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范文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范文

既然可以把“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理解为人们对他活学活用、聪明能干的赞美之词,当然也可以理解为朝廷内外讥笑他胸无点墨、不学无术的反对之声。事实也如此,他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后代,其名声都不敢恭维,他钻营取巧、专横跋扈,同事们对他很有意见。这样一个不讲团结而又品格低劣的人,怎么还能稳坐钓台、三登相位呢?怎么还能荣贵一世、高位善终呢?

赵普进入权力核心,走的不是科举正道,而是先做幕僚,再做朝官。他先被后周永兴军节度使刘词招聘为从事,因为参谋得好,刘词临终向朝廷推荐了他,被宰相范质安排到当时还是后周殿前都点检的赵匡胤军前效力,任军事判官,成了赵匡胤的一名参谋。当时,周世宗用兵淮上,赵匡胤攻下了滁州,战乱之际,赵匡胤父亲赵弘殷却在滁州一病不起,这个节骨眼上生病,真让赵匡胤愁眉不展。好在赵普善解人意,见事做事,侍汤送药,极尽殷勤,使赵老太爷和他们一家子都非常感动,赵老太爷还把赵普当成自己家里人看待。从此,他融入了赵氏家族,也以良好的印象进入了赵匡胤的视野。

不久,赵普就成了赵匡胤的掌书记,即机要秘书,进入了赵匡胤的核心决策层。

赵普为赵匡胤立的头功便是帮助他策划了“陈桥兵变”。在惊心动魄的“陈桥兵变”中,赵普出主意,想办法,劝说赵匡胤权衡利弊、下定决心,同时斡旋上下、鼓动将领,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风声鹤唳之间,稳妥而相对温和的进行,使这一夺人江山、改朝换代的惊天之举,以不损一兵一卒而和平过渡。能在惊涛骇浪中掌舵,不能不说,赵普作为一个地位低下的幕府人员,不但具有把握全局、运筹帷幄、协调和平衡各方关系的能力,而且具有领会领导意图并把领导的意图转化为坚强行动的执行力和落实力。

然而,在家天下时代,谋人钱财已属不义之图,夺人江山则是不法之举了,更何况人家周世宗尸骨未寒、孤儿寡母可怜楚楚,都是需要挑战法律与良知底线的。这种逆国法、背纲常、无道德的行为,谁才是最能够直接面对、悉心商讨、坚决执行而又让人放心的对象呢?当然是最可靠的身边人,可见赵匡胤对赵普的信任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赵匡胤的事业成功了,披上了龙袍,坐上了龙椅,创下了大宋基业。不过,龙椅是坐上去了,但这把椅子是不是牢靠,那就要看他的阴谋是不是做到了万无一失。“陈桥兵变”后,赵普替赵匡胤思考的是如何使他坐稳这把龙椅的问题了。因此,赵普又一次为赵匡胤精心策划了一出“杯酒释兵权”的好戏,实现了“释兵权”、消隐患、稳皇位的目的。在这出戏里,赵匡胤是主角,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宿将是配角,而老谋深算的赵普脸都没露一下,过程与结果却全在他的头脑与手掌之中,他是导演。

赵普的命运是与赵匡胤的阴谋共沉浮的,因为他是赵氏夺人江山阴谋的直接策划者、参与者与落实者,他是赵匡胤肚里的“蛔虫”,他懂得赵匡胤的构想与企图,了解他内心深处的潜意识与阴暗面。赵氏之所以能够夺取江山,是其武功、魄力、运气与赵普智慧强强联合的结果,没有赵普,赵匡胤的文韬武略,或许会以另外一形式出现,其结局是另外一番景象也未可知。

赵匡胤是一个善于规避风险、尊重人才的枭雄,他一般不会以流血的方式收拾功臣,以免授人以柄,节外生枝。何况,无论现在抑或今后,自己还得多多倚仗他,唯一的要求是赵普无条件地忠于自己,而这一点赵匡胤有绝对把握,他对赵普是放心的。

如果说赵普策划的“陈桥兵变”让赵匡胤夺取了天下,那么“杯酒释兵权”就让赵匡胤坐稳了江山。因此,赵普的目标不久也实现了,四年左右的时间,他就由一个小小的掌书记,先提拔为右谏议大夫、充枢密直学士,后提拔为门下侍郎、平章事,实现了他先幕僚再朝官、先家奴再大臣、先幕后再前台的飞升,成了地位显赫的宰相。但是,作为百官之首的宰相,赵普有些事也确实做得有点离谱。比如,皇帝最怕部下专权结党,但赵普推荐的干部,皇帝如果不用,他便一奏二奏三奏,连续上书。比如,皇帝忌讳部下与外国有私交,赵普却偏偏收了人家吴越王钱十瓶“瓜子金”,又恰好被赵匡胤撞见,你说有多难堪;比如,皇帝担心大臣架空皇权,规定宰辅大臣之间不得通婚,赵普却与枢密使李崇矩结成儿女亲家;比如,国家禁止私贩木材、私购土地,他却私买木材修建豪宅,私购土地扩充房产,明知故犯。其他结党营私、贪赃枉法的事更是不胜枚举。

