如此重视生命,何况是人,所以生命应该是被尊重被珍视的。从这些文中提炼其中心,让学生能理解生命和重视生命,知道其意义所在。

2敞开心扉,理解感悟生命

每个学生成长的环境和接受到的家庭教育是不一致的,对于生命的感悟和对一些事物的认识是有差别的,在教师引导学生来感悟生命时,可以先了解学生的认识程度,通过一些课堂的讨论来掌握他们的认知情况。在学习《我的母亲》时,文章本身要突出母亲的不容易。很多学生不知道生命怎么起源,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播放一些视频,例如女子剖腹产的视频,剪接一部分给学生来观看,生产的不容易再结合文章中的母亲带孩子成长的经历来反映生命中母亲的付出那么无私,爱那么承重,孩子对母亲都是最有感情的,可以让他们课堂上谈谈“母亲给与我生命,照顾我生活,所以我应该……”这样的讨论能激发学生最深层的情感和最真挚的个人感受,让学生知道生命本身归属于自己,但实际它承载了太多的沉甸甸的爱和付出,我们应该热爱生命,让生命在我们有限的时光中体现它正面的价值。

3写作练习,提升个人感受

在布置关于生命教育主题的作文时,老师可以不用设置固定的文章题目,可以写关于植物的、动物的、人物的,这些有生命力的都可以成为学生笔下可选的内容,最重要的是要通过教师课堂的引导和一些课文的感悟让学生能够自主地理解生命的意义。老师在布置作文时,体裁类型可以不做限制,任由学生发挥,主要是他们能突出生命这一主题就好,当然也可以是根据某个电视节目、某个新闻事件的观后感,让学生自由发挥,看看学生的真实认知。当然从这些作文练习中,老师也可以及时地发现一些问题,学生是否在此认识上是积极的是正面的。在中学生阶段,本身除了要关注学生文化知识的掌握之外,也应该留意他们思想意识的成形和心态内心的感受。老师从作文中发现有学生对于生命有消极认识和想法时也能及时地处理和给予正确的方向指引。

4新闻引入,进行反面教材教育

在语文的学习中,除了课本知识的学习,课外阅读也是丰富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阅读选择上,老师可以引入有社会效应、度高的新闻稿作为阅读对象,既让学生拓宽阅读视野,又能进行良好的实例教育。例如,“复旦研究生投毒”事件,网络报纸的大量篇幅的报导络绎不绝,教师可以将相关新闻报导带到课堂,阅读后让学生分析,谈个人感受,这个事件不光牵涉到生命话题,还反映出现今教育中一味重视学习而忽视情感培养而发生的悲剧,老师做出分析再让学生进行思考并现场谈自己的感受,反面教材能让生命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但是这些社会新闻作为阅读材料引入课堂,教师一定要做好把关,要让这些新闻能积极有效地指引学生,而不造成负面的成长影响。

二结束语

第5篇:感悟生命的文章范文

我不知道阿Q的“精神胜利法”对于世人有怎样恶劣的影响,至少对于阿Q而言,他做到对自己付责任了。因为在一个寂寞空虚得连自己都没有的世界里,他能给自己唯一的安慰,给自己活下去的理由。

自甘屈辱,所以自我解嘲;自甘轻贱,所以自我陶醉。

不赞成以高度的心态去看待生命,自认为生命绝不能受屈辱或是糟蹋,而选择极端的方法。

要知道,活着也是一种责任。

阿Q的责任,就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活下去。无论他曾经用过怎样的方法来安慰自己,但从这一点儿上来看,他比屈原强多了。

没错,屈原投汨罗江自尽,对于国家和人民来说,他的确是做到了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可对于生命呢?

倘若他也能够像阿Q一样,找一些可以安慰自己的方法,让自己坚强的活下去,那么楚国的结局,又怎会是今天历史上所写的呢?要知道阿Q的处境并不屈原好多少,可屈原却能做到为生命负责!

