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歌颂老师的散文范文

歌颂老师的散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歌颂老师的散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歌颂老师的散文

第1篇:歌颂老师的散文范文

语文课是其它学科的基础。然而,生机勃勃、有思想、有情感并且具备一定审美观的中学生对文质兼美的语文却不偏爱,他们把语文视之为枯躁无味的学科。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精心备课,从导课开始,就要吸引住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课文的主动性,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课文。许多教师在这方面都作了精心设计,有自己的高见,这里也谈谈自己在教学中导课的点滴。

多年来,我根据中学生对音乐喜爱的特点,把主题与课文主题相同的歌曲作为授课的导入语,应用于课堂教学,颇有收益。尤其是散文体裁的课文,这一运用就大见成效。

朱自清的优美散文《春》,融情、景、意于一体,作者以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绘春,万物苏醒,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相竞荣的景象,赞美了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的希望。学习时,我选用了学生在小学喜唱的《春天在哪里》这首歌作为导入语。“同学们,小学时我们学过一首赞美春天的歌曲《春天在哪里》,我们齐唱这首歌的第一段。”“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小朋友眼睛里,看见红的花,看见绿的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同学们,歌中的‘花’、‘草’、‘唱歌的黄鹂’展现出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画面中有静物还有动物,有色彩还有声音。这首歌表达了对春天的由衷赞美和喜爱之情。散文作家朱自清又是如何抓住春的这些特征来绘春、赞春的呢?请听录音。”这样一来,课堂一开始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学生带着美的情趣来挖掘文章中的美,更能达到让学生学这一课的目的。魏巍的《我的老师》,抒发的是对老师的怀念和崇敬的心情,赞美了老师的美好心灵。学习时,我先找一个同学唱了一遍《我爱米兰》这首中学生歌曲,这首歌赞扬了老师的平凡,歌颂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老师窗前,有一盆米兰,小小的黄花藏在绿叶间,它不是为了争春才开花,默默地把芳香洒满人心田……”。“米兰花开并非为了与百花争宠,而是为了送芳香给大地,它默默地奉献精神如同辛勤的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像老师喜欢你们一样喜欢老师。我们爱老师,用歌声表达对老师平凡无私的赞美之情。歌曲《我爱米兰》是从赞美老师的默默无闻的奉献角度来抒发对老师的爱。课文《我的老师》是从慈善、公正、爱学生角度来表达对老师的爱与赞美,两者赞美角度不同,表达方式不同,主题却是相同的。当代作家魏巍用充满爱的基调,选取平凡事例来歌颂老师的不平凡,请看课文听录音。”学生有感情的歌唱更加激发了学生对老师的爱,在学习课文中与作者产生共鸣。如此安排合乎学生的情理特点,使学生由爱学到会学。

一改演讲式的导课模式,从兴趣入手,借助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促进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深入地挖掘课文中的美,这样语文课会由枯躁无味变为趣味无穷。

第2篇:歌颂老师的散文范文

大家下午好!

首先,感谢各位领导和评委老师的厚爱,也感谢市委宣传部、团市委、市文联、日报社和市作协搭建这个平台,举办了这次诗歌盛会,让我有机会能在这里交流诗歌创作的点滴体会,汇报自己写作的一些情况。

我喜爱读诗,诗歌的神奇力量常常让我心动,甚至震撼。李白坡的大气磅礴、艾青的深沉旷远,泰戈尔的低吟浅唱、里尔克的意味深长、常常让我沉醉。从大学开始,我陆续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一些散文和诗歌,我觉得诗歌是一种很好的抒感、交流思想的载体,诗歌让我的内心始终保留着一份对生活的新鲜认同和柔情。

大学毕业后,我从家乡来到张家港工作,那是1997年,正是张家港以“文明城市”名满天下,全国兴起“学习张家港”热潮的时期,从那时起,我就目睹了港城带给我的一个又一个惊喜。1997年到2010年,这十几年,特别是近几年,港城变化之大,发展速度之快,用“日新月异”、“翻天覆地”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我住在城西新区,走出家门,有时不能相信,眼前马路纵横、高楼林立、绿树成荫的花园式新城,曾经是我十年前眺望过的一片田野和村落,有好多次,我想写篇散文,把内心的深切感触记录下来,但苦于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切入角度。

看到“文明港城·青春风采”青年诗歌征集活动的通知后,我想,巨变中的港城不就是一首激动人心的诗篇。它的文明和谐、现代优美、城乡一体,就像一幅动人的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焕发出迷人的魅力。作为港城一名青年,我为能在这幅美丽画卷上增一点光,添一抹色,感到由衷的自豪。于是,我一气呵成,写就了这首《港城大写意》。

这首诗写完后,因为工作比较忙,并没有加以更多的润色,就仓促交稿了,后来我又读了几遍,发现很多不如意的地方,比如诗歌征集主题的把握上,比如思想内涵的挖掘上,比如意象的开拓上,还有音韵的推敲上,也许要留待以后进一步改进,也请各位前辈和老师多指点。