开国之际,正是整肃政治、打击奸佞、澄清天下、塑造清明政府形象的关键时期,他赵普无视朝廷威严,无视领导干部形象,无视时代潮流,置皇规国法于不顾,简直倒行逆施,罪大恶极。如果数罪并罚,削官籍没、发配流放是起码的,就是杀头索命也不为过。然而,赵普是谁?他是赵氏王朝得以建立的功臣,是赵匡胤肚里的“蛔虫”、阴谋设计师啊。赵普心里有底,只要不谋反,其他可以随心所欲,皇帝既不会抄自己的老底,也不会取自己性命,这与感情无关,利益使然。

赵普一系列肆无忌惮违纪的结果是,皇帝安排他当河阳节度使、检校太傅、同平章事,职务稍降,但还是享受宰相级待遇。相对于他犯的事来说,这简直不算什么处罚,等同于拍拍肩膀提醒一下。不过,赵匡胤走得早,不久就带着他的阴谋驾鹤西去了,由弟弟赵光义继位。赵光义当了皇帝后,并没把赵普当回事,只是把他调回京城,先任太子少保、后任太子太保,一个稍有资历的人就能干的闲职罢了。赵普沐浴新朝,却丝毫也感受不到新朝气象,备受冷落,郁郁寡欢。

赵普是不甘于坐冷板凳的,对于他来说,缺少的不是皇帝的信赖,而是一个“阴谋”,只要皇帝有“阴谋”,他就是靶场上的老黄忠,百发百中。赵氏兄弟已故的母亲昭宪杜太后也曾经把赵普当成自己人,特别是赵老太爷去世后,凡家里的大事都必请赵普商议。临终前,她把儿子和赵普叫到跟前交代遗言,自己说,赵普记录并见证,确定了一个皇位继承的顺序:赵匡胤死后赵光义接任,赵光义死后赵廷美接任,再由赵廷美传位给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或赵德芳。赵普书写好后,杜太后安排“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这就是正史、野史上均有记载的“金匮之盟”。

皇帝大都是有心病的。赵光义的心病是什么呢?就是这个“金匮之盟”。因为这个盟约规定他不能把皇位传给自己的亲生儿子,这是多么揪心的事啊。要治好心病,就得篡改盟约,让历史绕过预定的路线图前进。要篡改盟约,就得搬开自己的弟弟和赵匡胤的儿子们,于是就有了“阴谋”。赵氏兄弟唯一相同的地方,就是一有阴谋就会立马想到同一个人――赵普。对于赵光义来说,想到赵普不仅因为赵普是“金匮之盟”的参与者,“解铃还需系铃人”使然,而且因为赵普是一个顶尖的阴谋家,没有他摆不平的勾当。于是,赵普被赵光义重新启用为宰相。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赵光义与赵普君臣合谋,把赵廷美贬到了洛阳,接着贬到涪陵,使他困于偏远之地,即使有想法也没办法,最后郁郁而终。赵廷美成了阴谋的牺牲品,至于“德昭不得其死,德芳相继夭绝”,不过是阴谋的一个前奏罢了。赵普深深懂得,只要有阴谋,就会有他的市场,就会有他的锦绣前程。随着“金匮之盟”关键人物逐渐离开历史和政治舞台,赵光义对他更加信任,更加倚重,无以复加。

第2篇: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范文

杀机四伏的饭局――鸿门宴

出席人物:刘邦、张良、樊哙、曹无伤、项羽、范增、项庄、项伯

秦末,刘邦与项羽各自攻打秦朝的部队,刘邦的兵力虽不及项羽,但他先破咸阳,项羽勃然大怒,派英布攻击函谷关。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告诉项羽,刘邦打算在关中称王,项羽听后更加愤怒,下令次日一早攻打刘邦的军队。

刘邦从项羽的叔父项伯口中得知此事后惊讶无比,他恭敬地给项伯捧酒,并约为亲家。刘邦的感情拉拢说服了项伯,项伯答应为他在项羽面前说情,并让刘邦次日前来谢项羽。

鸿门宴上虽不乏美酒佳肴,但暗藏杀机。项羽的亚父范增一直主张杀掉刘邦,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项羽发令,但项羽犹豫不决。范增召项庄舞剑为酒宴助兴,想趁机杀掉刘邦,项伯也拔剑起舞掩护刘邦。在危急关头,刘邦的部下樊哙带剑拥盾闯入军门,怒目直视项羽。项羽见此人气度不凡,问来者是何人,当得知是刘邦的参乘时即命人赐酒,刘邦乘机一走了之。刘邦的部下张良推脱说刘邦不胜酒力无法前来道别,向大王献上白璧一双,向大将军范增献上玉斗一双。不知深浅的项羽收下白璧,气得范增拔剑将玉斗击碎。

最坑人的饭局――群英会

出席人物:庞统、诸葛瑾、黄忠、周瑜、诸葛亮、蒋干、吕蒙、鲁肃

周瑜在帐中正与众将议事,闻蒋干来访,当即命众将依计行事。

蒋干打扮得像个世外高人,“引一青衣小童,昂然而来”。一见面,蒋干问道:“公瑾别来无恙啊?”这一句既是问候,又道出了蒋干与周瑜过往的一番旧谊,并装出一副非说客的样子。周瑜大摆筵席,并禁止在席间谈论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只是在座上觥筹交错,大笑畅饮。

饮至天晚,周瑜装醉,蒋干仍不敢提及游说周瑜投降曹操之事。见劝降不成,蒋干便试图以鸡鸣狗盗之术盗取敌方机密,而周瑜则将计就计,请君入瓮。

后来,曹操听信蒋干获得的假军情,斩了水军首领蔡瑁、张允。在这场赤壁之战中,蒋干也算是为东吴立下了大功啊!

