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统计学研究生论文范文

统计学研究生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统计学研究生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统计学研究生论文

第1篇:统计学研究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课程改革 职业素养养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227-02

引言

在高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非常必要。如何进行精确的课程定位与设计、筛选精彩的课程教学内容、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增强教学效果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本文通过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开掘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达到“察古以鉴今,彰往而知来”的宗旨。

1.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现状调查分析

有最新数据表明,高职毕业生工作首年离职率达47%。通过对企业反馈信息和高职院校在校生的调查表明,学生职业素养仍不如人意。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更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职业基本素养。

本文旨在通过《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改革与实践来推动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养成。

2.课程教学设计对职业基本素养的关注

2.2.1课程的定位和性质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法律文秘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学生必须了解和掌握的一个知识领域,对拓展学生人文视野,积累知识和文化底蕴,养成职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2.2.2课程的整体设计思路

为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学会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拓宽文化视野,形成文化意识,在课程的设计上遵循由浅入深,分为认识、体验与思考三个阶段,将理论引导与任务驱动相结合,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技能,提升素养。

3.课程教学内容对职业基本素养的引导

3.1课时及选用教材

本课程共计34个课时,每节课45分钟,分13周进行授课,其中单周2课时,双周4课时,考查2课时,观看《中华文明五千年》相关历史视频2课时。教材选用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3.2课程内容整体说明

课程内容分为三个模块。知识模块的主要任务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演进以及各个历史时期文化的特点,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总体认识;体验模块的任务是通过两个具体项目任务近距离接触文化,进行文化体验,加深对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进而形成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思考模块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中国古代经典文化典籍,从思想层面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和思考能力,进而将其内化为学生个人素质和职业素养的一部分。

3.3课程具体项目(任务)要求

结合教材及市场、学生需求,依据历史分期及参观体验过程安排教学内容,具体见下表:

4.课程教学方法对职业基本素养的培养

每一个教学项目(任务)都有真实的教学情境,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室的教学道具,制作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PPT,同时借助音频、视频播放来辅助教学,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项目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参观法、讲授法、讨论法等,帮助学生了解、学习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珍贵遗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营造浓厚的人文情怀。

4.1师生互动式课堂

以90分钟的课堂教学为例,每次课教师都会将课堂分为四个环节,为学生创造识记三字经、成语故事解读、学习传统文化、提升职业素养的课堂氛围。

4.1.1识记三字经。利用课堂5分钟时间由教师讲解三字经。通常铃声响过学生还不能立即进入课堂状态,所以教师应边讲解边让学生记录在笔记本上,以便加深印象强化记忆有助学生转换脑筋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在解释“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时,字面意思还是很好理解的,教师引申为学生讲解“和氏璧”的小故事,告诉学生璞玉要经过雕琢、打造,才能显示出它的价值,做人也是一样,只有接受良好的教育,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通过精选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提升职业基本素养。

4.1.2成语故事解读。利用课堂5分钟时间由学生完成。每次课教师都会指定两名学生进行课前准备,要求学生脱稿口述成语故事,说清讲明史实缘由,不仅是事实的讲述,更要结合个人理解进行分析。孟母三迁的故事学生早已了解,但是细节性的知识大家并非熟知,通过课堂成语故事解读,学生才清楚地知道孟母带孟子从坟场搬到紧邻屠夫的镇子,继而又搬到学校附近,为孟子创造了积极求学的良好环境才铸就了孟子的卓越成就。同时学生又感慨道:“三人行,必有我师,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经典诗句,这一教学环节有助于学生增添文化素养,提高个人认识水平。

4.1.3学习传统文化。是教师在课堂上利用75分钟进行讲授,在多媒体教师中辅以生动精彩、逻辑清晰、内容简洁的PPT,让学生将视-听感受融为一体。在第一次课讲到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及其地位和作用这一内容时,师生共同观看奥运会的视频、图片、宣传语、文字等相关内容,引发大家思考,鼓励学生发言,让学生在观看蕴含悠久历史、辉煌成就的奥运会开幕式素材的同时,感悟祖先劳动生息的广袤土地,在有文字可考的4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祖先以非凡的创造力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4.1.4提升职业素养。是学生在下课前5分钟独立完成。教师随即点名提问,问题涉及到本次课课堂讲授的所有内容,学生结合课堂知识阐述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并引申至改善提高个人职业素养上。在讲完秦汉时期文化这一内容后,教师点名让学生结合秦始皇兵马俑的图片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学生赞叹如此浩大的陵园工程时间近40年之久,征发近80万人修建,其中的陶武士俑面部神态、服式、发型各不相同,个个栩栩如生,形态逼真,对设计者李斯的智慧和修陵人的敬业表示极大的钦佩。当时虽然没有现代化的设备和精密的仪器,但是依然能创造出号称“世界奇迹”之一的秦始皇兵马俑,留给今人众多的遐想与崇敬。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2学生体验式课堂

