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质考察报告范文

地质考察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质考察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质考察报告

第1篇:地质考察报告范文

为借鉴苏、浙地区缝制设备生产行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开阔思路,创新工作,推进我乡该行业的跨越式发展,6月1日至6月5日,由我带队一行3人,赴苏、浙地区对六家缝制设备生产企业及吴江市菀坪镇缝纫机零件同业公会进行为期五天的学习考察。此次行程收获颇丰,特别是该地区同业公会的一些经验、做法给我们很多启发。

一、南方发展缝纫机的经验

通过对苏、浙地区六缝制设备生产企业和一个同业公会的考察学习,认真分析总结,以下几点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以人为本,注重人才战略

所到三个地区的六个企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非常注重发挥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突出作用,“以人为本,精进技术,提高质量,打造品牌”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人才的竞争已成为该行业竞争的核心问题。以苏州市菀坪零件机械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就特别注重人才的培训、引进及使用,通过人才创新技术、更新工艺,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该公司近几年招收了一批又一批中专以上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的毕业生,充实到各车间和部门。同时还将一些技术能手和对业务肯钻研的员工送出去培训,另外还不断与一些大专院校开展人才技术交流,聘请专家、教授到现场指导,并于20__年12月邀请中国缝制机械协会科技委员会和零部件专业委员会共同举办了中国缝制机械行业热处理新技术、新工艺经验交流会,从而使企业的技术队伍不断壮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一套“毕业生 技术能手 专家教授”与“培训 交流 合作”相结合的较完善的人才机制。江苏菀坪镇的“人才裂变战略”,通过同业公会的协调组织,使一个地区形成整体的人才优势,合理地解决了企业间人才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值得借鉴。

2、政府服务到位,企业发展环境优越

苏、浙地区缝制设备生产行业的快速发展,与当地政府及时转变职能,提高服务质量,创造宽松环境密不可分。一是政府采取“不争论、允许闯、鼓励试”的态度,最大限度调动企业的发展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灵活运用政策。运用上级政策上,有政策尽量用足用活;没政策,先试先干,干出成绩干出效果,得到上级认可,再积极争取上级的政策扶持。三是调整经济领导方式,促进企业发展。政府从直接参与向宏观管理转变,从主要运用行政手段向主要采取法律、经济手段转变,从政府配置社会资源向市场配置社会资源转变,通过三个转变有效地促进的企业的发展壮大。

3、“同业公会”作用突出

在考察过程中了解到,苏、浙地区缝制设备生产企业相对集中的地区都有类似同业公会的组织,它们在加强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政府、企业与市场的交流沟通及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各类矛盾问题中起到重要作用。以“菀坪镇缝纫机零件同业公会”为例,该公会坚持“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协调、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办会宗旨,立足为会员做好服务,为政府当好助手的基本职能,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

①协调好企业间关系。企业间的关系包括人才、技术、资金等多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既可以构成企业间的竞争要素,也可以成为合作要素,现在的菀坪,经“同业公会”调处已完成转化为合作要素。首先在人才流动问题上,公会经过多次慎重研究没有选择以规章来管、卡、压,而是采取了放宽搞活策略。一方面,配合镇政府为加速发展缝纫机行业制定了“人才裂变”战略,鼓励有技术、有能力的人自己出来投资办厂。企业之间的人才交流由公会协调,并负责加强企业内人才的引进、举荐和培训。几年来公会为企业推荐人才200余人,并且每年到大专院校招聘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几十名,充实到企业,同时加强在职员工的技能培训。由于人才充裕、企业间人才交流也十分活跃,人才放活的结果就是双赢。现在不仅企业不必为争夺人才而提高工资增加成本,而且职工人心也比较稳定不在左顾右盼。另一方面在技术资金问题上通过公会协调也得到较好解决,对于新办企业一是帮助企业选好项目走专业化生产的路子,避免行业内部重复投资产品雷同的现象;二是对在新产品开发中遇到技术难题的,公会负责协调会员企业组成专业技术小组,带着设备上门技术帮扶,直到正式投产为止。

②帮企业开拓市场。该公会每年都要组织会员参加一年一度的“中国国际缝纫机设备展览会”的参展活动,统一组织报名、组团、布局、接待,以行业整体形象打造菀坪品牌。同时在公会的大力倡导下,全体会员在市场业务方面真正凝心聚力,诚挚对外。外地来的客户,无论是哪个企业接洽的,都能尽心尽力接待洽谈,自己做不了的业务则合理分配,自己不做的替别人拉业务,在菀坪缝纫机行业中形成了一句口号:菀坪能做的,决不能让它跑出菀坪。

③帮企业联系好政府。公会自成立以来,一直与政府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积极配合政府向企业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和法规,引导企业守法经营。向企业宣传“人才裂变”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响应镇政府的发展策略,为地域经济发展多做贡献。另一方面积极向政府反映企业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争取政府对企业的支持。如:该公会第一次组团参展的时候,许多小企业资金紧张。经协公会协调,政府拿出专项资金对参展企业进行补贴,鼓励企业上会参展,通过参展,企业开扩了眼界,扩大了业务,对该地区缝纫机行业的发展起到有利的促进作用。再如:随着缝纫机行业的发展,员工的培训、新产品的开发、产品质量的检测、整机性能的鉴定等技术方面的问题成了缝纫机发展的瓶颈,经公会与政府多次探讨,于20__年采取民办公助的形式依托苏州市菀坪缝制设备有限公司,成立了“江苏菀坪缝纫机技术服务公司”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为缝纫机行业的再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三、对我县缝纫机行业发展的设想和建议

借鉴苏、浙地区缝制设备生产行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县实际,

县委、县政府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帮扶力度:

1、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进一步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①在本级政府权限范围内,最大限度地给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和便捷服务措施,同时积极向上级争取有利于该行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企业营造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

②积极协调规划企业用地,打破制约缝纫机行业发展的瓶颈。随着工业缝纫机行业的快速发展企业用地紧张问题已成为制约我乡该行业发展的瓶颈。为解决该问题我乡将企业用地政策向该行业倾斜,尽力为扩大规模的工业缝纫机及配件生产企业协调用地,满足企业发展需要,保障企业健康发展。

③制作缝纫机企业征求意见卡片,定期发放。征集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同时,征求政府在为企业服务方面的意见、建议,从而使政府有针对性地为企业的发展开展好服务工作,争取做到服务到位。

2、进一步提高乡经济服务办公室的服务效能

①将进一步加大乡经济服务办公室协助企业办理事务性工作的工作力度,当好企业的勤务员。

②多渠道的搜集相关工业缝纫机行业的信息和资料,随时为企业提供准确可靠的咨询服务。

③经常性地深入企业了解情况,掌握企业发展动态,为政府提供一手的企业信息,并为企业解决好临时性的困难。

3、加大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以龙头企业和典型企业的新机型开发为切入点,充分发挥其以点带面作用。将新机型所需零配件的生产加工合理地分配到规模较小的企业中去,走“以大带小、以小促大”共同发展之路,让大企业集中力量“创新品、塑品牌”,扩大企业影响力。同时,促进小企业的生存发展,达到双赢效果,进一步增强企业间的凝聚力,为形成群体优势、规模优势创造条件。最后,还要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典型企业在生产加工技术上对其他兄弟企业给予指导帮助,确保缝纫机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先进性,形成群体技术优势。

第2篇:地质考察报告范文

     如何有效地组织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呢?

     谈到组织课外实践活动,许多老师都遭遇到了当前学生学习任务重,课外活动时间少,绝大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差,对野外活动的兴趣不浓厚等困境。诚然,这些都是当前中学地理教学中存在的严峻形势,但是,对于立志提升学生能力的教育者来说,问题都是可以克服的。下面笔者就以我校近年来组织开展的活动为例谈如何在高中有效组织地理课外实践活动。

一、提升学生兴趣,精心选择课题

随着高中各学科知识体系的加深,学生对书本以外的周围环境的许多自然和人文现象有了较强的感知能力,也有了探索奥秘的兴趣。随着年龄发展,认识水平的提高,高中生视野较开阔,也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能力,能完满完成各种课外实践活动。长沙市市区及周边地区有丰富的可供考察的,紧密联系所学课程的自然、人文地理事物,教师适当利用周末时间和高二选修课的时间,在长沙市完全有可能成功地组织好课外实践活动。

对于中学生而言,考察内容的选择还是应以所学课程为依据。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是确定考察内容的重要依据。我校根据历年的经验积累,针对长沙市地方特点和地理学科体系,在高一至高二阶段实施了如下实践活动:高一上期实施进行月相观测、长沙市经纬度的测量、岳麓山地质地貌的考察等课外实践活动;高一下期进行洪灾成因实验分析、长沙市雅礼中学附近商业网点密度与效益的调查、身边的白色污染的课外实践活动;高二上期进行长沙市交通状况的调查、长沙市旅游资源的调查、长沙市湘江水质调查的课外实践活动;高二下期进行长沙市垃圾回收状况、对长沙市卷烟厂的调查的实践活动。这些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即考虑了与教材基础知识的链接,也考虑到了长沙的地方特色和学校周边的各种状况,选择了最具有代表性的地理事物作为考察的内容,很容易实现顺利开展的目标。其中,长沙市经纬度的测量,岳麓山地质地貌考察活动等是我校目前组织得较为成功的课外实践活动。

二、科学设计方案,充分准备活动

地理野外考察等实践活动是一件头绪纷繁的复杂工作,而且难度很大,对地理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是很高的。为了保证每一次的活动都得以顺利进行并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老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制订详细的地理课外活动计划,对科组老师进行分工,确定每一次活动的辅导老师人选,避免开展地理课外活动的随意性。而每一次外出活动前,指导老师则要制订一套详尽的活动方案,包括选择活动的基地、参加学生的人数、时间的安排、活动的程序、以及每次活动的目标要求如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达到什么程度、采取什么方式和方法及措施完成这些目标等等,并预先到课外活动基地进行联系及安排好活动的行程。多年来,由于准备工作做得细致而充分,我们每次均能圆满完成既定的学习和活动任务。

我们在决定组织岳麓山野外考察活动后,为了进一步落实考察内容和设计具体路线,我们高一地理组的老师提前了进行一次详细探查。

返校后,我们上网查找、到当地相关机构收集资料,再参照其他学校的地理野外考察活动,最后通过综合考虑和研究,我们详细制定了考察计划,计划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确定野外考察目的,主要依据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和地方性野外考察资源特点。

