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师职称论文范文

教师职称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师职称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师职称论文

第1篇:教师职称论文范文

作为一个班级的管理者,此时,班主任就成了学生与任课教师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那么,如何才能做好协调工作,使班里学生和任课教师和谐共处、团结一致呢?我认为班主任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做好这一关系的协调者,作为班主任老师平时要多下功夫。

(1)学会正确树立科任老师在学生心目的形象。这就要求班主任平时要选择恰当时机赞扬科任教师,树立科任老师的正面形象,通俗一点说就是要给其他老师的形象加分。但是这种赞扬要注意坚持恰当合理原则。即在科任教师特长发挥充分的时候赞扬;赞扬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白科任教师的优点,树科任教师的威信;赞扬的方式要合适,可以选择集会活动时集体教育,也可以个别谈心。形式上,可以选择:①班会、集会、集体活动时介绍科任教师特长;②个别教育时;③引用学生赞扬科任教师的话,同科任教师交流,增强科任教师的成就感。

(2)及时鼓励教育学生。通过了解科任教师对班级及学生的意见和看法,调整学生学习状态,沟通、协调学生和科任教师关系。科任教师在分析学生方面有班主任不及的优势。科任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更能让班主任全面的了解班级的全体学生的特长。班主任可以借科任教师之力鼓励学生。首先,听取科任教师对个别学生及班级的评价,并把评价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调整状态;其次,在科任教师和学生有摩擦时,应教育学生主动认错,并传达科任教师对学生的积极评价,弱化矛盾;再次,在个别场合,可以引用任课教师的肯定评语,鼓励学生,向他暗示科任教师对她的赞许,增强其信心。

(3)为师生创造良好的教与学环境。班级环境因素使班级形象的重要内容,良好的环境会给科任教师带来一种心情上的轻松和愉悦,积极的心态便于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班级环境或形象的独特是相对的。比如纪律严明,学生讲文明懂礼貌,班干部交往能力强,学习气氛浓,这些是无形的;教室清洁,布置雅致,这些是有形的。这些因素都有利于班级的成长,也有助于任课教师激情的发挥。在班级管理中,要善于听取任课教师的意见,增强其参与意识,不能自己说了算,闭目塞听,否则会影响科任教师对学生的注意力和责任心。

(4)巧用节日与活动培养师生情感。一般科任教师与学生交往多限于课堂,孩子跟科任教师间的感情也不是很深厚。班主任应该从培养感情这个角度出发,从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两个方面,协调任课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充分利用各种活动来沟通科任老师与学生的之间的感情。比如教师节到了,让学生为科任老师献上节日的贺卡,还可让学生组织联欢,热情地邀请科任老师参加指导六一文艺汇演的节目,并安排适合各教师的节目,让师生一起开展活动,这种活动不仅能加深彼此的了解,而且容易建立起深厚的友谊。此外,班主任同科任教师也要经常沟通,向科任教师说说自己班的孩子的长处,帮助把师生感情的桥搭好。同时也要把班内一些小团体的情况,特殊脾气的孩子情况定期同科任教师进行交流。

第二,班主任要能够妥善处理科任老师与学生的冲突。

科任教师与学生之间难免会有矛盾,当问题出现时,班主任要注意妥善处理学生与科任教师的矛盾。既要维护科任教师的威信,也要让学生心服口服,不要产生怨恨与隔膜。科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比较复杂,有时可能完全是学生的错误引起的,有时也可能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教育方式不当而导致的。不管是哪一种情况,班主任都不应该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压制学生,但也不能为了讨好学生而公开批评教师或背后议论科任教师。而是要从多方面了解事实情况,了解矛盾产生的原因,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再开展工作。如上述案例,看上去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却说明了科任老师和学生的矛盾已经变复杂了。针对这样的情况,先不要双方在一起谈,而是分别谈,这样好让双方都能冷静下来。班主任可先代科任教师向学生道歉,说明科任教师说话方式不对,不该说让学生出去那样的气话。这样学生就能心平气和地与班主任交谈,然后再分析科任教师这样做的原因与目的,科任老师的出发点是为她好的,如果老师不管她,那才是对她的不负责任,只是在那样的氛围中说了不该说的气话。并告诉她科任老师之前对她的肯定和赞美。最后让他分析自己在这件事中处理的方法是否正确,这样学生也比较易于接受,引导学生主动向科任老师认错。当然要做好科任老师的思想工作,以免矛盾激化。在学生向科任老师认错的过程中,科任老师也会主动的说出自己的不足。这样不仅不会让科任老师丢面子,还会增进师生的感情,让学生欣赏老师。

第三,班主任应该主动邀请任课老师参与班级管理

有些科任教师对所教班级的基本情况不很清楚,对学生也了解不多,在这种情况下,就很难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手段,以适应学生的需要。因此班主任要及时、主动地与科任教师交流本班情况,才能使科任教师对学生个体和整个班级的各种情况了解更全面、更客观,切合实际,使工作更有成效。此外,经常与科任教师交换意见,了解学生上课的表现及学习的动向,认真听取科任教师对学生有关情况的反映和对本班工作的建议、意见。这样,不仅可以协调科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还可以通过听取科任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完善班级管理的方法与策略。因此多跟科任教师交流班级情况,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以上工作与科任教师不断取得联系,增进信任,进而形成工作上的合力,使班级教育教学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步,逐步使科任教师感受到和谐集体的工作优势,体会到与班级搞好关系

,才更有利于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这样,科任教师的积极配合和主动参与也就成为自然的事了。师生冲突是教育中的一种正常现象,不可能完全消除冲突,更不能压制冲突,因为压制冲突只能为下次更剧烈的冲突埋下隐患。因此,我们教师不但要建立看待冲突的正确观念,更重要的是要把冲突视为可解决的问题,注重师生冲突的协调。

第2篇:教师职称论文范文

1.实验教学体制过于传统,验证型实验过多

传统实验教学模式过于死板,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大多数是验证型实验(如:化工原理实验、PLC编程原理实验等),都配有相应的实验指导书,学生只要按照实验步骤一步步操作就能完成实验任务。这种毫无探究性的实验只能训练学生的基本动手能力,而其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具体的应用,更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和创新能力。调查中还发现,课表安排的个别实验没能落实。如化工容器设计实验,由于是在高压下进行的,实验室空间有限,存在安全隐患,故没能按计划开设,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

2.实验成绩评估体系缺乏激励性

目前的实验成绩评定基本上都是根据实验报告质量的优劣或者实验结果正确与否来决定,而忽视了实验的操作情况,不能促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积极思考。在完成实验报告时,只要参考实验讲义或者其他同学的实验报告即可,从而造成抄袭现象严重,实验效果下降。

二、实验教学改革的措施

目前,高等教育改革正在全方位深入进行。其中,实验教学改革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实验室则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建立创新意识、提高工程实验能力的重要实践基地。同时实验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科学求实的精神、严谨周密的工作作风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在提高实验教学地位的同时,要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学习知识、应用知识和创造新知识三个层次训练体系。还要对现行实验教学进行改革,丰富实验内容,改变实验教学方式,提升实验教师素质,在实验老师的指引下,让学生去积极思考、探索并动手完成实验,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具体改革措施如下:

1.完善传统的化工容器设计实验和无损检测实验

化工容器设计实验包括内压容器薄膜应力测定实验、外压容器失稳实验、内压厚壁容器爆破实验在内的三个经典实验。为能更好地配合此实验的进行,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已经配备对应的实验设备,只要做出具体的实验安全防范措施,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即可进行实验。无损检测实验形成了八个经典实验,即超声波测标准试块的厚度、超声波探测试件内的缺陷、超声波探伤仪探头的标定、涡流法测金属裂纹、涡流法测金属电导率、超声波与涡流法探测实验比较、渗透探伤和磁粉法对焊缝探伤。在建立无损检测实验室时按照实验项目配备相应的实验设备,即可开设此实验。

2.建立计算机仿真实验室

计算机仿真实验是通过软件对物理设备及实验过程的虚拟仿真,利用计算机及相应的模拟程序,通过人机对话界面和动画仿真操作来完成实验过程。计算机仿真实验能够完成电工电路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过程控制与DCS、过程装备传动控制等专业实验,弥补我们实验教学资源的短缺,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

3.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数量

综合性实验是运用已开设课程内容综合分析某一问题或现象的实验。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经过一定的分析思考和综合运用不同课程知识才能完成相关实验。通过实验,能够掌握不同设备的联合使用与操作,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知识应用与渗透能力。设计性实验是在学生明确实验目标的基础上,只为学生提供必需的仪器、材料,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亲自动手组装、操作仪器并完成实验报告的实验方法。在实验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方案设计,流程组装及测试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了他们上实验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其综合实验能力。压缩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的个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这是我们实验教学改革的趋势。

4.开设选修实验课程,实验室面向学生开放

开设选修实验课程,实验室面向学生开放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意义:

(1)将学生分散在不同的实验室,便于管理,实验效果也会相应提升。

(2)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一到两门研究性实验认真去完成。实验前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实验的效率,培养其综合应用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充分利用实验室设备资源。如实验室拥有的THSA-1型过控综合自动化控制系统实验平台,一共可以做26个实验,但由于实验课时有限,平时只开设6个实验,这就造成实验资源的严重浪费。

三、结束语

第3篇:教师职称论文范文

首先要明确,逻辑知识进入语文课,是一个课程论的问题。课程论视角,是讨论这个问题的最合宜视角。

逻辑知识进入语文课,从课程论的角度,大致有以下三个问题必须回答:语文课为什么需要逻辑知识?语文课需要哪些逻辑知识?逻辑知识以什么姿态进入语文课程?

