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实务课程范文

实务课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实务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实务课程

第1篇:实务课程范文

[关键词] 报关水平测试;教学改革;考核要求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21. 124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21- 0230- 02

海关总署提出改革现行报关从业人员资格管理,报关从业人员由企业自主聘用,报关协会自律管理,根据报关水平测试结果分析实际报关能力,作为新的行业评价标准。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报关实务课程教学,要结合报关水平测试大纲,分析研究不同行业对报关工作的具体要求,根据具体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对报关实务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1 报关水平测试考核要求

报关水平测试通过对报关人员进行报关基础知识及报关业务技能水平测试,提供定量分析和综合评价,并且颁发报关水平测试成绩分析报告书。

其中报关水平测试中的报关基础知识以考题的形式考核学生掌握国际贸易中相关单证知识,掌握国际贸易中合同签订的注意事项、熟悉商品的品质、包装、货物的运输、保险以及支付等相关知识;熟悉我国对外贸易管制的基本要求,掌握国家对外贸易管制的主要制度和措施;了解海关的性质、权利、组织机构、关徽、关衔制度。熟悉海关监管制度的基本内容,了解报关员行业要求等知识。

报关业务技能主要考核熟悉报关前的准备工作,掌握报关的现场作业流程和后续作业流程;熟悉保税货物的特点,掌握保税加工货物和保税物流货物的报关要求;合理的进行进出口商品的归类;熟悉报关单填制规范,合理的选用税率等内容。

报关水平测试更加强调实践性操作,测试的结果为报关行业选人,用人提供客观,量化的标准,提供新的行业准入标准,旨在提升报关从业人员职业素养,提高报关质量。

2 不同行业对报关工作的挑战

2.1 电子制造业

电子制造业的行业特点是产品有多个供应商或者多个商,产品的类型属于少量、多品种、高频率、零部件品种多、精细化程度高。部分产品属于多种管制类型。

电子制造业这种特点对于报关中商品的归类带来一定的难度,到底归入哪一类,还涉及到后期需要提供哪些许可证件,带来税率的不一样,产品的成本不一样等问题。电子制造业生产速度快,通关速度要求高。所以电子制造业零部件的报关要求进行合理的商品归类,及时提供报关许可证件,满足零库存管理要求,提高通关效率。

2.2 汽车制造业

汽车的品牌多、型号多、变化多,汽车的零部件很多,料号品种多;并且进出口的口岸多、多。这些特点给汽车行业的报关带来一定的难度,容易出错。

同时企业的零部件管理模式与海关零部件管理要求不一致。企业的零部件管理模式采用BOM物料清单管理,海关依据海关规则对零部件进行管理。汽车行业的订单较多,并且每张订单要按海关要求重新整理后申报,造成单据难整理、海关难申报、标准难统一、时效性难保证。及时了解海关对于汽车行业报关最新动态,比如,不是所有的口岸都能整车进口报关,国家禁止以任何贸易形式进口旧车(二手车),汽车零部件及配套品的商品归类关联性等要求,提高通关效率。

2.3 外贸公司

国内和国外的外贸形势引领了企业的产品类型和经营方向,但是海关及贸易管制政策不断变化,报关中提供的相关单证以及商品归类等内容都发生变化,造成经营成本有所不同。

同时申报口岸分散,管理尺度不一样,影响外贸企业的发展。外贸公司的报关通常是业务员全程负责制,但是由于知识更新与工作需求不对等影响商品的通关速度。竞争激烈要求我们服务要提前,提前完结成本核算,商量好国际运输方式,准备单据,及时关注海关政策,行业的特点,合理规避风险,保证通关质量,提高通关速度。

2.4 报关公司

面对市场竞争激烈,信息化程度、透明度程度越来越高,对于报关公司也带来新的挑战。报关中涉及的产品多种,有食品(保健品)、药品、新旧机电产品、化工品类产品、资源类产品、动植物类产品、纺织类产品等,每种产品贸易管制制度不一样,前期审批和后期核销的不一样,带来报关流程的不一样。企业选择报关考核的因素多样,比如企业的资质水平、财务管理水平、人员管理水平、组织管理水平等。

所以新形势下,报关公司,要及时了解客户产品的专业领域知识,及时沟通了解客户反馈,保证良好的清关时间,指导企业及时的进行通关文件准备 ,为企业提供一些技术支持,提供增值服务。

3 报关实务课程改革的内容

新形式下报关实务课程改革结合报关水平测试大纲,了解行业动态后,了解海关对报关的最新要求,掌握报关理论知识,注重报关的实践,技能性操作。明确报关业务前的准备,报关前的准备工作中重点是提供那些单证,合理的进行商品归类等。

然后熟悉具体的报关流程,货物的报关程序中首先进行进出口商品的申报、接着配合海关查验、然后缴纳相应的税费,最后是提取或装运货物。同时明确报关中具体申报的时间,怎样进行税费减免等内容,后期管理工作别强调后期的监管工作,从时间和地点上进行延伸,通过掌握报关流程,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3.1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报关实务课程中教学中单元设计要明确所要掌握的具体报关知识,以及要掌握的报关技能,明确教学目的后进一步安排教学内容。

比如在进出口商品归类的教学中,知识内容很明确,首先了解商品编码的结构后,然后依据商品的六大归类规则,迅速查找各种商品编码。 所要掌握的报关技能是怎样快速、正确、合理的进行商品归类。要让学生明确商品归类的重要性,以及归类的技巧,实际报关工作中掌握一种商品具体应该归入哪一类根据合理,对于企业更加有利。因为不同商品的归类后期所涉及到的监管要求和监管证件不一样,会带来成本的不一样。

报关单填写是报关实务课程中要掌握的重点,进出口货物报关单填制教学单元中在了解进出口货物报关单的基本概念、类别以及进出口货物报关单表头、表体各栏目的填写规范后,能根据给定的单据资料填写进出口货物报关单。

但是实际报关中货物的类型有很多,经常要对退运货物、修理货物等特殊情况进行报关单的填制,所以教学中在掌握基本填写规范后,也要了解特殊情况下报关单如何填写,满足实际报关工作的要求。

货物的通关流程是报关实务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海关根据监管货物的不同特征,将报关中的货物分为一般进出口货物、保税货物、特定减免税货物、暂准进出境货物等。实际报关中经常会遇到特殊情况下货物报关,比如货物出口后,要返回境内修理,这种情况下如何报关。要掌握不同类型货物报关中,对于税费的具体要求,需要提供的单据,报关的时间要求等,从而快速进行货物的报关。

3.2 选用合适教学方法完成教学计划

报关实务课程教学内容较多,部分内容难掌握,要完成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教学中可以采用典型案例法、启发引导法、实训练习法 、分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

角色扮演教学法在角色扮演中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了解具体的报关知识。比如在学习一般进出口货物报关中,可以分别扮演报关员和海关人员等角色,从而熟悉掌握报关中所需要的单证和具体流程,以及一些注意事项,参与角色扮演过程中强化相关报关知识点的理解。

