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建设生态文明极具战略意义
生态文明具有丰富内涵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
按照生态文明“人类生态学的满意原则,经济生态学的效益原则和自然生态学的和谐原则"的要求,生态文明不仅要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更要体现人与人关系的和谐,社会和和谐;要通过发展循环经济,统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整体利益,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环境权益,全面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在合理配置资源,满足当代需求的同时,还要为后代留出持续发展的空间;要改造传统的发展模式,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化,达到循环发展的高效与协调;以城市建设为中心,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平衡;弘扬环境道德,强化生态理念,塑造精神生态,确保社会的持续繁荣和发展。
生态文明是由良好的生态环境,高效的生态经济和共生的生态社会所构成。生态环境是基础,生态经济是条件,生态社会是目的,是相互促进、相互支撑、不可缺少的三大系统。
建设生态文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了人类文明与自然演化的相互作用,一方面是人类对自然的作用,包括索取资源和空间,享受生态系统的服务,向环境排放废物。另一面是自然对人类的反作用,包括资源制约,自然危害,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会带来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自然就会威胁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
从历史阶段认识,人类文明可划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值得关注的是近三百年来的工业文明以征服自然为主要牲,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了极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表明地球很难再有更大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这就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于是生态文明到来成为必然。
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取向决定了社会发展的生态化趋势,世界性保护环境的共识和行动正在向着人与自然和谐的方向发展,人类已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在探索中循序发展。以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为标志,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人的自身发展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
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产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的持续发展,而这些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旨所在。生态文明涉及到自然环境,经济建设和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旨在通过强化社会生态观念,加快循环经济发展,促进资源环境的永续利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
二、我县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近几年来,我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建设“全国棉纺织强县,全国食品工业强县”为目标,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偿试,取得了初步成效。发挥棉花产业基础较好的优势,不断拉长棉纺织产业链,积极推进清洁生产,以棉纺织工业园区建设为依托,促进了棉纺织产、集群化发展,使经济要素和资源配置效率明显提升。发挥蔬菜和畜牧资源优势,建立了优质蔬菜生产基地,实施集约化经营,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有效推进农业标准化,无公害生产,减轻了农业面源污染,提高产品质量。同时还大力培育食品加工龙头企业,拉长农业产业链,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产品附加值。年加工鲜菜12万吨的xx蔬菜脱水公司生产的干品蔬菜已销往全国各地。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还有相当差距,突出的是:县域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循环经济还没有形成。行业资源消耗大、能源消耗多,污染排放严重,效益低下,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的现象依然存在。农业资源短缺,面源污染严重,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农产品安全生产预警预报监测体系尚不完善,无公害生态模式和技术还没有得到全面普及。意识形态上对生态文明认识不深,生态文明观念远未树立。
县委关于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决定也明确提出了大力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针对存在的以上问题,建设生态文明当前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二是强力推进循环经济,三是努力构建生态型社会。
三、建设生态文明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保护环境实质上就是保护经济和发展,也就是保护生产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构成生产力、生态美学、生态文化等的基本要求,是优化人居环境,改善投资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我县土地肥沃,农业基础较好,近年来,以棉纺织为龙头的工业发展迅猛,过去一些粗放的经济行为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一些创伤,因此建设生态文明首先就是要防治环境污染,防止生态退化,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多年来,为推进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我县己采取了积极措施,从调整结构和布局,淘汰落后能力,推进清洁生产入手,通过法律、行政、经济、技术、市场等手段推进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对各类污染源采取关、停、并、转、迁、治等不同措施,并且县财政投资6千多万元建设了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对城市污水进行综合治理,对城市垃圾实施无害化处理,逐步解决了县域水、空气、噪声污染以及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为了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新的环境问题,对建设项目实施环保“第一审批权"和“一票否决权",对重点污染源实施全方位监督和高科技监控,实行排污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制度,进一步加大了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为生态建设扫清污染障碍。
在生态保护和建设方面,一是对生态退化区实施恢复,利用生物和和措施,增强水土保护能力和生态效益,对土地进行整理,对耕地保护,因地制宜推进绿化,结合我县实际,要加快人工植被营造,发展绿发,种植环宅林、环村林、环水林、环路林,不断完善生态调节系统。二是通过生态示范区带动生态农业的发展,以蔬菜、花生、棉花等产业基地为依托,加快农业化步伐,大力推广先进农业科技,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在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同时,保障农村生态环境安全,建设生态县。三是通过优美城镇和文明村建设促进村镇、生态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的改善。按照优美城镇的要求,开展国家、省、市级优美城镇创建活动,提高城镇发展品位。
四、建设生态文明要强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发展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条件,而只有发展循环经济才能符合生态文明的要求,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牲,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如何把传统经济“资源一产品一污染排放”这种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活动,转变成“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物质循环流动的过程,是循环经济的内涵和目的。发展循环经济一是要遵循减量化原则,减少原料、能源投入,减少污染排放。二是要遵循再使用原则,防止一次性产品和包装造成的资源浪费和污染;三是遵循再循环原则,要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和产品使用后能回收循环利用。生态文明要求经济发展必须以清洁生产为驱动,推进循环经济。
以清洁生产推进循环经济
清洁生产是指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好能源和原料,彩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中污染产生和排放,减轻或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危害,实施清洁生产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措施。我县新纺集团公司正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直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下一步要利用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驱动,按照《清洁生产促进法》的要求,发挥新纺集团公司示范带动作用,配套完善鼓励政策,调动各行业清洁生产积极性,引导企业走清洁生产之路,从而实现节能降耗,减少污染排放,增加生产经营效益,加快工业循环经济发展。
提高工业园区循环经济水平
园区经济是提升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它有利于资源能源合理配置,有利于促使横向共生企业或产业,按照废物资源化链条关系,在各自清洁生产的基础上,通过政策引导、市场配置,形成物质良性循环,有利于发挥规模与综合效益,也有利于废物资源化利用和污染集中治理,对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具有重要意义。我县的纺织工业园区“模块”已初具规模,但很不完善,尤其是资源能源综合利用和污染综合防治方面。为此,我县的纺织工业园区要进一步健全服务管理机构,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政策引导,技术指导和准入管理,逐步完善资源能源循环利用链条,发挥规模化、集约化优势,降低废物排放,把工业园区打造成一流的发展循环经济的平台。
做活县域整体循环经济文章
一是农工商一体化经济。通过市场机制在更大的空间形成农工商一体的产业化循环经济体系,发挥新野粮食、蔬菜、畜牧产品生产基地优势,把农业和工业、原料和产品,废物和资源紧密结合在一起,促进产业之间的联合,产业内部的纵深,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 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考 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关于山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关于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关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及思考 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档案服务体系建设 浅议校外公共教育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与原则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思考与建议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背景下群众文化建设的策略思考 试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浅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关于构建我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考 关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几点思考 关于江苏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分析与思考 关于渭南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思考 构建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李国新.对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J].克拉玛依学刊,2016(4).
[4]李国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北京设计”[N].中国文化报, 2015-06-23.
[5]周国文.人类的环境状况与生态文化自觉之向度[J].齐鲁学刊,2016(5).