生命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倘若有,也是历史给的评价。

活着,也是对生命的负责。

生活的世界里倘若只剩自己一个人,我们也许会选择放弃生命,不断地给自己找一堆虚无飘渺的理由,揭开面纱其实都是自己的懦弱。

我们害怕活着,害怕对着唯一生命的负责。

川端康成用他的作品表现出对世界的关爱和对生命的感悟。美者,动人至深,更能推己及人。可对生命却忽视了那份应该有的责任,如海棠花般未眠到天亮。

我们每个人对于生命都是孤独的,可死亡却永远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到头来,最终辜负的,还是生命。

我不敢保证阿Q的做法不会伤害到别人,但就对阿Q他自己而言,他对生命的责任,比别人强多了,也做到了!

第6篇:感悟生命的文章范文

落叶

贾平凹

窗外,有一棵法桐,样子并不大的,春天的日子里,它长满了叶子。枝根的,绿得深,枝梢的,绿得浅;虽然对列相间而生,一片和一片不相同,姿态也各有别。没风的时候,显得很丰满,娇嫩而端庄的模样。一早一晚的斜风里,叶子就活动起来,在天幕的衬托下,看得见那叶背上了了的绿的脉络,像无数的彩蝴蝶落在那里,又像一位,丰姿绰约的,作一个妩媚的笑。

我常常坐在窗里看它,感到温柔和美好。我甚至十分忌妒那住在枝间的鸟夫妻,它们停在叶下欢唱。是它们给法桐带来了绿的欢乐呢,还是绿的欢乐使它们产生了歌声的清妙?

法桐的欢乐,一直要延长一个夏天。我总想那鼓满着憧憬的叶子,一定要长大如蒲扇的,但到了深秋,叶子并不再长,反要一片一片落去。法桐就削瘦起来,寒碜起来,变得裸的,唯有些嶙嶙的骨,不再柔软婀娜,用手一折,就一节一节地断了下来。

我觉得这很残酷,特意要去树下拾一片落叶,保留起来,以作往昔的回忆。想:可怜的法桐,是谁给了你生命,让你这般长在土地上?既然给了你这一身的绿的欢乐,为什么偏偏又要一片一片收去呢?

来年的春上,法桐又长满了叶子,依然是浅绿的好,深绿的也好。我将历年收留的落叶拿出来,和这新叶比较,叶的轮廓是一样的。喔,叶子,你们认识吗?知道这一片是那一片的代替吗?或许就从一个叶柄里长出来,凋落的曾经那么悠悠地欢乐过,欢乐的也将要寂寂地凋落去。

然而,它们并不悲伤,欢乐时须尽欢乐。如此而已,法桐竟一年大出一年,长过了窗台,与屋檐齐平了!

忽然醒悟了,觉得我往日的哀叹大可不必,而且又十分地幼稚呢。原来法桐的生长,不仅是绿的生命的运动,还是一道哲学的命题在验证: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这正是天地间欢乐的内容;世间万物,正是寻求着这个内容,而各自完成着它的存在。

于是很敬仰起法桐来,祝福于它:它年年凋落旧叶,而以此渴望着来年的新生,它才没有停滞,没有老化,而在天地空间里长成材了。

[阅读赏析]

只是不足千字的文章,只是对窗外景物的观察,作者却能从法桐一年年长满绿叶,一年年凋零黄叶的成长过程中,感悟世间万物生命的运动:欢乐的来去正是天地间欢乐的内容,万物正是寻求着这个内容而完成各自生命的存在。作者从欣赏到怜惜,从悲叹到顿悟,以至于最后敬仰起法桐来,反映出对生命深深思考后的感悟。在仔细的阅读中,读者也会对生命过程中欢乐的来去有一个新的认知。

[阅读训练]

1.思路分析:本文是以作者的感受和认识的变化为线索的:

感到温柔和美好―( )―( )―很敬仰

2.语境品味:第7段“世间万物,正是寻求着这个内容,而各自完成着它的存在。”句中的“这个内容”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句话的含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笔法探究:文章的题目是“落叶”,可文章的第1、2段却浓墨重彩地写绿叶,其用意是什么?

