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好的文章摘抄范文

好的文章摘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好的文章摘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好的文章摘抄

第1篇:好的文章摘抄范文

一、做摘抄

可以摘抄原文中的名言。课文中的名言警句非常集中,值得摘抄。学课文时我要求学生把文中的名言警句摘抄下来。

可以摘抄同一主题的名言。如学习《理想》,有“理想”的名言5则。学习《我的信念》后,摘抄有关信念的名言。

可以摘抄同一作家的哲言。如学习《人生寓言》,我建议学生选择周国平的哲理语句摘抄下来。

可以摘抄生活中的语言。广告词、标语、对联、生活中的小故事与感悟、商店匾额、宣传语、报纸刊物、互联网语言、鲜活的口语、不规范的现象等。

可以摘抄名篇名文。比如,名著学习《伊索寓言》中的小故事,写出它的寓意。

二、写心得

学完《论语十则》,可要求学生对感悟最深的一两句写出自己的理解,对自己的启示。或结合生活实际谈看法、体会。有的学生在摘抄了“最真实的自我是沉默的,人与人真正的沟通是超越语言的。倾听沉默,就是倾听灵魂之歌”这一句后,写道:我知道了中年闰土遇到鲁迅的时候为什么总是“摇头、摇头”,像个木偶似的。闰土是真实的,他是苦的。读到这些内容的时候,我们已经不需要闰土再说什么,我感受到了闰土心里的苦,苦得不再有言语。在沉默中我倾听着他的灵魂。

三、写批注

每篇文章我都力图找到几个点,让学生写批注。比如,《紫藤萝瀑布》一文,我要求学生就文章的标题和开头结尾写上批注。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习文章标题运用比喻的修辞,也暗示了文章的主要描写对象及其事物的特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紫藤萝的繁盛。开头“我不由得停下了脚步”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和思考,同时引出下文。结尾“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和开头首尾呼应,写出了自己受到紫藤萝精神的鼓舞。另外一些精美描写的句子和段落,比如第二到六段我就着重从语言赏析的角度要求学生做了批注。学生抓住了修辞、准确生动精妙的形容词、动词、叠词等角度做批注,收效显著。

对文章内容相对较长的我就让学生做提纲。比如,《走一步 再走一步》,通过做拟提纲的学习笔记,学生很快知道的文章的结构以及文章的情节发展,同时明白本文由事及理的逻辑层次。

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行道树》和《紫藤萝瀑布》以后,我让学生运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自命题写作。有的写到了梅花,有的写了竹子,有的写的铺路石,并赋予了他们新的意义。

四、评注读书笔记

这是我采用的一种交流方法。在小组同学的读书笔记上写下自己的感受、体会以及自己的评价甚至是质疑。对周国平名句“心静是一种境界,一个人只要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找到了最适合于自己的生活,一切外界的诱惑和热闹对于他的确都成了无关紧要之物”,一学生对此做了这样的评注:这一句不正好是居里淡泊名利、追求宁静的一个佐证吗?

做读书笔记,至少有以下三方面好处。

首先,读书笔记能帮助消化知识。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做学问光读不写不行,要写就要读得认真一点,要把所读的在自己头脑里整理一番,思索一番,这样就会懂得较透一些,使作者的思想经过消化,变成自己的精神营养”。比较难懂的文章不容易消化,读书笔记就是消化酶。读名著《伊索寓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要求学生写几百字的主要内容概括、或简评、或写推荐词。还可以把这些简评分享在微博上,跟大家进行讨论和沟通。

其次,做读书笔记具有健脑功能。人的脑力是由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综合组成的。人在进行智力活动时,这几种能力都在发挥作用,而且,每种能力的发展水平又会影响到其他能力的发展,甚至影响到整个智力的发展。

做读书笔记对锻炼和培养记忆力有很大帮助。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我们无法仅凭大脑记住学过的所有知识。要想让自己学过的知识不被遗忘,最好的办法就是写读书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动笔,能够帮助记忆,积累资料,特别是能够加深理解,透彻把握书中精髓。徐特立曾说:“买书不如借书,借书不如抄书”,更是强调读书要动笔。“动手”不仅会帮助学生开阔眼界、增强记忆,还会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使书本上的知识变活,最终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按照自己的观念思想和审美理想进行选择,然后了然于心,甚至终生不忘。

第2篇:好的文章摘抄范文

[关键词] 阅读 读书笔记 有效方法

语文是一门积累性的学科,没有积累,一切语文活动都无从说起。而阅读则是积累的重要手段。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提出“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可见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离不开阅读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可是目前中学生的阅读情况却不容乐观。

在电视、广播、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学生接受外界信息的途径和手段的日益增多,他们更喜欢听声音、看图象。此外,青少年的心日益浮躁,也更急功近利。因此,现在的中学生,除了课本之外,很少读书,许多学生已经没有读书的习惯。在这种状况下,要求他们去读书、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记读书笔记就成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明确目的

俗话说:闻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记读书笔记的目的:积累语言,通过学习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积累素材,为日后自己写作做准备;积累思想,记录自己的感受,形成自己的见解,提高自己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方法指导

