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统计学基础范文

统计学基础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统计学基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统计学基础

第1篇:统计学基础范文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改革;融合

1专业基础课教学现状分析

专业基础课是高等院校设置的为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必要基础的一类课程,它往往在一个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起到承前启后作用,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必须的重要课程,专业不同,将设置不同的专业基础课。同一门课程也可能成为多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以统计学为例,它是一门关于数据的收集、整理、显示和分析、解释数据的方法论学科。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来说,在校学习和毕业后的工作中,都会涉及到很多社会经济方面的数据,也会涉及到一些大数据分析。因此,统计学一直是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之一。通过统计课程的学习与培养,希望学生能掌握统计学科的基本思想,并将其用于不同学科背景下的数据分析,形成数据统计分析的思维方式,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现有教学模式基本解决了专业基础课将理论课教师与实验课教师分离的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分离问题。但这还未能实现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完整统一。以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统计学》为例,主要表现在:目前的统计学理论教学材料与实验教学材料仍然相对独立,缺乏统一的知识体系。然而,作为一门工具性和应用性极强的学科,统计理论与统计实验二者本应该是属于同一知识体系下的两个不同教学环节,但因为历史原因,统计理论的发展相对比较成熟,而统计实验却相对滞后,因此形成二者独立存在。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理论课学习的知识和方法不能恰当地在实验课中得以实施和训练,实验课的训练未能与理论课同步进行。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专业基础课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统一的问题,还必须有能将理论课和实验课统一一体的教学材料。因此本文探讨专业基础课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材料融合模式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并以统计学为例,提出总体的融合方案、融合模式,为其它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2统计学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材料融合方案设计

2.1整合统计学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目标

统计学是处理数据的一门科学,通过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科学。统计研究的是来自各个领域的数据,统计方法是适用于所有学科领域的通用数据分析方法,只要有数据的地方就会用到统计方法,比如政府部门、学术研究、日常生活、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而今,人类已步入大数据时代,知识总量急剧增长。大数据给企业运营、政府管理和科学研究等都带来了革命性变革。大数据对统计学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顺应时展,统计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在统计学教学改革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现有教学目标的调整。在以往的教学中,通常把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孤立开来,其教学目标也不统一。大数据时代使得统计学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密不可分,因此,需要整合统计学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教学目标:通过统计学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教学,培养学生扎实的定量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运用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准备必要的统计知识和统计技能。基本内容要求:描述统计重点培养学生统计资料收集、整理、综合能力;推断统计重点培养学生进行统计抽样、运用样本信息对总体进行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以及统计回归等能力。同时,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一至二种统计分析软件,培养学生运用统计软件处理数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构建统计学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知识体系融合架构

为解决现有统计学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分离的问题,需要从教学资源的融合着手,目前在大部分院校的统计学教学中,理论课教学和实验课教学由同一老师完成,这从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二者的融合。但是,由于在教学中使用的理论教学材料和实验教学材料相对独立,老师很难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有机结合。从笔者多年统计学教学经验看,要较好地解决二者的分离问题,得将统计学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知识体系融为一体,各章内容构架设计:引导案例、基本理论和方法、软件功能模块、实验案例、思考练习题、实务操作题。“引导案例”主要反映一些社会经济热点问题,其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本章将涉及到的统计知识;“基本理论和方法”主要介绍经典的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也可以介绍一定的前沿理论和方法;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统计知识,了解前沿统计理论方法;“软件功能模块”主要介绍本章实验需要的软件功能模块,其目的让学生熟悉软件功能及基本操作;“实验案例”主要是结合本章的理论方法给出一至二个案例,介绍如何进行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其目的是让学生能根据实际问题,运用相应的软件模块,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思考练习题”主要是体现统计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练习题,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统计的基本知识;“实务操作题”主要是给出一两个案例,要求学生课后运用软件处理和分析这些实际问题,其目的是让学生能根据实际问题选择相应的软件功能模块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3结论与建议

第2篇:统计学基础范文

统计学就是收集数据、整理数据以及分析数据的方法论学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支持经济学的实证研究,保证其能够对所需要应用的数据进行有效整理与收集,进而形成统计思想,达到预期的研究目的。

关键词:

经济学;研究;统计学思想

在对经济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统计学思想是至关重要的部分,其中包含着估计思想、拟合思想、均值思想等,有利于提高经济学研究效率,凸显出经济学的研究价值,为其后续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1经济学中统计思想分类

1.1统计思想之估计思想

统计思想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特点的学科,其涉及的内容较广,研究重点有所不同,使得主要的思想部分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在统计思想中估计思想是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因为估计思想是一种认识方式,能够将利用样本对统计的总体进行预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提高预测准确度。与此同时,样本是统计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在显示总体属性的基础上,可以利用样本的研究结果预测总体概况,但是,统计样本很容易受到各类因素的影响,导致统计数据与总体数据出现偏差。

1.2统计思想之拟合思想

拟合思想就是在统计期间,能够对不同类型的事物的表象关系进行分析,保证能够拟合出事物的前后顺序,使得错综复杂、难以分辨的信息规律凸显出来,进而形成良好的发展趋势。

1.3统计思想之均值思想

对于统计思想而言,均值思想就是根据统计学的基本特征凸显出事物的一般性规律,使得经济学研究人员可以全面了解事物发展规律,避免出现各类干扰因素影响其统计准确性,进而提高经济学研究质量。

1.4统计思想之联系思想

经济学研究中各类事物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只有应用统计联系思想,才能保证人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可以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提高变量考察效率[1]。

