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读书破万卷手抄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
语文的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但是长期以来在农村中学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严重地影响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本文尝试分析影响农村学生课外阅读的原因,针对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转变观念,改善环境,指导方法,营造氛围,从而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增长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腹有诗书气自华”……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的确,通过大量阅读,学生能感知丰厚的语言材料,增强语言积累,提高读书能力,从整体上增强语文素养,还能韦他们今后的综合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然而近年来,由于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语文的课外阅读在农村中学生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量很少,进而导致作文能力低,极大影响了教学的效果。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影响了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的顺利进行:
一、阅读时间少
调查中得知,有近三成的学生每天作业量在2消失以上。成绩较好的中学生,学校、老师、家长都寄以升学的厚望,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作业、练习,根本就挤不出时间进行课外阅读。而另外一些基础尚客但升学无望的学生,由于得不到老师的重视及有效的阅读辅导,未能培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他们的课余时间也大都花在自己喜闻乐见的事上,如看电视、打球、上网聊天等。另外也发现,学生以摄取知识为目的的课外阅读普遍不感兴趣,认为“那些书难看”,而宁可把时间用在无聊的“随便玩”上。
二、阅读氛围不浓
广大的农村中学,办学历史不长,学校办学未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学生无法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农村语文教师自身的课外阅读状况也不足于承担起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重任,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反映语文老师从来没有指导过他们课外阅读。
在课外阅读的初始阶段,学生大都带着又随意性和消遣性,所以教师指导他们读书的方向,要读好书,读健康的,科学的、深浅适宜的课外读物。每学期开始,师生共同商讨、制订课外阅读计划,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的间隙、生活闲暇之时,随时翻看身边的报刊杂志,读一读,品一品,了解一些社会新闻,洞悉一些古时事动态,学习一些文化风情,捕捉一些生化讯息;要求诵读一些古典诗词、经典美文,领略我国文化的源长河精美;规定每生每学期至少读一两本的名著,经典文学名著的阅读,是中学生走近社会、走近生活的“途径之一”,能增加其生活厚度,强化其角色意识。如教学《鲁提辖拳手打镇关西》等课文时,一定要把对原著的介绍确定为教学重点之一,课文学完后,一定要留有足够的课后扩展训练,通过设置悬念,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促使学生将课外阅读变成自觉的行为。还可以对一些重要作家进行较详细的介绍,以引起学生阅读该作家其他作品的兴趣。如学了吴伯萧的《记一辆纺车》后,就可以引导学生作者同期所写的一组回忆延安生活的散文,如《菜园小记》、《窟洞风景》等。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使学生通过阅读丰富文化底蕴,想知访言林十斗味生活、感悟人生的“有心人”。
三、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
以学生课外阅读时间毕竟有限,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对阅读材料精耕细作,所以方法多种多样,中学生在课堂也接触到许多,哪一种阅读的效果最好,也因人而异,不必强求一致。课外阅读的方法是最主要是有浏览、略读、选读、跳读和精读等,学生应针对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以。对一般性的文章,只要粗略知道内容即可的,可选用浏览、略读等方法;对编幅较长的文章而又没有时间全文阅读的,可再老实的指导下有选择的读一些最精华的部分;而对一些名篇名著则需要用精读的方法。要让学生养成动笔阅读的习惯。在进行阅读的同时,能将精彩的词句勾画出来:有疑问的,作好记号;有异议的,写上自己的观点;有共鸣的,写上感叹感悟;对写作有启发的,重点标出、摘记等等。相信通过这种读思结合的阅读活动,必能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所增益。
阅读习惯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做到:一是定书,要阅读的书一旦选定就一定要读完,千万不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要养成选一本就要读完的习惯;二是定时,会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选择读书的时间,不能想读就读,不想读就好天不读;三是要定量,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要制定一个读书计划。学生的课外阅读只有持之以恒,不断积累,才有实效。
四、阅读氛围,落实阅读效果