1.摘要式

即读书时把阅读中的重点词句,精彩的段落或名言、警句等摘录下来,进行语言的积累。在摘录的时候要忠于原文,同时要注明文章的标题、出处、作者,这样便于以后使用时查对。

2.提纲式

读懂文章,抓住文章的中心,理清文章的条理,用提纲的形式把文章的观点或相关内容记录下来。

3.提要式

综合全文写出要点,是完全用自己的语言简明扼要地写出全书的内容。

4.心得体会式

读书之后写出自己的认识、感想、体会、受到的启发或者收获。

三、布置任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的阅读……”这就意味着各个学段教师可以因时制定不同的读书笔记要求。

1.第一阶段

“厚积才能薄发”,在开始做读书笔记时,我让学生大量阅读自主摘抄,但每天的摘抄不能少于300字,并且要标明文章的题目、出处及作者。为了完成这项作业,学生不得不去大量翻阅报刊书籍。而标明文章的题目、出处及作者的要求使得他们也不能像小学时一样,找本好词好句好段字典进行摘抄以应付差事。阅读的开始是被动的,但我相信大量的阅读总会唤起学生的阅读热情。当他们把摘抄当作每天的作业,主动、自觉地去关注各种信息并摘抄在本上时,学生主动、自觉的阅读精神养成也指日可待了。

2.第二阶段

(1)摘抄整篇文章

语文阅读体系庞杂,古今中外名篇佳作浩如烟海。当摘抄仅仅停留在自主摘抄阶段时,那么学生获得的积累也只是支离破碎,摘抄的价值也荡然无存。此时,要求学生不能在像先前一样随心所欲,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转而摘抄整篇的文章,从而获得完整的阅读感受和情感体验。

(2)仿写句子

摘抄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有效阅读,而阅读的目的之一是为了使积累能够化为己用。在此阶段,要求学生挑选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进行仿写,既让学生随意积累了语言,又让学生有意识地通过阅读培养了写作能力。

3.第三阶段:列提纲,举例子,引名言

此年龄段的学生,形象思维活跃,抽象思维刚刚起步,要求他们将读过的书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内容要点及写作方法等等,以提纲挈领的方式写出来,这有助于学生理清思路,促进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发展,培养清晰的逻辑思维。与此同时,鼓励学生在阅读后列举出相关的事例,引用相关的名言警句(我们的要求是各五个),充分利用已积累的课程资源,在实践中再次明确了做读书笔记的目的,并学会有效地搜集处理整合信息。

4.第四阶段:写心得

阅读后,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感想等。写的时候一定注意先要读懂文章,然后有感而发,千万不要空泛议论,无病。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抄”,而且要“思”。久而久之,思维、品评的能力自然会提高,而创作的能力的培养也一起尽在不言中。

四、教师的督导作用

1.及时检查

“万事开头难”,任务布置下去以后,教师一定要按时、及时检查,起到监督、督促作用。行动是学习的保障,对于自制力较差,注意力易转移的初中学生,必要的时候就只能使用强制性的手段,逼着他们去读书学习。虽然很被动,但这将会是有效阅读的开始。

2.教师的引导

学生阅读兴趣和习惯的养成,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针对性的指导阅读,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阅读教学包括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重要的内容,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而课内阅读又影响着课外阅读。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推荐与引导都会影响学生的阅读方向。例如,我们在讲《伟大的悲剧》一课时,在谈到人与自然作斗争中表现出的不屈不挠时,有意识提到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以及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随后的几晚,大多数同学都围绕这两本书做了读书笔记,更有同学在写心得体会时引用了海明威的名言“英雄,可以被毁灭,但绝不会被打败”来作结,精辟而又有力。

3.教师的评价

心理学家们认为:人的认知与自我需要紧密联系,只有当这种“需要”转为愿望时,才能迸发出强烈的内驱火花,形成积极的追求。而自我需要是建立在被需要的基础之上的。

及时地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有效的评价,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很多教师一味地鼓励学生进行阅读,却忽视了对学生阅读的评价,让学生的阅读流于形式,以至于失去了阅读的有效性。

我喜欢看学生们的读书笔记,不管是摘抄还是心得体会,我都会借此与学生对话,语言尽量温情,以肯定赞扬为主,赞美他们选材的用心、眼光的独到、欣赏水平的高超、思维的活跃,甚至是字迹的工整,谢谢他们带给我的美的享受。用心去发现,每个孩子的读书笔记都有可以肯定的地方,然后在指出他们的不足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并相信他们下次会做得更好。还在适当的时机让他们将阅读过程中的收获与大家分享。在这样的评价下,少了批评,多了赞赏,学生的积极性大长,自我需求得到满足,读书笔记写得更认真了,阅读也变得更主动了。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勤做读书笔记是开展有效阅读重要途径之一,只要我们教师用心引导、帮助学生学会积累,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孟鹤明.如何引导学生写好读书笔记.教师之友,1998,(05).

