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学生体育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学校学生体育教育心理健康
一、前言
体育教育是一个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过程;是对人体进行培育和塑造的过程;是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担负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一个重要方面。体育教育也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而体育活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也具有积极的影响。
随着对知识、人才需求量的越来越大,以致于社会与家庭重心都放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忽视了对学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造成部分学生心理素质比较差,调整心态的能力较弱,遇到困难、挫折,易造成心理疾病。经调查发现学校大约有30%的中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抗挫折能力、意志力、危机意识、协作精神等比较薄弱。
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事业的成败、学习成绩的好坏、生活质量的的高低。而健康的心理又是人们通过学习、生活、工作等培养起来的,对于中学生来说,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和成长。学习成绩的好坏、生活成长的好坏、关键在于他们是否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可通过恰当的思想品德教育、心理保健的指导及家庭教育等途径培养和改善。但是,切不可忽视体育教育、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最直接,效果也是最明显的。
因为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人体的一部分,心理的健康发展,必须是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人的身心发展是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实现的,人必须通过各种活动来促进机体的正常发育,增强体质,发展个体的心理活动能力。
二、科学的体育教育、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有利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
体育运动能消除人的紧张情绪、锻炼人的性格、磨练人的意志,增强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激发人的进取心、激励人奋发向上和追求健康积极的生活目标。
科学的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的提高,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科学的体育运动能增强学生体质,可使学生身体正常发展;科学的体育运动,又能推动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并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勇敢、果断、坚毅、自信心、自制力、进取心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紧张而激烈的竞赛对人的心理品质即使严峻的考验,也是修炼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体育运动多是集体的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实际的认识。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并推动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运动可以通过手势、表情、身体运动等进行交往,学生在不自觉中产生亲近感,并会获得教育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努力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在交往中的社会公约和团体规范意识,加强自身的义务感和责任感,从而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使人际关系得到改善。
体育活动能直接地给人愉快和喜悦,降低紧张和不安,从而调节人的情绪,改善人的心理健康。成功与失败,进取与挫折共存,欢乐与痛苦、忧伤与憧憬相互交织,这种丰富情感的体验,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成熟,有利于学生情感自我调节的发展。
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思想作风,有利于培养团结、友爱及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培养机制灵活、沉着果断、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自尊、自信,并能预防心理障碍,保持心理健康能力。
三、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校体育教育、教学中
学校体育教育和教学的第一任务,就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发展学生的身体健康,传授与学习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及锻炼身体;学校体育教育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运用科学体育教育方法与方式,培养学生体育活动的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终身锻炼和健康向上的生活习惯。
学校体育教育是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健康教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和运动竞赛等活动,来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他们的体质,促进其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并推动群体运动,深入持久地发展下去,不断强化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技能和锻炼的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为自己和他人创造更好的条件和机会。
人的身体与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强壮的身体是健康的基础,良好的心理是健康的源泉,而心理健康又是我们工作、学习、生活的保证。为此学校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和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学校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和教学中,要强化心理品质健康教育
体育教育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为此,学校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和教学中,要强化心理品质健康教育,把它作为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和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来加以落实,是必要的,也是及时的。因此,必须在学校德育和体育教育、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真正的健康,它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一定得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一不可。其中,身体健康是其他两个方面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能使心理健康产生更大的价值。同时,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掌握心理健康保健方法,使学生能及时而恰当地调节自己的心态,并鼓励学生经常参加体育运动、体育锻炼,在运动和锻炼中寻找快乐,陶冶情操。
(二)学校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和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特点,挖掘教材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进取品质,给学生一个锻炼的天地
