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设计艺术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花鸟画也是中国画传统画种之一。以动植物为主要描绘对象。具体还可分成花卉、翎毛、蔬果、草虫、畜兽、鳞介等类。以表现技法的精细或奔放,分为工笔类型和写意类型。前者更具写实性并有一定装饰性,精丽雅致;后者则笔墨简练,洒脱奔放。以水墨色彩的区别又可分成水墨花鸟画、泼墨花鸟画、设色花鸟画、白描花鸟画和没骨花鸟画。现藏美国的东汉壁画《双鸦栖树图》为已知最早独幅花鸟画。
唐、五代、北宋时花鸟画极为繁荣,后代画家更广泛发展了花鸟画风格流派。近现代齐白石则在继承前人又发展传统的基础上成为一代花鸟画大师。中国花鸟画的鲜明特点为:以写生为基础,寓志、抒情为情感表达方式。它具有适合中国传统的审美需求而逐步完善成熟的特征。在造型方法上,以齐白石的追求“不似之似”、“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为代表的观点可以概括。它既重形似又高于拘谨的形似,更重视作者的志趣。在构图上,花鸟画以主体突出、虚实相生为特色,至于写意花鸟,更善于将书法以资画,题诗以言志,辅以印章等。
作为以描绘花卉、竹石、鸟虫等为表现主体的花鸟画历史悠久。在我国四五千年以前的陶器上就出现了简单的鸟鱼图案,可以作为我国最早的花鸟画。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东晋、南朝宋时画在绢帛上的花鸟画已逐步形成了独立的画料。到了唐代,已趋成熟,出现了以工笔勾填画风艳丽的边鸾和以墨代色、墨分五彩的殷仲容。五代时发展有两派,即“徐、黄二体”,一宗徐熙、一宗黄鉴。明代沈启南、孙雪居等,涉笔点染,亦追徐熙。经清石涛到“扬州八怪”的花卉,更完善地形成了诗、书、画三绝。
中国花鸟画主要以折枝花卉的形式规划画面,以小见大,塑造典型的自然空间。花鸟画应如何处理构图呢?以文章作比喻,就是要处理好“起”、“承”、“开”、“合”这几个阶段。
由于画面的尺幅大小和表现景物的不同,所以“起”、“承”、“开”、“合”,各部也应有繁简、强弱的差异,以使整体协调。特别是较大的画面,还应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阶段变化,这样画面就能显得充实,其中“开”、“合”更是关键。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对此曾有精辟的分析:“干岩万壑,几令浏览不尽。然作时只须一大开合,如行文之有起结也。至其中间虚处,承接处,发挥处,脱略处,隐匿处,一一合法,如东坡长文,累万余言,读者犹恐易尽,乃是此法。于是会得,方可作寻丈大幅。”
工笔花鸟画的表现形式多样,风格手法各异,但归纳起来主要有白描、勾填色和没骨三种。这几种形式在唐宋时期就已基本定型,经过以后各历史时期的发展,使形式技法更加丰富完美,但基本上仍保持着原来的面貌。20世纪以来,画家们不断地探索创新,已突破了传统的形式。现代的工笔花鸟画在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各种画种的长处以及外来绘画的营养,正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在中国绘画中,花鸟画是一个宽泛的概念,除了本意花卉和禽鸟之外,还包括了畜兽、虫鱼等动物,以及树木、蔬果等植物。在原始彩陶和商用青铜器上,“花鸟”
充满神秘色彩,遗留着图腾的气息。最早的“花鸟”或许与早期人类的生殖崇拜有一定关系。
据史书记载,到六朝时期,已出现不少独立形态的花鸟绘画作品,如顾恺之的《凫雀图》、史道硕的《鹅图》、顾景秀的《蜂雀图》、萧绎的《鹿图》等,虽然现在已看不到这些原作,但着录资料已表明当时花鸟画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了。
到了唐代,花鸟画业已独立成科,着录中计有花岛画家八十多人。如薛稷画鹤,曹霸、韩干画马,韦偃画牛,李泓画虎,卢弁画猫,张曼画鸡,齐曼画犬,李逖画昆虫,张立画竹等等,已能注意到动物的体态结构,形式技法上也比较完善。
五代是中国花鸟画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以徐熙、黄筌为代表的两大流派,确立了花鸟画发展史上的两种不同风格类型,“黄筌富贵,徐熙野逸”,黄筌的富贵不仅表现对象的珍奇,在画法上工细,设色浓丽,显出富贵之气;徐熙则开创“没骨”画法,落墨为格,杂彩敷之,略施丹粉而神气迥出。黄筌之子黄居宷、居宝,徐熙之孙徐崇嗣、崇矩,都是当时花鸟画的重要画家。
宋代《宣和画谱》所载北宋宫廷收藏中,有三十位花鸟画家近二干件作品,所画花卉品种达二万余种。北宋的花鸟主要还是承接五代的传统,早期以黄筌之风格为主导,基本上用的是“勾勒填彩”法,旨趣浓艳,墨线不显。到了南宋,画院一半以上的画家画花鸟,这一时期的花鸟画是中国花鸟画发展史上一个高峰。在题材上,宋代出现了水墨梅、竹、松、兰,淡墨挥扫,整整斜斜,不专以形似,独得于象外。以拟人化的手法将崇高、贞洁、虚心、向上、坚强寄于“四君子”上,这种文入画思想的加入,为花鸟画注入新的内容。以文同、苏轼为代表的这一派,已有别于流行时尚的清新风格,获取朝野称赏,并加速了他们的画风成为新的时尚。
元代花鸟画受宋代文同、苏轼的影响,出现了一批专门画水墨梅竹的画家,他们以柯九思、倪瓒、吴镇、王冕为代表,表现了文人的“士气”。
明四家除了山水外,亦擅长花鸟并卓有成就。而徐渭的淋漓畅快、陈道复的隽雅洒脱,代表了文入画的两种风格。
摄影艺术和平面设计是相互依存、互相作用的。影像是平面设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摄影艺术对平面设计具有重要影响。首先,它能够有效弥补平面设计语言的不足,摄影是通过微妙的光影增加画面层次感,通过对比色彩的饱和与冷暖形成较完美的画面,通过对比各种点、线、面构成画面。对平面设计人员来说,摄影元素所构成真实图像的光影变化及其真实感有效弥补了平面设计语言的不足,给平面设计带来较大创作空间。摄影艺术能够帮助平面设计人员实现其设计创意。当设计人员有较好的构思及创意时,如果仅用计算机技术或手绘方式还不能实现预期效果,但通过运用摄影图像语言、精心组织图像语言、合理进行取舍或变形,就会收到良好视觉效果。当设计人员可以灵活利用摄影工具,并制定如何运用图像语言进行表达时,就会使设计作品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越来越多的广告中,特别是平面广告中出现了很多摄影构成要求,摄影利用其真实视觉艺术及强大的图像表现力,给平面设计人员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与创意空间。
二、摄影和平面设计之间的交互关系
摄影和设计的共同点是能够互相补充,摄影讲究布局与构成,平面设计讲究抽象、精炼。作为一名摄影师,一定要努力掌握每一个影、每一束光和每一个布局。平面设计师也一样,需要把握好每一个板、面,每一根线,每一个点。摄影与平面设计的创作都是十分谨慎的,摄影与平面设计的灵魂均在创意上,均需要经过高精度的分析与高层次思维。摄影与平面设计都属于平面造型艺术,摄影中的布局和构成是平面设计的灵魂,专业摄影一定要借鉴平面设计构成方面的规范与严密。创作新的平面设计重在构思,而构思常常来自于认知、概念或形象,构思能够凭设计师自由发挥想象力。摄影创作则没有平面设计师的这种自由度,和平面设计不同,摄影师创作时要面对现实空间,把积累在受触动或感悟里的情结发泄出来,把三维空间变成二维空间作品,摄影师把压缩三维空间的过程也叫提炼或是转换。摄影师所拍摄的作品之所以称为艺术品,是因为它和人们用肉眼能够看到的不同。摄影师要用二维空间很好地表达三维空间,必须运用构成,构成是设计语言,也是摄影语言。设计师设计作品过程中需要了解摄影的局限性与潜力,从而把摄影融进设计作品中。摄影师则要清楚平面设计的元素与思想,只有这样,才能使摄影变成设计作品的灵魂。
三、摄影艺术在平面设计的运用
(一)摄影艺术对平面设计的影响及作用
对摄影来说,摄影艺术对平面设计的影响占有重要位置。在图形、色彩及版面编排方面,摄影给平面带来创新与思路。如果不把摄影当成平面设计表现形式,平面设计就会暗淡无色。虽然摄影不是由于平面设计而出现的,但它对平面设计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平面广告设计都是以图片作为主要元素,无论是以明星为主体的摄影应用,还是海报广告、产品包装等,都和摄影有紧密联系。
(二)摄影创新手法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平面设计中常见的摄影表现手法有突出特征法、运用联想法、合理夸张法、对比衬托法、富于幽默法。突出特征法是抓住所表现商品和其他商品的不同特征,突显其特点,商品生产厂家、外部形象都是表现其特征的形式,它是突出设计主题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如设计葡萄酒酒瓶时可以把重点放在酒的果香上,可以直接把饱满的葡萄实物样放在瓶身上,瓶身为黑色,增加图像葡萄的神秘感。所谓联想就是触景生情,充分运用事物间的联系,间接表现另一种事物,审美过程中,运用联想方式,能够极强的、跨越式的表达事物,并间接向人们传递好的感受。如伏特加酒广告就充分运用联想法,利用广告画面强调各处都有伏特加酒,乃至利用城市文化联想伏特加酒的文化。合理夸张法是十分常见的摄影手法,颠覆传统过程中,要运用合理夸张技巧反映事情的发展,能够反映人们对新事物的渴望。再如雷诺汽车广告利用显示仪表指针快速转动,甚至指针倾斜,以此表达汽车的卓越动力。