校园环境建设调研报告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问题及其对策>
目的:了解校园环境建设
时间:2008/10/25
地点:校园
调查方式:实地调查和网络搜索
我们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无疑给现代社会文明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环境优美是实现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这正成了我们的一种共识。作为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其环境的优美程度自然也是现代学校文明的重要标志。学校校园的环境当中,校园环境文明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为营造学校良好的学习环境,必须重视对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在学校发展中越来显示其独特的一席之地。
对现化中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来加强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引导和阵地建设,是一个教育不可忽略的重大问题,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必须重视对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
一、校园环境文化是一个校园生态系统
众所周知,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教育的机构。从生态学的观点看,校园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它有着自己的结构和功能。校园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着物质、能量和信息,从而使自己保持着一种有序状态,并不断地发挥着自己的能。校园环境文化,在培养学生综合性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并不是课堂教学所能够完全承担的,它需要多种逻辑的训练。校园环境文化,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之一,有其独特的作用。
二、校园环境文化对学生有影响作用
校园的环境文化通过教育者的组织和利用可以对受教育者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养性怡情、陶冶情操的积极作用。这种积极性的功能需要通过教育者的设计而体现。校园以环境文化的育人功能仅仅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是不能充分发挥的,学校的老师,尤其是领导必须有意识地利用校园环境文化,甚至可以改变某些校园环境文化来为学样教育育人服务。校园环境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的心理平衡;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方式。
三、重视对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近些年来,学校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加强了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和设施建设,校园的环境文化建设有了很大的改观。为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学校都进行以学校内部综合改革,并把比较多的精力散到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上来,特别是对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给予了高度重视。这都是因为我们已经认识到了学校校园环境文化的创建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的发展有着其独特的潜移默化的、深刻有力的影响作用:
1、重视对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前些年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出现了令人担忧,必须须引起高度重视的严竣问题。
2、营造校园环境文化气息是学校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
校园环境文化,它具有特殊而多样化的育人功能。如果说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角,那么学校校园环境文化好比是他们活动的舞台,缺少这个舞台,师生的活动就失去了依托,并将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进程和效果。校园环境文化在学校思想教育中表现出以下几种功能:1凝聚功能。学校环境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树立群体的共同价值观,通过它的影响力在青年学生中形成一种无形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把青年学生行为系于一个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之上,从而在高雅古富的精神生活中,陶冶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格。2激励功能。不同的校园环境文化会将教育教学活动导向不同的境界和水平,产生不同的育人效果。良好的校园环境文化,必然会出现“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校风,深刻地影响着师生的内心节办,激发着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热情,比起千遍万遍地说教方法,教育效果自然事半功倍。3熏陶功能。学校按照审美的要求去加强对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这对学生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和审美观念的形成具有无形的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4益智功能。校园环境文化对学生的智能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一般地说,丰富良好的环境文化因素刺激,可以促进智力发展,还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并以此为中介来促进智能的提高,特别是学习兴趣的提高。3COME。
以上功能的发挥中显出,学校校园环境文化是学校积极开展思想教育的极好阵地,必须加强重视和强化建设。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从更高层次贯彻落实对工作的重要要求,按照省委、市委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紧围绕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首要任务,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着力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不断提升中心组学习质量和效果,提高领导干部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引领广大党员干部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林场转型工作深入开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思想保证。
二、基本原则
(一)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党委中心组人员理论学习原则上每月安排1次,采取专题研讨、讨论交流等学习形式,全年中心组学习不少于12次。落实自学制度,结合工作需要和本人实际,制定年度自学计划,明确学习内容和学习书目,研读必读篇目,选学相关理论知识,保证读书时间和阅读篇目。
(二)读书交流与调查研究相结合。组织撰写读书心得体会和理论调研文章。组织开展大调研活动,积极撰写调研报告,交流调研成果。
(三)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中心组成员利用网络干部学院、“学习强国”等平台选学有关课程,年内至少完成上级党委所规定学习任务。
三、具体安排
全年集中学习专题如下:
1月学习县委十四届八次会专题;
2月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专题;
3月全国、全省“两会”精神专题;
4月党建(作风建设)专题;
5月生态文明建设专题;
6月学法用法专题;
7月学习贯彻“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8月党风廉政建设专题;
9月全面从严治党专题;
10月学习贯彻“国庆”重要讲话精神;
11月高质量发展专题;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造成了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世界各国都遇到了资源、环境、灾害等方面的严峻挑战,生态环境问题再一次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并列入党的行动纲领中,形成了国家“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和国家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更把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并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面对着如此重要的社会问题,科普场馆在传播生态文明理念上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必须紧迫跟进,有所创新。中国科技馆在新馆建设调研报告中指出:确定中国科技馆理念体系的最基本依据是“需求”与“供给”的关系,即国家、社会和公众对于科技馆的需求是建设科技馆的先决条件。报告还认为科技馆应全面展示人类、科学、技术、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深刻揭示科学技术的本质功能和作用,在全社会普及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帮助公众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生态观。
2广东科学中心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实践
