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法制教育发言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职英语并不是和中学一样针对某一个板块进行深化,相对来说,高职英语更为系统,出现的语法例子也就会相对增多,帮助学生强化语法技能的同时还能帮助大学生在语法上有一个系统化的概念,让学生能在实际生活中更好的学习英语。但当前高校教师在理解交际的教学上出现了一些错误:首先,教师认为学生不能顺利讲英语,是太过重视语法的正确使用,以为语言的正确性与流利性相互对立,并不能和谐统一。其次,学生在实际交谈时不需要考虑语法学习,能说就行,语法对于实际生活毫无用处。以上两种观点都是导致学生不能学好语法的重要因素[1]。抽样调查发现,高职学生在语法的掌握上普遍较差,导致英语交谈水平无法提高。例如:一些老师自身英语水平较差,根本无法正确的教导学生。还有部分老师常年使用汉语,在英语方面的理解经会和汉语混为一谈,都会让学生在学习语法时受阻。因此,英语语法教学必须实行变革,让大学生重新认识英语语法的重要性。当然也有很多老师水平较高,并且关于英语语法的教学也有全面的认识,知道语法教学是大学生学好英语的一个重要部分。当下的高职教育中老师在讲解课本内容时乏味无趣,学生感受不到老师的活力与激情,自己就失去了学习兴趣,从而出现课堂上玩手机、说小话、打瞌睡以及逃课的现象。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无法真正的学到知识,相反还会养成许多坏习惯,导致英语语法的教学目的也就无法实现。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指导下高职英语语法的教学
1.相关准备工作。首先,英语语法的教学需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行新型的教学模式。首先,在英语语法教学中,让学生分组学习,学生可以在互相交流、沟通过程中学习英语。即老师在课堂上按照班级学生人数进行分组,每个小组一般是四个到五个人,在活动开始前,老师需要指导训练每个小组,尽可能让每个组中的每个人都有发言机会,当活动结束后,组内实行互评,每个组也要互评,让学生以及团队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2]。高职英语语法教学中,老师还应确定教学活动的主题,并按照课本知识安排话题,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话题进行讨论。如在过去进行时的语法教学上,总是容易出现过去进行时与正在进行时或是与过去完成时混淆的现象,例如:学习Iwasplayingmygamethistimeyesterday,这个句子时,学生通常会在playing部分忘记加ing或是容易将was变为is,这就需要老师告诉学生过去进行时表示的是过去正在进行的某一个动作,所以是be动词的过去式加上动词的ing形式,这样就便于学生记忆。
2.小组的活动。开展高职语法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对语言的形式仔细观察,发现并总结语言中存在的语法规律;再结合学生所学语法知识与技能,将教学内容用句子形式转化出来,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句子中的语法知识,找到学习英语语法的有效方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尽可能带领学生发现相关规律,在适当时机给予部分提示。还要多鼓励学生学习,让学生有学习的欲望,调动学生在英语语法上的学习积极性。老师还要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将学生在知识上的一些错误理解及时纠正[3]。在课堂上,老师还要时不时的对之前学过的内容进行回顾,学生自主总结之前学习的语法规律。例如总结虚拟语气的语法时,如果从句主语是第三人称的单数,be动词是谓语动词时,可以使用was来替代were。但如果是倒装虚拟ifIwereyou,asitwere的句型,就只可以用were,因为ifIwereyou是固定不变的,不管任何情况,这样的句型都只可以使用were的动词形式。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将实践与书本理论相互结合起来,丰富所学的知识。在此过程中,老师还要密切注意学生所使用句子是否与语法规则相符,促进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此外,老师要经常训练学生课堂知识,让学生能有一个深刻的记忆,进而提高交际过程英语使用的能力。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设计课堂小组的活动,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进行平等自主的交流。
三、结语
(一)支架式教学法的概念
支架式教学首先要为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建构一种概念框架,并将这一概念框架应用于满足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因此,支架式教学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支架式教学由5个环节组成:
1.搭脚手架:即围绕着学习的主要内容,并按照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构建一个概念性的知识框架。
2.进入情境:就是通过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景,激发他们对问题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
3.独立探索:让学生围绕学习的中心内容,在一定的教学情景和问题情境中对问题进行独立的探究,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潜力,并全面掌握知识框架。
4.协作学习:目的是为了在共同分享学习成果的基础上加深知识的理解,使知识更为全面。
5.效果评价:即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学习小组对学生个人的评价[3]。
(二)支架式教学法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支架式学习法作为一种旨在加强学生对知识体系的理解能力,且对于提高学生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的教学方法,摆脱了传统的高职英语教学的弊端,是一种适合在高职院校和其他类学校广泛推广的教学理念。支架式教学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可以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得以证实。
1.理论上的必要性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支架式教学法的教学思想是来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支架式教学法就是旨在尽量缩短学生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其实际的发展水平几个方面潜能之间的差距[4]。支架式教学首先提出的框架是按照学生智力的“最邻近发展区”来构建,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因而,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2.实践上的必要性目前,高职英语教学普遍存在着只注重培养学生对书本上的英语基础知识而忽视学生对英语知识进行有效运用的能力。高职英语教学与社会的发展要求和社会对应于人才的需求脱节,长此以往,必将对社会造成较大的影响,也会严重影响高职教育的水平及其社会影响力。为改善高职英语教学现状,提高英语教学效率,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应用能力,英语教师可采用支架式教学方法,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从而使其英语基础知识在深层次的概念框架中得以巩固,并能有效培养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隐性能力,提高英语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英语的学习效率。
二、支架式教学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根据支架式教学方法的5个环节
