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技能人才培养范文

高技能人才培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高技能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油田企业;技能人才培养:做法;问题;建议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高技能人才又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推进技术创新,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一、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做法

近年来。油田企业通过构建“三个”平台,鼓励学有专长的高技能人才在关键岗位上发挥才干、脱颖而出,收到了实效。

1.构建高技能人才选拔平台,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油田企业通过不断完善高技能人才选拔机制,为广大技能人才搭建了一个开阔视野、展示才能、脱颖而出的平台。通过组织开展技术能手、技术工种带头人等各种评选活动,调动职工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不断提高技术素质和业务水平的积极性,为高技能人才的涌现创造了条件。推动基层单位开展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活动,坚持每年举办一次工人技能竞赛,调动广大员工学习技术、钻研业务的积极性,通过比思想,比作风,比技术,充分展现广大职工善于学习、勤于钻研、敢于攻关、吃苦耐劳、积极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和过硬的技术素养。

2.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打造全能型高技能人才

一是通过“送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培养高技能人才。“送出去”教育方式是指坚持高技能人才外出培训制度,每年组织技术骨干到兄弟油田考察学习和业务交流。选派生产骨干到高校、科研院所深造。“请进来”教育方式是指坚持内部培训制度,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讲师等对高技能人才进行授课,通过授课大力提升高技能人才水平。二是成立技师协会、技师工作站,培养高技能人才。创新成立了技师工作站,将同一行业技师统一纳入技师工作站管理。技师工作站为技师们搭建了一个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平台。

3.构建高技能人才激励平台,发挥高技能人才骨干力量

一是建立高技能人才物质激励机制,对首席技师和主任技师等拔尖技能人才,在企业的薪酬体系中,充分考虑高技能人才技能水平与贡献的因素,并享受规定的相应福利待遇。对高技能人才参加科技攻关和技术革新成果转化所得收益,依据贡献大小,积极探索参照技术人员提成办法予以分配,调动高技能人才开展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二是建立高技能人才精神激励机制。制定完善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制度,对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培训机构以及各类高技能人才成才典型进行表彰奖励,充分利用网络、报纸、电台,对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进行宣传,从而提高他们的成就感和荣誉感,逐步建立多层次的高技能人才激励体系。积极为高技能人才提供培训深造、技术交流、科技创新的机会和平台,为他们的成长创造条件。

二、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领导重视不够

受到中国传统文化“重仕轻工”的影响,一些单位领导长期存在着“重科学、轻技术”、“重知识、轻能力”的观念,使得高技能人才没有得到相应的社会地位和尊重。在用人政策上,以学历为导向,按学历、文凭的高低确定员工的工资标准和社会地位。

2.高技能人才整体素质偏低

油田企业现有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大部分人员学历偏低,尽管实践经验丰富,但理论水平偏低,高技能人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3.后备人才缺乏

目前企业现有高技能人才队伍年龄结构偏大,队伍缺乏活力,且没有后备人才接替,是困扰企业不断发展的一个难题。

三、加快推进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建议

1.强化舆论宣传,营造高技能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

一是要加大对高技能人才选拔、培养、使用、待遇方面政策的大力宣传,树立成才典型,树起技术工人是人才的思想。在重视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技术工人的主力军作用,营造尊重知识,崇尚技能,营造尊重高技能人才的企业氛围,使广大技术工人学有榜样,干有奔头。二是要领导重视。各级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加强高技能队伍建设是一项事关企业改革发展大局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因此把高技能队伍建设工作,切实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真正做到认识到位、措施到位,逐步形成高度重视高技能队伍建设工作的良好氛围。三是在转变理念上,要有新突破,树立全新的理念。

2.加大培训力度,提高高技能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一是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加大培训设施的投入,提高现代化教学水平。二是广泛利用培训基地等培训资源,采用灵活多样、富有实效的现代化培训技术,积极开展后备青年技师的培养工作。三是加强师资力量,开展专职理论教师与实际操作教师结对互学的方式,培养即懂理论、又会实际操作的教师。对兼职老师方面,加强授课技能的培训,努力提高授课水平。四是面对企业生产实践,强化岗位技能培训,适时组织开展技术技能比武及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相关知识的培训交流活动。通过开展技术攻关、观摩研讨和技能交流,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发展。五是完善技能传播方式,发挥首席技师、主任技师在传授技艺、名师带徒方面的重要作用,挖掘和整理高技能人才的绝招绝技,使其精湛的技术技能得以推广和普及。

第2篇:高技能人才培养范文

【摘要】文章合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提出了高技能人才培养要确立新的人才观念,对建设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解决问题

如何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营造有利的政策环境,亟待深入研究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相关问题

一、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念,统筹规划人才队伍建设

从高技能人才的构成来看,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操作难题的人员.根据职业规律和技能发展规律主要包括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三类人员,并应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目前主要分布在一、二、三产业中技能含量较高的岗位上。如:高级车工、高级模具钳土、汽车维修技师、火箭装配技师、加工中心操作技师、烹饪高级技师、高级美容师等。

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素质与能力的要求与时俱进,传统的人才标准已越来越显露出局限性。一批新兴产业和技术含量高的行业中技能人才紧缺,一些传统技术行业中的技师、高级技师青黄不接,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需要。2007年第四季度河北省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显示,职业资格二级和职业资格一级的人员处于供不应求状态,求职人数只能满足4.7%的用人单位需求,可见中高层次的技术工人拥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就业压力较小。要保持我国经济快速而持续发展,增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实力,真正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没有一支具有知识创新和技能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任何高新技术的长足发展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将技术技能劳动者纳入人才总体范畴,确立高技能人才在我国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地位,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二、创新技能人才院校培养机制,完善职业资格培训体系

近年来,劳动保障部门围绕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不断探索技能人才的培育机制,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通过终身教育培训铺设一条从初级技工到技师的成才通道,逐步实现了技工教育培训重心的转移。

