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虎年吉祥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经济与文化;爱国主义教育;职业素质;现代化手段
在经济学家看来,文化是与制度并列的一种要素,是指一个社会中多数人所共有的价值、观念、偏好和态度。百余年的中国现代文化建设传承中国文明的传统,与西方文明的交汇是我们实现并弘扬自身价值的根本,更是塑造现代中国之精神品格的必由之路。
一、博物馆、纪念馆的自身价值
《人的活动》是文明人必读的经济学《圣经》――罗斯巴德。
博物馆、纪念馆既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又是精神文明窗口单位,发挥着历史教育和现代文明的双重效应。对外介绍宣传博物馆、纪念馆的讲解工作已逐渐成为一门艺术。它是知识融汇与语言表演艺术的一种内在综合的表象反映,所以博物馆、纪念馆不单单是规章制度的建立,还有职业素质的具备:
一是讲解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二是讲解员应具有良好的公众形象;三是讲解员应具有良好的嗓音条件和表达能力,有较强的组织观众的能力;四是讲解员应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和知识修养,不仅自身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要博览群书;五是讲解员还应具有良好的性格特征、心理素质和反应能力。
声音商标是非传统商标的一种,与其他可以作为商标的要素(文字、图形、数字、颜色、气味)一样要求具备能够将一个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与其他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区别开来的基本功能所必须具有显著特征,便于消费者的识别。声音商标是已经为大众所熟识的,有特定的指向性的声音。首先我们知道博物馆、纪念馆陈列展览的最本源组成要素:版面史料、文物等,然后讲解员根据讲解大纲及展览的顺序,将陈列文物蕴含的内容,运用独具风格的讲解语言,传递给观众陈列所不能或无法表述的文化内涵。其次,博物馆、纪念馆设有公开监督电话,观众意见薄、留言薄,使博物馆、纪念馆的社会服务不断规范和完善。
二、博物馆、纪念馆依托资源优势的社会价值
一般来说,一个展览的陈列内容、陈列展品是博物馆、纪念馆实现其社会功能的主要载体,但这并不等于展览的布置好了,把门一开等着观众参观就可以了。博物馆、纪念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积极主动、不失时机的宣传,不断拓宽教育的新层面,与学校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利用节假日和重大事件纪念日,举行各种庆祝、纪念活动,充分实现博物馆、纪念馆的社会效益。
温古知今,止于至善,是人类得以理解生命价值的人文情怀,亦是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的精神契机,欲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先培育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每一个展览都有它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让观众了解、理解,以认识到展览的内涵,让文物“说话”,这就需要讲解员在展品与观众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通过与观众零距离的交流缩短博物馆和观众的距离感,让观众在参观的同时能充分认识、体会到博物馆、纪念馆一流的服务。一场成功的接待,不仅仅需要讲解员要学会收集观众对展览的反映以及他们的兴趣和希望,再经过整理、归类后反馈,以便研究、总结、运用更好地提高服务,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这也正迎合了当今社会“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三、不断创新,利用现代化手段实现教育活动的多元化
全球经济和技术环境的变化如此迅猛,以致使今日的许多从事管理工作的实践者和理论学者都断言,学习能力是能继续保持竞争有利地位的唯一真正的源泉。每一个博物馆都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历史缩影,能否让观众享受到这一精神大餐,能否让观众满意,能否让观众记住博物馆,博物馆除了保证好硬件设施的服务外,还要利用多种宣传载体,多角度、全方位地推介和宣传自己,不断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强在广大干部群众中的知晓率。
1.搞好信息资源数字化。博物馆的信息资源存在于藏品本身,利用数字技术将馆藏信息转换为数字信息,并以数字形式存储和交流。
2.建立网络平台,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又要实施维护。及时与大众沟通并反馈博物馆意见,使其成为博物馆、纪念馆对外宣传活动中的重要窗口。
3.当然,还要加强媒体宣传报道,积极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集中宣传介绍丰富的革命历史资源,报道教育基地活动的开展情况和效果,逐渐形成规模。
四、加强管理,实现其深远意义
毫无疑问,在一个基本社会里,所有能想到的组织形式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问题在于哪种形式最适用于已确定的任务和社会为达成这一任务所设定的活动范围。在我国颁布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加强博物馆管理以及讲解员队伍壮大。要求讲解员在讲解过程中也要有个性特色。当然,要想通过讲解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达到更高的思想境界,毋庸置疑,学习和了解自己国家历史和传统是必须的,根植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只有不断地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才能走的更远。综上所述,在经济与文化视野中审视文明,如何让观众热爱博物馆、纪念馆,热爱历史,实现其更加深远的影响是我们今后不断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吴向鹏.文化企业家精神与经济增长.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
【关键词】 人文关怀护理;老年患者 ; 护理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面临的一个公共问题,而我国是目前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据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最新统计结果显示口抽样调查最新统计结果显示[1],截止2009底,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7% , 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20%随着当今中国人口的老龄化,老年人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日益成为当今社会重视的问题。老年患者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老年病人大多患慢性病,尤其在发病初期症状往往不典型;患病率高,病史采集困难;多种疾病共存,当老年人患病后,由于生理和病理因素,不同程度地出现心理障碍。护理工作是临床医疗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护理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人文关怀护理的内涵是在护理工作中以人为本,尊重患者,关爱患者,人文关怀是护理的核心和任务。因此,对老年忠者施行人文关怀护理就显得尤其重要。
1临床资料
观察组选自我科老年住院患者,其中男151例,女149例,年龄65~92岁,平均年龄71.3岁。文化程度:文盲28例,小学及初中161例,高中以上111例,平均住院天数27.5 d。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人文关怀护理。抽取2007年1月-2010年11月底300例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调查病人及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两组在年龄、文化程度、性别无明显差异。
2 护理
2.1 护理人文关怀的概念和内涵: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生活条件的肯定 [2]。人文关怀的核心是“人”,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人类关怀、生命关怀。Leininger认为护理的本质是关怀,关怀是护理的中心思想,护理人文关怀是护士应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患者恢复、保持健康的一种过程 [3];Wat—son认为:护理人文关怀的实质是一种充满爱心的人际互动,其目的是帮助他人达到心理、精神、灵性及社会文化的健康。
2.2 对护士进行人文关怀的素质培训,全面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素质护士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继续教育,注重护士素质修养提高,通过集中培训、业务讲座、业务查房、外出听课等方式拓展护理人员的知识面,加强护理专科知识,提高护理人员技术水平,注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满足患者合理需求,提供全程优质服务。
