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物流员培训范文

物流员培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物流员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物流员培训

第1篇:物流员培训范文

——物流新员工培训心得

"选择"成就自我

经理说:"人,生活在选择当中!"这句话就像是一滴水,滴到了我心中毫无波澜的"湖面".继而,一场触动至深的"雨"就淅淅沥沥地下来了!毕业季的学子们就像纷飞的蒲公英,在求职的天地里忙东忙西,慢慢地飘着,在一切都陌生的沿途寻找着驻脚点,当我们每一次停止脚步想留下的时候,我们又很迷茫。因为,这是我们以负责人的心态对自己人生的第一次选择,我们迷茫是因为我们害怕担负起这个责任,因为我们依旧没有脱离温室,依旧是在父母以及老师的怀抱里在不知不觉地成长着!

带有些许迷茫又或许清晰的我,做出了我的选择,(范_文_先_生_网)那就是佳怡。从此,我的一切的所作所为都将沿着我选择时的方向,携带着我磐石般的初衷,一路向着阳光!

美好的"组合期"

这次的新员工培训,让我看到了未来的些许光景,我很喜欢那种大家一起从零开始,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的过程。佳怡的家园文化,不仅仅在新老员工之间传递,在新新员工之间也已然体现。大家在培训中不分你我的分享着,友好地一起配合着,学习着,开心着。让我觉得我来佳怡的这么长时间都是快乐的!刚进入佳怡不久的我,就好比一辆崭新车辆在跑"组合期",各方面都要经过磨合,才能运转优良,才能最优化地展现性能。

虽说我已经在济南度过了四年,但是我还没爬过千佛山。这次有幸能和大家一起去欣赏一番,这次不同于学校期间的春游,这是"家里人"的一次春游。领略了千佛山胜景,我也感悟了人生事业也就如同爬山,没有一级级的台阶,是上不了山的,同时没有一滴滴汗水,也是做不出成绩的。所以,奋斗吧!恰同学少年!

风雨之后才能见彩虹

第2篇:物流员培训范文

[关键词]物流企业;员工培训;基地建设;效益分析

[DOI]10.13939/ki.zgsc.2015.11.022

1 物流企业员工培训基地建设的内涵

所谓的物流企业员工培训基地,就是物流企业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来进行专业知识、经验的教导和传授的过程。通过企业员工的培训活动,来使得企业员工的思想、态度、知识、技术以及工作水平等方面实现质的提升,以更好地应对物流企业不断发展变化的岗位和职能要求。对于物流企业参训的员工来说,员工培训基地的建设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员工的职业技能方面。其二,员工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其三,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难题的能力。对于物流企业自身来说,员工培训基地的建设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物流企业服务质量方面。其二,物流产品的升级和研发。其三,节约物流企业的培训消耗。其四,避免物流事故的出现。其五,企业文化的宣传方面。其六,员工满意度提升。

2 物流企业员工培训基地建设的价值体现

2.1 培养具备一定文化知识底蕴和物流专业化操作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归根结底,这是由物流企业的性质所决定的。就物流企业本身来说,具有典型的跨地域、跨领域、跨行业的特点。同时,它又是集合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于一体的特殊行业。整个物流产业得以顺利运行的关键,就是需要有充足的、高水平的人才作为保障和支撑。就沈阳地区的物流企业来说,从事于岗位操作工作的员工人数占到了85%以上。随着信息化技术在物流行业中的广泛应用,使得物流企业在仓储、包装、装卸等环节的设备不断更新换代,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更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在这种客观情况下,只有不断提升物流企业员工的素质修养和技能水平,才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物流企业的各项工作。所以,物流企业员工培训基地建设需要培养出同时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底蕴和物流专业化操作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2.2 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及供应链管理优化能力的综合性管理人才

现阶段,现代化物流企业的发展较为迅速,俨然已经形成了囊括物流方案的设计、软硬件设施、其他增值业务等的较为完善的供应链条,物流管理也更为规范化、系统化。这也就决定了物流企业在员工培训基地建设时,需要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术能力,管理能力以及供应链管理优化能力的综合性管理人才。

2.3 培养了解其他行业和学科知识的跨学科性人才

物流企业所提供服务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涉及的行业也较多。比如:家具行业,汽车行业,小商品行业,食品行业等。也正是因为这种行业差异的存在,导致物流企业所提供的服务也需要满足不同行业的这种需求。因此,在物流企业的规划、供应链以及业务流程等环节,都需要根据行业的不同来提供有针对性的物流服务。这也就意味着,物流企业员工培训基地需要加强员工对于其他行业和学科的知识内容。

3 物流企业员工培训基地建设的效益分析

现阶段,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物流行业的市场竞争则愈演愈烈。我国物流企业想要在这场“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不断地转变自身的经营理念,建立更为科学的管理模式,优化物流操作流程。进而,完成从组织形式和生产技术手段的完美嬗变。推进物流企业员工培训基地建设,能够切实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和各项操作技能,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岗位和职务的新要求。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物流企业员工培训基地建设能够为物流企业的发展带来诸多的良性效益。

3.1 物流企业员工培训基地建设的经济效益

第一,有助于大大节约物流企业在员工培训上的投入。相关数据显示,就美国的物流企业来说,每年耗费在企业内部员工培训活动上的资金就超过了三百亿美元。这一数字尤为可观。对于物流企业来说,员工培训的难点主要体现在物流企业投入了非常多的人、财、物等资源。但是,最后所取得的培训效果却不是特别理想。就沈阳地区物流企业来说,他们已经意识到了员工培训的重要性。但是,却不知道该如何去组织培训,组织哪方面的培训,如何确定培训的频率等问题的存在,只是一味地让员工去培训。这也就丧失了培训的意义。建设物流企业员工培训基地是解决以上问题的“良方”,它不仅仅能够提升物流企业员工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能够在同等的生产消耗的条件下,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价值,让企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有助于物流企业服务质量的提升。就物流企业来说,它不涉及直接的、有形的商品生产领域。其向社会主要提供的产品就是仓储、装卸等服务。物流企业服务的质量关乎着企业未来的发展和存亡。企业员工培训活动的开展,直接影响着企业员工既有的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水平,有助于物流企业服务质量的提升。

第三,有助于物流企业管理层次的提升。管理活动作为“第二生产力”是企业赖以生存的组织手段。推进物流企业员工培训基地建设,加强对于企业员工培训力度,是提升企业经营管理层次的关键与核心。而随着企业员工素质和能力的提升,还会作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领域,为企业赢得更为丰厚的经济收益。

第四,有助于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物流企业员工培训基地建设的意义并不仅仅局限于以往的培训所体现出的那种单纯的“教学式”活动。反而,是由物流企业搭建培训的平台,让企业员工积极地参与到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来。让企业员工真正地感受到企业与自身的那种“血肉相连”的关系,进而形成一股合力,共同致力于如何将本企业建设得更好,更为强大,更为辉煌。在遇到阻力和困难时,还能够各尽所能,为本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不断地改善企业发展的“短板”,使得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回报。

