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楼层值周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周期比,位移比,刚度比
中图分类号:[TU20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地震能对人民生命财产带来极大危害,因而结构抗震设计就成为结构工程师的一项重要职责和使命,由于地震的复杂性,使得抗震设计中涉及许多参数,对这些参数的正确取用以及对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判断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将对这些问题逐一描述。
二、基本概念
上下层楼层刚度比。顾名思义上下层楼层刚度比为上层楼层刚度与下层的楼层刚度的比值,但关于楼层刚度的计算,目前有三种算法:
地震剪力与地震层间位移的比值Vi/Ui(见《建筑抗震设计规范》3.4.3条文说明) ;
剪切刚度Ki=GiAi/hi(见《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附录E.0.1);剪弯刚度i/Hi(见《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附录E.0.2)。
其中第一种算法用于侧向刚度规则性判断时选用,适用与普通结构,第二种算法用于底层转换层结构,第三种算法用于高位转换结构。对带转换层的结构应分别用第一种算法和第二种(或第三种)算法计算刚度比,并分别满足相应的规范限值。
刚度比超限经常遇到的是由于上下层高的变化引起的,当下层层高比上层层高高很多时,而上下层柱和墙断面不变时,由于下层层高大,层间位移也大, 导致Vi/Ui小于上层,上下层楼层刚度比就会出现超限情况,此时可通过加大下层柱和墙断面,或减小上层柱和墙断面来解决,当超规范不太多时通过调整上下层砼强度等级的办法也实现刚度比调整。对于带转换层的结构,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落地墙的数量来处理。
图1,图2为一带转换层结构的23层商住楼,二层为转换层,采用梁式转换,经计算,刚度比结果如下:
采用的楼层刚度算法:剪弯刚度算法
采用的楼层刚度算法:剪弯刚度算法
转换层所在层号= 2
转换层下部结构起止层号及高度= 1 28.40
转换层上部结构起止层号及高度= 3 46.00
X方向下部刚度= 0.078E+08X方向上部刚度= 0.1373E+08
X方向刚度比= 1.26
Y方向下部刚度= 0.1056E+08 Y方向上部刚度= 0.1997E+08
Y方向刚度比= 1.35
Y方向刚度比超限, X方向刚度比也接近限值.说明转换层以下刚度较小,通过调整见图3,在端部增加落地剪力墙,增加底部刚度,经计算结构如下:
X方向下部刚度= 0.091E+08X方向上部刚度= 0.1373E+08
X方向刚度比= 1.078
Y方向下部刚度= 0.1342E+08 Y方向上部刚度= 0.1997E+08
Y方向刚度比= 1.0635
X,Y向刚度比均接近1.0, 较好的满足规范要求!
五、结束语
结构抗震设计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涉及的因素也远非限于上述问题,除了计算以外,还有很多抗震概念设计和构造措施等重要内容需要考虑,特别是建筑体型和结构形式的合理选用,则更需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相互配合.但是作为结构工程师则一定要通过对结构本身特性仔细分析,合理方案布置,选用正确的计算模型和计算参数,得到合理的计算结果,并采取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来实现结构良好的抗震性能.
参考文献
(1)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2002版
(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 2008版
(3)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河南科技出版社 1991版
[关键词] 高层建筑 短肢剪力墙 剪力墙 技术指标
中图分类号:TU97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土地越来越紧张,住宅类建筑向高层及超高层发展已成为趋势。一般的高层住宅多选用剪力墙结构体系,同一建筑平面方案,不同的结构墙体布置其经济指标差异很大,主要是混凝土用量及含钢量差距很大。由于高层住宅建设的量大面广,若不注意提高设计水平则会造成很大的浪费。
2.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的概念设计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以下简称《高规》)规定:高层建筑结构不应全部采用为短肢剪力墙结构。短肢剪力墙较多时,应布置简体(或一般剪力墙),形成短肢剪力墙与简体(或一般剪力墙)共同抵抗水平力的剪力墙结构。抗震设计时,简体和一般墙承受的第一振型底部地震倾覆力矩不宜小于结构总底部地震倾覆力矩的50%。一般认为短肢剪力墙承受的第一振型底部地震倾覆力矩占结构总底部地震倾覆力矩的40%~50%时属于短肢剪力墙结构。
短肢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较差,经济指标不好。如《高规》规定:抗震设计时其抗震等级比一般剪力墙提高一级,对于无翼缘或端柱的一字形短肢剪力墙,其轴压比限值相应降低0.1;除底部加强部位外,其他各层短肢剪力墙的剪力设计值,一、二级抗震等级应分别乘以增大系数1.4和1.2;短肢剪力墙截面的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底部加强区部位不宜小于1.2%,其他部位不宜小于1.0%,以上要求加大了剪力墙的截面厚度及配筋率,所以在实际工程中尤其是地震区尽可能避免采用。
设计中应体现使其结构竖向和水平向具有合理的刚度及承载力的分布,尽可能将剪力墙的墙肢截面高度(至少保证一肢)做的比8倍墙厚稍大,符合一般剪力墙,剪力墙也不必按开间布置,两间合并布置为大开间剪力墙,同时满足竖向荷载传递的要求。剪力墙尽可能设计
成“L”形、“T”形有利于剪力墙结构的稳定性,同时能够形成较好的侧向刚度。在同样满足规范的各项指标的情况下,更能减轻结构自重,减小结构构件,有利于降低工程投资。根据工程经验,对于“L”形、“T”形剪力墙,当一个方向的墙符合一般墙要求时,另一个方向的墙肢不宜过短,较小的墙肢常常会出现较大的配筋,一般宜控制在1m左右,使墙端暗柱配筋接近构造配筋为宜。