体育教育能促进智力的发展,提高心理的健康水平。为此,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运动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因人而异,使教育、教学更具有针对性。通过耐力跑、跨栏跑等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敢于冒险的品质;通过球类比赛,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竞争意识;通过跳高、跳远等项目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勇敢果断、勇攀高峰和敢于面对失败,接受挫折的品质;通过健身操练习,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锻炼,可娱身心,消除疲劳;通过武术、体操等活动,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学生通过参与体育锻炼活动,使学生精神振奋,摆脱烦恼、陶冶情操。
(三)学校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都得以发挥
体育教育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为此,学校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教学,让学生在各自擅长的项目中找到运动的乐趣,展示自己的才干,增强自信心,体验成功感,克服自卑心理;提高适应能力,增强生理功能和抵抗能力,进而提高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积极向上,不怕艰苦,勇于挑战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经常体验成功的喜悦。失败的沮丧、进步的欣慰和失误的悔恨,为此体育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要及时引导,教育他们正确对待挫折和心理压力,并想方设法地战胜挫折和解决心理压力。
【关键词】中学体育 体育教学 中学生 心理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都处于一种良好的状态。”现代社会的发展,面对新形势下中学生成长的特点,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中学生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健康的人格,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是当务之急。
一、中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现代体育观是生理、心理、社会三维体育观,现代健康观与现代体育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它追求的不仅是中学生体质的增强和体育知识以及技能的掌握,而且还要促进中学生的心理与社会化水平的提高。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中学生所面临、要应对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由于中学生的学习、体育、经济等基础的不同,身心所承受的压力也各不相同,激烈的竞争压力,造成他们的心理疾病,如意志力、竞争意识、抗挫折能力都比较薄弱,精神压抑,焦躁不安,情绪失常等等。
二、体育教学在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
当代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例如孤独、焦虑、愤怒、失望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时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甚至人格缺陷。
三、体育教学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体育锻炼不仅能够使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能够使人们获得积极的心理效益。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最直接,最自然,最积极,最容易调控,效果也最好。在篮球、排球、足球、接力、拔河等集体项目中,需要更多参与者之间的合作,需要审时度势的品质,恰如其分地体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将自己的荣誉和成绩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正确认识集体与个体的关系,超越逞强的自我观念,使之改变孤独怪癖,不善合作等特点,当他真正适应与同伴交往,他会变得热爱集体,关心同伴。在游泳、溜冰、田径、体操、武术项目中,要求个人自我表现力较强,技术高,需要全身心的投入。正是由于全身心的投入会使人忘记了腼腆和畏惧心理。与自己比,需要他持有积极进取的精神,超越自己的生理极限;与对手比,需要他有勇敢大无畏的精神,又要有急中生智处理意外局面的能力,他还要善于与环境保持一种和谐状态,不断克服对运动障碍及运动器械的胆怯心理,正确对待摔倒与伤痛以及各种失败给人带来的痛苦,继而达到锻炼心理承受能力的目的。网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是短兵相接,清净转瞬而逝,风云变幻莫测,它可以训练学生面对各种局面时,头脑冷静、思维敏捷、临危不惧等心理品质,使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的个性得到抑制或克服,提高人的应变与快速反应能力。体育具有塑造人的心理品质,挖掘心理潜能,完善个性的作用。体育教学在此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体育教师也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四、利用体育手段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环境、承受挫折、自我调控的能力。长期参加体育活动会身强体健,增加对疾病的抵抗力,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也会明显增强。体育锻炼同样可以增强人们对心理环境、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优胜劣汰。体育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品质。
2.关注个体差异。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家庭因素,二是社会,特别是学校环境的影响。在家庭里,父母的文化程度,教育子女的方式,父母感情是否融洽,以及家庭暴力等都会影响子女的心理健康。在学校里主要是学习负担的压力,不良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由于来自家庭和学校的不良因素影响,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会或轻或重地出现心理抑郁、愤怒和失望等。这些不良情绪如果长期得不到发泄和正确引导,就可能产生心理疾患,影响心理健康。
作为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义不容辞,因此要不断学习,丰富自己心理教育方面的知识,不断探索心理健康的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能歧视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应该对他们进行区别对待,耐心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不良情绪反应,及时、正确地引导他们克服不良情绪,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关键词】体育教育,中学生,人生观,个性,形成,发展
体育教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通过身体活动和其他一些辅手段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人生观是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中学生正处在身心成长、思想比较活跃、富于理想的年龄阶段,面对着美好又坎坷不断的未来,心中充满了希望和遐想。但是,由于他们在中学学习任务太重,再加上思想品德教育环节薄弱,思想波动较大,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因此,中学的教育活动,不但要传授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指导中学生积极向上正确人生观。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担负着强身健体传授技能的任务,而且,还担负着培养中学生高尚的思想品质,较强的竞争能力,良好的集体合作精神,充分的自信心和正确自我评价能力等方面的任务。因此,体育教育在中学生正确人生观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特殊作用。所以,本文就体育教育对中学生人生观形成的影响做一点探讨,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1.体育教育能促进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及竞争意识的提高
