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毕业实习生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药学教育;实习;流程;药房
随着药学服务理念的提出,负责药品使用的药学工作模式,即医院和社会药房的药师工作内容发生了重大变革。药师们不再只是发挥简单的调剂职能,实际上药师在监测药物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多的作用,尤其在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的监测和报告上发挥作用。这一变革对药学专业教学内容和模式产生了新的需求。特别是毕业前实习阶段的教学关系到药学教育改革的成效。
药学本科毕业生面向药品的政府管理、生产、流通、使用环节,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它非公有制医疗机构及药学相关行业如健康、保健、康复、咨询、保险业等岗位也成为药学毕业生就业的领域。据不完全统计[2],1994年-1998年全国药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只有10%的留校或者继续深造,8%的在科研院所和药品检验所,有高达36%的毕业生到医院药房工作,19%的在制药企业,10%在医药流通企业。1999年和2000年到医院药房工作的毕业生比例有所下降,为24%左右,制药企业上升至28%,医药流通企业14%,留校或者继续深造仍占11%。可见本科毕业生在医院药房工作的比例较大。如何规范新形势下药学本科生在医院药房的实习流程,培养出能胜任药品使用岗位工作的合格人才成为当务之急。
一、全面了解工作流程
在我国现行的职称评审体系中,本科生毕业后工作1年即可参加考试,考试通过后可获药师资格。因此,本科生在实习阶段应该对医院药材科有全面的了解并且熟悉工作流程。在工作1年后才能达到药师的要求和能力。按医疗机构的药师应具备的能力的要求[3],实习期间应该达到的目的有以下几点:熟悉门诊、急诊病区药房、药学信息与药品咨询服务等部门的职责、工作内容、工作程序和各岗位职责。初步掌握药品采购、供应管理等程序和技术要求;品、、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药学信息与药品咨询服务等。了解肠道外营养液和危害药物静脉用药调配室岗位职责;常用药品的通用名称、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常用有效期药品的管理;药品分类管理的原理与相关政策规定;医院一般常用制剂的配制,主要设备;合理用药原理和安全性监测方法,初步懂得用药失误的预防;初步了解临床药物治疗方案设计与评价的能力;个体化给药方案;临床药动学与生物利用度研究;具有对药物进行调研与分析,提出改进意见的知识。
二、合理安排实习时间
我校药学院实习时间从1月份开始,5月份结束,除去春节放假,论文答辩等,共计15周实习时间。还有一些学校从11月份开始到第二年的3月结束,除去春节放假,共计14周,余下的时间用于找工作。在80~90年代药学本科生实习时间一般为1年,现在各个学校的安排不尽相同。作者在实际带教中发现,本科生实习时间应为1年,实际上最后1年的下学期大多数学生要找工作,找到工作后某些用人单位要求到本单位实习,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需要转实习点,要留一部份时间给学生自由支配。因此,有效实习时间大约24周,学生才能了解药房所有工作。
三、建立规范的实习流程
3.1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第1天进行职业、职业道德教育,这方面的内容在课堂上接触较少,没有专门的讲解。在带教实习中发现,学生对于今后的工作去向,工作涵盖的内容没有一个总体的概念,对于自己的爱好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非常模糊,没有真正地理解药房的工作性质,看不起药房工作等。因此,我们安排4个学时进行工作方向的讲解。
职业道德在实习阶段应该涉及,这些东西不学习,学生一般没有警戒线,在日后的工作中在人事关系以及医患关系的处理上会出现偏差。我院的药学部规模较大,药学专业的大部分内容都有涉及。我们编制了包括药学科研,药品生产、供应,药房工作四个部分的职业道德规范文件,给学生进行集中讲解4个学时。
3.2全面了解实习内容。
第1~5周,5周时间主要是了解整个药材科的工作情况。分别到门诊、病房药房,药库,药检,制剂室各个部门进行轮转,每个部门约1周。在各个部门熟悉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各个部门的规章制度等。了解日常工作情况,流程。在带教老师的安排下进行一些杂务工作,以帮助熟悉部门的工作内容。
3.3加强深度实习。
第6~13周,经过上一阶段的实习,学生对药物制剂、检验、供应以及药品使用的过程有了了解。我们根据学生的爱好结合今后的工作方向,学生自己选择本阶段的实习部门。门诊、病房药房实习进度:第6周,了解处方、医嘱管理程序,继续熟悉药品名称及阅读药品说明书。第7、8周,跟随带教老师调配处方、摆药。第9周,跟随急诊窗口带教老师学习处理日常事务以及毒麻的管理第10周,跟随药师进行处方分析,学习审核处方。第11周,跟随药师窗口发药,学习对患者的用药指导。第12、13周,收集药房日常工作以及对出现问题的记录和相关数据,为下阶段的总结做准备。药房相关的选题包括很多内容,比如:药品不良反应如何收集、分析;药品库存管理;退药分析及对策;处方常见错误分析等。
制剂室实习进度:第6周,熟悉药品GMP管理程序及要求。第7、8周,跟随带教老师配制外用制剂。第9、10周,跟随带教老师配制口服制剂。第11、12周,跟随带教老师制备中药制剂。第13周,熟悉常用技术操作规程、岗位职责,填写各种登记表格,了解医院制剂主要设备的工作原理、操作与养护。药检室实习进度:第6周,熟悉药典中各种制剂通则要求。第7周,跟随带教老师按制剂通则检测制剂、原料。
第8、9周,跟随带教老师学习中药材薄层鉴别方法。第10周,跟随带教老师学习药品含量紫外测定方法。第11周,跟随带教老师学习药品含量高效液相测定方法。第12、13周,跟随带教老师学习药品含量高效液相测定方法的建立。
实验室实习进度:在实验室是从事科学研究的部门,一般是有科研课题的带教老师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的部分研究。带教老师应该选择课题中的基础部分,带学生一起从实验设计开始,实验材料的准备,开始实验,实验记录的书写,数据的整理,数据统计,总结,撰写论文。实验内容应尽量简单,在规定时间内能够完成,以便学生对整个科学研究的过程有系统了解。
3.4实结。
第14~15周,总结实习内容,写出相应的论文。
四、小结
4.1实习中灌输本科生从事基础工作的思想。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本科教育的逐渐普及,本科毕业生也越来越多,80、90年代一些本应由本科毕业生从事的基础工作由于没有足够的人员而不能满足需求。虽然未经过学历教育的人员培训后也能上岗从事这部分工作,但是在基础工作中发现问题,具有研究问题的思路和采取行动上有所欠缺,而且在遵守规范上,如果不能理解规范的意义,依从性相对会差一些,这些能力只能在实习中培养,从基层工作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渐自我发展。
4.2带教的方法应多样化。
实习的带教必须有一定的形式,否则实习生变成了打杂工,学习阶段的基础知识没有在实习中使用,实习中又没有学到新的知识。实习的学习形式可以多样,如:基于问题导向教学法,设计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找解决办法。小组情景讨论方式,模拟进行病例的药物治疗,设计病例,选择使用的药品。
按照上述流程我科培养了3届毕业生,在培养过程中对流程进行了不断的修订。由于社会的发展,行业的规范,消费者需求的转变,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的需求不断改变,本科教育也要随之转变,特别是实习阶段是对所从事行业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要规范化。
参考文献:
[1]黄佳,赵志刚,王孝荣。2003年美国医院药师协会医院药学监护全国调查:监测和患者教育[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7;27(9):1298.
[2]胡晋红,石力夫,蔡溱,全山丛,孙华君。适应药学模式的发展,探索本科生实习改革[J].药学服务与研究,2003;3(1):16-19.