3.剪力墙结构设计计算原则
剪力墙结构设计时,应根据规范要求综合考察结构是否合理,比如说剪力墙结构刚度不宜过大,应以规范规定的楼层最小剪力系数为目标,使计算结果接近规范限值(不小于限值),同时要使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满足规范限值。其次,考察剪力墙底部加强区的轴压比是否满足(对抗震等级为一、二级的剪力墙),剪力墙连梁是否超限等。要控制好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之比,A级高度的剪力墙结构不应大于0.9;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地震作用下,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一般情况情况宜控制在1.2左右,特别不规则平面也宜控制在1.4以内)。
以下分析剪力墙结构设计中需重点关注的各种技术指标的调整方法。
1)楼层最小剪力系数(剪重比)的调整原则:在满足短肢剪力墙承受的第一振型底部地震倾覆力矩占结构总底部地震倾覆力矩的不超过40%的前提下尽可能少布置剪力墙,以大开间剪力墙布置方案为目标,使结构具有适宜的侧向刚度,使楼层最小剪力系数接近规范限值(不小于限值)。这样能够减轻结构自重,有效减小地震作用的输入,同时降低工程造价。 2)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位移)的调整原则:规范规定多遇地震作用标准值产生的楼层最大的弹性层间位移在计算时,除以弯曲变形为主的高层建筑外,可不扣除结构整体弯曲变形;应计入扭转变形。由此可见,对于一般的高层建筑,重点是楼间的剪切变形及扭转变形。剪切变形的控制是以竖向构件的多少来决定的,但竖向构件足够多(剪重比偏大)而布置不合理,则会造成扭转变形过大,同样不能满足层间位移的要求。因此,对于高层建筑应尽可能使扭转变形最小,而不能仅根据层间位移不够不加分析地增加竖向构件的刚度。 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常常遇到如下情况:一些设计人员看到某一方向(X向或Y向)层间位移不满足规范要求,于是不断增加该向的侧向刚度;这样做是可以解决问题的,但应注意此时结构的剪重比是否较大,若与规范限值接近则可行,若剪重比已经较大,则不应当一味的增加,要学会用加法的同时也要学会用减法,即减小对应一侧的结构刚度,使其剪重比减小,地震作用减小,同样可以达到较好的结果。3)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之比(周期比)的调整原则: 震害表明,平面不规则、质量与刚度偏心、抗扭刚度太弱的结构,在地震中破坏严重,因此应保证结构的抗扭刚度不能太弱。结构的扭转效应应从以下两方面加以限制:首先,限制结构平面的不规则性,避免产生过大的偏心而导致结构产生较大的扭转效应,扭转变形的计算应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其次,限制结构的抗扭刚度不能太弱,关键是限制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之比。 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应将结构竖向构件尽可能沿建筑周边布置,这样即可以提高结构的侧向刚度,同时又能够较大幅度的提高结构的抗扭刚度;若在结构的形心附近加大竖向构件刚度,则对侧向刚度的贡献大而对结构整体的抗扭刚度贡献甚微。
交叉斜撑构件在高层建筑剪力墙体系中的应用。 实际工程概况: 某工程位于抗震设防烈度8度区,地震基本加速度值为0.20g,场地类别为II类,地下一层,地上二十七层,层高2.8m。该平面中,A轴上剪力墙过少,而对称一侧K轴上剪力墙较多,从而造成位移及扭转比不能满足规范要求。通过尝试加厚A轴剪力墙厚度、增加洞口上连梁高度、层层设置拉梁三种措施,均不能得到合理的计算结果;说明A轴结构抗侧力刚度过小,如何提高该侧的抗侧力刚度成了问题的关键。笔者将高层钢结构设计中钢框架一支撑体系的概念借鉴到该工程的剪力墙结构设计当中,即在中间轴线间每隔两层设置一道两层通高的“X”撑,“X”撑上下端同时设置水平拉梁。计算表明,“X”撑设置后结构层间位移明显改善,结构的扭转比得到非常明显的变化;说明设置“X”撑后对A轴一侧的抗侧力刚度有很大的贡献,同时不影响建筑功能。
《高规》规定跨高比不小于5的连梁宜按框架梁进行设计。即跨高比不小于5的连梁刚度不应折减。而跨高比在5-6之间时,若连梁刚度不折减则也容易出现剪力或弯矩超限。该条文在实际工程设计中若能充分利用,则对节省工程造价也有非常明显的影响,
即将跨高比不大于5的连梁(刚度需折减)和减小剪力墙墙肢长度使连梁跨高比变为大于6的框架梁(刚度不折减),而后者的钢筋及混凝土用量均小于前者,这对于节省工程投资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煤气化装置 装置布置 设备布置
一、引言
壳牌煤气化装置是以煤为原料生产粗合成气,主要生产工序包括磨煤及干燥、煤加压及输送、煤气化、除渣、除灰、湿洗、初步水处理、公用工程系统8个工序,笔者根据自己的工程经验,从壳牌煤气化的装置布置和设备布置要点方面进行了总结,尽管不同煤气化装置的生产规模存在差异,但是其设备布置总体类似,通过本文的总结,希望能够为今后的煤气化布置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装置布置
1.防火等级确定
依据GB50160-2008《石油化工企业防火规范》,对煤气化装置的火灾危险等级应确定为甲级(依据煤气化生产产品合成气确定),如果按照甲级设计,由于气化框架高度过高,层数过多,致使超出国内现行设计规范的适用范围。目前五环的设计基本按照防火乙级(通过煤气化装置所产出的粗合成气与空气的混合物的爆炸下限(理论计算值)>10箛)来定义,甲类设计。而惠生工程在设计时,将煤气化装置定义为甲类装置,通过对框架定义为构筑物,而非建筑物来规避甲类高层不得超过24米的规范要求。
2.装置布置要点
在对煤气化装置进行布置时,可以根据不同工序的自身特点,依据先关键设备(气化炉等),后次要设备,按系统流程顺排的原则,并依据国内现行设计规范的要求进行设备布置,具体布置原则如下:
2.1设备布置设计应满足相关标准规范要求,满足安全生产,符合工艺流程、便于操作检修。
2.2对真空、重力流、固体卸料等,必须按工艺要求和设备特点,综合考虑操作及检修要求。
2.3充分考虑设备吊装要求,装置布置时,首先应在框架的周边预留足够的区域作为吊装区域;布置在框架里的设备,应根据设备的制作方式来确定吊装方案;带有插入内件的设备,设备吊装前,必须先将插入内件安装好,如插入内件今后需要检修,则必须预留检修抽出需要空间。
2.4注意排渣栈桥布置,避免与装置管廊冲突;除灰系统的布置要便于灰车的运行,另外,为避免卸灰时的飞灰扩散,需要在卸灰框架底部设置围墙,以避免对其它区域的飞灰污染。
