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热爱生命的手抄报范文

热爱生命的手抄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热爱生命的手抄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热爱生命的手抄报

第1篇:热爱生命的手抄报范文

王元海

我校开展了“三生教育”,加强生命意识的教育。

通过“三生教育”的学习,作为一名教师,让我懂得了“三生教育”的概念是学校德育范畴的概念,其包括“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和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关心自己和家人。”也懂得了“三生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人、成才,着力开启学生心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的爱心、感恩之心和责任感、正义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一脉相承。

如今,许多学生的生命意识淡漠,缺乏对生命应有的热爱,尊重与珍惜,生命是一个过程,一个悲喜交加的过程,它让我们尝到了酸、甜、苦、辣、咸的不同味道,有的人经受不了打击,承受不了它的负重,从而放弃了脆弱的生命。其实,面对生命,我们要不屈服、不放弃;面对灾害,要坚强勇敢,团结互助;在困难和挫折中,要磨砺生命的意志,展现生命的意识,展现生命的光辉。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开展了“三生教育”手抄报,在班级中展示,让学生对“三生教育”认识得更全面,更深入。同时,在上语文课时,我也把“三生教育”贯穿到教学中。如,在上《伤仲永》一课时,讲以了人要会学习、会生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有了提高,对待学习态度也不同了,家长和学生都不重视后天的教育,不懂如何生存。其实,学习就是为了生存,学无止境,这就诠释了世间的旧事物,总是不断的被新的被新事物所代替,因此要懂得后天的教育。

第2篇:热爱生命的手抄报范文

一、关注作者,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许多作者的事迹体现了强烈的生命意识。他们尽管饱受着各种挫折和种种打击,但依然以积极乐观、豁达开朗、达观超脱的态度面对现实,笑对人生,让自己的生命放射出绚丽夺目的光彩。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课文作者生平事迹及写作背景的介绍,渗透生命教育,借助作者崇高的精神境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触动学生对生命、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从而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生命意识,促使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如学习《享受生活》时,教师可以结合作者海伦・凯勒的生平事迹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撼和启迪,让学生学习作者那积极乐观的生命态度。海伦・凯勒,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先后完成了14部著作,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位获得文学学士的盲聋人,也曾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二十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并获总统自由勋章。海伦幼时因一次高烧,导致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从此,丧失了视觉、听觉以及说话能力,生命世界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性情也开始大变。七岁时,导师安妮・莎莉文走进了海伦的生活,唤醒了她沉睡的生命意识,点燃了她的生命之灯。在莎莉文的帮助下,海伦开始用顽强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凭着触觉,学会了读书和说话,与外人沟通。二十岁时,成功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成为一个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希腊、拉丁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曾这样评价:“19世纪出了两个了不起的人,一个拿破论,一个是海伦・凯勒。”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海伦作为一个盲聋人,能以惊人的爆发力、顽强的毅力成就非凡的事业,走完她的人生之路,而身体健全的我们,又有何理由不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不热爱美好的生活呢!

二、解读文本,领悟生命的意义和真谛

文本是一个载体,承载着作者的思想、情感、意志,是进行生命教育最天然的材料。语文教材的文本大多取自于名家名作,蕴涵着丰厚的精神底蕴,它蛰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往往容易触动学生的心灵之弦,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让学生感受到思想的碰撞,体验到心灵的愉悦,认识到生命的本真。因此,在初中语文渗透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文本,通过对文本的深层解读,挖掘文本的深层内涵,使学生与文本、作者达到生命的交流,从而领悟生命的意义和真谛。

如《紫藤萝瀑布》一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紫藤萝的盛开与凋零的命运为线索,赞美生命的顽强、美好和永恒。在学习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挖掘文本深层内涵。①世界上的花千万种,作者为什么却独独钟情于紫藤萝花?②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眼前看到的紫藤萝花的?③作者看到这盛开的紫藤萝花,又想起十多年前家门外的紫藤萝,眼前的紫藤萝花和记忆中的紫藤萝花有何不同?作者是如何由紫藤萝花的盛衰变迁感悟到生命的永恒、人生的意义?④“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这句话,如何理解?这样,通过对文本的探究、咀嚼,学生明白了人生在世,我们要对生命的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以“生”的喜悦和奋进的精神、豁达乐观的胸怀、积极向上的心态正视不幸,面对磨难。