体验式课堂是转换师生角色,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体验场,启迪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让学生体验学习成果的过程。本课程在体验模块上共安排4个学时,主要是让学生利用课堂时间进行PPT汇报。

在本课程的第一次课上,教师就简要介绍了首都博物馆的情况并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观游览,之后以小组为单位制作PPT汇报参观感悟。首都博物馆是北京悠久历史的浓缩,其中展现当代文化、艺术和建设成就及城市未来发展,馆藏中有丰富的珍贵文物,学生身处其中既可以学习历史及科学知识,又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无疑是课堂学习内容的有效拓展。

为保证体验式教学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会向学生发放任务单,告诉学生体验式式教学的具体任务和目的,学生通过参观博物馆、探访文化古迹,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体验,制定参观计划,收集相关资料,小组协作进行参观,制作PPT,汇报总结。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欣赏馆藏陈列品,这些具有历史、科学、艺术等价值的文物标本,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传承,学生切身的感受会引领他们进入忘我的传统文化的多彩世界中,之后再让学生走上讲台打造魅力课堂,让学生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有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小结:

本课程教学将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与传统文化的实际体验相结合,采用项目教学法,以任务驱动为途径,运用多种方式进行使学生近距离接触文化、感悟传统、理解文化,并推动学生综合运用多方面的能力完成项目任务,对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问题及改革对策,蔡映辉,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11月

第2篇:统计学研究生论文范文

论文开题报告格式及如何写论文开题报告 在研究生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而论文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论文开题报告做的细致程度。论文开题报告做的细致,前期虽然花费的时间较多,但写起论文来就很顺手,能够做到胸有成竹,从而保证论文在规定的时间保质保量地完成;但如果不重视论文开题报告,视论文开题报告为走过场,写起论文来就会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没有思路,可能就要多走弯路,也很难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

一、论文开题报告的意义

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在完成文献调研后写成的关于学位论文选题与如何实施的论述性报告。论文开题报告既是文献调研的聚焦点,又是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展开的散射点,对研究工作起到定位作用。

写论文开题报告的目的,是要请老师及专家们帮忙判断一下所研究的选题有没有价值,研究方法是否奏效,论证逻辑有没有明显缺陷。因此论文开题报告就要围绕研究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或阐述的主要观点),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为主要内容。但笔者在工作实践中发现有很多学生往往在论文开题报告中花费大量笔墨叙述别人的研究成果,谈到自己的研究方法时,往往寥寥数语一笔带过。这样,不便于评审老师指导。

二、如何写论文开题报告

(一)论文开题报告的前提通过理论思维选择课题

在工作实践中,发现硕士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选题不合适。有的提出的问题太过平庸,有的选题范围太大,研究内容太多、太宽泛,提出的问题不切合硕士生的实际,实践操作起来难度较大。如有的学生提出的论文题目:新型中性镍催化剂的研究及其催化合成聚乙烯、聚丙烯的研究,此选题有意义,有创新,作者的研究思路也比较正确,但论文选题范围太大,研究内容对于一个硕士生来说明显偏多,无法按时完成。因此应重新确定研究内容,注重项目的可操作性。

那么如何选择研究问题呢?这里要强调的是通过理论思维来发现研究问题。

理论是由一系列前设和术语构造的逻辑体系,特定领域的理论有其特定的概念、范畴和研究范式,只有在相同的概念、视角和范式下,理论才能够对话。只有通过对话,理论才能够发展。硕博论文要想创造新理论很难,多数是在既有理论的基础上加以发展。

其次,选择问题是一个剥皮的过程,理论问题总是深深地隐藏在复杂的现实背后,而发现理论问题,则需要运用理论思维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不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需要在日常的学习中,不断总结和分析以往的研究者大体是从哪些视角来分析和研究问题,运用了哪些理论工具和方法,通过学习和总结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从而选择具有学术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并与国家经济建设及导师承担的科学研究项目紧密结合的研究问题。

(二)做好文献综述,为论文开题报告打好基础

在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会上,出现的普遍问题是对文献的研读不够,对研究背景的了解不够深入,对研究方向上国内外的具体进展情况了解不够全面、详细,资料引用的针对性、可比性不强。有很多学生没有完全搞清论文开题报告与文献综述的区别,他们的论文开题报告有很多仅仅是对前人工作的叙述,而对自己的工作介绍甚少。