3.2 物流企业员工培训基地建设的社会效益

第一,打造人才效应,增强物流企业的凝聚力。据相关数据调查结果显示,现阶段,物流人才的匮乏现象较为严重,成为了当下我国十二类人才最紧缺的行业之一。我国物流行业发展中,高素质人才的缺口超过了700万人次。其中,需求量最大的三个城市分别是:沈阳需求60万人,上海需求50万人,北京需求30万人。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在现代物流企业中,高素质人才的流失率也是非常高的。有数字显示,物流企业人才流失严重。由此,我们应该意识到,物流企业想要实现持久的、稳定的、快速的发展,就需要走人才战略路线,推进物流企业员工培训基地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物流企业员工培训基地建设能够为企业员工提供良好的培训环境,充足的培训机会,丰富的培训内容,让企业的员工认识到企业无限的发展空间,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切实提升员工的实力,为企业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进而,形成人才效应,增强物流企业的凝聚力。

第二,实现物流企业经营理念的升级,树立企业优势。

物流企业员工培训基地建设实现了物流企业经营理念的升级,将员工培训制度定义为一套系统工程来展开。这种做法打破了传统员工培训就等于办班的理念,树立起了一种独属于本企业自身的培训文化,形成了企业的优势。另外,物流企业员工培训活动的开展,能够从本行业、本企业的实际出发,以“体验式”的培训活动为主,将员工的成长和岗位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激发企业员工的无限潜能,深化培训效果。同时,这种“学习型”培训活动,还可以激励和鼓舞企业员工自觉地参与到培训活动中来,为物流企业的建设添砖加瓦,实现自身的价值。

3.3 物流企业员工培训基地建设的行业效益

实力是最好的证明。物流企业员工培训基地除去可以满足本企业内部员工提供培训的需求,为企业输送了大批的高素质人才之外,同时,还可以提供给同行业的其他物流企业用来进行一些培训活动。这一举措能够为物流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同时,增强物流行业之间的联系,树立企业的威信,提升本企业在行业中的影响力,增强物流企业的知名度,打造口碑效应,彰显出物流企业员工培训基地建设的行业效益。

4 结 论

总之,物流企业员工培训基地建设的效益是衡量企业未来发展潜力的关键。物流企业的员工培训活动,能够为物流企业的发展带来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行业效益。但是,这一效果想要顺利实现,就需要不断推进物流企业员工培训基地的建设,确保员工培训活动的实效,保证预期员工培训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李维明.王金健.物流企业员工培训基地对一线员工素质提升体系构建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3.

[2]刘晖硕,汪杨佳.物流企业员工培训基地建设的效益分析――基于人力资本视角[A].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韩国崇实大学、韩国大胜航运公司.第二届东北亚物流工程与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韩国崇实大学、韩国大胜航运公司,2011.

第3篇:物流员培训范文

关键词:物流发展物流人才对策

现代物流业是一个兼有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特点的外向型和增值型的服务行业,综合性强、操作性强,其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阔。现代物流业的竞争已从低端的价格竞争转向高端物流和信息流的能力竞争。因此,开展国内外综合物流业务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必须拥有一大批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手段,精通物流业务,懂得物流运作规律的管理人才。现代物流人才的匮乏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物流发展的瓶颈,物流教育也严重滞后于物流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加快培养物流人才,解决我国物流人才短缺的问题。

发展物流业需要复合型物流人才

物流人才类别

宏观管理层次的人才。包括教学、科研、人才培训、政府机构制定物流政策、规划等方面人才。

各类企业的物流管理人才。企业的包含面很广,尤其是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对物流人才有大量的需求。

物流企业的管理人才。

物流作业的一线操作人员:

仓库主管人员既具备物流作业各环节管理的基本素质,又熟悉车辆保养维修、物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懂得如何最合理地调度企业的车辆和人员、如何最为合理地规划进出货、如何选择最优化的行车路径、如何最大限度地为承运企业节省成本,提高效率。

配送中心主管人员具备各方面的综合知识与技能,如物流基础知识、财务知识、营销知识与IT技能等,了解运作流程并不断加以改进,利用信息共享及分析,对配送中心进行更有效的管理,提高库存周转率,开展各项增值服务,实现为供应商联合管理库存。

客户服务代表既熟悉客户的各项要求和服务承诺,具备货物信息处理、管理信息系统使用的能力,也了解仓库管理、运输作业、结算、信息系统需求分析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应该是一个很好的销售支持人员。

网络维护员IT技术是其具备的基本知识,同时也要了解物流具体业务操作的流程,对物流信息系统出现的问题作出准确的诊断。

物流人才的知识结构

物流人才既要懂得物流技术,又要懂得物流经济,不仅要熟悉物流管理技术,成为储存保管、运输装卸的专家,更应掌握企业供应链流程,熟悉软件程序和信息技术系统,掌握电子商务技术,国际贸易和通关知识、仓储运输专业知识、财务成本管理知识、外语知识、安全管理知识、法律知识。随着物流人才数量的增加,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则从数量型向素质型转变,不单纯追求人才的数量,更注重那种政治思想好、实践能力强、能够很快为企业带来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的、在其专业技术应用领域有较强创新能力的、有事业心、责任心、适应力强的物流人才。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还从专业型向复合型转变,除了要求掌握物流专业知识和技术外,还要求其精通一门以上外语,熟练运用计算机,有较宽知识面等。现在最为抢手的物流人才是那些掌握现代经济贸易、运输与物流理论和技能,且具有扎实英语能力的国际贸易运输及物流经营型人才。

物流人才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除了掌握物流专业知识和技术外,物流人才还需要具有前瞻性,即不受现有的机构、制度和一些做法的约束。物流管理人员必须具有能够创造合理化的物流条件,组织员工为物流合理化而工作的魄力。应具备开拓未知领域的先驱者的气概,具有挑战精神,具有系统思考问题的能力,有从战略高度考虑问题的素养,具备构筑信息系统的能力。要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组织管理的才能。具备严谨周密的思维方式、团队合作和奉献精神、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能力、异常事故和应急作业的处理能力、物流质量的持续改进能力。一个优秀的物流人才,需要用至少二至三年的时间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去实习,了解各个部门的业务特点、物流需求。

我国物流人才的现状

我国物流人才数量严重短缺,现有的物流人才专业水平较低,而整个物流教育滞后于物流业发展。

物流人才数量严重缺乏

物流人才是稀缺资源,更是战略资源。物流人才是全国12种紧缺人才之一,我国有200多万个与物流相关的企业需要物流人才,如果到2010年给每10个企业输送1个物流大专以上人才就是20万,每5个企业输送1个就是40万,如果给2个企业的物流在职人员培训1人,就是100万,给每个企业各培训1人,就是200万人。到2010年大专以上物流人才的需求量约为30-40万人,在职人员培训量约为100-200万人。而专业人才年培养规模约5000人,在职人员年培训规模约5万人,与需求数量相差甚远,这种物流人才的培养教育状况很难实现社会需求。

物流从业人员专业水平较低

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缺乏一批有理论、会经营、懂管理的拥有现代物流理念的物流管理人才,物流规划咨询人才、物流管理人才、物流科研、物流师资等在业内最缺乏,能够进行整套物流方案的策划与设计的综合性人才更是少之又少。今后一段时间,除储存、运输、配送、货运等领域的物流人才紧缺外,相关的系统化管理人才,懂得进出口贸易业务的专业操作人才,电子商务物流人才,掌握商品配送和资金周转、成本核算等相关知识和操作方法的国际性物流高级人才将更吃香。物流教育滞后于物流业发展

我国物流业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但物流教育滞后,物流人才培养尚未形成以物流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为核心的物流教育目标体系。高等院校目前培养出来的人员知识面较窄,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弱,不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对物流人才的要求。

