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一地理课件范文

高一地理课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一地理课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一地理课件

第1篇:高一地理课件范文

从学生所生活的实地出发,结合当地具有特色的地理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需求是构建具有地方特色地理课堂的本质追求。努力整合当地资源,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地理课堂,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在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的乐趣,将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因此,教师应积极研究如何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地理课堂,使得地理知识走出课本,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以“活”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

关键词:

地理课堂;地方特色;高中生

地理生活化是近年来的热点话题,因此如何使地理知识真正贴近生活是地理教育工作者孜孜不倦所寻觅的。构建地方特色的地理课堂是以本地资源为主,使学生身边的地理资源融入于地理课堂中,从而转变传统地理课堂以书本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即实现地理知识走出神圣的地理课本,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着地理知识,使学生认识到地理不再是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对我们的生活有实际意义的并带有趣味性的学科。这样一来,学生会迸发出学习地理知识的极大热情,地理课堂教学效果也会不言而喻。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的相关知识均可取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进行讲解。下面,笔者结合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的有关章节,以河南省开封市的相关地理资源为例具体阐述如何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地理课堂,以期满足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需要和愿景。

一、构建地方特色地理课堂的意义

将高中地理课堂赋予地方特色,地方特色又融入于单调无趣的地理知识中,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学生所要掌握的地理知识,不仅更易于学生掌握地理知识,更能使学生灵活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达到地理教育的实际意义。

(一)优化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模式

高中地理课堂的传统模式是以地理教师为核心,学生主要靠教师的讲授获得地理知识。在较为传统的地理课堂中往往会出现“教师苦口婆心的教,学生不知所以然的学”的现象,教学效果极其不佳。众所周知,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密切相关,地理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在具有地方特色的地理课中,教师将学生所生活的当地的地理资源与所要学习的地理知识糅合为一个整体,并利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己寻找隐藏在自己身边的地理知识,可以达到教学的目的。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地理课堂,转变顽固式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更有效、新颖的课堂模式以完成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

(二)授以高中生独特的学习思维

具有地方特色地理课堂的构建不仅仅满足于地理知识的传授,也为学生开启了一扇学习其他知识的门。在具有地方特色的地理课堂中,学生通过所在当地的地理资源学习相关的地理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逐渐地认识到生活处处皆学问,逐步养成书本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学习惯性。学生思维方式的养成,有利于其形成高效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具有地方特色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授以学生独特的学习思维,让学生以独特的思维方式面对高中期间繁重的学习任务,用自身独特的学习方法排解课业压力。

(三)增强高中生的家乡认同感

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内容。高中时期是学生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学校等教育部门会通过多种多样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此方面的培养。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地理课堂能以特殊优势培养学生的家乡认同感和归属感。当教师将原本书本中的例子替换为学生身边的实例时,学生会产生一种亲切感;当学生在学习与当地一些熟悉的地理景观相糅合的地理知识时,学生会产生无尽的自豪感;当在具有地方特色的地理课堂中学习地理知识时,学生会深深地爱上自己的家乡。

二、构建地方特色地理课堂的策略

构建一节具有地方特色的地理课堂,需要多方面的考虑和探索。一节具有地方特色的地理课堂的成功组织需要地理教育工作者在课下做足工作。而且,教师应清楚并不是所有的地理景观都适合引用到地理课堂,也不是把地理景观生拉硬套于地理知识之中。

(一)有效替换书中案例

替换书中案例,重在“有效”。我们不可否认的是,人教版高中地理课本中的所有案例都是经过一批行业内的学者专家经过仔细的斟酌、思量所引用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我们在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地理课堂时,如果不能找到合适的案例进行替换时,绝不能随意运用不切实际的当地地理资源。例如,在讲解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河流的地貌发育》时,书本上引用“黄河三角洲的发育”作为案例分析,该案例大致阐述黄河三角洲的形成过程,同时配以黄河三角洲的卫星图更使得学生能够清楚地学习到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原因和大致过程。黄河流经开封,开封的地貌是由黄河冲积而成,虽然如此,但流经开封的黄河以及由黄河冲积而成的平原并不具有代表性。如果在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地理课堂时,不问初衷只是简单地将“开封的黄河冲积平原”的案例引用到地理课堂中必会适得其反,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迷惑和困扰。因此,我们在构建地方特色的地理课堂时,要不忘我们的本质追求,不忘初衷,实施有效的案例替换。

(二)引导学生探寻实例

学生往往能熟练地掌握经过自己主动探寻后获得的知识。学生自己去感知、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发现所要学习的地理知识,其效果将远远高于教师直接按照地理课本照本宣科的讲授。引导学生去发现、发掘身边的地理资源并有效的与书本知识相契合,可使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地理知识,又从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例如,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编者为满足大部分地区学生的需要选择了“上海市城市等级的变化”和“荷兰圩田居民点的设置”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对于从小生活在开封市的高中学生来说,上海、荷兰可能比较陌生,因此在学习本节课中这两个案例很难贴近学生的生活。在具有地方特色的地理课堂上,地理教师为方便学生接受和理解,应结合开封市及周边县进行讲解本节课的知识。例如,在学习“城市的不同等级”时,教师可把开封市与其所管辖的县进行比较分析,并适当加以讨论。教师还可让来自不同等级城市的学生自主发言,分享自己观察到的城市概念、大小、功能等。在此过程中,地理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思维,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帮助学生总结理论知识。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发现,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到课程标准所要求掌握的知识,通过高效的途径达到教学目的。

(三)就地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是学习地理知识时常见而又有效的一种教学手段。众所周知,在大学的地理教育中,培养单位会组织该专业的学生实地学习、考察。而在高中地理教育中,由于时间、培养模式等一些主客观因素的限制无法开展相应的远足实践活动。但是,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地理课堂的宗旨之一就是立足本地,充分利用本地的地理资源,使之融入于地理知识之中。例如,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分析了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农业布局特点等知识,从而讲述了有关农业的知识。开封是一个农业大市,本节课的讲解可以从开封的农业入手,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安排并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组织学生去开封周边的农村实地考察,把地理课堂开在乡间,根据课程标准要求,配合以书本编排次序引导学生实地了解开封的地理条件、农业布局特点等情况。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既能学到课本上知识,又能充分了解这片养活自己的土地。

三、结语

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地理课堂是一个开展地理教学的新思路,也是较新的方法。学生能够在这样具有家乡特色的地理课堂中深刻感悟到学习地理知识的乐趣,并进一步增强自己对家乡的了解和认同感。因此,在构建地方特色地理课堂时,教师应采取一定的方法、策略,从而构建更加完美的地理课堂以满足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需要。此外,广大的地理教育工作者应结合自己当地情况,搭建赋有当地特色的地理课堂,并养成不拘泥于传统教学思路的思维习惯,从而形成更为优越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尹司雯,尹丽云.浅析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5(2):33.

[2]熊安新.让学生的思维飞一会———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亚太教育:87.

[3]王惠来.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指导意义[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2):67.