广东科学中心在科学发展观理念指导下,以“自然、人类、科学、文明”为主题思想,注重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从而使展示主题和内容设计形成一个稳定的“四面体”结构。主题词“文明”的介入,使这个稳定的“四面体”结构能多角度展示科普场馆传播科学的内容定位,与时俱进地表达人类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很好地解决了科普场馆主题化设计中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广东科学中心在生态文明理念传播中始终坚持探索和实践,在一期建成的“实验与发现”、“儿童天地”“、交通世界”“、数码世界”“、绿色家园”“、飞天之梦”“、人与健康”“、感知与思维”八个展馆基础上,又推出了多个题材的展示。(1)“金色骑楼•绿色生活”———世博广东馆多年来广东省一直致力于“倡导绿色生活,发展绿色经济”,回迁的广东馆把握绿色发展主题,以“广东绿道”为主线,在家乡父老乡亲面前重现“绿色生活”“、绿色城市”“、绿色神话”,延伸世博会的绿色理念,倡导绿色的生活方式,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社会。(2)LED体验馆LED及其产业化是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课题之一。LED体验馆紧扣绿色照明的科普题材,从协同创新的产业化方向入手,进行主题设计与展示技术创新,使社会公众在“童年的萤火虫”、“绿色家居照明”、“LED畅想剧场”等特定的情境中,体验节能、环保、安全、舒适的LED绿色照明。(3)“岭南科技纵横”主题馆“岭南科技纵横”主题馆是广东科学中心展示广东科技发展历程的首次尝试,以上下五千年的时间跨度,“岭之南,海之滨”的空间定位,向公众展示一个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科技发展历程。此馆融合“海纳百川、敢为人先、进取创新”的岭南文化特色,从主题策划到展项设计,都渗入了敬畏自然、生态和谐、绿色发展的理念。科技推进历史,创新引领未来,人类文明始终与科技创新同行。一直以来,广东地区都对绿色“情有独钟”,不仅是因为绿色是岭南的代表色,更因为绿色发展是广东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3创新实践
3.1人类文明历程的主题设计
现在科普场馆的主题设计大多千馆一面,然而同是生态文明的主题,不同的视野角度,就会有不同的设计。同时,主题设计还应符合科普场馆的展教理念,切合公众的实际需求,与学校的正式教育成为互补,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人和自然”展厅的概念设计以“物质—能量—信息”为主题线索,其中包括:(1)物质循环。以水循环和碳循环为代表,介绍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大体过程。(2)能量转换。太阳能是地球能量的源泉,在它和各种形式的能量转换中,能量既不会产生也不会消失,而是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是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但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能量的损耗。因此,在能量的转化利用中,要选择熵增加最小的途径。(3)信息传递。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具有重要的作用,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生息都离不开信息传递。信息还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由图2可见“,人和自然”展厅的主题设计,有一定的新颖性,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等知识点切入,并且大胆地知难而进,着重表现“生命系统是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信息的开放系统”“,太阳能驱动着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流动”,“进化是熵减少、信息量增加的过程”,“退化是熵增加、信息量减少的过程”这些十分重要的概念。不回避“熵增加”、“信息熵”、“开放系统”、“生命以负熵为生”一类难题,而这些正是传统科普场馆少有提及,而生态文明建设不又可回避的概念。
3.2绿色题材广角下的展示创新
由于“绿色题材”的综合性、理论性非常强,在科普场馆中的展示呈现难度相当大。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对象是全体公众,受众覆盖面广,文化水平差异度大。抛开展示内容不论,即便是展示技术风格,也往往众口难调。这种矛盾的状态告诉我们: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方式亟待突破,必须另寻出路。“人和自然”展厅在概念设计中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第一,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形象模型,例如:第二类永动机。第二,将经典实验转化为互动体验,例如:热传递、焦耳热功当量实验、布朗运动。第三,将体验过程转化为快乐游戏,例如:低碳生活体验。第四,将场馆情景与真实景象结合,例如:展示模型与展馆周边自然环境的结合。第五,将故事叙述与动漫形象结合,例如:碳源与水珠、火娃的新媒体创新组合。第六,将绿色能源展示与高新技术结合,例如:氢燃料电池、零排放汽车。第七,将本土素材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例如:“广东绿道”、广东核电、广东产业结构的绿色转型。其中,熵与熵增加的抽象概念,让我们展示设计人员长期以来费尽心思。如果利用“一桶开水”“、制冷机”、“多级膨胀做功”、“第二类永动机”、“一潭死水的热寂”等一系列形象化的展项设计思路,就回避了熵以及熵增加的数学表达。再比如“碳循环火车旅行”方案,以碳循环为主线,制作成火车轨道,让参观者乘上“碳循环火车”,了解碳循环的路线与层次,了解不同文明进程的碳消耗与环境变化。而“生物圈2号”的游戏方案,让观众在虚拟环境中主宰仿真地球的生态系统,从而意识到地球环境是在经历了几十亿年的风风雨雨后形成的,其生态结构异常稳定,绝不是简单的人工模仿再造能够完成的。
3.3与时俱进的公众对话
关键词:高校环保社团;保护水资源;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X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7020604
1 引言
目前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500m3,约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为世界人均水资源严重贫乏的国家之一。淡水资源无疑将成为今后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战略资源。 为解决这一问题,全国上下都在寻求保护水资源的方法。从政府到民间,从社会到高校,都纷纷涌现出保护水资源的环保组织[1]。大学生作为社会思想的先行者,全国各高校为保护水资源先后成立了大学生自己的环保社团。旨在通过环保科技应用,环保宣教,环保调研实践,环保倡导及设计创意竞赛,品牌环保公益项目等学生环保活动来提高在校大学生和社会人的环保理念,使其真正投身于环保事业中来。
进入了新世纪后,污染源分布的更广,污染途径更加多样,污染物更加丰富。这给保护水环境带来了更加严峻的挑战,高校环保社团更是处于一个瓶颈期。高校学生环保社团在高速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2]。本文以徐州工程学院绿洲环保协会在奎河调研中遇到的问题为例,说明当今高校环保社团在保护水资源中面临的问题与处理这些问题的对策,以使高校环保社团在今后的环境保护方面有更好的发展。
2 高校环保社团的形成与特点
20世纪末,中国高校环保社团处于起步阶段,仅有北京师范大学PRED学社等少有的几个组织。随着国家和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加强,高校这一沃土不断孕育着环保社团,到2012年高校环保社团的数量已
达到相当规模,其中不乏全国知名社团[2]。处于高速发展的环保社团在环境保护事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高校环保社团一方面通过环保科技应用,环保宣教,环保调研实践,环保倡导及设计创意竞赛,品牌环保公益项目等学生环保活动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大学生的环保实践能力,为更好的建设美丽家园提供生力军;另一方面,高校环保社团活动很好地带动和影响着社会对生态文化建设的关心,使得社会关注环境保护,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积极投身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之中。因此高校环保社团已经成为了保护环境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组织好高校环保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环保活动,发挥好高校环保社团在建设美丽中国的积极作用至关重要[3]。
徐州工程学院绿洲环保协会(Oasi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ssociation of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OEPA)成立于2006年4月,立足校园,面向社会,从事公益宣传、环保教育、科学的调查研究等实践行动,提高自身和他人的环保意识。绿洲环保协会在2010~2012年就保护水资源开展了一系列特色活动,见表1。
注:2012年徐州工程学院在校生总数约20300 人。
其中每年的世界水日与徐州市水利局共同举办徐州市节水宣传周;在专业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了京杭大运河徐州段水质调查;每学期在全校开展“节约型宿舍”评比大赛和“节水在行动”主题交流会,带动同学们从身边开始节约用水;协会也走进居民小区开展“走进低碳生活,你我共同参与”为主题的保护水资源宣传活动。协会通过宣传板、电台、报纸、电视媒体以及网络媒体,对开展的这些节水特色活动广泛深入的进行宣传,营造水资源节约和保护的良好氛围,使全社会形成重视节约水资源的共识,让更多的加入主动节约并保护水资源的队伍[4]。
3 高校环保社团在保护水资源中面临的问题
3.1 绿洲环保协会调研奎河徐州段水环境活动简介
徐州工程学院地处奎河沿岸,奎河系徐州市南郊地区的一条排污泄洪河道,除汛期云龙湖泄洪之外,基本没有水源补充,全长60km,其中市区段(奎河闸至十里桥)9.3km,铜山段(十里桥至黄桥闸)26km,流域面积约1300km2[5]。在徐州境内,奎河的支流和排污沟渠较多,近年来,沿河的各种污水排入水中对下游河水造成很大污染,与安徽省交界断面水质成为国务院考核江苏省政府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对奎河河道及其支流进行水质调研,可以为奎河水质稳定达标和生态恢复打下良好基础(表2)。
绿洲环保协会志愿者从保护环境出发,号召大家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保护水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发起了奎河水质状况调研的活动。活动针对奎河污染现状展开调研,通过调查其主要功能区划和沿岸主要污染源,污染途径和奎河中的污染物。为奎河及其他同类地区城市污水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同时,本次活动借助社团力量,充分利用展板、科普讲座、校园广播等宣传城市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知识,鼓励广大同学参与,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环保意识。调研活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期宣传阶段:活动主要内容是:①在学校各处张贴宣传本次活动的海报和发放宣传单;②邀请徐州市水利局等相关部门的专家到校园就奎河的现状和今后的发展做一个专题讲座。