一、语文课为什么需要逻辑知识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要回答:在何种意义上,语文与逻辑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提倡语文课要重新引入逻辑知识的同志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其论证过程似乎可以概括为这样一句话:语文与逻辑有关,所以就要学习逻辑知识。其实从学理上来说,这个推论不成立。它着眼于语文活动与逻辑的相关性。反驳的话只要说一句:语文活动与什么没关?因为语文活动与逻辑有关,所以要学逻辑,那是否意味着,在语文课中,凡是与人的语文活动有关的知识都要学?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语文课就变得没有边界了。我曾经论述过:取消语文课的边界,等于取消语文课本身。其理论上的荒谬性不言自明,实践上对语文课程建设和教学实施的危害遭人诟病久矣。

有的同志抓住了“思维”这一关键来立论。其论证过程是:语文课的目的是掌握语言;语言与思维合二为一,思维问题的实质就是逻辑问题;所以逻辑知识必须进入语文课。这个论证在逻辑上确实没有问题,三段论很全。在课程论上也是成立的:论证某一方面的知识需引进某课程,必须论证它对实现课程目标不可或缺。但是这个论证将逻辑知识进入语文课程的意义,限定在“思维”上,排除了逻辑对“思维”之外的内容的意义。于是每当人们在语文课的范畴内谈逻辑,就等同于谈“理性”,谈“抽象”,而把“语感”“文感”“情感”等重要的内容排除在外。这一论证对语文课的意义,正面意义和负面意义大致相抵。

逻辑对语文课的意义,关键不是“思维”,而在“语言”。语文课为什么必须要有逻辑知识?因为“逻辑学最初是作为圣书即‘神的语言’的解释”,换一句话说,逻辑最初即直接是以语言为对象的。论证逻辑知识为语文课所必需,不必借“思维”这一中介,不必以“思维”为桥梁。在语文课中,表达“思维”的语言需要逻辑,不表达“思维”的语言也需要逻辑。只要承认语文课以“语言”为核心,就同时承认了逻辑对语文课的意义是“不可或缺”。一句话:因为语文课要学语言,所以逻辑知识不可或缺。

这里,涉及对“逻辑”和“语言”两个方面的重新认识。我们先来谈语言。

过去,我们对语言的理解一直停留在“音义结合体”的认识层次上。直到20世纪中后期语用学的兴起,人们对语言的认识才开始有所突破。张静教授在《从语言的层面看语言教学的纲》一文中,提出了“语言的层级和平面”的概念。他说:“语言是一个多层级、多平面的符号系统。一般地说,语言有三个层级,每个层级各有两个平面。(1)语基(要素)层级,在这个层级里语音和语义是两个矛盾统一的平面;(2)语构(成分)层级,在这个层级里词汇和语法是两个相互制约的平面;(3)语用(交际)层级,在这个层级里语言的规范效用和艺术效用是两个相辅相成的平面。”①张静教授的这一论断,总结了20世纪下半叶以后人们对语言新的研究成果。其最核心的内容,是关于“语用(交际)层级”的论述。语言研究实现了从静态的研究向动态的研究转换,进入了静态研究、动态研究并重,落脚点在动态研究的时代。

正如一位逻辑学家在论述“自然语言(即我们说的语言——引者注)与逻辑的形式语言(即现代逻辑——引者注)的共通性”时所说的:“自然语言的句法学与语义学跟逻辑的形式语言的语法与语义具有一个共同的公理系统,它可以用来说明自然语言里句法范畴与语义类型的同态对应。因此说,语言学的研究应该是探索语言学与逻辑学里这个共同的公理系统。在这个系统里,既包含着正确思维的形式与规则,又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它远远比传统的语义学和语法学所包括的东西来得多,特别是包含着语言使用者的某种有意识的行为。”②在这里,所谓“正确思维的形式与规则”是指向“思维”的,而所谓“语言使用者的某种有意识的行为”,则指向思维之外语感、文感、情感的内容。于是逻辑研究突破了“思维”范畴而向“思维之外”转换,进入了“思维”和“思维之外”并重的时代。在语文课中,由于语言的关系,“思维”有逻辑问题,“语感”“文感”“情感”也有逻辑问题。因为“语言”的特性,逻辑实现了对语文课程内容的全覆盖。我把这两位学者的论述,以表格形式总结如下:

这两位学者的论述,揭示了语言与逻辑的对应关系,因此也成为逻辑知识应进入语文课的最有力的证明。我们在这里所说的逻辑知识,既包括传统的形式逻辑知识,也包括语言逻辑知识。形式逻辑知识对语文课程中“理性”“抽象”的目标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语言逻辑知识对语文课程中“语感”“文感”“情感”的目标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语文课需要哪些逻辑知识?这个问题的答案仍然不在逻辑学里而在语言学里。

在传统逻辑学(形式逻辑)和传统语言学里面,语言与逻辑是如何对应的呢?

传统逻辑学最核心的内容即概念、命题和推理。它们分别对应张静教授“语言的层级和平面”理论的“语基(要素)层级”和“语构(成分)层级”。这种对应关系可以描述如下:

在传统语言学理论视野里,只存在“语基”和“语构”两个层级,所以其逻辑学对应,也只有概念、命题和推理。概念、命题和推理只涉及思维,所以人们只在“理性”“抽象”的意义上来谈逻辑对语文课的意义。随着现代语言学的发展,语用概念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它们在逻辑学上的反映,即产生了所谓“语言逻辑”的研究。胡泽洪先生的一段话揭示了语言逻辑学与传统逻辑学的区别:“从古至今,从亚氏传统逻辑到现代数理逻辑,其直接研究对象都离不开语言,语言逻辑也研究语言,但它不同于传统逻辑与数理逻辑。……传统逻辑与数理逻辑只从语形或语义的角度研究语言,而语言逻辑则是从语用的角度对语言进行逻辑研究。”

那么,这种“从语用的角度对语言进行逻辑研究”包括哪些具体的内容昵?实事求是地说,语言逻辑学并不是一门十分成熟的学科,它是一门正在发展甚至可以说正在建设中的学科,其理论体系也在完善之中。胡泽洪先生主要是从“语言使用者”和“语境”的角度来思考的:“通过揭示自然语言的使用者与语言符号及其意义之间的三维关系来对自然语言进行逻辑分析,它要揭示在各种不同的语言环境下对语言及其意义理解的诸逻辑问题,它要联系自然语言的具体语言环境来揭示自然语言中的逻辑。”也有研究者把思维分为“认知性思维”和“交际性思维”。认知性思维研究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态,交际性思维则不仅研究概念、判断和推理,还要研究论证、反驳、说明、描述、抒情、问答、祈使等各种复杂的思维形态。如果说传统逻辑主要是研究认知性思维,那么语言逻辑不仅要研究认知性思维,还要研究交际性思维,从而把说明、描述、抒情、问答、祈使、感叹等范畴纳入到逻辑学研究的范畴。

下面我根据专家们的研究成果,从语文课程建设的需要出发,将已有的成果简单罗列如下,以窥其大略。

语境逻辑。这是迄今为止语言逻辑研究成果最为丰富的领域。其性质远远超出传统逻辑学“概念”“命题”“推理”所能涵盖的范畴。在“规范效用”意义上,语境是准确理解具体语句含义的逻辑前提,在“艺术效用”意义上,语境是语言表达效果的逻辑解释依据。胡泽洪先生说得明白:“自然语言逻辑语用分析的中心是揭示在各种不同的语言环境下对语言及其意义的理解的诸逻辑问题,它从逻辑的角度对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进行分析,揭示在不同的语境下理解与运用语言的逻辑方法。”不止一位语言逻辑学家断言:“逻辑语用分析的中心概念是‘语境’。”“语境”决定语言的含义和表达效果。那么,语境与语言各要素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在语言运用过程中,人们是怎么处理语境与语言要素的关系呢?处理这种关系的基本规则有哪些?这些,就是语言逻辑学要解决的问题。

交际逻辑。传统语言学是关于语言的内部研究,它不关心“语言使用者”。传统逻辑学与这种研究旨趣相适应,它也不关心言语交际意图与交际效果的逻辑关系。在传统语言学视野里,曹子建的七步诗确是好诗。但语言逻辑关于交际意图与交际效果的研究则告诉我们,这首诗是失败之作:本来曹丕就忌恨你的才能,这首“作得好”的七步诗不正应了曹丕的忌恨吗?相反的案例是崔巨伦,葛荣“闻其才名,欲用为黄门侍郎。巨伦心恶之”,于是在葛荣命其赋诗时,日:“五月五日时,天气已大热。狗便呀欲死,牛复吐出舌。”“从此自晦,获免。”诗是烂诗,但从交际意图和交际效果的关系来说,则是好诗。这种逻辑,即是所谓语用的逻辑。评价好的表达效果,关键不是语言本身的好坏,而是这种表达在实现交际意图上所起的作用。什么样的意图需要什么样的表达,什么样的表达能达到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这就是语言逻辑学要回答的问题。语言逻辑学这一部分的研究,频出新意,得出许多有趣的结论,令人耳目一新。