2005年,我校率先增挂技师学院牌子,实现当年挂牌,当年招生。至此,高级技工学校技工教育实现了从培养中级技术技能人才为主的办学目标逐步向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战略性提升,形成了以技师学院为龙头,对应国家职业资格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职业培训新体系。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正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凸现独特优势。

技师学院培养技师的关键所在是如何在校内传授企业生产现场的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生产技术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出企业需要、社会认可的技师。

瑞士的职业教育体系为我们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借鉴的做法。瑞士构建了从初级到高级的相互衔接终身职业教育体制,在培养层次上,提供联邦职业能力证书(CFC,相当于我国初级技工水平)、职业高中文凭(MP,相当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技师教育)和职业继续教育,使中等、高等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之间以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和文凭有机连接。通过培训取得CFC后,方能从事某种职业的资格;从进入CFC证书学习到通过考试鉴定取得技师文凭一般需要六年左右的学习培训。在教学上实行模块教学、学分制教学。

借鉴国外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经验,目前,技师班生源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类型是高级技校、具有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学制一年半,第二种类型是职业学校、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学制三年,第三种类型是高中毕业生学制为四年,第四种类型是初中生源学制为六年一贯制。技师段的教学模式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大多采用模块式、课题式、项目教学等形式,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将课堂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和技术革新、技术改造相结合,以典型技术技能、综合技能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为主,逐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核心技能。院校培养的另一重要举措是搭建以企业为基地的实践技能强化培训平台,将学校高技能培养的目标、技能训练的标准要与企业岗位用人、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实现零距离的对接,接受企业用人单位的检验。

三、搭建企业培训平台,发挥企业主导作用

按照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提出的"两个充分",一是充分依靠职业院校、技师学院、高级技校的培养作用,即院校培养;二是充分发挥企业、行业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主导作用,即企业主导。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7个环节,即:培养、选拔、评价、使用、激励、交流、保障,绝大部分都要依靠企业、来自于企业,实践于企业。许多发达国家把与具体工作相关的技能培训,更多地视为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职责。韩国要求雇员在100人以上的企业至少要拿出工资额的2%的资金用于培训,法国要求雇员在10人以上的企业至少要拿出工资额的1.5%的资金开展培训。因此,应该充分发挥企业在对技能人才的培养上的主导作用。

尽管企业对于技能人才拥有客观实践评价的绝对权威,但是,多数企业对技能人才普遍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对企业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缺少战略思考和总体规划,尚未形成鼓励生产操作一线技能劳动者钻研技术业务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机制,高技能人才的待遇与保障还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和重视。

四、建立技能人才表彰制度,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建立与国家中华技能大奖、技术能手表彰制度相衔接的技能人才表彰制度,对确有突出贡献的高级技能人才给予相应奖励,大力宣传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和使用政策,有利于在全社会营造崇尚技能、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引导更多的劳动者走技能成才之路。

五、运用政策引导机制推动,充分发挥技能人才的作用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使用,需要不断加强和完善政策机制建设,形成"培训、考核与使用相结合,与待遇相联系"的激励机制。因此,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应建立技能人才津贴制度和"首席员工"制度,将技师职业资格与工资、岗位津贴相结合,为高级技能人才明码标价,真正体现"高能高薪"。

六、完善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

在知识经济时代,产业、商品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职业培训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有效方式,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内生变量,美国人力资源专家舒尔茨指出,因追加教育培训投资提高劳动力质量,从而对美国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3%.

一是政府根据地方教育费附加,从中安排高技能人才培训经费。二是企业要依法保障资金投入,切实保证企业培训经费的落实。

同时要进一步研究高技能人才培养资金的筹措渠道,努力增加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投入,建议财政开设专项资金,用于本地经济发展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培训补贴和劳动力市场紧缺、企业生产急需的职业工种培训的资金支持。

七、推进技师社会化考评,改进技能人才评价方式

技师社会化鉴定按照"统一标准、自主申报、社会考核、企业聘任"的原则,实行鉴定机构考核与专家评审相结合办法进行。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并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新体系。突破比例、年龄、资历和身份界限,促进高技能人才更快更好地成长。

八、建设良好的法制环境,完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市场经济是以法制为基础的经济,同样高技能人才的成长也需要公平和透明的法制环境。近年来,不少地方和部门采取多种措施制定了一系列的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相关激励政策,但从实践情况看,落实并不到位,不少企业缺乏长远的发展眼光,对高技能人才重使用,轻培养,政府文件政策只作为指导性意见对企业并不具有约束力和强制力,高技能人才相应的工资待遇难以真正落实。

要把高技能人才培养制度纳入《职业教育法》、《劳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条文中,同时要大力宣传培养高技能人才做出贡献的企业,并给予相应优惠鼓励政策。

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建议制定国务院《劳动就业准入条例》和《职业技能培训考核条例》,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协调机制,明确职业资格证书的法律地位,明确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也是境外就业、对外劳务合作人员办理技能水平公证的有效证件。

第3篇:高技能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高职学校 高技能人才 培养 攻略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近年来,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反复强调:要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健全和完善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一.高职学校的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目标

自1996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政府曾数度发文,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所谓“高技能人才”,是指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知识,有精湛的生产劳动技能,能从事技术含量大、劳动复杂度高的工作,实践能力强,对前沿性技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较高,并具有创造和独立解决关键性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

职业教育最主要的特征是它的职业性,它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除了要具备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必须具有较高的职业技能,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是世界各国普遍认可的。目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企业、行业不仅需要大量理论型和学术型的专业技术人才,而且迫切需要大量的能掌握和运用新技术和新技能,具有创新精神,第一线高技能人才,目前,我国这方面的人才严重短缺,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大量合格的高技能人才是摆在每个职业教育从业人员面前的紧迫课题。职业院校在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中担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现行高职学校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高职教育定位模糊

当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贪大求全”,学校越办越大,专业越开越齐,院校专业特色不明显,有的院校甚至想往本科发展,办学层次定位模糊,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对技术应用型人才来说,专业特长动手能力的培养异常重要,而现行教育体制下,过多地考虑“高等教育”忽视“职业教育”,使得高职教育的特性被高等教育普遍性所淹没,阻碍了齐自身的发展。

