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策划学论文范文

策划学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策划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策划学论文

第1篇:策划学论文范文

以学为主教学设计

(1)在本节课中并没有新的知识点,而是本册所学内容的综合使用,涉及方向和位置、条形统计图的使用、平均数、年月日、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及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等知识。本节课以学习者熟悉的校园作为情境,让学习者扮演设计师的角色设计校园,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使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认识体验,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提升。

(2)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者为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此前已经学习了本节课所需要所有知识点的内容。三年级的孩子个性都比较活泼好动,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因此采取自主学习的方式可以适应他们的性格特点,真实的情境也会使他们有更大的热情参与其中,更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运用和迁移。

(3)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一张校园的设计图。过程与方法:运用信息收集和分析的方法,按需求规划校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够与同伴合作,共同完成校园设计;体验设计师工作的过程,知道建筑规划设计的一般流程。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激发学习者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使他们具备严谨的思维能力,因地制宜解决问题;增加学习者对校园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4)学习重难点。学习重难点均为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针对学习重难点,设计自主学习的课件,在课件创设的真实情景中展开学习,课件中包括对所需知识点的系统呈现,活动时学习者依据步骤,一步步完成任务,解决问题。

(5)学习策略。运用体验教学方式中的心理换位式、交流互动式以及情景沉浸式3种方式进行学习。心理换位式:是让学习者从心理层面上去亲历或模拟某个角色,从中体验与该角色相符的思想、观点、情感和行为。交流互动式:让学生在相互交流、讨论中,在不同意见的碰撞中去领悟学习内容中只能意会的知识。情景沉浸式:在教学中设计某种情景,让学生在这种情景与学习内容的结合中产生联想和情感共鸣,从而领会学习内容中只能意会的知识。

(6)学习环境。①物理学习环境:本节课需要使用计算机进行自主学习;flash自主学习课件;投影仪;②认知工具:在自主学习课件中包括了需要的认知工具,具体为在开始任务前对任务进行表征的话语;提供所需基本知识点,便于学习者回忆调用;提供流程图,使学习者明确自己所处位置;③人际学习环境:通过自主学习课件创设情境,让学习者带着角色进入情境,积极与同伴配合,协同完成任务。自主的探索,小组的合作,可以使学习者充满兴趣去体验,营造一种活跃探索的氛围。

(7)学习过程。第一阶段:进入情境。亲爱的设计师,欢迎回到工作室。今天又有新的任务了,有两所学校要进行规划设计,但由于时间有限,您需要先去两所学校进行考察,然后决定选择其中一所进行设计工作。您要留心用户的需求和学校周围的环境,同时也要了解市场,以设计出既满足需要又节省资金的方案。如果遇到了困难,你可以查看知识表,或是与同伴研究解决。祝您好运!设计意图:学习者组成小组,以小小设计师的身份,进入课件,从导语中了解需要完成的任务以及注意事项。真实的情境会很容易让学习者进入角色,激发兴趣。

第二阶段:需求分析,市场考察。得到学校考察报告,了解两所学校的情况,包括目前建设的情况,所处环境,校方建设要求,按照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得到市场考察报告,了解建筑所需材料的价格,对资金进行规划。

设计意图:这是进行设计之前必须完成的工作,学习者要周全考虑每个细节,运用统计、数学计算等知识分析收集的信息。

第三阶段:设计校园。在工作区进行设计,选择要建设的建筑,注意建筑放置的位置以及面积,同时注意资金的使用情况。所需知识都在知识表中列出,可根据需要随时查看。

设计意图:这一阶段是本节课的重点,需要学习者运用方位、面积、计算等知识,还需要学习者的规划设计能力,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完成校园的设计,尽量做到合情合理满足需求。在设计过程中,学习者可以通过知识表回忆所需的知识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完成任务。

第四阶段:完成设计,展示作品。完成设计后,需完成一份报告,详细说明设计的情况,最后将作品与大家分享,互相评价。

设计意图:完成报告以方便学习者进行反思,与大家分享,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使学习者得到进一步提高。

第2篇:策划学论文范文

如何让传统文化融入到包装设计教育中

对于刚刚接触包装设计课程的学生来说,第一次接触似乎显得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包装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在我们周围随时都会接触到各类形形,规格不一的产品包装。“陌生”是因为他们以前从未站在理论和学术的角度来学习和研究包装设计,因此是十分陌生的。

目前,高等学校中艺术设计教育体制基本是沿用西方设计模式。然而中华文化作为东方文明的重要主干,存在着与西方文明完全不同的文化内容。在哲学观、民族观、价值观、审美观和艺术思维形式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差异性。所以,如何利用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积淀来进行自我构造,发展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包装设计是解决包装设计教育中文化传承的关键问题。要用新颖的方式继承传统、发扬传统,用创新的精神发展包装设计。

1学习理论,深入理解传统文化

开设传统文化理论课,在课程中主要阐释传统文化性概念。以传统的审美哲学为出发点,结合民族性、地域性等概念,从包装材料的选择、造型设计、结构设计、装潢设计等几个方面,结合实际课题来引导学生如何将传统文化与包装设计有机结合起来,为包装设计的历史梳理、创意开发做系统的思考和归纳。例如,我们可以结合传统意识的各种具体形态及其发生初始阶段的内外因作用、起源机制,对现代包装进行动态、实践性的综合考察与引导。同时充分把握相关学科的发展趋势,注重包装设计与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民俗学、文学等学科的联系,吸收最新成果,充实内容,开启思路。

2继承传统装饰,用现代手法表现

中国的传统艺术在漫长的发展岁月里,积累了极具特点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将传统文化引入现代美学教育中,包装设计中以人文思想为切入点,鼓励学生运用传统元素进行设计,创造出具有自然、民族、怀旧等意味的包装设计。例如,把传统图案应用于现代包装设计,不仅能使设计具有本民族的审美情趣,更是一种精神文明和文化情感的融入。在谭木匠SP礼盒彩绘婚庆梳子包装设计中,它的传统文化与时代性就结合的和谐自然。材质上,整个包装盒采用了再生纸,内容物采用了天然木材,其表面装饰来自中国南方天然的颜料———漆。造型上,该包装取自中国古代吉祥符号———“合欢”,在传统文化中,这一符号被认为是一对新人百年好合、幸福美满的象征。色彩上为红色,红色在中国具有喜庆、祝福的寓意。

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通过合欢梳子把“心心相印”的内涵揭示出来,使得谭木匠梳子的包装形象在国际上创造出独特的个性形象。承德“板城烧锅酒”的包装设计同样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造型以形传神,将古代宫门的古铜钉元素作为装饰,以金龙、祥云为基本图案,风格统一,品位高雅。整个包装造型优美,结构严谨,体现出中华民族雍容、华贵、大度的品质,同时也体现出浓郁的东方特色及中国民族艺术的博大精深。山西杏花村汾酒的包装设计,以杏花、牧童表达了“牧童遥指杏花村”的诗情画意,不仅用传统的图案体现其历史悠久,而且与经典的蓝色青花瓷纹样结合,充分体现了商品色彩的民族化特征。我们应当善于引导学生将传统元素设计成一个个既有视觉冲击力、又富有民族文化的包装设计。