四两拨千斤的饭局――杯酒释兵权

出席人物:赵匡胤、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锋、赵彦徽、王彦超

杯酒释兵权是一个著名的酒局,也是历史上一个重要事件。话说北宋皇帝赵匡胤自陈桥兵变后便黄袍加身,一直担心手握重兵的部下效仿他当年的作为。于是在公元961年,赵匡胤安排了一场酒局,召集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武将饮酒。酒席上,赵匡胤不停地唉声叹气,众人问明白后才得知皇帝是担心他们手握重兵日后会造反。众将领只好告老还乡以享天年,并多积金帛田宅以遗子孙,他们的兵权自此被彻底解除。公元969年,赵匡胤又召集节度使王彦超等宴饮,解除了他们的藩镇兵权,这也开启了宋朝数百年重文轻武的国家体制。

宋太祖的做法后来一直为其后辈沿用,三军统帅常常是个文官,武人比文人低一等。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防止兵变,但这样一来,兵不知将,将不知兵,能调动军队的不能直接带兵,能直接带兵的不能调动军队,虽然成功地防止了军队,却大大削弱了部队的作战能力,以至宋朝在与辽、金、西夏的战争中连连败北。

最豪华的饭局――乾隆千叟宴

出席人物:乾隆及千名老者

千叟宴始于康熙,盛于乾隆时期,是清宫中参与宴者最多的盛大御宴。康熙五十二年在阳春园第一次举行千人大宴,康熙赋诗《千叟宴》,故得宴名。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四海承平,天下富足,适逢清朝庆典,乾隆为表示其皇恩浩荡,在乾清宫举行了千叟宴,宴会场面之大实为空前。被邀请的老人约有三千名,这些人中有皇亲国戚,有前朝老臣,也有从民间奉诏进京的老人,乾隆还亲自为九十岁以上的寿星一一斟酒,当时推为上座的是一位最长寿的老人,据说已有一百四十一岁。乾隆和纪晓岚还为这位老人作了一副对联:“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上联的意思是说,两个甲子年即一百二十年,再加三七即二十一年,正好是一百四十一岁,下联中的“古稀双庆”即两个七十岁,再加一岁,也正好是一百四十一岁,真是堪称绝对啊!

这场御宴体现出来的皇家气派更是前所未有,不但有御厨精心制作的免费的满汉全席,所有皇家贡品酒水也都全部免费。在这五十年一遇的豪宴上,老人们争先恐后地一边说着“多亏了朝廷的政策好”,一边大快朵颐,狼吞虎饮,据说晕倒、乐倒、饱倒、醉倒的老人不在少数。这场场面浩大的千叟宴被当时的文人称为“恩隆礼洽,为万古未有之举”。

最不辱使命的饭局――渑池之会

第3篇: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范文

在五代十国,韩延徽这样的情况不罕见,韩延徽的父亲就曾事三主,其中两人还是篡位者。可令人惊讶的是:冯道因此落下千古骂名,韩延徽反而成了忠臣。

同人不同命,皆因从五代十国到宋初,“忠”的概念发生巨大转折。此前忠指个人对个人的效忠,即关系型效忠——主子对臣子好,臣子需尽责,主子对臣子不好,臣子亦无需愚忠。

沿着这套价值观,造成五代以降政权动荡的局面。赵匡胤之前,几代君主均靠篡权上位,赵匡胤自己亦不能免俗,这使他格外有冲动在杯酒释兵权之外,重建一套新的忠诚观,即理想型效忠——领导在与不在一个样,领导好与不好一个样,臣子必须无条件、无原则地效忠。正是基于这一目的,欧阳修对冯道下了黑手,称:“予读冯道《长乐老叙》,见其自述以为荣,其可谓无廉耻者矣,则天下国家可从而知也。”

冯道在同时代中绝非另类,以他的能力,何能左右国家兴亡?最高统治者们需要这么一套工具,欧阳修只能勉为其难。负面典型有了,正面典型安在?没有典范,那就要造一个出来,韩延徽幸运中选。

史家看重韩延徽,因为他离去却复来,这不是忠吗?阿保机问韩延徽当初为什么走,韩说母亲尚在中原,他是去探望母亲,这不是孝吗?探望完母亲还不忘旧主,这不是重大义轻私情吗?欧阳修发现,韩延徽为阿保机提供了一套儒家治国之道,如休养生息、节欲爱民等,虽然阿保机未必不是“师华之长技以制华”,可欧阳修更愿理解为:教国君“走正路”,实为大忠。