第二阶段为奎河水质调研阶段:主要进行“奎河及其流域不同区段生态环境调查分析”工作,分源头段、市区段、铜山区段分别调查水质情况,沿岸污染源情况、水生植物分布等,根据步骤有计划的进行,记录好实验数据,做好记录、整理工作,并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遇到不懂的及时查找资料和询问辅导老师。
第三阶段为调研成果展示阶段:将奎河不同区段的水质情况,周边污染源情况和水生植物的性状图片制作成展板,在学校进行展览并安排志愿者解说。
3.2 绿洲环保协会在奎河调研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3.2.1 环保社团凝聚力低,社团成员主人翁意识薄弱
高校环保社团成员主要分为两方面:其一为全校招募,社团面向全校招收会员,将有着同样理想的大学生汇聚起来,人数较多,规模较大。成员绝大多数是就读于大一、大二的低年级学生。另一种为环境科学院系内招募,成员均为专业院系的学生。此类社团基于专业,把社团活动作为课堂的外延及以专业服务社会的桥梁,会员以大一、大二学生为主,同时包含其他年级本科生及研究生,但规模较小[6]。绿洲环保协会共有会员120人,主动参与奎河调研活动活动的40人,环保志愿者参加环保活动积极性太低,导致了调研活动,开展起来较为困难。
3.2.2 环保社团资金短缺
经费缺乏是目前制约许多高校社团发展的主要因素,许多社团都把它列为影响社团发展的第一位因素。高校环保社团的经费都来自于团委,但是挂靠在团委名下的学生团体太多,团委的经费有限,所以,团委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经费支持,经费缺乏成了环保社团在保护水环境活动中的一个很大的制约因素[7]。
本次奎河调研活动共需2500元,其中宣传费500元,实验费700元,差旅费800元和其他费用500元。其中团委提供1500元,另外1000元由绿洲环保协会自己筹备。经费的短缺使得本次调研活动周期将原定的12个月缩短为8个月。缺乏精密水质检测设备使得检测数据标准降低。本次调研活动因活动经费缺乏而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3.2.3 环保知识缺乏,导致组织专业化程度低
由于许多高校环保并不是在环境或法律学院成立,而且组织的成立也大多是针对整个学校,因而招收的成员环保方面的专业知识较为缺乏,这就使得在组织管理和举办的各项活动中,常常显得能力不足、成效不高。在环保活动中,组织负责人也大多表示目前组织最缺乏的就是环保专业人才。许多环保工作由于没有相关的专业人士指导而无法开展,许多宣传也由于部分成员环保知识缺乏,无法达到宣传的预定目标。对于缺乏专业人士的高环保NGO来说,对其成员进行系统的培训成为当务之急。调查中发现,由于资金、培训条件等方面的因素,有60%组织对其成员仅有简单的培训,近20%的组织没有培训,这种状况使得高校环保社团的专业化程度低[2]。
绿洲环保协会在奎河水质调研阶段也遇到了因为专业能力较弱而产生的很多问题。
奎河不同区段观察、取样阶段。
(1)在绿洲环保协会对奎河徐州段水资源调查活动中期需要志愿者每隔一个星期,于周末分别在奎河源头段、市区段、铜山区段定点采集水样;现场观察水生植物的种类、分布、生长状况等情况,作详细记录。这对高校环保志愿者的毅力、细致、认真等品质有着较高的要求,而现在高校学生很少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在环保上面,使得在开展观察、取样活动中志愿者人数受到很大的限制,同时取回来的样品真正起到作用效果的也很少。
(2)奎河水样的检测、数据分析阶段。绿洲环保协会志愿者大多是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此类志愿者还未接触到水样实验分析的知识,还不能完成水质指标的测定与实验数据的分析。所以水样的检测,数据分析对高校环保社团有着极大的挑战。
(3)撰写调研报告和论文阶段。在对奎河水质调研过程后期的资料处理和调研报告撰写过程中对环保社团的文件整理能力和报告论文撰写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在目前环保志愿者队伍中,这类人员最稀缺。
3.2.4 活动脱离社会生活,忽视了公众效应
由于受社团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及浮躁的社会风气所影响,个人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差,一些社团只注重追求社会效应、新闻效应,导致活动开展过程中徒有虚名,对公众的触动不大,达不到活动预期效果,反而容易引起公众的反感,这主要是社团的发展背离了社团的宗旨[8]。
绿洲环保协会在对奎河周边地区进行走访,调查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排放情况和对一些排放口进行水质检测以及在调查当地居民对“我给奎河治理提意见”的问卷调查中等活动中,社区居民常常认为环保社团的活动只注重追求社会效应,对我们抱有作秀的看法,因而对此类环保活动报以冷淡的态度;工厂对环保社团在排放口进行水质检测采取不屑甚至抵制的态度。
3.2.5 活动缺乏有效的收尾
相较于前期和中期遇到的问题,后期主要是一个活动成果展示和活动总结的阶段。这一阶段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因为经过一系列的工作,大家感到疲惫了,对接下来的工作有了懈怠,常常使的活动收尾工作没有成效。
2013年7月 绿 色 科 技 第7期4 绿洲环保协会在奎河徐州段水环境调研遇到问题的采取的初步对策
4.1 提高环保社团成员自身觉悟,增强对社团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在学校内进行高密度的保护水资源的知识宣教。创建宣传栏,举办保护水资源文化节,定期开展保护水资源的社会实践、公益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对在校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保护水资源教育[9],增强全体在校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他们参与保护水资源活动的积极性。
高校应该多开展一些有关水资源危机和水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方面的讲座,来增强在校学生对水资源的了解和节水意识,从内心去关心、保护水资源[10]。
环保社团成员也要提高自身的环保觉悟,增强自己对社团的责任感[11],在环保社团举办的活动中要有主人翁的意识。把每一次的活动当成对自己的一次锻炼。加强社团内部交流,增进互相了解。很多高校环保社团大都是组织开展活动的时候,才将成员召集到一起商量活动方案,社团成员之间十分陌生,更谈不上凝聚力[12]。为提高社团凝聚力应定期举办社团交流会,为社团的发展献计献策,使得成员身在其中,主人翁意识自然就得到提高。
4.2 加强与政府合作,争获国内外的小额资助
我国政府在保护环境上不断推出新举措,特别是在党的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8]。党的十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国家对环境的关注为社团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遇。所以环保社团要积极主动与政府建立合作关系,在政府的支持下进行工作。
此外,通过提高社团自身质量、加强与社会的联系,还可以争取获得国内外环保基金的资助、社会的资助以及企业的赞助。
4.3 利用校内专家和教师资源优势
很多高校都设有环境及其相关专业,专业教师对环境问题研究较早,专业师资队伍也较为强大,在环保方面涉猎的领域较广,取得的成果也较为丰富,环保社团应多联系这些专家和教师。一方面,高校专业老师可以定期的给环保社团开展专业知识讨论会,通过在讨论会上要求环保社团学生就环保社团举办的活动作一个报告,并就环保社团举办的活动给予指导,来培养社团成员查找资料、归纳总结的自学能力,锻炼学生对外交往能力[13];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他们与环保部门、民间环保组织的关系,为学生争取更多的活动机会和设施,以此丰富环保社团的活动和提高社团成员的专业修养[2]。
4.4 加强社团成员的活动总结分析能力
高校环保社团要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整合资源和成果分析的能力。一方面,通过整合社团在活动中的资源,进行分析、选择和组合设计出最适合环保社团自身发展的活动体系,这不仅促使学生在举办环保活动中不断检验理论知识,从而更加扎实地掌握举办环保活动的方法,为环保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14]。而且为社团下一代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使得环保社团具有很好的传承性。另一方面通过加强高校环保活动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进一步培养受过良好的教育、素质较高、有责任感、有较强的行动力与创造力的当代大学生成为传承人类文明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骨干力量,并同时加强他们的生态文明观念[15],使得他们成为地地道道的环保人。
5 结语
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越来越高,在环保上投入的精力越来越大,高校环保社团作为公益环保生力军的地位已是不可否认的。然而对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人口仍在增加、资源依旧短缺,污染依旧严重的背景下。高校环保社团这支环保生力军将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挑战不可怕,只要我们在环保中不断发扬自己的优势,改善自己的劣势。相信高校环保社团一定会越做越好,为环境保护做出的贡献也越来越多。
参考文献:
[1] 李锦顺.农村民间生态环保社团的生成机理和发展起点研究[J].生态经济,2017(7):140~143.
[2] 王 志.高校环保NGO的发展优势及问题分析[J].实践与探索,2012,14(3):297~280.
[3] 吴凤清,沈丹艳.环保社团对大学生环保理念与行为的培育作用——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J].中国证券期货,2012(7):257.
[4] 黄立华.孝感水资源节约保护之对策[J].节水灌溉,2011(7):60.
[5] 李 炬.略谈奎河的水环境保护与水资源利用[J].江苏环境科技,2001,14(3):28.
[6] 卜欣欣,陈晨咏.高校环保NGO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06(6):13~16.
[7] 黄刚辉,李一平.加快高校环保社团发展的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2(4):88~90.
[8] 徐忠杰,庄金鑫.高校环保社团发展误区及其对策教育[J].理论研究,2011(10):209~210.
[9] 朱建良.区域视角的浙江高校节水型校园建设初探[J].节水灌溉,2011(5):67~69.
[10] 刘耀源,邹长武,郑时群,等.高校水资源情况调查分析[J].节水灌溉,2012(9):15~23.
[11] 付丽佳,王 民.高校环保社团在绿色大学建设中的作用——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J].生态经济,2009(12):40~42.
[12] 郝 伟,姜 莹,祝晓斐.浅析大学社团成员自我发展与社团凝聚力[J].陕西教育,2008(10):48~49.