开展教学工作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有效运用支架式教学方法,首先要了解支架式教学法的基本精神理念,将支架式教学法的5个环节巧妙地运用到英语课堂中。这就要求高职英语教师首先要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在课堂中构建本次课堂的主要任务,并提出相应的问题,要求学生根据问题进行自主的探究,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力。英语教学要将语言基本理论与语言交流结合,发挥语言学科的特点,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结合起来,以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手段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并把探究转为持久的兴趣,使学生发自内心的想学、要学、乐学。
(二)注重教学课堂的灵活性,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
高职英语教学在运用支架式的教学方法时,不能按部就班地将教学过程生搬硬套,英语老师应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探索出灵活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气氛,发扬民主的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从参与中找到自信,从成功的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心理学告诉我们:获得成功是引发兴趣的直接动力和因素。学生经常把自己在某方面获得教师的鼓励视为一种成功,促进自己不断进步。营造民主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课堂环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探究精神,并从探究中感受到成功感。总之,通过民主性和探究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研究侦查权配置的六大误区
个人认为,目前对优化侦查权配置的研究存在六大误区:
一是只看表面问题,不重视原因分析。许多人提到侦查权方面存在的问题,就会列举立案不实、超期羁押、刑讯逼供等问题,但往往没有深入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二是过分注重对侦查权力的监督,不重视对侦查权的保障。单从法律条文看,我国公安机关的侦查权似乎比一些国家的范围要宽。但在实践中由于相关制度不配套和存在缺陷,以及对公民违反程序性规定缺乏明确、有效的处罚措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侦查权往往难以有效发挥作用。很显然,单一谋求将警察的手脚死死捆住,不应该是优化侦查权配置的基本方向。
三是过分注重犯罪嫌疑人的权利,对被害人的权利重视不够。在侦查活动中,应当依法保护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但同时更要注重使被破坏的社会秩序得到恢复,使被害人遭受的损失及时得到弥补,只有这样,侦查工作才能得到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刑事诉讼活动也才能顺利进行。
四是只就事论事设计制度,而忽视相关配套制度的研究。例如,为防止刑讯逼供,有人提出要在立法上明确规定对讯问全程录音录像。这一制度对防治刑讯逼供的确有积极作用,公安机关也正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但是,这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使录音录像制度发挥作用,相关配套制度也必须跟进。录音录像的核心要求是要做到“全程”,如何保证有足够的侦查人员承担每一次讯问时录音录像的任务?此外,由此带来的装备、人员的保障方面的问题也需要一并考虑。如果没有这些配套制度的落实,讯问录音录像制度就只能是“看上去很美”。
五是只重视对公安机关的监督,而不重视对其他侦查机关以及审判机关的监督。学者一提监督制约,就必然奉“决定权、执行权相分离”是唯一的最高标准和最大价值追求。但是,在表述时往往只针对公安机关,走入“双重标准”的思维模式,罔顾其他机关自己立案、自己侦查、自己批捕、自己审判等客观事实。无论是对侦查权、权实施监督,还是对审判权、执行权实施监督,其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是一致的,标准也应当是统一的。
六是关注确保公正的措施多,关注提高效率的措施少。“迟到的公正就是不公正”,如果不能有效提高侦查机关的侦查能力,不能有效提高侦查工作的效率,甚至过多地束缚侦查机关的手脚,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破案率下降,被害人的权益得不到及时的补偿,社会秩序得不到及时恢复。
影响侦查工作开展的四大因素
在我们这样一个各地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正处于社会深刻变化的国家,侦查工作任务非常艰巨。与之相比,侦查权的配置远远不能适应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的现实需要,公安机关面临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严重制约侦查工作开展。受经济水平限制,我国对侦查机关的投入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高素质执法人员少、培训体系不健全、办案力量严重不足、经费紧缺及装备匮乏等等。中国的警力配置在世界上属于低水平,20*年公安机关实有人数约190万,按人口比例只有1‰多一点,而日本为2.2‰,美国为3.5‰,俄罗斯为8.46‰。紧张的警力使绝大多数民警常年超负荷工作,侦查人员每人手中同时要经办多个案件,往往只能先处置紧急情况,暂时先放缓其他案件,这就使得看起来很长的羁押期限远远不够用,调查取证工作也无法深入进行,不得不采取先抓人再搜集证据的做法。经费紧张更是长期困扰公安机关的难题,国外警方普遍应用的高科技侦破手段在我国大部分地方都因经费原因而无法采用。
二是社会高速转型给侦查工作带来极大困难。中国社会正处于一种明显不同于西方经验的转型期,一些在发达国家不是问题的事情在现阶段的中国可能就会成为突出问题,如流动人口犯罪问题日益严峻,一般大城市可以达到犯罪的一半以上,在深圳等一些外来人口集中的城市,流动人口犯罪达到90%以上。但社会管理远远没有跟上,信用体制缺位,对于在本地没有居所、没有生活来源、没有家庭亲友的流动人口,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很难起到约束作用。另一个问题是犯罪的高发态势。近年来,我国刑事案件发案数一直居高不下,犯罪立案数不断增加,从*年的360万起不断增长到近年来的460多万起。同时,犯罪的手段不断更新,智能化、组织化、暴力化的程度不断提高,大大增加了侦查工作的难度。
三是执法环境给侦查工作造成很大困扰。受社会文化水平制约,公众心理受传统报应观念支配,对犯罪持强烈憎恨态度,认为对犯罪分子就得“抓起来”,如果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就是放纵犯罪分子。相当一部分群众还没有养成尊重法律的习惯,不配合公安机关的调查取证工作,暴力袭警、围攻执行取证和抓捕任务的民警的事件屡见不鲜。国外人们普遍自觉履行的作证义务,在中国很难实行。
四是法律赋予公安机关的手段、措施欠缺功效。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在立案方面,刑事诉讼对立案前的审查能够采取什么样的具体措施没有明确规定。而对于多数案件来说,如不采取相关措施进行审查,难以判断是否应当立案;(二)在强制措施方面,刑事诉讼法规定的逮捕条件比较原则,实践中一些地方出于各种因素考虑,又将逮捕条件等同于条件甚至定罪条件来掌握,使很多本应在逮捕之后做的侦查工作不得不在拘留期限内完成,侦查工作仓促。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条件不明确,执行方式单一,对保证人履行监督义务约束不够,公安机关往往不敢采用这两种非羁押措施;(三)在调查取证方面,没有明确规定技术侦查等特殊侦查措施,缺少强制作证等规定,侦查机关提取物证和其他证据的能力受到很大制约,不得不依赖于口供;(四)现场处置权不明。很多国家规定,在执法现场嫌疑人或者相对人如果不听从警察指令,警察可以依法采取任何可用的强制措施直至使用武器,而不用担心承担法律责任。我国因为法律规定不明确,警察往往会因为顾虑承担责任,不敢采取必要的强制手段,不能有效控制现场和嫌疑人。
优化侦查权,绝不能通过简单地“弱化”侦查权实现。如果法律没有赋予侦查机关有效的侦破手段,就会迫使部分侦查人员在各方面限时破案的压力下,采取非法的手段获取证据。所以,不论是加强人权保障,还是推进依法治国,最根本的办法是提高侦查机关打击犯罪的能力,使之能够依法有效地侦破案件,而不必冒险违法办案,这也是优化侦查权配置必须着重解决的问题。
优化侦查权配置的总体思路
我国的侦查权究竟应当如何配置,个人认为主要应当考虑以下思路:
一是必须保障侦查机关能够及时有效地查获犯罪、收集证据。在犯罪手段不断升级、危害不断加大的今天,侦查机关必须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犯罪总是在暗处,要想彻底发现和清除并非易事,即使是在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非常发达的西方国家,破案率也难以超过30%,因此,他们对于侦查机关的授权是非常充分的。例如,在意大利特殊侦查措施是警方调查有组织犯罪的常规方法,侦查人员在怀疑某人可能涉嫌黑手党犯罪时,可以向法官申请最长达5年的限制人身自由措施。“9·11事件”后,美国制定了爱国者法,赋予执法部门更大权力来预防、侦查和打击恐怖犯罪,如第203条规定执法部门在未经司法审查的情况下有权获得与美国公民有关的敏感信息。