第2篇:高一地理课件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微课;课堂教学

地理这一学科是一门集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包括了多个领域的知识。要想让学生扎实掌握其理论知识,教师应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而“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对高中地理微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希望能给地理教师的教学带来启发。

一、微课教学的特点与必要性

微课与传统课程相比具有方便、灵活、有针对性等特点。微课可以是视频文件也可以是音频文件,它的灵活性有助于教师灵活教学。同时,微课能够创建出一个体验式的教学环境,方便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进行教学,会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除此之外,微课的针对性特点,有助于将教学的重难点在课堂上进行突出讲解。以往的高中地理课堂大多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枯燥单调,教师在课堂上无法将教学内容讲解透彻,学生也不容易理解。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微课这种短小精悍的教学方式,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有益处。特别是近年来学生对网络学习兴趣浓厚,因此,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中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高中地理微课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一)教师制作微课的能力有限

对于大部分的一线教师来说,地理微课教学还仅停留在听说的层面,实践操作还不普遍,一方面是因为地理微课出现较晚,教师对于运用微课教学还没有很大的意识;另一方面是一线教师教学任务过于繁重,对于信息技术掌握还不到位,无法使用微课进行有效教学,使得微课教学并未真正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

(二)制作微课的素材资源短缺

微课多数是从课内外教材中进行提取的,教师要自行进行总结、分类,可选用的半成品素材几乎没有,同时教师在选择素材时,要根据每个班级的具体情况进行筛选,导致微课素材成为阻碍微课教学的一大问题。加之教师还要兼顾科研方面的工作,使得很多教师都无法制作出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且贴近地理教学内容的微课。

(三)微课教学定位不准

微课虽有其优点,但它不是万能的,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完全用微课取代了传统教学,讲解任何知识点都是通过微课进行的,这严重违背了微课教学的初衷。高中地理通常分为自然和人文两个部分,微课教学只适用于自然地理的地形、经纬度、洋流、气候等问题的讲解,在理论性知识的讲解时微课没有太多优势,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选择的进行微课教学,不能滥用。

三、高中地理微课教学的合理化建议

(一)组织培训,提升教师制作微课的技能

目前,一些师范院校对教师的培养并没有涉及微课这方面,但是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教师必须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一方面学校要积极组织培训活动,邀请相关技术专家对微课制作的技能进行讲解;另一方面教师要有自觉学习微课技能的意识,可以利用网上的图片和视频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层层深入的方式提高自身微课的制作水平。

(二)扎根课堂,探索微课应用模式

教师充分利用微课“短、小、精”的特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观察学生课堂反应,尽可能地将教学模式调到最优。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①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学习微课视频,并对学习效果做简单测试。②组织学生针对视频与测验中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③教师针对讨论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④教师主导进行课堂总结,完成巩固练习。

第3篇:高一地理课件范文

关键词:地方高校;科研激励;川北医学院

    科学研究是当代大学三大社会职能中最关键的一环,建立科学有效的科研激励机制,是促进高等学校科研发展,提升学校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地方高校的科研活动多处于起步阶段或低水平的循环阶段,同部属高校、国家重点院校相比,地方高校在科研环境、人才吸引力、科研经费的途径等方面相对较为薄弱,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更好地调动地方高校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是科研激励机制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作者所在的川北医学院为例,分析探讨地方高校科研激励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地方高校科研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1. 脉冲现象。将高校教师的科研成果情况通过以数量和时间为特征值的坐标图来反映,可以看到一个普遍现象,即有些教师的数量在某个时间内出现突发性增长,随后又快速回落,数年后再次重复,犹如“脉冲”一样,称之为“脉冲现象” [1]。高校教师的职称晋升与经济利益、社会地位、自我认知紧密相关,在这样的状态下,一部分教师迫于职称晋升的压力进行科研活动,在整个科研活动的过程中,他们没有发挥出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多的是为了完成指标和任务,当阶段目标达成时,职称晋升对他们丧失了激励作用,他们便不再主动关心科研工作,进入休眠期。

2. 缺乏系统观念指导,激励手段单一。在激励方法的选择上,常常采取单种激励方式,没有形成各种方法相互辅助统一的指导思想。(1)普遍重视物质激励,如加大科研奖励的力度、拉大岗位津贴的差距等,忽视了精神激励,导致二者比例失衡。高校教师是高级知识分子,在关注物质需要的同时,他们会更多地关注精神层次的需要。比如自身的学术地位和认可度,与前阶段相比自己的成就感变化等。 一味的物质激励满足不了高校教师的精神需求,长久下去,激励作用会逐渐减弱。(2)没有把握好正负激励之间的“度” [2]。高校的科研激励机制正、负激励的比例容易失衡,往往局限于正面激励,缺乏负面激励。正面激励包括对科研工作者的表扬、嘉奖、肯定、信任等正面意义的激励,负面激励则是指对科研工作不积极的人员进行批评、惩罚、否定、约束等负面意义的激励。事实上,一味的正面激励或负面激励都不可取。如果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教师的科研工作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如果只是对先进者进行表彰,对科研工作毫无积极性的人会觉得自己大不了不得表彰就行了,也不损失什么。只有对这一部分缺乏积极性的人进行约束,才会鞭策他们行动起来。(3)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之间的平衡关系处理不当。内在激励是由行为的内在动机引起的,是来自工作自身的激励,如工作兴趣、自我实现感或成就感等。外在激励是由外在动机引起的,如奖金、工资、职位提升等。在处理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的关系时,一方面,不能片面强调内在激励,剥夺个体对自身所创造的价值的分享权力;另一方面,不可只注重外在激励,忽略高校教师对于内心精神世界的追求,无视科研工作过程本身带来的巨大激励价值。

3. 激励工作没有建立在科学的考核与评价基础之上,激励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在某些方面有欠公平。目前一些高校的科研考核方案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的关系失当,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比如根据发表的论文数量来计算科研工作量,不能客观地反映科研成果本身的质量和研究者的实际水平。以这样的量化评价为基础的激励机制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只能产生负面的激励效果,令一部分科研工作者放弃对学术内在品质的追求,盲目追求数量和速度,缺乏科研创新精神。

4. 一刀切、标准相同。以年龄、教学科研能力为标准,可以将高校教师分为青年教师和中老年教师。如果用相同的科研标准来要求这两个不同层次的人群,很容易挫伤他们的科研积极性。青年教师虽然精力旺盛,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但由于参加工作时间不长,知识积累程度不够,科研能力有限,可利用资源较少,申报科研项目相对较难。相比之下,中老年教师因为工作时间长,积累的基础较厚实,过往申报过的项目和发表的论文较多,为他们再次申报项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如果将青年教师和中老年教师放在一个水平线上进行比较,显得有失公平。中老年教师觉得很容易达到的目标,对于尚处于起步阶段的青年教师来说,确实难乎其难,长此以往,青年教师便会失去信心,而中老年教师也会因为目标实现难度不大,丧失了继续挑战的动力[3]。

5. 部分激励方式缺乏时效性。时效性是一个有效的激励系统不可或缺的要素,具有激发人们后续工作潜能的作用。一般高校总是要等到年终或某个固定时间再给予奖励表彰,认为只要少不了,跑不了就行。比如我校的科研奖励一般集中在学校科技大会上统一进行,而科技大会四年才开一次,这使得激励的效能大大降低,没有及时得到激励的教师会认为他们做出的成绩没有得到认可,丧失对管理者的信任,继而减弱了科研工作的热情,影响他们再创佳绩。

二、加强地方高校科研管理激励的的对策建议:

1. 各种激励措施协调统一,把握“量”、“度”平衡。

   (1)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重。高校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个体成员,吃穿住行的物质需要通过经济收益来实现,经济收益主要包括工资、津贴、奖金和课酬。根据双因素理论[4],通过努力得到的东西才具有激励作用,只有使每人的经济收益随着各自科研工作情况浮动,实行经济收益浮动制,才能充分发挥物质激励的作用。经济收益浮动制包括了浮动式津贴和浮动式课酬,使得经济收益和本职工作、科研工作情况挂钩,体现了多劳多得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同时,高校教师的精神需要不可忽视,因此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同样重要。通过网络技术和专业软件在校园网公开科研管理文件、资料、数据等,使科研信息公开化、透明化,营造浓厚的科研激励氛围,引导教师通过比较,进行自我评价,充分发挥精神激励作用。

