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管理类工程管理范文

管理类工程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类工程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管理类工程管理

第1篇:管理类工程管理范文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BIM;课程体系

一、引言

建设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对建筑行业BIM信息化人才需求日益增加,高职院校应该承担起BIM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任务,将BIM技术引入到专业建设中,培养既能运用BIM技术,又能掌握相关岗位工作技能的优秀建筑人才。以高职工程管理类专业为例,对人才培养方案做出相应调整,增设的BIM相关教学环节。

二、基于BIM技术的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BIM课程体系的内容应根据BIM人才的基本职业能力构建课程体系,增设的BIM教学环节,优化BIM教学模块和设计路径,在课程设置上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和创新,突出体现构建的“可视化”建筑模型,模拟建筑物实体,模拟建筑物施工建造过程,模拟建筑物的运行维护等方面,培养学生具备建设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实践应用能力。

三、基于BIM技术的课程体系

工程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将建筑方案设计、场地分析、结构详图模拟、管线综合、协同设计、建筑性能分析、算量统计、施工进度控制、施工组织设计、竣工模型交付、运维管理等BIM技术的应用一一对应专业课程如房屋建筑学、建筑结构、建筑施工技术、建筑设备、工程造价、施工组织、项目管理等多门课程,对相关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确定BIM应用在课程体系中应占的比重。综合BIM应用的人才需求、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既有课程体系及BIM应用的相关软件功能特点,给出BIM应用教学内容、相关课程、教学要求如表1所示。

四、基于BIM技术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充分融入建设项目全生命期管理模式,建立起三维建筑模型,附加工程进度、工程造价,形成了多维度的工程管理数据模型,也就形成了满足工程管理专业教学的真实、多维、协同的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将课程体系分成建筑CAD教学、BIM建模教学和BIM应用教学三个模块,使学习内容与工程项目相结合,大幅度提升专业水平和学习效率。

(一)建筑CAD教学模块建筑CAD教学模块,运用制图理论、CAD软件、天正建筑软件应用知识与建筑施工图相结合,绘制符合工程制图标准的二维图形,通过天正建筑软件可以调整门、窗、柱、墙等常用建筑构件并设置建筑材料属性,自动进行标注、编号以及处理门、墙相交之类的构件冲突关系,在绘制二维图形后自动生成简单的三维模型,让学生初步掌握建模的基本思维。

(二)BIM建模教学模块BIM建模教学模块,主要运用Revit、MagiCAD等软件绘制建筑三维模型。引入工程实例,依据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给排水、暖通、照明等施工图,先利用BIM技术根据图纸给定的设计参数建立建筑的三维模型;再进行机电三维模型的绘制,学会对设备以及管线的布置进行碰撞审查并进行管线优化,完成从二维图纸到三维模型的转化。BIM技术建造的三维模型既能反映出全部构造节点,也可按施工顺序分层分段展示各节点构造原理与做法,领会设计意图,掌握引用的标准图集,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三)BIM应用教学模块BIM应用教学模块,利用仿真模拟施工、三维动画、漫游和构件分解等功能,在课堂再现真实的建设项目[1],使学生掌握建筑材料、施工技术、施工组织等专业技术知识,实现岗位技能与课程内容零距离衔接,掌握建筑材料的使用、施工程序、施工工艺、施工场地的布置、合理安排施工组织、优化施工方案、控制施工进度、工程计量及造价管理等职业技能。施工技术课程运用BIM虚拟施工技术,展现施工程序,使学生理解复杂工序的施工工艺,动态显示建筑构件施工顺序,结合各节点部位施工要点,发现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难点,将真实的施工现场再现在课堂上,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工程造价课程中利用BIM建模软件(如Revit),将建模数据相对应的数据接口(如IFC),导入到算量软件中,将BIM信息模型与造价信息相关联,将BIM5D、BIM审计等内容融入工程造价课程中,使学生掌握多维度的多算对比的方法。项目管理课程利用BIM技术,将建筑信息模型附加上时间维度,模拟建造全过程,发现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潜在问题,调整施工内容,重新组织进度计划,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施工进度优化的重要性。工程造价控制课程利用BIM技术,将BIM模型附加以材料信息,结合时间信息,分析不同时间段完成了哪些建筑构件,消耗了哪些材料,轻松实现资源的动态管理,工程量结合消耗量定额和市场价格等信息很容易得出施工成本[2]。利用BIM模型使学生对工程施工成本形成的过程、工程施工成本的控制要点有更全面的理解。

五、教学改革的难点

应用BIM技术的教学要求专业教师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能熟练地运用软件创建BIM信息模型,并对BIM信息模型进行深化应用,同时还需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采取措施支持教师参加BIM技术相关培训,参与BIM项目工程建设实践,与BIM软件公司、建筑设计研究院、施工单位等相关企业合作,聘请行业内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专家来校授课,提升BIM教学师资队伍水平,保证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第2篇:管理类工程管理范文

Du Laihong

(西安财经学院管理学院,西安 710100)

(School of Management Engineering,X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Xi'an 710100,China)

摘要: 根据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特点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在本专业中的定位,对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理论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教学实践表明该方案的应用对课程的教学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Abstract: According to characteristics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pecialty and location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teaching contents infrastructure, theory teaching methodology and practical teaching methodology of the course is studied. Teaching practice shows that this teaching method has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teaching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as soon as possible.

关键词: 工商管理类 管理信息系统 教学

Key words: Business administration;MIS;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5-0210-01

0引言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MIS)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和必修课,是基于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运筹学、信息科学、行为科学、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等的一门综合性、边缘性、系统性的科学,是涉及多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综合性专业应用课程。如何针对工商管理类专业进行MIS课程的教学,对于该类专业学生就业和组织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MIS教学内容体系结构

MIS概念部分要求正确理解管理、信息、系统和IS(Information system)及MIS等相关概念;技术基础部分包括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数据处理和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等知识,常见MIS包括典型的MIS软件如MRP、MRPII、ERP、SCM、CRM和DSS等的使用以及这些软件对信息的处理和管理;MIS开发部分涵盖了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如MIS开发方法、MIS开发过程各阶段的任务与技术等;系统开发过程和运行过程的管理内容涉及信息系统开发的项目管理、运行维护、安全管理和评价等;MIS应用和案例部分介绍各类现代管理信息系统的特性、应用及其发展方向,通过大量相关案例总结课程内容和体系。

2多种理论教学方法并举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将多媒体教学、网络化教学、交互式教学及案例教学等方法灵活使用和动态结合,改变以往单一、枯燥的授课模式。

2.1 合理使用多媒体根据MIS的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多媒体教学方式呈现的信息量大,图文表直观生动,便于流程的动态演示,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和记忆,并且通过增加大量阅读材料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对一些MIS中概念或原理的理解。但是对于一些教学重点难点内容,教师还是需要进行必要的板书来讲解,同时用自己的语言,手势和表情传达知识和信息,已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2 网络化教学网络化教学是对课堂内教学的有力补充,是实施教学改革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教学网络化的趋势。一方面笔者在教师个人计算机上构建FTP服务器,将课程教学中的常用MIS软件工具、教学资料和一些课外阅读材料等上传,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参与网上论坛、专题学习网站、专题QQ群、各大门户网站提供的免费博客系统等及时提出和解决问题,在使用过程中,学生也可以体验信息技术带来的优势。

