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范文

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室内设计;元素

中图分类号:TU23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191-01

一、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价值

(一)传统文化赋予室内设计持久性。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巧妙地融合了各种文化形态的差异性与统一性。在室内设计中结合现代设计的理念,融入传统文化的设计元素,在体现室内设计的功能性特点的基础上,提取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与之相协调,使室内设计更赋时代性与文化性。

(二)传统文化增强室内设计生命力。室内设计应借助现代设计手法,结合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精华,有效地借鉴和发展室内设计空间,将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元素与室内设计相融合,在满足居住空间功能性需求的前提下,使室内空间熠熠生辉。增加华夏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更好地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赋予室内设计作品鲜活的生命力和博大的文化底蕴。

二、室内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室内设计缺乏民族特色。居室设计的风格多样,目的在于给人们营造轻松愉悦的居家氛围。室内设计多以功能性、使用性为侧重点,以舒适合理为目标。如简约素雅的北欧风格、清新自然的美式田园风格、自由奔放的地中海风格等,多种室内设计风格被越来越多的家庭所喜爱,然而对古色古香的中式风格和删繁就简的新中式风格等带有传统文化特色风格的家居爱好者却越来越少。因此在室内设计中,要充分挖掘有特色的传统文化融入室内设计中,提取传统文化元素的精华,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二)室内设计缺乏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现代社会过度推崇西方文化,严重压缩了传统文化传承的空间。虽然满足了部分人们猎奇的心理,但不符合中国传统审美观,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现代的居家环境不仅仅是考虑功能的完整性,更要考虑精神的文化性。只有将文化融入设计,有文化底蕴作为支撑,这样的设计才能更赋生命力。

三、传统文化元素与室内设计的有效结合

(一)传统文化造型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传统文化的造型为室内设计提供较多的灵感支持。它所蕴含的风格、寓意等深层次的文化值得学习与借鉴。室内设计要学习和研究传统文化的可用造型,经过借鉴与创新,创作出更符合时代的室内设计作品。如传统文化的花窗与现代家居设计的镂空隔断造型的融合,传统的鸟笼与现代灯具造型的结合,传统的石狮与现代室内家居饰品摆件造型的融合等。诸多设计成为精神文化的一面旗帜,体现出与传统文化的借鉴与创新,鼓舞后人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突破,创造更多优秀作品。

(二)传统文化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传统文化与室内设计相融合,并不是盲目照搬传统文化中的造型形态等,而是在理解和总结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提取体现传统文化精髓的元素,对其M行融合与再设计。例如新中式设计风格不是传统文化的简单堆砌,而是在现代的装修风格中融入古典元素,成为时尚与古典的完美结合。中式风格的古色古香与现代风格的简约时尚相衔接,使得生活的实用性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性同时得到了满足。

四、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拥有五千年的历史,同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提取传统文化元素的精华与现代室内设计相融合,设计出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室内设计作品,将传统发扬光大,同时使室内设计更赋文化性和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张书鸿.文化传统在室内设计中的扬弃[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9(02).

[2] 汤忠钢.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J].江西社会科学,2003(04).

[3] 王凤君.中国传统装饰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

[4] 田浩.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研究[D].四川大学,2006.

[5] 祝爱平.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室内设计[D].南京林业大学,2004.

[6] 霍维国.中国室内设计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7] 尚雅莉.地域文化与室内设计[J].河南科技,2003(09).

[8] 王粤.地域文化和室内设计西安研讨会[J].室内设计与装修,2002(08).

第2篇: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范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现代室内设计 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喻意丰富,意境深远,影响着历代的室内外设计。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互相磨合的过程中,人们深刻体会到了现代文明对人们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冲击。在现代的室内设计中,人们开始追求室内设计的文化内涵。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中庸之道。儒家重视“天人之和”的哲学理念所提供的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成为中国设计师所恪守的设计哲学。这种思想表现在室内装饰设计中就是讲究“适宜”,恰到好处。

佛家思想——“禅”。禅宗提倡在感性中通过悟境而达到精神上的一种超脱与自由。在禅宗看来,规定性越小,想象余地就越大,少能胜多。禅意的家具摄取了古典家具的雅致与现代家具的简约,配上富有东方意味的图像,颇能营造宁静舒适的居家氛围,深受消费者喜爱。

道家思想——“道法自然”。道家思想讲究“道法自然”。老子的“道”具有抽象性和超验性,它是通过超语言的意象符号系统来实现的。道家思想应用在室内设计上,主要丰富了室内的空间内涵;其次就是空间意境的营造。通过用色、材质及符号等,引人入情入境入性,品味开阔、简淡、谦和、宁静、疏朗。

