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范文

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

第1篇: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范文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从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扩张性心脏病59例。本组病例均符合1996年WHO/ISFC规定的DCM诊断标准,59例除2例死亡外随机分成2组。经统计学比较,两组性别、年龄和诱因等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

所有的病人入院后都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和认真的评估以及常规护理,干预组的病人除了上述措施外,在病人出院时将其姓名 性别 年龄文化程度 ,诊断和治疗,重要辅助检查结果 ,出院时的用药情况, 联系电话等建立档案 并通过电话联系的方式进行随访和健康指导。

2 内容

主要有日常生活的指导 用药知识的指导 心理疏导 解答病人提出的问题并督促病人按时复诊检查。

2.1 休息与运动

以往的护理把休息作为护理心衰的基本措施之一,但是长期不运动会导致心血管功能的改变,使心衰症状加重和体力活动明显受限,自理能力下降[2]。因此病人好转出院后应根据病人自己心功能耐受的情况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如散步,积极参加适度的体育锻炼和呼吸功能锻炼,做到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休息与睡眠。稳定性心衰患者的运动锻炼,可提高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3],但要防止过度疲劳,另外要适时添加衣服 尽量不去公共场所 居住的环境要保持空气新鲜以及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防止呼吸道感染以防诱发心衰[4],随访中大多数病人表示理解配合,并能做到生活有规律。

2.2 饮食指导

病人在住院期间的饮食由于医护人员的指导和督促,加上疾病的影响多能接受低盐低脂饮食,但是出院后大多病人与家人共餐,往往不能执行低脂低盐的食谱,因此我们在电话随访中要温和地用病人能理解的语言告知病人,进食不宜过饱,要少食多餐给予易消化的食物,讲解低盐饮食的重要性,说明饮食中盐的过多摄入会增加血容量 ,会增加心脏的负担,最终会诱发心衰,嘱戒烟限酒和浓茶。随访中病人都能理解和接受。

2.3 保持大便通畅

对有便秘倾向的病人,指导其饮食中适当增加粗纤维和润肠食物,如芹菜,韭菜,香蕉,蜂蜜等。适量饮水,适当运动,多吃水果,腹部进行顺时针按摩,并养成按时大便的习惯,防止排便时用力屏气诱发心衰。

2.4 用药指导

扩张性心肌病患者好转出院后常需服用强心 利尿药以及β受体阻剂等,应向病人反复说明每种药物的作用,服用方法,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扩张性心肌病患者的心肌广泛受累,对洋地黄药物的耐受性低,常用量易在体内蓄积产生毒副作用,随访中有6例出现恶心 食欲不振,及时联系医生后予以减量。服用利尿剂时应指导病人每天测量体重和尿量,服用排钾利尿剂时应同时补钾,氯化钾片剂最好饭后服用以减少对胃的刺激,并告知病人如果出现精神不振 四肢无力,食欲差 腹胀等低钾症状时要及时联系医生,服用β受体阻滞剂的病人要告知该药有扩血管,降压和减慢心率的作用,嘱病人在改变时动作要慢,防止性的低血压引起头昏,甚至跌倒。强调服药前自测脉搏(住院期间已经教会病人自测方法),当脉搏低于60次/分时,应联系医生。每次随访都要询问病人有无按时服药,对依从性好的病人要给予鼓励,对依从性差者要耐心说明按时服药的重要性,对年龄大记忆差的病人也可介绍一些方法,如每次饭前配药,饭后及时吃,对文化程度低的病人,建议在药瓶标签上用彩笔做记号,分清服用方法,以避免漏吃或重复吃。

2.5 心理护理

扩张性心肌病患者由于心衰反复发作,对疾病的发展和预后都无法预测,加上沉重的医疗负担,从而产生焦虑,悲观,自怜的消极情绪,而导致失眠诱发心衰。因此加强心理护理是不可忽视的环节,通过随访,了解病人的心理反应,向病人介绍该病治疗的新进展,满足其心理需要,鼓励患者以积极的方式宣泄焦虑不安的心情,教会病人掌握转移不良情绪的方法,如散步,听音乐 向亲人或朋友诉说内心的不安,同时做好家属的解释工作,生活上关心体贴病人以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增加正性情感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

3 护理效果

4 讨论

心力衰竭是扩张性心肌病的严重并发症,由于心肌收缩力下降使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器官组织供血不足,出现肺循环和体循环淤血的表现,病死率高,预后差[5]。是临床治疗护理的难点,虽然近年来心力衰竭的治疗有突飞猛进的进展,心力衰竭各个阶段的药物治疗均能提高成活率并能改善生活质量[6],但是由于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存在不足,往往出院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使病情反复而再次入院,因此出院后的健康指导很有必要,尤其是通过出院后的护理干预减少了心衰的诱发因素,从而降低心衰的复发和病人的再住院率,并节省了医疗费用。最终达到延长生命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做好出院后的健康指导,对病人保持良好的心态,良好生活方式的培养,服药依从性的提高,自我监测和自我护理等方面都起到积极的作用[7]。同时在出院随访中病人也会向我们提出一些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学习医学基础知识,专科护理知识和沟通技巧,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使健康教育手段做到具体化,多样化。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全程护理的理念。

参考文献

[1]马文珠,张寄南.心肌疾病[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48-49.

[2]范秀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J].护理研究,2005,19(6):951

[3]戴闺桂.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2,30(1):7-23

[4]张萍,张彩华.老年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季节变化相关性分析及预见性护理[J].护理研究,2008,22(1B):121-122

[5]陈建宁.老年性左心衰竭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对策[J].护理学报,2006,10(7):38-39

第2篇: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范文

【关键词】人工心脏起搏器  重症护理

        人工心脏起搏治疗主要是通过心脏起搏器来实现的。心脏起搏器是一种医用电子仪器,它发放一定形式的电脉冲刺激心脏,使心脏产生激动和收缩。对心脏起搏传导系统功能障碍而不能维持正常心搏的病人,若此时心肌仍有兴奋、收缩和心肌纤维间传导的功能,则可用心脏起搏器来维持心脏的搏动。对一些快速心律失常的病人,通过起搏器在心脏产生一个人工的快速心律或打断原有的快速异位心律的折返径路,则可起到治疗作用。

        1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用于慢性或间歇发作的心律失常,临床上主要包括

        1.1 有症状的心动过缓性心律失常,常见于房室传导阻滞、窦房结功能障碍、室内传导阻滞、颈动脉窦过敏以及房扑或房颤伴室率过缓。这类病人由于心室率过低,心排血量降低而常出现重要脏器供血不足的一系列症状,如:血压下降、心绞痛、心功能降低、头昏、乏力、氮质血症、记忆力及生活工作能力明显减退等。严重的还可发生心源性脑缺氧综合征。其中有些病人还往往伴有心力衰竭,室性早搏、阵发性房颤、室上性心动过速或室速等,需应用洋地黄或抗心律失常药物,但这些药物均有加重心动过缓的可能,安装起搏器后则可保证用药的安全。

        1.2•阵发性心动过速:可用抗心动过速起搏器施以额外刺激,阻断折返环路而终止心动过速。目前主要用于治疗反复发作的有症状的室上性心动过速且药物不能控制或药物使用后产生副作用者。也可用于不能接受导管消融术或导管消融术未能解决问题的心动过速病人。

        1.3•有生命危险的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对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纤颤的病人,如药物或导管消融等治疗无效或者不能耐受者,如q-t间期延长综合征、心肌病反复发作室速、室颤等,埋植或自动转复除颇器可显著减少发生心脏猝死的危险。

        1.4 心功能不全或缺血性心脏病病人,有时需有较可靠的心率来维持满意的血流动力学效应和心肌氧平衡;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可用vdd方式起搏右心室心尖部,以降低右心室-主动脉问压差。

        2  临时性心脏性心脏起搏器治疗的主要适应证包括

        2.1 紧急抢救  可用任何原因引起的心跳骤停。对药物治疗无效或不宜电复律的快速心律失常,如:洋地黄中毒引起的室速,可通过心房或心室的超速抑制转复心律,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肌炎、电解质紊乱等病程中出现的心律失常,多数为一过性和可逆性,可用临时性心脏起搏器在急性期协助治疗。

        2.2 保护性措施  起搏器可帮助心脏外科手术后病人的复苏,治疗手术引起的房室传导阻滞,改善血流动力学。具有心律失常潜在危险的病人,在手术、心血管有创检查及介入性治疗时,临时起搏器可提供安全保障。