2.3 讨论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为了避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和被动学习,可以就某些课程内容展开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例如本次教学改革中,涉及了如下讨论的内容: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针对工商管理类专业,MIS课程的所起的作用和发挥的意义;MIS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挑战和MIS的发展趋势;调查沃尔玛公司,讨论其信息化建设;如何利用MIS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等。

2.4 案例教学在MIS教学中,由于教材的内容大都偏重理论,缺乏一些典型的案例,导致学生因抽象的理论而难以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案例教学是该课程重要的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即将一个完整的、典型的、有一定实用价值的核心实例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从问题的提出、系统的初步调查、战略规划、详细调查、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到系统实施和运行管理过程,有机的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3重视实践与操作

3.1 实地参观调研有条件的话,可以让学生分批分组到实地去参考调研,这是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取得感性认识的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通过参观企业已建成的管理信息系统,让学生了解企业的业务流程,熟悉管理信息系统的实际结构和功能。

3.2 上机实验法在介绍信息系统的应用时,先介绍基本的原理,再通过相应的软件系统来操作,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培养学生从系统的观念出发考虑问题,教学过程中,使用了有代表性的ERP软件让学生分组,按照规定的业务流程,合作完成相应业务的处理,掌握如何将MIS运用于实际工作中。

3.3 课程实践体验法MIS课程实践是MIS课程教学的主要实践环节,MIS的许多概念、方法等需要通过课程实践来理解和掌握,所以着重在于培养学生对问题综合分析的能力,例如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一些企业为背景,让学生按照MIS的开发步骤和方法,动手设计一个简单的MIS,从而让学生亲身体验,理解MIS开发过程。

4结束语

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现代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的进一步延伸和提升,新技术、新知识不断涌现,对人才需求的质量也会不断提高,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性的工商管理类人才。

参考文献:

[1]邢喜荣等.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8.

[2]何瑞卿.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研究.科技信息[J].2008,20:16-17.

第3篇:管理类工程管理范文

【关键词】工程管理  ;实验室  ;建设

一、工程管理专业建设实验室的必要性

工程管理专业是一门工程技术与管理学交叉的复合性学科,旨在培养出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等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具有较强的实践与创新能力,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其中,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取得单纯通过理论课程的学习是无法满足的,需要通过实践环节来配合教学。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通过课堂内外各环节全面构建完整的实践教育体系,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强实际操作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较多,内容划分细,各门课程之间联系比较紧密。 由于目前教学改革强调“强化基础,淡化专业”的理念,致使专业课授课学时少,因此要求学生能够在实践环节中进一步充实所学的专业知识, 但是学生在工地生产实习过程中,鉴于安全和施工单位的生产效率等原因,也很难深入实际。 造成学生很难对建设领域庞杂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机的组合和深入的理解,对专业知识的认识比较肤浅,很难适应实际工作的要求。实验室是专业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科创新研究的基本平台,是开展学术交流、进行高水平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环节课程体系主要是以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组成,将专业课程实验纳入到实践环节中的还很少。

通过对一些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调查,毕业生一致反映:实践教学对于毕业生能否找到相关工作至关重要。虽然用人单位并不要求应届毕业生能够立刻投入到工程建设中,但有一定实践经验仍然会大幅提升应聘成功率。而学校在教学时存在理论与实际脱节、与社会脱节现象还是比较严重。在目前的教育形式下,实践教学未能有效体现现代信息技术,也缺乏贯穿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实践教育的整体设计。此外,由于财经类院校缺少技术平台支撑的客观情况,专业实验从技术层面和设施条件都受到一定程度制约,这也直接决定了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育的效果,影响着工程管理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工程管理实验室建设内容

工程管理专业属于工程和管理学科的交叉学科,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工程管理专业实验室也应结合上述方面的内容来进行建设。另外,随着目前对创新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除了在上述专业基础知识方面要增加实验环节以外,还应该针对有能力的学生开设研究型实验课程,增强学生对工程管理前沿知识的掌握。它主要应包括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两个层次,硬件平台按照大平台、单元化的总体思路,力争实现现实与虚拟互动,建造以土木实验为中心的实验环境和以工程管理的网络环境为一体的硬件平台;软件平台主要是指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也包括实验室运行制度与机制的设计。旨在构建一个面向工程管理、工程造价专业的实验平台体系,实现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与实验室建设的良性互动。

依据工程管理教学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可以建立建筑材料、工程结构、岩土工程、工程测量等试验平台,形成工程管理实验室,使试验室具备完成更高试验能力。通过建立和完善建筑材料子试验平台、工程结构子试验平台、岩土工程子试验平台、工程测量子试验平台、管理决策信息系统子试验平台、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应用子试验平台、工程CAD制图子试验平台、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实验平台,使学生深入理解建筑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了解获取建筑材料性能参数的试验手段,熟悉相关实验内容加深专业知识理解,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在毕业生将来的工作岗位上,能学以致用。

结合实验室建设思路及实际需求,可以将实验室根据实验功能分为四个实验区域:

实验室一:此实验室主要包含结构力学的实验。

实验室二:实验室主要包含材料力学实验。

实验项目:能完成全日制本科理工科承担的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金属材料、交通工程、土木工程、土木工程及工程管理等专业的实验教学教学大纲要求的材料力学试验的全部科目,其中高频疲劳试验机可以用于研究生课程的试验。

实验室三:实验室主要包含岩土试验系统和振动力学试验系统。

岩土试验系统包括:骨料试验、土密度试验、土压缩实验、土直剪试验、土三轴剪等岩土试验。振动力学试验系统包括:YE6251振动力学综合教学实验系统。该系统由YE15000振动实验综合实验台、激振和传感系统、YE6251振动力学实验仪、信号采集分析单元(含软件)构成。

实验室四:实验室主要测量实验系统和房地产实验系统。

1.测量试验系统:实验项目--测量,主要设备:智能裂缝宽度观测仪(可拍照存储)、游标卡尺、卫星导航接收机开发平台

2.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实验平台

该实验主要内容是房地产开发经营沙盘模拟训练,每5―6名学员组成一个开发公司,分别担任总经理、项目前期部经理、策划部经理、预算部经理、工程管理部经理和市场部经理,共形成若干个开发公司,在2―3天的时间内从事2―3个项目开发周期的经营活动。房地产开发经营沙盘模拟训练课程采用的所有数据均来自于真实的项目操作,各种税费指标与现实一致,采用的沙盘道具可以逼真地反映出房屋的特点。试验仪器与设备有房地产开发沙盘设备、计算机设备、投影仪设备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模拟软件。实验项目包括:市场调查、土地的取得、项目定位与策划、投融资预算、融资、规划与设计、建筑招标与工程管理、市场推广、销售;模拟产品涉及到普通住宅、别墅、综合楼。

三、结语

总之,现今工程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实习环节与企业人才需求脱节,同时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面临时间短、施工安全等各种客观难题,工程管理实验室建设是弥补企业需求与工程管理实践教学缺口和宽口径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市场导向矛盾的一个较优的选择。

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实验室建设应以工程实践的业务流程为导向,融合工程管理学科实践环节所需知识点,通过理论知识、业务实例、业务过程、技能训练实现就业实践所需的“理论和技能一体化”,此实践教学模式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缓解工程管理专业面临的实践问题与市场人才需求导向之间的矛盾。

参考文献:

[1]葛欣.基于精益建造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质量管理[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18).