关键词: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23一、注重推荐的方式:
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所以教师不光要熟知图书内容,更要加深对书的感受,这样在推荐书时才会游刃有余。当然也绝不能忽视推荐方式的机动性,据其要求和内容而言:
(1)推荐时可以有书刊的推荐、篇目推荐和内容的介绍。例如,我在给学生上课外阅读的时候,就给他们讲《西游记》和《水浒传》的故事内容。课后,同学们争先恐后地看这些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教师还得见机行事,抓住机会,及时推荐。如语文课上学习了《狼和小羊》就推荐《伊索寓言》;学习了《只拣儿童多处行》就推荐《寄小读者》或《再寄小读者》等等。渐渐地,学生不再满足于和课文相关的几篇文章,他们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课本之外丰富的大千世界是怎样的,他们甚至于要求每一节课,我都能向他们介绍新书、好文章,于是我利用课余时间搜集了一些文字优美的精致散文、道理浅显的哲理散文,使学生不仅感受到了美,还从中获得了为人处事的方法,从而逐渐地培养了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更加浓厚。
(2)教师在推荐时还可以运用必要的技巧。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学生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的确,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总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他们往往想了解自己的老师在他们这个年龄时是如何学习的。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可利用时机和学生谈谈自己儿时的学习,为学生树立榜样。我们还可以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革命导师列宁的一生都在书中度过的,在他被捕入狱的三个月中,也天天在监狱图书馆里看书;将军"吃墨水"的故事、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壮语......无不激励着一代人孜孜以求、刻苦攻读。古往今来,凡对人类有作为的,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结果。简单的几句话,立刻会大大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和读书兴趣。二、教给方法,自由选择:
学生课外阅读书刊往往随意性比较大,喜欢新奇、有动感的图画书籍,求快,阅读时囫囵吞枣;求厚,不切实际地读厚书,缺乏辨别能力,出现不少学生偏爱的现象,甚至容易受不良刊物及互联网上不良信息毒害。"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师不仅要向学生经常性地推荐有益的读物,还要教会学生选择课外读物和信息的方法,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
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把书籍分为五等,主张按等选择读物。书"有当读之书,有当熟读之书,有当看之书,有当再三细读之书,有当备以资查之书。"唐彪的这个分类是极粗略的,但对教师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教师也应指导学生把课外读物分为当读、当看、熟读几类,有选择进行阅读:第一是与课内教学密切相关配合的书,教材有选文的原著,课文作者或者课文人物的传记作品是当读之书,如读了《三顾茅庐》,指导读《三国演义》。第二是经典作品,名家短篇佳作、童话寓言、科普读物是当看之书,如《安徒生童话》、《十万个为什么》等。第三是属于字典、辞典的书,这是读书工具,要让学生熟悉它们,并善于运用。三、开展活动,收获激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的活动为学生提供显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体验阅读的成功,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这样既能激发他们的读写兴趣,又能及时检查阅读的效果,便于有针对性的指导。
(1)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可经常召开读书汇报会,如举行班级赛诗会;评选"故事大王";举行"手抄报展评"、"读书笔记展评"、"课本剧表演"、"阅读知识竞赛"、"阅读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显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上学期,我在班里开展了一次"读一本好书"讲故事比赛,参赛的同学讲得滔滔不绝,小观众听得津津有味,不但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所以大力发展多样的读书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和热情。
(2)古诗词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璀璨明珠,它句式整齐,富有韵律,易读易记,琅琅上口,深受人们喜爱。《语文标准》在"教学实施建议"中指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在阶段目标中再从具体操作层面给予保证,第一学段要求"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第三学段再加上"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在平时的课外诗歌的指导中,我安排每周背一诗(词)。在进行诗文感悟时,以感受为主,理解为辅。主要以诵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去美读,去背诵,去想象,让学生能上口,有滋味就行。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其中"见"、"作"、"吟"都是有所感悟的表现,也是语感的初步生成。