我知道,港城人杰地灵,诗家辈出,像北岸、中海、徐小华、阿西等老师,他们的诗歌,风格虽然各异,但都达到了很高的造诣,让我敬慕不已,常常品读再三,获益匪浅。:

作为一名诗歌爱好者,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我会牢记青年的职责和使命,以“五四”精神为指引,以这次活动为起点,继续向经典学习,向各位老师、各位诗友学习,继续讴歌青春的中国,青春的港城,歌颂这个伟大的时代,赞美勤劳智慧的港城人民,努力创作出展现港城现代、文明、和谐的诗歌作品。

第3篇:歌颂老师的散文范文

关键词:三步阅读 划关键句 形成思路 传播快乐

阅读理解题是高考一大难点,更是一大重点,尤其是散文阅读,具有广泛的审美教育功能。散文阅读往往与学生的认识水平、生活阅历、情感经历和理解能力密切相关,因而复习时必须要有针对性。要教给学生恰当的方法,帮助学生做必要的积累,调动其情感生活体验,触发感悟,在体验中获得快乐,在感悟中获得愉悦,提升相应的理解、认识能力。结合本人平时的教学,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掌握方法,三步阅读,逐层推进

散文重在表达情感,要分析思路,进行三步阅读,理解文章“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

写什么:寻找散文的线索。线索是散文组织安排材料的“纲”。阅读散文要紧紧抓住这条“纲”,弄清它安排组织材料的规律,从而沿着这条“纲”去分析文章的内容,明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及其选材组材的意图。例如阅读杨朔的《荔枝蜜》一文,就要找出“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这条线索;阅读茅盾的《白杨礼赞》一文,就要找出“歌颂白杨树的不平凡”这条线索。进入散文的意境。优美的散文可谓“无韵之诗”,其意境可以与诗相媲美。阅读散文时,就要善于通过自身的感受,进入散文所描绘的意境中去。

怎么写:分析散文的语言。散文语言优美、畅达,富有节奏,同时也凝炼、干净、富有哲理。因此,阅读散文时,就要认真分析散文的语言优美、凝炼、畅达的特色,从而在形式上对散文加以赏析。例如阅读朱自清的《春》一文,我们可以从那“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的美妙佳句中感受到桃花的火爆热闹、杏花的如霞似锦、梨花的素淡皎洁,领略到由浓到淡的色彩变化过程,并体会《春》一文在形式上的美。把握散文的技巧。散文的技巧即散文的写作特色,包括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多方面的特色。善于把握散文的技巧,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散文的内容,而且有助于提高我们写作散文的能力。例如阅读杨朔的《荔枝蜜》一文,就要注意把握此文的这样几个技巧:借物抒情,托物言表;欲扬先抑,波澜起伏;首尾照应,突出中心;记叙、抒情有机结合。

为什么写:这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所以需要体会文章的感情。感情是散文的精神,因而在阅读散文时,一定要注意体会散文的感情,以便激起心中的波澜,产生感情的共鸣。例如阅读张洁的《挖荠菜》一文,就要体现出“我”与荠菜的特殊感情;阅读冰心的《小橘灯》一文,就要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的对“小橘灯”的深切怀念之情。

二、分项训练,形成思路,养成习惯

此环节的复习是依据考点从词语解释和词语深层含义的理解、领会句子的深层含义、理解文意概括具体内容、品味语言等方面展开,复习中重方法指导和实际举例及演练。

1.教给学生解词方法:依据平时积累,判断词语的字面义;联系上下文,找出与该词汇有关的信息;判断词性及词语的感彩而解释词语;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内容,结合具体语境,判断词汇在文中的隐含义。

2.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的方法:(1)分清含义的类别,是弦外之音还是言简意丰,是寄深于浅还是托物寓情。依此类别展开联想,找出实际义。(2)分析句子构成深刻含义的原因,是语言的凝炼还是采用了象征、对比、比喻、双关等写作手法。(3)抓住关键词语,如强有力的动词,富有感彩的形容词,以及一些特殊的虚词,去理解句子的含义。关键是把句子所在的段落读懂读透。

3.概括文章要点的方法:(1)寻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等。它们往往就是段意的提示。另外,段落中的议论抒情句往往有助于我们加深理解段意,也要注意。(2)无明显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段,找出概括性语句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意。这些都没有时,要考虑句间的关系,先划分层次,概括出各层意思,再综合成段意。(3)恰当利用段中的提示性语言标志,如“总之”、“因此”、“其实”、“这就是说”等等,其后所跟句子大多跟段意有关。

4.品味语言题的应对方法:(1)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可以从它的表达效果来品味。⑵用词准确生动的可以用换词比较法来考虑它的表达效果。⑶含蓄隽永的语句品味方法:抓住关键词、结合语境、分清含义类型、结合文章的主旨等方面来考虑。⑷引起共鸣的语句:联想自己的生活经历来品味。告诉学生语言通常的特点:如精炼准确、形象生动、个性化、精辟含蓄、朴实清新自然等,并强调对具体语言的分析,切忌套用一般文体语言特点或作家语言风格的概念,而应该从文章的实际出发,对那些最能表达中心思想、最能打动人心、最能令人回味的语言进行具体的分析。

