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师扶贫先进事迹范文

教师扶贫先进事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师扶贫先进事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师扶贫先进事迹

第1篇:教师扶贫先进事迹范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海怡阁9G”为你整理了这篇校长关于学习王玉老师先进事迹要求讲话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内容提要: 为学习宣传王玉老师教育扶贫、教书育人的先进事迹,积极引导全校教师争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何泽东校长向全体教师提出了四点要求:

一、要求大家务必学习王玉老师的教育情怀。王玉老师在查出身患直肠癌的情况下,仍然心系教育,大病初愈就主动请缨率领团队到深度贫困地区从江县丙妹镇大歹小学,驻点开展教育“组团式帮扶”,这种忘我工作、教育第一的情怀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二、要求大家务必学习王玉老师的教育精神。王玉老师是我们广大教师队伍学习的榜样,她以爱育爱、潜心育人的大爱精神,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情系苗乡、献身教育的奉献精神,矢志不渝、忘我工作的担当精神,都是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人学习的。

第2篇:教师扶贫先进事迹范文

1、学校将通过网络(校园网、就业网)、校报、求职导报、校刊、广播、横幅、橱窗、展板以及张贴宣传单等途径进行广泛宣传,使广大毕业生充分了解省“三支一扶”计划工作的目的意义和有关政策,动员广大毕业生踊跃报名。

2、各学院要召开本届本科毕业生“三支一扶”工作宣传动员大会,重点布置,加强宣传先进人物及其事迹(如:资教生杨石南、徐苗苗、李本和等资教事迹材料可到毕办索取)。

3、组织报名工作结束后,各学院召集被推荐为省“三支一扶“计划毕业生的座谈会,进行广泛宣传、教育,重点是宣传历年资教的先进典型事迹,希望他们勤奋工作,努力为社会作贡献。

4、学校将召集已签约毕业生的座谈会及参加省里组织岗前培训班之前的欢送宴会,并发放奖品。

5、建立我校历届(包括10届)投身“三支一扶”计划工作毕业生到“三支一扶”计划工作qq群,以便充分了解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现状,并提供适当的帮扶,以激励他们在农村基层更好的建功立业。

6、继续落实省“三支一扶”计划工作毕业生到岗后的跟踪回访制度,树立典型,一方面可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可作为学校历届毕业生就业指导专题讲座现身说法的典型先进事迹。

二、根据省“三支一扶”计划工作协调管理办公室的要求,严格按照各阶段的时间安(来源:文秘站 )排,完成好各阶段的工作。

1、4月上旬至5月上旬为“三支一扶”计划工作的宣传、动员、组织报名阶段(其中资教工作的宣传、动员、组织报名阶段为4月初至5月10日)。另外,4月16日我校将根据省里的安排,积极组织好省教育厅举办的往届资教生在各高校的巡回报告会。

2、5月中旬省教育厅将统一组织供需见面会,进行考试考核和签订协议工作(其中,支农、支医、扶贫考核签约的具体时间另行通知)。我校将在5月初落实好参加资教毕业生报名和选拔工作的时间)。

3、7月上中旬,省教育厅将统一组织资教生进行教育学、心理学及教学、教法等内容全免费的集中岗前培训(其中,支农、支医、扶贫工作是否组织岗前培训,另行通知)。在此期间,学校将举行所有被选派为“三支一扶”计划工作毕业生的欢送茶话会及欢送宴会。

4、省“三支一扶”计划选派工作结束后,由相关省厅直管部门组织安排到岗工作,具体时间另行通知。其中,资教生岗前培训结束后,由县(市、区)教育局安排到岗工作。

三、省“三支一扶”计划工作的选派条件,服务期间的管理及服务期间所享受的优惠政策和工作要求等,将严格按照《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三支一扶”工作的实施意见》(鄂人16号)、湖北省“三支一扶”工作领导小组《关于我省实施“三支一扶”计划有关问题的补充意见》(鄂三支一扶01号)的文件精神和《湖北省“三支一扶“计划高校毕业生选招工作方案》(鄂三支一扶办6号)的精神,以及《省教育厅关于做好资教生选派工作的通知》(鄂教师4号)的文件精神执行。同时,我校将采取以下几项相应的优惠政策:

1、凡被选派上省“三支一扶”计划工作,并按时到岗的毕业生,仍采取前四年参加资教工作毕业生的奖励办法,每人每年奖励1000元,以资鼓励毕业生到农村去建功立业。

2、凡被选派上省“三支一扶”计划工作并任职期满的毕业生,作为每年学校招聘人才优先考虑选聘的重点对象。

3、凡被选派上省“三支一扶”计划工作的毕业生,每人配发一个带有“中南分校”字样的行李箱。

4、凡被选派上省“三支一扶”计划工作的毕业生,一律评为校优秀毕业生称号。

第3篇:教师扶贫先进事迹范文

送温暖献爱心共建和谐校园

——城北小学2007年度红十字会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继续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助人为乐的好风尚、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为目标,认真贯彻上级红十字会精神,积极开展红十字青少年活动,努力把我校红十字会建设成为充满生机与活力、密切联系群众、符合自身特点的社会团体,为构建和谐校园打造平安城北贡献力量。在新的一年里,为把我校红十字工作、红十字青少年活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特制定如下计划。

二、主要工作

1.积极贯彻《红十字会法》,并组织广大教师、学生认真学习,领会其精神,用以指导工作实践。

2.不断健全和规范红十字会的组织建设,使学校红十字工作成为培养师生人道主义的主阵地。

3.开展丰富多彩的红十字校内外活动,提升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拓展学校红十字活动运作空间。