第2篇:实务课程范文

Abstract:The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 curriculum is the finance and economics class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trade specialized branch curriculum, it has the very strong theory comprehensive nature and practices operationally. However,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al model has neglected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 curriculum practical characteristic, therefore, carries on the omni-directional reform to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curriculum to be imperative.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 改革

Key words: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 curriculum reform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9-0127-02

一、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的关键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师的现状

1.基础理论扎实

目前在我国高校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师,大多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并且他们之中的大多数在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都是学经济学的,从大学门到大学门这种连续或后续的学习,使他们具有极强的经济学理论功底,有些教师在学术上造诣非浅。再加之近年各个高校都在进行积极的人才引进,普遍重视高学历、高职称,这在客观上提高教师了高校国际贸易实务教师的素质,被引进的教授和博士确实在提高国际贸易实务教师的学术水平上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实践经验匮乏

由于本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的特点,它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而且应具备极强的实践能力,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需要,即招之即来,来之能用,这在客观上对国际贸易实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不仅应具有深厚的理论,而且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实用型的人才,“名师出高徒”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而我国高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师绝大多数人没有从事过一天对外贸易,没有见过一张真实的外贸单证,在理论上滔滔不绝,一旦学生在从事工作后又有疑问向其请教时则张口结舌。

3.英语水平不高

英语是国际上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交往必备的工具,由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专门研究国际商品交换实际业务的课程,具有较强的涉外性,因此,该课程与英语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合同条款的磋商、合同的签订、外贸函电的写作、信用证条款的审核、提单、汇票、商业发票和装箱单等出口单据的制作都必须用英语来表达。由于大多数的教师大没有从事过国际贸易实践,因此,对实践中出现的商业英语往往难以理解,在翻译时也往往南辕北辙。

(二)解决措施

1.改革高校教育体制

高校教育目前在我国还不属于普及性教育,而属于精英教育,这就要求我们的高校面向社会,办学特色应该体现区域经济支柱产业发展的需要,体现区域经济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体现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综合要求,培养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复合型”人才。要想体现这样的办学理念,就得对我国的高校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尤其是在人才的招聘和聘任上。要努力改变目前高校招聘和聘任中只注重文凭的现象,应坚持既重学历又重实践的标准,努力做到“唯才是举”。

2.采用集中授课制,给高校国际贸易实务教师提供实践调研机会

为了改变教师实践经验缺乏的状况,高校应采用集中授课制,即课程采用集中的办法,把课程集中在一学期上完,下学期教师可以到外贸部门进行调研实习,也可以搞科研项目,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有条件的高校,也可以在一定时间里派教师到国内知名高校进修学习。此外,高校也可以在社会上聘请经验丰富的专门从事对外贸易的人员,对教师进行短期培训,以达到理论结合实际的目的。

3.进行短期培训,提高教师英文水平

在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上,各高校应该树立“以教学为本”的理念,一切培训和进修应以教学为中心进行,要改变只重视学历的提高而忽视教学岗位的培养和训练的现状,要树立“全方位、多渠道”,特别是对于国际贸易实务教师的培训上更要下大功夫。为了提高教师的英文水平,学校应对在职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师进行短期有针对性的培训。有计划的将英语基础比较好的教师分期、分批委托培养或进修。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选派教师到我国著名的商业高校进行培训学习,以此提高高校国际贸易实务教师的英文水平。

二、改革目前教材的内容设置

(一)课程内容设置上存在的问题

1.全国高校教材运用得不统一

目前,全国高校教材五花八门,及不统一。就国际贸易实务教材而言,有的高校采用的是《国际贸易理论和实务》,有的高校采用的是《国际贸易实务》,还有的高校采用的是《国际商务》。《国际贸易理论和实务》虽既注重理论又注重实务,但面比较宽而不精,理论讲的不透彻,实践部分较少,不适应培养实践性专业贸易人才的需要。

2.教材内容老化,不能满足社会需要

目前的教材,大部分存在着内容老化的现象,有些内容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例如:在《国际贸易实务》讲到价格时,没有一本书提到汇率与政策的必然性,而汇率问题始终受国家政策的影响,是国际贸易时间中最为敏感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也没有教材提到在定价格时应注意反倾销问题,而倾销问题事实上是在定价不可忽视的最重要的问题。

(二)解决措施

1.统一采用《国际贸易实务》系列教材

《国际贸易实务》类教材出版的多样化,虽然有利于体现“百花齐放”方针,但是由于现实中教材过于庞杂,出现了鱼龙混珠的局面,再加之我国高校从事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师实践性差,因此,他们选定的教材不一定都是好的实用教材。因此,笔者建议全国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统一采用《国际贸易实务》系列教材。

2.更新教材内容,适应社会需要

虽然我国目前也有成熟的权威的《国际贸易实务》教材,但是其内容的老化仍然是不争的事实。针对目前《国际贸易实务》教材内容陈旧问题,笔者建议由国家教育部门出面,组织高校的权威专家,系统编写适合新的形势和实践需要的《国际贸易实务》教材。在教材中要突出现代贸易的新特点,反映在实践中出现新问题。

三、在课时设置上进行革新

按照大纲要求,国际贸易实务的课时设置为54个学时,既包括基础知识的传授,也包括模拟实践教学。对这样一个庞大的教学系统,如果仅仅靠54个学时是难以完成的,建议对此课程设立108个课时,可以把此课程分做两个独立的单元课程处理,一个课程为“国际贸易实务”,另一个单元课程为“进出口业务的模拟操作”,整个课程一年完成。基础知识讲述可以安排为72个学时,模拟操作为36个学时。

四、教学方法的创新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不断地创新教法,提高教学效率,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法、探究教学法、演示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和双语教学法等都可以使国际贸易课生动、感性化,增强学生的职业动手能力。在实践中可以采用以下教法:

(一)案例分析讨论法

案例分析讨论法又称“案例教学法”,最早起源于美国,顾名思义,就是以案例作为教材,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运用掌握的理论知识,分析思考和讨论案例中的各种疑难情节,逐步形成具有各自特点处理方案。它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案例分析讨论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二)探究教学法

探究教学模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具体的情景中找出问题,然后围绕该问题,运用各种知识,最终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老师最后要对学生的问题解决情况做出评价并及时给出反馈意见。此种方法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培养。

(三)演示教学法

演示教学是教师在教学时,把实物或直观教具展示给学生看,或者作示范性的实验,通过实验观察获得感性知识以说明和印证所传授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目前,随着电化教育手段的发展,某些原来很难观察到的现象,都可用模拟的办法,将它们的动态通过录像、幻灯、投影仪、教学电影表现出来。演示教学能使学生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知识,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把书本上理论知识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形成正确而深刻的概念;能提供一些形象的感性材料,引起学习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记忆和巩固;能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进行思维活动,发展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四)模拟情景教学法