[13] 刘 攀.美国水文水资源研究生教学之思考及应用[J].节水灌溉,2012(9):79.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2
党的“十”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必须建立系统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而高等院校在这个过程中无疑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知识结构、道德品质都将影响到祖国的发展,他们的生态伦理意识将对社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但在许多专家学者的实地调研报告里,却频频反映出现在的高等院校里,大学生的生态伦理现状不容乐观的事实,因而,加强高校大学生的生态伦理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一、高校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1.生态伦理基础知识缺乏
许多大学特别是理工科大学,学生人文教育不足,缺乏自觉主动的生态伦理教育,很多学生所掌握的生态伦理基础知识缺乏,不知道世界环境日、环境保护法等基本常识,获得知识的途经有限,常常借助视频、杂志等媒体得到相关零碎知识,很少从书籍和课堂讲座中获得。在当今社会,加强环保意识,增强生态伦理观念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但对环境伦理教育的认识却难如人意,许多高校虽然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中,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也渗透了大学生生态伦理方面的相关知识,但对于许多大学生来说,学好专业知识,考过四、六级更能让她们关注,在这种功利性的就业导向下,不少大学生对生态伦理普遍重视不够,意识比较淡薄,观念比较落后,对生态伦理基础知识的学习、认识也没能引起高度的重视,甚至导致缺少生态道德行为,造成校园的环境恶化、水电浪费、白色污染等等现象。
2.生态伦理教育活动参与性低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生态教育活动方面表现的热情度不高,积极性主动性不强。虽然不少大学生已经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具有一定的生态伦理意识,但常常不论是对生态教育还是对环保宣传活动的参与上都缺乏主动性,会选择在不损害自己时间精力和自身利益的情况下,才会参与到生态伦理的相关实践中来。还有的大学生对选修有关生态环保方面课程的教育不感兴趣,或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有关环保实践活动方面的学生社团,没有主动的将生态伦理意识转化为自身的行动的自觉,缺乏了解生态环境、增加生态常识、参与生态环保活动的主动性。
3.生态伦理教育教学体系不健全
当前,我国高校生态伦理教育起步较晚,无论从教材的编写、教学规划、师资的配置等方面来看,都未形成完整的生态伦理教育体系。据统计,目前在非生物、非生态专业中,开设与生态有关选修课的院校仅占全国高校总数的10%左右[1]。在高校的教学中,相关生态伦理教育的内容只是零散地穿插在某知识点中,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全国没有有出台统一的教学大纲和编写权威的专门教材,学校之间在课程设置上也是各行其是,从而缺乏系统的教育规划。对那些已经开设一些选修课的学校来说,由于受课程类别、课时的限制,教师也仅限于简单介绍一些生态伦理的基础知识,播放一些视频资料来强化学生的理解,授课方式单一,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从师资力量看,许多高校也没有从事生态伦理教育的专门队伍,往往都是教授自然科学方面的老师兼任,缺少了人文关怀的视角,难以找到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切入点,更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二、高校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原因分析
1.高校对生态伦理价值观教育的重视不够
当前有的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趋向于开展就业前景广泛,有明显利益效果的热门专业,普遍存在重专业技术轻人文教育的倾向。缺乏对生态伦理教育应有的重视,强调调节和规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伦理道德教育,却往往忽视了教育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而生态伦理要求人类在道德上不仅要关爱他人和社会,而且要对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生物承担道德责任,履行道德义务,不能任意践踏和破坏自然[2]。这种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片面性,是影响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伦理观的重要原因。虽然在全国范围内,存在着地区差异、专业差异,但总的来说,与国外的高校相比较,大多数高校还是缺乏对生态伦理教育的重视,从而导致在组织管理、课程设置、实践活动的安排上出现滞后,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并且在生态伦理教育方面还存在意识比较淡薄、对开设环境保护课程重视不够等问题,导致不少大学生没有全面系统地接受生态伦理教育的机会,因而,只有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教育部门进行统筹规划,学校高度重视,才能使生态伦理教育成为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同时,大多数高校的生态伦理教育仅仅是渗透式的教育,并没有列入教学计划,在教学方式上很大程度上过度强调理论知识传授,多进行“美德袋式”的灌输教育,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教学方法单一,创设情景不足,大学生虽然会从中学到许多的理论知识,但不能及时有效的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外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
2.忽视生态伦理的行为养成
在生态伦理道德品质的形成中,生态伦理的行为养成无疑是最重要的目标。但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不少高校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忽视了生态伦理的行为养成,一些生态伦理道德的宣传教育活动多是运动性的,没有成为经常性的活动,没有内化为大学生践行生态伦理道德的行为习惯。“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能力、培养品格,增加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而生态伦理起源于社会现实的发展,所以高校开展生态伦理教育应该特别重视学生在实践中的践行,通过开展广泛的实习实践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增强对于生态伦理的直观感受。但这种实践能力的养成,绝不是教师在课堂上理论灌输就可以实现的,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实践教育的课时安排、经费来源和评价方式等都限制了高校进行生态伦理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
3.缺少社会合力系统
毋庸置疑,大学生进行生态伦理教育的过程和效果都会受到其周围所处环境的巨大影响。柯尔伯格认为:“道德行为通常发生在社会或团体背景之中,背景则深刻地影响个人的道德决策。”[4]因而,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都会深刻影响高校的生态伦理教育,但就目前看来,政府、大众传媒等对生态伦理道德的相关宣传教育活动开展得还不够充分,电视、网络、广播、移动终端等载体是现在大学生接受生态伦理教育的主要媒介,但其中涉及生态伦理宣传的社会舆论引导和监督也比较缺乏,没有形成社会的合力系统。同志曾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支持”,但现实中社会和家庭的生态伦理教育的良好氛围并没有形成,有的甚至阻碍了大学生正确生态伦理观的形成,如有的家长经常出现浪费水电、随意吐痰、乱丢垃圾等不良的破坏生态的行为,这些家长自身不良生态伦理道德的反面示范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大学生的生态伦理价值观教育产生了极大的阻碍。
三、高校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的对策研究
1.增加生态实践环节,培养生态实践能力
生态伦理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层面,整个过程一定要坚持实践原则,使生态伦理教育回归生活,接轨现实,“在人类的环境意识已经觉醒之时,高校迫切需要做的工作是使每一个觉醒的大学生将生态意识付诸行动,改变现成的生活方式,追随绿色时尚,建设绿色文明”[5]。因而,可以开展校外生态调研,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撰写调研报告,同当地相关环保组织开展植树造林、回收废物等志愿者服务活动;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绿色旅游,参观游览名胜古迹、风景区、生态保护区等,引导学生亲近自然、倾听自然、热爱自然;同时,还可以通过举行环保知识竞赛、开展相关讲座等活动,引导大学生增强生态伦理观念;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社区的环境卫生保护工作;支持学生参加野外实习等,使他们在参与中学习,在实践中体会,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习惯。最后还应该将生态伦理规范纳入学生日常道德实践之中,在注重日常养成教育的同时,要将生态伦理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态伦理行为习惯。
2.加强师资力量,强化教师的引导作用
师资队伍的强弱是影响生态理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生态伦理是一门新兴学科,许多高校师资力量还相当薄弱,有的甚至缺乏生态伦理教育的专职教师,而专职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生态伦理知识的掌握。因而,首先要配备好高校生态伦理课程教学的专业教师队伍,对他们加强专业培训,可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访学、出国研修等,以不断更新、提升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同时,还要对现有各学科教师开展生态伦理系统理论的培训,高校许多学科中都渗透着与生态相关的知识,如教授传统文化课的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讲解“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思想,将一些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传递给大学生;教授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中,和学生探讨和谐观念,引导学生科学辩证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使各学科老师都能成为生态伦理教育的代言人,使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从全方位得到贯彻落实。
3.完善课堂教学
生态伦理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有机结合的课程,因而,要形成系统的生态伦理教学体系,完善生态伦理课堂教学,高校应将生态伦理教育归入高校德育之中,将生态伦理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并将生态伦理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强化生态伦理教育有关的选修课,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必修课、选修课三管齐下、共同发力。在教学模式上,既将生态伦理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在各学科的教学中渗透生态伦理的教育理念,在保持其独立性的同时看到相互之间的联系,注意把握学科之间生态教育的差异性与共同性,最终形成科学、系统的生态伦理观。在教学方式方法方面,不断探索适合大学生的教学方式。比如利用手机app、微博、微信、校园网等现代化网络媒体的优势进行生态伦理的教育,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态伦理教育要素,结合我国国情,在传授生态伦理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
4.构建生态校园环境
优美的生态环境能使人精神愉悦、身心健康,而环境优美的校园正是生态道德观念形成的催化剂,学校的规模、环境、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要加大环保教育资金的投入,加大生态伦理观融入校园环境建设力度,做好校园环境保护和绿化覆盖,对校园教学设施进行节能改造,构建优美的生态校园环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把专业理论教育与生态伦理教育结合起来并付诸实践。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校团、院团作用,加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建立校园环保宣传社团、利用校园宣传栏、校园报刊等媒介、定期组织开展各类生态文化建设活动。学校领导和教师也应当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创建生态伦理氛围,引导学生尊重自然,遵守生态伦理规范,使学生主动去保护环境,在参与的过程中真正体会美好的生态环境带给我们的舒适,进而形成正确的生态伦理意识。
参考文献:
[1]李霞.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3):84.
[2]雷新兰.大学生生态伦理教育有效途径浅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4):54-55.