1、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体现

在文化发展历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受儒、佛、道三家思想的影响,在相互争鸣、相互融合中不断地繁荣和发展。在中国的室内设计中,儒、佛、道三家思想渗透在室内每个角落,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虽然儒、道、佛的文化传统特点不同,但在回归自然、效法自然上,却有一致之处。中国传统的室内设计讲究的是“借景”,利用虚实的围合,强化空间流动感、通透感。现在人们的私人空间越来越小,人们在室内设计中力求将外界的自然景观引入到室内,来满足自己亲近自然的愿望。这自然就用到了“借景”的手法。如贝聿铭大师在北京香山饭店大厅的设计中就采用了“借景”的手法,将室外自然景观引入室内。

空间氛围营造中的傢具饰品选用及陈设。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不是单纯的符号堆叠,而在于室内空间氛围的营造,在室内通过限量的家具和陈设品的布置来向受众传达一种思想。如在室内陈设一些造型设计简约现代的“禅意” 家具,向人们传递了一种“禅意”美,留给人们更多的遐想空间,无声胜有声。

2、中国现代的室内设计存在的问题

科技的进步使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推陈出新。这使设计的空间更加广阔。然而却有些设计师或者受众盲目追求新材料、新技术,而忽略了设计的真正意义,这造成了中国室内设计行业的畸形发展。明清时期,“宜”是室内设计的核心概念和价值标准。“宜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因地因人制宜,二是宜简不宜繁,三是宜自然不宜雕琢。”也就是说室内设计要繁简有度、雕琢有度,把新材料、新技术发挥得恰到好处,因材适用才可。

社会发展的多元化使人们越来越注重自我的个性发展,诸多客户希望在室内设计中体现自己的个性。而凸显个性的现代室内设计往往只注重了形式美而缺少文化内涵。这样的设计通常缺乏生命力,存活的时间较短。只有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设计才能既彰显个性,又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3、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室内设计完美结合

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室内设计理念的融合。现代室内设计无论运用什么风格,都在讲究一个“简约”,这和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谋而合。即使是现代中式的设计风格也在讲求简洁,将传统的中式符号进行提炼、简化,去除繁杂的图案,以简洁的外形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功能与形式的结合。室内设计是一门综合学科,只片面注意室内的艺术效果,设计的完整性就会受到影响。室内设计师需要着眼于整体环境和功能,充分理解并利用建筑的风格特征与构造,认真研究空间环境的功能布局,把功能实用性放在第一位,使形式和功能完美结合,这样才能保持设计的完整和风格的统一。

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室内设计的结合。在现代室内设计中,注重细节才能突出效果,在室内设计的细节装饰方面,以现代的思维方式来审视传统文化,使室内装饰风格具有现代感;以中式家具及陈设品来装点现代室内空间,展示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为了更符合居住的要求,选择恰当的中国元素,才能让现代中式风格的空间散发出古雅而清新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环境艺术设计的新视野》

[2]王鲁民.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探源.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年.

第3篇: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范文

重现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物品中,达到审美和实用功能完美结合,所以艺术反过来又作用于文化。此外,艺术设计很大程度上受民族、宗教、文化等不可量化因素的影响,其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体,体现的是一种文化。所以,一件设计作品的好坏要看其是否体现出设计者独特的设计理念和文化内涵。其中,文化内涵是检验设计作品是否具有恒久生命力的根本,传统文化是艺术设计的保障。

二、传统文化在艺术教育中的传承与更新

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并不是守旧复古,而是站在历史的巨人肩膀上创造出符合当今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要吸收优秀的文化内涵,强调传统与现代的整合,指导现代设计。当今,在大部分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无论是本科还是研究生教育,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大多都被忽略了,普遍引用来自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三大构成”教学体系,过于强调理性、规则、程式等因素,而忽略中国传统美学和文化内涵,导致学生作品呆板、僵硬,没有生命力,抑制了学生个性的表现和发展。因此,在课程安排里,要合理、适当地加入能体现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要使学生体会到中西文化的区别,把理解、吸收、融合后的文化应用到艺术设计中。

在课程设计中加入传统文化的教育。首先结合各个设计专业的特点设置一些传统文化美学的课程,为了避免内容枯燥、乏味,应该结合实例来进行,多举办相关的讲座、论坛来丰富学习方式,鼓励学生互动,促进其学习的积极性。力求使学生能透过现象看本质,领悟且掌握传统文化的精髓。此外,还有很多其他方法适合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总之,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更新教育模式,使“传统文化”这个民族之根深深扎入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当中,尽快完善教育体系,明确设计师的民族观和地域意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全球化设计领域中留下自己的脚印并产生深远影响,这是传统文化对艺术教育的最大意义。