第3篇:好的文章摘抄范文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阅读作为一种主体性较强的活动,阅读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小学生的阅读需求,能否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因此,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指导,教师首要工作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能够长时间保持读书热情。首先,介绍读物时,教师可以采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以及丰富的情感,使学生充分了解读物中的人物和事件,教师描述得越精彩、越紧张,越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学习好奇心,以此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其次,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喜欢高声朗读的特点,组织学生分角色阅读、表现阅读,或者是比赛阅读等,使学生保持良好的阅读兴趣。最后,教师组织一些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读物内容的掌握。教师也可以展开一些读书交流活动,给予学生足够的交流空间,畅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和心得,以此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营造轻松良好的阅读氛围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阅读教学主要强调感情的倾诉,教学活动需要以学生作为实际出发点,教师需要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阅读氛围,从而使学生身心得以放松,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以此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落实,进一步强调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教师必须重新定位自身角色,努力做好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给予学生充足的自由发挥时间,注重对学生进行点拨、指导和激励,以此加深对课文的阅读体会和感悟。比如说,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在小学语文学习中,问题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问题可以作为学生的学习动力,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并且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有必要将问题融入阅读教学中,通过创设不同形式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习欲望。在学习《司马光》时,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除了砸缸之外,还有其他的救人方法吗?并且在不破坏缸的前提下。”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极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更加充满活力。

三、引导学生做好笔记

通常情况下,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开始做读书笔记,具体包括抄写、摘抄等等。读书笔记,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丰富学生语言知识,为写作提供充足的素材。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传授给学生正确的摘抄办法,使学生明确哪部分内容值得摘抄,或者让学生摘抄一些生字生词;对于课本中描写人物、景色的成语、格言等等语句,也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摘抄,以此提升学生文化素养。而学生自身感兴趣的知识,也可以选择性摘抄,比如说科学知识、自然知识等等,实现知识的累积。学生只有明确摘抄内容,学会合理运用,做笔记才能够起到真正的效果。此外,考虑到语文教材内容的丰富性,还需要语文教师能够精选有价值的文章,让学生细细品味文章的语法和用句,多读多思考,在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实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久而久之,在长时间的阅读学习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用音乐浇灌心?`,抒感

第4篇:好的文章摘抄范文

神的话让游牧民们都感到失望和愤怒。原本期待神能带给他们财富、健康或其他世俗的目的,可神却让他们去收集鹅卵石――卑贱而无聊。不过,他们还是按神的指示各自拣了一些鹅卵石装进袋里。走了一天的路,当他们次日夜晚扎营时,居然发现鞍袋里的鹅卵石全都变成了钻石。他们无比高兴,同时也懊悔当时没有多收集一些鹅卵石。

由这个故事,我想到作文材料的积累问题。作文课上经常有一些学生绞尽脑汁、搜肠刮肚,想不出写什么。究其原因是他们胸中无墨、平时积累少。古人云:“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时。”写作时要有内容,必须建立在平时长期积累的基础上,否则难有所悟,也不会有灵感。有了积累,写作时才不愁“无米下锅”。

一、如何积累――阅读

第一,做生活的有心人。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丰富多彩的,但从中获得的认知与感受却大相径庭。

“身入生活”,更要“心入生活”,要用心去看、去听、去感受。要能够在极普通极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一般人看不到的东西,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如果你是生活的有心人,一个景物、一件小事、一个微笑、一丝心绪,都能拨动你情感的波澜,成为写作的契机和切入点。

第二,通过阅读的方式积累写作素材。对于中学生来说,这一取材源头最为广泛。

现代教育大师叶圣陶、吕叔湘都强调过阅读的重要。叶老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吕叔湘先生指出:“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看书”。鲁迅先生也有这样的体会,他说:“文章怎做,我说不出,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理和方法的。”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境界,提高文化品位。”

学生课外阅读要“足量”,每天平均不少于30分钟用于阅读;要“优质”,在读书过程中,你读了什么,就会成为什么,读肤浅的书,你就会跟着肤浅。有些人见什么读什么,囫囵吞枣;有些人只读武侠言情网络小说。新课标要求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

决定一个人的品味和境界的是他的胸怀和内涵,而影响一个人胸怀和内涵的则是他阅读的数量和质量。每一次阅读优秀的读物,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灵魂的升华,一次对人生的思索、对命运的拷问。这便是钱理群先生所说的“打下精神的底子”吧。

阅读是柴,写作是焰,柴愈多而焰愈烈。爱读书的人写起文章来就不会太苦,反之就苦。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是吸收,写作是倾吐,没有吸收,哪儿来的倾吐?