   (2)正面激励与负面激励相结合。在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掌握正负激励之间的“度”尤为关键。一方面,对于科研工作先进者要及时进行嘉奖表彰,另一 方面,采用必要的惩戒手段来改变部分教师对于科研工作的错误态度,修正其不良行为。高校教师文化层次高,自律观念强,如果大量采取批评、惩罚手段,容易伤害其自尊心,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应以正面激励为主,辅以负面激励,做到赏要合理、罚要合情,起到鼓励先进,惩治落后的作用。

   (3)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相辅相成。内在激励是基础和先导,强调科研者的主观能动性,外在激励是保障和条件,强调外界环境的推动功效。学校科研管理者应该把握内外激励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在不同情况下,各有侧重点地发挥其相互促进的整合作用。

   (4)长时激励与短时激励相统一。科研成果的“脉冲现象”提示我们,人一旦在实现以阶段目标之后,很容易松懈下来,这是人类追求“逸”的天性使然。针对这一现象,科研管理者应该采取的措施,使用有效的继续激励或再激励,如设立同类职称的等级认定,增设岗位特殊津贴等,将长时激励与短时激励统一起来,激发高校教师进一步的精神需要,树立长远的科研目标。                                                              

2. 完善科研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确保激励机制的公平公正 。与软件公司合作,引入科研工作绩效考核软件系统,合理评价高校教师的科研工作业绩。首先要看科研成果,包括论文专著和项目成果两个方面,它反映了高校教师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其次,要考察高校教师的学术素养,这是最容易被忽略的考察点,因为较难定量。考察学术素养即是对高校教师的内在潜质、知识积累及在探索性科研工作中所投入的难以量化的积累性劳动进行衡量。因为科研工作是一个积累的长期过程,有的教师投入了大量的心力,也许短期内未出科研成果,但并不能抹煞其对科研工作的付出,如果单从科研成果一方面来衡量,对这一部分教师是不公平的。

3. 建立基于知识和创新的激励机制。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地方高校资源相对薄弱,在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方面和重点院校相比尚不具备竞争优势。在现有条件下鼓励创新,特别是年轻教师,他们年富力强,具备较强的创新性思维。年轻教师处于成家立业的起步阶段,物质缺乏,采用适当的经济激励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潜能。同时,牢固树立尊重知识产权就是尊重科研人员的观念,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及时对科研成果进行宣传公开,及时奖励著作权人和发明创造者,改变以往将奖励集中到科技大会的做法。

     4. 建立激励机制的信息反馈系统。激励机制的构建是一个不断修正完善的过程。特别是在地方高校,科研发展相对较弱,激励机制建立的时间较短,需要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为了保证信息反馈的顺利进行,要联合学校的人事管理部门,建立比较完善的反馈机制,通过网络、民意调查、召开科研工作人员座谈会等方式,使信息反馈实现制度化和经常化,建立一种高效、透明、开放的广纳贤言的机制。                                                                                                                                                                                                                                                                                       

                                                                                                                                                                                                 

参考文献:

[1]李滨江. 激励理论与高校科研激励机制.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

[2]李灿华. 高校科研管理过程中的激励问题探析.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09):191-192.

第4篇:高一地理课件范文

关键词:契约意识;合作课堂;地理

一、构建合作课堂的必要性――高中新课改的地理课堂评价

1、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是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而基于平等、自愿、双方合意的契约意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彰显新课程的理念,更能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性、合作性学习。也即在地理课堂中,师生为了完成某一任务进行双方的约定,定好规则,形成契约,更好的调控课堂的活动过程。

2、地理合作课堂的内涵: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教学活动目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明确责任分工的教与学的过程。从这个内涵来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存在“契约”关系,“教学活动目标”是师生双方“契约”的利益所在,“责任分工”则规定了师生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有效的课堂就是履约,反之就是违约。教师承担“达到教学活动目标”的责任,就是如何“教”好;学生的责任是如何“学”好。学生为了得到“利益”,就必须服从与教师的“约定”,配合教师进行学习,在课堂中形成合作关系,进行合作式学习。

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1、教师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普通高中的学生在课堂纪律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多学生视地理课为“闲科”或是“副科”,即使地理也是高考科目,但分值比语、数、英三科低,地理学科地位导致地理课堂面临较多问题。有的学生缺乏自觉性和自律性,其中之一就是学生的课堂纪律较为松散,有时候教师需要花较多时间进行维护课堂秩序;另一方面是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的配合不够默契,导致教学目标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教师在备课时精心准备的教案,在教学过程中得不到有效实施,教师发出的教学指令,学生没有很好的执行,比如,在进行区域地理复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对区域定位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没有几个学生能够说出其中一二,更谈不上在做练习题中加以应用了。如何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呢?这是地理教师较为困惑的地方。

2、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是老师在讲,学生在听,学生的学习状态表现为精神较涣散,缺乏主动性和自主性,学生大多时候是被动地参与学习,少动口、少动手,导致实际操作能力较为缺乏,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很少,甚至没有。自律性强的学生,认真听课之后,勉强能记往一些机械式的记忆型的知识;而自律性较弱的同学,听着听着,渐渐地失去注意力,然后就犯困,甚至有打瞌睡现象,一节课内没学到多少东西,感觉到学习是件苦差事,巴不得赶紧下课,这样的学习效率相当低。

二、在地理合作课堂与契约意识教育的契合

1、从教学管理方面建立 “契约”

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课堂进行全程的调控,这是教学的必要前提条件,如果课堂一盘散沙,学生纪律涣散,无论教师课堂讲行多动听,学生根本听不进去,这样的课堂无疑是失败的课堂。为了始终保持良好有序的课堂纪律,教师在上课伊始就要与学生进行协商好,学生在课堂中的纪律要求是什么,愿意遵守什么样的纪律,谁负责监督,若有违返纪律,该付什么样的违约责任。师生在平等自愿的条件下口头立了这个“契约”,那么,学生这种契约的意识,在某种程度上会约束学生的违纪行为,对于维护课堂纪律有良好的作用。在这里需要讨论的是,对于学生的“违约”责任需要明确,师生双方要履行契约,这样的契约签订才有意义。教师在制定这个“违约责任”时,要以人为本,具有可操作性,对学生的情感和身体等不造成伤害,比如,上课前征求学生意见,“如果有学生在课堂中玩手机,老师可以把学生的手机收上来暂时代为保管,同学们同意吗?”征得学生同意后,到时候发现学生真的在玩,那么教师就可以名正言顺的“代保管”而不致于产生不必要的纠纷。

2、从教学过程进行建立“合作契约”。

高中生的心理已较为成熟,对问题都有自己的见解,不能强迫他们做不愿意做的事,如果短时间无法培养他们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又要保证地理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师与他们进行订立契约,让他们从责任及义务层面上进行重新定位“被迫”学习,形成合作式课堂,也收到一定的效果。

第一,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契约”:教师按照课程的要求,认真备好课,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组织学生进行有关地理课程的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与学生进行课堂教与学的合作,双方共同致力于课堂教与学朝着互相有利方面发展。教师在分配学习任务时,应注意分层次进行设置学习目标,让学生根据个性及能力水平进行有选择性地学习,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和自愿性,更好地体现学生的合意性。

第二,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契约”:为了使每一位学生能学到新知识,培养新的能力,合作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需要发挥同伴互助,共同讨论,分工合作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有助于个人的积极成长,有的学生可能在小范围里敢于积极发言,激发灵感,有表现欲,但在大集体中,有可能胆怯,扼杀了他的表现欲。以小组学习方式进行合作学习,是一种较好的学习方式,高中新课程改革中已明确把这种方式作为教学理念进行实施。为了强调学生形成合作意识,帮助学生建立“契约”意识:我们之间要进行合作,合作的结果有两个,一是提高学习效果,二是得到教师的好评价;反之,若不进行协作,结果有两个,一是学习效果受影响,二是得到教师较差的评价。从学生的学习动机上加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对于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具有较明显的效果。