二是必须处理好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之间的关系。公民基本人权的实现需要稳定的治安环境。保障人权要以提高打击犯罪能力为前提条件,通过立法保障侦查权的有效实施,是加强人权保障、解决执法不规范问题的根本方法。如果侦查权的配置问题不解决,侦查机关打击犯罪的能力仍维持在当前水平,而将“无罪推定”、“犯罪嫌疑人的沉默权”、“非法证据排除”、“讯问时间限制”、“讯问犯罪嫌疑人时律师在场”、“律师全程介入侦查阶段”、“聘请律师不需要批准”、“律师会见不受监听”等内容全部写入刑事诉讼法,就会使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最终无法收到预期效果。
首先,要切实提高物理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教育质量,教师应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尊敬、仰慕的心情,以便于下一步教学的开展,提高学科教学成绩。教师还要加强学科业务学习及准备,把课本生硬抽象的物理概念、规律变成教师自己生动形象的语言,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教师还要会使用各种先进的教学媒体,借助他们展示物理教学过程中难于演示的内容,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对疑难问题的理解。如飞机投弹问题、人造卫星运行问题,我们自制了教学软件,用计算机进行模拟,使学生一目了然,豁然开朗。在教学中,经常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变抽象为具象,使课堂教学更生动、直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分散教学难点。其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关键。先期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是教师们的教学过于依赖“时间加汗水”,不善于向效率要质量。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说,没有效率就没有素质教育。再次,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科学化水平。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学会用专业化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用科学化的方法来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用教育创新的思维来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
2.物理课的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用生活事例引出抽象的物理概念,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物理学研究的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运动规律,而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蕴藏着无穷奥秘。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将学生认识到的物理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和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让他们体会物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的探究能力。
从生活中获取的经验,学生感受较深。充分利用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胜、好玩”的心理特点,利用社会生活中典型事例,巧设疑问并加以解决,极大地激起学生学习的内因与动因,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在物理的教学过程中,学到的物理规律,力求使之贴近生活,去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现象,把物理规律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规律的理解,又会使学生觉得物理知识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出学生对物理的浓厚兴趣。例如:在讲授分子运动时,可以先给学生讲一个生动的贴近生活的故事:经常存放煤灰的地方,地面会变得比较黑。
接着提出疑问:“墙面为什么会变黑?”引入所讲的内容。接着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分子运动现象,利用学生举出的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例子,在教师的引导下让自主学习的学生理解分子运动的概念。例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重要的规律之一,但比较抽象,在教学中可多举一些学生熟悉的例子进行解释,如冬天热水泡脚——能的转移;双手相互摩擦做功,双手觉得暖和——能的转化;太阳能热水器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煤燃烧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3.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
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实施情感目标,一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个性都得到和谐充分的发展,把传授知识与情感有机结合起来。二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智力、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使学生感到学习既艰苦又愉快。三要注重教学艺术、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创设物理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学生随堂实验和分组实验;小实验和小制作;课本的封面、插图和漫画、想想议议、阅读材料、科学家的故事、教学课件、教学挂图和模型、带趣味性的物理问题去吸引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充满乐趣中掌握知识。
鼓励性提问,注重对学生作业、测试作业适时肯定,成立物理兴趣小组,使学生表现自己,鼓励学生参加小制作、小发明和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对老师提建议,从而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
4.采用探究式教学法
Abstract: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matriculated by higher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is becoming poorer,which challenges the teaching method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teachers should use the student-learning centered teaching method. The article mainly discuss the teaching method suited for high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education, such as Advantage Teaching Method,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eaching Method, Stratified Education Teaching Method, Discussion Teaching Method, Live Teaching Method and Practical Teaching Method.