三、开展活动,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

生命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是通过知识传授,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通过开展有价值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我体验生命的价值,促使学生将汲取的生命理念内化成自觉行为,从而提升生命质量。因此,在初中语文渗透生命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开展实践体验活动,以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增加学生的实践感悟,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生命教育的真谛。

第3篇:热爱生命的手抄报范文

【关键词】赏识教育 学生 成功 金钥匙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Oe(b)-0200-01

教育是心灵对心灵的抚慰、感染和交融。教师正是在广阔的心灵世界中播种耕耕的职业。魏书生说过:“一位教师,每天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张张学生的脸,而应当是学生的心灵,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就会发现那是一个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那里找到答案,教师的教育工作也如同有了源头活水,常做常新。”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是热爱生命,善待生命,是孩子无形生命的阳光、空气和水。赏识是沟通,是平等,是生命之间交往的桥梁,让孩子找到好孩子的感觉,还孩子金色的童年。“赏识教育是宝藏,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方法,是让家长和教师成为教育家的教育;更是使孩子舒展心灵,尽展潜能的教育。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的激励。“赏识教育”可以帮助失败者找回自信和发展,重建精神世界的大厦,找回自我教育的能力。

那么,在教育过程中如何进行赏识教育?如何发掘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成长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一点看法。

1、赏识,帮学生建立自信心

《学习的革命》中曾有过这样两句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然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些人总是以过高的标准要求孩子,仅仅是以得到100分作为成功,因此孩子总是生活在“失败”的阴影之中,并时时感觉到“失败”的痛苦。如果一个人看不到自己的优点,那他就缺乏起码的自信。试想,一个没有自信的人能取得成功吗?

如何树立孩子的自信呢?表扬和鼓励对于树立孩子的自信心由为重要。首先,我们应该坚信每个孩子都有优点,当然也都有缺点,这是一个最基本性的评价,其次,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才能;第三,创造一个鼓励性的环境。给每个孩子定一个切合实际的目标和要求,如一个成绩最差的学生,成绩由60分提高到65分再提高到70分,应该给予表扬。如果我们每次以100分来衡量,并对他们说出一些有伤自尊的话,那他经历的将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但如果动态地观察他却是在进步、在前进。

2、赏识,给学生学习的动力

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求教师做到正确的认识学生、评价学生,并逐渐的形成“赏识教育”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自觉实践,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愉快的情感,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到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和谐的教学气氛。

2.1 让学生把课堂当成表演的舞台

孩子在课堂上或因自卑、或因害怕、或因懒惰、或因等待。或因从动心理等诸多因素,在课堂中不敢发言,不敢大胆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使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率低,更谈不上快乐中求知。因此,我改变以往的教学态度,把微笑带进课堂,以微笑服务于学生,在老师的眼睛里没有差生,只有一个个有待进步、有潜力的学生。在课堂上经常鼓励、赏识孩子们在课堂中的表现,表扬的话语无处不在,承认孩子的差异,甚至欣赏差异,允许失败,哪怕孩子一千次跌倒,也坚信孩子第一千零一次地站起来。课堂上老师一次又一次的赞赏,使学生在老师及同学们的赏识中,看到自己的力量,才会挖掘自己的潜能,不断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满怀信心获取成功。

2.2 宽容、真诚的善待每一位学生

在课堂上,没有厉声地训斥,没有唠叨的说教,有的灿烂的微笑,亲切的话语,使学生的心灵得到触动,错误得以改正,这就是宽容。宽容是一种教育艺术。教师的宽容,可以缓和师生之间的紧张局面,使学生逆反心理转变,防止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使“严”收到最佳的效果。教师建立起一种全新的观念:像对待上帝一样对待孩子,把自己的全部生命都投入到教育中,用生命的激情去创造另一个美好的生命!以宽容大度作为自己的工作艺术,深受孩子的敬佩和爱戴。

3、赏识,使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班集体的活动是班级的生命。在活动中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有利于集体观念的形成,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品质。以活动为契机,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不断树立自信心,让学生体会成功的滋味,激励他们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我班开展了手抄报比赛,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素材组织能力,和初步的审美观,发扬团结协作精神,充分发挥队员们的创造性,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每一份手抄报都是经过反复修改和琢磨才制作出来的,皆有独到之处。让每个孩子看到自己的长处,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更加充满信心的迎接下一次挑战。