四、结语
1.综合性
传统艺术设计活动仅围绕着社会文明、文化等方面,设计题材内容相对单一,这限制了现代化艺术领域创作的变革趋势。新时期艺术思想强调了题材的广泛性,提出艺术设计也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可以从多个方面开展相关的设计活动。数字时代艺术设计更具综合性特点,它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其审美标准也随着这诸多因素的变化而改变。
2.主观性
艺术是被创造的,设计师是艺术的创造者,坚持主观思想表达是数字时代艺术设计的基本要求。数字技术是艺术设计的辅助工具,设计者才是新艺术的缔造者,艺术设计贵在创造活动与实践,是设计者自身综合素质的体现,如:表现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设计师可以结合有关的艺术题材,从背景文化、地理、历史、人文知识等方面,结合个人主体思想或艺术理念展开设计。
3.创造性
随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艺术设计更是呈现了多元化趋势,“创新”是艺术领域永恒的主题,只有创新改革才能塑造出更多的作品。从创造性思维角度出发,数字艺术设计是对生活方式的一种创造性的改造,不论是在商业活动中的信息传达里的应用,还是日常生活的行为方式中的应用,数字艺术根本目标就是让人类获得各种更有价值,这也是数字时代艺术设计的新思想。
4.科学性
艺术是一门内涵深刻的学科,并不是所有创作设计都能称之为艺术,科学理念也是影响艺术设计的新思想。一个好的产品不是的设计者的纯自我的表达,是有严谨的科学精神在里面的,是一个合理统筹的一个有目的的活动。面对数字化发展时代,艺术设计的科学性要求更高,除了从专业领域展开设计外,还要把自己的观点和观念通过科学的调查、合理的流程归划一步步的完善出来的。
5.技术性
数字时代本质上是科技变换时代,依赖于科学技术才能创造更多的艺术作品,科学理论应用于艺术设计也是不可缺少的思想认识。各种材料的研究、电脑技术的应用、数据的整理、工业化的生产以及产品的销售等等,都是艺术设计不能绕开的问题,这类设计活动与人们社会实践是密切相关的。合理应用高端科技辅助艺术设计思想,才能实现数字时代的科技化价值,塑造出更加独特的艺术作品。
二、数字艺术设计思想的应用形式
数字时代开辟了艺术设计领域的新时代,数字技术融入传统艺术设计是必然的发展趋势,这些都依赖于新型设计思想的综合应用。数字艺术设计方案中常常会涉及到多方面内容,无论是设计师或者技术人员都要注重新思想的应用,把最先进的艺术理论、题材、内容等融合起来,创建更加符合现代化的艺术设计体系。本次结合常见艺术设计内容,对艺术设计新思想应用情况进行阐述。主要应用形式包括:
1.广告设计
内容包括广告策划与创意,文案、广告经营、媒体研究、摄像与摄影、 广告设计、市场调查等课程。广告设计是数字化艺术的主要内容,主要适用于新闻媒体、广告公司、市场调查、信息咨询等行业,对艺术设计的数字化水平较高。因而,数字艺术设计阶段要采用高端科技辅助广告设计,利用三维模型技术体现出广告创作效果,将设计方案借助模型体现出最终的效果,这是数字时代艺术的新概念。
2.室内设计
内容包括室内空间设计、室内陈设设计,可用数字技术为室内空间进行详细地规划,自动筛选出最佳室内布局方案。设计师借助数字媒体展示,事先规划出某个空间设计方案,从数字艺术角度编排建筑物结构,全面系统地认识、理解室内设计的特征和规律。此外,数字艺术对室内设计的多个设计环节和表现形式和创意,能够具备较完备的多角度施工效果图的绘制及模型制作能力。
3.网页设计
网页艺术设计包含着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在确立了网页主题之后,首先要明确和熟悉设计的对象和构成的要素。网页艺术设计涉及的具体内容很多,可以概括为视听元素和版式设计两个方面,两者都不开数字技术的综合应用。一般来说,网页设计主要服务于商业化运作,利用互联网科技辅助网页制作与编策,从视觉、听觉等方面提升了网页的吸引力,这是艺术设计创造性的主要表现。
4.环境设计
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利用数字技术辅助环境设计也是一种科技化方式。在中国,所谓的“环境艺术设计”就是指景观园林设计、室内设计、建筑装饰设计和装饰装潢等。计算机动态展示是环境设计的先进科技,按照设计者要求选用动态模拟器,为设计师提供方案预演过程,对建筑环境、园林环境等提出更多可行的意见,进一步提升了艺术设计成效。
5.版式设计
是指书籍正文的全部格式设计,与艺术设计也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强化了书籍版面的视觉效果。数字版面设计体现了综合思想的应用价值,对整个书籍相关内容均展开一系列的设计活动,除封面、环衬和扉页之外,前言也包括在其中。另外,数字软件可取代人工编辑操作,对书籍的版心、天头、地脚、内口、外口等要素,按照标准比例进行自动化边坡,从而提高了书籍整体的编排质量。
三、未来艺术设计师的新要求
艺术设计是不断创作的过程,任何一类艺术设计都要经过详细的编排,融合先进艺术设计思想及题材,才能创造出更加优越的艺术作品。数字时代是艺术领域的必然趋势,数字艺术设计必将打破传统艺术设计思路,改变过去艺术创作领域的不足之处。另一方面。新时代艺术设计在广告、室内、网页、环境等方面的应用更加广泛,其对设计师的创作要求也在提升。
1.勇于革新
艺术创作的流程是从无到有,从一张空白的画布上开始,艺术家将自己的观点或感受表达在作品创作上。数字时代是艺术创作的新领域,革新思想是艺术设计不可少的,这要求设计师具有革新精神,不能满足于现有的艺术设计成就。例如,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平台进行创作,提高艺术思想带来的不同风格,把创新性与主观性思想综合起来应用,用创新实现艺术方案的最优化。
2.符合大众
艺术设计目的是准确的向受众传递信息,设计师的作品不仅仅在于视觉享受,更需要让作品中所传达的信息准确的被受众所理解和接受。社会群众是艺术设计的“欣赏者、使用者”,一切艺术设计均是服务于社会大众。无论是传统时代或数字时代,艺术设计思想都要满足大众的审美要求,与群众审美艺术观念相结合,这是现代艺术设计最基本的理念要求。
3.持续创作
一个艺术家通常都是具有天赋的,艺术天赋应当长时间应用于设计实践。对于设计师来说,从最开始的时候,艺术家都要经历学习绘画,不断创作来发展自己的艺术特长。对于当前数字化时代,设计师要坚持探索之路,从不同题材实施艺术创作活动。采用最新技术辅助艺术设计活动,体现出数字时代艺术设计新思想的创新价值,把数字产品与艺术理论紧密地联系起来。
四、结论
关键词艺术意义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活动
谈到艺术,我们毫不犹豫地可以说出一系列艺术作品,同时我们可以举出无数的艺术家。但是,当我们真正追问是什么使他们(它们)成为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问题,艺术的内在本质究竟是什么时,我们又变得茫然起来。艺术是什么?对于此,前人已经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回答,而且接着他们的思考,我们仍可以继续回答下去。在前人已经提出的所有解释中,任何一种解释都不是没有道理,但是任何一种解释也并不是有道理,我们即使将所有的解释加在一起也还无法说明什么是艺术。
“艺术是什么?”这一艺术定义问题本身作为一个传统的形而上学的命题,与“美”的定义等问题一道,在西方现当代美学尤其是英美分析哲学美学中成为一个主要的问题,并且已被认为是一个没有实体的自我循环的假命题而多被诟病。此前从狄尔泰已经开始对艺术的本体问题不作追寻,他的探讨退出了本体问题而讨论艺术的意义。他认为艺术在上下文中才有意义;艺术在特定的历史中才有意义;艺术在人们的兴趣(关注)中才有意义,因此不存在没有前提(先决条件)的艺术。分析哲学的先驱乔治·E·摩尔认为,“美”不是一个自然客体,故不能采用像自然科学下定义的方式来加以界定,而只能采用直觉来把握;早期维特根斯坦也认为美属于不可言说的东西,对不可言说的东西,人们只能保持沉默。著名分析哲学家艾耶尔则断定,由于美学的命题基本上没有实指,所以都是“妄命题”。因此,美国美学家莫里斯·韦兹和肯尼克,都根本否定给艺术下定义的做法,宣称艺术是不可定义的。所以,在这些理论来看,艺术什么也不是,什么都不是的就是艺术,艺术的本体在它的宾词后没有成立的可能性。
但是这种没有可能的可能性,恰恰是我们思考的起点。对艺术的本质问题的追问的不可置否性,在现代艺术中显示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它显示着并不具有实体的艺术,也就是这种无有的存在,如何在人的心灵中变现为实体的艺术活动、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很显然,面对“什么是艺术”这类问题,我们并不是要放弃对艺术的追问,而是要改变这种本质主义的追问方式,必须首先思考艺术之为艺术的心灵特质,放在对人的艺术活动的考察上,使我们的思考直接从“什么是艺术”的问题前的问题开始。通过艺术活动的分析,进而从艺术作品、艺术家、艺术接受等所有的艺术活动的相互关系,也就是艺术与心灵的关系中去寻求艺术的意义。