4.作品感受:整篇文章表现了作者的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请找出文中表明作者思索的句子。

5.卡片制作:

制作读书卡片是一种良好的习惯。请从品味语言的角度完成下面的读书卡片。(提示:可以从词语运用、修辞效果或描法等方面任选一点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1.觉得很残酷 醒悟

2.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

作者感悟出世间万物生命的运动:世间万物的生命正是在欢乐的来去中而存在和完成的。

3.文章写绿叶的欢乐到来,是为写落叶的欢乐归去作铺垫,为下文悟出生命运动的规律打下伏笔。

4.第2、4、5段中的问句和第7段中的:“原来法桐的生长,不仅是绿的生命的运动,还是一道哲学的命题在验证: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这正是天地间欢乐的内容;世间万物,正是寻求着这个内容,而各自完成着它的存在。”

5.

读书卡片

体裁:

篇名:

作者:

摘句:一早一晚的斜风里,叶子就活动起来,在天幕的衬托下,看得见那叶背上了了的绿的脉络,像无数的彩蝴蝶落在那里,又像一位,丰姿绰约的,作一个妩媚的笑。

品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书卡片

体裁:散文

篇名:落

叶作者:贾平凹

第7篇:感悟生命的文章范文

(一)通过阅读教学融入自然、品读生命

大自然是人类的导师,面对世间形形的生命,大自然均以“众生平等,万物一体”包容着。《囚绿记》中那一枝不愿被囚禁在暗室里的常春藤一直向阳伸长伸长,让我们体验到了生命的顽强和自尊;《寒风吹彻》里呼啸的寒风可以将你从家里带出的那点温暖搜刮得一干二净,但行走于人生的冬天,不是只剩孤独。我们可以品味作者沉静朴素的语言中蕴含的生命的温情;《瓦尔登湖》上空旷宁静,梭罗带着我们远离都市的喧嚣热闹,放下物质的欲念,在这深邃清澈的湖里净化心灵,寻找生命的本真、心灵的家园;在美丽幻化的《霞》里,冰心先生带着我们感悟“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原来生命中的痛苦于人生不是没有意义的。相反,“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互相衬托的”,痛苦的体验使生命对于快乐的体验更加甜蜜……通过阅读这些描写自然的文本,学生品读生命,扩展了人生的经验,体察到了生命的无处不在和宝贵,生命教育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在课堂教学中。

(二)直面挫折苦难,适时进行苦难教育

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但很多年轻人对于苦难挫折没有免疫力,轻易便被打倒了。所谓苦难挫折,包括了天灾人祸造成的时代动乱、身体疾病、生命逝去,以及人生中家庭事业婚姻的变故。在高中语文课文中,像史铁生、谢坤山、贝多芬、司马迁等人都是遭遇了身体残疾、病痛的折磨,但他们都能赋予生命顽强的精神,实现了生命的超越。而像古代那一批在仕途上不得志或中途被贬至蛮荒之地的文人骚客,满腔抑郁哀愁,或作诗或著文倾述衷情,而对生命,他们没有放弃,有的甚至在以天为盖以地为庐的自然里才发现了生命的意义。当然,面对高中生,只靠这些前人作榜样还是不够的,他们可以带着哲思来品读苦难挫折。如《面对苦难》、《只因为年轻啊》、《不完满才是人生》等文本就是很好的教材,在这些课上,老师可以启迪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生活境遇,发现苦难的价值,学会“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苦难教育是生命教育的组成部分,即使生活于和平年代,谁也无法保证人生一帆风顺,适时接受一点苦难教育,受益匪浅。除了课内文本学习,教师还可以推荐一些经典的课外文本,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余华系列作品、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史怀哲《敬畏生命》等,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可以延伸生命的价值。