模拟情景教学法,主要是在进行操作技能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设置一些与国际贸易相似的情景,组织同学积极参与的一种教学方法。近几年来,由于国际贸易理解的不断深入,模拟情景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应用较为普遍,它在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上,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五)双语教学法

加入WTO组织也向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提出了挑战,单纯的汉语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融合的要求,现代企业需要的是既懂得国际贸易业务,又有很强的英语写作、翻译及口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开展双语教学,是时展的需要。但要实施双语教学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教师口语问题;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问题以及教材问题。而要解决问题,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需要加强教师培训,提高其专业外语教学能力;要增加须生的英语口语、听力课程,提高学生接受能力;需要据国内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统一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英文教材。

五、教学内容的创新

传统的国际贸易实务讲授只注重课本内容的讲述,以至于讲授的内容和实践在有些时候相脱节。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特点决定了教材始终难以满足现实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要始终注意国际贸易动态,进行教学内容的创新,注重理论和实际的紧密联系。在讲授该课程时,其内容既应包括国际贸易实践中的最基础性的内容,也要包括随着实践的发展反映最新的科研成果具有前沿性和时代性特点的内容。此外,教师还应当密切关注国际贸易的实践动向,关注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动态,并把与国际贸易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及时地传递给学生,以培养学生们敏锐观察能力。

六、教学实践的创新

外贸业务需要感悟,仅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不够的,学校应建立电子实验室,让学生进行模拟试验,同时还应组织他们到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参与外贸活动,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应当建立一个集商务教学模拟实验室、投影多媒体教室、学生Internet网络应用实验室于一体多功能实验室,将模拟实验教学引进国际贸易教学的课堂中;应当建立固定的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七、教学互动方式的更新

传统的教学互动方式是师生课堂上的互动交流,传统的互动方式有直观生动的特点,但仅限于课堂上,课下学生如果有问题往往难以找到老师解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际贸易实务及国际贸易相关专业的教师可以联手建立教师自己的商务网站,增强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普及,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外经贸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这种改革单独的依靠教师本身难以完成,它需要学校、系院和教师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刘献君.知识经济呼唤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J].武汉高等教育研究,2000,(2).

第3篇:实务课程范文

【关键词】核心 目标 内容 组织 职业能力

一、《报关原理与实务》课程在报关专业的地位

重庆地处长江上游和我国中西部地区结合部,是长江上游和西南地区最大的水、陆、空立体交通枢纽,长期以来就是西南地区的物资集散地,直辖后重庆加快了高速公路、铁路、航道、港口、机场建设,打通连接周边省会城市的大通道和出海大通道。寸滩港、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空港三大物流园区的建立将实现无缝连接,使重庆成为高效的物流平台。

重庆成立了全国唯一内陆保税港区,及西永综合保税区,与沿海沿边地区建立区域通关新模式,快速提升了重庆的对外贸易量。届时,与之配套的报关与国际货运行业也将迎来新一轮新的发展契机。,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企业对于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将大幅增加。而就业市场对报关员的需求更有数十倍的增长。作为该专业报关核心能力培养的支撑课程《报关原理与实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报关原理与实务》课程“应试”和“应操”的冲突

根据《海关法》从2000年起规定报关员必须持证上岗。根据几年海关统计数据显示,每年参加考报关员资格考试的人数达到,但每年的通过率10%左右。考试人数多,过关率低,证书含金量高,就业前景好,使大量的学生趋之若鹜。报关员资格考试过关率似乎也成为了《报关原理与实务》这门课程教学效果衡量的唯一标准。但是很多持证的毕业生真正到了报关单位,发现考试的内容和实际操作存在一定的差距,有的甚至不能胜任报关员岗位。用人单位也抱怨对于新入职的毕业生他们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并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培养。而象重庆这样内陆城市的大多数的报关企业规模是很小的,人力也是很有限的,因此很多企业在人才选择上很多地趋向于有行业经验的报关员。这样的就业格局与高职教育的宗旨是相违背的。作为一名报关课程的专业教师,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协调报关课程“应试”和“应操”的矛盾,力争能达到学生能考取证书,又能真正掌握报关技能双赢的教学效果。

三、《报关原理与实务》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多维度的教学目标

课程建设主要设计到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三个方面。教学内容和手段都是围绕教学目标来确定和选择的,所以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是课程建设必须首要解决的问题。职业教育的课程要为就业导向这样一个宏观层面的教育目标服务,就必须在微观的教学层面,给予课程的教学目标一个即符合职业资格要求又符合教育科学原理的表述。罗宾逊(Robinsohn,德国教育家)认为,并非每一职业资格都可成为课程的目标成分,只有对其进行基于科学观、世界观和应用观等三重过滤,才有可能获得一个较为合理的教学目标。由此可见,传统的报关课程教学目标的拟定指向报关考试理论知识的获取,这一教学目标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要求。

而现代职业课程教学目标应该更多地关注职业行为能力习得。目标的设置应该是纵横向维度的设计,应该按照内容—专业,方法—问题,社会—交流及情感—伦理四大领域展开。以《报关原理与实务》这门课程为例,所谓内容—专业领域的目标,指向职业性专业相关的功能性和结构性知识,即与报关员资格相关的技能和知识的内容,属于专业能力范畴;所谓方法—问题领域里的目标,指向职业性专业专门的方法和过程,指在报关过程中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属于方法能力范畴;所谓社会—交流的目标,指向与职业情境和生活情境相关的合作与交流的技术,即报关团队合作,冲突管理,与海关官员、客户沟通等能力,属于社会能力范畴;所谓情感—伦理领域里的目标,指向与职业和生活情境相关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即报关员敬业精神,踏实苦干的作风和团队精神,属于人格能力范畴。

(二)实用性的教学内容

“人类开始从欣赏过程到着手在过程上做文章,不断地发现事务的起因,不断地研究事务的特性和规律、不断地研究过程并将过程转化为程序。从事务的起因到事务的特点和规律,从实践经验体会到事务的发展过程,从发展过程到开展工作的法定程序,从而实现对社会、对工作、对事物的有效控制“(六西格玛品质论坛)。所以,“过程导向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中,也是就格外关注过程性知识,要在学习情境即课程单元载体的选择上,重视产生的、内容的和个性的过程性知识的特征。

由此可见,《报关原理与实务》这门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应该按报关实际工作设计整体教学内容,按照报关工作过程来序化知识,以报关工作过程为参照,教学内容真实反映、再现报关工作过程。不同的货物有各自不同的报关程序,教学内容不可能反映所有货物的报关程序,应该有所取舍。我们应该在调研本土的报关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基础上,提炼出符合本地的报关行业发展特点的典型货物的特点。

如根据重庆官方测算,到十二五期末,西永综合保税区将形成8000万台以上的笔记本电脑生产能力,以及笔记本电脑零部件、服务器、打印机、LCD、汽车电子等关联项目,到2015年,将形成5000亿产能,实现外贸进出口1000亿美元的规模。未来五年里,重庆报关行业的增长点更多来自于保税区保税加工货物的报关。这样的行业背景决定了我们在《报关原理与实务》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侧重于保税区保税加工货物的报关程序。