这样积累一多,语感不断得以积淀,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形成。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完成《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求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指导课外阅读同样应首先从激发兴趣开始。只有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让学生主动地寻找课外读物,主动去了解、研究,在了解和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自觉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提高自学能力。特别是对于那些初学阅读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采取多样的方法,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
首先,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条件,营造温馨的阅读环境。
众所周知,良好的环境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比如教室四壁张贴关于读书方面的标语,这些标语在语文教材中随处可见,“好读书,读好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大量标语出现在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创造阅读的良好环境,便会激发起学生极大的阅读兴趣。
其次,教师要“诱惑”学生爱上阅读,并帮助学生制定“读书计划”。
几乎所有的儿童都喜欢听故事,尤其是听情节曲折动人的故事。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推荐一些可读的课外书,“诱导”他们说,最近自己正在读一本很好玩的书,然后,有意地把一些情节讲给他们听,讲到引人入胜时就说停下,让学生自己去读。再让学生把看到的情节讲一讲,并和他们一起聊这里面有趣的人和事。如此一来,学生们越读越有兴趣了,他们对自己的阅读能力也有了信心,阅读的良性循环也就形成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任何事情之前都应有计划,课外阅读也不例外。每学年开始,我都让孩子们订一份读书计划,内容包括要读的书目和自己的读书安排两大方面。通过订读书计划,避免阅读的盲目性,使课外阅读能够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进行。
再次,教师可以举行“好书推介会”和“读书交流会”,给孩子畅所欲言的机会,让孩子的阅读资源共享;也可以结合影视内容,以此激发他们的读书兴趣。
为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每学期可以开展一次“好书推介会”和“读书交流会”。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图书,为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养成自觉读的习惯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们对书的认识与了解更多了一些,对图书的热爱又深了一层,对于他们阅读兴趣的提升,阅读习惯的养成,必然会起到促进作用。通过这些活动,也使孩子们明白,有很多很多的好书正等待着他们去阅读。
《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名著均已被拍成电视。学生看完了画面精彩的影片,再来欣赏优美的文字,更易懂,更有趣。四大名著有连环画,有儿童版本,还有白话文,读什么版本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自由选择,再适当利用班会时间让学生讲讲这类故事,也一定能激发他们的读书兴趣。
另外,教师要让学生坚持做图文并茂的读书笔记和主题手抄报。做读书笔记和主题手抄报有很多的好处:可以累积资料、深化印象,还可以分类整理,便于日后查询。
低年级学生,可以要求学生把书报上精彩的、有意义的、富有哲理的语句、重要的片断摘抄下来即可。中年级学生,可以拓展阅读《主题丛书》,就是让孩子把《丛书》上的相关的文章读完,并做一份主题手抄报。同时让孩子除了做摘抄以外,还可以简单写一写自己的读后感受,并简单装饰一下自己的笔记本,这就形成了图文并茂的阅读笔记了。学生这样坚持做读书笔记,三年后他们便拥有一笔宝贵的财富!
还有,教师在班级里可以开展故事会、演讲比赛等活动,为孩子提供展示舞台。
其实,每个孩子都渴望展示自己来赢得成人或同伴的肯定,因此我经常组织我班的孩子进行诸如“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朗诵比赛”等活动。一来可以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二来可以为孩子提供展示的舞台,让他们的辛勤付出结出丰收的果子,以激励他们在以后的日子更加奋勇向前。每当看到比赛中他们充满感情的朗诵,看到他们入情入境的表演,看到他们不甘落后的倔强劲儿,我就倍感欣慰,心里总是涌动着一股股暖流。
在教室里开展“读书卡”“读书格言”等阅读游戏,也会成为学生阅读中的开心调料。具体做法就是教师利用上课间隙或课余时间,让学生制作自己喜欢的读书卡片,把自己读过的好书做一个记录或纪念;然后让他们选择一句励志性的读书格言,以便时时鞭策自己。这样做,类似他们在美术课上制作一个小手工或是画一幅图画,让他们在获得知识、受到熏陶的同时,也得到了放松,得到了愉悦。
当然,教师对学生赏识性、多元化评价,更会让孩子的阅读充满自信。
被人赏识是一种幸福。对于学生来说被老师赏识,无疑是一种被点燃的信任之火。俗话说“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冷淡、责怪、不适当的评价往往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花费很多时间精力去苛求学生,不如用一点心力去发现其优点,并给予赏识性评价,以激励学生通过努力亲身体验到成功的滋味。这种评价机制广泛适用于评价学生的各个方面,课外阅读也不例外。
在教学工作中,对于课外知识比较丰富的学生,我总是毫不吝惜赞美之词,“小书迷”“小博士”“成语大王”“字典通”成为对这些同学的昵称。教师通过各种形式的“恭维”,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也消除了他们对阅读的恐惧,让变得爱课外阅读了。课外阅读便会成为孩子的精神食粮,一日不吃饿得慌。