创新是一种能力,现代艺术教育要在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两种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中有所取舍,探索出符合当代社会科技高速发展的新的文化价值体系。这种以本民族文化为根基谋求发展的更新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教育。我国一些著名设计师的作品就体现了这种“根与更”的继承与创新。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让苏州的传统建筑风格结合现代设计理念,摆脱了中国传统风景园林设计的思路,传承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种对传统园林风景设计精髓的不断挖掘和提炼,给中国园林建筑的发展指出了明确方向。

第4篇: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范文

随着社会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我国的传统文化逐渐被其他国家认识和了解,而且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吸引了很多外国友人的关注。艺术创作要有创新,要有独特性,但是创新也要有依据,要立足于独特的文化,这样才会使作品更具表现力和生命力,展现其独具的魅力。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还有深厚的文化宝库,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不仅能够提升作品的外在美,还能够彰显其内在魅力,对我国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在平面设计中渗透传统文化元素,能够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文化产业有了空前的发展,与此同时,产生了更多具有创意的设计,给艺术设计领域带来了新鲜感和活力。中国民族文化元素受到了国内外设计人员的青睐,具有强大的市场吸纳力,能够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及国内外的文化交流。再次,在平面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能够促进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平面设计是视觉传达艺术,主要通过图形、色彩来吸引受众,若在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有利于受众快速、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创作意图和文化内涵,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民族文化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体现

(一)传统图形在平面设计中的体现

当前,很多平面设计作品中都加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传统图形作为其中的一个元素也被运用到了平面设计中,它作为一种特殊的“符号”,是创作者和消费者传递信息的媒介和工具。在实际的设计和创作中,我们不能将传统图形直接移植到平面作品中,而应考虑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和的不同需求和喜好,考虑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性别受众的审美观和心理需求等,使平面设计与传统图形在本质上有机结合,从外观造型、文化内涵、神韵等方面寻求二者的融合和统一。因此,传统图形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要体现出原创性、新颖性、独特性,要面向国际市场,用具有本民族文化和精神的作品来推动中国平面设计与世界优秀艺术设计接轨,并启发和引导我国平面设计者探究和产生更多的新思维、新理念。要达到这样的目标,设计者要充分吸收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断拓展自己的文化视野,在继承、吸收、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创作灵感,使自己的作品具有民族特色和艺术魅力。正因如此,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很多设计师都将传统图形艺术融入到了自己的创作中。需要注意的是,表现对象的特点和内容决定了平面设计的表现形式,而表现形式又反作用于表现对象,因此,传统图形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要体现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比如,中国联通的标志香港凤凰卫视的徽标,也是传统图案艺术与现代平面设计相结合的产物,民族文化厚实而凝重的底蕴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由一对凤鸟盘旋对望的“喜相逢”图案,表达出了圆满吉祥的含义,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光明前景的展望。我国传统艺术中高超的艺术手法在这个图案中得到了完美体现。由此可见,将传统图案艺术与现代平面设计相结合的时候,要注意色彩的变化和统一,注重色彩的协调与对比,不能完全照搬传统图案中的色彩元素,而应该进一步地修改和创新,才能使现代平面设计的民族特征和现代性体现出来。

(二)民族色彩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在中国民族文化宝库中,民族色彩是最具活力的一种元素,其受阴阳五行思想的影响,体现了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社会习俗、审美心理,有很强的民族认同感和亲和力。而且,色彩也是视觉传达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将民族色彩融入到现代平面设计中,能够提升作品的内涵和底蕴,能够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完美结合的表现,也给当前的平面设计以启发和借鉴,使我国的艺术设计走向了国际。我国的民族色彩受阴阳五行思想影响较大,因此青、黄、黑、白、赤是最具代表性的民族色彩,而且都象征着不同的寓意。五色与五行、五方相结合,形成了古代中国人的宇宙观。东方属木,色青;南方属火,色红;西方属金,色白;北方属水,色黑;中央为土,色黄。具体来说,青色包括绿色和蓝色,绿色是植物的色彩,象征自然环境和生命力,同时充满着青春活力,表达了和平的希望及安全感;蓝色是天空和大海的色彩,蓝色使人联想起平静的情感,含有神秘感,表达了人们的期望,也代表着沉思、冷静、智慧。黄色经常用来表示阳光和大地的色彩。在中国历史上,黄色曾是历代帝王的专用色彩,从唐代开始,黄袍从祭祀的专用礼服,变为皇帝的常服,这一规则被后世中国帝王所延续,长达两千多年,因此,黄色在古代象征政权、富贵、地位和威严等。黑色代表着神秘、力量、厚重和博大,同时具有庄重、冷酷、沉稳的寓意。白色代表纯洁、高尚、友爱。红色是生命、吉祥、喜庆、热闹的象征,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是最能代表中国的一种色彩。在平面设计中融入民族色彩,既能够增强受众的亲切感,又能提升表现对象的意蕴内涵,也能起到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比如,一幅关于“汾酒”包装的平面设计作品就以蓝色为包装盒的主要色调,体现出了酒的历史久远,而且青花瓷的瓶身也体现出了古典、儒雅的意境。