一、艺术和艺术作品
探讨艺术问题,通常我们首先从分析艺术作品入手。根据经验,我们很容易判断出艺术品与非艺术品,我们在聆听音乐、欣赏绘画、阅读小说、观看舞蹈等艺术活动中,不假思索地认为它们都是艺术品,而且我们会有意识地去评判它们的艺术水平的高低。但问题也就随之产生了,我们凭什么说它是艺术品或是非艺术品,如果作为艺术品,它们的水平高下是如何确定的,我们判断的基准在于什么,也就是说,艺术作品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内在含义也就是,在我们所面对的众多物品面前,如何判断哪个是艺术品,艺术品符合什么条件才能被称为艺术品,我们怎样确定艺术品的水准的高低。显然,我们通常的判断是建立在对作为艺术品的基本构成的涵义的理解上,这种判断在我们当下的话语系统中是有效的,比如在特定的时限或氛围中,可是一旦超出这个范围,问题可能会变得复杂起来。究其实,我们对艺术品和非艺术品的追问,回到根本上也就是对艺术问题的追问。因为我们在划分艺术品和非艺术品时,我们已经存有了艺术的观念在指导着我们这样做,不管这种观念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地支配着我们。这就是说,我们对艺术品本身的追问,也就隐含着对艺术问题的追问。所以,探讨何为艺术作品的问题,实际上也就成了艺术探讨的奠基性问题。但这一探究从一开始就显得困难重重,问题遍布。
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开始的艺术“模仿说”是雄霸西方千年的艺术理论,模仿说被作为经典的艺术理论在东西方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实际上这一理论是直接以艺术作品为逻辑起点来探讨艺术的。柏拉图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理念,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作为艺术的艺术品又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这种模仿也就是不真实的、虚幻的。另一位哲人亚里士多德则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因而也就肯定了模仿它的艺术的真实性。后来古罗马美学家贺拉斯也继承了艺术模仿说,直到17世纪,古典主义艺术家们还提出了“艺术模仿自然”的原则,以再现现实为宗旨的现实主义文艺可以说是模仿说的最高发展阶段。虽然,随着西方现代艺术的崛起,在各种全新观念的冲击下,这一理论遭受严重的挑战而变得如此不堪,但在我国当代的一些僵化和陈旧的艺术理论中还有极大的市场,以一种变形了的“反映论”艺术观的面目出现。这一理论探讨的是艺术的本质问题,但实际上却是从艺术作品的问题开始的,分析了艺术作品和自然、理念、事物的关系。模仿说把艺术与现实世界联系在一起,把艺术看成是再现和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的方式,从艺术作品产生的源泉来把握艺术本质。然而,其根本问题在于,一方面它把艺术局限于“模仿”世界的认识论范围;另一方面,它忽视了艺术创造的主体性。根本的问题也就在于把对艺术的探讨以艺术作品为逻辑起点,这样自然就把艺术的问题置换为艺术作品的问题。显然,严格地讲,艺术和艺术作品是有差别的,这样一来问题就变得含混了起来。
因此,从艺术作品作为逻辑出发点来探讨艺术的本质的主要问题就在于,这种探讨首先就预设了艺术是一种现实的存在,认为艺术品是一种区别于自然、理念等的存在物,然后去探讨它和世界的特殊的联系。但在这其中有两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其一也就是我们在前面提到的,在艺术之所以成立的预设中也就包含着艺术之为艺术的本质主义假定,反过来正因为有了这种预设和前提,艺术作品才得以成立和显现。显而易见,这自然就导致了对艺术的真实意义问题的掩盖,其所探讨的出发点即逻辑起点是艺术作品而不是艺术,但我们可以进一步追问,这些艺术作品存在的逻辑前提又是什么?艺术作品是怎样从世界中剥离出来的?我们怎样认定这些悲剧、史诗、雕塑等就是艺术作品而不是其他?这样,艺术的意义的真正问题就掩盖在本质主义的预设之中了,艺术的问题就变为艺术作品的问题。其二,既然艺术作品是艺术的现实存在物,它是对世界的模仿,它所体现的是艺术作品和世界的关系,那么,在这种关系中,艺术家作为这种活动的直接介入者,他的意义又何在呢?艺术家在这种模仿世界或理念的活动中,不介入自己的任何理解而机械、本真地模仿自然或再现理念,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反过来,恰恰是艺术家的活动,使得本真从遮蔽中绽出,使得艺术作品充满了生气,这样,艺术家的活动正是决定艺术作品水准高低的主导因素。所以,单方面地从艺术作品出发来探求艺术问题,显然就掩盖和遮蔽了艺术的最基准的问题。也就是艺术的意义的真实问题。
艺术模仿说以艺术作品与世界的关系为其探讨的主要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艺术的这种无限多样的自由创造性,因为它一味地强调艺术和现实世界的完全的符合。但事实情况是,艺术就是艺术,它和现实就是不一样的,绘画中的颜色在现实中我们可能根本见不到,小说总归是一种编造的故事,但它们却又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人,使人神情激荡,思绪飞扬。为什么又会如此呢?显而易见,用艺术作品和现实之间的这种生硬的关系来说明这些问题,已显得极为力不从心了。这样,就使得我们不得不又向前迈进一步,把探索的目光聚焦于艺术作品的现实来源,也就是艺术的制作者,即艺术家。
二、艺术和艺术家
艺术家,通常认为,就是艺术的制作者。艺术首先是艺术家制作出来的物品,自然地,是艺术家使艺术成为艺术,没有艺术家,艺术似乎是不可能的,艺术家以及他的艺术制作活动是艺术的主导因素。逻辑地看,艺术活动首先是艺术家的制作活动,艺术作品也是艺术家的制作活动的最后结果。
随着西方近性主义的高扬,人的价值,个性自由,人的主体性等问题得到了普遍的关注,浪漫主义艺术潮流也随之勃兴,艺术强调艺术家个性的自由张扬和展现,自由、创造、天才等概念成了这种潮流的主导性范畴,艺术家成为艺术的主导因素。与之相应的是艺术“表现说”对传统的“模仿说”的反叛。18、19世纪的浪漫主义思潮,标榜“自我表现”,冲破了“模仿说”的罗网,“表现说”于是兴起。表现说批评模仿机械复制,强调艺术必须以表现主体情感为主。康德最早提出“天才”论,强调艺术是天才的创造和表现,提出天才是和模仿精神是完全对立的观点。在康德的先验哲学中,主体性问题被强调到了极致,人是目的的问题是康德哲学的基本出发点,这样,他就是从艺术家的活动出发,肯定了天才和创造在艺术制作中的巨大意义,他认为天才是一种天赋的能力,这种天赋因素是艺术的决定因素,这样艺术家在艺术制作中的作用被康德充分地加以肯定了。德国浪漫派画家德拉克洛瓦认为,人即使练习作画,感情的表达也应该放在第一位。德国直觉主义哲学家柏格森认为,诗意是表现心灵状态的。意大利表现主义美学家克罗齐更是干脆宣称艺术即直觉,即抒情的表现。表现说把艺术本质同艺术家主体情感的表现联系起来,突出了艺术的审美特性。中国的言志说、心生说和缘情说大致上是与表现说相类似的观点。较之模仿说,表现说不是从艺术作品而是从艺术家作为逻辑起点来探讨艺术的意义问题,更明确地来说,就是把艺术家的情感作为艺术的核心和关键性问题。但同样可以看出,在这种以艺术家以及艺术家的情感为主导的艺术问题的探讨中,照样包含着对艺术更为极端的本质主义化的倾向。
首先,艺术活动是以艺术家为主体的活动,我们绝对不否认艺术家对艺术制作活动的意义,正因为艺术家的存在以及艺术家的制作活动的水准的高低,就自然决定了艺术作品的产生和水准的高低,否则那些非凡、伟大的艺术作品是不会产生的。但是,我们把问题拓展开来看,如果说,艺术家的制作的结果是艺术作品,推而广之,就是艺术。那么,是什么使得艺术家的制作得以成立?也就是说成为艺术作品,成为艺术,是他赋予的他的制作品的风格,还是情感,还是其他?这些都无法说明这一问题,而且会使问题再一次陷入到循环论证中而无法自拔。进一步的问题也就是,在艺术家的制作活动开始之前或进行中,他是否明确或已意识到他正进行着艺术活动,是否明确他的制作的结果将是一件艺术品而不是其他,如果是这样,那他已经就是按照艺术的模式和规则来进行艺术产生,那么,艺术的创造性又怎样灌注其中,艺术家的主体性又如何体现出来呢?这些问题又涉及到了艺术的意义问题,这就促使我们从其他方面而不是从艺术家出发去探究。显然,从艺术家为逻辑起点来探讨艺术的意义,认为艺术家就是艺术的立法者,艺术家使艺术作品得以成立的观点,同样使得问题简单化了。不难发现,艺术创造并非艺术家为遵守规则而遵守规则,实际上只是为了某种艺术创造才去遵守这样或那样的规则,艺术家不是遵循了某些规则而成就了艺术。因此,需要有另一种线索来研究艺术家是如何赋予艺术品的艺术性或者艺术质量以及艺术规则的艺术质量。
