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际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提要:通过对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的介绍,以及国内对这两种理论不同观点的分析,认为这两种理论在我国是相互补充的关系,对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都有一定的作用。
对于国际贸易理论,理论界有两种流派:一种是向来占主流地位的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学说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说,我们称之为传统贸易理论;另一种是随着国际贸易的空前繁荣和发展,20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以来,以克鲁格曼、赫尔普曼、迪克西特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的新贸易理论。
传统贸易理论假设在完全竞争的前提下,各国间进行自由贸易,由市场机制决定价格,对关税、进口限额等保护贸易或限制贸易的政策持否定态度,它考虑的是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如何在世界范围内最优配置经济资源的问题。按照李嘉图的学说,各国都应该致力于自身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交换自身相对劣势的产品,以提高世界福利。按照赫可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说,各国应该出口那些使用本国密集要素,进口那些使用本国非密集要素的产品。传统贸易理论解释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现象。
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国际贸易领域出现了新的变化,如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产业内贸易量日益增加、跨国公司在国际经贸活动中作用空前加强等现象,这些都是传统贸易理论无法解释的,于是新的贸易理论随之产生。新贸易理论对前者进行了否定,认为国际商品市场具有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递增两个基本特征,从而合理地解释了国际贸易领域的新现象。新贸易理论提出的是战略性贸易政策,即一国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借助研发补贴、生产补贴或出口补贴等政策手段,保护国内市场,扶植本国战略性产业的成长,实现规模经济,抢占国际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或者通过进口征税攫取外国垄断利润。
以上两种理论归结到国家外贸政策上就是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政策,对这两种政策国内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传统贸易理论更适合我国,战略性贸易政策不切实际;另一种则恰恰相反。下面笔者将从他们的观点出发,结合我国实际来分析着两种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问题。
一、主张传统贸易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我国现阶段不具备战略性贸易政策赖以实施的条件,战略性贸易政策在我国不乐观
1、战略性贸易政策实施成功的关键在于行业的不完全竞争特性,至少在国内市场上应具有规模经济。据发达国家经验,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对象包括商业航空部门、半导体、电信设备部门、汽车部门等。而在我国这些行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重复生产,地理集中度偏低,达不到最小有效规模。
2、战略性贸易政策易导致新的市场扭曲,首先,将扭曲微观经济主体。我国许多重要行业多属国有企业,企业在内部转制中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还带有一定的行政色彩,不是市场竞争中自然产生的,缺乏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对其进行扶持反倒会使其依赖性增强,甚至引起大量的非生产性寻租,造成效率流失。其次,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全面实施必然需要政府的大量补贴或经济支持,这往往过多占用稀缺经济资源,导致过高的机会成本,从而削弱我国的比较优势产品的出口。
3、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成功还取决于单方面采取战略性行动,即假定外国没有采取相应报复措施。显然,这种理想状态不可能达到。
4、鉴别战略部门需要大量、及时、充分、可靠的信息,而且政策制定稍有失误都将导致极为严重的后果。
(二)传统的贸易理论更适合我国
1、我国贸易的伙伴国多为发达国家。有资料显示,与我国贸易的伙伴国多为与我国资本劳动比率差别大的发达国家或地区,如中国香港、日本、美国和欧盟是我国的四大贸易伙伴。以2007年出口为例,至2007年11月底,我国出口额为11,036亿美元,对上面四大贸易伙伴的出口就占我国出口总额的62.9%。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对外贸易理应并且必须建立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
2、我国出口商品更多地面临完全竞争的国际市场,我国在国际市场上控制能力差。我国目前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中,绝大部分是粗加工的轻纺产品和一般机电产品,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并且不具备生产资料的独占性、规模收益和专利技术等形成垄断的因素。但是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还是有相当强的国际竞争力,这是我们的比较优势。
3、当前世界经济正趋步走向全球化、一体化,各国的生产、贸易和投资日益融为一体,特别是WTO的加入,各国之间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正逐步取消,顺应这股国际潮流,才会有更大的经济发展空间。
二、主张新贸易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传统贸易理论会导致我国贸易条件的恶化,并且许多假设与现实不符
1、传统贸易理论会导致我国外贸条件恶化,比较优势陷入低水平循环的陷阱。比较优势论虽然在短期内有利于世界资源的优化配置,但在长期内却导致各国贸易条件的变化。由于发展中国家主要出口初级产品,技术进步慢,需求弹性低,且规模收益递减,完全竞争特征明显;而发达国家主要出口技术产品,需求弹性高,且规模收益递增,这样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贸易就是一种“不平等贸易”,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将日趋恶化。如果发展中国家一味奉行比较优势论,将在国际分工中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地位,落入“贫困陷阱”。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面对这样的情况应该积极改变外贸条件。
2、由于主流贸易理论的诸多基本假设与现实严重不符,它就更不能解释世界贸易中的如下现象:首先是里昂惕夫之谜展现的美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实证分析与该理论不符;其次是国际贸易伙伴结构揭示出的国际贸易主要在发达国家之间而非在要素禀赋不同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进行;最后是国际贸易内容主要是资本品与资本品之间的贸易而非资本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或资源密集型产品之间的贸易。而新贸易理论恰恰可以解释这些现象,从而可以为我国外贸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理论依据。
(二)新贸易理论、特别是国家干预的政策可以为我国经济水平提高发挥很好的作用
1、有利于实现产业高度化。发达国家对于发展中国家(两者的产业结构级别通常不同)的竞争优势是由产业级别决定的,两者间的贸易越自由对发达国越有利,而同产业结构的发达国家或者是发展中国家之间则由于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存在并不会使某国自然具有竞争优势,所以政策主张倾向于干预。因此,我们看到的是一方面多边贸易体制致力于减少管制,促进自由贸易;另一方面似乎是一种所谓“战略贸易理论”的形成正掀起为保护正言的逆流。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可以从这两种看似对立的理论得到启示:接受现有国际贸易格局的产业发展政策会使发展中国家陷入一种低水平增长,并且在国际贸易利益这块日益膨胀的“馅饼”中分得的份额越来越小;干预的贸易理论与产业政策的结合是发展中国家实现产业高度化的手段。
2、有利于控制本国市场,开拓国外市场。首先,“战略性贸易政策”框架内的多种贸易干预措施可以防止或限制外国企业进入国内市场,增加本国企业成本竞争性;其次,出口补贴可降低本国企业的成本,增加其市场份额和利益;最后,通过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的紧密结合可以支持具有高度技术机会和外在型产业的发展。转
三、这两种贸易理论在我国目前都有其适用性,不是可以相互替代的
(一)发展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出口自身相对优势的产品,这是传统贸易理论的核心所在,我国在任何时候都应该遵循这一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优势,也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贸易中有利可图。就这方面而言不是新贸易理论可以替代的。但是我们还要看到我国的对外贸易目标不是片面追求量,追求向外度,而是在扩大开放和扩大对外贸易中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提升国内的产业结构。