3运用传统的包装材料,增加作品的个性

包装材料是完成包装设计视觉形式美的物质载体,是实现包装各功能要素的先决条件。材料其本身就具有叙事功能,在教学实践课中应指导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材质特征和肌理表达不同的文化内涵,在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利用不同材料的纹理的原始特征与美感,再现商品形象的品质和内在美,让材料本身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如木质的包装应用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商品包装设计上,就体现出不同的商品文化属性:做雪茄的包装,表现了一种尊贵的气息;做书籍的包装,表现的是一种人文情怀;做食品的包装,则表现了自然的味道。传统的材料主要有稻穗、竹子、木材、蓝印花布、丝绸、陶瓷等。著名的艺术家黄永玉先生曾经为湖南湘泉酒业设计了酒鬼酒和湘泉酒的包装。瓶体采用陶土工艺制成,表现出质朴、典雅的视觉感受。瓶形是个造型敦厚的扎口麻袋造型。

“麻袋”盛酒,暗示酒是粮食的精华。传统民间包装材质中的土陶,经过现代意味的设计,达到非常纯粹和精炼的程度,形成一种独特的审美标准。在包装设计过程中,给材料叙事的平台,借助它们表现商品的文化内涵,提升商品的品牌形象。

纳入地域特点

中国地大物博,具有传统人文传承的广泛视觉印象来源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历史人文作为每一个地区的独有资源,能够直接引导新的现代视觉语言形式。例如,各地建筑的风格类型、传统食品的固有形式、特色菜肴、生活用具的特点、地方性的服饰特色、喜庆节日的色彩、娱乐活动的特点、民居的起居习惯特征等。在漫长的岁月里,早已沉淀为公众习惯与审美尺度的丰富视觉遗产。这种经过长时间的优胜劣汰所形成的文化影响,能轻易的与消费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第三十届“莫比乌斯”获奖作品水井坊包装设计,首次采用手工内烧花工艺将老成都六处著名景点:武侯祠、杜甫草堂、九眼桥、合江亭、水井烧坊、望江楼彩绘图烧制在玻璃瓶井底井台六面,正是蕴含着丰富历史文化的地域特征孕育了水井坊的成功。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视觉形象,都能以现代的形式融入区域性包装设计体系中。

设计教育有别于传统的艺术类别,其审美标准也随着诸多因素而改变,多元化的需求决定多元化的设计。学生都来自全国各地,可以在教学中倡导学生设计具有家乡特色的包装设计,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把区域性文化发挥到较高的水准。因而,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同时,必须把不同地方性的特点加以整理利用,以达到包装设计教育理念上面的融合。

体验传统技艺,切身感受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技艺中的视觉设计资源,是我们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设计实践的积累,可以将传统技艺服务于现代包装设计,这就可能自然地由内而外改造文化体质,化技艺为有意味的形式。以木工技艺为例,它理性地构造了造物审美的哲学高度:阴与阳的概念,在木质材料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工匠们无需一钉一铁,而是运用了“榫卯”结构进行固定与连接;“榫卯”结构的阴阳互契,暗合了中国哲学中“万物负阴抱阳”的文化思想。这些传统技艺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意匠美、材料美、结构美。现代设计教育应当让学生了解传统技艺,这并不是让我们回到传统社会生活中,而是带给我们更多的是现代性的设计启示。要实现传统技艺设计教育的目的,实践性教学是最为基本的一个教学方法。可以定期参观传统技艺的工作坊,建立一定的合作关系,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平台。现行设计教育模式太过依赖电脑,不重视动手制作,没有体验设计工艺和结构,就不可能设计出具有深层次文化内涵的包装设计作品。

第3篇:策划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对话;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2-0091-02

近几年,对话教学作为新课改理念倡导的一种新颖的语文活动形式已被广泛地应用于语文阅读教学当中,但是往往收效甚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部分就是:没有弄清“语文阅读对话教学”的内涵;在如何进行对话教学的认识上存在误区;对其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等等。本文拟就“语文阅读对话教学”之内涵、当前教学活动中所出现的种种误区以及以后应采取的措施等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语文阅读对话教学的内涵

要弄清楚语文阅读对话教学的内涵,我们首先应该明确对话和对话教学的区别。

通常所指的“对话”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谈方式,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的谈话。但作为教育学、教学论重要范畴的“对话”,则不仅仅是指谈话和书面交流,而且还指心灵的沟通。

“对话教学”在很早之前就出现在教学中,比如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古希腊哲学家和教育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素有“拉丁美洲杜威”之称的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说,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应该是对话式的,而对话是有创造性的。教学中真正的对话应该发生在对话双方自由探究或自发讨论中,发生在对话双方精神上真正的相互回应与相互碰撞中,发生在对话双方认知世界的真正融合中。由此可见,对话教学是一种教师、学生、文本三者处于平等地位的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以平等、互助、合作的发方式来探讨自己对文本的体验。

归纳前人的研究,我们感到:对话与对话教学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对话是一种交流方式,不仅包括书面语,口语交际,眼神、手势等体态语之间的交流也是对话;而对话教学,则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一种媒介或方式。作为一种方式,对话教学与语感教学、审美教学是并列的。基于上述讨论,我们认为:语文阅读对话教学,就是在阅读教学中,本着平等、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以对话教学为手段,使教师、学生、教科书编撰者、文本之间发生多重对话,从而实现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二、语文阅读对话教学的误区

虽然对话教学给语文阅读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对语文阅读对话教学涵义的误解,忽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和文本之间的进一步交流,导致教学效果收效甚微,甚至走向死胡同。归纳起来,我们感到,目前所进行的“语文阅读对话教学”存在着以下的误区:

第一,“对话”就是满堂问。近几年,许多中学语文教师都把新课标所提倡的“对话教学”错误地理解为“一问一答”。课前准备一大堆的问题,课堂上连续发问,也不管是难是易,能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第二,对话教学中的自主探究就是文本的无限拓展。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共同组成的活动。有的教师对新课标关于对话教学的要求理解过于片面,结果是对话严重地脱离文本,思想缺乏相互碰撞,演变成学生自说自话。

第三,创设对话情景就是少数同学的表演。语文课堂中的对话往往需要创设一定的情景,这方面许多教师都努力了,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也有不尽人意的,使对对话情景的创设变成让少数学生的课堂表演。表演确实精彩,绝不亚于影视作品,但是教师把原文完全抛开,只取其中的几个情节让学生去表演,耗时耗力,让人啼笑皆非。

第四,教学过程中出现太多“伪对话”。为了使课堂教学顺利地进行,很多教师采用显性或隐形的话语来控制整个课堂。教师所用的“温和暴力”纯属虚假对话,严重地禁锢了学生的思维的发展,使对话教学流于形式。

三、进行语文阅读对话教学的策略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被广泛地应用于教学当中,为扭转语文阅读对话教学所面临的困境,很多专家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此,笔者认为,虽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对话教学顺利开展所不可或缺的因素,但是教师作为引导者,不仅是教育实践活动中教的主体,推动教育活动的原动力,而且也是教学活动的主要教育影响源,他在学生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也是不能忽视的,那么作为一名新型的语文教师,应该如何进行教学呢?