在教学内容组织上建议以三到四个典型货物的报关过程为重点。参照报关工作过程将报关所需要的技能、知识按其工作步骤自然形成的技能序列进行分解并形成学习单元,学习单元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完整的学习内容和丰富的学习资料及确定的考核标准,从而实现教学的内容与报关技能的点对点对接。

虽然报关员资格考试的过关率不能成为报关课程教学的唯一目标,但是报关资格证书是学生从事报关工作的必须条件。所以在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我们还需要有针对性地增强报关员考试知识点,力争能与报关员资格考试的知识点有效融合,有助于学生顺利通过考试。

(三)行为导向的教学组织

《报关原理与实务》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报关职业行为能力,以使其在未来的职业生涯和社会生活中,能进行旨在解决问题的思考并实施勇于承担责任的行为。行为导向的教学组织能够较好地实现该目标。行为导向的教学是一个“传授过程”的过程,需要有一个与之相应的教学组织来实现。这就意味着,行为导向的教学组织涉及学校教学的组织和企业教学的组织这两个方面。

行为导向的学校教学组织,需要针对在完成工作任务成果之间的整个工作过程中所应解决的问题。从学习地点和学习方式两个维度来考虑。

基于学习地点的教学组织,意在根据学习地点的功能定位来确定教学重点。在学校的教学重点,重在“理实融合”,通过报关软件为载体,进行报关业务流程模式训练,使学生掌握报关基本程序,缩短了书本和现实的距离,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实际操作和运用的能力,实现了上岗的“零距离”。因行业的特性决定了不可能让学生在企业实际报关,基于企业实训基地的教学组织更多地侧重于参观学习。针对有些实操性很强的学习单元建议由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主讲,专职教师辅助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来自一线的最真实的操作流程。此外,通过后期的顶岗实习让学生更进一步熟悉与未来报关职业相关的工作环境。

基于学习方法的教学组织,意在根据学习形式的功能定位来确定教学重点,以培养学生报关行业所应具有的职业素质。教学中“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模式,以项目和任务为载体,让学生以个人和小组来完成,在探索的过程学习,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实践能力。加强对学生实际职业能力的培养,强化案例教学或任务教学。此外,还可以采取小组教学法、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四、结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学科之间的不断融合。《报关原理与实务》课程的教学将变得越来越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因此。教学改革是一项持久的任务。课程的建设应紧紧围绕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的报关职业能力为立足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要不断更新知识,不断适应性新的行业发展需求,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梁春梅.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人才教育培养的现状与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

[2]姜大源.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

[3]徐颖.高职院校报关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与生活,2010.

第4篇:实务课程范文

一门课程所对应的微课不应太多,也不是每一个教学单元都需要微课,微课选题应具有代表性、完整性、独立性、普遍性和重复使用性的特点。选题的过程包括课程分析和提炼学习情景。

(一)课程分析

课程分析的目的在于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分析学生的能力构成,分析教学形式和学习资源的利用,归纳出课程所有的重点和难点,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和学习行为特点。《汽车营销实务》课程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工学结合课程。其所对应的主要就业岗位是汽车销售企业的汽车销售顾问岗位,学生通过汽车销售顾问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学习和练习,掌握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二)提炼学习情景

汽车销售顾问岗位典型的工作任务包括展厅接待、需求分析、产品展示与介绍、试乘试驾、销售促进、一条龙服务、报价签约、交车、售后回访等。根据汽车销售顾问岗位知识和技能水平要求,结合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其主要学习情景为汽车销售礼仪、展厅接待、寒暄、需求分析、六方位介绍、试乘试驾、异议处理、一条龙服务、报价签约、交车、售后回访。这些学习情景即可做为微课的选题。

二、视频拍摄脚本

根据系列微课的选题制作视频拍摄脚本,拍摄脚本内容包括:拍摄场地、场景布置、对白、特写镜头。拍摄场地可以考虑企业实景和学校实训室,为了使视频呈现真实自然的效果,应尽量选择企业实景拍摄。《汽车营销实务》系列微课视频可以选择在汽车4S店拍摄;场景布置不能太杂乱,要突出拍摄的主题;对白设计要口语化,避免生硬难懂的语言,要强调对白的目的,帮助演员理解台词,而不是死搬硬套;作为学习用的微课视频,特写镜头尤其重要,特写镜头往往是表现知识技能的关键点。

三、拍摄

(一)寻找合作企业合作拍摄视频

由于汽车销售行业业内人员大多学历不高或者在上学期间并没有经过专业汽车销售岗位培训,汽车销售企业每年都会组织员工进行培训《,汽车营销实务》的系列微课视频也可以作为企业的培训资料。校企共用拍摄可以提高企业参与视频拍摄的积极性;校企合作拍摄可以更好融合企业标准和行业相关规定;提高微课视频的影响力和使用价值;企业提供场地支持、人员支持和技术支持可以节省拍摄的成本。

(二)拍摄的准备工作

与企业合作拍摄可以由企业提供拍摄场地和人员,拍摄的场景要根据拍摄项目进行布置,与拍摄项目无关的场景尽量不要出现在画面中,避免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拍摄场地要求杂音小、光线好,一般的汽车4S店的光线都比较充足,但是工作时间杂音会比较大,可以选择汽车4S店的淡季、非周末和非节假日的时间拍摄。为了拍摄的效果,可以聘请企业优秀的汽车销售顾问本色出演销售顾问,由《汽车营销实务》课程任课教师出演客户,在拍摄前需要对汽车销售顾问和客户进行培训和排练,在拍摄期间可以节约时间。

(三)现场拍摄

拍摄时需要根据各个项目企业标准流程进行拍摄,每个流程的关键点都需要有特写的镜头作为补充。拍摄时营造自然轻松的气氛,现场台词可以征询演员的意见。拍摄可以分成小段进行,一个小段时间可以是几秒钟到几分钟,每个小段的时间不要太长,这样不容易漏掉关键的细节。一个场景连接另一个场景的片段需要有一定的过渡,比如演员从一个位置走到另一个位置,要有离开和进入的画面。视频拍摄过程需要多拍点照片,供后期的视频剪辑使用。

四、后期制作

后期制作首先视频结构规划,完整的微课视频可以非常简短,但是需要吸引学习者的兴趣、满足学习者学习思考的需求、深入浅出便于学习者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这就要求视频结构合理,符合学习者的认知逻辑和学习者的知识背景。

(一)剪辑

视频剪辑需要注意视频的连贯性,同时还要插入关键镜头的特写;最后形成的微课视频时间要简短,内容要全面,内容要体现每一个流程;剪辑的过程需要注意声音的连续性,如果实在不能连续可以后期配音补充;插入照片的时候需要注意动和静的过渡要自然,可以利用视频剪辑软件插入动画效果;每个流程的细节配上文字的提示,可以帮助学习者观察到细节。