        2.3 诊断措施可用于窦房结功能、隐性房室传导阻滞的检测,预激综合征的旁道标测等。

        3  护理计划

        3.1 护理诊断:心输出量减少,与心率、心律或传导异常有关。

        3.1.1 护理目标:维持有足够心输出量的心律及心率。

        3.1.2 护理措施:

        评估和报告心输出量减少的症状和体征,如:低血压、意识障碍、周围脉搏消失、尿量减少、呼吸困难。持续心电监护,记录和报告心律的改变。记录12导联心电图。设法减少心肌耗氧量,如:卧床休息、抬高床头、限制活动、保持大便通畅。保持情绪稳定。

      3.2 护理诊断:焦虑,与安装起搏器,心脏病预后有关。

        3.2.1 护理目标:愿意接受起搏治疗。

        3.2.2 护理措施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介绍监护室的环境和工作。运用交谈技巧,如:认真的倾听,无拘束的谈话。解除其主要的顾虑。遵医嘱或必要时予以镇静治疗。鼓励家庭成员支持病人接受治疗。记录病人对疾病的反应。

        3.3 护理诊断:知识缺乏,与起搏器治疗有关。

        3.3.1 护理目标: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教育的内容。

        3.3.2 护理措施

        评估病人对疾病本身及对起搏器治疗的了解程度。对病人及家属进行有关起搏器治疗的知识教育。讲解静脉用药和临时起搏治疗方法。运用常规的术前教育技巧,针对每位病人制定合适的教育方式。简要讲解手术的过程和方法,讲解水平应合适。评估病人的理解掌握情况。记录病人的反应。告诉病人术后应避免接触或接近强磁场,以免抑制起搏器发放电脉冲。教会病人自测脉搏,以在院外监澍起搏功能。

        3.4 护理诊断:舒适的改变,与手术疼痛有关。

        3.4.1 护理目标:使病人感到舒适。

        3.4.2 护理措施:评估病人的疼痛程度(1~10级)必要时按医嘱给予镇静药。讲解术后应采取的重要性。保证安静的休息,术后平卧位休息24~48h,禁止右侧卧位。评估和记录疼痛的缓解。

        3.5 护理诊断:心输出量减少,与起搏器疗效不佳有关。

        3.5.1 护理目标:起搏器功能状态良好。

        3.5.2 护理措施

        监护起搏心律,了解所安装起搏器的类型、功能及主要参数。每2~12h监测一次生命体征。评估和报告起搏故障、起搏失效和感知不良的情况。评估和报告充血性心衰的体征和症状。

        评估和报告心律失常发生的增加、心肌穿孔、心包填塞、导管移位、肌肉颤动、起搏器移位或导线脱位的情况。限制体力活动,如起搏功能良好,可逐渐增加体力活动。监测活动时的心律、心率。

参 考 文 献

[1]姚景鹏.内科护理学[m].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00-102.

第3篇: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范文

【摘要】目的 探索分析42例冠心病病人临床护理的经验及对策,从而保障冠心病患者的康复率,降低其风险。方法 总结对42例冠心病患者分别采用的心理护理措施与生活护理方法连结常规护理所运用的方式。结果 整体结果表明实验组的并发症病发率显然低于对照组的。结论 对所有冠心病的病人在一般护理的实施基础上,凸显专科特色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的控制疾病复发率,帮助患者尽早康复。

【关键词】42例冠心病;护理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疾病,医学总称是:冠状动脉性心脏病,也称缺血性心肌病。其发病的原因是由多方面造成的冠状动脉粥样发生硬化,从而引起动脉管腔狭窄或阻塞现象,引发心肌缺血或缺氧产生的心脏病。由于我国现代老龄化逐年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致使冠心病患者的发病率也逐年增加。据调察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冠心病引起的病死率,在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中占据首要的位置。如何使其发病率与病死率得到有效的制止或控制成为医学界的热议话题及研究对象。因此,提高医护人员对冠心病患者的护理水平,是保障患者的病情得以延缓与遏制,人们生活质量得以显著的提高,病死率得以有效的控制的重要前提。

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42例冠心病患者实施对症治疗,均使用整体护理,明显的降低了病死率,成绩显著,经过总结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42例患者均是由我院在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进行治疗的病人,男性患者有30例,女性患者有12 例,年龄45~78 岁。随机分为实验组(专科护理组;男14例,女7例)与对照组(常规护理组;男16例,女5例)。42 例患者中38例经治疗病情好转出院,4例由于病情恶化死亡。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表示概率;如果P>0.05,说明两者间没有统计学差异;如果P

1.2措施

对照组运用常规的护理方法;医护人员对分布在实验组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又采用预防冠心病发作的特色护理措施。

2.护理

2.1一般护理

在患者急性发病期使用5%的葡萄糖250毫升与10千克的硝酸甘油同时进行静脉注入,且展开全天心电观察护理,1个疗程总体为2个周;在患者的病情得以缓解后,给患者口服5至10毫克的消心痛,每天3次。此外,需给患者采用积极抗凝和吸氧方式等展开治疗[1]。

2.2特色护理

(1)适度的运动

在冠心病患者的病情缓解期医护人员需指导患者进行适量的活动。因冠心病患者进行适当的活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可以帮助患者扩张冠状动脉,从而提高患者的心肌对缺氧的耐受力,以提高心脏的输出量,同时,可以降低脂肪,控制患者过于肥胖对病情的影响。运动还能帮助患者放松情绪,有助身心健康。但要根据患者身体的实际情况,适量运动。

(2)合理的饮食

指导患者进食要有规律,禁止暴饮暴食,少食高脂肪、高热量与高胆固醇类的食物;应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进行少量多餐。

(3)调节患者情绪

心理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患者的病情。通常患者在被确诊后会有些沮丧、悲观的心理。在这种情况下患者若一直保持精神紧绷的状态,便会导致血液中的儿茶酚胺增高,从而引起心跳加速,心肌收缩等使患者出现心绞痛几心肌梗塞。如果通过患者身体的外周血管,使小动脉出现痉挛,而外周阻力升高,导致血压升高及管腔变窄、血中胆固醇积聚在动脉管壁内,迅速导致出现动脉粥样硬化。若患者自身持续的保持精神紧张会容易引发高脂血症,,导致血小板凝集,形成血栓。所以,医护人员需加强与患者间的交流与沟通,平日多主动与患者打招呼,嘘寒问暖,从而减弱患者的恐惧感,以解除其悲观心态。使患者保持一个健康积极的态度应对疾病[2]。

(4)自我的防护

在患者紧急出现心绞痛时,需让患者卧床休息,且及时给其舌下含服1至2片的硝酸甘油,通常在服药5分钟后可帮助患者缓解病情。如果发生心绞痛的频率增多,就需指导患者持续性的服用10毫克/片的消心痛及50毫克/片的潘生丁药物,按时服用每日3次,从而缓解心肌供血,保障患者的血管扩张,降低血小板的聚集量、导致血栓疾病。

(5)行为指导帮助

疾病的发生通常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患者的个人生活不良习惯造成的,如吸烟、酗酒等。吸烟的同时会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尼古丁,导致心肌耗氧量的增加,从而加重心肌缺氧引起心绞痛。喝酒会直接伤肝,引发酒精肝、肝炎,肝硬化等,还会伤害心脏、脾脏,胰腺,容易引起心血管病等,危害巨大。因此,医护人员要加强对患者进行讲解和引导卫生保健方面的知识及注意事项,劝慰患者要戒烟酒,早睡早起,按时作息,以保障患者睡眠质量。

(6)密切关注病情的幅度

医护人员需密切关注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如发现患者身体有异常现象需及时通知医师,督促患者卧床休息、正常吸氧,预备快速降压的药物与脱水剂等;若发现患者有头痛、恶心、面色异常、颈部僵直等症状时,首先引导患者保持冷静,迅速找出原因,及时去除各种诱发因素;若发现患者出现躁动及抽搐,需密切关注患者的人身安全。

3结果

由表得出:两组患者均得到有效治疗及护理,实验组总有效率95.2%,对照组总有效率85.7%。通过检验分析,P<0.05,表明两组患者在住院受到护理治疗后,冠心病并发症的护理疗效有统计学差异,实验组的护理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

4.小结

冠心病患者通常病情发生突然,变化较快且病情严重,死亡率也高。在护理时,需多和患者进行交流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与精神需求。对病人要耐心、负责,仔细的观察病人的病情。只有掌握了患者的实际情况,才能有效具体分析,对症采取护理措施。护理不是给患者打针、吃药就可以迅速治愈的,调整患者的心态是关键。日常生活中,医护人员需积极主动的帮助患者养成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讲解有关患者自身疾病的常识,帮助患者放松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参考文献

[1]卢玉兰.综合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24). 