4.注意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再创红十字工作先进集体。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学习宣传,扩大红会影响。

1.认真组织广大师生学习《红十字会法》、《学校红十字会工作计划》,全面贯彻落实《中国红十字会2001一2005年法制宣传教育规划》,切实搞好普法宣传教育。

2.充分利用学校校园网、宣传橱窗等宣传阵地宣传红十字法律法规,宣传红十字业务知识,宣传红十字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的优秀事迹。在世界红十字日、世界无烟日、全国助残日、全国爱眼日、全国爱耳日、全国法制宣传日等这种纪念日期间,组织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扩大红十字会的社会影响,让红十字精神真正深入师生的心中。

3.积极向报刊、杂志、电视台、网络等媒体投稿,积极宣传我校红会的各项工作的开展和先进事迹,以激发广大会员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加强基础建设,扎实做好工作。

1.抓好红十字会的组织网络建设,对新生和新教职员工及时办理转会或入会手续,建立会员台帐,进行相关知识及救护技能教育。

2.建立健全红会各项工作制度,做到依法建会、依法治会、依法兴会,确保红会工作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

3.布置好红会活动室,健全各项制度上墙,配置会旗、卫生保健箱、红十字袖章等。

4.做好红十字会费收缴工作,按时、按规定比例上交红会会费。管好、用好红会会费,定期向学校报会费使用情况。

(三)落实红会精神,积极开展活动。

1.关爱贫困学生,建立帮困对子,落实帮困措施,做好扶贫解困工作,设立红十字服务点和红十字青年志愿者小组,切实定时开展活动。

2.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积极参与社会救助、救灾活动。版权所有

3.组织一定数量的教师参与无偿献血活动,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4.班级红十字小组组长定期利用班会课时间,抓好健康教育和卫生救护培训工作;继续深入开展无吸烟活动。

5.组织红十字知识竞赛活动和红十字青少年书画竞赛等活动。

四、具体工作安排

1月份:制定红十字工作计划;

2月份:组织向敬老院献爱心活动;

3月份:“捐红书、献爱心”活动;参加区百名师资自救互救技能培训;

4月份:收缴红十字会费

5月份:纪念“5·8”世界红十字日系列活动,学校宣传廊宣传红十字知识,组织教职工无偿献血活动;

6月份:庆“六·一、献爱心”活动;参加区“学会生存、珍惜生命”现场观摩活动;

7月份:特困生调查摸底工作;师生夏令营活动;

8月份:教育资助券登记工作;

9月份:教育资助券发放工作;

10月份:重建无偿献血工作卷;

11月份:爱心基金会经费使用情况汇报;

12月份:红会工作年度总结;年度统计表上报。版权所有

第4篇:教师扶贫先进事迹范文

1、中学生是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关心时政,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希望自已一生有所作为是他们的共同特性,因此抓紧抓好时政教育,特别是当前世界与中国在经济科技发展上的机遇和挑战,历史上中国的落后给我们的苦难和今天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存在的弊端,以此常常能唤起他们的历史责任感,树立起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学习的信念,这是学生时代最具感召力的学习原动力。

2、帮助学生分析自已的潜在优势或帮助寻找适合于他的人生道路。让他看到希望,让希望燃烧起光明,照亮他人生的路。

此外,班主任自身要做一个人格高尚的人,要宏杨正气,是非分明,立场坚定,用自身的人格力量感染学生,给学生以可信任感和可钦佩感,这是班主任工作的基础。

总之,以上思想政治工作能极大帮助学生养成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思想政治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灵魂。

二、鼓舞学生信心

1、树立榜样:个人修养的榜样,学习刻苦终成大器的榜样,敢于拼搏的榜样,成绩先居劣势后终于赶上来了,取得了好成绩的榜样,伟人,名人,民间故事中的典范,特别是他们的已毕业校友的先进事迹。

2、实事求是地指出学生的优缺点,帮助他树立目标,取长补短。

3、面对挫折实事求是地分析失败的原因,指出成功的道路,和他这时具备的优势条件,并鼓舞他的斗志,强调人不应只重视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应着眼于人生的全局。讲清一时的努力不会换来立时的好成绩,必需长期努力。

总之,班主任应该是鼓动家要鼓起学生的自信,“自信是人生成功的一半”。

三、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1、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习效率是班主任经常的一项工作,也是差生转化的中心,班主任讲清一般的学习方法,特别是它的作用和意义,并要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课前预习,认真上课,课后及时复习,反复复习,适当练习。要反复布置,了解后再采取措施纠正,直到这个学习习性养成,还需要针对每科的具体情况对具体科目的学习方法全方位的指导。

2、加强科学用脑的思想教育,个人心理调适,科学的休息法,记忆法,科学的身体煅炼,营养褡配,脑科学最新成果。

3、创造条件让差生补习,同学自愿,请教师补习或指导订阅辅导资料或购买VCD影碟,总之要让他感受到老师在同全班同学共同努力,营造一种努力争先,不畏艰难的氛围。

4、组织兴趣小组,作为学习扶贫小组,让学生教学生,提高其集体自力更生的能力,同时也让小组的同学在提高自身的同时让自已的能力也上一个新台阶。

5、强调学习时间的投入,基础差要追赶上来只有刻苦,只有艰苦的劳动才有巨大收获。

6、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要教育学生既要重视课内知识的学习,又要重视课外知识的吸取,课堂内与课堂外的知识是相辅相成的。学习方法的养成是差生能否转化和学生学习能否进步的核心。