第4篇:热爱生命的手抄报范文

1、布置活动作业,激发学习兴趣。

作业设计首先要有趣味性,如学习《春天》时,就布置有关“春”的课外作业:收集有关春天的成语、对联、谜语、谚语、俗语、诗歌、文章等;去观赏春天的美景,享受春天的阳光、和风、细雨。或去野外放风筝,或去河边戏小鱼,或到草地上打个滚……并把这些春景、春趣、春乐拍成一组照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吟春、颂春。或写文、或作诗、或绘画、或谱曲。这样的活动性作业让学生拓展了“春”的知识,体验了“春”的魅力,熏陶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操,还激发了学习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2、布置实践作业,提高综合能力。

布置作业,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资源,拓宽渠道,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习、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如到了秋天后,可布置学生采集各种树叶,召开一个“赏叶会”,让学生把树叶进行归类(根据颜色、形状等)。在介绍名称和类别时,学生既认识了树叶的名称和表示颜色的词汇,又懂得了图形等知识;还可让学生做社会调查,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及制定治理的措施,写出调查报告;还可让学生为工厂的产品写说明书、广告语。为班级、学校、街道、社会等出点子、提设想……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作业中,尽情地学习、运用知识。活动中既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随机识字的能力,同时丰富了词汇,发展了语言。不仅如此,这种作业形式,还可以使学生在展示自己作品时,体验到自豪与喜悦。

3、布置动手作业,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

办手抄报、让孩子用纸、泥等制作小制作、做布艺等等;学习游记、参观记之类课文时,可让学生按文中提供的方位顺序、地点画一画导游线路图;学了写景或有诗情画意的古诗,可让学生画一画,看谁能把诗中的景物、意境用画表达出来。如学习《詹天佑》一文后,可让学生动手做一做模拟火车爬坡,操作后讲一讲火车如何爬坡。推与拉怎样变换的,评一评“人”字形线路的设计有什么利与弊。让学生动手操作,其实质是学生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这样的作业能充分发挥孩子的动手能力,从而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这样的作业,孩子们肯定是乐在其中的。

4、布置记忆作业,丰富知识积累。

记忆是成功之母。记忆的知识越多,它的“库存”越多,将来可提出的“货”也就越丰富。然而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必须帮助学生找到适合的记忆方法。有些学生联想记忆好,能由此想到彼,可告诉他只需记住头尾,便能记住整个材料;有些学生运动记忆好,可让他把文章内容编成相应的动作,边舞边记忆;有些学生情绪记忆好,可让他把特别感动或特别悲伤的片段记下来。还可开展些成语接龙比赛、朗读比赛、看谁记得快的比赛等来培养学生的记忆力,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5、布置想像作业,培养发散思维。

儿童的天性便是富于幻想,适当的想象能够使思维插上飞翔的翅膀。想象的过程是大脑中改造记忆表象而创造形象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因此,布置一些想象作文,以拓展想象的空间,增强和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如学了《赠汪伦》这首诗后,可布置作业“充分发挥想象,扩写《赠汪伦》”。有些课文中的省略号蕴含着丰富的内容,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可以让学生进行艺术再创造,用人物的语言、行为以及情节等去填补这些空白。

6、布置运动作业,让孩子拥有强健的体魄。

由于当前教育的现状决定了我们受到课堂教学的约束,孩子在学校体育锻炼的时间肯定是不够的。但我们的教育目的又是要培养具有健康体魄的学生,所以我们可以把坚持体育锻炼也纳入到作业中来,让孩子跟伙伴跑跑步,跟父母骑骑车,打打球,玩玩游戏……让他们快乐地度过自己的童年。

7、布置劳动作业,让孩子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

现在许多家长把孩子的学习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经常都会对孩子说:“你只要把你的学习搞好就行了,别的你就不要管了!”这样的教育,造成了我们的许多中、大学生在集体生活中不能自理,所以,热爱劳动应该从小培养。布置一些洗碗、洗衣服、打扫、收拾整理房间、摘菜等作业,这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应该让孩子去做。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习惯和能力。

8、布置同伴作业,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

在作业的布置中,应该适当考虑作业的层次,有的简单的作业可以让学生自主完成,也可以布置一些复杂的作业,让同伴配合完成,从而让学生明白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故意布置一些要求同伴一起完成的作业。如“和三个以上的小朋友一起玩”,培养孩子的团结合作精神。