三、粗读细嚼,划关键句,深思品味

对于阅读或者高考,掌握阅读方法很有必要。诚然我们教师可能条分缕析地介绍方法,但没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没有深厚的情感体验,没有一定的认知水平,没有大量的感悟积累,很难在考试时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深入地理解散文作品内容中蕴含的意义。要用粗读的方式,大量地涉猎优秀的散文作品,对关键信息语段,甚至是题目中关键信息,要在速读时细细品味。结合体验去联想、去想象、去感悟并及时地摘录和记录下来。

我们读马温的《风,越过马背》(见界首中学2010.3训练试题)一文,摘录词句段如下:

成吉思汗喜欢在草原上纵马奔腾。

大雕是草原上的英雄、草原的神话和草原的精神寄托。

成吉思汗需要对话者。

我们所骑的马都是为草原景区服务的……真正的马,我是说一匹充分享有自由权的马。

还有如此自由的骏马么?

理解到:作者借助写成吉思汗与大雕、马、弓箭来写征服世界的雄心及自由勃发的精神,呼唤自由的英雄主义。

四、针对训练,分析错因,强化巩固

学生要独立完成老师精心设计的阅读题,老师会进行针对性指导和试卷讲评,通过与辅导对象的交流达到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适时安排模拟测试和综合考试,增强学生在心理上和考试能力上对高考阅读的适应性。

这里强调学生在综合测试过程中,一定要把每次自己做错的地方,特别是思维的错因,记录在专用本上,经常地看看,起到一种警醒并强化巩固的作用。

第4篇:歌颂老师的散文范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情感教学 教材内涵 朗读课文 创设情境

一、发掘教材内涵,陶冶学生的情操

“文章不是无情物”。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的血和泪的凝集,是感情的海洋。冰心说:“文章写到了有风格,必须是作者自己对他所描述的人、物、景有着浓厚真挚的情感。他的抑制不住冲口而出的,不是人云亦云东抄西袭的语言,乃是代表浓厚真挚的情感,独特的语言。”(《关于散文》)在水一般清澈的冰心的散文中,我们不是可以感受到火一样炽热的感情波涛吗?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挖掘文本中极富感情的内容,引导学生历经分析、理解、品味、鉴赏的思维过程,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叩开他们的情感之门。如在教《谁是最可爱的人》时,我引导学生认识:这篇课文通过松骨峰战斗、马玉祥勇救朝鲜小孩、“我”和战士的谈话三个典型事例,真实而生动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伟怀,表现了他们是最可爱的人。又如在教学朱自清的叙事散文《背影》一课时,通过课文的写作背景及对“父亲”的几次背影描写中不难营造一种“凄楚感伤”的气氛,并使这种气氛弥漫到整个课堂,深入到心灵之中,让教师与学生、作者与“父亲”的情感“熔”于一炉,产生共鸣。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以背影开篇,一下子就点明全文的感情基调。车站相别的场景两次写到背影,淋漓尽致地抒写了父子间的深情、催人泪下的离愁别绪。文章结尾处,作者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思念之情洋溢其间,并与开头相呼应,真正做到以情开篇,以情收尾。学生也自然而然进入课文情境之中,心灵受到震动,理解“天下父母心”的深刻含义,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再如教学杨朔的《荔枝蜜》时,我按“事─景─人─情”逐层剖析,使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主题:热情歌颂了“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的奉献精神。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从中悟情

郭沫若在《文艺论集》中描述道:“立在海边,听着一种轰轰烈烈的怒涛卷起吼来的时候,我们不禁要血跳腕鸣,我们的精神便要生出一种勇于进取的气象。”听节奏有力的涛声,能引发人的情思。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自然能引起审美情感。诗歌、散文的精彩片断和神韵会通过朗读这个媒体,变成一种时空艺术,使学生忘却自我,融入作品意境中。现行语文课本中很多古今中外名篇,其深蕴的意味不借助于诵读是体会不出的,还有一些课文所渗透的谦和、友爱、爱自然、爱家乡、爱祖国、爱劳动等强烈而真挚的感情无一不是通过铿锵有力的语言、节奏和谐的韵律表达出来的。有感情地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情感熏陶的最佳手段。朗读时,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加上情感的起伏迂回,形成了或铿锵有力、或婉转缠绵、或一泻千里的音乐之美。它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叩击他们的灵魂,拨动他们的心弦,使其产生强烈的共鸣,获得极美的艺术享受。而文中的情感审美因素也会自然而然地向读者释放,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如朗读文天祥的《正气歌》会知道如何养浩然正气;朗读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会珍惜朋友间深厚的情谊;朗读屈原的《离骚》会更添一腔爱国之志;朗读《背影》会体会父爱的伟大;朗读《甜甜的泥土》会感受母爱的深沉;朗读《变色龙》会更加鄙视小人的善变;朗读《爱莲说》会更加坚守君子的高洁情操……

