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形容气势大的词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预习要求:朗读课文2―3遍,读熟课文3―5自然段,思考从文中哪些句子能看出灰椋鸟归林的壮观?用“――”画下来,并作旁注。
二、 精巧复习
师:(投影出示词语)这些词语会读吗?
生:(读上面一行)排空而至整群整群浩浩荡荡
生:(读下面一行)互相应和呼朋引伴百鸟争鸣
师:读了这些词语你有什么发现?
生:这些词语都是写灰椋鸟的。上面一行写灰椋鸟的数量多,下面一行写灰椋鸟的声音大。
师:能记住这些词语吗?(生个别背,齐背)这就叫归类积累法。
师:(投影出示最后一段话,指名朗读)“观赏”能换成“观察”吗?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观察”就是看,而“观赏”不仅有“看”的意思,还有“欣赏”的意思。
师:“观察”是仔细地看,有目的地看,而“观赏”不仅有“看”的意思,还有“欣赏”的意思,灰椋鸟归林的场面很壮观,是一种欣赏地看。谁能用“观赏”说一句话?(生造句)
师:最后一句是什么句?谁能把它换种说法?(生练习句式转换)
三、 精读感悟
(一) 归林的壮观
师:第4小节中哪几句最能让你感受到灰椋鸟归林的壮观?
生: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师:(投影出示以上一段话)哪些词语一下子跳入你的眼帘,让你觉得壮观?
生:排空而至。
师:能想象一下“排空而至”是怎样壮观的景象吗?
生:“排空而至”就是形容飞过来的灰椋鸟很多,排满天空飞来。
生:“排空而至”就是灰椋鸟密密麻麻地布满天空,黑压压的一片。
生:“排空而至”就是形容成千上万只灰椋鸟排山倒海般飞来。
师:是啊,“排空而至”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成千上万只灰椋鸟密密麻麻地布满天空,它们推开空中一切,排山倒海般飞来。这是多么壮观啊!谁能读出它的壮观?(生个别朗读)
师:谁能读得再壮观些?(个别再读,齐读,读得很有气势)
师:除了“排空而至”,还有哪些词语也让你感受到了灰椋鸟归林的壮观?
生:“浩浩荡荡”“整群整群”“一批一批”,从这些叠词我感受到灰椋鸟似江水涌来,声势浩大,势不可挡。
生:“数百米长的长队”“巨大的椭圆形”,让我体会到队伍很长,很庞大,蔚为壮观。
师:“数百米长的长队”有多长?“巨大的椭圆形”有多大?(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
师:是啊,小小的灰椋鸟竟然排这么长的长队,围成如此巨大的椭圆形,这是多么壮观啊!谁能把圈画的这些词语所展现的壮观气势读出来?(个别读,齐读,读得很有气势)
师:能抓住这些词语把这段话背出来吗?(自由背,个别背)这就叫抓关键词语记忆法。
师:(投影出示句子:先回来的鸟……后到的鸟……与熟悉的伙伴会合)这是一个长句子,讲了几层意思?
生:两层。第一层讲先回来的鸟,第二层讲后到的鸟。
师:这两层都是讲鸟刚归林后的表现,因此可以把这两层意思并成一句话,但为了区分这两层意思,在这两个句子之间必须用一个标点符号隔开,知道是什么标点符号吗?(生:分号)
师:在第3课《早》中,我们认识了顿号,还记得顿号的用法吗?
生:顿号用在并列的词语之间。
师:对,顿号用在并列的词语或较短的词组之间,而分号则用在较长的并列的分句之间。下面我们做一道练习。(生练习加标点,区分顿号和分号)
(二) 闹林的壮观
师:第五自然段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灰椋鸟的壮观?谁能把自己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生:树林内外,百鸟争鸣……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师:这句话中“俱乐部”指什么?在这个俱乐部里,能找到“彩灯”“跳舞的女子”“音乐”吗?
生:“天然的俱乐部”指整个竹林和刺槐林,“彩灯”是夕阳和晚霞,“跳舞的女子”是灰椋鸟, “音乐”是灰椋鸟的叫声。
师:从这样的“俱乐部”中你感受到什么?
生:我感受到场面很热闹,很壮观,灰椋鸟很快乐。
师:(播放鸟叫声)你觉得这样的音乐还像什么?你能模仿书中的句式用“似……如……”再写一句吗?
生:似琵琶齐奏,如铜管齐鸣。
生:似狂风吹过树林,如暴雨落入江河。
……
(三) 人与自然的和谐
师:同学们,鸟是人类的朋友,没有鸟,我们就感受不到“鸟语花香”;没有鸟,就不会有“惊弓之鸟”“笨鸟先飞”给予我们的启迪;没有鸟,我们就不会欣赏到“两个黄鹂鸣翠柳――”(生:一行白鹭上青天)
师:没有鸟,我们就不会观赏到“草长莺飞二月天――”(生: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没有鸟,唐朝诗人孟浩然就不会吟诵出“春眠不觉晓――”(生:处处闻啼鸟)
师:杜甫也不会吟诵出“流连戏蝶时时舞――”(生:自在娇莺恰恰啼)
师:我们要保护鸟,让鸟成为我们人类永远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我们不仅要保护树林,还要植树造林,让鸟永远拥有幸福的家园。这样,人与自然才和谐。(板书:人鸟林和谐)
师:这篇文章的作者徐秀娟,她爱鸟胜过爱自己的生命,为了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不幸滑入了沼泽地,献出了年仅23岁的生命。徐秀娟不惧怕死亡,因为她对生命有更博大的爱!鸟儿想念她,人们怀念她。(课件播放音乐《一个真实的故事》)
师:听了这首歌,我们一定要牢记徐秀娟姐姐的心声――
生:(齐读)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
四、 精当反思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哪些方面还需要努力?