[2]黄华.工程管理专业模拟实验室建设思路和方案[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1,(1).

[3]张爱琳.工程管理信息化模拟实验研究中心的建设构想[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

第4篇:管理类工程管理范文

关键词:城市化背景,房地产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设计

中图分类号:F293.33-4

基金项目:河北工业大学教研立项支持项目

作者简介:李素红(1978-),女,汉族,河南汤阴人,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项目管理与风险控制

杜娟(1992-),女,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专业:工程管理

李天航(1994-),男,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专业:工程管理

1引言

房地产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行业。城市化导致了人口的大量迁移和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导致了对房地产的庞大需求。与当前房地产行业飞速发展的趋势不适应的一个集中性问题是人力资源的素质和数量远远达不到需求,整个产业的人才现状难以满足企业的现实需求。所有的房地产企业都希望得到复合型人才、高端人才,即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包括具备深厚的专业能力、熟练的业务能力、优秀的协调沟通能力、极强的责任心等。人才因素成为了制约房地产企业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1]。

在此背景下,我们要充分重视房地产类人才建设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培养人的理念、方法和制度上与时俱进,不断改进。本论文旨在在房地产行业的迅速发展背景下,通过研究工程管理专业房地产类课程及其教学内容设计,结合我校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情况,改善房地产类人才的培养体系,以培养适应社会强大需求的房地产行业复合型人才。

2国内外房地产类课程设置现状

2.1 国外房地产类课程设置现状

国外房地产类课程的高等教育产生较早,部分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而且,房地产专业教学的各个方面都受到社会、政府、高校等极大的重视。对比工程管理与房地产专业,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学科领域。工程管理专业通常设置在工学院与土木工程相关的学系内,也有些学校在工学院中独立设系。而房地产专业通常设在商学院隶属于工商管理学科,有时独立设系,有时与金融、保险等为同一个系。总体分析,国外的房地产类专业设置特点[2]体现在:(1)加强通识教育的核心地位。(2)结合经济管理和城市规划的专业课程。(3)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灵活多变,在教学上采用的是案例式、沙龙式课程、工作坊、角色扮演、实地考察、讲座和开展项目等不同的教学形式,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或辩论,课外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课程作业,并提供充分的讨论和演讲机会,激发学生创造性思考,培育团队精神。(4)专业与行业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密切。比如请房地产管理人员、房地产公司的决策者以及城市规划师等行业人士授课,更好地促进就业和服务社会。

2.2 国内房地产类课程设置现状

对国内大学的整体情况进行初步调研之后,我们重点分析了几所知名度较高的大学。调研结果显示,各个学校的专业主干课程中都会包含房地产类课程。如房地产开发类,包括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房地产开发概论等课程;房地产经济学类以及物业管理类的培养学时相对较多;房地产市场营销类、城市规划类和房地产相关法规、政策类的课程大多属于专业选修课程,课时较少。上述课程基本上涵盖了工程管理专业房地产类课程的主要内容。同时房地产集中实践类课程也十分重要,一般是与其开设的房地产类课程内容相联系的,其中比较典型的有:房地产项目可行性分析、房地产市场调研、房地产估价课程设计等。我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开设的房地产类课程很少,专业核心课程仅有房地产项目策划和房地产经营与开发,且课时较少,因此学生无法系统地学习房地产类课程,很难形成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来满足房地产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通过上述分析,国内大部分高校房地产类相关课程欠缺,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我校的工程管理专业的房地产方向课程设置更不明确[3]。因此,我们结合我校现状以及调研数据资料,对房地产类课程及其内容进行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3 房地产类人才培养的调研分析

在城市化背景下,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对房地产类人才的需求,我们分别针对房地产企业人员和在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研,以发现房地产类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设计房地产类教学课程及其教学内容。

3.1 房地产企业调研

为了有效地开展调研工作,我们先对房地产企业经验丰富的员工进行了访谈,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了调研问卷,主要围绕房地产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内容设置情况,以了解房地产企业对学生知识、经验和能力方面的需求。问卷共调研了20位资深的房地产企业管理人员。调研结果发现,房地产企业认为大学生在从事房地产工作时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欠缺,着重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素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调研显示,企业管理人员鼓励学生参加房地产类前言讲座,了解房地产业现状、发展方向和趋势,建议学生多参加房地产类竞赛,如房地产策划大赛、算量大赛、房地产专业知识竞赛等,还建议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如房地产市场调研、房地产项目可行性分析、房地产项目管理沙盘模拟等。在专业课程内容的设置方面,大部分建议开设建设与房地产法规、房地产策划、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房地产估价、物业管理等课程。

3.2 在校学生调研

学生问卷部分主要调研了学生对房地产类课程的学习兴趣、了解程度和对课程内容的需求等,在考虑学生需求的情况下完善房地产类课程设置。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对于从事房地产行业的工作很有兴趣,但是比较缺乏信心。学生不太关注房地产的最新发展动态,大部分人只是主要通过网络途径偶尔关注,因此高校可通过开设一些前沿课程或讲座帮助学生了解房地产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目前高校开设的房地产类课程较少,大部分学生认为不能满足房地产业高速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希望学校能够增加房地产类核心课程,如房地产营销、房地产策划等。学生非常愿意参加房地产类课程实践活动,例如房地产类竞赛、调研活动,尤其是实习,希望增加此类课程的开设比例。学生主要参加了房地产策划大赛和BIM(建筑信息模型)大赛,希望通过比赛能够增强实践动手能力。总之,在学生看来,将来从事房地产工作,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专业知识不足,因此学校应当设计系统的房地产类课程体系,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4 工程管理专业中房地产类课程及其教学内容设计

4.1 工程管理专业中房地产类课程设置

结合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趋势、国内外课程设置的现状以及对房地产企业人员和工程管理专业在校学生的调研,本论文从理论和实践环节设计丰富多样的房地产类课程,主要从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前沿课程(或讲座)、集中实践课、专业竞赛六个方面进行设计,具体设置的课程如下表所示。

4.2工程管理专业房地产类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1.专业基础课

《城市规划与管理》主要内容包括:城市总体空间布局的原则和要求,城市工程系统规划理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行政管理的理论,城市规划的法规制定、城市规划的行业管理,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审批管理,城市规划的实施和监督检查管理等。

《房地产制度与法规》主要内容包括:房地产法律规范概述、房地产开发用地法律与制度、城乡规划法律与制度、城市房屋拆迁法律与制度、工程建设法律与制度、房地产开发法律与制度、房地产交易法律与制度、房地产登记法律与制度、房地产中介服务法律与制度、物业服务法律与制度等。