其次,艺术是一种以情感为主的活动,情感的激荡构成了艺术活动的基本意义。但是,如果仅仅承认只有艺术家具备情感的表现能力,只有艺术家的天才能力才能超越事物的表面,捕捉到那最为动人的情感,那么,问题是这种情感能表现出来吗?即使能够表现,我们又如何体验到这种表现呢?这里问题还是不少。正如我们前面已否定的,艺术本来什么也不是,我们不要试图给艺术负载什么文化、情感等的因素在其中,但情感表现主义却把模仿说中的再现自然或理念暗换为表现情感,这种情感中心主义,实际上没有什么大的突破,反而以一种模糊的情感来惑乱视听,使艺术被一种不知所云的神秘主义面纱所笼罩,或是成为肤浅的弗洛伊德主义者的某种阴暗、病态心理的暗示,把崇高的艺术变成了类似原始巫术一样的神神道道的东西。本来情感使艺术充满活力,但情感表现主义所要求的情感的意味和表现,实际上是对情感的一种贬低和严重的曲解。
从艺术家出发探讨艺术的基本思路是,因为存在艺术家,艺术才成为可能,不管来自于理念还是自然,还是表现历史、情感等,它的一个基本的前提是艺术就是艺术家的制作。其中关键的问题是,就是艺术家以及他们的这些有意识地向自然或理念模仿或是表现情感的活动,艺术才赖以成立,艺术品才从自然中分离出来。这样,艺术家成了艺术制作的主体,相应地,艺术家之外的与之对立的自然、理念或情感则成了艺术的源泉和来源,是为客体。这是一种表面化的探求和本质主义的预设,因为根据这一观点,我们自然可以推出,在艺术之前,已经存在着所谓的艺术之为艺术的实体,不管它是在自然或是理念、历史、甚至情感之中,只不过是艺术家把它抽取出来而已,艺术家在这里扮演的是一个抽取的角色。这样,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两个对立的因素:艺术的本体和艺术的诸现象,即艺术作为艺术的本质和艺术家、作品等,艺术之为艺术的东西自然地隐藏在事物背后,艺术家将它开掘出来,艺术家就成了艺术的代言人。
以艺术家为逻辑起点出发对艺术的意义的追问,使得艺术的意义探寻问题向本质主义更深地推进了一步,沿着这一思路下去,艺术欣赏或艺术接受就成了二次开掘的工作,作为艺术接受者的活动就是猜谜式的或是破译密码式的工作,我们面对艺术,就要愁眉难展、费尽心力地再次去找寻艺术家植入到艺术作品中的这种意义,但是,是否存在这种永恒的意义呢?这种寻找意义的活动是否构成了艺术活动呢?这种寻求意义的意义又是什么?解释学艺术理论便试图从艺术接受方面来完成这样的工作。
三、艺术和艺术接受
当从艺术作品和艺术家出发对艺术的探讨充满问题时,大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焦于以往的理论中关注甚少或根本没有关注的艺术接受问题上来。艺术接受包括艺术接受者及其接受活动,是对艺术作品的一种体验、感悟和评价;在这种接受活动中,通过对艺术作品的现实的存在的感受和思考,我们可能会和艺术作品一起构成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世界,获得一种情感上的体悟和评价。显然,这不单纯是个体当下的评价、接受的行为,同时也是在文化和文明的作用下产生的行为。因为这种接受、评价、体验的行为的复杂多样性和易变性,就使得这一过程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而难以把握,所以,因其无序性和随机性的特点,以往的研究多不予关注。但它确实是艺术活动中十分重要的组成因素,而且是艺术活动的直接发生者。20世纪以来的解释学艺术理论便试图以此为出发点来读解艺术、艺术作品。
解释学艺术理论把艺术接受作为艺术活动的主体,其基本观点在于强调从艺术接受者出发的对“文本”阐释和读解的多样性,肯定了艺术接受中“前结构”和接受中的误读和解释的合法性,由此达到对传统的艺术理论所认为的艺术的中心意义的消解。解释学艺术理论从艺术接受出发探讨艺术,是针对传统的艺术表现论而言的,这一理论首先要询问的是艺术中究竟有没有这种恒定不变的意义中心,作为艺术接受活动的实质究竟是不是对这种恒定的中心意义的寻找。在这一前提下,他们认为,在艺术接受活动中,这种“前结构”,也即“历史视阈”是影响接受的基本因素,它构成一种“合法的偏见”,所以,对于接受来说,不存在所谓的与文本符合或发现中心意义的问题,而是由文本和接受构成了另一个世界,在这一世界中,文本向接受者敞开,接受者也向文本敞开;故而,艺术接受中对艺术的理解,不是要指向那意义,进入艺术之中,绝对占有艺术所构成的世界,而是将自己是“非现实化”,将自己“暴露”给文本;在艺术接受中,是力图和自我构筑的“他者”不断地对话,形成一个不同的世界和新的视野。所以,解释学艺术理论强调艺术接受对艺术的意义,不但主张艺术接受者对艺术意义的占有,而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占有对接受者自己的创造和激发。这样,传统的艺术的永恒、普遍的中心意义消解了,艺术不再是反映现实或表现情感的东西,它没有普遍的标准,永恒的意义,一切都在解释和对话中不断地展现,不断地开启着新的世界。在这一理论中,他们提出“读者中心主义”的口号,力图解构艺术作品、艺术家的在艺术中的意义,这样,艺术作品的范围大大扩展,艺术家的创造不再对作品具有决定意义,甚至作者彻底地从接受视野中消失了。
但解释学艺术理论的局限也是显而易见的,果真像他们所描述的,任何文本,在认识视界中是真理,而在审美视界中是艺术,全由接受者的读解来决定,那么,艺术的意义的规定性几乎等于零。这样,艺术创造、艺术家甚至纯粹的艺术作品都会从人们的视阈中消失,我们可能面对的一切都会成为艺术的世界,我们的一切活动都可能会成为艺术化的活动,在我们随意性的指称中,艺术就诞生了,那么,艺术还有什么意义和规定性而言呢?所以,这又不得不迫使我们把问题引向纵深。
从艺术接受出发来探讨艺术的意义,对艺术的本质和中心意义的消解,强调艺术接受的意义,从而强调艺术阐释的多元化和不确定性,这是现代哲学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反叛在艺术理论中的体现。这样,在艺术接受的误读和敞开中,“我”和“艺术”构筑着世界,艺术活动成了艺术的意义探究的核心,艺术经验和审美经验则是艺术中主要强调的因素,对艺术的意义的探讨就直接指向了人的心灵的意义的探讨。在这里,艺术不再是模仿现实或理念等事物,或不再是情感的不断表现,艺术没有这个必要,艺术的意义变成了一种行动,一种构筑着“别样”世界的活动,艺术的意义在于将自己“暴露”在世界中,世界向自己的一种展开和敞亮,正是在这种沉沦和上升中,艺术的意义开启了。所以,解释学艺术理论引人注目的地方就在于将艺术的意义的探讨最终指向了艺术活动,指向了人的心灵。
四、艺术和艺术活动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看出,不论是模仿说还是表现说,不管是从艺术作品还是从艺术家出发来探讨艺术,都包含有一个不可克服的问题,都企图从让艺术来负载一些什么东西在里边,不论是作品中对世界的反映,或是艺术家感情的宣泄,都试图把理念或情感的内质强加给艺术,这是一种本质主义对艺术的否定,它在给艺术赋予一定的本质的时候,恰恰就将艺术彻底背离了。所以,我们认为,对艺术的意义的阐释的最大的问题是极端的知识化。人的任何活动都有相应的知识,归纳性的、解释性的或是反思性的等等,艺术作为人的一种活动,也被限制在知识的规范中了,这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咎于美学理论。作为艺术的规范性理论,美学理论已严重地背离了艺术,由于它过分的和极端的知识化倾向,使艺术被淹没在空洞的理论中。而要试图探讨艺术的意义,除了摆脱这种空洞理论的束缚外,最主要的还在于溯本逐源,从艺术活动的本初谈起。而解释学艺术理论的努力则扭转了这个方向,它更重视艺术是一种活动,在这种阐释的行动中,艺术和接受对自我和世界的意义的构筑和开启。因此,我们强调,艺术什么也不表现,什么也不反映,什么也没有,什么也没有的就是艺术!所以,对艺术的意义的探讨,从艺术作品、艺术家或是艺术接受出发,最终都要归结到对人的艺术活动的探讨中去。
艺术活动的根本所在就是构筑另一个世界的活动。我们之所以提出艺术什么也没有,什么也没有的就是艺术的极端的观点,并不是彻底的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的遁词,而是要彻底否定所谓的艺术批评和美学理论对艺术是什么的概念化和知识化的思考,艺术开启的本来是一个非凡别样而不同平常的世界,而我们的理论总是试图将它纳入到我们正常的世界中来思考,这就从根本上将艺术背离了。所以,我们所要否定的就是对艺术是什么的提问。因此,问题最后会变为艺术可能的意义,艺术能够给予什么的追问,而这种追问只能再回到艺术活动中去探究,因为艺术活动是艺术的基本的和原初的起点。
如果我们以艺术活动作为艺术的意义问题的起点,那么我们又如何来描述艺术活动呢?人的活动纷繁复杂,究竟那些属于艺术活动?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又会变得困惑。但是,我们先验地认为人就是一个活动的主体的话,那么艺术活动也就是人的所有活动中的一种,这种活动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种再造另一世界的活动,它是一种心灵构筑意义的活动。