2.5设置主框架放空系统,将装置放空管线统一引到主框架的最顶层实施放空;管廊及外部区域放空管线(主要是氮气和蒸汽)则应引到装置管廊和外管廊交界处布置,并与主框架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
三、设备布置要点
1.煤气化主框架楼层标高的设定
壳牌煤气化主框架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其中下部为混凝土结构或型钢混凝土结构,上部为钢结构,此种设置的原因主要是基于气化炉(重量达1000t以上)的支撑问题,采用混凝土结构或型钢混凝土对气化炉进行支撑,既能提高结构的稳定性,也可以降低投资;混凝土结构或型钢混凝土结构部分的高度主要是由排渣系统决定的,钢结构部分的楼层标高设定主要是由气化炉的结构决定的,同时兼顾检修操作和其它工序的影响。具体设计原则如下:
1.1参考专利商建议布置楼层标高;
1.2与结构专业协商,在结构专业给定建议楼层高差范围内进行调整,即要考虑布置的合理性,同时也方便结构专业的设计与计算;
1.3计算气化炉等主要设备的管口高度,避免管口与楼层的冲突(同时要初步估算结构的梁高),即要方便今后的配管,也要充分考虑人孔的检修;
1.4考虑气化炉烧嘴的检修,特别是开工烧嘴和点火烧嘴,由于其所占空间较大,且开工烧嘴管口为斜插入式,使其在检修抽出时需要的空间较大,楼层标高设定时,一定要注意今后的检修,避免检修抽出时与楼面或梁有冲突;
1.5气化炉的敲击器是气化炉设备的一个主要附件,在楼层标高设定时,要充分考虑其安装、操作和检修空间;
1.6考虑设备正常运行时的应力变化,预留设备位移时管口标高变化的空间;
2.磨煤框架标高的设定(磨粉及干燥位于磨煤框架内)
磨煤框架与煤气化主框架为分开布置,两框架中间以检修通道连接。两框架分开布置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考虑两侧设备沉降问题,另一方面基于标准规范的要求,为使磨煤机区域的布置满足驱动电机布置在附加2区范围内,因此需要拉开两框架的距离。
此区域楼层标高设定基于以下原则:
2.1粉体专业建议楼层标高;
2.2参考主框架楼层标高;
2.3磨机检修空间的影响,磨机检修顶部采用过轨吊,因此,磨机顶部楼层的设置需要充分考虑检修空间;
2.4由于粉体专业给出的建议楼层标高都考虑了输煤栈桥对倾角的要求,如要改变楼层标高,需要与粉体专业相互协商确定。
此区域在布置时,为防止粉煤的扬尘,需要在输煤皮带所在楼层设置防尘墙。
3.煤加压及进料(主框架内)
煤加压及进料由煤粉贮仓、煤粉锁斗、煤粉给料器组成,为垂直布置,煤粉靠重力从上往下输送,此系统的布置从底部向上部反算,注意煤粉给料器底部预留煤粉输送管线的管件及长半径弯头的空间,向上反算布置时,两设备的定位要注意设备之间的管件长度、预留管道膨胀节的长度,同时还要考虑管件操作维修的方便性。
煤粉加压及给料系统上部布置有煤粉螺旋输送机,且一般为两至三层,螺旋输送机中间布置有煤粉纤维分离器,此处的布置要注意预留螺旋输送机检修抽出空间。
4.煤气化(主框架内)
此区域的核心是气化炉,此处管线布置是煤气化框架中最为密集的地方,而气化炉的烧嘴区域是此区域布置的难点,气化炉烧嘴的管线不仅布置密集,还要考虑烧嘴的检修抽出空间,因此,布置时需要合理规划;另外,气化炉水汽系统管线较多,规格较大,布置时要考虑热应力,因此配管所需空间较大。所以小设备、蒸汽伴管站及仪表控制柜等附件要尽量避开布置在此区域。
5.除渣(主框架内)
该系统由渣池、破渣机、渣收集罐、渣排放罐以及捞渣机组成,此系统为垂直布置,煤渣靠重力从上往下输送,布置中要注意各设备之间的管件的长度,以便更加合理的反算出气化炉的支撑标高,此处的布置是决定气化炉支撑标高的主要因素。
6.除灰(主框架内)
除灰系统主要由HTHP飞灰过滤器/HTHP飞灰收集器、飞灰排放罐、飞灰气提/冷却器、中间飞灰贮罐、吹灰器组成,飞灰靠重力从上往下输送,布置中要注意各设备之间的管件的长度,预留管道膨胀节的长度,依据楼层合理确定设备支撑标高,同时还要考虑管件操作维修的方便性。
7.湿洗(主框架内)
气化炉在框架中占用两跨,气化炉其中一跨下部布置了除渣系统,而另一跨则布置了湿洗系统,此种布置不仅有效利用了气化炉下部的有效空间,也满足工艺流程对设备的布置的要求。
8.初步水处理及公用系统(框架外)
该区域的布置主要分布在框架外侧,通过管廊与主框架紧密相联,酸碱液罐和柴油罐的围堰可以紧凑地布置在一起,方便相关运输车辆集中调度,统一物流通道。
与外管接口处管廊上方增设一层操作面,统一放置外部区域消音器的布置,不仅更好的满足安全生产需要,还方便了生产维修操作。
同时,将全部公用工程工序的泵体和大部分初步水处理工序的泵体布置在装置管廊的下方,不仅实现泵体的统一布置,美观大方,还方便了操作和检修。
1、提升服务品质。首先我们认为公司的服务品质要上台阶单靠我们服务办的跟踪检查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年初我们就制定了楼层兼职值班经理,由个楼层主任级人员担任,和我们共同配合,对各楼层的员工日常行为规范进行检查,从而在卖场检查方面力量得到加强。在本年第二季度,服务办带领各商品部开展班组建设。以商品部各区域为单位,具体在顾客投诉,领班交接班、导购日常考核方面进行建设,实行卖场互查、部门自查,每周由服务办带队进行二至三次联合查场并根据结果下发查场整改通知单(参加人员由服务办人员、部门领班、主任、楼层值班经理),现场管理逐级负责、分级管理(服务办公司级各商品部部门级班长级店长—员工),加大力度。部门干部负责本部门的现场管理,有问题时可以及时处理,从员工接受和配合方面更有利于管理效果。建立店长培训制,进行销售跟进。第三季度服务办对全员的服务质量跟踪卡进行了更换,并建立了全员服务管理档案,对全年违纪的员工累计超过6次,我们将暂停员工的上岗资格,进行培训并重新办理入职手续,使全体员工树立危机意识,全面提升服务品质,从而营造最佳服务环境,截止目前为止累计更换下发服务质量跟踪卡4000余张,在店庆前我们还在员工中推出了我微笑、我引领的服务口号,并组织制作员工微笑服务牌并全员下发,全员佩戴,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全体员工都微笑面对每一位顾客,为顾客留住国芳百盛的微笑。八月份为了更进一步的提升服务品质,树立员工服务意识,还推出服务明星候选人共44人,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工作总结
2、顾客投诉接待与处理。在本年度我们多次利用部门例会或沟通会、专题培训等形式对楼层管理人员进行公司退换货规定、投诉处理技巧及精品案例分析培训,重点以规范自身接待形式、规范服务为主要工作目标,做到投诉规范化、接待礼仪规范化、接待程序规范化、处理结果落实规范化、楼层接待及记录规范化,(服务办定期检查,对不规范的管理人员进行处罚),在今年8月份公司安排我对一线领班的投诉技巧进行培训,我精心准备后,带出了顾客投诉处理艺术,并得到基层管理的好评,通过本次培训提高楼层基层管理人员处理投诉能力。2009年前三季度服务办全体共接待各类投诉371起完结率(质量类:224例,服务类:9例,综合类:131例,突发事件:7例)在突发事件处理方面,我们与保险公司又续签了投保协议——第三方责任险(保费共3000元,三店同保),只要是在我公司发生的突发事件,均属于保险范围,从而为公司减低了损失。