2.3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是做好护理人文关怀的基础:护理人员应将护理关怀行为渗透到每一个护理行为中,构建和谐的护理关系。提高护士与患者的沟通水平,推行心理护理:老年人的心理状况,不仅影响若老人的生理及所处的社会环境,还与许多老年疾病有密切关系,如老年人的高血压、胃溃疡等病,均与老年人长期紧张焦虑情绪分不开。热情接待病人,消除病人的陌生心理,向病人详细介绍医院环境及规章制度,积极给予帮助,使病人尽快适应
医院的生活,消除其陌生感。尊重老年病人,老年病人突出的心理要求是受到尊敬,对老年病人的称呼要有尊敬之意,言行要有礼貌,举止要庄重,交谈要有耐心。对于老年病人的关心应做到精神支持和生活上的照顾,要尽可能的做到同情即设身处地的从老年病人的角度考虑他们的问题和困难。
2.4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 从人文关怀的要求,根据患者生理与心理特点布置病区环境,如使用防滑地板、走廊和清洁室设有扶手,墙上悬挂以自然景色为主壁画,画面温和宁静,使老人心情愉悦。被褥、窗帘以温馨的绿色为主,消除恐惧心理,营造一种充满人性化、人情味,关心患者、尊重患者,以患者利益和要求为中心的人文环境。
2.5体察尊重老年患者的需求 对病人来说就诊或住院,首先要得到医护人员的理解和尊重,因此护士应该耐心听取病人的诉说,从不同患者的言语、神情、体态中了解患者的需求、病苦,护士要善于要针对患者的基本需求而提供相应的护理服务,对病人提出的合理需求尽量满足。考虑老年病人的特点和习惯,例如把物品放在易取到的地方,饮食上尽量满足老人的口味,不要勉强老人进不喜欢的食物,安排好老人的休息和睡眠,同时病室设备和布局要考虑老年人运动的需要,如病室放有轮椅,走廊和清洁室设有扶手,地面干燥不打滑。在技术操作中,也要注重操作过程的人文关怀,对患者进行操作前解释,操作中和操作后嘱咐等。如病人在接受治疗之前,对于某些药物疗法往往持怀疑态度,对此,护士应给予适当解释,说明药物的作用,让病人放心地接受治疗,询问有无药物过敏史。
3效果
3.1 全面满足患者的需求,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率,人文关怀提高了护理质量,显著排除老年患者的心理障碍,提高患者满意,有助于提高老年的治疗和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感受到护士的诚心、爱心、真心,真正满足了患者的需求,使护患关心更为融洽,患者对护理工作更放心,实施后通过问卷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由原来的88.9%提高到98.7%。
3.2 人文关怀增进了护患之间的沟通,避免了不必要的纠纷。减少了护理纠纷投诉的发生 由于开展人文关怀护理,丰富护理内容,拓宽护理范围,使护理行为更加优良、更加规范,使患者和家属感受到了医护人员的爱护、关怀,促进了护患间的理解,每位被护理者做到了知病、知情、知费,对医院的医疗护理更放心,使护理纠纷和患者投诉消灭在萌芽状态。
参考文献
[1]姜琳,刘铮.中国老年人已超过1亿人[J] .新华每日电讯,2006一09—05(1).
关键词:常规护理;康复护理干预;脑梗死;老年患者;并发症
脑梗死临床又被称作缺血性卒中,其病因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机体脑组织局部出现血液供应障碍,从而导致脑组织出现缺血缺氧,组织坏死[1]。临床根据脑梗死发病机制不同将其划分为脑血栓、脑栓塞以及腔隙性脑梗死 等[2]。脑梗死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常并发语言障碍及躯体运动障碍等。护理干预对于老年脑梗死患者恢复至关重要,且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病率。我院近年来探讨常规护理联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老年脑梗死患者及其并发症的影响,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5月~2013年5月在我院脑病科住院治疗的老年脑梗死患者资料,共72例,按数字表格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6例,其中观察组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57~75岁,平均年龄(64.4±3.7)岁;按脑梗死类型划分:脑栓塞患者6例,脑血栓患者2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0例。对照组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56~77岁,平均年龄(64.2±3.5)岁;按脑梗死类型划分:脑栓塞患者6例,脑血栓患者22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8例。36例患者结合临床及相关影像学检查(CT、MRI)均明确诊断为脑梗死[3]。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类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继续给予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
1.2.1心理护理干预 老年脑梗死患者由于肢体活动不利不便,疾病恢复比较缓慢,导致生活质量下降,会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护理人员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应加强心理干预,给予患者足够的关怀,鼓励患者建立信心恢复健康。
1.2.2语言恢复训练干预 脑梗死患者的重要并发症就是语言功能的受损,护理人员加强与患者的语言交流,使患者了解语言交流对于恢复语言功能的的重要性,鼓励患者进行语言交谈。
1.2.3身体功能恢复干预 急性期过后今早进行身体功能恢复。护理人员告知患者进行恢复训练的重要性,鼓励患者进行自主活动,积极配合护理干预,进行锻炼。
1.2.4并发症护理干预 ①褥疮:老年脑梗死患者由于长期卧床,肢体活动不利,无法自主翻身,非常容易并发褥疮。护理人员定时协助患者进行翻身,保证患者受压部位正常血液循环。②肺部感染:老年脑梗死患者长期卧床在饮食时容易误吸引起肺部感染。护理人员定时协助患者变换,并指导患者进行排痰。
1.3评价标准 临床症状评价分为治愈、好转、无效,消失[4]:①治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消失,生活能够自理,肌力恢复Ⅴ级。②好转:患者临床症状体征部分消失,生活不能够完全自理,肌力恢复Ⅲ~Ⅳ级。③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或加重,生活完全不能够自理,肌力0~Ⅱ级。临床有效率=(治愈患者例数+好转患者例数)/患者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所得结果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值P
2结果
2.1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痊愈11例,病情好转21例,治疗无效4例;对照组患者痊愈8例,病情好转16例,治疗无效12例。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88.89%,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66.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2例,上消化道出血0例;肺部感染4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观察组并发症发病率5.56%,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13.8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在我国,老年人群的脑梗死发病率较高,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老龄化的加快,其发病率逐年升高,而且大部分患者会并发不同程度的后遗症,致残率较高,甚至引起死亡[5]。
脑梗死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恢复期以后的护理干预至关重要,常规的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对老年患者提供必要的医疗监护以及生活照顾,而个体化、针对性的康复恢复训练以及心理护理干预难以引起重视,错过了大脑功能改善以及机体功能恢复的最佳时机[6]。常规护理联合康复护理干预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护理人员应充分了解患者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护理干预方案要求护理人员对患者尽早进行康复训练,针对性加强肢体运动及语言功能恢复训练,可明显降低脑梗死后遗症的发病率。如果恢复时间延误,临床效果越差。在脑梗死过程中,心理状态的好坏对患者病情的预后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护理人员加强与患者的交流,了解患者需求,鼓励患者积极积极面对疾病,树立康复的信心。
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痊愈11例,病情好转21例,治疗无效4例;对照组患者痊愈8例,病情好转16例,治疗无效12例。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88.89%,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66.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常规护理联合康复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老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疾病预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金兰.急性脑梗死后抑郁的相关因素分析[J].山东医药,2010,50(13):24-26.