1.1对象
选择天津中医药大学2010级护理专业本科四年级学生共123名为调查对象,在2013年7月进入临床实习前进行调查。
1.2调查内容及方法
依据调查目的自制调查问卷。问卷参照天津市《临床护理技术操作执行手册》中应急事件的处理程序进行设计。问卷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应对输血反应,第二部分为应对化疗药外渗,第三部分为应对针刺伤。其中,每部分答对60%者为具备应对该项突发事件的能力。调查前采用统一指导语向护生解释本次问卷调查的目的和意义。问卷均由学生本人独立填写,25min后现场收回。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3份,收回有效问卷123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次调查表明,本科护生在实习前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低,且在应对输血反应、化疗药外渗和针刺伤这三类突发事件的能力上存在统计学差异。
3讨论
3.1护生初步具备应对输血反应的能力
本次调查显示,发生输血反应时,96.75%的护生知道应该立即停止输血,68.29%知道应该配合医生进行紧急救治,50.41%的护生知道应该将余血送检。但是,所有护生均不知道如何预防输血反应导致的急性肾功能衰竭。同时,仅2.44%的护生选择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心理护理。这说明,尽管输血反应的救护是护理学基础的教学重点,但是护生在实习前仅仅具备了最基本的应对输血反应的能力,而不具备处理相关并发症的能力。同时,护生也不能将心理护理知识运用到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中,也就是说,护生不能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临床实践中。鉴于此,我们建议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模拟教学,使护生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促进学生批判性地思考,以拓宽学生的应急知识,提高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2-3]。同时,教师应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加强护生人文关怀和心理护理能力的培养。
3.2护生不具备应对抗肿瘤化学药物外渗的能力
本次调查显示,在化疗药外渗时,护生完全不具备处理能力。尽管她们知道化疗药外渗时应该立即停止输入药物,但只有24.39%的护生知道应保留原针头,连接注射器尽量回抽渗漏的药液或血液以减少渗漏的液体量,而不是直接拔出针头。此外,仅有23.58%的护生知道化疗药外渗后应将患者的肢体抬高以减少药物对肢体的进一步损伤;仅10.57%的护生知道应该及时通知主管医生及护士长。尽管25.20%的护生知道化疗药外渗时应该进行局部封闭或者根据药液性质注入拮抗剂,但他们均没有答出正确药物名称。当前,化疗已成为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化疗药外渗不仅会导致患者局部疼痛和发生炎症反应,还可致局部组织坏死、溃疡,以至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4]。关于应对化疗药外渗的相关知识多散在于内科和外科的各个章节中,且并未涉及对血管刺激性大的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因此,专业课教师和临床教学老师应该开展化疗药防护的专题讲座,使护生在实习前就具备应对化疗药外渗、化疗药毒性反应和过敏反应以及根据化疗药选择相应解毒剂进行局部治疗的能力。
3.3护生具备应对针刺伤的能力
论文摘要: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是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本文简要地论述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情况,介绍了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服务对象、类别及其特征,阐述了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基本职能和作用。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阐述是进一步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发展的关键所在。
就业市场是由人力资源供给、人力资源需求和供需双方的交换等三个方面构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生产力各要素相继进入市场。促进了劳动就业制度、人事制度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不断改革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并发挥着独特的职能作用。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形成及其管理体制
(一)就业市场的形成
就业市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力资源配置市场,是按市场运行规律对人力资源(包括劳动力资源、毕业生人才资源)进行配置调节的一种机制。我国的就业市场是在国家宏观调控指导下.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培育和建立起来,并随着我国劳动人事制度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深化不断完善。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就业市场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随着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生产力各要素相继进入市场。促进了劳动就业制度的进一步改革。1986年国务院出台了有关改革企业招工、用工、辞退和待业保险的规定.推动企业招工面向社会、公开招收、全面考核、择优录用;确定企业招用新工人要签订劳动合同。用法律形式明确双方的劳动关系;允许企业辞退违纪职工;建立养老保险金社会统筹和失业保险等新项目。这些措施在用工方面开始把企业推向市场;在就业方面。自然也开始把劳动力推向市场。同时,地方劳动部门都成立了融行政与就业服务于一体的就业服务机构。1992年,国务院颁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赋予企业用人自。国家不再下达用人计划.企业用人的数量、条件、方式、招用时问完全由企业自主决定。随后几年。随着人事制度的改革。一些具有高学历、高层次的技术人才进入市场。客观上提升了就业市场的层次.各地开始出现专门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就业服务的人才市场。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毕业生人数逐年激增,特别是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专门的大学毕业生市场开始出现并且日益发展壮大。发挥其独特的市场功能。至此,我国的就业市场形成了由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高校毕业生市场三大市场并存的格局。具有一定的中国特色。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
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是在国家政策宏观调控下。以为学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服务为宗旨,以建设公益性、示范性、专业性、常设市场为目标,以高校校园市场为基础的、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毕业生市场是运用市场运行机制。配置高校毕业生资源。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指导、供需见面、创业培训等就业综合服务的专业化市场,是高校毕业生求职择业和用人单位招聘、选录人才的主要场所。是毕业生求职择业中所涉及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目前.国家、各地方和高等学校都在积极培育和发展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并逐步完善服务功能.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日趋成熟与规范。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践证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主渠道作用。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服务对象和管理体制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各普通高等学校、民办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以及成人高校及其毕业生,各级各类用人单位。
省、市、县(市、区)及学校毕业生就业领导小组办公室(或协调机构)是本级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主管部门,负责本级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规划、管理、组织、协调、服务和监督。各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或职能部门,下同)受同级毕业生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具体负责本级毕业生市场的日常工作。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市场是经教育部批准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市场分市场,各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校园市场是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分市场。毕业生就业市场遵循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毕业生就业市场活动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规定,坚持诚实守信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为大学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就业、招聘服务。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特征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分类
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按其外在表现形式可分为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
1.有形市场
有形市场是指有明确固定的场所、具体的时问和地点、特定的参加对象的开放性市场。目前。有形市场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从举办的单位来分
一是高等学校举办的为毕业生服务的就业市场(一般又称“供需见面会”、“招聘会”、“洽谈会”)。可以分为学校自己单独举办和两所或两所以上学校联合举办两种类型。单独举办往往是针对本校毕业生的专业特点和服务行业来邀请与其密切相关的用人单位参加,是主要为本校毕业生服务的市场。学生与用人单位可以通过直接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落实就业单位。其优点是针对性强、需求信息可靠、服务到位、方便毕业生。高校联办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一般是由学科、专业相近的若干所高校举办,如东北地区高师毕业生就业市场、东北地区部分工科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等。联合举办的市场除了具有单独举办市场的优势外,还可以克服就业市场规模小、市场效能差的弊端,增强市场对单位的吸引力。
二是政府毕业生主管部门或人才中介机构主办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其一是省(市、自治区)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组织各高校所设立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其二是地方人事主管部门或人才中介机构设立的针对大学毕业生的人才市场。
三是企业举办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它是由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举办的以招聘到本企业就业的毕业生为主的就业市场。其优点是信息来源可靠、针对性强,毕业生可以充分了解招聘单位的背景材料,减少自荐的盲目性。
(2)从举办的区域来分
一是区域性毕业生就业市场。它是由地方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举办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它是由地方(省、市)主管毕业生就业的政府职能部门组织,主要是为用人单位和当地高校毕业生服务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其优点是需求信息量大,毕业生能有较多的选择机会;方便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节约经费:现场即可签定就业协议并履行鉴证手续。
二是国际性毕业生就业市场。目前,毕业生就业的国际化趋势已现端倪,国外企业在中国招聘毕业生、中国企业招聘外国留学生或直接在国外招聘就职于国外分公司的毕业生的情况已有新发展。我国加入WTO后,这种情况更加明显。
(3)从举办的类别来分
一是行业性毕业生就业市场。主要是由中央部委主管毕业生就业部门办的主要为本系统、本行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服务的就业市场。