1.5统计思想之差异思想

统计学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概括性,与差异思想存在密切的联系,主要因为差异思想可以引导经济学研究人员能够根据事物之间的差异,对事物进行统计与概括,进而形成良好的数据研究体系。

2经济学研究中统计思想的应用路径

2.1经济学研究风险决策时应用统计思想

在经济研究决策期间,经常会存在不确定的因素,使得经济活动承担一定风险。由此可见,在经济研究决策之前,必须要利用科学的方式制定工作制度,保证能够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首先,在日常经济活动中,企业要利用正确的决策规避盈利亏损。其次,企业要正确估量经营中可能出现的经济损失,保证能够制定完善的措施规避企业的损失。最后,企业可以利用统计学的概率论原理,形成竖形图像实施分析工作,进而提高企业的发展效益[2]。

2.2经济学研究市场调查中应用统计思想

经济学研究人员在市场调查过程中,必须要全面分析统计学的应用特点,保证能够有目的性的对市场调查内容进行分类,并且提高数据记录效率,使其达到系统性目的。同时,经济学研究人员还要正确分析所搜集的市场信息,及时发现企业的缺点,并采取有效措施弥补,为企业在市场中的发展提供正确方向。另外,经济学研究人员还要利用统计学思想全面判断市场需求,提出更多的可行性战略条目,例如:取样调查、抽样调查等,使得统计思想能够更好的应用在经济学研究领域中,为其发展奠定坚实基础[3]。

2.3经济学研究经济预测时应用统计思想

在统计学理论中,经济预测与风险预测是有所不同的,经济预测就是对未来各类不确定的经济因素进行分析,保证能够利用科学的手段实施经济预测工作,避免对经济进行臆想与胡乱猜测[4]。同时,在经济预测期间,不可以出现利用直觉与经验预测的问题,必须要根据经济预测要求,科学、精确的实施计算工作,在搜索各类相关资料的同时,不断分析与判断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企业决策者可以利用统计思想中经济预测手段加深对企业未来经济的了解,以便于做出更加完善的决策。经济预测指标包括以下三种:一是经济预测范围。二是经济预测时效。三是经济预测性质。每个标准都有自身存在的意义,可以促进经济学研究效率的提高。

3结束语

在经济学研究期间,相关研究人员必须要全面分析统计思想,确保能够将其有效应用在研究工作中,在提高研究质量的基础上,凸显经济学研究价值,为其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许欢 单位:唐山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陈小琴,潘东明.基于微观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鲜切花产业统计数据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3,28(32):128-137.

[2]毓欣.本世纪公共经济学研究重点的统计揭示--基于《公共经济学杂志》2003-13年间的分析[C].中国财政学会2013年年会暨第十八次全国财政理论讨论会论文集.2013:704-709.

第3篇:统计学基础范文

关键词:中职教育 统计学 教学改革

中职教育是职业教育,也是就业教育。它是为学生将来从事特定职业岗位的需要进行相关知识、技能技巧的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人才。各中职学校都以中职教育这一培养目标为导向,把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基本素质的目标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

统计学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课程体系中建立经济知识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研究关于如何搜集、整理和分析社会经济现象数据的学科。但该课程体系严密、内容丰富、概念抽象、计算复杂,大部分中职学生在学习中兴趣不大,觉得统计学是一门枯燥的课程。因此,在教学上,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侧重统计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讲解,密切联系实际、立足于应用,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统计知识,分析和处理有关经济问题。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过窄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上需要愈来愈多的综合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出的学生既要具备一定的统计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又要具备能够运用现代统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而目前在统计学教学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现象,相当于老师在教室让学生想像着如何开机床的道理是一样的,以至于学生创造能力、应变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都偏低。

2.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统计学教学仍然是以教师在教室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输,“启发式”教学方法,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都无异于纸上谈兵。在教学内容上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发展与变化,案例多年来一层不变,教会了理论知识,却忽视了应用知识。

在教学手段上,统计教学至今还没有与现代计算机教学相结合。教学中幻灯、多媒体、网络等电化教学手段运用太少。

3.考试形式和方法过于单一

目前统计学课程的考试形式和方法基本上是以闭卷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虽然这种考试模式较充分地考虑了知识本身的逻辑性,并将其与学生的认识发展过程相结合,易于组织教学,但它由于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容易使理论脱离实际。由于考试内容严格按照考试大纲,主要以课本上理论知识为主,这就导致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前沿知识较少,甚至教师课堂讲课本,学生课后背课本,其实际应用能力得不到培养。

二、统计学教学改革途径

1.合理设置课程,调整教学内容

在传统的教学中,几乎每堂课都是老师唱主角,讲课满堂灌,学生除了记笔记之外很少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虽然很多,但能在学生头脑中留下印象的却很少,更不要说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了。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内容上要有所选择和侧重,突出重点,让出更多时间给学生自学,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

统计学与数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学、计算机等多门学科息息相关,让学生通过统计课程的学习对专业技能要有真实的帮助。在课本方面应有所侧重,比如会计专业的统计学课本中应增加更多财务方面的统计应用知识,市场营销专业的统计课本侧重市场调查分析的案例。在例题中学生遇到与其他学科相关联的问题,可以促进他们主动学习其他有关课程,从而扩大知识领域,丰富知识内涵,培养其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教师应注意将讲授式教学、启发式教学、问题探究式教学、训练与实践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结合起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传授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将本班作为样本采集的对象,由教师设计模拟课题,学生在设计调查方案的基础上,组成若干调查小组,在校园内正式进行一次统计调查活动。从调查目的、调查对象和单位的确定,调查方法的选择,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计算分析,一直到调查报告的编写、调查总结或体会的形成,全部由学生自己来完成。这样,同学们就亲身参与了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的整个过程,熟悉工作程序,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深化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效果很好。