任何国家的贸易比较优势和贸易比较利益地位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原因是一国的生产结构类型和贸易结构类型在不断逆转。这种贸易结构类型逆转的速度,决定了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阶梯中有相对的位置。如果一个国家不能适时地完成生产结构类型和贸易结构类型的逆转,或者贸易结构类型的逆转滞后于生产结构类型的逆转,那么它将处于贸易比较利益的劣势地位。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不可能也不应该靠自身的贸易比较利益来改善自身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的利益分配,更不可能自发地完成动态比较成本优势和贸易比较利益地位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结合。对此,我国应该正确把握国际经济的变化趋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运用国家干预力量扶植和促进重点产业发展,开发新的比较优势;同时,利用国际投资及采取相关政策来促进自身生产结构和贸易结构类型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化,才是取得在国际贸易中比较利益地位的必要条件。
(二)新贸易理论强调贸易利益不仅来自比较利益,而且来自对外开放产生的规模经济和技术外溢效应,这对我国外向型发展战略的确定,有着重要的理论启示和政策意义。
1、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分工,推进贸易自由化进程。贸易自由化也是传统贸易理论所倡导的。如果企业参与国际贸易,产品所面临的市场就会扩大,需求会增加,企业生产规模就会扩大。由于生产处于规模经济阶段,产量的增加使产品成本降低,从而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都增加了竞争能力。因此,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必须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分工,推进贸易的自由化进程,不仅要看到国际贸易带来的直接利益,更应看到参与国际经济分工所能带来的技术外溢和边干边学的效应。不能把扩大进口和开放市场看作是一种“入世”的代价,是为了获得某种权利而不得不承担的“义务”。
2、新贸易理论中关于商品生产模式和贸易模式的不确定性能给我们一些借鉴意义,尤其对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具有指导价值。由于商品生产模式和贸易模式是不确定的,一国政策就能够根据自己的经济目标,通过适当的干预,较灵活地调整生产要素的组合,使生产模式向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从而达到调整产业结构、保护幼稚产业的目的。例如,我国有13亿人口,汽车工业市场潜力很大,发挥规模经济的潜力也很大,政府管制引导产业向规模经济方向发展应是我国保护和发展汽车工业的主导措施。
3、政府干预作用内生化是比较优势形成的关键因素。将政府干预作用作为比较优势内生为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个变量,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一大进步,而比较优势依然是国际贸易的基础。一方面技术变量已成为现代企业和国家相对比较优势形成的关键变量,而技术变量的提升,无论是来自于“边干边学”,还是R&D,都与法律、投资激励等形成的经济环境密切相关,都需要通过政府的支持,即取决于政府的干预情况;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资源禀赋的内涵发生了变化,相对于“自然资源”而言,“创造型资源”(如信息、知识资本、创新、制度、技术等)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企业以及一个国家越来越依靠这类资源来获得比较优势,因而政府干预也被内生为主要因素,成为直接影响这种“创造型资源”比较优势形成的关键变量之一。
因此,我们不能妄加断言地说哪种理论好,哪种更适合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应该切合我国自身的实际从不同的角度来选择、来组合。(作者单位:洛阳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国际技术转让合同,是一种超越国界的技术转让。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引进了不少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这对于提高我国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拖积极书转让合同,越来越受到律师和翻译工作者的重视。因此,如何起草和翻译好技术转让合同也就成了当前从事涉外法律工作者感兴趣的问题。技术转让合同的翻译比较单调,但是关重大,它直接影响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如有败笔将会产生严重后果,本文就国际技术转让合同英译的几个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一、英译国际技术转让合同应注意的问题
国际技术转让合同主要包括下列几种:国际许可证合同,或称国际技术许可证协议(InternationalLicensingAgreement);国际技术咨询服务合同(InternationalConsultingServiceContract);国际合作生产合同(InternationalCooperativeProductionContract);国际工程承包合同或协议(InternationalContractingAgreement),好的技术转让合同的译文,一般都应具备以下特点:
1、准确性
技术转让合同的英译要以“准确”为首先条件,做不到这一点就谈不上翻译。这里讲只满足于字面上的一致,而是将从词义、语法、专业上去深刻理解原文的含义,使疑问说明原理准确无误,陈述事实明白晓畅,切不可使人感到疑问模棱两可。请看下面例句:“合同总价30%,计3642美元(大写:三仟陆佰肆拾贰美元),在受让方收到出让方提交下列单据经审核无误后,不迟于三十天支付给出让方”。原译:“thirtypercentofthewholecontractprice,counting3642dollars(Incapital,thirtythousandsixhundredandfortytwo)willbepaidbylicenseetolicensornotmorethan30daysafterreceivingthefollowingdocumentsfromlicensorandfindingthemauthentic”。
这一条款的英译至少有六处不妥:第一、“合同总价”不能译成"thewholecontractprice",应译成"thetotalcontractprice","total"在这里强调“总额”;第二、“计ⅩⅩ美元”应译成"namelyⅩⅩUSdollars",在"dollar"前一定要加US,因为使用dollar的国家除美国外,还有加拿大、澳大利亚、埃塞俄比亚等国;第三、“大写”不能用"incapital","incapital"表示“用大写字母”,英语合同中的“大写ⅩⅩ”应译成"say+英语数词",第四、“不迟于三十天”,准确的译文应是"notlaterthan30days";第五、"willbepaidby"应改译为"shallbepaidby",在合同文本中"shall"主要用来强调一方所负有的义务;第六、“经审查无误”,应译成"tofindtheminconformitywiththestipulationsofthecontract".另外"afterreceivingthefollowingdocuments....andfinding"最好用完成时形式"afterhxdyingreceived...andfound"或用从句的完成形式"afterlicenseehasreceived...andfound",“出让方提交的下列单据”译成"thefollowingdocumentsfromlicensor"不够确切,不如译成"thefollowingdocumentswhichareprovidedbylicensor"
2、严谨性
起草合同文件必须严谨,那么英译合同文件也应力求严谨,译合同文件不同于译文艺作品要求具有文采、韵味,英译合同文件要求的是严谨和精确。为了排斥歧义的产生,合同中有些词语的翻译必须保持一种译文,特别是一些重要的词语都有严格的法律涵义,绝对不可信手拈来。如“排它许可”就不能译成"Exclusivelicence"而应译成"solelicence";"Exclusivelicence"的意思是“独占许可”,这是国际间通用的术语,两者有明确的含义。"Exclusivelicence"表示,许可方不得再把同样内容的使用许可证协议授与该地域的任何第三者,就连许可人自己也不得在该地域使用该项技术;而"solelicence"则不同,它表示:“许可人不得把同一许可证售于同一地域的任何第三者,但许可人则保留自己在该地区使用该合同中技术的权利”。再如:翻译“支付条款”时,译者可能碰到“最高提成费”这样的术语,这条术语不能盲目地套用汉英词典上的词语,译者必须弄清其真正内涵。“最高提成费”一般是指受让方提出的,意即规定一个提成费的最高数额,将来受让方产品销售量一旦很大,按比例计算将超过这个数额时,则仅仅按这个数额支付,不再多付。所以,把“最高提成费”译成"MaximumRoyalty才能体现出原文的含义。
表1美国未偿还外债(单位:亿美元)
年份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
总计246582757830615330993465636085375713578337237
非居民438447635203594663268413109531052013163
居民202742281525412271532833027672266192526324074
资料来源:《国际金融统计数据库、CDRPM》1992,12。
美国多年来利用资本项目盈余来弥补经常项目逆差的现象已是不争的事实,一直是被理论界关注的焦点。长期在不断增长的经常项目赤字下,美元有贬值的压力,但仍能吸引大量国际资本流入,这用传统理论是不能解释的。美国究竟凭借什么维持了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本文将就这一问题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
一、20世纪80年代日本资金大量回流美国支撑了美元
二战后,在主要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美、日、欧之间曾有三次国际资本的回流。第一次是美国在战争中发战争财,积累了大量的“战争美元”,然后以马歇尔计划和第四点计划的形式流向西欧和日本;第二次是“石油美元”回流,主要流向发展中国家;第三次是日元回流,20世纪80年代的日元回流主要是流向美国。日元回流美国除了在政治上日本对美国的依附关系外,还有经济上的内在机制。
首先回顾一下历史上的核心债权国的交替与货币制度(见表2)。
表2世界核心债权国的交替与货币制度
英国美国日本
债权国时代19世纪后半叶20世纪后半叶1980年至今
—20世纪初—70年代
世界货币英镑美元美元
货币制度黄金本位制、黄金美元本位浮动汇率制
固定汇率制制、固定汇率制
债权与货币间接投资为主、直接投资为主、间接投资为
英镑结算美元结算主、美元结算
从表2中可以看出,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的世界货币是英镑,当时英国购买的外国债务都是以英镑结算。美国成为核心的资本输出国以后,资本循环主要是美元。惟独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日本核心债权国时代,其资本输出不是以日本的本币来结算,而是以美元为主进行结算。美元作为世界货币除享受到“铸币税”的好处之外,还可以免受汇率波动带来的汇率的损失,这一点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体现得越来越明显。而作为债权国的日本由于货币制度以美元为主,非但没有获益,反而深受其害。随着日本对美贸易顺差加大,积累了大量美元。美元贬值即会给日本带来巨额损失,因此,日本处于被动地位。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元兑日元几乎一路贬值,日本因此损失巨大,被迫追捧美元,维持美元强势,以避免损失,而在这一点上,以美元为主的国际货币制度为日本资金回流美国奠定了基础。