[3]于海量.环境哲学与科学发展观[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一)思政课“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的主体内涵
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是关于思政课实践教学具体实施的运行方式。思政课“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是在吸取研究性教育教学核心理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具体操作步骤的结构性整体,是一种既体现思政课教学规律又体现研究性教育教学规律的实践教学范式。思政课“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内在结构由“菜单引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三位一体构成。其主体内涵是:“菜单引领”,即以问题为源头,围绕问题引导大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学生主体”,即以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建构知识体系、提升道德素质为本体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教师为主导”,即以教师为后台推手和规范的制度管理保障实践教学活动的运行。三者内在逻辑联系严密、运行分工明晰、功能互补性强,共同作用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全过程。
(二)思政课“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学理依据
任何教学模式都必然意蕴着一定的教学理念和精神,思政课“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也不例外。思政课“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蕴育研究性教育教学理论的核心要义。从思政课“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内涵看,该模式被植入了研究性教育教学理论,两者具有相同的理论价值契合点。
第一,思政课“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意蕴着研究性教育教学理论主张的教学过程应是引导学生源于问题、围绕问题、探究问题过程的思想。西方启发教育理论的创始人古希腊教育学家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又称“产婆术”,是研究性教育教学理论的奠基之作。他认为教学不应该把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在与学生诘问、交流和争辩中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怀疑自己的原有观念,一步步激发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答案的过程。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提出了“发现学习”。他认为教学“不是教他这样那样的学问,而要他自己去发现学问”①。卢梭在这里提到的“发现”,包含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无论是苏格拉底的“问答法”,还是卢梭的“发现学习”,都提倡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过程。“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赋予学生实践的过程就是探究实际问题的过程,它主张实践活动源于问题,以问题(即菜单)引导学生深入火热的社会生活,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验证理论,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观念。
第二,思政课“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意蕴着研究性教育教学理论倡导的自由选择的精神。卢梭倡导并建立的“自然教育法”,主张教育要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反对过多的干预。这一观点的依据是“在所有一切财富中,最为可贵的不是权威而是自由”②。因此,教育必须遵循自然法则,即尊重人的自由权利,能够依据努力而实现自己的意志。“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秉持卢梭“自然教育法”的精髓,主张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选择,唤醒学生与生俱来的欲望和好奇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专长、爱好像在菜单上点菜一样自由选择实践活动的主题、自主决定实践活动的方式、自主策划实践活动的过程、自主选择实践结果的表达方式,并自主评价实践效果,给予学生极大的自由选择的空间和自主决定的权利,赋予学生极大的学习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三,思政课“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意蕴着研究性教育教学理论倡导的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意义的过程。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本质和过程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一个主动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他指出:“教某人学习这些学科,主要的并不是要他记住那些成果……而是要使一个学生有条理地思考,使他考虑问题时像一位历史学家所做的那样,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认识是一个过程,绝不是一个结论”③。在布鲁纳看来,认识过程既是探究过程又是自主意义建构过程,他还突出强调了意义建构过程的主体性。在“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中,学生将探究问题和自主意义建构合二为一,在探究活动中自主完成理论认知的意义建构。
第四,思政课“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意蕴着研究性教育教学理论倡导的教育应该在敞开的空间进行的思想。研究性教育教学理论的鼻祖苏格拉底在“问答法”教学中不预设任何前提,对话结果也常常是没有确切的定论,对话的过程是让学生敞开心扉自由思考、自由表达,在自己的怀疑、思考、否认中不断向结论推进。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在这一点上与研究性教育教学理论不谋而合,它鼓励学生到社会广阔的天地体验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价值和魅力。实践前不设任何前提假设、实践中不设框架完全随学生活动情况推进、实践后总结评价不设标准和结论。
二、思政课“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内在工作机制的建构
思政课“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包含三个系统——菜单库设计、学生自主实践、教师辅助指导,其模式的主体框架设计如下:
(一)建立菜单库——突出“问题探究”的工作体系
菜单,即项目、主题、问题、任务的统称。菜单库,即是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涵盖了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高校五门思政课课程的重要理论问题,它是与理论教学内容相对应、相融通、反映思政课五门课程教学规律及逻辑关系的,可供学生备选的实践活动项目库。菜单库的建立指教师将思政课五门课程的基本理论观点转化为学生可以操作的实践活动要点的过程,它实现由理论教学体系向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对接,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在菜单设计工作体系中,教师要将“问题探究”置于核心地位,要强化问题意识,对问题要有设计,要使问题成为实践活动的载体,这是在“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中实施研究性教育教学理念的关键。为此,需要将菜单设计成类似科研课题那样的项目申请书,赋予“菜单”和科研课题项目申请书同等的功能,为学生实践活动保驾护航。菜单设计应包含以下六个要素:
一是实践活动要探究问题的理论依据,它是与思政课教材相对应的理论要点。具体操作是先将教材内容梳理整合,形成理论专题或模块,然后对应每个模块或专题设计出若干个菜单,由此形成的菜单紧扣教材内容,不偏离教材内容,点面结合又不疏漏,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符合教育部对高校思政课的基本要求。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实践教学菜单库设计为例,我们先将教材的理论知识点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部分内容进行分解,分为思想活灵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六大模块,依据每个模块的基础理论相应设计出若干个实践项目。
二是实践活动要探究问题的现实依据。菜单设计应该紧密结合现实的热点难点问题。只有让学生在现实灼热问题中探究和感悟,才能促进他们思考和提升,任何离开社会现实的菜单实践教学项目,是不会激起学生兴趣的。如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确定了中国未来四年发展的基本走势,我们针对大力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的形势,以“菜单式”实践教学的方式设计并申报了广西大学生社会实践专项课题——“美丽南宁行——南宁市生态文明建设状况调查”,让大学生在调查南宁市持续5年“一江四湖”治理中,感受南宁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生态之美,从而体会党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价值和魅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为建设“美丽中国”努力学习、不断实践的热情。又如针对雾霾天气持续扩大,人们谈霾色变的现实,我们设计了调查南宁市近一个月来的空气质量指数PM2.5及其走势,剖析指数变化的成因,提出防霾治霾的对策。同学们在“雾霾”这个现实问题的引导下完整经历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达到了实践教学的目的。
三是实践活动探究的现实情景环境。党的创新理论必然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因此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必须回归现实世界。在具体操作上,要从现实社会中找寻与理论知识点形成和发展的真实环境,不能再现的真实环境的可以创设虚拟环境。在菜单设计中要坚守的原则是,教师只给问题情境不给问题,问题应该由学生在实践中自我找寻。
四是实践探究活动大致思路和实施步骤。在菜单中粗略地描述实践活动的线路图,告知学生科学规范的调研活动应具备的要素,给学生实践活动提供一个大致过程参考。
五是实践探究活动的预期成果,即调研报告和PPT。确定活动预期成果是为了让学生明白在实践活动中应该注意收集哪些材料。六是完成实践活动的基础和保证。列出完成此实践活动应必备的条件,如文献资料、需要的人力、物力、时间、场地等。上述六点中,前三点的设计反映了实践教学在思政课教学内容层面思想性、政治性的特点,后三点设计反映了实践教学在技术层面操作的特点。菜单的设计及菜单库的建立是实施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的主要环节,是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主要举措。必须坚持以问题探究为核心完善菜单库建立的工作体系。
(二)学生自主实践——突出“自主探究”的工作体系
在菜单实践教学模式中,自主实践是基于菜单引导基础上的大学生自主构建的过程,是大学生将自己在理论课堂习得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自主地付诸实践,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对未知的求知,对已知的求证,对虚知的求实”,通过实践活动的历练重新建构自己的思想道德的认知体系。这个过程与理论教学不同的是,学生的知识结构不是教师从外部“灌输”,而是学生将从教师那里获得间接经验(书本知识)与自身实践中获得的直接经验有机整合而生成新的知识体系,达到“知行合一”,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说这是由粗浅的理性认识转化为感性认识再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完成这样一个实践教学过程,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价值和主观能动性,因此这一环节工作设计的重点在于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建设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努力求证。学生作为实践的主体,其主体作用贯穿在实践前准备工作、实践过程的体验工作、实践后的总结、反思工作上,具体工作内容如下:实践前的准备工作,学生要完成诸如选题、组队、策划、分工合作、制定方案等一系列前期准备工作。一是选题。学生像在菜单上点菜一样,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关注点从菜单库中选取一个主题,或者自选菜单库以外的主题来开展实践活动。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的特色就体现在吸取了菜单选择的精华的这个意义上。二是组队。学生根据同学的友情和亲疏度确定实践的合作伙伴,由此组建志趣相投的实践活动小团队,有利于团队合作共同完成实践教学任务。三是策划。根据选题找出实践活动的切入点,分解选题的几个分要点,大致确定实践的几个步骤。四是分工合作。团队小组成员根据选题、个人的特长安排每个成员在实践中所要承担的工作,要求各成员各司其职,团结一致搞好实践教学活动。五是制定方案。团队成员查找各种文献资料、咨询任课教师,确定实践的时间地点,在充分认识实践教学目的和充分理解选题意义的基础上,制定和撰写实践活动方案。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的仗,上述实践前准备工作做得越扎实,实践教学的成功率越高。实践中的体验工作,即学生通过社会调查、专题研究、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形式进行自我体验、感悟和自主建构意义。在这一实践关键阶段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包含两个方向的过程:一是自我体验和感悟活动,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学生将课堂所学理论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理论的真理性、体验所学理论的魅力、感悟所学理论的真谛,使理论教学效果得以延伸、拓展和深化。二是自主建构意义活动,这是思想的历练和升华过程。学生将实践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收集起来,通过知、情、意的心理机制的作用,在思维中与原有认知结构中合理的成分进行消化、加工和整合,重新建构出新的思想道德认知体系。