第4篇: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范文

摘要:陈桥兵变所投射的心理阴影对两宋历代君臣影响深远,自开国之初的曹彬,到承平之日的狄青,至危乱之时的岳飞,抑制武将势力发展的国策贯彻始终,从未因时局变幻、国祚沉浮有丝毫动摇。

关键词:陈桥兵变;两宋;抑武国策;对于赵匡胤得以“黄袍披身”的陈桥兵变,虽宋代官私史籍以及文人骚客如苏轼宣称是上符“天命”、下应人心的“应天顺人之举”,①但其究竟如何,两宋君臣心知肚明。因此,两宋君王自太祖以下,都注意抑制武将势力,尤其对颇有声誉的武将,更是严加防范,不惜采取非常手段。

“杯酒释兵权”即是太祖为避免五代时“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数十年间”“凡易八姓,战斗不息”②之危局重现而做的努力。但天子“必不自将亲兵,须择人付之”,③所以其防范的重点是有才干且得“人望”的大将。乾德元年(963)太祖欲以宿将符彦卿“典兵”,并反驳赵普“彦卿名位已盛,不可复委兵柄”之说:“朕待彦卿厚,彦卿岂能负朕耶?”于是赵普反问曰:“陛下何以能负周世宗?”太祖“默然,事遂中止”。④作为陈桥兵变的主要策划者,赵普这一语,既点出了陈桥兵变的实质,也击中了宋朝皇帝的心病,自此以后平庸而无令誉的将帅大行其道,与之相对,连以谨慎忠厚闻名于世的宋初名将曹彬也曾遭到天子的猜忌:

先是,上(太宗)念征戍劳苦,月赐缘边士卒白金,军中谓之月头银。镇州住泊都监、酒坊使弥超因乘间以急变闻于上云:“枢密使曹彬秉政岁久,能得士众心。臣适从塞上来,戍卒皆言:‘月头银曹公所致,微曹公,我辈当馁死矣。’”又巧污以他事,上颇疑之。参知政事郭贽极言救解,上不听,(太平兴国八年正月)戊寅,彬罢为天平节度使、兼侍中。⑤

弥德超为太宗“晋邸”旧人。曹彬自是明白人,深知自己罢官原因是“得士众心”而遭天子忌疑,所以对弥德超的诬告概“不自辩”,此后弥德超得罪天子被贬,于是太宗又为曹彬“昭雪”。⑥

至仁宗朝,社会统治相对安定,但防范武将似较宋初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士大夫则表现出比君王更为严厉的态度。至皇五年(1053),大将狄青也以军功拜枢密使,于是文臣们纷纷上疏攻讦之。如知制诰刘敞“自皇末有日食之变”,便“献《救日论》三篇,备言所以防奸御变之术,(狄)青见而恶之,谓所亲曰:‘刘舍人以此洗涤青耶!’”⑦另据《野老纪闻》云:

狄青为枢密使,自恃有功,骄蹇不恭;怙惜士卒,每得衣粮,皆负之,曰:“此狄家爷爷所赐。”朝廷患之。时潞文公当国,建言以两镇节度使出之。青自陈”“无功而受两镇节旄,无罪而出典外藩”,仁宗亦然之。及文公以对,上道此语,且言狄青忠臣,公曰:“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但得军情,所以有陈桥之变!”上默然。青未知,到中书,再以前语白文公。文公直视语之曰:“无他,朝廷疑尔!”青惊怖,却行数步。青在镇,每月两遣中使抚问。青闻中使来,即惊疑终日。不半年,疾作而卒,皆文公之谋也。⑧

狄青于嘉佑元年(1056)八月罢枢密使,二年二月卒。文潞公即文彦博,时任宰相。《宋史•吕景初传》云吕景初因狄青“得士卒心,议者忧其为变”,故上书言“权臣有虚声,为兵众所附,中外为之”,并“数诣中书白执政,请出青”,但“文彦博以青忠谨有素,外言皆小人为之,不足置意。景初曰:‘青虽忠,如众心何,盖为小人无识。则或以致变。’”⑨欧阳修也因狄青“有威名,帝不豫,讹言籍籍”,而上言“狄青出自行伍,遂掌枢密。始初议者已为不可,今三四年间,外虽未见过失,而不幸有得军情之名,且武臣掌国机密而得军情,岂是国家之利!”故狄青“虽其心不为恶,而不幸为军士所喜,深恐因此陷青于祸,而为国家生事”, 因此上“请出之于外,以保其终”。⑩

南宋初高宗杀大将岳飞,也与宋廷防范武将之策相关。岳飞被杀原因固然甚多,但岳飞作为统军大将且又甚得军情人望,实是其中一大原因。《宋史•岳飞传》称其“好贤礼士,览经史,雅歌投壶,恂恂如书生。……然忠愤激烈,议论持正,不挫于人,卒以得祸”。《朱子语类》中记有朱熹与其门人的谈话,其中对岳飞的一些议论便颇可说明其间关系:

问:“岳候若做事,何如张(俊)、韩(世忠)?”曰:“张、韩所不及。却是它识道理了。”又问:“岳候以上者,当时有谁?”曰“次第无人。”