3、从教学的评价方面进行建立“评价契约”

“评价契约”: 由教师制定评价标准,学生自主进行评价,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见附表),评价结果为优秀等次的个人或是小组,学期结束,评为地理学习先进小组或个人,记入个人成长记录;对于表现较差的学生,给全班讲地理小故事或表演小节目等。教学过程中实施这种激励性评价,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一定的作用。

“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成果《以契约意识教育促进中学生和谐发展的实践研究》(立项编号:2013B068)”

附:各小组地理合作课堂学习评价表

优秀 良好 一般 差 自评 师评 总评

课堂纪律

学习表现 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

第5篇:高一地理课件范文

以生为本 高效课堂 地理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不断深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教学效率,促进的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主流。这就要求教育者转变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方法,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构建“以学生为本的高效课堂”。

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每一个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完美配合的结晶。构建高效课堂的两个核心因素是学生和教师。课堂是否高效,就要看学生和教师是否在课堂上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对于高中地理课程,面临着任务重、课时少的双重压力,这就为我们地理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就是如何构建“以学生为本,高效的地理课堂”。

一、精心设计学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学案导学”是课堂高效教学的有效手段

“学案导学”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学案为载体,以探究为途径,以导学定位教师角色,最终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从而达到教学过程的优质高效。为此,学案导学设计时应注意以下环节:学案环节要齐全,主要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法指导、知识梳理、合作探究、学习小结、达标检测等七个环节

2.学案设计内容应具有探究性、针对性、实践性、层次性的特点

学案在设计时应以课时为单位,在熟读课标的基础上,了解学情,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基础上,针对教材的重、难点精心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问题,引导学生逐个地将问题解决,最终实现自主学习。

例如,人口增长模式转变。

课标: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从而设计的探究内容如下。

(1)根据表中数据,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然后在坐标系中画出芬兰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

(2)根据绘制好的的曲线图,分析可以将芬兰的人口增长划分为几个阶段,并在上图中用竖线标出,并说明理由。

(3)读图分析各阶段出生率、死亡率有何变化,并找出引起变化的原因?

3.学案中的合作探究内容应以某一案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在突出教材重、难点的基础上以学生熟悉案例、情节或感兴趣的话题为发展主线来设计合作、探究题目。如地理学习必修二《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时,可以联系身边的事例,以“济宁市1950年和2000年城区图,通比较来理解城市化的定义及表现,同时让学生收集济宁城区出现的一系列的问题及图片,让学生在课上展示,合作探究”为主线来调动学生进行探究。

实践证明,学生在这样做的时候,他们的积极主动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学生很愿意参与其中,并且都能有所发现,甚至还有一些比较可喜的见解,从而使课堂的有效性得以体现和保证,也极大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一个好的导入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既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求知欲,又让学生的思维迅速定位,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地理课堂导入的方法是多样的,主要有复习导入法、时事导入法、图片资料导入、视频导入等。新课导入并无固定的模式可循,需要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和自己的风格,充分研究和设计,精心改革和创新。对于高中地理,内容丰富,体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可以充分挖掘热点时政、相关视频等,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例如,《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可以截取美国著名的电影《后天》。必修二中《人口迁移》可以以我国的热点春节前后的民工潮的视频为导入,都可以让学生快速地进入本节课的主题,了解本节课的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三、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好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促进他们自学能力的提高,启迪他们对问题的创新思维,锤炼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地理教学方法选择与设计要综合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特点、学生特点,以及教学阶段和教学时间等多方面因素,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并能合理地、科学地加以组合和运用,就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地理教学内容具有空间性、综合性、复杂性、间接性、广阔性等特点,因而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选择正确、有效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

地理教学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图表法、实验法、讲述法、体验法、提问法、案例法、多媒体教学法、演示法等。其中图表法、多媒体教学法是地理教学中最基础的教学方法。

自然地理规律性较强,很多规律可以通过图表和实验来进行体现和总结。如绘制气压带与风带图,世界洋流分布图等,实验法如用挤压书本来演示褶皱,用茶叶、水盆、电吹风,来演示风海的形成。

人文地理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生产联系密切,可以充分利用案例和体验法进行教学。如:济宁市1950年和2000年城区图,通比较来理解城市化的定义及表现,同时让学生收集济宁城区出现的一系列的问题及图片,让学生在课上展示,合作探究,分析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提出对策。

四、加强教师对课堂的调控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课堂是学生直接获取知识的平台,其核心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调控。地理知识内容丰富多彩,上至天文,下至地质,近及家乡,远及全球。如果教师能从不同角度启发、诱导,改革教法,挖掘教材内在的吸引力,提高课堂艺术,或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描述绚丽多姿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或采用直观手段,在学生面前展示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或创造地理意境,把学生带入“想象”的王国中探索,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地理学习兴趣,以趣激疑,以趣激思,把“死”课本变成“活”课堂,让学生的思维时刻集中,让地理课堂教学的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教师的有效调控范围内。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养,练就扎实的基本功。所以,地理教师要充分提高自身的修养水平、语言水平,做好课后反思等工作。

此外,教师还要具备较好的应变能力,能够处理各种意外情况,特别是学生的稍纵即逝的有价值的信息,要及时捕捉,合理利用。

总之,构建高效课堂是一个不断生成、不断追求的过程,因而会因老师而异,因学生而异、因教学内容和目标而异。最关键的是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练就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有高超的课堂驾驶驾驭能力和变通能力,再加之师生间的默契互动,以生为本的高效的课堂一定会实现。

参考文献:

[1]王毓梅.中学地理教学法.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

第6篇:高一地理课件范文

1.平实中有见地。

今年的高考试题给学生的感觉是似曾相识,因为许多考点都练过,但命题角度有新的变化,彰显出平易近人的特质。试题不是通过难度来提高区分度的,而是注重思维的起点和终点,入题容易出题难,在朴实的考查中显得非常高明。例如:第一组题以鲜切花的生产与销售为背景,考查影响农业布局的因素。从该组题在全卷的位置来看,命题者有意识地让学生消除紧张心理,给学生答题的信心,让学生平稳入题。尽管如此,在解题时需要突出位置影响分析,即抓住纬度位置,突出热量优势;抓住相对位置,突出距离优势。

2.主干中有细节。

地理试题常常围绕具有典型学科特征的如气候、地形、河流、农业、工业、人口、城市、交通、环境等主干知识命题,以知识为载体,能力立意特点鲜明。虽然围绕地理主干知识命题,但在具体知识的考查上却非常细化,甚至体现在思维细节上。在答题中,无论学生在哪一个知识点上认识模糊,都会造成判断失误。例如考查气候知识的题目有第1、4题和第36题第(1)小题,考查纬度位置影响下的热量差异、地形影响下的降水差异及气温较高的原因分析。试题一方面在细化考查主干知识,另一方面考查的思维能力也更为细化。如第36题第(1)小题,有很多学生答不出“位于河流(金沙江)谷地,山高谷深,盛行下沉气流,气流在下沉过程中增温”等要点,究其原因是学生不能关注“山高谷深”的细节及其带来的影响,即“山顶气温较低,气流下沉并沿山体滑至谷底,随着高度的降低,气温升高,使位于河谷的攀枝花气温相对较高”。又如第10题与第36题第(2)小题同样是对天气的考查,但前者强调天气系统运动变化之后的天气特征,后者则要求通过位置、地形进行推断和描述特征,二者能力立意的着眼点也大不相同。