首先,人的活动的特殊性,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创造“第二自然”的活动,活动本身是自然向人生成的过程,马克思在这里看到了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但人的活动不仅仅体现为人和自然之间的活动,人也不仅仅是使自然向着他自己,他的活动的内涵应该更广阔,马克思这里所说的创造“第二自然”的观点却为我们提供了思路。由此可见,人的活动具有某种创造性,这种创造性就体现为人对另一世界的探视的努力,在这种探视中,他不是还原现存世界,而是力图去开启和敞亮可能的世界,这种可能的世界只能是艺术世界。不管是艺术制作还是艺术接受活动,都存在着这样一种可能。所以,不管怎样,艺术活动是一个使我们的世界“陌生化”的活动,这是一个极为朴素的事实,但这正是我们思考艺术的真正出发点。正是在这种制造陌生事物的活动中,我们在不断地超越,超越现存世界有和无的隔离,在心灵中出现了另一世界,这就是艺术世界。艺术世界是心灵不断地展示自己的运动,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接受都可以包含在这个心灵的运动之中。艺术活动的本意就是心灵自我改造的意义,面对一件非凡的艺术作品,我们感悟到的东西,绝对不是现有的知识告诉我们的,或是艺术理论告诉我们的应该是什么的东西,而是对我们心灵的改造;艺术作品也不是一个常规的现实存在的物,它绝对不是知识的对象,而是一个开启我们的世界面向心灵的物,艺术作品的本意是激荡起我们的感受,是艺术作品驱使着我们,而不是我们审视艺术;所以,真正伟大的艺术家以及他的作品,应该就是不断地刺激着我们的感觉,使我们进入到“我—艺术”的世界中,使之在思考中感受,在感受中思考,艺术就是着力于激发塑造新的心情,新的感受方式,是艺术的方式在制造着我们感觉的方式,而不是我们在不断地规定着艺术的方式。
关键词:艺术设计;绘画基础;教学;评价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美术高考热”不断升温,每年报考艺术类院校的考生日趋增加。艺术设计学科逐渐成为热门的学科,全国各大专科院校也纷纷增设艺术设计专业,如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包装设计、服装设计等专业。但对于报考艺术设计专业的考生和已经进入高等艺术院校的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不能简单地把设计专业等同于绘画专业,尤其是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绘画基础教学方面,不能轻易认为用绘画造型可以替代艺术设计中的造型基础,从而忽略艺术设计造型基础的独特个性。艺术设计中的绘画基础教学定位的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我们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素描、色彩,是所有学习美术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绘画课程,在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把它们作为基础绘画教育课程,有我国多年艺术教育的历史原因。长期以来,素描、色彩课程一直被认为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但在学习设计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很难把基础绘画课和设计专业结合在一起,只注重绘画写生和技法的训练,而忽视艺术设计的专业性,牵制了学生设计思维的发展。在过去,我们的艺术教育强调基础,强调绘画功底,在这种情形下着实培养了一批批写实功夫和艺术表现力过硬的画家,以至于这些画家至今还陶醉于花费数月表现一个比真的还真实的手工绘画作品的满足感受中。现在的书店里,我们会经常看到一些素描、色彩书籍被命名为“正规画法、正规范画”的字语,难道除了他们的画法外,其他人的绘画风格都是旁门左道吗?何谓“正规”,艺无止境,但凡形成一定的范式或风格,即是走到了终点,接下来就是必然要打破它,超越它,这样艺术才能进步,我们才能创新。如今是一个数字技术、多媒体影像可以轻松去复制作品,可设计艺术却不能去重复、去拷贝,因为设计追求的是原创性和创新性;目前我们的创新设计、原创设计和国际上一些优秀的设计相比显得有些滞后,看看近年来一些产品造型专业的萎缩状况,一些大型的优秀建筑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都来自于国外的设计师即可而知。我们的一些设计师的创造力相对就显得有些苍白,这是不是过分强调基础忽视创造力培养的结果,是不是所谓“正规”的绘画基础教育造成的?这就需要每个从事设计艺术教育工作者重新思考、重新定位我们的“绘画基础”和功底的了。
过去,我们传统的素描、色彩绘画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过分强调物体的造型、色彩搭配、明暗调子、质感、体积、透视关系等方面的要求。这在传统绘画教学中能体现出其合理的教学目的性,因为那毕竟是在培养画家;但在现在的设计教学中如果还过分强调虚实、强调素描明暗调子,而忽略艺术设计教学目标的目的性,忽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花上过多时间去进行追求光影的虚实和物象的体积、质感的表现时,会不会觉有些得太奢侈,会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呢?既然我们培养的是设计人才,而不是画家、艺术家,那么它的必要性又有多少呢?一味的对着物象去表现、再现,对着石膏像磨来磨去,会使我们学生失去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表现力,更谈不上创造、创新了。所以把传统的绘画基础课放在课下,把能培养学生快速造型的设计素描、设计速写、设计色彩放在教学首位,不失为一种目的明确的基础训练。
1.传统民间剪纸的特点
(1)传统民间剪纸的材质传统民间剪纸大都使用那些价格比较低廉和纸质非常轻薄的大红毛边纸。正是由于在材质、工艺以及手法上面所呈现出来的不同,才使得传统民间剪纸和其他传统民间艺术相比,具有独特的表现力。
(2)传统民间剪纸的主题传统民间剪纸最初是在关乎生死祭祀、庇佑祈福等民俗活动中以旗幡的样式出现的。随着我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有许多民俗礼节已经被人们所遗忘了,但是那些表现夫妻恩爱、多子多福、风调雨顺等的主题,依然是民间剪纸艺术最为重要的主题。
(3)传统民间剪纸的题材传统民间剪纸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题材非常丰富,无论是随处可见的花鸟鱼虫,还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神话和民间故事等,都能成为剪纸艺术的素材和表达对象。
(4)传统民间剪纸的手法传统民间剪纸主要是利用剪刀来完成的,随着剪纸艺术的快速发展,剪纸也需要进行批量生产,这样就出现了刻刀。刀刻工艺相比于剪刀,其更能从细节上表现出剪纸艺术的魅力。
2.传统民间剪纸的发展趋势传统民间剪纸艺术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念和创造精神。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以及世界经济和文化的大融合,使得很多传统的艺术财富正在被我们所淡忘。在对剪纸艺术进行学习和了解过程中,我发现剪纸就是设计,一门独特的设计,它的文化底蕴、纹样以及色彩的独特性给现代设计带来了无限的发展空间。且现代设计离不开民间文化,因此现代设计要得以发展,就必须继承和发扬民间文化,对民间文化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切合点。这样才能找到真正属于我们本民族的,同时又能够为国际社会所认同的现代设计。如何借鉴和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如今已经成为了现代设计师所共同面对的新课题。所以本民族的民间文化越来越被当今设计师所重视。很多华人设计师在创作的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借鉴了中国传统民间文化作为素材。例如“2010上海电影节”的宣传海报就是以剪纸窗花的形式来表现的,它运用了剪纸的表现手法,对胶片与摄像机进行了变形,通过镂空透雕,成功地将剪纸艺术融入到了现代海报设计中。可见,将剪纸艺术的表现手法融入到现代艺术技巧里面,是更好地发扬我国文化的一个有效途径。
二、民间剪纸艺术融入现代宣传海报设计的必要性与作用