关键词: 高职教育;高职教师;教学方法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teacher;teaching method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1-0292-02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考生源的不断减少,高职高专录取的学生的学习成绩越来越低,他们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和自制能力相对较差,面对这样的学生,高职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及时转变传统的“填鸭式”的讲学方法,确立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教学内容的设计要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课堂上适当提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其学习兴趣,鼓励其根据自己的设想去动手实践,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把学生培养成国家社会需要的高端技能人才。通过对高职教育教学实践与实际调查,下面就探索适合高职教育特色的教育教学方法谈谈个人肤浅的思考。
1 扬长教学法
高职生属于专科层次,但实际录取分数较低,近年来,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录取分数线为二百分左右,进入高职学院的学生大多数是因为高考失利,与重点学校失之交臂,因此对于学业和未来发展普遍存在消极情绪,甚至有自卑心理。高职教师应该重建他们的信心,充分开发他们自身的潜能和发挥他们的特长,使他们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品质,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所以平时不管在理论教学中,还是实践教学中,应该增加与他们互动的次数,而且对他们应当多表扬和鼓励,少批评,使他们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
2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指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步进行的教学模式,课堂和车间为一体,理论教学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为一体,专业理论和实践操作为一体,让学生有计划地按照教师确定的课题和学习要求进行专门的理论结合实践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教法在教学中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充分的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不至于感觉到枯燥无味和理论知识的深奥难懂。比如在《汽车传动系统检测与维修》教学中,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时,可以利用精美多媒体课件PPT、移动黑板、视频和实物相结合的方式讲解,使讲课内容既不晦涩难懂又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同时在讲完相关章节后,要及时带学生进行试训操作,并在操作中通过老师提问、小组内部讨论和小组之间相互讨论的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复习和思考。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好多课程都可以采用这种教学形式,特别是一些比较深奥难懂的课程,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 分层教学法
分层教学法是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教师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从而达到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分层教育教学法是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学生分层编组、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类指导”四个方面的分层,同时在分层教学上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编写不同的教学大纲、选订不同的教材、配备不同的教师、实行不同的成绩考核办法和激励机制。使不同层级的学生都能充满自信地进入下一堂课的学习。比如在《发动机检测与修复》实训课程中,可以根据学生掌握汽车专业知识程度将学生分成几组,分别给学生分配难度不等的发动机检测项目,既可以使所有学生都体验到学有所成,增强了学习信心和兴趣,进入良性循环的学习状态,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又可以使学生能很好的跟上教学进度,为后续的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4 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教学法是指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围绕某一理论问题或实际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讨论、对话、辩论等,以求得正确认识的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法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广阔的前景和积极的意义:首先,讨论式教学法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使教学过程生动有趣,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提高其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对事务的处理能力,使得师生之间的配合更加默契,从而共同创新、共同提高;其次,高职教育比较注重实践,在实践中采用的方法往往不止一种,采用讨论式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去不断的探索,往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这种教学方法能有效维系师生之间的默契关系,教师在主导课堂进度时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问和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便由知识讲授者转变为倾听者,同时针对学生的疑问进一步优化课堂内容,改进讲授方式。比如在《汽车及配件营销》这门课中就可以采取讨论式教学法,通过假定一些营销案列,让学生运用汽车营销相关知识进行讨论思考,积极发言,各抒己见,这样就使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应用会更加灵活,独立思维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都能得到锻炼。
5 现场教学法
现场教学法是教师和学生同时深入现场,通过对现场事实的调查、分析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总结出可供借鉴的经验,从事实材料中提炼出新观点,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认识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比如《汽车综合故障诊断》课程中,最好带领学生去维修店或4S店,现场去分析汽车故障原因,提出解决故障的办法,最终成功的解决故障,使学生容易理解、容易掌握,而且印象深刻。
6 实训教学法
高职教育以学生职业能力训练为核心,要根据职业岗位的需要,使学生经受专业相关岗位的专门训练,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适应岗位能力,使学生达到对口企业要求的职业水平,实现与企业无缝对接。这种教学方法适合于运用到操作性较强的课程,比如《汽车维护》,在上这门课时,就以汽车4S店实际的维护项目为依托,在实训过程给学生讲解相关理论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动手能力,使他们提前适应对口岗位的要求,从而在以后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
总之,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根据社会形势的发展及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变革和创新,将学生培养成社会和企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高收入、高社会认可度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拂闻.浅谈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J].职教论坛,2004(20).
[2]孙波.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刍议[J].学术探索,2012(3).