实践后的总结和反馈工作,即总结、评估和反思,反馈、交流和展示。一是总结、评估和反思。学生将实践活动中收集的文字、图片、数据、采访录音、录像文献等资料加以整理、归纳、总结出结论,撰写调研报告和自制PPT作品。学生的调研报告和自制的实践作品凝结着学生对实践活动的总结、反思、评估,反映了学生的收获和成长。二是反馈、交流和展示。实施“小组——班级——年级”三级展示交流制度。首先在班级里展示各小组的实践作品,评选出最优作品参与年级作品评选活动。其次将各班评出的最优实践作品汇集评比出年级优秀实践作品。这种由学生自主交流展示作品的制度实际上就是学生互相学习、自我教育的制度,它弥补了实践活动中由于每个小组只能选择一个主题开展实践,其他主题无从学习和体会的缺陷,使学生在同一时间内间接学习了其他小组实践活动的经验和教训。由学生自制实践作品荟萃而成的精品库成了学生自我教育的极好教材。在学生自主实践这一环节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理念,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和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实践教学的主动参与者,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教师主导实践——突出“支撑探究”的工作体系
教师主导实践的工作体系主要通过建立指导教师规范化操作系统和支撑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的管理系统来实现,教师的指导是实践教学的技术支持,学校的管理制度是实践教学的保障支撑。
1.建立思政课教师指导实践教学的规范化操作系统。传统教学中,教育者以势相示,受教育者被动相迎,教育者是中心、权威。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重塑教师的角色,重置教师的地位。教师由前台一线的操控者隐退为后台推手,并通过建构一系列保障制度来推动实践教学的规范化。具体工作内容:
第一,要求思政课教师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一个问题中,以菜单引导和激发学生在实践中探究问题、求证问题、解决问题。在设计菜单中通过软硬两方面手段激发学生的欲望和主动性。软性激励手段,一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关注点,贴近学生实际来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对所要选择的问题情境有好奇心,能提出问题和自主反思,具备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二是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来自制实践作品。硬性约束手段:要求学生通过独立的或协作的实践活动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并将实践成果制作的实践作品作为考核学生实践成绩的依据。
第二,思政课教师在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扮演着“顾问”、“辅导员”、“观察员”的角色。在实践前学生确定主题制定实践方案阶段,思政课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提供建议、答疑解惑,审核计划,把控方向。在实践过程中,教师扮演着实践计划执行的“咨询员”、行动操作的“辅导员”、矛盾冲突的“协调者”、探索创新的“鼓励者”、安全实践“监督者”的角色。
第三,思政课教师掌握着实践活动效果的评价方向。教师既关注学生实践结果的考评,即实践作品,也注重对学生实践过程的考评,尤其是学生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如克服困难、勇于探究问题的意志力和勇气的考评。
2.建立“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实施的保障机制。“菜单式”实践教学的管理模式是“思政课菜单式实践教学+专业课实习实训,二者同步实施,统一管理”,该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的工作内容有:
第一,建立规范化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思政课“菜单式”实践教学管理模式把社会实践教学纳入思政课教学计划当中,制定完整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包括规定具体的实践教学课时(严格执行教育部规定的思政课实践教学16个课时的规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方案和实施细则。思政课“菜单式”实践教学统一安排在每年学生专业实习实训期进行,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习实训结合起来,在专业实习实训的同时开展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这就明确规定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时间空间,确保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全员参与,以及规范化的有序进行。
第二,建立学校各级管理部门协调化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建立党委统一领导下,教务处、学工处、各系部、团委等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管理的,社科部联合系部组织实施的,任课教师具体指导,学生在实习实训中自我体验、自我教育的实践教学的运行机制。
第三,建立稳定的内涵丰富的社会实践教学基地。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习实训相结合,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就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基地,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稳定的实践基地,既避免了重复建设,又实现了思政课实践教学载体的阵地化。
按照市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总体部署,今天召开市建设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测评会议。市直指导检查七组*
主任、*科长亲临会议指导,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根据会议安排,我代表局党委进行总结。
一、学习实践活动的回顾
市建设局学习实践活动按照市委的安排部署,在指导检查组的具体指导下,狠抓落实,突出特色,效果明显。
(一)加强领导,健全制度。市委动员会议后,局党委立即召开党委会,传达市委精神,制定工作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负责活动的组织协调。2009年3月7日全局动员大会以后,全系统迅速行动,展开活动。具体工作中,建立了四项制度:一是领导干部
联系点制度。局党委委员加强对所联系单位的学习实践活动进行指导;二是督导制度。领导小组办公室专门成立督导组,对机关及下属
单位的学习实践活动进行具体督导;三是学习制度。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组织每名党员参加学习培训、撰写体会文章、根
据实际情况制定个人整改措施等;四是补课制度。明确规定因事不能参加集中活动的,必须履行请假手续,事后安排补课。严格的制度
确保了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认真学习,深入调研。把深入学习、理解、领会和运用科学发展观作为最重要的内容和环节。一是明确了活动主题和载体。
通过广泛听取意见,结合工作实际,明确了以“精细创新、完善提升”为主题,以“解放思想、科学实干、建设碧水绿荫、生态*”
为实践载体,突出了建设行业特色。二是高度重视抓好学习。通过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会、党支部会议、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
强化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共有5700余人(次)党员参加了学习培训。每名党员都按要求,做了笔记,写了心得。三是深入开展专题
调研。确定了6个调研题目,每个局党委委员负责一个,并落实了责任科室和单位。各调研组在调研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建设工作发展中
的难点热点,形成了高质量的调研报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党员参加,群众参与。一方面,实现党员全面覆盖。每一名党员都按照要求,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包括学习、座谈、谈心、
征求意见等,确保活动覆盖面达到100%。另一方面,保障干部群众全面参与。学习实践活动全过程向干部群众、党外人士公开,通过
征求意见、座谈走访、调研问计、民主评议、简报信息等多种形式,保障了他们的知情权。在这次总结大会后,局党委还将就学习实践
活动进行满意度测评。
(四)结合实际,推动工作。一是把学习实践活动与党员干部思想建设实际相结合,有针对性地解决党员干部不符合、不适应科学
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认识和观念,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的认识,坚定加快建设事业发展的决心和信心。活动期间,先后编发10余期简报
,在“*建设信息网”上开辟专栏,各类信息60余条,为广大党员干部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和环境。二是把学习实践活动与健
全体制机制相结合。着力健全城建资金筹措机制、住房保障长效机制、房地产和建筑市场管理长效机制、城市供热长效机制、机关作风
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长效机制等五个方面的体制机制,突出了活动的实践特色。三是把学习实践活动与业务工作相结合。2009年各项工
作进展顺利,为完成全年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解放思想,找准问题。局党委带头解放思想,认真查找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和行为。召开了专题民主生活会,紧扣科学
发展主题,结合个人思想、工作实际,开诚布公地谈问题、找原因、提建议,明确努力方向。全体党员以党支部或党小组的形式,召开
了组织生活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民主生活会和群众分析评议,局党委形成了分析检查报告,制定了整改落实方案,确定了12项
整改措施,向党员干部群众公布。每项整改落实措施都分解落实到局班子成员及相关科室(单位),明确了目标、责任。目前,各项整
改工作正在按计划有序进行。
二、取得的主要成效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科
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广大党员干部普遍反映,通过学习实践活动,思想观念得到了转变,工作作风得到了改进,工作能力得到了提高,各项工作得到了有力推进。
(一)增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深化了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在要
不要科学发展、能不能科学发展、怎样科学发展等重大问题上形成新共识。一是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建设工作全局。把建设工作
置于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大局中,努力实现建设事业发展速度、质量的和谐统一,推动建设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二是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
观引领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深入查找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的问题和制约建设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分析对策、转变
观念、理清思路,积极研讨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三是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创新适应建设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大重大问题
的调研、决策建议和改革攻坚力度。完善与社会沟通的联系机制,形成条线之间、条块之间的工作合力。完善和改进局系统内部的工作
协调机制,加强团结协作,营造和谐工作氛围。四是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强化以人为本理念。以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努力解决住房、拆迁、清欠、城中村改造、城市安全运行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五是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强
自身建设。按照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的要求,加强领导班子和机关内部建设,着力打造作风优良、团结和谐、廉洁高效的领导班子与党
员干部队伍。
(二)明确了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的工作思路。一是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着力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快科学发展、实施追赶超越
是我市压倒一切的大局。建设系统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大局,按照“配套完善新城区、改造提升老城区”的指导思想,把应做的工作做
扎实、做到位,努力建设舒适新*,为进一步打造“四环五海生态*”品牌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二是按照城乡统筹要
求,着力提高村镇建设水平。以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带动小城镇建设和村庄整治,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