第一,师生真正地平等。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顺利进行和教育目标完成的基本保证,教师在师生关系建立与发展中起到了主导作用,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说过:“教师的工作,主要的不是向学生提供一个让人模范的典型,更重要的是他能够成为学生心中的对话人之一。”教师要想真正成为学生心中的对话人,必须摈弃传统的问答式和不经过师生心灵交流的对话方式,要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强调学习主体自身认知结构的主动构建,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对文本进行理解和交流,从而沟通心灵和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对每一位学生都要一视同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对话交流中去,而不是使一小部分成绩好的学生成为对话的“主角”,绝大部分学生成为对话的“听众”,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保留他对文本的“另类见解”,及时地表扬和鼓励,让他们在对话教学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当然对学生的误解进行适当的引导也是很必要的。张志公曾说:“教学应当是两方面的事―教者和学者,“赏析”只说到一方面―“析者”,而“导读”涉及两方面―“导者”和“读者。”所以师生的这种平等并不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作用是等量的,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中的主体,两者缺一不可,要想使语文阅读对话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二者必须保持人格上的平等,进行灵魂与思想的交流。

第二,进行有效对话。在语文阅读对话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要善于找到对话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在平等民主的氛围进行有效对话。何谓有效对话?有效对话就是不能脱离教学目标的对话,师生进行友好互动的对话。例如鼓励学生叫自己的名字,消除了学生对老师的敬畏之感,营造了一种友好的对话氛围,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对话,使对话教学在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进行。

第三,教师要善于创造阅读对话教学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对话兴趣。成功的课堂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陶冶情操,更应该给人以美的享受,教师要教得轻松,学生要学得愉快,营造的是一种和谐融洽的气氛。在对话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各种媒介(诗歌、戏曲、电影、电视等等)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要采取一切措施把枯燥的文字生动化、形象化,静止的画面动态化,把所教的知识活灵活现地展现给学生,变枯燥为有趣,实现形象与思维的融合,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激起对话的兴趣。

第四,教师要掌握高超的教学艺术,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教学艺术是衡量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尺度,因此语文阅读对话教学开展得是否精彩,教师的教学艺术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教师要想使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组织课堂教学的艺术水平,只有使课堂教学的组织因素以最佳的方式组合,才能发挥课堂教学的整体功能,达到最佳的境界。

课堂教学应该是对话的,只有通过对话才能使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在民主与平等,沟通与合作的对话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引者,也应该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逐步改善教学策略,使语文阅读对话教学摆脱目前所面临的困境。

参考文献:

[1]【德】雅斯贝尔斯,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版.

[2]腾守尧.文化的边缘[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年版.

[3]【巴】弗莱雷,顾建新译.被压迫者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第4篇:策划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数学差生原因教育转化措施

有人曾说:如果孩子天生就是优生,那教育还有什么功能?又谈什么基础的素质教育呢?是否能有效地转化“差生”,是学校实现素质教育重要的环节。我从事教学工作十几年了,在教学过程中,每届都碰到了一定数量的数学学习上的差生。怎样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是我们每个教师必须认真对待和认真研究的问题。在这方面我摸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本文试分析小学阶段“差生”的原因,探求转化“差生”的几点教育教学措施,为提高整体素质服务。

一、小学数学差生的形成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源复杂,差异悬殊。每个学期,我们学校中总要转入一些学生,每个班级中总有一些差生。如今语、数、英三门功课压在学生身上,担子还是比较重的,而无形的竞争(还是比较激烈的;

2、兴趣不浓,积极性低。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性、抽象性的学科。正是由于它的抽象性,使差生在学习数学的许多方面发生障碍,再加上学习数学本身是枯燥的,或由于自身的智力问题,因而对数学学习提不起兴趣,课堂上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布置的练习漠不关心,若无其事。解题过程没有步骤,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缺乏积极思考的动力,不肯动脑筋,总是漫不经心;

3、学法不当,缺乏信心。古人云:给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说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差生在这方面就是缺乏好的学习方法,有的差生很努力,但就是不得法,只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会触类旁通。再者,上课听课效率不高,重难点抓不住,别人一听就懂的事情,差生就是弄不明白。久而久之,缺乏学习的信心;

4、贪玩好动,自控力差。一般来说,差生比较贪玩、好动、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控制能力差,这是由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心理特点所决定的。如数学作业没有完成,就和别人一起在玩了,当天的没学明白,以后又学了新的知识。于是,没明白的越积越多,终于停滞不前,数学不像语文,数学是前后有联系的,是系统学习的,不进则退。因此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对差生引导和督促;

5、复习预习,遇难不究。差生往往表现在缺乏有效的复习和预习,甚至不复习和预习。俗话说:温故而知新。再好的记性,再好的脑子也需要勤操练。预习时遇到一点难题就不想探究,不把问题列举出来,打些小问号,做些小笔记,总有一种依赖教师的想法,怕吃苦,怕动脑。长此以往,形不成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往往对以后的学习处于被动的地步;

6、师生情感,不够融洽。差生一般来说不受教师们的欢迎,主要受考试,竞争等影响,认为拖后腿,导致教师上课不再让差生发言,有时甚至发生言语、动作的冲撞等情况。因此差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认为教师你看不起我,你的数学课上得再生动,再好,我也不听,这主要师生关系不够融洽所致;

7、家庭教育,重视不足。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姆认为:造成学生学习差异的主要因素不在于遗传或智力,而在于家庭和学校环境不同。是的,学生学习不良,不仅有智能迟滞,还有生理、心理等内在因素,更有造成身心变化的外界因素(家庭、社会、学校等)多方面的影响。如有可能是家庭的原因,父母迷于赌博、父母离异、家境困难、重视不够漠不关心等;总之,在他们的身上缺乏独立性,自信心、目标性,久而久之,先是厌学,而后放弃,为了要应付考试,只得背着沉重的包袱,硬着头皮去学,其实哪里听得进去,死读死记不求甚解,或干脆放弃不学,作业拖拉。正是由于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严重地影响着差生的智力发展,阻碍了差生学习上的点滴进步。

二、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对差生要用辨证的观点来看待

1、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差生。应该说任何学生都会同时存在优点和缺点两方面,对优生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对差生则易于发现其缺点,而看不到优点,这种不正常的现象有碍学生进步。有一位伟人说过:人来到世界,他总有一样生存的本领,我们要看到他的“闪光点”。

2、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我们教师应当看到:差生的今天比他的昨天好,即使不然,也应相信他的明天会比今天好。大量事实说明:今天的“尖子”明天不一定就是“尖子”,今天的差生,不一定明天还是差生,更何况所谓“优生”与“差生”的评判标准本身就有局限性和片面性。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很多。

三、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转化差生的一些措施

1、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为了提高数学教学重量,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注重培养差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接受教育。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差生对抽象的东西比较难于理解。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能把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达到声形兼备的特点,带给学生良好的多种感官刺激,激发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获得内心喜悦和享受,也使得学生的注意力更为集中,思维更为活跃。

2、融洽师生情感,提升差生信任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才能的基础在于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个儿童,我不相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少年或男女青年。”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头。当差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要爱学生,尤其要爱差生,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他们的信任。

3、真诚以理相待,消除差生自卑感。合理的、理想的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交往表现在师生心灵上、情感上的融洽,这种心灵的交往可促使师生产生相互感知、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相互吸引的互动效益。如果老师赞许的目光频频投向优秀的学生,对差生则冷眼相待。稍有过失,则加以训斥,得不到理解、尊重、自身价值得不到表现,使他们在心理上自觉低人一等,久而久之。就会导致他们自我贬低、自暴自弃,产生一种强烈的自卑感。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小学生心理还是很不成熟的,比较容易走极端,在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往往以破罐子破摔的行为进行报复。在这种心态支配下,你越是逼迫他学习,他越是有反感,学习成绩会越来越差。因此,教师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必须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和他们谈话,以理相处,以平等、尊重、信任、友好、关怀的态度对待他们,在合适的时机和他们谈谈心,和他们交朋友,满足他们心理需求,消除他们的自卑感。:

第5篇:策划学论文范文

人本主义教学思想认为教学的重点并非给学生传授知识,而在于帮助学生构建健康的内心精神世界,强调通过学生自身的内在学习和意义学习,弘扬情感等一系列非智力因素的动力功能,重视创造力的培养。案例教学法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重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正是人本主义理论所强调的中心内容。

二、《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一)课程特点要求使用案例教学

1.课程内容涉及量大文化产业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庞大的行业集群,这些行业彼此之间甚至并无直接的或者密切的联系,这一特点也影响着《文化政策法规》课程的教学内容。文化产业各领域的市场准入制度与经营规范制度是《文化政策法规》课的重要教学内容,具体而言,涉及到出版物管理、广播影视管理、演出娱乐市场管理、旅游业管理等多个行业的法律制度与实务[3]。此外,与文化政策法规相关的其他部门法知识也需要向学生讲解,比如说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知识产权法等。所以,内容多且杂,是该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而该课程课时有限,所以,好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2.课程实践操作性强法律作为一门操作性非常强的学科,目的在于引领和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来解决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中所遇到的一系列实际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法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根据所讲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关情境和任务,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对所涉及的情景和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从而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讲授该课程的关键。

(二)学情要求使用案例教学

《文化产业政策法规》课程,其授课对象的法律基础相对于法学专业学生是比较薄弱的,对法律基础薄弱的学生开展缺少目的性的讨论,对其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毫无意义。如果授课教师直接引入专业且复杂的行业法律制度,不利于学生理清学习思路和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因此,在课程教学中,授课教师必须以形象的情境设计使学生能够在体验中学习。通过缩短教学与生活的距离,更快地使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增强对所学法律背景等知识的理解,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法学思维能力。

(三)提高教师业务素质要求使用案例教学

在课程改革和现代化教育当中,教师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和学习指导者,更重要的还是资料提供者、问题解决者和困难帮助者,教师只有在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道德修养、文化素养等多方面的能力,才能不断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真正实现由“生存型”向“发展型”的转变。

三、引入案例教学法的困境

(一)法律体制的限制

英美国家属于英美法系,法的规则和原则大多数散见在具体的案例之中,这使通过学习案例掌握法律知识成为可能,而且,判例法也是法的一个重要渊源,所以,这种遵循先例的特点使得英美国家选择案例教学法进行法学课程的教育,而我国作为大陆法系国家,法律渊源基本上是以成文法为主,法律的规则和原则都由立法者制定于法典之中,且法学理论有深厚的基础和很强的系统性,法律规范体系整体编排非常严谨,这在客观上要求整个法学教育或法学课堂不能完全脱离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4]。

(二)案例教学法自身的缺点

案例教学法一般会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导致学生对于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等基础知识的掌握不足,影响知识讲授的全面性和系统化。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一般都是严格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进行教学,教学进度要和教学计划保持一致,课堂规范化要求高,这给开展案例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三)传统教学法不可比拟的优点

在传统式教学中,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掌控者,而学生只是作为传授对象被动的对知识体系进行消化和接受,教材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5]。它在理论知识的系统讲授与分析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系统理论知识的讲授与分析是学生掌握各种技能的基础,只有全面系统的理解了基本的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案例教学法的使用应该是要兼顾理论讲授和课程实践,在理解理论知识基础上对相关案例进行分析的一种折衷案例教学法。

四、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对策

(一)平衡传统讲授法与案例教学法的关系

在妥善处理讲授法和案例教学法的关系上,我们不能走极端去完全照搬西方国家的模式,应该在充分认识到案例教学法优点的基础上,认真分析讲授法所具有的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缺乏培养学生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提供了工具给学生但并未传授实用工具的方法等方面的固有缺陷,并结合我们国家高等教育课堂的实际情况,将案例教学法改良后适应我国的法学课程学习[6]。

(二)正确选择案例,建立教学案例库

在文化法规课当中,可以通过建设教学案例库来适应该课程内容多、课时少的特点,来更好地满足课堂教学需要,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课堂效果。案例的选取也要具有典型性、时效性和系统性。第一,典型性。典型性是指被选择进入案例库的案例应该具有明显的代表性,是理论知识在现实当中的最好体现,可以引发研究和讨论,能够很好的反映案件争议的事实和所适用的法律法规之间的对应关系。第二,时效性。我国文化产业正处在蓬勃发展的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制度的变革,上策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动态适应,案例选择的时效性就变得非常重要,只有反映时代特征的鲜活案例,才能使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7]。第三,系统性。文化规课程因为涉及文化产业领域的多个行业,所以,案例库应该有分属于不同章节的案例组成,比如在出版物管理政策法规这一章,该章的内容就涉及到图书市场管理法律制度、报刊市场管理法律制度、音像制品市场管理法律制度、电子出版物市场管理法律制度等,因此,涉及到这几个方面的案例都应该在案例库中体现。只有结构合理、内容充实、体系完善的案例库才能够更好地发挥资源库的作用,发挥资源库应有的效应[8]。

(三)认真准备,精心安排教学环节

第6篇:策划学论文范文

公共政策学产生于美国,因此其理论体系都贯穿着西方国家的问题,并体现在主流的公共政策学教科书中。例如,戴伊的《理解公共政策》的宗旨是“政策分析与探求美国问题的方案”,并用理性主义决策理论、团体决策理论、渐进主义决策理论等理论分析了美国的刑事司法、健康福利、教育、经济等领域的政策。反观我国公共政策学的教学,尽管也有形式上的“中国公共政策学”的教学体系,但本土化的程度很低,表现为教学内容安排的仿西方化以及教学方法上的“灌输式”讲解和“牵强式”举例。教学内容安排的仿西方化通过国内出版的公共政策学教科书直接体现出来。截至2011年,国内学者出版的公共政策学教材达到106部[3]。尽管数量不少,但其内容构成基本都是西方的公共政策学知识体系框架,有的甚至是西方教材的“翻版”。国内教材的核心内容是“政策系统”、“政策过程”、“政策分析”三个板块。如果将这些教材与国外的经典教材对照,就会发现每个部分都有明显的西方“蓝本”:政策系统的“蓝本”是查尔斯•E•林德布洛姆的《政策制定过程》和迈克尔•好利特、M•拉米什的《公共政策研究:政策循环与政策子系统》,政策过程的“蓝本”是安德森的《公共政策制定》,政策分析的“蓝本”是威廉•邓恩的《公共政策分析导论》以及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的《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教材的编著者抽取这些内容中的理论部分,隐去西方的背景和案例,用中国式的思维和语言重新编排起来,就成为公共政策学教材的主体框架。可以说,到目前为止,国内公共政策学的教材都没有跳出上述西方教材“蓝本”的三大板块,再加上一个必要的“公共政策学学科发展”导论,就成为标准的国内公共政策学教材“四部曲”。