(三)汉字书法元素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汉字是中国艺术中的灵魂与核心,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汉字和书法无不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把书法元素运用到平面设计中,有着其独特的优势,不仅能准确地传达信息,还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心理,情感的表现空间也更大。如今,很多设计师都或多或少地注意到中国传统笔墨的元素,将笔墨元素运用到设计中去,无论是汉字还是书法,其在平面设计中突显出来的艺术生命力都是其他任何设计语言都无法企及的。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成功范例:如中国银行的标志就是汉字在平面设计中的典型应用,古代铜钱中融入一个“中”字,似两扇上了锁的门,很好地象征了安全与诚信;再如“中国印•舞动的北京”是北京2008奥运会会徽,体现了书法在平面设计中的巧妙应用,它借助中国书法的灵感,以印章的形式设计,“京”字的造型经过艺术处理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舞动着、欢呼着迎接胜利的人形,传达出深刻而厚重的东方文化底蕴。

三、总结

第5篇: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范文

语文课堂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民族认同感,使学生在语文课堂的学习中受到更多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能够提升品德修养。

一、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在课程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渗入,分别是德育教学、历史教学、语文教学以及校园文明四部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重传统文化的凝聚力与生命力,加强传统文化的灌输。如:在学习《岳阳楼记》这篇中学语文课文时,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要体现出传统文化的思想,如在学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句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去理解作者范仲淹当时体恤黎民百姓,先他后我的崇高情眩并无限敬佩作者虽身居江湖,但心系朝政,心忧国事,惨遭迫害身处逆境后仍旧不愿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以此来让学生对作者这种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产生出强烈的共鸣。教师也可以就文章某一段落进行传统文化的拓展和引申,向学生传递古代伟大的思想精神。

孟子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教导学生在平日与人相处时,要具备包容的内心,并时常约束自己的言行,以此来做一名品德高尚的人。

二、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的创造性

在语文教学中课文背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背诵课文可以促进学生脑力记忆的发展,同时在不断地背诵中也积累了词汇,进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然而在当前的中学语文学习中,背诵的内容包含了更多的文言文和古诗词,因其句子十分的拗口,再加上学生的理解不深,往往使学生在背诵时出现畏难的情绪,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如:《陈情表》一文一共476个字,学生在实际的背诵中很容易将词句背错,如部分学生把“辞不赴命”背成了辞不赴职,并且将“辞不赴命”同“辞不就职”相混淆;将“除臣洗马”和“拜臣郎中”背成了“拜臣洗马”“除臣郎中”等。因此教师在具体的课文翻译、讲解的过程中,要着重的对一些容易混淆的字词进行详细的讲解,可以告诉学生拜在古意是指受官,郎中主要是指官名,所谓晋时各部有郎中。除所指的意思是任命官职,而洗马也是官名,具指太子的属官,在宫中服役,掌管图书的含义等。在详细的告诉学生每句话的意思后,学生会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并且也会在不断深入的学习中了解并掌握了古代汉语常识,进而回到实际的背诵当中去,就会大大的提升背诵效率,从而达到积累传统文化知识。

三、拓展学生的传统文化视野

民俗文化是指大众民间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是社会约定俗成的民族、地区中较为集中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以及传承的风俗生活文化,包含各种文化模式、婚丧嫁娶以及节日娱乐等。在中国古代民间就很看重节日的庆祝方式,如传统的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赏月和对诗、过年放鞭炮等,而在当今社会中传统节日越来越不被重视,而是将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以及愚人节等当成必须庆祝的重要节日。这样发展下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情感逐渐的会被消去。针对这一现状,在中学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古诗词以及文言文的学习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并对其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如,教学王维的诗词《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可以让学生了解重阳节,让学生了解到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身处异地的孤独,每遇佳节良辰时,便思念倍加。并对诗词中的“每逢佳节倍思亲”着重强调;从杜牧的《清明》中让学生了解到清明节等。通过在实际的语文古诗词的学习中加入传统的民俗文化,可以让学生在实践学习中提升传统文化认识,并在今后的学习以及生活中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继承并发扬光大。

四、利用网络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应用发展,有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师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平台。因此,在初高中的语文教学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课下时间为学生播放《百家讲坛》《天天向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华好诗词》等具有浓厚传统文化的节目,以此来引导学生关注中国传统文化,提升传统文化的情操。

第6篇: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青年学生;文化自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的战略决策,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也表明政府高层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实现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需要全民族,更离不开广大青年学生的文化自觉。