(2)确定考察时间。活动时间一是要尽量选择在天气好、自然灾害少的时候;二是与课堂教学进度相适应,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进行实践活动效果较好。

(3)确定考察线路和点位。这次岳麓山实践活动,我们设计了如下考察路线:爱晚亭 → 清风峡 → 蔡锷墓 → 黄兴墓 → 白鹤泉 → 麓山寺 → 响鼓岭 → 云麓宫 → 岳麓书院,考察内容分别为:考察内容:爱晚亭的背斜谷;清风峡的小背斜、沟谷地貌地点;从清风峡前往蔡锷墓、黄兴墓沿途考察岳麓山主要植被、土壤;白鹤泉附近的沉积岩层理观察、涌泉、啼笑岩小断崖;云麓宫、麓山寺、岳麓书院的儒释道文化。特别注意的是,在进行实地考察时,带队老师自己要留意,也要提醒学生注意沿途是否有更典型的考察地点,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和积极性,更能将理论联系实际落实到更实处。这次考察当我们在从云麓宫返回半山亭的途中,一个老师发现了更大、更典型的背斜地貌,再一次把队员们引向“课堂”的深处。

(4)提醒学生准备相关材料:如相关教材、教师准备和自己收集的综合资料、照相机、放大镜、铁锤、水壶和用以记录的笔记本、铅笔等。

(5)组织准备:严密的组织工作是顺利进行野外考察的有力保证,对于活泼好动的中学生尤其如此。要使考察队成为一个拉得起走得动,令行禁止、纪律严明的队伍,出发前一定要做好组织工作。本次活动共组织高一40余名学生参与,学校领导和教师6名。按教师分成六个队,各小队设队长一人,协助老师工作。再将各小队划分为若干小组,每组3~5人,小组长负责小组的野外考察、现场讨论、室内准备、作业检查等组织工作。在考察出发之前,我们根据活动内容、地点和参加人员的情况,制定涉及安全保证、群体纪律等若干规章制度,向全体参加野外考察的师生宣读并要求全体师生必需严格遵守。

三、严密组织活动,有效融贯知识

野外观察是野外考察最重要的环节。在进行路线观察时,除重点观察既定的专项内容外,还应关注那些沿途能够见到的自然事物、人文事物等一般地理事物的变化情况,并要求学生随时做好记录。教师在沿途可适当提问、及时回答学生的疑问。在定点观察时,教师要明确考察的范围和重点,耐心向学生讲解所观测的地理现象的特点和成因。在长沙市湘江水质调查实践活动中,笔者引导学生观察从猴子石大桥到长沙轮渡附近湘江两侧景观的变化,包括自来水厂的选址、渡口、码头的区位、排污口的选位、沿线水颜色、洁净程度的变化等。笔者在不同河流段综合性提出了不同问题:橘子洲形成的原因及其发展趋势,自来水厂的选址的区位因素有哪些;湘江水的污染源主要是哪些,污染成分主要是什么,如何减轻湘江水污染;为什么湘江沿线的码头主要分布在河东一侧……通过沿途学生不断的激烈的讨论和老师的及时讲解,学生感觉与母亲河更近了一步,也更关注母亲河所遭受的伤痛,学生纷纷表示要尽自己所能保护湘江。

野外考察有时需要采集样品,包括岩石、植物、水样等。在采集样品时要提醒学生要注意安全,要保护考察区域的环境。我们在岳麓山考察活动中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地质锤采集到部分红色砂岩标本。在长沙市湘江水质调查实践活动中,学生采集了从上游自来水厂到下游渡口、排污口等处的水样。

野外观察虽然是考察过程中最重要的知觉过程,但光靠观察和思考,仍不能全面了解某些地理事物或现象发展变化的过程,特别是对于那些人文地理事物的了解,光靠观察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必须进行访问和调查。才能得到一手的资料。老师要教育学生,以谦恭的态度和求知的渴望向有关部门和有经验的人认真学习,征询意见或建议。雅礼中学附近商业网点密度与效益的调查活动中,学生须巧妙地询问店铺的经营额,存在的经营问题等。长沙市交通状况的调查,学生除向主管单位调查交通状况外还可向市民调查统计相关资料。在长沙市卷烟厂的调查活动中,学生可向工厂负责人询问厂选址的原因,也可向周边居民询问污染比较严重的季节和时间段等。

四、及时检测反馈,科学总结成果

由于野外考察时间和条件的限制,对获取的各项标本不可能都就地进行鉴定和研究,不少工作需要在室内进一步化验和鉴定,在野外记录和收集到的文字资料要及时进行整理,对野外测试的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对考察中绘制的各种图形进行整饰和清绘。同时,活动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对考察的内容作系统的综合分析,比较广泛使用的是撰写一份考察报告。撰写考察报告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极好形式,一方面可充分调动学生深入钻研地理科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提高他们运用地理知识表达问题的能力。考察报告可以独立完成,亦可根据考察活动所分小组合作完成一份报告。同时教师要求全体成员全面总结这次活动取得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为今后开展工作积累经验教训。

学生完成考察报告后,老师要认真批阅后进行分析和点评,根据情况组织学生在室内课堂教学中展示考察成果,还可张榜公布和表彰学生考察报告,这样更加激发了同学们参与地理课外活动的积极性。

学生在测量长沙市经纬度时遇到了很多困难,如实验器材的选定、影长起始点的确定、容易错过实验时间等。笔者在学校操场除悉心指导学生外,还通过引导学生不断地思考检测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如为什么在实验过程中不能碰杆子,为什么我们在12点前后要测量的时间间隔为什么要缩短,可能引起测量误差或直接导致错误实验结果的因素有哪些……通过这些随堂检测,学生的深层次的思考更多了,这样的思考也更接近生活实际了。

第3篇:地质考察报告范文

1893年,俄国地质学家奥勃鲁契夫院士首次发现了该地层,但没有做更深入的调查。

1922年4月21日,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组成“中亚古生物考察团”,

该考察团组织40人、5辆汽车及数十匹骆驼,由张家口出发,4月25日到达二连盐池西驻扎。

在二连地区伊尔丁曼哈组发现了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在二连盐池达布苏组首次发现了恐龙及恐龙蛋化石,揭开了二连恐龙动物群研究的帷幕。尤其是恐龙蛋的首次发现,证实了恐龙是卵生的爬行动物。

这项工作进行了10年,有关的考察成果由伯基,格兰杰和吉尔摩分别于1922年、1927年、1933年发表。

发现的恐龙种类有:霸王龙科的欧氏阿莱龙、似鸟龙科的亚洲似鸟龙、蒙古龙属的坦齿蒙古龙、鸭嘴龙科的姜氏巴克龙和蒙古满洲龙以及吉尔摩龙等等。目前,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依然陈列着二连达布苏组出土的恐龙化石的正模标本及装架标本。1930年有9名中国古生物专家参与了该团的考察工作,其中有著名的古生物学家、中国恐龙研究的奠基人杨钟键教授。古生物学家张席教授担任中方团长。1932年该团结束考察活动回国后,发表了《中亚的新征服》考察报告,立即轰动世界。这次考察工作,在亚洲及世界古生物化石研究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

1958―1999年,内蒙古地质局先后成立了“呼和浩特幅”1/100万区调队、内蒙古区测队、内蒙古第二区测队等单位,先后在全区开展了1/100万、1/20万、1/5万比例尺的区域地质测量工作。通过地质测量及调查,在白垩纪地层中采集到大量的恐龙化石,并对其进行了研究和外检。通过对恐龙化石及其他门类古生物化石的研究,首次在内蒙古地区建立了白垩纪地层系统,并成立了研究古生物化石的古生物组和综合研究分队,专门从事包括恐龙化石在内的多门类古生物化石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出版了《内蒙古古生物图册》等多种地层、古生物专著。

1959年,中国与前苏联科学院联合组织的“中国科学院一苏联科学院古生物考察团”在二连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察、发掘工作,发现了大量的恐龙化石。考察营地设在二连盐池,考察团中方团长是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人类研究所周明镇教授;苏方团长是洛日杰特文斯基,考察团约80余人,有13辆大小汽车,发掘时使用斯大林100号推土机。1960年考察中止。出土的化石种类有:鸭嘴龙两个属(Bactrosaurus和Gilmoreosaurus)、似鸟龙(Orithomimus)及肉食龙、甲龙、蜥脚龙等。其中部分化石曾在中国古动物馆展出。

1987―1990年,由中国、加拿大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组成的“中加恐龙考察团”。

在达布苏组又进行了考察、发掘。加方团长为国际知名古生物学家、加拿大国家博物馆馆长戴尔・拉赛尔?罗素博士,中方团长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恐龙研究专家董枝明,考察队队员40余人。这次考察工作对了解全球恐龙分类、揭示恐龙绝灭之谜、北美与中亚两大陆的连接和分离、远古动物群的迁徙及有关古地理、古气候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995年,由中国内蒙古博物馆与比利时皇家自然科学院联合组织的“中比联合考察发掘队”,在二连盐池发现了一处分布面积近40平方米的骨化石层,发掘到至少四具巴克龙化石。初步研究表明,二连达布苏组的时代为晚白垩世早期,比原定的晚白垩世晚期大约提前了1,000万年。

1998年,内蒙古国土资源厅(原内蒙古地质矿产厅)接受国土资源部(原地质矿产部)下达的前沿科技项目,开始对内蒙古地区进行首次大范围的恐龙化石专项普查和研究工作,该项研究工作由内蒙古龙昊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承担。

自2000年起,内蒙古龙昊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合作,先后在二连浩特地区开展了多项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先后在古脊椎动物学报上,发表了数篇论文,建立了杨氏内蒙古龙、美掌二连龙、锡林郭勒计尔摩龙、赛罕高毕苏尼特龙等恐龙种类。

内蒙古龙是古生物学家在二连盆地首次发现的镰刀龙类恐龙,也是内蒙古的古生物学者首次用内蒙古命名的恐龙。

第4篇:地质考察报告范文

[关键词]地理课程 实践活动 课程基地 条件 过程 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60117

一、地理实践活动课程基地建设的提出――建设条件

1.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推动。地理新课程改革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地理学习方式,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这为课程基地的建设提供了指导方针和理论依据。