二是分科类毕业生就业市场。主要是各省、市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从用人单位和学校两方面考虑,从市场细化的角度出发.把理、工、农、医、师范、财经、政法等科类的毕业生分别集中起来,与相应的用人单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
三是分层次毕业生就业市场。主要指招聘单位针对不同学历层次的毕业生举办的就业市场,包括研究生就业市场、本专科生就业市场。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就业市场。它们是特殊行业举办的以招聘应届毕业生为目的的就业市场。如从毕业生中选拔公安干警、政府公务员、飞行学员、高校教师、外交人员等。
2.无形市场
毕业生就业无形市场主要指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方的信息交流不受特定的时问、空问限制,而由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自行选择的就业市场。其外在表现是没有具体的时间、地点,没有固定的场所。目前,无形市场的主要载体是以计算机网络平台为依托的各种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系统,如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和东北大学就业信息网等。许多地方、高校和用人单位已经建立自己的网站,提供了丰富的供需信息资源。
毕业生就业的无形市场是伴随着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飞速发展而产生的。同有形市场相比。计算机网络信息量大,资源可以充分共享,进行信息交流不受时空的制约,因而更加方便、快捷。同时依托网络平台,还可以开展内容丰富的就业指导服务。目前,网上求职与招聘已经为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所认同并实践着,而且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正从一般意义上的信息交流向网上而试、考核等更深入的应用层面发展,逐步成为高校毕业生求职择业的主要方式和手段。无形就业市场已经成为就业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特征
1.公益性
毕业生就业市场以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为宗旨,构建毕业生、用人单位之间安全、可靠的平台,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快捷、有效、全面、高质量的服务。
2.市场主体的特殊性
在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举办过程中,学校是基础,政府为主导,市场起调节作用。因此,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组织主体可以是政府教育部门,也可以是高校。市场的就业主体是高等院校毕业生,这是一个高附加值的特殊群体,具有良好的可塑性。但是,正是由于这个主体都是大学毕业生或研究生,学历层次差别不大,年龄也较集中,因此在就业的过程中竞争会更加激烈。3.时效性
我国现行的大学生就业政策规定,毕业生就业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每年寒假或暑假.全国有上百万应届高校毕业生,一般要求他们在半年内落实工作单位,现在择业期延长为两年。各级主管就业部门对每年的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运行日程都有一个大致的安排,从用人单位到高校招聘、到毕业生落实就业单位、签约,以及未能落实或重新落实单位等都有具体的时间规定。如果毕业生在两年内不能落实就业单位,就要离开这一市场而转到其他就业市场择业或待业。
4.区域性
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主办者多以各省市教育部门、高校或行业主管部门为主体,不论谁举办,这些就业市场的用人主体一般都是本地区的,同时也是针对本地区的高校毕业生服务的,表现出较强的区域性。
5.集中性
我国每年都有近几百万名大学生集中进入社会就业.从人数到时间,都有集中性的特点。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在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和场所集中招聘或应聘.特别是校际间或院校内举力、的人才交流会,表现在专业方向上,更具有集中性的特征。供需双方直接签约。减少中间环节。提高供需双方的效率和效益。
6.影响性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涉及面广,任何一个毕业生就业都牵动着毕业生本人、家长、亲朋好友等的关心,为社会所关注。影响极大。
三、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职能和作用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基本职能
1信息交流
毕业生就业市场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需双方进行双向选择,实现求职和招聘的必要场所,而充分交流就业信息与求职信息又是供需双方进行双向选择的基础和前提,因而,促进信息交流是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首要职能。毕业生就业市场需要通过收集和整理各种就业信息,并通过适当的方式对所有毕业生公开,供毕业生了解和进行选择。这些就业信息既包括国家宏观的政治、经济形势,也包括有关的就业政策、规定。还包括各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和具体的用人需求,是各种与毕业生就业有关信息的集合。同时.市场也要向用人单位提供各个高校的专业介绍和生源情况,提供具体的求职者的应聘信息,方便用人单位进行招聘。市场信息能否实现共享,交流是否充分,直接决定了市场作用能否有效发挥,人才配置是否合理。
2.就业服务与管理监督
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是履行省政府公共职能的公益市场。其宗旨就是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指导、供需见面、创业培训等就业创业综合服务。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应当提供以下就业服务:向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就业政策和规章咨询;办理毕业生就业调整改派、就业等一系列手续。实行一站式服务;为求职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为需要培训的求职毕业生推荐培训单位;公开需求信息、供求分析信息和职业培训信息;办理求职登记;对就业困难毕业生进行就业援助;举办毕业生求职和用人单位招聘双选活动;完成国家和省规定的其他有关服务。
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通过建立用人单位准人制度、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和毕业生应聘信用制度及信息公开制度等完善的制度,加强市场管理与监督,切实维护进人市场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权益,维护毕业生市场正常秩序,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二)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作用
1.市场配置作用
毕业生就业市场是通过市场的调节作用.实现对毕业生这一宝贵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根本目的。大学生要依据人才价格信息、个人与职业匹配情况和人才竞争的激烈程度等因素来决定是否就业。用人单位则是根据工作要求、经营状况和社会平均人才价格等信息决定对毕业生的录用。毕业生就业市场就是依靠市场竞争机制。通过这些供求规律、价值规律等基本规律最终决定人才的组合与配置。多年就业实践的经验表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在毕业生就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8O%以上的毕业生是通过这一市场实现就业的。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已经成为毕业生求职、就业的主渠道。
2.市场导向作用
毕业生就业市场当中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从根本上讲,反映的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适应程度。认真分析用人需求与毕业生就业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有利于高等学校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办学思路,加强学科建设。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增强学校主动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的能力。毕业生就业市场建立就业预测制度(预测主要包括毕业生的生源状况、需求状况、就业状况及其他信息),加强对就业形势的研究,定期公布就业预测情况,不但对高等教育的改革起到了导向作用,州时也为相关部门制订和调整有关毕业生就业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和依据,作用十分明显。
【论文摘要】面对我国劳动力供远大于求、整体社会就业压力巨大、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基于大学生的视角,从大学生自身需要出发,了解大学生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要求,有的放矢地完善原有的工作机制,将有利于推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向前发展。在对广西大学的毕业本科生进行“就业影响之大学生就业指导因素”无记名问卷抽样调查、统计分析基础上,得出结论:高校应该从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加强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化建设,保证学校为大学生进行高水平高质量的就业指导,抓出实效;同时,将就业指导溶入于日常教育教学过程。
从1989年开始,教育部在大学生毕业制度中期改革方案中第一次提出了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各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也开始从无到有陆续建立起来;经过20年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整体上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逐渐完善,工作卓有成效。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人口的发展实际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改革的成型,一方面,当前我国劳动力供远大于求、整体社会就业压力巨大,据国家人保部测算,2009年有2400万人需就业,其中新增城镇劳动力1300万;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供给总量持续增加,2009年高校毕业生总量将达610万,加上历年累积未就业的大学生,要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达到700万人以上,超过城镇新增劳动力总量半数。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还是任务艰巨。
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基于大学生的视角,从大学生自身需要出发,了解大学生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要求,进一步探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规律,有的放矢地完善原有的工作机制,将有利于推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向前发展。
一、问卷调查情况
2007年1O月至2008年6月,广西大学“广西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归因研究”课题组对广西大学的毕业本科生进行“就业影响之大学生就业指导因素”无记名问卷抽样调查。
学生来自广西大学机械学院、数信学院、计电学院、文传学院、林学院、商学院、土木学院等7个学院,涉及文、理、工三大学科20个专业,均为2008级应届毕业生,实际发放问卷915份,共回收有效问卷915份。在这些有效样本中,男生女生分别为532人和383人,百分比为58.0%和41.9%。调查问卷利用归因理论,从大学生的视角设计问题,以了解大学生所需要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以及大学生对择业成功的归因能力。
(一)就业指导因素分析
关于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力度,或者说大学生择业成功的就业指导方面原因,受调查的大学生选择排序依次为举办各种招聘会(70.7%)、求职及面试技巧培-OII(62.O%)、提供充分的就业信息(61.0%)、就业政策及形势分析(56.0%)、职业生涯设计指导(39.7%)、就业的现场指导(30.1%)、就业的心理指导(28.6%)、其他(3.5%)。这组数据表明大学生比较需要的几类就业指导和服务为举办各种招聘会、求职及面试技巧培训、提供充分的就业信息、就业政策及形势分析,频次均超过半数,因为这些都是具体的、能够马上见效的,学生急需,也乐于接受。但对于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就业的心理指导等能对学生就业产生长期性影响的指导,大学生选择的不多,频次没有超过四成;这说明大学生择业过程有急功近利的成分,缺乏长远规划自己职业生涯的意识,也未注意到应完善自己的就业心理,提升自己长期的、稳定的就业竞争力。
(二)学校实力因素分析