一、“文化自觉”的基本内涵

文化自觉主要是指我们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是在全球化进程中对中国文化发展趋势的一种重新定位。早在20世纪初期,就有人提出文化自觉的概念。但作为一种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思潮,却始自1997年先生在北京大学的讲话:“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时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笔者本文所理解的“文化自觉”就是指青年学生对自己本民族文化“自知之明”基础上的高度认同,乐于分享和积极传播的一种心理状况和行为积极性,同时也对外域文化持积极扬弃,努力包容其积极因素的文化态度和价值倾向,在这个多元文化世界里,确立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二、青年学生文化自觉中要注意的问题

1.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民族自信心的增强,弘扬民族文化成为许多中国人的自觉意识。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人本情怀,尊崇务实践履、知行合一的积极人生态度,倡导以礼节情、自我修持,这些非常值得珍视、非常有生命力的传统文化因子,显然有助于抵制现代实利社会对人性的扭曲。此外,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还在于其追求一种道德化、诗意化的人生境界,有着积极的精神气象,而这在当今世界显得弥足珍贵。

2.继承传统文化避免搞形式主义。弘扬传统文化也要注意全盘照搬、封建文化糟粕的问题。我们应该旗帜鲜明地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清醒、自觉、辨证、科学地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中,许多人对国学的精华和糟粕并没有进行系统的区分,不加甄别地传播,难免流于形式,失去了应有的效果。只有当我们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极入世、知行合一的追求和克己复礼、仁者爱人、尊老爱幼等美德变成人们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准则,落实在当代文化生活和人伦关系中,传统文化才会成为一种鲜活的存在。

3.中外、古今、文化与时代的三度融合。传统文化历来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机制,其并非亘古不变的凝固存在和一成不变的陈迹。相反却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变动的过程。我们需要不断地回到传统文化的原初问题上,同时传统文化也需要不断地走进当代文化语境,汲取当代文化的新成果,在回应时代提出的新问题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修补力和再造力,不断刷新自身,发展自身。

三、文化自觉对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1.有助于文化强国政策的理解和认同。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发展而言,不能把推进社会的恒久动力锁定在满足人们物质欲望的层面上。无数个人共同坚守的精神信念,汇聚而成的精神力量,则能够推动一个国家持续发展。我们现在所进行的文化建设,实际上就有这样一种为未来中国的发展寻找恒久动力的战略意义。而这必然离不开全民族的文化自觉,有了对所处文化的觉悟和文化软实力作用的认识,文化强国才不会成为口号。

2.有助于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青年学生的文化自觉,不仅体现在对民族文化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深切关怀和科学把握之中,还体现在对自身文化品位、文化价值追求的实践之中。所以其文化自觉的过程也是价值观整合的过程,即以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理念以及“以德为本”的道德风尚来整合当前各种文化形式和各种价值观,形成他们的核心价值体观,成为其自觉的行为律令。

3.有助于抵制非主流文化的消极影响。文化塑造青年,文化也反作用于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其是对身心处于不定型期、社会阅历有限、文化判断力还不够强的青少年。文化引导人是文化育人的重要手段。所以我们要正确引领当代学生有效进行文化自觉,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他们内心形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发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自强不息的奋斗意志、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第7篇: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范文

【摘要】根据玉石的天然颜色和自然形体“按料取材”“因材施艺”进行创作,赋予玉石生命力,是玉雕艺人必须掌握的技艺,好的构思才能出好的作品,好的工艺才能给作品增色,好的作品应该是能说话、看得懂的。

【关键词】玉雕;因材施艺;材质;工艺;寓意;按料取材

中国玉石雕刻历史悠久、举世闻名,其雕刻题材丰富多彩,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内容非常人性、富含吉祥寓意。只要对中国传统文化略有了解的人,看到一块精美的雕刻饰品就像遇见会说话的宠物一样,你能心领神会地去享受传统文化从精神上带来的愉悦,这就是玉饰品文化内容的真谛。

玉石行有句行话,叫做“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璞玉要想成为美玉,必须依赖工匠的精雕细琢;而工匠也通过用玉来作为材料,制作成精致的工艺品,赋予作品美好的寓意,激发人们对它的了解和购买收藏的欲望,一件好的作品能给人美好的精神享受。

一件好的玉器作品一般由三个部分构成:材质;工艺;寓意。

(一)材质

材质好的玉料表皮或颜色丰富或色泽艳丽,玉质或油润细腻或晶莹通透或色泽纯净。

(二)工艺

把普通玉石原料雕刻成各种精美的玉器及工艺品。对玉石进行千雕万琢,使玉料达到一巧、二俏、三绝的艺术珍品,这就是玉雕的目的,良好的工艺能将作品的价值大幅提升。

(三)寓意

拥有吉祥美好寓意的玉雕作品更能吸引人。中国传统玉雕不仅有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也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各种图案都表示着不同寓意的吉祥和祝福。吉祥造型、传统题材一般采用借语、谐音、比喻之类的来刻画,吉祥图案来自于人们的信仰、民间传说、动植物的谐音和暗喻等。只有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对玉石图案有更广泛的了解。吉祥瑞图是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图形的一种,通过动物、植物、飞禽、鱼类、器物、人、神、圣、仙佛的神话与传说,以图文、谐音等形式作为祥瑞标志,表现出人的愿望、追求、寄托和向往。