三、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触景生情

在课堂中恰当引入一幅画、简单的手工作品、书法作品等,哪怕带上一块小黑板,使用一支彩色粉笔,也能增强课堂吸引力,创设情境。比如,《小巷深处》这篇抒情散文字里行间蕴含着盲母、养女之间的深厚情感,感人肺腑,仅凭讲授显得空乏。情到深处,我情不自禁地哼起《妈妈的吻》,紧接着播放《想起老妈妈》,顿时教室里响起深情的歌声,应和着师生深情的朗诵:“我的视线顷刻间模糊了……路旁那长长的小巷,巷里那根长长的竹棒,竹棒后蹒跚着一个长长的人影……”我不失时机地出示一组简笔画,使盲母亲瘦弱却高大的形象浮现在学生面前。多种各具情感特征的教具派上用场,情感体验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情感教育,注意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让学生在情的感召下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起来,轻松起来,从而达到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第5篇:歌颂老师的散文范文

一、教学目标中要凸显朗读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课堂教学达到有效性的决定因素。而把朗读作为教学目标之一的设置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文本,以及文本背后包含的作者的情思,文化内涵、精神实质,等等。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表现了诗人在无限的时空背景之下的孤独和怀才不遇的悲愤,而且诗歌还创造了辽阔幽远、空旷苍茫、慷慨悲凉的意境,诗人的悲叹也引发了千百年来的文人骚客的共鸣,让古今多少文人骚客潸然泪下,思接千载,神游万里。但是将这首诗歌放在预备年级的教材种确实存在着理解上的难度,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我定位于通过查找背景,在了解诗人的处境、抱负、心理后,通过诗歌诵读来理解陈子昂满身才华却无人赏识的孤独。

我首先在教学中引导同学们了解了诗人写作的背景: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黄金台)写下了本诗。然后在朗读中,让同学体会“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怅然――而――涕下”的停顿、重音的表达作用。在前两句中,读到作者哀叹自己生不逢时、充满了无可奈何的悲哀;后两句因为增加了“之”和“而”的虚词,音节显得舒缓,就好像作者在不断叹息自己的命运一样。我在教学中安排了个人朗读、小组朗读、集体朗读等环节,让同学们反复体味了作者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气,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让朗读成为教学环节的点睛之笔

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教学环节应该具备紧凑性和逻辑性,朗读的穿插不是若有若无的点缀,也不是为了舒缓上课的节奏,而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朗读环节的设置要恰到好处,朗读的形式有很多,如自由读、齐读、个别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等,但不是每种朗读形式都有效,因此,选准朗读的时机,选对朗读的形式就显得格外重要。一般而言,自由读、个别读可以放在文本解读之前,以此来强调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而全班朗读应该放在文本解读之后,通过朗读将感情的抒发推向、让理性认识得到深入。

比如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借用多种修辞手法,使行文显得感情真挚,气势恢弘。因此我在利用多媒体技术再现当年马丁・路德・金演讲的片断之后,就请同学散读、选读自认为最感人的部分,要求能够读出响亮的声音、读出激昂的情感,使学生由生情到入境、由感悟到思考。我紧扣文本,落实对主题和语言的探究之后,再通过全班朗读创设课堂教学的:“这是对黑人所受的不公正待遇的控诉――沉痛、愤怒;这是倡导和平斗争方式的呼吁――沉稳、睿智;这是争取民主自由的斗争檄文――激昂、坚定;这是对理想世界的热切向往――深情、热烈。”通过热情洋溢、慷慨激昂的朗读,同学感受到作者时时交织的悲愤与热切,最终引发一种对弱势群体、弱势民族的人文关怀。

三、不同的文体可确立不同的朗读重点

议论文以理性思维为主,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可以选择带有作者针砭时弊、强烈爱憎的鲜明观点的语句,或者选择通过典型事例形象有力说理的段落,还可以挑选表现准确、严密语言的语句进行朗读。

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朗读的时候可以选择能够概括事物特征、阐释事理的语句,或者使用说明方法增强说理的句子,或者表现说明文语言准确、平实、简洁的特点的语句。

记叙文、散文、小说类文体或以叙事见长,或以抒情取胜,或以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让人惊叹,或以深刻的主题令人反思,在朗读的时候要选择能够表现这些主题、艺术特色的段落句子展开。

比如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描写了月下荷塘那田田的莲叶、袅娜羞涩的藕花、淡淡的清香、凝碧的波痕,塘上月色营造的朦胧、静谧的氛围,轻盈飘忽的青雾,错落有致、浓淡和谐秀的树影。作者沉浸在淡月辉映下荷塘的景象之中,渐渐远离了颇不宁静的心情。通过反复朗读,同学就可以体味情景交融之美、浓郁的诗情画意,感受到作者对美好新生活的追求。

四、方法指导让朗读教学充满活力

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时还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文本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领悟“重音、节奏、停顿、抑扬”等朗读技巧的实际应用,力求最大化地发挥朗读的作用,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6篇:歌颂老师的散文范文

著名作家汪曾祺是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作品深受读者喜爱,被翻译成多国文字,散文《端午的鸭蛋》还入选了中学语文教材,是一位古典文学素养深厚的作家。