关键词:习作能力;有效途径;挖掘素材;培养激情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364-01
学生能够写出情文并茂的作文是语文阅读教学成功的标志,因为语文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们知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作文成了棘手的大问题,主要原因是学生对作文不敢兴趣,头脑里缺少或者说没有写作材料,可谓“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是胡乱拼凑,或者从《优秀作文选》中生搬硬套,甚至一字不漏地全篇照抄。这就需要教者不断探索一些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经验和方法,在学生作文活动中帮助解决写作材料问题,多种途径激发学生习作兴趣,从而提高学生习作水平。
一、围绕阅读教学,培养学生习作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课文是例子,精彩传神的语段是例子,恰当巧妙的写法也是例子。其内容、情感、谋篇布局都具有创造性、示范性,我们要引导学生去用、会用。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课文内容和写作方法应当和学生的写作实践结合起来。如《老人与海鸥》一课教学老人喂养海鸥一段时,引导抓住老人“放、退、撮嘴呼唤、边走边放”一些列动词,体会老人喂的精心、娴熟。课文《颐和园》描写昆明湖上的游船时用了一个“滑”字,教师可引导学生与“划”字进行比较,体会游船像滑冰那样“滑”过湖面,让人感受到昆明湖多么广阔、平静、优美,从而认识到这个“滑”字用的多么巧妙,意味无穷。课文中运用比喻、夸张、对比、拟人等手法,使文章语句色彩鲜丽、感情充沛,学生印象深刻。教师要帮助学生研习语言表达效果,感知文体特征,探究文章的表达方式,每篇课文讲授完后要安排学生课堂作文训练时间,进行口头或者书面作文训练,这样勤学多练便能写出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好文章来。
二、挖掘生活素材,写出自己熟悉事物
小学生常见的写作文体是记叙文,大多写自己生活中的人和事。这一作文训练的关键在于启发学生观察生活,反映生活,调动自我情感神经,叙述“我”亲身经历的事物,描写“我”所喜爱的景物,抒发“我”最想抒发的感情,最大限度的让学生说“我”爱说的话,议论“我”认定的道理。这种训练也应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先易后难,先片段后篇章,先具体后抽象。如片段训练写人要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活动,写事也可以进行片段训练。整篇文章要对自己熟悉事物的情节描写要有起有伏,巧设悬念,才能引人入胜,得到“文似看山不喜平”的境地。在写“我”熟悉的生活,还应进行系列化的训练。如写《我的亲人系列》、《我的同学系列》、《我的家乡系列》等,学生得心应手地写好“我”的作文以后,延伸到别的主题的作文也就不是难事了。
三、指导课外阅读,广泛积累写作材料
“博览群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名言名句是前人多读书写好文章的经验之谈。学生作文下笔“言之无物”不会写作究其原因就是书读的少,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阅读,除以上谈的课内阅读,更重要的事课外阅读,以课外阅读的功夫提高写作水平。作为阅读指导者的教师,应帮助学生做好选材工作,根据现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多方面、多渠道地选择构思新颖、视角独特,既富有新鲜知识、又能怡神悦志的材料。通过材料本身的吸引,激发学生自觉地对材料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研读、体味和欣赏,从而得到知识的滋养、艺术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如读《作文天地》、《优秀作文选》、《读出好作文》等适合学生实际的报刊杂志,还要阅读文学类作品、科普类读物、名人传记等,这些都是学生积累写作材料学习写作方法的源泉。学生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才会进入到写作的自由王国,领悟到写作技巧,下笔作文就会文思敏捷,水到渠成。
四、开辟阅读渠道,激发学生创作激情
为了达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目的,我们可以开辟班级图书角、利用班级创手抄报、利用图书馆资源、利用现代媒介资源等,增强学生练笔的机会,激发学生创作的强烈愿望。
教室是学生学习活动最多的地方,在教室中设立图书角,可以为学生阅读提供更多的机会。班与班、年级与年级之间还可以开展图书漂流活动,以达到互动共读的目的。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借阅,资源共享,同时可以发表各自的阅读体会,促进交流,提高阅读兴趣。班级手抄报要有全面性和针对性,许多作文可以找到好的方面,有的用词恰当,有的句子写得生动,有的语段富有哲理,老师要对这些好的方面适当表扬。
第一,扩展阅读,丰富积累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多阅读。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文章和片段,这是写作教学的好材料。课文中大部分是名家名篇,语言生动形象,易感易学,很适合学生阅读。对于这些课文,我们应该让学生多读多记,必要时背下来,积累的东西多了,到写作文时语言就会像涓涓细流,自然而然地从笔下“流淌”出来。要写出好文章,不但要让学生熟读课文,还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报刊,阅读名家名篇,汲取其中丰富的写作营养――只有做到读书破万卷,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