培养我国物流人才的建议

创造物流发展的“软环境”,形成对物流的正确认识

我国现代物流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是装备、技术、资金上的差距,更重要的是观念和知识上的差距。我国长期以来“重生产、轻流通”,忽视流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流通方式和产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应重视对物流的宣传引导,认识现代物流,接受现代物流理念。

通过学历教育培养物流人才

首先要抓好物流学科建设。现代物流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正处在不断研究和完善的过程中,作为一个交叉学科,与管理学、工学、经济学、交通运输工程等息息相关,但又不同于这些学科,要开展对物流学科的研究。物流专业目前虽是目录外专业,但要当作正规专业来办,争取在教育部专业目录调整时进入,还要争取进入一级学科,重点培养造就优秀的物流学科带头人。

第二要抓好师资与教材两个环节。物流师资建设,要组织单课程或多课程的师资培训,提高理论水平。而教材已解决了有无的问题,但并没有完全解决高质量的问题,缺高水平的精品教材。要确定不同层次物流专业的核心教材,组织高水平老师编写,并争取进入教育部教材规划。

第三要推动物流的产学研结合。物流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科学,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产业,作为

理论性极强的学科,离不开产学研的结合。物流研究中心与物流研究所要与教学结合起来,把研究成果用于企业。学校在教学中要重视物流实验室建设,重视实习这一环节。特别是中专与高职的学历教育,更要重视动手能力,重视案例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政府、高校、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循环。

第四要培养多层次物流人才。物流研究生教育要重理论研究与方法,面向科研人员、高等学校教师和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目的是培养其较强的研究能力、使其能够驾驭物流日常业务的经营和决策,具备解决现代物流产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及实际问题的能力。本科教育要重素质、重基础、重知识面的协调发展,面向企业,培养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适应性,具有物流经营与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的能力,以及具有相关学科基础理论和物流专业知识技能的高、中级物流经营管理人才,使其能够直接管理和操作物流作业的全过程。专科和高职教育是基础性的物流教育,要重操作、技能和实践,主要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从事物流过程管理的实际操作人员。

通过职业培训培养物流人才

要提高整个物流人员的素质,除了不断输入新的素质较高的人员以外,还必须重视在职人员的职业教育,加强现有物流人员的培训。职业培训的起点要高,培训对象应以项目经理为主,要形式多样化,可以采用讲授、研讨,也可以是座谈、交流,并有不同的层次,以适应不同人员的需要。短期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应更强,在短时间内发挥实际功能和作用,解决具体问题。长期培训要有长远考虑,不能只顾眼前,片面地强调实用。

我国物流在职人员的培训,要把物流管理人员的培训作为重点,培养造就优秀物流企业家,围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物流企业集团,加快培养一批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物流企业家。以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大力提高物流企业家素质。还要培训物流专业管理人员,如交通运输、仓储、包装、港口、海关、配送中心、物流中心、分拨中心、物流信息平台等不同的专业管理人才与专业物流工程人才。

强化资格认证提高物流人才水平

为了与专业人才上岗需要通过权威机构的测评、考核,获得资格认证的国际惯例接轨,国内物流相关行业协会和教育机构借鉴国际经验,适时引进国际先进的物流培训体系,对该体系的培训内容中与中国国情不符合的方面做适当的修改,推出了中国物流行业及国际通用的资格认证培训,同时承担资格认证或职称的评判与审定。

通过出国进修扩大物流人才培养渠道

组织有一定管理实践经验和专业基础的人员到国外考察、培训、进修,学习国外在物流方面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开阔视野、增长才干。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学校应当走出去、引进来,加强与外国物流管理机构的交往,将师资送到国外培训进修,并积极引进物流高级人才,以缓解我国在这方面的人员欠缺。

第4篇:物流员培训范文

关键词:物流人才培养建议

Abstract:Consideringthecurrentscarcityofmodernlogisticstalents,analyzingthesignificanceandpresentsituationofthetrainingoftalentedlogisticspersonnel,thispaperputsforwardsomesuggestionsastohowtoestablishascientificsystemfortrainingsuchpeople.Accordingtothepaper,weshouldspecifytheknowledgestructureandqualityrequirementforlogisticspersonnel,improvethequalityofhighly-trainedlogisticstalents,anddevelopthenon-degreeeducationforlogisticspersonnelaswell.

Keywords:logisticstalents;training;suggestions

一、物流人才培养的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现代物流业的竞争已从低端的价格竞争转向高端物流和信息流的能力竞争。因此,市场急需大批的现代物流人才:从需求领域看,主要集中在企业、规划和咨询部门、科研和教学机构等三大领域;从需求层次分析,主要有物流操作人员、物流实际管理人员和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等三个层次。然而由于长期受到“重生产、轻流通”传统思想的束缚,我国物流水平不仅低下,而且物流教育严重滞后于物流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造成现代物流人才的严重匮乏。因此,实施物流人才培养工程,造就一大批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手段、精通物流业务、懂得物流运作规律的专门人才,对于解决我国物流人才短缺,缩短与发达国家物流业发展差距意义重大。

二、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的形状

在我国传统观念中,生产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流通。因此,长期以来物流领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物流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在学历教育方面,许多高校开办物流专业,开设物流类课程,以培养高级物流人才。截至2006年底,国内共有130余所高校开办了物流专业,每年可为社会培养近万名物流人才。在非学历教育方面,为适应市场对大量物流人才的急需,近年来积极推进职业培训工作。概言之,目前国内物流人才培训大约有四种类型。一是认证培训;二是结业培训;三是研讨培训,就是由一些咨询机构和培训机构从国内外知名的企业和大学邀请资深专家就一些物流界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四是短期培训,就是由各企业根据自身的需要自行组织物流方面的培训。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

由于物流学科是一门综合学科,是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学科;物流产业又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同时还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发展物流产业不仅需要高级物流管理人才,还需要大量的物流执行型与操作型人才。因此,培养物流人才,必须在明确物流人才的知识结构及基本素质的前提下,使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双管齐下。

1.明确物流人才的知识结构及素质要求

对物流管理人才而言,他们应该是复合型的。既要懂得物流技术,又要懂得物流经济;不仅要熟悉物流管理技术,更要掌握供应链流程,同时熟悉软件程序和信息技术系统电子商务技术。这就需要他们具有广博的知识,如跨国贸易和通关知识、仓储运输专业知识、,财务成本管理知识、安全管理知识和法律知识等。与此同时,他们还应具有能接受现代物流理念,系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强烈的管理愿望和高超的管理技能,以及挑战精神等基本素质。

对操作型物流人才而言,在知识方面应具有物流通用知识和技术,掌握经济贸易、信息科学、工业工程的基础知识和技术方法。在技能方面,应全面掌握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和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同时具备吃苦耐劳,正直诚信和有效沟通的基本素质。

2.提高物流人才学历教育的培养质量

高校是培养高级物流人才的主要阵地,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及市场对物流人才规格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的目标设计、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培养方式等方面体系出自己的特色。