汪曾祺的小说创作成就斐然,小说《受戒》斩获了1980年的“北京文学奖”;《大淖记事》获得了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汪曾祺的作品闲适冲淡,空灵含蓄,语言平易浅近、雅洁动人,字里行间飘出令人愉悦的翰墨书香味儿。汪曾祺的小说摒弃了大题材、大事件、大人物,落墨在小事件、小人物、小细节上,体现出对“宏大话语”和“宏大叙事”的解构。他善于从普通人、平常事里,发掘世情生活的情趣,并从中升华出生命本身的诗意与哲理。他以悲悯众生的情怀,站在民间叙事的立场,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的小人物,透过底层百姓的悲欢爱憎,传递给读者一种滋润生命的温情。在文化意蕴的营造和美学追求上,汪曾祺的小说体现出与众不同的风格,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更像是出色的散文诗。究其原因,既有来自传统文化的熏陶与影响,也有作家后天的努力与创造。

一、文气清雅,结构疏淡

汪曾祺少年时代受过张仲陶、韦子廉、高北溟等古文老师的精心教导,古典文学基础扎实,汪曾祺特别注意传统文学的继承问题,他是真正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赞美明代归有光和清代桐城派古文价值的一位现代作家,认为桐城派集中国散文创作之大成,并肯定年幼时学过的归有光的文章让自己获益匪浅。汪曾祺曾在《谈风格》一文中追溯了自己的创作历程,谈到文章的创作风格,他认为真正影响他的古人要算归有光,并把归有光看作是中国古代作家中最有现代味儿的一位,能给后人的创作带来启迪。尽管时代和环境不同,但无论归有光还是桐城派,创作时对文气清雅的追求是一致的,这一点对汪曾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借助《谈风格》一文指出,一个作家肯定会偏爱某些作品,这些作品往往会影响他的气质,助推自身风格的形成。

汪曾祺推崇文气论,在《小说的思想和语言》一文中,他围绕文气论,从刘勰的《文心雕龙》说起,一直讲到清代的桐城派,认为作家的气质决定了文气,也就是所谓的“文如其人”。汪曾祺认为,文气就是指文章内在的节奏,各部分之间应做到有机联系,文气要清新、自然,忌浊重、凝滞;语言,就是指长句子和短句子的巧妙搭配,汉字的音律感和节奏感很强,“言之长短”要与“声之高下”相配合,巧妙的语言搭配呈现出美妙的音乐感。他喜欢归有光的《寒花葬志》《项脊轩志》等名篇,明确指出创作时要注意吸纳古典文学语言精华。他在《〈晚饭花集〉自序》中承认,中国古文本来就有以极简极淡的文笔写作的传统,《世说新语》《容斋随笔》《梦溪笔谈》,归有光、龚自珍以及桐城派的小品文,都是文气清雅淡墨为文的典型代表。

要做到文气清雅,小说的结构必须疏淡,文体峻洁,有如行云流水,不能留有人为的痕迹,要写得自然、浑然天成、无迹可求,小说的妙处在于能将一件平淡的事说得有情致,说得唯美动听、气定神闲。但结构疏淡并不等于随意涂抹、不着边际,相反,仔细品味起来,汪曾祺的很多作品在结构构思上都体现出高超的造诣,只不过作者笔力雄健,有意识地隐去了苦心经营结构的痕迹。他倾向于松散的结构,按照生活本身的样子来组织结构,毕竟日常生活平凡的小事多,惊天动地的大事少。他的《大淖记事》前三节都是叙写大淖的风土人情,第四节才出现人物,笔触信马由缰,却展现了大淖的风物美、人情美、人性美;《受戒》用了大量篇幅介绍荸荠庵的环境和建筑设施,介绍庵内的几个和尚和法事,情节结构和叙述态度都是平淡松散的,不讲求故事的完整性,也不追求人物性格的突出与否,仿佛一首清新的田园抒情诗,作者有意模糊了小说和散文诗之间的区别,却营造了水乡散发着清香的诗意生活图景,令人耳目一新。和谐是汪曾祺崇尚的一种境界,不追求布局严谨和所谓的深刻,力图勾画出世俗生活的本来面目和特有的诗意。

二、语言平易,音韵和谐

汪曾祺自己给小说下了一个定义,认为短篇小说应该是人类智慧的一个模样。在汪曾祺的眼里,没有出色的语言,小说就不存在,作品的语言最能见出作者本人的文化修养。在汪曾祺的创作观里,写小说就是写语言,他的小说语言风格是恬淡、简洁、淡雅的,他认为语言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准确、朴素、简单,要使语言生动,句子就不能太长,尽量写短些,能断开就断开,语言必须鲜活灵动,简短的语言才能造就文体的峻洁,这可以说是汪曾祺的心得了。他在《“揉面”――谈语言》一文中说,作家使用语言,过程犹如揉面,要在心里手里反复揣摩,这样写出来的语言就不会松散,才能有韧劲儿,经得起读者再三品味。有评论家说汪曾祺的语言拆开都很平淡,组合起来就很淡雅,别有韵味,这是十分中肯的评价。好的语言亲切自然,人人都能从中读出情趣和韵味。