文献综述的基本内容包括:国内外现状;研究方向;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参考依据。这是对学术观点和理论方法的整理。同时,文献综述还是评论性的,因此要带着作者本人批判的眼光来归纳和评论文献,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要想写好论文开题报告,必须认真研读文献,对所研究的课题有个初步的了解,知道别人都做了哪些工作,哪些方面可以作为自己研究的切入点,因此,文献调研的深入和全面程度,会相当程度地影响论文开题报告的质量,是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客观基础。

(三)论文开题报告的格式及写作技巧

1.论文开题报告格式

一个清晰的选题,往往已经隐含着论文的基本结论。对现有文献的缺点的评论,也基本暗含着改进的方向。论文开题报告就是要把这些暗含的结论、论证结论的逻辑推理,清楚地展现出来。论文开题报告的写作步骤:课题选择课题综述论题选择论文开题报告。论文开题报告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选题的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阐述的主要观点);研究(工作)步骤、方法及措施;毕业论文(设计)提纲;主要参考文献。为了写好论文开题报告,江苏工业学院研究生部专门出台了详细的规定,规定论文开题报告的一般内容包括:

(1)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来源、开题依据和背景情况,课题研究目的以及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2)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在阅读规定文献量(不少于50篇,其中外文文献占40%以上)的基础上,着重阐述该研究课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同时介绍查阅文献的范围以及查阅方式、手段。

(3)论文开题报告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学术构思、研究方法、关键技术、技术路线、实施方案、可行性分析、研究中可能遇到的难点、解决的方法和措施以及预期目标。

(4)论文开题报告拟采用的实验手段,所需科研和实验条件,估计课题工作量和所需经费,研究工作进度计划。

(5)论文开题报告主要参考文献,列出至少10篇所查阅参考的文献。

2.论文开题报告的写作技巧

(1)提出问题注意层次

选题是撰写学术论文的第一步,选题是否妥当,直接关系到论文的质量,甚至关系到论文的成功与否。不同于政策研究报告,学术文章聚焦理论层面、解决理论问题。有的学生的选题不具有新颖性,内容没有创新,仅仅是对前人工作的总结,或是对前人工作的重复。在选题时要坚持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及可行性的原则。在提出问题时,要以内行看得懂的术语和明确的逻辑来表述。选题来源包括:1、与自己实际工作或科研工作相关的、较为熟悉的问题;2、自己从事的专业某问题发展迅速,需要综合评价;3、从掌握的大量文献中选择反映本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或新动向的题目。

所选题目不宜过大,越具体越容易收集资料,从某一个侧面入手,容易深入。

(2)瞄准主流文献,随时整理

文献资料是撰写好学术论文的基础,文献越多,就越好写,选择文献时应选择本学科的核心期刊、经典著作等,要注意所选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及科学性;选择文献应先看近期的(近3~5年),后看远期的,广泛阅读资料,有必要时还应找到有关文献所引用的原文阅读,在阅读时,注意做好读书卡片或读书笔记。

整理资料时,要注意按照问题来组织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时不是将看过的资料都罗列和陈述出来,而是要按照一定的思路将其提炼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好的文献综述,也才能写出好的论文开题报告,进而为写出好的论文打下基础。

(3)研究目标具体而不死板

一般论文开题报告都要求明确学位论文的研究目标,但笔者认为,研究目标不宜规定得太死板,这是因为,即使条件一定,目标是偏高还是偏低,往往难于准确判断,研究工作本身,涉及求知因素,各个实验室条件不同,具体研究时条件也不同。学位论文选题和研究目标体现了研究工作的价值特征。

三、论文开题报告的质量保证

为了保证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高论文质量,就必须对论文开题报告进行评价。论文开题报告会由3~5位相关学科的专家对论文开题报告进行评议,与企业合作的重大科研项目可以聘请1~2位相应企业的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参加,不同学科的论文开题报告的侧重点不同。江苏工业学院研究生部规定学生必须进行论文开题报告,并规定了统一的格式,设计了专门的论文开题报告评审表,论文开题报告会上研究生应对课题进行详细汇报,并对专家提问做出必要的解释和说明。论文开题报告的成绩考核以合格、不合格记。评审小组成员最后签名并给出学生是否合格的评审意见,并以百分制打出具体的分数。论文开题报告成绩不合格者,不得进入课题研究。