(二)字幕和配音

如果演员的普通话不够标准或者拍摄现场有杂音就要考虑字幕和配音了。字幕包括提示性字幕和对话字幕,提示性字幕主要是对项目的主要步骤、注意事项、关键的细节进行提示和总结,提示性字幕要显示尽量长的时间,字体大小要以醒目又不影响画面效果为原则,以加深学习者的印象。对话字幕不是每句对白都需要有字幕,如果视频拍摄的音效很好,就只需要在视频的关键节点配上提示性的字幕就可以了,这样可以让画面更加简洁,可以让学习者在学习的时候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后期的配音需要找专业的配音演员在专业的场地进行配音,因为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毕竟不如专业配音演员的普通话水平,使用专业配音演员的配音可以大大提升视频的音效。

(三)片头和片尾

第5篇:实务课程范文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深受学生欢迎,课题组以成本会计实务这门课程为尝试,本文概述了微课的特点,探讨微课教学模式在成本会计教学的运用,提出几点教学反思,本文以《成本会计实务》中“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直接分配法”内容为例设计制作成“微课”模式进行教学分析。

关键词:

微课教学;成本会计实务;直接分配法

一、课程现状调查

《成本会计实务》是高职院校财会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非常注重计算和操作技能。成本核算是企业财务核算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块内容,如何把成本核算的内容以更有趣有效的方法教会学生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经课程组调查,当前大多数高校的成本会计教学大多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大多沿用黑板、教材、PPT展示文字、图片和表格,这样就造成教学模式固定,不能因材施教;教学手段单一乏味,影响教学效果;在新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要求下,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现在教学的要求,灌输式教学以及其他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已经被淘汰,教师不仅要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消化吸收,还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就需要有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微课教学,打破了以往的教学模式,满足学生趣味化、个性化学习,不仅可以用于课堂教学,学生还可以不分时间不分地点移动学习、重复学习。这种教学方法因此还可以作为教学补充手段。

二、微课教学模式的运用

1.微课教学模式简介。“微课”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有机化学教授LeRoyA.McGrew在1993年所提出的“60秒有机化学课程”,以及英国纳皮尔大学T.P.Kee在1995年提出的一分钟演讲。当前的微课概念是2008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提出并运用于在线课程。微课,以其具有持续时间短、容量小、主体明确、形式新颖、反馈及时等特点,成为了学生学习重要资源。在教学中,“微课”以持续时间短的特点对某个知识点讲授,有助于学生在课前了解重点、难点知识,或者课前课后复习巩固所学习及练习的内容;另外,“微课”教学模式还有助于拓展课堂内容。本文以《成本会计实务》中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直接分配法的“微课”设计为例来进行说明“微课”设计与制作的实践过程。本文所要介绍的“微课”教学是微型课程的简称,主要是指各教师或教师团队整合多种教学资源,如教材、PPT、板书等,根据教学目标自行开发设计,主要以视频为载体,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内容短而精,主题明确,记录教师针对某一块知识点(包括重点、疑点、难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整个过程的微型课程。

2.微课教学模式的运用。为研究微课教学模式对于《成本会计实务》课程的适应性,课题组在高职高专院校(浙江职业技术学院)的会计、会计电算化等专业进行了试点,本文选取成本会计课程中的“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直接分配法”这一知识点作为一个微课设计案例,进行微课教学设计,利用微视频等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整个视频设计过程如下:

2.1课前任务以提问的方式给出本节课要引出的内容。在工业企业,辅助生产车间提供的产品和劳务,主要是为哪些部门使用和服务的?在辅助生产车间之间是否也有相互提品和劳务的情况呢?例如,机修车间是否为供电车间供气取暖,供电车间是否也为机修车间提供电力?因此在课前要求学生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微信等平成如下任务: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方法有哪些,什么是直接分配法?教师把设计好答案的视频上传到在线学习和微信平台以供学生课前了解。

2.2微课视频设计视频是微课的核心部分,是微课的主要载体,不仅要求时间短,内容也要精简,因此精心设计微视频是微课获得成功的关键。“直接分配法”下微课视频整个教学过程按微课结构、教学步骤、设计思路如下:第一、片头(5-10秒)呈现微课信息,展示微课主题内容-直接分配法;可以设计旁白展示主讲老师个人信息,并配以轻松愉快的背景音乐,营造好的学习氛围。第二、导入(50秒)。可以设问导入,辅助生产车间的费用最终都是要分配出去的,那么分配有哪些方法,分配率怎么求?在分配的过程中,是否要考虑辅助生产车间内部相互提供的劳务呢。今天要给大家的直接分配法就是可以不用考虑辅助车间内部相互提供劳务的情况。第三、新课讲解(8分钟)。围绕目标,案例教学、逐步引导、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概括提升提问:这种方法计算结果是否准确?有什么优缺点?讲授:直接分配法分配率的计算,各部门所分配到费用计算过程,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优点和缺点。用PPT展示相关内容。

2.2.1PPT内容设计要点:字体要大,采用明亮颜色,合理配合动画、flash、声音、图片,忌整版文字出现。

2.2.2PPT演示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会计分录的编制过程。讲授:辅助生产成本帐户结转基本生产成本和管理费用的会计分录。第四、回顾小结(1分钟)。教学小结,引发新思考。教学小结:一个案例,贯穿始终,举一反三。思考:结合要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比较两者的归集和分配有各有哪些区别和联系?第五、其他辅助教学资源。微课不仅除了微视频制作,还包括教学方案、教学计划、教学PPT、课后习题等辅助教学资源。教师不仅要注重课堂教学,还要注重课后跟学生的互动和探讨交流。同时将本次课的教学方案设计、教学PPT、课堂课后习题(附答案)等辅助资源一同,方便学生课后反复学习、强化学习。

三、微课实施的教学反思

《成本会计实务》微课实践表明,在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教学中推广微课的实践与应用,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差异化的学习,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但同时也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工具准备齐全。微课程的内容设计,大多数学校有专门录制视频课堂的录像系统,要事先跟学校沟通好,另外,也可以借助照相机、手机、手持DV、录像机等设备进行录制。录制时,可以根据情况边操作、边配音、边录制;也可以先操作,后配音。但是一定注意镜头推拉要突出的地方,录制好的视频,也要反复查看、剪辑、整合、修饰、包装等,从而形成完整的微课程。

2.合理选择知识点。《成本会计实务》这门课程很多知识点还是很适合微课教学模式的,但是像有些课程,比如《基础会计》课程涉及的一些纯理论化的知识点教学就并不是很合适使用微课形式,教师应有的放失,合理筛选,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适合使用微课的形式,如果知识点选择不当,纯理论的长篇大论看去就很乏味,就会打击学生的兴趣,达不到学习效果。

3.加强师生交流,提高微课制作水平。微课不能以老师为主体,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归根到底学习过程还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必须做到以学生为中心,针对高职高专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高的学习特点,教师应加强和学生的交流与互动,可以邀请学生参与微课的制作中来,通过制作过程的付出得到制作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4.加强微课资源库不断更新。由于知识点的不断更新变化,课程标准会发生变化,企业会计准则等也会不断修订,应及时更新微课资源库。

四、结语

为了适应学生趣味化、个性化、差异化等方面学习需求,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能更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为传统课堂教学方法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相信“微课”这一教学模式将会在高职《成本会计实务》课程的教学中能够有效应用和推广。

作者:姚美琴 单位:浙江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姝梅,基础会计课程微课开发与应用[J].职业教育,2014(11).