[2]郑英华,冯鹏雄,郑纯.脑卒中失语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9,3(31):538-539.
[3]张平,魏云.脑梗死患者焦虑、抑郁的调查分析及干预[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4):44-45.
[4]曹婷婷,王小花.脑梗死患者的早期针对性康复护理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6):33-34.
[关键词] 肺结核;护理干预;抑郁;焦虑;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1(c)-0128-03
Effect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improvement of depression, anxiety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tuberculosis
CHEN Chao1 LI Hong1 XIA Chenxi1 CHEN Jiaojun1 CHEN Hongbing2
1.Depar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Wenling, Zhejiang Province, Wenling 317500, China; 2.Tuberculosis Center, the 309 Hospital of PLA, Beijing 10009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improvement of depression, anxiety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tuberculosis. Methods Totally 380 case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tuberculosis in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Wenling from March 2009 to December 2012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ith 190 cases in each group.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the conventional care, and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the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SAS, SDS, ADL and GQOL-74 score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the satisfaction was evaluated. Results SAS scores of (27.5±5.1) and SDS scores of (25.4±2.8) in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nursing intervention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SAS scores of (66.3±10.6) and SDS scores of (53.1±6.4) before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SAS scores of (27.5±5.1) and SDS scores of (25.4±2.8)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SAS scores of (53.2±11.2) and SDS scores of (50.2±4.3) in control group after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ADL and GQOL-74 scores in contro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differenc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Satisfaction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6.8%,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77.9%,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for elderly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tuberculosis with anxiety and depression can alleviate their psychological pressure, so it has certain clinical application on improvement of life, 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Tuberculosis; Nursing intervention; Depression; Anxiety; Quality of life
肺结核属于肺部常见的一种传染病,可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种。老年肺结核以继发性肺结核为主,由于自身机体免疫力下降及合并有多种疾病,病情不稳定易反复,造成老年患者的心理压力大,易产生焦虑、恐惧、抑郁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临床疗效[1-4]。浙江省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于2009年3月~2012年12月对收治的380例老年肺结核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研究,以减少抑郁焦虑的情绪的影响,提高老年肺结核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老年肺结核患者共380例,经X线胸片、CT或细菌学等检查诊断得到确诊。其中男213例,女167例;年龄60~83岁,平均(68±3)岁;并发症:肺部感染185例,肺心病7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48例,肺癌37例,糖尿病35例;焦虑295例(77.6%),抑郁192例(50.5%)。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9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心理特征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实施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入院宣教及日常生活护理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以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具体措施如下:
1.2.1 心理干预 老年肺结核患者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由于自身机体抵抗力下降,加之并发症的发生,会导致患者的心理压力过大,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在与患者交流时,要在心里时刻关心患者,积极与患者沟通,解除老年人的孤独感和寂寞感,动员老人亲戚和病友多与之交谈,同时耐心倾听患者的苦恼,充分了解患者心理活动。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为治疗的安全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1.2.2 用药干预 护理人员应掌握药物的药理作用,细心、及时、准确用药,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咳嗽、咳痰、咯血情况等症状变化。同时由于老年患者的依从性较差,应时常给予提醒和指导。
1.2.3 饮食干预 患者饮食规律,定时、定量,多吃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蛋类及豆制品等,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禁止吸烟和饮酒,以免增加对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刺激,加重患者咳嗽、咯血等症状。
1.2.4 其他干预 根据每个患者不同的作息时间和自身条件,指导患者进行适量的锻炼,并帮助制定活动计划,运动量应由小到大增加,已达到增加肺活量的目的。
1.3 测定指标
1.3.1 焦虑抑郁的评定 采用信度、效度较好的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标准:SDS和SAS均有20项,每项分为1~4级,最高分80分。抑郁(焦虑)指数=患者总评分/80,0.50~0.60为轻度抑郁(焦虑);>0.60~0.70为中度抑郁(焦虑);>0.70者为重度抑郁(焦虑)。
1.3.2 生活质量的评定 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和生活质量综合评估问卷(GQOL-74)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其中GQOL-74评估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和物质功能四项,生活质量总体评分总分100分,很差≤20分、差>20~40分、一般>40~60分、好>60~80分、优>80分,评分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7.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焦虑和抑郁的结果比较
根据本组研究结果,观察组治疗后SAS和SD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对照组治疗前后SAS和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对照组治疗后SAS和SDS评分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SAS和SDS评分变化(分,x±s)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 < 0.05;与观察组干预后比较,*P < 0.05;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的比较
根据本组研究结果,观察组老年肺结核患者的ADL评分以及GQOL-74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表明经过护理干预后老年肺结核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见表2。
2.3 两组老年肺结核患者满意度的比较
共发放380份调查评分表,收回有效评分表380份。由表4可知,观察组患者非常满意人数为148例,满意例数36例,不满意6例,满意度为96.8%,对照组患者非常满意人数为68例,满意例数为80例,不满意为42例,满意度为7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表3 两组老年肺结核患者的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老年肺结核患者有病程长、病变范围广、反复发作且合并症多等特点,常易产生各种不同的心理反应[5-7]。当老年肺结核患者出现抑郁或焦虑等不良情绪后,抑郁或焦虑的情绪加重了病情的发展,导致治疗的费用有所提高,增加了个人和社会的负担,同时给患者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对于疾病的治疗是非常不利的,是老年肺结核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8-10]。因此在护理工作中,进行及时的综合护理干预对于患者及早改善不良情绪,为提高肺结核患者的治疗效果,缩短治疗的疗程,可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
传统的常规护理模式,给患者带来了一定的护理效果,但是由于护理人员的工作比较繁忙,往往只是进行了常规性的入院宣教及日常生活护理,而缺乏系统的、全面的、有针对性的护理,患者往往只是遵行,有时候可能会产生不理解,导致厌烦的情绪。而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对患者的病情有整体把握的情况下,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护理干预,可以让患者体会到护理人员的关心和温暖,也很乐意配合,使得护患关系更加密切,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生活质量是从患者的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和物质功能四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价患者的健康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可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并及时告知患者及家属一些疾病的基本常识,同时加强预防措施,减少患者的痛苦。
本研究结果表明:患者经过相关的综合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治疗后SAS和SD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治疗后观察组SAS和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对老年肺结核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能缓解其心理压力,提高患者自我认识,值得临床重视。同时,通过对老年肺结核患者实施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患者的ADL评分、GQOL-74评分及满意度均有显著提高,说明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
综上所述,对老年肺结核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能缓解其心理压力,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Hussein MT,Yousef LM,Abuseder MA,et al. Pattern of pulmonary tuberculosis in elderly patients in Sohag Governorate:hospital based study[J]. Egyptian Journal of Chest Diseases and Tuberculosis,2013,62(2):269-274.