2.拥有天文科技教育等方面的优势。南京一中在1985年建成了全国首家中学生天文台――望星楼,旨在让学生了解天文知识,增强对天文学的兴趣,同时也培养学生进行天文观测的能力。2005年又建成了江苏省首个中学生天象厅,2009年该校被授予首批“南京市中小学科技创新星光基地”并获得江苏省天文学会的表彰,2010年校本课程《望星》荣获南京市校本精品课程一等奖等,这些天文科技教育方面的优势为课程基地建设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3.厚实的实践活动基础。中学地理教学必须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学校长期致力于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从校内的“立竿见影”――测量日影,到校外的“识图用图”――定向越野、参观1865――寻访工业遗迹、考察冶山铁矿等,积累了一定的实践活动经验。

4.勇于创新的教师团队。在积极组织和开展学生活动的同时,也不忘加强教师团队的建设,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培训、外出考察、动手实践、合作探讨等,不断增强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组织能力。

二、地理实践活动课程基地建设的回顾――建设过程

1.成立项目小组,强化组织管理。课程基地的建设离不开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校长亲自挂帅成立专门项目小组,定期研讨,分工明确,力求课程基地建设高质高效。

2.加强学习研究,细化建设方案。课程基地建设的过程并非单打独斗、闭门造车,而是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建设方案。组织相关人员外出取经,学习其他院校的一些成功做法,同时邀请一些课程基地建设方面的专家能手来校指导,最终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最佳的建设方案。

3.加强软硬件建设,开发实践课程资源。硬件方面主要是场馆设施、各种标本、实验模型、模具教具等;软件方面主要是课程建设,如邀请专家开展讲座、建设专题网站、开展活动平台建设等,积极开发实践活动课程资源。

三、地理实践活动课程基地建设的成果――成果展示

(一)地理实践教学环境已经形成

1.天文台:近年来学校不断更新仪器设备,可以实现学生开展对太阳、月球、大行星等天体的观测探究。

2.天象厅:可以逼真地演示四季星空、月相变化、流星雨、彗星运动、日食月食过程等天文现象。

3.古生物地质陈列馆:以开放的形式向学生展示精美的矿物、不同类型的岩石、不同地质时期代表性的古生物化石等。

4.地理园:作为古生物地质陈列馆的室外延伸,展示了太湖石等各类奇石,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内外力对岩石的作用和影响。

5.校园自动气象站:可自动实时监测校园内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力等气象要素并与南京市气象网,实现实时数据共享,通过气象信息显示屏及时呈现且每隔20分钟自动更新一次数据信息。

6.数字化创新地理教室:通过触摸式电脑一体机、电子白板、音响系统、网络互动、语音立体地图等现代化设备,创建数字化、信息化的互动式地理学习教室。

7.地理过程探究实验室:配备了风力地貌、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冰川地貌、黄土地貌、海岸地貌等常见的地貌模型,这里是学生进行地理实验的主要场所,同时配备数字立体多媒体投影设备,可实现双屏联动。

8.校外课堂:积极开发校外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如江苏六合国家地质公园开展野外地质学习和考察,南京紫金山天文台进行天文观测探究,行知学农基地感受农业生产过程,1865产业区寻访工业遗迹等已成为学生最受欢迎的校外实践活动课程。

(二)三级课程体系日趋完善

1.第一级基础性实践课程:围绕国家必修课程核心内容,面向全体学生,设计系列微实验,构建实践活动模型。目前已经比较成熟的地理微实验如:地转偏向力、热力环流、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温室效应、流水作用与地貌、流水的沉积过程、 褶皱、地幔对流的过程、洋流等。

2.第二级拓展性实践课程:学校结合了学生兴趣、办学特色、高校资源等,开设了《望星》《动手做地理》《地理信息技术与人类生活》等校本课程,拓展了学生的实践活动知识。

3.第三级创新性实践课程:以学生社团活动和研究性学习为平台,为少数优秀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提供帮助,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

(三)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断增强

经过多年地理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学生的创新探究和综合实践能力明显增强,真正做到了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发展。如2014年第七届“国际路边天文夜”,天文社团的成员们组织和指导市民观测星空,到瓜埠山野外考察并撰写考察报告,参加国际天文竞赛和地球小博士科技大赛并多次获奖等。

(四)地理实践活动课程基地的示范效应得到发挥

第5篇:地质考察报告范文

一、实验的基本作法

调查研究表明:农村自然教学的不利因素主要是教学仪器设备少。但农村学校也有许多有利的教学条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为自然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活生生的教学材料;为开展自然教学提供了观察、考察、饲养、栽培等实践活动的场所;自然课中50%以上的内容都是农村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学生对农村的自然事物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等等。所以,我们特别注意引导实验教师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

(一)因地制宜,选择适应教学需要的替代材料。

自然课中的观察、实验材料虽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不可能覆盖所有地区和学校,对于那些当地缺乏的材料怎么办?我们采取的办法是:对教材中与自然条件结合较紧的课文进行系列梳理,列出不易得到的教学材料,选择可以达到的教学目的要求、当地易得的材料替代和补充(如用红薯藤替代天竺葵学习“扦插”,用菜青虫替代蚕学习“养蚕”等),并列成“教学材料结构表”印发给当地乡、村小学自然教师使用,以便教师课前准备和要求学生自带材料,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亲自参加观察、实验活动,直接感知各种自然事物。实践证明:这些作法是可行的,效果是好的。广大农村自然教师反映:“教学材料结构表”实用性强,易操作,便于兼职教师课前作准备,同时也改变了因缺乏教学材料,只能靠老师演示实验、学生看的状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增加了学生了解家乡自然事物特点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二)利用农村土地较多的条件,师生动手建设、管理生物园。其作用是:

1.生物园能为教学提供观察实验的材料。教师指导学生在生物园按教学需要分类、分期栽培植物,饲养小动物,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活生生的教学材料,解决了学生因缺乏实验材料无法亲自观察、实验的矛盾。

2.生物园是学生进行栽培、饲养等学习活动的基地。自然教学大纲要求尽可能创造条件,联系实际,让学生直接参与栽培、饲养等实践活动,学习自然知识,这一问题一直未能很好解决。有了生物园地,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引导学生在生物园地中直接参与栽培、饲养等实践活动,如嫁接、扦插、喂养小兔等,从而能更好地在实践中学知识,学技能。

3.生物园的建设能紧密结合当地生产实际,为当地发展经济服务。在生物园的建设中,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进行培植花木幼苗、果树、药材等经济作物的实验。例如,荆门市马河镇铁坪小学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在生物园扦插葡萄、石榴两万多株,种植香菇45蓬;新州县旧街小学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在生物园种植半枝莲、舌干等药材,还进行芽接板栗的实验;利川市黄泥坡小学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对珍贵树种“珙桐”、“水杉”进行繁育实验,他们还学习扦插大黄杨树苗,成活率达85%……学生在亲自参与栽培植物的实验活动中,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增强了科学种田、科学饲养的意识,学习了一些实用技术,直接或间接地为参加当地经济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

总之,生物园不只是教学的基地,其功能和作用是多方面的。

(三)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开展环境考察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

农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进行考察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实验教师注意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这个“大课堂”去上课,自然课中凡是适合在当地自然环境中教学的内容,如水域的污染和保护、植物与环境、能源矿产、岩石、土壤等等,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直接与大自然接触,并注意把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和改变当地自然面貌结合起来,把自然课的教学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结合起来,从而使自然课取得了综合的教学效益。

(四)结合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增补一些有利于学生了解、可以利用家乡自然条件科学致富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家乡的自然资源──如家乡的地形和作物、家乡的地热资源、家乡的水域、家乡的药材、家乡的茶等。

2.家乡人民对自然界的利用和改造,如柑橘的保藏。

3.科学致富的内容──如池溏的综合利用、兔的饲养、种甘蔗、种、生物防治等。

在学习这些内容时,教师把学生带到田地边、池塘旁、饲养场和农村专业户中,让学生边考察、实践、边学知识,使学生对家乡了解更全面,感情更深厚,并增强了动手能力和科学致富的意识。

二、实验的成效

我省在农村自然教学方面,经过了几年的研究与实验,已初见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提高了教师素质。

教改实验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研究能力最好的培训班。在参与教改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教师钻研教育理论,了解教改信息,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据不完全统计:参与实验的260多名教师90%学习了《儿童心理学》、《探究──研讨教学法》、《小学自然教学法》、《教学论》等专著,广泛搜集了有关教改的资料,特别是农村教育、教学改革的资料。至1993年11月,实验教师在市以上公开发行的刊物发表教学论文或经验总结57篇,其中在《课程·教材·教法》、《湖北教育》、《小学自然教学》等省内外刊物上发表13篇,有2篇论文参加了全国小学自然教学研究会农村小学自然教学论文评比,分别获一、二等奖。85%的实验教师承担过省、市、县(区)的公开课、观摩课任务,共100多人次,其中3人获省优秀课奖,60多人获地、市(县)优秀课奖。通过实验,除培养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外,还促进了当地农村自然教研活动的开展,发现和培养了一批青年教师。据不完全统计:实验前,骨干教师仅占本地任课自然教师的12%左右,到1993年已上升到27%,其中青年骨干自然教师,由占骨干自然教师的15%上升到65%。这样,就充实了骨干教师队伍,较好地解决了困挠学校的自然教师“断层”问题。还有一些教师因在实验中乐于奉献,成绩突出,受到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表彰,仅宜昌市就有4名教师的事迹被湖北教育杂志和小学自然教学杂志刊登。

(二)提高了自然教学质量。

随着实验的深入,这些地方自然课的实验教学、实验园地的建设与利用、课外实践活动等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从而增加了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和对家乡的资源、环境、经济的了解,增强了学生学习自然、研究自然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劳动、立志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这些地方的“四小”活动(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小实验)空前活跃,一些学生撰写的小论文在报刊上发表,自制学具被教学仪器部门推广。仅宜昌市和荆门市的小学生就撰写考察报告、观察日记和小论文800多篇,自制学具、标本几千件,40多篇调查报告和观察日记在省、市(县)一级刊物上发表。

(三)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实验点的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把在种植、饲养等实践活动中学到的科学知识,掌握的先进技术介绍给农民,帮助农民拓宽经济发展的路子,使庭院经济和农业生产取得良好的效益。例如:荆门市马河镇铁坪村小学地处山区,临近的8个村都有煤窑,农民的经济收入较高,生活富裕。铁坪村却一个煤窑也没有,村里虽然也挖了几口矿井,但都没有找到煤。1993年元月,实验教师在教学《能源矿产》一课时,把学生带到马河煤矿井下参观,学生对煤的形成、煤的地质环境以及开采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回校后,他们制定了考察铁坪村两座山的计划。通过三次课外考察活动,同学们发现小林湾这个地方的岩石层分布很有规律,岩石的颗粒粗糙、均匀、表面松散,一些岩石黄中带黑,夹有闪光的黑色物质,此外,还发现了大量物化石,上面有植物叶的痕迹。学生根据这些发现,联系自然课本中关于煤的形成的知识,推想小林湾可能有煤。为了进一步证实推想,学生们把采集的黑石头和黑土带到学校,做成煤块放在炉子里烧,发现重量减少了35%,进一步证实了这些黑色土石里含有煤。同学们把这次考察的情况写成《小林湾矿产资源考察报告》交给了村委,引起了高度重视。1993年3月,村里请湖北省勘测院在这个地方进行勘探,证实这里确有丰富的煤。