3、人员管理检查范围全面化、制度化。将二线和一线员工管理纳入同步轨道,进行日常监督和管理。依公司相关规章制度,一视同仁,严格落实,做到公平公正,不厚此薄彼,达到监督检查透明化,管理标准化,杜绝执行标准不一的问题,我们还制定了整改通知单,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从而使部分工作得到很大提升,而且我们还加大力度对干部在岗进行检查,从以前的每天两次增加到四至六次,使各部门管理人员有了自律意识。在迎宾方面我们要求各楼层管理人员在每天员工进店前,就要站在员工通道迎接员工进店,通过这种方式,管理人员的亲和力得到加强,使各级管理人员与员工之间距离更加接近。
4、卖场五大管,严格查场制度,对楼层提出查场重点。在每日的查场中服务办值班经理做到“三勤”手勤、腿勤、嘴勤。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与部门反馈沟通,并下发整改通知单,提出整改期限,并检查跟踪,使发现的各类问题能得到及时解决(但也有部分问题得不到落实,主要以硬件问题为主,我们通过查场通报进行跟进),杜绝一面讲,一面不落实的工作被动局面。在2009年前三季度服务办对卖场进行检查,共计发现处理各类员工违纪5823人次,公司平均违纪率%。其中大部分员工都是给予批评教育为主,只有少部分经常违纪的员工给予经济处罚,从而也体现了公司人性化管理,降低了以罚代管的被动局面。
5、值班经理业务技能及专业化水平的提升。我们根据值班经理业务上存在的不足制定了系统的培训计划,定期进行商品知识及专业知识的培训,培训师由我部值班经理自行担任,用我们的弱项通过培训来补我们自己的弱项,比如我们部门有些同志不知道如何开展工作,那我就安排他们来讲“在工作时间如何有效的开展工作”,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值班经理业务技能及处理顾客投诉水平,进一步完善自我监督、自我管理机制,前三季度度服务办内部共计各类培训近20余次。
6、白银店工作。在具体工作中服务办按照公司统一安排配合,从人员招聘,培训等方面进行,商业服务法规的课程由我主讲,累计20余课时,按时完成培训任务。其次我们还对服务台人员进行培训,转变服务观念。顾客需要的,就是我们要做的。时刻以顾客的满意度来处理问题,为顾客提供“尽如您意”的服务。对白银店服务办值班经理我们也是严格要求,要求他们必须按照总店的管理水平去管理,虽然现在分店的管理和总店还有差距,但我们有信心把分店的管理抓上去。
首先我们认为公司的服务品质要上台阶单靠我们服务办的跟踪检查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年初我们就制定了楼层兼职值班经理,由个楼层主任级人员担任,和我们共同配合,对各楼层的员工日常行为规范进行检查,从而在卖场检查方面力量得到加强。在本年第二季度,服务办带领各商品部开展班组建设。以商品部各区域为单位,具体在顾客投诉,领班交接班、导购日常考核方面进行建设,实行卖场互查、部门自查,每周由服务办带队进行二至三次联合查场并根据结果下发查场整改通知单(参加人员由服务办人员、部门领班、主任、楼层值班经理),现场管理逐级负责、分级管理(服务办公司级各商品部部门级班长级店长—员工),加大力度。部门干部负责本部门的现场管理,有问题时可以及时处理,从员工接受和配合方面更有利于管理效果。建立店长培训制,进行销售跟进。第三季度服务办对全员的服务质量跟踪卡进行了更换,并建立了全员服务管理档案,对全年违纪的员工累计超过6次,我们将暂停员工的上岗资格,进行培训并重新办理入职手续,使全体员工树立危机意识,全面提升服务品质,从而营造最佳服务环境,截止目前为止累计更换下发服务质量跟踪卡4000余张,在店庆前我们还在员工中推出了我微笑、我引领的服务口号,并组织制作员工微笑服务牌并全员下发,全员佩戴,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全体员工都微笑面对每一位顾客,为顾客留住国芳百盛的微笑。八月份为了更进一步的提升服务品质,树立员工服务意识,还推出服务明星候选人共44人,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工作总结
2、顾客投诉接待与处理。
在本年度我们多次利用部门例会或沟通会、专题培训等形式对楼层管理人员进行公司退换货规定、投诉处理技巧及精品案例分析培训,重点以规范自身接待形式、规范服务为主要工作目标,做到投诉规范化、接待礼仪规范化、接待程序规范化、处理结果落实规范化、楼层接待及记录规范化,(服务办定期检查,对不规范的管理人员进行处罚),在今年8月份公司安排我对一线领班的投诉技巧进行培训,我精心准备后,带出了顾客投诉处理艺术,并得到基层管理的好评,通过本次培训提高楼层基层管理人员处理投诉能力。20**年前三季度服务办全体共接待各类投诉371起完结率(质量类:224例,服务类:9例,综合类:131例,突发事件:7例)在突发事件处理方面,我们与保险公司又续签了投保协议——第三方责任险(保费共3000元,三店同保),只要是在我公司发生的突发事件,均属于保险范围,从而为公司减低了损失。
3、人员管理检查范围全面化、制度化。
将二线和一线员工管理纳入同步轨道,进行日常监督和管理。依公司相关规章制度,一视同仁,严格落实,做到公平公正,不厚此薄彼,达到监督检查透明化,管理标准化,杜绝执行标准不一的问题,我们还制定了整改通知单,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从而使部分工作得到很大提升,而且我们还加大力度对干部在岗进行检查,从以前的每天两次增加到四至六次,使各部门管理人员有了自律意识。在迎宾方面我们要求各楼层管理人员在每天员工进店前,就要站在员工通道迎接员工进店,通过这种方式,管理人员的亲和力得到加强,使各级管理人员与员工之间距离更加接近。
4、卖场五大管,严格查场制度,对楼层提出查场重点。
在每日的查场中服务办值班经理做到“三勤”手勤、腿勤、嘴勤。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与部门反馈沟通,并下发整改通知单,提出整改期限,并检查跟踪,使发现的各类问题能得到及时解决(但也有部分问题得不到落实,主要以硬件问题为主,我们通过查场通报进行跟进),杜绝一面讲,一面不落实的工作被动局面。在20**年前三季度服务办对卖场进行检查,共计发现处理各类员工违纪5823人次,公司平均违纪率%。其中大部分员工都是给予批评教育为主,只有少部分经常违纪的员工给予经济处罚,从而也体现了公司人性化管理,降低了以罚代管的被动局面。