[2] 成诗明,庄玉辉.结核病若干问题研究进展[J].中国防痨杂志,2011,33(9):611-615.
[3] 卢仲武,陆仕昌,范兰珍,等.临床护理路径在初治结核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3, 10(1):137-141.
[4] Pezoa RE,Alvarez AM,Lopez AL,et al. 1395-Quality of life and TNF-α levels in mexican patients with tuberculosis and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J]. European Psychiatry,2013,28(1):1.
[5] 高征,高军秀.浅谈肺结核的预防与治疗[J].中国医学工程,2012,20(1):181.
[6] Dujaili JA, Blebil AQ, Awaisu A, et al. PIN89-development of a multi-dimensional health related quality of life measure specific for pulmonary tuberculosis patients in Iraq [J]. Value in Health,2013,16(3):95-96.
[7] Liao CM, Lin YJ, Cheng YH. Modeling the impact of control measures on tuberculosis infection in senior care facilities [J].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2013,59:66-75.
[8] 王丽梅,马影玭.引起肺结核患者抑郁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措施[J].中国医药导报,2011,8(10):114-115.
[9] 裴异,黄征宇.中西医长程方案辨证治疗耐多药肺结核39例[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1):119-122.
【关键词】护理干预;急性胃穿孔;手术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225-01
急性穿孔是胃溃疡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急性穿孔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快、发现病变需要紧急处理,若治疗不当可危及生命[1]。而老年急性胃穿孔的患者病情极为严重,应做好相关的护理措施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笔者现将探讨护理干预对老年急性胃穿孔患者手术效果和预后的影响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科收治的来年急性胃穿孔的患者102例进行分析,其中男性患者67例,女性患者35例,年龄在60-88岁,平均年龄为72.17±5.39岁。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1.2.1一般护理术后取平卧位,血压平稳后取半卧位,在患者卧床期间协助患者进行翻身,鼓励患者多自行床上活动,活动量因人而异,对于老年患者活动量相对减少。在患者禁食水期间应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应根据医嘱使用抗生素,或者给予肠外营养支持,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若发现患者贫血或者营养不良应给予补充血浆或者白蛋白,以利于吻合口的愈合[2]。待病人拔出胃管时可以给患者进少量流食,并密切观察进食后患者有无腹胀、腹痛的症状,进食应循序渐进,少量多餐,逐渐增加进食量逐渐减少进食次数。
1.2.2引流管的护理①胃管:术后患者均进行胃肠减压,要确保有效的胃肠减压状态,可以减轻胃肠道的张力以及肠道粘膜的水肿,促进切口早日愈合。密切观察并胃肠减压的颜色、性质及量。②腹腔引流管:要将腹腔引流管妥善固定,避免翻身时牵拉、打折及受压并保持引流管通畅,按时挤压引流管防止发生堵塞。注意术后24h内观察有无内出血的征兆。每日更换引流袋时注意无菌操作,夹闭引流管防止逆行感染发生。
1.2.3饮食指导讲解胃穿孔的诱因,说明病人暴饮暴食、进刺激性食物、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等都是引起胃穿孔的诱因。告知胃癌急性穿孔术后的患者术后一年内由于胃容量受到限制,饮食受到控制,必须做到定时、定量、少量多餐,营养丰富,逐步过度到正常的饮食,少吃腌制熏制的食物,避免进食过凉、过硬、过辣、过烫及油腻煎炸的食物。日常生活中药避免不良刺激因素,保持心情舒畅,合理饮食,禁止吸烟饮酒。
1.2.4并发症的指导教育①早期倾倒综合征:发生此项并发症的表现为患者在进餐30分钟内,病人会出现心悸、心动过速、出汗、面色苍白、无力等表现,会伴有恶心、呕吐、和腹部绞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多数病人经调整饮食后,症状能减轻或消失。②晚期倾倒综合征:又称低血糖综合征[3]。病人表现为进餐后2-4小时会出现头晕、心慌、无力并伴有出冷汗,甚至会出现脉弱细数甚至晕厥,严重也可导致虚脱。预防与处理方法:通过饮食调整,食物中加入果胶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的各项措施,晚期倾倒综合征的症状即可缓解。③反流性胃炎:胃溃疡术后的患者发生反流性胃炎的时间多为数月至数年。主要是碱性十二指肠液和胆汁反流入胃内,破坏了胃黏膜的屏障保护作用所导致的[4]。患者出现此项并发症主要表现为上腹部或者胸骨后灼烧痛进餐后加重使用抑酸剂无效,出现呕吐胆汁样液体,呕吐后疼痛不缓解,体重减轻或者贫血。一般治疗选用胃黏膜保护剂、胃动力药以及胆汁酸结合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无效症状较重者选择手术治疗。
1.3效果判定术后并发症的统计比例比较以及术后测量患者血清白蛋白值监测术后恢复情况。
1.4数据处理经数据统计进行数据分析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l3.0进行统计。
2结果
两组患者的治疗后的生化检验结果比较详见表1。其中观察组患者在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及氮平衡的恢复情况均由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3讨论
护理干预措施在老年急性胃穿孔手术效果以及转归中有重要的意义。由于胃穿孔受到各种应激、心理以及创伤都会导致老年患者疾病的复发化,对于急性胃穿孔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后可以有效的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愈合时间,病情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达到提高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1]唐冬良.胃溃疡患者的术后分析和健康指导[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1,21(3):62-63.