二、如何有效阅读――摘抄

阅读如此重要,那么如何才能使阅读发挥最大功效呢?要适当摘抄,建立作文素材库。

很多学生对于当时看过的事例,自以为已经记住了,其实这是盲目自信,因为人们看过一次的材料,一两个月之后,十之八九会遗忘,一到用时很难想起来,干着急。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不仅要广泛阅读材料,还要及时把精要精彩的语句段落抄下来,这样才能真正牢固地占有这些素材。明代文学家张溥每借书必抄七遍,是为“七斋先生”,终成一代文豪。钱钟书先生平均每天写将近4页的读书笔记,终成学贯中西的大学者。《呼啸山庄》的作者艾米莉・勃朗特除了写小说,还要做繁重的家务。她在厨房干活也带着纸笔,及时把脑子里涌现的思想记下来。我们如果不及时抓住思想的火花,它就会稍纵即逝。把它们记录下来,积累起来,写作时就不会为文思枯竭而犯愁。

特级教师应永恒老师应邀到我校指导高一学生学习语文,他叫学生准备一本摘抄本,每天抄100字。这一点,几年来我都在做,我叫学生准备的摘抄本不要太大(小本便于随时携带,一本写完再买一本),纸张好一点(因为要经常翻阅,好纸耐翻)。刚开始,一部分学生不能自觉摘抄,我要求他们抄,要写上日期,每周检查。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就形成习惯了。因为摘抄的过程本身就是阅读、思考、陶冶心灵、提升自己精神境界的过程,以后写作时还用得到,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笔记记多了,不容易在摘抄本中快速查找到所需材料。怎么办呢?我的方法是把它做成卡片,前面几页按话题编成目录,把记的内容按话题填入相对应的卡片中。也可以把要记的内容复印或剪下来粘贴,还可以在相对应话题的卡片中记下出处,这样既省时间,又方便查找。

杨绛先生说:“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就绝对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倍于普通人。”只要平时注意点滴的积累,持之以恒,就会聚少成多,形成一个不小的材料库。

三、摘抄之后――熟记

抄下大量深刻隽永的警句妙语,记下大段诗情画意的优美语段,并非就能使语言顿时生辉。要想真正在下笔时自然流露,流畅成文,还应多翻多看,随时背诵。只有反复揣摩,认真品味,才能活学活用于自己的文章中。实践证明,多读读诗歌,语言自然凝练;多背背词曲,语言自然优美;多看看杂文,语言必然犀利。熟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钱钟书先生就是不断翻阅笔记才成为饱学之士。平时积累的材料只有烂熟于心,作文时才能用得快用得准,单凭印象是会出差错甚至闹笑话的。

我要求学生随时带着摘抄本,早读时可以读,午餐晚餐后可以读,晚上睡觉前可以读,走路上学和回家路上也可以读。课堂上让学生看课作业,有些学生速度比较快,可以叫他们拿起摘抄本读,上课时师生共同完成本节课教学内容还剩几分钟可以让学生读,课间在走廊上或在教学楼边休息也可以读。熟记是很关键的一个环节,却经常被教师和学生忽略,变成为摘抄而摘抄。

如果把写作比作打仗,你是将军,一个个材料就是一个个士兵。你只有对手下的士兵很了解,他们的性格你都了如指掌,打仗时,才能把他们安排到最合适的岗位上。

只有反复阅读、反复品味、反复思考,对积累的素材才会融会贯通,写作时才有可能用得灵活,用得恰到好处。写出的文章也就内容充实,生动感人了。

第5篇:好的文章摘抄范文

1.把订阅《同步拓展阅读》看作是负担。不少学校只给学生订语文教科书,不订《同步拓展阅读》,说是为了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各年级的《同步拓展阅读》印数均大大低于语文教科书的印数,所以有相当多的学生没有《同步拓展阅读》。

2.把《同步拓展阅读》看作是一般的课外读物。有些学校认为,眼下课外读物浩如烟海,学生订阅《同步拓展阅读》是多此一举。

3.把《同步拓展阅读》作为摆设。一些学校虽然给学生订了自读课本,课表上也安排了阅读课,但由于《同步拓展阅读》的内容不列入“考试”范围,也就不加指导和检查。《同步拓展阅读》实际上成了一种摆设,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

4.音像制品抢占了课外阅读阵地。学生用在荧屏上的时间多了,课外阅读的时间少了,因而,《同步拓展阅读》受到冷落。一些学生即使看,也多为匆匆而过,只是认一下“门牌号码”。

究其原因,主要仍是“应试教育”的影响,加之教师认识上的偏颇和操作上的偏差,致使《同步拓展阅读》未能真正起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

但这么好的读物就让它“英雄无用武之地”吗?显然不行。我认为,要用好《同步拓展阅读》,要从下列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学生课外阅读的意义和《同步拓展阅读》特点及其作用

(1)课外阅读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起着重要的作用。吕叔湘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中国教育报》记者李建平同志曾对阅读教学的现状作了调查,指出:“学生课外阅读少,阅读面窄,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最大障碍。”因此,课外阅读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实践证明,学生要学好语文,既要搞好课内学习,又要搞好课外学习,只有既重课内,又重课外,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日益提高。

(2)《同步拓展阅读》不同于一般的课外读物和学习辅导材料,它是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及学习语文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安排学习内容,既注意纵向联系,又注意横向联系,形成了纵横交错的训练整体。