2.专业必修课

《房地产项目策划》旨在提高学生对于房地产开发项目全程策划的能力。教学主要内容有:项目的前期定位策划(包括市场调研,项目定位,项目的经济效益分析等)、项目的推广整合策划(包括项目的VI设计,项目推广期、促销期、强销期、收盘期投放多种媒体的广告方案设计和各种促销活动的策划方案等)、项目的销售招商策划(分阶段销售价格的确定,项目的商业部分还要进行业态定位策划和招商策划)等。

《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系统地介绍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全过程的理论与实践,主要内容包括:房地产投资决策和经营决策、房地产企业融资、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前期工作、房地产建设过程的管理(包括勘察设计、招标、建设等)、房地产项目的营销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项目后评价、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案例等。

《房地产项目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结合建筑工程管理的实际介绍了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主要内容为:房地产市场相关法规、房地产项目招标投标概论(招投标包括招标、投标、开标、评标、中标等);合同管理包括监理合同、房地产项目勘察设计合同、房地产项目施工合同、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材料设备供应合同、保险合同、担保合同、合同管理、合同争议、总分包合同、国际工程合同管理等。

《房地产市场营销》是以营销过程为主线,系统介绍房地产市场营销的理论、内容和方法、操作思路、操作流程、操作方法及实务操作内容,并包含案例分析和对国内外房地产市场营销的新经验、新成果、新理念进行解读。主要课程内容包括:房地产市场营销导论,房地产市场营销环境分析,房地产市场交易形式、房地产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房地产市场调查,房地产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房地产企业竞争战略、房地产市场营销战略,房地产产品策略,房地产价格策略,房地产营销渠道策略,房地产促销策略,房地产市场营销管理,房地产销售与管理。

《物业管理》主要教学内容包括:物业管理的产生与发展,物业管理的基本环节,物业管理性质与基本理论,业主自治管理,物业服务企业,前期物业管理服务,物业综合管理服务,物业经营管理,物业管理的招投标,物业服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物业管理服务质量,物业管理资金等。

3.专业选修课

《房地产经济学》通过对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功能透视,阐明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介绍房地产市场、房地产供求管理、房地产价格、房地产周期、房地产产权与住房制度、房地产税收、房地产宏观调控、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是集经济学和工程技术知识于一体的一门专业课程,内容包括:房地产的基本概念以及房地产价格的特征、房地产与房地产估价、房地产价格、房地产估价原则与估价程序、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内部和外部因素、房地产估价的基本原则和程序、房地产估价的几种方法及其应用、房地产估价报告等。

《房地产项目风险管理》主要内容包括:风险管理系统、房地产项目风险识别、房地产项目风险估计、房地产项目风险评价决策、房地产项目风险回避、房地产项目风险控制、房地产项目风险转移、房地产项目风险自留。

4.前言课程(或讲座)

《房地产政策及最新发展动态讲座》内容可大致包括四个方面:宏观经济热点问题解析、金融形势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与房地产投资战略、房地产市场现状及发展等。通过多内容、多层次的讲座使学生对房地产市场的现状有初步的把握和认识,并且逐步渗透给学生分析房地产市场现状的方法,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独立认识思考现象背后的本质,及时把握住机遇。

《国内房地产企业的人才战略讲座》主要通过邀请企业专业人士,介绍房地产企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从房地产企业人才招聘、人才培养、人才储备、人才管理、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等角度进行人才战略分析。学生通过了解房地产企业的人才战略,结合人力资源结构,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规划,可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第5篇:管理类工程管理范文

(一)逻辑体系严密

我国高校经济学教学的核心基础课程以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为主干。微观经济学是从个体的公理性假设出发,对所研究的问题和给定的条件有明确的定义,从前提到结论之间的推论合乎严格的形式逻辑规范,以揭示经济个体的行为规律为其核心要义。宏观经济学则侧重于对总体行为进行考察,同样以理性主义的假定为前提,提示总体行为的规律。[1]

(二)数学模型众多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数学模型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经济学问题的分析之中。借助严谨的数学模型,可对经济现象进行更精确细致的数学推理和精确描述,从而有助于分析者更好地理解各经济学变量的内在关系。在经济学的研究中,常借助数学工具逻辑上的抽象推理特点,运用众多的数学公式和数学模型演绎各种经济行为,如一般均衡论、线性规划、投入产出分析、博弈论、模糊数学和非线性科学领域的诸多模型在经济学研究中均得到了广泛运用。

(三)分析方法多样

在经济学中,分析问题的方法是多样的,主要有: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方法;长期与短期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方法;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方法。借助灵活多样的分析方法,可以更好地把握经济学的相关定义、理论假设和原理。

(四)理论思维抽象

经济学理论的研究目的是基于观察大量的经济现象,通过建立假设前提条件,剔除一些可以排除的因素和现象,剩下“内核”,然后建立一个理论分析框架。[2]而要提炼、归纳经济学理论就需要通过抽象的思维。同时,经济理论的提出、分析亦离不开严谨的数学模型,从而使得理论思维抽象成为经济学教学的一大特点。

二、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济学课程作为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其重要性已得到普遍认可。然而,经济学课程的概念、原理和特征往往比较抽象,对于学习者而言常常会造成晦涩难懂的印象。鉴于我国高校经济学课程的特点,结合教学实践,笔者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三个方面剖析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内容

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教师授课的时候,常常是注重若干重要的理论的讲解,而忽视如何促进学生利用经济理论去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教学内容常常滞后于经济现实,往往停留在理论本身,学院气息很浓,易于造成与现实世界的隔膜,缺乏足够的实用性和现实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了教学实际效果。[1]经济学教材中的理论主要是以西方国家为研究对象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一般抽象和概括,与我国国情和历史背景差别较大,如何与我国现实情形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发展中出现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这是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关键性问题。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对人文知识较为熟悉,对定性分析比较感兴趣,偏重于感性认识。在学习经济学课程时,对于经济学家的生平、渊源等项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但对逻辑推导、图表、公式、数学证明等内容则难以接受。对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而言,如遇教师在授课时强调理论模型的数学推导过程,则往往如坠入云里雾里,对于所学的知识难以理解和掌握,进而对经济学学习产生畏惧心理,更不用提用经济学思想去分析和解读现实中的经济问题了。

(二)教学方法

传统的经济学教学模式是教师为主,学生为辅,这样很容易造成教师为完成课时任务,采用满堂灌式教学方式。老师作为“演讲者”,处于中心位置,讲课时间居多;学生只能被动听讲,记笔记,处于被动、机械式的学习状态,难以形成师生互动的课堂气氛,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另外,经济学课程本身与严谨的数学模型联系紧密,定量分析相对较多,这种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容易造成课堂教学沉闷枯燥,使学生失去兴趣,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记住知识点和数学模型,孤立掌握一些经济学原理,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观察归纳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考核方式

目前经济学课程的考核方式比较单一,一般是由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组成。平时成绩一般是由课堂出勤率和平时作业成绩组成,所占比重较低。占较高比重的期末考试成绩一般采用标准试卷闭卷考试的方式,侧重考核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忽视学生分析、解释现实经济问题能力的考察,这样很容易造成“考前突击”的现象。一些学生平时不上课或者不做作业,考前临时抱佛脚,突击看书、看课件、甚至背习题,只要及格就行,从而易导致教学质量低下、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薄弱,“高分低能”的现象较为普遍。