老师讲课的过程中也要多注重课本知识在学生身边事物的应用分析,举例子也要切记用学生看得到摸得着的真实案例做为导入内容,这样才会拉近学生与统计之间的距离,认识到学习统计学这门课程的深刻意义。

3.考核方式也要改变

传统的统计学考核方式主要围绕书本知识在理论和方法上做文章,从教学到考核以“书”为本,考试一过关,好像就认为掌握了统计学的知识,具备了统计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其实不然,因为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学生的统计素质和能力很难通过笔试考出来。统计学从内容上主要包括两大组成部分:理论知识和综合应用。统计学的考核应围绕这两部分内容而展开,当然这两部分内容各有侧重。

(1)理论知识的考核

统计学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概念、作用、种类、特点、原则和程序等,这部分可笔试进行,但要注重把理论知识尽量转化为实际问题去测试,考查学生对理论的理解程度。

(2)综合应用能力考核

1)撰写调查报告。调查是统计的经常性工作,无论在政府机关,还是在企事业单位,都需要开展调查,以反映事物的真实情况。调查的结果往往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去反映,调查报告既体现学生的写作水平,又反映他们的专业水平。在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教学中,让他们对调查工作亲身感受,并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去考核他们,这样会比单纯说教方式更好。

第4篇:统计学基础范文

笔者对网络营销,网络传播等方面一直崇尚数据驱动的营销效果,传播力度,深度。目前国内众多的传播尤其是线下传播都走的是公关,宏观数据的口径,没有深入的分析到每一步给我们带来的不同影响,网络传播的过程往往以整合打包形式兜售,内部深入的数据大家心照不宣的过去。

笔者唐兴通认为:未来的网络营销,网络传播将走向以数据驱动为基础,结合创意,软影响为辅助的格局。在国外圈内的朋友已经开始尝试建立众多的网络传播模型,网络营销的数据深入分析,商务智能,网络传播数据清洗,建模等。国内的网络传播效果评估刚起步,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路走。

《网络传播统计学》,这个笔者杜撰的一门学科,我想未来如果网络传播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那么《网络传播统计学》势必将成为一门核心点。作为一门学科,那内容肯定会很有体系,在此笔者结合国外的研究近况和我自己的思考,先诠释一下学科中几个传播过程中的几个参数,以后我们再深入探讨网络传播学中的数据统计。

1.

覆盖因子

覆盖因子是指某个品牌在网络传播渠道(例如:博客,评论,微博,视频,新闻,论坛等)中被提及或者讨论占竞争品牌系列的份额。覆盖因子是一个竞争性的参数,我们需要从策略层面把握如竞争对手的战略,市场花费,品牌影响因素等。该因子是基于一段特定的时间来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的,比如一个月,一个季度。

科学的评估覆盖因子需要进行“切割”,针对不同的网络平台可以单独进行分析处理。例如在新浪微博平台的影响因子,或者在BBS,论坛领域的影响因子。需要注意一点是:结合企业的产品特性,你的用户活跃在那个平台之上,就优先进行切割研究。

覆盖因子在某个阶段会呈现稳定性。如果发现市场的比重发生较大变化,需要我们来分析传播中发生什么变动因子,是竞争对手策划一个大的campaign,还是说传播中的信息呈现衰退期,针对不同的市场环境,作相关策略。

2.话题流行参数

如何挖掘网络传播中的价值,是摆在企业面前一个很大的挑战。面临着的挑战是如何对网络留言,网络传播信息做数据清洗,挖掘;如何从互联网的留言中发现产品,服务的机会,不仅仅是品牌层面的机会,还有新产品设计,竞争策略,未来趋势等。

话题流行参数利用关键词(keywords),可能涉及到key brand/product/service 等话题,在网络传播过程中只有通过截取相关的词语来检验网民关注的点。

我们要解读这个参数,需要我们不仅懂数据处理技能,还需要懂产品,懂服务,懂网民对话的内容。我们需要倾听网民的声音,只有结合网民传播的平台,地点+话题的内容才可以得出科学的情报。

特定的话题需要进行适当的扩充,匹配,为此我们可以建立企业的关键词库,或者说是关键词字典,企业需要对话题趋势做时刻的监控分析,通过与消费者的亲密接触,发现许多潜在的创新机会或行业问题点。

3.情感指数

在网络传播中,时刻把控网民的情感指数趋势是大家一直梦寐以求。大家都喜欢看到正面的评价,网民的鼓励。对待负面的评价和反馈,众多企业如临大敌,慌乱了手脚。专业的人士会理性的看待不同的反馈,正面,负面,中立面,并且区别对待不同的反馈,采取行动,这个情况在新产品上市,新的活动推出,新的服务或者相关变化时候尤其重要。

正面,负面等情感的判断需要结合情形,上下文和话题,目前大家都在探索使用计算机智能判断处理,不过从效果来看中文的智能处理技术还非常薄弱,很难获得大家认可的一个语义识别。正如笔者唐兴通之前的文章《品牌监测软件评析》中叙述的,中国的品牌监测软件技术和商业化还有一段距离。

情感倾向可能很快改变的!通过笔者之前的观察来看,只要企业参与到网民的对话传播中去,行为可能影响网民对品牌在情感层面的变化。

管理策略:

1。正面的传播行为,我们发现后要立即抓住通过赞助,推荐等方式来加强企业和网民的关系;把他们发展成为活动中拥护自己的活跃分子;一般说来许多忠实的粉丝都处于潜水,不表达状态。许多软件会将它们拉入中立面的统计中,这个存在比较大的统计误差。