《同步拓展阅读》课本是小学生独立阅读的基本材料,是开发学生心智,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渠道。让学生在自读中学会独立学习、独立思考,这是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因此,要把它充分地利用起来,使其真正起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

二、与课外摘抄有机结合

摘抄也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增长课外知识的有效途径。所以,我们可以将阅读《同步拓展阅读》与摘抄结合,边阅读《同步拓展阅读》里的文章,边做一些摘抄,经常开展摘抄展来巧妙的检查学生学习的情况。这些,学生阅读时就有了方向,有了目标,不再走马观花般地翻一翻就完成了阅读任务。

三、与学习课文紧密联系

《同步拓展阅读》上的文章,都与教材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的介绍了教材中的主人公,对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如《海伦凯勒》;有的介绍了与课文相关的知识,为学生扫除了学习的障碍,如《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有的是与课文相关的美文、名篇,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如《春光染绿了我们的双脚》……因此,在教学前或教学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认真阅读《同步拓展阅读》上与课文相应的文章,很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使课内与课文有机结合、延伸,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具有开放性、广阔性、发散性。

四、适当指导读法,体现学生自主性

《同步拓展阅读》是供学生独立阅读的,教师应该在“独立”上着眼,在“阅读”上下功夫,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作必要的提示或指点。为了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教师可经常巧妙地进行检查,如知识竞答,故事会,佳句大比拼、诵读擂台赛等,内容以《同步拓展阅读》为范围,对优胜者加以小小的奖励。这样,放手又不放任自流,循环往复,直到学生把文章读通、读懂为止。

根据我的经验,阅读《同步拓展阅读》上的文章的要求可简单一些,不必像理解教材那样深入。一般只要求学生了解主要内容,划出好词好句,有选择地背背名言佳句,了解文章内容与课文内容有什么联系等等,需要的可摘抄一些在语文书,为课堂教学提供知识的铺垫。

小学生读书,往往是浮光掠影,以为读了一遍,就算读过了,不懂得怎样才算读懂,教师应教给他们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告诉他们独立阅读要一边读一边想,自己学会读懂课文的内容。如《二泉映月》这篇文章,《同步拓展阅读》上有相应的七篇文章,可以指导学生按这样的顺序和方法阅读:

(1)通读每篇文章,有生字生词的查字典。自读课本上的课文,大部分是通俗易懂的,生字也较少,教师应放手让儿童自己去读,不懂的字词,自己查字典弄明白。

(2)有选择的较仔细的读几篇自己喜欢的文章。

(3)结合教材,选择有价值的内容记录。如阿炳的介绍,学生可重点了解并作相应的记录,为学习课文提供更多的信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也为更深入地理解阿炳的内心世界做好一些铺垫。

第6篇:好的文章摘抄范文

一、激发阅读兴趣,感悟阅读乐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要求不能过高

低年级的学生阅读时能读准字音,做到不丢字、不落字、读流利正确就可以。中高年级的同学要求要高一点,不但要读出感情,还要读出自己的感悟。

2.以多种形式促读

低年级老师可以范读、领读,让学生分角色读,高年级可以默读、自由读、比赛读。学生在各种形式的读中感悟着读书的乐趣。

3.阅读感兴趣的书

新课标指出:低年级要让学生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这些才是他们所感兴趣的。只有阅读儿童自己感兴趣的书,他们才能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读感兴趣的人和物才能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4.家长、老师以身示范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纪比较小,自制力要差一些。那么要培养其阅读兴趣就需要老师和家长的陪伴。

(1)教师的陪读是激发孩子阅读兴趣的重要因素。在校老师布置的阅读题目,老师应该和孩子一起阅读。长此以往,学生的读书兴趣会大大增加。

(2)家长是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第一任教师。孩子的很多行为习惯都是从大人那里模仿来的。在一个爱读书的家庭里,他的孩子一定也是一个爱读书的孩子。家长陪读,能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它胜过很多说教。所以家长们无论多忙,都应该抽出一定的时间,和孩子进行亲子阅读,这样不但能拉近亲子关系,更为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给孩子读书方法

现在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很多孩子拿过一本书,囫囵吞枣地很快读了一遍,你问他记住了什么?除了个别人物和精彩的片段,别的什么也没记住。有些学生读后,甚至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什么原因?学生不懂读书的方法。

1.不动笔墨不读书

无论低年级还是高年级,我觉得读书时都应该养成动笔的习惯。当然年级不同,要求就不同。低年级学生可以圈画生字,给生字注音,圈画简单的标点符号,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画出自己觉得优美的句子。中高年级学生要运用不同的符号圈画出重点词句,能找到中心句。还可以在有感悟的地方做出批注。长此以往,学生就能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并能展开想象,领悟其内容。

2.读不同题材的文章要有不同的方法

例如读小说就可以先读目录和文章梗概,先把握主要内容。读散文要先读作者写作背景,这样很便于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和作者产生共鸣。读古诗类的书要边看注解边读,这样可以降低理解文章的难度。读说明文要先明确作者所说明的事物和道理,再细细品味。