准确定位,做好培养目标设计。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设计是以各学校的办学定位为依据的。目前国内高校在办学定位方面各有侧重,有的培养研究型人才,有的培养应用型人才,有的培养复合型人才。但就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而言,由于物流学科的综合性,物流产业的跨行业、跨部门性,物流人才必须是符合型的。这类人才一方面应该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比较宽泛的知识面和比较强的适应性;另一方面还要具有有效组织物流活动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一般而言,高校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有扎实的经济与管理理论基础,掌握信息科学技术方法与手段,具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物流活动的能力,从事物流运作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搞好物流学科建设,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现代物流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正处在不断研究和完善的过程之中。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它与管理学、经济学、工程学、交通运输工程等息息相关,但又不同于这些学科。因此要开展对物流学科的研究,搞好物流学科建设。在物流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必须根据专业特点,着眼于拓宽基础、突出创新、注重能力,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原则建构课程体系。

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方式,推断物流的产学研结合。物流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科学,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产业,作为理论性极强的学科,离不开产学研的结合。所以,要把研究与教学结合起来,把研究的成果用于企业,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实践教学。在培养方式创新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制定与培养目标相匹配的教学计划,构造学生网络式的知识结构,使学生能较早接触和熟悉工程技术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工程环境;二是改革专业教学方法,将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改造成大信息量,突出知识点渗入,强调能力本位的综合化教学模式;三是加强专业教学设施建设,建好物流实验室和实验基地,为培养物流管理及应用的复合型人才开辟良好的实践环境。

3.做好物流人才非学历培训教育

物流人才的极度匮乏,学历教育的长期性和所培养人才的少量性,使得物流人才培训市场的潜在价值自然突显出来。做好物流人才的非学历培训工作,不仅可以满足市场对物流人才的大量需求,而且可以不断提升物流从业人员的知识与能力。为此,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加强对认证培训的监管,确保认证质量。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物资的广域流通,要求所有物流从业人员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这就需要物流认证培训。认证培训要达到预期的目的,取得良好的效果,与培训机构的资质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政府职能部门应做到:加强监管,建立统一标准;杜绝无师资、无场地,仅以盈利为目的的培训机构扰乱市场;定期对培训机构进行评估,对其资质进行鉴定。

对物流培训市场进行细分,正确培训的针对性。由于现代物流行业是多种产业的整合,是强调管理实务与操作能力的职业领域,所以物流人才的培训应尽量有所侧重,对各种不同的物流认证按应用方向进行细分。从类别上分为企业物流人才、规范(咨询)物流人才、外向国际物流人才、科研教学物流人才培训四等;从层次上分为物流操作人员、物流实际管理人员、高层物流管理人才三等。

第5篇:物流员培训范文

关键词:物流发展物流人才对策

现代物流业是一个兼有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特点的外向型和增值型的服务行业,综合性强、操作性强,其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阔。现代物流业的竞争已从低端的价格竞争转向高端物流和信息流的能力竞争。因此,开展国内外综合物流业务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必须拥有一大批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手段,精通物流业务,懂得物流运作规律的管理人才。现代物流人才的匮乏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物流发展的瓶颈,物流教育也严重滞后于物流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加快培养物流人才,解决我国物流人才短缺的问题。

发展物流业需要复合型物流人才

物流人才类别

宏观管理层次的人才。包括教学、科研、人才培训、政府机构制定物流政策、规划等方面人才。

各类企业的物流管理人才。企业的包含面很广,尤其是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对物流人才有大量的需求。

物流企业的管理人才。

物流作业的一线操作人员:

仓库主管人员既具备物流作业各环节管理的基本素质,又熟悉车辆保养维修、物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懂得如何最合理地调度企业的车辆和人员、如何最为合理地规划进出货、如何选择最优化的行车路径、如何最大限度地为承运企业节省成本,提高效率。

配送中心主管人员具备各方面的综合知识与技能,如物流基础知识、财务知识、营销知识与IT技能等,了解运作流程并不断加以改进,利用信息共享及分析,对配送中心进行更有效的管理,提高库存周转率,开展各项增值服务,实现为供应商联合管理库存。

客户服务代表既熟悉客户的各项要求和服务承诺,具备货物信息处理、管理信息系统使用的能力,也了解仓库管理、运输作业、结算、信息系统需求分析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应该是一个很好的销售支持人员。

网络维护员IT技术是其具备的基本知识,同时也要了解物流具体业务操作的流程,对物流信息系统出现的问题作出准确的诊断。

物流人才的知识结构

物流人才既要懂得物流技术,又要懂得物流经济,不仅要熟悉物流管理技术,成为储存保管、运输装卸的专家,更应掌握企业供应链流程,熟悉软件程序和信息技术系统,掌握电子商务技术,国际贸易和通关知识、仓储运输专业知识、财务成本管理知识、外语知识、安全管理知识、法律知识。随着物流人才数量的增加,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则从数量型向素质型转变,不单纯追求人才的数量,更注重那种政治思想好、实践能力强、能够很快为企业带来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的、在其专业技术应用领域有较强创新能力的、有事业心、责任心、适应力强的物流人才。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还从专业型向复合型转变,除了要求掌握物流专业知识和技术外,还要求其精通一门以上外语,熟练运用计算机,有较宽知识面等。现在最为抢手的物流人才是那些掌握现代经济贸易、运输与物流理论和技能,且具有扎实英语能力的国际贸易运输及物流经营型人才。

物流人才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除了掌握物流专业知识和技术外,物流人才还需要具有前瞻性,即不受现有的机构、制度和一些做法的约束。物流管理人员必须具有能够创造合理化的物流条件,组织员工为物流合理化而工作的魄力。应具备开拓未知领域的先驱者的气概,具有挑战精神,具有系统思考问题的能力,有从战略高度考虑问题的素养,具备构筑信息系统的能力。要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组织管理的才能。具备严谨周密的思维方式、团队合作和奉献精神、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能力、异常事故和应急作业的处理能力、物流质量的持续改进能力。一个优秀的物流人才,需要用至少二至三年的时间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去实习,了解各个部门的业务特点、物流需求。

我国物流人才的现状

我国物流人才数量严重短缺,现有的物流人才专业水平较低,而整个物流教育滞后于物流业发展。

物流人才数量严重缺乏

物流人才是稀缺资源,更是战略资源。物流人才是全国12种紧缺人才之一,我国有200多万个与物流相关的企业需要物流人才,如果到2010年给每10个企业输送1个物流大专以上人才就是20万,每5个企业输送1个就是40万,如果给2个企业的物流在职人员培训1人,就是100万,给每个企业各培训1人,就是200万人。到2010年大专以上物流人才的需求量约为30-40万人,在职人员培训量约为100-200万人。而专业人才年培养规模约5000人,在职人员年培训规模约5万人,与需求数量相差甚远,这种物流人才的培养教育状况很难实现社会需求。

物流从业人员专业水平较低

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缺乏一批有理论、会经营、懂管理的拥有现代物流理念的物流管理人才,物流规划咨询人才、物流管理人才、物流科研、物流师资等在业内最缺乏,能够进行整套物流方案的策划与设计的综合性人才更是少之又少。今后一段时间,除储存、运输、配送、货运等领域的物流人才紧缺外,相关的系统化管理人才,懂得进出口贸易业务的专业操作人才,电子商务物流人才,掌握商品配送和资金周转、成本核算等相关知识和操作方法的国际性物流高级人才将更吃香。

物流教育滞后于物流业发展

我国物流业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但物流教育滞后,物流人才培养尚未形成以物流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为核心的物流教育目标体系。高等院校目前培养出来的人员知识面较窄,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弱,不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对物流人才的要求。