(三)在阅读文情并茂的文本中,强化生命情感教育

人比动物复杂高级,这不仅因为人能制造并使用工具,还因为人能感知理解的情感比动物丰富且深刻。但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电子信息发达的时代,如无情冷酷的高学历者、视手机电脑为亲密爱人的“御宅”族、为末日降临欢呼的青少年等屡见不鲜,漠视生命、消极厌世、抗拒社会人际的人为数不少。生命的情感教育缺失,是导致此现象的重要原因。语文教学的文学性恰恰能在审美体验中通过动人心弦的情感来潜移默化感化心灵,从而育化出健康的人格。教学文情并茂的文本,教师应尽量避免做过多的技术性分析解读,重点探究为何文本能传递出如此动人的情感,如教授《沙田山居》《荷塘月色》《望海潮》时,作者笔下优美的景色让人心旷神怡,美景里蕴含的是他们对家园深深的依恋喜爱之情;《项脊轩志》《与妻书》《上邪》《孔雀东南飞》里,我们可以感受到爱情永恒的魅力;《陈情表》《我的母亲》《碗花糕》中,拳拳亲情间的关怀感人心扉,那是生命最原始的牵系;淳朴深厚的友情里,《冰心:巴金这个人》《与微之书》《送沈子福归江东》等文本都寄予了作者对朋友的思念和对宝贵友情的珍视。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体验到了人世间情感的丰富多彩,进而认识到“情”的重要作用,生命情感教育渐渐在发生影响,学生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热爱生命,生命也渐趋阳光和欢歌。

(四)捕捉文本中关于死亡的解说,渗透死亡教育

只有正确地认识死亡,才能使学生面对亲人朋友的死亡打击、损失有所准备,从而更加珍惜和敬畏生命。早年曾与死亡擦肩而过的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下了对于死亡的感悟:“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教学中在此可设置一个讨论,让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对死亡的看法,教师做适当的引导:看清了死亡的本质,并不是让我们消极去等待,而是在这“向死而生”的人生中,我们可以选择的可以创造的便是这过程了。我们还可以效仿国外死亡教育的一个做法,让学生学完此课后写一份“我的遗书”,好好审视一下自己十几年来的人生,领悟到在有限的生命里,生命的宝贵,以及拼搏奋斗、享受生活的重要性。通过死亡教育,学生得到的并不是面对死亡的恐惧,而是站在一种新的高度来提升生命的境界,从而达到生命与生活的和谐统一。当然,死亡教育要推广开来,还需要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

二、活动单元教学

粤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是以“认识自我”为主题的活动单元。“认识自我”是人提高生命意义和生活质量的一种必需的过程。利用这个单元的学习活动,可以布置探究性写作或活动性写作。如可以布置学生以“走进大师生命,感受人格魅力”“我的家族发展史”“家乡的婚礼丧礼习俗研究”等题目去开展研究性学习,不要过高要求学生的研究论文的学术质量,在此过程他们能增强对生命珍视意识,获得生命意义的升华就是有收获了。又如举办演讲活动“生命的绽放”,学生可以谈对自己生命的感悟,对自我的认识,也可以对其他生命体的观察思考。

三、写作训练教学

(一)实施以生命为主题的写作训练

通过阅读教学,学生与作家、文本交流之后,自然会联系自己的经历,得到一种独特的人生体验。这种体验宝贵而短暂、零碎,如果没有及时得到梳理记录,很可能转瞬即逝,生命教育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要重视这些体验,创造一个平台,及时进行以生命为主题的写作训练,才能让学生叩问生命心灵,将感悟体验转化为文字,沉淀下来。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也可以有意识地进行生命教育,选择一些有关生命问题的作文来写,如《为生命着色》《生命的遇见》《我的生命历程》《生命如歌》等作文题。教师要倾听学生的心声,学生也应写出具有独特生命体验的文章,不要以假大空的文章来应付。当教师发现学生作文中流露出消极或错误的生命意识时,要及时疏导、积极引导,承担起生命教育的责任,让学生认识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存在于人类的每一个脚印中。只有能直面冲突、能够隐忍、能够积极与现实沟通的人,才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二)鼓励学生坚持写日记随笔,用心灵关注身边的生命状态

第8篇:感悟生命的文章范文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策略中提倡“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达到对文本的感悟呢?