第4篇: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范文

关键词:病毒性心肌炎;护理干预;心电图改变

中图分类号:R76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4-00-03

病毒性心肌炎是指由柯萨奇病毒、埃可(ECHO)、脊髓灰质炎、腺病毒40、41,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急性或慢性炎症病变,属于感染性心肌疾病。由柯萨奇病毒感染引起者约占40%。其它病毒有:埃可(ECHO),脊髓灰质炎,腺病毒40、41,流感、副流感病毒,麻疹,腮腺炎,乙型脑炎、肝炎病毒,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艾滋病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本文对我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住院的116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心电图进行观察,并进行了精心护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8例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50d~12岁,平均6.6岁。所有病例均经病史、体格检查、心电图、X线、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及实验室检查后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全部病例均符合1999年昆明会议所修订的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1]。

1.2 方法

描记常规12导联心电图,走纸速度25mm/s,增益10mm/mV,获得心电图复印放大两倍以上。发病第5天进行初次心电图检查,个别患者加做右室及后壁。多次心电图检查为同一种心律失常者按1次计数;≥2种心律失常、同时或先后多次出现者按多次计算。

1.3 护理

按内科系统及本系统疾病的一般护理常规执行。

1.3.1 一般护理

①休息:急性期需完全卧床休息,症状好转方能逐步起床活动,病室内应保持新鲜空气,注意保暖。②饮食:应进高蛋白、高维生素、富于营养、易消化饮 食;宜少量多餐,避免过饱或刺激性饮料及食物;心力衰竭者给予低盐饮食。③心理护理:安抚患者,解除心理障碍和压力,积极配合医生治疗。④活动期或伴有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者应卧床休息,并给予吸氧。症状好转后,方能逐渐起床活动,病室内应保持新鲜空气,注意保暖。高蛋白、高维生素、富于营养、易消化饮食;⑤有心衰者,限制钠盐摄入;忌烟、酒和刺激性食物;宜少量多餐,避免过饱。遵医嘱及时准确的给药,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副作用。多陪伴病人,关心病人,协助生活护理,减轻病人心理压力,主动配合治疗、护理。

1.3.2 病情观察

①对心肌炎患者要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及早发现其体温与脉率增速不成正比的现象。②密切观察患者呼吸频率、节律的变化,及早发现有否心功能不全。③定时测量血压,观察记录尿量,及早判断有无心源性休克的发生。④密切观察心率与心律,及早发现有无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者可出现急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⑤有无病毒感染史及引起或加重不适的因素,如劳累、紧张等。目前的活动耐力。生命体征和尿量变化及有无心律失常。上海远大心胸医院心血管内科倪幼方有无组织灌注不良的症状。测量心率,每4小时1次,对有心律不齐者应作心电监测,随时记录心电图变化。如有多源性早搏,心动过速,过慢,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或扑动颤动时,立即报告医生处理。有心衰竭时给予吸氧、镇静、强心等处理,应用洋地黄制荆时要密切观察患儿有无洋地黄中毒表现,如出规新的心律失常,心动过缓等。观察记录活动后反应。

1.3.3 对症护理

①心悸、胸闷:要确保卧床休息,按医嘱及时使用改善心肌营养与代谢的药物。②心律失常: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引起Ⅳ度房室传导阻滞或窦房结病变引起、窦房阻滞、窦房停搏而致阿-斯综合征者,应就地进行心肺复苏,并积极配合医师进行药物治疗或紧急作临时心脏起搏处理。③心力衰竭按心力衰竭护理常规。急性期需卧床。遵医嘱给药,并观察疗效。胸闷、心悸加重或持续不缓解时,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心律失常的护理:按心率失常护理常规执行。

1.3.4 健康指导

①注意劳逸结合,避兔过度劳累,进行适量体格锻炼,提高和增强机体抗病能力。②加强饮食卫生,注意保暖,防止呼吸道和肠道感染。③有心律失常者应按医嘱服药,定期随访。对于转为慢性者,出现心功能减退,持久性心律失常时应限制活动并充分休息。④限制钠盐,不宜过饱,禁烟酒、咖啡等刺激性食物。避免诱发因素,加强饮食卫生、注意保暖、防止呼吸道和肠道感染。

坚持药物治疗,定期复查,病情变化时应及时就医。

1.3.5 休息与活动

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避免不良刺激,合理安排探视,急性期卧床休息根据情况采取半卧位或平卧位,至热退后3~4周,病情好转后可根据心功能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有心功能不全者或心脏扩大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合理安排患儿的休息时间,保证患儿的睡眠时间。满足病儿的生理需要:协助患儿洗漱、进食、大小便及个人卫生等活动,将病儿常用的物品放置其伸手可及处。待体温、心电图、X线及症状恢复正常后可指导患儿活动,避免情绪紧张和激烈的活动,活动时要有陪伴,如有胸闷及时休息并吸氧,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

1.3.6 饮食护理

给予清淡易消化、高热景、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脂肪饮食,少食多餐,避免过饱及刺激性食物,以免增加心脏负担。伴有心力衰竭的病人限制纳盐的摄入。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

1.3.7 预防呼吸道感染呼吸道感染

是病毒性心肌炎发生、恶化的主要原因,预防呼吸道感染对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非常重要。放置于非感染病区,避免与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儿住在一起,保持病室通风,空气新鲜、地面消毒1次/d,对氧装置、雾化装置等每日进行消毒处理,限制探视陪护人员,有呼吸道感染人员禁止探视患儿。

1.3.8 心理护理

由于大部分为患儿,以学生居多,因恐耽误学习而产生紧张、焦虑心理,另外,由于暂时脱离集体易产生孤独心理,应多与患儿沟通、交流、鼓励患儿树立战胜疾病的决心,反复向患儿和家长宣教本病的相关知识,使患儿和家长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以调整病人的心态,积极乐观地配合治疗。

2 结果

(1)心律失常58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中,心律失常53例,占发病率的91.6%。窦性心动过速30例,窦性心动过缓8例。阵发性室上速1例,心室颤动1例,心房扑动1例。各类早搏共35例,其中,房性早搏4例,交界性早搏1例,室性早搏30例(≥5次/min的频发室性早搏27例,呈联律的8例,1例为多源性、多形性早搏)。

(2)低电压低电压也是病毒性心肌炎的常见症状,本组病例发生低电压16例,占发病率的28.4%,主要表现为肢体导联低电压8例,胸导联低电压4例,广泛导联低电压4例。

(3)传导阻滞发生传导阻滞患者12例,占发病率的21.8%,Ⅰ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1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Ⅱ度Ⅰ型窦房传导阻滞1例,不完全右束传导阻滞1例,完全右束传导阻滞2例,左前分支传导阻滞1例。

(4)ST-T改变本组病例共发生T波和ST段改变20例,占发病率的34.9%,其中,ST下移10例;ST抬高7例;T波低平9例,平坦4例,正、负双相2例;T波倒置2例。

(5)Q-T延长Q-T间期延长改变较少,本组病例共发现Q-T间期延长2例,占发病率的3.4%。

(6)心律失常改变53例患者经临床治疗后,出院时心电图检查有明显改善。窦性心动过缓2例,偶发室性早搏3例,频发室性早搏2例,均呈联律。

(7)传导阻滞Ⅰ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不完全性右束传导阻滞1例,完全右束传导阻滞1例,本组病例共死亡1例,死于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合并室颤。

3 讨论

病毒作用于心肌的方式是直接侵犯心肌以及心肌内小血管损伤。由免疫机制产生心肌损害在心肌炎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病毒的直接侵害和免疫反应介导致使心肌细胞损害,使心脏舒缩功能障碍;病变若累及窦房结、房室结、束支等起搏或传导系统,则可引发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此外,本病还可能与硒缺乏及HLA类抗原异常表达有关。由柯萨奇B组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炎,最终约10%演变为扩张型心肌病[2]。