岳飞恃才不自晦。……飞作副枢,便直是要去做。张、韩知其谋,便只依违。然便不做亦不免,其用心如此,直是忠勇也。

可见,为人“忠勇”且“直是要去做”事的岳飞反而被诛,其关键即在于遭高宗“忌之”。而绍兴十一年(1141)四月,高宗任命张俊、韩世忠、岳飞为枢密使、副使,解除三人兵权,其目的仍在于预防“意外事有叵测者”,而“削尾大之势,以革积岁倒持之患”。因此,宋人罗璧即将高宗、秦桧此举与太祖、赵普之“杯酒释兵权”相提并论:“唐衰病于藩镇跋扈,赵普建收其精兵、制其钱谷之计,藩镇遂消。宋南渡息兵,张、韩、刘、岳拥兵方面不释,秦桧各除枢密使召之,由是兵权去手”。虽然罗璧认为赵普“忠谋,秦桧则奸谋也”,但两事之目的相同,即通过削减武将集团势力以强化君主集权。因此,高宗、秦桧此举亦被后人称为宋朝历史上第二次“杯酒释兵权”。

综上所述,陈桥兵变所投射的心理阴影对两宋历代君臣影响深远,自开国之初的曹彬,到承平之日的狄青,至危乱之时的岳飞,抑制武将势力发展的国策贯彻始终,从未因时局变幻、国祚沉浮有丝毫动摇。尽管历史已经证明此“猜疑之家法”在外化为抑武国策后造成了多次误杀忠臣、自毁长城的悲剧,但有宋之世,以此立国,继而以此亡国也是历史进程中无法改变的发展轨迹。

注解:

①(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卷一建隆元年正月乙巳条注,中华书局点校本2004年版,第5页。

②《长编》卷二建隆二年七月庚午条,第49页。

③《长编》卷八乾德五年二月甲戌条,第190页。

④《长编》卷四乾德元年二月丙戌条,第83-84页。

⑤《长编》卷二四太平兴国八年正月戊寅条,第537页。

⑥(宋)徐自明:《宋宰辅编年校补》卷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6页。

⑦《长编》卷一八三嘉佑元年八月癸亥条,第4435页。

⑧(宋)王《野客丛书》附录一《野老纪闻》,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49-450页。

⑨(元)脱脱等:《宋史》卷三零二《吕景初传》,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021页。

⑩《宋史》卷三一九《欧阳修传》,第10379页;《长编》卷一八三嘉佑元年七月丙戌条,第4426-4427页。

《宋史》卷三六五《岳飞传》,第11395页。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二七《孝宗朝》,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060页。

《朱子语类》卷一三二《中兴至今日人物下》,第3166页。

《朱子语类》卷一三一《中兴至今日人物上》,第3148页。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四六绍兴十二年八月戊子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册,第44页。

第5篇: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范文

就在庆历四年的时候,我的好友滕子京被贬谪到巴陵郡。滕子京很伤心也很悲愤,可这又什么办法呢?他只能拿出经历治理这里。到了第二年,原来贫穷落后的郡竟然变成了繁华的城市,用四个字来说,那就是“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既然滕子京功劳这么大,他怎么不犒劳一下自己的功力呢?于是,他就重新修建岳阳楼,并在岳阳楼的上面刻上从唐朝到现在诗人的诗文。建好了以后,人们欢呼,而他却说:“建好了又怎么样,我只想大哭一场。”并且,他叫我写篇关于岳阳楼的文章给他。

我看了看他给我的岳阳楼的画像,只有洞庭湖与他相称。洞庭湖啊!与远处的山衔接,与长江交融,浩浩荡荡的,没有边际,而且气象万千呀!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奇光吗?呵呵,前人的叙述详备了呀!在画中看了看,有许多与我一样被贬的人和诗人在这里。

哼!像那连绵的雨繁密的样子,整月不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迫近傍晚天色昏暗,只听见虎在咆啸和猿在悲啼。此时登上岳阳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的感觉,担心别人说自己的坏话害怕别人讥讽自己,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十分悲伤。

第6篇: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范文

很欣赏新版三国增加的一个片段,刘备入主西川后,不仅开始抛弃之前一直秉承的仁义之说,更开始无端远离一直对他忠心耿耿的诸葛亮。及至称帝,一方面架空诸葛亮的军政大权,一方面也暗中提拔新的人才,抗衡诸葛丞相的权利。而到“朕没有你的扶助,就不能自立了吗”一句,更是把二人之戏推到了。

不愿意去辩证此事孰真孰假,也许史料上并未记载这一故事,但是我仍然宁愿承认这是真的。因为这才是真实的君臣关系,而如《三国演义》中刘备对诸葛亮言听计从之行,我认为则带有理想化的成分。也许历史当真无从考证,但是,谁又能证明史书记载的一定正确呢?古人写古人之史,除了实地考证之外,相信有部分是自己主观臆测。而这自我判断部分,则又是结合当时人物心境与性格。但是,为何古人凭此臆测,变成世代考证真理,而今人臆测,就成了改编历史?