一、诵读感悟――心灵交流的平台

诵读是学生感悟文本的很重要的方法。它通过由浅入深地把握课文,实现自我与作者的心灵交流。在有感情的诵读中可以尽情发挥想象,用“内在的眼睛”去看作者描绘的世界,用“内在的耳朵”去倾听作者的心声。带着感情的诵读能够调动人的多种情感,教师再适当地点拨,便能将学生自己的情感与文本结合起来,产生独到的见解。通过诵读,激发起来的思维,犹如整理的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获得收成。例如,在《鱼游到了纸上》一文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通过诵读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我首先让学生自由诵读全文,充分触摸文本语言,使学生获得美好的阅读印象,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然后,让学生个性化品读文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或一句话读给全班同学听,并说明理由。有了品读中对文本的理解,我第三次要求全班同学齐读中心段第6段,学生们好像经过了一次精神洗礼,读得入神而传情。一节课就在大家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达到了,同时文本的深刻含义也在多次诵读中有了真切感悟,这节语文课也因多次的诵读而异常精彩。

二、品赏感悟―― 智慧火花的碰撞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我在教授《紫藤萝瀑布》一文时,把“品味、赏析语言美”作为本文教学的重点,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最妙的修辞、最准的词语、最好的句子和最富哲理的话及最难理解的句子,并说明理由。学生默读和寻读后,在书上作了旁批。完成任务后,纷纷举手发言。班上气氛非常热烈。一个学生说:“我认为第2段着重写了紫藤萝盛开时的形态、色彩和气势,属于优美段落,其中‘流动’‘欢笑’‘迸溅’‘’等词,化静为动,生机盎然。‘欢笑’‘’还运用了拟人手法,如闻其声,如见其态,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心”。他把词语、句子与修辞的美结合到一起评说了。另一个学生说:“第6段写的最富美感,它从细节上写了花的美丽和生命力的旺盛”。又一个同学说:“‘推’‘挤’用拟人的手法突出了花的活泼热闹,写出了花强烈旺盛的生命力”。还有个同学说:“最富哲理的话是第十段中‘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因为它把花和人遇到的不幸,放到生命的长河中去认识,哲理深刻。因为不论是花还是人,不幸对它们都是暂时的,而生命的长河是永恒的,人们没有理由消极悲观,应当珍惜生命,以乐观积极的态度汇入到生命的长河中去,让生命焕发出活力”。对难点的理解,大家都认为“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联系”一句难以理解。我让大家来讨论这个问题,有的同学找来历史书,寻找与本文写作背景有关的“时期”的资料,问题才最终得到了解决:因为那时的人与现在的人审美观不一样,好像养点花就是不务正业,就是生活腐化,就该遭到批判。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欣赏角度与眼光,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着自己的内心,在他们智慧火花的交锋与碰撞中,对文章的内涵做着最好的诠释,他们的语言有时比老师更精彩。

三、探究感悟――精神世界的熏陶

语文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教会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我在教学中,也非常注重引领学生探究文本主旨,拓展对文本的思考。

在学习了《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之后,我让学生探究:“高贵的灵魂是否仅存在于伟人身上?你们能从学过的课文或生活中找出具有高贵灵魂的例子吗?”讨论后,我让学生用“人高贵的灵魂在于 ”的句式,一人说一句话,分享彼此心灵的感悟。学生激情高昂:人高贵的灵魂在于“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质;人高贵的灵魂在于象白杨树一样平凡而朴素的精神;人高贵的灵魂在于农民林秀贞三十年如一日赡养孤寡老人的无怨无悔无私的奉献……一句句表达,展示着学生内心独特的感悟;一个个事例,感染着每一个学生高贵的灵魂。夏D尊说:“表达之道即为思想之道。”如果说数理化是教给学生做事的智慧,那么语文教给学生的则是做人的智慧。