语义逻辑。现代语义学研究发现,语义包括言内之义与言外之义。传统语义学是只研究言内之义的,而现代语义学既研究言内之义,也研究言外之义。一般情况下,言内之义是通过概念辨析、命题组织和推论加以规定或明确的。而言外之义则通过另一番逻辑过程才有可能获得。这个逻辑过程即是所谓“预设分析”与“衍含分析”。应该说,在已有的语言逻辑研究中,这一部分是技术含量最高的研究成果。

所谓衍含,即从命题推导出来的语义,它包含在命题之中,但隐含着“躲”在命题背后。例如“约翰偷了三匹马”,至少包括以下衍含:

有一个叫约翰的人/约翰有偷到行为/约翰对三匹马做了某事/某人做某事/发生了某事……

这种衍含是从命题本身直接推导出来的,可以称之为“语义衍含”。还有一种直接从命题中推导不出来,但通过介入一些语境因素,可以推导出某些重要信息,这称之为“语用衍含”。例如加上“张三自己没有车,打的也不容易”等语境因素,我们可以通过“张三没赶上地铁”这个命题推衍出“张三可能要迟到”的命题。

语言逻辑学关于“预设”的研究对我们更有启发性。我们说出(写出)任何一句话都是有前提的。同样的话,前提不同,其含义也有所不同。例如在“久旱无雨”的背景下,“天下雨了”的意思是“庄稼有救了”,而在“连续的阴雨天”的背景下,“天下雨了”的意思是“今年的收成完了”。说话的人,要根据这个背景来对话,例如在前面那种情况下,甲:天下雨了。乙:庄稼有救了。在后面那种情况下,甲:天下雨了。乙:今年的收成完了。听话的人,听了前面那句对话,则意会到对话的前提是“久旱无雨”,换一句话说,就是从这一对话中听出了“久旱无雨”的信息。听了后面那句对话,则意会到对话的前提是“连续的阴雨天”,换一句话说,就是从这一对话中听出了“连续的阴雨天”的信息。简单一点说,正因为每一句都有预设,所以如果某一句话被说出,或者被认为是成立的,那么,同时它的预设也应该被接收,或者被认为是成立的。

语文教学,在许多情况下,学生不懂的并不是命题本身,而是不能通过命题推导出其衍含和预设。语言逻辑学则予以揭示。

三、逻辑知识以什么姿态进入语文课程范畴,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知识形态,二是知识的呈现方式。

语言学、文艺学、文章学是以语文课程的基础学科的姿态进入语文课程的。那么逻辑学以什么姿态进入语文课程呢?也以基础学科的姿态进入吗?我们先看当年“逻辑知识”是如何被驱逐出语文课程的。

逻辑知识在语文课程中的法定地位,是由所谓“八字宪法”(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确定的。实际上,这就是语文课程内容的八个知识模块。其特点是:

它们都是作为陈述性知识呈现的。

它们都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

课文常常作为这些知识的例证,简明地说,学课文的目的在学这些知识。知识是作为学习对象出现的。

它们既是课程内容,也是教材内容;既是教学内容,也是学习内容,且呈现方式也是一样的。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它们被冠之以“精神虚无主义”和“技术化”的恶名,以“淡化”“非体系化”“去中心化”的名义,驱逐出语文课程。客观地说,这种驱逐本身是可商榷的,甚至是武断的,但根本原因,恐怕与它们的知识内涵、知识呈现方式以及教学处理的缺陷密切相关。历史地看,这种驱逐利大于弊。现在有同志认为逻辑知识必须回归语文课,为了突出其重要性,要求将逻辑学列入语文课的基础学科。余以为过矣。逻辑知识回归语文课,要立足于兴利除弊。所谓“兴利”,即在语基、语构层面增添概念、命题和推理的思维训练,在语用层面强化语境、交际意图和言外之义等方面对阅读、写作的支持作用。而所谓“除弊”,则主要是指确保它不再滑入“精神虚无主义”和“技术化”的泥坑。关键是三个:一是知识类型,二是知识形态,三是知识呈现方式。

我们需要什么类型的知识?语文课是需要知识的。曾经有一段时间,人们实在痛恨语文课中的那些旧知识的无用和荒诞,赌气似的将知识从语文课中赶了出去。事实证明知识是赶不出去的,作为一门课程,知识始终是它的骨架。这既是事实,也有课程论的支持。知识要请回来,但是知识本身要除旧布新。首先要强调的是,语文知识,陈述性知识少,程序性知识多,元认知知识多。这是由语文课的性质决定的。逻辑知识是“向内”的知识,是关于人的内部活动的知识,所以它有更明显的“元认知知识”的成分。具体包括认知策略性知识、认知任务的知识和关于自我的知识。一句话,是关于自我是如何学习知识的知识。这正是逻辑知识的“反思”功能之所在。语文学习的关键在于,它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知识,它更需要学生知道自己是如何知道这些知识的,更需要学生有一个标准来判断自己到底是知道还是不知道,以及知道到什么程度,知道或不知道对自己意味着什么。这正是逻辑知识可以大展身手的地方。

我们需要什么形态的知识?逻辑知识本质上是工具性知识,即用来认识自己的认识的知识。我们学习逻辑知识,关键不在于知道这个知识叫什么,而在于可以用这个知识来反思我们的知识本身以及学习知识的过程。这和学习陈述性知识不一样,学习陈述性知识的关键是我们知道这个知识叫什么。陈述性知识有两个大类:一是事实性知识,一是概念性知识。它们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赋名”,即对某一对象赋予名称,然后记住并理解和运用这一名称。但元认知知识不是对对象的认识,而是对自身的认识,因此它不需要“赋名”,它指称的对象就在人的内部,因此重点不在理解“它指称什么”,重点在能否通过它来“反映”“评价”“调整”内部要素和运思过程。在语文课中,逻辑知识当然需要一部分明言化,但更多的是默会的知识,“能用”的知识。过去那种把各种逻辑学名词讲给学生听,让学生记住并理解的逻辑知识教学,作用不大,甚至有害无益。

我们以什么方式向学生呈现逻辑知识?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课程内容的陈述方式、教材的编撰体例和教师的工作话语,以及评价方式。大致说来,至少以下两个方面是必须予以考虑的。

逻辑知识在语文课中是独立的呈现,还是随文附议?独立呈现逻辑知识必将导致逻辑知识的系统陈述,弊大于利。一般来说,陈述性知识可以独立呈现,但程序性知识、尤其是元认知知识,独立呈现将使知识失去“功能性”而成为“无用知识”(虽然有意义)。功能性知识(为使用而存在的知识)必须有使用的情境、对象和必要。在某种情境下,某一任务需要使用到某一知识,否则该任务即不可完成,在这种情况下,知识才有“使用性”。在语文课中,逻辑知识随文附议是一种比较可行的呈现方式。特定的文本,其阅读或写作需要某一逻辑知识,这个时候,逻辑知识作为阅读或写作的支架予以提供,其特征是“随文现场提供,随文现场使用,用完即可”。

逻辑知识在哪个环节上进入?在课程标准里进入还是在教材中进入?是作为教师的本体知识还是作为学生学习对象进入?如果在课程标准里进入,又要分是写进课程目标部分还是写进课程内容部分。一共是五种情况,其意义是不一样的。我用表格概括如下:

如果逻辑知识是作为课程内容或学习对象进入语文课的,那么,这些知识是需要学生掌握的,即按照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要完成“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六个环节。但如果只是作为课程目标,即只要求学生“理解”“应用”,关键是会用即可。如果只是在教材里体现,则逻辑知识只是作为教学支架,即学生在完成阅读任务或写作任务时所需要的工具,“用了即可”。如果只是作为教师的本体知识,那么逻辑知识是在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时的一种思考问题的维度。总之,除了“课程内容”和“学习对象”,其他都是作为“教学性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有人译为“学科教学知识”)进入语文课的。

考虑到逻辑知识的工具性质,我郑重建议:语文课引入逻辑知识,还是作为“教学性知识”进入比较好!学生能用即可,就不必再增加学生的负担了。

①张静《从语言的层面看语言教学的纲》,《语文知识》1994年第4期。

②周斌武、张国梁《语言与现代逻辑》第8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③⑤胡泽洪《语言逻辑与言语交际》第12、10页,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第4篇:教师职称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知识社会是强调以知识为核心的社会,知识社会也是学习社会。在即将到朱的知识社会,成人教育要有新的策略,要改革成人教育的结构,注重发展农村成人教育,要建立学习型社区;成人学习具有了新的特点,要重视素质教育,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在知识社会中,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因为其自身的明显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的成人学习者的欢迎。这是海峡两岸“知识社会与成人擘习”学术研讨会所探讨的主要问题。

继2000年在苏州召开的“海峡两岸成人教育”学术讨论会之后,由江苏省成人教育协会和江苏广播电视大学联合举办的海峡两岸“知识社会与成人学习’“学术研讨会于2001年4月1日至4月2日在扬州举行。