三、公共管理专业经济学本科教学的创新思路

公共管理专业本科经济学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学思想和理论观察、分析乃至解决现实经济问题,提升学生知识积累、运用的综合能力。鉴于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在教学内容上应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公共管理的特点;教学方法可采用提问式教学、案例教学和互动式教学;考核方式可以灵活多样,科学准确地评价学生们的学习情况,以达到促进学生学以致用的理想目标。

(一)教学内容创新

教师在课堂上要结合经济发展现实有重点地补充介绍当前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前沿问题,如实验经济学、博弈论的最新进展等。在各部分理论的讲授过程中,要侧重其在实际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运用理论来分析实际问题。[3]如讲到经济政策中的货币政策部分时,可以结合我国近期对于银行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的频繁调整加以解释,使课堂上的理论讲解更为贴近现实。对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教学而言,经济学课程的内容设置应该在保持其基本内容体系的基础上,体现公共管理的特色,适当增加公共政策分析、政府规制、公共产品供给、公共资产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可以侧重于阐明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如何,以及如何更好地理解政府所出台的财政、税收、货币、金融、产业等各类经济政策,加大对价格理论、效用理论以及国有资产管理与区域经济政策理论等的解释力度,促进学生深刻理解其内涵和原理,能运用其灵活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和现象。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也有利于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同时在设置课程内容体系时,要考虑到公共管理类学生大多人文知识丰富、数学基础较弱的特点,在授课时可以对模型较多的章节有针对性地加以合理调整,尽可能采用文字和图形对理论内容加以辅助讲解,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学习内容。

(二)教学方法创新

1.提问式教学

可以采用提问式方法来教授经济学课程,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参与到授课过程之中,而非机械地被动式学习。课前提问,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带着问题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复习上次课的知识点,有利于学生更为牢靠地掌握相关知识点;课中提问,对新知识内容进行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在讲授过程中可适当注重语言的生动性,如在讲解信息不对称理论之前,可以通过“从南京到北京,买者没有卖者精(明)”等诙谐语言的运用,引导学生思考信息不对称发生的原因,体会其包含的经济涵义。

2.案例教学

通过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学生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认识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一方面,可以采用以教师为主的案例教学,先讲解理论知识,然后再举出实际案例进行分析,通过课堂讨论使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也可以在讲解新知识点的过程中穿插、结合案例,让学生明白知识点的运用。[4]另一方面,可以采用以学生为主的案例讨论教学,通过分组讨论、组间辩论等形式,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在案例讨论结束后,可作适当总结。总结时可指出学生的优点和其讨论过程及所得结论的可圈点之处,同时亦应着重剖析其欠深入、不够确切的地方。案例要进行精选,有时代性,分析过程及拟实现的目标要有系统方案,案例要反映最新的理论发展和实际应用,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突出经济学的学科实用价值。[5]可以让学生讨论经典的经济学案例,如效用论涉及的“钻石和水”、外部性涉及的“蜜蜂和果园”等。同时,教师也可以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教学案例,如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所折射出的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变、凯恩斯学派对我国经济政策制订的影响、大学生就业与我国就业及社会保障政策的关系、新制度经济学及产权理论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等。

3.互动式教学

传统的教学采用的是“满堂灌”方式,学生与老师的互动机会少。互动式教学方法,则是在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的前提下,在老师与学生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达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与进步的目的。[6]教师可以在每次课结束时,提前告知学生下次课要学习的内容,留下相应的问题让同学们预习。在下次课课堂上可以与学生共同探讨,针对学生预习遇到的问题,教师可以在授课时进行讲解。如讲到需求弹性的时候,可以问学生“谷贱伤农”的经济含义。

(三)考核方式创新

第6篇:管理类工程管理范文

关键词:课程群;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公共部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9-0122-02

一、公共部门管理类课程群建设的必要性

(一)现行教学计划中知识点重复现象严重

行政管理的本科教学中,教学内容重复现象大量存在。在本校授课过程中,囿于教师学科背景和课程安排,这种重复现象尤为突出。《行政学概论》、《公共管理学》从教学内容和等多个方面都是雷同的,很多学校都只是开设一门课程作为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本校的教学计划中则是将这两门课程分别开设,并在相邻的两个学期由不同的教师授课。《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与《地方政府学》这两门课程所授知识点重合之处颇多,考虑到本科教学的特点,无法就某一特定现象做精准而深入的研究,故在重复讲解过程中,学生们听到的是不同教材中对于行政区划、地方自治的复述,是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对于此知识点的赘述。而事实上,对于本科生而言,更多的专业基础知识的涉猎是其大学学习的重要基础。

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既有公共管理学学科特性使然,也与本校教学计划设计有一定的关系。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科特性使然没有建立起公共知识平台,学科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和共通之处,导致学科特色不突出。目前公共管理学科知识体系基本上处于袋状结构,没有形成核心理论基础,主要靠公共管理这一外壳维系,学科整合的任务尤为繁重。从上海海洋大学的个性表现来看,本专业的教师以前大多是从事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和哲学等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在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安排中,除了要考虑学生的专业需要外,还要兼顾教师的学术背景。

(二)实践教学环节阙如

课程安排中没能体现跨学科复合型应用型的特点。公共管理知识教育与生产实践脱节偏重。行政管理专业需要新的突破,对于没有管理经验的学生来说需要更多的接触实践的机会,而目前的状况是,大学授课仍然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上海海洋大学的行政管理专业授课也没有例外。大批量的教师都是从大学走向大学,没有实践经验,更鲜有政府部门就业经历,授课思路较为老套,照本宣科居多,缺乏为学生的求职就业输送知识和经验的能力。虽然教学计划安排中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是毕业实习,但这种就业前的演练无法替代专业学习中实践课程的传授,毕竟后者是有针对性的、专业性较强的知识积累。学生的就业准备如果始于大三,这已经明显滞后了。行政管理的专业属性以及本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要求我们的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一定要结合当前的就业实际,多为学生开辟实践教学内容。

二、公共部门管理类课程群建设的现实性

(一)课程群建设的经验积累

课程群是近期我国高等教育大力提倡的一种课程建设模式,它具有综合性强、整体性高的优点,能够较大幅度地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水平。上海海洋大学也已经开启课程群建设,并由教务处投入经费支持各个学院不断探索和实践。理论基础的夯实和学校政策的支持有利于公共部门管理类课程群工作的开展。

(二)师资队伍的结构优化

我校从事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并有多年的教学经验,长期工作在教学的第一线,具有丰富的教学相关经验。本项目群的7门课程中,1项是校级精品课程,1项是校级重点课程,都是本项目成员多年来承担的主干课程。近五年来,项目组成员对教学工作不断钻研,先后承担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4项,每年都有教学相关成果发表,累计已达7项。在教学和科研的过程中,项目组成员积累了丰富的课程建设经验,也完全有能力完成此课程群的任务。