作品《和和美美》原料为一块完整的和田玉原石,原石一面大部分被黄褐色沁皮覆盖,另一面沁皮较少较薄,玉质比较细,油性也不错,但大部分颜色白度稍差,色中偏灰,原料两面各有几处裂纹,总体还算不错。玉料体形较好,设计之初就决定做成一个把玩件,尽量保持形体、留取皮色,将沁皮较多的正面设计成一片大荷叶,下方有一小片皮质稍差,往下挖了一点就到肉了,皮子不算很厚,下面的肉质不错,白度也还可以,便雕成一朵荷花,有几处皮子有些小碎裂,还有一些发白或发黑的杂质部分,这是玉石在数千数万年的碰撞挤压中产生的崩裂和颜色变化,于是浅挖清除一些杂质,一朵圣洁的荷花便从残破的荷叶下跃然而出。上部雕出一只矫健的青蛙,抬头四下张望;皮色较少的背面,在下方雕刻一朵盛放的荷花,中部两侧裂纹处依纹路走向设计成两株水草,整件作品的大体便已完成。

作品正面构图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荷叶与荷花的黄白色彩对比,圣洁的白色荷花从泛黄迈向枯萎的破损荷叶中脱颖而出,让人不禁想到一句诗“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枯萎残败的荷叶展现的是生命历程由盛而衰的演变,生命的演变不可逆转,枝叶凋零却自有残缺的美,生命的每一个历程都有一种自身价值的体现,来年这里又将会是一片翠绿。荷花依然挺拔绽放,圣洁而且不屈,清香远溢,自然高雅;二是体现荷叶与青蛙的动静对比,小青蛙趴在荷叶上,抬头张望,它是看到了猎物,作势待扑?还是观察审视,寻找它的下一个落脚点?充满动态感的小青蛙给整个恬静的画面增添了不少生趣。作品背面主体是一朵盛开的荷花,花瓣依玉石裂纹走向设计,犹如孤芳自赏,傲然独立。中上侧两株水草点缀也是沿石纹而分布,“无瑕不成玉”,天然的东西是很少能达到完美的,其内部、表面显现的石棉、石花、色根、裂纹、沙眼以及杂色是自然形成的,此种瑕疵属于正常情况。天然的玉石的瑕点都是自然生成的,喜欢天然的宝贝,就要接受它的瑕疵美。对原石裂纹适当地处理,淡化或遮掩其瑕疵,这是玉石雕刻中常用的手法,巧妙的设计往往可以变废为宝。

荷花与荷叶是中国传统吉祥喜庆素材,“荷”与“和”同音,寓意和平、和睦、和和美美;荷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花,寓意纯洁、坚贞、吉祥,中国古代民间就有春天折梅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经常以荷花作为和平、和谐、团结等象征,它纵使是在污浊的环境中也能洁身自好,保持自己高尚的品德,这也是一种君子行为的象征,在古代它被作为美好物品的标志及君子风范的象征。青蛙与莲蓬都是多子的,古人也借此祈求多子多孙、子孙繁衍。

第8篇: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范文

1.环境艺术设计

在中国,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类较新的学科。狭义上,它是艺术设计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其所包含的工作与建筑行业相比显得更为复杂,涉及到的范围也更加广阔。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艺术类学科,环境艺术的设计过程包括艺术方案构想、空间规划两大块。除了环境设施规划、造型布局以及装饰之外,色彩、材料以及光线等设计元素的运用也在设计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功能的多样化使得环境艺术设计在形态上有着丰富多彩的表现,这给传统元素的调用留下了很多可供发挥的空间。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环境艺术设计集科学性与艺术性为一体,实现了审美性和实用性的统一。

2.传统文化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的文化底蕴深厚,在建筑、服饰、绘画和书法等领域内流传下来的传统元素汇集成了可供环境艺术设计借鉴和使用的艺术宝库。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凝聚着各民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它是国家形象和民族利益的代表符号,其中因地制宜、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思想更是深刻地影响到了现代艺术设计者的学习和创作活动。