5、值班经理业务技能及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我们根据值班经理业务上存在的不足制定了系统的培训计划,定期进行商品知识及专业知识的培训,培训师由我部值班经理自行担任,用我们的弱项通过培训来补我们自己的弱项,比如我们部门有些同志不知道如何开展工作,那我就安排他们来讲“在工作时间如何有效的开展工作”,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值班经理业务技能及处理顾客投诉水平,进一步完善自我监督、自我管理机制,前三季度度服务办内部共计各类培训近20余次。
6、白银店工作。
在具体工作中服务办按照公司统一安排配合,从人员招聘,培训等方面进行,商业服务法规的课程由我主讲,累计20余课时,按时完成培训任务。其次我们还对服务台人员进行培训,转变服务观念。顾客需要的,就是我们要做的。时刻以顾客的满意度来处理问题,为顾客提供“尽如您意”的服务。对白银店服务办值班经理我们也是严格要求,要求他们必须按照总店的管理水平去管理,虽然现在分店的管理和总店还有差距,但我们有信心把分店的管理抓上去。
关键词:结构设计;建筑形体;规则性。
中图分类号: TU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针对现今建筑物平立面的复杂程度,为了能快速的选取合理的结构形式,并准确的建立力学模型,我们就必要对建筑形体的规则性,有一个比较深的认识。本文以结构设计规范为依据并结合一定的工程经验,阐述建筑形体的规则性在结构设计中的重要性、并对规则性判别及针对不规则建筑采取的加强措施作了一些总结。
1.建筑形体规则性重要性: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建筑设计应根据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明确建筑形体的规则性”。建筑形体是指建筑平面形状和立面、竖向剖面的变化。规则建筑是指平面和立面简单,抗侧力体系的刚度和承载力上下变化连续、均匀,平面布置基本对称。即在平立面、竖向剖面或抗侧力体系上,没有明显的、实质的不连续或突变。故“规则性”是诸多因素的综合要求。
建筑物平面、立面和竖向剖面的规则性对抗震性能和经济合理性影响很大。
首先规则的建筑抗震性能比较好。震害统计表明,简单、对称的建筑在地震时较不容易破坏。对称的结构因传力路径清晰直接也容易估计其地震时反应,容易采取抗震构造措施和进行细部处理。
其次规则的建筑(尤其是规则的高层建筑)有良好的经济性。根据工程经验,较规则建筑物的周期比、位移比等结构的整体控制指标很容易满足规范要求。同时由于地震力在各榀抗侧力构件之间的分配比较均匀,从而使各结构构件的配筋大小适中,使成本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相反不规则结构则会出现扭转效应明显、局部出现薄弱部位等情况,应根据规范对结构进行内力调整并采取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进行加强处理。从而使得内力变大,计算配筋变大,局部抗震构造更加繁锁。从而使工程造价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综上所述,建筑形体的规则性对结构设计而言至关重要。
2.建筑形体规则性的判别:
建筑形体规则性的判别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都作了一些定量的规定。而两本规范在具体条文上又有一定差异。本文对照两本规范相关条文,对规则性判别进行汇总,如下表: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不规则性判断 平
面
不
规
则
凹凸不规则:
平面凹进的尺寸,大于相应投影方向的30% 1.平面简单、规则、对称、减少偏心
2L/m、l/Bmax、l/b进行限制
3不宜采用角部重叠的平面图形或细腰形平面图形
楼板局部不连续:
楼板的尺寸和平面刚度急剧变化。例如:有效楼板宽度小于该层楼板典型宽度的50%,或开洞面积大于该层楼面面积的30%,或较大的楼层错层(错层面积大于该层面积的30%) 有效楼板宽度不宜小于该层楼面宽度的50%;楼板开洞总面积不宜超过楼面面积的30%,在扣除凹入或开洞后,楼板在任一方向的最小净宽度不宜小于5米,且开洞后每一边的楼板净宽度不应小于2米。
应同时满足:
L2≥0.5L1a1+a2≥0.5L2
a1+a2≥5ma1≥2m,
a2≥2mA洞≤0.3A楼面
扭转不规则:
在规定水平力作用下,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2倍 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地震作用下,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本规程第10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
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之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9,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本规程第10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85。
竖
向
不
规
则 侧向刚度不规则:
Ki<0.7Ki+1
Ki<0.8(Ki+1+ Ki+2+ Ki+3)/3
除顶层或出屋面小建筑外,局部收进的水平向尺寸大于相邻一下层的25%
框架结构:ri<0.7ri+1,ri<0.8(ri+1+ ri+2+ ri+3)/3
框-剪、剪力墙、筒体结构:
ri<0.9ri+1
当hi>1.5hi+1则ri<1.1ri+1
对底部嵌固层:则ri<1.5ri+1
当H1/H>0.2 时:B1/B
B1>1.1B,a>4m
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
竖向抗侧力构件的内力由水平转换构件向下传递 结构竖向抗侧力构件宜上下连续贯通
楼层承载力突变:
Qi<0.8Qi+1
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小于相邻上层的80% A级高度:层间受剪承载力不宜小于相邻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80%,不应小于其相邻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65%