心电图是心肌电活动的体表记录,使用方便、经济、无创,重复性好,诊断标准统一规范,是易被患者接受的一种检查手段。一般认为,心肌炎患者大多数有心电图改变,但也有个别病例临床表现典型而心电图却无显著改变。本组58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中,心电图异常53例(91.6%),心电图大致正常5例(8.4%),与文献[3]报道一致。从上述心电图表现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表现与成人有所不同,异常程度明显,心律失常发生率最高,以室性早搏为主,呈联律;低电压和ST-T改变次之,但治疗效果好;传导阻滞发生率比成人低,治疗后改善不大,总体预后良好;也有少数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原性体克,甚至猝死;偶尔也可有病情反复迁延不愈,致心脏肥大及心肌永久性损伤。由于受年龄的限制,小儿有时无法表达病史和感受,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大多依靠辅助检查。由于病毒检测程序复杂,设备要求高,费用昂贵,患者难以接受;而心电图操作简便,无创,易重复,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1999年重新修订的《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明确规定,频发室性早搏呈联律可作为诊断病毒性心肌炎中最显著的心电图改变之一[4]。由于小儿肺组织尚未发育成熟,心脏表面没有完全被肺组织遮盖(新生儿除外),心电图不会出现导联低电压情况,如出现,则可作为病毒性心肌炎的显著标准[4]。同时参照1987年《内科》杂志编委会制订的成人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的规定:只要心电图出现传导阻滞、ST-T等心电图显著改变即可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综上所述,心电图检查对提高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指导用药、估价心肌受损程度及预后等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检查手段。但是心电图异常并无特异性,对致病病原体亦无提示作用;而且,只有心肌病变已达到一定程度,影响心脏传导系统和心肌除极、复极过程时,才能得到反映,有时对于较轻的心肌炎,心电图往往表现正常。因此,临床上既要肯定心电图对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价值,又要充分认识心电图检查的局限性。

心肌炎的治疗针对两方面:病毒感染和心肌炎症。对原发病毒感染,提出用干扰素或干扰素诱导剂预防和治疗心肌炎。一些中草药如板蓝根,连翘,大青叶,虎杖等初步实验研究认为可能对病毒感染有效.心肌炎患者应卧床休息,进易消化和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心力衰竭应及时控制,但应用洋地黄类药时须谨慎,从小剂量开始,扩血管药和利尿药也可应用.早搏频繁,或有快速心律失常者用抗心律失常药.如因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快速室性心律或窦房结损害而引起昏厥或低血压,则需用电起搏或电复律,多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借起搏器渡过急性期后得到恢复.结合患者病情采取有效的综合措施,可使大部患者痊愈或好转.生活护理:增强身体素质,防治病毒性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是预防本病的关键.如在感冒或腹泻的急性期或起病1-3周内出现心慌,气促,心前区不适,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发病的急性期应卧床休息,避免精神紧张.大部分患者可以完全康复.如出现严重呼吸困难,平卧时加重,大汗淋漓,可能为严重心功能不全,应让病人取坐位或半坐卧位,向医疗急救中心打电话求助或以最安全,平稳,快速的交通工具送往附近医院.恢复期可适当活动,以不引起症状为度,但应避免妊娠,较剧烈运动,饮酒及其他对心脏有害因素,一般应休息3-6个月,才可逐渐恢复工作。

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侵犯心脏所致的,以心肌炎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护理措施:减轻心脏负荷强调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减少心肌耗氧量,促进心肌功能恢复,在急性期至少应休息到热退后3~4周,有心功能不全及心脏扩大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一般总休息时间3~6个月,直至心脏大小回复正常和心功能恢复后,根据具体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严密观察病情密切观察并记录心率,脉搏的强弱和节律,注意血压,体温,呼吸及精神状态的变化,以便对病情的发展作出正确的估计.对严重心律失常者应持续进行心电监护.发现多源性早搏,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或扑动,颤动,需立即通知医师并采取紧急措施。

指导患儿出院后注意控制活动量,强调休息的重要性,恢复期适当锻炼身体,以增加抵抗力,避免劳累,保持室内温暖,定时通风换气,向家长讲解本病的预防知识,如预防上呼吸感染和肠道感染等。给予饮食指导,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饮食,少量多餐,并说明低盐饮食的重要性,坚持药物治疗,定期随访,病情变化时及时就医。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积极有效的对症护理,及时准确的病情观察,详细周密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是护理病毒性心肌炎的关建所在[5,6]。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修订草案)[J].中华儿科杂志.2000, 38(2):75.

[2]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44-347.

[3] 王慕逖.儿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04-306.

[4] 刘桂芝,阎玉兰.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特征[J].实用儿科临床杂 志,1994,9:318.

第5篇: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范文

【关键词】死亡病例护理讨论 CCU护士 专科能力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4-004-03

【Abstract】Objectiveexplore for deaths CCU nursing care to discuss the ability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methods Organization of general nur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ursing CCU deaths are discussed and analyzed to identify care deficiencies, lessons learned, make relevant improvements. Results CCU nurses, first aid theory of test scores, early warning and response capabilities, rescue techniques and the CCU ward management, improved patient satisfaction. Conclusion Care to discuss deaths, is a good form of theory with practice, help CCU nurse specialist capacity and improve quality of care.

【Key words】deaths in care discussion, CCU nurses, specialist capacity

冠心病监护病室(CCU)的护士与医院其他临床科室的护士相比,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包括责任、技术、服务等,要尽到CCU护士的职责,必须经过特殊的训练和学习,掌握各种心律失常的仪器诊断和血液动力学监测系统及识别处理,如心电图、多功能监测监护、心脏除颤仪、呼吸机等操作使用,CCU护士的语言、仪表、动作和技能都应有严格要求,否则都会影响到病人的生与死。为了保证医疗质量、提高诊疗水平,死亡病例都应进行讨论,以往科室组织的死亡病例讨论主要是医生参与,侧重点是发病机理、死亡原因、检测手段及治疗方案等方面分析,从护理角度分析、总结的内容和机会不多,然而在临床工作中,CCU护士常常是第一反应人和抢救过程中的主要参与者,发挥了与医疗同样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从护理的角度进行死亡病例讨论、探讨患者救治过程中存在的护理问题及改进措施,有助于提高CCU护士的综合能力。我院心内科自2008年起开展了死亡病例讨论,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2009年11月,CCU死亡24例。心脏性猝死患者:男19例,女5例,年龄26~82岁,其中,急性心肌梗死10例(41.7 %)、冠心病4例(16.7%不计急性心肌梗塞病例)、心肌病5例(20.8%)、主动脉夹层2例(8.3%)、急性肺梗塞2例(8.3%)、风心病1例(4.2%)。

2 讨论方法

2.1 建立死亡病例护理讨论制度

2.1.1 建立死亡病例护理讨论记录本

2.1.2 时间安排,患者死亡后两周内,科主任主持的死亡病例讨论后,护士长、责任护士必须参加科主任主持的死亡病例讨论,以便对病人的诊断、治疗、抢救措施、死亡原因有更全面的了解,同时听取医生对护理过程的评价和建议。

2.1.3 形式和参加人员。由护士长确定时间,提前通知分别准备,会议由护士长主持,教学干事记录,科内全体护士参与。可邀请科主任、护理部领导参加。

2.1.4 讨论内容。围绕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前后的各种护理问题进行讨论,包括护士对患者病情变化的预见能力和应急能力、医生与护士之间的配合、与患者家属及其他患者的沟通协调问题,护士自身的急救技能,护患配合,与其他科室的协作,患者的心理反应,护士的心理素质,CCU的工作环境及抢救仪器的备用状态,抢救药物和物品的备用情况,抢救记录的书写,尸体料理等。

2.2 讨论过程

先由责任护士简述病史、诊断、治疗及住院期间的护理问题、措施、结果等,参与抢救的护士报告患者病情变化、抢救经过、死亡原因,再由责任护士叙述死亡病例讨论的主要内容,大家在了解患者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分析,最后由护士长进行归纳与总结。

3 改进措施

3.1 培养CCU护士对心血管突发事件的风险预测能力

3.1.1 重视高危因素,积极消除诱因。对于心肌梗死、再梗、扩张型心肌病、夹层动脉瘤、左室射血分数低于30%、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等高危患者,护士应加强心电监护,及时发现和处理致命性心律失常、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避免饱餐、便秘、精神紧张等不良诱因刺激。