2。负面的情感发泄,通过监听,发现问题后交付给售后服务,技术支持,销售部等部门。将负面的情感解决在萌芽中。负面的信息爆发后要做相关的处理,可以通过忠实的粉丝或者动用“水军”来发表正面的消息,这是两种声音的PK,高低和覆盖度都很重要。

3.中立面的情感,通过在传播中解释,和其私人对话,活动助推来催进其向正面情感靠拢。中立面一般来说在统计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额,需要制定完善的策略向正面转化。

4.参与指数

在网络传播中,Engagement这个词语很有”内涵”,一般指的是网民在浏览中和网页,和企业传播者发生的互动,参与情况。参与的定义分为好多种,如网民评论算一次参与;分享到微博,分享到博客等行为算参与;下载企业的PDF报告,资料或者其他算一次参与。

笔者唐兴通认为所谓参与指数考虑的是:网民在浏览信息中是否有兴趣,或者说是传播是否有明显的触动效果。是不是仅仅看,没参与,效果呢?参与指数会和曝光度,到达率,转化率等众多参数纠结,我们需要理清这些数据之间的逻辑,关联情况。参与指数需要根据不同的市场活动情况作不同的设置。

参与指数高,说明传播的内容,机制设计的优秀,网民有高参与的愿望。在传播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参与指数,可以在以下几个点进行努力:

1,

传播情节有趣,界面友好;

2,

网民参与方式简单;

3,

引诱网民参与(类似电商中的call to action 按钮)

第5篇:统计学基础范文

1 课堂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

由于统计课本身理论性强,内容的难度大。所以课堂教学应充分使用各种方法来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统计技能。

1.1 案例教学主要是根据课程中的基本概念的应用、基本理论的应用给学生提供一些案例。通过案例的讲解来给学生提供一种思路。案例的数量应有限度,质量要精,而且教师必须认真准备,提供的案例最好具有趣味性、引导性和应用性。

1.2 案例讨论式教学不同于案例教学,这种教学是以学生为主的,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要求学生参考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的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积极参与讨论,利用所学知识结合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案例讨论可以在案例教学后进行。

1.3 互问式教学就是学生和学生之间相互进行提问问题、相互进行调查;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提问和调查。这样可以使学生快速熟知知识和提高反应能力及调查能力。比如有些章节的概念多,可以让学生自己编制题目相互提问,或教师向学生限时提问,最终评出优胜者。

1.4 模拟式教学就是让学生模拟不同的角色,让大家处理统计问题,提高学生适应环境、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让学生充当市场当中的调查员、顾客、商场经理、采购员、企业部门经理、一般政府职员等角色来演示如何应用自己所学统计知识来解决各种问题。

1.5 多媒体教学和传统黑板教学相结合。这样结合教学能够使学生提高上课的效率。比如统计教学中需要让学生做计算题,此时可通过多媒体先教学,再通过传统教学让学生到黑板板书题目答案,这样的教学效果很好。

2 学生实验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改革

统计实验教学的开设是必要的,通过EXCEL软件、SPSS软件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来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同时在保证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对统计教学课时要进行调整。

课外实践教学主要是通过到社会参加社会实践和到相应的校外的企业和统计部门实习来提高统计应用能力。比如组织带领和指导学生参加某产品市场占有率的问卷调查,使学生打开眼界,从中领会了与人沟通的方法、数据汇总、数据分析、统计报告制作等过程。

3 统计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学科的考核方式对学生、对教师都很重要,但不能仅仅局限于试卷考试和考查方式,应该多种多样。因为考核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和教师对自己教学成果的检验。如果仅靠死记硬背考试过关,可没多久又忘了,根本没起到好的学习效果。所以统计课程考核可以凭学生所作的统计调查问卷质量、各项实验结果、报告的质量情况、平时课堂参与得分和讨论得分等来评价。这种做法提高了学生的多种能力,很受学生的欢迎。

通过统计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和改革,确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教学效果。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主动和实际相结合,并自己设立问题,自己解决;同时教师也从中体会和总结出许多有价值的内容和经验,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学生就业后能较快的适应环境,能够较好得利用统计理论和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受到企业等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1] 陈银娇.关于培养高职院校毕业生实践能力的若干思考.职业教育

[2] 刘太平、许青.高职高专经管类非统计专业统计教学研究.南昌高专学报

[3] 迟艳琴.高职高专统计学课程“参与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4] 文潘鸿 、张小宇、赵飞.新形势下经管类专业统计课教学改革研究.教学研究

第6篇:统计学基础范文

《生物统计学与试验设计》是农业类高校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受到各高校的重视。长江大学农学院在本科二年级开设这门课程,内容包括田间试验设计与数据统计分析两大部分。由于这门课程理论性十分强,学习过程非常枯燥难懂。加之他们大二才开始接触农学专业,对这门课程的知识十分陌生,极大地影响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甚至有的学生直接放弃了对这门课程的学习。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放弃抵触情绪,在愉快宽松的环境下掌握《生物统计学与试验设计》的教学内容,就成了授课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故事教学法在幼儿教育和中小学教学中广泛应用,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普遍欢迎。本文初步探讨了故事教学法在《生物统计学与试验设计》中的应用,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 故事教学法的含义、特点与适用范围

 

故事教学法是搜集与教学内容相近或相关的故事,以故事类比理论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的一种方法。故事教学法可以将复杂抽象的理论变为简单具体的故事,增强学生理解,活跃课堂气氛,收获较好的教学效果。故事教学法在《生物统计学与试验设计》中适用于对田间试验设计部分的讲解,而不是适用于数据的统计分析。

 

2 故事教学法在《生物统计学与试验设计》教学中的实施过程

 