1.1 竞争是体育运动的本质,体育运动的竞争是在规则的严格限制范围之内,进行平等的竞争。例如:在一场乒乓球教学比赛中,要对对手的技术特点进行客观的分析,要对自己的长处和弱点进行正确估计,在规则要求的范围之内,做到扬长避短,去争取胜利。通过体育运动这种竞争形式,可以培养人们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进行社会评价,所以,竞争就是出于对社会评价的追求而进行的活动。通过这种社会评价,人们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如何对待竞争中的成功与失败,失败了又如何认识自己,解剖自己,重新确立新的目标,再去争取成功。成功了又如何严于律己,继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旺盛的斗志。这一切都必然大大提高了个体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能力,促进了自我意识的发展。
1.2 体育教育能提高中学生的进取精神。
体育技能和成绩的提高是无止境的,每一个人本身的潜力是不可预测的。在体育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自己给自己定目标、定任务,乐于、且勇敢的向既定目标任务挑战。并通过这种本身潜力挖掘的不断成功而感到了喜悦,刺激了人们进取的欲望。例如:人们跳过了一个超越平时水平的距离,就会增加自信心,就会重新制定新的练习计划,确定新的冲击目标,进行新的挑战。这种在体育活动中的不断进取,反映到现实生活中,就能培养中学生树立对人生不断向上追求的积极思想。为了达到或超越新目标的目的,必须制定新的计划措施,在付诸实施过程中,又必须进行自我监督。从现实的自我出发,确立并不断修正和改变现实生活中自我的具体目标,通过努力一步步向理想自我接近,最后达到自我意识的统一。正是由于体育所具备的这种进取性,可以促进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和完善。
2.通过对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美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体育与美自古以来就是紧紧相连的,运动智慧和力的结合,身体练习是意念和形体的统一。学生可以用自身的形体“造型”来表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并通过形体“造型”来增强自信心。体育运动项目繁多、练习方法多样,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身体素质特点,选择不同的练习内容,采取不同的练习方法,使自己的形体向美的方向发展,并通过不同方式来表现自己创造美和审视美的能力。例如:在体育运动和身体练习中,通过学习韵律体操、基本体操等律动来创造、表现形体的艺术美;通过竞技体育来表现力量、速度、配合和意志的美;通过观看比赛和表演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美的心灵、美的情操都是通过美的举止、美的形体来表现的。因此,通过体育教育可以使学生外在美和内在美很好的统一起来,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3.自我评价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
现代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日益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是现代社会发展对新一代人才的新要求和大趋势。因此,学校体育教学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地自我评价是非常必要的,它将有利于学生坚持目标或修正目标,使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激发健康的心理因素,抑制和消除影响自我发展的心理障碍,它可以为学生提供有关本人进步的信息,了解自己学习锻炼情况,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难点所在,激励自己奋发向上。例如:在学习某项技术后,学生要对自己掌握技术和理论知识不足之处做出正确评价,确定以后努力的方向。在体能练习后,要对自己身体功能的状况进行科学的评价。阶段和学期结束后,对遵守纪律状况、理论和技能掌握状况、身体素质提高状况等方面进行总结和评价。通过对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能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正确的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和社会行为规范,有助于正确人生观的形成。
4.健康体魄可间接促进中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
身体发育状况和身体健康状况以及思维水平的高低是人生观形成的基础。中学体育教育是促进学生身体发育、增进学生身体健康的有效手段,还能促进中学生运动技能和认识能力的提高。健康的体魄和较强的运动技能,就能使中学生在体育运动和体力活动中取得明显的优势,就会使他们产生了一种自豪感,从而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就会产生一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就会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去探讨未来,建立与将来相适应的人生观。相反,则会产生自悲的生活态度,使其人生态度与其他的同学格格不入,难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积极人生观。因此,体育教育通过它的目的以间接的形式促进了中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知道一个人身体发育状况及思想水平的高低、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个性社会化水平这三者是人生观进入个体的先决条件,在它们的作用下人生观得以形成。通过对中学学生人生观形成过程中内部和外部环境条件所起作用的分析,我们清楚的认识到,中学体育教育是中学生人生观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外因,因为它符合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只要我们充分考虑中学生内因特点和内化过程的规律,就能促进中学生人生观按社会需要的方向形成,就能成为有知识、有道德、有纪律、有觉悟的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基本素质;教育手段
【中图分类号】G633.9
实施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工作和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发挥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体育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水平与业务素质,善于吸收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结合实际,把学校体育改革推向深入,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质。
一、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体育教师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即是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无论是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所以,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要树立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其次要端正教学思想,从适应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的素质出发,树立以育人为目标的现代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树立学校体育为健身、益智、育德、促美的观点。第三,体育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多处技能。为此,教师除对所任学科知识的融汇贯通之外,还要对相关学科有一定的造诣。同时还要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等。这样,教师在执行体育教学任务时就会得心应手,提高教学效果论文。
二、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
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者,载知识之本,寓道德之舍也。"辩证地指出了体育与知识、道德的关系。所以,体育教学要把教育贯穿到教学中去,利用体育教学丰富的教育因素,加强学生的德育。