以政策过程理论为例,国内公共政策学教材对政策过程的讲述完全以安德森在《公共政策制定》中所作的政策问题、政策议程、政策方案形成、政策决策、政策执行、政策评估和政策变迁的逻辑划分为“蓝本”,基本是一个逻辑环节一章的内容篇幅,不同的只是对这些逻辑环节的具体划分和取舍有所差异。这些对公共政策过程逻辑环节的讲述往往占据一本教材的很大比例,有的甚至占到所有章节的80%以上。按照这种框架给学生讲述公共政策过程,学生的常见反映是“过于理想化”,与政策运行的现实过程不符。实际上,西方学者后来将这种方法称为“阶段启发法”,也称为“教科书法”。从这个称呼中就可以看出他们对这种理论的批评态度。这种逻辑划分不仅与政策过程的复杂现实不相符,也无法解释阶段与阶段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西方公共政策学者全面改革公共政策学教材的内容体例安排,例如戴伊的《理解公共政策》就完全抛弃了“阶段启发法”的内容体例,而是按照不同领域政策专题的形式进行讲解。然而,国内的教材在讲述公共政策过程的时候,依旧在西方早期的“阶段启发法”后面亦步亦趋。中国公共政策学教学的本土化严重不足还表现为教学方法上的缺陷。一方面,大部分任课教师采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是“灌输式”讲解,即使不是“照本宣科”,也只是在西方的理论内容上随机添加一些自己的个人观点甚至是经验感悟来作为补充。另一方面,为了弥补“灌输式”讲解西方理论的教学缺陷,近年来很多任课教师尝试学习和引进案例教学,但这些所谓的案例大部分更多地只是“牵强式”的举例说明,还远未达到案例教学的规范。

二、公共政策学教学本土化的途径

从社会科学知识“地方性”(Parochial)的基本属性来看,公共政策学教学本土化的根本途径是公共政策学理论研究的本土化。因为只有公共政策学的理论研究本土化了,才能提供本土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尽管当前我国公共政策学的基本理论体系依然是西方的,但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程度本土化的研究成果,然而这些成果并没有很好地反映在公共政策学的教科书和课堂教学中。因此,公共政策学教学的本土化有两个途经:首先是鉴于绝大部分理论知识没有本土化,要求任课教师必须辨识并讲述其在中国的适用性,称之为“西方理论——适用辨明”式教学;其次,紧密追踪公共政策学理论研究的动态进展,及时将那些某种程度能够修正西方理论甚至尝试提出本土理论的成果设计在教学内容中,称之为“西方理论——本土修正”式教学和“本土实践——本土理论”式教学。下面以政策过程理论为例,对这三种本土化教学策略进行分析。

(一)“西方理论——适用辨明”式教学在我国公共政策学发展过程中引介西方的理论是无可厚非的,问题是无论是公共政策学的教科书,还是课堂教学,都习惯于机械地讲述西方理论内容,而对理论产的背景脉络及其在中国的适用性不作任何介绍和分析,其结果是教师对理论的讲述和学生对理论的学习只能“生吞活剥”。对西方理论的教学,在讲述内容之前,应该着重介绍其产生的背景和条件,在讲述完内容之后则引导学生思考其在中国的适用性。例如政策过程理论中的政策网络理论。政策网络理论的基本内容是,政策活动中的行动者及其互动关系构成政策网络,而政策网络的结构和网络中行动者的策略影响政策产出。但是教科书中对这个理论的讲述都是介绍政策网络的概念、类型及其对政策产出的影响。于是学生在学习之后就开始在课程作业中大量直接套用,但在很多情况下错误地使用了。典型的代表就是将我国政府之间的纵向关系也直接理解为政策网络。虽然西方理论中对政策网络的分类包括“府际网络”,但在我国并非凡是政府之间的关系都能形成政策网络。在这里,必须要向学生讲述西方政策网络理论的背景和来源。政策网络理论产生于西方国家的分权体制,即政府结构内部在横向和纵向上的分权和制衡。即使是不同层级的政府之间也是分权的,例如在美国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是分权的,而州以下的地方政府是自治的,在联邦宪法和州宪法规定范围内行使自治权,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与无权直接干涉地方政府的事务。因此在分权体制的西方国家是存在纵向上政策主张完全相反的“府际网络”。但是我国的政府架构是权力集中体制,上级政府对于下级政府拥有法律赋予的权威和行政权力,上下级政府之间无法各自成为独立的博弈主体。即使存在下级政府消极抵制或拖延执行上级政府政策的现象,但难以出现下级政府或政府部门联合形成政策网络提出与上级政府相反政策主张的情况,也就不会出现相互公开对抗的政策网络。因而,必须要注意到中国政府体制的等级制约和权力集中的特点,由于政府间关系在政治、法律和文化方面与西方国家完全不同,必须要辨识垂直的“府际网络”的适用性。如果这样给学生讲述政策网络理论在中国政治体制下哪些情况下适用,哪些情况下不宜适用或根本不适用,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比较中更好地理解什么是政策网络及其功能,也可以提高学生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西方理论——本土修正”式教学在辨识和讲述西方公共政策学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的基础上,任课教师或者自己发现,或者通过其他人的研究发现本土的政策“案例”与已有理论不符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仅仅停留在讲述适用性的层面上,而是要将这些发现及时吸纳进教学内容,展示本土“案例”对西方理论的修正和扩充作用,逐渐引导学生思考本土“修正版”的西方理论。例如政策过程理论中的“多源流”理论。“多源流”理论由美国公共政策学家金登提出,其基本内容是:政策议程的开启和政策变迁取决于政治系统中的问题流、政策流和政治流,当三种源流符合特定的条件并交汇时就会开启“政策之窗”,议题就会提上政策议程从而政策就会发生变迁。其中,政策流中的政策建议需要具备“技术上可行”和“价值(政治)上可接受”两个基本条件。“技术上可行”是指政策方案在法律、行政、财政和具体操作上可实施;“价值(政治)上可可接受”是指政策方案符合既定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只有符合这两个条件的“政策流”才能与其它源流交汇并促进“政策之窗”的开启。但中国本土的案例反驳了“政策流”的标准要求,证明在中国政治体制下即使“技术不可行”也可以开启“政策之窗”。典型的案例是2003年“孙志刚”事件中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废除[4]。法学学者提出十分激进的“宪法审查”政策方案当时在“技术上”是“不可行”的。如果按照金登的“多源流”理论,“政策流”中的政策方案“技术不可行”就不符合“政策之窗”开启的基本条件。然而,2003年6月,国务院很快就以《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取代了实施20多年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不仅开启了“政策之窗”,而且实现政策的重大变迁。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多源流”理论源于美国的分权制衡和“否决”体制,政策要出台必须要闯过重重“否决点”,这就要求任何政策方案必须在各种“技术”细节上具有高度的实施可行性,才能通过法律规定的程序成为正式政策或改革政策。但是我国是党领导下的权力集中体制,越是重大问题和“棘手”的问题,越可能从常规程处理序“转移”到高层或顶层决策机构中去“特殊”处理,也就越有可能实现重大变迁。“孙志刚”事件中法学学者提出的“宪法审查”的“技术不可行”的政策方案就是一个重大而又“棘手”的问题,因而问题迅速进入了党和国家的最高决策层。很快,国务院就“自行”宣布废止“收容遣送”制度,并出台“救助”制度。这说明在我国政治体制下,如果是“价值(政治)上可接受”但“技术上不可行”的政策方案,反而可能会开启“政策之窗”。对于这种方式的教学,首先要向学生客观地讲述“多源流”理论的背景和基本内容,然后让学生思考并举例说明在中国是否适用,接着详细地向学生讲述“孙志刚”事件和“收容遣送”制度废除的来龙去脉,引导学生对照“多源流”理论思考这个案例中的差异及其原因,最后进行总结和点评。这种教学不仅不至于让学生将“多源流”理论生搬硬套在中国的政策实践上,而且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政治体制的特点。