3.1.2 及时发现猝死先兆征象,讨论中我们总结出患者出现顽固性胸痛、血压动态降低、出汗不止、惊厥发作、心电图有动态改变、尿量急剧减少,电解质紊乱,护士应警惕猝死先兆征象,同时发生的先兆征象越多病死率越高[1]。

3.2 提前做好抢救物品、药品的准备工作

尽快建立静脉通路,备齐常用抢救药物和仪器,对于高危患者,将除颤仪、抢救车备于床旁。

3.3 提高专科护理抢救能力

除心电图知识外,CCU各种危重症护理专科内容很多,心脏电复律、机械通气、中心静脉压测定、心脏临时起搏器、主动脉球囊反搏以及各种输液泵、微量泵的使用,CCU护士必须掌握并熟练运用。CCU护土专科能力的提高大幅度提高抢救水平。

3.4熟练掌握“2005国际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规范抢救流程,对心电监护示致命性心律失常或突然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的患者,护士在短时间内作出判断,应强调“首先求救”的呼救原则,护士立即徒手心脏按压,给予按压频率100次/分,心脏性猝死患者一般先心跳停止,复苏早期,单纯的心脏按压足以维持机体基本通气要求,人工呼吸可稍后进行.同时心脏按压虽不能直接恢复正常心律却能为早期除颤奠定基础,研究表明70%~80%左右的心脏猝死患者为室颤,自行转律者较少,早期电击除颤是唯一有效的手段。每延迟一分钟成功率下降7%~10%[2]。

3.5 抢救人员合理组织分工

抢救时护理方面由护士长负责安排,护士长不在场时指定专人负责协调和分工。①专人记录口头医嘱,并记录病情变化。②专人抽药、专人推药、专人填写抢救记录[3]。③呼吸道应由专人管理,及时吸出呼吸道分泌物,同步进行,互相配合,严格执行抢救中口头医嘱的查对制度。

3.6 加强与患者、家属及同病室其他患者沟通

凡进入CCU的病人,由于病情需要建立多条治疗通道,加之陌生的环境和各种监护仪器的报警声音,均加剧患者的紧张与濒危感,几乎不可避免地出现精神紧张,情感低落这种情绪状态常常伴有生理性血压升高和心率增快,加重心肌缺血,所以我们CCU护士要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消除其焦虑情绪,对患者的细微的心理进步及时给予赞扬和鼓励,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4]。为了让家属放心和安心,病房应设立家属休息室,保证病人和家属及时取得联系,每天上午由管床医生与家属汇报病人的病情。17:00~18:00点进行家属探视。护士以亲切和蔼、沉着冷静的态度、熟练的操作、有序的安排,给病人以安全感,同时做好基础护理与生活护理,增加舒适感并减少痛苦,使患者得到呵护和尊重。患者家属由于对患者突发疾病预后的担心,对抢救时一系列侵入性医疗操作缺乏理解,以及治疗费用等因素出现焦虑情绪,往往是医疗纠纷的根源[5]。医生和护士应耐心听其倾诉,理解其心情,耐心解释,取得家属的理解和支持。而抢救过程对同室的患者更是强烈的不良精神刺激,易造成其紧张不安的情绪,甚至加重其病情,尽量拉上床帘,让其他患者有一个相对安静、安全的空间,抢救过程中医护人员保持沉着冷静,有条不紊,避免大声议论引起其他患者的不安。所以在抢救过程中我们避免家属在场。

3.7 及时整理环境,保证抢救后续工作的进行

当班护士要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及时补充抢救物品、药品,归类固定放置便于取用,保持环境整洁有序,为下一班次抢救做好准备工作。

3.8 改善CCU工作环境,提高抢救效率

讨论中我们发现抢救过程中有些抢救物品、药品取用不方便。实施“五常法”让护士参与病房管理,通过日常工作中“常组织、常整顿、常清洁、常规范、常自律”实现人、物、场所在事件和空间上的优化组合[6]。例如:抢救车内的药品、物品的种类和数量由于全院统一摆放,不适合CCU专科疾病的抢救需求,因此根据专科特点进行适当调整,为抢救患者创造便利条件,赢得宝贵时间。

3.9 指导CCU病人的饮食

急性心肌梗塞病人进食过多时可诱发心绞痛并增加心肌耗氧量,不宜进食过热过凉的食物,以免诱发心律失常。因此CCU病人(4~24h)通常仅摄入流质,病情稳定时才准许进软食,这对于需采取紧急治疗措施如血管内成型术的病人是非常重要的。现代资料显示:“把每日餐量分成六小份是最理想的”。

3.10 用药监护

CCU病人病情重,用药复杂。护士应熟知心血管常用药的作用、用途、毒副作用、配伍禁忌,严格执行医嘱,静滴时不可外漏,严格按要求调整滴速,观察疗效,详细记录到护士记录单上。如使用硝酸甘油、利尿剂、利多卡因等,了解疼痛是否缓解,室性心律失常是否改善,尿量是否增多等;心梗患者如使用吗啡止痛,观察疼痛是否改善,有无呼吸困难;使用洋地黄类药物时,观察心率是否减慢,有无复视、心律失常、胃肠道症状等中毒症状。

4 结果

开展死亡病例护理讨论后CCU护士的抢救技能明显提高。通过护理部和科室质量管理员不定期检查,定期组织理论考试,操作技能考核,护士长日查房等进行综合评分。理论考试着重于心内科急救护理知识;风险预警能力主要考核护士对病情的观察、心电图知识和各种监护仪的使用与观察;抢救技术除心肺复苏、静脉穿刺技术(包括留置针、中心静脉穿刺)、输氧、导尿、吸痰外还着重考核心电监护仪、心脏电复律、机械通气、中心静脉压测定、心脏临时起搏器、主动脉球囊反搏以及各种输液泵、微量泵的使用等;病房管理包括危重病人护理与管理、急救药品的配备与使用、护理文献书写、收费核查及医嘱执行、消毒隔离、护理安全与健康教育等。考试考核计分以参考人平均分数为准;病人满意度以问卷形式对出院病人进行调查。

通过死亡病历讨论,科室护士的理论考试、风险预警能力、抢救技术、病房管理、病人满意度等各项考核指标均有显著提高(见表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开展死亡病例护理讨论前后一年的护理考核和护理质量比较(分)

5 体会

5.1 死亡病例护理讨论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好形式

我科毕业5年内的护士占50%多,缺乏临床经验应急抢救能力不足,在每次讨论中,年轻的护士常常意识到课本上所学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从而激发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查阅文献资料,丰富临床经验。

5.2 培养CCU护士病情观察和预警应变能力。心脏性猝死(SCD)是最难以预料的心血管事件,通过组织死亡病例护理讨论,我们归纳了可能发生SCD的患者和先兆征象培养了CCU护士对心血管突发事件的预见能力。所以,CCU 护士应特别注意每一新情况的出现,善于判断,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5.3 有利于抢救技能的不断提高,通过每次的讨论分析找出抢救过程中护士急救技术操作方面的不足,有针对性的加强培训,我们结合病例学习“2005国际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对恶性心律失常的识别、判断,心肺脑复苏术、电除颤、气管插管、人工呼吸机的应用进行培训考核利于抢救中发挥作用提高抢救成功率。例如:CCU一例心肌梗死的患者突然意识丧失,心电监护示室颤,值班护士立即呼救并同时除颤,及时抢救了患者的生命。

5.4 有利于发现护理缺陷,除技术方面的问题外包括管理、服务方面的不完善,通过讨论我们提高了认识,完善了CCU相关的管理制度,护士的管理协调能力也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

5.5提高了护士的自我保护意识,避免护理纠纷。抢救过程紧张急迫,护理人员往往注重急救,而对抢救记录不够重视,为护理纠纷埋下了隐患。护理记录是具有法律效应的医疗文件,在实行举证倒置的今天,完善抢救记录,对护理人员有保护作用,避免护理纠纷或在护理纠纷时不处于被动地位,而客观的抢救记录也是保护患者合法权益的依据[7]。通过护理讨论,护理人员能从法律的高度认识到护理职责,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完善抢救记录书写。

5.6 提高了管理者对下属护士业务水平的了解程度。 护士畅所欲言的讨论中透示了其护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及其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护士长可更确切地了解护理工作中的缺陷和薄弱环节,了解下属的不足与长处,有针对性进行培训或进修,有利于流畅管理工作 。

总结:通过开展死亡病例护理讨论,训练和培养了护士用护理程序为患者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了整体护理模式及临终关怀模式的开展。日本石川馨教授指出:在质量管理活动中调动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的无限能力,创造尊重、充满生气和活力的工作环境,有助于提高企业素质[8]。通过各种培训改善了CCU的环境,物品井然有序,全员素质普遍提高,给患者创造了一个可信赖的环境,使患者对入住CCU增加了安全感。

参考文献

[1] 赵平凡,杨书香,罗希芝.68例心脏性猝死的临床观察[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14(1) :77.