1.将民间剪纸艺术融入现代宣传海报设计中的必要性民间剪纸艺术在现代海报设计中的应用白露摘要:本文在介绍了中国传统剪纸艺术的概念、特点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民间剪纸艺术融入现代宣传海报设计的必要性与重要作用,并进一步探讨了民间剪纸艺术在现代海报设计中的应用与创新。关键词:民间剪纸艺术;现代海报设计;应用艺术设计海报在我们当代社会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然而有很多海报设计却令我们着实感到费解,非但没有得到人们的喜爱,反而因为丧失文化个性而被人们厌恶。为此,将传统的剪纸艺术经过加工和升华融入到现代海报设计中,无疑能起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同时这也是我国现代海报设计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民间艺术所具有的影响力对海报设计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从表面上来看,民间剪纸艺术与海报设计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看上去毫无关联,但二者的本质却潜藏着一种天然的联系。这需要我们努力地挖掘出它们二者之间的联系,这样才可以使它们更好地融合。
2.民间剪纸艺术对现代海报设计的作用
(1)中国传统民间剪纸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能够为现代海报设计提供丰富的视觉艺术资源传统民间剪纸艺术表现的题材非常丰富,包括花鸟、鱼虫、民间故事、传奇人物、原始图腾等。这些表现题材能够为我们的现代海报设计带来丰富的灵感和资源。如在“2010上海世博会宣传海报”设计中,设计者运用民间剪纸当中中国传统吉祥物的题材,把中华文化巧妙展现在了世界人民眼前。
(2)中国传统民间剪纸艺术的视觉思维方式能够给现代海报设计带来无穷的启迪传统民间剪纸艺术体现的是原发性的思维方式,其不是对自然对象进行的机械复制,而是在对这些现象和问题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以后,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变形和创造。如在“2010上海世博会宣传海报”设计中,我们不能单纯地借用事物的图形,而要在抓住事物的特点的基础上,对事物进行变形再创造。比如在“2010上海世博会宣传海报”中设计师运用剪纸的手法把复杂的中国馆简约地展现了出来,同时又没有失去中国馆原有的形态。
(3)中国传统民间剪纸艺术蕴含的审美思想和审美意蕴,可以升华现代海报设计的内涵和底蕴中国传统剪纸和国画等艺术形式一样,追求的是一种意境美,讲究每一幅图都要有其特定的含义,而且这些含义都要是吉祥的,这些都源于我国传统文化对尽善尽美与幸福圆满的不懈追求。如在“2010上海世博会宣传海报设计”中加入中国传统代表吉祥喜庆平安的符号,并将这些主题、意境融入到海报设计中,以丰富现代海报设计的内涵和底蕴。
三、民间剪纸艺术在现代海报设计中的应用
1.现代海报设计对传统民间剪纸色彩的创新我国传统民间剪纸一般喜欢把大红色作为主色调,主要是因为红色在我国具有寓意吉祥和喜庆的意蕴,这和剪纸艺术所要表达对吉祥幸福的追求以及喜庆气氛的烘托是不谋而合的。现代海报设计不仅可以对传统民间剪纸艺术进行利用,还可以在融入剪纸艺术的过程中进行创新,在剪纸中加入千变万化的色彩。如“2010上海世博会宣传海报”设计就以剪纸的大红色为主,表达出了喜庆吉祥的气氛,再以其他颜色为辅,不仅解决了剪纸艺术当中色调单一的问题,还使得海报设计更加多彩化。
2.现代海报设计对传统民间剪纸纹样的创新传统民间剪纸的材质决定了它的外部轮廓必须完整,不能刻断,所以民间剪纸艺术讲究“千刻不落,万剪不断”,它不允许形的破碎,即使发展到了今天,这也是剪纸艺术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然而在现代设计中,人们的思想更加开放了,已经没有了这种限制,完全可以按照主体形象的要求,在没有对纹样造成破坏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变化和删减。在“2010上海世博会宣传海报”设计中,设计师把中国馆与上海的标志性建筑物——东方明珠的图形通过剪纸的形式表现了出来,把复杂的图形简约化,不但突出了海报所表达的中心,而且形象地把上海世博会的风貌展现了出来。3.现代海报设计对传统民间剪纸内容的创新我国传统的民间剪纸与皮影戏、风筝等民间艺术一样,都具有非常明显的本土特征。剪纸基本上表达的都是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吉祥如意是其永恒的主题。但是在现代设计里面,在对剪纸元素进行利用的同时,还可以进行创新,将更多的元素融合进来。也就是说,在一幅图像中,可将不同的元素结合起来来讲述不同的故事。在“2010上海世博会”的宣传海报设计中,设计师把上海东方明珠与传统的剪纸元素相结合,既有浓浓的剪纸韵味,又给人以时尚简洁的感觉。
四、结语
包装设计中的汉字包括了商品的基本信息,进行包装汉字的设计,主要目的在于正确传达商品信息,并使之与商品本身达到统一,给人以美的感受,以达到促销的目的。
(一)汉字设计要求
汉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文化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汉字的演化过程同时也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化,其字形有的秀美大方,有的苍劲有力,都记载和散发着丰富的传统文化魅力。当然,从视觉语言设计的理念来看,汉字设计汲及到更广泛的文化层面。首先,整体风格搭配的统一。汉字在包装中,只有其字体形态与产品包装的表现风格相统一时,才能更好的超到产品的辨识性和带引起消费者的关注,从而清晰准确地表达文字设计时的含义,以及字体所表达出的文化底蕴与特色。第二,汉字笔划的形式要统一。笔划有粗细和比例,在进行字体设计时,同一文字内的笔划和不同字体间相同的笔划都应在粗细和长短比例上保持统一。这样才能保证字体的匀称感和美感。第三,要保持字体方向的统一。方向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单个字体倾斜笔划方向的统一,其次是多个字体为营造动感而统一方向的倾斜处理。
(二)汉字的设计内容
汉字的传达性是其重要属性之一。汉字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发展也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如追求吉祥的观念,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等。在包装设计中,汉字要表达或传递的信息包括很多,如商品名称,产品信息,企业标识,企业经营理念等。而企业为了宣传自身及产品,往往会将企业名称、产品、商标等放在醒目位置,而汉字也要在设计中起到传递这些重要信息的作用,而且要新颖生动,并能在第一时间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二、汉字艺术的分类和功能
在字体设计过程中,应利用点、线、面元素表达运动和方向以及形态的变化,使字体的笔划和整体形态表达设计目标,并使得这些汉字在商品包装上具有识别性,清晰性和准确性。让人们凭借这些汉字直接快速了解包装产品的信息。
(一)汉字艺术的分类
汉字形态所表达的感受各有不同,应针对不同的产品设计不同形态的字体。针对女性消费者的设计,应有柔美秀丽的感觉。这样的字体字形端庄,笔划清新,伸展自如。如标准字体中的宋体,具有流畅的线条,给人以典雅的感觉,适合在日用产品及化妆品包装中使用。汉字中的书法字体多苍劲古朴,朴实中透出古典气息,结构不失严谨。这样的字体适合用在传统文化产品的包装设计中,如地方特色产品,民间文化产品等。又如标准字体中的黑体,笔划粗细一致,结构紧密,造型规则。给人以沉着稳重、简洁大方之感。这样的汉字可以用于机械类工业产品的包装设计中,给人以安全感。反之,儿童商品、时尚产品及运动产品需要活泼生动的设计,给人以轻松自由、富有生机和朝气的感觉。
(二)汉字艺术的功能
1、汉字艺术的信息传达功能。汉字设计的首要作用是传递信息,也是其最基本的作用。这一功能主要是对商品所包含的信息能向消费者导致准确的进行传达,而不产生歧义。字体设计的目的,则是在保证信息传递的基础上,增加其视觉的识别性,提高其观赏性,最终是为了使产品能够对消费者产生刺激,起到促销作用。当然,如上文所述,在信息传达的过程中,应注意产品的消费对象,如,儿童用品包装中使用了硬朗、沉着的字体,其风格会对信息的传递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正确识读。
2、汉字艺术的审美功能。在汉字对信息的传达过程中,视觉上的美感会使其起到感情传递的作用。优美的字形设计能给人以愉快的感受,从而对包装的产品产生美好的印象。反之,则会使人对产品产生厌恶感。汉字艺术具有装饰装潢的功能。包装上的文字,除了传递必要的产品信息外,也具有美化商品的重要作用。在设计中,汉字可以作为表达点、线、面的各种元素,使人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与不同的图案组合,这种促销作用的传递会更加强烈。
三、汉字艺术在包装设计中遵循的原则