2.教材跟不上人才培养的需要

专业教材内容陈旧,反映新技术、新理论知识不足,目前专业教材编写工作大都采用主编负责大纲制订、编写组其他成员分别承担各章节的具体编写任务,有的编写成员缺乏对授课对象基本素质的了解,对本专业最新发展趋势把握不够,对课程体系设置研究不足,致使在教材的编写中,缺乏长远规划,各章节的教材质量参差不齐,普遍侧重于原理方法的陈述,缺少动手能力的培养,缺乏理解创新。

3.“双师型”师资队伍任重道远

近几年,高职教育发展很快,各校不同程度存在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职业学校引进教师的主要渠道还是从普通高校毕业生中引进,缺少实践经验,教师普遍授课任务较重,一般周课时都在16节左右,学校很难抽出教师参加专门的实践培训或到企业顶岗实训,目前,职业学校大多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跟行业的管理部门缺乏联系,教师缺少行业的直接指导,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远未形成

4.培训方式陈旧落后

目前培训方式还是以课堂式为主,“干中学、学中干”的现场培训不够重视,课堂式培训由谁讲,精心选择不够,讲什么、怎么讲,缺少与外请培训专家的仔细沟通与交流,学校内部又往往缺少既有实践心得,又有理论研究并通晓教学规律的复合型培训师,

三.高职校高技能人才培养之攻略

1.加强校企合作

高职学校要真正承担起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任最关键的是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而其主体作用的发挥,必须形成政府主导,院校、社会和培养对象与企业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政府应该削减纵向科研经费,增加教师编制,把高职学校教师推向社会,迫使他们到企业寻找合作伙伴,在运行机制中,政府起着倡导和推动作用,政府应出台措施,调动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支持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建立由行业、企业、和学校的专家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对一些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材开发、教学实习环节设计、开始评价模式等使之更符合市场经济的需要,高职教育要切实转变观念,以自身的教育优势,主动营造与企业的合作机制,创新集团化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使企业树立一种“投资职业教育,必有厚报”的投资办学理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教育

此外相关部门应定期让教师或教学行政人员到毕业生工作单位调研,获取学校教学质量水平信息,并把它作为教学改革、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的依据。这样很好地加强了学校专业建设和企业的发展的切合度,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才能收到企业的欢迎

2.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建立起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方法上,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法,开展启发式、问题式、讨论式教学,由传授知识为主,向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会学习的教学观转变,在教学模式上,开展“学、练、做”一体化的教学设计,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要注意新技术的引进,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为此必须全面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师资队伍,要设法开阔教学视野,必要时走出国门向国外同行学习,学习他们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鼓励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创新。学校要和行业协会加强联系和合作,从企业中选拔组建一支适宜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兼职教师,提高职业教育的水平。

3.精心编写适应职教特点的教材

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应加强社会参与性,开展广泛的社会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知识的具体要求,掌握毕业生定位,可以邀请用人单位的专家和企业人员参与教材内容的讨论,审定,体现高职特色,同一专业的不同教材应强调系统性,不能各编各的,“各自为政”,要有全局观念,既要避免教材内容的重复,又要防止出现空白点,专业教材内容应在专业目录知道下,以自身专业的课程体系为纲,根据该门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来精选教材内容,另外还要了解在课程体系中与该课程有关的前期课程和后期课程的内容,使得教材内容上做到相互配合,相互衔接,防止因为不合理的取舍造成知识的脱节和重复

4.把学校实训基地建设成公共实训基地

快速提高学员的技能水平,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但是如果没有良好的实训实习条件,其目标就很难实现,职业院校应有重点地建设一批社会化、开放式、高标准的公共实训基地,为学校提供高质量实训条件,提升学校的办学能力;为社会提供职业能力评价服务,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当前,我国面临着工业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重大挑战,高技能人才的缺乏已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它给我国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带来了挑战和际遇,我们要面向企业,主动为企业经济建设服务,进一步推动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为社会培养大量合格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顾坤华,赵惠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10年跨越发展的理性思考。江苏高教 2010(3)

第4篇:高技能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电力;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践

作者简介:孟磊(1984-),男,浙江杭州人,浙江省电力公司人力资源部,助理工程师。(浙江 杭州 31000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5-0051-02

高技能人才是指具有必要的理论基础,掌握现代设备操作技术,在生产和服务领域中能完成高难度要求的操作或关键动作,并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是身怀绝技、技艺精湛、技术通晓等的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是电力企业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力企业稳定和可靠运行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劲旅,也是电力企业得以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十一五”期间,浙江省电力公司为了培养这支高素质的技能人才队伍,从公司实际出发,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驱动力、外在动力、支撑力和杠杆力进行了实践探究。

一、准入制度是电力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驱动力

为了培养出一支高技能人才队伍,该省电力公司在实施过程中发现技能岗位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是其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驱动力。

企业技能岗位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的建立:第一,对企业所有的技能岗位进行全面的工作分析,明确目标,理清思路,确定方案;第二,对企业所有技能人员的职业资格现状通过“三级”(企业级—基层级—班组级)培训网络机构开展全面的调查摸底,掌握第一手技能人才培养资料;第三,制定完善岗位说明书,明确岗位资格水平,出台相关的管理办法;第四,规定企业内部空缺岗位的补员实行竞聘上岗,班组长岗位必须具备技师及以上职业资格,实行岗位工资与职业技能等级挂钩。

经过技能岗位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在该省电力公司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推行和实践,以制度的形式使各级技能人才明确了岗位标准,树立了前行的目标,找到了自身存在的差距,激发了各级技能人才主动要求培养的内在驱动力。在此引导下,“十一五”期间浙江各电力企业高技能人才不仅在数量上有了明显增长,结构上也有了较好的优化,更重要的是有更多的员工积极、主动和自觉地要求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激活了员工的内在需求和动力,使培养工作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二、需要与规划是电力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外在动力