日美之间的利率差促使日本资金大量回流美国。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卡特政府为了抑制第二次石油危机后的超级通货膨胀,美国将官方利率提高到12%以上,当时日本虽也提高了官方利率,但不过6%的水平,自此以后,日美之间的利率差虽有波动,但一直保持下来。日美之间有6个百分点的利差,根据利率平价理论,这将引发大量日本资金回流美国。日本回流美国的资金主要是购买美国国债,以获得利差收益。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时期,历次发行的国债,日本资金都占总发行额的30%-40%,日本购买美国国债总额也迅速上升,1976年为1.97亿美元,到1986年上半年就达到138亿美元。据美国商务部统计,外国民间持有的国债,1981-1985年净增加620亿美元,其中资金主要来自于日本经常收支的顺差。可见,日本为支撑美元做出了“贡献”。
泡沫经济带来的虚假繁荣,导致日本资金继续流入美国。1987年后,日本利率进一步下调,降到2.5%的超低水平,一直持续到1989年5月,同时日本央行为控制日元升值,实施市场介入,买入美元抛出日元。低利率和市场干预导致日元货币供给过剩,过剩的资金被吸引到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形成了泡沫经济下的虚假繁荣,刺激了机构投资者大量购买美国国债。1987年以后的三年间日本金融法人持有的股票、债券等的估价总值为205万亿日元,按当时汇率换算,可达15000亿美元,这可以为美国的财政弥补10年的赤字。
“广场协议”后由于美元贬值使日本对美资金回流处于两难境地。1985年,日美等五个发达国家达成“广场协议”,共同遏制美元升值,使美元迅速贬值,其贬值幅度大大超出了日本的预期,这一点美国的做法与一战后英国截然不同。当时,英国为了维护英镑的世界货币地位,致力于恢复黄金储备制。这样,英镑贬值不会影响到英国的对外英镑债权的价值。而作为本币债务国的美国通过美元贬值减少了所有美元债务的价值,同时又增加了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广场协议”后,美元贬值使日本在美的资产遭受巨额汇率损失(见表3)。
表3美元贬值使日本在美资产的损失
汇率(日元/美元)168.52144.64128.15137.96144.79134.71126.65111.2102.180
年份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
损失(万亿日元)3.26.29.07.46.08.511.218.523.887.8
资料来源:日本银行《国际收支统计月报》(注:其中损失部分为估计值)
日本机构投资家购买美国国债的行为,是在美元贬值的条件下,由于受到泡沫经济的虚假繁荣影响,以及迫于日本政府大藏省的压力,资金继续大量流向美国。其中更主要的原因是日本投资方看到如果不追捧美元而抽走资金,美元会继续贬值,日本投资方的汇率差损将增大,会使自身的损失进一步扩大,因此继续投资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二、东亚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兴起和美国的“新经济”出现继续保持了美国充足的资金流入
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崩溃,日本资金终于无法承受美元贬值带来的汇率差损的风险,开始滞留国内,流入美国资本市场的日方资金大大减少。而此时,东亚新兴市场经济国以及东盟各国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这些国家和地区流向美国的资金数量凸显出来。东亚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继日本崛起之后,保持了20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从1974年到1993年年均增速达7.5%,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增速减慢,出现了过剩资金回流美国的现象。1993年美国吸收各国政府资金是700亿美元,其中90%是来自印度、马来西亚等亚洲国家。中国作为亚洲第一大国,流入美国的资金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开始迅速增加,对美国国债的购买成倍增加,1996年9月达到430亿美元,拥有额仅次于日本、英国、德国、荷属安得列斯群岛位居第五。1997年7月以后,加上香港拥有的美国国债(约为260亿美元),中国对美投资额约为700亿美元,这些资金的流入为美元保持强势地位起了重要作用。
1995年以后,美国以信息产业为主的高科技产业迅速发展,IT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内投资需求旺盛,实体经济繁荣带动股票市场一路上扬,道·琼斯指数突破10000点大关,体现高科技股的纳斯达克指数突破5000点大关,处于非理性繁荣之中。股市的繁荣产生了“财富效应”,拉动了消费需求,美国经济进入了空前的繁荣,经济持续增长100多个月,出现了所谓的三低一高(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财政赤字率、高经济增长率)的“新经济”。与美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亚各国,由于遭受了金融危机冲击,各国货币纷纷贬值,通货紧缩,经济萧条。国际资本看好美国,纷纷涌入了美国资本市场。1995年流入美国的外资总额为4650亿美元,比1994年增加了1400亿美元,1996年流入的外资为5717亿美元,1997年进一步提高到7570亿美元(见表4)。这些资金对于弥补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绰绰有余。可以说,整个20世纪90年代美国再一次成功地完成了吸引国际资本支撑美元的任务。
表4美国国际收支(单位:亿美元)
年份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
经常项目差额-477-82711861095123314052171-3315
资本项目净额6.12-0.884.693.726.933.506.37-3.50
外国在美的资本额17072820306046505717757048222536
三、9·11事件后的国际资本流动
9·11事件前,美国经济已经处于衰退的边缘,经济出现下滑,失业率上升,投资和消费信心均呈下降趋势,9·11事件的爆发无疑加剧了经济的动荡,美国经济步入衰退,这无疑将降低美国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外资的流入必然减少,加之金融交易成本上升,资金的流入也必然减少。一时间,在巨额经常项目赤字下,美元的强势地位是否能继续维持下去的问题又再次尖锐暴露出来。如不能维持,国际资本大批撤走,美国经济将如同雪上加霜,会长期处于衰退,陷入恶性循环之中。然而9·11事件后,外资并没有大规模撤离,原因在于:
1.美欧央行联手干预。在二战后的历史上,美欧日等曾多次联手干预美元,在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如广场协议、卢浮宫协议等。欧洲、日本之所以愿意和美国合作干预美元,是因为二战以来的美元本位货币牵动着他们的利益,因此,在维持美元的游戏中,他们都知道这并非零和博弈,而是正和博弈。尽管欧盟多年来致力于建立欧洲货币联盟以摆脱美元的束缚,但是由于“路径依赖”,欧盟仍有与美国合作的动力。日本更是如此。因此,9·11事件当天,美联储立即向金融市场注入了800亿美元,欧洲央行也于当天在金融市场上注入了693亿欧元,并于次日再次注入604亿欧元,这些干预措施对于稳定美元汇价及投资者信心起了重大作用。
2.美国证券市场体制上的优势依然有吸引力。美国证券市场的回报率大大高于日本、欧洲以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美国资本市场比世界其他地区的市场更加注重保护创新和中小投资者,反对内部交易。此外,美国虽遭9·11重创,但经济基本面尚好,经济实力依然较强,也许投资者正是看到这一点而没有撤资。但是无论如何,9·11事件给美国这个投资“理想的天堂”打上了问号,投资者对美投资的预期和信心都将变得更加谨慎。
四、未来美元的发展
从二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到现在,美元的国际本位币地位已维持了半个多世纪,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美元的命运即是美国的命运。美元作为本位币的“特里芬”两难一直没能解决,国际金融市场上不断发生动荡和危机。从美元走过的这段历史可以看出,美元作为世界本位币的地位在不断下降,在贸易结算、国际储备中的比重在不断收缩。从当前的世界经济格局来看,由于“路径依赖”,美国仍能继续吸引到国际资本来维持美元的优势地位。
一方面,美国经济实力优于日本,美国仍然具有一定的增长潜力。日本经济自泡沫经济破灭以来,陷入不良债权的泥潭之中,日本政府应对措施不当,导致日本国内需求低迷,投资不振,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日本旧有金融体制改革缓慢,直接融资渠道不畅通;国债市场较为封闭,筹资成本高,不如美国的灵活;股票市场中传统的相互持股的制度安排使股市不能准确反映企业的业绩,机制僵化,容易导致经济繁荣时股市衍生大量泡沫,经济下滑时又会狂泻不止,股市对经济的缓冲作用降低。此外,日本多年的超低利率政策也不是启动经济的良方(目前已陷入流动陷阱),这些方面如不及早纠正,不仅不利于日本经济,而且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资金大量回流美国的一幕将会继续出现。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一些新的调整正在不断出现,他们将改变国际货币结构,形成一幅新的蓝图。1999年1月1日欧元启动,以崭新的姿态步入国际货币行列。短期来看,欧元作为新生事物会受到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世界各国也对欧元持观望态度。长期看,欧元区经济规模与美国相当,有较好的经济基础。欧元区资本市场较活跃,尤其是债券市场,其规模已超过美国。最为重要的是,欧元区经常项目没有持续的巨额贸易赤字,为欧元对外币值稳定奠定了基础。因此,欧元区有望成为理想的投资场所。日本积极推动日元的国际化进程,亚洲金融危机后,东亚各国在货币领域的合作开始启动,有了实质性进展,这些因素都将使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优势地位下降。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尽管美国有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但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不断调整,美元的这种虚假稳定将不可持续,美元最终会向其真实价值回归。美元何去何从,正如马丁·迈耶在《美元的命运》中所言:美元不会再至高无上,不过它能够比较合理。
收稿日期:2002-05-30
【参考文献】
[1](美)罗纳德·I·麦金农,(日)大野健一.美元与日元——化解美日两国的经济冲突[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1.