为了提高论文质量,研究生必须首先从思想上重视论文开题报告,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积累,从各个方面提高能力,尤其要注意培养通过理论思维发现研究问题的能力。论文开题报告是研究工作的开始,良好的开端为优秀的学位论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7年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论文名称: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一、课题来源:单位自拟课题或省政府下达的研究课题

选题依据: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前提和依据。通过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 可以使企业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有正确的把握, 从而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以减少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的前提下, 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加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业中, 企业的技术创新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前途与命运, 为了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正确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有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可分为趋势外推法、相关分析法和专家预测法三大类。

(1) 趋势外推法。指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技术、经济信息, 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规律, 在分析判断这些趋势和规律将继续的前提下, 将过去和现在的趋势向未来推演。生长曲线法是趋势外推法中的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Raymond Pearl提出的Pearl曲线(数学模型为: Y=L∕[1+A?exp(-Bt)] )及英国数学家和统计学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线(数学模型为: Y=Lexp(-Bt))皆属于生长曲线, 其预测值Y为技术性能指标, t为时间自变量, L、A、B皆为常数。Ridenour模型也属于生长曲线预测法, 但它假定新技术的成长速度与熟悉该项技术的人数成正比, 主要适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扩散预测。

(2)相关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条件、参数、因果关系数据和其他信息, 建立预测对象与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模型, 预测技术的发展变化。相关分析法认为, 一种技术性能的改进或其应用的扩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关的, 这样, 通过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对该项技术进行预测。相关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导前-滞后相关分析、技术进步与经验积累的相关分析、技术信息与人员数等因素的相关分析及目标与手段的相关分析等方法。

(3)专家预测法。以专家意见作为信息来源, 通过系统的调查、征询专家的意见, 分析和整理出预测结果。专家预测法主要有: 专家个人判断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及德尔菲法等, 其中, 德尔菲法吸收了前几种专家预测法的长处, 避免了其缺点, 被认为是技术预测中最有效的专家预测法。

趋势外推法的预测数据只能为纵向数据, 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时, 只能利用过去的产品技术性能这一个指标来预测它的随时间的发展趋势, 并不涉及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科技、经济、产业、市场、社会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现代商业经济中, 对于产品技术发展的预测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产品过去技术性能指标按时间的进展来类推, 而应系统综合地考虑现代商业中其他因素对企业产品技术创新的深刻影响。相关分析法尽管可同时按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来进行预测, 但由于它是利用过去的历史数据中的某些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因素求出的具体的回归预测式, 而所得到的回归预测模型往往只能考虑少数几种主要影响因素, 略去了许多未考虑的因素, 所以, 所建模型对实际问题的表达能力也不够准确, 预测结果与实际的符合程度也有较大偏差。专家预测法是一种定性预测方法,依靠的是预测者的知识和经验, 往往带有主观性, 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预测准确度的要求。以上这些技术创新预测技术和方法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但在新的经济和市场环境下, 技术创新预测的方法和技术应有新的丰富和发展, 以克服自身的不足, 更进一步适应时展的需要, 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先进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

目前,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评估中, 一般只考虑如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1) 技术的先进性、可行性、连续性; (2) 经济效果; (3) 社会效果; (4) 风险性, 在对此四方面内容逐个分析后, 再作综合评估。在综合评估中所用的方法主要有: Delphi法(专家法)、AHP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估法、决策树法、战略方法及各种图例法等, 但技术创新的评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其中存在着广泛的非线性、时变性和不确定性, 同时, 还涉及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等诸多复杂因素,目前所使用的原理和方法, 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评估科学性的要求。关于技术创新评估的研究, 在我国的历史还不长, 无论是指标体系还是评估方法, 均处于研究之中, 我们认为目前在企业技术创新评估方面应做的工作是: (1) 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技术创新评估指标体系; (2) 建立一种适应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的综合评估方法。

这种情况下, 神经网络技术就有其特有的优势, 以其并行分布、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 可以较好地适应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类多因素、不确定性和非线性问题, 它能克服上述各方法的不足。本项目以BP神经网络作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构建的基础, BP神经网络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构成, 各层的神经元数目不同, 由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组成, 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时, 从输入层输入影响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值和评估值的n个因素信息, 经隐含层处理后传入输出层, 其输出值Y即为产品技术创新技术性能指标的预测值或产品技术创新的评估值。这种n个因素指标的设置, 考虑了概括性和动态性, 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影响产品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导致产品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 尽管是黑匣子式的预测和评估, 但事实证明它自身的强大学习能力可将需考虑的多种因素的数据进行融合, 输出一个经非线性变换后较为精确的预测值和评估值。