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是:“知识社会与成人学习”。会议讨论的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知识社会的基本特征、知识社会与知识经济、知识社会与教育发展、知识社会与成人教育、知识社会与终身学习、知识社会与远程教育、知识社会与社区教育、知识社会与人力资源开发等。阳春三月,美丽的瘦西湖畔,来自海峡两岸的近百位成人教育、远程教育工作者聚济一堂,听取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于云秀教授(知识经济与中国电大教育的发展》、台湾成人教育学会顾问郭为藩教授《网络大学体制化的商榷》、台湾成人教育学会会长黄富顺教授(知识社会与成人教育》、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吴康宁教授(知识社会中“工作成人”学习的基本特征)等专题报告,并进行了大会交流发言和讨论、对知识社会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的新特点及发展趋势等大家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

一、知识社会的特点及其挑战

黄富顺教授在其主题报告《知识社会与成人教育》中详细分析了知识社会的特征、他指出,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知识社会,知识社会是强调以知识为核心的社会,其特征是:(1)知识生产的速度前所未有,崭新的知识充斥整个社会,形成知识的爆炸;(2)知识的寿命快速缩短,知识老化日益加速;(3)知识的传输迅速,取得容易,储存方便:(4)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5)知识型劳动者主导生产,他们不断开发脑力,激发创意,更新产品,提高品质,提升竞争力。

江苏成人教育协会会长、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校长陈乃林在《知识社会与成人学习》的专题论文中对知识社会的特征作了如下概括:知识社会是坚持以人为本及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协调发展的社会:知识社会是以知识经济为主体的社会;知识社会是以知识管理为纽带的社会:知识社会也是学习社会。

于云秀教授在专题报告中指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和智力为支撑的经济。知识社会的到来.也就是学习化社会的到来,它意味着学习意识的普遍化和学习行为的社会化.意味着终身教育体系的真正确立、意味着教育的社会化、民主化、国际化和个别化。这些无疑对传统的成人教育观念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二、成人教育的适应与成人学习的转型

成人教育如何适应知识社会以及知识社会成员的学习要求,是本次研讨会的丰要论题之一、黄富顺教授认为,知识社会成人教育的重点工作和策略是:(约倡导成人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2)推动成人自学的运动。要加强宣传和引导,唤起民众参与学习,激发成人自觉、主动地学习。(3)加强成人的在职进修与训练.增强他们获得、积累与转化知识的能力,进而激发其创造知识。(4)普遍提升成人的素养。(5)鼓励成人学会学习。(6)扩展网络学习。

江苏省成人教育协会副会长胡凤英明确提出了知识社会呼唤成人教育结构性改革的命题。她从办学体制的社会化、市场化,运行机制的社会性、灵活性.教育功能的多样化、服务性。教育手段的网络化、信息化。人才培训的本土化、国际化等方面阐明了成人教育结构性变革的主要任务。

江苏省成人教育研究室陈东瑜副研究员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阐发了我国为迎接知识社会到来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思路:一是按照学习化社会的要求努力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二是坚持“两基”重中之重和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努力为知识社会构建扎实的人才资源基础:三是充分发挥成人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四是教会成人学会学习,努力提高数字化学习能力。

不少专家关注到社区教育在知识社会成人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南京市玄武区社区教育委员会张利民的交流发言通过玄武区创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积极整合社区内丰富的教育资源。做到横向联合。纵向沟通。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资源的共有、共享的实践.介绍了建设学习型社区的做法:(1)廓清思路,加强社区教育理念的整合;(?)完善网络,加强组织资源的整合;(3)专兼结合,加强人力资源的整合;又})积极引导。加强物质资源的整合;(5)开展活动.加强人文资源的整合。

吴江市成人教育协会王建平探讨了城镇学习型社区教育问题二他认为,城镇学习型社区教育就是通过各种手段或形式,提高全体社区成员的科技人文素质和生存质量、促进城镇社区健康、有序发展的教育活动的总和。他分析了营造城镇学习型社区的障碍.井指出,开展城镇社区教育要注意加强城镇社区教育理论框架、管理体系、活动设施、网络队伍和经费给付体制的建设,推进城镇学习型社区的建设,适应知识社会的要求:

海门市教育局黄志豪则关注知识社会中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问题:他认为.目前,我国农村人口科技文化素质低的问题十分突出。远远一下能适应知识社会的要求。因而,必须重视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和创新。首先.要转变农村成人教育观念.实现由单一的成人教育思想向全方位、多功能的大教育思想的转变,由扫除青壮年文盲为主向大力培养农业骨干为主的转变。由教育部门独家经营的体制向一校多牌联合办学的体制的转变,由单纯的传授知识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转变.由传统的学校模式向三教统筹、农科结合的教育模式的转变。以迎接知识社会的到来:

知识社会的特性决定了成人学习在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学习方式等方面的转变。吴康宁教授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知识社会中“工作成人”学习的基本特征。他认为。知识社会赖以立基的知识是“客观性知识”。“工作成人”学习的“技术性”特征将越来越明显:知识社会赖以立基的知识是“准人性知识”.“工作成人”学习的“功利性”特征将越来越明显:知识社会赖以立基的知识是“开放性知识”.”工作成人”学习的’‘个体性、、特征将越来越明显;知识社会赖以立基的知识是“速变性知识:.“工作成人”学习的“全程性”特征将越来越明显。

个人要在知识社会中生存和发展,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因此.成人教育还要十分重视成人的素质教育,帮助成人提高素质.获得完满的发展。如何在成人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呢?镇江市广播电视大学校长祝诚教授在交流发言中提出:首先,要在成人教育中牢固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改变部分成人学习目的的直接功利性。第二,实施成人素质教育的理想模式是远程开放教育,其开放性、网络化的特征,使它可以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旨在促使每位学习者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第三,要正确处理好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第四,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第五、要在成人教育中开展创新教育。

知识社会以知识为核心,而阅读则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台湾师范大学林振春教授对知识社会中阅读能力的培养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他在交流发言中分析了知识社会的知识特性,把知识分为资料、信息、知识和智能4个层级;阐述了积累性阅读、理解性阅读、鉴赏性阅读、评价性阅读、创造性阅读、消遣性阅读、专题性阅读、发展性阅读、探测性阅读、实用性阅读、交叉性阅读等l1种阅读类型的不同特点和功用;提出了4种有效的阅读方法:01}4R法、SQ3R法、问题阅读法、十步阅读法;并认为,在知识社会中,有必要扩大阅读能力的范围,培养阅读能力应该包括阅读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4个方面。

三、远程教育、网络学习是知识杜会成人教育的最佳形式

在竞争激烈的知识社会,人们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对教育的需求、要求明显提高、而传统的教育,从教育理念、教育资源.教育内容、教育环境、教育方式等都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接受教育人群的学习的需要二随着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应运而生、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学习者的欢迎,尤其受到存在求学障碍的成人学习者的青睐。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教育以其自身明显的特点和优势,成为成人教育、成人学习的最佳形式。参加研讨会的代表对远程教育、网络学习在成人教育中的优势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于云秀教授分析了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情况,对知识社会中国电大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若干思考意见。他认为,首先,要加快办学体制改革,逐步实现计划经济体制下固有的办学模式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灵活办学模式的转变。第二,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第三,提供优质服务,保证教学质量。第四,广泛开展联合、合作办学,参与国际教育市场的竞争。第五,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把好教育质量的源头。第六,调整专业结构,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第七,充分发挥电大系统的优势,在竞争中以整体优势取胜。第八,加强远程开放教育的研究,用研究成果指导教学实践:

南通市电大如东分校缪新华探讨了县级电大在知识社会的作用问题,提出了知识社会县级社区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模式建设意见。他认为,县级电大作为县级社区学习中心、有中央及省、市电大作支撑,通过有选择地引进高校的优质资源.必将发挥学习资源中心、学法指导中心、学习信息中心、学习交流中心、学习评价中心和学籍管理中心的作用,并在知识社会成人学习中发挥重要作用。

郭为藩教授的主题报告探讨了网络大学体制化问题。他认为,在21世纪的知识社会,网络大学必定会有很大的发展。而目前网络大学还很不规范,教学品质参差不齐,开设的课程缺乏大学应有的多学科性,更重要的是、迄今为止网络大学尚未制度化。(1)在经济全球化、教育交流日趋颇繁的形势下,网络大学将率先实现跨国合作、成为国际大学的先声。所以,网络大学必须有一套具有公信力的制度,维持其应有的学术水准及机构规模二(2)网络大学必须有一套完整的数字图书馆或资源中心,有现代化的传播科技与教学科技设备,并拥有一支网络科技与传播科技的专业团队,配备相当人数的全时助理人员来支持繁重的教学辅导工作。(3)从成本效益的角度看,网络大学必须跟既有的大学合作,分享现成的师资与教学设施资源:在现阶段全部课程采用网络教学实为大多数学府力所未逮、所以部分科目采取其他教学模式,包括电视广播、面授、教学套装对教学品质并不见得有降低之虞。网络大学的起飞,尚需一段时间。