第二,走进生活,抒真感情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就是把我们身边的生活写出来,把平时所见的、所听的、所想的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正如叶圣陶所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个不停。”这就要求教师多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如郊游、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广泛积累写作素材。在生活、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过程,若有一些心得体会,就要及时记下来。这样坚持久了,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就会习惯于记实事、写真人、抒真情、发实感。
第三,多种评改形式,发挥主体作用
在作文批改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评改,可采取互批互改、集体批改等多种形式。常用的是互批互改,要求学生批改作文时做到:先通篇读,看作文是否符合要求,再一句一句认真读,找到不通顺的句子、不恰当的词语、错别字、用错的标点符号等,并用圈、点等符号标出,最后写上对这篇作文的简评。这样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薄弱的学生对调批改作文,写得差的学生改到好的作文时,可以从中学到方法,受到启发,得到提高;写得好的同学改到写得差的作文,也从中得到教训。实践证明,让学生自己评改作文会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笔的好习惯,十分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天长日久,就会自然而然的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第四,因材施教,激发兴趣
一、引导阅读,唤起兴趣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多阅读。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文章和片段,这是写作教学的好材料。课文中大部分是名家名篇,语言生动形象,易感易学,很适合学生阅读。对于这些课文,我们应该让学生多读多记,必要时背下来,积累的东西多了,到写作文时语言就会像涓涓细流,自然而然地从笔下“流淌”出来。要写出好文章,不但要让学生熟读课文,还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报刊,阅读名家名篇,汲取其中丰富的写作营养——只有做到读书破万卷,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
二、走进生活,积累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就是把我们身边的生活写出来,把平时所见的、所听的、所想的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正如叶圣陶所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这就要求教师多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如郊游、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广泛积累写作素材。在生活、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过程,若有一些心得体会,就要及时记下来。这样坚持久了,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就会习惯于记实事、写真人、抒真情、发实感。
三、自己评改,提高能力
在作文批改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评改,可采取互批互改、集体批改等多种形式。常用的是互批互改,要求学生批改作文时做到:先通篇读,看作文是否符合要求,再一句一句认真读,找到不通顺的句子、不恰当的词语、错别字、用错的标点符号等,并用圈、点等符号标出,最后写上对这篇作文的简评。这样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薄弱的学生对调批改作文,写得差的学生改到好的作文时,可以从中学到方法,受到启发,得到提高;写得好的同学改到写得差的作文,也从中得到教训。实践证明,让学生自己评改作文会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笔的好习惯,十分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天长日久,就会自然而然的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关键词:藏族;中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策略
随着笔者所在地区高中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各校都设立了专门的图书馆,并有相当数量的藏书,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书是真的被藏起来了。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图书的利用率不到1%。俗话说:“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改变生活。”图书馆弥漫着书香气息,但是鲜有学生用这些先进文化来净化灵魂。一方面,缘于人们的阅读方式在改变,电子媒体的快餐式阅读足以吸引人们的眼球,又能节省时间,叫人乐此不疲。另一方面,迫于升学的压力,暂时停止了人文艺术修养的提升和利用书籍来体味人生。也正因为缺少一定的阅读量,所以,藏族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薄弱,视野不够开阔,导致学生口语能力较差,同时,作文素材积累不够,学生每次作文言之无文,词不达意。因此,有必要利用现有图书资源,培养藏族中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让阅读真正为学习服务,帮助学生成长。