[2](日)吉川元忠.金融战败[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
[3](日)奥村泽彦.日本“泡沫经济”与金融改革[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4](美)保罗·克鲁格曼等.国际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一方面,服务贸易的发展节约了商品贸易所需要的成本,提高了商品贸易的效率,促进了商品贸易的发展。另一方面商品贸易的发展,在金融,专业服务等方面促使了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服务贸易发展的物质支持。
服务贸易包括运输旅游,通讯,建筑工程承包,视听,教育卫生,金融,广告设计等等,服务业对于商品贸易发展的贡献是无法用数字来准确描述的,交通运输的发展促进了商品贸易的地域扩展,节省了商品贸易的交易时间,建筑工程承包,提供了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厂房促进了商品的生产,教育为商品贸易提供了合格的从业者,金融为商品贸易提供了资金支持,方便了商品交易,特别是信用的使用,极大了降低了交易成本,防范了交易风险。广告的设计与使用,促进了商品的消费,增进了厂商和各级经销商的联系。因此服务贸易对商品贸易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若服务贸易出现问题,则极有可能伤害到商品贸易,如此次的金融海啸,是由次债危机引起的一次全球性的金融动荡,最终的结果是伤害到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商品贸易的发展是服务贸易发展的物质基础,服务贸易的发展需建立在物品贸易的基础之上,若物品贸易发展出现停滞,则服务贸易就像无水之木,必然枯萎。举个例子,以软件为例,首先需要IBM等电脑制造商制造出电脑提供给电脑销售者,在此过程中IBM需要面对消费者做广告,然后消费者购买回去后将电脑用于软件开发,向软件需求者提供软件包装,若是消费者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这就又涉及到了服务贸易中的金融,若是消费者需要通过培训班或者大学学习到软件编程技术就涉及到了服务贸易中的教育,但IBM的高管因为业绩良好而获得奖励上国外度假时就产生了国际服务贸易的旅游贸易。因此,可以说商品贸易的发展才是服务贸易发展的衣食父母。
二商品贸易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商品贸易在经济的发展中贡献了主要力量,商品贸易占一国贸易的比重最高,二是在世界贸易中货物贸易亦占主要地位如下表所示,货物贸易普遍占到一国对外贸易总额的80%,而经济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商品贸易的发展。
三服务贸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
时至今日,从国内而言,服务业在一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在GDP所占的比重亦有一定比例,特别是在一些发达国家,体现的更为明显,2000年美国服务贸易出口额高达2534亿美元
服务贸易顺差达73亿美元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超过70%提供的就业岗位数占就业总数的80%。中国服务贸易总额为304.3亿美元服务贸易逆差为56亿美元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为32.3%。另从经济增长的速度来看,一国服务业的增幅往往要高于商品贸易的增幅,从这个角度上说,服务业的发展极大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2006年全国广播电视行业总收入1099亿元,首次突破1000亿元,比上年增加168亿元,增幅18%,要超过经济的增幅,另以建筑业为例,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9870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4%。其中,城镇投资93472亿元,增长24.5%;农村投资16397亿元,增长21.3%。大量投资通过建筑业的转化,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提高了人民居住水平和生活水平,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2006年,全国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1557亿元,比上年增加7005亿元,增长20.3%;建筑业增加值8116.4亿元,比上年增长17.6%。
又如旅游业的发展,发展进出口旅游可以增加外汇收入;发展国内旅游可以回笼货币稳定市场;扩大就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从国际贸易来看,服务贸易亦成为国际经济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例不断提高,服务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即服务贸易发展与商品贸易发展,经济发展三者之间为良性互动关系。以中国2006年对外服务贸易为例,2006年中国跨境服务贸易(按国际收支口径统计,不含政府服务,下同)进出口规模继续扩大,再创历史新高。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1917.5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22.1%。中国服务贸易出口、进口世界排名继续保持2005年的水平,分别为第八位和第七位。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占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上升到3.4%,比2005年提高0.4个百分点。服务贸易出口额占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为8.6%,比2005年下降0.3个百分点。其中个别行业的出口出现可喜的势头,以中国通讯出口为例,2006年,中国通讯出口7.38亿美元,进口7.64亿美元,逆差0.26亿美元。与2005年相比,出口增长52.16%,进口增长26.7%,逆差减少了0.92亿美元。通讯服务在全部服务贸易中的比重由2005年的0.69%上升到0.78%,地位有所提升。通讯服务贸易总额比上年增长36.79%,全部服务贸易总额比上年增长21.89%,通讯服务出口增速高于全部服务贸易出口增速14.9个百分点。如下表所示,服务贸易的总额在一国进出口额的比重是挺高的。
关键词:国际货运业服务创新
2008年,我国对外出口总额增长与同期相比开始有一定幅度的下降,据亚洲开发银行预测:2008年中国出口增长将从2007年的26%降至19%。因此,出口货量增速也将开始降低,国际货运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国际货运企业要想取得竞争优势,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进行新服务开发,即服务创新,向顾客提供更加专业化、个性化的新服务,满足这些企业的要求。所谓新服务,就是给顾客提供以前不能提供的服务,即提供额外的服务,对服务过程作巨大变动,或者对现有的服务包、服务传递过程逐步做出改善,以使顾客感觉到他们接受到了新的服务。
一、国际货运业服务创新分类
对新服务开发进行必要的分类非常重要,因为不同种类的创新要占用企业的资源不同,企业需为此做出周密的计划。现参照拉夫克(Lovelock,1984)的分类方法,对国际货运企业的新服务开发进行分类。
1.激进式服务创新
简单的说,激进式服务创新就是提供一种全新的服务,对某个企业来说,这种服务从没有向顾客提供过。可分为以下几类:
(1)重大创新,通常是指提供市场上还没有出现过的服务,这些创新常由信息和计算机为基础的技术推动。重大创新的产生,决非一朝一夕之事,一般总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而产生的,需要耗费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单个企业往往较难承担。
(2)启动新的业务,即对已经和正在服务的市场提供全新的服务。也就是说,这种服务的服务对象,是提供给现有的市场的。比如,某些公司前些年提出的“一条龙服务”、“零距离服务”等,就属于这一类的服务创新。
(3)对现有的市场提供新的服务,这种新的服务可能在其他国际货运公司早已存在。比如说,一家原来只从事整箱运输的国际货运企业,现开始提供拼箱服务。
以上三种激进式服务创新,就占用的资源来说,重大创新最多,其次是启动新的业务,最后是为已占有的市场提供新的服务。
2.渐进式服务创新
渐进式服务创新是对原有服务进行扩展和改善,相对于激进式创新,渐进式创新占用的资源相对较少,比较容易实现。可分类如下:
(1)服务线扩展,即加长现有的服务线,使服务内容丰富化。比如,某家提供美国、加拿大航线订舱的国际货运企业,原本只提供美西港口城市如长滩、奥克兰的货运业务,现开始向北美内陆延伸,提供直达内陆城市的货运业务。
(2)服务改善,即改善原有的服务特征。这种新服务开发相对多见。
(3)服务类型的改变,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新服务”。这种新服务开发,服务的根本性质没有改变,只是改变了服务的表现形式,做一些可见的改变来影响顾客的感受和看法。
三种渐进式创新所占用的资源都比较少,对企业的负担相对较小,风险相对也较小,但并不意味着非常容易成功。只有全面考虑了顾客需要的服务创新,并为顾客所接受,才能称的上是成功的服务创新。
二、国际货运业服务创新设计要素分析
当新服务开发的概念和业务策略确定后,与其相一致的服务设计要素的确定便提上了日程。对国际货运业来说,主要有以下要素需进行考虑。
1.设施地址和布局。作为一个服务传递型的服务行业,国际货运业地点的选择以方便顾客为基本出发点。一个区域性国际货运企业,其总部的选择一般在沿海主要港口城市,另有各分公司或办事处分布在内陆经济发达地区。如果以某一城市为服务对象的国际货运公司,一般选择进出口业务或顾客集中的地区作为办公地。在办公室的布局上,除一般的因素外,还必须充分考虑到作为高技能、高素质人才集中的国际货运企业,要处处向顾客表达出诚信、专业的信息特征。
2.员工技能。国际货运企业的一线员工,不仅需要较高的专业技能,而且需要较高的人际技能,在与顾客接触中,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和艺术性。在某种程度上,专业技能是后天的,可以通过学习、培训来获得,而人际技能是先天的,是很难更改的,在某种程度上,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因此,在聘用一线员工时,一定要采用科学方法,不仅要测试应聘者的专业技能,更要测试应聘者的人际沟通技能。对人际沟通技能欠缺的应聘者,要进行慎重选择。3.工作时间安排。在国际货运业中,员工需要满足顾客的各种即时要求,即便是微小的疏忽和延迟,都有可能造成货物不能按时集港或装船出运。因此,如何妥善安排员工的工作时间,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比如,客户服务人员可正常上下班且24小时保持通讯畅通,单证操作人员则按照开船时间灵活进行调休。在集港和装船等重要时间内,要全天有人值班,随时处理各种突发事件。
4.服务质量的控制和测评。同其他纯服务业一样,国际货运服务的生产和消费是同时进行的,无法对服务质量进行事前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制定一系列服务标准并严格执行,保证服务过程的统一性,就显得尤其重要。
5.收益管理。一般来说,在一定时间内,国际货运企业的运输能力是有限的。比如,国际货运企业购买船公司某条船某一航次一定数量的舱位,然后进行配货,如果货量少于舱位数目,则产生亏舱,损失也由此产生;如果货量较大,已经满载,则要检查是否已将尽可能多的高利润货物配船,即是否实现了利润最大化。
此外,国际货运业新服务设计要素还包括顾客分类、顾客参与、流程设计、销售机会等诸多要素,任何一点的失误,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三、国际货运业在向TPL转型过程中进行服务创新所面临的风险及控制
如果国际货运企业考虑向TPL转型,那么在此背景下如何进行服务创新,如何向顾客提供量身定做的新服务便成了企业的重要任务之一。对提供传统物流服务为主业的国际货运企业来说,就要根据顾客的需要,提供一种新的、更能满足顾客需求的专业化、个性化服务。国际货运企业在服务创新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是指由于企业对外部环境估计不足或无法适应,对服务创新过程难以有效控制而导致服务创新失败的可能性。这里的失败包括服务创新活动被迫提前停止、撤消或者是没有取得预期的经济效果。在当前物流行业飞速发展、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对任何风险因素的忽视都有可能导致服务创新的失败,最终导致企业转型的失败。因此,辩识和分析服务创新中的风险因素,是进行风险控制的前提。主要风险有以下几个方面:
1.竞争风险。这是目前国际货运企业转向TPL所面临的最大风险。许多从事传统物流业务的企业,如原来的交通运输企业、仓储业、港口等都利用自身的独特市场地位参与到第三方物流业务中来。国际货运企业如何应对竞争对手并采取相应手段和措施进行反击,是化解竞争风险的关键。
2.资金风险。大部分国际货运企业,本身的利润比例并不高,企业自有资金普遍缺乏,而转入TPL业务,企业就需要在管理、信息系统、人员培训等方面投入大量资金,数量往往超出预算。如果资金跟进不及时,不仅服务创新面临着失败的危险,而且公司的正常运转都可能出现问题。
3.市场风险。货运业原本是对多客户提供一般通用服务的企业,向TPL业务转型,则意味着企业向相对较少的企业提供特别的服务,即将向特定的企业提供特定的、量身定做的服务。这种服务适用性的降低,就无形中增大了国际货运企业的市场风险。
4.技术风险。TPL业务强调的是管理、信息技术和设备的有效结合,提倡与客户的供应链结合在一起,而现在许多中小货运业信息系统缺乏,管理水平比较低,业务转型困难较大。
此外,国际货运业还面临着许多其他风险,如国家政策、地方保护主义、交通基础设施等。以上风险并不是单独存在,而是相互交织、交互作用,使国际货运业所面临的风险呈现出极度复杂性。那么,在向TPL转型过程中,国际货运企业如何控制这些因服务创新而面临风险呢?