我在网上看到过一句话:“难道,鱼已化龙,就不需要水了?”勾践是鱼,李自成是鱼,朱元璋是鱼,刘邦是鱼。但是,当他们化为龙之后,可曾回头看看曾经滋润过他的那一片水?无范蠡文种,勾践无以存国;无李岩等臣,李自成无以一介草莽踏上明朝皇廷;无徐达、常遇春、汤和、李善长,朱元璋无以为大明开国皇帝;无韩信、张良、彭越、英布,刘邦无以在楚汉之争中赢得胜利,而为汉高祖。

但是,到头来,勾践荡平吴国,一雪会稽山辱,范蠡及早逃亡,未及被害,文种留越,得到的却是一把寒剑;李自成打下明朝,李岩等将马上身首异处;朱元璋建立明朝,李善长,徐达因小人挑拨几句就反遭忌害,惨死途中;刘邦建汉,马上以“莫须有”罪名处死韩信等将。

他们所立之功,不比诸葛亮小,他们尚且如此,那么刘备猜忌诸葛亮之事,自在情理之中。

也许,当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观念教条一出,便生生隔分了君与臣的关系。不过这也难怪,当他们还是一介布衣的时候,所考虑的是他人,也就是在向民间广布仁义,这个时候他们将所有人都当作他的朋友。可是一旦称帝,他们就开始为自己着想,为后代着想,而一直延续下来皇帝乃天子的传统早已根深蒂固,当他们称帝后,就会自然而然地抬高自己,再看到别人恭恭敬敬的眼神,就再也难以放下架子。作为一个帝王,一旦自然承认自己,就要不遗余力地为自己和后代着想。

到了这时,一点点的风吹草动,都会让他们觉得草木皆兵,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就要费尽心思,可是,自己高高在上,跪在下面的群臣又偏偏比自己强大。时间一久,在他们心中忠臣也就变成了权臣、弄臣。悲剧就发生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三十六计中独独反间计屡试不爽。一道反间计似乎可以让所有夙敌下台,回想史上,因反间计而被害的,何止千万?范蠡的一句“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绵亘了数千年照常生生不息,反而愈演愈烈。这是三十六计的精妙,还是人心的叵测?

范蠡还有一句,亦可作为“千年定律”:“可与其共患难,不可与其共富贵。”如此看来“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中倒似“有福同享”更为困难。

第7篇: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范文

下面,笔者就谈一谈几种常见修辞在课堂导语设计中的运用。

一、排比。排比运用在导语之中,既可以概括复杂的内容,又能够增强语言的气势。

【例1】战国时代,天下动荡,诸侯纷争。统治者对外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广大人民水深火热,难以为生。学术上则异见迭出,百家争鸣。

带着对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强烈愤慨,带着对挣扎在苦难中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带着对别家学说的无比敌视,带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救世责任感,一位先贤接过儒家学说的大旗,奔走呼号于诸侯之间。

他拒杨墨,反纵横,倡儒学,推仁政。无论是“制民之产”的建议,还是“申之以孝悌之义”的主张,无论是“人性本善”的学说,还是“民贵君轻”的思想,都让我们领略到一位先哲那睿智的头脑,犀利的目光。

尽管他的学说被诸侯认为迂阔,没人采纳,然而,这丝毫不妨碍我们今天理所当然地称之为“亚圣”。

他就是孟子。

这是我在教学《孟子》这一单元时设计的一则导语。这则导语主要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概括了孟子一生的主要活动、学术成就以及他的精神境界,句式整齐,气势充沛,既达到了介绍作者的目的,又自然地唤起学生对这位圣人的景仰与爱戴。

二、对比。对比可以使事物的特征更加突出,表达鲜明的情感倾向。

【例2】没有汉高祖威加海内的宏图伟愿,他的眼睛里迷恋的是金粉红颜;没有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老谋深算,他的血脉里流淌的是放纵缠绵;没有成吉思汗弯弓射雕的惊世武功,他的禀赋中滋生的是绝代诗情;没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忍辱负重,他的柔骨中刻进的是忍气吞声。

自然,他无法给百姓带来“贞观之治”的盛世太平,然而,他却有幸为后人留下了直抒血泪的不朽词风。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于是,我们不仅叹惋:“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这个君王不是别人,他就是李煜。

这是《虞美人?春花秋月》导语设计。这则导语主要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在与历代帝王的对比之中,突出了李煜的独特之处,既赞扬了他对词坛的开拓性贡献,又对他错位的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对李煜有了这样的认识,就更容易走进作品以及作者的情感世界。

三、衬托。教师在设计导语的过程中,如果能够用学生熟悉的形象来衬托课文中的形象,则可以唤起学生的亲切感,进而达到借助已知来认识未知的教学目的。

【例3】提起古代的巾帼英雄,我想同学们的脑海中一定会浮现出一长串姓名。

比如:替父从军的花木兰,大破天门的穆桂英,黄天荡擂鼓助战、令金兵闻风丧胆的梁红玉,等等等等。她们无不以超凡的胆略和智慧谱写出一曲曲巾帼不让须眉的豪迈壮歌。而今天,我们将跟随著名作家孙犁一同走进那苇叶飘飞、荷香四溢的白洋淀,去结识一群勤劳淳朴、机智勇敢的现代巾帼英雄,她们不乏男儿报国的壮志,也有着女儿似水的柔情。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荷花淀》。