一、发挥教师指导作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学生的成长路上,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和引导。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对于藏族学生来说,他们汉语基础知识薄弱,除了正常的语文教学以外,要形成一定的语文阅读能力是相当困难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给予适当的指导,才能让学生走近文学,让阅读世界真正成为学生精神发育的乐园。
1.明确阅读的意义
中外名人都有一个习惯――读书,读书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无论多么繁忙,总会抽出时间来读书,不为学历高低,只为从书中读出一种气魄,一种胸怀,一种境界。其实,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是在考试中获取高分的需要,更是在以后的学习中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尤其是藏族中学生,更应该珍惜在学校的学习时间,读好书,多读书。在开阔眼界的同时,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不少学生不爱读书,认为这是浪费时间。读书活动本来就不是等价交换,你付出一倍的时间和精力,必将得到十倍的,甚至更多的知识迁移能力和人格魅力的回报。
2.教会读书的方法
正确的方法是读书成功的捷径。“书山有路”靠的不仅是勤奋,更需要方法。不少藏族学生因为不懂得读书方法,不知道怎么读书,读什么书,很茫然。即使拿起书,也索然无味。
首先,应该解决读什么的问题,学生阅读的效果往往取决于阅读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形成良好的习惯,才能形成持久的阅读兴趣。
(1)可以是教师指定的阅读书目。名著对于藏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可以指定一些通俗易懂的。比如,《青少年必备阅读――名家青春精粹读本》《青少年必备阅读――名家哲理精粹读本》《青少年必备阅读――名家叙事精粹读本》《中华上下五千年》《三国演义》等,或者一些公认为较好的杂志《读者》《青年文摘》等。
(2)可以是教师指定的主题阅读。每周利用一节课时间,由教师指定相关任务――写人、叙事或论理等,带领学生到图书馆搜集素材,或通过周记、摘抄等活动,让学生进入阅读状态。人们往往因为有了目的,才会找到进行活动的感觉。
其次,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该怎样读书。
(1)介绍读书方法。比如,华罗庚的“厚薄法”,就是由薄到厚的读书方法,将书中不懂的词语、句子和概念等仔细弄明白,由于增加了不少内容,是一个由薄到厚的过程。但同时又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理解文本的内涵,掌握写人、叙事的方法,又是一个由厚到薄的过程。这种方法比较适合汉语基础较差的藏族中学生。
(2)鼓励学生做好读书摘记。这看似一种笨拙的方法,也是华罗庚“厚薄法”的体现和运用。摘抄的内容包括名言警句、精彩片段、传神描写等,可以在后面附上自己的读书感受或随笔、仿写等;也可以不定期开展读书笔记交流和读书经验座谈会,以相互交流、取长补短;还可以让学生办班级文摘,每周一期,供大家传阅,分享美文,共同提高。
(3)可以经常在班内或校内搞手抄报比赛。不能只限于摘抄,必须让学生写出自己的随感,以起到练笔的效果,也可以配上插图。对于做得好的学生,要给予适当奖励,将优秀手抄报集中展览,适时交流。
3.提升鉴赏的内涵
文字之美,在于内涵,在于意象,在于抒情。谁不会为浓情的文字而感同身受呢?谁不会为充满哲理的文字而叹为观止呢?谁不会为思辨的辞章而豁然开朗呢?阅读是一种手段,教师就是通过这种手段,让学生体悟到实实在在的阅读感受,把文本的实例融为思想的内涵,以触类旁通,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文本范例。
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生阅读品位
1.融入情境,走一段文字心路
文字是心灵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作者用他们精心设计的场景展示出真情实感,感动了自己,而后感动别人。作为读者,更应该融入这种情景,体味这种起伏的情感和心路历程,正是因为读者用心浸润文本,在一种联想的情境里,产生审美共鸣,既丰富了情感,又增长了才干。这是藏族高中生所缺乏的,教师在教学应当引导学生创设阅读情境,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感受作品所蕴藏的情感,或者用自己的情感来经历文章里的故事情节。情感是生命的底色,只有懂得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情感的人,才会理解作品的内涵,才能从中受到教育,启迪智慧。
2.发挥想象,造一片新领导时空
想象力是思想的翅膀。我们常常说“只有做不到的,没有想不到的。”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取决于他的思维高度,而想象力作为思维的核心品质之一,远比记忆陈述性知识重要。对于想象力的训练,尤其需要在情境中感悟,不论是通过课堂教学,还是自主阅读,用僵死的文字触发生动的空间,才是读书的乐趣和阅读的品位。在教学中,应该教会学生根据所描写的对象和故事情节,抓住重点词语,以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这些词语来表现事物特点的,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这个过程,不仅可以使学生熟练掌握语言,而且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3.富于创造,活一种诗意人生
阅读的目的在于掌握和熟练运用一种语言,培养良好的语感,丰富生活的阅历和提高人生的素养。语言的学习在于积累,在于运用,更在于创造。积累是基础,也就是名家所说的“厚积薄发”。不少学生在写作时,往往词不达意,就是由于积累不够,在关键的时候,缺乏思维的灵敏性,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总是羡慕别人语文学得好,作文写得好,却不在意别人读了什么书,是怎么读书的。因此,他们无法体会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感觉。人活在语言的世界里,语言美是人性美的自然流露。通过阅读才能更好地掌握词语,培养语感。
参考文献:
[1]路敏,路宜娟.构建阅读想象空间培养学生阅读能力[J].魅力中国,2011(15).