台湾中正大学成教系扬国德教授则在他的交流发言中,着重分析了欧美国家网络学习的应用与发展趋势。网络学习的优势明显:弹性学习的时间与地点;具有地球村与世界性的发展潜力;可以调适与应用不同的设备与资源;快速提供新发展的学习材料;容易更新内容与增加资料;以较低的成本就可以发展不受时空限制的有效学习方式,特别是提供师生之间很多的互动。欧美国家正在努力地运用这些优势,发展成人教育。就正规教育来看,提供网络教育的机构有4种模式:与传统大学结盟、纯粹的网络大学、传统的开放大学和传统大学的延伸。网络学习的设计有2种模式:单一模式,即全部为远程教育而设计,如英国等设立的开放大学;多元模式,即指一般大学机构在进行校园教学的同时提供远程教育课程,在美国、澳洲、加拿大、法国,瑞典等以已相当盛行。就非正规教育来看,各种公私立机构,特别是企业界.运用计算机网络,规划在职进修教材,提供超越时空的学习与练这种新兴的媒介,由于国际网络的普及与运用已成为未来工作与学习的时代趋势。

第5篇:教师职称论文范文

对于目前财务管理专业教师知识构成的分析,我们对部分同城院校进行了实地走访和咨询,对异地院校进行网络调研,了解各院校的办学特色、专业培养的变动趋势以及教师的主要研究领域构成。发现目前财务管理教师知识构成有以下特点:1.财务管理教师队伍中大部分老师主要研究领域是财务会计,初、中、高级财务管理,审计,税法……这些都是传统的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研究这些传统领域的在整个专业构成超过70%,而目前企业较为重视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等课程研究的专业教师较少,较为前沿的金融工具等课程专业教师几乎没有。2.目前高校大多是普遍强化了财务管理专业实践环节,其中包含财务与会计方面业务流程的技能训练并加强利用软件工具进行理财业务数据分析、诊断和决策的实训。有的还增加企业各职能和业务协调处理能力的训练,如ERP系统模拟实习、企业沙盘模拟实验等,但讲授这些新开设课程的主要是青年教师,缺乏经验,教学较为刻板,很多老师并没有实战经验,因此课程虽是实训课,但却脱离了实践谈实训。3.教师队伍中双师型人才比例较低,即便是取得注册会计师或中级会计师、高级会计师职称的教师很多也没有参与过企业实践,更多的还是掌握理论的会计知识,没有将会计、审计、财务管理、金融、财务分析相关专业领域融会贯通4.社会上对财务管理专业要求有一定的外语水平,特别是财务分析岗位,可是在我们对众多高校的了解中,发现高校开设专业英语是少之又少,财务管理专业教师中的双语老师更是匮乏,很多高校双语老师在整个财务管理专业中构成比例为零。

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特点分析

为了更好的优化财务管理专业教师知识体系,我们首先要更好地了解市场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特点,知道现行的社会对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有哪些,从而我们才能优化教师队伍,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文章从智联招聘、英才网、中国人才网等招聘网站把所有和财务管理岗位有关的招聘信息进行分类,比如财务经理、投资分析员、融资专员、财务分析师等,选取招聘信息300条,对招聘中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归纳分析,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横向来看,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不管哪一具体岗位最重要的能力就是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据调查,ACCA认为专业的财务人员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包括:(1)财务信息处理与分析;(2)企业分析与评价;(3)税务管理;(4)审计;(5)资产管理;(6)内部评估与咨询;(7)企业增长与发展管理;(8)管理信息系统;(9)管理能力。而在我们的课程设置中至多只涉及前5项技能的部分要求,并没有全部考虑到所有这些重要技能的要求。纵向来看财务总监各方面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特别是领导能力远高于其他职位,此外,融资专员对表达能力有较为突出的要求,财务分析员对外语水平和计算机水平相比其他职位有较高要求。对表1的统计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现行社会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能力需求已经发生了变化,财务管理人员仅具备专业知识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对学生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都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社会在迅速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对学生的要求高也意味着对教师的知识构成不断提出新要求。因此本科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如下:1.扎实的基本业务能力:目前企业认为财务人员最重要技能依次是:(1)为管理者收集财务信息;(2)编制财务报表;(3)处理财务信息;(4)投资决策分析能力;(5)融资能力;(6)预决策能力;(7)内控设计与实施能力;(8)业绩评价与管理能力;(9)财务分析与税务筹划能力等。2.协调沟通能力:包括组织能力,与各部门协调沟通能力,与工商税务部门沟通能力等。3.应变能力:各种环境下的适应能力,自主学习能力。4.外语沟通能力:外语听、说、读、写的能力。5.计算机能力:一般计算机应用能力、会计电算化及ERP系统操作能力、SPSS统计分析的应用能力以及运用Excel进行财务建模的能力等。6.创造能力及财务拓展能力:不拘泥于现行财务制度和体系,预测未来财务发展趋势,创造性地提出合理的财务预决策方法的能力。

三、财务管理专业教务知识构成优化

根据前面对财务管理专业教师知识构成现状与财务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特点(包括专业知识、能力与综合素质)的综合分析,笔者认为应用型财务管理教师专业知识必须在原来只注重传统财务管理理论基础上进行完善,扩展为五项知识模块,包括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课模块、专业选修课模块和专业实践课模块。

(一)知识构成一:公共基础知识公共基础课指毛概、邓论、英语、高数、计算机等,一般由学校的基础部、人文学院教师胜任,对于财务管理专业教师来说,我们要求学生审度国际国内形势,将财务与管理相结合,每个老师也必须不断完善公共基础知识,特别是外语和计算机。

(二)知识构成二:专业基础知识要使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兼具宏观的视野、中观的意识、微观的能力,教师必须涵盖经济学、金融学与商学、管理学、会计学等与财务管理专业相关或相近的基础知识。

(三)知识构成三:专业知识现代财务管理人才需要具备多元性和立体化的知识结构。据此财务管理教学团队在师资配备上,应突破校院行政隶属,实施教师资源内外整合。团队成员中,除与财务管理课程直接相关的师资外,为强化学生的财务理论与方法基础,以及学习和掌握资本市场、证券市场的财务理论与方法,尽量吸收会计学、计量经济学等方面的师资。另外教师要及时了解市场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及对财会人士的专业知识结构要求。在条件成熟时,建议采用ACCA课程大纲作为教学内容的参考。因为ACCA是全球最具规模的国际专业会计师组织,ACCA会员资格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可,其课程安排知识面广,并随经济的需要而及时更新,完全值得我们借鉴和应用,不能仅仅就教材论教材。

(四)知识构成四:专业选修知识由于学生在校时间有限,每个学校专业基本理论、基础课程安排大致相同,最能体现每个学校办学特色、师资力量的就是选修课程的设置,作为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应尽可能优化自身专业结构,除传统财务管理专业知识授课外,提供给学生广泛的选修机会,这对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包括跨国公司财务管理、企业集团财务管理、财务公共关系、国际金融市场、国际投资、管理伦理学、物流管理、博弈论、期权与期货、电子商务财务管理、财务策划程序与实务、理财规划报告、投资与保险策划、税务及退休计划、理财心理学等等,不一而足。要求教师要跟随社会的变化不断完善知识体系,扩大知识面,可以给予学生专业咨询和必要的业务指导。

第6篇:教师职称论文范文

程翔,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北大附中副校长,全国中语会常务理事,全国青语会会长,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兼职研究员,首都师大兼职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在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及课堂教学艺术、教材建设、考试改革和课程改革等方面都取得过突出的成绩。对语文特级教师程翔的特别之处进行研究,会对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大有裨益。

“特级教师”是1956年国家为了表彰特别优秀的中小学教师而设的一种既具先进性、又具专业性的称号。特级教师的评定对象是普通中学、小学、幼儿园、师范学校、盲聋哑学校、教师进修学校、职业中学、教学研究机构和校外教育机构的教师。特级教师应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特级教师多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教学经验,对课程、教材、教法有熟练的技能并能够具体灵活地加以运用,对学生和所教学科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体悟,与广大教师有共同的语言和切身感受。由此可见,“特级教师”是教师职业的一种荣誉称号。

鉴于此,笔者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剖析和研究语文特级教师程翔之“特”。

一、站在文化的制高点上审视语文

“语文老师要浸泡在一种文化之中,要‘语文式’地栖居着,周围的生活都是文化,都是语文。”“语文就是从语言文字的角度给学生奠定一个文化的底子,汉语文教育就是从汉语言和汉字的角度为学生奠定汉文化的底子。汉文化是中国人的母乳。”[1]程翔既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他试图从传统文化中演绎现代语文教育的前世今生。

高中语文练习中有短文《愚公谷》,出自《说苑・政理》,程翔发现提供的译文有误,就找来《说苑》的相关材料核实。“谁知,这竟然激发了我对《说苑》的浓厚兴趣。我了解到大陆学界对此书的研究‘简直就是一片待开垦的处女地’,于是决定将此书全文注释、翻译,并加点评。”2009年9月,程翔近百万字的学术著作《说苑译注》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个中学语文教师进入古典文献领域,对于中学教师和文献研究者来说可能都是一次“意外”,但是对于中学语文教育来说,却是一次重要收获。语文在程翔这里,多了一个观察的视角,他是站在文化的制高点上审视语文。

程翔说,新时代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要向着学者型教师的方向迈进,语文教师的最终目标是“文化人”,而学者也是“文化人”的构成要素。