这个学校的实验教师还把学生带到青峰寨上《植物与环境》这一课,通过实地考察,同学们发现流传中的山青水秀、树木参天的青峰寨,如今已名不符实,水土流失非常严重。这主要是当地农民乱砍滥伐树木造成的。同学们把考察的情况和建议写成考察报告,交给村委。村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1993年修拦沙坝七座,并在山边种植了根系发达的树木,有效地防止了水土进一步流失。同学们还把这些情况向农民宣传,增强农民保护环境意识。

钟祥市张湾小学的实验教师带领学生到附近的林场,聘请技术员讲解植物怎样过冬的知识,并结合实际在生物园进行柑橘过冬的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之后,学生及时把保护柑橘过冬的方法介绍给家长,帮助家长和邻近农民用科学的办法保护柑橘过冬。1992年冬季,邻近村因没有采取措施保护柑橘,柑橘树冻死了80%,而这个村仅冻死了17%。农民们说:“娃娃们帮了我们。”

新州县旧街小学实验教师带学生到生物园进行种植药材的实验取得成功,学生掌握了种植、管理半枝莲、舌干、白钱草三种中药材的方法。实验班51名学生有45名和家长一起在自家田地种植这三种药材,都获得成功,取得了投资少、见效快的经济效益。如今,这个村家家户户都种植了舌干、半枝莲、白钱草、药用等药材。

枝江县东林小学的实验教师在生物园和学生一道进行芽接板栗,扦插葡萄、大黄杨,嫁接梨树苗的实验,都获成功,直接经济收入一千余元。他们及时把这些技术介绍给农民,受到农民的欢迎。

在学习有关动物知识的课文时,一些实验点的教师还聘请当地兽医和饲养员给学生讲解家禽、家畜常见病的防治方法。学生通过实践,也能在家给家禽、家畜看病了。特别是春秋两季鸡、猪瘟发病季节,学生还主动到农民家协助农民为猪、鸡治病,宣传预防的方法,减少了经济损失,受到了农民的赞扬。

一些实验点的师生,还把在实验中总结的利用当地条件科学种植、科学饲养的经验,以及从报刊杂志上搜集的科技兴农信息,编成“信息小报”,印发给农民,为农民拓宽了经济发展的路子,增强了农民科技兴农的意识。仅荆门市马河镇铁坪村小学的同学,1993年就自办“信息小报”8期,提供科学种植、饲养的经验和信息100多则。

以上事例说明,尽管自然是小学教学中一门“小学科”,但只要我们认真从农村的需要出发,研究和改进教学,也是能为当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

三、几点体会

几年的农村自然教学研究与实验,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观念的转变只有在教改实践中方能实现。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束缚,自然课在农村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不开课或挪作它用的现象较为普遍。据各地汇总的资料表明:实验开始前,自然课开设率仅为65%左右,1993年开设率达到96%,全省90%的县市达到100%,大部分农村小学还从一年级开设了自然课。导致以上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地方的教育部门和教师,通过实验,对自然学科的“教育性”逐步有了明确的认识。我省12个地、市的调查数据表明:这些地方94%的自然教师和学校领导,认为自然课是培养学生素质必不可少的课程,参与自然教改的热情高涨。92%的学生认为“自然课能学到许多科学知识,许多有趣的东西,学习态度由“无所谓”转变为“爱学、想学”。

总之,通过实验,教师和学生的认识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表明:实验工作确实有效地促进了教育观念的转变。

(二)农村教育要在立足农村实际的基础上求发展。

基础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我国现有小学的90%以上在农村,农村教育必须改变“只抓少数,忽视多数,脱离实际”的单纯升学教育,向着素质教育转轨,从而较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实现这种转变,必须立足于农村实际。我省的农村自然教学的研究与实验就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从农村实际出发,要把握住两点:一是农村自然教学质量的提高要依据农村实际找出路;二是对学生的培养要联系农村实际求发展。实践证明:只有立足于农村实际,充分发挥农村有利的自然条件进行自然教学,才能使广大农村小学生受到“科学启蒙教育”,使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得到培养;才能全面发挥自然教学的作用和功能,较好地体现“办好教育为人民”的思想;才能使自然课得到当地农民和政府部门的欢迎和有力支持,从而开创农村自然教学的新局面。

(三)持之以恒、一抓到底地开展教学研究,是自然学科的教学任务得以真正落实的重要保证。

第6篇:地质考察报告范文

这次会议是市安监局成为市政府直属部门以来,召开的第一次全市性办公室主任会议,这也是在全市安全生产获得直辖以来历史上最好水平的形势下召开的会议,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在此,我代表市安监局党组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召开这次会议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全市安监系统办公室更好地适应当前和今后全市安全新形势和全市工作大局的迫切需要,部署新形势下安监系统办公室的工作,这对于进一步做好全市安监系统办公室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全市安全生产获得历史最好水平,成绩可点可圈

刚刚过去的20*年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20*年,全市发生安全事故20*起,死亡2381人,同比减少278起、少死亡378人,分别下降12.2%和13.7%。事故死亡人数降幅比全国平均下降11.2%多下降2.5个百分点,比西部其他10个省市平均下降9.9%多下降3.8个百分点。

20*年,全市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事故3起,死亡56人,同比减少2起,少死亡35人,分别下降40%和38.5%,特大事故次数为直辖以来最低,比1997年—20*年年均9.8次减少6.8次,下降69.4%。并连续20个月杜绝了煤矿特大事故(1997—20*年年均2次),连续42个月杜绝了水上特大事故(1997—2003年年均2.14次)。特大以上事故次数降幅比全国平均下降30.1%多下降9.9个百分点。

实现了自20*年以来,事故逐年下降,扭转了直辖以来逐年上升势头。(1997年事故死亡2749人,2003年上升到3613人,20*年回落到2381人。20*年死亡人数比2003年减少1232人,累计下降34.1%)。

本届政府以来,特大事故每年分别为:2003年8次、20*年5次、20*年5次、20*年3次,平均每年5.25次,比直辖后1997—20*年每年平均11.67次下降55%,取得了直辖以来最好的成绩,实现了安全事故处于可控状态的目标。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如果全市各级安监系统的领导是构建平安重庆、取得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这一雄壮话剧的总导演,或者说是主角主演的话,那么全市安监系统办公室的同志就是这出话剧的灯光、舞美、音响、场记等等。这几年我们唱好了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的“大戏”,没有导演、没有主要演员固然是不行的,但是没有你们这些默默无闻在幕后工作的灯光、场记等同志的辛勤努力是分不开的。所以,我想借这个机会,向长期以来为唱好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这台“大戏”做出积极贡献的安监系统办公室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通过你们向全市安监系统的同志们表示亲切的问候!

我也曾经给局其他班子成员讲过,没有大家的配合,没有大家的努力,全市的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就是一句空话。过去的几年,我的脑子里就像计算机一样存储着全市的安全形势图像和资料,这些图像和资料像演电影一样,时时刻刻浮现在脑海中。直辖以来重庆市安全形势一直十分严峻,被列为国家重点监控的全国重灾区。20*年发生特大事故14起,事故起数位列全国第2位;2003年特大事故8起,事故起数位列全国第4位。先后发生石柱“9.25”、开县“12.23”、涪陵“6.19”、天原“4.16”、合川“7.20”、沙坪坝“10.1”,因此,一直深感责任重大,工作压力大。主要原因是,安全基础呈“倒三角形”,人们安全意识普遍淡薄,安全法制不健全,体制不顺,投入不足,救援体系未建立,安全隐患普遍,安全事故不断,具体表现在:

高危隐患——危机四伏

道路:防护栏不防乡村道;全市20万公里公路、乡道1.5万公里、危险路段7500公里、村道17.67万公里、农用车3.5万公里、122万驾驶人员。

水运:救生衣不救生;39个区县通航,有900艘运输船,渔业、农用船1万艘,2003—20*年都有40人以上事故。

煤矿:带血的煤炭屡禁不绝;35个产煤区县、15*个矿,实际生产能力4000万砘,产量为全国1.5%。2003年死亡446人,死亡率15%,为全国的4.5倍,平均每天死亡1.2人。

非煤矿山:遍山的陷阱。

消防:全市共有公共场所21784个(娱乐51*个、13714所学校、医院1465个、20层以上写字楼46个),60%通道不通,45%防火门不防火,60%消防设备不全。

危化:城区的毒气弹;全市共有3536家(生产182家、储存60家、经营2641家、运输377家、废物处置3家、使用273家);重庆化医17家;液化罐91万个。

烟花爆竹和民爆:防不胜防,群死群伤;全市共有烟花爆竹74家、民爆43家;炸药3.7万砘,雷管7000万枚;从业1.2万人。

学校:学生无班车,危房难改造;在校生900万人,住校生400万人,没有学生往返班车。

水库:洪水猛兽,非法小船;病险982座,占2765座的1/3。

地质灾害:险象环生,全国第一;隐患存在4000多处(重大2000处,库区1500处)。

下水道:毒气、燃气长龙。

建筑:无序竞争,设备缺陷;全市建筑企业共有3300家,从业170万人,建筑工程1万个。

化粪池:6000定时炸弹。

三个重点——三大隐患

中央在渝企业:监管失控、事故频发

市属重点企业:职责不清、瞒报漏报

进城农民工:培训空白、肇事受害

重庆11个行业(领域):即道路、水运、煤矿、非煤矿山、消防、危化、烟花爆竹和民爆、学校安全、病险水库、地质灾害、建筑都存在着不安全的现状。为了改变全市安全生产的滞后和不利形势,这几年我们知难而上,确定了一个目标:打造平安重庆。

2007年:稳定好转,基本遏制重特大,初步建成“平安重庆”,西部前列。

2010年:明显好转,有效遏制重特大,死人大幅下降,全国前列。

2*0年:根本好转,全国先进水平,全面实现“平安重庆”。

提出了实现目标的具体任务、措施、办法:

明确一个目标,建立考核体系;围绕三大主体,狠抓两个基础;遏制重特大事故,落实三个专项整治;采取典型引路,实施“113”示范试点工程;建立长效机制,实施8大监控体系(即:道路、水运、煤矿、危化、消防、建筑、下水道、气象);建立九大保障体系(即:法制保障体系、目标考核体系、监管执法体系、信息科技体系、监控预警体系、应急救援体系、培训宣教体系、投资融资体系、安保互动体系);实施标本兼治,采取8大治本措施(即:建设“生命工程”,科学调配动力,以桥代渡,监测监控体系,壁式开采、金属支护,阻隔防爆,科技改造,预警预案)。

为实现这些目标措施,这几年,我们安监系统的广大干部累得不轻,有些同志说我是工作狂,说我有点铁石心肠,的确,为了全市安全生产的持续好转,与同志们来不及很细致的谈心、关心,照顾不够,但是回过头来看这几年我是很感动的。我们安监系统的同志可以欣慰地说,我们没有虚度这段时光,我们安监系统办公室工作的同志的努力也没有白废,全国这么多省市、这么多城市都在大抓安全,有的抓起来了,有的没有抓起来,我们重庆抓起来了,实现了持续好转,并使安全生产形势首次处于可控状态。全市安监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的确发扬了愚工移山的精神,与事故斗、与不安全隐患斗、与死神斗,把重庆不安全的形势改了一个面貌。在这几年的时间里,各区县(自治县、市)的安监干部职工都没有闲着,没有消极,大家都在努力去压事故、保安全,这一点帮了市局的忙,无数小的成就集合起来,就是我们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所以,我觉得大家都没有虚度这段时光,虽然身体累一点,脑子紧张一点,但精神是富足的。

二、进一步做好办公室工作的几点希望

加快构建和谐平安重庆,关键要靠全体同志的努力。安监系统办公室付出的努力主要体现在服务、辅助、决策、参谋、协调、为宗旨等方面,在这里我提出几点希望和要求:

第一,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在办公室工作对工作要极端热忱、极端负责,每个人的岗位不同、职责不同,都要兢兢业业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把工作做好,同时要心胸广阔,增进团结,大是大非讲原则,小是小非不纠缠,多谈心,多沟通,多合作、协作,不要互相拆台。

第二,要有乐于奉献的精神

办公室工作在领导同志身边,工作的要求很高,压力很大,任务很重,经常加班加点,我常说“星期六保证不休息,星期天休息不保证”,如果没有乐于奉献的精神是完不成的。

一个人的生命过得是很快的,人真正干活的高峰就是30年,一晃就过去,我深有体会。虽然这些年大家都很累、很忙,但是忙也是一个机遇,过了这几年,想忙也没有机会了,所以说有活干也是幸运,大家一定要抓住大好时机,多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

这几年安监系统办公室的同志们都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虽然累,能够集中在为领导服务上、干正事上、干事业上,而且为促进全市安全生产形势的根本好转取得了成效。记得我当县政府办公室主任的时候,在看电影看到五、六十年代的劳动者,像王进喜等条件非常艰苦,但是精神非常好,精神上非常开朗、幸福,一个人必须把自己和一种伟大的事业连在一起,为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做点事,心里才踏实,所以我觉得精神的力量应该放在第一位。

第三,要有正派廉洁的作风

办公室工作权力不大,也不小,尤其是接触的都是领导同志,所以要特别注意廉洁自律问题,同时还要做到公道正派,要会审时度势,创新思想,思维、观念、理念。既要做到全局在胸,又要能处理、协调好上、下、左、右、对内、对外的关系,找到平衡点和最佳结合点,在工作上做到“全局在胸,典型在手”,以点推面,超前预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注意吃透上情,吃透下情,领会领导的思想意图,找准工作结合点,要做到大事不能糊涂。

第四,要有规范高效的工作

办公室工作一定要讲求规范和高效,规范是高效的手段,高效是规范的目的,办公室是“司令部”、“参谋部”,工作上要做到少出问题,不出问题,并且能够高效有序的运转,而不是“拖、拖、拖”。规范、高效是十分重要的。目前,市委市政府正在全市上下开展“执政为民、服务发展”学习整改教育活动,我们在服务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往往跟工作不够规范有很大关系,导致了运转的效率或者运转的环节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办公室必须高度重视工作的规范和高效问题。

第五,一定要勤奋好学、学以致用

在办公室工作随时面临新的形势,一定要勤奋好学、学以致用,做到开卷有益,终身学习。同时,要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这方面我深有体会。今年,在书记的带领下,我们全市各厅局的干部到沿海考察,书记亲自布置了作业,考察结束后要求每人都写考察报告,后来我写的考察报告得到了书记的高度重视和称赞,并亲笔批示转发全市各级干部参阅,批示在《重庆日报》上发表。所以,我希望你们一定要勤奋学习,终身学习,熟练掌握各种写作技巧,掌握熟练的写作方法,这是从事办公室工作人员的一项基本工,这项基本工的提高无捷径,只有苦练,练能就熟,熟能生巧,巧能成精,精能成神,神能自如。

总之,做到了以上几点,开创办公室工作新局面就大有希望。

第7篇:地质考察报告范文

关键词:国际工程;前期管理;控制;策划

中图分类号: TU19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基于海外项目管理的特殊性,笔者就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及其关键控制中的一线实践作了经验总结和思索心得,以期与同行交流探讨,共同提高。

1.国际工程项目策划的目的

国际工程项目策划的目的是为了有效降低海外项目实施中的经营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尽可能减少项目实施过程中决策方向。通过项目管理策划的编制,为项目优化设计方案、编制项目管理实施规划和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物资设备配置计划、资金需求计划、红线成本测算、税务筹划、重大危险源控制、合同管理和二次经营策划等提供指导方针,减少项目决策的方向性,为项目顺利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国际工程项目策划的内容

2.1项目经理部机构设置方案

按工程项目规模和特点,结合公司管理模式,确定项目经理部机构设置规模,确定项目经理部人力资源配置,任命项目经理,组建项目经理部。

2.2项目主要管理目标

按合同约定和工程特点,结合公司自身实际情况确定项目施工进度目标、安全质量环境管理目标、经济效益目标等。

2.3制订总体进度计划及关键节点

依据确定的工期目标,编制总体施工进度计划和关键节点工期。对施工进度计划应进行反复优化,合理安排工期,均衡施工,合理降低各种资源的总体消耗。

2.4确定重、难点施工技术方案,编制计划表

通过对项目重、难点工程施工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分析,策划出技术可靠、资源均衡、进度较快、经济合理的总体施工方案,并列出拟编制的专项施工技术方案清单及编制计划表。

2.5临时设施和过渡工程策划

明确项目经理部或作业队驻地建设的设计;明确大临设施和过渡工程的实施计划及主要指标。

2.6项目作业层和劳动力配置计划

结合海外项目特点配置作业层人员。拟定劳动力总人数、招聘和进场计划,以及拟定作业层来源。

2.7物资、设备采购及运输计划

主要施工设备配置方案。通过市场调查结合工程特点确定拟采用的关键施工设备选型,包括规格、数量及进出场初步期限。通过对主要施工设备使用成本预测结合公司在国际工程项目规划,初步确定调配、购置或租赁计划。

对项目所需要的各项物资,确定供应方案:土方、砂、石等地方材料的采、运、加工、利用的方案;道路沥青、水泥、钢材等主要材料在属地国主要物资资源情况和价格水平;进口物资的关税及增值税等主要税率及政策;内部可调配物资资源;主要材料预算价格水平、预算材料费总额和物资采购方案。

2.8安全、质量、环境管理

除进行常规重大危险源辨识,分析项目安全、质量、环境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明确卡控要点,提出相应的安全、质量、环境应对措施外,还要针对工程所在国地方病,如疟疾、血吸虫等疾病,咨询专业防治机构,制定有针对性的职业健康管理策划方案。

2.9预算及合同管理、二次经营方向策划

根据合同特点及所在国环境分析,根据合同价款水平,合同关于变更索赔的相关规定及执行要点,有关承诺、投标阶段设计文件的深度分析。对影响成本或成本亏损的主要环节和关键因素应进行反复优化,找出降低成本的措施和二次经营的方向,进行策划分析。

2.10风险预控方案

海外项目风险预控方案是项目策划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根据海外项目工程特点,研究政治、法律、市场、财税、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劳务供应、施工技术、突发事件等方面的风险,并制定相应的措施。

3. 国际工程项目策划的方法和步骤

3.1成立策划工作小组

成立以公司领导牵头的策划工作小组,为确保工程项目策划的顺利开展和项目策划的质量。

3.2研究相关文件信息

认真研究工程承包合同、招投标文件、设计文件、业主支付能力、海外项目所在地的供电、供水条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人力资源、材料供应条件,物价水平等;研究关项目计划、成本、利润、人力资源、安全质量管理有关规定,结合海外项目实施经验、我国及海外项目所在国政策、法律、法规、现场考察报告。对相关文件规定、约定内容进行认真研读,熟悉掌握相关规定,并对相应特殊条款进行分析,兑现合同承诺。

3.3进行详细现场勘查

结合研究的相关文件信息和投保时期的现场考察报告,有必要对项目现场进行认真勘测,对文件信息中提及的相关资源进行现场踏勘,确定各种资源的供应条件、项目现场的地理、地质、地貌条件,为施工安排提供依据。

3.4结合公司资源编制相关策划文件

在研究相关文件信息、各种资源条件、现场条件后,根据公司在所在国的长期发展规划,按照公司在合同、安全、质量、财务、物资、设备等相关文件要求,结合公司在类似项目的施工经验,制定出项目安全、质量、工期、信誉等管理目标。

根据确定的各种管理目标,结合公司管理模式,进行机构设置配置,确立组织机构。结合项目特点、合同约定、各种资源的调查、风险分析,查找项目施工重、难点。对安全、质量环境、二次经营进行分析,编制各项预案和项目总体进度计划和总体施工安排。结合总体施工安排和各项预案,对项目所需人、材、机进行分析、参考相应商务关系,确定人力、设备、物资等配置和运输方案,初步形成项目策划草案。

初步草案确定后,结合公司现有资源情况,对项目策划草案进行优化,尽可能提高资源利用率,确保优质高效顺利完成项目。

4.国际工程项目策划需注意的问题

国际工程项目策划,看似一个简单的策划,但实施起来确非常繁琐,对后期经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决定着项目的成败。在编制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4.1组建优质高效的策划团队