[2]孙勤勤.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的护理与健康教育[J].现代护理杂志,2009,36(5):483.
关键词:老年;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护理干预;影响
【中图分类号】R57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378-01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住院急诊阑尾切除术后94位老年患者,其中47位为治疗组,47位为对照组,并且,这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方式?手术时间?麻醉方式等没有任何差异,不用考虑相关的因素,便于比较?
1.2诊断标准
多数对于急性阑尾炎的诊断都是以转移性右下腹痛或右下腹痛?阑尾部位压痛和白细胞升高三者为决定性依据?临床表现不典型的患者则使用其他方法进行治疗,不参与选取的病例?
1.3选取标准
(1)年龄设置为超过60岁的患者?(2)一定是刚刚进行完切除阑尾手术的?(3)这些患者确定无明显的手术禁忌?(4)这些患者是自愿参加临床观察的?(5)这些患者是没有其他重大疾病的患者?
2.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禁食法的常规治疗?
治疗法: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耳穴贴压干预,由专科护士进行操作,于患者手术完毕后,返回病房后采用双侧耳穴贴压,主穴选择胃?小肠?大肠,先用探棒在耳部相应穴位上按压,再用拇指指腹揉压,每穴按压2分钟,以患者有胀?酸麻感或微感刺痛及热感为度,每次5至10分钟两侧耳穴可交替贴压,每两分钟按一次,至排气后停止?
3.观察
3.1观察指标
手术之后每2小时用听诊器听诊肠鸣音的恢复情况,询问患者是否完成了排气,观察并记录术后首次肠鸣音的恢复时间和首次排气和排便的时间?在术前和术后的第一天,和术后的第三天的清晨7点进行空腹穿刺抽取静脉血2毫升,放入抗凝管中,摇匀,送往医院检验科,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3.2观察的两组比较
对于治疗者和对比者的比较情况而言,治疗组患者术后肠鸣音的恢复时间?首次排气和排便的时间与对照组相比缩短了至少10小时,并且,对照组与治疗组在术前和术后的第一天血清C的反应蛋白浓度并没有太多的差异,但是,在术后的第三天血清C的反应蛋白浓度下降速度加快了20%左右?
4.讨论
胃肠道的功能障碍是腹部外科手术后常见的症状,术后尽早的促进排气可以提前让患者进食,提前进食就能提前让患者增强营养,提前的恢复体力,尽早的康复?但是,目前西医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依然缺乏有效的方法,并且还具有一定的禁忌,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因此,笔者认为中医是目前为止解决老年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术后肠功能恢复的最好方法?
但是,服用药剂不仅溶解吸收的缓慢,而且会加重腹胀,增加胃肠道瘀积的程度,不利于患者的恢复,也不是个解决此类问题的好方法?然而,中医学认为,任何手术,不论大或小都会损伤人体的元气,容易导致气虚并且会导致气血不畅,严重的可造成瘀血内停,血脉瘀阻,气血两虚,甚至,导致胃肠术后动力发生障碍,最后,会发生腹胀腹痛等一系列胃肠道的症状?
因此,经络对于中医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其内属于脏腑,其外络于肢节,沟通内外,联系上下,将内部的脏器和外部的各组织器官连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让人体内外的功能保持相对的协调和平衡?对于此,耳廓部分又十分重要,由于,耳廓的神经分布非常丰富,是耳穴与内脏和肢体联系的重要途径,刺激耳廓部分的各个穴位能够起到调整经脉,传导感应,调整气血的虚实的作用,能够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到最快的调整?因此,笔者认为,在常规西医的治疗基础上再配合耳穴贴压,一定可以进一步的提高疗效,对于老年人来讲,越早的恢复,对自己的健康就越有帮助?对于此,笔者在此推荐耳穴贴压法,并且,讲一下其道理?因为,其具有疏通经脉?清热解毒?调整脾胃的功效,所选的大肠穴主要治疗腹泻?便秘和咳嗽,如此按摩有利于促进肠道的蠕动作用?而小肠穴主要治疗消化不良?腹胀?腹痛等状况?并且,胃穴具有和胃降逆?止呕的作用,主要治疗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的症状?因此,在常规西医的治疗基础上再配合耳穴贴压,是一定可以进一步的提高疗效?
血清C反应蛋白是一种经典的对炎症反应最灵敏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当组织损伤或急性感染时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会升高,并且,随着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复原以及炎症的好转时,血清C反应蛋白将会逐渐恢复正常?由于血清C反应蛋白反应的速度快?变化的幅度大,能够实现关联疾病的活动度,而且受年龄?免疫状况?药物等的影响较小,因此血清C反应蛋白通常被用作人体炎症反应的敏感指标之一?当采用耳穴贴压法时,急性阑尾炎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与健康体检者和非阑尾炎患者的相比其有明显的升高,而化脓性?坏疽性?穿孔性等严重性高的阑尾炎与单纯性的阑尾炎相比检测到血清C反应蛋白是存在明显升高的,并且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与阑尾炎的严重程度成正比?因此,本次试用的耳穴贴压法,能够明显降低血清C反应蛋白的活性,并且,据临床观察的结果显示,其对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下降更为明显?
在此,笔者认为对于老年急性化脓性阑尾炎需要进行术前护理?由于老年人的年纪原因导致除了疾病带来的疼痛和对医院环境的陌生感,在治疗的过程中,老人们就会产生没有安全感,进而,出现恐惧及焦虑等不良的情绪?此时的护理人员应该采用亲切?和蔼的态度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鼓励患者配合治疗,尽早康复?这样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出现的不良情绪,能让他们积极的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
5.结语
综上所述,在老年阑尾炎手术期使用贴压耳廓部分与胃肠功能相关的穴位,可以对肠道产生有利的刺激,并通过神经的传导与反射作用,增强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从而有利于胃肠道内气体顺利排出,从而有效的缩短患者进食的时间,有效地促进患者在手术后胃肠功能的尽快恢复,有效的实现了患者提前进行营养的补充,也有效的预防手术后产生腹胀的情况发生?