生:我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我们要保护鸟,保护树林。
生:我知道了分号的用法,分号用在并列关系的分句之间。
生:我学到了两种方法,一是归类积累法,二是抓关键词语记忆法。
……
师:同学们能从获得的知识、习得的方法、懂得的道理等方面进行学结与反思,很好。只要我们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总结,我们就能有所收获,有所进步。
五、 精练拓展(略)
1. 阅读片段,完成习题。(略)
2. 写一段话用上分号。
[关键词]言语实践;假设;词语;人物;技巧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1-026
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阅读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假设,可以引导学生跨越时空,沟通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促推学生内化言语,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如何巧用假设,促推课堂的言语实践呢?
一、 巧用假设,有效推促词语内化
对小学阅读教学来说,词语是教学的重点。而同一个词语往往因环境不同而意义不同。由于学生年龄小以及认知方面的不足,导致他们在理解词语时停留在表面,无法真正触摸其内涵。因此,在教学中巧用假设,引导学生在词语“歧义”上越“陷”越深,继而在“荒谬”中理解词语的正确含义。如,教学《埃及的金字塔》一课中的“巍然屹立”一词,笔者这样引导。
师:那你说说“巍然屹立”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很高,很有气势。
师:我们学校有这样的建筑吗?谁来用这个词语形容一下?
生:我们学校的教学楼巍然屹立。
师:(故意夸奖)不错!(接着又转换口气)能这样形容吗?(停顿一下)我们现在读一读这一句。
(投影显示: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差不多要走1千米的路程)
师:高146米,绕一周需要1千米,这样的建筑才算得上巍然屹立。我们教学楼多高?能用这样的词语吗?
(学生哄笑)
……
案例中教师巧用假设,把学生带入“套中”,并引导学生把金字塔与教学楼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金字塔与教学楼的明显差异,准确把握“巍然屹立”这个词语的准确用法,最终内化词语。
二、巧用假设,感受人物特征
教学写人类文本,重在引导学生准确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然而,由于学生实际生活与文本距离相去甚远,导致他们很难真正走近人物,自然也无法准确把握文本的主题。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假设,引导学生“误入歧途”,让他们充分暴露自己在理解上的“荒谬”、认识上的“粗浅”,继而重新调整,理解文本人物的性格特征。比如,教学《祁黄羊》这一课,笔者这样引导学生走近祁黄羊的内心世界。
师:晋悼公要他推荐中军尉人选时,他会想到什么?
生:他会想到我一定要推荐能力强的人,不负晋悼公所托。
师:他想了一会儿,想到了解狐。而解狐则是他的杀父仇人。同学们,你们好好想想:这时祁黄羊会怎么想,祁黄羊的母亲又会怎么想。
……
师:假如朝中官员知道这一件事,又会怎么评价呢?
生:他们一定认为祁黄羊太无能了,太软弱可欺了。
师:(故作赞许)是的,在古代,杀父之仇不报,是最大的不孝。但是,祁黄羊当时有没有想到这些?请看课文第11小节……
案例中,教师先重点强调解狐是祁黄羊的杀父仇人,继而进行假设,引导学生揣摩祁黄羊的各种心理,让学生认识到作为一个普通人,会怎么做;接着,在故意赞许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文本中找依据,以前各种假设,从而让他们认识到祁黄羊是一个一心为公、高尚的人。
三、巧用假设,领悟写作方法
对小学生来说,品析语言、领悟写作技巧是有一定难度的。对难以理解和把握的写作技巧,教师也可以巧用假设,促推学生去感悟。比如,《“番茄太阳”》有这样的一句:“她的小嘴呼出的温热气息拂过我的面颊,我的泪哗地一下子流了下来。”教学中,笔者这样假设。
师:这句话写得很好。同学们,好好想想,有哪些词语可以形容“我”当时的样子呢?