汉字的字体结构与包装物风格相搭配原则。汉字的结构实际上包括文字的框架结构和文字笔画的粗细两部分,通常笔画粗细不超过字体宽度的十分之一的字体适合做包装设计的正文,反之适合做标题使用。标题上的文字粗壮有力让作者设计意图轻易体现。特别使用与表现包装物重要内容。在框架结构方面主要看字体,字怀是指字内部空间的大小,字怀越大越适合做正文,因为它能在小字号的情况下认识度高,能让人轻松阅读,特别适合于小件包装的内容性文字设计。汉字的思想性和可识别性原则。汉字艺术必须要有思想性,从而达到文字能生动突出产品的精神含义,增进宣传效果。好的文字设计能及时有效抓住消费者的第一眼,让消费者看到产品文字有赏心悦目的感觉。在具有思想性的同时必须也得完成汉字准确传达商品信息的功能,其识别性要有鲜明的表达,信息传递也应完整无误,通过文字,消费者就能够对内装商品有清晰的了解和认识。设计师在考虑创新的同时也要考虑文字表现得整体的效果,字体,字形和机构都必须清晰。在文字设计时,造型一定要巧妙,形象要优美,不能为了适合特定的形态而强行改变字体笔画,甚至扭曲变形,要巧妙自然,易读易认,不会引起消费者误解,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传播。清晰易读的包装文字能引起人们的注意,能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因此文字的设计力求给消费者难以忘怀的第一印象。汉字设计的协调统一原则是指包装设计中的汉字与汉字、色彩、图文编排、图形等正确的处理位置等关系,以使他们达到统一和谐,完成商品内涵表达的总体基调。在汉字设计上,汉字的字形必须与商品所传达的内容保持一致,否则完美的设计最终表达的效果也会与设计师的理念背道而驰。要取得最佳的协调原则,关键在于找出不同字体间的内在联系,对其不同的对立因素要给予适当的协调组合,既要表现各自的不同特性,又要取得整体的协调感,个性与共同协调,对比统一,对立统一,使之突显具有审美价值的组合效果。
四、汉字艺术的创意新前景
创意汉字是具有创新和挑战的工作。这意味着设计者需要将思想从已经形成的、常用的汉字固有的形态中解放出来,用新的表现手法,或绘制、或印刷,或笔划创新成图案,并以新的形态显现出来。随着新技术与表现手法的出现,推动了人们对字体设计这一视觉因素的探讨和创新。例如字体从点到线再到面的创新,从平面到立体,从二维到三维的创新。
五、总结
中国学者一直在尝试对设施园艺技术进行综合研究和归纳,但对设施园艺技术全貌的把握上还比较模糊,对体系的揭示还不够完整、深入和科学,专门针对技术分类的研究还处于空白。科学实践证明,给对象以正确的分类,把握不同类对象的特殊矛盾和特殊运动规律,是科学研究取得成功的关键,完备的分类是建立完备学科体系的前提和技术进步的基础性工作,在宏观、微观上都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技术分类的范畴总体上,设施园艺工程技术主要由生物、环境和工程技术3大部分组成。在传统农业长期存在的条件下,设施园艺始终是一种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其涉及的要素不仅针对生产工具,还要针对生产者、生产对象和生产环境(自然与社会)。设施园艺工程技术是在设施种植生产中实际应用的技术,或者说是应用科学知识或技术发展的研究成果于农业生产,以达到摆脱自然环境和传统生产条件束缚的工程化手段和方法。在确定技术范畴时,要将一个在不同层次上具有完整功能(实现商品化)的设施园艺工程作为技术依附的主体和对象,以直接或间接地通过设施装备发挥效用作为表现形式,以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全面化作为技术的时代特征,将符合上述要求的技术、工艺、材料、产品进行分类研究。
(二)技术分类的方法由于每一项设施园艺工程技术都是以数门基础学科为理论基础、以多个应用技术和生产技术为条件,如湿帘降温系统涉及数学、物理学、材料科学、工程科学等多个基础学科和应用基础学科,因此按技术属性和技术形态来分类不仅会形成过多的技术交叉、也难以反映技术的目的,而应将设施园艺工程本身作为主体,将实现设施园艺的完整功能作为技术分类的基本依据。1.横向技术链条。由于设施园艺的完整功能有赖于产业链的有效运转和产品使用价值的最终体现,因此将技术链作为产业链的基础和重要内在依据,使技术内容涵盖设施园艺产业链的全过程,以此为特征在不同层次上横向展开。设施园艺产业链主要包括“育种、生产、贸易”3个主要环节。分类时在“育种”链条上以工程化、商品化的籽种技术为主,在“贸易”链条上以产地物流、产地加工和质量控制等与设施园艺生产紧密衔接的工程技术为主。2.纵向分类层次。为清晰地揭示设施园艺工程技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采用线分类法进行纵向层次划分,即将设施园艺工程技术按所选定的若干个属性或特征逐次地分成相应的类目,并排成一个有层次的、逐渐展开的分类体系。在层级数量上,采用大类、中类、小类、子类4层次,分别反映设施园艺工程技术链条、技术环节、技术功能、具体技术手段等属性。——大类(技术链条层次):是反映技术链条特点的基础层次,主要是维持产业链有效运转的工程技术,包括与产业链直接对应的专项技术体系和为维持整个产业链正常运转所需的公共管理技术体系,具体包括籽种工程技术、设施生产技术、产地物流技术和综合管理技术4个大类。内容较稳定,受其他技术变化影响小。——中类(技术环节层次):是各技术链条中体现其基本特征的技术集合,揭示技术服务的主体与主要行为特征,如种苗工程技术包括籽种、育苗2个环节,产地物流技术包括内部输送、分级、洗净、包装、贮藏保鲜、追溯6个环节等。该类内容会受到技术进步的影响,发生变化的可能性较大。——小类(技术功能层次):是实现各技术环节特定功能的层次,揭示了各环节下技术功能特点和实现功能的基本流程和构成,如种苗工程技术(大类)中的籽种技术(中类)包括育种技术、种子检测、种子加工等。小类技术综合性强、受技术变化的影响很大。——子类(技术手段层次):是实现微观技术功能的具体技术手段,包括各种具体的技术措施或方法,进一步揭示出技术功能的实现过程,如种子加工技术(小类)包括清选、分级、干燥、消毒、包衣、包装等技术等。子类技术种类丰富、手段多样,受技术变化直接影响,动态性、成长性很强。3.技术分类定位。要尽量使不同层次上的技术点都具有独立和鲜明的个(特别是较基础分支),在横向形成并列关系,原则上以主要属性和最显著的功能为依据,而对那些可以发挥多种功能的技术,则按照其主要属性进行分类定位。如湿帘在温室或畜舍中兼具降温和加湿的功能,但生产实践和功能实现过程上须以通风为前提,因此将降温作为其主要属性进行分类;其他如遮阳保温幕、定比施肥器等也同样。
二、设施园艺工程技术的全貌
根据上述分类方法,以具有工程技术特点、特别是装备技术特征为主的技术详细介绍如下:
(一)种苗工程技术主要包括籽种技术和育苗技术两个部分。1.籽种技术:包括“育种技术”,如选择育种、杂交育种、生物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细胞工程育种)、诱变育种技术等;“种子检验”,如纯度、净度、发芽率和水分等检测技术等“;种子加工技术”,如清选、分级、干燥、消毒、包衣、包装技术等。2.育苗技术:包括“种子处理技术”(如消毒、变温处理、浸种等技术)、“播种技术”(包括管式、平板式、针摆式、滚筒式等播种技术)、“嫁接技术”(如手动嫁接、半自动嫁接、自动嫁接等技术)、“移苗技术”(如手动移苗、自动化移苗等技术)。
(二)设施生产技术主要包括设计技术、建造技术、环境调节技术、栽培技术、资源利用技术5部分。1.设计技术:包括“工艺设计”(如场区工艺设计、建筑单体工艺设计等技术)、“建筑设计”(如平面功能设计、材料与构造设计等技术)“、结构设计”(如荷载设计、构件强度和稳定性设计、基础设计等技术)、“给排水设计”(如给水、排水、废水处理设计等技术)、电气设计(如常规或可再生供电、配电、自动控制设计等技术)“、采暖设计”(如热水采暖设计、蒸汽采暖设计、空调、热电联产、热泵等技术)。2.建造技术:包括“骨架材料与工艺”(如新型结构、新型材料、镀锌或烤漆等防腐技术、通用连接构件及天沟等标准件)、“围护材料与工艺”(如专用薄膜、直射或散射专用玻璃、硬质板、镶嵌材料、密封材料等)、“施工机具”(如专用升降车、各类专用施工工具等)。3.环境调节技术:包括“增温技术”(如根基增温、苗床增温、土壤增温、地面增温等)、“降温技术”(如热压通风、风机-湿帘、喷雾、遮阳等技术)、“调光技术”(如补光、光周期控制、遮阳等技术)“、调湿技术”(如加湿技术、除湿技术)“、调气技术”(如自然通风、强制通风、二氧化碳增施、空气循环等)、“保温技术”(如内覆盖、外覆盖、密封、隔热等技术)、“供水技术”(如净化、消毒、储水、输水、喷灌/微灌/滴灌/渗灌/移动灌/潮汐灌等灌溉技术、保水等技术)。4.栽培技术:包括“耕整地技术”(如耕整机、铧式犁、整地机、旋耕机、微耕机等)“、新型栽培技术(如无土栽培、土壤栽培、营养液栽培等技术)、“施肥技术”(如肥料增施、肥料输送、定比施肥等技术)、“植物保护”(如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技术)、“栽培设施”(如苗床、栽培槽/池、栽培架、空中吊篮、吊挂线等栽培)、“栽培管理技术”(如植株调节、自然授粉、人工辅助授粉、生长调节(化学调节、物理调节)、收获(采摘车、采摘机器人等技术)。5.资源利用技术:包括“可再生能源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能源利用技术)、“废弃物利用”(如无害化处理、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空间利用(如非耕地利用、多层空间栽培等技术)。