四、加强班级管理

1、学生交流,把握每个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的动态。定期或不定期的在班上进行书面调查,让他们反映教室寝室的纪律,清洁卫生,同学关系等等问题,以及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这样可以及时地加以引导,修正和跟踪管理班级,同时也可给科任教师指出部题以便修正教学,平时,早自习,上午上课,下午上课,晚自习课,以及自习时间多到教室向学生了解班情,观察学生作习情况,向学生了解学生,总之日常管理在于花时间,勤动脑勤动手,这样才能保持班上始终处于班主任的有效监管中。

2、精心挑选班干部,大胆鼓励他们在班上开展活动,同时加强指导,让他们尽可能快的成熟,有力地管理班上。

第5篇:教师扶贫先进事迹范文

首先: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明确前进方向,形成正确的人生死观和价值观。中学生是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应该关心时政,关心国家前途命运,

懂得自已一生应该有所作为,因此初中阶段,特别是初三学年教师应该抓紧抓好时政教育,特别是当前世界与中国在经济科技发展上的机遇和挑战,历史上中国的落后给我们的苦难和今天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存在的弊端,以此常常能唤起他们的历史责任感,树立起为中华之崛起和个人价值的实现而努力学习的信念,使之成为学生们学生时代最具感召力的学习原动力。

这个时期,还要帮助学生分析自已的潜在优势或帮助选择适合于他们的人生道路。帮助他们看到希望,树立信心,点燃学习的热望,和前进的灯塔。

此外,班主任自身要做一个人格高尚的人,宏杨正气,是非分明,立场坚定,德学兼备,用自身的人格力量感染学生,给学生以可信任感和可钦佩感,让他们从班主任身上看到标准,榜样,志气和操守,更加励志和努力。

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极大地帮助学生养成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和勇于探索,昂扬向上,面对中考百折挠的应战和拼搏精神,把思想工作做成班主任工作的灵魂。

其次:鼓舞学生树立信心,坚定学习定力,确保学习状态和时效。

1. 树立榜样:个人修养的榜样,学习刻苦终成大器的榜样,敢于拼搏的榜样,成绩先居劣势后终于赶上来了,取得了好成绩的榜样,伟人,名人,民间故事中的典范,特别是他们的已毕业校友的先进事迹。

2. 实事求是地指出学生的优缺点,帮助他们树立目标,调整状态,与日俱进。

3. 面对挫折实事求是地分析失败的原因,指出成功的道路,和他这时具备的优势条件,并鼓舞他的斗志,强调人不应只重视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应着眼于人生的全局。讲清一时的努力不会换来立时的好成绩,必需长期努力。

第三,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1. 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习效率是班主任经常的一项工作,也是差生转化的中心,班主任讲清一般的学习方法,特别是它的作用和意义,并要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课前预习,认真上课,课后及时复习,反复复习,适当练习。要反复布置,了解后再采取措施纠正,直到这个学习习性养成,还需要针对每科的具体情况对具体科目的学习方法全方位的指导。

2. 加强科学用脑的思想教育,个人心理调适,科学的休息法,记忆法,科学的身体煅炼,营养褡配,脑科学最新成果。

3. 指导各个层次学生进行学习,制定自己学习计划,确定理想目标,全班同学共同努力,营造一种努力争先,万马齐奔的氛围。

4. 组织兴趣小组,学习扶贫小组,让学生教学生,提高其集体自力更生的能力,同时也让小组的同学在提高自身的同时让自已的能力也上一个新台阶。

5. 强调学习时间的投入,基础差要追赶上来只有刻苦,只有艰苦的劳动才有巨大收获。

6. 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要教育学生既要重视课内知识的学习,又要重视课外知识的吸取,课堂内与课堂外的知识是相辅相成的。学习方法的养成是差生能否转化和学生学习能否进步的核心。

第6篇:教师扶贫先进事迹范文

初三班主任工作计划范文一

承蒙领导的信任,从本学期开始,我担任九年级三班的班主任,我对这个班的学生了解较少,而且本学期这个班共调换了六位教师,变动很大。另外这个班的学生在上个学期因为各方面的原因,成绩起伏很大,在月考中成绩不理想,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中成绩也不理想。当领导把这个班级交给我时,我深感责任重大,希望通过自己和其余任课老师的共同努力能够尽快使班级各项工作步入正轨,取得一个圆满的结果,为学生明年的中考铺平道路。结合本班实际,特制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一、情况分析:

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班级,学生学习、工作能力参差不齐,学生的个性比较突出,表现出来的优缺点同样鲜明:在班级内部他们显得比较松散,责任心不强,一部分学生学习基础薄弱,长期因为成绩靠后造成信心不足,对某些学科的学习缺少主观能动性。而那些学习尖子在某些课内表现过于活跃,忽略了课堂纪律,甚至影响到了其他学生的听课和教师的教学进度。另一个棘手的问题是个别学生个性比较偏激,在挫折面前情绪容易失控;有的已出现早恋现象。

二、具体措施:

针对这些特点我想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应该在增强学生责任感、强化课堂纪律、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抓好两头的分层教学等方面多下工夫。

1.创设一个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

通过对教室环境的重新布置,如辟出专区设立中考信息栏、我们的风采、学习园地、读报角等为班里创设一个和谐进取的文化氛围。当然不能因为是初三就游离于学校的活动之外,可以充分利用校会及学校搭设的各项活动平台积极参与,提高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

2.建立一支有能力有责任心的干部队伍:

民主评选加上学生自荐对班干部做出必要调整,明确具体的职能范围,各项工作落实到人,强化责任意识,事后要有监督和学生评议。平时日常常规管理工作突出值日班长的作用。值日班长、小组长互相监督,这样既增强了干部的责任心又提高了每位学生工作能力。

3.强化课堂学习纪律:

包括课前两分钟预备,课堂听课纪律的掌控,通过值日班长的纪录,任课教师的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尤其注意改变一些同学某些课内的大嘴现象,逐步形成有序的讨论和发言习惯,在分组排位时注意学习能力强的和能力差的合理分配,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并使每个人都能参与到学习中去。每个月后对有进步的学生给予适当奖励。

初三班主任工作计划范文二

一、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1、中学生是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关心时政,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希望自已一生有所作为是他们的共同特性,因此抓紧抓好时政教育,特别是当前世界与中国在经济科技发展上的机遇和挑战,历史上中国的落后给我们的苦难和今天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存在的弊端,以此常常能唤起他们的历史责任感,树立起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学习的信念,这是学生时代最具感召力的学习原动力。

2、帮助学生分析自已的潜在优势或帮助寻找适合于他的人生道路。让他看到希望,让希望燃烧起光明,照亮他人生的路。

此外,班主任自身要做一个人格高尚的人,要宏杨正气,是非分明,立场坚定,用自身的人格力量感染学生,给学生以可信任感和可钦佩感,这是班主任工作的基础。

总之,以上思想政治工作能极大帮助学生养成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思想政治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灵魂。

二、鼓舞学生信心

1、树立榜样:个人修养的榜样,学习刻苦终成大器的榜样,敢于拼搏的榜样,成绩先居劣势后终于赶上来了,取得了好成绩的榜样,伟人,名人,民间故事中的典范,特别是他们的已毕业校友的先进事迹。

2、实事求是地指出学生的优缺点,帮助他树立目标,取长补短。

3、面对挫折实事求是地分析失败的原因,指出成功的道路,和他这时具备的优势条件,并鼓舞他的斗志,强调人不应只重视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应着眼于人生的全局。讲清一时的努力不会换来立时的好成绩,必需长期努力。

总之,班主任应该是鼓动家要鼓起学生的自信,自信是人生成功的一半

三、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1、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习效率是班主任经常的一项工作,也是差生转化的中心,班主任讲清一般的学习方法,特别是它的作用和意义,并要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课前预习,认真上课,课后及时复习,反复复习,适当练习。要反复布置,了解后再采取措施纠正,直到这个学习习性养成,还需要针对每科的具体情况对具体科目的学习方法全方位的指导,

2、家强科学用脑的思想教育,个人心理调适,科学的休息法,记忆法,科学的身体煅炼,营养褡配,脑科学最新成果。

3、创造条件让差生补习,总之要让他感受到老师在同全班同学共同努力,营造一种努力争先,不畏艰难的氛围。

4、组织兴趣小组,作为学习扶贫小组,让学生教学生,提高其集体自力更生的能力,同时也让小组的同学在提高自身的同时让自已的能力也上一个新台阶。

5、强调学习时间的投入,基础差要追赶上来只有刻苦,只有艰苦的劳动才有巨大收获,

6、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要教育学生既要重视课内知识的学习,又要重视课外知识的吸取,课堂内与课堂外的知识是相辅相成的。学习方法的养成是差生能否转化和学生学习能否进步的核心。

四、加强班级管理

1、加强学生交流,把握每个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的动态。定期或不定期的在班上进行书面调查,让他们反映教室寝室的纪律,清洁卫生,同学关系等等问题,以及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这样可以及时地加以引导,修正和跟踪管理班级,同时也可给科任教师指出部题以便修正教学,平时,早自习,上午上课,下午上课,晚自习课,以及自习时间多到教室向学生了解班情,观察学生作习情况,向学生了解学生,总之日常管理在于花时间,勤动脑勤动手这样才能保持班上始终处于班主任的有效监管中

第7篇:教师扶贫先进事迹范文

关键词 医学生 医德教育 市场经济问题与对策

当代社会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对医疗卫生行业和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未来医疗卫生事业主力军的医学生,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奉献精神。大学期间是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塑造良好医德的重要时期,把握这一关键时期对医学新生进行良好的医德教育,对培养医德高尚的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战略认识

医德教育是医学生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医学人才德、识、才、学、体诸要素形成的基础,是医学生立足社会、自身成长的需要。医学院校要抓好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就要对当前面临的形势、任务和教育对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一)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是培养全面合格医学人才的需要。德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德教育是医学院校德育的核心内容。医学院校肩负着培养专门医学人才的重任,不仅要培养医技良好的医学生,更要培养医德高尚、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的医学专业人才。因此,医德教育是培养全面合格医学人才的需要。

(二)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是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根据医学学科科学性强、实践性强、服务性强的特点,结合教学医院的德育工作的实际,加强医学生的德育工作,必须充分认识市场经济形势下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的紧迫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老百姓的维权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人们包括医务人员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等也发生深刻的变化,社会道德体系趋于多元化、功利化,由此产生的思想观念的碰撞,给医学生的德育教育带来了新挑战。

(三)加强医德教育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关键。医德教育对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推动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医疗卫生工作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培养医务工作者优良的行业作风是我国医疗行业的一项紧要任务。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必须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这不仅要从医疗卫生队伍的精神文明抓起,关键要从医学生就开始进行培养。因为我国医务工作人员的主要来源是医学院校的医学生。加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医德医风建设的根本途径。要想使医学生在未来的医疗活动中能自觉遵守医德义务,在校教育阶段就必须注重医德医风教育,使其形成稳定的、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二、医学生医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深入发展,医德教育被置于一个广阔的多维空间,德育内容应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做出相应的调整。当代大学生面对的是价值多元化的社会环境,而医学院校在进行医德教育时缺乏针对性与灵活性,医德教育内容的陈旧、目标单一,再加上一些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一)在德育教育上,缺乏长效性的医德培育机制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普遍开设了医德教育课程,学生的医德意识有所提高,但是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系统、实践性较强的医德培育机制,并且比较忽略医学生道德心理的培育。医德是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对医务工作者有很高的要求。所以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必须是长期性、系统性、制度性的。然而,目前我国各医学院校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二)在学校定位上,医德教育地位边缘化