第一,通过严密的课堂组织,培养学生动作迅速、听从指挥、遵守纪律、协同行动的良好习惯和作风。
第二,通过教材的游戏内容,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热爱集体、勇敢顽强、机智果断、遵守规则等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三,通过田径、球类、体操等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和勇敢、果断、机智、顽强的意志及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另外,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表率作用教育影响学生。要时刻注意对学生的言传身教,用自己的模范行动为学生树立表率。
三、要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的培养
体育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并使之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应充分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潜力和乐趣,以良好的教学形式,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并把稳定的兴趣培养为自我锻炼的习惯,使学生学有所得,受益终身。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加强体育基本知识教学,开阔学生视野,教会学生运用知识技能的方法及科学的健身方法,增强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必然。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身体方面,不仅要求要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因此,要充分利用体育这一独特的教育形式,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顽强向上的精神,良好的心理品质及坚强的意志,发展他们的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要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自尊、自爱、自信。
五、加强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成部分,是完成学校体育目的和任务的重要组织形式。它可巩固和扩大体育课效果,使学生得到全面锻炼。因此,必须把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两操、两活动,进行队列操练、身体基本训练,狠抓基本体操的质量。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爱好,提倡小型多样,注意生动活泼,讲求实效,持之以恒。在普及体育运动的基础上,应建立以传统项目为主的运动队。对有特长的学生要集中进行训练,运动队员必须要思想好,各科学习成绩良好,并在学校体育活动中起骨干作用。同要健全学校体育竞赛制度,坚持小型多样、达标内容为主的原则,每年举行一至两次体育比赛。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完成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巩固和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浅谈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中国教育报。2008.10.22日
所谓自我锻炼是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锻炼身体的科学理论和方法,独立地进行自我体育锻炼,自我锻炼能力首先表现为一种意识,即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评价。教师应十分注意学生的这一意识,做到像呵护幼苗一样地引导学生勤思考、多分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获得成功经验,为主动锻炼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的自身锻炼能力是加强学生能力教学的重要举措,也是教育改革的要求,笔者认为,每一位教师应身体力行。而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是促进体育锻炼生活化、社会化的根本途径。不断培养提高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不仅能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和课外体育锻炼的效果,而且能使学生终身受益。所以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⑴结合知识、技术教学培养学生认识能力
激发主体主动参与,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使之形成正确的认识保持学习、锻炼的积极性。体育课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勇敢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学生要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没有体育课的熏陶培养,是不可能的。长期的这样讲不厌其烦,从而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昂的主动情绪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培养学生进取动机的具体方法有导入法等。导入法一般可采用两种方式:一是课的开始的导入,包括通过集中注意练习,采取趣味性游戏,形象化的队列练习和变化进行导入。二是练习开始的导入、语言刺激的导入、音乐节奏的导入等,以吸引学生,激发兴趣。鼓励法可采取在课的各阶段安排一定的小,对动作质量、学习态度、意志行为表现好地学生及时进行表扬、鼓励。利用一定场地标记,使学生感到有奔头,能看到自己学习的前景和效果。以便调动和保持学习、锻炼的积极性。
开发主体主动发展,这是强调课堂效益,学习锻炼,才能理解知识就是力量的含义,才能唤起“再学”的欲望,才能达到力量培养主体能力的境界。
⑵结合练习的组织和方法,培养运用、调控能力。
培养应用能力可采取以下做法:带领法。由教师或组长带领,自上而下,上下结合,组织安排的内容,地点,时间、强度、次数和练习方法。组合法。按教材要求,教学要求和所能提供的条件,由学生自行组合(不受原班组形式的约束),相互帮助、协作练习。自选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个人自己编选练习内容,安排锻炼。
⑶培育调控能力有三个方面
生理负荷的调控。让学生按自己感受,增减练习强度、密度、调节负荷;教会学自测心率的方法,并学会如何调控负荷。心理姿势负荷的调控。通过暗示、模拟、信息反馈等方法使学生自我调控情绪、注意力以及意志立等。使学生懂得动作的技术结构及错误 ,通过反复练习和发展身体素质,培养对动作姿势的调控能力。也可在体育教学中,采用附加条件作业,通过本体感受来培养学生对动作姿态的调控能力。
⑷结合常规教学生,培养自治能力
熟悉、遵守课堂常规。在自觉遵守常规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自我管理。选择时机让学生自定计划和安排锻炼,并及时检查计划完成情况。例如:在上游戏课前,设计好一堂游戏课的框架,课的要求是培养学生奔跑能力与培养学生灵敏性能力。交给学生自己去讨论,要求学生从自己的心理角度出发,让学生选定游戏内容,或自编游戏,写好后和教师一起讨论、修改、定案。当轮到上这次课时,由体育委员当“老师”来调度其他同学,教师进行协助,学生兴趣高,课堂气氛活跃。学习主动,锻炼积极性高。这节课真正体现了教师的辅导是为学生的主体作用服务的。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⑸教师随机应变的引导学生,这是教师课堂艺术的体现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密切师生感情,多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当学生在学习、生活和锻炼中出现困难时,要多关心他们,鼓励他们,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教师还应在日常的教学中为人师表,处处表现出一位人民教师朝气蓬勃、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让自己的言行举止在不经意中感染学生,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视教师如朋友,为偶像,教师的一言一行就会成为学生行动的指南,教学思想就会被学生自觉地接受,学生也就会在课内课外自觉练习,提高自我锻炼能力。