[2] 黄爱珍.心肺复苏新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2):126.

[3] 柴湘平,吴祖林.抢救人员的组织分工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J].Chinese Critical Care Medicine,2003,15(8):504.

[4] 杨晓云,王蕾,张利梅.CCU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新医药,2003,2(4):88.

[5] 吕志红,刘敏.影响危重病人家属焦虑因素的分析[J].护理研究,2003,17(8):933.

[6] 陈书盈.CCU实施“五常法”规范管理的实践及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06,6

[7] 胡敏,王敏,李玉梅.通过病例讨论有效规范临床护理行为的探讨.上海护理.

第6篇: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范文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8)5-0076-02

人工心脏起搏器置入术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随着电子工艺技术的不断发展,更多用途的生理性起搏器置入比例逐年增加,作为一种创伤性治疗,其并发症也十分常见,严重的并发症往往影响病人的预后,甚至危及生命, 据文献报道人工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8.2%~17.42%[1],因此,正确地认识起搏器,是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并向患者宣教的保健知识内容。

1 临床资料

我科2006年1月~2007年12月共收治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病人63例,男性37例, 女性26例,年龄 43~86岁;手术方式为,4 例采用左锁骨中外1/3 处穿刺左锁骨下静脉并设置囊袋,59例采用右侧,手术成功率100%。

2 起搏器术后常见并发症

2.1 与起搏系统有关的并发症:

2.1.1 电极移位及导线断裂 多是由于电极位置不佳与心内膜接触不良的结果。

2.1.2 起搏系统故障 起搏线路不良、电池不足、连接故障、绝缘损害、电极移位及患者本身心脏低信号、高阈值均可引起起搏失效或心律失常。

2.1.3 人工心脏起搏器综合征 患者出现心慌、血管搏动、头胀、头昏等症状。

2.2 与患者有关的并发症

2.2.1 心律失常 可由于电极移位、心内膜感染、起搏器故障及性能不同等原因所致。日常生活中起搏器受外界电磁场干扰时也会引起心房或心室触发型起搏器误被外界信号触发而引起心动过速。

2.2.2 感染及皮肤坏死 局部感染可因埋藏囊腔积血、炎症感染脓肿形成,全身感染较少见。皮肤坏死多发生于术后早期,消瘦的病人更容易发生。

2.2.3 心功能减退 如果患者原来就患有缺血性心脏病、心肌病、心功能比较差,这些疾病并不随着安装起搏器而消失,反而有进一步加重的可能。

2.2.4 肢体功能障碍 术后由于患者过度约束肢体活动,长此以往,引起肢体肌肉废用性萎缩,关节韧带粘连,影响正常的肢体功能。

2.3 导致并发症常见原因分析

手术操作粗心、动作粗暴、术中止血不彻底、手术前后不合理使用抗凝药、术后局部压迫不当等原因均可导致血气胸、囊袋血肿、心肌穿孔等并发症;术中无菌操作观念淡薄、术后伤口渗血未及时处理、术后未及时合理使用抗生素等是造成切口感染的关键因素;术后不按医嘱休息制动和起搏器型号不匹配是导致起搏器电极导线损坏、滑脱、移位的常见原因。

3 预防并发症的护理要点

根据上述引发并发症的常见原因,结合临床具体情况,我们应在以下几方面加强护理:

3.1 安置起搏器的前3天应停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抗凝药,特别对静脉压高者,在手术后2个月内亦不宜应用。

3.2 术后做好穿刺部位的严格加压包扎,0.5~1kg盐袋局部压迫止血6~12小时,压迫部位应在切口下方囊袋上面不是在皮肤切口缝合处,以确保压迫位置准确无误。

3.3 术后平卧休息1周左右,严禁侧卧及术侧肢体外展和抬高过肩的活动,以预防起搏器电极滑脱,移位。

3.4 术后严密观察切口局部皮肤颜色、温度有、无渗血及红、肿、热、痛等感染体征,认真做好床旁交接班。

3.5 术后次日换药1次,常规使用抗生素3天,并观察皮肤色泽及局部有无血肿,渗血,渗血较多应放置引流条或局部定时用红外灯照射,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快组织愈合,利于吸收和组织生长[2]。

3.6 加强饮食护理 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饮食、促进伤口愈合,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大便而引起起搏器电极滑脱、移位。

3.7 强化出院指导和随访工作 安装起搏器的患者,应制定详细的健康宣教计划,教会病人及家属掌握自我维护和应急措施,包括:防止高电压,强磁场对起搏器的影响,保持200cm的有效距离,如磁共振、手术电刀等,正确安装家用电器设备,接地要可靠,以避免周围形成高压磁场,强磁波或发生微波泄漏等对起搏器造成严重干扰[3],危及病人生命,术后随访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置入起搏器最初半年内,应每月检查1次,评估起搏器效果及病人症状改善情况。第二阶段是置入起搏器半年后,如病情稳定可3个月或半年随访1次,检测起搏器功能,调节程控参数,使之保持最佳状态,第三阶段是预计快到起搏器电池寿命耗竭时,应加强随访,可每月1次,每次随访都应详细记录所有检查结果并妥善保存。

总之,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置入术挽救了无数患有缓慢心律失常病人的生命,但是,由于手术前后的疏忽或处理不当所致的并发症反而会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甚至生命危险,增加其经济和精神上的负担。所以,我们不仅要做好病人的术前,术中的各项准备和配合工作,还要做好术后病人的各项观察和护理工作,以最大限度的减轻病人痛苦,促进其早日康复延长生命,提高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 方颖,吴立荣,陆光华等.人工心脏起搏器安置术并发症及其防治[J].贵州医药,2002,26(2):132.

第7篇: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范文

【摘要】通过对63例患有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观察,掌握了心力衰竭发作前的先兆,争取主动,保护心脏的最低代偿功能。从而达到了预防心力衰竭发作的目的。

【关键词】心力衰竭 临床观察

心力衰竭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危重病症。主要指心脏在心肌病损伤或长期负荷过重的病因的作用下,心功能发生改变,心肌收缩力减退,不能通过各种代偿机理将静脉回心血液充分排出,从而不能适应全身组织代谢的需要而发生一系列临床病症和体征的全身病理状态,严重威胁着病人的生命。其结果有两条:一是可回逆性,二是不可回逆性,要达到前者的效果,除了保护心脏功能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掌握心力衰竭发作前的先兆,争取主动,保护心脏的最低代偿功能,达到预防心力衰竭发作的目的,我科对心脏病患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63例均为心脏病患者,其中风湿性心脏病18例,高血压性心脏病31例,肺心病8例,其它心脏病6例。

2 临床观察

2.1 诱发因素 心力衰竭的产生有它的“基本病因”和“诱发因素”,基本病因是各种心脏病的本身,往往不容易消除,但心力衰竭的诱发因素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而且许多心脏病人发展为心力衰竭,主要是一些诱发因素所造成的[1],因此在临床观察时只要掌握这些诱发因素,除了预防并能控制心力衰竭的发生,常见为:①感染,②体力劳动,③情绪激动,④心律失常,⑤妊娠与分娩,⑥输液过量或过快,⑦钠盐摄入量过多,⑧洋地黄类药物应用不当等。4例因感染诱发了心力衰竭经控制后病情平稳。

2.2 胸闷,呼吸加快(气短);呼吸困难是左心衰竭最早和最常见的症状,为肺淤血和肺顺应性降低而致肺活量减少的结果[2],最初发生在重体力劳动时,休息后缓解。随着病情的进展,休息时也可出现胸闷气短,常夜间发生,患者突然胸闷气短而惊醒,立即坐起,呼吸困难可逐渐缓解。时间可长可短。因此在巡视病房时应仔细观察,询问有无胸闷气短,只要发现一点可疑症状都不能排除心力衰竭发作的可能性,做好护理记录,以便及时与医生联系,尽早处理,预防心力衰竭的发作。有5例,经过及早处理未发生心力衰竭。