据文献查阅, 虽然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现有原理和方法的改进和完善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如文献[08]、[09]、[11]等, 但尚未发现将神经网络应用于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方面的研究, 在当前产品的市场寿命周期不断缩短、要求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的经济条件下, 以神经网络为基础来建立产品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 是对技术创新定量预测和评估方法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三、论文预期成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意义表现在: (1) 探索新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 丰富和完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体系; (2) 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 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的发展。

本项目研究的应用价值体现在: (1) 提供一种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定量预测技术, 有利于提高预测的正确性; (2)提供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综合评估方法, 有利于提高评估的科学性; (3) 为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工作提供新的方法论和实用技术。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目标:

以BP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研究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并建立科学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及设计相应的模型计算方法, 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 对指标和模型体系进行实证分析, 使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

研究内容:

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佑的相关指标体系确定及其量化和规范化。从企业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入手, 密切结合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系统综合地分析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各相关因素, 建立科学的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 并研究其量化和规范化的原则及方法。

2、影响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各相关指标的相对权重确定。影响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各相关因素在输入预测和评估模型时, 需要一组决定其相对重要性的初始权重, 权重的确定需要基本的原则作支持。

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研究。 根据技术创新预测的特点, 以BP神经网络为基础, 构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设计。根据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基本特点, 设计其相应的计算方法。

5、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学习样本设计。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 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学习样本, 对预测和评估模型进行自学习和训练, 使模型适合实际情况。

6、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的实证研究。以一般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工作为背景, 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进行实证研究。

创新点:

1、建立一套基于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目前,在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方面, 一种是采用传统的指标体系, 另一种是采用国外先进国家的指标体系, 如何结合我国实际当前经济形势, 参考国外先进发达国家的研究工作, 建立一套适合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 此为本研究要做的首要工作, 这是一项创新。

2、研究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及其计算方法。神经网络技术具有并行分布处理、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 能较好地处理基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预测和评估的现实问题, 本项目首次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 这也是一项创新。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技术路线的可行性论证

1、重视系统分析。以系统科学的思想为指导来分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 并研究影响因素间的内在联系, 确定其相互之间的重要度, 探讨其量化和规范化的方法, 将国外先进国家的研究成果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建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指标体系。

2、重视案例研究。从国内外技术创新预测与决策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中,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归纳和总结出具有共性的东西, 探索技术创新预测与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

3、采用先简单后复杂的研究方法。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研究, 先从某一行业出发, 定义模型的基本输入因素, 然后, 逐步扩展, 逐步增加模型的复杂度。

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研究工作与具体企业的技术创新实际相结合, 进行实证研究, 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 研究出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成果。

六、开展研究已具备的条件、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及解决措施

本人长期从事市场营销和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工作, 编写出版了《现代市场营销学》和《现代企业管理学》等有关著作, 发表了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管理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组织创新及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观念创新等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学术研究论文, 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也从事过企业产品技术创新方面的策划和研究工作, 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与许多企业有密切的合作关系, 同时, 对神经网络技术也进行过专门的学习和研究, 所以,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及实验场所已基本具备, 能顺利完成本课题的研究, 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

七、论文研究的进展计划

2003.07-2003.09:完成论文开题。

2003.09-2003.1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及其量化和规范化。

2003.11-2015.01: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构建。

2015.01-2015.0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研究。

2015.03-2015.0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体系的实证研究。

2015.04-2015.06:完成论文写作、修改定稿,准备答辩。

主要参考文献:

[01] 傅家骥、仝允桓等. 技术创新学.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

[02] 吴贵生. 技术创新管理.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

[03] 柳卸林. 企业技术创新管理. 北京: 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04] 赵志、陈邦设等. 产品创新过程管理模式的基本问题研究. 管理科学学报. 2000/2.

[05] 王亚民、朱荣林. 风险投资项目ECV评估指标与决策模型研究. 风险投资. 2002/6

[06] 赵中奇、王浣尘、潘德惠. 随机控制的极大值原理及其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控制与决策. 2002/6

[07] 夏清泉、凌婕. 风险投资理论和政策研究. 国际商务研究. 2002/5

[08] 陈劲、龚焱等. 技术创新信息源新探. 中国软科学. 2001/1. pp86-88

第3篇:统计学研究生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目的:了解循证医学教学培训情况,以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方法:设计调查问卷,收集参加培训的两批学员反馈的意见,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调查问卷回收率为86.7%,绝大多数学员认为培训对他们的临床和科研有帮助,并有意愿在将来继续学习循证医学,以及进行循证医学的研究、推广和教学工作。学员在培训后应用最多的循证医学知识是基本方法和技能(统计、检索、查新等)、相关数据库和医学资源的应用、评价相关文献和医疗方法、追踪后效评价。建议主要是希望能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循征医学,增加循征医学实践机会以及加强后续跟踪指导。结论:今后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加实践机会,加强后续跟踪指导。