9、布置爱心作业,教会孩子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

“让孩子对父母说‘我爱你’”、“帮妈妈洗脚”、“给爸爸捶背”等作业可以促进亲子交流,也可以让孩子懂得孝敬父母的含义;让孩子饲养小动物或者是植物,在喂养、观察和与小动物、植物一起生活的过程中,让他们体验生命的意义,从而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学会感恩。

10、布置阅读性作业,拓展知识领域。

课本知识虽然丰富,但所含知识毕竟有限,课堂训练在怎么到位,习得也是十分有限的。因此,课内知识必须拓展和延伸,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如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可让学生读《安徒生童话选》;学了《草船借箭》后可引导学生读《三国演义》中的有关章节;……

第5篇:热爱生命的手抄报范文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班级文化是班级师生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形成班集体凝聚力和良好班风的必备条件。班级文化建设不但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启迪学生思想,陶冶学生情操,弘扬学生道德,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塑造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结合我校五年规划内容中构建“大德育校园文化氛围”的核心内容,以及校班级德育计划、少先队计划,围绕班级学生年龄、心理特征和现有的班风、学风,确立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地位,让每位学生参与班级文化建设目标的制定、环境的策划、管理和评价。大胆而有创意地建设好班级文化。

二、班级文化建设要围绕和谐班级这个目标

1.以人为本,创立具有人文色彩的班级制度文化 班级制度文化是指在班集体中,以规章制度、班级公约、班级纪律等为内容的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严格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以及监督机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文化形态。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自我评定品德和行为的内在尺度,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一定准则规范下自觉地来约束自己的言行,朝着符合班级集体利益和教育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

2.班级管理中处处体现爱心 爱学生、关心学生是师德的核心所在,不但是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原动力,是教师智慧赖以生长的土壤,也是班主任建立威信的重要途径。一个不关心、体贴、热爱自己学生的班主任在学生中是很难建立威信的。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成才,都需要班主任的这种神圣、纯真的“爱”,当学生得到班主任这真挚的爱以后,便会产生“爱的反馈”,对班主任尊敬、爱戴和拥护。班主任在他们的眼里就会至高无上,从而建立起更高的威信。我班上现在有两位女生,刚开学时由于基础不牢固,而且不适应学习生活,上课听不懂了就总想说话或不注意听讲,通过我多次找他谈心,给予关心,在排座位时,也能尽量满足她们的要求,同时对他上课爱说话提出严厉的批评,这样,她们发现尽管成绩不很理想,学习态度又不认真,但是班主任并没有厌弃她们,反而对她们很关心,上课再也不说话,不管听得懂听不懂,一定认真听讲,现在她们的成绩进步了。但关心、爱护学生要注意一视同仁的原则,常言道:“手掌手背都是肉”。班主任在开展工作时,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切忌厚此薄彼、偏听、偏信、偏爱一部分学生,歧视、厌恶一部分学生,会激起同学的逆反心理,不利于班集体的团结和同学之间的友爱,更降低了班主任在同学中的威信,这一现象在每所学校可能性都存在,这极不利于激发同学们的上进心,因此,我们作班主任的都要注意这一点。

三、通过一系列班级活动营造和谐班级氛围

1.感恩教育活动,能提升班级文化品格 有爱就有未来。学会感恩,带着爱上路,学生懂得该怎样努力学习,感恩父母,报答母校,报效国家。我利用各种节日开展各种感恩教育活动。如教师节让学生给老师写感谢信、慰问老师等;中秋节国庆节举行“爱我家乡,爱我中华”主题演讲、手抄报、原创诗朗诵比赛以及参加“祝福祖国”年级组大合唱;春节与父母观看班级相册,分享学校喜悦,汇报学校生活;“三月三”中华传统文化寻根活动;“三八节”、母亲节、父亲节为父母写颁奖辞,为父母颁奖、献礼活动等等。

2.好习惯养成教育,能提升班级文化品格 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终生受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长期训练的过程。组建班级,我首先进行行为习惯教育。列出影响一个人成功的三十六条好习惯,让学生小组讨论,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从而选出每个人需要重点培养的好习惯。在生活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习惯考评,以班委会为监督进行人际关系和文明礼仪习惯考评,每学期评出最具有“绅士”风度和最具有“淑女”风范的男生和女生。每学期末进行一次行为习惯盘点活动,以消灭坏习惯,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以人为镜,让每个学生都作“心清如水”的学生。