2.3 咳嗽,咯血痰:咳嗽是心力衰竭的早期常见症状,常出现在心力衰竭其他症状之前,以夜间平卧时为重。因夜间平卧,静脉回心血量增加,隔肌上升,肺活量减少,加之夜间迷走神经张力增加。由于心肌收缩力减弱,不能将左心的血液全部射入主动脉,产生左心房淤血,肺静脉肺泡毛细血管均充血,气体交换困难,故而咳嗽气短,进一步加重了肺动脉高压,支气管内膜微血管破裂,咯血痰。诊疗和护理病人时,仔细询问咳嗽的性质,时间和程度。提醒病人将痰液留下,以便观察。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早期诊断和治疗。有3例患者,但未出现心力衰竭。

2.4 心率和心律:急性心力衰竭前有一个明显或不明显,持久或短暂的心脏代偿过程。心动过速就是其中一种。患者常主诉近日心跳或活动后加剧,不得不停止活动。由于心率太快,心脏充盈不足,每博输出量就减少,心脏工作量加大,仍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的需要时,则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心脏病患者突然出现心律失常如室上速等均可诱发心力衰竭。因此观察病人时要做到“一心”,“四勤”是必不可少的。即细心:护理过程中做到细心观察病情变化,不要放过任何可能发生心力衰竭的先兆症状。眼勤:则注意观察病人的面色,表情。嘴勤:即经常询问病人有无心前区不适或疼痛等症状。手勤:随时检查病人的心率心律,熟练掌握心电图的操作和诊断,及时,准确收集第一手临床资料,提供有意义的信息。腿勤;及时与医生联系,做到密切配合,以达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曾有3例出现室上速经治疗未发生心力衰竭。

2.5 头晕,乏力 因心力衰竭早期,心脏代偿功能已开始失调,心博量,心排量,心指数均减低。使全身各组织血液灌注量减少,脑血流量减少,常导致患者头晕,甚至短暂的晕厥。四肢灌注量减少,导致疲乏无力。故心脏病人出现严重的乏力,头晕常提示心力衰竭早期。

2.6 体重增加 右心衰竭最常见的特征是浮肿。早期可出现体重增加。主要是静脉回流量减少,静脉压升高,所以心脏病患者虽无浮肿,但有体重增加应考虑心力衰竭先兆。常规记录24小时出入量,每周测体重2次并记录。

2.7 夜尿增多 心力衰竭时每日尿量的多少是心脏功能有无改善的指征之一,夜尿症也是常见的症状。由于心力衰竭时,白天肾血流量降低,以供主要器官保持较为充足的血液供应,病人常出现水肿。而夜间卧床时,肾血流量相对增多,皮下水肿的液体部分被吸收,故而排尿量增多。这就是心力衰竭患者饮水与排尿量呈分离现象的结果。心脏病人一但有夜尿增多或体重增加是心力衰竭的早期征象。

2.8 其他症状 如上腹饱胀,恶心纳差等常是右心衰竭引起胃肠淤血的表现。另外,脑严重缺氧时,可表现紫绀,嗜睡,神志错乱等精神症状。因此在观察时除了掌握典型症状外,还应掌握非典型症状,把心力衰竭前的每一个症状可视为心力衰竭的先兆,争取主动,达到早诊断,早预防。

总上所述,只要积极去除并治疗诱发因素,临床仔细观察,掌握心力衰竭发作前的先兆症状,争取主动,就能控制心力衰竭的发生。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损伤和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赵爱珍 护理中应如何防止心力衰竭诱发因素,护理医学问答,1983(118~119).

第8篇: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范文

中图分类号:R45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_816X(2011)05 _0411_02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1.05.36

近年来,心血管并发症在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的患者逐年增多,而透 析中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亦较平时显著增加,严重者可以导致透析患者死亡。本文对36例患者 透析时心律失常的观察和护理对策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搜集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在我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36例患者,其中男 22例,女14例,年龄27~73(42.58±11.36)岁。原发病有慢性肾小球肾炎17例、糖尿病肾病 9例、多囊肾3例、高血压肾病4例、狼疮性肾炎2例、血管炎1例。血透时间为1个月~9年。

1.2 方法:

1.2.1 透析方法:采用Fresinius4008B型和金宝AK_95透析机血透,常规碳酸氢盐透析液透 析,每周2~3次,普通肝素或速避凝抗凝。

1.2.2 监测方法:重病患者采用床边心电监护,一般患者透析过程中定时或出现胸闷、心 悸、气促、头昏等相关症状时,给予心脏听诊,发现心律失常,立即行床边心电图检查,同时 抽血化验血钾、钠、钙、镁等离子浓度。

2 结果

2.1 36例透析患者共透析2952例次,其中237例次(8.03%)发生心律失常,心律失常类型:单 纯室性期前收缩79例次,房性期前收缩48例次,窦性心动过速40例次,窦性心动过缓15例次,室 上性心动过速16例次,心房颤动13例次,交界区期前收缩6例次,房室传导阻滞5例次,室性期 前收缩合并房性期前收缩6例次,频发室性期前收缩伴短阵室性心动过速4例次,心房颤动伴 室内差 异性传导3例次,房性期前收缩伴交界性逸搏2例次。心律失常发生于上机后2.0小时以内者8 4例次(35.44%),2.0小时以 后者153例次(64.56%)。

2.2 心律失常与超滤量的关系:本组资料显示:随透析超滤量增加心律失常发生率增高,超滤小于2.0kg者发生率为2.86%(35/1222),2.0~3.0kg者发生率为8.74%(118/1350) ,3.0kg以上者发生率为22.11%(84/380)。

2.3 处理及转归:发现心律失常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如仍不能缓解,则酌情给予 抗心律失常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给利多卡因,房性心律失常给异搏定。结果大多数患者能达 到预期透析治疗目标,仅6例次患者提前30~60min结束透析治疗,无因心律失常造成透析 中死亡的病例。

3 护理

3.1 病情观察: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病程常较长,长期的尿毒症毒素刺激、高血压、贫血 及营养不良等因素,使部分患者在血透前即伴有心肌病变,其心电活动也不正常,故不易耐 受透析中发生的内环境变化,易诱发心律失常。因此透析过程中应严密观察病人临床表现,经常询问患者的自我感觉,观察神志、肤色、活动,每15~30min监测记录1次生命体征,危 重患者床边心电监护,做到早发现、早处理。一旦患者出现剧咳、心悸、胸闷、眩晕、出汗 、抽搐等症状,或心电监护示有心律失常情况,应立即给予吸氧3~5L/min,减慢血流量, 停止或减慢超滤,床边心电图检查,并检测电解质。

3.2 心理护理:血透过程中心律失常发作时,医务人员需保持镇静、操作熟练、忙而不乱 ,使病人产生信任与安全感。用病人能够理解的词句和方式简明扼要地解释疾病过程与治疗 配合,将监护仪的报警声尽量调低,以免影响病人休息,增加心理负担。

3.3 分析原因消除诱因:

3.3.1 透析过程中由于体外循环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过多超滤引起低血压,是诱发心 律失常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组资料显示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与超滤量成正比,与李江等[ 1]研究一致。因此加强宣教,控制患者体重是减少透析过程中发生心律失常的重要措施 之一。要求患者两次透析间期体重的增加在干体重的3~5%,无尿患者以干食为主,避免进 食稀饭、汤、面条等流质及半流质,尽量不喝水,若口渴难忍可呷一口开水漱口。每天食盐 的摄入量控制在1~2g,禁吃腌制品,以减少口渴与水钠潴留。对欠合作者,一定要反复宣 教,说明限制水钠摄入的重要性,耐心劝说,同时取得家属的支持,并介绍成功的实例激励 患者,使其逐渐适应。每次透析前设置超滤要精确,认真仔细观察患者容貌、皮肤、精神状 态的变化及衣着增减情况,及时修正干体重,以避免干体重设置过低而过多超滤,对老年及 原已合并心血管病的患者尤其要重视。必要时可在透析中后期给予吸氧,放慢超滤,以免因 低血压、低血氧饱和度而诱发心律失常。