这是《荷花淀》导语设计。这则导语用“花木兰”、“穆桂英”、“梁红玉”等妇孺皆知的人物来导入,首先让人觉得很亲切。用古代的巾帼英雄衬托“水生嫂”等英雄群像,设置了悬念,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学生感知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做好了铺垫——“水生嫂们”是现代的“巾帼英雄”。

四、引用。引用能够展现授课者丰厚的文学积淀,让学生充分感受语言的魅力,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例4】中国有句俗话叫“情人眼里出西施”。可见美是具有个性差异的,时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是一种美,“泪光点点,微微”也是一种美;“身量苗条,体格”是一种美,“肌肤微丰,身材合中”也是一种美。

你看,西施因病而显娇媚婉转,婴宁因笑而显天真烂漫,赵飞燕因瘦而显轻盈欲飞,杨玉环因胖而显雍容高贵。

相信在座的各位,见到自己心中的偶像,可能也会说:“你在我心中是最美!”

今天,我们就跟随日本作家清冈卓行,一起走进法国巴黎的卢浮宫,去结识传说中的美神与爱神维纳斯,看看她是否会成为你心中的最美。

这是《米洛斯的维纳斯》导语设计。这则导语中引用了《红楼梦》中对“探春”、“黛玉”、“凤姐”、“迎春”的描写,无形中对学生进行了一次艺术熏陶。导语中所引用的“情人眼里出西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在我心中是最美”等句子都是学生所熟悉的。在老师吟诵熟悉这些句子的时候,学生会不自觉地“随声附和”,便于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教学情境。

当然,这些引用绝不是为了卖弄文采,而在于证明美的个性差异,从而为学生课堂讨论“断臂的维纳斯”与“完整的维纳斯”哪个更美做了铺垫。

第8篇: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范文

有些学生,学习目的非常明确,也很想学到一些知识,可是,当接触到一些课程后,却茫然不知所措,不知怎样学习,对所学的课程不感兴趣,以至于产生了厌学的情绪。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这样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对所学的课程感兴趣,学习积极性就高,学习效果也好。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对所学的课程感兴趣呢?我们知道,兴趣能够产生,兴趣在于培养。例如,我们在上解剖课时,当学到细胞内的线粒体是产生能量的场所时,学生觉得非常枯燥无味。这时,如果让学生联想到世界著名拳王泰森,为什么他那么强壮?他的力量是从哪里来的?原来是他体内细胞的线粒体产生的。同学们能坐在教室里学习,能跑、能跳,这些力量又是从哪里来的?也是体内细胞的线粒体产生的,这样讲解,使学生不但不觉得枯燥乏味,而且印象还会特别深,记得非常牢。又如,我们学习糖在酶的作用下能转变为乙醇,也就是说用粮食可以酿酒,我们就联系到了一些与酒有关的故事。纣王饮酒作乐,曹操对酒当歌,李白斗酒诗百篇,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这样一来,就使学生觉得非常生动,同时对这部分内容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会学

有些学生,也想学,也愿意学,但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因此学习成绩却不理想,一到考试就急得团团转。这说明,只有会学习,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成绩,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学习,是以课堂学习为主的。课堂学习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获得知识的最有效的途径和形式。而学生的大部分学习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因此,抓好课堂学习是至关重要的。要想抓好课堂学习,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是专心听讲。在上课时,注意力要集中,不走神。要让学生知道,上课专心听讲是非常重要的。无论心里有什么事,在上课时都要将其抛到九霄云外。听课时要跟上老师的教学思路,精神高度集中。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成绩。其次是要记好笔记。通过让学生记笔记,可以使学生理出所学知识的线索和要点,便于复习和记忆。笔记主要是记录老师所讲授新知识的内容提要,使所学新知识高度概括化、系统化。还可以记录老师在黑板上画的教材上没有的图形、表格和数据等,还有老师反复强调的关键问题。也可把课堂上遇到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下课问老师或者和同学一起研究,以便把所学知识及时消化吸收。最后一点是复习巩固。课堂知识学完后,不能就此完事大吉,要及时进行复习巩固,达到加深理解、强化记忆的目的。

3勤学

第9篇: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范文

黑釉是一种以铁为着色剂的瓷器,说到黑瓷瓷器快速发展的一个原因,不能不说宋代当时特定的社会生活。

宋代开国之初,宋太祖赵匡胤为避免晚唐时期藩镇割据对中央政权的影响,采取杯酒释兵权来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制,推行“崇文抑武”的治国宗旨,开创了宋代重文轻武的社会景象,也使得宋代的文化空前繁荣。

关于宋代文化,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因此,“宋代上承汉唐,下启明清,处于一个划时代的坐标点。两宋320年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内是座顶峰,在世界古代史上亦占领先地位。”