二、中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统哲学观念

1.中庸之道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将文化的发展归功于人类精神品质的驱动,而中庸之道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种观念,它所涵盖的范围十分宽广,上文中所提到的“天人合一”就是其中的一个分支。我国的民族众多,不同历史时期的地域文化也有着不同的表现。面对如此繁多的建筑形式,在保留精髓的基础上做出取舍,在融入现代文化之后完成对传统的传承和再创造正体现出了中庸之道当中“不走极端、不偏不倚”的主张。在装饰要素的组合之上,中国的传统同样是坚持调和折中的原则,可见崇尚“中庸”的观念在中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视野中依然有着深刻的体现。站在理性的哲学角度,中庸思想影响着人们对审美意境的选取,设计者要把握好“尚中”所代表的传统哲学观,继续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贯彻中庸的取舍之道。

2.因地制宜

环境艺术设计的改造对象是人们居所的内外环境,因此合理地对环境进行考察和利用一直是设计者所面对的重要课题。“因地制宜”中的“宜”指的是依据自然环境的先天条件来进行设计和规划工作,以使得人工的建造物能够融入自然,乃至达到协调统一的境界。自然环境是亲切而美妙的,它代表着一种真实的美,因此深受艺术家的喜爱。同时,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也是不容忽视的。中国传统哲学观念中的因地制宜与当代主流的可持续发展观相适应,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坚持这一思想能极大地缓解因环境改造而产生的污染和破坏,它能让人类同自然的关系保持在一个平衡而理性的层面。

三、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传承传统文化的主要作用

1.增强艺术作品的生命力

艺术作品因独特性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经时间洗礼,在时代的变革中沉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传承传统艺术是符合中国人民一贯以来的审美需求的。另外,在设计中学习和吸收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兼顾到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将能扩展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空间。而通过树立本土的传统文化品牌,我们也能够将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推广到全世界。站在更大的平台上才能拥有更广阔的创作视野,唯有如此,环境艺术设计作品才能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2.深化艺术作品的和谐性

当代社会推崇和谐发展观,我国也正在努力构建更为和谐的社会。前文中所提到的因地制宜的环境艺术设计观念同社会和谐的联系紧密,主流的科学发展观也能从这些含义深刻的传统哲学思想中找到依据。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传承传统文化,不仅能缓解生态环境的恶化,还能深化艺术作品的和谐性。通过学习并传承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艺术家能逐步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达到更为和谐的境界。民族文化是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的重要依托,充分理解这一点,有利于中国更快地进入和谐发展的大道,从而为大众造福。

3.丰富艺术作品的文化意蕴

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几千年的历史文明是属于全人类的璀璨瑰宝。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传承传统文化,有助于避免文化遗失的现象发生,同时也有助于丰富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的文化底蕴。艺术同文化的联系非常紧密,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为素材宝库,利用富于中国特色的艺术元素来促进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并济,不仅能使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更具人文精神,还能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另外,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含蓄的,传统的艺术家大多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抽象化、含蓄性的中国风格,能使艺术品更富感性而深刻的意味。

四、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1.采集并复制传统文化元素

传统的文化元素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神韵。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正逐渐流失在时间的变迁中。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去采集那些具有象征意义的视觉元素,并将其渗透进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通过复制传统文化元素来保护传统文化。在更为深入的加工工作中,环境艺术设计作品既要能体现出民族的气质和精神,也要具备更为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传统图形的复制代表着艺术元素被转移到了新的载体上,视觉语言环境的更新让原有的图形得到了保留,充分体现出了传统文化元素的灵活性。

2.传统文化元素的异化

在得到了传统文化元素的原始素材之后,简单的拼贴和复制并不能完全满足环境艺术设计的需要,我们需要对这些元素进行对称、翻转、剪裁等异化处理。相较于简单的元素提取,异化的方式更为灵活,设计师能从原始的图形中获取更多更丰富的视觉元素,这将大大丰富创作者的素材库。异化也是一种重构,根据需要设计结构,重新发掘和展现传统文化元素的美,试图寻找到更为便利的结合点等这些举动都将充分调动人们的思维,有利于形成更为完整的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作品。

3.结合现代化

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每天都会出现新的审美观念和审美需求。为了让中国的环境艺术设计适应这种局面,传统文化的传承要在保持自身独特性的同时融入一些现代化的思维方式。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个不会改变的主题,但其设计过程必然会受到现代文化的影响。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环境艺术设计要适时融入更多时代潮流的特色,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传统文化有着较为固定的民族特征,现代文化则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取二者所长融为一体,取长补短,能促进环境艺术设计向着更为均衡而健康的方向发展。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结合,既能体现出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又能突出我国的现代化气息。

4.注重创新

第9篇: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范文

关键词:民族;舞蹈;传承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363-01

为了弘扬民族精神,传播民族的历史文化和适应现代人的审美意识,民族舞蹈需要在继承优秀的传统的同时,也应借鉴世界上其它民族和国家创造和发展优秀文化艺术的经验,来丰富民族舞蹈的创造能力,以求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中国民族舞蹈的现代化应该具有民族的形式,民族的内涵以及民族的审美情趣。研究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永葆民族传统舞蹈顽强的生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将对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继承与发展进行分析与思考。