2.1 构思故事

 

这一步非常重要。好的故事能帮助学生轻易且正确地理解所讲的知识点,差的故事会导致学生们偏离课堂。因此,在讲解田间试验设计时,要依据试验内容寻找或构思合适的故事。故事的来源可以是历史、小说、报刊、杂志、电视、电影等,也可以是自己经历过的科研和生活中的实例,亦可以是自己编撰的小故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具备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阅历,以及良好的口才,更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表演才能,可以让学生们绘声绘色当地听到一个身临其境般的故事。构思故事像一个作家写一部小说,更像一个剧作家写一部自己心仪的剧本,剧本的质量关乎最后故事的精彩程度,所以构思故事这个环节非常重要。

 

2.2 讲解故事

 

教师在讲到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将自己事先准备好的故事有感情有条理地讲述给学生听。讲解过程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还可以进行简单的师生互动。如此可以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讲故事的过程中,师生之间可以进行积极的互动,讲故事的主角不一定是教师,学生也可以参与其中,展开自己的想象,把后面的故事讲下去,一个故事不仅仅有一个结局,结局应该是开放的,教师对学生的想象力应该是宽容的,这个过程应该是和谐快乐的。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要注意故事的条理性,有事要设置一些悬念,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3 知识过渡

 

由故事过渡到知识点的讲解。故事讲解完毕后,可保留一点时间让学生们自己将知识点和故事进行对比,便于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然后教师对知识点进行逐一梳理,讲解理论知识,并解释注意事项。这个过程时间不能太长,否则会降低学生的热情。同时,这种方法也不能太多使用,一节课可讲1-2个故事,太多的话学生们往往抓不住重点,课堂就会变成故事会,反而影响教学。教师避免被故事牵着鼻子走,应该时刻不要忘记讲故事只是一个形式,本质是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取理论知识,并在此过程中获得综合素质的提高。

 

3 总结

 

故事教学法用在幼儿教学和中小学教学中非常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高等教育中较少使用。它是《生物统计学与试验设计》教学中是一种较新的教学方法,可以利用故事引导和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这种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格局,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可以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和探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们自主思考问题,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7篇:统计学基础范文

关键词:教育理论;统计学教育;教学方法

现代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确立“学生主体观”,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建构主义理念正是倡导学生主动建构,自主学习。因此,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托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仅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从学生“学”的特点出发,探讨统计学教师课堂“教”的特色方法。

一、建构主义理论学生“学”的特点

建构主义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本质进行了科学的分析,认为学生学习有如下特点:

1、学生学习不是从零开始的,而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即学生在学习统计课程之前,头脑里并非一片空白。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的各种渠道和自身的实践,对客观世界中各种自然现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建构了大量的朴素概念或前学科概念。这些前概念形形,共同构成了影响学生学习统计学概念的系统。学生的前概念是极为重要的,它是影响统计学学习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前概念指导或决定着学生的感知过程,还会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行为和学习过程产生影响。

2、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主体建构的过程,要突出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充实、丰富和改造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在这种建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对当前信息的理解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超越外部信息本身;另一方面,对原有知识经验的运用又不只是简单地提取和套用,个体同时需要依据新经验对原有经验本身也做出某种调整和改造,即同化和顺应两方面的统一。学生不是被动信息的吸收者,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因此,教师不能直接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要组织、引导,使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

3、学生学习既是个体建构过程,也是社会建构过程。虽然知识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起来的,但社会性的相互作用也很重要,甚至更重要。因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社会性相互作用内化的结果(正如统计的特点具有社会性)。此外,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对某种问题可以有不同的假设和推论,学习者可以通过相互沟通和交流,相互争辩和讨论,合作完成一定的任务,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更丰富、更灵活的理解。同时,学生可以与教师、统计专家等展开充分沟通。这种社会性相互作用可以为知识建构创设一个广泛的学习共同体,从而为知识建构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积极的支持。因此,课堂上师生交互和生生交互活动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以及对课堂社会环境和情境的营建是学生获得学习成效的重要途径。

二、建构主义理论教师“教”的特点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可以概括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

1、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起主导作用和导向作用。教师应当发挥“导向”的作用和教学组织者的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进而去“解决问题”。

2、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发现者。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错误的诊断与纠正,并用科学的原理和原则,给予正确的引导与指引。

3、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介者。教师是学生与教育方针及知识的桥梁。教师既要把最新的知识和分析方法提供给学生,也要注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辩证法的角度看,教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教与学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随着教学活动的变化,矛盾的主要方面,或在教师,或在学生。分开来看,“教”的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发挥能动作用;“学”的主体是学生,客体是教师,学生进行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教师则对这些活动施加影响。合起来看,在教学活动这一不断发展、循环往复的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客体地位是相互依存、相互规定,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因此,“基于教师在课堂中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的角色作用,教师可以实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组织课堂教学。

“基于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学”与“导”的活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动的、融合的,在和谐中不断向前发展。因此,按照“学与导和谐发展”的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按照“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组织课堂教学时,可以采取“诱导试学——引导探学——开导活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

(1)设置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首先要从现实的、有兴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真实问题情境开始。让学生一开始进入学习探索就真切地感受到统计就在自己身边,体验到学习统计的价值,从而激发起学习统计的兴趣,萌发积极主动探索统计理论和方法的求知欲望。教师要通过对课堂的组织,让学生对学习统计产生学习兴趣,“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盎然地进入了对统计学知识的探索,学生才能学有所长。