教学中 ,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锻炼情况,对学生的锻炼态度、锻炼成绩作出正确的评价。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坚持目标的欲望和继续锻炼的热情。同时,教师及时对学生的自我锻炼成绩进行检测,了解学生的指标完成情况,表扬先进,鞭策后进,可以营造一种“比学赶帮超”的良好竞争氛围,从而推动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作为体育教师,应艺术性的调动学生自我锻炼的积极性,尽职尽责地为学生的自我锻炼创造条件,营造气氛,把课堂教学任务有效地转化为学生课内外自觉积极的行动,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以实现素质教育中体育教育的目标。
⑹课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认识的延伸练习。
这是课堂教学的必然延伸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课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认识的延伸练习,能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巩固、深化、能使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不断提高,能使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形成习惯。
自我锻炼的技巧性。“技巧”能激发学生的认识。启发学生主动掌握新知,促成新的知识不断得到交流,从而不断扩展学生知识结构的内涵。
[关键词]心理健康 体育教学 健康教育
体育与健康教学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所谓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保持完美的状态。即健康是三维的,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就给我们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提高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通过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的学习来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本文就这一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中学生心理状况以及所面临的心理问题。
青少年期的学生身心处于一个迅速发展阶段,心理特征表现为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独立的愿望,碰到困难轻易灰心丧气,不能持之以恒;青少年期还是一个世界观初步形成的时期,对社会和人生有了一定的看法,独立思考能力有所提高,但有时好高骛远,羡慕虚荣,碰到挫折也较轻易灰心、泄气、退缩,甚至有抵触等逆反心理;还有因课业负担重、各种竞争的日益加剧和独生子女家庭环境的单调性,面对父母、老师寄予厚望,形成无形的压力,很轻易使其在学习、生活以及平时体育活动中表现出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逆反心理、惧怕心理、依靠心理、强迫心理和抑郁心理等,严重者选择逃避、离家出走、拒绝上学等现象,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如何通过体育教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优化可以发挥其愉悦和调节的作用,使集体的情绪处于适度的亢奋状态,每个成员在认知上相近,情绪上相融,心理上互动,课堂气氛活跃,教与学、练的情绪高涨,学生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之下,认知操作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和提高,学、练效果达到了最优化。 如何使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得以优化呢?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重要条件,而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创设又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或前提的。”优化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核心就在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爱是学生基本的心理需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真诚地关心、爱护、鼓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并以此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就会缩短师生之间的心 理距离。师生情感相容、友好互谅、亲近依恋的心理,可以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在这种心理环境中,师生双方就能敞开心扉,无拘无束地进行交流,相互启发,相互接纳。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主体性就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创设愉悦的乐学环境。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学习,在愉快中求得发展。教师的心理状态和情趣影响着整个课堂气氛。教师若能用真诚的微笑、友善的目光、亲切的赞语营造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就能唤起学生积极的情绪共鸣,激发起学生愉悦、兴奋的心理状态。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场地器材的合理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难易适度,目标设置要有层次,教法运用要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能力的水平上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保持对学习浓厚的兴趣。
(三)运用积极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经常性的评价(特别是即时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促进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应力求通过客观公正而积极的评价,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准确地认识自己的潜能和不足,悦纳自己。另外还应给予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权利。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自我意识,激起积极进取的动力,以营造互学互助、相互激励、积极进取的教学氛围。
心理健康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在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正确处理学生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二是摆正体育卫生工作在整学校教育中的位置,同时从实质上加强体育与卫生工作的相结合;三是处理好与德育的关系,既不能用体育中德育代替体育中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用体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取代体育中德育。
1. 认知
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从事各项活动最基本的心理条件。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是智力的主要组成因素。 “否定”最糟糕的教育方式万恶的否定肯定与否定效果... 正常的认识能力如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记忆力,良好的思考力和既稳定又能随任务而转移且善于分配的注意力等。认识能力首先表现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以,正常与否可参考其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但是,不能认为学习不好的人其认识能力都不正常,因为这里同经验和基础知识有关。有些学习好的学生担心,参加体育锻炼会耽误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效果。总是带着一些其他学科的读物到体育课堂上,在体育教师不注意的情况下偷偷的看上几眼。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的想法。恰恰相反,研究表明,早操能使大脑消除残存的睡眠抑制,为进入学习状态作好准备;体育课、课外锻炼和课间操可以使因学习而紧张的大脑皮层得到充分的休息,解除抑制,使得劳逸结合,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2.情感