三、公共部门管理类课程群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梳理课程体系

课程群建设是一个将知识、方法、问题等方面有逻辑联系的课程加以整合而成的过程,在内容上具有密切相关、相承、渗透、互补性,能够较好地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水平。课程群教学要以人为本,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思维为主线,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开放式、探究式等教学模式。公共部门管理类课程群建设旨在构建以政府组织为行为主体,梳理课程群中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的衔接,研讨教学方法的创新、考核方式的改革、教学管理的改进,修改教学大纲,制定课程教学具体方案。公共部门管理类课程群建设以组织结构为主线进行梳理,整合与之密切相关的7门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及专业选修课程形成整体系列课程。公共部门管理是以政府组织为主体,以优质、高效提供公共服务为目标的政策过程。在这一管理过程中,政府组织是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公共管理学》和《公共经济学》行政管理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在产品与服务的供给过程中,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出台,《公共政策分析》公共政策的制定者,该门课程从行政权力、行政组织、行政领导等各个方面诠释了行政管理。以课程群建设中的7门课程中都要囊括的一个知识点,组织结构为例,行政组织是开展行政活动的基础,《公共管理学》中对于行政组织的讲解侧重于行政组织特性的阐释。

(二)整合课程内容

如果在课程群建设中,每门课程只是在各自内部小修小补,则不可能呈现课程群建设的整体效应,原先隔离、重复甚至矛盾的内容不会改变,庞大而繁琐的框架也将照旧,无法实现课程间的协调和系统化。因此,课程群建设应以单门课程的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内容与方法等建设为基础,将重心放在课程之间内容的整合上。

单门课程传授中的知识点重复现象饱受诟病,课程群建设的引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整合课程内容,优化知识体系。以公共危机管理这一特定的知识点为例,公共危机管理是一个关涉到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学以及本课程群建设中其他课程的共同知识点。在这个社会热点问题的讲解中,传统的授课思路每门课程各行其是,依据教师选取的教材不同进行讲解。课程群建设引入以后,则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先由《公共管理学》教师负责传统政府职能和政府能力等内容,再由《公共经济学》对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属性予以细化,在这两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既可以从理论层面抽象出现代政府能力的知识,也可以结合公共危机等热点事件来具体阐释政府能力的加强,《非营利组织管理》的讲授中则可以就非盈利组织的特性和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优势等展开,最好能结合新近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做热点解读。而在整个危机的周期中,都不可避免地牵涉到政府的政策,《公共政策学》中从政策问题的界定、政策方案的制定、政策方案的执行、政策方案的评估亦可将危机处置作为案例分析,城市公共危机的发生频率较高,在《城市管理学》中对于如何应对“城市病”,增强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同样不能忽视,危机管理中社区组织无法独善其身,《社区管理学》的讲解既可以将公共危机作为现象解读,更可以把我国社区组织的行政化色彩予以延伸。以上所有关于理论建构和模型分析都要运用到管理的研究方法来进行技术支撑。《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涉及到的电子政务等操作方法和技术流程将公共危机管理的治理措施和行为主体

课程群的建设,能够有机结合以上专业课程,使其内容互相衔接渗透,在知识结构上构成一个整体系列,从而构建一个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高水平本科课程体系,完善专业建设。

(三)加强教师沟通

沟通中的两个70%问题是管理学和领导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教育教学中沟通不力也会影响教学效果。教育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发展,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否起着重要作用,由于高校工作的特殊性,即使是同一个院系的教师,大家很少见面,彼此缺乏交流和沟通,更不要提对专业建设和课程构思的共同讨论。

如要高质量地完成课程群的建设,就需要加强课程群群内、群际教师的沟通,形成一个好的教学团队。该教师群体通过成员之间的协作与交流,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从而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以组织结构这个授课内容为例,在涉及到这个知识点的讲解时,就可以采纳这样的思路:基于学生们前期所学的《组织行为学》中关于组织理论的一般认识和组织结构的初步了解,从共性的角度认知组织,《公共管理学》授课教师可以将行政组织的个性则在此得以淋漓精致地体现。《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技术层面)在定性认识之后,教会学生们做定量分析,从而对政策现象做深入的解读和更有说服力的解释。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程组应坚持每2周一次的小组活动,并依据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学院课程群师资队伍建设实施计划,制定本课程群师资队伍建设计划;每学期初还应制定本课程组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及时写好课程组工作总结。

参考文献:

[1]刘太刚.需求溢出理论与公共管理学基础理论的构建[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2,(3).

第7篇:管理类工程管理范文

[关键词]薪酬管理;事业单位;职能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8-0052-02

1 薪酬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深受传统观念束缚,平均主义、论资排辈倾向较为严重,在体现个人价值方面失去平衡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事业单位职工计算薪酬的方法过于简单和粗糙,大部分事业单位现行的工资体系仍是以学历、技术职称、行政职务等指标作为确定薪酬管理的标准。这套体系的结构比较单一,加之级差小、平台过宽,因此无法准确地反映出各类人员的劳动特点,无法体现劳动者在本单位的实际价值,“充分发挥薪酬的激励职能、调动职工积极性”因此也就变成了纸上谈兵。

1.2 薪酬与市场水平脱轨,造成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中想留的人留不住,想淘汰的人出不去的尴尬局面

与企业相比,事业单位由于其本身职能特点所限,尚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员工的薪酬标准与市场价格脱轨,有些简单劳动岗位的薪酬管理高于市场平均价格,有些复杂劳动岗位却低于市场价格,从而给人员的优胜劣汰及市场选聘机制的建立带来了困难。工程类事业单位此问题尤为突出,大部分工程事业单位具有创收能力,国家财政预算对其实行差额拨款管理。因其所处竞争环境已属充分竞争,人才是其中关键因素,而由于事业单位自身特点及政策限制,在吸引高层次人才方面往往薪酬激励措施乏力。

1.3 分配模式单一,缺乏激励性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薪酬管理已经不是单一的工资,也不是纯粹的经济性报酬。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薪酬管理体系的现状是外部激励措施尚不健全、内在激励因素更无从谈起,对员工的长效激励后劲不足,没有建立起利益共享机制,很难使职工为单位的长期利益着想;资本要素、劳动力要素、技术要素参与分配使用的较少或力度不够,因此往往达不到职工的期望值,致使士气下降,单位急需的骨干人才流失。

1.4 薪酬管理与考核联系不紧密,形成新一轮“大锅饭”

事业单位的薪酬结构分为岗位工资、薪级工资、津补贴和绩效工资。其中基本工资(岗位工资与薪级工资)及津补贴项目执行的是国家、地方统一规定的标准,相对比较稳定,属于保障因子,而绩效工资与员工的绩效挂钩。但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单位都没有完整的考核体系,或者考核工作流于形式,将绩效工资当成固定项目随工资发放,或按职务(岗位)简单设定系数进行分配,故体现不出“绩效优先”的原则,从而形成了新一轮的平均主义。