[3]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4]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论文摘要]本文从案例教学法的原则、研究阶段、创新研究、研究注意事项四方面,分析了高等法律职业教育案例教学法创新方法、这一教学方法反映职业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整体素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高等法律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适应岗位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管理型”高等法律职业人才。结合培养目标在教学中应注重案例教学法的创新研究。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在传授法学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通过列举案例、讲评案例、讨论案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另外,案例教学法,在提高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也发展和提高了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对高等法律职业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案例教学法的原则
(一)联系实际原则。联系实际原则是高等法律职业教育应紧密结合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实际,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各种教学与实际的联系,注重学以致用,使学生在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学习知识、认识社会,提高他们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知能并重原则。知能并重原则要求教师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重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能力和操作能力,并使他们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启发诱导原则。启发诱导原则是指教学活动应以启发为指导,并引导学生从事积极的智力活动,从质疑问题、答疑解惑中理解教学内容,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并训练学生良好的思维和积极主动精神通过反复的比较、分析、概括和抽象,理解有关理论知识。案例教学法是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的良好载体。
二、案例教学法的研究阶段
(一)案例策划阶段。主要任务是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正确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首要工作是深入钻研教材内容,深入了解本班学生的情况。其次是提出这次执教的教学目标。第三,确定教学思路。第四,设计教学工具。
(二)案例展开阶段。中心任务是放手发动学生、充分依靠学生来完成学习任务。要切实贯彻“以学定教”原则,灵活运用事先设计的教学方案;引导全班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正确发挥任课教师的指导作用。
(三)案例总结阶段。主要任务是评析学生的学习效果,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提炼教学经验与教训。要求任课教师把自己的认识水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从而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
(四)案例的撰写、制作阶段。撰写案例应在占有大量材料和形成理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经过起草、反复修改和定稿,案例便以作品即科研成果的形式正式诞生了。案例作为一种作品,大多是由三个部分组成:案例的背景、案例的展开和案例的总结。案例展开部分的写作须突出三个要点:突出主要问题或主要任务;突出主要学习步骤;突出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案例教学法的创新研究
(一)列举案例法。列举案例法是指教师在授课中,为了说明法学理论、法律制度或某项法律条款的内容或某一实践问题而列举一个或一组案例。目的在于揭示现象、说明问题。列举案例中的案例可以是现实发生的真人真事,也可以是为教学需要对真人真事进行加工后的案例,也可以只讲案例的主要内容;可以是十分严肃的案例,也可以有轻松自由的气氛。这要根据讲课的具体内容由教师自主灵活地掌握和使用。
(二)讲评案例法。讲评案例法是指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某一教学内容而对某一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从中挖掘出比较深刻的东西,并通过讲评案例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当然,也可以进行多媒体教学,播放庭审录像,边看边讲评,这样的效果更好。
(三)讨论案例法。对某一法学课程的主要章节进行讲授后,为了巩固学习效果,检验学习水平而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案例这一方法要求教师必须事先准备好有一定针对性和难度、有不同意见和结论的案例。这类案例必须具各主要情节和细节,教师在介绍案情后,提出有关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法学理论和有关法律规定解决实际问题。可分小组讨论,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最后教师还要对学生中出现的不同意见进行评析,给出标准答案并说明理由。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运用讨论案例法的关键和目的。
(四)旁听案例法。教师为配合讲课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人民法院审理刑事、民事、行政等案件,组织学生进行旁听。这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同时能使学生对于各类诉讼有一个直观的、感性的认识。旁听案例法作为一种现场教学方法,还能加强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五)实习案例法。实习案例法就是模拟法庭。在学习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模拟法庭。由学生亲自当法官审理案件或参加庭审,全面掌握和理解程序法和实体法的法律规定解决实践问题,提高学习兴趣,树立学习自信心实习案例法是一种具备综合内容的学习方法。它不但可以掌握知识,更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以及组织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四 案列教学法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一)教师应当转变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树立创造性教育观念。要从传授已有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现代教育。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人类就不能进步,案例教学法以传授已有的知识为起点,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运用系列案例教学法时,教师应当首先给学生讲清楚利用系列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的预期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并自觉地向这一目标迈进。
(一)顺应区域经济结构化转型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不断发展,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基本作用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而高职教育则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中,增强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提升区域经济产业竞争力。人才是关键,而产业的转型与发展离不开人才,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区域经济发展方向,迫切需要从技能型、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引进中来推进科技的导向作用。高职教育作为人才培养阵地,在构建技能型专门人才实践中,有助于引导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为此,加大对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对接研究,从区域经济人才需求上来优化高职教育改革方向,着力从人才供应上为区域经济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二)高职教育为区域技术服务提供人才保障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转化是推动区域生产力升级的重要力量。当前高职院校要从校企联盟上凸显学科与区域产业结构的衔接,尤其是从校企合作中发挥高职教育科技研发优势,推进区域经济技术创新发展。高职教育作为技术人才的集散地,在明确科技发展重要导向上,积极从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来实现成果转化,推进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高职教育社会服务职能的延伸,从与区域经济关系对接中来深化合作,更好的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三)区域经济对高职教育自身学科建设与优化