3.进行珍爱生命教育,能提升班级文化品格 人文关怀是文化的高级境界,而人文关怀莫过于珍惜生命。关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关爱他人的生命,是爱惜生命教育的目标。比如利用安全教育日进行交通、消防、地震、洪水以及其他灾害到来时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救和救助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对生命的感悟。珍爱生命,还要珍爱生命的质量,学会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才能提高生命感悟的境界。我每年都让学生反复观看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并写出对生命感动的感悟,提高学生对生存与生命的理解。

四、结束语

通过对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形成了良好师生、班级人际关系,班级的向心力,凝聚力不断得到加强,学生的心灵也得到了净化和充实。通过班级文化建设,营造出了和谐,积极向上的班级教育、教学氛围,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和学风。作为班主任应对它给予充分的重视,让班级插上文化的翅膀伴学生齐飞,促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麦志强.《新课程背景下的班主任工作创新》[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第6篇:热爱生命的手抄报范文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和探究性等特点,有着自己的独特的功能和价值,对学生的个人成长,甚至整个民族的素质提升、综合国力的增强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将学校的德育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整合,达到最佳的育人效果呢?多年来,我们进行了大胆尝试,学校本着“会做人,会做事,会学习,有特长”的育人目标,把德育和综合实践活动有机整合,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过一种快乐而有意义的德育生活。

一、在科技实践活动中接受环保教育

科技实践活动是新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多年来,我们将通过组织开展多项科技实践活动,让学生活动中亲近自然,接触社会,进行科学探究,掌握科学考察方法,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如“珍爱生命之水”科技实践活动。通过“聆听水的呼唤”“科学调查体验”“节水在行动”等系列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保护水资源就是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制定“家庭节水方案”,带动家人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水的好习惯。

“低碳节能我先行”科技实践活动,让师生懂得了低碳生活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养成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的生活好习惯。

“重拾手绢,营造绿色家园”科技实践活动,通过“找――唤――用”三个阶段,让师生认识到使用手绢给环保带来的长远利益,唤醒更多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找回丢弃的手绢,拒绝一次纸巾,树立环保的消费理念,营造我们绿色的家园。

二、在科学调查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教育是少年儿童整体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德育教育活动与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相结合。借助每年一个主题的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和青少年科技创新大活动,通过科学调查体验,发明创造比赛,以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文化素质。

如“变废为宝,从我做起”科技调查体验活动。通过学习、调查、探究、体验、创新等四个环节开展活动。组织学生学习了“废弃物知多少”“电子废弃物――城市矿产”“变废为宝与循环经济”等科普知识,让学生认识到废弃物的种类及可利用价值,增强学生的节能环保意识;以实践体验活动为主,开展“生活废弃物大调查”等活动中去,在考察、实验、探究、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并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举行以小制作、手抄报、作文竞赛等创新成果展,通过作品展示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将废物利用,减少浪费,对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长远利益,深刻体会科技在生活中的运用,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活动拓宽了学生们的知识面,掌握了科学调查实验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在科学种植体验活动中培养劳动技能

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通过开展劳动技能教育,可促进学生形成勤俭节约、踏实肯干,意志坚定、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活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他们终身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如我们开展的“校园小农场”活动,通过种植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科学种植方法,锻炼了劳动技能,还让学生通过种植活动,体验到种植快乐,感悟到生命的成长,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养成了节约粮食的生活好习惯。

四、在社会考察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爱家乡情感

第7篇:热爱生命的手抄报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素养

同时《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燕尾服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这段话明确了语文素养的内涵,充分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它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

也就是说语文素养包括学生的语言素质,心理素质、品质素质、审美素质和智能素质。在语文课的学习中,学生思维素质、能力素质和人格素质的培养最为重要。下面我就结合自身教学中的体会谈几点浅薄的看法。

一、抓住语文课堂,促发学生的思维素养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内涵,读教材,其实就是与文章中的人物,文章的作者进行对话,这背后就是思维的碰撞,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思维的培养。

例如:在学习钱钟书的《读》时,我针对学生难以理解钱钟书讽刺、谐谑的语言风格以及作者对现实社会文人式的批判方式的情况。在授课时,先让学生自己读《伊索寓言》,让其各持己见,不拘原意,生发新的寓意。然后让学生结合教材关键语句,解读钱钟书对《伊索寓言》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伊》的寓意——钱钟书的寓意——(学生)的寓言,就引导学生自然地对比出自己与钱不同的思维角度,自然地就把握了作者的用意。这是学生阅读思维的训练。