(1)国际货运业要做好提供TPL服务的资源准备。国际货运企业在SWOT分析的基础上,做好资源准备。比如,要根据自己的特长,有选择地对目标企业提供特定的服务,做到服务内容特色化和服务对象特定化;要提高信息技术的管理和应用水平;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复合型人才,尤其是哪些既精通货运业务、又精通货主生产流程的复合型人才,这种人才对企业的发展能起到关键性作用等
(2)科学选择服务创新项目。根据TPL业务是针对特定顾客提供特定服务的特点,在项目选择上,要结合企业资源能力特点,并在对市场状况、竞争特点和技术发展趋势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整个项目进行全面深入的评估,从而做出科学决策。
关于国际贸易专业论文范文一:融资业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创新
摘要: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是目前世界经济贸易领域中一项高收益低风险的业务,所以在银行的工作领域中受到了很大的重视。然而目前我国银行中发展国际融资业务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在融资的方法和技术上都有着一定的问题,业务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估计,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比较小。本文从我国融资业务在国际上的基本情况出发,探讨国内银行应该实行的创新内容,以期增强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关键词:国际贸易 融资业务 商业银行融资 创新趋势
世界经济贸易贸易融资并不是一个新兴的领域,而是随着国际资本的发展产生的投资贸易方向,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国际贸易中买卖双方的合作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逐渐发生变化,这一切建立在互联网的电子商务得到极大发展的基础上,所以我国的国际融资业务要想得到发展,就必须注重市场的因素和技术的因素,这样才能促进融资业务的发展。
一、我国的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基本情况
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方面还比较偏重于传统的业务发展,包括打包贷款、备用信用证、进口开证在内的业务都还是主导手段,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开始积极地引导新业务的发展,所以一些发展较好的新兴业务也得到了发展,比如进出口保理、应收账款融资等都是目前发展较好的新型金融产品。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方法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的融资方法较为传统
目前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主要使用的是流动资金贷款的授信理念和运作模式,这种运作模式就是根据授信主体是否符合贷款准入标准作为重要的贷款参考系数,这就需要融资对象的财务状况和资信状况作为重要的数据。但是在目前的执行过程中,大部分商业银行缺乏一个有效的风险量化方式会,从而对融资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所以国际贸易融资在执行中不能像其它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一样易行。这种较为保守的观点根源于国内的商业银行没有较好的资金和信息控制方法,银行对融资业务无法准确进行风险估计,所以传统的贷款思维在我国商业银行中还比较盛行,一些现代国际融资业务中重要的方法和思想还需要完善。
(二)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创新也较为缓慢
不能完全适应新的融资需求,新产品在国际贸易融资领域鲜有出现,业务操作的基本模式也没什么创新,在现代金融产业急速发展的情况下,这些传统产品的时效性和对成本与管理二一五十二财经论坛的需求都是大问题。传统的业务流程不重视信息共享的问题,我国商业银行没有一个完善的数据传递和信息共享的渠道和平台,所以信息得不到充分传递,也不能为业务相应的客户提供一个符合实际的良好融资方案,同时在电子商务这一块,需要引进一些新技术,否则无法应对现代世界性金融市场的变化。
二、目前国际贸易融资创新的大趋势
目前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运作模式要根据电子商务和国际市场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创新,这些创新主要体现在观念的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策略创新这四大方面。
(一)融资观念上的创新
在银行的工作中,客户购买的产品与服务是利润的主要来源,也是银行创新的重要动力。银行关于融资观念的更新也主要体现在满足客户需求这一重要的方面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际贸易供应链的形成,客户对金融服务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意味着金融产品也要开始适应供应链的服务观念,银行要积极地对国际贸易供应链的每个环节进行参与,帮助客户对市场每个环节降低成本,从而实现供应链中金融产品价值的扩大化,通过纵观全局和对供应链的全面把握,实现对客户的良好服务,通过服务实现产品的价值增值。
(二)融资技术上的创新
技术上的创新想要体现在客户的使用界面上,可以说就要对整体的银行技术进行革新,目前国内大部分的商业银行都设立了网上银行等服务渠道,一个较好的信息共享平台正在建立当中,而且在客户中所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大,这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之一。一些主要的技术创新会对国际贸易中的融资业务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比如订单管理、供应链融资模型的建立、信息和文件的及时共享、在线知识信息库的建立等。
(三)融资业务模式的创新目前,融资业务模式创新的要点是融资产品附加值的增强,比如完善同时提供交易产品和交易服务的一体化业务模式等,并且这个业务模式应该和网络技术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在于提高整体的效率来从业务模式上吸引更多的客户,使得现有客户的体验增强,提高客户的黏着程度。
(四)融资业务在战略上的创新
国有的商业银行在战略上还不够完善,一方面是国有银行固有的保守策略所致,另一方面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没有充分规划,在这方面,国外的商业银行就看得比较长远,一些银行正在收购其它领域的公司,比如摩根大通银行收购了物流公司,可以在物流业和金融业的发展中获得更大的发展,将实体的货物供应链和金融供应链进行良好的结合。除了战略上的收购之外,还可以进行外包的发展战略,这样可以提高商业银行本身的运营效率,降低运营中的风险,从而提高银行整体的竞争力。
三、我国商业银行在融资业务方面创新的具体策略
(一)对业务发展的趋势和观念进行创新
在国际上关于融资业务的通行观念就是融资业务属于交易性的银行业务,所以银行应该对业务发展的整体进行关注和调控,要舍弃以前银行融资业务只是在某一个环节进行资金支持的观念,要从整体上关注客户的需求,对客户提供良好的服务,提高商业银行整体的竞争力和业务的附加价值。在业务观念方面,要增强供应链的观念,在商品货物生产的某个环节都要提供一定的支持,这样做的意义在于提高客户的满意程度,从而增加银行在金融业务中能够取得的整体利益,也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客户对这种金融产品和服务进行购买。
(二)加强对于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技术的革新
技术支持是目前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重点,其技术革新要建立在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上,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搭建一个便利的信息技术平台,从而实现信息的共享实时化,提高供应链运营的效率,实现金融供应链和实体经济供应链的良好结合。目前我国大量的商业银行都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通过目前商业银行中流行的贸易服务功能可以在商业中进行及时的贸易数据传递,提高数据在传输当中的可信度和安全程度,通过战略合作和战略上的联盟实现信息共享下的双赢局面,将这种战略合作关系延伸到业务链的每一个环节,这样才能更好地获取银行利益,从当前传统的局面中打开一个突破口。
(三)对传统金融产品的发展潜力进行再发掘
传统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虽然没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还是能发掘出一定的创新因素的,如果能在传统业务上有所创新,就能在当前占有很大的优势。目前信用证模式还是主要的发展模式,现在它的使用量仍然在增加,所以还有着一定的市场,但是如果不做创新,很容易就陷入同质化的泥淖。传统金融产品的运作方式、组织结构、关系形势和思维方式等都应该得到创新,提高传统产品价值的内涵。四、结语融资业务在国际贸易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要在这个方面有所创新,就必须增强商业银行的敏感度,紧跟世界和市场的发展潮流,利用先进的技术开发新的融资金融产品,加强金融产品的创新,以实现商业银行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提升,从而获得更多的金融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捷.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创新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3.
[2]王晓燕.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及创新研究[D].山东大学,2014.
[3]陈琅琅.A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分析与对策研究[D].中南大学,2012.
[4]林丹秋.DL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创新管理研究[D].辽宁大学,2012.
[5]高杉.中国进出口企业供应链融资问题探析[D].吉林大学,2011.