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作,特别是从校企合作发展中来优化高职院校办学方向,推进高职院校自身发展。从服务区域经济过程中,结合区域产业结构及人才需求方向,着力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院校转型上,强化对高职教育学科建设与区域社会产业结构的对接,促进信息、知识、技能、思想等双向流动。由此可见,区域产业在高职教育科研优势资源的补充下获得师资、技术的保障,而高职教育从人才培养模式上拓宽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也从高职师资与企业实践衔接中提升了教学质量,改善了高职办学方向。师资上的交流与互助促进了企业人才的稳定,也增强了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的提升,校企合作深度发展,反过来又促进高职院校研究方向及教学内容的转变。因此,从区域经济服务上,从高职教育转型上,建立两者的有效对接是增强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同时促进高职院校自身办学方向转型的重要保障。
二、当前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对接中的问题
强化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合作与对接,在相互影响和促进中来推进双方的可持续发展。但在面对区域经济社会转型中,对于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带来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被动性和滞后性问题,主要表现以下方面。
(一)高职院校在服务区域经济中积极性不强
从当前高职院校自身发展来看,尽管高职教育在校企合作上进行了多年的发展,尤其是在区域产业结构与高职人才培养关系梳理中也做出了较大的调整,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成为高职教育面向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变。然而,在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结构对接上,作为技术创新为主的区域经济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高职教育形成了鲜明的落差,对于带动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升级出现动力不足,意识不强。
(二)高职人才定位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不一致
尽管教育部在高职教育发展方向上提出了专门性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而对于高职教育实践中,在人才培养上难以从社会需求上进行开发,也难以从满足企业生产方式上来调整教育方案。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的矛盾制约了高职教育的规模与发展水平的提升。特别是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对于高职教育与现实人才需求上的差距是难以均衡协调的。再加上校园形态与高校具有相似性,教学方式还多以课堂教学为主,在知识结构与多学科知识融入中难以真正促进就业导向。最后是教学层次相对较低,办学特色不明显,当前的“2+1”将“1”作为放羊式顶岗实习,不利于学生从岗位上增强职业技能,导致学生思维逻辑不足,创新精神欠缺。
(三)高职学科设置与区域经济结构不一致
对于高职教育学科建设与改革来说,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尤其是从满足社会发展人才上来优化专业结构,才是顺应时展,体现社会服务功能的必然选择。但当前高职教育中的学科设置多存在同质同构现象,与区域经济不对接的专业还较多,学生从中并不能获得既有的能力。如电子商务、会计、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应用电子技术等专业,不仅就业率低,薪资水平也较低;而相对的是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专业,人才却相对短缺,如新材料技术、新产品、新能源等专业,在高职院校又缺乏相应专业设置,造成人才培养结构性失衡现象严重。
(四)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对接机制不完善
从各省及地方高校发展政策来看,尽管从宏观机制上颁布了促进高职教育与产业结构协同的政策,但这些政策过于框架性,难以实现对接工作的深入,特别是对于高校自身调整办学方向上,由于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产业脱节现象较多,在学科组织结构上、在师资队伍能力上、在教学方法创新上、科技成果转化上等方面显得薄弱,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良性互动。还有对于校企合作中的体制建设不完善,高职毕业生在实训、实习工作中难以凸显学科专业特点,在实践性及实践能力上缺乏与职业岗位的胜任力,导致毕业生总体水平欠佳。
三、构建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对接的有效路径和策略
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的良性对接,需要地方政府、高职院校、以及区域产业经济、企业等方面的协同。为此,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对接路径。
(一)高职教育要明确办学方向及教育观
从高职教育的发展上来融入区域经济,特别是从高职院校办学方向上面向企业,凸显区域经济在高职教育中的开放性和互动性。高职教育不能封闭教学,更不能脱离社会发展。而校企合作更要从高职教育的自身优势上深化合作方向,结合区域经济特点,从合作中来育人,从合作中来推进就业,吸纳各方社会力量参与到办学中,平衡产业、行业、企业、院校间的关系。一方面从相互协作上来树立发展理念,凸显地方政府在宏观政策及高职教育方面的优惠措施,强化高职教育资源的配置合理化,调动区域产业,尤其是企业的参与积极性,以政府为主导、以学校为主体,从企业参与中来深化办学体制,构建“政校行企”四方联动机制,为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从高职教育改革上,结合国家教育发展纲要思想,从构建高职教育体系上深化自身改革,积极探索与区域企业协作共建的路子。
(二)注重区域产业结构与高职学科的协同与对接
对于高职院校学科建设来说,要凸显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尤其是从就业导向上优化课程组织、学科建设,增强高职院校专业与区域产业岗位的对接。如加大对区域产业岗位的调研和预测,积极从现有学科结构中进行调整。如针对区域工业发展需要来凸显相应学科的设置,从师资队伍建设上引进专业人才,强化学科专业性。同时,在高职院校人才队伍培养上,专业建设要围绕“一个结合”、“一个配套”上来落实好“产业、岗位、能力、课程”的全面融合,并从“基地、师资”相配套上来推进可持续发展。如开放办学体制,主动与区域企业建立关联,从校企产业联盟、校企人才培养上发挥区域人才培养优势,着力从高职院校自身学科结构与设置上,主动与企业合作办学,共建课程资源、优化师资上的交流,拓宽校企合作基地建设,发挥高职育人目标,促进高职毕业生稳步就业。
(三)强化高职院校“立地式”科研服务范围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5-0013-02
一、研究背景
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中指出:以教育信息化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加快促进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全面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和国家教育管理、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努力形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以信息化促进教育的现代化,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机遇和崭新课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也悄然带动了教育革命,微课,慕课,翻转课堂大批量地涌现出来,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改革。教师作为履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人们越来越准确的意识到,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教师。只有随着教师专业能力的不断提升,才更能持续的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优质教育的持久性发展。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为目标,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上强调“工学结合”和“就业导向”这要求高职教师既要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又要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自我发展意识,所有这一切在信息时代是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