心理学告诉我们,心境是一种较稳定、持久,而且在一段时间内会影响人全部行为的情感体验。良好的心境对人的行为具有增力作用,如作了一件即使非常平常的事情,也会感到愉悦、高兴,得到心理上的满足。相反,消极的心境会使以往做来很有兴趣的事情变得索然无味、厌倦和烦躁。 音乐能够培养人的美好情操,使学生在玩和活动中受到教育,通过音乐的引导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如“立定跳远”教学,在边欣赏音乐边想象边听边玩的过程中学习。在《森林里的清晨》音乐中响起了“小兔跳”、“青蛙跳”、“老虎跳”的声音,学生们的情绪受到了感染,紧接着引导学生创编小兔、青蛙、老虎的动作。这时,学生们便讨论开了,小兔应是??青蛙应是??通过及时启发青蛙怎么跳,小兔怎么跳,再让学生担任这些角色.并加上音乐,他们就模仿小兔跳、青蛙跳,嘴里还不停地学着动物的叫声,操场上顿时出现了一番热闹的场面。使一节比较死板的课上出现了
3. 意志品质
一个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应有明确合理的学习和生活目的,并有达到目的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其行为表现出果断、坚韧、自制和毅力。自制和坚韧能表现出其心理健康的程度。 积极勇于参加体育活动,既是对身体的锻炼,更是对意志的考验。对于目前多为独生子女的中小学生来说,只有长期的进行“再坚持一下”的努力,才更有益于意志品质的培养。 除此之外还有对其情感、个性等方面的培养。
体育与健康教学能较好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但心理健康并不只取定于体育运动这一个条件。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首先应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发现学生不健康的因素,及时与有关方面配合,防止学生心理污染与心理创伤,更重要的是在整个体育与健康教学体系中,重视和加强学生的身心健康,摆正健康保健和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关系,使学生在掌握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的同时,形成体育与健康的意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真正实现身体,心理,社会的整体目标,以培养新型的合格人才,推动社会发展,保障人类社会的正常延续和健康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对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及其对运动技能所形成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克服和疏导心理障碍培养其良好心理素质的途径和方法,在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建立学生终身为体育服务的意识。
在体育教学中,由于学生身体素质、情感、意志、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存在着很大的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障碍的形成和产生会使少数具有这种现象的学生难于掌握教学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而且还会由于消极情绪,幅射作用而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情绪,进而使整个教学任务而受到影响难以完成。因此,消除和克服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其形成适宜的心理状态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疏导和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其心理得以健康的发展。首先要搞清造成心理障碍的原因,了解心理障碍产生的特征及其行为表现,然后,根据其特性,制订解决心理障碍的对策,减少盲目性,提高针对性,遵循学生心理障碍发展规律开展教学工作,对体育教学和体育运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我在多年的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摸索中,认为学生心理障碍主要是学生学习目的不正确,致使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对学习产生一些厌烦情绪,是学习兴趣、态度、意志、动机等受到影响的一种扭曲的情绪表现。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学校或社会方面的原因。
1.1自身的原因
(1)我认为有些学生认为体育学习专业是被人看不起的专业,不如数、理、化等其它专业吃香,过于爱面子,担心同学们讥笑,尤其是虚荣心较强的学生,认为在同学面前丢脸,致使自信心下降而产生自卑的心理。
(2)学生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较差或先天性不足,身体条件差,对完成较大难度或有一定危险性的运动项目,确实有一定困难而引起的;由于运动技术本身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或复杂性,容易造成失误或受伤而引起恐慌紧张必理,或曾在运动过程中,完成动作失败,受伤形成条件反射,引起恐惧的心理障碍等。
1.2从学校方面看
由于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脱节,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淡薄,学校只重视学生的运动成绩,而不重视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消弱了学生追求科学文化知识的动力;另一方面,有些教师上课不专心,教风不严,不能从学生身体技能的实际出发,要求过高,方法简单,保护与帮助措施不当,教态生硬,甚至对学生进行体罚,人格污辱,用不恰当的考试压力迫使学生进行学习。此外,老师在体育教学中抓不住重点和难点,做示范动作时对关键一技术交待不清楚,以及场地、气候,周边环境等学校外部条件对学生主观因素均产生不良影响,以致造成学生学习无兴趣,出现逃课,旷课现象,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使学生不良现象逐渐蔓延,引起学生产生心理障碍。
1.3从社会影响方面看
由于现实生活中脑体倒挂,社会对体育工作者带有偏见;基层工作环境与工作条件及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对学校体育工作和体育教学重视不够,有的甚至在升学考试前放弃体育教学工作;目前社会关系网的存在,使一些用人单位不是择优录取,而是凭取人事关系等。这些社会弊病使一些学生产生不平衡心理,挫伤了他们求知欲的积极性,对学习提不起精神,产生学习上心理障碍。
2在体育教学中产生心理障碍的特征及行为表现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出现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在学习和练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表现的动作生硬、不协调,失去节奏,有时中途停下或请假,逃避练习。在休息和生活中,性格内向,孤独不合群,集体活动表现比较谈薄,无所谓,即使参与了也是为了应付。平时表现精力和体力不足,容易疲劳情绪不愉快。对于体能和技能训练缺乏热情且意志脆弱。
3在体育教学中,清除和疏导学生心理障碍的对策和方法
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用诚恳、亲切、耐心的语言进行言传身教,使学生有一种温暖的感觉,从心理上乐意接受教师的要求。在体育训练中教师要提高训练艺术;教法,训练要多样,课的组织形式要循育渐进、注意因人施教,教法要多样,保护与帮助措施要适当,充分调动学生们积极性,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从而激发和满足学生求知、求趣的心理需要,使学生的行为和能力得到增长,最终达到教学和训练的目的。
4小结
我在体育教学和体育训练中关于学生心理障碍方面有以上肤浅的认识。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充分利用教学的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一与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联系起来,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和谐、宽松的时空环境,使学生在主体地位的立场上自觉做到“我要学”、“我要练”、“我要成功”的信念,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清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为人民的体育事业献出自己的青春年华。
论文关键词:体育教学 运动技能 心理障碍 心理健康
论文摘要:对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及其对运动技能所形成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克服和疏导心理障碍培养其良好心理素质的途径和方法,在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建立学生终身为体育服务的意识。