关于国际贸易专业论文范文二: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
摘要:随着社会环境不断恶化,在国际政治经济结构中,发达国家提倡低碳经济模式,这种模式能够降低环节的日益恶化,从更深层次来讲这种低碳经济模式对一些国家来说具有较高的战略利益,通过低碳经济来达到另一个竞争优势,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低碳经济;国际贸易
气候变暖成为了全球需要共同来面对的问题,其中日常排放出的二氧化碳量直接影响着国际经济和国家之间决策的重要因素,低碳经济成为了各国重要领域,一些国家发展低碳来提升低碳经济当作国家之间竞争的一个因素,比如,美国把页岩气等一些能源通过出口和针对性发展来提升经济,发展中国家将低碳作为发展的一个方面,较少和大国之间的差距。在低碳经济的发展和竞争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国际贸易规则,国际规则的制定和优势等,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在周边国家做了一些工作,以此对国际贸易规则进行影响。
一、低碳经济概述
低碳主要是对二氧化碳含量进行限制,极大的降低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低碳经济指的是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的思想通过不同方法来提高经济和环节质量的同时节省节能的使用量,保证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此来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平衡。随着经济的发展,采用的方法也在不断更新,比如进行技术上的不断更新和制度上的不断革新等方法,来实现产业不同程度的转型,以此来开发新的能源。低碳经济的提出并实行,应当从两个方面来说:
(1)低碳经济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对环境的保护,并且在此基础上行保护生态平衡,与此同时,各项低碳指标应达到国家的规定;
(2)能够国家经济进行有效改革,并且在改革的过程中进行不断的创新,使能源在使用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利用,以此来提升其他经济价值的产出。低碳经济的实行和国家发展理念在很大程度上不同,这种理念能够有效起到资源的保护和经济的发展,在一些程度上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碳交易机制能够有效保证国际交易市场更具规范化,使规划后的碳产业。碳,严格地说不能算作一种商品,在此基础上没有较为突出的开发价值,但是在较多的发达国家对能源资源进行不断优化的同时,使能源的利用率最大化,与此同时,对新的能源进行开发和利用,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温室中各种有毒气体的排放,但是在降低的同时大大增加了成本;发展中国家在能源使用方面效率比价低,温室中的一些有毒气体排放量较大,虽然降低了成本。
二、国际贸易规则的形成和变化机理
1.霸权国家直接提供。霸权国家对国际贸易规则的直接提供,霸权国家在对国际贸易规则进行制定时,需要对贸易规则中的国际机制进行制定,通过此种方法对国际体系进行最大程度上的稳定,以此构成霸权国家对在体系内的国家进行统一。霸权国家对国际贸易规则的提出,对一些国家体系有相对的偏离,没有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其他国家的共同价值观和利益,虽然如此,在体系中的主要重点是对体系内国家的利益和价值进行采取支持的方式。霸权国家对国际贸易规则的提出比较热心,因为这种规则的提出能够和自身国家利益相一致;还有就是以国际规则间接地控制其他国家,达到自身赢取利益的目的;虽然国际贸易规则在较大程度上降低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易成本,但是贸易规则如果是霸权国家来进行系统制定,影响最大的就是一些发展中国家,较为弱小的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会被霸权国家所忽略。
2.发达国家间合作提供。一些发达国家在贸易规则的制定方法可以通过国家之间的合作来进行制定,通过不同国家之间对制定的成本进行承担,并且在规则的制定中收到自身的效益。
3.国际组织提供。国际贸易规则的执行者就是国际组织,一个国家中的规则制定成员对制定的作用影响各有不同,不同经济实力国家在进行规则制定过程中能够使用的经济资源有较大差异,比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规则制定过程中可以动用的政治资源有较大差异。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实力有较大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一局面,但是整体的弱势在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中没有特别大的影响,很多较为重要的决策很少通过投票解决,而是通过协商解决。在现有的政治经济下,整个社会的经济在发达国家掌控之中。
三、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
1.国际贸易规则制定领域不断扩大,在一些较为新的领域中产生,将低碳和贸易之间产生必要的联系,这是发达国家获取自身利益的一种方法,比如,美国开始将碳管制和贸易联系在一起,通过碳关税来主要体现。发达国家未来提高自身国家经济效益和在全球中的竞争力,对一些不良减排国家的货物进行碳关税的征收。这种管制主要是对象没有使用减排管制措施的国家,实际上针对的就是发展中国家。美国能源部称,对碳排放量不达标国家进行关税的征收,美国以碳排量的减少为理由对碳排量不大标国家进行关税的征收,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对碳排放量进行系统的管制,对于一些带碳的货物和产品的进口商,需要将其上交从新成立的国际储备许可体系中购买的碳排放许可费用,该费用包含了产品的碳含量。
2.发达国家会通过低碳经济为理由降低自由贸易的供给,霸权国家要做的主要是通过对政策的改变对国际体系平衡进行必要的恢复,所以,可选择方案如下:
(1)消除增加成本的原因。霸权国家主要是通过政策平衡国际体系自身不但得到较大利益,而且能够对一些挑战者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摧毁,目前美国最大的挑战者是中国;
(2)减少国际义务。对国际义务的减少是美国比较重要的方法,通过世界银行的数据统计,全球非关税壁垒高达2500多种,其中美国的非关税壁垒较为复杂,并且在复杂的基础上比较全面;
(3)霸权体系对一些国家来说非常重要的使命,将霸权体系中存留的资源作为一种自身资源,为的是对霸权服务进行挽救。
3.发达国家通过将低碳和贸易两者相结合,并且明显加快了两者连接的步伐,对环境的保护环境已经成为了国际贸易规则框架中的主导。国际贸易在管理中,对环境保护的贸易影所持的是一种持警惕态度,此后国际贸易中新的障碍就是环境保护政策,在此基础上会形成一种绿色保护主义。但是随着与环境相关的贸易不断增加,GATT在很大程度上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1994年国际组织将环境作为国际贸易组织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目标,最大程度做到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使不同经济的国家实行经济的一致性,这从某种程度上也表明了低碳和贸易两者相结合对发达国家的利益的满足和对发展中国家利益的满足。
四、结语
随着社会环境不断恶化,在国际政治经济结构中,发达国家提倡低碳经济模式,这种模式能够降低环节的日益恶化,从更深层次来讲这种低碳经济模式对一些国家来说具有较高的战略利益,通过低碳经济来达到另一个竞争优势,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随着国贸规则长期的变化,低碳经济必定会影响到国际贸易规则的重新构建,这对一些国家来说是一种挑战和考验。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 国际工程咨询国际化过程与模式
一、 前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工程建设的规模和数量越来越大,工程建设的国际化水平也越来越高,国际工程咨询业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WTO后,更为我国工程咨询企业走出国门、融入国际社会,参与国际市场大竞争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我国入世后,一些国际知名的工程咨询企业正在进入国内市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100多家外资工程咨询企业在国内设立了机构或正在开展工程咨询业务。 相对而言,我国的工程咨询起步比较晚,力量较为薄弱。直到1987 年,国家主管部门首次明确了工程咨询是“运用多学科知识和经验,遵循独立、科学、公正的原则和投资者对经济建设和工程项目投资决策与实施提供咨询服务的智力型服务行业”。
而且我国工程咨询企业的规模小,实力弱,参与国际竞争能力不强。据美国《工程新闻记录( ENR) 》杂志统计,在全球200家最大工程顾问公司中,我国只有4 家勘察设计单位入围,市场份额不足1%,仅有5.69%。而据中国工程咨询协会对全国170多家综合性工程咨询机构的调查结果,平均每家职工人数只有25 人,业务总收入约300万元人民币,人均业务收入只有10万元左右,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相去甚远。目前我国仅有200多家设计院拥有对外经营权,在国际工程咨询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如何提高我国工程咨询企业的国际化水平,增强这些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能力,是目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首先界定了国际工程咨询和国际化的概念和内容,然后通过案例研究分析了两家国际知名工程咨询公司国际化的过程和模式,从而提出我国工程咨询企业国际化的过程和模式的建议,为我国企业实现“走出去”战略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二、 国际工程咨询及国际化战略
国际工程咨询是随着国际工程建筑、承包等行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是我国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程咨询是指运用工程技术、科学技术、经济管理、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为工程建设项目决策和管理提供的咨询活动。包括前期立项阶段咨询、勘察设计阶段咨询、施工阶段咨询、投产或交付使用后的评价等工作。工程咨询是投资和工程建设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在国际上,工程咨询是指为工程项目从决策到实施全过程提供智力支持的一个专业服务行业,包括设计、招投标、监理和投产后的维护等。
“国际工程咨询”的特定含义是指我国“走出去”的工程咨询企业,在境外从事工程咨询设计及相关的各种方式的工程承包、项目管理等业务。它促进了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向更高层次发展,使我国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 国际化是指企业将其具有价值的产品与技能转移到国外的市场,以创造价值的举措。国际化包括商品国际化、资本国际化、技术国际化、生产国际化、人力资源流动的国际化等内容。而企业的国际化,则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跨越国界向更大、更广的范围拓展的过程。只有成为国际化的公司,才是我国工程咨询企业成熟和具备实力的标志。
近年来,随着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发展,国际建筑工程的发包方越来越重视承包商提供综合服务的能力,工程总承包模式的发展已经将项目的重点转移到咨询、设计方面来,总承包施工企业不再独立地扮演中心角色。同时,国外工程市场上的业主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要求的是创新,更希望的是建设具有独特竞争力的工程,而创新和独特需要由设计人员做先锋。因此,设计人员的独特创意是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工程市场上获胜的关键。国际承包方式的这种新变化,要求承包商必须实现设计和施工结合,设计和前期的研究结合,后期的设施管理和物业管理结合,这就要求工程咨询企业为国际工程项目的综合服务能力比较高。