二、信息化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内涵
信息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不同于以往的教师专业发展,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它面向教育信息化。张传燧,王中华(2007)指出教育信息化包括六个方面: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的利用与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与培训;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教育信息产业化和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建设。以教育信息化为龙头,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信息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具有新内涵和新特点,相应地,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也应做出适切性调整。曹立明(2013)认为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应包括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和素质体系上的变化,具体来说就是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教师应该具备专业的知识体系主要涵盖学科专业知识、专业实践知识以及信息化技术知识;能力体系主要涵盖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科技研究能力、基础实践能力以及信息管理能力;素质体系主要包括教师对高职教育的认同和信仰、所从事专业的专业素养、与职业资格相对应的职业素养以及与时俱进的信息素养等。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特性和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的实践特性决定了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特性。
三、信息化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现状与问题
顾小清(2004)研究发现,目前多数的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项目多是短期的或者说期望短期见效的。这些项目实际上对教师的教学实践没有产生真正的影响,至少是没有显见的影响。这不能不说是给培训者带来“受挫感”的体验。曹建霞(2008)通过问卷调查指出,信息化环境已经初步显示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技术的发展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便利,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荣誉感,促进了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和意识,使教师实现不断的自我调整和“更新”,将自我发展纳入职业生涯。但是在调查的过程中她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大多数人对信息化时代自己的职业规划不甚清晰,有人希望能够给他们提供一个支持本学科的网上教学平台。有些老师甚至选择回避,沉默或者寥寥数语带过。这说明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随之而来的新要求新标准,很多老师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四、信息化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对策
唐国华(2005)从职业规律的角度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可以通过横向晋升、内部交流、团队建设、职业道路引导等措施来促进信息化下教师的专业发展。金鑫(2009)从制度层面探究了政府在高职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平台效应,建议建立并完善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完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提高高职教师的专业待遇,赋予教师更多的自和责任,提高教师的专业地位,保证教师参与教育变革,为高职教师创建了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并且促使各项政策制度不断地走向制度化、规范化以及完善化。曹立明(2013)提出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树立现代信息化职业教育理念;加强基于“双师型”的教师专业培训;开展基于现代信息基础的教学与科研;组建基于网络合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以及推进信息化环境下的数字教学资源建设。
除此之外,很多研究者还利用信息化的一个或某个方面来探讨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例如王英让(2012)等以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虚拟学习社区在教育教学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王丽(2008)的基于教育博客的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个案研究。还有针对专门学科进行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如戴炜栋,王雪梅(2011)的信息化环境中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路径研究,阐释了信息化环境中培养外语教师专业能力不断发展的信息以及通信技术素养的不断提高。研究发现,教师们对于信息在专业发展中的运用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理解和认同,反映出教师在信息技术整合的整体观念方面具有个体性和差异性,这与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对专业发展的认识和投入,对技术的兴趣和知识等因素都有很大关系。
五、小结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高职院校;英语课堂
传统的英语课堂通常采用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的3P教学法。该教学法将语言教学分为三个阶段:Presentation(演示)、Practice(操练)和Production(成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通过演示和操练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然后让学生进行模拟交际,从而实现语言输出,形成学习成果。[1]
笔者在多年的高职英语教学实践中发现,以3P教学法为主导的课堂存在明显缺陷:其一,以教师为中心,容易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学习需要,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二,过分强调语言的结构和功能,学生无法有效地将所学语言知识运用于真实交际场合的语言实践。
任务型教学法优于3P教学法,已是不争的事实。近年来,任务型教学法广泛应用于本科院校的语言教学中,但专门针对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实证研究尚为不足。为克服以3P教学法为主导的课堂存在的缺陷,笔者对某高职院校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程进行了一学期基于任务型教学法的教改实验,以探寻任务型教学法是否有利于提高高职英语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文献回顾
1.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发展
为改善“语言结构为本”的传统教学,任务型语言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简称TBLT)应运而生。TBLT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初英籍印度语言学家N.S.Prabhu在印度南部Bangalore地区主持进行的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交际教学改革试验(the Bangalore Communicational Teaching Project, 简称BCTP)。该试验验证了一个假设:不注重语言形式的教学与注重语言形式的教学相比,前者更能使学生使用语言。[2]
“任务”是任务型教学法的关键。究竟什么样的任务符合任务型教学的要求呢?
Nunan对任务下的定义是:在课堂上用目标语做一件事,涉及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操作、运用和互动。学生的注意力应集中在调动语法知识表达意义,而非强调语言形式。任务应该意义完整,可作为交际任务自成一体。[3]
Skehan在综述了Candlin、Nunan和Long等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任务”的五个主要特征,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同:表达意义是首要目的、学习者需要解决某个交际问题、与真实世界中类似的活动有一定联系、完成任务是首要的考虑、任务的评估基于任务的执行结果。[4]