(三)产地物流技术主要包括内部输送、分级分选、洗净、包装、储藏保鲜、商品追溯6个部分。1.内部输送:包括“带式输送”(如固定式带、滚轴、单轨、移动、组合式等)、“苗床输送”(如平面、立体等)、“室内运输”(如专用手推车、苗盘、成品运输循环等)“、机动运输”(如铲车、吊车、运输机器人等)。2.分级分选:包括“分级技术”(如机械、介电选、机器视觉、核磁共振分级技术)、“分选技术”(如重力分选、静电分选技术等)。3.洗净技术:包括“清洗技术”(如气泡式、水流式、喷淋式、滚筒式、毛刷式等)、“杀菌技术”(如超声波、次氯酸液、臭氧、负离子、紫外线、辐照等)。4.包装技术:包括“包装材料”(如容器、标签、包装带等)“、包装机械”(如填充、计量、包裹、封口、扎带、喷码等)5.储藏保鲜:包括“预冷技术”(如风冷、水冷、真空预冷等技术)、“储藏技术”(包括自然储藏、机械冷藏、气调储藏、减压贮藏等)、“保鲜技术”(如化学保鲜剂、气调、保鲜膜/袋、涂膜保鲜、微生物、生物酶、基因工程、辐射、电磁等生物和物理保鲜技术等)。6.商品追溯:主要包括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数据库技术、商品标牌等,这部分技术具有较强的通用性,不仅针对设施园艺生产。
(四)综合管理技术主要包括信息化管理、标准化、安全生产、现场检测、设施维护等5部分技术。1.信息化管理:包括“软件技术”(如环境调控软件、综合调控软件(含水肥等)、运营管理软件(财务、办公)等)、“硬件技术”(如气象与环境传感器、作物传感器、远程传输设备、ID识别设备等)、通讯技术(如有线通讯、无线通讯等)。2.管理标准化:包括“操作规程”(如作业流程、操作规程、安全规程等)、“产品标准”(如采收、包装、储存等)、“管理定额”(如劳动、生产、成本等定额等)。3.安全生产:包括“工程防疫”(如出入消毒、风幕除尘、杂草抑制等)、“安全应急”(如报警、化雪、防雨、防风等技术)。4.现场检测:包括“环境检测”,如温度、空气、土壤、光照、湿度等检测技术;“水体检测”,如pH值、EC值等检测技术;“气体检测”,如CO2(二氧化碳)、其他有害气体CO(一氧化碳)、SO2(二氧化硫)、O3(臭氧)等检测技术;“土壤检测”,如水分、肥力、酸碱度、有机质、重金属等检测技术“;农残快检”(生物测定、化学检测、生化检测、免疫分析等)。5.设施维护:包括“覆盖清洗”(如玻璃屋面、塑料板材、棚膜清洗等)、“维修更换”(如玻璃更换、薄膜更换等)。
三、认清技术全貌的作用意义
公共艺术是一种以雕塑、建筑、公共设施、影像艺术等为表现形式的公共空间艺术。其发展的空间不仅在于物质上对于城市构建的独特性象征,还在于对于人们心灵、精神上的引导。其基本内涵和文化精神具有公开性、独特性、民族性等多种特征。公开性是指公共艺术对于人们是一种开放、自由、交互的艺术,对于人们的思想交流和情感表达都是没有限制和禁锢的。独特性是指公共艺术对于城市的设计有其相对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超越性,既是城市自我形象的一种展示,又是城市标新立异的独特象征。民族性是指公共艺术的展示一定体现了某种民族文化因素,体现着各民族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艺术是无国界的,公共艺术亦是如此。面对如今多元化的文化趋势,公共艺术的呈现形式也是丰富多样的,公共艺术体现出多种文化因素相结合和碰撞的文化特性。
二、公共艺术在城市设计中的多元表达
公共艺术是一种开放的、公共的艺术表现,对于城市设计的风格和观念的表现而言是一种有着特有的灵魂构筑的艺术,既有着展现城市样貌的公开性,又展现着艺术家的个性。21世纪是一个多元的信息时代,城市作为文化的中心,借助公共艺术的表现设计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公共艺术被界定为一种城市标志性的产物,既有着其独特的观赏价值,又和当地的人文精神融为一体,突显出城市的设计风格和导向观念。公共艺术是城市设计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公共艺术对于城市设计的风格和观念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社会文化是公共艺术的主要内涵表现,人文活动的多元思考扩展了其表现的领域。公共艺术不仅需要艺术家的创新,还需要融合建筑师、环保学者等多方面的思考,从而达成现代城市的人文环境设计共识。现代城市公共艺术主要具备了装饰与纪念两个方面的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公共艺术作品取悦大众、美化环境的功能得到强化与提升,而纪念被逐渐削弱。写实与装饰风格从属于传统的表现形式,其显著特点是强调作品的主题性和思想性。自20世纪以来,为了与强调“功能至上”的现代建筑形式和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相适应,造型艺术理念不断革新,以造型基本构成元素——点、线、面、体为视觉表达对象的抽象风格逐渐成为了新兴城市公共艺术的主流。抽象风格之所以风靡城市公共艺术领域,与其在材料、工艺上的应用较为自由、简便,在色彩表达方面更易与环境色彩相契合等因素息息相关。这类看似简单的公共艺术作品却为现代化城市增色不少,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也渐趋抽象化。公共艺术的创作离不开社会背景,对照当前艺术发展的趋势,公共艺术呈现出的多元化趋势对于城市设计的风格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公共艺术品的设计前提是辅助完整的环境形态构成,实现和传递场所中物与物、人与物、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对话关系。公共艺术是城市公共环境的组成部分,它存在于公共空间内,为人们传递各种信息,包括城市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民俗民风等社会学、文化学方面的内容,同时也传递出作品本身的表现结构、符号内容、表述方式及形式风格。从早期对于公共艺术雕塑的重视到提倡雕塑与建筑相结合的理念,再到现在呈现出的多种艺术的结合,公共艺术的表现不再局限于某一种艺术,城市设计的风格和观念更加与市民的经济文化生活等密切相关,强调大众化和自由化表达,公共艺术在城市设计中不仅成为环境空间中不可缺少的要素,还提供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营造出现代与历史对话的氛围,创造出充满美感的公共空间,使得城市环境更具有人文气息和人性化特征,突显城市设计的生机与活力。
三、城市公共艺术的未来指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在生活中有了更多的文化追求,公共艺术品也逐渐变得不容忽视。值得肯定的是,公共艺术对城市设计的风格与观念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长期以来,艺术家热衷于表述自我意识下的个人感受和个人经验,对于公共社会的普遍理想与恒久性的文化精神的关切显得相对薄弱,使其作品与当代本土社会形态和一般大众的生存状态没有产生密切的关联。艺术家个性的张扬对于城市设计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如果强调艺术家对现实文化的整体关注,公共艺术对于城市设计的表达就会显得更接地气,更具有时代性和社会性的象征。艺术的公共性要求其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关注,包括对公共设施形态的整体规划与合理设计,以显示出其对人性及尊严的普遍关切和维护,这是未来公共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规划者和公共艺术品的创作者对城市整体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作为城市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公共艺术品,其形式、色彩等方面的运用能否与城市环境相和谐,成为衡量一件城市公共艺术品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城市公共艺术不仅是将公共艺术展露于公共出入的空间场所的行为,还有着和社会群众对话的艺术表达。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在其公共性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大众情怀和人文关怀。在多元化的社会时代,公共艺术的创作在关注作品本身的基础上,必将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符合当地人文情怀的需要,与自然生态环境相融合,从而使城市设计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观念导向。这种源于社会公共领域的道德和理想的公共精神是未来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趋势,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