项目管理策划是项目管理中纲领性文件,在策划过程中对策划团队必须具备较高的技术管理水平,熟悉所在国的各种自然条件,公司资源配置情况,公司发展规划,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否则难以编制出符合公司发展的项目规划。

4.2研究所在国和业主特点

国际工程项目较国内工程项目并非是简单的自然条件的变化,而是受所在国法律、法规,人文、社会、风俗习惯、社会资源供应、业主项目管理水平、支付水平、支付能力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项目管理难度加大。虽然目前建筑企业走出去,大部分是前往欠发达国家和地区,虽然所在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但他们项目管理人员,大多具有欧美等西方发展国家的留学经历,受西方思维方式影响,与我国传统的经营观念不同。这也要求项目管理策划中,更加要密切关注、研究所在国和业主的特点,制定出符合所在国项目管理习惯、符合国际管理、符合合同约定的项目管理策划。

4.3加强合同研读和分析

合同,是承包方和发包方的约定关系,也是项目管理过程中的依据,业内通常称为“圣经”。项目的一切经营行为都要依据合同进行,在经营过程中一切争端、争议的解决也是依据工程合同。

在编制项目管理策划中,要对合同采取的条款进行认真的研读和分析,了解、掌握合同特殊条款、通用条款、特殊技术条款的约定。通过对合同的研读,对项目影响较大合同条款、特殊条款、特殊技术条款中的特殊规定,应该明确指出,以免在实施过程中因工作繁忙而忽视。有时候一句很短的条款,给项目经营会带来很大的麻烦。比如有些项目对道路采用标线漆,在工程量清单中没有给出具体类型,标线厚度等,如果不参考特殊条款,误将热熔标线当作为常温标线,这样一来,影响的不仅仅是成本,对进度也将造成很大的影响。在特殊条款中,很多是规定某某款不适用,如果我们经营中按照通用条款的习惯,去做准备,会给项目造成损失。在特殊条款中,对索赔时限个别项目也有特殊规定,比如FIDIC通用条款中规定发生索赔事件后28天应发出索赔通知,特殊条款中则规定72小时,如果对特殊合同条款不重视,将失去索赔权利。

4.4加强商务关系拓展

商务关系的拓展,往往影响项目的决策。在策划时要对各种资源供应做好沟通。国际工程中,往往物资采购是供方市场,如果不提前做好规划和安排,到施工时所需水泥、燃油、钢筋等材料供应可能会出现问题,在策划时,要加强商务关系的拓展,对项目实施过程应给予提醒。

4.5对现场进行详尽调查

详尽的现场调查是编制项目管理策划的重要依据,现场调查的质量直接影响到项目策划的水平。工程项目的重点、难点,施工安排组织,离不开工程地质、气象水文、交通、水电、通讯、征地拆迁、风俗民情、环境保护 、水源、取弃土场位置及质量、采石场、钢筋、水泥、沥青等主要材料供应等情况,如果这些不能熟悉掌握,将影响误导项目策划编制。在编制前期务必做好对现场的详细调查。

4.6做好管理经验的交流和总结

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策划是一个系统工程,往往需要多个人共同完成,也对策划组成员有着较高的素质要求,目前随着各公司走出去的步伐不断扩大,往往存在缺乏有经验的管理人员。有必要建立经验交流机制这样一个共享平台,迅速实现这种必要的经验积累。通过经验交流和总结,对一些好的经验总结要及时在项目策划中推广、反馈、修正、完善,从而提高项目策划管理的水平。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近年多的海外项目管理实践中,项目的前期管理策划理念得到了较好的贯彻,较好的指导着项目后续经营。策划管理团队主体已基本成形,项目管理人员也得到锻炼。也希望参建国际工程项目加强项目前期策划管理工作,努力提高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葛立杰,陈秀丽.论建筑施工合同风险控制[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7(02)

[2]曹聪慧.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问题及其对策[J].科学之友(B版).2007(12)

第8篇:地质考察报告范文

当前,初中教育教学工作既要着眼于知识、能力、情感的培养,也要着眼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引导,让学生从小知天下事,做关注国家发展、关注民族命运的新一代青少年。因此,地理教学要紧密结合当前时事政治,尤其是我国周边地区局势和地理相关的内容等等。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我国当前设立的最小的市———三沙市,向学生介绍三沙市的现状,如大小位置、行政设置等等,还可以介绍三沙市设置的经济意义、政治意义,让学生了解这一朵睡莲般的宝岛对中国、领土、领海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增加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让地理教学与时事政治紧密结合起来。笔者在教学中对这一部分内容做了详述,尤其是在地级市三沙市设置过程中的种种趣闻,更是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使地理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与爱国主义教育融为一体。地理教学和时事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是对青少年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熏陶的有力抓手,这一点应当为广大教师所充分借鉴。

二、初中地理教学要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地理学科是我们身边的科学,地理教学中的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人类的发展进步密不可分,尤其是水土地质资源等方面的内容,更能体现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例如在土地资源相关内容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所熟悉的内容,引导学生从身边资源发掘研究做起,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研究能力。在土地资源内容教学中,笔者通过设置思考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土地资源概况、利用原则、分布特点、土地资源保护与科学利用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通过小组讨论、相互交流研究的方式,对思考题中所涉及的概念内涵外延、现状资料、发展规律进行全面分析,同时进一步拓展了学生思维,让他们以开放性的眼光和角度去了解土地资源应当如何保护、如何科学利用。在此基础上,笔者要求学生结合本地区土地资源利用方面的现状特点、存在不足等进行探讨,让他们将书本中所学到的概念、规律运用到本地区土地资源现状的分析研究中,并将开展课外调研、撰写考察报告作为拓展性作业,对学生更好地巩固理解所学内容起到了积极的帮助。

三、初中地理教学要注重资源发掘整合

第9篇:地质考察报告范文

有关盐业史的研究,我国有着悠久历史。进入上一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盐业史研究进入到一个新时期。20世纪90年代,已积累了相当一批成果。

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除去零星的几篇文章外,有关盐业考古的实践和作业在我国基本还处在空白状态,考古学家基本没能给予这个领域以应有的关注,对世界范围内其他国家和地区盐业考古的历史和现状更是茫然。

短短几年,确切讲,自上一世纪90年代末以来,经过考古界同仁的努力实践,我国的盐业考古实践已经起步,并取得了初步的可喜成绩。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们自己的学者开始关注这一领域;另一方面也有赖于我们与国外有关科研机构开展的合作研究。这些对于促进中国盐业考古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起了重要作用。

一、背景

自1996年开始,北京大学开始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考古研究所就盐业考古领域的合作开始接洽。1999年初,合作项目得到中国政府批准。很快,一个由北京大学考古系、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考古研究所三家组成的“中美盐业联合考古队”(以下简称“联合考古队”)组建起来。这是一个多学科的队伍,其成员分别来自中外9所大学、科研机构,所涉学科包括考古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盐业史、历史地理、地质考古、古动物学、古植物学、年代学、石器微痕分析等。

大致与此同时或略晚,一些地方科研单位和大学也开展了小规模的盐业考古实践。这些工作涉及到几个不同地区,在此按地域分别予以扼要的介绍。

二、考古调查

(一)四川蒲江-邛崃

四川成都平原在先秦时期为蜀国领地,这里有悠久的制盐历史。《华阳国志》记:“秦孝文王以李冰为蜀守,冰能知天文地理……又识齐水脉,穿广都盐井、诸陂池,蜀于是盛有养生之饶焉”。成都等地曾出土一批盐井画像砖,以形象生动的画面语言传递出该地区古代制盐业的信息。

1999年3月,联合考古队前往四川蒲江、邛崃两县。在蒲江县白云乡考察了盐井沟内的古盐井、卤水漕运遗迹、盐井附近的佛教造像、毁坏的寺院遗迹及窑埂村一带的灰砂嘴遗址。对盐井沟内与盐产业有关遗迹进行测绘,对周围景观地貌作360度全景摄录,全面搜集了遗址范围内的遗迹资料。另外,还在金华村金福井遗址进行测绘及景观资料的收取。与此同时,还考察了盐井崖、百家井(六合村)、毛赤井(蒲砚村)、小王井(松花乡)等盐业遗址点。在邛崃县,考察了盐沱村(油榨乡)、火井、盐井村(火井镇)等遗址点。

(二)自贡市

蒲江等地的工作结束后,联合考古队前往四川自贡市,参观盐业史博物馆并与该馆盐业史专家进行座谈。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的专家们介绍了他们以往在四川境内及云南等地进行的盐业调查及收获,放映了考察录像资料。联合考古队成员介绍了中美盐业考古合作的背景及研究目标、国外盐业考古的现状及进展、日本盐业考古及研究成果等。其间,联合考古队考察了东源井、燊海井及盐场内熬制盐卤的设施。实地参观了东源井附近一座由乡镇企业开办的盐厂。这座盐场使用比较原始的熬盐、制盐工艺,其生产流程、煮盐用具、燃料及燃料渣滓废弃物的堆放及位置等引起联合考古队成员的极大兴趣,这些今天已难得一见的人类学材料对深入理解和阐释蒲江盐井沟-灰沙嘴遗存的关系及埋藏学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三)重庆三峡地区

三峡地区在历史上属巴人管辖,这里的制盐历史更为悠久。《华阳国志-巴志》中就有巴人向周天子贡盐的记载。《后汉书-南蛮传》记:“巴氏之子……是为廪君,……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神女止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此后历朝历代,这里一直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盐产区。

1)忠县

1999年,联合考古队抵重庆后,前往涪陵参观了白鹤梁遗址。旋即赴忠县,重点考察了甘井镇右溪村中坝遗址、古盐井等,对遗址区域及周围的景观环境进行了测绘和全景摄录;自中坝遗址沿甘井河上溯,调查沿线古盐井的分布及右溪村一带民居旁分布的盐井和与盐业产销有关的遗迹及炼渣。第三,自中坝遗址顺流而下步行至甘井河-长江交汇的河口,考察沿途景观地貌及甘井河口一带的瓦渣地、哨棚嘴、崖脚遗址,并对其相对位置进行了测绘。第四,对中坝、甘井口周围遗址出土的部分尖底陶杯、圜底陶罐进行形态学观察,并对部分器皿的容积进行测绘。第五,前往涂井镇红赤村考察汝溪河两岸分布的盐井、蓄卤池、输卤笕槽支架柱洞、大型熬盐炉灶遗迹及损毁的寺庙基址。对这里的大型熬盐炉灶进行测绘。历史上,这一带的盐产业颇具规模,直至20世纪60年代才停产。