随着该省电力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化设备的大量使用,尤其是±800kV特高压工程在该省的推进,统一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在该省的全面展开,客观上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换一句话说,该省电力公司员工们已经感受到现有高技能人才已经不能满足公司快速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员工职业成长的首要策动力。

为了实现国家电网公司创“一强三优”(电网坚强、资产优良、服务优质、业绩优秀)现代电力公司的要求,该省电力公司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抓手,不仅谋划员工的学历提升、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教育,而且注重技能人才的造就。尤其是对高技能人才(国网或省级优秀专业技术专家、优秀生产技能专家)规划和培养,如今已成为该省电力公司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原动力和员工积极参与的重要推动力。

从该省电力公司“十一五”高技能人才队伍发展规划实现的视角,五年里共培养:高级技师1227人、技师7632人、国家电网公司级优秀专家32人、省公司级优秀专家291人、“双师型”人才1246人。这组近万人的数据表明,其不仅超额完成该省电力公司“十一五”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同时还透视出:一个切合实际需要和科学有效的人才发展规划就如一面旗帜引领着公司员工志承高远、努力成才,成为公司员工顺利走向高技能人才的引导力。

三、理论基础是电力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支撑力

加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通常该省电力公司及其下属公司多着眼于长期从事生产一线前沿岗位、关键工序的员工,多以提高实战操作技能为核心,多以培养技艺娴熟精湛,在实践中擅长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操作性难题,具有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应用推广能力为目标。然而从公司“十一五”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践中发现:一部分一线前沿岗位员工虽能解决一些关键技术,但进一步深化培养难度很大;一部分关键工序的员工对本工序的技艺娴熟精湛,但对新技术、新工艺接受困难,甚至无法理解;一部分员工对所掌握的技能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在培养的途中一部分员工自动放弃,使培养规划和目标难以实现。究其原因,主要是参加培训的员工专业理论基础薄弱,致使其在提升过程中缺少理论准备,对掌握现代技术和解决新问题等缺乏理解的必要理论基础。换一句话说,理论基础是高技能人才得以顺利培养的支撑力。

鉴于此现状,该省电力公司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过程中,首先以明确高技能人才的内涵条件宣传为先导,鼓励既有实践经验又有专业理论基础的技能人员得到培养,并顺利成才;其次,该省电力公司在“十一五”期间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对实践经验丰富、操作水平高但理论知识薄弱员工的理论知识学习。采取多渠道、多层次联合办学的方式,按照专业对口、学用结合的原则,在浙江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开设硕士学位研究生班,目前公司就读在职硕士学位研究生有687人;在上海电力学院开设本科与专科班等,目前公司就读专、本科712人。可以预期再过两年这批技能人员将会成为该省电力公司高技能人才队伍的主要来源。

四、有效管理是电力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杠杆力

该省电力公司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究还显示,科学而有效的管理对高技能人才培养起着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具体可以从“四个”结合加以表述。

1.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结合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技能人才培养也需要有一个长远的培养规划与其成长规律相适应;此外,该省电力公司技能人才本身无论在实践能力还是在理论基础的水平上均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也需要根据其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等进行有步骤的规划,使其有条不紊地、分阶段地转变,跟上公司发展战略的节拍。

2.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和企业的激励机制结合

“上岗靠技能,收入凭贡献。”这是该省电力公司在推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中探究出的新的激励机制。一是实施技能人才职业资格认证工作,推行准入制度,激励技能人员的驱动力;二是在理论知识提升中公司支持一半的费用,鼓励技能人员强化基础,使其早日成才;三是推行技能鉴定,考核评价、技术比武或知识竞赛等,为技能人才创造“培养快、使用好、待遇优”的良好动力环境,形成条件激励;四是实施岗位技能工资,并将岗位贡献纳入收入范畴,从经济上激励技能人员的培养,使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更具有活力。

3.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和企业的“三新”应用相结合

“三新”即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在对公司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过程中,公司考虑技能人员与研究人员培养的区别,选择企业新设备安装、新站投运、老设备的新工艺改造以及检修现场作业等积极组织开展现场示范、动手参与、经验交流等教学活动,使公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更有成效。

4.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和企业的培训网站专栏结合

为了配合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公司在培训网站专门开通了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专栏,一是为技能人才提供互相学习、技术交流、技术创新、问题研讨的平台,实现知识共享和共同进步;二是为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信息渠道,开拓眼界,帷幄于其心,从而为技能人才创造宽松而有效的学习园地。

五、结论

实践探究表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企业各级各类人员的高度重视,紧密配合和精心组织。既要关注培养需要的外在动力,也要有激发员工需要的驱动力;既要有关心培养的支撑力,也要考虑管理带来的四两拨千斤的杠杆力。尽管不同企业有所不同,但这几点对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一定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俊保,武存生,夏雅君.电力企业高层次创新人才案例探析[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10,(3):292-296.

[2]杨俊保,吴大器.电力企业学习型研学模式的实践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1):108-109.

[3]孟丁.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31-269.

第5篇:高技能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电工;高技能人才培养;问题;措施

引言

电工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接触比较多的工种,能够有效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现如今,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发展,社会对电工的需求、质量越来越高,给相关的教育培训机构提出了新要求。培养高技能电工人才能够有效满足我国市场的需求,推动社会发展。但在实际培训中,很多教育培训机构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着诸多弊端,理念培训内容与实践培训内容比例失调是其中最为严重的问题。电工作为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如果缺乏实践技能,只是纸上谈兵,无法培养出高技能人才培养。因此,培训机构必须要认识到电工科目的实践性,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做到实践培训为主,理论知识为实践知识提供支撑。

1电工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问题

1.1理论教学比重过大

高技能人才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电工在长期积累经验,电工技术过于娴熟,才能够称之为电工人才。电工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实践教学电工科目中尤为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培训教师往往过于关注理论教学,使得理论教学所占比例过大,压缩了实践教学空间。电工科目理论知识对学生来说相对较难,如果一味的灌输理论知识学生很难凭借想象理解,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对电工学科产生反感心理。