从劳动就业视角看,大学生在校学习就是工作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过程,是走上工作岗位前的准备过程。基于这个视角,高等学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并不是局限于劳动就业基本知识、技能的指导,而是贯穿于学校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体现了学校教育服务功能。因此,学校的整体状况——实力也包括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本质内涵。我们也据此设计了问卷问题:学校实力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受调查的大学生的选择依次为学校的知名度(71.5%)、专业的社会适应性(59.6%)、学
校与用人单位联系的密切程度(49.9%)、学校的教学质量(29.8%)、学校的学风建设(19.9%)、其他(12.2%)、学校的地理位置(10.9%)、学校的科研水平(10.6%)。这组数据表明大学生对择业中学校因素的归因存在混乱,一方面,认为学校的知名度最有影响力,是学校和学生实力的综合体现;另一方面,对于提升学校的知名度的关键因素——学校的教学质量、学风建设、科研水平等不重视,反而在意学校与用人单位联系的密切程度、学校的地理位置等非关键因素。这种混乱意识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不少大学生单纯依赖于学校的名声,忽视学校的教学发展、学风建设、科研创新活动。他们更没有意识到或者说较少意识到学校的整体实力与自己息息相关,特别需要每名大学生在教学发展、学风建设、科研创新活动等方面积极参与,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就业干扰因素分析
就业影响之就业干扰因素反映了大学生认为影响他们择业成功的不利因素,从另一个方面表明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需要加强与改进的地方。在问题的设计上,我们暗含一个因果关系在问题里面,就是假设学校就业指导和服务不够,于是大学毕业生对社会就业环境缺乏了解,择业决策方法技巧缺乏,对招聘流程和要求缺乏了解,难以发挥自身优势,就业信息量少。从表3看出,样本数据没有反映出这个逻辑。只有18.7%的学生认为学校就业指导和服务不够,却有60.9%的学生认为就业信息量少、45.9%的学生认为对社会就业环境缺乏了解、37.8%的学生认为难以发挥自身优势、34.5%的学生认为择业决策方法技巧缺乏、28.9%的学生认为对招聘流程和要求缺乏了解,数据相差最高42.2个百分点,最低11.2个百分点。究其原因,可能是大学生对就业指导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就业信息、了解社会就业环境、学会发挥自身优势、择业决策方法技巧、了解招聘流程和要求均是就业指导工作的基本内容;或者是学校就业指导和服务到位了,但学生本人没有充分利用,达不到理想效果。不管哪种原因,都说明大学生就业指导要讲究实效。
二、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启示
大学是年轻人处于从学校最终毕业、进入社会工作的人生阶段,这一阶段大学生角色急剧变换,社会责任骤然加大。引导大学生顺利成才、最终择业成功是高校就业指导的目标所在。因此,高校应该从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促进自我成长,最终达到实现自我目标,加强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化建设,保证学校为大学生进行高水平高质量的就业指导,抓出实效,同时,应将就业指导融入日常教育教学过程。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即是个人在从事职业之前或职业发展过程,结合自身情况以及影响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编制职业发展计划,确定行动时间及制定行动方案。高校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就是引导大学生结合社会需要,从人性化、个性化的角度,找准人生坐标,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了解自我、了解社会、了解职业、了解专业,科学制订行动计划,合理安排行动步骤,挖掘自身潜能,优化个人素质,实现未来职业发展目标的实施方案。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实质和核心就是引导大学生通过自我认识,促进自我成长,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
对于一年级大学生,应指导他们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了解自我,了解所学专业,培养生涯规划的决策能力,重新树立目标,规划前进的方向,并在专门人员指导下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对于二年级大学生,可指导他们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加强工作技能锻炼,从而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正确认识自我,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高自身素质,培养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对于三年级大学生,应指导他们依据个人发展目标作出正确的选择,帮助他们做好求职或升学的方案,了解搜集职业信息的渠道,提高求职技能,锻炼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及时调整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初步确定自己长期发展职业目标。对于四年级大学生,应督促其锁定职业生涯规划,对前三年的准备进行认真总结,检验自己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恰当,自我定位是否准确。其中,应重点协助学生调整心态,强化求职技巧,开展就业咨询和服务,加强职业导航教育,使学生顺利就业或继续深造。
(二)队伍建设和理论探索
根据国外高校成熟经验,建立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职业指导师资队伍是实施高水平就业指导的关键。职业指导老师应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一般来说应具有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背景。因此,学校应引进具有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背景的人才,配以较齐全的制度、经费投入、硬件设施,保障这些专业人才得到相关的培训进修与实践锻炼以胜任就业指导专职教师的工作。设立专项课题基金,鼓励职业指导老师积极开展相应专题研究,总结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探索和提升,为更好地开展就业指导提供理论支撑。
(三)就业导向的教育改革
【关键词】专业实习;实习基地;实习生;管理
在当前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专业实习越来越被认为是把握就业机会的重要一环,高校的暑期社会实践和学生自身积极努力,使大学生作为“实习生”的时间和机会越来越多,一方面有利于高校学生不断增强就业能力,另一方面也为高校实习管理工作带来很多新的难点,需要我们进行思考并加以解决。
一、新形势下高校实习管理重点
实习生的管理一直是高校学生管理中令人头疼的一环,在新形势下它的重点是:建设、教育、制度、总结。
1.实习基地的建设
实习基地是实习生走向社会的练兵场,只有通过实习生的实习,实习基地才能有了新的生命力,新的血液,也为学校了解社会需求,为制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了可行依据来源。实习基地的建设有利于了解并熟悉各行业的运行情况和管理模式,找准本专业与实习单位、实习内容的结合点或切入点;在实践岗位上对书本知识加以实践和运用,以检验自身对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专业能力在实践中的实际的业务素质,为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团队精神。以利于实现学生与社会零距离就业与接轨,且要与国家发展规划息息相关,所以实习基地的选择与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实习基地的建立模式:企业是主体,市场是导向,实习基地投入要与当地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目前主要有三种模式:寻求当地政府的支持,社会参与和学校配套投入的模式、校企合作的模式、校校合作的模式。
寻求当地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和学校配套投入的模式: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当地的经济发展,因而学校培养要有当地特色,为当地大发展服务。如三峡大学以“水电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为目标,大力实施特色发展、改革创新、开放办学、文化引领四大战略”为宜昌建设发展输入新的血液,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学校主办和承办多层次年会、学术研讨会扩展影响及知名度,并成立了由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长江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委员会、香港方树福堂基金会、湖北宜化集团、国务院三峡办移民管理咨询中心等130多家企事业单位、地方政府等组成的合作与发展理事会等等,这些都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合作。这些活动成功的举办为学生提供了磨炼的机会,同时也为学生构建了大的实习炼兵场,提供了学习及展示的平台,也就成为了活生生的实习基地,也为学生无形中提供锻炼及就业的机会。经问卷调查:75%的同学认为最理想状态是由当地政府出资(或批地),利用学校的优资人才资源办学校工厂。既解决了实习基地问题,又解决了部分贫困学生的生活困难问题。
校企合作的模式:科学是发展的第一生产力,那么学校的科研成果也离不开企业的发展、服务于企业并转换成财富,这样就为学校和企业联合研发提供了机源,学校的教师和企业的技术专家展开合作[共同申报国家、省级(部、厅)及市级科研项目],那么自然而然的学校进入企业,校企合作成为必然,学生也就自然参与其中的项目,大学生的创新团队也就有用武之地。在创新的同时,我们的学生也了解知识转换的重要性,学为所用,再服务于教学的道理。这样学校提供人员,企业提供资金,共同研发,构建实习基地,达到双赢的目的。
校校合作模式:每个学校都有各自的重点学科,有针对性地派遣教师进修(或调研)或参加各领域国际会议进行多层次交流研讨,建立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对于国家重点院校,如有可能在相同学科,能否采取部分课程学生参与其他重点院校课程选课(可采取远程授课),并取得学分予以认可,同他们已建的的实习基地也可签订合约,促进校校之间教师和学生的交流,达到优资资源的共享,提升学校办学质量。
2.有效开展实习教育
由于实习生即将踏入工作岗位,对于角色新的转换,既兴奋又感迷惘;既憧景又感害怕。由于产生了对实习单位的环境与人员的不熟悉等方面的压力,如何面对压力,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就变得至关重要了。实习前主要是做好如下方面的教育。
① 引导学生要有良好的实习心态。首先学生要找准自己的位置。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了解并熟悉企业的每个环节及工艺流程,脚踏实地的认真完成实习单位交给的每项任务。同时学校组织往届实习生进行实习经验交流(谈实习心得、实习过程中的收获以及不足,实习过程中需注意的和要准备的事宜,且要尽可能详细的介绍实习单位情况、相关实习协议、实习权力和义务,解答实习生的疑问、明确实习的目的及考核标准),并安排经验丰富的实习联络教师带队进行实习指导及心理辅导,让学生有家的温暖感觉。
② 处理好人际关系。实习生大多第一次踏上工作岗位,对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处理缺乏经验。要想实现自我,先当好被管理者,要学会忍耐,学习别人之长,改正自己不足,努力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多干活、少说话,明白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道理。
3.建立有效的实习制度
实习制度是企业文化的一种体现,企业文化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而是要将企业文化所包含的精神与实质灌注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层面中去。因此,我们应将实习生作为整个企业不可或缺的重要人力资源,通过我们企业的指导与管理,企业将与实习生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合作、互赢关系,并因这种关系的建立,使得实习生获得一个可以增进实践能力的机会和有所收获,而企业也可以从实习工作中挖掘出实习生的更多潜力,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优秀的人才和创造丰富的价值。
①修订完善实纲。实纲制订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总方针,以实习生为核心、兼顾实习单位的特点。合理的修订实纲,更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及综合素质,可较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②落实考核评定制度。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适用于高校实习生管理的法律、法规,实习生的权利和义务缺乏法律上的确定性,而实习生的行为却越来越市场化,这样就造成实习生作为身在校外的在校生,高校负有不可推卸的管理责任;但由于实习生身在实习单位,参与实习单位的工作,高校的管理工作难以有效落实,实习单位也无可置疑地负有管理责任,因而需要理顺和明确高校和实习单位在管理上的权责,规范学校与实习单位的合作关系,加强实习生进行协作管理,依据实习目标,制订个性化的考核项目,实施实习达标管理,明确实习目的,从而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认真总结实习经验,开创就业之路
总结首先是反思、沉淀、行动,同时更是为了创新,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及时总结实习工作,为教学工作提供更多有价值的经验材料,也为制订有效、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奠定了基础。通过实习学生反思自己的不足,存在的问题,沉淀得到的启迪,需要改进的地方,找准自已的位置,通过实习,实习单位和实习生互为了解,互为赏识,互难舍,构建和谐的氛围,从而变实习基地为就业基地,学生为以后的发展确定了方向。在新的形势下,为实习单位做一个好的调研报告,一个好的企划案才是实习的目的所在,也就打开创造美好的就业之门。