[2]李妙娟,基于微课成本会计课程设计探讨[J].文化视野,2015(3).

[3]骆淑芳,微课在高职《财务会计实务》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时代金融,2015(12).

[4]姚美琴、周志勇,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成本会计实训中的运用[J].新智慧.财经,2015(10).

第6篇:实务课程范文

《商品实务》课程是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但传统的重视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已不能为学生所接受。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商品实务》课程改革,构建以工作过程为主导的课程内容,构建“就业导向”的技能型教学模式,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采用项目化等多种教学方法,推行过程性考核,从而使《商品实务》课程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

基于工作过程;商品实务;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09014602

商品学是随着商品经济的产生与发展而诞生并发展起来的,它为发展商品经济服务,因而发展商品学教育势必成为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商品实务》课程以商品的使用价值及其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商品质量,是学生了解商品、熟悉商品质量管理的重要课程。目前,《商品实务》课程在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开设,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在专业学习中起着一定的作用,但是该课程的内容繁多、涉及面非常广,而高职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学习主动性不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被动接受式的教学方式已不能为学生所接受,因此《商品实务》课程的改革也势在必行。本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改革《商品实务》课程中定位模糊、缺乏特色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增强专业技能,提高职业意识,加深学生对专业的理性认识,增强职业素养,为后续专业课程的衔接和将来从事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1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特点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是针对传统课程体系的改革,在传统的课程体系下,讲究的是教学体系的完整性,但是往往和工作岗位相脱离,鉴于高职课程的职业性,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开发,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基于工作过程就是按照工作过程的逻辑性来设计教学内容,将工作过程设计为若干个课程任务,配合必须的支撑知识,让学生在做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要点,熟悉和掌握工作流程,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计突出了学生对职业能力的培养,激发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能够让学生在做任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将理论运用到实践的能力。同时,学生在按照工作过程进行动手做的过程中,引导其了解在工作岗位中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将培养责任感和事业心贯穿其中,从而进行职业素养的培养。总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增强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走上社会后能够迅速适应岗位要求,这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改革的理念所在。

2基于工作过程的《商品实务》课程开发思路

2.1构建以工作过程为主导的课程内容

就高职学生的职业发展来看,学习《商品实务》课程:一是对于自身消费的需求,二是对于企业就业的需求。针对这两方面,课题组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参照企业岗位和职业标准,将《商品实务》课程服务的岗位群概括为:采购员、商品导购员、超市理货员、仓库管理员、质检员、质量管理员、商品包装工、商品编辑等。以岗位任务为载体,按工作过程选择序化教学任务,通过对这些岗位的典型工作过程进行分析,根据其中的技能要求,明确《商品实务》课程的定位,提炼出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再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并与区域特点和人才需求状况相结合,以工作过程为主导,设计了针对商品管理和商品消费的两大项目:实训中心仓库商品管理和小商品城的商品推介,再围绕这两大项目设计了若干教学任务,比如商品的分类编码、商品质量评价、商品标准查找、典型商品推介等。由于《商品实务》课程在不同专业中开设,因此在教学内容设计上也要和专业相结合,做出相应的调整。进行了如此的课程开发之后,就将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和课堂上的学习有机整合起来,将职业技能要求融入到课堂学习中,课程设计不再是系统的学科体系,而是系统的工作过程,强调的不再是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而是知识能力的实用性。

2.2构建“就业导向”的技能型教学模式

高职教育,“高”固然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属性,而“职”才是高职教育的本质特点。因此,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必须把重点放在职业性上,在基于职业能力的基础上,把理论学习与实习、实训结合起来,认真研究实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把校内学习与校外真实工作岗位实习有机结合,使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构建“就业导向”的技能型教学模式。

2.3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所谓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就是将对传统的学科架构进行解析,构筑模块项目化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将《商品实务》课程分成四大模块。通过模块化的学习,让学生能够了解整个工作任务的流程,从而培养其独立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

2.4采用项目化等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项目化”课程设计,用理论线和能力线把知识模块、技能模块相串联。用任务进行驱动,达到知识模块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技能模块训练职业能力,实现思考力与执行力的有效融合。在课堂组织实施过程中,大力实践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构建高效课堂。通过对典型工作过程分析,设计教学项目,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通过“工作过程分解为任务,知识点分解为技能点,进行场景和环境假设”,积极推进“教、学、做”一体化。为了给学生提供支持,课题组还建设了《商品实务》课程网站,将课程设计、授课计划、教学课件、学习指南、习题测试、交流平台等教学资源上网,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师生之间实现网络互动,拓展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2.5推行过程性考核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不仅要求教学内容与教学组织与之适应,而且必然反应在综合成绩评定的内容和权重方面,因此在考核方式上要打破原来只看结果的单纯记忆性理论考试模式,推行过程性考核方式。考核内容以考核应用能力为主,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基本技能的考核。考核的形式采用任务作业、项目报告、影片拍摄、技能展示、参加大赛等综合性的考核方式。考核以小组或个人为对象,对每个小组来说,任务完成之后要做项目展示,然后对自己的项目做一个评价,还有小组他评和老师评价,多主体的评价能使评价结果更客观,同时学生也能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客观地评价自我和他人,并反思自己的成功和不足,总结经验,提升能力。最后成绩由学习态度、课堂演讲、项目报告、比赛成绩、期末考试五部分组成,真正考核学生的实际能力。

3《商品实务》课程特色

3.1课赛结合

为了进一步激励学生的参与、创造的愿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意、创新、创业精神,课程还采取“课赛结合”的方式实施实践性教学,在课程项目开发中,针对典型商品的特性分析能力之一环节,组织了商品推介大赛,以小组为单位成立店铺:设计一份小商品城店铺的商品选择方案;在校园中进行商品的推广,在期末开展商品校园展销会活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非常高,也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通过比赛让学生进行实战演练,将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的教学项目进行检验,以赛促学、以赛促改。

3.2突出地域经济特色

结合浙江省的区域特点和人才需求状况,突出浙江省小商品经济特色,及时修改教学计划,重构教学内容,紧紧围绕如何使毕业生适应岗位需求、行业特性、快速区域发展的需要,形成以职业能力开发为主导的教学内容。

基于工作过程的《商品实务》课程改革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实现了学生从课堂到工作室、从校园到职场的成功对接,适应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1012.

[3]陈美华.浅谈如何提高《商品学》课程的教学效果[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0):111115.