目前高等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多是通过理论教学实现的,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参与度不高,不能调动学生的知、情、意等多种学习因素,很难将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其次,医德教育的一些概念和原理过于抽象,没有结合临床案例分析,实例研讨,这种教育形式单一、呆板,使得医学职业道德教学的效果甚微。

(三)在教学实践上,医德教育效果说教化

医学技术的巨大进步,要求医生具有更高的专业技术水平,不仅要掌握传统的望、问、闻、切等诊断技术,还要使用先进的诊疗手段,如CT、核磁共振、EBT等。导致学校教育唯医技医能至上,忽视了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学生专业技术过硬而人文素质欠缺,职业道德缺失。特别是进入临床即将毕业的医学生,面临就业、升学诸多压力,学生的职前教育更是一片空缺。

三、强化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德育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而良好的医德医风是靠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学生的自我修养树立起来的。医学生还未步入社会,思想相对比较单纯,可塑性很强。因此要运用多种教育形式和手段,坚持正面教育,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他们,使他们明辨善恶,自觉抵制不良思想风气的影响,在学习和实践中培养敬业精神,提升职业道德。

(一)通过多种形式强化医德教育。因地制宜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医德医风教育,是把医学生培养成身心健康、德才兼备的医务工作者的有效途径。例如开展专项教育和专题讲座,对医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采用报告、演讲、展览、声像教育等形式,用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教育学生,树立榜样,对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着重要作用;开展创建文明班组活动,将医学生遵守职业道德的情况作为考核、奖惩的重要指标,从而促使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

(二)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强化医德教育。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加强医德教育的重要基础。一个品德高尚的教师比任何教材都重要,因为教师的言行举止和医德医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操守和医德风范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教师的人格力量更能令学生信服,特别是临床带教老师不仅要传授医学专业知识,还应以身作则,引导学生敬业奉献,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因此,医学院校要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教师的师德和敬业精神,使其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真正在传授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做事、做人的态度,而这首先取决于教师自身的素质能力和人格示范作用。

(三)在社会实践中强化医德教育。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社会实践是进行医德教育的有利时机,在社会实践中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素质。医务工作者最需要合作精神,如一台手术的实施需要几个人的参与,一项新技术的开展需要许多人的团结合作,而当前大学医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往往欠缺团结合作意识,所以,在社会实践中要严格要求,正确引导,通过开展进社区、医疗扶贫活动,参与附属医院的比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医学生在参与实践中亲身感受到医德医风的重要性。

(四)在临床实习中强化医德教育。临床实习既是医学生通过临床把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也是医学生接触社会,服务患者,强化医德,确立信念的关键时期。医学生进入实习期,势必受到来自不同渠道和负面的濡染,造成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和心态失衡。通过加强临床实习期的医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身边的非道德现象,督促实习生从新的平衡中找到发挥自己人生价值的坐标,树立良好的医德观念,显得尤为必要。

(五)在校园文化中强化医德教育。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学生医德形成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可以通过校园广播、校报、宣传栏、海报、条幅,特别是校园网等有效手段,大力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宣传医德高尚医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或直接邀请他们给学生作报告,使新生亲身感受榜样的高尚医德和崇高人格,加深对医德的理解和体悟。

(六)在网络平台中强化医德教育。目前,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网络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载体。在这种情况下,医学院校应充分利用医学院校园网络平台,开辟校园主流网站,建立“医学生医德医风资料库”,以文字、图片和多媒体资料的形式展现医德医风现状、医患关系、中国医疗体制改革、中国医疗卫生状况及医学最新进展等多方面内容,再逐步建立“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网”,并开展网上咨询、辅导和讨论。切实抓好德育教育网络化的工作,充分发挥网络的功能,不断增强医学院校网络的教育功能,使医德教育从课堂延伸到社会,融入医学生的文化生活之中。

总之,医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多元的教育系统工程,需要学校、个人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发扬中华医学的优良传统,建设新型的社会主义医德,使大学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尚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医德教育应该贯穿于整个医学教育的全过程,是医学院校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新途径、新思维、新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全方位的引导与示范,使医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孟继贤.医学伦理学简论.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

第8篇:教师扶贫先进事迹范文

“十二五”期间,我省教师队伍师德师风显著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明显提高,结构进一步优化,骨干教师队伍进一步壮大,农村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基本解决,教师地位、待遇不断提高,管理体制机制科学规范,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越来越浓。

师德师风建设成果显著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必须重视思想政治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过去的五年,我省持续将师德师风、立德树人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来抓。

从2013年起,我省在全省教育系统开展了师德师风建设活动。通过实施教师人文素养提升工程,实行新教师宣誓制度,将师德教育摆在教师培训工作的首位,保证课时、记入学分。创新师德教育的内容、模式和方法,采取理论学习、实践反思、案例分析、专题论坛等丰富的教育形式,把教书育人楷模、一线优秀教师等请进课堂,用优秀教师的感人事迹诠释师德内涵。

2015年,甘肃省教育厅按照教育部师德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组织专家研究制定印发了《甘肃省教育厅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起草了《关于贯彻落实的实施方案》,“三纳入两渗透一否决”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基本形成。