1.2培训方式过于单一

电工科目教学通常都配有专门的教室,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培训教师依然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不仅理论知识比例过大,同时教学资源利用的也不充分,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最终机械式的完成教学。对于多媒体设备来说,如果利用的教师即是教学“神器”,如果利用不好就是第二个黑板。电工科目教学采用多媒体设备通常都是停留在表面上,没有拓展教学内容,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是少之又少,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2电工高技能人才培养方式研究

2.1强化师生沟通,提高教学效果

想要提高电工学生的综合技能,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要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让教师切实认识到学生知识接收情况。每一门科目都有其专业术语,电工科目更是如此,为了能够加强师生沟通,教师在采用专业术语的同时,也要用通俗的语言翻译一遍。对于刚刚接触电工学生而言,对电工科目还比较陌生,要求教师必须要正确利用电工专业术语,避免学生理解不深。为了能够构建师生沟通教学环境,培训教师必须要做到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认知学生心理活动,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并积极进行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了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对抽象的电工知识有一个更深了解,在教学中要注意阶梯型原则,即知识难度要由浅入深。

2.2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为了能够提高人才培育质量,教育培训机构必须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拓宽电工科目教学内容,实现电工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教育培训机构首先要提供相应的硬件设施平台,包括计算机、服务器、光纤等,并定期开展升级与维护。网络教育平台不仅能够帮助电工科目教学,同时也能够实现远程教学(线上教学),教师将相关的电工知识以视频的形式放到网络平台中,供学生随时学习,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再者,为了能够提高培训效率、提高学生理解深度,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构建“翻转课堂”模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登录网络平台实施预习工作,通过学生自我分析、自我实践、自我测试,将所遇到的问题总结出来,从而带着问题走进培训课堂,实现针对性教学。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安排预习任务,让学生有侧重去预习,提高学生预习效率。

2.3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电工作为技术型科目,需要有大量的实践培训环节,从而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因此,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教师必须调整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适当提高实践教学内容。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指,在日常教学中,当每个理论知识点讲述完毕之后,即需要进行实践论证,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作为当今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此外,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比例,不仅局限于教室,教育培训机构也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定期开展企业实训或参观,让学生亲眼观测到电工实际工作情况,做到心里有数,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教师要充分做好备课工作与教学辅助工具,保障每个理论知识点都有实践内容配置,待到一系列知识点讲述完毕之后,教师可以立即开展实践验证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思维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理解,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互衬托。构建电工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能够同时加深对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理解,提高电工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2.4加强与企业合作

在企业合作模式下,教学培训机构必须要与电工相关企业建立起合作关系,并签订相应的实训合同,保障学生每年都有到参加到企业实习的机会。在于企业沟通过程中,校内人员与企业人员需要认识到校企合作的积极作用,是一件互惠互利的事情,不仅能够满足学校构建完善的电工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同时也能够满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同时,在校企合作中,可以根据学校实际培训情况,与企业协商调整实习时间。为了保障电工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学校可以针对优秀学员组建“火箭培训班”,保障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在教学中,可以聘请专业教授或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传授电工工作经验,在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基础上,要定期将电工学生送到企业开展实习。对于企业实习来说,为了保障企业实习质量,学校应安排教师带领学生开展企业实习,在实习中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做好与学生沟通、交流工作,做好学生实习的“中间人”。教师需要将学生实习状况进行记录,考察学生的日常表现,作为最后的实习考核依据。此外,校企合作模式需要学校、企业共同努力,要求教师与企业人员相互配合,共同对学生实习工作展开监督,对学生实习工作作出中肯评价,保障最终考核的全面性,为培养电工高技能人才奠定基础。

3结束语

总而言之,电工科目作为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科目,必须要提高实践教学比例。因此,培训教师首先要转变培训观念、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激发学生对电工科目的兴趣,以电工科目特点、学生特点为基准,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此外,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学生实习机会,为学生提供企业平台,让学生在企业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进而保障电工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葛胜升.高级维修电工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33):81.

[2]杨八妹.电工专业双高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5(08):12~13.

[3]赵亚平,张琴,翁芸娴.高职机电类专业维修电工技能人才的培养与探索———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科技信息,2012(32):255~256.

第6篇:高技能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技工院校 校企合作 高技能人才

技工教育是面向就业的教育,要体现为经济建设提供技能人才的功能,这也就注定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要与产业、行业结合,走校企合作之路。校企合作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源自于德国的“双元制”办学体制。技工院校主要负责传授与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企业等校外实训场所,主要负责学生职业技能方面的专门培训。

1.校企合作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对于技工院校来说,校企合作是唯一实现更好更快培养高技能人才办学目标的成功之路和必由之路。绝大多数技工院校不具备培养出技能型人才的实训条件。主要因为我国的教育投入不足,技工教育长期在低水平的条件下运行,教学质量不高,人才质量难以保证,这与21世纪的人才需求是不相适应的。加上企业随着市场的变化,生产工艺的改进、生产设备的更新速度非常之快,学校没有足够的财力和人力来保证实训条件与企业技术、设备改进更新速度的同步发展。再则,学校的校园氛围和企业的生产环境也有很大的不同,课堂教育和现场教育的效果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只有通过校企合作,才能真正把企业的技术、设备、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成功的嫁接到学校的教育体系中来,从而让学生逐步培养成符合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对于企业来说,校企合作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对于第一线企业来说,最迫切需要的是有某种职业能力的、有专长的、具有创新精神的技能型高素质劳动者。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为企业储备优秀的可用之才,通过校企合作培训机制可以提高企业职工队伍的素质。

总之,校企合作,能使学校更好地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及其发展趋势,使培养的人才适应企业、行业、社会的需要,缩短员工和企业的磨合期,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和劳动成本,能有力地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2.校企合作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技工院校要积极寻求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密切关注企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设置专业,与企业建立紧密的伙伴关系,开展了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合作,创建与实施多元化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新模式。