3.学会读书质疑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列特,所以,学生要在阅读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对于课内阅读,老师可以让学生就课题质疑、就文中观点质疑、就文中问题质疑,学生学会了质疑的方法,在课外读书中他们自然学会了思考。

三、养成读书积累的好习惯

读书的目的是为我所用,那么积累就相当重要。看到好词佳句可以记录下来,低年级可以只记录短小的词语、句子。高年级可以记录文章片段甚至是整篇优美文章。

1.以日记的形式记录,在这里我提倡网络上写日志,每位同学都可以在自己的网页上建立班级摘抄比赛栏,教师和同学每天都能浏览,教师还可以对学生的摘抄记录进行评比。这样不仅满足了孩子上网的好奇心,还让孩子越读书越爱读,越读书越想读。

2.进行小练笔活动。提倡学生练笔时用所摘抄的名言警句、或摘抄的精彩词语。当学生的劳动成果有所用时,他们自然就会主动去做。

3.熟读背诵积累。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反复诵读是背诵的基础。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自然体会出文章的意境、韵味。

四、及时督促反馈

小学生的自制能力较差,所做的一切都需要教师的督促评价来辅助完成。

1.教师可以利用读书的契机,在班级开展一系列的课前课后阅读活动,如每一节语文课,可以课前进行三分钟演讲。演讲内容可以是读过的书中看到的一个小故事、一段优美的片段、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高年级可以把自己的读书新感悟和大家分享,也可以改编自己读过的内容。

2.教师创办报刊。这里可以是学生通过读书写出来的小日记、人生感悟、习作等等。

第7篇:好的文章摘抄范文

一、教师在命题上要有新的突破

首先,要克服命题成人化倾向,特别注意命题的趣味性。一个好的作文题目,就像鲜花吸引蜜蜂那样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如:同是写人记事的作文,“我的童年”命题就有点成人化,而“妈妈叫我小淘气”、“我真聪明”这样的题目学生就很喜欢写,因为题目有助于激发他们回味童年的乐趣,使他们感到有话可说,有事可写。

其次,立意上要突破传统观念束缚,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因此我鼓励学生放开胆子去思考,心里想什么就写什么,要求写真实的话,做诚实的孩子。把作文和做人结合想来。而教师在指导时,主要是活跃学生的写作思路,促使他们无拘无束地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写”作文与“说”作文巧妙结合

化难为易,激发兴趣。常见有些学生课下侃侃而谈,作文时却茫无头绪、不知如何下手,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平时不受拘束,思维敏捷;而作文时,由于条条框框很多,顾虑重重,反而写不出来。为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我选取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命题,让学生独立思考,互相交流,当堂口头作文,看谁说得又多又好。这下学生的兴趣来了,争先恐后发言,就连平时作文最差的学生都想说两句。说得好的,得到大家热烈掌声,积极性会更高;说得不好的,也暗下决心,下次非说好不可。

此外,我还选取能启发学生心智的话题进行演讲、辩论,如“老实人吃亏吗”、“开卷有益”、“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等。学生课前广泛搜集、筛选材料,确定主题;活动中注意倾听对方发言、选准突破口;活动后及时总结、共同提高。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锻炼了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学生互相启发,互相补充,材料丰富了,见解深刻了,再让学生写下来,大家普遍感到容易多了。

三、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真正互相促进

通常我们在作文教学时往往先人后出,先由例文范文开路,再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情去构思文章,导致“先入”为主,后出从之。学生的注意力常常被吸引到优秀作品上来,使学生潜意识地去刻意模仿,其作文主题、重点、思路等统统受到范文的影响,而非学生本人真情所创。这严重局限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影响了作文主体意识的表现。

而作文教学的顺序正好相反。写作的原理决定了作文来源于作者认识生活、感知生活的思想和情感,是由生活、感情而成文章。因此,保持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相对的距离感,正确认识作文教学的本质特点,才能顺乎写作原理,合乎人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性,使得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真正发挥互相促进的作用。

四、积累素材的最有效途径是阅读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说:“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目前,在学生的作文中,存在着比较普遍的虚假现象,写进作文中的人是虚的,事是假的,观点是强加的,感情是浮泛的,失去了生活的真实性。

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改变学生的知识结构,而我始终认为大量阅读是一良方。“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都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跳出来供你应用;你可以很自然地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进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多读的确是一条通向学好写作的成功之路。

为帮助学生积累素材,可以采用摘抄、练笔等形式。可摘抄名人轶事、寓言、成语典故、优美词句、名言警句等。摘抄是以大量阅读为基础的,而阅读和摘抄的过程就是不断充实自己提高写作能力的过程,摘抄能帮助记忆,帮助练字,是一种较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在摘抄的过程中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练笔可采取“随笔”的形式,随时记下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有一句说一句,不限字数,不限文体,海阔天空,信马由缰,这样可使学生放开思维,说自己想说的话,天长日久,学生便有的可说,有的可写了。