其次,抓住课堂的阵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探讨。比如:学习《剃光头发微》一文时,我采取小组抽签讲课的方式,让学生自己研读教材,组织课堂教学,教师只做补充点评。同学们竟有自己对课文独特的理解,他们认为《剃》一文“权”(主旨)就像花瓶,作者六处事例(留发不留头;鲁迅的小说;对联理发师;古代刑法;外国罪犯剃光头;头发的保护美观作用)的联想就像六枝花插于“权”的花瓶中,以此设计出了形象生动的板书。同时总结出了本文写法(以小见大)和写作选材(大中取小)的特点,看似对课文的解读,实则是对自己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抓住课内外,重视学生人格素养的作用

古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教育的终目标就是发展学生的人格,为社会培养有健康人格的人材,也就是借助人类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和文化价值去发展个性,形成伦理、道德、心智、身体全面发展的人。语文学科是实现学校教育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主要方式有:

(1)挖掘语文教材的人文性内涵借此来形成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起近《我与地坛》,与学生一起体 沉沉的母爱,体验史铁生破茧成蝶的心路;走近《物种起源导言》,与学生一起感受达尔文为科学的严谨、奉献精神,学习了解《物种起源》的来龙去脉;走近《祝福》,与学生一起同祥林嫂共历命运的波波折折,感受着鲁迅严峻深刻的伟人情怀;走近《鸿》和学生与末路英雄项 共抒胸怀,深味着司马迁的良苦用心……。

(2)借用写作的自主性,以此丰富完善学生的人文情怀。利用周记,让学生自由抒发心灵感悟借用作文,加强写作技法的训练,利用假期,布置学生给父母写周记,考察积累延川文化的第一手调查资料。

如:学习完《胡同文化》了解了民居文化特点,布置学生利用寒假调查延川窑洞文化,形成调查报告。以此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发现了解文化资源的热情。不仅如词,借用语文学科,使学生能够孝敬父母,热爱生命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让学生在讲情飞扬中体味成长的万般滋味。如学习《兰亭集序》,我结合自己对生死的看法,让学生来谈谈对生死观的看法。同学们的写作一个比一个精彩,令人赞叹不已。

人出生了就要面地死亡,关于生,我没有多大的理解,只是感觉有了生命真好,可以拥有亲情、友情、爱情及世上所有平凡或深刻,也会偶尔感叹生命原来如此的奇妙,而对于死,则更多的是对生的依恋,对眼前一切的不舍,以及发自内心的不安。我们出生了意味着我们也要死去生命的轮回只是自然的规律之一。——邓薇

生命不是一份标有日期的合同,人在偶然中降生,也在偶然中消亡。所有的人都曾为人子女,所有的人都会为人父母,所以有人说:活着的时候当愉快些,因为你将死得很久。在父母眼中,儿女的诞生是上天的恩赐,他们的生是为了儿女的生更加美满,加此,所有的儿女应该努力追求完美的人生,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父母的爱负责。当然,人在追求完美人生的过程中,应该学会珍惜,珍惜你爱的与爱你的,珍惜你的朋友,也珍惜你的对手,这样偶然的消亡也不会留下太多的遗憾,而自然的生老病死,我们更该坦然面对。——刘小希

有一段时间,我异常热爱死亡。觉得死是每一个的归宿,只不过是时间不同而死。然而当手臂上的血流出来的时候,不痛,却有一种异样的感觉,我是在留恋这个世界了。

不要问自己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这是一个高难度的问题,但一问自己,来到这个世界干什么,这就是生的意义了。活着是一种幸福,因为每一个下都有未知的精彩在等待。

死亡也并非是痛苦,当一个人在这世上走了一遭,体验过悲欢 乐,爱恨情仇,也就该心满意足的离开了。

——刘 婷

三、语文课程对学生能力素养的影响

语文素养是学习所有课程,所有科学知识,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素养。仅仅依靠教材,学生要提高能力是很困难的,所以,语文课程教学中的能力素养,既要加强课内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的训练,又要带着学生走出教材,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的综合能力。

从课内来说,重视课前三分钟活动,把课本的内容向课外迁移,如:学完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我及时布置学生自主组织“颂母爱”诗歌散文演讲比赛,让学生互相协助,自主准备,取得了异想不到的感人效果显著。