三、 国际工程咨询企业国际化案例研究
发达国家的国际化大型工程公司,都是以设计为主体的工程公司。它们功能全、设计技术先进、管理科学 ,在国际工程建设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它们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从创建、发展到形成当今的模式,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而成长起来的。它们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下面通过分析两家国际知名的工程咨询公司国际化的案例——英国艾铭(AMEC PLC)集团公司和美国福陆(Fluor)公司,总结出国际工程咨询企业国际化的一般模式。 1.公司背景 英国艾铭(AMECPLC)集团公司是世界一流的集项目管理、工程设计和工程服务为一身的综合性公司,也是英国最大的工程公司,是连续4年排名世界第一的国际工程设计公司,在以海外营业额为评比标准的2011年美国《工程新闻纪录》(ENR)的世界设计商排名中,该公司名列第三位。艾铭公司为世界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和加工工业提供各种服务和方案。该公司在世界40多个国家拥有5万余名员工,年营业额超过80亿美元。 美国福陆公司(Fluor)始创于1912年, 是世界最大的主要从事咨询、工程、建筑等其他多种服务的公有公司之一。2011年以17.94亿美元的国际收益名列《ENR》海外工程咨询设计商榜首,其国内外工程咨询设计总收益则达到22.596亿美元,在ENR工程咨询设计商中名列第二位。
2.国际化过程和模式 艾铭集团公司的国际化过程起始于它所承接的一些国际化项目,主要集中在地铁和机场建设领域,其承揽的国际化项目有:香港九广铁路东铁和西铁,新加坡地铁樟宜线、东北线,法国巴黎、里昂、马赛及图卢兹地铁,加拿大蒙特利尔地铁,埃及开罗地铁,委内瑞拉拉加斯地铁,香港赤腊角国际机场客运大楼施工技术咨询服务、美国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一号、七号客运大楼施工管理等。该公司承揽的国外地铁和机场建设项目使之一跃成为国际化的工程咨询公司。而艾铭集团公司在中国的业务拓展走的是另外一种模式,它不仅参与中国的重大项目建设,如中石化洛阳PX项目、三峡、小浪底工程等,还在中国投资设立公司,该集团于1930年建造了上海燃气厂,并于1991年在北京设立了办事处,2002年艾铭工程咨询(上海)有限公司正式注册。 福陆公司的国际化道路是从二次大战之后开始的,二战后福陆公司在加拿大、委内瑞拉承揽炼油厂、天然气厂的工程建筑项目。由于在炼油厂工程建筑业有良好的声誉,使它赢得了第一个中东地区国家——沙特阿拉伯的工程项目合同。此后,开始在澳大利亚、加拿大、苏格兰、南非建立设计和建筑公司,五十年代末,福陆公司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设立了办事处。
1977年,福陆公司收购了建筑设计业的领先企业丹尼尔国际建筑公司(Daniel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由此可见,国际上知名的工程咨询公司的国际化模式一般采用承接国际项目,从而进入国际市场,然后再在当地寻找投资、并购的机会,从而不断壮大公司在国际上的声誉和地位。 四、 我国工程咨询企业国际化过程和模式 目前我国工程咨询企业服务的主体主要是各级政府,服务的主要范围是投资机会研究、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评估等,服务的层次基本是建议或评审。而且,目前我国的工程咨询业基本是实行分段管理模式,前期咨询业务归口国家计委,成立了中国工程咨询协会;设计、监理、招投标归口建设部,设有勘察设计协会、建设监理协会;涉外工程咨询单位归口外经贸部,设有国际工程咨询协会。这种体制上的分离使得工程咨询企业的综合服务能力较弱,国际化水平较低。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是一个以合作和态度转变为标志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被动国际行为;技术或设计引进;以合作为主的半被动的借助外力的国际化;较主动的依靠自身力量的国际行为。 中国企业国际化也有两种代表模式,一种是自我发展模式,就是企业依据自身力量、不借助外力实施国际市场开发,此模式代表企业是海尔。另一种是国际并购模式,就是通过与国际资本联姻加速国际化进程,以国际品牌带动本企业发展,此模式代表企业是TCL、联想等。 自我发展模式的优点是:企业独立行使决策管理权,不受外来因素干扰,可以最充分地行使企业意志,一般来说不会导致企业出现大的起伏和动荡。但是,这种模式的缺点也很明显:开发周期长,进度慢,成效不明显,而且企业必须在国内具有较强的赢利能力,否则难以承受一定时期内国际化带来的亏损。
贸易环境措施是指为保护环境,包括有效、可持续地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人类、动植物的生命以及人类的健康,通过法律、法规或者行政命令而设立和实施的,对贸易有一定影响的措施,例如禁止进出口、配额、许可证、证明书、补贴、环境标识等。
“绿色壁垒”是指进口国或者地区以保护生态环境、有限资源以及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为由,以保护本国市场和贸易的措施。“绿色壁垒”在西方国家以国际和国内公开立法作为依据加以规定。
国内很多研究将与贸易有关的环境措施都称为“绿色贸易壁垒”,我认为这个提法还不太准确,忽视了贸易中环境保护的合理性。区分绿色贸易壁垒和正当环境措施主要不同点在于:
1.目的的不同
环境措施实施的目的在于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以及动植物的安全,以贸易保护为目的为贸易保护措施。现实中,很多的环境措施都伴随着贸易保护的色彩,而实施一项环境措施的真实动机具有很强的隐蔽性。环境措施往往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抬高了进口的门槛,也会将贸易伙伴的商品拒之门外,但并不能因此而排除是为正当目的的环境措施。
2.保护程度和限度不同
若一项措施能带来环境效益,并且以保护环境为目的,但该措施的强度超过了保护环境所必要的程度,则构成绿色贸易壁垒。对环境的保护不但有程度的限制,并且在时间上也有限制,如原先的环境措施可能因为技术的发展而其又没及时撤消而变成了保护贸易的壁垒。
3.是否具有歧视性
一国的环保法律、法规以及技术标准等与有关国际公约或贸易协定不符合,与WTO自由贸易原则背离,则构成绿色贸易壁垒。一国的环保法律、法规以及技术标准等应该对进口商品
的要求不得超过本国产品的要求。
二、我国的对外贸易与环境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进出口一直持续增长,2001年的外贸依存度为44%,出口依存度为23%,2002年上升到50%和26.4%,2003年的外贸依存度为60%,1980年至2000年我国经济年平均增长9.5个百分点,其中1.8个百分点是依靠出口拉动的。
1.初级产品出口导致资源枯竭以及贸易利润流失
我国的出口产品中,初级产品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占到了出口商品的18%。这些产业主要消耗的是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不但其再生能力有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危害也大。初级产品的出口换来的是加工产品的进口,从国家长期利益来看这样的贸易的代价大,无形损失巨大,污染将给社会福利以及生态环境造成巨大损害,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产生不利的影响,而恢复生态平衡也会花费巨额的费用。
2.国内法律不完善和法律意识的淡薄
长期以来,中国的许多产业行业自律不够,内部的恶性竞争普遍存在,由于国民知识产权意识淡薄,仿冒侵权事件经常发生,造成中国在国际形象上的不良影响。中国的企业在出口贸易的过程中法制观念淡薄,经常在一些不法外商的授意下,采取非规范手段,向海关虚报价格以及易名报关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3.较低的环境标准使污染产业、淘汰产品向我国转移
一国环境标准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该国的环境偏好,环境偏好程度高的国家往往有着较高的环境目标,环境标准高,厂商因为要达到其相应的标准,生产成本也相对高。我国较低的环境标准使发达国家通过贸易和投资输出具有负外部效应的产品成为可能,根据绿色组织的一项调查报告,中国危险废物入境数量巨大,1990年进口量为99万吨,进口额2.6亿美元;到1997年进口量828.5万吨,进口额15.75亿美元。甚至有些外商将母国淘汰的污染严重的产品、技术和设备通过投资的方式转移到我国,如在上世纪90年代一些跨国公司将一些在其国内已被法律禁止的污染性产业或大量浪费的夕阳产业转移到我国。
三、合理应对国际贸易的环境措施和绿色壁垒
以“绿色壁垒”为表现形式的贸易摩擦,是相关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以及不同的经济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导致的。虽然贸易自由一直是提倡的,但应该看到,各个国家参加经济贸易交往,是为了寻求自己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最大化,这就会使当存在经济发展不平衡、国家间的竞争格局发生变化时,贸易自由和贸易保护就会发生碰撞。也应该承认贸易保护在一定的时期是不会消失的,所以应该正视贸易保护,在国际贸易中尽量规避别国的贸易壁垒的同时也应该把眼光放在自己国家的身上,尽量利用国际先进技术和标准来要求自己国家的产品,这样才会有着长远的发展和提高。
1.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
限制或减少造成自然资源破坏和附加值小的初级产品的出口,努力调整出口商品的结构,作为政府来讲,对各个产业发展实施必要的引导和政策性的调控是必要的,要改变那种把行业做的越大越好的固守传统观念。对一些已经极大超级市场需求,并继续盲目扩张的产业,政府应该在宏观上给予适当的政策性控制以外,地方政府对本辖区一些区域性产业的宏观调控也很重要,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除此之外还要积极引导资金的流向,避免部分产业发展过热,防止恶性竞争。
中国的贸易区域结构失衡比较明显,中国对美国、欧盟、香港、日本的贸易出口占到了中国出口的65%以上。出口市场的过分集中,使我们的市场风险集中在某种或者某几种相似的产品和某一单独的出口市场上,导致我们的出口极易引起进口国的注意,采取贸易壁垒限制我国的出口贸易。
2.以环保为基点培育竞争优势
发展中国家具有劳动力廉价的优势,发展贸易一般都选择该优势,但是该比较优势也是相对的、静态的。发展中国家容易陷入“三明治经济”的尴尬境地:上有无法抗衡的发达国家竞争对手,下有来自劳动力更加便宜的国家的压力。摆脱这一困境的出路在于从战略高度构建中国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就是以环保为契机,培育中国产品,占领国外市场并获得利润的能力,从而以符合发达国家环保的标准扩大出口贸易,也可以形成持久的出口竞争能力。竞争优势的培育是对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更新,注入环境友好技术,增强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3.国内推行环境标准,完善环境标志制度
2003年我国已经颁布了51类产品的环境标志标准,但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环境标志制度才刚刚起步,产品种类少,远远不能满足对外贸的需求。目前制订环境标志制度已经成为一种国际上的潮流,获得绿色标志的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重视区域性的环境标志标准,特别是我国出口的重要市场的环境标志标准,这些国家往往施行统一的环境标志标准,而这种统一的标准与国际标准又有较大的差异。
参考文献:
[1]谷祖莎.绿色屏障——国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与中国的选择.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赵细康.环境保护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分析.中国社会科学科学出版社,2003.