3.3.2 透析过程中电解质平衡的不断变化是诱发心律失常的另一重要原因。透析液的使 用应尽量做到个体化,应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合理选用不同钾钙浓度的透析液,有利 于防止心律失常并发症的发生。

3.3.3 透析治疗时间或治疗剂量不足也是心律失常发生的原因之一,Bleyer AJ等[ 2]报道维持性HD患者隔2天长达68小时的间歇期较隔1天间歇期为44小时的猝死发生率增 加。许多研究[2,3]认为增加HD剂量是有益处的,还能预防猝死,将每周透析次数 增加到4次以避免长达68小时的间歇期,能明显减少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用通俗易懂 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病理、生理,血液透析的原理、作用,强调透析 充分的重要性。鼓励患者严格按医嘱规律透析,并根据病情随时调整透析计量,以达到充分 透析。本组有5例患者增加到每周4次透析,8例患者改血液滤过每周1次后,自觉症状明显好 转,无心律失常发生。

3.4 生活指导:慢性肾功能不全病人常合并较严重的营养不良及贫血,导致对透析的耐受 性进一步降低,故应及时纠正病人的营养不良和贫血,鼓励病人进食生物效价高的蛋白质, 如牛奶、瘦肉、鸡蛋、鱼等富含氨基酸的食物,摄入足够的热量,按医嘱使用促红细胞生成 素,必要时输新鲜血、白蛋白、脂肪乳及水溶性维生素,微量元素等,以提高其免疫力。避 免进食含钾高的食物如香蕉、橘子、菇类等新鲜蔬菜水果。根据环境条件和自身状况选择合 适的运动项目,如打太极拳、散步、健身操、慢跑等,每周3~5次,每次20~40分钟,避免 剧烈运动,并保证充足的睡眠,以改善患者的体力和耐受力。

综上所述,心律失常是血液透析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之一[4],在血透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加强监护,及时发现心律失常 并正确识别原因,及时采取措施,积极治疗患者合并的心肌病,及时处理电解质紊乱和酸碱 失衡、个体化使用透析液、控制体重、减少超滤、充分透析是防治该并发症的主要手段。

参考文献

[1]李江,王蕾,徐敏,等.维持性血液透析中心律失常相关因素的探讨[J].新 疆医科大学学报,2006,29(8):704-706.

[2]Bleyer AJ, Hartman J, Brannon PC,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sudden death inhemodialysis patients[J]. Kidney Int,2006,69:2268-2273.

第9篇: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范文

胃癌手术后患者由于心理准备不足,消化功能减弱,自理能力缺陷,功能恢复慢,病人常有焦虑、恐惧。而常规的护理已经满足不了病人的心理需求。为了提高护理质量,提高病人的满意度。我科根据胃癌手术后患者人的特点和病情实行个体化护理服务,即评估、计划、实施、修改,追踪评价的一个动态、循环的护理过程。2008~2011年人我科共收治胃癌手术后患者病人62例,男35例,女27例,年龄在60~85岁。入院后制定个体化护理服务计划,采用个体化护理服务对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导如下:

1 体化护理服务的意义

个体化护理服务就是针对每个病人实施的护理,重视每个病人的特殊性。老年人的心理状况因生理健康状况、家庭、社会环境、个人素质、文化修养和对自身疾病的认识程度而存在差异。针对老年病人的特点,同是胃癌手术后患者给予不同的个体化护理对策,因人而异的实施护理。掌握相应信息,解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多给予关心、安慰,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产生信任感、安全感,以最佳的心态接受治疗。

2 个体化护理的方法

2.1责任护士对所负责病人首先要进行沟通,评估病人的神志、、躯体活动度、营养状况、原发疾病、文化程度、饮食、睡眠等。制定个体化护理服务计划,内容包括疾病急性期的管理,心理疏导、缓解压力,疾病康复期的训练计划,不良行为的矫正,如限烟、限酒,饮食、睡眠的干预,还要进行生活干预,如运动,营养。

2.2在个体化护理服务计划的实施过程中,要分析出现的问题,评价计划中的不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责任护士要对计划进行补充修改,保证个体化护理服务计划是一个动态的、循环的过程。

2.3护士长作为管理者,要对责任护士制定的个体化护理服务计划与护理效果进行评价,追踪计划的落实情况和护理效果的反馈。从查房或征求意见中了解个体化护理服务计划的效果,并进行督导检查。

2.4术后化疗药物的个体化护理:

2.4.1黏膜皮肤反应和脱发护理 化疗药物都会引起脱发,化疗时应充分估计患者为此所产生的心理负担,化疗前做好解释工作,让患者对此有心理准备,并强调脱发是暂时性的,让其明白停止化疗后多数患者的头发能再生。出现脱发者可以使用假发,协助患者选择假发、围巾、帽子等饰物以增进患者自尊,同时要和家属说明,取得家属的配合。护理中注意保持床铺清洁,随时扫净落发,以消除对患者的不良刺激。

化疗药物常使口腔黏膜发生溃疡,严重者影响进食。因此要定期检查口腔,做好口腔护理,注意口腔卫生,每日饭后及睡前应刷牙漱口。如果刷牙疼痛,可改用棉签蘸1.5%双氧水为患者擦洗口腔,或者在药房出售的甘油中滴上几滴柠檬汁,再用棉签蘸上擦洗口腔,可湿润并保护口腔黏膜。有溃疡者局部涂锡类散等。如合并霉菌感染给予抗真菌洗剂和药物,鼓励患者多饮水减少咽喉溃疡。要特别注意卧床患者的受压部位,做好皮肤和褥疮护理。

2.4.2 局部毒副反应的护理 任何化疗药物对组织都有一定损害。某些化疗药物对血管的刺激性很大,因此要熟练掌握穿刺技术,提高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加强无菌观念,经常巡视输液情况。

合理、计划使用静脉,选择血管弹性好、走向直、无瘢痕、无静脉炎、较粗直清晰的血管,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反复穿刺或拔针时造成血管损伤、渗漏、组织坏死。尽量保护好血管,化疗前应为患者长期治疗考虑,使用血管一般由远端向近端,由背侧向内侧,左右臂交替使用,因下肢静脉易形成血栓,除上肢静脉综合征外,不宜采用下肢静脉给药。穿刺血管时从小血管远端开始,经常更换输液部位,减轻血管和局部组织的损害。避免反复穿刺同一部位,推药过程反复抽回血,以确保针在血管内。根据血管直径选择针头,针头越细对血管损伤面越小,一般采用6号半到7号皮针。使用静脉留置针,由于其外套管柔软无尖,置于血管内不易刺破或滑出血管,可在血管内保留数天,便于静脉给药,可减少穿刺次数和液体外渗。药物稀释宜淡,静脉注射宜缓,注射前后均用2.0ml生理盐水冲入。当发生渗漏时,应立即停止注射。用硫代硫酸钠注射或生理盐水局部注射稀释。局部用利多卡因沿疼痛、肿胀区做环行封闭后涂氢化可的松软膏冷敷,也可用冰敷,配合硫酸镁湿敷直到症状消失。静脉炎发生后可局部热敷,按血管走行外涂氢化可松软膏或理疗。

2.4.3 其他毒性反应的护理 多数化疗药物对肾脏有损害。因此在化疗时需给予患者多饮水和记录尿量。阿霉素有心脏毒性可引起心肌病,需注意观察患者心功能情况和脉搏变化。长春新碱有神经毒性作用,因此要注意有无肌张力减退、肠麻痹等症状,及时对症处理。

2.5 其他 创造良好的病室环境保持病室内的整洁安静,为患者营造舒适、轻松的环境。要减少各种不良的刺激,关心体贴患者并及时为其解除痛苦,以促进患者内在防卫机制的建立,确保化疗的顺利进行。

3 讨论

3.1个体化护理服务密切了护患关系。护士评估病人,了解病人的心理,因人而异的实施个体化护理,根据病人的需求不同给予不同的护理对策,病人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提高。

3.2个体化护理为医疗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护理人员评估病人,了解病人的心理、生理、、躯体活动度、原发疾病、经济状况,制定个体化护理服务计划,及时观察病情,发现问题及时反馈信息。

3.3个体化护理有效地预防各种并发症,保障护理安全,提高护理工作质量。针对胃癌手术后患者的病情和需求进行护理,如饮食方面因人因病做好调整,以改善全身营养状况,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力。护士详细了解既往病史,密切观察,增加胃癌手术后患者的监护。正确指导呼吸功能锻炼。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