第8篇:热爱生命的手抄报范文

著名文学家冰心说过“爱在左,情在右,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教育是心与心的交融,情与情的共鸣,没有教育者的真诚投入,便没有学生的真诚回报。这要求每一位教师胸怀一颗爱心,用心灵去耕耘心灵,让每一位孩子都得到应有的爱,让每一个孩子都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健康成长。教育是一首诗,孩童的率真和童趣是她的诗句;教育是一支歌,孩童欢呼雀跃的身影是她的音符;教育是一幅画,孩童的世界是她色彩斑斓的画面;教育是一条漫长的路,孩童成长的足迹是她的旅程;教育是我魂牵梦绕的事业,孩童是我深深爱着的人。时光荏苒,在三尺讲台上,我送走了二十三个春夏秋冬,其中的酸甜苦辣让我明白:不懂得爱的老师不是好老师,优秀的教师一定不会缺少“爱”。 师爱,好似春雨,润物细无声;犹如春风,恬淡而惬意。然而,更多的情景下是“相关情无限”的诗意,是“沾襟比散丝”的柔情;是“无理而妙”的机智。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精心地培育学生,才能细心地教育学生。

一、真挚的爱-——温暖学生的心灵

师爱是伟大的,师爱是无私的。但我认为师爱并不需要惊天动地,需要的是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精神。 “王老师,早上好!”孩子们那亲切的问好声是我美好一天的开始。一天里,看见哪个可爱的孩子的头发乱了,我总要给她把辫子梳好;听见哪个孩子的声音有些沙哑了,我会提醒他赶紧喝水;发觉学生的小手不够温暖了,让他马上把衣服穿上;发现学生的小毛病又犯了,我定会不厌其烦,想方设法地要他改正;知道谁与谁闹矛盾了,我会让他们心悦诚服地和解。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充满爱意的抚摸,一个赞许的手势,一个温暖的拥抱…这都是些多么平常的事情呀,这又是些多么幸福的事情呀!我把爱洋溢于我的学生当中,学生沐浴在我的爱里。我享受着跟学生们一起的点点滴滴,学生们感受着老师带给他们的真心实意。二十年来,我就是这样像一位母亲一般播撒着爱的种子,收获着爱的硕果。

二、智慧的爱——营造良好的班级气氛

教育是一首智慧的诗,伴随着幸福和快乐使生命充满活力;教育是一支智慧的歌,快乐的音符奏响生命的乐章;教育是一幅智慧的画,教育是一条智慧的路,教育是一双智慧的眼睛观察世界的收获与发现,在心灵溅起朵朵感悟的生命之花。

除了坚持做好常规的班级管理工作,我大胆创新,运用智慧努力探索具有特色的班级管理之路,主动、理性、智慧地管理班级。首先我大胆创新班级管理模式,因人设岗,因岗设人,让每个孩子都是管理者,都有自己的岗位,真正做到“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其次,我针对班级情况,不断创新班会的形式和内容,寓思想教育于活动之中有效利用周四的班会课,组织开展专题性的活动,如:珍爱生命,关注交通安全;保护环境从身边做起;如何尊敬长辈;交流学习方法,意志教育;如何做时间的主人;争做文明礼仪小学生等,为的是在班中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明辨是非,升华思想,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班级文化建设是一门潜在的课程,它有无形的教育力量,我结合本班特点,设计具有特色的班级文化,设置了“图书角”、“植物角”、“展示台”、“表扬栏”“雏鹰起飞”等,力争让每面墙壁都会“说话”,营造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各项工作得到了同行和领导的认可,获得家长一致好评。

三、共同的爱----家校配合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我经常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和家长共同教育好学生。除了家访,在现代化的今天,可通过网络、手机、电话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教育博客、家校通和qq群,是我和家长联系极佳的方式。孩子的学习进步了,作业状况很棒啦,课外阅读记录很认真,为班级做出贡献了,近来状态退步……我都会跟家长交流,与家长架起沟通友谊的桥梁,大大密切了与家长的联系,实现了与家长共同教育学生的目的。

四、爱的付出,爱的收获

第9篇:热爱生命的手抄报范文

一、营造氛围,润物细无声

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低碳生活氛围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和教育途径。我们坚持主张让学生主动参与,共同营造低碳文化氛围。在此过程中,学生得到熏陶和启发。宣传橱窗、电子屏、班级黑板报……到处都看到“低碳”的影子;国旗下讲话、手抄报、推荐图书……时时都与“低碳”牵手。师生共同努力,营造“低碳成为习惯,科学走进生活” 的教育氛围,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为学生形成节能意识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二、学科渗透,此中有真意