2.任务型教学法的实践研究
近年来,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倡导者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也提出了多种具体的操作模式,其中有些已经在语言教学实践中得到广泛运用。如Willis(1996)提出的三段式任务型语言操作模式:任务准备阶段(the pre-task stage),介绍教学主题并说明任务内容;任务执行阶段(the task cycle stage),执行任务―准备报告―汇报成果;语言聚焦阶段(the language focus stage),进行语言结构分析与练习。[5]
Willis认为,与3P教学法相比,任务型教学的教学中心由教师转移到了学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语言机会,呈现的内容更有针对性,并且学生使用和接触语言的方式也更接近日常生活。[6]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探讨的主要问题是:任务型教学法是否有利于提高高职英语课堂的教学质量?具体问题是:与3P教学法相比,任务型教学法是否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以任务型教学法为主导的课堂上是否收获更大?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2012级两个班共99名一年级新生参与了本次基于任务型教学法的教改实验。教学设计方面,以Nunan关于任务型教学法的专著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为理论基础;课堂教学方面,以Willis提出的三段式任务型语言操作模式为实施步骤。
学期末,笔者随堂发放了自行设计的课程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92份。下面以三个课堂活动为例,具体说明笔者如何将任务型教学法应用于教学实践。
三、教学实践
综合英语课程使用的教材是由文秋芳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标准大学英语综合教程1》,教材以不同主题为编写单元,涉及社会、风俗、文化、伦理、环保等内容。现以第二单元Food、glorious food!为例,具体说明笔者是如何设计任务的。
任务一:教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有关食物的小故事,然后让学生讨论六个与食物相关的话题,最后以小组为单位上台演讲,展示讨论结果。
任务二:学生观看一个大学生自编自演的关于西餐礼仪的视频,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视频中男主角约会失败的原因,并从中总结出西餐礼仪,最后自编自演一个有关中餐礼仪的短剧。
任务三:学生参考课本上一份以食物为主题的调查问卷,小组合作设计一份与食物相关的调查问卷,并在全班同学中展开调研,最后各组汇报调研结果。
教师在设计这三个任务时紧紧围绕单元主题,并着重考虑了Nunan提出的设计任务时应关注的4个因素:①任务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知识为目的;②信息输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难度适中的视听说素材;③任务类型,目的明确、繁简适度、形式多样,以表达意义为主、具有挑战性;④教师和学生角色,教师扮演合作者、输入者和监控者的身份,学生则处于积极、自主、灵活的学习主体地位。[7]
下面以任务一为例,详细说明教师如何将Willis提出的三段式任务型语言操作模式应用于课堂教学。
任务主题:关于食物的讨论
1.任务准备阶段
(1)介绍主题:教师首先展示两张相片,并配合手绘图画,讲述两个关于自己旅行时品尝过的特色小吃的故事,由此引出单元主题;
(2)说明任务:教师给出6个与食物相关的话题(春节、童年、冬天、大学、爱情、军训),引导学生参与头脑风暴活动,尽量多地说出与主题相关的词汇和短语;
2.任务执行阶段
(1)执行任务:各小组抽签选定话题,然后展开小组讨论。学生可使用任何英语知识和技能进行自由表达。在此过程中,教师巡视教室,并注意观察任务的进展情况。
(2)准备报告:教师首先向学生说明报告的目的、内容、方式和时间,然后学生自行协商决定小组分工,决定由谁记录讨论要点、谁负责制作ppt,谁汇报成果等。在这个阶段,教师随时准备提供必要的语言帮助,但不刻意纠正学生的语言错误。
(3)汇报成果:经过一周的课后准备和演练,各小组代表轮流向全班同学简要汇报任务完成情况,其他小组注意倾听。教师鼓励其他小组对报告结果进行提问或评论,然后就各组表现作出简要点评。
3.语言聚焦阶段
(1)语言结构分析:教师根据自己倾听汇报成果的笔记,将学生常犯的错误列出来,首先让全班同学一起尝试找出问题所在,然后归纳和总结重点语言项目。
(2)练习:教师根据语言结构分析中的重点语言项目带领学生进行其它形式的操练,以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此外,全班同学在学期初就根据教师的要求准备一本学习笔记本,活动结束后在笔记本上记录下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收获、错误等。
四、结果与讨论
1.教学效果评估
为获得学生对任务型教改实验的反馈,笔者自行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学期末共发放问卷99份,收回有效问卷92份。统计并分析问卷数据结果如下:58%的学生喜欢任务型教学法,55%的学生认为任务型教学法能调动自己的学习积极性,50%的学生感觉这门课的收获较大或很大,66%的学生希望下学期继续这样的教学方式,77%的学生认为任务占用的课外时间正好,59%的学生认为小组成员的分工合理。
对于“你对这学期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方式有什么意见或建议?”这个开放式问题,大部分学生给予了肯定的评价。如,“课堂有趣、新颖,学了很多,兴趣大增”、“能带动学生积极性,我很喜欢您的课堂”、“课堂有趣,气氛不错”、“课堂活动很多,既可以学到知识,又可以增进友谊”、“希望下学期同学们也可以在合作中,在老师的帮助下,继续愉快的英语学习”等等。
根据调查问卷数据和课堂观察笔记,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与传统的3P教学法相比,任务型教学法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更大。究其原因,至少有3点:①课堂实现了由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②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语言操练机会,③学生使用和接触语言的方式更接近日常生活。
2.问题与反思
这是笔者首次尝试在高职英语课堂实践任务型教学法,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发现许多问题和不足,下面从任务设计和任务执行这两方面具体说明。
任务设计方面:任务的选择基于教师对学生语言水平、语言能力和兴趣爱好的猜测之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根据多数研究者的意见,任务的设计要遵循以下原则:真实性原则、目的性原则、过程原则、信息交流原则和意义表达原则。[8]但由于时间、精力、资源等各方面的限制,教师很难将上述原则全部贯彻到每个任务的设计中。Prabhu根据BCTP的实践总结出,主要的任务类型有三种:信息沟通活动(information gap activity)、推理活动(reasoning-gap activity)和观点表达活动(opinion-gap activity)。[9]此次教改实验中的任务局限于观点表达活动,形式不够灵活多样。各单元任务的先后顺序没能完全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编排,而是依靠教师对意义复杂程度的常识性判断来排列,不符合学生认知循序渐进的规律。
任务执行方面:任务准备阶段,介绍主题部分占用的时间过多,本意为调动学生兴趣的热身游戏或故事有时喧宾夺主,影响后续活动的进行;任务说明部分,教师很难在较短时间内让学生领会复杂任务的具体实施步骤。任务执行阶段,教师观察到很多问题,如部分学生完全用中文与组员交流;少数学生采取“搭便车”的态度,不积极参与小组合作;部分学生不能认真倾听其他小组的汇报,也不能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或评价等。语言聚焦阶段,由于教师在学生汇报成果时还要兼顾组织课堂、观察学生,很难细致地对汇报中出现的语言问题做笔记,因此在及时、全面地进行语言结构分析方面还做得不够。练习方面,对重点语言项目的操练还比较薄弱。
五、结 语
笔者在高职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堂实践了一学期的任务型教学法。根据学生反馈和教师观察,与传统的3P教学法相比,任务型教学法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更大,教改实验的整体效果较为理想,但仍需在任务设计、任务编排和任务执行等方面进一步完善。
为更好地实践任务型教学法,笔者今后将阅读更多有关任务型教学的文献和著作,获得启发与灵感;与担任相同课程的同事集体备课,分享心得体会;与兄弟院校的同行加强交流合作,学习他人宝贵经验;计划今后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的混合研究方法,探索适合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水平和特点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马平.任务型教学法与英语专业基础英语教学[J].外国
语文,2011,(2):133-136.
[2] [6]廖晓青.Bangalore交际教学实验简介[J].国外外语
教学,2002,(2):24-28.
[3] [4][7][9]Nunan,D.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M].
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4,3,40-65,57.
[5] 贾冠杰.英语教学基础理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