(三)“本土实践——本土理论”式教学近年来,还有一些研究尝试完全基于中国本土的政策实践和政策案例提出本土化的政策理论。任课教师要充分吸收这些成果,将其设计成“本土实践——本土理论”式教学。典型的代表是陈玲提出的“制度——精英”双层决策模型和王绍光提出的“共识型”决策模型,这两个政策决策模型都是基于本土的重大政策案例而提出的。陈玲基于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政策变迁与重大决策过程的分析,提出我国公共政策决策是在“制度”和“精英”两个渠道交互影响下达成“共识”的过程。正式制度层面上形成“政策舞台”,政策问题自下而上按既定程序进入决策层;同时由“人际关系”构成的非正式制度则形成“协商网络”,政策问题自上而下在各类精英之间寻求“共识”;“政策舞台”和“协商网络”两个渠道相互作用,达成并扩散“共识”,就可以完成公共政策的制定。同样,王绍光和樊鹏基于我国“新医改”政策决策过程的分析提出中国式“共识型”决策模式,这种决策模式由“开门”型参与结构和“磨合”型互动机制两个维度构成,多元主体参与和多渠道协商沟通形成中国公共政策决策的基本过程。这两个理论不仅是本土的,而且所依据的事实是学生有所了解的。在讲述的时候可以完全抛弃教材上充斥的西方政策过程理论,首先细致地向学生介绍案例,之后让学生讨论并从中自己概括案例中所蕴含的政策制定方式,然后再完整讲述研究者提出的理论本身,加深学生对中国政策制定过程特征的理解。最后,还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人际关系”、“协商政治”等标志性的本土元素是如何体现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问题,激发学生以此去观察和分析其它的政策制定事件。除此之外,还有关于中国“政策试验”的研究,其独特的政策过程直接挑战了“阶段启发法”,这也是政策过程理论教学本土化的可用内容。

从上述本土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可以看出,教学内容的本土化和教学方法的本土化是“一体之两面”。教学内容的本土化离不开案例教学和讨论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而无论是案例式教学还是启发讨论式教学方法的本土化,如果没有本土化的教学内容作为理论主线,要么是天马行空式的“花边新闻”课堂娱乐,要么是牵强附会地“举例说明”应付了事,难以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第7篇:策划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警务化管理;学生;个性发展

一、重视警务化管理与学生个性协调发展的必然性

1.1警务化管理的意义公安院校是为我国的人民警察培养后备人才的院校,作为武装性质的人民民主的重要工具,各个公安院校一定要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使整个人民警察队伍的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所以,在各个公安院校在进行日常的文化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坚持“从严治警,从严治校”的方针,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建立一套系统的警务化管理制度。警务化管理对我国公安院校的长期发展,为我国培养合格的人民警察,提高我国人民警察的总体水平有重要意义。

1.2警务化管理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警务化管理对于加强对公安院校学生警察意识的培养,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公安院校要培养适应时展的预备人民警察,因此他们从入校的那天起就受到警察理念,警察思想的熏陶,这样的环境下使学员更能够塑造出学员的警察意识,使他们更能够坚定自己人民警察的立场。实行警务化管理能够使学员始终保持优良的职业作风和保持严格的纪律性,经过长期的警务化管理,能够使学员在以后的工作中自主的保持自己的纪律性,形成了忠诚、坚毅、吃苦耐劳的警察品格。这是警察院校与其他普通院校在管理方面的最大的不同点。公安院校有其行业特点,所以在警察院校进行警务化管理的同时还要注重学员的个性发展,在警务化管理的前提下为学员提供足够的个性发展空间,为学员提供展示自己个性的平台。有时候,学员的个性发展违背了警务化管理的要求,这就需要学员的个性发展服从于院校的警务化管理,要让警务化管理去约束学员的个性发展,没有警务化管理的个性发展,就会使学员失去严明的纪律性,失去警务化管理的意义。

二、正确处理好学生个性发展与警务化管理的辩证关系

2.1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是一种相对封闭的管理,它通过对学员进行严格的训练和管理,为学生营造一个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有令则行、有禁则止的校园环境,提高学员的警察素质的培养。这种管理模式并不等同于封闭办学。我校长期以来通过开放办学,使得院校的教学质量,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都明显提高。我校与多个单位建立实习基地,其中包括深圳。通过实行学警结合,校局互动的办学模式,让学生实践锻炼中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个性发展,发挥学生个人的潜能搭建平台。通过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并学习公安人员的工作方法,有利于提高学员的警察职业技能的提升。

2.2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的显著特点是强调严明的纪律,强调集体行为的统一规范,强调制度条例的约束等,这对于学生个性的彰显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现代高等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突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需要创新机制,将纪律的规范性、行动的统一性、行为的约束性与培养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首先警务化管理主要通过队列操课、一日生活制度、请销假制度等载体来体现,并且通过经常性的检查来贯彻落实。在某种程度上,警务化管理容易导致学生自我管理的弱化。因此,学校在严格管理、严格训练中,十分注意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让学生在警务化管理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校团委和各大队建立了如督察队等学生自治组织,让学生参与到警务化管理中来,充分发挥学生在管理中的主观能动性,在警务化管理中体现学生主体性,使学生更加明确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更加明确学习目的,自觉性更强,更能有效地自觉进行警察意识的培养和锻炼。其次,积极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精力有宣泄之道身心有释放之所。所有这些,都使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有发挥之地,同时自身的组织策划宣传发动使学生在逻辑思维言语表达文字写作特长技能等才能在活动中得到全面调动提高。

2.3社会发展、竞争激烈、学业压力、艰苦警训等带来学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在严格的警务化管理面前易感到更大压力,以至违反规章,所以我们在严格在警务化管理同时,建立关怀、人文管理意识。管理要有针对性,要深入学生内心,同时把学生看作是同学、朋友进行平等交流、对话。让学生从管理中学会服从,学会尊重人,学会处事的方法原则,这不是不讲管理原则,而是严格管理的另一面。学生从学校接受到管理严格无情的一面,又接受到管理宽怀感性的一面。

在公安院校强调严格管理的同时,更要充分注重学生个体发展,坚持警务化管理与个性发展相统一,警务化管理与学生个体发展在公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不是对立而是完全可以统一的。高素质创新性人才是一种综合性人才,他不仅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智能素质、社科人文素质、个性心理素质,而且更重要的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树立科学发展观,不断创新和完善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机制,在警务化管理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和谐统一中培养创新能力,适应培养公安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是公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陈卓.从几件小事看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教育研究,2007,(10).

[2]裴仁昌.也谈警务化管理与学生发展.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5).

[3]韦志兆.论警务化管理与学生个性发展.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

[4]胡宇南.浅论公安院校学生警察意识的培养.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08,(4).

[5]陈小冰.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与学生个体发展.江苏警官学院学报,第21卷第6期.