学科教学渗透是低碳生活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学科教材中有丰富的低碳教育内容。学校把低碳教育与新课程理念实现最大化融合,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挖掘文本中可融入的相关教育资源,从而达到根据各学科特点和各年级的不同德育水平和接受能力,有机而不露痕迹地将低碳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引领学生自主领会其中真意。

三、开展活动,莲叶无穷碧

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以“活动”作为最有力的推进措施。丰富的活动,一如接天莲叶,为学生主动参与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1、走访调查中明确方向。

学生通过走访、调查,搜索相关资料,了解当地的环境、资源的破坏程度、产生的垃圾、人们的收入与消费等一系列生活问题并分析其形成原因,明确研究的方向与内容。

2、主题活动中得到提升

知识讲座,倡议“低碳生活”。

通过国旗下讲话,向全体师生发出倡议。利用多种途径宣传低碳知识,邀请专家及校外辅导员进行“低碳”知识讲座,让“低碳”、“科学”深入人心。

实践活动,体验“低碳生活”。

(1)学生广读书籍,积累资料,开展“生活金点子”、“生活小妙招”征集并制作小册子。孩子们每收集一条,都如获至宝。大家你一条,我一条,收集来了就积累起来,最后编成了小册子,很是实用。

(2)结合世界纪念日,开展了设计宣传标语、植树护绿、“地球一小时”等小型实践活动,制定《少先队低碳节能公约》。一条条标语虽然稚嫩,但都表达了孩子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的心愿。在植树活动中,孩子们亲身体验到了劳动的乐趣,提高了爱绿、植绿、护绿意识和环保意识,从中懂得了植树造林的艰辛与重要,同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呼吁全校师生更加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树立“绿色校园,从我做起”的理念,做到人人营造绿色、宣传绿色、拥有绿色,保护和美化我们的校园。

(3)开展“垃圾回收行动”,“暖春”义卖等活动。活动开展以后,废旧的书本和纸张不再随处可见,大家都把它放到教室卫生角纸箱里,装满了就统一卖到废品收购站。同学们还举行了“暖春”义卖活动。义卖展台上放满了丰富多样的义卖品,有玩具、书籍、首饰、学具等,广告牌上写满了让人心动的标语,周围也围满了热情的同学和老师,大家都踊跃购买。积得的款子作为红领巾基金,用于资助贫困生,或用于与灾区、边疆的小伙伴手拉手活动,或去社区敬老院孝敬老人,每个孩子都更加懂得了快乐的真谛――“快乐,不是索取,而是奉献;快乐,不是占有,而是给予。”他们也明白了生活的真谛――不是奢侈、攀比、浪费,而是节约、低碳、科学!

(4)“小手拉大手,低碳生活我行动”。学生合理安排家庭日常生活小事,参与制定家庭一月开支计划,记录家庭一月消费帐单,计算家庭一月储蓄费用;可以帮助家庭换上节能灯泡,还可以动员家长每周少开一天车等。通过生动有效的实践体验,逐步养成“节约资源,低碳生活”的良好习惯。

(5)“低碳阅读”――旧书交换活动。看过的书束之高阁很可惜,随手丢弃更浪费,怎么办?大家一致认为,要让书发挥最大的功能!有的书被捐给了边疆贫困地区的学校,有的书进了学校的图书馆,还有的书放在了图书角,由同学自由阅读,还有的书直接易了主,伙伴之间相互交换。书在不同的同学间流传,知识、爱心也在不同的同学间流淌。

(6)主题队会中增强意识,提升素养,锻炼本领。如《我与绿色同行》主题活动,活动分为“感受绿色的美好”、“地球妈妈生病了”、“互动诉说现状”、“倡导学生保护环境”这四大模块。通过活动,学生更加了解我们的环境,在活动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到了增强,环保自觉性得到提高,并掌握了一些环保知识,能积极投入到一些力所能及的环保活动中去,也纷纷表示要做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好学生。

展示分享,创意“低碳生活”。

围绕“低碳”、“科学”,组织开展畅想画设计评比,体验征文比赛,“低碳生活我能行”知识竞赛,争戴“低碳小博士”章;“变废为宝”创意大赛,评选“低碳小达人”; “我家低碳生活秀”,评选“低碳小管家”等系列活动。活动中,孩子们尽显其能,玩得开心,比得快乐,玩出了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