我国传统的临床医学教学方法,重知识传授、重课堂教学、重教科书,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三基),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不足。由此培养出来的临床医学生,尽管基础理论和基本训练较好,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足川。

循证医学是上世纪末发展起来的临床医学的规范化模式,其核心是所有临床诊断和治疗决策必须建立在最佳证据的基础之上,它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出发点,提出一整套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找现有的最好证据、评价和综合分析所得证据及正确应用结果以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的理论和方法我们将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培训引人医学生的临床教学,希望能与传统的医学教学互补,通过这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培养医学生适应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主动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独立发现并解决临床问题,始终以全球最新、最佳的临床证据指导自己的实践,使他们在打牢“三基”的基础上,再添自主知识更新的“翅膀”,不断成长为创新型医学人才。

培训在7月初学生进人通科实习、临床轮及科研课题时开始.分为三个阶段.时间约2年。第一阶段:约3个月,进行循证医学基本理念,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培训。第二阶段:约9个月,进行循证医学相关课题的实践。第三阶段:约12个月,撰写论文。

预期效果是:通过培训的学员具有循证医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科学思维,医院初步建立以问题为基础的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利用该模式初步培养一批具有循证医学理念的科研人才储备队伍。

为了解培训成效,总结培训经验,完善培训质量,我们设计了相关的调查问卷,主要对循证医学的知晓度、运用循证医学的能力、对培训的意见和建议等方面进行评价川。对回收的问卷数据进行了分析,现将反馈意见整理报告如下。

一、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南京市鼓楼医院为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及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该培训选择在南京市鼓楼医院学习的七年制本硕连读医学生及三年制的临床医学硕士生、博士生,采取自愿报名、随机录取的方法,选择两批共60人进行循证医学教学培训,每批培训时间为两年,分别为2005至200年,2006至2008年。

(二)方法

为总结引人循证医学教学的经验和成效,设计了相关的调查问卷,在培训班开课前发给所有参加培训的学员,培训结束后在学员完成研究生论文答辩后收回。重点收集学员在培训前后对循证医学的认识、培训对临床、科研的帮助、培训后对循证医学的应用、对培训的意见反馈等情况,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分析。

二、结果

两批问卷回收率为86.7%,学员绝大多数认为该培训对他们的临床和科研课题有帮助。

(一)学员个人基本情况

学员中七年制本硕连读的占46.2%,三年制硕士占46.2%,三年制博士占7.7%;培训开始时处于实习期间的占57.7%,处于临床轮训期间的占11.5%,处于课题研究期间的占10%。

(二)培训前对循证医学的认识

培训前学员100%知道循证医学的存在,其中通过老师授课时提及知道的占53.8%,通过学校或医院的相关讲座或培训知道的占34.6%,通过查阅文献或资料时涉及知道的占23.1 %;培训前其所在院校开设循证医学课程的占19.2%,接受过循证医学知识培训的占26.9%,自学过循证医学知识的占38.5%,在医学学习过程中有老师应用过循证医学教学的占61.5%。

(三)培训后对循证医学的认识

培训后100%的学员认为有必要将循证医学引人医学教育。经过培训,学员在临床实践方面得到的最大帮助在于指导医疗(88.5% ),在课题研究方面得到的最大帮助在于数据分析(72% )。学员认为比较恰当的培训时机为课题研究阶段和临床课程阶段(均为46.2% )(表1)。

(四)培训后对循证医学的应用

通过培训,61.5%的学员在临床实践中应用过循证医学知识,72.0%的学员在课题研究中应用过循证医学知识;76.9%的学员认为该培训对其毕业课题有帮助。在临床实践中应用较多的循证医学内容依次为基本方法和技能(如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文献检索和查新等)(72% )、循证医学相关数据和医学资源的应用(64%);在课题研究中应用较多的循证医学内容依次为评价相关文献和医疗方法、追踪后效评价(64% )、循证医学相关数据和医学资源的应用(60% )。在毕业课题中应用循证医学较多的阶段为综述及论文撰写阶段(69.6%)和实验室或临床研究阶段(47.8% ) 。