3.推断中讲证据。

地理学科更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考查,要求解题过程注重前后联系,得出结论要有理有据,保持思维的连贯性,推断强调提供有力的证据。例如第5题,在确定该区域的位置时,既要考虑第4题降水差异的信息,又要思考题干所给的“45°N附近”和“距海约180千米”数值信息的价值,通过对同一纬线上两点间距离的计算得出海陆位置所体现的东西经度差约为2.3°,继而推断出该地区为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同样,第10题,因该天气系统向东移动,甲点与L的中心正好处于同一纬线上,甲地暴雨开始的时间正是L的中心到达甲地之时。根据线段式比例尺,可估测L与甲地的距离约为110千米。根据该天气系统的移动速度为每天200千米,可计算出其移动到甲地的时间约为13.2小时,故甲地暴雨开始的时间约为19小时。这两道题都是通过地理计算建立的判断依据。

4.图像中有答案。

图像、图表是地理学科的“眼睛”,命题者通过这双“眼睛”进行人才选拔,学生通过这双“眼睛”发现新知。命题者依托图像命题,立求让图像有用,即将图像中显性与隐性信息作为学生答题过程判断推理的依据,考查主干知识的同时又无时不在体现高考大纲和课程标准的要求。试题注重学生对图像的分析,答案就隐藏在图像中。例如第7题,学生可直接从图中获取信息,第8题则需要在第7题的基础上进行判断、解读。选修题的第43、44题,都是通过等高线给出信息的,其中有一点信息非常相似,那就是两区域都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且集中。洪灾、水污染都与气候有直接关系。解题时要抓住居民点或矿碴库相对于河流的位置进行思考,这是思维的起点,更是得分点。做题时,只要将思维集中在图像上,围绕问题进行思考,一定会有所发现,因为答案就在图像中。

5.综合题地理味浓厚。

地理综合题能够体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学生答题思路是否清晰、表达是否到位、要点是否全面都反映在试卷上,能够将高考四项能力的要求落实到纸笔测试中,立足区域去考查,全方位呈现信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往往更到位。其中,第37题是一线教师公认的一道好题,具有浓厚的地理味。该试题围绕尼罗河鲈鱼进行主题式探究,逐层深入,使学生的认识不断向前推进,材料与问题、问题与答案、前后问题之间紧密联系,相互支撑。由于尼罗河鲈鱼不能自然进入维多利亚湖,则采用人为引进的方式。人为引进后,鲈鱼在湖泊中大量繁殖,从而对湖泊原有鱼类产生影响,更大大刺激了原有捕捞业,带动了相关产业。在思维的节点上设置问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命题者的意图,促进学生的思考,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对接。

二、试题解析

哥伦比亚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鲜切花生产国。读图1,完成1~3题。

1.每年情人节(2月14日),在美国销售的鲜切玫瑰花多来自哥伦比亚。与美国相比,在此期间,哥伦比亚生产鲜切玫瑰花的优势自然条件是 ( )

A.地形较平 B.降水较丰沛

C.气温较高 D.土壤较肥沃

2.哥伦比亚向美国运送鲜切玫瑰花宜采用 ( )

A.公路运输 B.铁路运输 C.航空运输 D.海洋运输

3.目前,墨西哥已成为哥伦比亚在美国鲜切花市场的竞争对手。与哥伦比亚相比,墨西哥开拓美国鲜切花市场的优势在于 ( )

A.运费低 B.热量足 C.技术高 D.品种全

参考答案:1.C 2.C 3.A

解析:该组试题以鲜切花的生产与销售为背景,考查影响农业布局的因素。分析时主要侧重位置的影响,以此为突破口可以比较优势。

第1题,美国与哥伦比亚具有明显的位置差异。情人节期间,与哥伦比亚相比,美国因纬度位置高而热量不足。

第2题,哥伦比亚与美国距离遥远,鲜切花受温度、撞击、挤压等外部因素影响较大,易腐烂、凋谢、变质;鲜切花的价值还受特定时间(情人节)的影响,过了这个时间,价格就会受影响。因此,向美国运送鲜切玫瑰花宜选择方便、快捷的航空运输。

第3题,与哥伦比亚相比,墨西哥在位置上离美国更近,由于航空运输的成本较高,因此墨西哥开拓美国鲜切花市场的优势在于运费相对较低。

图2为45°N附近某区域的遥感影像,其中深色部分为植被覆盖区,浅色部分为高原荒漠区;终年冰雪覆盖的山峰海拔3 424米,距海约180千米。读图2,完成4~6题。

4.导致图示区域内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

A.大气环流 B.地形 C.纬度位置 D.洋流

5.该区域位于 ( )

A.亚欧大陆太平洋沿岸地区 B.亚欧大陆大西洋沿岸地区

C.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地区 D.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地区

6.该区域中山脉西坡山麓的自然植被属于 ( )

A.常绿阔叶林 B.常绿硬叶林 C.针阔叶混交林 D.草原

参考答案:4.B 5.D 6.C

解析:该组试题以遥感影像为依托,围绕主干知识探讨问题:从地形出发,探讨山脉两侧植被的差异;从植被出发,探讨降水对植被的影响;从海陆位置出发,探讨区域空间分布。

第4题,山脉东西两侧植被覆盖存在差异,东侧是高原荒漠、西侧是植被,这说明西侧降水较多,为迎风坡。从图示区域的位置来看,该地位于45°N附近,因此山脉西侧是中纬西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山脉东侧是背风坡,降水少。故地形是导致图示区域内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

第5题,主要从“45°N附近”和“距海约180千米”等信息入手,通过对同一纬线上两点间距离的计算可知,东西经度差约是2.3°,这说明山脉西侧距海洋非常近。再根据山脉走向及植被与荒漠的分布,可判断该区域位于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地区。

第6题,因为山脉西侧降水较多,故多为森林,不能是草原,排除D。因图示区域纬度较高,属于北温带,不会出现亚热带植被,据此排除A、B(都是常绿林)。因此,山脉西坡山麓可能是针阔叶混交林。

图3示意某城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平均人口年变化率。当前,该城市总人口约1 300万。据此完成7~8题。

7.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相比,该城市 ( )

A.总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B.总人口减少

C.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 D.人口净迁入量减少

8.该城市所在的国家可能是 ( )

A.美国 B.日本 C.俄罗斯 D.德国

参考答案:7.D 8.A

解析:该组试题以统计图为信息源,再现人口主干知识,探讨人口自然增长与总人口增长的关系,关注“量”与“率”的差异,考查学生直接获取题图信息的能力。

第7题,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相比,总人口增长的年变化率由3%降为1.8%,说明总人口增长速度减慢,但仍然是正增长,因此总人口在数量上仍然在增加;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5%增长为2%,说明该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在提高,但据图可知总人口增长率却在下降,说明人口净迁入量在减少。

第8题,该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并且对国外移民有较大的吸引力,应该在美国。俄罗斯、德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低,甚至是负增长;日本国内人口迁移率较小。

图4示意我国某地区14日6时的气压形势,L为低压。图中天气系统以200千米/天的速度东移。读图4,完成9~11题。

9.图中甲地14日6~9时的风向为 ( )

A.偏东风 B.偏南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

10.气象部门了暴雨预报,甲地暴雨开始的时间约为 ( )

A.14日14时 B.14日19时 C.15日4时 D.15日11时

11.该地区及图示气压形势出现的月份可能为 ( )

A.华北平原,3、4月份 B.四川盆地,1、2月份

C.黄土高原,10、11月份 D.东南丘陵,4、5月份

参考答案:9.B 10.B 11.D

解析:该组试题以等压线图为背景,呈现某一天气系统的空间分布,探讨该天气系统的运动变化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第9题,根据题图可确定14日6~9时低压中心L仍位于甲地西侧。等压线图中任意一点的风向,可通过作图法确定:先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然后根据近地面相对于力的方向向右偏,即可确定风向为西南风。