B级高度:层间受剪承载力不应小于其相邻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75%;
楼层质量沿高度宜均匀分布,楼层质量不宜大于相邻下部楼层质量的1.5倍。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规则性判别主要从“扭转不规则、凹凸不规则、楼板局部不连续、侧向刚度不规则、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和楼层承载力突变”六种不规则类型作了一些定量的参考界限。相对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而言,《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在具体规定上更加严格,个别条款更加细化。
根据不规则类型的数量及其不规则程度,又把不规则分为:不规则、特别不规则和严重不规则三个等级。
3.不规则性建筑加强措施:
建筑形体及其构件布置不规则时,应对地震作用计算和内力进行一定调整,并对薄弱部位采取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见下表: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加强措施 平面不规则 扭转不规则:
位移比≤1.5(宜)
当最大位移远小于规范限值时,可适当放宽 A级高度:位移比≤1.5(应)B级高度:位移比≤1.4(应)
A级高度:Tt/T1≤0.9(应)B级高度:Tt/T1≤0.85(应)
凹凸不规则或楼板局部不连续:
采用符合楼板平面内实际刚度变化的计算模型,高烈度或不规则程度较大时,宜计入楼板局部变形的影响 当楼板平面比较狭长、有较大的凹入或开洞时,应在设计中考虑其对结构产生的不利影响(考虑楼板变形影响),对凹入或洞口的大小加以限制。
艹字形、井字形等外伸长度较大的建筑,当中央部分楼板有较大削弱时,应加强楼板以及连接部位墙体的构造措施,必要时还可在外伸段凹槽处设置连接梁或连接板。
楼板开大洞削弱后,宜采取以下措施:
加厚洞口附近楼板,提高楼板的配筋率,采用双层双向配筋;
洞口边缘设置边梁、暗梁;
在楼板洞口角部集中配置斜向钢筋。
平面不对称且凹凸不规则或局部不连续:
可根据实际情况分块计算位移比,对扭转较大的部位应采用局部的内力增大系数 抗震设计时,高层建筑宜调整平面形状和结构布置,避免设防震缝。体型复杂、平立面不规则的建筑,应根据不规则程度、地基基础条件和技术经济等因素的比较分析,确定是否设置防震缝。
竖向不规则 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
水平转换构件的地震内力应根据烈度高低和水平转换构件的类型、受力情况、几何尺寸等,乘以1.25~2.0的增大系数 不宜采用同一楼层刚度和承载力变化同时不满足本规程第3.5.2条(侧向刚度不规则)和3.5.3条(楼层承载力突变)规定的高层建筑结构。
侧向刚度变化、承载力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连续性不符合本规程第3.5.2条(侧向刚度不规则)和3.5.3条(楼层承载力突变)、3.5.4条(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要求的楼层,其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剪力应乘以1.25的增大系数。
结构顶层取消部分墙、柱形成空旷房间时,宜进行弹性或弹塑性时程分析补充计算并采取有效的构造措施。
措施:柱子箍筋全长加密配置,大跨度屋面构件要考虑竖向地震产生的不利影响。
侧向刚度不规则:
相邻层的侧向刚度比应依据其结构类型符合本规范相关章节的规定
楼层承载力突变:
薄弱层抗侧力结构的受剪承载力不应小于相邻上一楼层的65%
总而言之,建筑形体的规则性在抗震的概念设计中至关重要。对抗震性能和经济合理性影响很大。因此,进行设计时,应首先判别结构的规则性,并根据建筑物的不规则程度区别对待:对于不规则结构应按规范规定采取加强措施;特别不规则的建筑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采取特别的加强措施;而对于严重不规则的建筑不应采用。
参考文献
[1] 《多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优化与合理构造》.李国胜.著
[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疑问解答》.王亚勇.戴国莹.著
一、加强自身学习,提高业务水平
虽然我的职务只是一名领班,但要做到优秀,自己的学识,能力等还有一定距离,所以总不敢掉以轻心,向书本,向领导,向同事学习,这样下来感觉自己半年来还是有了一定的进步,在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及处理问题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保证了楼层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
二、日常管理工作
楼层领班对我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工作,但嘉海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工作环境.作为一名楼层领班,自己扮演的角色是承上启下,协调左右的作用,我们每天面对的是繁杂琐碎的事务性工作。在新的工作环境中,各项工作几乎都是从零开始,尽快理顺工作关系,融入新的工作环境,是我的首要任务。努力配合主管做好楼层管理工作,本着实事求是原则,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本酒店的会议接待任务比较重,上半年多次接待了海关的重要宾客,但由于客房服务人员因种种原因经常短缺,这就要求自我强化工作意识,注意加快工作节奏,提高工作效率,力求周全,准确避免疏漏和差错。
三,存在的问题
半年来,本人能认真地开展工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第一。我毕竟到嘉海工作才半年多,许多工作我是边干边摸索,以致工作起来不能游刃有余,工作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二.有些工作还不够过细,如在查房上,设施设备及卫生检查上,不是十分到位。第三。自己的理论水平还不太高。
四、下半年的工作计划
1.加强学习,拓展知识面,借鉴同行业的优缺点,灵活运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优化工作质量。
2.加强对设施设备的检查和维护保养,给客人在使用过程中以和谐、舒适之感。