二、高校实习管理的难点
①学校与实习单位没有形成长效的运行机制。学校与实习单位长期合作的较少,因而没有合适实习生稳定的工作可做,导致部分实习生自已找单位或实习专业不对口的现象时有发生。
②有效的安全保障。我国尚缺乏规范工学结合法规,存在安全隐患,学生发生安全事故和违法事件对学生本人将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和影响,对高校发展和社会稳定存在一定程度的危害。
③心理压力。由于实习生身在实习单位,一方面遇到新困难和新问题时,学校不能及时疏导,会有挫败感和无助感;另一方面经验不足,技能不够,导致怀疑自已的能力。
针对实习中存在的难点,需要加强实习中的过程管理,强化实习教学及实习效果。
1.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实习教学模式
选好实习基地,从实习基地中认真筛选能承担实习任务的实习单位,明确学校、实习单位、实习学生的责、权、利,学校和实习单位共同商定实习计划,把校企合作,学工结合落实到实处。实习前在校期间,多安排学生进行寒、暑期的社会实践环节,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所谓请进来,就是开展实习基地研讨会和讲座,请实习基地研发部门的负责人,到学校给学生做讲座,使学生尽早了解他们要实习的单位发展和未来,以及目前的企业研发的项目成果给企业带来的利润。所谓走出去,组织学生进行实习基地的参观考查,和实习基地的人员近距离的接触,如有可能也让学生参与研发工作,和企业融入,让学生真正喜欢并热爱,有兴趣和向住实习,同时也为就业打下了基础。
2.参与实习基地的研发,实习与毕业论文有机结合
在学生进行实习前,通过多形式的了解(如讲座、参观、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及见习等)进行论文抛题选择:(1)由学校论文指导老师给出与学科发展或科研课题;(2)实习基地的研发人员提供课题;(3)学生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完成毕业论文的选题工作,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可由学校和实习基地的研发人员共同担任。那么学生的实习结束也同时完成了论文的写作,从而避免了无题材可写、没有生活素材及大而空及抄袭的可能。从而使毕业论文的内涵有血、有肉,有成果,注入了灵魂及生命力且能创造价值。
总之,让学生尽可能早的进行社会调查,让学生养成了解企业文化、企业的发展、企业的前景,学会发现问题、优化方案的思维模式及提出可行性的企划方案;将实习与毕业论文相结合起来,在学生实习前,要求学生选论文课题与专业相符,带着课题去实习,明确实习目的,在实习单位中边学边做,边学边想所做课题的答案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参与探讨实习单位指导教师所做课题中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效果,以不断提高其实践动手能力,这样,实习后写出的毕业论文质量才会明显提高,实习单位的指导教师和学生融合在一起,荣辱与共,学生也就不会感觉得弧单无助了,学生同时也获得自我价值的体现,那么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顺利的得以完成。我们的实习工作才有了生命,有了灵魂。
关键词: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知识管理,个人知识管理
西部大开发的进程推动教育改革步伐明显加快,出台的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远不能满足西北地区对人才的需求,在现实需求下,2007年国家推出了一项重大的教育改革措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强调“部属师范大学要抓住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的良好机遇,围绕培养造就优秀教师和教育家的目标,大力推进教师教育改革,特别要根据基础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的要求,精心制订教育培养方案[1]。旨在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服务于落后偏远的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这一划时代的举措为西北地区教育带来了新的生命力,为这些地区的教育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免费师范生需经过必要的教育实习阶段,这对学生是一个宝贵的经验,教育实习在强调培养学生服务偏远地区的同时,强调学生自身教学技能的加强,博客作为一种日趋成熟的网络分享交流工作,最为广泛的被应用于个性化的知识管理。师范类实习生重要的财富——教学经验、教学反思,通过使用blog系统,记录实习思想轨迹,进行知识获取、交流、管理,实现个人知识创新。
一、知识管理与师范类实习生个人知识管理
“知识工作者在工作、任务和责任上,都必须持续创新。”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KM)就是为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知识管理是利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2]。
“知识工作者必须自我管理,也必须拥有自主权。”知识管理是建立在个人知识管理之上的,个人知识管理的兴起一是因为信息爆炸给人们带来的信息超载;二是信息饥渴。这两个看似矛盾的现象在现网络时代并行不悖的实际存在。网络中的“YOU”感到到处是信息,真正需要的信息却那么少,那么难找,个人知识管理便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利器。个人知识管理是指为完善个人知识体系,提高个人知识竞争力,运用一系列的工具和技巧,有意识地运用具备搜索、存储和交流等相应功能的知识管理工具,对知识进行获取、存储、共享和创新的综合管理活动。
免费师范生都必须经过教学实习,形式可采用学校组织安排统一分配实习或者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学校,大多数学生都是听从学校统一安排实习,针对这类统一安排的免师(“免费师范生”下同)实习生本文称为师范类实习生,即在教育实习期间的免费师范生既是本文的师范类实习生。师范类实习生的个人知识管理是指免师生在实习期间,有意识地运用搜索、储存和交流等相应的工具,和同伴进行实践知识分享、进行经验反思总结,完善自身实践知识体系,提高个人竞争力和创新性。免费师范生在实习期间
二、师范类实习生教育实习的特点
免费师范生的培养方式是安排名师授课,选派高水平教师担任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完善师范生在校期间到中小学实习半年的制度[1]。在实践环节作为师范类实习生,同职前培训与在职教师不同,是一群具有独特特点的群体。
1.教学的真实可操作性
师范类实习生与教师职前培训不同,师范类实习生面对的是真实的学生对象,有作为教师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是实际的实战教学。毕业论文,教育实习。是一个作为被人教的学生成长为教别人的教师的过程,这个过程在开始兴许有些新鲜感,当新鲜感褪去,更多的是责任感,对学生,对家长,对学校,也是对自己负责。将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联系学习者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总结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在三尺讲台上,努力做到一个好教师的职责。
2.教育新理念的可实践性
免师实习生与在职教师不同,学习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既有创造性,是一群有新鲜与激情的团队,工作后的教师尤其是拥有几十年经验的老教师对于新的教学思想、新的教学理念的接受吸收能力较弱,实习生作为刚从学校走出来的教师新生命力,对于扩大队伍,引进教育新思想,优化教学结构起到了一定作用,实习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经自我吸收后转化成课堂中实际可操作的教学活动,将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情境学习法,建构主义的思想等无形地贯穿于教学环节中。
三、师范类实习生个人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收集、管理和使用信息的方式,决定了你的输赢。”个人知识管理的现实意义在于,它是个人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的基石,从而为个人的能力和今后的事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当今信息社会,师范类实习生作为即将成为教书育人的教育工作者,作为一个教师,合理发掘知识、利用知识、管理知识与评价知识的能力已经成为评价一个教师是否适应当前教育发展前景的重要因素之一[3],免费师范生在实习期间应以一个正式教师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毕业论文,教育实习。做到有效、合理的利用信息和资源,其首要前提在于能够构建一个良好的、灵活快捷、能够符合日常工作需要的知识体系和管理体系,以帮助我们在短时间内找到需要的信息资源并加以利用。毕业论文,教育实习。不仅如此,作为一个新世纪培养的一代以后社会的中坚教师力量,身处信息化社会,更应该具有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用来提高自身业务的能力。因此,师范类实习生掌握适当的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势在必行。
其次,师范类实习生个人知识管理是实习知识管理的一个分支,对教育实习生个人知识进行管理有利于促进学校整个实习系统的知识管理。师范类实习生个人知识管理是利用知识管理的先进方法与理念对实习生个人知识的有效管理,实习生的个人知识管理要与实习系统的知识管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可以实现实习生个人和学校实习系统的不断增长和有效管理。
最后,实习生个人知识管理适合实习生终身学习的需要,师范类实习生一定会走向三尺讲台成为一名人民教师,这是实习生终身学习的必要途径。信息社会,知识爆炸,知识的更新速度更快,作为即将成为知识工作者的教师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不断学习。
四、师范类实习生应用blog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策略
Blog系统在具体教学中作为知识管理工具应用策略主要体现在:教学评价、教学辅助、以及作为教学反思工具,促进知识获取、知识共享、实现个人知识创新。
1. 建立全校范围的教育实习Blog系统, 有利于实习生知识获取和知识共享
全校实习生加入blog系统,为实习生建立个人的电子学习档案。实习期间的学习者可即时获取其他实习者的最新动态,个人实习心得,实习老师之间的教学资源,教学心得,教学方法进行分享。实习生还没有完全离开学校的怀抱,具有共同目标和相似情境下的实习者之间能引起更好的共鸣。
现多数开放的blog平台支持Rss技术,知识获取在个人知识管理中处于基础地位,只有做好知识的获取工作才可能进一步利用知识、创造知识。Blog系统通过提供rss信息推送服务,将实习者的最新状态推送到个人信息平台中,实习生利用RSS聚合器,定制自己感兴趣的实习者站点,定时获得关注站点中内容更新的消息。
2. 通过blog系统参与个人知识交流,激荡思维以促进个人知识管理
Blog就是一个个人知识交流系统[4]。利用blog系统进行交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知识的交流。个人知识管理的价值在于知识的共享、利用和知识的创造。毕业论文,教育实习。实习生每个人的知识成为公共资源,得到共享;里面回帖版块,增进了实习者之间的交流和知识碰撞。二是情感的交流。实习者大多身处他乡实习,具有一定的实习孤独感,会想念学校,想念朋友,实习者之间也会有更多的交流欲望,blog系统给全校的实习生提供一个交流平台。这样的交互式交流,可以使个人的知识得到积累和拓展,消除实习孤独感。
3. 利用Blog系统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实现知识创新和知识管理
知识创新是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环节。这里的知识创新是基于一种狭义的理解,主要是指个人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借助于博客系统这个工具,个人实现知识创新与知识管理。毕业论文,教育实习。毕业论文,教育实习。
实习生利用Blog日志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表感想和故事,反映实习生的教学成长历程[5]。教师将教学活动中的心得体会与感受记载下来,为自己日后进行研究与分析提供原始资料和教学个案纪录,若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学校教师可通过这个个案为实习者进行在线指导。从整体来看, Blog系统动态地呈现了师范类实习生在实习期间知识和情感上的变化,反映了实习生的内心世界,并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学校实习管理者对于实习生的具体实习情况其实是不怎么了解的,通过blog系统,学校的实习管理人员能跟踪实习者的实习动态,这有助于学校更好地了解实习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发展以及实习生头脑中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对于实习生的困难也能给予及时的帮助,也为实习带队教师给师范类实习生的最终评价给一个形成性依据,同时也是实习生通过自我挖掘实现自身发展的需要。
四、 结语
免费师范生作为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措施,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免费师范生,这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代名词,我们在广泛研究其现状、政策、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免费师范生实习期间的个人知识管理,关注免师自身的发展。此外,免费师范生实习期间在blog系统中留下的宝贵材料,为下一次的免师措施和形式提供意见和建议,也是实习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2007(5).