语文课通过诵读,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感;通过品赏,锻炼了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通过探究,展示了学生丰富的个性和广博的积累。

第9篇:感悟生命的文章范文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充分运用教材的特点实施生命教育,让学生在和谐的文本氛围中愉快地学习与生活,受到深刻的生命教育,为孩子们的今天、明天,更重要的是为他们的人生精彩的生命奠定坚实的基础,点亮、绽放生命之光彩。

一、在阅读教学中体味生命的意义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得天独厚的语言环境和深厚的历史、地理和人文渊源。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的生命教育应该是“水到渠成”“润物细无声”的,靠语言文字的魅力感染学生,靠语言文字塑造的形象感染学生,有效地渗透生命教育。文章中生动、逼真的情境,能充分调动主体内在的真实情感,更能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人生观,这就是生命教育所希望并要努力达成的目标。

人教版第八册《生命 生命》一文时,文章开头提出了“生命是什么?”但文章并没有从正面去回答这个问题,而是从飞蛾求生、砖缝长瓜苗、倾听心跳等几件小事中展示生命的顽强。小飞蛾的挣扎是在生命面临严重威胁时的一种抗争,无论怎样危险,无论能否逃生,它都没有放弃求生的努力;一棵瓜苗,一生只有那么短短的几十天,却能在恶劣的环境中奋力生长。在这一课的阅读教学时,还可以让学生抓住自己喜欢的句子来感悟生命。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不仅有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还有过程与方法的关注,更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语文课应该有诗意的流淌,更应该有思想的流动。当孩子调动已有知识、情感积淀与新的问题情境碰撞时,便会产生活泼泼的“悟”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恰恰需要一种丰富的安静,需要读与思、精神澄明的纯净,进而让一种良性、动人的情境乃至意境呈现出来,让孩子与教师一起被文本感动,并体会深深的民族情感。并在对比中思考,思考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在对比中,学生就能感受到的博怀和远大抱负。以此激发孩子们昂扬的生命斗志,激发孩子为理想而努力学习,追求生命价值。

二、在阅读教学中学会敬畏生命

生命的真正价值体现在这种相互热爱之中。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曾经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语文课上把握文本的内涵,深入地理解文本,感悟一个人对生命的敏感、对生命的珍视,包括对生命的敬畏。

人教版第六册《燕子》这样充满生机情趣的课文,要多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想象,感受燕子的伶俐、可爱和它们充沛的生命力,让学生爱文中的燕子,爱生活中的燕子,使燕子在学生的意识里不仅仅是一种会飞的动物,而是一个精灵,它们使天空更加精彩,使春天更加生机盎然,让学生更加珍爱这个精灵。

三、在阅读教学中感悟友情,提升生命境界

一个人的一生必然会有一些朋友。真正的朋友不仅可以同甘共苦,而且可以帮助自己解决许多人生当中的困难和麻烦。一个人的成功或多或少地与朋友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可是现在常常听到一些人在说,现在的还孩子越来越难管了。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同学之间常常为一点点小事弄得面红耳赤,甚至出手伤人。所以在语文课上引导学生体会友情带来的快乐也很有必要。

人教版第七册《去年的树》,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冬天即将来临,鸟儿要飞回南方时郑重承诺,明年春天还要回来唱歌给树听。可是第二年的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找它的好朋友树时,树却不见了。鸟儿四处寻访,最后只找到由树作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于是,鸟儿在灯火前唱起去年的歌.它通过小鸟和树,树根,大门,小女孩这四组对话告诉做人要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课文是以诚信为主题,小鸟的执着追寻、对诺言的尊重、对友情的珍爱传递给我们多少感动,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是最宝贵的,所以,我把本课的重、难点放在领悟小鸟的四次对话,感悟“信守诺言,珍爱友情”。

四、在阅读教学中拓宽生命时空

每一个生命都在大环境中生存、适应和成长,不断的适应和成长是生命维持的动力。生命是一个艰苦的积极成长的过程,并会受到许多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