参考文献
[1] 张希儒,张广文,杨栋文等,血清高迁移率蛋白B1检测在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2,21,(08):992-995
【关键词】 宫腔镜; 子宫黏膜下肌瘤; 电切术; 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473.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9-0107-03
doi:10.14033/ki.cfmr.2016.19.057
子宫黏膜下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可见于各种年龄段女性[1],发病率约为10%。子宫黏膜下肌瘤进展缓慢,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往往影响患者正常工作及生活,常需要手术治疗。因宫腔镜技术微创、操作简单、安全可靠,且能保留子宫,减少患者在术中的出血,在宫腔镜下行子宫黏膜下肌瘤的电切术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法[2-3]。但宫腔镜技术是一项新兴技术,在对患者的护理要求上也有别于传统的手术。为进一步探讨良好而有效的护理方法,笔者所在科室对2013年3月-2015年10月收治的38例在宫腔镜下行子宫黏膜下肌瘤的电切术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科室2013年3月-2015年10月收治的76例在宫腔镜下行子宫黏膜下肌瘤电切术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经临床及病理确诊为子宫黏膜下肌瘤,且所有患者均在术前行B超检查以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及数量,随机将76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年龄31~52岁,平均(42.3±6.1)岁;肌瘤直径1~5 cm,平均2.8 cm;数目2~7个,平均3.8个;手术时间25~60 min,平均32.4 min。对照组:年龄32~51岁,平均(43.5±5.2)岁;肌瘤直径1.5~5.6 cm,平均3.0 cm;数目1~6个,平均3.2个;手术时间27~65 min,平均32.6 min。两组患者年龄、肌瘤直径、肌瘤数目、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统一行宫腔镜下子宫黏膜下肌瘤电切术。患者术前放置宫颈海藻扩张棒,术中取截石位,经静脉途径给予全身麻醉,铺巾、消毒,扩张宫颈后放置宫腔镜,使子宫内部情况清楚的呈现在显示屏上,在主刀医师及助理和护士的配合下行肌瘤电切术。术中用B超监测,操作需谨慎,并尽最大可能的切除肌瘤组织。及时进行止血,注意保护宫壁。
1.2.2 护理措施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临床护理,而观察组患者行综合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2.2.1 术前访视 (1)心理护理:因宫腔镜是一项新技术,目前尚未被更多患者了解、接受,患者在术前会产生一定的紧张、焦虑甚至恐惧的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后就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情绪,结合患者的心理状态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向患者详细讲解手术的必要性、优势及安全性。同时还要给患者多讲一些接受此类手术后顺利康复出院的病例,以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和心理负担,并鼓励患者树立对宫腔镜手术的信心。(2)肠道及阴道准备:术前2 d用碘伏擦洗阴道,并用呋喃西林上药,在术前一晚8点用肥皂水灌肠,次日清晨6点再用生理盐水灌肠。
1.2.2.2 术中护理 (1)术前护士要认真核对患者的信息,并给予心电监护、监测血气情况等;尽快协助麻醉师建立静脉通路,取咪唑达仑针2 mg,芬太尼针0.05 mg,力蒙欣针20 mg/h,缓慢静脉推注。(2)术中护理配合:协助患者取截石位,并常规消毒外阴,连接好手术中需要实用的各个仪器设备,使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在术中要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血压下降、多汗及烦躁不安等情况,一旦有异常,立即告知主刀医师。由于患者术中子宫内膜损伤面积大,同时手术时开放了血管,大量的灌流液可经静脉吸收入血循环,进而产生低钠血症,因此术中膨宫液用量要限制在1500 ml,护士应随时向医生报告灌流量[4]。
1.2.2.3 术后护理 (1)术后病房护士要协助患者取平卧位,当发现患者有恶心、呕吐等情况,要使其头偏向一侧,以避免呕吐后误吸造成窒息。同时还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做好心电监护,并详细记录,必要时予低流量吸氧。(2)密切观察患者的阴道出血量。若患者的出血量大于平素经血量,要保留会阴垫,以便获得准确的出血量。同时要告知患者术后一周内阴道有少量出血是正常的,避免患者见到出血后产生不必要的恐慌。(3)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腹痛、腹胀及腰酸等情况,因此护士应提前告知患者发生的原因。一般情况下,是在手术过程中植物神经受到牵拉后产生上述症状,也可能是子宫痉挛产生,一般休息3~4 h后会缓解,若症状较严重,则可以遵医嘱,服用止疼药[5]。(4)预防感染。护理人员要保证患者外阴处于清洁的状态,每天使用碘伏棉球擦拭2次,同时还要密切观察体温变化,术后要进行至少2 d的抗感染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肌瘤复发率及患者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肌瘤复发率及患者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子宫黏膜下肌瘤手术方法主要有开腹手术和宫腔镜下子宫黏膜下肌瘤电切术两种。开腹手术因创伤大,术后患者康复缓慢,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育,逐渐被临床上弃用。而宫腔镜下子宫黏膜下肌瘤电切术是一种全新的微创手术,创伤小、康复快且可以保留子宫,逐渐被临床接受和应用,目前已经成为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最常用的手术方法[6]。但是,患者对这种新的手术方式还没有广泛的理解和深刻的认识,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对患者做好全方位的护理工作,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病情的早日恢复。
本研究中结果显示,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梁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治疗现状[J].吉林医学,2012,33(7):1464-1466.
[2]孜娜提古力・尼牙孜.宫腔镜下治疗黏膜下子宫黏膜下肌瘤的治疗效果观察[J].医药前沿,2014,8(5):8-9.
[3]鄢碧玉,毛胜艳,程蓉,等.不同术式对子宫黏膜下肌瘤的治疗及预后比较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3(28):5486-5488.
[4]李卉欣.经阴道手术与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疗效对比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28):16-17.
[5]鲁淑梅.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电切术患者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6):39-40.