[2]甘永成,祝智庭.信息化教育中的知识管理.电化教育研究[J],2002,(7):7-9.
[3]易连云,兰英.免费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探讨.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7,(11):16-19.
[4]曾红,张树人.Blog与知识管理.情报科学[J],2006,(24):251-254.
[5]甘永成.e-Learning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中国电化教育[J],2003,(6):20-24.
某具有幼儿园教师教育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基本是女生,在教育实习阶段,她们具有双重身份———在校大学生和幼儿园教师。这是她们第一次独立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她们缺乏社会经验,却要与幼儿园领导、同事、家长、幼儿等对象展开交往,难免出现初入职的焦虑、迷茫、浮躁、困惑等社会不适应。下文以该校2011级学前教育专业大三年级女生为例,分析与思考班导师引导教育实习的策略:
(一)就业指导———帮助选择优质幼儿园
幼儿园的环境相对比较单纯,可以为教育实习生提供迈向社会的过渡缓冲期,帮助其成熟心智进而增强应对纷繁复杂社会的能力。大型民办幼儿园大多拥有一支优质的教师团队,而省级示范幼儿园都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在这样的团队中教育实习生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专业能力也能提升较快。班导师推荐两位教育实习生到九江早期教育学校(幼儿园)就业。九江早期教育学校是1997年创办的一所大型民办省级示范幼儿园,生源充足,管理规范,提供实习津贴,免费提供食宿。两位教育实习生在一个单位工作,也是一个互助团队,遇到困难能相互商量、照应,共同度过就业适应期。艳艳是这两位实习生中的一位,曾在教育实习之前找到班导师要求给予指导。到这所幼儿园实习后,艳艳给班导师的短信中写道:“真的很感谢老师推荐到早期教育学校实习,感谢老师在我最迷茫的时候指引我。在幼儿园我学到了很多、实践了很多。在教师技能比赛中,我的说课尝试用PPT演示,还担任了主持人。任何一种尝试对于我来说都是学习和成长,是经验的积累和知识的不断扩充。我会继续努力,不会让老师失望。”在这里,班导师帮助实习生选择优质幼儿园就业,为实习生提供了发展的平台。
(二)基层面对面———走近实习生和园长班导师需要
走向基层、走进幼儿园、走近实习生,需要了解实习生在幼儿园工作的实际情况,了解他们的困难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不仅能让实习生觉得亲切、温暖,而且能更加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班导师还与九江早期教育学校的园长进行深度交流,园长对两位教育实习生的评价很高,认为她们工作态度好、有激情、专业能力强。园长还特别表扬了艳艳,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九江早期教育学校春季教学是正月初五开学,正月初二艳艳就离开甘肃老家回到单位工作,责任心很强。园长感谢幼儿园教师教育的院校为幼儿园输送了两位优秀实习生,希望今后能推荐更多的毕业生到幼儿园工作。走基层活动也是班导师全面了解幼儿园的良好契机。2011级有两位教育实习生应聘到一所新园———未来星幼儿园。班导师赴未来星幼儿园对幼儿园办园基本条件、举办者的身份背景、幼儿园园长和幼儿园的资质等方面进行考察,确保教育实习生的实习单位能持续发展,实习生有安全保障。班导师与未来星幼儿园园长交流时,园长反映了实习生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上班时间吃零食、迟到、认为幼儿园管理苛刻、小题大做等组织纪律不严、生活不严谨、对自身要求不严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班导师要正视教育实习生存在的问题,引导实习生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师德为先的基本理念,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
(三)教研指导———引导实习生进行教研活动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对专业能力有如下要求: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保教工作。针对保教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制订专业发展规划,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三十七条规定了幼儿园教师的主要职责,要求教师参加业务学习和幼儿教育研究活动。[2]班导师应积极引导实习生开展社会实践和教研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实习生的教研兴趣、教研能力和社会实践技能。如江西省九江市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每年开展幼教论文、教育案例、观察笔记征集活动,班导师积极鼓励教育实习生参加活动,并对实习生撰写的幼教文章给予修改。在班导师的指导下,实习生英英的幼教论文《播下一个行为收获一种习惯》在江西省九江市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2013年征集活动中获得一等奖的优异成绩,也激发了所有教育实习生的教研热情。在江西省九江市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2014年开展的幼教论文、教育案例、观察笔记征集活动中,所有实习生都积极参赛,实习生写作和分析问题的教研能力得到了提升。
(四)管理指导———关注实习生群体动态
班导师要关注教育实习生群体动态,应利用邮件、短信、QQ群等信息平台,突破空间的限制,与实习生交流思想,帮助她们排解心理压力,解决她们的实际困难。如实习生媛媛和兰兰处于单亲、低保家庭,家庭结构不健全,经济拮据。班导师积极为媛媛和兰兰提供了高校毕业生一次性求职补贴的信息,并帮助她们准备申请材料,使她们成功申请到补贴。这不仅体现了国家对低收入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也使她们因为班导师的悉心关怀而备感温暖。幼儿园教师教育院校的学生在大学一年级已经参加了普通话考试,班导师了解到,江西省对幼儿园教师资格普通话条件的认定是达到二级乙等即可,而上海、甘肃嘉峪关市等地要求幼儿园教师普通话水平必须达到二级甲等。为此,班导师便建议部分实习生(普通话二级乙等)在教育实习期再次参加普通话考试,改变普通话等级。在班导师的指导下,班级44位学生中有32人取得了二级甲等普通话等级证书。了解到江西、福建、甘肃等地2014年届毕业生可以报名参加幼儿园教师招聘考试后,班导师结合岗位计划、岗位条件,实习生的年龄、户籍、个人能力综合考量等情况,为实习生提供报考岗位、招聘考试等方面的专业指导,帮助实习生有效复习、积极应考。
二、总结
毕业实习是学生获得实际生产知识和技能的有效方法,是培养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以重庆科技学院为例,分析了会计专业的毕业实习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会计专业毕业实习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会计专业;毕业实习;存在问题;管理对策
毕业实习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非常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毕业实习是指学生在毕业之前,即在学完全部课程之后到实习现场参与一定实际工作,通过综合运用全部专业知识及有关基础知识解决专业技术问题,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在思想上、业务上得到全面锻炼,并进一步掌握专业技术的实践教学形式。毕业实习还是与毕业论文相联系的一个准备性教学环节。
一、会计专业毕业实习的重要意义
就会计专业而言,毕业实习对培养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拓展综合素质,培养“适应型”人才
毕业实习是学生拓展自身素质的主要方式之一。学习了系统的书本知识,带着期望而又忐忑的心情,走进实习单位的学生会遇见什么情况呢?是热情的接待、友好的相处,还是默然的无视?学生如何迅速适应一个陌生的环境,尽快进入工作角色,与同事和谐相处,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考验。会计专业学生通过毕业实习可以磨练意志、发展个性、锻炼能力,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拓展自身的综合素质,成为“会计知识+道德素质+职业技能”一体化的“适应型”人才。
(二)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积累工作经验
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是会计求职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但这些因素是校园里和书本上学不到的。为什么社会上的招聘单位更愿意用有会计工作经验的人员,而不愿意录用应届毕业生呢?原因就在于应届毕业生的头脑都是用理论知识武装的,缺乏工作经验。无论什么性质、规模大小的公司在招聘应届生时,虽然侧重点会有所不同,但有一个要素是所有公司都重视的,那就是应聘人员是否具有与应聘职位相关的实习经验。会计专业学生只有通过毕业实习,深入到现场,理论联系实际,积累工作经验,缩短毕业后适应社会的时间,在找工作时就会有很大的竞争优势。