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更好地为城乡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三是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扩
内需、保增长”的政策机遇,为经济发展作贡献。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增加投
资、扩大内需,对建设系统来说是一个重大机遇。要在逆势中把握优势,在应对挑战中把握机遇,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和农村住房建设与
危房改造投入,促进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健康发展,推动建设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四是扎实立足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推进建设领域节能减
排。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全面推进建设行业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抓好墙改与建筑节能、污水处理监管及城市绿化工作。
五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着力维护群众利益。进一步注重从民生角度把握工作方向,把满足群众需要、维护公众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
在市政公用行业安全运行、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管理等方面狠下功夫,致力于良好人居环境的营造。六是着眼提
升执政能力水平,着力加强党风政风行风建设。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局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和机关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党
风廉政教育,严格执行各项规定,加强党内监督、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切实增强公仆意识、忧患意识、节俭意识,以过硬的作风、实
干的精神和人格的力量凝聚人心、推动工作。
(三)促进了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注重边学边查边改,着力解决一些学习实践活动期间能够解决的突出问题
,促进了各项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完成全年工作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是城市拆迁成效显著。今年以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旧
城改造、城中村改造、环境综合整治共拆迁59万平方米,解决了一大批制约城市建设的问题。二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绿化
工程全面完成,新增绿化面积146万平方米,涌现出一批绿化水平高、文化底蕴深厚、各具特色的公园和绿地。继6月30日六公园(广场
)向市民开放后,9月份将向市民开放第二批公园(广场)。市政工程基本完工,完成城市道路10.7公里,铺设雨污管线42.7公里,新
增路灯405盏,渤海十一路的贯通使市区又增加了一条南北大通道,市区污水管网工程的顺利完成有力提升了城市服务功能。三是旧城
改造实现新突破。渤海五路改造拆迁基本完成,沿路基础设施修建、升级改造、绿化已近尾声,开发进入实施阶段。今年以来,城中村
改造拆迁面积19.4万平方米,腾空土地738亩。四是筹措城建资金效果明显。*四环五海城市建设经营有限公司融资8亿元,为基础设
施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争取廉租房、城镇污水处理、供水工程中央、省补助资金9825万元,依托大项目、联合有实力的开发企业推动
城中村改造,缓解了城建资金不足的矛盾。五是保障性住房工程进展顺利。列入20*、2009年新增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的1750套廉租住
房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形成实物工作量;经济适用房共安排15个项目,建设周期为2009—2013年,计67.5万平方米。六是农房建设与
危房改造稳步推进。全市整村迁建启动村庄84个,占年度计划的85%,启动农房建设20105户,超出年度计划105户,完工8688户,占年
度计划的43%,危房改造1*3户,占年度计划的54%,完成投资16亿元。七是继续强化行业管理。墙改与建筑节能又有重大突破,房地产
市场企稳回暖,建筑业发展态势平稳,工程建设管理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四)加强了党委自身建设。局党委带头加强班子建设,注重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自觉做到为民、务实、清廉,不断提高领
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努力把班子建设成为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的坚强领导集体。一是加强理论学习。坚持学习的制度
化、经常化,不断掌握新知识、增长新本领、达到新境界,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水平。二是大力推进领导班子建设。进一步增强
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严格执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完善了党委的议事决策规则。班子成员之间开诚
布公,坦诚相待,讲大局,讲团结,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三是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对确定的6个调研课题,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听
取各方面意见,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局党委感到收获很大,决定每年都要用更多的时间到基层调查研究
,把研究具体问题和研究关系全局、长远的战略问题结合起来,从中把握规律性的东西,用以指导全局工作。四是进一步强化党风廉政
建设。局党委成员带头执行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制度、准则、规定,坚持按政策、按规章、按程序办事,主动接受纪检监察机关和群众的
监督,廉洁从政的表率作用进一步增强。
三、主要体会
通过本次学习实践活动,广大党员干部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作风进一步改进,在服务群众、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
的突出问题、初步形成保障和促进建设事业科学发展的机制框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必须坚持把学习、调研贯穿始终。实践证明,只有深入学习,才能不断提高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才能掌握学习实践活动的
主动权,增强学习实践活动的有效性,才能找出认识差距,清理与科学发展观不相符合、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只有深入调查研究,才
能在对建设事业发展的分析中抓住关键环节,在集思广益中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才能使主观思想更符合不断变化着的客观实际,有效地
指导工作,推动建设事业科学发展。
(二)必须坚持把突出实践特色贯穿始终。突出实践特色,是市委对这次活动的要求,是确保活动取得实实在在成果的重要环节。
我们紧密结合国际金融危机给建设事业发展带来的新形势、新变化,认真抓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工作的贯彻落实,着力解决
建设工作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并在工作中做到边查边改,将学习实践活动同促进工作相结合。正是因为突出了实践特色,使我们在各项
工作方面,思想更统一,信心更坚定,措施更得力,效果更明显。
(三)必须坚持把群众路线贯穿始终。只有坚持群众路线,把群众的呼声作为工作的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工作的第一选择,
把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第一标准,多办顺民心、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才能保证科学发展的正确方向。
(四)必须坚持把解放思想、创新体制机制贯穿始终。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机制,才能有效打破观念、做法和体制上的束缚
,才能在市委、市政府关注、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上下功夫,不断探索出新方法、新途径,才能为科学发展提供动力。只
有从建立完善体制机制入手,将实践中的做法规范化、制度化,及时进行总结、推广,才能营造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制度环境。
(五)必须坚持把运用多种形式贯穿始终。在学习的安排、讨论的组织、课题的调研、措施的制定等方面,我们都做到形式多样,
使活动丰富多彩。形式的多样性,让大家从不同方位、不同渠道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学习实践活动取得
成效不可缺失的环节。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效果就好,对我们抓好建设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六)必须坚持把领导带头贯穿始终。局班子领导成员和各科室、单位负责人均做到了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带头学习、带头调研
、带头落实整改措施、带头参加各项活动,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起到了表率作用。只有抓住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这个重点,大家才会凝神
聚气,共克时艰。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市建设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虽然取得很大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学习理解科学发展观还不够深
入系统;二是解放思想的力度还有欠缺;三是对影响建设事业科学发展的深层次问题研究谋划不够;四是抓机关作风建设标准不够高、
制度落实不够有力。这些问题需要认真地研究并加以解决。
目前,学习实践活动虽告一段落,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作为加强党的建设、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必须
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深化、不断提高、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一定要在新的起点上,针对存在的问题,再接再厉,巩固和扩大学习实
践活动成果。
(一)认真制定整改落实措施,进一步加大整改落实力度。学习实践活动结束后,各科室、各单位要继续按照局党委的决策部署,
继续抓好深化和提高工作,要把形成的理念坚持好,把制定的整改措施落实好,把查找的问题整改好,把建立的机制运用好。突出抓好
“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重大决策部署的落实,这是检验学习实践活动是否见成效的关键。要以整改落实方案为抓手,不断扩大学
习实践活动成果,不断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增强把握发展规律、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努力在继续解放思想上迈出
新步伐,在推动全市建设事业科学发展上取得新进展,在促进社会和谐上见到新成效。
(二)不断解决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中,经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认真分析原因,各级各单位都查出了不
少问题,有些问题已经得到妥善解决,有些问题解决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短时间内条件不具备。但不能以此为借口,要紧紧抓住不放
,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加以解决。解决突出问题是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是检验党员干部党性强不强、作风扎实不扎实的首要标准。
要增强忧患意识,提高工作的预见性,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及时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解决事关全市建
设事业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
(三)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行政水平。要把党性修养作为深入贯彻落实学习实践成果的重点,通过增强党性、改进作风
,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和政绩观。要进一步加强廉政建设,通过强化制度和强化监督,不断解决党员干部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
在的问题。要坚持执政为民的原则,集中精力研究事关大局的问题,积极提出对策建议。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深入基层、深
入群众、深入一线调查研究,积极做好为基层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的工作,努力提高行政水平。
(四)高标准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最现实的就是要把巩固学习实践活动成果与全面完成今年的工作任务紧密结
合起来,以各项工作的圆满完成来检验学习实践活动的实际效果。要按照年初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目标,把学习实践活动中激发出来的
热情转化为工作的动力,以强烈的责任感和高度的事业心,进一步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旧城改造、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