培养我国物流人才的建议

创造物流发展的“软环境”,形成对物流的正确认识

我国现代物流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是装备、技术、资金上的差距,更重要的是观念和知识上的差距。我国长期以来“重生产、轻流通”,忽视流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流通方式和产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应重视对物流的宣传引导,认识现代物流,接受现代物流理念。

通过学历教育培养物流人才

首先要抓好物流学科建设。现代物流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正处在不断研究和完善的过程中,作为一个交叉学科,与管理学、工学、经济学、交通运输工程等息息相关,但又不同于这些学科,要开展对物流学科的研究。物流专业目前虽是目录外专业,但要当作正规专业来办,争取在教育部专业目录调整时进入,还要争取进入一级学科,重点培养造就优秀的物流学科带头人。

第二要抓好师资与教材两个环节。物流师资建设,要组织单课程或多课程的师资培训,提高理论水平。而教材已解决了有无的问题,但并没有完全解决高质量的问题,缺高水平的精品教材。要确定不同层次物流专业的核心教材,组织高水平老师编写,并争取进入教育部教材规划。

第三要推动物流的产学研结合。物流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科学,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产业,作为理论性极强的学科,离不开产学研的结合。物流研究中心与物流研究所要与教学结合起来,把研究成果用于企业。学校在教学中要重视物流实验室建设,重视实习这一环节。特别是中专与高职的学历教育,更要重视动手能力,重视案例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政府、高校、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循环。

第四要培养多层次物流人才。物流研究生教育要重理论研究与方法,面向科研人员、高等学校教师和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目的是培养其较强的研究能力、使其能够驾驭物流日常业务的经营和决策,具备解决现代物流产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及实际问题的能力。本科教育要重素质、重基础、重知识面的协调发展,面向企业,培养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适应性,具有物流经营与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的能力,以及具有相关学科基础理论和物流专业知识技能的高、中级物流经营管理人才,使其能够直接管理和操作物流作业的全过程。专科和高职教育是基础性的物流教育,要重操作、技能和实践,主要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从事物流过程管理的实际操作人员。

通过职业培训培养物流人才

要提高整个物流人员的素质,除了不断输入新的素质较高的人员以外,还必须重视在职人员的职业教育,加强现有物流人员的培训。职业培训的起点要高,培训对象应以项目经理为主,要形式多样化,可以采用讲授、研讨,也可以是座谈、交流,并有不同的层次,以适应不同人员的需要。短期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应更强,在短时间内发挥实际功能和作用,解决具体问题。长期培训要有长远考虑,不能只顾眼前,片面地强调实用。

我国物流在职人员的培训,要把物流管理人员的培训作为重点,培养造就优秀物流企业家,围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物流企业集团,加快培养一批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物流企业家。以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大力提高物流企业家素质。还要培训物流专业管理人员,如交通运输、仓储、包装、港口、海关、配送中心、物流中心、分拨中心、物流信息平台等不同的专业管理人才与专业物流工程人才。

强化资格认证提高物流人才水平

为了与专业人才上岗需要通过权威机构的测评、考核,获得资格认证的国际惯例接轨,国内物流相关行业协会和教育机构借鉴国际经验,适时引进国际先进的物流培训体系,对该体系的培训内容中与中国国情不符合的方面做适当的修改,推出了中国物流行业及国际通用的资格认证培训,同时承担资格认证或职称的评判与审定。

通过出国进修扩大物流人才培养渠道

组织有一定管理实践经验和专业基础的人员到国外考察、培训、进修,学习国外在物流方面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开阔视野、增长才干。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学校应当走出去、引进来,加强与外国物流管理机构的交往,将师资送到国外培训进修,并积极引进物流高级人才,以缓解我国在这方面的人员欠缺。

开展物流教育专题研究强化物流人才

物流专家要大力开展物流教育的专题研究,保证物流业的可持续发展。物流教育专题研究要围绕物流人才成长规律的研究、物流人才对物流产业发展的贡献研究和世界各国物流教育制度的比较研究等专题进行。要支持和资助大专院校及科研机构在物流方面的研究和创新活动,提高我国物流理论和技术的整体水平;鼓励企业建立物流研究机构,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合作,以加强应用性物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物流领域的专家还可以积极撰写培训教材,为我国高等学校开设物流专业提供充足的保障,也可以深入企业普及物流教育,为物流人才的培养展开专题研究。

参考资料

1.丁俊发,抓住物流人才这一牛鼻子,在第三届全国高校物流教学研讨会上的讲话

2.宫丽等,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现代物流人才,《经济师》,2003

第6篇:物流员培训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物流人才;评价指标;提升策略

本文为中国物流学会物流教改教研课题(JZW2013159)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6月29日

一、物流人员划分

“十二五”期间,我国物流行业领域每年需要新增就业人员约140万人,其中85%是一线操作岗位,与目前国内职业院校物流专业毕业生人数相比,所需专业人才缺口较大。此外,全国物流行业从业人员的学历水平、高级技师人员比例、高级工人员比例远低于全国各行业的平均水平。根据一般意义的分类标准,物流人员可分为三个层次:

(一)操作层。基本的操作层可能只需要在上岗之前培训几天就可以了,这种工作往往是一个高中生就可以胜任库管,一个司机就可以担任配送员。他们才是当前物流业需求最大的群体,但是他们并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物流人才”,这个行业需要的更是理论与经验兼备的人才。“十二五”期间,我国物流行业每年需要新增一线操作技能人员约110万人,而目前国内职业院校物流专业毕业生人数约40万人,远无法满足企业用人需求。

(二)管理层。管理层主要对物流运作的某部门进行管理,这类人才必须熟悉自身从事的物流环节的基本运作,从而使本环节的物流工作进行得更高效、更合理,此外还要有团队和供应链的理念,并协调配合相关部门,最终使整个物流系统趋于合理化。因此,这类管理人才应当掌握物流基础理论、企业物流管理、经济学、运筹学、外语及物流法规等方面的知识。

(三)战略层。战略层即高级物流管理人才要求知识面广,有极强的战略判断和决策能力,能够敏锐地发现市场的变化,对物流的各个环节进行宏观把握。例如,天津某物流企业通过猎头公司挖到一位物流执行副总裁,开出了两百万年薪的高价。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接近天文数字的高薪是有前提的:据《今晚报》报道,该执行副总裁到任之后,每年要给该物流企业带来800万元至1,000万元的利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200万的年薪事实上还要和业绩挂钩,说到底不过是20%~25%的利润提成罢了。

二、物流人才培养

(一)人才培养途径。国家发改委物流处卫勇介绍,目前国内从事物流业的人大多直接从运输和仓储行业转型过来,没有进行过正规的物流专业培训。根据中国的现状来看,物流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

1、院校培养。目前,国内有400个本科院校、800个高职院校和2,000多个中职院校开设了物流专业,在校学生人数有100万人。形成中职、高职、本科、硕士、博士分层次物流教育体系。根据抽样调查显示,物流专业学生就业率在90%以上,是就业前景最好的专业之一。

2、社会培训。物流培训认证也是炙手可热,但是接受培训的人员可能大多是没有任何从业经验的人:音乐老师、酒店客服,偶尔有个个体户老板,就敢于自称是“物流中人”了。

(二)存在的问题。社会培训出来的物流人员和高等院校的毕业生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纸上谈兵——空有理论,没有实践。你可以随便去问一个物流毕业生,也许他可以把国际物流发展史背得烂熟于心,但如果问到具体去为货物堆码,他给出的回答可能还比不上一个码头工人更专业。通过表1,中美两国物流人员学历和资格证书结构的百分比我们就可以窥见两国物流人才的差别。(表1)表1数据结果表明:

1、从美国数据来看:①物流人才的专业背景主要是学习商科的;②越高层次的物流管理人才越要求具备商科和物流两方面的专业背景;③在一般情况下,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大约需要15~20年左右的职业培训,并需要具备物流专业研究生以上的专业背景。

2、数据反映出中美两国物流行业差距很大。仅从学历和证书来看,我国物流从业人员的学历和培训投入远低于美国——美国从事物流的至少是本科学历,而我国还有73.22%的物流人员没有经过高校培训或者是无证上岗。目前我国物流职业教育普遍存在办学实力不强、投入不足、学校育人与企业用人供需脱节、高校和企业缺乏有效的交流平台等问题。

招聘物流人才的广告动辄几十万元的年薪已经是司空见惯,但是多数院校培养出来的物流专业人才却出现了平均工资较低的现象。究其原因,从需求企业的角度来看,每一家企业都希望聘用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来担任物流管理人员,而物流专业的毕业生或者社会培训的人员大多空有的是理论,不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工资低也是情理之中;从求职者的角度来看,一些物流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正确的定位,而有着太多不切实际的期望——有份高薪并且轻松的工作。但现实是残酷的,物流人员的平均工资远远低于他们的期望,而且物流又是一个操作性极强的工作,很多时候物流人员都需要从基层做起,被称之为“高级蓝领”。这种期望和实际的脱节,形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最终,高薪成为了有价无市,成为了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

三、物流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指标

正是因为理论跟实际的脱节,所以校企合作才显得如此重要,而应用型本科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也提上了议程。高校要遵循实际,统筹设计先进、实用、可行的课程体系,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这才是提高人才培训质量、形成鲜明培训特色的关键所在。课程体系的设置应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学实习和综合实习等。其中,专业基础课的任务应向学生传授从事物流管理业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更多的强化职业技能培训;专业课程的设置更多强调能力要求,突出其综合性和实践性;通过教学实践去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实习是校企合作的最为关键的一环,是强化学员职业技能的重要环节。

培养的学生如何才是市场所需要的人才,这个就需要相应的评价指标,以下本文就采用绩效评估矩阵来建构我国物流管理人才的评价指标体系。学校可以选出普遍共性的8大方面(物流运作专业知识、国际贸易和通关知识、财务成本管理知识、外语知识、风险防范管理知识、ERP、沟通协调能力、执行能力),本文对5个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了调研,让企业对每个方面的重要性以及对实习学生的满意度做出评价。表2表示了5个企业对8个评价指标的重要性评价,表3显示了企业对各个指标的满意度评价。(表2、表3)

通过综合计算表1和表2的数据,对8个评价指标得出了满意度和重要性的平均值,如表4所示,并用绩效评估矩阵表5来表达哪些评价指标一定要改进;哪些评价指标改进;哪些评价指标可以在现有基础上维持,有条件的话再提高,没有条件的话,维持即可。(表4、表5)

四、提升策略

可以看出:学校今后要提高的项目是如何培训学生完成工作的执行能力,不要一有问题就找领导去解决,而是要求自己找出解决的方法;学校要提高的项目是财务成本管理知识、风险防范管理知识和ERP,从中发现学习物流管理的学生对财务方面不太重视,认为是财务人员的事情,对风险的把握不够准确;学校要在维持的基础上提高的项目有国际贸易和通关知识、外语知识和沟通协调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吴晓颖,许茹.国内物流行业人才缺口大物流专业毕业生紧俏[N].新华网,2011.9.22.

[2]中国物流人才市场出现三大断层[N].新华网,2005.6.23.

第7篇:物流员培训范文

伴随中国近几年来物流产业的蓬勃兴起,国内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但是由于我国物流产业的起步比西方发达国家晚,物流人才的教育培养更是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各地纷纷闹起了“物流人才荒”。有预测显示,中国的物流产业将会以每年30%的速度迅速增长,而国内物流人才的需求缺口将达到600万人。我国仅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到2010年每年需求量就为三万到四万人;物流技术操作和营销人才每年需要三万人以上。以南京一地为例,南京市已形成龙潭港、王家湾、丁家庄、禄口机场、河西农副产品和六合化工园六大物流基地,每年有400亿的商贸流通量,但与之配套的人才非常紧缺,预计到2005年,南京地区物流人才的缺口将达10万人.这种需求将表现在各类职位上,无论是基础物流岗位,还是中高级岗位,南京目前仅有的500名物流人才肯定满足不了企业发展的需要

令人忧心忡忡的是,我国高等院校开设物流专业普遍较晚,江浙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开设物流专业大多始于2001年以后,而且培养的是一些专科学历层次的初级物流人才。至于本科、研究生学历层次物流人才的培养工作,一直到2003年才有高校正式启动。由于高校人才培养有一定的滞后性,市场上物流人才的供需矛盾非常突出,许多企业为了招揽来适合企业需要的物流人才,不惜开出百万年薪,只是应者了了。据悉,一般大型企业的物流经理的月收入大多也在八千至一万五之间,算得上是“高收入”了,而一般才进入物流行业的初级从业人员因所在岗位、地域、企业性质的不同月收入起点一般在两千左右。据了解,最受企业欢迎的物流人才是那种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三年以上实际工作经验的物流从业人员。因此,现阶段,考一个物流证书成了许多欲从事物流行业的人员掌握现代物流知识,提高求职身价的最佳途径。

二、国内物流认证培训市场的现状

随着我国物流产业的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社会团体和机构认识到物流教育培训业也是一块有利可图的大蛋糕。从2003年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制定出物流师职业资格标准以来,国内陆续有数十种物流资格认证粉墨登场。国内最早从事物流职业资格培训认证工作的是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该协会作为我国物流行业的主管机构,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举办物流经理职业认证和物流师职业资格认证,并协助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制定出物流师职业资格标准,对我国物流人才的培养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几乎同时,中国商业技师协会与中国商业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也联合举办了物流经理、物流管理员等系列认证,颇具规模。紧随其后,劳动部的物流师职业资格认证也迅速推广,就连英国皇家物流与运输协会也迅速进入中国,在国内各大城市举办认证班。

为了加快本地物流人才的培养,不少地方政府也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物流资格证书。最典型的莫过于江苏省人事厅、交通厅建立开发的“物流工程师”职称认证和苏、沪、浙三地联合推出的《长三角紧缺物流人才认证》。据悉,这两种证书从开考至今已经为当地培养了数千名物流人才,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物流经济的发展。

物流培训市场的活跃,一方面加快了我国物流人才的培养步伐、有利于物流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但另一方面由于政府部门监管力度不到位也造成了各种培训考试机构鱼龙混杂,致使如今物流培训市场较为混乱。现阶段国内的物流培训市场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发证机关不统一,证书的权威性很难让人把握,使培训者难以取舍。另外,不少培训机构采取向高校借用师资、联合办学的模式运营,教学方式也主要以理论授课为主,这就很难培养出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经验的物流人才,与企业对物流人才的认定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