1.5 薪酬管理中增长模式僵化,激励、导向作用片面

目前事业单位加薪模式通常为每年正常晋升薪级工资,形式过于单调,晋升幅度有限,覆盖面比较宽,各类人员的增资额档次没有拉开,以资历定薪酬的传统思维模式无法根除,激励职能不能正常发挥。事业单位职工如想加薪只有两种途径,一种是职务提升,而另一种是取得高一级专业技术职称,这就使得事业单位员工过于热衷于职务、职称的晋升,从而不利于优化员工结构,打造复合型人才。

2 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2.1 建立健全薪酬管理体系,改革原有体系中不适应发展的部分

(1)薪酬管理体系设计的原则。在设计事业单位薪酬管理体系、薪酬结构时应重点突出绩效原则,同时综合考虑社会就业状况、同行业薪资水平、地域薪资水平、单位经营状况、员工责任、风险、技能系数等因素,尤其注重工程类行业的特殊性。

(2)重视薪酬市场调查,为合理设计薪酬结构、推进薪酬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础。薪酬的市场调查分为内部市场调查和外部市场调查。内部市场调查主要是对单位的工作目标、与业绩的关联程度、人才定位、经济承受能力、员工群体、关键部门及关键岗位以及内部薪酬结构、等级、差距、公平程度、满意水平的分析与调查。外部市场调查是对本行业、本地区的薪酬支付文化、类型、结构、组成、水平等的分析与调查。只有通过有效的市场调查才能为薪酬方案的制订、可靠的决策提供依据。

(3)做好岗位评价与分析,实现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功能。要实现分配的公平,就要以岗定薪,而岗位评价与分析是实现科学以岗定薪的基础。岗位评价就是将所有的岗位按其业务性质分为若干组、职系,然后按责任大小、工作难易程度、需要的教育程度、技术高低和创造的价值量大小,通过打分、排序,划分为若干职级、职别,对每一个职位给予准确的定义和描述,制成职位说明书,从而使薪酬管理乃至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均能做到有根有据,否则薪酬设计将成为无根之木、空中楼阁。

(4)建立合理多元化的薪酬管理体系及结构。岗位工资制“岗位工资”有多种形式,包括岗位效益工资制、岗位薪点工资制、岗位等级工资制。其主要特点是对岗不对人,无论何人,到什么岗取什么酬,人走薪留。岗位工资制按照一定程序,严格划分岗位,按岗位确定工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驱除事业单位多年“论资定薪”的顽疾。在实行岗位工资制的基础上,还可以根据岗位特殊性,建立不同群体的多元化分配机制,实行分类管理,采用相应的工资结构和工资形式并运用不同的手段进行调控,以有效激励各类岗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2.2 建立合理有效的薪酬增长机制及长效激励机制

应当建立一种只要员工的技术、能力有所提高,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的薪酬增长机制。在整体设计中,为员工建立一种有效、畅通的技能工资晋升通道,可以向员工传达以绩效和能力为导向的单位文化,从而激励职工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使职工切实地参与到单位的管理中来,使职工关注单位的前途命运,使职工将自身利益、事业发展同单位的长效利益捆绑在一起,从而形成一股合力推动单位不断发展壮大。

2.3 量化绩效考核体系

要以工作业绩作为发放薪酬的依据,需要有一套完整、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这套系统要完整、程序必须规范,从而能够充分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确立工作目标、岗位描述、核定岗位职责,量化工作任务,定期对员工的成果、效率进行综合、客观地评价,并坚持以评价的结果作为对薪酬管理中绩效工资的依据,不搞平均主义,积极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

2.4 注重精神奖励因素

按照新一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薪酬除了经济报酬外,还被赋予了更为广泛、丰富的内涵及员工的个人成长、工作的挑战性、工作环境、在职培训等。这些内部激励因素的因子往往可以发挥更突出、更强效的作用,但大多数事业单位往往忽略诸如成就感、尊重、个人发展、声誉等精神层面的奖励。古人云:“赏不当功,则不如无赏,罚不当罪,则不如无罚。”因此,除设计制定相对合理、全面的薪酬管理体系外,还要注重精神奖励,对于激励员工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责任心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5 注重公平理论在事业单位薪酬管理中的体现

第8篇:管理类工程管理范文

【关键词】工程设计;知识管理技术;创新发展

知识工程的运用使得工程设计类知识管理备受关注。知识管理技术,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它不仅仅指某个工具或软件。在实现知识管理过程中运用到的一切技术,都可以被称作是知识管理技术。具体分析工程设计可知,工程设计类管理技术的研究重点是知识的维护、共享创新以及使用。

一、工程设计类知识管理技术的内涵

知识管理技术是解决知识管理问题的所有手段。它包含处理知识的信息技术、管理知识的软件与工具。从知识的工程角度来看,知识管理实现了对知识库的管理和维护。在不同的应用领域,知识的自身特征不同,表达管理方式各异,不同部门之间难以有效沟通,使得知识共享程度低。为解决这一问题,知识管理专家提出了运用信息管理技术与数据处理技术,实现知识库的增删改查。但是,这一知识管理方法缺乏对知识特点的充分认识,难以满足当今社会对知识的创新与发展需求。

本文探讨了层次化工程设计类知识管理体系,采用了更科学的知识管理技术,区分显性知识的类型进行管理,使得知识描述更加规范,知识获取、维护、共享与使用更便捷。

二、分析工程设计类知识管理技术的特征

(一)工程设计类知识管理技术的功能。知识管理技术能够有机结合现有技术和重要知识管理方案,实现显性知识的管理,并且还能促进隐性知识的传播。知识管理技术将取代人们的复杂重复性劳动,为人们节约时间进行对人类洞察力与理解力要求较高的知识密集型活动。知识管理技术能够收集、归纳、传播、分享显性知识,为多层次知识管理体系提供技术支持;知识管理技术能扩展人们的交流平台,进而推进隐性知识的传播;知识管理技术能重塑知识管理机构,承担日常管理工作,为人与人直接互动提供可能。

(二)工程设计类知识管理技术的管理对象。以工程设计目的为划分依据,可以将知识管理对象分为3类:设计对象的知识;设计过程的知识;掌握知识的专家。

第一类管理对象是产品知识,它包括工程设计的行业规范,产品开发的设计条约,产品自身性能和使用维护性能要求,产品实例表等;第二类管理对象是设计过程中反映出来的知识,它包含工程设计手册,设计习惯,工程设计的经验数据与计算模型,记录解决设计难题方案的经验表等;第三类管理对象是专家与工程师,知识管理不仅是实现对知识操作的管理,也是实现对操作知识人员的管理。为专家和工程师制定具体属性表,包含专家与工程师的专长、个人信息以及科研成果。全面分析研究这三类知识,是实现工程设计类知识管理的必要保障。

三、工程设计类知识管理技术

工程设计类知识管理体系,主要是为了实现知识的管理与维护,因此它的关键技术也是集中在知识描述、知识关联、知识管理以及知识管理工具开发上。

知识管理与知识工程的基础是指,统一管理工程设计类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实现知识的分类、编码和描述,建立应用于工程产品开发的知识库。其中应用到的方法分为三种:第一,设计企业知识目录与知识库的方法;第二,描述工程产品开发流程知识的方法;第三,描述隐性知识的可视化技术。