【关键词】 护理干预;高血压病;自我管理
导致高血压的原因除与遗传有关外,更多是不良生活方式造成的,具有不良生活方式越多的人,其高血压的病情越严重〔1〕。本文自2008年4月对我院10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生活方式、心理指导等方面的护理干预,取得满意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5月至 2009年5月在本院确诊为高血压老年患者102例。其中男60例,女42例,男女性别比为1.43∶1。年龄60~89岁,平均(71.52±11.76)岁。职业以脑力劳动者居多,约占2/3;体重47~88 kg,平均(65.46±15.52)kg。体重指数(BMI):16~21 kg/ m2 7例(消瘦),20~22 kg/m2 21例(正常),22~25 kg/ m2 32例(偏肥),>25 kg/m2 42例(肥胖)。病程1~13年,平均(7.87±4.14)年。文化程度:大专以上35例,中专26例,高中26例,初中以下15例。所有病例均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2〕,在尽量排除各种干扰因素的情况下,收缩压≥140 mmHg或舒张压≥90 mmHg (非同日3次测量),均排除有严重并发症和药物引起的高血压,均无精神疾病及恶性肿瘤,无智力及语言障碍,知情并愿意合作。
1.2 方法
1.2.1 评估患者的基本情况 建立健康档案,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单位、联系电话、文化程度、饮食习惯、生活方式、BMI、疾病认知情况、服药依从性及血压水平等。同时定期发放调查表,进行系列的调查、分析、研究。设计自我管理疾病能力调查表。内容包括:高血压相关知识的掌握、服药治疗的依从性、心理及生活行为方式4个方面的问题,采用三级评分法,根据患者的回答内容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依次计1~3分,每项问题的总分为10分。分值越低,说明患者自我管理疾病能力越低〔3〕。
1.2.2 认知干预 向患者讲解高血压的病因、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主要治疗方法、并发症的预防等相关知识,并针对患者的认识误区进行重点指导。同时通过对患者能力的评估进行不同程度及形式的健康指导,包括定期举办高血压相关知识的健康讲座、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宣传资料、课后咨询等方法,使患者和家属了解高血压的诊疗知识及预防措施、服药的重要性以及高血压与运动、情绪、饮食、不良嗜好的关系及其危害性。对年龄偏大或其他特殊情况者,采取一对一指导方法以及家属代学方式,普及自我防治知识。每月电话随访或家访1~2次,并指导患者监测血压,监督患者护理干预的执行情况。
1.2.3 饮食干预 通过对患者饮食习惯的评估,找出其危险因素。首先戒烟、限酒。讲解合理膳食、营养均衡、高盐饮食是我国人群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因素,凡是高血压患者原则上饮食宜清淡,严格控制盐摄入量
1.2.4 运动干预 劳逸结合、动静结合是健康长寿的保证。体力活动是独立的降压因素,同时体力活动还有巩固药物降压效果的作用。患者根据自身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如散步、快走、慢跑、打太极拳、舞太极剑等大肌群活动的有氧运动,每周锻炼3~6次,每次40~60 min。可根据各人年龄、BMI、血压、运动习惯及运动耐受性制定运动量表。可参照运动时适宜心率=170-年龄,有不适即停下休息,并以此作为最大的活动限度。量力而行,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当运动,以不感到心跳气喘和疲劳为原则,避免剧烈运动。运动坚持有序、有恒、有度,生活要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4〕。
1.2.5 心理护理 高血压患者一般心理紧张,即使是通过治疗病情得以控制,也常常心有余悸。因此,在为高血压患者治疗时,自始至终不能放松心理治疗,让患者学会正确宣泄不良情绪,减轻精神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情和心理平衡,使患者明确高血压的危害性及治疗控制效果,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不同的个体运用理解、安慰、帮助、鼓励、支持等措施进行心理疏导,引导其以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对待疾病,协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氛围,给患者提供心理支持,消除紧张情绪,避免不良的刺激。
1.2.6 用药干预 高血压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指导患者要坚持规律地严格按照医嘱服用降压药物。降压药物的应用是治疗高血压的基础,患者根据身体状况和疗效情况,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降压作用好、副作用小的降压药物。不可随意突然停药或增减剂量。
1.2.7 误区护理干预
1.2.7.1 对非药物疗法重视不够 非药物疗法如调整生活方式、运动锻炼、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酒等,对高血压防治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服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在理想或目标水平。但现实中许多患者过多依赖于药物,如边吸烟嗜酒边降压者,饮食无节制、作息规律紊乱,既影响降压药疗效又使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存在。所以,高血压患者必须重视非药物疗法,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和习惯,并增强运动锻炼,规律作息。
1.2.7.2 新药、贵药就是疗效好的药 目前新型降压药发展很快,品种很多,如何选用是有严格要求和标准的。其关键在于遵医嘱办事,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不要道听途说,盲目追求新药、贵药,以为新药、贵药就一定是疗效最好的药。
1.2.7.3 以保健产品代替治疗药物 “不用药亦可降压”,这是近年来不少保健品广告中常用的一句话,但保健药品和器具并不能代替治疗药物。目前市面上流行的很多保健药品和器具的疗效并不可靠,甚至是无效的。因此,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降压药治疗是最有效、有益的选择,不用药才是误区。
1.3 效果评价 分别于干预后3、6、12个月,记录患者体重、血压变化,评估患者疾病知识掌握及药物依从情况,不合理的饮食和不良的生活方式改善情况及心理水平。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EPI info 6.0软件包进行录入统计和分析,计数资料进行χ 2检验。
2 结果
2.1 护理干预前后患者血压水平比较 见表1。
2.2 护理干预前后患者不良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和BMI的改善情况 见表2。
2.3 护理干预前后患者自我管理疾病的能力 见表3。
表1 护理干预前后患者血压水平比较(略)
与干预前比较:1)P<0.05,2)P<0.01。下表同
表2 护理干预前后患者不良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和BMI的改善情况(略)
表3 护理干预前后患者自我管理疾病的能力分析(略)
3 讨论
运用现代护理模式,在配合药物治疗的同时,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积极的护理干预是改善老年高血压预后的另一种有效手段〔5〕。高血压是一种典型的生活方式疾病,而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控制体重、减少食盐摄入、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和心理平衡,可使高血压发病率下降55%,冠心病、脑卒中发生率减少75%〔6〕。
3.1 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提高高血压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保健能力 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常需终身治疗。普及高血压防治知识,提高患者对疾病防治知识的掌握率,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预防教育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显示干预前患者对高血压危险因素认识不足,不良生活方式比率高。干预后患者重视合理饮食,掌握低盐、低脂、低糖、低胆固醇、高纤维、禁食腌制品膳食的“四低一高一禁”的控制饮食方法。多食水果、新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肥胖者减少热量的摄入,增加有氧运动,积极戒烟、限酒。现代医学证实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过大会导致血压升高,笔者在临床干预措施中积极开展心理干预,耐心了解病人的心理问题及原因,并传授讲解当遇到紧张事件或不如意的处境时,进行自我调节、避免过度的情绪波动的方法和措施。实施干预后,患者饮食结构及不良生活方式得到明显改善,绝大部分患者能够有效控制情绪并保持乐观、愉悦的心态。本研究干预前仅29.4%的病人对高血压诊治知识有部分了解,较多患者对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高血压的预防及发展的重要性缺乏认知。通过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12个月后,有96.0%的患者熟悉了解高血压的病因、临床表现、危害、预防和治疗等相关知识,患者及家属学会自我监测血压及注意事项,树立了良好的健康理念,大大提高了自我保健意识和保健能力。随着干预的逐步深入,本组病人对疾病知识掌握逐步全面,能积极配合治疗,改正不良生活习惯,提高遵医行为,使血压水平逐渐得到有效控制。