汪曾祺熟读古文,主张创作语言可以适当地用一点四字句,运用得体的四字句往往更得神韵,节奏更加明快流畅,可以增加文章的古典情韵。例如他在《岁寒三友》《徙》等描写旧社会小人物的作品里,就很灵活地运用了一些四字句。如《徙》写的是旧时的一个国文教员,作品结尾就有这样的句子:“墓草萋萋,落照昏黄,歌声犹在,斯人邈矣。”这样的四字句,蕴藉空灵,音韵和谐,有着浓浓的古典情怀和优美的诗歌韵律。

汪曾祺主张不仅要善于向传统文化学习,还要善于向周围一切有特色的语言学习。在《小说技巧常谈》一文里,他要求作家最好多懂几种方言,加强作品的地域特色,因此在《受戒》《大淖记事》等反映乡土人情的作品里,方言也得到很好的运用,如《受戒》一文中形容小英子母女衣着干净整齐,就用了江苏方言“格挣挣的”,这是吸收有用的方言进行创作的成功代表。并且,无论是文言句式还是地方方言,都能做到和描写的人物身份贴近,清淡但不枯瘦,自然有味,淡雅宜人。

第7篇:歌颂老师的散文范文

【关键词】音韵美 语言美 形象美 意境美

不可否认,当前很多小学生都比较害怕学习语文。因为在他们眼里,语文学习是一项很累的课程,要阅读,要体会,要分析,要总结,还要写作文。其实,这是因为小学生还没有掌握到学习语文的方法,或是老师没有很好地让他们发现学习语文的乐趣。毋庸置疑,教师都明白,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导师。因此,只有善于引导学生在语文的海洋里发掘语文之“美”,感悟语文之“趣”,学生才能在“枯燥”的文字中看到美丽的图画,品到文字的香味,尝到文字的酸甜苦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此,本文就如何利用语文之美来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做一点初浅的探讨。

一、教师范读,体现音韵美

在小学的语文教材中,有着许多表达不同情感的课文,有激情万丈的诗歌;有文质兼美,柔情万千的散文;有感人至深的小故事;更有激动人心的人物传记。这些课文中所蕴涵的情感首先要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有喜有乐的要读得节奏快一些,语调高昂;有哀有愁的,朗读就要缓慢低沉。不同的课文,在语调、语速上的要求也不同。特别是对一些散文,学生更难一下就进入课文,所以这就需要教师范读,以老师自己包含激情的声音和抑扬顿挫的语调来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课文,初步感受到文章的音韵美。《小桥流水人家》这篇课文写得很美,有着深远的意境美,读来能让人产生无限美好的想象。但在文章的表达上,作者并没有采用一系列华美的辞藻,文中的语言精练、平实,在淡淡的语句中透落出不寻常的美,像一幅中国水墨画,很素雅,却韵味无穷。像这类文章,教师并不奢求学生刚接触课文就能很好地体会到这一点,所以,在教学时可就采用教师范读的方法,使学生在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领读中初步感受文章语言的音韵美,走进美妙的语言世界,提高学生语文品味。

二、赏析词句,品味语言美

中华民族的语言生动优美,博大精深。表达情意的准确与细腻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更是精妙绝伦,不仅具有典范性,而且各具特色。有的讲究韵律格式,表现出一种形式美;有的琅琅上口,洋溢出一种韵律美;有的浓笔重彩,描绘出一幅景观美;有的满怀深情,歌颂撼人的人文美;有的铿锵有力,营造出一股凝重美。如《小桥流水人家》作者开篇如诗的几句话,勾勒出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写意画面——小溪潺潺绕村庄、杨柳依依垂水面、水鸟流水相和唱。色彩清新而明快,情调美丽而缠绵。

三、言行揣摩,体会形象美

美好的人物形象能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从而产生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感情。小学语文教材中描写了众多的优秀人物,有爱民如爱子的、,有对科学一丝不苟的达尔文、居里夫人,勤学苦练的叶文玲,还有深爱自己儿女的父亲、母亲……这些人对事业、对科学、对真理、对人类之美孜孜不倦追求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无不体现在他们的一言一行中。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好好揣摩他们的言行,并透过表面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运用判断、比较等方法剖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寻找人物的思想根源,从而感知人物的心灵。学生在此过程中受到真、善、美的感染,自觉审视本身的内心与行为,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实现了“文道结合”的教育目的。

四、启发想象,捕捉意境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表现出赏心悦目的美景,如:描写日月星辰的《海上日出》、《夕照》、《火烧云》等,描写山川草木的《林海》、《桂林山水》、《草原》等,作者在描绘这些景的时候,总会将它与自己的感情熔铸在一起,这就形成了需要读者自己去意会的“意境”。这些文章寓抽象于形象中,寓理性于感性中,浅浅而读是没法读出什么来的,只有唤起想象,学生才拥有广阔的天地,调动起个人已有的生活经验去理解文章所包含的深刻内容和强烈感情,才能捕捉到文章所蕴涵的美好的意境。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的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彩。这些,都能成为学生感受语文之美的最好的素材。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应有意识地多角度、多手段引导学生发现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乃至美的结构,从内容到形式进行美的探寻。另一方面,要遵循审美规律,引导学生提升对美的感悟与创造。学生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这种认识的规律反映在审美活动中,是从理解到想象,从体验到评判,因而教学时又必须遵循这个规律。

参考文献:

[1]张会英.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10(14).