第8篇:策划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欧盟;新法规;化学品出口;影响

2007年6月1日,备受注目的欧盟REACH法规(Registration,Evaluation,AuthorizationandRestriction0fChemicals)开始在欧盟全面实施。REACH法规的中文译名为《关于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制度》,是欧盟继原有三大环保指令相继实施后,一个影响范围更大、涉及产品更广的针对化学品生产、贸易、使用安全的法规。它将取代欧盟现有的《危险物质分类、包装和标签指令》等40多项有关化学品的指令和法规,并对欧盟市场上的化工产品和其下游的纺织、轻工、机电、制药等产品中的化学品实施统一管理,对进入欧盟市场的化学品要求进行注册、评估和许可,实施安全监控。欧盟一直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与其他国家相比,该法规的实施对我国出口欧盟的化学品及其下游产品的影响相对较大,是一道新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一、欧盟REACH法规的主要内容

REACH法规并不是一个单独的法令或法规,而是一个涵盖化学品生产、贸易和使用安全的综合性法规。它对出口到欧盟的化学品提出更严格的环保、安全要求,以规范欧盟市场上化学品的制造、使用和流通。主要包括注册、评估、许可、限制及数据共享。

(一)注册。对现有广泛使用和新发明的化学物(包括部分可分离中间体),生产商或进口商在生产或进口时,需通知政府主管机构,说明生产或进口该物质的用途,并提交相关文件。文件应包括对该化学物质毒性和生态毒性等特性的介绍、生产或进口的用途、对人类和环境的暴露量、预计产量、对该物质的分类及标识建议、安全数据单、对使用方法等进行的初步风险评估报告,以及建议采取的风险管理措施等。政府主管部门将把上述信息输入中央电子数据库进行注册,颁发一个注册号并对已注册物质中需给予特别关注的事项和特性进行实地考察和自动筛选。

(二)评估。由主管机构对所有产量超过100吨的化学品注册信息进行审查和信息核对;对降解速度慢并可能在自然环境中累积的或具有基因诱变或剧毒等危险特性的或其分子结构易引起关注的化学物质,即使其生产量或进口量低于100吨,生产商也应测试产品对人体和环境的长期影响。

(三)许可。对可能引起极大关注的物质或其成份,如CMR(致癌、诱导基因突变或对生殖有害的)物质和POPS(低降解有机污染物)物质,政府主管机构应对其按某一用途的使用方式给予具体授权。

(四)限制及数据共享。对部分化学品或配制品进行限制,除非在遵守限制条件下,才能被制造、投放市场或使用。必须对注册产品进行多种检测试验,检测费用全部由企业承担,对首先完成注册而产生的产品数据信息向潜在注册人共享,但潜在注册人必须向前期注册人支付百分之五十的费用才能共享数据和完成注册。

REACH法规一改过去仅由政府承担化学品安全的责任,要求化工产业承担与其产品安全相关的责任,化工产业应负责收集相关化学品的数据进行评估,并保证只生产或销售按指定方式使用对用户及环境均属安全的化学品,还应进行成本——效益分析,证明使用有关化学物质的效益大于为消除该物质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的危害而引发的成本。

二、欧盟REACH法规对我国化学品贸易的影响

与欧盟之前的同类指令相比,REACH法规影响的范围更广。从表面上看,REACH法规是个化学品法案,影响的是化工产品,但由于几乎所有商品都使用化工产品作为原料,因此,它的影响几乎波及到我国所有出口商品。仅从目前看,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我国出口到欧盟的商品,主要包括化学原料及制品、化纤、橡胶、塑料、纺织、轻工、电子、汽车、家电、制药、涂料等十多个产业,涉及904个税则号,其中出口量超过1000吨以上的有215种产品,超过100吨以上的有474种产品,超过10吨的有230多种,有500万种现今在欧盟市场上销售的商品受到影响。另外,REACH法规所涉及的不仅是化学品的生产商,还将这一责任进一步延伸到整个生产链,包括生产商和进口商在内的化学品下游用户、3万多种化工产品以及使用化工产品的下游产品都将受到影响。REACH法规的出发点是保护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但在保护环境的意愿下,确实对我国化学工业及相关产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阻碍我国化学品的出口。欧盟是我国化学品的主要出口市场之一,2004年,我国对欧盟出口石油化工产品1728万吨,出口额140亿美元。其中,单个品种出口量在1000吨以上的产品出口总量1094万吨,出口额22.2亿美元;100-1000吨的出口量322万吨,出口额31.6亿美元;10-100吨的出口量260万吨,出口额55.4亿美元。从对欧盟出口化工产品的结构看,我国生产的化学品中危险化学品量大面广,种类繁多,多数为大宗、低值、原材料性的、生产过程污染较严重的产品(如农药制剂中高毒农药占30%)。根据REACH法规的要求,中国向欧盟出口这些化学品和几千种化工下游产品将面临注册、评估、许可的问题,且必须通过欧盟境内的生产商或进口商进行注册。而且REACH法规规定了严格的检测标准和高昂的检测费用,这些费用全部由企业承担。我国一些中小型企业根本无法支付如此昂贵的检测费用,难免导致化学品出口受阻,甚至退出欧盟市场。

(二)进口产品成本增加,影响下游相关产业发展。欧盟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化工产品来源地,特别是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据海关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我国从欧盟进口石油化工产品991万吨,进口额159.2亿美元。其中,单品种进口量在1000吨以上的进口总量645万吨,进口额20亿美元;100-1000吨的进口量219万吨,进口额23.7亿美元;10-100吨的进口量111万吨,进口额29.3亿美元,涉及1066个税则号。REACH法规实施后,欧盟的化学品生产商或出口企业必将把其高额的注册、评估费用打人产品成本,因而提高出口价格,这无疑增加了中国企业进口化工产品的成本。这不仅影响中国化工产业的发展,而且将导致相关下游产品成本增加,效益下降,影响纺织、医药、轻工、电子、汽车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打破国际化学品贸易平衡,导致化学品国际贸易市场的大转移。中国与欧盟化学品贸易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欧盟是我国化学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也是我国化学品进口的主要来源地。从与欧盟的化学品贸易结构分析,我国从欧盟进口的主要是精细、深加工的化学物质,如染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且多数为依赖程度较高的不可替代产品。而我国出口的主要是低附加值的化工原材料和中间体。REACH法规实施后,欧盟较高的注册评估要求和注册评估费用将打破现有贸易格局,迫使中国企业重新开拓欧盟以外的市场,建立新的贸易渠道,而新市场的开拓则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投入,市场的转移将会严重影响我国化工产业的发展。同时,欧盟化工企业也将由此失去许多获得中国廉价化工原料的机会。

(四)削弱出口产品的竞争能力。我国目前出口到欧盟的化工产品多为大宗、低值、原料性的、生产过程污染较严重的产品,主要集中在无机盐、涂料、染料、橡胶制品、有机中间体等领域,具有资源密集和劳动密集优势。随着产品注册等成本的增加、开发费用的减少及欧盟对评估、许可审批时间的延长,将有一半产品的优势逐渐丧失,大大削弱这些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能力,并将导致我国上千家企业因出口受阻而关闭。2006年,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从业人员500万人,仅国有及规模以上企业就有200多万人,比欧盟化工行业全部直接从业人员还多。据我国有关方面估计,欧盟REACH法规的实施,可能会导致我国企业20万人面临失业。三、我国企业应对REACH法规的策略

要减低欧盟REACH法规的负面影响,实现环境改善与贸易增长的协调,除政府的引导外,更重要的是立足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发挥自身作用,提高企业的绿色产品竞争力。

(一)构建绿色供应链管理。构建绿色供应链管理,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和减少废弃物,是企业应对欧盟REACH法规非常直接和行之有效的方法。绿色供应链是把环境融入到整个供应链中,通过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降低整个生产活动给人类和环境带来的危害,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企业不能单靠技术来解决环境问题,还需要从管理角度人手,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模式为:

1、绿色设计。企业在产品设计之初就应以环境资源为核心,在产品及其生命周期全过程的设计中,充分考虑产品实现分解或再生的能力。要从源头上防止限用的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尽量选择可回收、可循环再使用的材料和零部件。