3.积极认真配合主管,搞好楼层的日常管理工作。
4.针对一些新员工和操作不规范的服务员进行手把手的教,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
5.加强节能的检查,平时多跟服务员讲节能的意识,努力做到二次进房检查。
关键词:高层建筑 安全管理技术措施 经验总结
1 前 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高层建筑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高层建筑结构复杂,工程量大,涉及工序多,给建筑施工带来相当大的难度,同时给施工安全管理也带来一系列问题。本文主要对高层建筑安全隐患和安全管理技术措施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高层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经验,以供同仁参考。
2 高层建筑安全隐患分析
建筑施工行业比较容易发生伤亡事故的是高处坠落、起重伤害、触电、坍塌和物体打击,防止这些事故的发生是建筑施工安全工作的重点。①高空坠落――主要的表现形式有从脚手架或垂直运输设施上坠落,从洞口、楼梯口、电梯口、天井口和坑口坠落,从楼面、屋顶、高台边缘坠落,从施工安装中的工程结构上坠落,从机械设备上坠落,其他滑跌、踩空、拖带、碰撞、失衡等引起的坠落。
②坍塌――沟壁、坑壁、边缘、洞室等的土石方坍塌,因基础掏空、沉降、滑移、地基不牢等引起其上建筑物坍塌,施工中的建筑物坍塌,施工临时设施坍塌,堆置物的坍塌,脚手架、井架、支撑架的坍塌,支撑物不牢引起的坍塌,强力自然引起的坍塌等。③物体的击打――主要表现形式有:空中坠落物、崩块和滚动物体,触及固定或运动中的硬伤、反弹物的碰伤、撞伤碎屑、破片的飞溅伤害器具、硬物的击伤等。④触电造成的伤害――起重机械臂杆或其他导电体搭碰高压线事故,带电电线断头、破口的触电,挖掘作业损坏埋地电线触电,电动设备漏电,雷击设备电闸箱、控制箱等。⑤其他伤害――起重伤害,火灾爆炸伤害,中毒和窒息,烫伤、扭伤、中暑、高压作业伤害等。
3 高层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技术措施分析
3.1 采用附着式升降脚手架
工程项目中4层楼面以下搭设落地双排脚手架,以上则开始采用附着式整体升降脚手架(外爬架),当脚手架上升到结构高处(超过100m后),在脚手架使用状态时,增加架体的附墙拉结,所埋设拉结管件之间水平距离不得超过3.6m,拉结时垂直方向不得小于4道(由架体顶端至底部)。项目管理人员做到时刻注意天气预报,并认真记录施工日志,在得到台风预报时,适当解开爬架底部的安全网缆绳,减少风力对架体的荷载。
3.2 洞口防护
对于宽度小于800mm的洞口,采取覆盖封闭措施,而对于宽度在800mm以上的楼层洞口,都设置稳固的防护栏杆、挡脚板并挂上水平防护网,安全人员每天巡视检查,严禁随意拆除和破坏。
3.3临边防护
楼层的迅速升高,使临边防护变得非常突出,同时也造成了梁板模板及其支架尚未达到拆除条件而外架已爬升至该楼层以上,使临边模板拆除失去安全围护的情况。在该楼层处于爬架围护之外前,将临边防护栏杆做好―――栏杆立管与预埋短钢管连接锚固,水平钢管则与箍住框架柱的钢管连接牢固,栏杆内侧挂密目安全网封闭。
针对暴露在爬架围护范围以外的下部楼层在梁板模板达到拆除条件时已无安全防护的问题,使安全网和斜挑钢管再次形成拆模楼层的周边安全围
护,创造出拆除临边模板及其支架的安全环境。
3.4安全防护装置保持齐全有效
施工人员必须戴安全帽,高空作业时必须正确使用安全带。起重机械必须按标准安装,经验收合格后方能使用。使用中应健全保养制度,安全防护装置要保持齐全有效。
3.5规范施工用电
确保专用保护零线被用电设备使用;重视“三级配电二级保护”和落实“一机一闸一漏一箱”;重视总配电房的规范设置;重视漏电保护装置参数的匹配;规范使用合格的标准配电箱,正确出入配线;抓现场配电线路的规范布设;高度重视外电防护和懂行持证电工的配备。
3.6塔式起重机的安装与拆卸
塔式起重机安装、拆卸施工前,应组织参加施工的人员进行安装措施的学习,并进行全面的安全技术交底。进行起重机械拆装作业时,拆装人员必须详细了解并严格按照说明书中所规定的安装及拆卸的程序进行作业,严禁对产品说明书中规定的拆装程序做任何改动,杜绝经验主义。
3.7 时刻关注施工气象
建筑施工中应该保证以下几点:塔式起重机如突遇4级以上大风大雨时,应停止作业。另外禁止在6级风的情况下进行吊装作业。施工升降机在雷雨天、雪天或大风等恶劣天气下,不能进行安装作业。
4 高层建筑安全管理经验总结
4.1在建筑工地实行“平安卡”管理制度。
平安卡是一张内含芯片的卡片,形状和普通居民身份证差不多。建筑工人作业时要随身携带“平安卡”,施工单位要在每个工地配置“平安卡”读卡机和配备值班人员,并要求建筑工人进出工地时进行“读卡”,经值班人员查对持卡人与“平安卡”上照片相符后方可允许进入工地作业。
4.2编制“重大危险源专项整治方案”。
包括:施工用电、模板工程、脚手架工程、临边及洞口工程、起重吊装、施工井字架。明确各个项目的检查监督部门和责任人,制作“重大危险源公示牌”,牌上列明潜在危险因素、可能导致的事故、控制措施等内容,在每次安全检查过程中针对这些项目逐项检查。
4.3组织编制《建筑工人安全小手册》,定期出刊安全知识黑板报。
企业质量安全部编制一些《建筑工人安全小手册》发放到各个项目部,组织一些有关安全知识的VCD影碟安排晚间不加班的班组观看并做好签到表,保证进场工人都有看到过。同时还要加大对农民工的安全意识教育,消除麻痹思想,杜绝安全隐患。
【关键词】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设计;讨论
1剪力墙结构的基本含义
1.1剪力墙结构的定义
剪力墙结构的定义为:①剪力墙是指墙肢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为5~8的钢筋混凝土墙;②高层建筑结构不应采用全部剪力墙的剪力墙结构;③剪力墙较多时,应布置筒体(或一般剪力墙),形成剪力墙与筒体(或一般剪力墙)共同抵抗水平力的剪力墙结构。
1.2剪力墙结构的必要条件
抗震设计时,墙承受的第一振型底部地震倾覆力矩不大于结构总底部地震倾覆力矩的50%。
1.3剪力墙结构的下限
当墙较少时,如墙承受的第一振型底部地震倾覆力矩小于结构总底部地震倾覆力矩的15%~40%,则可以按普通剪力墙结构设计。下限规范没有规定,设计师可以灵活掌握。如果在剪力墙结构中,只有个别小墙肢,不应看成剪力墙结构而应作为一般剪力墙结构处理。
2高层建筑剪力墙设计原则
高层建筑剪力墙设计应该遵循设计原则,笔者根据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总结为:剪力墙连梁超限原则、楼层之间最小系数原则、楼层之间最大位移和层高比原则。
2.1剪力墙连梁超限原则