[4]王晓宇.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商品学》教学改革浅析[J].湖南农机,2011,(38):168169.

第7篇:实务课程范文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6.084

《纳税实务》课程作为会计专业的核心?n程,教学内容包括税款登记、发票领购、税费计算、纳税申报等,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基于《纳税实务》课程的特点,传统理论性的教学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本文从课证融合、课赛融通、信息化教学等角度出发,对《纳税实务》的课程改革进行探索。

1 课证融合,修订课程标准,整合教学内容,提高高职学生的“双证率”

2017年作为会计证的改革之年,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暂停、会计证取消等一系列政策的变化,将使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备受热捧,高职学生也会越来越重视初级会计职称的考试,将会计初级职称看作是入门门槛。无论从教育部的要求还是相关政策的调整,都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当中,把会计职业标准所对应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贯穿于《纳税实务》课程始终。具体来说,将《纳税实务》课程标准与初级会计职称中《经济法基础》的考试大纲相衔接,做到课程标准和职业标准的融合。《经济法基础》作为初级会计职称考试的课程之一,其和《纳税实务》有关的章节和近几年平均分值如表1所示。

从考试内容和分值分布来看,增值税法律制度、消费税法律制度、企业所得税法律制度和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是考试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考试的难点。根据会计职业标准,整合原有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融“证”入“课”。在重构课程的教学内容时,以职业资格标准以及证书所要求的必须要会的内容为主线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同时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提高高职学生的“双证率”。但也要注意以课为主,不能简单的以证代课,忽视了课程建设。

2 课赛融通,以赛促教,提炼赛点,有效开展实践性教学

税务方面的技能大赛主要是行业赛事,目前有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航信杯”全国大学生财税技能大赛和税友集团主办的“税友衡信杯”全国税务技能大赛。两个大赛所要达到的目标和大赛的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

综上所看,大赛的项目完全按照企业财务人员的实际工作流程设置,结合了岗位需要。在《纳税实务》课程改革过程中,可以将大赛内容引入到教学中,将大赛的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提炼大赛赛点,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实训内容重点讲解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开具、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和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纳税申报表等相关内容,结合专业岗位工作流程所需要完成的任务,来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从现有的实训条件来看,财税一体化实训室配备有航信一体化ERP仿真教学系统税务端,可以模拟企业日常购买、开具、管理增值税专用发票等功能,可以模拟企业财务处理流程。其中网上报税平台是企业和税务局的连接窗口,通过该平台可使学生熟练掌握企业办税业务的办理流程,开具增值税发票,填制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和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申报表,以及其它相关业务的操作技能,达到与企业业务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3 将创业教育融入《纳税实务》课程改革中,为学生提供创业指南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培养多元化人才。高职院校除了开设创新创业的相关课程外,还应将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融入到各个专业课程中去,对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给予更直接的指导。本课程教学内容可以设计成一个毕业生的成长励志故事,先是在企业任职,然后自主创业,最后企业发展壮大。教学内容的安排先是个人所得税,然后是自主创业,进行税务登记,发票领购,增值税的纳税申报,消费税的纳税申报,最后是企业所得税的年度汇算清缴,同时穿插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等企业常用税种。这样改革打破了传统的教学内容的安排,同时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更简单直接的创新创业教育,引领学生自主创业,为学生提供创业指南。

第8篇:实务课程范文

论文摘要: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研究国际商品交换或买卖的作业过程的学科,具有很强的步外性和实践性。根据高职院校的的特点,提出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实施的步骤,及实施双语教学需要解决的若干问题,有助于高职院校在涉外类专业开展双语教学。

为了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既精通外经贸理论知识,掌握外经贸技能,又熟练掌握国际通用语言,能积极有效地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商务人才,一些高职院校已经开始在涉外类专业进行双语教学的尝试和探索,并取得了不小的成效。而在一些高职院校大部分的课程设置上仍旧沿袭着专业课与外语课相脱节的老路子。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商务专业、商务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它是一门研究国际商品交换或买卖的作业过程的学科,具有很强的涉外性和实践性。为了贯彻高只院校“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双语教学势在必行。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一)实现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办学理念的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际交流将会越来越频繁,对精通外经贸理论知识,掌握外经贸技能,又熟练掌握国际通用语言的人才的需求也将日趋旺盛。同时,通过与毕业生所在实习或工作单位广泛、深入的接触,了解到大多数外贸企业需要的是既有较强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交际能力,又能熟练地应用经贸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我院提出了创新的应用型人才的概念,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培养能用外语从事某种职业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二是培养具有良好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又具有外语特长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课程设置中普遍存在着专业课与外语课相脱节的现象,即商贸类专业在专业课的讲授中绝大多数教师采用汉语教学,采用英语教学一般仅局限于公共基础英语课,使得商贸类学生虽然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但不具备运用英语参与国际商务活动的能力,或者是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具备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但不具备基本的商务专业知识。这种课程设置与我院提出的培养创新的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办学理念是相冲突的,因此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采用双语教学,是解决此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符合课程所处地位和自身特点的需要

首先,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商务专业、商务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商贸类许多专业例如市场营销、国际物流、报关、日语等涉外性较强的专业也把国际贸易实务定义为专业必修课程,开设双语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某一个专业,而是以某个专业为起点向全院所有专业辐射。选择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作为双语教学的切人点,有利于双语教学向商贸类其他专业进而向全院所有专业全面展开。

其次,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涉外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非常适合开展双语教学。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涉及国际货物贸易进出口业务知识,如国际贸易合同条款、进出口业务流程、国际贸易方式、外贸业务恰谈、货物的国际运输、国际货运保险、国际货款的结算、对外贸易纠纷的处理等多项国际经济活动,涉外性很强。其中所涉及的合同条款、信用证结算、单据、函电等知识都是英文的。学生要掌握这些知识,就必须在英语环境下进行读、写、做的训练,这就决定了该课程不可能在纯中文的环境下讲授,否则无法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符合学生自身需求的需要

双语教学是学生所盼。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弊端是:学生的“读”、“写”能力强,而“听”、“说”能力弱;“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现象普遍;考试做题能力强,而表达交流能力弱。面临巨大就业压力的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同样也意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期盼有良好的英语环境来真正“用”英语。笔者曾经对任教的08级国际商务专业的60位学生作了一次匿名形式的问卷调查,在问及学生对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实行双语教学的态度时,有48位学生表示赞同,有12位学生表示居中的态度,而没有一位学生表示反对。从而证明采用双语教学真正地满足学生的期盼。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步骤

(一)明确双语教学的教学目标

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要明确专业课的双语教学不同于大学英语等公共英语课教学,语言只是工具,不是目标。双语教学的目标应该是通过外语这种工具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外贸业务流程专业知识的同时形成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从学习语言的角度而应该从外贸各流程之间的逻辑关系的角度来解释和翻译概念、知识。