“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有自己语文教学的春水,语文教学的春水就是成为一个文化人,具备一个文化人的基本素养。”“我做《说苑译注》,前后5年多时间,读了很多古书,这是个学习的过程,是文化素养提升的过程。”

《说苑译注》是程翔的第七本专著,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意味着他作为一位中学语文教师,更加自觉地承担起了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中国的语文教师应该对传统文化有广泛、深入的涉猎,对传统文化起到传播作用,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能不断地创新”,这是程翔心中理想的教师形象。当然,这在短时间内是很难达到的,但应该有这个目标。“只有真正成为一个文化人,才能从原来的仰视传统转变为平视或俯视传统。朱熹有一首诗:‘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斗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今日中流自在行。’为什么枉费推移力呢?因为你在仰视它,没有看清楚它的整体面貌。”

“对于国学,或者传统文化,我确实很钟爱。我觉得一个中国语文老师,必须对传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甚至研究。有了这样一个基础,你才有资格说是教母语的。对于传统文化,第一要了解它的基本内容,了解诸子百家、四书五经;第二要对传统文化精神有基本了解。”除了《说苑译注》之外,程翔还注译过《论语》等文学经典,“如果老师对这些经典有了了解,他本身就具有健康向上的精神底子,有独立人格、热爱自己的国家。有了这个,才可能去影响学生。”[2]

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再去教语文,视野就不一样了。教苏轼的《赤壁赋》,一般的讲法是,就文本来教,疏通文字,交作背景,指出苏轼的豁达等。而程翔对课文的处理,则回归到了传统文化,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心灵之路的角度来教。苏轼在皇帝身边,深得皇帝的欣赏,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出现人生的重大转折。怎样面对这种转折?程翔先讲起历史上著名文人在这种人生关头的选择。比如,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被贬之后,“大发牢骚”,写下《离骚》,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唐代诗人白居易被贬江州,“痛哭流涕”,岸上一曲琵琶,引来“江州司马青衫湿”。可以说,在苏轼之前,文人们面对仕途转折、人生落魄,往往在心灵上都化不开。程翔认为,“坡把儒、释、道三家打通了,冲破了封建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心灵枷锁真正走向了心灵的解放。”程翔自觉地继承着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并把它呈现给自己的学生。

二、基于学者精神做语文教育

“教师的天职是‘传道、授业、解惑’,学者的天职在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教师和学者没有高下之分。教师要教育学生,培养下一代,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责任之重大,毋庸赘言。学者则担负着探索发现、繁荣学术、活跃思想的重任。能将二者完美地结合起来,那自然是奇才俊杰。”[3]在现实中,“应试教育掩盖了教育的本质,学生和老师的功利思想都很明显,老师显得很浮躁。”程翔说,“过去的中学老师不是这样的。比如朱自清,既是教师又是学者、作家,把三者结合得很好,在中学教书的时候,他已经在古代文学研究、散文写作方面很有影响了。鲁迅、叶圣陶、夏尊、俞平伯等也是这样,而今天的中学教师,能把这三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人,几乎没有。”原来,程翔心里想的完全是一个几乎中断了的现代中学语文教师的传统。

朱自清这位“前辈”竟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程翔的语文教学,程翔也时刻以朱自清激励自己不断前行。程翔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泰安六中工作,第一堂语文课讲的就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他生动的朗读、细致的分析和恰当的引用,深受学生的喜欢,也使程翔在第一堂课就牢牢地站稳了讲台。1988年的秋季,程翔执教的第六个年头,山东省第二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在济宁市拉开帷幕,程翔参赛的课程便是《荷塘月色》。为了讲好这一课,他看遍了学校馆藏所有关于《荷塘月色》的资料,他曾写信向《朱自清研究资料汇编》的主编朱金顺先生、北京大学的季镇淮先生请教,两位先生都回了信。他还曾经打电话向华东师大的朱自清研究专家陈孝全先生请教。后来,他偶然在书摊上看到了陈孝全先生著的《朱自清传》,当时他身无分文,妻子说,离娘家近,去家里拿吧,程翔却留下手表抵押,然后去岳父家拿钱换回手表。那次比赛,程翔获得了综合一等奖和讲课单项的第一名。

朱自清对程翔的影响,不仅仅是“机缘巧合”,让程翔凭借讲授他的作品获了省里的大奖,让当代语文界对他刮目相看,奠定了一位地方语文教师走向全国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同为语文教师,朱自清的某些思想和做法内化成了程翔的追求。在近代语文教学的精神谱系中,朱自清等人代表的语文教学传统,成为程翔自觉的追求。“一个中学教师如果对自己要求高的话,首先要做好中学教师工作,能把课教好,让学生喜欢他、爱戴他;其次,他能领导一方学校,使学校能够有正确的办学思想,培养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培育杰出人才,如果他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称他为教育家;再其次,他应该有学者的风采,具备学者的素养,有自己的学术阵地;最后,他要有一点儿文学创作,特别是对语文教师来说。”自1994年起,程翔的《语文教改探索集》《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播种爱心》《语文人生》《课堂阅读教学论》《一个语文教师的心路历程》和《说苑译注》共7部专著相继问世。

三、重塑人格金身,升腾学生心中红日

(一)文化凝聚的“我的太阳”

程翔说:“我有一个观点,教育是要培养学生心中的太阳。我们培养出来的人,如果能够拥有自己心中的太阳,他就会用之去照耀别人,在精神上、思想上、心灵上不依赖别人。”他认为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心中的太阳。教师心中首先要有太阳。”程翔对这个问题思考了许久。“这个太阳就是对传统文化深入的学习和了解,对于整个人类优秀文化的吸收和发扬。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奠定良好的精神底子,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和谐地发展。也只有这样,语文教师作为文化人的概念才能真正树立起来。”任何学科都要使学生身体健康、能力发展,但路径不一样。语文学科选择的就是母语的角度。

1.一定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程翔在执教《最后的一课》时,告诉学生,“汉语也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汉语有强大的生命力,对外来文化有强大的包容力,非常值得我们骄傲。我们所使的汉字有几千年的历史,要敬畏我们的汉字。”

2.一定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获得一定的语文能力,为将来的幸福生活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包括升学考试。

3.在情感、精神、心灵层面上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程翔认为语文教师如果在这三个方面做好了,他就完成了一个语文教师的基本任务。

(二)文化谱写的“我的太阳”

程翔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是以人为本,他是在深刻地理解和领悟语文教学情感派的主要教育观点――“熏陶感染塑心灵”的基础上实践语文人格教育的。他认为语文教学是一项灵魂工程,语文教学应该以发展学生、丰富学生、塑造学生为中心来实施,这是语文教学进行人格教育的关键。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语文人格教育,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使受教育者能够主动地将人类科学的、道德的、审美的、实践的等多方面的文化成就,内化为自身的思想能力和外显为行动能力,其核心是人格的发展。语文能力无非是吸收信息和输出信息的综合能力,培养这两种能力,最终是为了合理地构建起人完备的思维认知体系和健康人格。

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先决条件是理解学生,树立正确的师生观。程翔认为教师的平等观念是基础,一个语文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充分尊重学生富有创建性的言行,保护学生思维中闪现出来的智慧火花,这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由此可见,以人为本,重视语文教学的终极追求,崇尚价值理性是程翔的语文人格教育思想的精髓。

(三)文化塑造的“我的太阳”

对学生人格教育的关键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程翔围绕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选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寻求最佳的教学策略,从而探索出了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

1.活用美育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人格。程翔的课堂设计,更多的是按照美的规律组织教学,“求美”是程翔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他注重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以美涵盖语文课堂教学,讲究情感美、结构美、变化美、板书美和教态美。在以求美的课堂教学中,程翔认为最关键是语言美,语文教师是否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教学语言是否具有成熟的美。程翔的教学语言呈现出准确、凝炼、生动及多姿的特征,他总是能够根据课堂特点灵活运用,从而富于变化,或热情奔放,一泻千里;或婉约清丽,恬美轻柔;或低回伤感,如泣如诉。

2.活用情感教学塑造学生的人格。程翔善于以真情实感的尽情挥洒来展示真实的自我,他从不掩饰他对语文课堂的醉心和痴迷,他把语文课堂当作流露真情实感的场所。他领着学生深入作品的境界,有时与学生开怀大笑;有时与学生扼腕感叹;有时与学生齐声恸哭。随着作品情感的发展变化,他的课堂语言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急越,时而柔缓。他的人格魅力最终上升到对祖国的热爱,他说:“我最痴情的还是‘祖国’二字,我把祖国看得高于一切。我从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作品中深刻体会到,只有热爱祖国才会有真正的人生价值。我曾在梦中为祖国的贫穷落后泪水纵横,浸透枕巾”。[4]

3.活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格。程翔在语文教学中致力于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开启学生的思维闸口,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在比较和思辨中求索,在启导和思考中获取,目的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他认为语文教师的使命是让学生聪明起来。程翔重视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他认为实施启发式教学应当以课堂提问为主线,让提问成为牵引课堂教学的线索。

4.借助文化熏陶涵养学生人格。程翔崇尚语文教学的价值理性,从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弘扬人文精神的维度审视语文教学,密切语文教学和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的联系,使语文教学呈现出“大课堂,小社会”的特色。程翔特别注重在教学中挖掘教材的文化价值,通过朗诵、揣摩、品味等方式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他善于通过将中学语文教材中上百个人物形象进行归类、比较、分析来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从璀璨的人物星河中寻找民族精神的印记,将课文之美和教师之情融为一体来培养、构筑学生的精神底子。

程翔老师有两个口号:“要做教育家,不做教书匠”,“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做学问”。这两个口号道出了程翔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职业追求,那就是踏踏实实做学问,努力做一个学者型的语文教师,用情感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像程翔那样,保持一份“学者精神”,这样教育的文明之光才会照亮校园里千万颗可爱的心灵。

注释:

[1]程翔.一个语文教师的心路历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程翔.程翔与语文教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程翔.教师与学者[J].教育科学论坛,2009(01).