3.2 护理干预可有效控制血压水平 高血压的治疗,应采取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相结合的原则。患者除了遵循医嘱合理服药外,合理饮食、控制体重、有规律的体育锻炼、限酒戒烟、舒缓压力、保持心理平衡等非药物治疗措施同样非常重要。通过进行系统性科学健康教育,一方面帮助他们正确掌握高血压诊治和保健知识,了解不良生活方式对血压的影响;另一方面,帮助他们正确认识高血压的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药物治疗者,有针对性的讲解用药知识及坚持用药的重要性。通过护理干预,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知识的掌握率,使他们自觉形成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以达到降低血压的目标〔4〕。本研究显示,干预后患者血压控制明显。
3.3 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自我管理疾病的能力 通过对患者进行认知、心理、行为等护理干预,调动患者治疗疾病的积极性,提高患者对服药治疗的依从性。同时纠正患者诸多不良生活方式,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保健能力,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疾病能力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玉梅.生活方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J〕.徐州医学院学报,2002;22(2):1.
2 叶任高,陆海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53.
3 朱金兰.护理干预对中青年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疾病能力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09;49(5):989.
4 符可文,陈赤霞,赵亚丽,等.护理干预对健康体检人群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 14):17767.
关键词:社区护理干预;老年慢性病;生活质量;遵医行为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028-01
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社区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生活质量以及遵医行为的影响,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我社区接收的老年慢性病患者共88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中观察组患者通过采取社区护理干预,获得良好的应用效果,详细内容如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我社区接收的老年慢性病患者共88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分别有患者44例?对照组44例患者,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2例,患者年龄62~82岁,平均年龄(68.1±2.9)岁;观察组44例患者,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24例,患者年龄65~84岁,平均年龄(69.5±2.4)岁?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和年龄等基本资料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
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全部给予常规治疗?健康教育以及相同护理干预,患者病情平稳后出院?观察组44例患者通过医院和患者所在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协助5个月的护理干预,具体干预内容有:社区护理人员采用上门指导?面对面沟通以及派发健康宣传与教育手册等措施对患者和家属实施健康教育,在社区广场以及老年活动中心定期开设关于慢性疾病的知识讲座;社区护理人员积极主动地和老年慢性病患者予以交流,创建彼此信任的朋友或是伙伴关系,引导患者改善厌倦以及低落等不良心理,让患者树立治愈疾病的信心,增加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以及配合度?
1.3 评价指标
两组患者出院5个月后,使用国际统一的PULSES量表【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分别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观察?其观察内容有身体情况[P]?日常生活自理能力[U]?行动受阻现象[L]?智能和情绪状态[SF]?排泄功能[E]以及感官和语言交流能力[SC]六个维度?对这六项予以评估,每项内容依据严重程度分别计分1~4分,分数越低表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医院指派专业人士评估两组患者的得分结果?两组患者的遵医行为使用医院自制的问卷调查表予以评估,调查内容有运动量?服药情况?饮食控制?病情自理?不良生活习惯?定时复查以及并发症的预防共七项,对这七项予以评估,每项内容依据依从情况划分为三个标准:完全依从?部分依从以及不依从,对两组患者的遵医行为完全依从率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两组患者各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借助统计学软件包SPSS19.0完成,计数资料借助率(%)表示,计量资料借助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的检验借助t或是x2完成;若对比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是(6.59±0.19)分,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是(12.11±0.21)分,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具有显著差异(t=129.29,P=0.000),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的遵医行为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完全依从率是79.55%,对照组患者的完全依从率为54.54%,对比两组患者的遵医行为完全依从率具有明显差异(x2=6.223,P=0.013),具体分析如下表1?
3 讨论
我国近些年来人口老龄化现象越发严重?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增加,系统退行性十分显著,因此使得慢性疾病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增加【2】?老年慢性疾病具有病程长以及发病率高等特点,所以社区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疾病患者来说具有重要作用?
社区护理干预拥有许多优点,可以明显减少医疗费用以及服务费用,缓解老年患者的经济压力,慢性病具有较长病程且病情较为反复,若病情相对平稳时,社区护理干预和住院治疗对比,可以显著舒缓患者经济压力以及社会医疗资源【3】?社区护理主要的模式是上门护理,不仅可以实施护理干预措施还能进行健康宣教,可以较好地影响患者的遵医行为,有利于患者疾病的康复?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是(6.59±0.19)分,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是(12.11±0.21)分,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具有显著差异(t=129.29,P=0.000);观察组患者的完全依从率是79.55%,对照组患者的完全依从率为54.54%,对比两组患者的遵医行为完全依从率具有明显差异(x2=6.223,P=0.013)?结果充分证明社区护理干预可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遵医行为?
综上所述,老年慢性病患者实施社区护理干预,可以明显增加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遵医行为的依从性,具有较为理想的应用价值,值得大力推广以及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海燕.社区护理干预在老年慢性病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3):74-75.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