第10题,因该天气系统向东移动,甲点与L的中心正好处于同一纬线上,甲地暴雨开始的时间正是L的中心到达甲地之时。根据线段式比例尺,可估测L与甲地的距离约为110千米。根据该天气系统的移动速度为每天200千米,可计算出其移动到甲地的时间约为13.2小时,故甲地暴雨开始的时间约为19时。

第11题,此时该地气压较低,应为夏半年,据此排除A、B。10、11月份黄土高原气温开始降低,气压应该升高。故本题选D。

36.(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居住在成都的小明和小亮在“寻找最佳避寒地”的课外研究中发现,有“百里钢城”之称的攀枝花1月平均气温达13.6℃(昆明为7.7℃,成都为5.5℃),是长江流域冬季的“温暖之都”。图7a示意攀枝花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位置,图7b示意攀枝花周边地形。

(1)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8分)

(2)推测攀枝花1月份的天气特征。(6分)

(3)小明建议把攀枝花打造成“避寒之都”,吸引人们冬季来此度假。小亮则从空气质量的角度提出质疑。试为小亮的质疑提供论据。(8分)

参考答案:(1)因地形阻挡,冬季受北方冷空气(寒潮)影响较小;位于河流(金沙江)谷地,山高谷深,盛行下沉气流,气流在下沉过程中增温。

(2)多晴天、少云雨,风力弱,气温较高、较稳定(波动小)。

(3)论据:钢铁工业以及其他工业、城市交通等排放大量废气;(山高谷深,)地形相对封闭,下沉气流空气稳定(易出现逆温),不利于空气中污染物的扩散。(因此,空气质量可能不佳,不适宜度假。)

解析:试题围绕学生的课外研究“寻找最佳避寒地”展开,落脚于对攀枝花这个城市――长江流域冬季的“温暖之都”相关内容的考查。试题主要从宜居的角度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探讨攀枝花冬季气温高的原因、推测攀枝花1月份的天气特征和分析攀枝花的空气质量,考查学生回归主干知识“天气和气候”的能力,关注思维的节点,链接自然与人文要素,体现综合性。试题难度不大,但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学生在答题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能细化答案,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答题片面。

第(1)题,直接探讨气候的要素,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从纬度位置来看,攀枝花纬度较低,气温较高。从地形对气流的阻挡作用来看,攀枝花北部有高大地形对寒流的阻挡,使其基本不受寒潮影响。从攀枝花周边地形图来看,该城市处于河谷地区,海拔为1 000米,地势相对较低,气温较高;河面较开阔,气温同时也受水温调节。因山高谷深,山顶气温较低,气流下沉并沿山体滑至谷底,随着高度的降低,气温升高,使位于河谷的攀枝花气温相对较高。

第(2)题,推测攀枝花1月份的天气特征。既然是推测,就要找根据。首先要明确天气特征描述的方法,一般从气温、湿度、风力和风向、气压、阴晴等方面进行描述。其次可从攀枝花的位置和地形入手进行分析:该城市位于金沙江河谷地区,地势低,气温较高;受河流水域调节影响,气温变化较小(较稳定);受山高谷深影响,盛行下沉气流,气压较高,多晴天、少云雨;由于地形较封闭,水平方向上的外界气流难以进入,风力弱。注意答题时不用呈现推测的思维过程,只需列出天气特征即可。

第(3)题,试题构建了一对矛盾,即“避寒”与“空气质量”的矛盾,要求说明空气质量不好的原因。空气质量的好坏反映了空气污染的程度,主要受地形地貌、气象、城市的发展密度,以及来自固定和流动污染源的人为污染物排放大小的影响。该城市是一典型的钢铁城市,肯定有大气污染,其他工业和城市交通等也排放大量的废气。从地形来看,山高谷深,相对封闭,不利于污染物在水平方向的扩散;下沉气流,易出现逆温,空气稳定,不利于污染物在垂直方向扩散。

37.(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湖面海拔1 134米,鱼类资源丰富。尼罗河鲈鱼是体型最大的淡水鱼之一,属肉食性鱼,原产于尼罗河、刚果河等非洲河流中。20世纪50年代,尼罗河鲈鱼被引入维多利亚湖,并迅速繁殖。该湖的尼罗河鲈鱼经捕捞、加工后多销往欧洲,成为昂贵的美食。图8示意维多利亚湖的位置及周边水系。

(1)分析阻碍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的自然原因。(6分)

(2)分析尼罗河鲈鱼在维多利亚湖迅速繁殖的自然条件。(6分)

(3)分析尼罗河鲈鱼迅速繁殖对维多利亚湖鱼类资源及捕捞业的影响。(6分)

(4)说明尼罗河鲈鱼的引进对维多利亚湖沿岸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6分)

参考答案:(1)(维多利亚湖)处于相对封闭的高原盆地中(北部唯一出口通向尼罗河);湖泊海拔高,尼罗河上游多瀑布,阻挡了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

(2)维多利亚湖湖面广阔,为体型大的尼罗河鲈鱼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湖中鱼类为尼罗河鲈鱼提供充足的饵料。

(3)尼罗河鲈鱼体型大,食量大,导致一些原有鱼类数量迅速减少甚至灭绝。(尼罗河鲈鱼体型大,捕捞技术和方法与当地传统不同,)冲击当地传统捕捞业,同时出现专门捕捞尼罗河鲈鱼的捕捞业。

(4)产量大,价格高,(国际市场需求量大,)出口创汇;捕捞、加工、运输等产业随之发展,扩大就业,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解析:本题属于“围绕某一农产品进行主题式探究”的考查内容。该农产品为尼罗河鲈鱼,其生存环境为尼罗河,但通过人为引进的方式将其引入尼罗河的源头湖泊――维多利亚湖,从而给湖区及周边自然与人文环境带来影响,要求学生探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第(1)题,分析阻碍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的自然原因。解题时需要先从问题本身入手进行分析:尼罗河的鲈鱼要游入维多利亚湖,必须有河湖通道,而这个通道是否有利于鲈鱼进入由其水流速度、流量、落差等因素决定。维多利亚湖湖面海拔为1 134米,为一高原湖泊,处于相对封闭的高原盆地中,与尼罗河具有一定的落差,而且尼罗河上游有瀑布,直接阻挡了尼罗河鲈鱼进入湖泊。从图中可看出,维多利亚湖只有一条水道与尼罗河相连,且落差大、水流急,鲈鱼自下而上逆游非常困难。

第(2)题,分析尼罗河鲈鱼在维多利亚湖迅速繁殖的自然条件。淡水渔业的发展离不开两大条件:一是水域空间环境。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湖面广阔,为体型大的尼罗河鲈鱼提供了生存空间。二是饵料丰富。鲈鱼属肉食性鱼,维多利亚湖鱼类资源丰富,湖中的鱼类成了尼罗河鲈鱼的饵料。

第(3)题,分析尼罗河鲈鱼迅速繁殖对维多利亚湖鱼类资源及捕捞业的影响。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叫“生物入侵”。尼罗河鲈鱼对维多利亚湖造成的影响要从鲈鱼本身的特点入手分析。材料指出,鲈鱼属肉食性鱼,即以其他鱼类为食;因其体型大,故食量大,这必然会导致一些原有鱼类数量迅速减少甚至灭绝。因鲈鱼体型大,原有的捕捞技术与方法已不再适应,必然会刺激原有捕捞业改进和更新技术,出现专门捕捞鲈鱼的捕捞业。

第(4)题,说明尼罗河鲈鱼的引进对维多利亚湖沿岸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渔业对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渔业本身的发展,如产量大、价格高、能出口创汇。二是能带动相关产业,如捕捞业、加工业、运输业等。同时,会吸引更多的人从事相关产业,可以扩大居民就业。