近年来,我省以乡村教师为重点,抓住庆祝教师节等契机,大力宣传全省广大乡村教师扎根乡村、甘于奉献、默默无闻、为人师表的优秀业绩和先进事迹,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支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2015年9月7日,省委、省政府在兰州召开甘肃省庆祝第31个教师节暨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省委书记王三运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会上表彰了在乡村从教30年的教师代表和9家长期支持我省乡村教育发展的基金会,进一步在全社会营造了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

“十二五”期间, 针对全省农村学校布局分散、教师结构性矛盾突出的现实,我省坚持以“农村中小学补短板,学前教育补数量,按岗按需招聘”为原则,统筹实施教育部和省政府教师招考项目,完善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破解教师年龄老化、学科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升教师队伍质量,通过政策引导,着力解决“下得去”的问题,为农村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增强教师队伍活力。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精神,2012年,省政府召开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暨教师工作大会,出台了《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对全省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努力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培养一支业务精湛、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提供政策支持,推动全省教师队伍建设快速健康发展。

过去的五年,我省通过实施“特岗教师”计划、省政府民生实事教师招考计划、免费师范生等项目,为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不断输送新鲜血液。

2011―2013年,有900多名免费师范生补充到我省中小学和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当中。2015年,通过国家“特岗计划”招聘、国家免费师范生引进、省政府民生实事教师招考等项目共新招聘教师7231人。其中,招聘中小学教师2911名,幼儿园教师4320名。特别是为农村中小学补充音体美教师558人,有效缓解了农村音体美教师短缺问题。同时,我省一些地区还积极探索实施音体美教师走教,通过学生不动老师动的方式着力破解教师编制紧缺、音体美等小学科教师补充困难的问题。

五年来,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教育部特岗计划等实施效果明显,共招录农村中小学教师32344名,其中幼儿教师10603名,为“三区”农村地区4475所学校补充了新鲜血液。

为了贯彻落实省政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搭建“教学新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陇原名师”层级梯度攀升的“金字塔”名优教师梯队,“十二五”以来,甘肃省教育厅组织开展了陇原名师、省级学科带头人、省级骨干教师和省级农村骨干教师评选工作。

2011年,省教育厅启动了“陇原名师工程”。计划用十年的时间,在全省中小学专任教师中遴选产生200名左右“陇原名师工程”人选,围绕师德修养、教育思想、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学术研究等内容,通过集中培训与高级研修、教育教学研究与交流、名师工作室等方式,对名师人选进行重点培养。使名师人选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具有所教学科系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形成鲜明的个性教学特色,在全省和学科专业领域有较大影响和声望,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发挥引领、示范、辐射和激励作用。

截至2015年底,全省共有陇原名师94名,特级教师1272名,省级学科带头人355 名,省级骨干教师3586名,农村骨干教师3709名。基本形成了覆盖基础教育全学段、全学科的名优教师队伍。

教师专业成长不断加速

要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就必须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十二五”以来,我省教师培训工作紧抓“国培计划”契机,大力开展教师全员培训工作。

据统计,2010年我省教职工总数为31.1万人,全省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8.9%;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7.53%;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89.15%。经过五年的发展,全省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不断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全面提升。

自2010年“国培计划”项目实施以来,我省教师培训经费逐年增加。仅2015年,省级教师培训经费就达到2500万元。2010年―2014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经费1.86亿元(2010年1700万元,2011年2200万元,2012年3700万元,2013年4600万元,2014年6400万元),共为我省培训中小学教师31万余人次。

2014年,我省启动实施了“三计划和两工程”(陇原名师助力贫困县优秀青年教师成长计划、百千万乡村教师素质提升计划、万名乡村校长能力提升计划和教师人文素养提升工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全年通过“国培计划”项目、省培项目和各类基金会项目等,共培训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校长、园长、教育管理人员等共计14.3万人次。

2015年,甘肃省教育厅按照《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统筹国培、省培和外援基金会项目,完成了全年教师培训项目整体设计,扎实推进“三计划两工程”和“精准扶贫教师培训三行动”,重点加强乡村教师培训,全力打好乡村教师培训“组合拳”,提升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能力。采取送培下乡、专家指导、校本与网络研修等形式,切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015年,累计培训教师13.93万人次,其中乡村教师占85%。

在培训项目的设计上,紧扣乡村教师实际,紧密结合教育精准扶贫战略,在“三计划两工程”基础上,开拓创新、精心设计实施了“精准扶贫国培计划三行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薪火网研行动”,乡村50人以下微规模学校教师全员访名校培训“微访行动”,乡村学前教育教师素质提升“千千树行动”。让最基层岗位乡村教师开阔视野,着力提升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教育教学技能,以及为乡村教育服务的能力、水平。

在管理方面,重心进一步下移,采取以县为单位,自愿申报、分批推进、自主规划、联合实施的方式。培训更加重视本土培训团队建设,以遴选“金色教苑”和“金种子导师”为抓手,重点支持培训基础好、热情高的地区进行本土团队建设和教师培训工作,变“输血”为“造血”。同时,严格组织招标工作,精心遴选培训机构,确保培训质量;加强评估监测,实行第三方绩效评估。

通过教师培训“三计划两工程”、精准扶贫教师培训“三行动”等,五年来,我省累计培训教师55.9万人次。

实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健全教师管理体制,严格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举措。

2015年,甘肃省被列入全国试点省份。2015年5月,省教育厅印发了《甘肃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工作实施细则》和《甘肃省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实施细则》。8月,召开了全省教师资格考试与定期注册制度改革工作启动会,正式启动“国考”和注册试点工作。2015年首次国考,甘肃省14个市(州)设立18个考点,报名考生10196名,报考23483科次。首次定期注册工作也在兰州市城关区和榆中县试行。