所有学员均有意愿在将来继续学习循证医学,96.2%的学员愿意在将来进行循证医学研究、推广以及教学工作。

(五)反馈意见

学员对培训的教学内容和条件满意率均在50%以上,不满意率较高的有社会实践安排(42.3 % )、实践课程设置(34.6% )、师资队伍建设( 26.9% )(表2)。

对培训中存在的主要薄弱环节.42.3%的学员认为其毕业课题中能应用循证医学的科研项目太少,34.6%的学员认为培训内容不够全面.15.4%的学员认为培训与科研、工作之间会出现矛盾如时间安排冲突等,7.7%的学员认为师资队伍不够强。

学员的建议有以下方面:①针对不同阶段的学员规划不同的培训重点;②一些基本理论已经学习过,希望减少理论课程的时间,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分组实践教学;③希望能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循征医学,增加循征医学实践机会;④在课题研究和撰写论文阶段最好能有老师的跟踪指导。

三、讨论

循证医学的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对于指导政府的卫生决策和医学教育,指导医师的临床实践和临床科研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该在医学教学阶段即培养学生循证医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科研方法,当他们进人临床学习后才能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将现有的最佳研究证据应用于医疗实践。这对于培养创新型、研究型医学人才,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本培训试图建立一种以问题为基础的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培训与临床学习相结合。

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学员在培训后应用最多的是基本方法和技能(统计、检索、查新等)、相关数据库和医学资源的应用、评价相关文献和医疗方法、追踪后效评价,说明这些内容是培训的优势,也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未来培训应保持优势并不断完善。

由于医院的临床医师精通循证医学应用的人员不多,能够对学员进行系统培训的医师更少,培训的师资队伍一部分是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院校聘请,一部分是从医院中招聘,导致教学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员对目前的实践课程设置和社会实践安排不太满意,原因可能在于医院能指导循证医学实践的老师较少,主要集中在泌尿外科、普外科、心脏内科、血液内科、妇产科等科室,导致选其他专业的学员得到的实践指导较少。同时临床医师平时工作较忙,不能对学员的实践作耐心细致的辅导。

第4篇:统计学研究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课程结构

专业课程体系是专业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它直接反映了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宗旨与目标,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环节。尤其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不仅要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更要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因此,很多地方性的本科院校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但是,目前很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未能充分体现出现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不利于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这就需要我们不断调整和革新教学内容,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不断进行优化和完善。

一、应用型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课程结构不尽合理

课程体系是培养专业人才的主要载体,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的核心环节和关键内容。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结构过于专和窄, 即专业主干课偏专, 专业选修课过窄。在专业主干课方面, 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干课基本为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统计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金融等课程,专业课程过分偏重于国际贸易领域和英语领域,国际经济领域的课程偏少,比如只有世界经济概论等课程;在专业选修课方面,专业选修课的面过窄, 可选的选修课不仅数量少, 而且涉及的课程也主要涉及国际贸易领域, 可供学生选择的余地小, 缩小了学生的知识面, 削弱了该专业毕业生未来的工作适应能力[1]。

(二)课程内容交叉、重复和过分理论化

在设置课程时贪多求全,导致许多课程的内容有所交叉和重复,但学生对重复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有厌恶感,导致上课不注意听讲,使教师也难组织教学。例如:国际经济学课程中的国际金融知识与国际金融课程重复,国际结算课程中的单据知识与国际单据理论与实务课程重复等。除此,部分教材内容陈旧老化、更新慢,有些教材的内容落后国际贸易新知识几年,甚至十几年,根本跟不上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发展的新形势,而老师在课时分配上,受传统旧体系的影响,难于舍弃。

另一方面,现在的毕业生就业压力特别大,在“以就业为中心设置课程”,“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指导下,部分院校依旧过分侧重于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实用技能的培养[2]。

(三)实践教学课时数占教学总课时数的比例偏低

和国外大学生相比,我国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能够获得的实践机会很少,导致毕业后学生从事国际贸易实务操作的能力较为欠缺。例如:在英美等发达国家的大学教育中,学生在大学三年级时,可以到相关企业实习一年,然后再重返校园继续深造。学校也有专门的职能部门负责帮助学生联系实习企业,并在实习企业开设专门课程帮助学生学习,帮助他们解决在实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也有的国外高校开设专门课程让学生熟悉国际商务环境,甚至让学生到国外去熟悉该国市场。

目前,我国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还无法实现这种实践教学方式,一般只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导致实践教学课时数占比低。以作者工作的邵阳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理论课时数占比为77.84%,实践课时数占比为22.16%,其中实习时间总共才8周,即使全部在企业实习外贸具体操作,一般也很难走完一笔交易的全部流程。