三、企业需要的物流人才

由于物流是一个囊括了采购、仓储、运输、包装、国际贸易、计算机等方方面面功能的管理性工作,高级的物流人才不但要懂得物流专业知识,还要对所在岗位所涉及到的其他专业技能有深刻的运用才能较好的胜任物流工作。无论是才出校门的大学生,还是已有两三年工作经验的一线工作人员,都必须在实践中继续提高才能满足现代企业快速发展对物流人才的需要。

现代企业最需要的高级物流人才是那种既懂得从战略的角度规划企业长远的发展,又有一线部门实际工作经验的物流人才,如果有在国外著名的物流企业、物流上市公司或咨询行业工作过的背景最佳。据悉,苏宁集团计划三年内在全国设立一千家大型连锁门店,这一庞大计划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就是需要有一个既熟悉大型物流中心的运营,又能建立仓储配送体系的物流团队。苏宁集团江苏地区的运输部门每天家用电器的配送量达到了8千台,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实际运输配送经验的毕业生能胜任这样的工作。现在的学校教育和行业培训,偏重于理论教学,毕业生所掌握的专业技能和视角与企业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这也是我国物流人才供需矛盾突出的重要原因。

一般而言,高级物流人才需要重点掌握以下四方面专业知识和技能:

物流管理知识

物流管理的核心在于宏观上资源整合、微观上精益运作。从事物流管理工作的人员要熟悉该行业的基本流程,掌握物流中心的规划与布局、货物的运输与配送、采购管理与库存控制、物流机械设备的基本运用原理、物流企业的运营管理特点等专业知识。

计算机信息系统知识

由于现代企业的物流运营对信息系统的要求相当高。高级物流人才除了能够熟练的掌握电脑使用技能和办公自动化工具,还必须对信息系统有深刻的理解,能够在企业信息化浪潮中正确的判断企业的物流需要,站在专业的角度为企业的物流变革指明方向。

财务知识

物流之所以被称作“第三方利润源”,就是通过节约成本的方式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作为高级物流人才,担任的是企业中高层岗位,只有精通财务知识,才能在工作中正确地为企业进行“物流诊断”,分析出物流成本并加以降低。

较好的外语应用能力

高级物流管理工作需要不断借鉴世界上最新的物流管理技术和计算机、财务、外贸、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知识,只有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才能保证企业的物流工作始终充满活力并达到不断节约成本的目的。较好的外语应用能力是一切高级人才的必备技能。

第8篇:物流员培训范文

论文摘要:从整个物流行业的角度制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有助于在中长期内消除物流行业发展的人力资源障碍因素。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我国物流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策略,以期为提高物流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供有益的借鉴。

物流是社会经济得以有效运转的重要载体,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物流行业总体规模快速增长,2008年物流行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16.5%,社会物流总额达89.9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4.2倍。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物流行业的总体水平仍然偏低,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例如全社会物流运行效率偏低,物流技术、人才培养和物流标准不能完全满足需要,物流服务的组织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等,这些问题都与物流行业人力资源管理密切相关。

一、我国物流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一)物流行业人力资源素质有待提高

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物流专业的普遍设置则是在新世纪之后,因此我国物流行业一直存在着一个较大的人才供求缺口,再加上我国培训市场的相对滞后,使得物流人才显得愈加缺乏。从学历结构看,全国物流核心行业的从业人员中,具有大学本科学历者仅占5.62%,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占0.47%;从职称结构看,从业人员中具有中级技术职称者仅占4.38%,具有高级技术职称者占0.85%;从技术等级结构看:高级技师占从业人员的0.19%,高级工占从业人员的3.06%。不仅如此,物流行业除包装、仓储、配送、运输等领域的人才紧缺以外,综合掌握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营销管理、第三方物流管理等相关知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更加缺乏。

(二)物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缺乏战略性

随着经济的稳步发展,社会各界对物流行业的业务需求迅速膨胀,引致了大量的物流企业诞生。这些初创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生存,从而忽视了管理能力的提高,造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缺乏战略性。而且随着物流行业的超速发展,很多传统仓储、运输企业都将自己定位为物流企业,而这些企业由于自身实际与定位的矛盾,导致其人力资源管理的决策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和任意性,物流人才的引进和人才作用的发挥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企业的人力资源无法成为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支撑点。

(三)尚未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物流行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员工是各种物流组织中最广大的群体,同时又是具有伸缩性的群体,企业维持、培养、管理人力资源都会投入巨大的成本,同时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会带来丰厚的回报。因此,物流行业的人力资源是成本还是能够带来效益的资本,在于物流组织如何看待人力资源,是不是树立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现实的情况是,我国大多数物流组织仅仅将人力资源视为实实在在的成本。物流企业为留住人才更多的是单纯从提高薪资方面考虑,而不是考虑人的多方面的需求,从员工发展的角度提供更多的进一步培训教育的机会,这样势必导致整个行业发展动力不足。

(四)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技术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人力资源管理缺乏战略性,缺乏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致使整个物流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和技术缺乏实施的环境。我国大多数物流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仅仅停留在了人事管理阶段,具体表现在人员招聘、配置、考评、薪酬、内外部流动等环节自成体系,缺乏有机联系和良性循环。一些较为流行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如人力资源规划、结构化面试、评价中心技术、员工素质测评、菜单式培训、平衡记分卡、关键绩效指标、宽带薪酬等得不到广泛的应有,使物流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功能大打折扣。

(五)缺乏对物流人才的科学评价方法

目前,物流行业的人才评价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按照《物流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要求对物流行业人才进行认证评价,二是以物流专业水平考试为依托,以职称评定为目的进行评价。这两方面的评价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前者过多注重物流人才的基本知识掌握程度,忽略了物流行业对各职业的实践性要求,后者从职称评定的角度进行评价,可能会给从业者以短期行为为特征的导向,使这些人才过分看重职称等级而忽视对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促进我国物流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

(一)积极探索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的路径

目前我国物流人力资源的开发主要集中在高校。高校培养物流人才,发展物流学科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进行:一种是把物流作为工程技术专业,从定量分析和技术的角度解决物流问题;另一种是把物流作为管理专业,这类高校往往把物流专业划归到商学管理类学科下,从管理学的角度解决物流问题。对于物流人才尤其是高级物流人才的培养,既要注重其技术性,又要认识到其管理的复杂性,所以对于物流学科的建设,既要吸收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又要有自己的发展路径。将物流专业作为一门相对独立发展的、有自身完整理论体系的综合性学科,这样便给高校培养复合型高级物流人才提供了一种思路。 转贴于

(二)建立规范化、科学化的物流人力资源职业培训机制

开发物流人力资源除了依托高校之外,另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依托职业培训机构。相对高校培养,职业培训机构掌握行业最新发展动向,可以及时了解国际物流行业的最新技术。但职业培训由于其经营属性而有一定的功利倾向,热衷于物流资格的培训认证,脱离了职业培训轨道。因此有必要探索建立规范化、科学化的物流人力资源职业培训机制,在这一机制中,企业可采取在岗培训和离岗培训,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员工的学习和锻炼;政府有关部门或物流行业协会应健全物流行业的职业技术培训制度,在培训制度中除了重视装备、技术、资金等实验条件外,还要培养一支优秀的培训教师队伍,如此才能确保被培训的物流人员的素质。