五、让学生互相批改

俗话说“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这句话道出了文章修改的重要意义。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谈到作文教学时强调,“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只有学会了‘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教师只给些引导,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解决……养成了自改的习惯,这是终身受用的。”可见,叶老是赞成学生自改作文的。然而在教学中,往往是学生写完作文就算万事大吉,剩下的修改、讲评就都是老师的事了。更可悲的是,老师花了许多时间,费了许多精力精批细改,可作文发到学生手中,他们顶多看看分数就往桌洞一塞了事,教学效果收效甚微。于是,批改无用的思想便在师生心中滋生,致使作文质量迟迟不能提高。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在课堂作文教学中,大胆采用学生相互批改(当堂批改)的方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写作问题,自己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潜能,通过具体可行的评改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8篇:好的文章摘抄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写作能力;培养

一、培养初中语文写作能力的重要性

(一)应试的需要

现阶段考试仍然是考查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方式,在语文考试中,作文因其对能力综合性的考查,被赋予很高的分值,要想在初中语文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写作方面的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在实际学习中,许多学生认为作文很难写,其实不然,只要方法得当、功夫用得深,在作文中取得好成绩并不是一件难事。

(二)培养综合素质的需要

写作最能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写作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细致的观察力、缜密的思辨力和流畅的表达力,通过对写作能力的培养也在客观上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等。写作需要的素材是多方面的,除了文学方面的,还包含其他学科的内容,写作能力培养的过程也是丰富学生知识储备的过程,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三)适应未来工作学习的需要

写作是我们需要具备的一项重要生活能力,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直到以后工作参加的各类考试中,写作能力始终是一项重要的考查内容。在现在这个“逢进必考”的社会,如何在短时间内客观地评价应试者,《申论》作为笔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被引入到职业考试中,就《申论》考查的本质来看,依然是对应试者写作能力的考查,因此,具有良好的写作能力,可以帮助学生轻松应对以后的各类考试,为未来的工作学习打好基础。

二、培养初中语文写作能力的方法

(一)明确各类作文要素,做到有的放矢

在写作中,首先要明确各类文体的要素,由于各文体的不同,对写作格式、语言的要求有所不同。记叙文需要对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等交代清楚,适合使用感性的语言;议论文重要的是论点、论据和论证,要做到条例清楚、逻辑性强;说明文要明确说明对象、说明特征、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要做到科学合理、数字准确。应用文写作的基本要素包括主题、材料、结构、语言和表达方式,要突出实用性。写作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让学生对各类文体的基本要素形成清楚认识,提高训练的针对性。

(二)养成随时摘抄的习惯,积累写作素材

摘抄看似枯燥、耗费时间、效果不明显,但对于写作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逐渐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要鼓励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遇到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文章要进行及时摘抄,对于一些经典的段落、文章要达到熟读成诵的状态,以便在需要时可以信手拈来。利用闲暇时间,随时对自己的摘抄内容进行翻阅,不断加深对摘抄内容的理解,逐渐喜欢上摘抄,由在外在压力下进行摘抄到积极主动进行摘抄。

(三)培养广泛的阅读爱好,加强语言感知力

写作是语文学习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学好语文是写好作文的前提,但仅依靠课堂上的语文方面知识是不够,要增加所写文章的深度与广度,必须进行广泛的阅读,阅读经典名著、科普文章、各类随笔、诗歌、短文,尤其是要加强对经典名著的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感知不同作家的写作特点、表达方式、对词语的运用等,同时,在阅读的基础上要多进行思考,认真揣摩,掌握阅读的精髓,这样一方面可以在写作时做到旁征博引,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用词的准确性。

(四)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拓宽写作思路

敏锐的观察力是写好作文的必备技能,如果不对事物进行观察,会使写出的文章没有特点,没有生命力,写出的内容是大家都知道的、是人人可以写出来的,显得没有深度。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加强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即使是对同样的事物由于自己当时心境的不同或其他客观因素的影响,可能会有不同的观察结果,观察事物的过程也是逐渐积累、扩宽思路的过程,只有通过深入的观察才能做好“言之有物”,写出自己眼中的事物,写出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五)勤翻各类工具书,丰富写作词汇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好多多义词,在不同的语境中,表现出不同的语义;还有些词语由于所处语境的不同,会表现出褒贬不同的意思,要想对这些词形成清楚的认识,没有捷径可走,只要靠不断的积累。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要养成勤翻工具书的习惯,对于不认识、不懂的、理解不深刻的词语要主动进行学习,不要因为麻烦而忽略工具书的作用。翻阅工具书的过程中,是加深对相关词汇认识的过程,也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在不断翻阅的过程中,词汇库得到丰富,学习能力也可以得到锻炼。

(六)经常写日记和随笔,提高语言组织能力

写作能力的提高,除了需要掌握各方面的技能外,重要的是要经常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能力。日记和随笔是写作能力锻炼的很好途径。日记通过对日常发生的事情进行及时记录,一方面可以为写作积累素材,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语言组织能力;随笔主要是遇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随时进行记录、发表观点,写随笔的过程是不断锻炼思维能力、组织语言能力、提高感受力的过程,所以为了提高写作能力,必须坚持写日记的习惯和写随笔的习惯,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启新.浅谈初中语文写作能力的重要性[J].读与写,2016(13):4.