(三)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会计工作是对经济业务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反映和监督,旨在为相关各方提供所需求的会计信息的一项经济管理活动。学生通过毕业实习,要结合实习单位的具体经济业务进行分析,把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掌握会计核算方法的实际运用,避免纸上谈兵。在处理新的经济业务时,要用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去指导实践。学生把在社会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上升为理论,理论再通过实践的检验,最终内化为自身的阅历和经验。
(四)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端正就业态度
通过毕业实习,学生能提前了解社会,在实习中了解用人单位的要求,认知社会中的优胜劣汰,培养竞争意识,端正就业态度,避免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真正做到量能定位和量力就业。会计专业学生应该先就业,再择业。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积累工作经验,就会从一个会计新手逐渐成长为有经验的“老”会计。当你成为“老”会计之后,再来谋求个人职业的发展,空间就会更大。
(五)锻炼综合能力,为写毕业论准备
毕业实习是通过综合运用全部会计专业知识来解决专业技术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包括核算能力、分析能力、审计能力、会计软件运用能力、管理能力、写作能力等。学生在实践中培养综合能力的同时,要有目的地围绕毕业论文撰写进行毕业实习,并在实践中获得有关资料,为撰写毕业论好准备。
二、毕业实习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管理现状
目前,会计专业的毕业实习安排在大四的第二个学期进行,时间8周左右,采取校外分散实习的形式,主要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毕业实习前,在大四第一学期期末由会计专业导师向学生布置大四第二学期的毕业实习任务;在毕业实习过程中,专业指导老师主要通过电话、QQ等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远程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毕业实习结束后,学生要提交实习日志、实结和实习单位鉴定表,专业指导老师根据实习资料给出实习成绩。
(二)存在问题
1.实习单位很分散
现在会计专业人数较多,一个年级一般有二三百人,不可能像原来人数少的时候,把几百人统一安排到一个或几个单位实习。而且,实习单位的会计人员岗位比较稳定,每个单位能接收实习生的数量有限。现在的会计毕业实多是由学生在寒假期间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实习单位非常分散,不便于指导老师检查毕业实习情况。
2.指导老师管理难
这种由学生在假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的情况,会形成点多面广的毕业实习布局,这不仅增加了学校对毕业实习管理的难度,而且也给专业指导教师检查学生实习情况带来了很多困难,专业导师对实习学生鞭长莫及,不易管理。而实习单位则认为实习生不是本单位的员工也不会去认真管理,不会给学生布置工作任务,这就使部分学生在实习期间来去自由,组织纪律散漫,实习效果大打折扣。
3.学生实习态度差
毕业实习由于缺乏有效监督,有的学生甚至根本就不找单位实习,毕业实习要结束时,随便找个单位在实习报告上盖章签字,返校时交给专业指导教师实习日志、实结和实习单位鉴定表就交差了事。本来应该由实习单位的指导教师根据实习情况来写的评语鉴定,变成了学生自己写的评语鉴定。更让老师大跌眼镜的是,当你阅读不同学生的实习日志和实结时,你会对学生所写的内容有种很强烈的似曾相识的感觉,原来是甲同学实习单位的指导老师由乙同学实习单位的李大姐变成了张大姐,再往下核对,两个同学大多数的日志内容相似度较高。经查证,学生的日志内容都来自网上,只进行了少量修改甚至不修改。学生这种敷衍了事、不认真实习的态度和行为,使毕业实习流于形式,没有取得毕业实习应有的效果。
4.学生实习时间短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安排的毕业实习时间一般在8周左右,即使加上寒假时间,也只有约3个月。就学生而言,在3个月的时间里,有的学生可能才刚刚熟悉了实习工作就要返校完成毕业论文,导致实习效果不明显。对实习单位来说,可能才刚刚培养了一个能用的人,而这学生就要返校了,这对实习单位在人员衔接、工作交接上也会造成一定的困扰。
5.实习与论文撰写脱节
学生的毕业论文只有极少数同学的课题是真正来源于社会实践,论文选题是从毕业实习的收获中提炼出来的。大多数学生的论文选题都与毕业实习脱节,或者是从网上看哪类题目写得多,资料好收集,就跟风;或者是论文题目从形式上看是实践题目,但从写作内容上看基本都是理论分析,结合企业具体情况分析的少之又少,即使有一定分析也不深入。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的脱节,没有发挥毕业实习是综合性实践课程的作用,没有达到毕业实习是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再从实践中得到升华的目的。
三、加强会计专业毕业实习管理的对策
加强毕业实习管理,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毕业实习的作用,保证实习质量,这对于学校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会计应用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校企合作共同管理毕业实习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学科和依托石油、冶金两大特色资源,采取与企业共建重点会计实验中心,共建实体企业,共建人才培养基地的方式,与石油行业、冶金行业、物流行业、旅游行业等开展深入的校企合作。一般的实习单位很多会因为会计涉及到企业的商业秘密,不会让一个“外人”真正插手单位的会计业务,平时就让学生打打杂;实习生一看实习单位的态度不认真管理,也就“混混时间”,交个实习报告完事。学校和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应当选择好实习共建单位,由专业老师带队去实习。由于学校和共建单位是长期、持续的合作关系,实习单位就会真心接收学生去上岗实习,会认真给学生分派工作任务,把毕业实习落到实处。
(二)加强指导教师对毕业实习的管理
对于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的,指导老师要在事前进行引导:一是指导学生选择具有一定规模、经济业务量较多的单位。二是在实习中,要了解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熟知单位的基本业务处理及新型经济业务的处理,熟悉主要的岗位工作,并由低到高进行换岗。三是根据学生毕业后愿意从事的职业选择实习单位,比如有意向到服务业就业的就应该到服务业单位去实习,可以尽快了解该行业的业务流程和会计处理。由于经费的限制,对分散实习的学生不好管理,可以建立“学生―指导老师(辅导员)―实习单位”三位一体的联系方式,定期(比如每周)或不定期进行三者间的电话或其他方式联系。辅导员负责追踪学生的到岗情况,学生要向指导老师汇报顶岗的内容,避免“放羊”现象,尽量让指导老师能随时监管学生,充分发挥毕业实习的应有作用。只有这样的毕业实习才具有针对性,通过顶岗实习,学生毕业后就可以无缝对接,缩短毕业后到就业单位的磨合期。
(三)提高学生对毕业实习的重视度
毕业实习是检查学生专业所学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可以从考核方式上严格要求,提高学生的重视度。要求学生平时给专业指导老师汇报实习情况,不定期传送现场的实习图片,每月写出实习小结。指导老师可以不定期进行实地检查,或者给学生布置相应的实习任务。学生返校后,开个实结会,每个学生都汇报自己的实习收获。指导老师认真检查学生的实习日志、实结、实习单位鉴定是否齐全,内容是否真实,禁止从网上、同学间相互抄袭,严格控制毕业实习过关率。要让学生自己意识到如果不按要求执行,没有拿到毕业实习的学分,重修毕业实习将是一件很麻烦的事,会影响顺利毕业。另外,要求每个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都要来自自己的毕业实习,这样就会促使学生认真对待毕业实习。
(四)延长会计专业的毕业实习时间
从原来安排的实习时间看,学生实习8周后就要返校写毕业论文。很多实习单位觉得学生刚熟悉了岗位就要走,因此不愿意放人,尤其是与学生签了就业协议的单位更不愿意放人。学生不能按时返校完成论文,论文指导老师也有意见。对此,建议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延长毕业实习时间,把毕业实习时间提前到大四第一学期。大四第二学期专门写毕业论文。有半年的实习时间,学生可以更加系统地进行实践,更有助于实现毕业实习的目标。
(五)加强实行与毕业论文撰写的结合
毕业实习时间延长到半年,学生既可以进行社会实践,又可以围绕毕业论文进行毕业实习,以便在实践中获得有关资料,为撰写毕业论好准备。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实习单位的会计核算、内部控制、财务管理、税务筹划等方面是否存在问题,存在哪些问题,认真思考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最后将自己的认识和体会撰写成毕业论文,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避免了空谈,对企业来说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樊婵婵.会计专业毕业实习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3(16).