此外,2015年,我省还投入2.6亿元,在贫困地区中小学建设班班通教室1.62万个,全省96%的中小学教师利用我省基础教育资源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参与率全国第一。

补齐农村教师队伍短板

补齐农村教师队伍短板是甘肃省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十二五”期间,我省以改善农村教育为重点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及薄弱学校倾斜。通过在评优选先、职称晋升、绩效考核、工资待遇等方面大力优先倾斜农村教师,增强农村教师服务农村教育事业的信心和决心,增加农村教师职业的吸引力,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交流、任教,保证农村教师队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稳定性,促使他们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贡献力量。

为了解决乡村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短缺问题,吸引优秀人才到乡村学校任教,稳定乡村教师队伍,让每一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2015年10月,我省出台了《甘肃省实施办法》,力争到2020年努力培育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队伍。

2015年6月8日,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甘肃省把制定本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工作列入省委推进社会事业改革的重点任务。

为精准把握我省乡村教师的实际困难与困惑问题,省教育厅围绕《计划》的八项主要举措拟定调研提纲,重点针对“留不住、教不好、下不去”三个突出问题,聚焦革命老区、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坚持问题导向,在全省14个市(州)开展广泛调研。通过走访乡村学校、访谈一线乡村教师、召开教育行政人员、乡村中小学校(园)长、老中青乡村教师代表座谈会,多渠道听取广大一线乡村教师的真实心声,收集到了大量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同时以问题为导向起草我省实施办法。

实施办法制定过程中,大力借鉴和吸收了一些地方(临夏阳光工程、天水市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的创新经验和成功举措,广泛征求了省直有关部门、市(州)、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高等院校专家、城镇和乡村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教师、村民代表、村委会负责人的意见。

《甘肃省实施办法》提出,严格践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效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大力提高乡村教师各项待遇、切实改善乡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重新核定乡村教师岗位编制、稳步推进乡村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有序推动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全面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着力加强乡村学前教师队伍建设、逐级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等十项支持任务,“到2017年,力争使全省乡村中小学校和幼儿园优质教师来源得到多渠道扩充,乡村教师资源配置得到明显改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稳步提升,各方面合理待遇依法得到较好保障,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逐步形成‘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良好局面。到2020年,努力培育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为我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为改善乡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我省把改善乡村教师住宿、办公条件等与实施“全面改薄”、建设周转宿舍等工程相结合,整体推进。在修建食堂、宿舍的同时,建活动中心、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室,重视乡村教师的心理健康。同时,为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省政府将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工作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

自2013年启动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工作,2015年,我省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的县区,覆盖全省所有集中连片特困县(市、区)。截至2015年12月底,甘肃省共为58个集中连片特困县(市、区)10788所学校的14.14万名乡村教师发放生活补助金额1.03亿元。

2015年,我省还实施了《甘肃省精准扶贫乡村教师队伍专项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完善“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到2017年,通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人才培养和在各类教师培训计划中向58个贫困县(市、区)和17个插花型贫困县(市、区)倾斜、进一步完善教师补充机制和教师职业准入制度、落实国家有关教师的各项待遇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重点围绕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适应贫困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到2020年,力争使我省58个贫困县(市、区)和17个插花型贫困县(市、区)学校,特别是乡村学校优秀教师得到多渠道补充,教育教学水平稳步提升,各方面待遇保障依法得到较好落实,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逐步形成贫困地区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良好局面。

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是加强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校长教师补充配备,破解择校难题,补齐农村薄弱校短板,促进教育公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

第9篇:教师扶贫先进事迹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

在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背景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之中,用正确的价值标准增强他们对国家、社会及他人的责任意识,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当前,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不强,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现象。为此,高校要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

一、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

(一)发挥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引导作用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这些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肩负起对国家、社会的使命和责任。新形势下,高校要加强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必须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与时俱进,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中的引导作用。第一,高校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自强、坚韧的意志品质。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激励着人们挑战自我、克服困难、奋勇前进。高校在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去领悟传统文化中的自强意识,使他们在多元化的社会中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积极主动培养自己的竞争意识和奋斗精神,不断进取、不断超越,努力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1〕。第二,高校要开展以“诚实守信、仁爱友善”为主题的传统道德教育,不仅要帮助大学生养成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而且要提升他们关爱他人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第三,高校要发挥传统文化教育的积极作用,不仅要帮助大学生树立爱国主义忧患意识,而且要培养他们主动履行国家义务、甘为国家无私奉献的担当精神。高校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一些典型人物自强不息的模范事迹,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他们以国家的繁荣富强为己任,从而真正有效地督促自己掌握好所学技能,胸怀大志,为国家效力。

(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帮助大学生树立人人有责的价值理念

当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冲击与融合,导致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及责任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多次强调指出,广大青年要倡导社会文明新风,带头学雷锋,积极参加志愿服务,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热诚关爱他人,多做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的实事好事,以实际行动促进社会进步〔2〕。因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明确个人价值与国家、社会之间的关系,是新形势下高校责任意识教育的重要任务。第一,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解读,深刻认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理念对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的重要作用。高校要通过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及诚信、友善、感恩等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培养其关心、爱护他人的道德品质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念,从而不仅将大学生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的发展形势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且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第二,加强对社会思潮的动态分析。高校教师不仅要及时掌握社会动态,强化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正面引导,还要通过道德模范人物、感动中国人物的先进事迹向学生传递正能量,帮助他们在多元复杂的社会思潮和文化冲击下明确自己的地位和应尽的责任,进而引导他们树立“我为人人、服务社会”的价值理念。