(四)建立校外实习(训)基地困难重重

高校连年扩招,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人数激增,但实习(训)基地的数量严重不足,远远跟不上学生数量的增加,造成了学生在校外实习(训)比较困难。一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到底应该建设什么样的实习(训)基地,要建几个、几种类型等问题,在建设过程中考虑欠周,也没有建立校外实习(训)基地的详细计划。另一方面,有些实习单位受规模、场地、办公条件的限制,又要确保员工的正常工作不受影响,因此,留给学生的实习空间就很小,校外实习(训)也难见成效。

二、优化应用型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

(一)优化课程体系

建立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课程体系,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目标。因此,要强调“基本经济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基本技能”三位一体,每门课程都要根据其在专业培养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整合, 强调各门课的相互协调, 加强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 体现课程之间的主次关系、层次关系及内在联系, 以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课程体系的优化需要体现在广和深两方面。广的方面, 要做到课程涵盖的内容能够满足国际贸易发展对经贸人才的基本要求, 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和初步的分析研究能力[3]。深的方面, 要做到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入地掌握国际经贸理论的由来与演变, 跟踪国际经贸理论的最新发展, 了解国际经贸的最新发展趋势, 掌握国际贸易法律与规则的最新变化。

(二)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

用人单位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是具有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导向,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能够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积极性的现代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分成几个组,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和总结经验教训,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情景模拟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就是把工作中的实际情景搬到教室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培养学生兴趣,促使其主动学习。例如在国际商务谈判课程中,把学生分成5-7人一组,其中一组为出口商,另一组为进口商,让学生充当不同的谈判角色,把教室布置成谈判场所,让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易磋商,最后达成交易,并模拟签订国际贸易合同。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增强对外贸职业岗位的兴趣和感情,缩短其毕业后适应工作环境的时间。3.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是一种以构建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法。在项目训练中选择 1-3 个工作任务,完成任务的同时,通过知识链接、案例分析和任务练习等方式来巩固学生的职业能力[4]。

(三) 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课时数比例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是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在培养扎实基础的前提下,加强实践教学,尤其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实践教学重点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确保学生大学毕业后具有从事实际操作的能力。职业技能训练包括实验、实习和职业能力训练,就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来说,加强实践教学不仅体现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衔接,更重要的是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的有机结合。

通过校内实验室模拟实习,能够保证学生了解并熟悉国际贸易业务具体操作的各个主要环节,掌握各个业务环节的基本操作程序,为学生到校外企业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在校外实习中,不仅可以锻炼其业务能力,了解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的运用,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锻炼学生基本的语言沟通能力、社交能力、英语应用能力和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是对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考核[5]。但校外实习也有主要的缺陷,学生无法接触到所有业务环节,特别是一些核心业务,企业从商业秘密角度考虑,不愿意让实习的学生参与和了解,剩下的业务环节只有通过校内实习来弥补。

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训练,可以适当采用以“毕业证书+技能证书”的培养模式,即要求学生拿到毕业证书的同时,又要通过国家有关部门或行业组织的国际商务单证员、外贸跟单员和报关员等各种技能考核,取得其中的一个或者二个资格证书。

(四)建立长效机制,加强校外实习(训)基地建设

校外实习(训)基地是学生与职业技术岗位的“零距离”接触,是学生巩固理论基础知识、训练职业能力、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实践性学习与训练的平台。基地除了作为实训教学、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等平台外,还是开展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就业指导、服务社会等工作的多功能场所[6]。同时,建立校外实习(训)基地,必须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相互服务的原则进行,一味依靠企业,希望企业无偿提供实习(训)条件的做法,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是不可能持久的。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发挥自己专业优势,在享受企业提供的良好实习(训)条件时,利用自身的专业特点,积极为企业服务,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

总的来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集基础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素质“三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的需要。科学的课程设置,不仅使学生熟悉掌握外贸实务的具体操作流程,增强感性认识,更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巩固与深化国际贸易理论和方法,不断提高学生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宣烨.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析[J].教育创新,2008,(2):153-154

[2] 李玉.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研究[J].商业经济,2010,(2):111-112

[3] 李靖波.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针对地方本科院校[J].北方经贸,2012,(10):13-14

[4] 陈楠.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编制应遵循职业能力取向[R].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12:34-35

[5] 张宇馨. 对应用型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体系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2):225-227

[6] 魏格坤,梁荔. 地方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梧州学院为例[J]. 梧州学院学报,2012,(2):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