2.1投资合作式

将学校的专业设备投入合作企业,或者用学校的资金购买企业所需要的生产设备,用于企业生产和学生实训教学,设备所有权归学校所有,企业免费为学校培养学生,合作企业按照一定的比例提取技能人才培养基金,返给学校用于学校再发展。这种合作模式,一是用活了学校资金和设备,使其发挥了最大的效益、降低了学校的培养成本;二是保证了学生专业技能学习与企业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保持同步,使学生能够及时地接触并学习到最先进的生产技术;三是企业即能优先选用所培训的技能人才,又获得了经济效益,投资合作的模式实现了校企双方的互利双赢。

2.2引企入校式

随着我国科技进步速度的加快和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我们认为技工院校不仅要做强现有专业,也应该积极研发新专业和新职业,才能实现技工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占领职业教育发展的制高点。引企入校的模式补充了学校专业教师的不足,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同时也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与社会岗位的需求实现了无缝对接,使学生迈出校门即可上岗。为培养该专业的高技能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3进修提高式

随着专业技术的更新和岗位需求的提高,企业中越来越多的在职职工对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和层次的愿望不断提高。技工院校根据企业的发展和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制定培养计划、实现学校培训目标与企业岗位需求同步,实现学校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任务同步,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共荣互助。进修提高的合作模式不仅实践了技工学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做出了贡献,也使得学校收到了专业教师的人才库、学生就业的中介部、新技术收集的信息网的良好效果。

2.4定向双元式

定向双元式就是学校根据企业在发展中的用工需求,与企业达成协议,变企业招工为学校招生,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训安排、毕业考核和毕业生的接收等学生学习和实习全过程。双方还协定,学生毕业后在生产过程中,将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继续采取学分制或半工半读的方式,培养这些员工,使他们的专业和技术能够适应科技的进步和岗位新技术的需求,增强了企业的员工稳定性,提高了企业员工的求知欲,促进了企业和职工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2.5社会参与式

学校有些专业很难找到合适的合作企业,为了达到培养学生适应本专业岗位需求的目的,学校走向社会,积极联系,根据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某一时段内急需完成的一个项目任务同学校专业对口或相近,我们则与他们认真研究,通过半工半读等参与方式,达到培训学生的目的。

3.结束语

技工院校因企业的生存发展而生存发展。没有行业企业发展需求,技工院校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没有行业企业的支撑,就无从谈起校企合作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和实践。因此要建立校企合作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和行业企业建立密切的“血缘”关系,把学校融入行业企业之中,把行业企业的理念和文化引入技工院校,真正实现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综上所述,采用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两方面的教育资源,形成“校企双赢”的办学特色。切实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企间良好有效的合作机制,是技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陈李翔.《校企合作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2006。

第7篇:高技能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电子高技能人才 理论与技能一体化 教学模式 校企合作

现今社会,电子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电子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已经在高新技术产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随着电子行业的发展,对电子专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采取何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和电子行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呢?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提出了“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一体化教学”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实施该培养模式的几点建议。

一、电子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1.学生基础差,没有好的学习习惯

职业教育学校中,初中毕业学生居多,高中毕业学生较少,并且大多数学生学习基础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再加上社会环境的影响等,学生的厌学情绪严重,导致教学与学生管理的难度增大。

2.专业定位不准确,缺乏指导性

目前电子专业的定位非常模糊,缺乏就业的指导性,造成学生毕业后“高不成低不就”。而实际上电子专业内容十分丰富,专业性很强,涉及面非常广泛,从事的工作也很多,如果专业定位不准确,就会造成学生学习没有目的性,教师教学也就没有指导性。

3.教学内容、模式陈旧

(1)在课程结构上,还是按照基础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训课三段式的老传统授课方式设计。其特点是以学科为中心,强调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

(2)在教学模式上,理论课在先,实习训练课在后,理论课与实习训练课的教学是分开的,理论课分科教学,实习训练课分课题实习。

(3)在教学管理形式上,采用的是老式的班级授课制。教学的评价与反馈通常是以学生个人的卷面分数为标准,这样的形式强化了考试成绩,不能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上,理论课教师与实习训练课教师分开进行教学的方式。在这种教育模式中,仅仅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和客体,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展,使学生受到太多的限制和束缚。

4.轻理论,重实践

职业教育学校的电子专业教学内容基本上与高等院校电子专业课程相同,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实习训练。由于学生初中阶段的学业是比较落后的,学生整体素质相对偏低,学习基础薄弱,学习动力不足,学生对书本理论知识早已厌倦乏味。这样安排教学,往往会造成学生理论知识不掌握,动手能力无法提高的情况。

5.教学实验、实习训练条件落后,校企合作不够

学校一般都具备一些专业课的实验和实习训练条件,但基本上都是以理论教学的验证性、演示性为主。学生动手训练机会不多,只能锻炼专业基本操作技能,很少具有本专业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缺乏融合教学与实践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实验或综合性课程,影响了专业技能和工程实习训练能力的提高。

二、“理论与技能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

根据多年从事实习训练教学和理论教学的经验,笔者认为电子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应从教学改革入手,除了更新教育观念,确立素质教育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合作的能力。如果能对电子专业进行准确定位,就会使学生的学习有明确的目的性,教师的教学和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对学生的就业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并促进其就业。就业机会的增加反过来会促进电子专业教学的发展。同时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学校课堂教学之中,将传统的教学模式改为融理论、技能实训、企业实习训练为一体的“理论与技能一体化教学”模式,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思想。

1.“理论与技能一体化教学”策略

(1)整合专业教学课程。在对专业理论课程进行整合中,应重视理论对实习训练的指导作用。根据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理论知识要达到“必需”“够用”的目的,打破“以理论教学为主,实习训练教学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增加实习训练教学课时所占比例,强化实习训练教学内容。

例如,可以将《模拟电子电路》 《数字电子电路》整合为《电子技术基础》,并增加电子电路实验、电子电路制作与调试等实习课题;将《机械制图》《Protel》整合为《电气制图》,并增加CAXA、Protel上机练习;将《电子测量》《电子测量仪器》等整合为《电子仪器仪表的使用》,并增加万用表使用、元器件测量、示波器等仪器的使用等实习训练,如此等等。当然,整合并不是简单的知识拼凑,在整合过程中应删除一些理论很强的部分,突出与实际应用密切相关的部分,考核学生时应注重技能、综合素质的考核内容,同时还必须注重过程评价。