在体育教学中,由于学生身体素质、情感、意志、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存在着很大的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障碍的形成和产生会使少数具有这种现象的学生难于掌握教学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而且还会由于消极情绪,幅射作用而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情绪,进而使整个教学任务而受到影响难以完成。因此,消除和克服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其形成适宜的心理状态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疏导和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其心理得以健康的发展。首先要搞清造成心理障碍的原因,了解心理障碍产生的特征及其行为表现,然后,根据其特性,制订解决心理障碍的对策,减少盲目性,提高针对性,遵循学生心理障碍发展规律开展教学工作,对体育教学和体育运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我在多年的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摸索中,认为学生心理障碍主要是学生学习目的不正确,致使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对学习产生一些厌烦情绪,是学习兴趣、态度、意志、动机等受到影响的一种扭曲的情绪表现。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学校或社会方面的原因。
1.1自身的原因
(1)我认为有些学生认为体育学习专业是被人看不起的专业,不如数、理、化等其它专业吃香,过于爱面子,担心同学们讥笑,尤其是虚荣心较强的学生,认为在同学面前丢脸,致使自信心下降而产生自卑的心理。
(2)学生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较差或先天性不足,身体条件差,对完成较大难度或有一定危险性的运动项目,确实有一定困难而引起的;由于运动技术本身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或复杂性,容易造成失误或受伤而引起恐慌紧张必理,或曾在运动过程中,完成动作失败,受伤形成条件反射,引起恐惧的心理障碍等。
1.2从学校方面看
由于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脱节,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淡薄,学校只重视学生的运动成绩,而不重视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消弱了学生追求科学文化知识的动力;另一方面,有些教师上课不专心,教风不严,不能从学生身体技能的实际出发,要求过高,方法简单,保护与帮助措施不当,教态生硬,甚至对学生进行体罚,人格污辱,用不恰当的考试压力迫使学生进行学习。此外,老师在体育教学中抓不住重点和难点,做示范动作时对关键一技术交待不清楚,以及场地、气候,周边环境等学校外部条件对学生主观因素均产生不良影响,以致造成学生学习无兴趣,出现逃课,旷课现象,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使学生不良现象逐渐蔓延,引起学生产生心理障碍。
1.3从社会影响方面看
由于现实生活中脑体倒挂,社会对体育工作者带有偏见;基层工作环境与工作条件及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对学校体育工作和体育教学重视不够,有的甚至在升学考试前放弃体育教学工作;目前社会关系网的存在,使一些用人单位不是择优录取,而是凭取人事关系等。这些社会弊病使一些学生产生不平衡心理,挫伤了他们求知欲的积极性,对学习提不起精神,产生学习上心理障碍。
2在体育教学中产生心理障碍的特征及行为表现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出现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在学习和练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表现的动作生硬、不协调,失去节奏,有时中途停下或请假,逃避练习。在休息和生活中,性格内向,孤独不合群,集体活动表现比较谈薄,无所谓,即使参与了也是为了应付。平时表现精力和体力不足,容易疲劳情绪不愉快。对于体能和技能训练缺乏热情且意志脆弱。
3在体育教学中,清除和疏导学生心理障碍的对策和方法
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用诚恳、亲切、耐心的语言进行言传身教,使学生有一种温暖的感觉,从心理上乐意接受教师的要求。在体育训练中教师要提高训练艺术;教法,训练要多样,课的组织形式要循育渐进、注意因人施教,教法要多样,保护与帮助措施要适当,充分调动学生们积极性,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从而激发和满足学生求知、求趣的心理需要,使学生的行为和能力得到增长,最终达到教学和训练的目的。
【关键词】终生体育意识 高中体育教学 培养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4-0143-01
一 对终生体育及终生体育意识内涵的理解
终生体育是指人们终生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的总和。终生体育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体育的改革和发展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是依据人体发展变化的规律、身体锻炼的作用、现代社会的发展不断对人提出的新要求,是伴随着终生教育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终生体育意识的强烈程度,直接影响着人们终生体育锻炼思想的形成。
二 对高中学生实施终生体育意识培养必要性的认识
1.主观上高中学生对终生体育认识程度不够
目前,高中生对体育认识总体上比较肤浅,对体育锻炼的目的、意义以及锻炼价值认识程度不够,更不懂得终生体育的重要性。另外,怕苦、怕累、意志差,也成为当代中学生不愿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原因,进而妨碍了终生体育意识的形成。
2.客观上是由学校体育发展趋势及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标性质决定的
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为根本宗旨的今天,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终生体育意识,是当今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高中体育教学也必然要主动地适应这种要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和终生体育的意识。
三 如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终生体育意识
高中阶段是进行终生体育教育的最佳时机。学生走向社会,能否继续经常地从事体育锻炼,根本取决于自身的终生体育意识,而一个人的体育意识程度决定着终生体育的效果。那么,如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终生体育意识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用终生体育观念转变学生的体育态度,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意识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体育知识的学习,充分利用室内理论课扩大学生的体育知识面,使学生对终生体育的目的、意义、作用和功能有全面的理解,增强学生体育锻炼的自觉性,激发学生锻炼的热情,用终生体育观培养学生的自我体育意识。另外,充分发挥体育媒体的宣传作用,通过定期举办体育知识专题讲座、组织体育知识竞赛等活动,可不断增长学生的体育知识并开阔眼界,增强学生的自我体育意识。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练兴趣
教师应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并形成习惯。在体育教学中,要采用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法相结合的方法。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有很多,但随着现代化多媒体教学逐渐渗透到各学科里,多媒体教学也引进到体育教学的课堂,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也随着教学教育现展而紧跟时代,不断推陈出新。
3.注重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终生受益
在高中体育教学加强学生兴趣培养的同时,要注重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在体育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使学生学会体育健身的基本方法。还应大胆放手,使学生多途径、多渠道地培养自觉独立地锻炼身体的能力和积极组织并参加群体体育活动的能力。同时教师在体育课的教学设计上还应力求让学生们参与其中。