42.(10分)旅游地理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2年6月21日,我国正式公布在海南省设立三沙市,管辖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三沙市岛屿面积约13平方千米,是我国人口最少、海域面积最大的地级市。三沙市以其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强烈地吸引着游客。图11示意三沙市的地理位置。

说明三沙市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及当前旅游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参考答案:独特性:热带海域风光;岛礁(珊瑚礁)景观。应注意的问题:做好旅游规划;保护海洋生态环境;适当配置旅游服务设施,保障生活用品供给;处理好旅游环境容量与旅游规模的关系。

解析:试题以海岛旅游开发为背景,主要考查旅游资源的特点和旅游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三沙市下辖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因其位于海洋上且纬度位置低,故热带海域风光独特。就其岛屿类型来说,属于珊瑚岛,所以具有独特的岛礁景观。在当前旅游开发中,因为是新设的三沙市,所以要做好旅游规划、完善旅游配套基础设施,谨防海洋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由于岛屿面积小,环境承载力小,因此要处理好旅游环境容量与旅游规模的关系。

三、2014年高考备考建议

1.师生共研互换体验,沿着正确方向行走。

每年的高考试题都会给下一年的备考带来启示,因为考查是知识抽样,所以我们要多看几年的试题,只要是高考题,就值得我们去研究。对待同一考点的高考试题,我们要思考能力考查是如何呈现的、新情境的支撑作用是什么等。只有研究还不够,还要互换体验,同学之间有交流,师生之间有对话,只要方向是正确的,结果一定是有效的。

2.在学科主干知识复习上下足工夫,夯实基础。

高考不讲究知识的覆盖面,而是注视知识抽样,因此一轮复习要按照考点逐一“过筛子”,但难免会出现枯燥无味、偏离方向、均衡着力、在不重要的问题上耽搁时间等问题。因此,师生要在研究高考试题的基础上,明确哪些知识点必须过关、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有哪些、如何突破等。整合对比研究近三年的新课标卷可以发现,命题都是围绕核心考点即地理学科的特色主干知识来考查的,如气候、地形、河流、植被、人口、农业、工业、城市、交通、环境问题等。对自然地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气候、地形、河流方面;对人文地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人口、工业和农业方面,特别是农业,常围绕某一农产品进行主题式探究。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知识的理解,就没有能力的发展。

3.在平时学习中经常翻图,培养读图的信心。

有些同学地理学不好的原因就是惧怕地图,而这些同学平时往往不喜欢看图。学习地理首先要战胜自己,特别是要改变原有的学习认识,有了信心,就会有方法。地图,既是考试的载体,又是学习的工具,只有在平时学习中经常翻阅,才能构建“脑图”。一方面要不断培养图感和读图意识,另一方面要掌握各类图像的判读方法。我们不主张将图像、图表作为一个大专题来研究,而建议将各类图像的突破分散在平时的学习中,能力应该逐步培养,绝不是一蹴而就的。

第7篇:高一地理课件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 教学 效率

由于我地区的中考科目没有地理,多数初中学生对这门课程很不重视。在初一、初二年级,有些学校常用地理课上主科、有的学校甚至取消了地理课;在初三年级又没有开设地理课,因此学生的地理知识普遍遗忘和欠缺,几乎是一片空白;升入高中后再上地理课感到十分吃力;这是高中地理教学及会考的拦路虎。

针对这种情况,我在高一年级地理教学中,依托各班配置的先进电教设备的优势,在地理课堂教学别注重了高、初中地理知识的衔接、地理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一、对教材中涉及到的初中地理知识进行复习、补充

高一地理上册涉及到许多初中地理知识,例如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这部分内容是高一地理的重点。学生在初一学过,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对此内容几乎是空白。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如果按照教参书安排的进度教学,不仅课时紧、而且多数学生未听懂。因此我采取了以下方法:(1)对学生难懂的章节放慢讲课速度;(2)对教材中涉及到的初中地理内容进行复习;(3)制作高中地理课件,用动态的图象演示地球的运动。通过观看课件要学生自己总结地理规律。

二、对教材中涉及到的初中数理化知识进行整合

有人说地理学是“文科中的理科、理科中的文科”,高一地理涉及到了大量数理化知识,有的知识还未学过:如角速度和线速度、椭圆有两个焦点……等。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怎样应用数理化知识突破教学难点。例如:

1、在地理教学中要涉及到数学中的数轴、坐标等知识。如“大气的垂直分层”、“海水的温度和盐度”等书上插图,学生的读图、识图的能力并不理想;大多需要老师重新从数学的角度来介绍,然后再回到地理知识的传授上来。

2、在地理教学中要涉及到初中物理中的一些基础知识。例如“大气温度与运动的关系”(即热膨冷缩原理)、“大气密度与气压的关系”(密度小气压低、密度大气压高)、上升气流常出现阴雨天气(凝结)、下升气流常天气晴朗(蒸发)、季风的特点及成因等内容,如果教学中仅作为地理现象讲授,而不复习相关的物理知识的话,学生很难真正掌握。

3、在地理教学中要涉及到初中化学中的一些基础知识。化学元素与矿物、岩石的关系、光合作用与生物循环的关系、土壤的形成等,都涉及到很多初中化学的知识,在教学中要进行适当的复习并加以应用。

总之,在教学中涉及到初中数、理、化、生的有关知识时,应该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要根据各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来整合初中的有关内容,而不是将高中地理课上成初中数、理、化和生物课。有的班级基础较好稍作复习即可;有的班级则需要对某个问题加以详尽讲解,才能真正理解教材内容。怎样才知道学生的相关知识是否欠缺呢?我采用的方法有:一是提问法,即对有关内容设问,如果答得不好则说明基础较差,需要复习;二是“反馈法”,通过对学生练习的批改,可以知道他们哪些内容不懂,然后采取相应措施;三是“叙述法”:设计学生活动,要求学生将自己对有关教材内容的理解叙述一遍,可以掌握他们的学习状况,然后对症下药。

三、充分利用电教设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先进的电教设备,包括网络系统、计算机、投影机、实物展台、Internet等,对于采用“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讲台、一张嘴”的传统授课方式,提出了挑战:怎样才能提高教师讲课、学生学习的效率?通过探索与实践,针对地理课的特点,我尝试采取了下列方法:

1、利用多媒体突破地理学的教学盲点

地理学科所特有的综合性、直观性、动态性的特点,特别需要有这样的先进设备。因为地理教学涉及到大量的图片、照片、表格、录象及一些动态过程(如地壳物质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等)需要展示给学生;传统的教学方法十分抽象,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使地理教学长期存在盲点。从开学第一天至今,我几乎每堂课都使用这套设备,认真制作了课件用于教学中。这样做有三大好处:一是增大教学容量:二是将书本上抽象、枯燥的内容、情景形象的再现、活化教材,以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三是可将节约的时间用来复习初中的内容和讲解习题。假如没有这套设备,我不可能有时间来复量的初中地理知识。

2、利用投影仪对有关表格、地图进行讲解

地理课有大量的地图、表格、曲线图、柱状图等林林总总,若是仅靠教师的粉笔作板图的话,不仅时间不允许,而且也不很准确、美观。因此我利用教室中的投影仪,展示一些有关的高、初中地理图、表,可以将重要的内容放大:或者用笔圈出,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掌握了初中应该掌握而未能掌握的内容,如:七大洲、四大洋、主要的海上交通要道(巴拿马运河、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直布罗陀海峡)……等。同时还可以将选择题、读图题等投影在屏幕上,供学生练习或老师讲解(如画晨昏线);还可以将学生画的图投影、点评,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8篇:高一地理课件范文