第7篇:教师职称论文范文

(1)对课程设置产生疑问。

职业中学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不尽合理。我国发展职业教育已多年,但至今仍没走出用普通中小学课程设置的模式开展职业教育的框框。

(2)对学生产生疑问。

职业中学学生具有这样一些共同的特点:学习成绩差、思想消极、上进心弱、意志不强、情感脆弱、理解肤浅、注意力不集中等。这些初中阶段处于班上靠后位置的思想和学习的“双差生”集中到职业中学的一个班级,该班级整体素质就不言而喻了。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花很多精力去组织教学,难以享受漫游在教育神圣殿堂的。

(3)对教学方法产生疑问。

部分教师不顾学生基础差的特点和学生中多层次的知识需要,仍习惯于应试教育的模式和方法,拘泥书本,抱住老方法不放,“教死书,死教书”,只求学生适应他,而不主动地去适应学生。还有少数教师习惯于“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对现今出现的更直观、更生动的现代教学手段(如电教、多媒体等)潜意识里存在强烈的抵抗情绪,不愿接受新鲜事物,只沉醉于“私塾先生”的教学方法中。

(4)对教学成就产生疑问。

在职业中学中,有些具有强烈成就感的教师当看到普通中学教师的学生考取大学,桃李满天下时,内心的失落感很强烈,觉得自己的付出不能得到应有的回报,自己的人生价值难以实现。这其实是教师的角色期望与教育现实之间发生了冲突,导致教师对学生的厌恶甚至憎恨,激化师生矛盾。

二、改变城镇化发展中职业中学教师现状对策的分析

(1)教师要保持稳定乐观的情绪。

教师一定要善于自我调节,善于把握和支配自己的情绪,善于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过激的情绪和冲动行为,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在传授知识上,以情动人,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增强教学效果;稳定乐观的情感能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力;稳定乐观的情绪也是生活愉快,人际关系融洽的必备条件。

(2)教师要增强耐挫力。

一般认为,能够忍耐挫折的打击而保持自身人格完整与心理平衡,这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城镇化发展中职业中学教师在遭受挫折时,一定要面对现实,并且尽力克服所面临的挫折情境,不断积累克服挫折的经验,从而增强耐挫力。

(3)在教师中开展以“爱生、敬业、奉献”为主题的师德教育。

“没有诚挚的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热爱学生是塑造美好心灵的前提。教师不能因为学生基础差就对教育教学失去信心,淡化与学生的思想交流,甚至发展到厌恶、憎恨学生的地步。只有对学生充满深情的爱,才能引起学生对老师的崇敬,而这种爱又能激发教师对职业的追求和奉献。

(4)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第8篇:教师职称论文范文

许多发达国家近年来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先进的交通信息系统进行研究、试验和开发。下面就欧洲、美国及日本等一些国家有代表性的ATIS作一简要介绍。

1.1欧洲的代表性系统

欧洲的代表性系统有:SOCRATES、EUROSCOUT、Trafficmaster。

SOCRATES是一种有效发挥传统的蜂窝无线电话的基础设施(地面站)的作用,使交通指挥中心与行驶中车辆进行双向通信的系统,它的下行线路可通过“广播方式”向行驶在各种地面站的网络内的装有SOCRATES车载装置的车辆提供道路交通状况的详细数字信息。上行线路利用多频存取协议经过基地台向交通指挥中心发送信息。

EUROSCOUT是以红外线信标为媒体的动态路线引导系统。车辆和信标间的红外线通信是双向进行的,汽车就变为一个探头,将旅行时间、排队等候时间及OD信息等交通信息数据传输给中央引导计算机。

Trafficmaster是以伦敦为中心的广范围高速公路使用的系统,采用传呼机网络提供交通信息。收集高速公路交通状况数据的传感器向前后方向发出2条红外线光束,并根据各光速在车上的反射波时间差检测车辆的速度。

1.2美国的代表性系统

美国的代表性系统有:TRAVTEK、ADVANCE、FASTTRAC。

TRAVTEK以实时路线引导和服务信息系统实用化为目的,由交通管理中心、信息与服务中心、装有导航装置的车辆组成。交通管理中心进行道路交通信息的收集、管理及提供,同时还进行系统运行所必需的信息管理和提供;信息服务中心收集观光设施、旅馆、饭店等为对象的各种服务信息;车载导航装置由车辆位置测定、路线选择及接口3种功能构成,可显示交通堵塞地段、事故及施工等信息的奥兰多地区的地图、按驾驶员需要进行的路线引导及提供服务的文字信息等。

ADVANCE通过电波的双向通信直接将车载导航装置和交通管制中心连通,导航装置由接触式屏幕、显示器及导航计算机构成。一输入最终目的地便可利用最新交通信息计算最佳路线。路线引导是采用声音合成及用显示器上的符号指示的形式。

FASTTRAC是把先进交通管理系统(ATMS)和先进交通信息系统(ATIS)技术组合在一起的ITS项目,它计划进行使实验车辆与信息控制方式统一的试验,亦即根据车辆测量的等候时间等使信号控制和绿色信号实现最佳化。

1.3日本的代表性系统

日本的代表性系统有VICS和ATIS。

VICS中心通过日本道路交通通信中心汇总交通管理者和道路管理者双方的交通信息。由VICS提供的信息有:交通堵塞信息、所需时间信息、交通障碍信息、交通管制信息和停车场信息5种。

ATIS是先进的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它的通信媒体是电话线路(无线、有线)。交通信息利用者通过车上装载的导航装置或自己家及办公室的微机,可按需要接收多媒体的地图信息和文字信息。

2.交通信息系统结构方案

信息系统的本质是通过高新技术的有效应用,使得对各种决策(包括交通战略决策、交通管理决策、交通方式及交通路线选择决策等)起到支持作用的信息和知识在系统中有效流通,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引导合理的交通行为,达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已有交通设施潜力的目的。

为了实现智能化控制交通的要求,收集相关的实时可靠的交通信息是交通信息系统的前提和基础,然后根据不同交通管理与控制的目的和要求,进一步分析、传递、提供信息。信息流程见图1。

出行者所关注的信息大致包括3个方面:对“出发前”移动计划有效的信息、对“驾驶中”在道路上移动过程中有益的信息以及对“换乘”火车、客车、民航或轮船等提供乘车方便的信息。

依据出行者的信息需求以及交通管理者和物流业者在经营管理方面的需求,结合中国在行政管理方面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交通信息系统结构见图2。

城市交通信息系统包括一个中心即交通信息中心,交通管理、电子收费、交通诱导、交通信息服务、地理信息、紧急救援、营运车辆管理、车辆安全辅助驾驶八个子系统以及道路交通管理和车辆管理两个数据库。交通信息系统各子系统功能结构见图3。

交通管理子系统主要由交通指挥中心提供通过采集的路段、交叉口、高架交通以及城市出入口的基础数据组织而成的信息。营运车辆管理子系统包括公交和物流管理,公交管理涵盖出租车和公交车辆的管理,物流管理包含货运和租赁车管理。紧急救援子系统包括一般性的事故报警以及特殊情况的灾害救助。诱导系统含有路径诱导和停车诱导。部分子系统采集的信息将提供给整个系统共享,通过提供历史数据和实时可供预测的信息,用以支持出行决策的制定,系统实时地通过网络查询对公众交通信息,向各种媒体诱导信息。

系统的结构为分布与集中相结合,各子系统分布相对平等,交通信息中心拥有信息整合的共用信息平台。各子系统完成数据采集、局部运行管理、共享信息整合等项任务。

城市交通信息系统的建设可分阶段进行,条件相对成熟的部门可优先发展,建成示范工程,推动其它部门发展。同时,交通信息系统的实用化进程需要各子系统所涉及的各个部门之间通力合作,实现系统的优化建设与运行。系统设计不但要重视系统核心的研究开发,而且要重视与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衔接关系,资源共享是交通信息系统的命脉。人类的生活离不开交通,在以人为本的交通规划、管理与设计中,综合运用现代信息与通讯技术等手段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是必由之路。交通信息系统在确定了基本结构之后,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系统设计后,加以实施。