第8篇:歌颂老师的散文范文

这幅对联突出了两个字,一个是“愁”字,一个是“苦”字。它们十分逼真地说出了许多师生的心里话。学生怕,老师也怕;学生怕写,老师怕教。那么怎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成就精彩的美文呢?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而我们不禁要问,这“胸中的积蓄”从何而来?我想,是从书籍的天地、生活的点滴中来。那么,这种积淀从何而来呢?

一、善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源头活水就是读出来的,读什么?读书,一本好书就是一位智者,它和我们在灯下交谈,能让我们一颗浮躁的心慢慢地沉静下来。可以说,读书非常重要,而读书也要有章法,我曾不止一次地听到家长说,我们孩子特别爱读书,为什么总是写不好文章呢?这就需要我们的正确引导。而要想引导好孩子写作,关键是老师爱读书、会读书,见多识广,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读书的方法有很多,我对其中的两点感触颇深。

就是从备课中汲取读书的资源,即以备带读。我们教师经常说:“太累了,哪有时间读书啊?”这确实是道出了我们的心里话。但是我们既然干一行,就要爱一行,爱一行就要钻一行。以前人们常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今天要上升到给学生富含生命营养的长流水,教师要有澎湃的长江水。这滚滚的长江水就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潜心读书,专心读书。举个简单的例子:学习冰心的《荷叶母亲》一文时,其中的一段颇为精彩:“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风雨来了,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这句是全文的最大亮点,作为赏析,我们都明白,她用了比喻的修辞,歌颂了母爱,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和磨难的人。母亲是伟大的,可以使我们在痛苦时得到安慰,在孤独时得到快乐,在失望中得到希望。这样的说法我们都赞同,而且自古至今歌颂母爱的诗篇文章也数不胜数,为什么只有冰心捕捉到了“荷叶护莲”这个动人的情节,让我不禁走进了冰心的《儿童文学全集》。《纸船》让我知道了她从未离开过母亲的和关照,当孑然一身离家万里、远涉重洋去异国他乡求学深造的苦楚,母亲的病日重一日,日夜都处在昏迷状态之中。然而,一次当她稍清醒后,竟对冰心说:“你的衣服太单薄了,不如穿上我的黑驼绒袍子,省得冻着……”母亲居然在自己这种状况下,心中想的依然是孩子,冰心怎能不泪如雨下?冰心称她的母亲是“世界上最好母亲中的最好一个。”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情感,她的作品中才会有这样独特的感悟,她的作品中才会深刻地体现“爱的哲学”。走进《荷叶母亲》让我走进了冰心,走进冰心让我走进了她的情感,走进了她“爱的哲学”。通过讲《老王》,我们走进了杨绛,读懂了《洗澡》也就读懂了钱钟书的《围城》;通过学《阿长与<山海经》,我们走进了鲁迅,读了《朝花夕拾》,又读了《狂人日记》。这样以点带面,日积月累,怎么能提高不了老师的文学素养呢?

而另一点是我很提倡和学生们共读一本书,以不同的形式写写感受,哪怕只是三言两语,这样极有助于我们的教学,又有助于学生与老师情感的沟通,这不是读书的功利性,而是作为语文教师的必须,而冰心母女有时也经常共读一本书,她们为故事情节中的欢喜场面开怀大笑,又为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而留下泪水。况且,孩子们爱看的书,也应该是我们爱读的书,也是我们老师必读的书。记得我们曾一起读过海伦q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当时即兴写了一段感受:海伦是不幸的,因为她失去了与世界的沟通;海伦又是幸运的,因为她遇到了莎莉文。她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海伦的内心世界,也架起了海伦和这个世界沟通的桥梁!一位学生也为我激动不已的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海伦是不幸的,因为她失去了与世界的沟通;我们却是幸运的,因为我们遇到了您。您把我们带到了书籍的天地里,汲取着营养,充实着自我,您为我们构建了在书海中畅游的美好蓝图。学生用仿句的形式,饱含深情的文字表达了对我的感激之情,令我激动不已。是的,每次读书,我都会收获不一样的感动,就这样被你感动着,我的挚友――书籍。让我们以书为友,以书为伴,让一缕书香伴你我同行!