(2)探索问题,增强学生主角意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基于教师在课堂中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的角色作用,课堂教学方式应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指挥、学生操作的教学现象。学生要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转换,对新经验和旧经验进行综合概括,解释有关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引导,设计有思考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学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研究探索,教师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通过各自想法的交流、碰撞,发现学生有价值的建设性建议及方法措施,及时制止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计算分析问题时可能出现的偏差,使问题得到正确的解决。

(3)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以往统计学教学中,我们关注比较多的是学生能否记住计算公式、方法、意义、应用条件,能否利用这些知识完成所设问题的正确计算。而“基于教师在课堂中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的角色作用,教师在课堂中,就应该更加关注学生能否将科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关注学生在灵活应用统计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对学习统计产生兴趣,变抽象的科学法则、科学方法为得心应手的工具,从而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参与学习统计的快乐,享受成功解决实际问题的愉悦。

三、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统计学教法探讨

1、设计课堂教学新模式

统计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能够运用统计学基本理论和定量分析方法,对经济现象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和评价。统计学课程内容基本分为三个模块两个层次。第一模块:研究统计学的一般问题,属于基础理论。第二模块:推断统计的理论与方法,相关与回归分析,属于一般的统计方法及其在社会经济领域的运用。第三模块:时间序列分析与预测,统计指数与因素分析,统计综合评价,属于社会经济统计方法的特有问题,侧重于各种统计分析方法运用。两个层次即理论部分和计算分析部分,两部分知识比为30:70。反映了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要求。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因而首先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优势,探索最优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应进一步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去,做到:(1)合理处理好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展示学习内容的实用意义。(2)教学思路清晰,过程流畅、自然。(3)采用启发式、精讲多练式、答疑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构建情景逼近式的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设计课内课外相融共生的大课堂

课堂教学不仅要教会想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在书本之外查阅图书、报刊、杂志、网络等资料,以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吸取精华,为我所用,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还要通过课内设计的实训教学内容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实训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统计调查方案的编制、调查问卷的设计、统计表统计图的制作、综合指标分析、统计案例分析等内容。统计实训的课内教学采用精讲、示范、多练、答疑的方式;课外教学采用学生自行分散复习和有组织分组制表、制图、社会调查、整理计算分析等方式。

3、实行点、线、面、体相结合的大统计

“点”是指让学生根据某一知识点完成作业、实习。“线”是指让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面”是指让学生把若干知识点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的分析和实训。“体”是指让学生能就学科体系及相关学科的内容进行深入、全面、综合的分析与应用。在讲授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培养、综合能力培养、设计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从高度整体把握统计的思路和统计分析、评价思想。

4、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建构性学习中的积极作用,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教学中应根据统计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统计学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特有的概念及科学家,教学中可以适当拓展,开阔学生的视野,影响学生的心智,塑造学生的灵魂,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学习统计的兴趣;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准确生动形象,善于设疑,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充满求知思索的激情;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学习的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统计持久的浓厚的兴趣,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对自己能力的欲求,不断增强自己的学习信心,不断地在自我实现中超越自我。

5、设置情境,在交互中实现教学目标

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细胞,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也不单纯是“老师教、学生学”的木讷课堂。课堂中的社会性环境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师生之间的交互,二是学生之间的交互。建构主义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可以对某种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师生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小组讨论、意见交流、辩论等形式,促进学习者之间的沟通和互动。统计教学要从过去主要关注“人机交互”到关注“人际交互”;从只关注学生与教师、教学信息的交互到关注学生之间的交互以及学生与校外专家、实践工作者的交互;从关注个别化学习到同时关注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社会性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交互中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6、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第8篇:统计学基础范文

新生儿刚出生体质较弱, 若是出现肺出血现象, 很可能会危及到患儿的生命, 有效的治疗是提高患儿生存率的关键。目前, 临床治疗新生儿肺出血, 常常采用械通气联合白眉蛇毒血凝酶进行治疗, 其效果理想, 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本研究对2014年2月~2015年1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88新生儿肺出血患儿治疗情况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4年2月~2015年1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176新生儿肺出血患儿, 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各88例。研究组早产儿38例, 足月儿50例, 平均年龄(33.75±1.87)周, 病程0.5~8 d, 平均病程(5.67±1.66)d。对照组早产儿40例, 足月儿48例, 平均年龄(34.21±1.90)周, 病程0.5~9 d, 平均病程(5.81±1.72)d。两组患儿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方法治疗, 即开通经脉通道, 做好保暖等工作, 进行机械通气, 使患儿的呼吸道时刻保持畅通状态, 并根据患儿的情况向患儿输入血液, 并进行静脉注射白眉蛇毒血凝酶, 即选择0.25 kU的白眉蛇毒血凝酶, 时隔6 h注射1次, 并联合机械通气治疗[1]。研究组在对照组患儿基础上, 加用气管内滴白眉蛇毒血凝酶, 使用时先将气管插管, 向气管中滴加经过生理盐水稀释处理后的白眉蛇毒血凝酶, 采用复苏气囊施加适当的压力, 加压的过程中控制加压时间为1 min即可, 治疗时间0.5~1 h, 观察患儿病情变化, 若是有所好转, 则延长治疗的时间, 治疗时间可延长至90~120 min。若患儿的肺部无出血现象, 则可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进行治疗, 根据患儿情况, 必要时采用药物继续治疗[2]。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研究组38例患儿治愈, 46例患儿病情得到改善, 总有效率为95.45%;对照组有20例患儿治愈, 40例患儿病情得到改善, 总有效率为68.18%,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 1 新生儿肺出血分析 肺出血是临床上新生儿出生时常见的一种危重症, 该疾病危及新生儿的生命, 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该疾病的高发患儿是体重偏低的患儿, 或者早产儿, 特别是早产儿, 早产儿由于凝血机制还没有得到完全发育, 为此, 早产儿容易出现肺出血现象。当新生儿患上肺出血后, 出现体温异常、凝血功能出现障碍、缺氧、心力衰竭等, 都会影响到血管内皮, 从而造成血管内皮源性因子受到破坏, 肺动脉压力、肺血管收缩性等均增强, 引起肺出血[3]。目前, 临床治疗新生儿肺出血理想的方法是机械通气联合不同途径止血药治疗, 治疗效果显著。