3.交通信息系统的主要媒体和特点

城市交通信息系统中可传递信息的媒体主要特点见表1。

表1交通信息系统利用的主要媒体和特点

4.结论

城市交通信息系统必将在今后真正的高度信息通信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交通信息系统也必将在实现高效舒适的交通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城市交通信息系统未来的实施,必将在居民出行、事故和灾害救援以及货物流通等方面带来更大的便利,同时,在交通管理方面更加有的放矢、标本兼治,在减少交通出行、降低交通量、减少阻塞、减轻污染、提高服务水平等增加社会和经济效益方面也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摘要:先进的交通信息系统(ATIS)是智能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的研究内容是ATIS在中国的结构方案。该文首先分析了交通信息系统在中国的发展情况,阐述了城市交通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在总结了国外近年来有关交通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研究成果后,结合中国在行政管理方面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城市交通信息系统的结构方案:一个核心即交通信息中心,交通管理、电子收费、交通诱导、交通信息服务、地理信息、紧急救援、营运车辆管理、车辆安全辅助驾驶八个子系统以及道路交通管理和车辆管理两个数据库,阐述了各子系统的功能。最后,预测了交通信息系统在中国实施后将产生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智能交通系统城市交通信息系统结构方案

参考文献:

1.黄卫,陈里德.智能运输系统(ITS)概论.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

2.[日]社团法人交通工学研究会.智能交通系统.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

3.史其信.21世纪智能交通系统(ITS)展望.哈尔滨:交通工程通讯,2001

第9篇:教师职称论文范文

1.中职学生素质养成教育的理论研究现状以及不足。教育界、学术界对中职学生养成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现状与问题从理论体系、制度建设、经费投入、师资力量、课程设置、教材配置、生源质量等多个维度提出了建议。孔祥富(2010)提出,中职教育只有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主动融入“大职教”体系之中,才能迎中等职业教育的真正复兴。李国强、金环(2009)提出,打破师资来源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传统观念,实行专兼结合,积极聘用兼职教师,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作用。郝日花(2012)认为,要根据中职学生的年龄和行为习惯特点,采用榜样示范、营造氛围等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养成教育。卢政权(2011)指出,中职学生是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在往日的学习经历中屡次受到打击,严重动摇了学习的信心,有一种强烈的自卑感、挫败感、厌学情结。教师要积极的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班会活动、学生社团、效艺术节等活动,通过对这些活动的锻炼,不断的发掘学生的亮点,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组织、沟通、服务能力,进而引导学生逐渐的发展为“自律”,为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以上有关中职学生养成教育的论述已经比较充分,但是目前的相关探讨大多从学生特点和教学方法这两个层面来进行,对素质教育的根源性问题未有很系统的提及。

2.对中职学生素质养成教育存在认识偏差。目前,不少学校对于应试教育和养成教育两种教育模式在执行中存在人为割裂,对于和学分考试有关的主干课程,往往会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和认真备课;而在养成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像卸了“包袱”一样,减少了讲解的内容,并以活跃课题气氛为目的,开展大量讨论、自由活动,但却疏于系统的有意识的引导,这样仅仅依靠学生自己的理解,会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养成教育的关键是要建立一套比较灵活的课程体系,在有相对比较明确价值取向的教学目标下,改变“应试教育”那种单一和呆板的结构,改变以往养成教育中自由散漫、缺乏引导的方式,努力与应试教育形成良性互动,促进学生身心与技术技能协调健康发展。

3.现阶段中职学生素质养成教育的实践探索中存在的不足。一方面,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各项素质和技能都需要经过不断的实践而养成。各个地方、各个中职学校在结合本校自身的专业特长、教师资源禀赋、教学硬件条件和学生诉求的基础上,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对中职学生进行了更为科学合理的养成教育。其中不少先进的理念和富有成效的实践经验值得重视并借鉴,但是并没有形成一个很直观很系统的经验范式给予参考。另一方面,当前的中职教育更多地面临的是行政考核目标与教学本质目标相背离、应试教育与应用教育不匹配、职业技能教育与全面素质教育难兼顾三大顽症,绝非仅靠学校和教师层面的能力就能有效化解。

二、现阶段中职学生养成教育的改进对策

1.现阶段中职学生养成教育应准确定位。一是角色定位。中职学生养成教育涉及学生、教师、学生家长、学校、教育主管部门等参与主体,从角色定位上来讲,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学校老师是最直接执行者,学生家长是重要的执行者;学校教育管理人员、教育主管部门工作人员是组织者和协调者。在当前阶段,中职学生养成教育一般是由各学校自行组织并发起动议,申报本地教育主管部门审批,由学校老师具体执行,家长进行配合。在这样一个发展规制下,养成教育的授课内容、形式、目标主要取决于各个学校和一线教师。二是观念定位。第一,中职学生养成教育向中职学生提供的是职业素养教育,而不仅是专业技能素养教育,更是学生对社会、对工作岗位、对职业发展认知能力的教育。第二,中职养成教育的形式和内容要基于系统的方案,即素质养成教育既要实现功能性的目标,又要体现形成性的要求,通过实现职业生涯中必要的心理成熟、岗位技能、社会适应性等全面发展教育,促进学生个体的最优发展。第三,教学形式应与明确的教学目标进行匹配,即必须要让学生知道通过这种形式的教育,我们最终要干什么、要达到这个目标中间有哪些环节是重点等。譬如,心理课程不能仅仅教授学生心理学方面的理论知识,而应充分考虑到学生们在职业岗位上可能遇到的面临晋升、同事相处、换岗失业等等极端情况下的心理变化和心理困境,并为学生提供自我矫正和相互辅导方面的解决方案。

2.现阶段中职学生养成教育中应当完善和规范的问题。一是完善师资配备。对于办学条件相对较好的学校,可以对一些跟日常学习生活相关的学科配备专职教师,如学生心理辅导、文化礼仪与习惯养成等领域;对于办学条件一般的的学校,可以探索两三个学校联合配备并共享教师资源。对于专业性、实践性比较强的科目,可以聘请兼职教师,如逃生、救生、安全、应急等领域聘请经验丰富的公安部门的培训师,定期专题讲座和实践指导。同时,要注重相关利于师资的继续教育与经验交流,鼓励和支持学校教育管理人员和老师到国内外素质养成教育的优秀典型示范基地学习取经,特别是有关系统化的教学目标及其实现形式的等方面的内容。二是规范考核方法。对学生的考核,先期只分合格与不合格,后期逐步完善量化考核标准。实际上,“2103版的驾驶员资格考试”的实践经验能够提供不少有益启示。这个考试,其本质上就是对驾驶员基本素质的教育与考核,其对基本常识、场景实践、实战操作、综合素质都提出了明确的考核范畴(题库)和最低的合格标准。这种形式完全可以借鉴引进到中职学生养成教育的考核中来。譬如,建立中职学生养成教育考试题库,考试只分合格和不合格,考试合格证作为中职毕业证的附件,相当于就业时综合能力“推荐书”的作用。考试时间跨度可以设置为两年内,补考次数不设明确限制,当然越早通过考核,对学生自己的成长越有利。对老师的考核,一方面要接受学生与家长的口碑考核,另一方面要接受教研部门对教学提纲要进行的审核。

三、对中职学生养成教育中长期发展的战略规划构想

1.从各校百花齐放到校际经验共享互补。由于各地中职学校多为城市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直接管辖,市级教育主管部门可以作为未来两三年内中职学校养成教育的改革直接实施的首选。具体的措施包括:第一,由市级教育主管部门负责牵头,联合多方面力量积极开发相关社会资源,对目前中职学校师资力量不足和社会实践条件有限但是又是学生所必需的领域组织讲师团巡回讲习和实践指导。第二,定期举办全市中职学校养成教育改革的实践经验交流会,聘请企业用工方代表、专家、校方代表、学生代表、教育主管部门代表参与评选优秀经验和优秀课程,并予以表彰。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对比较公认的优秀经验和优秀课程在本市其他中职学校交流、共享、互补。第三,在教育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考中,鼓励并支持本市有条件的中职学校引入文化礼仪、心理素质、职业道德等领域的优秀专职教师。第四,逐步实现中职学校养成教育的优秀实践经验和优秀专业师资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共享,形成如“中职学校养成教育A市经验”的雏形。

2.从城市地方经验到省域经验形成规范。可以将省域范围内各个城市的中职学校纳入整个发展规划视域内,由省级教育主管部门自主决定全省中职教育阶段养成教育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考核标准等。具体的措施包括:第一,由省级教育主管部门负责牵头,联合本省以及国内权威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科研机构、省内典型中职校方代表等,基于省内积累的优秀经验,拟定“中职学校养成教育理论与实务”的省级地方教材并不断完善。第二,联合全省优势资源,精心设计并开发适合中职学龄阶段的社会实践基地和模拟实践基地,将基地建设的经验成果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分享,着力培养中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面对现实问题时的动手能力。在此基础上,考虑将适龄阶段应具备的必要的、基本的实践能力和场景处理能力有步骤地纳入考核范畴。第三,将“中职学校养成教育理论与实务”纳入全省中职学习阶段的教学与考试科目,并可以考虑将“中职学校养成教育理论与实务”科目的合格证作为“毕业证”附属材料,为中职学生展示素质、积极就业提供更有力的补充。第四,逐步实现省域层面中职学校养成教育领域的基础目标、基本范式、考核标准等的统一,并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各校、各市、省际间与时俱进地更新与完善养成教育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等,全省共享办学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