(三)物流企业要以人为本,重视员工职业生涯规划

物流企业作为物流人力资源的使用及进一步开发者,要主动、积极地进行物流人力资源职业生涯规划。企业要根据员工的个性及学识,为员工制定出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内部人力资源的长期持续的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减少企业人力资源的大量流失,减少企业需要花费大量人力、财力进行招聘的成本。员工职业生涯规划需要企业做出详细的人力资源规划方案及各项配套措施,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将本项工作纳入日常管理的一部分,从制度及政策各方面给予保障,促进人力资源规划的有序推进,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做好必要的人才储备。

(四)建立科学完善的物流人才评价体系

现阶段我国物流行业对人才从业能力的评价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因此各种认证机构尤其是行业协会需要着手加强对评价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一些先进的方法,例如美国对物流行业的人员从业资格认证由物流行业协会主导,其主要机构为美国物流与运输协会和美国供应链管理协会,其中供应链管理协会着力推动对物流人才的在职教育。在供应链管理协会的促使下,美国建立了对物流行业的强制性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要求所有的物流从业人员都要接受职业教育,通过资格考试后才能从事相关的物流工作。目前我国物流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认证体系主要有:人社部主导的国家物流职业资格证书、中国商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和北京西三角企业管理培训有限公司共同推出的全国物流管理员证书、英国皇家物流与运输学会(ILT)组织的ILT证书以及某些地区开展的地域性物流人才认证体系,比如上海市紧缺人才培训工程联席会议办公室推出的上海市物流岗位资格证书。有关部门或行业协会应结合上述认证体系关于物流人才的能力要求,建立统一的能力评价体系,为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系列工作环节奠定坚实基础,也便于物流人才在本行业内的有效流动。

三、结论

物流行业的存在与有效运营是其他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物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和物流业自身发展特征决定了人力资源管理将对整个物流业的经营起到关键作用。本文提出的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将有助于在整个物流行业内建立有效运转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有力地支撑物流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①杨长辉. 物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J].当代经济,2006,(12):96—97

②王永富. 我国物流人才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 科技咨询导报,2007,(26):184

③韩立秋. 加强建设物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J].物流管理,2008,(6):22—23

第9篇:物流员培训范文

(吉林财经大学亚泰工商管理学院,吉林长春130117)

摘要:物流行业有别于其他行业,更具复合性。我国现代物流业的迅猛发展对物流管理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物流管理人才的素质结构在品格、学识、能力、体质方面都有特定的要求。为解决我国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改革培养模式的对策。

关键词 :物流管理人才;素质结构;人才培养模式;对策

DOI:10.16083/j. cnki. 22 - 1296/g4 2015. 08. 03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8-0075-02

一、物流管理人才的素质结构分析

所谓素质就是指一个人的品格、学识、能力、体质等方面特性的总和。

首先,从品格方面看,物流管理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个人品格魅力。有全局观、不谋私利和良好的民主作风的品质以及很强的亲和力、强烈的事业心及不断开拓和创新的性格。

现代物流追求的是供应链上的利益共赢,也就是说现代物流施行“1+1>2”的模式。供应链上各角色之间的物流经营不再是各自为政,而是处于一个系统上相互依存的利益关系,因此,一个合格的物流管理人员必须有很好的品格素质,才能较为妥善地处理在商品流动过程中出现的业务合作伙伴利益上的矛盾。物流管理人员的品格必须是可以让人信任的,也就是说,物流管理人员个人的品格魅力直接影响供应链上其他组织角色对于该物流管理人员所代表公司的尊敬和信赖,进而影响整体供应链的运行效果。同时,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及不断开拓创新的性格是一个物流管理人才能够在物流行业成长的必备性格,是在物流行业立足和前进的动力所在。

其次,从学识方面看,物流管理人员必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所谓复合型的知识结构,涉及到多种运输方式和手段的专业知识;涉及到满足物流个性化服务和信息技术发展的仓储管理专业知识;涉及到境外采购结算和通关的国际贸易和通关知识:涉及到各种费用发生原因和数量以及各种成本分析的财务成本和经济管理知识;涉及到物流作业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处理的安全管理知识;涉及到物流服务供需双方各种物流服务合同合法性的法律知识;涉及到物流经营过程中各种主要元素和衔接环节控制的管理知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为了保证境内外物流业务的顺利开展而应具备的外语知识:为保证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及信息平台应用于物流活动中而所需的计算机知识。

再次,从能力方面看,物流管理人才应具备专业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专业能力包括基本能力和管理能力。其中基本能力包括:学习能力、人际沟通能力、适应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和奉献精神。管理能力包括:前瞻能力、系统思维能力、计划控制能力、组织管理和协调管理能力、专业指导能力、异常事故处理能力、物流实践能力以及物流质量的持续改进能力。以上能力有与前两个方面交叉的地方,但又从不同角度规定了物流管理人才的必备能力。

具体来讲,物流管理人才应具备的能力是:能够用最短的时间适应物流行业的工作节奏,不需要过长的实习过渡期:能够很快地熟悉整个企业的物流运行状况,能够发现其中的物流运营问题,给予建设性意见,能够带领基层物流工作人员进行工作流程优化;在工作过程中,熟悉物流的基本运营程序,能够知晓各种物流机械最前沿的应用,能够用最低的成本最大限度地优化本企业的物流营运。

最后,从体质方面看,物流管理的‘丁作性质对管理人员的身心素质都提出了特殊要求。作为物流管理人员,首先,面对任何事情都要有积极的心态、宽宏的度量:面对极具竞争力的对手时,要表现出很强的自信,从而激励身边的人,赢得业务合作伙伴的尊重和信赖。其次,物流行业是一个对身体素质要求较高的行业,作为物流管理者必须拥有健康的体魄,才能更好地带领自己的团队完成经营运作。

二、我国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物流管理人才的学校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我国物流教育起步较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物流管理人才的教育模式还处于不成熟的探索状态。目前,我国物流高等学校教育体系包括职业技术教育、专科教育、本科教育(隶属于管理学及T学)、硕士教育(隶属于管理学、工学及专业硕士)、博士教育(隶属于管理学)。各层次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定位不清晰,尤其本、专、职业教育三个层次的培养目标需要进一步确立。物流专业设置的课程内容陈旧、不合理,教学方式、方法缺少创新。

(二)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与市场需求接轨不良。伴随着我国经济及现代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物流业与其他产业的格局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格局对物流管理人员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物流人才的培养虽然在关注市场需求的变化,但是以市场需求为驱动的教育体制还没有健全起来。物流人才培养院校缺少与各用人单位合作培养的良好机制,不能彻底解决供需接轨不良的问题。

(三)物流培训市场及企业物流培训不健全。我国目前现有的职业培训主要有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实施的国家物流职业资格认证,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颁布的“物流师”资格认证,还有其他类似于国际物流职业资格认证(ILT)的培训项目。但目前这些认证在物流企业的认可率并不高,这和认证培训机构的培训能力及培训体系还不能与高校相比有关,另外也存在培养方向与市场需求有偏差的情况。

三、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

(一)完善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各培养层次。从总体上讲,目前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主流仍是高等院校,而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扎实、全面的经济与管理理论基础,较强的适应能力,掌握信息科学技术方法与手段,具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物流活动的能力,从事现代物流运作与管理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学校教育将成为向社会提供物流管理人才的主要渠道,因此,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不同层次的符合要求的人才。不断尝试教学方式创新,充分发挥高校内实训室、实验室的作用,增大教学环节中实验课、实习环节的比重,构建立体化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