二、善写――妙笔生花秀文采,腹有诗书气自华

苏霍姆林斯基在当文学教师期间,曾写过一千多篇小作文,他是这样解释的:“不是为了发表,而是为了教会我的学生使用语言,当我的作文或短诗触动了儿童的心弦时他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拿起笔来,努力表达自己的感情。”这一点,我们都深有感触,每当我告诉学生要读我的习作时,他们的眼睛总是为之一亮,精神也为之振奋。而在读的过程中,他们也常常会越来越兴奋,有时会情不自禁地叫起来:“是,就是这样!”读到精彩的句段,还会不自觉地重复起来。全文结束,有的学生还沉浸在文中,有的则用劲鼓掌,而更多的则是迫不及待地开始习作了。我曾经尝试过,读其它不管多美的文章,如朱自清、冰心等现当代大作家的经典作品,或是毕淑敏、刘庸等现代美文作家的优美散文,学生们的反应都不及读我自己的习作反应强烈。我知道,我的文章不会比名家的更美,只是因为学生对自己老师的习作更感兴趣,还因为老师与学生日日相处,比较熟悉,下水文中所写的都是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人和事,非常真实地走进学生的心灵,写出了学生的心声。所以,他们在听老师习作时会心情激动。啊,老师写得多好,多生动!对了,我也有类似的东西要写,我也能写得这么好。于是,一个个跃跃欲试了。是啊,下水作文方能深知作文甘苦,无论取材布局,遣词造句,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且非常熟练,几乎不假思索而自然能左右逢源,这样的时候,随时给学生引导一下,指点几句,全是有益的启发,最切实的经验。用真情铸就的文章,即使是一花一草,一人一物,也会显得熠熠生辉。下水文它不单单展示了自己的文采,沟通了师生间的感情,更显示了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较高的文化素养。

第9篇:歌颂老师的散文范文

关键字:语文 审美 措施

语文课学习的内容丰富多彩,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各种各样的美。有的文章中着重带给学生一种自然美,有的旨在传递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美的精神和文化。高中的语文课堂就是在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还没有完全形成时利用文字资源,加上老师的正确引导从而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1、 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对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是审美培养的第一步。高中教材收录了很多古今中外优美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有优美的环境描写还有很多丰富的人物生活。对于现代的散文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可以通过对这些文字的讲解,在阅读中给学生描绘一幅美丽的场景图,或者借助现在的高科技手段展现一些图片,视频或者声音等。在讲课时不仅仅可以图文并茂使教学更加生动有感染力还可以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这些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例如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朱自清的这篇散文给当代学生就展现了一副优美的荷塘景色。因此在老师讲述这篇文章时,可以提前收集不同时间的荷塘的照片,通过不同的对比让学生清楚地感受到不同的荷塘的美。同时,在讲课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展开联想,自己描绘所想象到的美景,这样不仅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对美的感受,即审美感知力。当学生自己了解景色之后会有自己对荷塘的理解,然后再讲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两种感情的对比让大家领会书中的意境。之后,通过对创作背景的讲解,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上,以作者的思维和立场去体会作者的心情,感受这些景物。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仅可以让老师出色的完成教学任务,还可以让学生学习更加有趣味,让学生从内心中去理解这种美,让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逐渐提升。对于一些古典的诗歌或者文言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某些有点睛之笔作用的词、句的推敲,讲述使学生理解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美的意境,感受到传统文化中不一样的韵味。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在讲解时可以营造出一种慷慨激昂的气氛,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在讲解时就可以对传神的句子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对这样意境磅礴的句子进行重点赏析。可以引导学生的自主想象,自主感受从而领略苏轼的情怀,感受苏轼赤壁的情感,感受那种不一般的美。

2、培养学生的对美的鉴赏能力

对美的鉴赏力是体现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内容。在语文学习中,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正确感知美的内容,这也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前提。高中生,已经具备自我思考能力,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储备,通过老师的正确引导,让学生在自主鉴赏时不仅仅根据自己的想法还可以和自身的知识结构、文化背景、人生观价值观结合在一起。不仅仅让学生发现美,感知美,通过对美的鉴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想象能力。对美的鉴赏离不开想象,离不开分析,通过联想分析加深对美的了解,再结合对景物不同角度的联系,在把握作者情感的同时感受到美,完成一次对情感的体验和升华。

2.1、善用教材引导。

不同的文章,鉴赏时的情况也是不同的,有的旨在刻画人物形象,有的是为了渲染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因此在培养学生的鉴赏力时要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如荷花淀这篇文章,这篇文章旨在表现丰富的人物性格和形象,因此大篇幅的运用语言对话描写。鉴赏这篇文章时,就要引导学生能够揣摩简单对话中深刻的涵义和丰富的内心生活,可以让学生学习这种精炼的笔墨。

2.2、重视想象力

想象是鉴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很多文字中的意境美是老师无法用语言简单描绘出来的,因此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中,老师不仅要交给学生合理想象的方法,还要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借助熟悉的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

3、 拓展阅读面

广阔的阅读面时培养审美能力中不可忽视的一方面。丰富的课外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可以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3.1、提高阅读兴趣,在读书中积淀审美

在教学中老师要经常向学生推荐一些好书,好文,不仅仅可以给枯燥的高中生活增加情趣还可以让学生在名人事迹的激励下,努力向上。或者可以通过饥饿疗法,设置悬念让学生们带着好奇或者问题去阅读,这样不仅仅可以体会文章的涵义还可以激发学生的读书渴望,从而在不断阅读中提高审美情趣。

3.2、在作品中树立正确审美

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一个好友,不只可以通过读数树立正确的人身观还可以树立正确的审美。从好书中升华自己。

4、结语

语文是一门丰富的课程,是高中生活调色的重要环节,不仅仅让学生在知识领域取得收获还可以在审美,人生观等等方面都获得提升。

参考文献:

1.周建军.“班班通”环境下农村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审美能力[J].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2011,12(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