如同整个宋代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一样,宋代美学也是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发展史上的高峰。那时候,人们在审美方面要求极致的单纯,讲究素色和质感。在烧制瓷器方面,人们主张烧单色釉瓷器,在制瓷工艺上达到了一个新的美学境界。那时候,南方和北方的众多窑厂都有精品问世,北方地区的定窑、耀州窑、钧窑和磁州窑,南方地区的龙泉青瓷和景德镇的青白瓷都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作为中国古代瓷器中最常见的品种,黑釉瓷器也赶上了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黑釉瓷器的生产数量也大大增加。据资料统计,全国1/3以上的窑场都生产黑釉瓷,黑釉瓷器的发展在宋代达到了高峰。

斗茶利器 黑釉茶盏

作为中国历史上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宋代,上至皇室贵族,下至贩夫走卒,都以饮茶为生活时尚,几乎人人都喜欢饮茶。茶坊、茶肆、茶楼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随处可见。

宋代人的烹茶法,跟明代以后形成的泡茶法不同。我们现在喝的叫“散茶”,宋人喝的叫“团茶”,就是把茶叶采摘之后制成茶饼。饮用时,人们将团茶研成茶末,置于碗底,然后用沸水冲成茶汤,同时用茶筅快速击拂茶汤,使之发泡,泡沫浮于汤面。

当时的人们在喝茶时对选茗、取水、备具、佐料、烹茶、奉茶以及品尝方法都颇为讲究,礼仪也越来越复杂了,并且流行“斗茶”。

北宋末年,宋徽宗赵佶,也经常和臣属斗茶,上行下效,颇具影响。在斗茶过程中,决定胜负的标准有两条,一是汤色,二是汤花。汤色即茶水的颜色,以纯白为上;其次看汤花持续时间长短。如果研碾细腻,点茶、点汤、击拂都恰到好处,汤花就匀细,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这种最佳效果名曰“咬盏”。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要看浮沫和击拂的情形,浮沫是白色的,在黑釉茶碗里看得最清楚。由于黑釉茶盏为斗茶的最佳器具,故黑釉盏的烧制盛极一时,从而促进了宋代黑釉瓷器的普遍发展,以至全国近1/3的瓷窑,包括定窑、磁州窑、耀州窑等名窑都烧制黑釉瓷。

其实,早在东汉时期,黑釉就已经被人们所使用,在唐代有了一定的发展,而宋代的斗茶之风使得黑釉瓷器发展达到顶峰。

除了斗茶的需要之外,黑釉瓷器能取得巨大发展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原料容易获得。制造黑釉器的原料,无论是胎料还是釉料,铁含量都非常高,这种原材料非常丰富而且价格低廉,人们很容易就能找到,便于匠人们就地取材制造黑釉瓷。

黑釉名品 建窑瓷器

虽然宋代时,1/3以上的窑场都生产黑釉瓷,但是最出名的当属福建建窑。

建窑始烧于唐代,又被称之为“乌泥窑”,位于福建省建瓯(以前称建安)的水吉镇,后来窑址移至建阳,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民办窑场。

建窑烧制的黑釉瓷产品,摆脱了传统的单纯黑色釉阶段,创烧出丰富多彩、变化万千又富有装饰效果的黑釉瓷产品,品种包括兔毫釉、油滴釉、曜变釉、结晶冰花纹釉、芝麻花釉、龟裂纹釉、酱褐釉等由窑变产生的自然结晶釉产品,以及黑釉点白斑、黑釉铁锈花、黑釉描金彩等人工绘饰艺术的作品。

宋代人流行用各种漂亮的、精致的瓷碗饮茶,其中兔毫盏、天目碗等都是当时有名的茶具。

兔毫盏是建窑最具代表的产品之一,瓷器的釉面颜色绀黑如漆,温润晶莹,釉面上布满密集的筋脉状白褐色纹饰,犹如兔子身上的毫毛一样细,闪闪发光。兔毫盏的形成是因为烧制过程中窑内温度的变化,釉中铁元素析出到釉层表面,流动时形成如兔毫般的结晶体而得名。建窑兔毫盏的色泽有白、黄、灰等色,因而也被分别称之为银兔毫、金兔毫和灰兔毫。

兔毫盏的出现,符合了当时人们生活及精神上的需要,符合了宋人那种恬淡典雅,但在平静中求变化的审美情趣。加上在宋代它的成品率就不高,“物以稀为贵”,兔毫盏在当时就被许多名人雅士所喜爱。宋徽宗赵佶就说:“盏以青绿为上,兔毫为上。”北宋蔡襄《茶录》载:“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之久,热难冷,最为妥用,出他处者皆不及也。”

除了兔毫盏外,还有几种非常有特色的品种:鹧鸪斑、油滴釉。

鹧鸪斑是建窑的又一名品,状似鹧鸪鸟胸前羽毛的圆点斑纹,北宋初年的陶《清异录》记载:“闽中造盏,花纹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因烧制条件要求非常高,传世品及窑址出土标本甚少。

油滴釉是黑釉的特殊品种之一,又称“雨点”或“滴珠”,创烧于宋代。特点是在釉面上散布着许多具有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圆点,大小不一,大的直径达数毫米,小的只有针尖大小,形似油滴,故名“油滴釉”。油滴釉最早由建窑烧成,以后南北各地竞相仿制,但滴珠不及建窑的大。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