3. 2 机械通气联合不同途径止血药治疗新生儿肺出血分析 在新生儿肺出血的治疗中, 常用的治疗方法是机械通气联合不同途径止血药治疗, 机械通气是保证患儿有充足的氧气, 呼吸保持通畅, 避免缺氧造成窒息。新生儿肺出血所使用的止血药为白眉蛇毒血凝酶, 白眉蛇毒血凝酶是一种理想的经阳性止血药, 具有安全、快速的优点, 此药物为从白眉蝮蛇中提取的一种毒血凝酶, 其中含有类凝血激酶、复合制剂等, 在新生儿肺出血、手术后出血等出血中使用, 其效果理想[4]。为了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静脉注射白眉蛇毒血凝酶之外, 进行气管内滴入白眉蛇毒血凝酶治疗, 此途径用药, 药效得到充分发挥, 止血效果更显著。

第9篇:统计学基础范文

[关键词] 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时机;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预后;生存质量

[中图分类号] R65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8-0158-03

高血压性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起病急,死亡率高,预后较差,严重威胁人类生命[1]。目前,HICH手术治疗已相当普遍,但最佳手术时机的选择仍无定论[2]。有报道认为,早期手术可逆转血肿周围濒临坏死的脑组织,改善预后[3];但脑出血6 h内血肿多不稳定,过早手术可能会增加再出血几率[4];而过晚手术又会错过最佳手术时机,造成不可逆转的神经损伤[5]。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是治疗HICH的经典有效术式,能彻底清除血肿,止血容易,尤其适合于出血量60 mL以上、病情进展迅速、病情危重的患者[6]。本文通过对我院近两年来采用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110例HIC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手术时机对患者预后和生存质量的影响,以期为HICH手术时机的选择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神经外科2011年1月~2013年1月行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的HICH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所有病例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高血压性脑出血诊断标准》[7];②符合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的手术标准[8];③年龄40~80岁。排除标准:①严重的心、肝、肾、脑干功能衰竭;②颅内及全身感染或有凝血功能障碍者;③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脑干出血及血肿累及脑干的患者。共纳入110例患者,根据手术时机的不同,将发病6 h内手术的患者设为超早期手术组(52例),将发病6~24 h手术的患者设为早期组(58例)。其中,男69例,女41例,年龄41~79 岁,平均63.5岁,其中41~50岁15例,51~60岁42例,61~70岁40例,71~80岁13例。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21例,中学(含中专)62例,大学及以上27例。经济状况:23例患者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2 000元,37例患者家庭人均月收入在2 000~3 000元之间,21例患者家庭人均月收入在3 000~5 000元之间,20例家庭人均月收入在5 000~8 000元之间,9例家庭人均月收入高于8 000元。婚姻状况:已婚88例,未婚3例,离异或丧偶19例。入院时格拉斯哥(GCS)评分≥ 6 分;出血量60~92 mL,平均(69.8±12.4)mL。出血部位:皮层下19例,壳核55例,丘脑22例,小脑出血1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婚姻原因、入院时GCS 评分、出血量及手术方式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全麻下行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手术切口中心点选在最小接近颅骨距离和最大出血面积的CT层面,行前弧形切口或者是马蹄形切口,开骨瓣大小约为6 cm×6 cm,按常规术式完成手术。若出血量多,则给予电凝处理,或者行骨瓣减压。如患者出现颅内压过高则给予颞浅筋膜修补硬脑膜减张缝合,弃骨瓣减压。

1.3 评价指标

1.3.1 预后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 d时的再出血率;对两组患者均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随访时的死亡率及GOS预后评分良好率。再出血判定标准:所有病例均于手术后24 h、3 d复查头颅CT,凡CT复查发现血肿较上一次体积增大33%时,即判断为再出血[9]。GOS预后评分优良率采用GOS量表进行评价[9]:优5分,恢复良好,能正常生活,无神经功能障碍;良4分,有轻度神经功能障碍,但生活能自理;中3分,重度病残,意识清楚,生活不能自理;植物生存2分;死亡1分;优良率指随访时患者GOS量表评分达4分和5分的患者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1.3.2 生存质量 生存质量采用WHO生存质量评估简表(WHOQOL-BREF):内容包含生理、心理、社会、环境4个领域26个条目,按程度从低到高计1~5分,生存质量总分为以上26个条目分值之和,分数越高,表示总体生存质量越好。该量表符合中国文化,研究结果具有国际可比性,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良好的区分效度和结构效度[10]。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应用SPSS 13.0作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2.1 预后

超早期组患者术后3 d再出血率为7.69%,与早期组相当(8.62%);随访3个月,超早期组患者的死亡率(9.62%)显著低于早期组(17.24%),同时,其GOS预后评分优良率显著高于早期组(均P < 0.01)。见表1。

2.2生存质量

入院时,两组患者的WHOQOL-BREF量表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 0.05);随访3个月后,超早期组患者的WHOQOL-BREF量表评分显著高于早期组(P < 0.01)。见表2。