第8篇:高技能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工作过程 自主学习 教学目标 教学理念 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对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的探索,只是从传统的课程体系和内容出发,学生被动地接受较高水平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方法。如何建立一种全新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获得高级技能、适应社会和岗位要求成为高职教育中不得不认真审视的问题。

鉴于检测技术的重要性,许多高校和研究机构都积极开展检测技术高职教育,以培养多层次的专业人才。我国检测技术的高职教育模式不尽相同,培养学生的课程设置也不同,高职院校要创办自己的办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必须重视教学改革与创新。

根据检测技术及应用专业特点,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检测技术及应用专业在部分课程中尝试并实施了基于过程的自主学习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教学目标

珠三角是全国制造业十分集中和发达的地区,对检测人员的需求很大。根据毕业生、学会、相关行业的反馈意见与讨论交流,我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理论功底与学习能力、熟练进行检测实施与评价、具备一定英语基础、善沟通交流、肯吃苦耐劳的高技能人才。我专业现已建立无损检测I级、II级专业资格证的培训基地与考试基地,同时成为深圳市无损检测分会秘书处所在,若能成功实施并深入自主学习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定能培养出适应市场的合格人才,同时把检测技术及应用专业建设成为珠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特色专业。

二、教学理念

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价值取向是高职教学体系的核心,以技能型培养为枢纽是高职教学体系的理念,学习检测第一线知识,掌握检测第一线所需的技能,提高人文素养是高职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

我专业以课程体系、教材、实训三方面入手。第一,课程体系围绕高职特点,以就业为导向,适当减少理论课时数,增加技能实训,强化技能取证。第二,编写具有自身特色的高职教材。2006年,由检测技术及应用专业牵头,由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和机械工业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全国高职高专无损检测系列教材会议在我校隆重召开。第三,实训改革要以实现项目化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实训安全管理,提高实训的实效性。

三、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方面要考虑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创新教学方法。从学生的知识、能力入手,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能力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改革教育模式,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成才意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1.确立项目,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法

基于工作过程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培养能力为主线,把产品检测的工作创设成情景,由简及难,在具体的检测过程中进行理论知识的补充,工学结合,激发学生“想学”的动机,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形成综合能力领域。项目课程模糊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更加注重学生组织交往、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等关键能力的培养,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

以超声检测课程为例。以往此课程按照理论基础、检测仪器、检测技术、检测流程、检测应用这样的传统线索展开,理论学习部分枯燥,目的性不强,容易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为了打破常规,我们将整个课程设定为若干个情景教学项目:板材的超声检测、铸件的超声检测、锻件的超声检测等,把理论知识点融入到各个情景项目中,学生不是从学知识入手,而是从解决问题入手。譬如说板材的超声检测:常规检测过程大体是:了解检测对象――选择检测技术――选择检测条件――调整仪器状态――检测――评定――记录报告。其中涉及到的理论知识点包括:什么是板材?板材的加工工艺?都有哪些常见缺陷?板材的常用检测手段有哪些?这样在具体的项目中,自然而然的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点结合起来,学习过程节奏感很好,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情景教学项目的选择遵循从简入繁的思想,检测过程的各个环节不要求从第一个项目全面解决掌握,同样按照从易进难的方针,等到每个情景项目学习结束后,再带着全面的检测能力重新把板材、铸件、锻件等进行完整检测。如此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了能力,课程过程变成基本符合企业工作过程,更容易实现校企的衔接。

2.指导学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

学生自主能力的提高,既离不开自身的实践积累,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学法研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策略,让学生由“学会”过渡到“会学”。当学生无从下手时,教师要给予启发,给出一些铺垫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思考,或者通过学生讨论互相补充,自然而然得到比较完整的结论。

以磁粉检测课程中航空零件――螺栓的质量检测为例,将学生分组,每组选出一位小老师,按照老师设定的检测任务,每组展开头脑风暴法,把零件中可能出现的缺陷类型、部位、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按照零件特点与缺陷特性制定合适合理的检测方法,初步编写检测工艺。每组讨论完毕,由各组的小老师对本组的讨论结果与方案进行阐述,接着各组展开质疑询问,并将意见汇总。之后由老师进行案例分析,讲授案例中涉及的理论概念与基础知识,解疑点化同学们讨论中遇到的问题与遗漏的关键点,同时以同学的讨论方案为基础进行优化,每个小组同学根据自己重新优化的方案实施检测,提交报告,每个小组将各自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再次由老师进行案例总结,选出最佳检测小组。

3.以人为本,确保学生坚持不懈地学习

学生意志品质不尽相同,在教学活动中,要做到以人为本,不断强化学生的意志力与自信心。做学生的朋友,建立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多多沟通,了解他们的心声,掌握他们的个体差异,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学习需求,探索出更合适教学途径,使其逐步踏上自主学习的阶梯。

四、总结

总之,我们要善于转变教育观念,要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要敢于同不合理的教育模式挑战。我们始终认为学生在学校不仅是学习知识的,更重要的是学习一种能力,因此要指导学生自己看、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这样,学生就会逐步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会在这种自主性的学习中逐步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目前,这种基于工作过程的自主学习模式已经在部分课程的部分环节加以尝试与实施,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将不断积累经验,继续完善这种模式教育。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行动体系及其特征――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

第9篇:高技能人才培养范文

培养高技能人才是高职教育的第一要务和根本目标。高职教育应在明确办什么专业、怎么办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的目标定位基础上,从“学科本位”转向“能力本位”,办学模式从单一学校办学转向开放式办学,师资引进与培养从学科型转向双师型教师,教学内容从注重理论和学科体系转向注重实践和就业能力,教学方式从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向多元化教学,强化学生技能养成,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从而为社会培养一批理论基础较好、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一、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历史演变