知识管理技术能够实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转化以及相互作用,完成知识评估。知识管理技术根据知识间的关系,将知识间关联关系分为分类、因果、时序、条件等多种类型。以面向对象的角度分析知识模型,可以将知识概念间的关系分为四类:参考;扩展;出发;获得。要提高知识的利用率,就必须根据关联关系组织知识,实现知识和拥有者有效关联。

知识管理技术的发展,不能只局限与对知识数据库的操作,还用尊重知识特性,引入与知识相关的管理技术。研究工程设计类中的显性知识单元,必须充分考虑工程设计类知识的管理要求、管理规范以及实现技术。例如冲突检查技术、快速检索定位技术等。

知识管理技术有利于企业知识的收集与积累。创造研发多种知识管理技术,实现对设计知识的个性化管理。能提高工程师贡献知识的共享性,促进工程师之间的交流。

四、工程设计类知识管理体系

工程设计类知识管理体系具有明显的层次化特征,它的基本操作层、管理工具层、知识集成层以及深度加工层,能够实现对非结构化、半结构化以及结构化知识的集成管理。

基本操作层,实现了对知识库的增删改查操作,还增加了知识的特有功能;管理工具层,利用知识管理工具收集与积累知识;知识集成层,对知识进行关联操作,总结专家与工程师的诀窍与经验,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运用编码知识描述手段,将显性知识转化成隐性知识。广泛传播隐性知识,向工程设计人员提供设计案例,能够促进同行业知识的集聚。设计者充分理解知识内涵与外延,了解知识间的关系,能促进设计者对产品特征的表达,实现显性知识的隐形化。

五、工程设计类知识管理工具

(一)函数类工程设计知识管理工具。该工具能够实现变量属性的设置,编辑函数曲线的任意折线。使用函数类知识管理工具,还可以实现对编辑环境的控制,根据个人习惯和设计需求改变管理工具界面。

(二)公式类工程设计知识管理工具。该工具能实现对公式类知识与参数的增删改查操作;能对结构进行有效性分析和完备性一与致性检查。

(三)模糊规则类工程设计知识管理工具。模糊规则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可视化修改、添加和删除。

(四)设计约束类工程设计知识管理工具。设计约束能为复杂产品设计与工程并行设计提供保障。约束管理工具可以实现的功能有:结构约束、设计性能约束、装配约束等。该工具除了能对约束知识进行基本的增删改操作意外,还能对约束词法进行分析、检查和校对处理。

第9篇:管理类工程管理范文

[关键词]工商管理课程:教学方法;应用

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手段,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和学的统一。中国古代著名学者朱熹曾经说过:“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可见,教学方法非常重要。它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完成教学任务必须解决教学方法问题。工商管理专业是我国高等院校中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有效的教学方法能较好地发挥教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和教学活动概括化的作用。

一、工商管理类课程的特点

工商管理类课程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是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通常都拥有独特的知识结构和体系,大多数课程理论性很强,涉及到的内容很广泛、有很强的逻辑性,综合性强。所涉及的原理、定律、理论具有复杂性和抽象性,学生一般都只能停留在感性的认识层面,这些课程的学习目的都是要求学生能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所以课本内容的强理论性和学习目的的实践性之间就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方法的比较

国内外学者对教学方法的分类方式各不相同。工商管理类课程逐步形成“以学为主”取代“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笔者通过教学实践中的摸索和总结,结合学者的研究和教育科学理论,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出发,根据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程度不同,归结出理论讲授、启发式和案例教学三种常用的方法。

1.理论讲授教学法。理论讲授法是最为古老并且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中,主要是教师口头灌输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模式,充分体现出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讲授法最大优点在于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单位里使学生获得较多的系统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充分展露教师对特定知识领域的理解程度、教师的语言能力、教师的教育艺术,不足之处就是可能会导致学生机械的、被动的学习,是“填鸭式”的学习。

2.启发式教学法。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注重学生的能动作用的发挥。这种方法主要的优点表现在: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助于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提示和引导,可以展示出教师对该问题的认知能力和引导学生的艺术。这种方法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这种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没有发挥学生的操作和实践能力。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能解决问题,学生有可能会局限在老师的框架中,丧失发散思维的能力。

3.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着根本的不同点。案例教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鼓励独立思考,重在分析与决策:不重经验,重在变知识为能力;不重传授,重在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这种方法很符合工商管理类课程的特点,现在的教学实践中越来越多的课堂采用这种模式。主要优点:(1)能够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2)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更大的发挥,激发思维;(3)生动直观,有利于理论知识的消化和吸收。缺点主要是:案例教学比较花费时间,要特别注重组织好教学进度;案例的筛选会影响教学的结果。

三、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方法的应用建议

1.理论讲授法在叙述事实材料,或描绘所讲对象时更为适用。在工商管理类课程中,在描述某一理论的由来和内容、某一发明或发现的过程以及人物传记材料等时采用此方法,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对知识有个循序渐进的认识和了解,也可以形成一个良好的知识体系。比如在介绍管理理论的演进历程时,可以通过讲授法对管理理论的几个重要阶段进行描述,学生也能对该知识形成一个好的体系。比如在讲述战略环境分析时,对于SWOT分析、波特五力模型等理论的介绍,更适合采用讲授法,让学生对这些内容有个全面的了解,然后再配合其他教学方法,进一步深入。

2.当学习任务涉及到学生已有的经验或者知识基础时,更适合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学生已有的经验或知识,有些和教材理论知识一致,有些是和教材知识相矛盾的。对于一致的知识,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和启发式提问,让学生能由表及里、由简单到复杂的掌握该知识。对于相矛盾的知识,学生会产生疑问,形成强烈的期待感,寻求问题的原因所在。比如讲述管理的职能或者公司多元化战略的优缺点这样的知识点时,学生有一定的经验和知识,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方式,逐渐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而不是直接讲授具体的内容,这样学生更容易记住知识点。

3.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时更适合采用案例教学法。通常一个章节的或者一个知识块讲解完毕后,为了训练学生利用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选择这种教学方法。需要说明的是,本科的案例教学是不同于MBA教学中的案例教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两者的教学目的不一样。本科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思维习惯和模式,学会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主要可以采用两种形式:一是教师提供完整的案例,并准备几个思考题,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或者个人独立思考后,展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比如在介绍完公司国际化经营相关内容后,可以给出有关海尔和TCL国际化经营的案例,并通过一些思考题让学生思考:另一种方式是让学生自己准备案例,然后在课堂上展示给大家,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比如在介绍完公司战略类型后,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案例准备,然后做成PPT在课堂上一一展示。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把理论运用到实际的案例中,而且还能开拓思维并拓宽知识面。

四、总结

教师的教学目的是为了“授学生以渔”而不是“授学生以鱼”,因而教学方法在教学系统中显得尤为重要。结合工商管理类课程的特点,本文介绍了理论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的特点及其应用。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根据教学的具体目标、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并结合教师本身的素质,有效的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在具备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秀芝,案例教学中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6(12)。

[2]郑梦山,王树,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12)。

[3]胥悦红,几种教学方法在工商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民族教育研究,2006(3)。

[4]张忠慧,单猛,案例教学在经管专业本科与MBA教学中的比较研究[J].北方经贸,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