剪力墙连梁超限原则指的是剪力墙连梁在设计的时候跨高比值应该高于2.5,保证墙体的弯矩和剪力值在设计规定范围之内。《高规》中指出当剪力墙的跨高比大于5的时候,应该按照框架梁的结构进行设计。实际设计施工过程中按照规定进行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2.2楼层之间最小剪力系数原则
尽量减少剪力墙体的布置,能够有效的减轻墙体自身的重量,对于地震有着较强的抵抗能力。合理调整楼层之间的最小剪力系数能够最大限度提高建筑结构的倾向刚度,减少工程投资。
2.3楼层之间最大位移和层高比原则
楼层层高约层间的最大位移比指的是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能够产生的最大弹性层间位移比值。实际工程中剪切墙的抵抗能力是由构件组成的,如果构件过多可能会引起建筑结构扭曲变形。所以设计的时候应该尽量减少构件数量,尽可能提高建筑物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
3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设计要点
3.1工程实例
某高层住宅建筑整体建筑面积58351m2,包括32层塔式建筑和18层板式建筑,基础形式采用桩筏基础,结构形式为框架-剪力墙。在建筑中,地下1层为停车场,地上3层为店铺和商场,4层以上则为住宅。
3.2剪力墙结构的合理布设
在对剪力墙结构进行合理布设时首先要注意以下几点:
(1)剪力墙应沿主轴方向双向均匀的进行布设,采用两个方向抗侧刚度接近为宜,不宜采用单向的方式进行布设。尽量使得刚度中心与质量中心靠近,减小地震造成的扭转。若无法避免,则最好在剪力墙的相应部位设置暗柱,当梁高大于墙厚的2.5倍时,应计算暗柱配筋。
(2)剪力墙结构的抗侧力刚度和承载力均较大,为充分利用剪力墙的这一特征,减轻结构重量,增大剪力墙结构的可利用空间,墙不宜布置太密,以便使结构具备适宜的侧向刚度。
(3)在结构布置过程中,应避免布置墙肢长度过长(≥8m)的墙体。当有少量墙肢长度大于8m时,计算中,楼层剪力主要由这些大的墙肢承受,其他小的墙肢承受的剪力很小,一旦地震,尤其超烈度地震时,大墙肢容易遭受破坏,而小的墙肢又无足够配筋,整个结构容易被各个击破,这是极不利的。所以,对于大的剪力墙墙肢,应采用留置结构洞口(洞口连梁宜采用约束弯矩较小的弱连梁),把长墙肢分解成合理的墙肢长度,调整其刚度。
(4)剪力墙的门窗洞口宜上下对其,成列布置,形成明确的墙肢和连梁。当无法上下对其,成列布置时,应按有限元方法仔细计算分析,并在洞口周边采取加强措施。
3.3剪力墙厚度的确定
剪力墙墙肢截面比较适宜简单、规则,建立阿强的竖向刚度应均匀,其门窗口最好成列布置,上下对齐,形成较为明显的连梁和墙肢,避免出现使墙肢刚度相差悬殊的洞口设置。在抗震结构设计师,一、三级抗震等级的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最好不要采用错洞墙,二、三级抗震等级的剪力墙均不宜采用叠合错洞墙。《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对剪力墙的截面尺寸有具体的规定,按一、二级抗震等级设计的剪力墙的截面厚度,底部加强部位不应小于层高或剪力墙无支长度的1/16,且不应小于200mm,其他部位不应小于层高或剪力墙的1/20,且不应小于160mm;按三、四级抗震等级设计的剪力墙的截面厚度,底部加强部位不应小于层高或剪力墙无支长度的1/20,且不应小于160mm,其他部位不应小于层高或剪力墙的1/25,且不应小于180mm。
3.4剪力墙结构构件延性设计
要使剪力墙具有延性,就要控制塑性铰在某个恰当的部位出现;在塑性铰区域防止过早出现剪切破坏(即强剪弱弯设计),并防止过早出现锚固破坏(强锚固);在塑性铰区域改善抗弯及抗剪钢筋构造,控制斜裂缝开展,充分发挥弯曲作用下抗拉钢筋的延性作用。剪力墙的塑性铰通常出现在底截面,因此,剪力墙底部应设置加强区,加强范围不宜小于H/8(H为剪力墙总高),也不小于底层层高。当剪力墙高度超过150m时,其底部加强部位的范围可取墙肢总高度的1/10。
3.5剪力墙墙体配筋
一般要求水平钢筋放在外侧,竖向钢筋放在内侧。钢筋满足设计计算及规范建议的最小配筋率即可。剪力墙的加强区域10@200,非加强区域8@200双层双向即可。双排钢筋之间采用6@600×600拉筋。但是地下部分的墙体配筋大多受到水压力、土压力产生的侧压力控制,因此需要另行计算和配置,地下部分的墙体由于简化计算经常有竖向筋控制,在这种情况下为增大计算墙体的有效高度,可以经地下部分墙体的水平筋放置在内侧,竖向筋放置在外侧。
3.6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参数的控制
剪力墙的抗震结构设计跟其中的各个参数设计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提高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的设计,必须要考虑到结构各个参数的控制,要保证参数之间设计的合理性。主要包括位移比、侧向刚度比、周期比、刚重比、层间的位移角等参数。本节主要对剪力墙结构位移比的设计要点进行分析。位移比是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设计中的本楼层平均值、水平位移、层间位移之间的比值。通过对自身结构布置的不规则性的限值方式,可以有效防止建筑剪力墙结构出现偏心力过大的现象,使得剪力墙的结构能达到扭转的效果。另外,要对位移比的限制因素搞清楚,避免在设计中出现参数设计误差,位移比限制是将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的刚性楼板作为确定的基础参数,在此过程中,要将对建筑剪力墙结构引起的偏心力影响进行充分的考虑,需要保证高层建筑物剪力墙结构设计中的竖向构件位移比的参数要低于1.2,避免受到偏心力的影响而使得高层建筑剪力墙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降低。
4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高层建筑不断涌现,而剪力墙结构设计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主要针对于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剪力墙结构的要点进行了分析,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了解到,在进行高层建筑剪力墙设计的时候,应该结合高层建筑的实际特点进行设计,这样有助于提高设计的质量,促进高层建筑竣工后的良好使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