3 讨论

手术治疗是提高HICH患者生存率的重要手段,但目前最佳手术时机的选择仍无定论[2]。HICH患者出血后长时间的持续状态会造成严重的脑损伤[11],一般认为, 出血24 h后会有部分脑细胞进入程序性细胞凋亡或者细胞坏死状态,故对手术时机的把握应该控制在24 h内[12]。部分学者主张在出血0~6 h内即可对患者采取超早期手术,然而有研究认为脑出血6 h内血肿多不稳定,过早手术可能会增加再出血几率[4]。因此, 选择一个既能减少脑细胞坏死又能控制再出血并发症的手术时机对提高HICH患者预后及生存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结合我科的经验和实际情况,我们认为行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HICH患者的最佳手术时机应控制在出血后24 h内,以此我们划分为两组,将发病6 h内手术的患者设为超早期组,将发病6~24 h内手术的患者设为早期组,探讨手术时机对患者预后和生存质量的影响,为HICH 手术时机的选择提供依据。

本研究对两组患者手术后3 d再出血率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超早期组患者术后3 d再出血率为7.69%,与早期组相当(8.62%)。有研究认为脑出血6 h内血肿多不稳定,过早手术可能会增加再出血几率[4]。但我们的治疗体会是平稳降压、控制患者躁动、控制初次血肿的引流量和引流速度等可减少或避免继续出血的发生。对于凝血因子减少的患者,可在术前加用Vit K静滴,局部使用立止血等药物。我们在患者围手术期注意了以上问题,结果表明超早期患者的再出血率与早期组并无显著性差异。因此,制定完善的应对HICH患者的再出血措施,是可以减少或避免HICH患者术后继续出血的危险,进而减少并发症,提高抢救的临床效果。

由表1可以看出,超早期组患者死亡5例(9.62%), 早期组患者死亡10例(17.24%),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这说明,出血后0~6 h内进行超早期手术可有效降低HICH患者的死亡率。施行超早期手术有助于改善脑灌注、减轻脑水肿、提高生存率[13]。由表1还可以看出,随访3个月,超早期组患者的GOS预后评分优良率显著高于早期组,这说明超早期组患者的近期疗效要好于早期组。有研究认为[14,15],HICH患者的出血多在2 h内停止,血肿不再增大,血肿清除越早其继发损害就越小,功能恢复也相应越好,对条件适合的HICH患者行超早期手术,在脑实质形成不可逆损害之前将血肿清除,进而打断恶性循环链,可使脑实质损害降低至最低程度,这样的抢救对挽救患者的生命及术后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选择WHO生存质量评估简表(WHOQOL-BREF)对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行评价,得分越低代表生存质量越差。由表2可以看出,两组患者入院时的生存质量分别为(40.50±5.05)、(39.86±6.12)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得分均处于较低水平,说明HICH患者的生存质量处于很低的水平。对两组患者随访3个月,超早期组患者的生存质量显著高于早期组,且比入院时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这说明超早期对HICH患者进行必要的手术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目前的基础研究证实[16,17],血肿周围的脑组织在血肿发生6 h开始坏死,进而引起周围脑水肿;同时患者出血后20~30 min形成血肿,出血多在2 h内停止,血肿不再增大,以上病理生理发展情况为超早期手术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划分了时间界限。

综上所述,超早期手术治疗HICH患者具有令人信服的理论依据。本研究也证实,对于需行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的患者,发病6 h内行超早期手术可有效降低脑出血患者的死亡率,改善预后,提高其生存质量。因此,急诊抢救期间应及时、正确地判断、评估和分类,对有手术适应证的患者尽早采取合适的手术治疗以提高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毅,渠翔. 超早期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临床研究[J].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2011,30(2):187- 188.

[2] 张毅,陈红伟,吴茂春,等. CT定向穿刺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时机的选择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J].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2,17(9):526- 528.

[3] Zia E,Hedblad B,Pessah-Rasmussen H,et al. Blood pressure in relation to the incidence of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ypertensive hemorrhage:debated nomenclature is still relevant [J]. Stroke,2007,38(10):2681-2685.

[4] 靳栋梁. 不同时机行微创穿刺引流治疗基底节区HICH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2010,5(20):114- 115.

[5] Kanno T, Nagata T, Nonomura K, et al. New approaches in the treatment of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 Stroke,1993,24(1):107-108.

[6] 赵德强,潘速跃,陈建辉. 微创颅内血肿抽吸术再出血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 中国急救医学,2009,29(1):5-8.

[7] 梁柱楼,陈学华,胡振华,等.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对照研究[J].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0):41- 43.

[8] Confortini M, Bulgaresi P, Cariaggi M, et al. Conventional and liquid based cytology pap semears; preliminary result in the screening program of Florence[J]. Tumori,2002,88(3): 288.

[9] Shang E,Geiger N,Sturm JW,et al. Pump-assisted enteral nutrition can prevent aspiration in bedridden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 patients[J]. PEN J Parenter Enteral Nutr,2004,28(3):180-183.

[10] 郝元涛,方积乾. 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 BRIEF)[J]. 中国行为科学,2001,10(2):67-69.

[11] 麦晓,欧海荣,覃木秀,等. 不同手术时机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J].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14-15.

[12] 蒙象红. 不同手术时机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分析[J]. 中国医药导报,2012,9(1):160- 161.

[13] 李晓明. 传统开颅手术治疗和小骨窗微创开颅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疗效及预后的影响[J]. 中国医药导报,2012,29(9):40- 41.

[14] 吴云龙.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手术治疗的预后相关影响因素调查[J].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6):23-25.

[15] 贾北平.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手术时机对临床预后的影响[J]. 西南军医, 2008,10(1):15-17.

[16] 冯卫东,梁景利,吕云峰,等. 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式及手术时机的选择[J]. 中国医药导报,2012,28(9):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