[2]林金来.开设语文阅读课的实验报告[D].福建师范大学,2001(8).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多阅读。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文章和片段,这是写作教学的好材料。课文中大部分是名家名篇,语言生动形象,易感易学,很适合学生阅读。对于这些课文,我们应该让学生多读多记,必要时背下来,积累的东西多了,到写作文时语言就会像涓涓细流,自然而然地从笔下“流淌”出来。要写出好文章,不但要让学生熟读课文,还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报刊,阅读名家名篇,汲取其中丰富的写作营养――只有做到读书破万卷,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
2.培养学生积累生活素材的习惯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我们写文章和建筑师盖房子一样,要盖一座楼房,必须有木材砖瓦。我们写文章也必须有好的素材,没有建筑材料再高明的建筑师也盖不出房子。只有多读多记多积累,才能找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古人云“开卷有益”,我们要多读报刊杂志及同龄人的优秀作品,在阅读中可以积累材料,汲取营养,接受新信息,收集一些名言警句、典型事例。让学生准备一个笔记本专门用以摘抄一些优美的语句,最好能熟记于心。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写作知识,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内容就鲜活多了,生动多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通过阅读学生脑子里积累的材料多了,丰富了写作的“仓库”,有用的东西就可以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写作水平就会不断提高。
学生写作能力低下,除不善于读书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我们的写作教学是一种封闭式的教学,把学生锁在教室里,致使学生写作文出现无“米”下锅的局面。因此,要想办法帮助学生找“米”下锅。我认为开展活动是最好的途径。比如让学生逛书店、逛市场、逛集市;开展社会调查,诸如餐饮业、家电业、服装市场的经营销售情况;调查社会环境污染情况、调查商店牌匾不规范用字情况等。通过开展上述活动,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关心社会的情怀,并从活动中积累写作素材,为学生写作打基础。
3.养成勤于练笔的习惯
练笔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周记是较常用的方式,其实周记就是随笔,它能够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选材自由,命题自由,文体自由,字数自由。只管写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人或事。可议论,可抒情,可记叙,随心所欲。洋洋洒洒几千字,不嫌多;点点滴滴几十字,不嫌少;有话则长,无话可短,尽兴而写,随意而止。这样不自觉地培养了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和能力。他们写的内容起初比较简单,渐渐地,观察视野不断扩大,就从身边的小事写开去,写社会、写人生。内容越来越丰富:班级的生活与风波,家庭的欢乐与忧愁,社会见闻等等,真是大到宇宙,小到自我,尽入笔底。有个学生对校园常作细致观察,从景到人,从人到事,连续写了校园生活之一、之二、之三……在周记里,我看到了学生的写作欲望,也看到了学生因创作热情而引出的观察兴趣。
4.引导自评自改
在作文批改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评改,可采取互批互改、集体批改等多种形式。常用的是互批互改,要求学生批改作文时做到:先通篇读,看作文是否符合要求,再一句一句认真读,找到不通顺的句子、不恰当的词语、错别字、用错的标点符号等,并用圈、点等符号标出,最后写上对这篇作文的简评。这样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薄弱的学生对调批改作文,写得差的学生改到好的作文时,可以从中学到方法,受到启发,得到提高;写得好的同学改到写得差的作文,也从中得到教训。实践证明,让学生自己评改作文会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笔的好习惯,十分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天长日久,就会自然而然的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5.学会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千万不要忽视鼓励的力量。对于那些写作水平不高的学生,教师应努力找出其作文中的闪光点,及时鼓励;对于写作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应尽可能地提出稍高一些的要求,做到既充分肯定其成功之处,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又愉快地认识到自己作文中的不足。