论文关键词:有效,挖掘,课文,资源,提高

 

新英语教学大纲对高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种能力的提高主要依赖于英语学习能力培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课文教学。

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新世纪版教材课文选材十分广泛,教材语言内容时代气息浓厚,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内容涉及介绍电脑、基因等高新科技信息的篇目,也有近、现代人物的传记、采访、道德修养等人文性的话题。另外,还涉及一些浅易的学科知识,增加了语言材料的真实性,体现了如何使用语言。总之,新教材的体裁则更加丰富多彩,有记叙、说明、小说、书信、日记、幽默等。具有话题广泛、信息密度高、语言知识丰富等特征,它是各单元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渠道。如何处理好这种阅读课型的教学是近年来英语教学界讨论的热点。

在教授新世纪教材(新版)高一上册第三单元的Manners时,在挖掘课文内容,创设条件与情景方面我使用了下列的方法。

一、导读引出话题

如果直接让学生来阅读课文,回答问题,学生很可能会觉得枯燥无味。而如果老师能在学生阅读之前适当进行一些背景介绍,创设一个环境让学生来思考,就会充分调动学生资源,形成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善于思考的良好风气。如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根据所给的图片说出下列的做法究竟有没有礼貌,是goodmannersorbadmanners。例如:

saying“Excuseme”,“Please”and“Thankyou”

askingquestionssuchas“Howmuchdoyouweigh?”or“Whyaren’tyoumarried?”

givingyourseattotheoldwhenyou’reonthebus

pickingyournoseinpublic

queuejumping

talkingloudlyinpublic

whencoughing,alwayscoveringyourmouthwithyourhand

利用这些精彩的图片形成了师生互动的小,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课堂气氛也变得轻松愉悦了。之后我再问学生如下几个问题:

Haveyouevermetforeigners?Doyouhavethechancetotalktohim/her?

Ifyouhavethechancetositonthesamebuswithaforeigner,doyouwanttotalktohim?

Whenyoutalkwithaforeigner,whatkindoftopicshouldyousay,andwhatkindoftopicshouldn’tyousay?Why?

接着我让学生们看课文首页的图片进行讨论,大概描述一下发生的故事,然后很自然地引出Manners这个话题,进入课文学习的第二个环节:快速阅读。

二、快速阅读初步感知

略读(skimming)要求学生快速浏览全篇,领会主旨或抓住主要内容。这时一定要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指导他们避免一个词一个词地读,而且应用默读形式,还要做到“三到一快”,即:眼到、心到、脑到和快速扫描。集中精力,大脑快速吸收文字所传达的信息并分析理解。我将课文的主要内容事先概括出来,从而降低了学生自己归纳段落大意的难度。考虑到这一点,我只给学生一分钟时间来看所给出的段落大意来匹配适当的段落。如:

Manyofushavetheexperienceoffailingtostartaconversationwithaforeigner.概括了第一段的大意。

Sometipsofhowtoknowwhethertheforeignerwantstotalkwithyou.概括了第二段。

Sometipsofhowtostartaconversationandhowtomoveonit.为第三段。

这个环节的设置帮助了学生的整体理解,为后面的难点突破做了个铺垫。

三、细读仔细理解

在对课文表层理解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详细阅读。这时,教师可设计多种形式的问题来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例如用判断对错题目,针对关键语句提问或者设置完型填空等题型。在整体理解之后,我开始分段落逐段挖掘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细读能力。在第二段的理解时我抓住关键的重难点句子,设计了TrueorFalse的问题,

问题如下:

1.Iftheforeignersays“Hello”or“Hi”toyouinreturn,itmeansheiswillingtohaveachatwithyou.(T)

2.Watchforasmileinordertomoveonwithaconversation.(T)

3.Iftheforeignerjuststaresoutofthewindow,thatmeanshewantstotalkwithyou.(F)

4.Thesearepositivecuesifthepersonstopswhateverheisdoingandlooksbackorsmilesatyou.(F)

在第三段落中,我针对“话题”这个关键词,让学生来填空,内容我设置如下:

 

 

Should say

 

Shouldn’t say

What kind of topics should we choose?

 

universal topics

 

weather, movies,

music, sports, favourite things

 

politics, religion,

personal matters

 

What kind of questions should we raise in the main course of a conversation?

 

open-ended questions

 

What do you think of Zhang Zi yi?

My favourite sport is basketball. What about you?

 

 

Is Zhang Zi yi beautiful?

 

Do you like basketball?

 

What should we offer to move on the conversation?

 

short comments

 

That’s interesting.

I agree.

Me, too.

第9篇:高一地理课件范文

一、了解教学目标

(一)学生要充分了解学习目标。对于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和重难点能够把握的话,学生的学习针对性强,效果往往会得到大的提升。所以在上课之前,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认识教学目标,并养成习惯。(二)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同时,教师应该在课前充分了解自己的教育主体一学生,通过批阅学案、作业和课下辅导、谈心等途径和方式充分了解学生,让自己的授课有的放矢。

二、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上课认真听讲,可以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发现课上有不认真听讲的学生一定要及时提醒;如果有特殊情况,课后一定要及时了解并帮助学生解决。一节没有吸引力或吸引力不够的课堂,学生往往很难保持认真听课的状态,这就需要我们在备课上下功夫。另外,还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其主动的学习,主动的听讲,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

有的时候,光听是不够的。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上课做笔记也是我们提高听课效率的好方法。做好笔记的关键是记下教师讲解知识点时与你预习时的思考不一致的东西,或是你感觉没有预习到的东西,或是记下教师或同学提出的你认为对你有价值的东西,还要注意记下教师为了说明某个问题而设计的板图。千万不要只抄教师黑板上的板书,要知道,很多时候教师的板书提纲主要是告诉同学现在讲到哪里了。另外,课堂笔记是供自己学习用的辅助材料,不是供展览用的作业,因此课堂笔记要不求工整但求准确快速。

三、理论结合实际、独立分析问题习惯的培养

在地理教学中,学生很少能自觉地利用课堂所学的内容,把自己所看到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进行对比、联想、分析、综合,也很少能自觉地利用地理语言阐述这些地理现象。有的老师在这方面做的就比较好,比如在高一地理必修二学习城市的功能分区时,郇老师就把临沭县的简图放到课件中,让学生结合道路、风向等内容进行分析,在讨论结束后把卫星拍摄的遥感图片投放给学生,让学生对比、总结,效果非常好。

四、积极表达自己见解习惯的培养

在上课的时候,教师要不断的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学生上课提出问题时,教师要很好的给予解决,切不可置之不理,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如果教师自己也不懂或不能解决的问题,也要实在的跟学生说“这个问题我也不懂”,而且要鼓励学生发问。有些学生由于性格的原因不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等方法鼓励他们发言。

此外,教师加强即时评价,做到奖惩分明。在课堂教学中,常常有老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不置一言或者评价不合适,在一定程度上打压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久而久之,课堂回答问题的学生就不断减少,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不断下降,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是不利的,所以课堂即时评价在一定程度也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五、小组合作交流习惯的培养

我们学校目前推行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出现以下情况:要么,个别学生“不负众望”,大包大揽,多数学生往往心甘情愿当听众,一言不发;要么,你说我也说,大家抢着说,谁也不听谁的,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造成课堂秩序极为混乱,别人说的谁也没听到;要么,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准备不足,无从下手,无论怎么引导,都一言不发;要么,总结汇报的时,常常说:“我觉得……”、“我认为……”而不是:“我们觉得……”“我们小组认为……”等等。在课堂上,我们要学会培养小组合作的习惯,加强课堂纪律的调控,培养学生具有倾听的意识和习惯:让学生在相互尊重中把合作学习搞得更加融洽,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从而达到教学的目标一学会交流与合作。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