[3]世界银行.1998-1999年世界发展报告.
1.海上货物索赔案例:4个托盘卷板(1)事故背景据报道装着4个托盘卷板的一个(1)×40,编号为No.PPPP4000004的集装箱在从鹿特丹出发的"HG"V-319E船上于8月5日从鹿特丹前往韩国釜山。在航行中,受恶劣天气影响,船舶受到严重的颠簸、晃动,在艰难的航海中使得部分集装箱受到损害。此船于8月29日抵达韩国釜山后,于8月29日集装箱被卸在釜山的Shinsundae码头。随后于8月31日此集装箱被受货人从韩国釜山拉到了大田自己的海关监管仓库,然而,当打开集装箱后才发现,装在集装箱中的货物严重受损。上述事件被发出通知,货物承销商请求我们进行调查。(2)损失金额根据以上所述,损失的计算方法如下:A.破损货物的发票金额:净重5,562.0公斤×US$3.00/公斤=US$16,686.00(北海港离岸价)B.剩余价值:₩12,792,600-。因此,A-B=US$16,686.00(北海港离岸价)-₩12,792,600–(3)受损原因从调查中我们判断,造成损失的原因是因为航海期间的恶劣天气给进入韩国釜山的船只造成的损害。
2.航空货运索赔案例:妇女CLOTHINGS21CARTONS(1)事故背景据报道,21箱女性服装在德国汉堡被装在航班号为“OO542”飞机上,其将于2004年2月24日抵达韩国仁川机场。2004年2月24日飞机降落在韩国仁川机场后,上述货物于2004年2月24日送至仁川国际机场仓库后,于2004年2月24日被指出相应的“货物事故调查报告”,即备注:AWBNo.:000-80155795HAWBNo.:1001调查时间:2004.2.24.航班号及时间:"OO542"2/24目的地:SV货物名称:女性服装数量/重量:21/281.4受损数量/重量:6受损发生地:到达之前包装方法:纸箱及塑料外包装:Holdin/RepackingConditionofContents:NotInspectedIrregularityDiscoveredAt:AAAssortmentSite备注:被撕毁/有遗漏此货物于2004年2月24日从上述机场送到位于韩国首尔的Shinheungsiksan保税仓库后根据惯例,即包装数量与实际数量不符,我们确认装箱数量与实际数量上6个纸箱不一致。通关后,上述货物在2004年2月26日由内陆卡车司机从以上的地方运到韩国首尔收货人的处所时,发生了上述事件,货物承销商于2004年2月26日向我们提出进行调查的要求。(2)损坏丢失目录/短缺内容/受损金额共21个纸箱中6个纸箱被打开/切断,然后顶部用透明胶带重新包装,造成内容物丢失/遗失如下。(3)短缺原因从进行的调查中,我们判断出货量短缺是在仁川国际机场的仓储货运站航空货物过境之前的偷窃行为造成的,这一点使得韩国AA海关保税仓库引起了争论。
二、保险合同以及保护方案
通过前面第一部分里分析的内容,在国际运输中有可能发生的货物事故中,要想对出口商和进口商的利益进行合理的保护,则需要一个适当的方案。因此特提出货物运输和货物事故的保险合同及(对货主的)保护方案如下:
(一)对海上保险特征的理解海上保险是从英国开始的.很久以来就通过英国累积的运输和保险领域判例制定了英国海上保险法(MIA1906)。为此海上保险起始于英国,在此期间便很自然的成为了国际海上保险业界的基准国。因此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将其作为海上保险的基准法,不由自主追寻着英国的法律和习惯。这就是所谓的海上保险基准法条款。因此海上保险的优先权不是大韩民国的保险合同法,而是英国的海上保险法。
(二)对海运货物保险证券和条款的理解一般来说海上保险与保险证券不同,海上保险起源于英国,所以海上保险证券全部为英文。保险证券上记载着被保险者名称,保险证券编号,索赔地,指定事故调查人,运输工具,发货地,卸货地,是否换船,参照编号,保险金额,保险条件,投保物品,印刷的条款等内容。在海上保险中海运货物保险条款是按照1982年条款基准制定的,从条款名称来看可以分成以下内容:危险条款,共同海损条款,双方过失冲击条款,一般免责条款,不耐航性及不适合免责条款,战争免责条款,同盟罢工免责条款,运输条款,运输合同终止条款,航海变更条款,被保险利益条款,结伴费用条款,推定全损条款,增额条款,保险利益不供与条款,被保险者义务条款,放弃条款,迅速措施条款,法律及惯例条款等。付保者在海运货物保险证券正面的内容可以说是货物事故处理的核心,所以必须充分的加以理解。
(三)对SurveyReport构成的理解事故调查报告书会翻译成(surveyreport)。事故调查报告书的核心内容由货物明细,信息以及背景,运输日程,事故调查的进行,外部包装的损伤,货物的损伤,损坏额,事故调查人的注释,事故原因,照片,附件等顺序构成。此surveyreport是申请保险金的必备资料。如果保险处理不能顺利受理,那么为了之后的赔偿业务,则更需要这份能够进一步说明损害金额和原因的(surveyreport)。为此货主详细了解surveyreport内容是非常必要的。
(四)对海运货物保险调查和支付过程的理解货主得知货物事故后要向保险公司申报事故。保险公司会派专门的损害查证师去现场调查事故。保险公司则以事故调查报告书surveyreport为依据支付或者拒绝支付保险金。保险金一旦被支付,保险公司就会向有责任的当事者索要求偿权。货主领取保险金后此事故才被视为终止。保险处理如果被拒绝,被保险者则只能放弃赔偿或者直接向责任当事者提出赔偿。因此surveyreport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
(五)对商法第663条的理解大韩民国商法为了保护一般的保险客户,在保险合同的内容中强制规定不可制定成对生产者和保险公司有利。其作为相对性的强行规定,对一般的保险客户会加强保护,而对生产者和保险公司,保险合同的内容不是很有利甚至会不利,其效力也将得到认可。但是此663条限制性条款里说明,如果与保险公司具有对抗力的企业保险,则排除在外。这便是海上保险与再保险。但是现实中不具备一个充分的框架的中小企业,与其适用限制性条款的弹力性,其更需要一个如同家庭保险一样的保护。中小规模的贸易企业由于规模和人力不足,公司代表总管着人事,销售,法务等业务,所以不能像一般上市企业(大企业)一样具备能动性,更无法积极地对应保险公司。现实生活中中小企业在处理海运货物保险赔偿上,由于人力和经验不足,所以经常会发生得不到保险公司合理性待遇的情况。
(六)对损害查定的积极信赖和灵活使用国际运输和海上保险的专家即保险公估人是具有丰富经验的专门事故调查人,surveyor会对货物事故进行调查。货主在发生了货物事故时,如果是轻微的事故可以直接委托保险公司,如果预测今后会发生各种赔偿纠纷,也可以不顾及保险公司指定(或者任命)的事故调查,自行自费委托进行损害查定。事故调查费用基本从50万韩元开始。为了确保比较疑难专业的事故调查报告书,货主最好积极使用损害查定制度。保险消费者可以不通过保险公司自由任命保险公估人。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