2、绿色采购。在采购原材料过程中,要精心挑选供应商,不能仅考虑供应商所提品的质量、价格、交货期、品种等常规因素,还需考虑选择重视环境管理的供应商,以保证所购买的原材料达到绿色或环保要求。

3、绿色生产。对生产过程而言,要求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减少和降低所有废物的数量和毒性;对产品,要求减少从原材料提炼到产品最终处置的整个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对服务,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国家环保总局在2005年12月13日出台了《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程序的规定》,这标志着国家环保总局将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正式纳入全国环境保护制度中。

4、绿色物流。企业应在运输、保管、流通加工、包装和装卸过程中,尽可能消除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如,在满足运输需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包装物,选择可重复使用和循环利用的包装材料;仓储过程中尽量避免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搬运过程中尽量避免因运输不当造成产品损毁,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

5、绿色回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品、废料和运输、搬运、仓储、销售过程中产生的损坏件,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结束后被用户淘汰的产品均需要回收处理。在生产流程中报废的产品拆卸后,零部件可经处理后再利用。没有使用价值的电器产品首先要人工拆卸或分解,对可利用的零部件进行回收再利用,不可利用的零部件按材料分类进行回收。有害物质要经专门工艺进行处理,其他混合物经破碎、自动分拣等处理。工业残渣则焚烧转化为热能加以利用或送填埋工厂等。

(二)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开发绿色产品。一方面,要依靠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尽快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另一方面,要及时采用先进的国际技术标准,并对先进技术标准进行消化、吸收并予以采用和提高。欧盟REACH法规实施后的初始阶段,原先企业出口的产品由于一时难以达到欧盟的要求,REACH法规对企业来说是起了负面作用,短期内对欧盟市场的出口数量会下降,此时企业面临艰难的选择:要么采取新的技术、标准,进行研发创新,重新塑造绿色产品,挽救失去的欧盟市场;要么消极等待,不采取任何措施,从而失去这块市场。而失去欧盟市场就意味着出口企业要么选择进入国际其他市场,要么只好面临生产萎缩,甚至破产倒闭。但企业如果选择进入国际其它市场,会面临进入困难或遇到其他的壁垒,因而这也不是最好的选择。所以,企业唯一的机会和选择就是知难而上,积极应对欧盟REACH法规,如果企业能积极进行产品创新,改进生产方法和加工工艺,运用新技术、新能源、高标准,使产品逐步达到欧盟REACH法规的标准要求,出口量的下降趋势将随着新技术的应用、新产品的推出而逐渐扭转。

第9篇:策划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低年级学生说话能力兴趣培养联系生活

低年级学生,总爱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表现出来,这就离不开说话,所以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说话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说话训练常在教学中被忽视,导致多数小学生说话能力不强。特别是低年级儿童生活经验少,词汇贫乏,很难讲出完整的句子,因此有的学生怕讲话,有些学生不敢在公众场合说话,一是怕说错,让人笑话,或挨批评,于是“少说为佳”。二是对话题不感兴趣,“话不投机半句多”,没话说。三是敷衍了事,问什么,答什么,很空洞。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在教学中应采取多种措施,想方设法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逐步加强对小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些情况,现就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说话能力,谈几点粗浅的想法。

一、评说结合,多鼓励学生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展示的机会。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教授说:“人性中最本质的愿望就是希望得到赞扬。”通过赞扬鼓励培养学生说话的兴趣一个人的说话能力与本身的认识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不管是说话能力高还是说话能力低的学生,在受到表扬时,总是心情愉快、情绪高昂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用不同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成就,以增强自信。因此,我在教学时,可以对一些表现好的学生通过画小红花来表扬学生,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根据学生说的话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说话训练。在引导学生说话过程中,一边听一边喜形于色,偶尔画龙点睛讲评几句,待学生说完后,师生共同给予鼓励。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纷纷争先恐后地要求参与,并且能主动地进入说话的情境中,既培养了兴趣又树立了他们的自信心。效果倍增。教师对于学生的表现行为,应该采取多表扬少批评的评价方式,捕捉学生的优点和闪光点,及时给与表扬和奖励,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和增进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调动学生的积极学习的情感。

二、创设多种情境,激发说话兴趣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应在学生心灵中激起求知欲望和点燃热爱知识的火花。这“欲望”与“火花”就是学习兴趣与动机的激发。根据低年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受情感因素影响的特点,教师要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良好动机,借助兴趣的动力,促使积极参与,乐于参与。低年级学生以想象见长,给学生创设一种宽松的表达环境.让他们不拘形式、自由表达,是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一个好办法。好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根据这个特点,把说话训练通过玩玩演演的形式进行,让妙趣横生的课堂表演成为孩子们乐说的动力。可以让孩子扮演课本中的人物,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在轻松愉快、其乐融融的学习氛围中,既理解了课本,又提高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三、结合看图学文,培养说话能力

在课本中,有很多副妙趣横生的插图,这些插图新颖活泼、形象直观富有儿童情趣。学生爱看乐学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插图摆到学生面前,看到一些生动小动物或者植物,引导学生进行看图说话,学生自己挑选喜欢的图片,去构思内容、组织语言、比赛讲故事。学生积极性高涨,编的故事构思巧妙想象力丰富。既激发了他们说话的兴趣又锻炼了他们说话的能力。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促进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并在看图说话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发表不同的意见,在同学的交流中,感受到说话不是一件不好意思的事情,也没有人可以嘲笑自己的观点,从而使自己敢于在很多人的面前说话,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用于独立的表达能力,为以后的写打下基础。

四、开展活动,让学生说真话

生活是说话的源头活水。教师要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的精彩画面,创设情境,利用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低年级的学生想象力是最丰富的,顺应她们童活泼、好动的天性,顺势把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引进课堂,创设口语交际情境,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可以让学生模拟表演问路、借东西、购物、接待客人等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情,并开展一些丢手绢、老鹰捉小鸡等小游戏,对于这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和竞赛活动,她们是很愿意表达自己的心情的,学生在玩中学说,兴趣盎然,轻松愉快,真正做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五、现实为源泉,结合生活进行说话训练

可以让学生将自己每天做什么,今天干了什么有意义的事情,自己在上学途中发现什么新鲜事,妈妈给我讲了些什么,我昨晚做梦梦到了什么等都大胆地讲出来,并通过课堂勇敢的表达出来,就像晚上妈妈给讲故事一样进行轻松自由的讲述。这一方式侧重培养学生想象说话的能力,在说话过程中要求全班同学细心倾听,老师时时投来鼓励的眼神,并及时表扬,这方式能大大提高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表达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兴趣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起来,同时锻炼了说话的能力。

六、应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较之以往的教学方式往往更加的生动形象,更加直观的表现出一个活跃的场景。我相信现在的很多这个年龄的孩子喜欢动画片,可以在看动画片的时候发表自己很多的看法,并且总是随着动画中的人物产生自己的感情,大喜或者大怒,而在现实的生活中却没有那么的活跃,而多媒体的运用便是考虑到了这一点,用类似动画的幻灯片拉近书本和学生的距离,使学生能够以看动画片的心态了解书本,以看动画片的心情表达自己的感情,在学习的过程中锻炼了说话的能力,有了抢着说话的氛围。

总之,培养学生说话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能起到让学生想说、敢说、爱说的作用,就是成功的开始。我们要在教学中不断地去努力、去探索,一定能有更新、更大的收获的。可以通过上述这些方法,激发低年级学生的说话兴趣,使这些孩子能够不畏惧说话,不担心说错话,敢于大胆的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锻炼说话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