关键词: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实习;创新模式与实践;应用型本科
大力推动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目前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旨在为我国旅游业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实习环节比不可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实习对学校、实习单位、实习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酒店实习是学校按照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展开的,酒店实习对酒店专业的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意义重大。酒店实习是以专业理论为基础,既结合了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又超越了书本理论的论述,通过学生动手与动脑的实践结合,收获具有不可复制的经验与认知,这对于学生、学校、酒店三者利益的共赢是不容忽视的环节,甚至可以将其作为学生就业的突破口之一。
一目前本科院校学生酒店实习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酒店实习模式中,酒店、学校、学生三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也都存在着相应的问题,具体表现在:首先,学生心理期望值过高、角色转变慢、对酒店工作认同度低,不好的酒店实习经历使学生避开酒店进行择业,从而造成酒店业人才的“潜流失”。酒店实习对学生的就业取向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1]。其次,酒店缺乏对实习生良好地培训及成长机制,酒店缺乏针对性管理、培训机制不健全,而且实习岗位比较单一,报酬低廉,有利用廉价劳动力之嫌,一味把实习生看作是廉价的劳动力来使用,作为降低酒店人力成本的一种手段,而忽视了对实习生的培养,包括能力的培养以及忠诚度的培养。第三,学校在实习过程中跟踪指导作用也有所缺失,虽然在实习期间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觉性,但是目前部分院校在实习期采取放任自流的方式,实习期间缺乏专业教师的跟踪指导,使得学生在实习期间很迷茫,大大影响了实习的效果,间接地,也严重地影响了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生的就业率[2]。因为这些问题存在,从事酒店行业的毕业生的高流失率一直是各大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跟踪中头疼的第一大问题。因此,酒店行业人才缺口扩大,中基层管理人员流动过大,在人才储备、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对旅游院校的内在合作需求较以前大幅增强。
二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的创新模式与实践
针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长沙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在经过多年的酒店实习经验的积累后,针对性地提出了创新模式,并于2009年开始在长沙、广州、杭州、海南、厦门等地的实习基地进行了相应实践,效果较好。该创新模式基于学校、学生、酒店三方展开。
(一)基于学校教育的创新模式
1.学校教学课程设计与实习实践时间无缝对接
学校课程设置中是需要有某一程度的改进。宜把认知实习设置在大一第二学期。院校在课程允许中,可以设置相当强度的行业实习、课程实习与教学实习。在整个课程的专业设计上,加大了酒店专业英语和酒店服务管理等课程的教学力度,对学生在酒店的实习甚至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实习实践时间设定这一方面,采用“3+1”模式,即三年学习,一年实习的方式[3]。在2013年以前长沙大学的毕业实习设置在大四第一学期,毕业生第二学期又被召回上课,影响毕业生工作的有效衔接。所以根据这一情况,在教学安排上进行了调整,将课堂教学在前三年结束,把毕业论文设计放在大四第二学期,学生可以继续留任实习岗位直接签订就业协议,并在岗位上完成毕业论文,使毕业论文能够充分的实地调研,又实现了实习也就业的无缝对接。
2.课程设置上引入行业精英进行教学
目前在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对教师、学生、课程教材的关系把握不当;课程内容脱离学生生活现实,不注重教师的课程开发核心主体地位与作用,更不注重学生作为课程主人的地位和课程开发主体的主动性与创造性[4]。因此在课程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让长沙本地实习基地的行业精英走入课堂进行教学,比如长沙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就在《餐饮管理》、《世界酒店经营与管理》等课程中引入了本校实习基地长沙运达喜来登酒店宴会部经理、长沙北辰洲际酒店的餐饮总监等行业精英。这样使得学生能掌握行业前沿动态,同时对于本地实习酒店能有所了解。
3.学校适当增加实习实践模式
笔者通过调研得到酒店各部门的忙绿时间表,学校可以组织有意愿学习技能的学生在忙碌期灵活进入酒店进行行业实习与教学实习,获得学习的机会。且不同的时间里,学生都可以参与,充分把自己塑造成多方面能手,又可努力积累各方面才能,找寻自己喜欢并热爱的岗位,达到一定程度后,也为自己进入管理阶级做准备。从各种实习模式中,学生们肯定会从不同方面去学习,并有不同的感悟与收获。
(二)基于实习生实习心理与素质的创新模式
1.实习老师跟踪管理教学
为了完善实习生实际服务技能,老师跟踪管理即能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指导和监督,又可以对酒店的各方面进行评价与考察;既能更新学校对各实习酒店基地的了解,又对学校老师的在校专业教学有帮助与提升;从另一重要方面讲又可辅助酒店管理实习生,增进学校与酒店方的互信。
2.实习管理老师适当组织学生进行实习作业外的活动,丰富学生工作经历
学生在实习期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习程度布置相关的实习目标与活动,使学生在岗位上迅速成长。边实习边思考,使理论与实践较好结合。
3.加强实习生的实习与就业指导
目前实习生盲目妄想,眼高手低。一方面自己不寻找机会努力学习,另一方面只想上任管理职位。目前的创新模式中加强了学生的实习与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解决择业与就业中的问题,加快实习生的成长。
(三)基于酒店管理的创新模式
1.酒店可提供多部门的岗位供学生选择
一直以来酒店提供给院校学生学习的部门比较集中于餐饮部和客房部,当然这与这两个岗位的人才需求量大,但流动性有比较高有关,在长沙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与实习单位洽谈中,希望酒店能增加酒店不同部门的实践实习,而且实习就地不断拓展。模式的实践期中已经有多家酒店拓展了学生的实习岗位,学生实习的酒店与实习岗位选择不断增多。
2.学生自行互相培训进行轮岗学习
长期以来,酒店方基于熟悉岗位的时间及酒店的培训成本等方面考虑,基本上对于半年实习期的学生不实习轮岗制度,在实习酒店内尝试可由有意愿轮岗学习的两个不同岗位的学生自主培训对方来进行轮岗,如果通过酒店的考核就允许该两名学生进行轮岗学习。此种轮岗实习已经固定形成一种制度,在设置一定的要求和限制条件下,让有恒心能达到标准的实习生们互相轮岗进行良性的多方面的实习,受到了学生的一致欢迎。
3.酒店提供多种基层管理者的岗位
相对于职业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而言,本科学生在知识积累与管理能力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创新模式中希望酒店能根据学生情况提供一定的基层管理岗位给学生实习,这既能激发实习生的学习能力,又能提高实习生对酒店的忠诚度。善学与好学是实习生一种难得的秘密武器,如果酒店充分挖掘并利用,有利于达到三者的共赢。据调查在实践期内,在基层管理岗位实习的学生,直接留任签订就业协议的比例大大增加。通过三方面的实习创新模式的应用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进展顺利,收效良好,但目前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这将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改进与提升。
三结语
在对酒店专业生实习模式的改进过程中,三大主体的利益、责任与义务是相辅相成的,以极其复杂的形式交杂一起。事实上,学校在努力改善实习生实习的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这些困难又与学生、酒店管理者的行为特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酒店实习创新模式的改进,要充分地考虑酒店与学生的不同需求,又要照顾到学校有限的调节能力。最后的改进方案应是在三者进行的对彼此的互相保护的基础上制定,要使学生个人能力的提升与报酬和谐进行,要保证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要使学生忠诚于酒店而降低酒店实习生的离职率,做到三方共赢。实习创新模式的实践与探讨,学生方面的问题是基础,院校和酒店要注重基础管理、人性化关怀。课程的合理设计与结合酒店工作的时间设定等方面是着力点,因此,本科院校要从学生心态入手,提供不阻碍学生实习和就业衔接的合理课程教学以及体贴关怀入微的跟踪管理,尽力营造属于本院校特色实习的文化。
参考文献:
[1]车慧,王潞.旅游专业本科生酒店实习影响研究[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
[2]邓振锋,温卫华,林增学.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习效果调查与分析[J].桂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
[3]侯国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模式反思与创新[J].旅游学刊,2004,(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