需要说明的是,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四川省文管会等单位曾在甘井沟口一带作过调查 [2];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甘井沟和中坝遗址进行过调查 [3]。1993-1994年,北京大学考古系再次对中坝遗址和甘井沟口等遗址进行复查 [4]。

2)云阳-奉节-巫溪-巫山

联合考古队在云阳县参观了云安镇盐场(已停产)、白兔井等,了解盐井的构造及提取盐卤的设施。然后前往巫溪县,重点考察了大宁盐场(已停产)和向厂区输送盐卤原料的大宁盐泉(后溪河北岸宝源山麓)。对盐场西端3号车间和东端3号车间内废弃的熬制盐卤的炉灶及相关设施、用具等进行测绘。

3)彭水郁山镇

1999年夏,联合考古队派遣北大城市环境科学系硕士研究生李小波(现任教四川师范大学)前往重庆彭水县郁山镇,考察那里的盐业遗址 [5]。与其他盐产区相比,郁山盐矿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并因此有“彭水型”卤水一说。其特点为:1)盐矿地质时代早、埋藏浅;2)盐卤多天然出露;三)盐卤成分较差。通过此次考察,了解到郁山镇共有古盐井13处。此外,明清两代,当地也曾开凿过一批盐井。1949年以后,当地实际有生产能力的盐井共9眼,日产卤1.32万筒(每筒128斤),后又开凿了黄泥井、新皮袋井、郁机一井、郁机二井等,产量大幅飚升。但是,由于盐卤含氟量过高,1984年,郁山盐厂全部停产。另据调查,除郁山镇外,彭水鸡冠山、温泉等地也有产盐历史。

(四)鲁北莱州湾地区

2002年8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环境学院和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莱州湾及胶东半岛进行了一次盐业考古调查,考察地点和单位达20余处。通过此次考察,基本达到了从面上了解鲁北-胶东沿海与制盐有关的遗址,以及这些遗址的分布、数量、埋藏及所在地的景观环境。其中,考察重点是该区域内常见的一种陶质盔形器,详细考察了此类器皿的分布、埋藏、年代、器形、纹样及在遗址中所占的比率等,同时,对各地博物馆、文管所收藏的一批盔形器进行了形态学的观察和实测。经初步分析,取得了一些新认识 [6]。

三、考古发掘

(一)四川蒲江县盐井沟-灰沙嘴遗址

1998年,成都市文物考古队曾在蒲江县白云乡盐井沟-灰沙咀遗址作初步试掘 [7]。在盐井沟发现2口盐井和1处蓄卤盐池,并作了初步清理。2眼井均圆形大口,直径170-175厘米,开凿在沟内山溪一侧基岩台地上,至今仍渗出卤水。从井内清理出的遗物有唐宋时期的板瓦等。在1号盐井上方约28米处发现一处摩崖造像,画面为一佛二菩萨二力士,两侧刻写“大中”、“元和二年”纪年题刻及“勾当盐井人”、“淳熙丙午年修井”等题记。2号井位于1号井的上游段。盐井上方阶地有一处用石板砌筑的蓄卤盐池,长375、宽195、深120厘米,中间用石板分隔成两个小池。2号井和蓄卤盐池附近发现有10个输卤笕槽支架柱洞及板基槽1处。笕槽支架的柱洞为圆形,开凿在溪谷旁基岩或巨石块上,直径20厘米上下、深12-26厘米,间距73-208厘米不等。支板基槽也开凿在基岩上,共14个,长36-100、宽10-17厘米。估计当时可能在基槽上安置支板,再在支板上设置输卤笕槽,向下游窑埂村的盐场输送卤水。

盐场建在溪谷下游窑埂村边,这里保留大量废弃堆积,埋藏丰厚,当地人称“灰沙嘴”。经试掘得知有6层堆积,堆积物主要为熬盐时废弃的炭渣、盐卤渣等。出土遗物有釉陶碗、四系罐、灰陶盆、红陶缸等器皿的残件及板瓦、铁锅残片等。还有数量较多的长条形耐火石。从文化堆积及包含物分析其年代大致在唐-宋时期。

(二)忠县

1)重庆忠县甘井沟口遗址群等

20世纪50年代末,三峡水库的建设开始酝酿,由此拉开了三峡考古的序幕。这一期间,四川省长办文物队和四川大学等单位曾在忠县(原属四川省)甘井沟河口的瓦渣地、哨棚嘴等地作过试掘 [8],发现了以尖底羊角杯和花边口罐为特征的一组遗存。结合文献记载,后来有学者推测,此类遗物有可能为制盐用具。

20世纪90年代,三峡水库建设正式上马,一场世界上最大的文物抢救保护工程在三峡地区全面铺开。1993年末,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承接了忠县地下文物保护发掘论证的任务,并立即派员前往三峡进行先期摸底和遗址选点工作 [9]。与此同时,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系已先期在哨棚嘴、崖脚遗址进行试掘,为后来的工作作了铺垫。

1994年初,北京大学组建了三峡考古队。2月前往忠县,对忠州镇甘井口遗址群、乌杨镇汉-南朝墓葬、涂井李园遗址和魏晋时期崖墓等进行了大规模发掘,获取一批重要资料。在当年作的论证报告中明确指出,甘井口遗址群、中坝遗址、李园遗址出土大量花边口圜底罐、尖底羊角杯应是一种特殊产业活动的遗留,探索这些遗址的性质及此类器皿的使用功能是考古界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10]。

从1997年开始,甘井沟口一带的考古发掘一直持续到2002年。

2)重庆忠县中坝遗址及古盐井

中坝遗址位于甘井河中下游的右溪村。该址曾于20世纪50年代末作过试掘 [11]。1990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对该址进行试掘,对遗址的埋藏状况有了初步了解 [12]。1997年以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址进行大规模的连续发掘至今。

为配合中美盐业考古合作项目的进行,经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协商同意,从1999年末-2001年5月,北京大学考古系每年派遣部分外国研修生、研究生承接中坝遗址一座探方(编号99ZZDT0202)的发掘(面积10x10米,实际发掘面积9x9米)。自第18层(约东周晚期)到第69层(生土)发现的遗迹有:龙窑3座、房基地面(或工作面)33处、灰坑42个、方形粘土壁坑2座、沟槽6段,以及大量陶片、石器、骨器、角器、卜骨及其他遗物。

发掘中我们采用了一些新的方法:1)对探方内所有土壤均作筛选(筛网孔径约0.6厘米)。2)鉴于中坝遗址堆积丰厚、陶片数量极其巨大,在探方内由选取了一个1米见方的抽样区(witness section),抽样区内出土陶片全面收取。3)探方内出土兽骨全部采集。

发掘过程中,联合考古队的地质考古专家和地理学家还对甘井河流域进行了地质构造和地貌景观的考察。此外,德国、法国、美国、瑞士等国的盐业考古专家也曾前往中坝遗址进行参观,他们对这座遗址表现出高度的兴趣,并一致认同这是一座与制盐产业有关的重要遗址。

3)山东寿光大荒北央遗址

2001年,山东大学考古系在寿光县大荒北央遗址进行试掘 [13]。此地距莱州湾15公里,是鲁北沿海地带集中出土盔形器的一处遗址,地表采集盔形器残片占陶片总量的95%以上。该址文化层厚约1米。地1层为表土,第2、3两层为文化层,包含物仍以盔形器为大宗,其比例超过90%。发现的遗迹有灰坑和灰沟。灰坑圆形,圜底,直径50厘米左右,深40-50厘米。坑壁用红褐色粘土涂抹,加工规整,透水性差。发掘者推测它们有可能是保存淡水或卤水的设施。

此次发掘有两个收获:

1)在文化层中发现大面积分布的白色沉淀物硬面,表面平滑,推测是人工形成的遗迹,有可能是与制盐产业有关的遗留。

2)发现大量盔形器。其质地分两类:一类红褐色,质地差,估计是用当地的土壤在当地烧制的。另一类灰色或黑灰色,质地好,应是在外地烧制好以后的输入品。这些盔形器内壁底部有白色沉淀物,发掘者已采集样品,希望通过检测以证实此类器物是否为专门的制盐器具。

四、初步的研究成果

(一)成都平原

在蒲江一带进行的考古调查和试掘未发现早到先秦的制盐遗物和遗迹。目前,这一区域发现的盐井一般被定在唐代,蒲江白云乡窑埂村灰沙嘴的试掘证实其文化堆积为唐宋时期。我们认为,尽管未找到年代更早的遗存,但也不能说那些大口盐井都是唐代的。事实是,自汉代起川西盆地就流行凿挖大口浅井;另一方面,目前断代的凭据大多为盐井附近的摩崖造像及上面的年款题纪,但这些盐井可能开凿在唐代以前,延续到唐带或更晚仍在使用。也就是说,摩崖题刻并不说明盐井的年代上限。但对此还需作进一步的分析。

调查结果证实,蒲江一带的盐井均开凿在山溪两侧或山崖下,井口大而浅,有的在盐井附近砌蓄卤盐池,或利用溪谷的高低落差架设笕槽向下游盐场输送卤水;盐场内用耐火石构建熬盐炉灶;燃料可能多为木柴、木炭,也可能使用煤炭(蒲江白云乡盐井沟内山崖下有自然出露的煤层及早年挖掘的矿洞,但具体何时开采?不详。但煤的质量极差)。另一现象是,盐井附近往往开凿摩崖造像,上面的题刻内容往往与盐井有关,说明当时的制盐产业与宗教之间存在联系,此类造像似乎充当着盐井保护神的角色。总之,上述工作及新的发现为探索川西平原制盐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二)三峡地区

上一世纪50年代末在甘井沟口发现羊角尖底杯后,有学者就推测这是一种造盐的器具,有人还进而推测,之所以制作尖底陶器,目的是利于将其插在江边沙滩地上,经日晒盐卤获取食盐 [14]。但是,如果考虑到三峡地区一年四季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这一推测显然经不起推敲。

我们认为这里的遗址是专门的产业遗留,其中以制盐的可能性最大。根据如下:

1)文献记载,甘井沟一带在历史上是重要的盐卤产区。至今在甘井河沿线仍分布相当数量的盐井。

2)这里发现的古遗址埋藏状况特殊,堆积物以尖底杯、还边圜底罐为大宗,种类单一、形态特异。

3)此类器皿不是日常生活用具。

4)参阅国外考古资料,上述器皿及特殊的堆积现象与国外一些制盐遗址的堆积和器类极其相似。

中坝遗址探方99ZZDT0202的发掘有这样一些规律性的现象:

1)从第56层开始出现羊角尖底杯。但直至第51层,其总量仅占该层陶器的5%;第50层增至23%;第49b层激增至75%以上。

2)羊角尖底杯的衰退亦极其迅速,第49a层时锐减至7%强。取而代之的是此前仅占5%左右的大口短身尖底杯,第49a-48层,后者跃升至25%,此后迅速回落并走向消亡。

3)与尖底杯衰退的同时,厚胎花边口圜底罐逐渐成长起来。到49a-35b层时,大小不甚匀称的花边口圜底罐成为主流,比例占50%-80%以上。到35a层以后,此类器又迅速被一种容量均等的束颈花边圜底罐取代,后者比例激增至80%-90%。

4)到第21层左右,花边口圜底罐陆续被容量大小相差无几的平口圜底罐取代。

通过对探方99ZZDT0202出土的近200个完整的圜底罐、尖底杯容积的检测,可知圜底罐容积在500ml左右,但有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趋势。另一共同点是,同时段的陶罐容积非常接近。因此有理由推测,这些陶罐可能同时还扮演着量器的角色。

对探方内出土大量的动物骨骼我们全面予以收集,并特别关注这样一些问题:

1)动物和鱼类的比例及变化;

2)不同时期动物种属的变化;

3)鱼类体积的变化(可反映环境变迁或捕渔技术的改进);

4)兽骨一类遗存与制盐业之间的联系?即是否存在盐产业的副产品-如腌制鱼(肉)、鱼酱等?

尽管我们提出了上述结论,但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尚不十分明确当时究竟如何用陶器制盐,在哪些地方制盐?工艺流程如何?盐产业的规模?是否存在贸易和交换?等。

(三)彭水郁山镇

郁山镇是一个比较偏僻的盐业产区。由于储量、质量、交通等各方面原因,这里的井盐业生产不象自贡、乐山等地那般举足轻重,具有一定的地方特点。但是,由于郁山盐泉具有的天然性和浅埋藏的特征,又很容易成为早期人类开发利用的盐业产地 [15]。假如真是这样的话,这一带的盐业开发必然与巴蜀、荆楚地区的早期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因此,应给予必要的关注。

(四)山东莱州湾地区

通过实地考察及对已刊布资料的梳理,了解到这一区域内盔形器的分布基本环绕莱州湾,西起无棣县,东止于胶莱河,南界大致蔓延到泰沂山系以北、胶济铁路(济-青高速公路)沿线。据各遗址点出土盔形器的比例,或可将上述区域进一部细化为两小区:1)高密度区。以莱州湾为圆心,沿海岸线15-30公里构成一面向海湾的弧,这一范围内凡商周遗址均出盔形器,而且所占比例甚高,最高占陶器总量90%以上。2)低密度区。在高密度区外围,商周时期遗址也经见盔形器,但为数不大,呈零星分布。

对盔形器的年代还有不同认识。一般将它们推定为商周时期;或将年代下限延伸至春秋-战国或更晚。对其功能也有不同看法。1)汲水器;2)煮盐或晒盐用具;3)陶臼。

结合四川及三峡地区的盐业考古实践,我们对盔形器有如下基本认识。1)盔形器集中分布于胶济线以北,尤以莱州湾近海滩涂地带最集中,有相当一部分出盔形器的遗址坐落在现今盐场范围内或附近。2)参考全新世以来海面的变化研究,距今3000年前后,莱州湾的古海岸线大致在现今海岸线以内15-20公里范围,也就是说,那些出有盔形器的遗址当时更加靠近海岸线。3)沿海滩涂地下水位高,加之潮水涨落,土壤高度盐碱化,极不利于农业垦殖。4)盔形器胎体厚重,不具备一般生活用具的特征。有的遗址还发现将盔形器集中放置在地面或窑内,表明盔形器是一种特殊的专业化生产用具。

莱州湾地区的盔形器形态与三峡地区的花边口圜底罐类似,遗址的埋藏状况也与三峡甘井沟一带的埋藏一致,与世界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制盐遗址的堆积及出土物也十分接近。此外,历史上齐国一直为重要的海盐产地,并因占有“渔盐舟楫之利”,而称霸一方。再往前看,《世本》记,“夙沙氏煮海为盐”。夙沙氏为传说中与神农同时的人物,被尊为海盐之神,其部族应活动在山东境内。可见,那里的盐产业出现的相当早。

(五)中原地区

中原地区重要的盐产地在山西南部的河东地带。古史传说“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尧、舜、禹之所以将都邑选在靠近河东之地,首要原因是为了控制那里的资源,解池之盐即为其中之一。尽管上述传说还需要考古方面的证据,但晋南一带自旧石器时代以来古遗址的分布密度一直较高,暗示上述的推测并非空穴来风。

2000年,刘莉、陈星灿撰文(以下称简称刘-陈文)讨论了黄河流域中心-周边系统的相互关系,特别谈到了夏商时期跨地域控制和运输重要自然资源等问题 [16]。这里的资源即指铜、铅、锡等冶金矿物原料和民生必需品-食盐。夏-商早期将都邑建在洛阳-郑州冲击平原,这里土地肥沃,便于军事防御和发展经济,但也存在一些缺憾,即缺少社会必需的一些自然资源,如铜、锡、铅、盐等战略物资。为获取并保障这些资源的供给,夏-商的统治者便将他们的政治-军事触角延伸到蕴藏有这些资源的周边地区。

晋南拥有中原最大的盐池-解池。解池之盐经日晒即可结晶,且蕴藏极其丰富,是晋-陕-豫地区唯一的大型盐业资源。也是夏商时期各方争夺的重要战略资源。

刘-陈文统计,晋南已发现旧石器以来的古遗址300余处。到了龙山时代晚期,出现了以陶寺为代表的大型中心聚落。龙山以后,夏代没有将都邑选在晋南,而是建到了豫西。但这一时期晋南的东下冯类型文化则趋同于豫西的二里头文化,这说明两个地区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到商代早期,晋南商时期文化则又与郑州商早期的二里岗文化保持一致。刘-陈文指出,这两次经历相似的文化变迁涉及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夏人、商人都对晋南保持了浓厚兴趣?

刘-陈文通过对夏县东下冯遗址的分析,注意到该址第五期(约当早商二里岗下层)建造的一座夯土城,在城垣西南角建有40多座圆形建筑,分为7行,每行6-7座。经发掘可知,这组建筑形制非常统一,每座直径850-950厘米,基址为厚30-50厘米的夯土,高出周围地面,每座房基中心有一直径20-30、深80厘米的大柱洞。地表挖十字形沟槽,宽50-60、深80厘米,内有柱洞。基址周边还有一圈30-40个排列紧密的柱洞。这组基址可复原为无墙、无门道的木构建筑,地面被十字沟槽分割,空间狭小,不宜作为人类居住的房屋。此外,除发现少量的陶片外,基址周围不见其他遗物。反之,它们却更像古代的粮仓。可是,考虑到运城的地势、土壤及这组建筑的格局,刘-陈认为,粮仓说亦不足取。联系到当地重要的自然资源-盐,他们提出这组建筑可能是商代储盐的仓房,其形状与《天工开物》描绘的古代盐仓非常相似。

刘-陈还指出,东下冯出土了数量较多的大型陶器-蛋形瓮、敛口瓮,这两类器中的一部分可能被用来储藏河东盐池出产的盐。在豫西二里头发现的蛋形瓮和敛口瓮与东下冯的同类器一致,可能意味着河东盐池的盐在这一时期被运到了夏人的统治中心。从空间看,解池位于东下冯西南30余公里,发源于中条山的青龙河可将中条山铜矿、东下冯遗址与河东盐池连接起来,经青龙河、涑水、黄河及其支流可将中条山所产之铜、解池所产之盐运抵伊洛地区。如此,东下冯实际上扮演了由国家控制的自然资源集散地的角色。

刘-陈文认为,商文化在二里岗上层的某一时期突然衰落。值得注意的是,商文化在晋南的消失恰好与二里岗上层时期商文化向东方、向南方的扩张趋势同时,而商人向东、向南的扩张正是为了攫取那些地区的盐(山东)和铜矿(长江中游)等自然资源。

利用文献探讨河东盐池及这一地区在历史上曾扮演的重要角色的研究从很早就开始了。但结合考古资料进行研究者可谓寥寥。由此,我们认为刘-陈的研究很有价值。尽管他们的结论还带有较大的推测成分,也有不少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推敲和澄清,但他们毕竟以新的视角提出了一些有趣的问题,这对今后该地区考古研究思路的拓展无疑是富有启发的。

注释

[1] 本项研究得到美国Wenner-Gren基金资助。

本项研究得到日本住友财团基金(The Sumitomo Foundation of Japan)资助。

[2] 四川省博物馆:川东长江沿岸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考古》1959年8期

四川省博物馆:四川省长江三峡水库考古调查简报《考古》1959年8期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江队:四川万县地区考古调查简报《考古》1990年4期

[4] 1993年12月-1994年5月,本文作者曾负责在中坝和甘井沟口一带进行调查。

[5] 李小波:重庆市彭水县郁山镇古代盐井考察报告(待刊)

[6] 李水城等:莱州湾地区古代盐业遗址考古调查(见本刊本期)

[7] 蒋成、龙腾:蒲江古盐井遗址考古调查有重要收获《中国文物报》1999年3月3日第一版

[8] 忠县试掘工作组:忠县甘井沟新石器时代遗址试掘简况《文物》1959年11期

四川省长江流域文物保护委员会文物考古队:四川忠县甘井沟遗址的试掘《考古》1962年8期

[9] 1993年12月,北京大学考古系在承接忠县地下文物保护发掘的任务后,北京大学考古系李伯谦、赵化成及本文作者即赴忠县进行先期考察。

[10] 北京大学考古系:《四川省忠县三峡工程淹没区地下文物保护规划报告》,1994年8月31日(草案)。

[11] 见: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忠县中坝遗址发掘报告(注)1《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7卷),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编,科学出版社,2001年。

[12] 巴家云:忠县中坝新石器时代晚及商周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1》,文物出版社,1992年。

[13] 王青:山东寿光大荒北央遗址发掘简介(待刊)

[14] 1982-1985年,本文作者在四川博物馆工作期间,曾负责四川省博物馆历史文物展览改陈及文字说明,当时已有学者持这种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