(二)选择适合有效的教学方法

目前,西方国家学术界与教育界把双语教学方法划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沉浸式(immersion ),指完全使用外语进行学科知识教学;保持式(main-ten-ante),指一些学科使用母语教学,另一些学科使用外语教学;过渡式(transitional ),指在开始阶段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教学,之后逐步过渡到全部使用外语教学;双重式(two-way ),指同时使用母语与外语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两种教学语言并。从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和学生外语水平来看,采用“双重式”比较符合高职师生的现状。同时采用两种教学语言,可以根据不同章节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两种语言的比例。例如“贸易术语”这一节,由于概念较抽象,理论性较强,在授课过程中宜增加中文的比例。“合同磋商、信用证”等章节,在实际业务中就以英文的形式出现的,则可以完全以英文的方式来讲授。鉴于双语教学的复杂性和课程本身的实践性,仅凭教师讲授是不够的,在课堂上应提供让学生自己练习的机会。如在“合同磋商”这一章节,在讲授完知识点后,就必须要求学生亲自撰写对外磋商的英文信函。对于知识点.教师可用英文加中文来进行讲授,对于习题的选择,同样也可以采用英文加中文的方式,由刘文广先生主编,高教出版社出版的中文版《国际贸易实务》教材所附的习题,有词汇、句子翻译题,计算题、操作题等,就是根据英文和中文来进行编写的,非常适合采用双语教学的学生使用。

(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除了采用多媒体课件、引进英文原声的经贸方面的视听材料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之外,还可以采用国际贸易模拟软件和单证操作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软件,学生可以模拟国际货物合同中的卖方和买方米完成一笔国际买卖业务和完成全套外贸单据的制作。学生在自己动手模拟操作的环境下可以很快速的掌握所教授的课堂知识。在课时的安排上,如果要保证总课时不变,可以通过减少部分的理论课时来增加学生的模拟训练部分。或者可以在学期期末以专周的方式来进行模拟训练。通过各种丰富的教学手段,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方式可以有效的降低双语教学的难度。

三、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施双语教学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双语教学的师资问题

进行双语教学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具有能进行双语教学的合格师资。首先,要求师资队伍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和实务知识,师资团队要熟悉所在领域的基本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基本做法和程序,使课堂讲授的知识与企业中的做法保持一致。其次,要求师资队伍具有较强的英语基础,特别是英语的口语表达,具备运用英语深人浅出地解释和阐述所在领域的专业知识的能力。但现实的情况是能达到要求的教师不多,专业课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由于英语水平有限,因此不能胜任双语教学的要求,外语系的教师虽然英语表达能力较强但是专业知识和业务实践能力都有待加强,也不能胜任双语教学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从教师队伍中选拔双语教师,在具有较高专业水平且外语能力较为突出的中青年教师中选拔双语教师并进行重点培养。支持、鼓励教师走出去进行注重经验的横向交流,为教师参加国际、国内的双语研讨会创造机会,提供经费保障以拓宽教师的视野和思路。有条件的话还可以选派教师骨干、中青年教师到国外高校脱产学习国际商务理论知识和专业英语知识。

采取特殊待遇和倾斜性政策鼓励具备条件的教师和引进优秀师资,学校在工作量计算上,对双语教学教师的付出应给予认可和补偿;在政策上应对于采用双语进行教学的教师采取鼓励措施。如双倍课酬、减少基本工作量、在教师的职称评定、绩效考核上采取政策的倾斜,以鼓励教师从事双语教学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优秀师资的引进。

(二)学生的畏难情绪及英语水平问题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的现实将是阻碍双语教学顺利进行的最大的障碍,学生能否在双语的环境中掌握专业知识关系到双语教学的成败及成为能否将双语教学继续实施下去的关键性因素。笔者在与学生交流中了解到,一部分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方式表示欢迎,而一些英语水平较差的则表现出了畏难甚至抵触情绪。针对这个问题,除了采用两种教学语言之外,一方面应在公共外语的教学中重视学生听、说、读、写的英语综合能力;另一方面课考虑在开设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之前开设一些专业英语知识类的课程,比如商务英语、商务英语阅读、商务英语口语等课程。

(三)双语教材的选用问题

第9篇:实务课程范文

一、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

1、实验技术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经管类专业实验教学环境的发展,进入信息化时代实验教学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实验室项目大部分是通过挂图、教师当面传授的方式进行,而在信息化时实验教学是通过网络,使用多媒体、视频、电子教师系统来在网络上进行一对一的教学。实验教学方式的改变,需要配备有关的硬件设备。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验教学同样也需要学校配备先进的计算机以及网络设备。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作为平台,使得实验课程的内容以及课程的广度和深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也有显著的提高。

2、实验方法与手段

(1)基础性实验。这基础性实验主要针对贸易专业的低年级学生,基础实验有三个层次:一,认知性和演示性实验。通过这类实验可以加深学生对有关专业知识的理解;二,验证性和模拟性实验。通过这类实验学生可以对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结论进行验证,通过实验教学环境可以重现并观察经营活动的运作过程;三,应用和制作性实验。这类实验可以使学生根据教学理论来完成实验的设计制作,例如可以创建商业网站进行维护,让学生了解一个商业网站搭建的全过程。

(2)体现专业特色的综合性实验。学生通过这些模拟性实验可以模拟的参与到企业营销、企业管理、电子商务和物流管理等经营活动当中,让学生感觉到真实经营的氛围。最近这几年,在国际贸易、市场营销和电子商务等专业都将这些实验安排进了学生的实训课程中。

(3)创新性与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和设计性实验室实验教学的高级部分,主要是针对高年级的学生进行,这种实验的实验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创新能力。实验项目通常是教师的科研课题或者是学生根据自身的科研设想在实验室中进行开发研究。

二、完善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验教学的几点建议

(1)改革教学体系,单独设课。传统的实验课程是与理论课程对应设置的,一门课程设置一个实验室,而且每个实验室都是“小而全”。这样在实验课程中常常是仅仅关注了本门课程的完善和改革,而没有考虑到整体的配合。由于实验课程间缺少配合,因此一些课程的教学内容就存在交错教学的情况也有空隙存在。要想改革实验教学体系,就必须把实验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设计,将四年的实验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设计,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习惯。改变传统的仅仅是为了验证理论而开设实验课程的习惯,将学科根据类别来单独的设置实验课程。要把实验课当作一门独立的课程来对待,注意课程之间的联系,做到循序渐进,构成一个由浅入深,螺旋上升同时又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可以对实验课进行学分制教学,让学生可以自主的选择要进行的实验内容和实验进行实践,学生可以取得规定的实验课学分就可以被认定已经修完实验教学的任务。

(2)实行实验室开放制度。目前高校的实验室大部分只在学生的实验课时间开放,而其它时间都是关闭的,因此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对规定的实验内容进行学习。实验课改革和独立设课这个基础上,要想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那么必须对实验室的管理进行改革。实验教学改革有必要对实验室开放,这样可以使学生在空闲时间来进行实验,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做实验的主动性。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