第9篇:好的文章摘抄范文

一、在劳动实践中获取写作素材

屠格涅夫说:“生活是一切艺术的永恒的源泉。”不熟悉社会生活,不懂得人生世相,很难把文章写好。所以,要想写好作文,非得深入生活不可。

我校地处农村,每学期组织大量的劳动实践活动:春天浇水、夏天拔草、秋天扫落叶、拾稻子、冬天铲雪、清洁区保洁、教室擦玻璃……这既是作文教学的直观教具,又为作文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如:李爽同学在《柿子园遭遇》中写道:……该我们组打扫清洁区了,秋婆婆好像故意捉弄我们,今天的树叶落得比往常多,不过看着这一个个黄橙橙的大柿子冲我们笑,心情舒服多了。突然一个熟透的大柿子像炸弹一样在我的头上炸开了花,同学们闻声一看立刻扔下笤帚笑得前仰后合的,也没有人管我的死活,我扔下笤帚蹲在地上哭了起来。唉!真惨……"试想,没有这份深刻的体验,哪有这么“饱满”的语言!在这刻骨铭心的体验中同学们的习作不再“干瘪”,而变得很“饱满”! 在观察、发现、捕捉中充实头脑,从而写出感情真挚、触摸心灵的作文。

二、在课外活动中寻找写作的素材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叶圣陶说过:“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生活里。”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天地中去丰富作文内容,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尝试,去实践,让他们体验生活,观察事物,搜集材料,力争写出真实、自然、清新的文章。

如:在年级拔河比赛后,及时组织学生聊天,只要内容与拔河有关便可。有的学生说出自己比赛时的心情,有的说出自己是怎样拔的,有的学生分析了每局胜负的原因,还有的学生说出了比赛的紧张气氛。他们无拘无束,各抒己见。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重点,给学生理清思路,为他们完成《拔河比赛》这篇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使学生能顺利完成这篇小作文。汪宇航同学在习作中写到:我们班虽然输了但却是第一,因为我班的胖子没有四(1)班多所以输了。随着口号,我们的劲儿往一处使,所有的同学的手都磨红了,杜谦和曹建由于站在前边,摩擦力大,手都磨出泡了,为了班集体的荣誉,同学们都尽力了,所以我觉得我班这种团结的精神是四(1)无法比拟的。这种朴实的话语不正是我们想要得吗?孩子们既在玩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又在活动中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产生写作灵感。因此,写作离不开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本源。

三、在节日中捕捉写作的素材

充分利用节日实施感恩教育并及时捕捉写作的素材。因此,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艰辛,父母的不易,或做做家务活,或为父母排忧解难,在自己的行动中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体验成功,这样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为学生创造“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捕捉写作时机,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

如:5月8日是母亲节,为了激发学生对母亲的爱,体会到母亲的辛勤和伟大的事迹,结合品德与社会课进行教育。特意在母亲节的前一天开展"惊喜的礼物"主题班会,孩子中午替母亲刷一次碗,晚上为母亲洗一次脚。结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全班学生不但每个人都能如期向同学们汇报,而且均能真实生动地叙写自己的整个“孝心活动”的行为心理过程。我自己都为他们描述渲染的亲情所感动。每一位学生写的都极具个性,毫无雷同,即使是作文水平最不好的同学也能写得文通字顺,情真意切,令人刮目相看。字里行间表露的是真实的自我,真实的想法。由于是“真心话”,看起这样的文章也可以说是一种享受。王菲菲同学在《第一次给母亲洗脚》中这样写道:J“妈妈的脚不像我想象的那样光滑,脚后跟布满了裂痕,摸着粗糙的脚,我哭了。从小到大,都是母亲照料我。我曾经想过要报答母亲,以为拿出母亲最满意的学习成绩,就是对她最好的报答。可是,我现在才发觉自己是那么不懂事,就在昨天还吵着和您要一件不该买的衣服。我感谢您的理解和包容。我爱我的您。我愿她永远健康快乐!”这次活动,既提高了学生写作能力,又对他们进行了一次亲情教育。

四、在摘抄本中留住写作的素材

摘抄也是阅读的一种方式,指导学生摘抄优美的词汇、句子、段落甚至抄写好的文章。如:1、词汇积累。描写心情的:兴奋、激动、高兴、自豪……。、2、好句子积累。3、事物积累。如描写植物的放在一类,描写人的放在一类。4、诗歌摘抄。并要把抄来的好句好段反复读熟,甚至背会,指导学生定期开展一些竞赛活动,比一比谁摘抄得多,背诵得多。还要求学生尽量在每篇中用些插图,可以根据内容插图,也可以按自己喜爱的去画。小学生有很强的模仿力,阅读摘抄他人的成功之作,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影响,便于学生的作文由“仿”走向“创”。通过积累,学生拥有了大量的“原材料”,再加上创作的欲望,何愁学生不写,没内容可写?

五、在班级活动中获得写作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