这样,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作文课后,我经常会挑出一些优秀作文和进步大的作文,张贴在教室里,让学生相互阅读,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们互相学习,还有很强的激励效果。我还鼓励学生办班级手抄报、写广播稿、评论社会热点问题等,并鼓励他们向报刊社投稿。这些做法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6.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能够坚持下来的重要条件之一便是培养兴趣,养成习惯。对于我来说,学习语文兴趣的产生来源于演讲、播音、主持等各种历练。稿件的完成能锻炼书面表达能力,演讲、播音、主持能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丰富的语言运用形式让我对文字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一过程的确需要占用时间,但对语文学习有很大帮助,培养了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强化了文字理解力。譬如在书本上见到生字时翻翻字典,譬如到名胜古迹游玩时将古人留下的好词好句记录下,将语文学习融入生活中,久而久之,兴趣就会转化成习惯,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能力自然就会提升。下面就介绍一下我的几个语文学习的习惯:
好习惯之一:广阅读
古人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腹有诗书气自华”。大量的经典阅读,不仅对语文学习有所裨益,对于个人精神境界的提升也有很大帮助。
从小我就比较喜欢阅读,阅读范围比较广:绘本、童话故事、古诗、小说等,并会做摘抄,抄写所读书本内的好词佳句,尝试记忆和运用。平时写日记、作文时,会尽量运用摘抄的内容,也会联系一些书本、杂志内的知识。进入初中后,阅读量增大的同时,初中阅读名著的要求则更深一层次。在老师的引导下我更加注重理解作品的写法、精神内涵、作者情感及意图等。在阅读过程中,细读深思,自会领会其要义:腐儒似的死读书,不如不读。《昆虫记》我读了好多遍,小学时喜欢书内的对昆虫生动有趣的描写,初中时感受到了作者对自然与生活的乐观与热爱。在学校里,阅读手抄报、阅读分享课、写读后感都让我对书本内容有了自己的领悟。
课间,我们同学之间也会讨论最近在读什么书,会将自己认为精彩的情节讲给同学听,讨论书中精彩情节与人物的性格、命运。比如讨论《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与个性特点,会将相似的人物联系在一起,比如李逵与张飞。交流、争执的过程,也是加深对书本理解的过程,更是继续阅读的动力。课外阅读为我打开了一个新奇的世界,让语文课,语文的学习变得更有意思。
好习惯之二:勤预习
我一般会在开学领到课本后,将语文书从头至尾翻一遍,了解大致内容,并提前背诵古诗文。每次上新课前先进行预习,遇到生词查字典,自己解决生字的记忆任务。在语文考试中,基础题目是容易拿分的,要想在这方面少扣分,功在平时。
另外,预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自己查资料或问同学,上课我也会积极举手发言,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有时候虽没发现问题,但在作业中如有疑惑不确定的地方,那就在老师讲解时候格外注意听讲,以有效地弥补预习中没弄明白的东西。
好习惯之三:会总结
大家都知道抓住课堂很重要,其实课后的总结也必不可少。老师上课提问简单地看只是一个个问题,但课后将问答大致串联起来,会发现一些分析文章的有效方法,能够帮助自己学会阅读理解。
听老师讲评是提升语文水平的又一良机。在老师讲评后,自觉地反刍会大有所益。花点时间比较自己的答案与参考答案的异同,及时纠正思路偏差,弥补疏漏,大有作用。一阶段学习后要进行阶段性的自我复习归纳,知识点自我总结。平时要有心将不同类型的题目适当归类整理,循环练习加以巩固,这样的持续训练,能积累阅读方法和答题技巧,面对各种题目时,就胸有成竹了。
好习惯之四:多练笔
作文,在中考中占据50分,是得分的关键点。要想写好作文,平时的努力必不可少,我认为写日记,以及坚持练笔、阅读,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作文服务的。以我自己的经历而言,我觉得平时写写日记、练练笔是非常重要的。写日记不仅能够为生活留下回忆,更能有效地提高文字的表达能力,为作文积累素材。如此一举两得之事,何乐不为呢?我还用一个小本子搜集一些其他方面的素材:最近发生的新鲜事、老师推荐的范文、各类有不同闪光点的文章,从材料的独特视角,不同的构思布局到首尾的精彩点评……凡适合的、感兴趣的尽收囊中。闲暇时慢慢咀嚼,细细把玩,感悟,摘录乃至熟记。积累素材还要注意留心身边事,关心窗外事。我比较喜欢观察生活细微之处,比如壁虎爬墙,妈妈打扫卫生的样子,路边摊上做买卖的人等。这样持续积累,写作时才能文思泉涌,酣畅淋漓。
好习惯之五: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