关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社会需求、教育发展处于不同阶段而呈现出一定的差异。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有关文件和重要会议就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曾做出不同表述,先后出现了高职教育培养“高级操作人员”“高层次实用人才”“高等应用型人才”“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等表述上的变化,直到教高[2004]1号文件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至此,职教界和社会开始广泛认同“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定位。这一培养目标从应用性、实践性、职业道德等多角度涵盖了高职教育高技能人才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为高职院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指明了方向。

二、现阶段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高技能人才概念分析

关于“高技能人才”,我国学术界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做了大量的研究,学者们大多从掌握的技术熟练程度之“高”入手进行界定和规范。郎群秀认为高技能人才是生产服务一线从业中,掌握精深专门知识和具备精湛操作技能,能手脑并用的高级应用性人才,包括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可分为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三类。高岩概括了高技能人才的群体职业特征和个体能力特征。群体职业特征主要表现:高超级的技艺性及较强的适应性;类型的多样性和发展的动态性;成长的渐进性和岗位的针对性;素质的全面性和突出的创造性。而个体的能力特征主要表现:接受已有知识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动手操作,实践知识的能力;知识系统整合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2007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2010年)》指出,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中,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在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2011年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中增加了“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提法,强调了高技能人才的创新创造能力,提出高技能人才是指具有较高技艺和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体现了新形势下“高技能人才”的时代需求和新特点。

综上所述,“高技能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精湛的技艺技能及较高的综合素质,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人,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

2. 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设置缺乏科学性。高职教育具有教育和经济的双重属性,其人才培养既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体现“高教性”“职业性”,同时又要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体现“区域性”。

(2)校企合作缺乏实效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一种育人模式,广泛运用于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是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创新和深刻变革。但由于校企合作在建设理念、管理机制、训练模式、硬件环境、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对实训基地的建设有着较高的要求,而高职院校与企业的管理模式、利益目标、文化氛围和行为风格等方面截然不同,双方难以量化衡量,利益机制难以驱动。

(3)师资队伍缺乏实践性。随着高职院校规模和数量的急剧扩大,教师人数迅速增加。目前,全国高等职业学院专任教师已达40万人,比2005年增长了51%,近40%的专任教师为“双师型”教师。就师资主体而言,高职院校的大部分师资是从原中专、技校过来,或毕业于普通高校的从校门到校门的年轻教师,导致教师要么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偏低,要么缺乏实践能力和职业训练的指导能力。

(4)实训基地缺乏先进性。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必须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使学生掌握各种专业技能、技术以及动手操作能力,这也是高职院校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主要标志。但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加之高职院校办学历史短、缺乏必要的积淀,导致自身底子薄、基础差,没有足够的财力购买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实训设备,实训基地建设大多还停留在感性认识和动作技能训练的低层次阶段,即使有些学院购置了一些设备,但实际利用率并不高。

(5)人才评价缺乏多样性。现阶段的高职院校人才评价体系大多还是局限于学科知识的掌握上,卷面考试仍是主要手段,没有与技能评定、职业资格评定、社会评价等形成有效联动。虽然大多数高职院校设有职业资格鉴定站,采用与劳动部门一样的鉴定方式,但这种社会化鉴定对职业能力衡量不足,不能完全满足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能考不能干,能干不会考”的尴尬现象。

三、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理性思考

1. 以适应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设置

科学的调查研究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基础。为此,学校要协同劳动部门成立专题调研小组,深入调研社会、行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供需情况,建立人才需求的预测模型和监测机制、人才动态调整机制等,在此基础上科学制订专业建设规划,优化专业设置,调整专业结构,主动与区域支柱产业相对接,使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同步,实现专业设置的科学合理性与适度超前性相结合;职业性与学科性相结合,以职业岗位群为主,兼顾学科分类;适应性与针对性相结合,实行“宽窄并存”原则,做到宽窄适度、结构合理、错位发展;多样性与普遍性相结合,不同地区不同院校可以就同一专业侧重不同专业方向发展,形成专业特色。

2. 以提升职业能力为本位,强化技能培养

(1)办学模式要从单一学校办学向开放式办学转变。办学模式的多元化、开放性是高职教育彰显特色、创新培养模式的手段之一。要实现开放式办学和国际化办学相结合,尽可能地“走出去”,逐步实现与社会用人部门联合办学、联合培养;政府和企业也应尽可能地“走进来”,走进高职院校,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扶持力度,通过政校合作办学、校企合作办学、校校合作办学等多种途径,在经费、技术、师资、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提供支持和保障,探索融入企业、行业、产业发展的有效模式。

(2)教学内容要从注重理论和学科体系向注重实践和就业能力转变。高职教育是培养面向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的高技能型人才,其技术应用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强是其主要特征。因此,必须积极探索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革,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高度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实践等要素,建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行互动的教学内容体系,课程体系从单一化向多样化、模块化转变,理论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消化创新,形成从基本技能、核心技能至发展技能的多层次、系统性的教育培养方案,着力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3)师资队伍建设要从学科型为主向双师型教师转变。高职院校一方面要建立在职教师技能培训和下企业锻炼制度,将教师下企业锻炼、岗位培训与个人自身考核相挂钩,加强教师知识、素质、技能、业绩等综合素质的考核力度,提高他们的“双教”能力;另一方面,要不拘一格面向行业、企业和高校选聘实践经验足、技术技能强、有行业影响力的专业人才或技术能手来校任职或兼职,要创新不为所有、但求所用的高职院校师资管理模式,构建一支具有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

(4)教学方式要从单一的课堂教学向多元化教学方式转变。教学方式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一环,学生各种能力、素质的获得都要在教学环节得到落实。高职教育的教学方式应具有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操作技能的养成,注重学生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教学活动更应注重实践性。高职院校应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探索基于研究的教学和以探索为本的学习,综合运用产学结合、现代师徒制和特长生导师制等多种教学方式,将实际的技能训练与技能鉴定环境带入教学环境中,并将两者融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完善有效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开拓创新的精神。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