(三)深化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培养学生

“知国情、懂时事”的责任意识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责任意识教育的主要渠道。因此,高校要深化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国家政策扶持项目,培养他们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度和参与意识。高校教师首先要完善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如要选取当前政府与社会的热点话题,特别是与大学生联系紧密的一些事例进行讲授。其次要改进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方法。高校教师不能仅仅进行思想理论灌输,还必须引导学生参与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和讨论,让他们明确自己在国家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享有的权利,从而不仅提升他们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度和敏感度,而且强化其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的责任和义务,进而增强他们“服务国家、奉献社会”的责任意识。

二、优化教育环境,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一)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良好的教育环境是一种重要的无形资源,对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要根据大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兴趣爱好,并结合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努力营造良好的责任意识教育氛围,进而使大学生清醒地认识到自身所应承担的责任,并自觉地把责任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一是要利用报纸、宣传公告、电视台、广播站以及网络等媒介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责任意识教育,如通过报纸、校园广播等讲述身边的感人事迹,以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二是要利用教师的话语点评以及榜样示范作用对大学生进行责任意识教育。教师可以组织大学生利用周末开展以责任意识培养为主题的点评交流活动,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知道自己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怎样承担责任等。另外,高校教师要增强自我的责任意识,以身作则,时时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从而进一步优化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的环境〔3〕。

(二)大胆运用情景式教学模式

当前,大学生普遍知道“责任是什么”“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有哪些”,但一些大学生对责任的认识有时仅仅停留在理论认识层面,处于一种“知而不为”的状态,没有达到主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作为层面,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师责任意识教育形式过于单一化、理论化。因此,高校教师在开展责任意识教育时,不能只是进行“填鸭式”的教学,还必须使课堂内容生动化、教学形式多样化。一是要开展启迪情感的情景教学。教师可以选取某个专题,鼓励学生利用历史学和音乐学等方面的知识开展情景表演,或者拍摄有关责任意识教育专题的微电影,并要求学生主动参与点评。以上这种情景式教学模式能够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关注度,使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得到感悟和启发〔4〕。二是要开展提升认知能力的情景教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是否要加强责任意识教育开展辩论赛,要求学生自由抢答、总结陈述,通过其对论点的思考、辩论达到责任意识教育的目的。笔者认为,高校教师运用情景式教学模式开展责任意识教育,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的能力,也使他们在学习思考的过程中增强了责任意识。

(三)完善实践性教学体系

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是大学生必须要面对的人生课题,而要使责任意识内化为自觉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关键在于责任意识教育的实践效果。高校一些教师在开展责任意识教育时,只注重大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却往往忽视其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影响了责任意识教育的效果。因此,高校教师要提高实践教学的能力,使大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5〕。同时,高校在开展责任意识教育的过程中,要把社会实践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相结合,使大学生及时了解国家、社会的发展动态,进而增强他们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具体而言,一是要开展与爱国、敬业、诚信等相关的主题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以道德教育为重点,把主题活动与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引导他们承担社会责任,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二是要开展公益性实践活动。高校要定期组织大学生参加尊老爱幼、义务支教、捐款救助等公益性实践活动,在实践的过程中教育他们从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不求回报、踏实干事,不仅培养其乐于助人、勤于奉献、勇于担当、踏实做人的道德品质,而且增强他们服务社会、奉献国家的责任意识。

三、完善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的相关机制

(一)完善激励机制

在现代社会,良好的管理是国家和社会有效运转的关键,而激励机制则是现代管理的核心,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高校在培养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激励的强化功能,进一步完善责任意识教育的激励机制。高校一是要通过思想引导、利益调节、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等正向激励机制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对自觉履行自我、他人及社会责任的学生给予奖助学金、推荐就业等奖励,以使他们获得喜悦感和满足感,进而深化其内心的责任意识。二是要通过扣除学分、行为纠正等反向激励措施规范大学生的责任行为,促使他们自觉接受责任意识教育、规范责任行为。三是要强化大学生权利意识教育,在权利和责任的辩证关系中激励他们的责任意识,即权利是责任的基础,责任是权利的保障。

(二)完善监督机制

高校教师一是要认真学习、掌握国家出台的法律政策,努力为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二是要完善责任意识教育中相关的规章制度。高校要通过学生守则、教学规范、奖助学金评比等规章制度告诉大学生什么应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以及做了不该做的事应承担怎样的后果,以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规范其责任行为。三是要通过多种网络媒介宣传爱国家、爱社会主义、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责任品质以及具备这些品质的人和事;通过学校的电台、广播等批判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对社会、对他人及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行为,从而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四是要通过微信、微博等建立校园“微时代”交流群,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时时进行责任监督。

(三)完善评价机制

高校一是要明确责任意识教育的评价标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核心价值观作为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评价的主要内容,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同时,高校要建立科学、明确、系统化的评价标准,并将其作为衡量老师和学生责任行为的标尺,以利于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要明确老师与学生的评价主体地位,确保评价机制公平、公正。高校要明确学生的评价主体地位,要求他们每一学期对自己、对他人的尽责与失责行为进行评价,不仅激发他们尽责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增强其对自己所犯错误勇于承担责任的勇气,并督促他人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三是要建立多元的评价方式。高校教师要通过学习成绩、学分以及荣誉评选等方式对责任意识教育进行评价,同时要把评价方式与学生的实际利益相结合,以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四是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将之作为责任意识教育评价的重要指标。高校教师要通过了解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调控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更有效地把握他们的思想意识,时时进行心理辅导,从而帮助其树立“我为人人、奉献社会”的责任理念,进而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

作者:郭正红 段亚云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彭媚娟.论传统文化与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J〕.理论月刊,2011(2):180-182.

〔2〕.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1).

〔3〕范洁波.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途径〔J〕.高教探索,2013(3):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