4.让学生学会“一技之长”,终生与体育为伴
高中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体育专长,结合学校的实际,每节课中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选项分组教学。在教学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让学生学会“一技之长”,教师重在技术指导。课堂中切忌为了教动作而一味地教动作,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教得过细、过繁、要求过高等,反而会使他们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5.开展小型群体体育比赛,让学生体验运动乐趣
高中体育教学中可结合体育模块教学,利用体育课科学合理地组织开展好内容丰富的、学生喜爱的群体竞赛活动,使学生把所学到的体育技能运用到体育比赛之中,让他们有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真正体会到体育运动的艰辛及胜利后的喜悦。通过体育竞赛去展现自我,发挥学生的个人特长,在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上有更深层次的发展,促使他们更努力地进行体育锻炼,完善自我运动技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总之,在高中体育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一技之长”,发展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更要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终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使学生终生享受体育。
参考文献
[1]吕树庭、杨霆、杨威.试析影响中学生“终生体育”的因素[J].中国学校体育,1993(2)
[2]卞顺利、段还俊.我国学校体育现状与终生体育[J].体育科研,1999
关键词:中职教育;体育;学习兴趣;提升策略
G633.96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但是,从近几年来的调查研究表明,在中职体育教学过程中出现中学生对体育活动兴趣缺乏的情况,课堂的学习气氛和教学效果受到严重影响。面对上述情况,本文充分分析了导致中学生对体育兴趣缺乏的原因,并提出了对应的提升策略。
一、中学生对体育兴趣欠佳的原因
体育兴趣是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养成锻炼身体习惯的首要条件。学生对体育表现出学习兴趣由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如学生因素、教师因素、教学因素和考核机制等。
1.学生因素
从现有的中职体育教学开展情况来看,体育教学多采用户外教学模型,形式单一;体育活动项目也存在单一、重复的问题,导致学生缺乏新鲜感从而失去学习兴趣。从学生自身身体素质方面来说,中学生无论是在心理方面还是生理方面都呈现出不平衡性和不稳定,在体育项目的开展上因自身条件不同而表现出对体育项目的掌握程度不同,因其心理承受能力差而无法接受来自老师或同学的嘲笑或批评而表现出不自信等,从而对体育活动表现出兴趣欠佳。
2.教师因素
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教学思维固化、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落后等现象,并未体现出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和独特性。对那些对体育表现出兴趣欠佳的同学未能及时引导,把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体育素质的唯一标准,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适当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也是造成学生兴趣丧失的主要原因。
3.教学因素
在中职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多采用传统的传授式教学,忽略了学生在个体上存在的差异性。对于年级不同的中学生来说,中职体育的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存在内容相似、单一,缺乏新鲜感和趣味性。在教学内容上,普遍存在课时安排较少,无法满足学生正常需求的问题。
4.考核机制
目前,大多数的中职院校都采用单一的体育考核形式来衡量学生的体育素质,学生自身学习的主动性对考核成绩的影响不大,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过于模式化的体育考核方式对身体素质较差的同学来说是不公平的,因为先天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在体育考核中并不需要太多的后天努力就能获得较理想的成绩,而对于那些先天条件欠佳的同学来说,即使后天不断努力也不一定就能取得好的成绩。
二、学生学习兴趣提升策略
从上文中可以看出导致中学生在中职体育教育中出现学习兴趣欠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针对学生学习兴趣欠佳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种解决策略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建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仅是采用“一教一学”的教育模式,使学生长期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地位,丧失学习主动性,将严重影响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在中职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相互理解、平等沟通的新型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改进,与学生多互动、多交流,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和参与热情。中职教育院校可定期举行一些体育活动,如运动会、体育竞赛等,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感受体育魅力,从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自主加入到体育文化的学习中来。
2.创新教学方式
中职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实际情况进行教育教学,让中学生明白体育的独特性及趣味性,从而提升其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采取游戏、竞等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模式,使学生体会到参与的快乐,进而更好的提升学生的体育学校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不同身体素质情况给予不同程度的教学和评价标准,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
3.优化教育评价机制
对于教育教学的目的应该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获取知识后的满足感,而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学习成绩。用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是不科学的,因此优化教育评价机制势在必行。新的教育评价机制应不仅仅考核学生的成绩,更应该注重学生潜在能力的发掘和培养,对学生的体育素质做出综合性的评价。在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中,体育教师不应仅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体育项目的掌握情况来评分。优化后的体育评价机制将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促使其对体育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中职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培养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靠学生、老师等长期、不断的努力。随着我国体育事业不断的蓬勃发展,作为当代的中学生更应该了解体育文化,传播体育精神。中职教育院校作为体育文化的传播者,有责任也有义务让中学生参与到中国的体育事业中来,感受体育的无限魅力。
【参考文献】
[1]刘奇.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5,(12):114,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