一、民族舞蹈的传承

1、了解民族舞蹈的背景。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很多少数民族都有代表自身民族特色的舞蹈表演形式。由于受到不同背景的影响,使民族舞形成不同的特色。如朝鲜族的长鼓舞、侗族的多耶舞、苗族的芦笙舞等。每一种舞蹈都体现出每个民族对节日祭祀、劳动活动,甚至是表达爱意的不同表达方式,为了使舞蹈从业者更好的诠释动作,首先应了解相应的产生背景。

2、民间舞从生活中走上舞台,成为观赏性强的艺术作品,就必须加工提高。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许多优秀作品都是艺术家们以民间“原生形态”的舞蹈形式为根源,以继承与发展民间传统舞蹈文化为目的进行探索与二度创作的结果。每个作品都在表现民族民间舞蹈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如杨桂珍老师的傣族舞蹈《水》,杨丽萍的《雀之灵》,贾作光老师的蒙族《鄂尔多斯》,《盅碗舞》,马跃老师的《奔腾》,张继刚老师的《黄土黄》等。

3、现代生活节奏较快,人们的压力也普遍较大,而热情洋溢的民族舞往往能够带动人们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在娱乐的同时也能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民族舞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则能够不断提高国家的软实力,塑造有特色的国家形象,不断推广国家的精神力量。目前,我国越来越乐于将民族瑰宝展现在世人面前,同时也有更多的外国友人来到中国,深入到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通过文化传播、旅游项目等对民族舞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这种重大的现代价值不容忽视。

二、民族舞的发展

1、民族舞仅仅进行单纯的批判继承是不足够的,舞蹈工作者还要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了解、学习,联系现代实际生活,进行艺术再创作,在保留原有舞蹈的韵味同时,赋予舞蹈以时代意义,使我国的民族舞蹈能够永葆青春与艺术生命力。老一辈艺术家也要不断提拔新人,开创我国民族舞的新局面。民族舞的丰富表现,不仅能够发展其中的文化内涵,也能够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使舞蹈表演更具文化价值、民族价值、娱乐价值。积极学习民族舞的丰富文化内涵,不断地继承与发展这种文化内涵,使民族舞能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继续在我国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熠熠生辉。

2、我国的民族舞源自不同的民族,也经过了较为长期的发展历程,其发展必然要经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筛选过程,摒弃封建迷信等不良传统,弘扬热爱劳动,纯真古朴的优良传统。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而应在历史的发展中做出正确选择。对于舞蹈工作者来说,首先要充分认识到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宣传弘扬民族舞中的正能量,使得民族舞能够得到更为长足的发展。

三、民族舞的创新

对民族舞蹈仅靠保护远远不够,还必须进行创新。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创新的能力,也就不可能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如果不加以创新和变革,也就没有生命力,就无法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因此必须对民族舞蹈进行创新,使得民族舞蹈恢复活力,提升民族舞蹈的质量,使之生生不息,世代延续。

民族传统文化是保持民间舞独特个性的核心,它是该民族的传统积淀,在发展中是不能轻易被改变的。舞蹈在构思、立意上打破传统的前提是一定要建立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的,否则会背道而驰,编排不出好的民族民间舞。在传承以前经典作品优点的同时,融人现代舞的因素,模仿与借鉴并存,传承与发展并存。进入21世纪的今天,民间舞文化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近年来,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中出现很多运用现代舞编创技法编创而成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这类舞蹈的特点是将现代舞与民族民间舞蹈相结合,以现代意识现代的艺术技巧对我国现代的人生活情趣以民间舞的形式给以新的体现呈现出与传统民族民间舞蹈风格不同的情况,有较高的观赏性。比如舞蹈《牛背摇篮》,《酥油飘香》,《老伴》《扇骨》《孔雀飞来》等等。艺术是相通的,虽然有各种派别,但这不是民间舞创作间的界限,能把两者相融起来才是最高境界。

中国民族舞蹈总体的态势一方面是民族艺术、现代艺术与流行艺术共存,另一方面是古典艺术与现代派艺术,传统的古典理论观、美学观以及现代的理论和思维观共存。一部人类文化发展史就是一部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会贯通的历史,艺术形式也一样。要以创新为基础地继承与变革,继续弘扬发展优秀中外古典传统艺术,又要强调创新,强调与时俱进。

传承民族舞蹈,找准民族舞蹈文化艺术发展的方向,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舞蹈。建设民族舞蹈共有的精神家园,使民族舞蹈文化艺术不断奋进。

参考文献:

[1] 于景春.舞蹈教育在民族舞蹈传承中的作用[J],云南艺术学院学 报,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