生:“泪流满面”“泪如泉涌”。
师:是呀!明明虽然有点幼稚,但心地非常善良,“我”怎能不感到呢?好好想一想,当时“我”会怎么说,怎么做。
(学生思考,动笔……)
富丽拼音:fù lì,汉语词汇。形容体态丰满美好。选自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小秦淮录》:“ 汤二官,不知其籍,其体富丽,其色华艳,善谐谑,后不知所终。”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富丽词语的实用造句,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一、富丽词语的解析宏丽;华丽。 唐 柳宗元 《李赤传》:“堂之饰,宏大富丽,椒兰之气,油然而起。” 明 谢榛《四溟诗话》卷一:“作诗虽贵古淡,而富丽不可无,譬如松篁之於桃李,布帛之於锦绣也。”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三章:“山崖上矗立着一幢巍峨而富丽的洋楼。”富饶美丽;丰富华丽。 宋 苏轼 《策断二十五》:“ 契丹 自 五代 南侵,乘 石晋之乱,奄至京邑,覩中原之富丽,庙社宫闕之壮而悦之;知不可以留也,故归而窃习焉。”
二、富丽词语的近义词璀璨 [ cuǐ càn ]
绮丽 [ qǐ lì ]
斑斓 [ bān lán ]
三、富丽词语的造句1、天空它从来都那么善良,那么美丽,当夕阳残留在天空中时更显得光辉更富丽,被它的美迷惑也是一种幸福。
2、沐浴在夕阳的余辉里,眼前的一切,都变地金光闪闪,富丽堂皇。
3、于是,溪水泛起粼粼的波光,闪现出神奇的色彩,使人觉得这就是富丽堂皇的水晶宫,埋藏着五光十色的奇珍异宝。
4、在阳光的照射下,鲜红的玫瑰花上,一颗一颗的小水珠却变成一颗颗美丽的金珍珠,使玫瑰花显得更加富丽堂皇了。
5、喜欢蝴蝶花,它虽不如富丽堂皇的牡丹,雍容华贵的玫瑰,也不如婀娜多姿的,但它也有自己的独特魅力。
6、殿内富丽堂皇,供奉着西方三圣佛、十八罗汉、四大天王、千手观音等几座佛像,金光闪闪,耀眼夺目。
7、脚下,在富丽堂皇的大城市,路都被水泥灰浆铺垫。
8、牡丹,花中之王,色泽艳丽,玉笑珠香,风流潇洒,富丽堂皇。
9、移步入洞,仿如置身于恢宏大气、富丽堂皇的天庭之中,中间是一个空阔的大厅,岩壁怪石嶙峋,千姿百态,各种溶洞造型唯妙唯肖,飞禽走兽,应有尽有。
10、妖娆,富丽,宏伟,这些耀眼的字眼太过时尚,对这个古老的山村而言,那只不过是些华美的形容词。
11、其实,桂花屋远不止一个富丽堂皇这么简单,它的真正传奇之处,还在于它同一个王朝的终结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12、走进这座清代建筑,高墙深院,雕梁画栋,从屋内木质隔墙和檐壁等精细雕刻当中,你就可以想象它在当时该有多么的富丽堂皇。
13、矗立的藏房,白墙彩檐,绘饰朦胧鲜丽,正门明朗富丽,窗棂似梯形,雕刻精细。
14、看这颐和园,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又充满自然之趣。
15、国印往往一本正经,装饰华贵,卓显一种富丽堂皇和严正威仪。
16、乡村的建筑,不够富丽奢华。
但村庄的屋舍,保留明清遗风,多为高墙深院。
17、这座载入中国建筑史的曾氏祖庙,和我初见时一样,依然气势恢宏,富丽堂皇。
18、一家家雨后春笋般的饭店,一样样吸人眼球的所谓名菜,一种种富丽堂皇的餐饮品牌,你方唱罢我登场。
19、祖孙俩渐行渐远,长长的影子映在油亮的青石板路上,与这个富丽的街道形成鲜明的对比。
20、白族民居不仅院落组合宽敞豪华,且建筑风格采用殿阁造型,飞檐串角,再饰以泥塑、木雕、彩画等,显得富丽堂皇,又不失古朴大方。
21、越过华亭湖边富丽堂皇的、具有英伦皇家豪华建筑风格的立诗顿宾馆和绿树下的淑女雕像走过拱桥,漫步在绿茵盎然的斯凯岛和艾伦岛。
22、这座有五层楼那么高的转经筒是世界上最大的转经筒,筒身为纯铜镀金,金光闪闪,富丽堂皇。
23、厅堂建筑不算恢宏,也不富丽堂皇,但格外肃穆庄严。
24、形形,虚虚实实,飘渺不定的妙笔,把大海点缀得富丽堂皇,无比的辉煌。
25、院子是一座普通的青砖灰瓦四合院,不象是王公贵族的那样富丽堂皇、高大气魄,但形致一样。
26、红宫、白宫与山体融合在一起,群楼重叠,殿宇嵯峨,富丽堂皇,气贯苍穹。
27、人民礼堂描龙画凤,富丽堂皇;
百货大楼线条明快,朴实大方。
28、洛阳牡丹以花大色艳、富丽端庄名扬天下。
29、来自意大利时尚又富丽堂皇的高级琉璃吊灯,巨大的灯蕊被周边无数的灯瓣萦绕,层层叠叠如迎风招展的夏日映荷。
30、洛青穿过高楼大厦,重楼飞阁,再次来到了这座富丽堂皇的店铺。
【关键词】鉴赏 古诗词 语言
古诗词鉴赏是富于创造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不仅作家在创作,读者也在创作,他们是创作中的伙伴,而且往往读者比诗人更像诗人。”(易卜生语)所以,真正的领悟,必须建立在对古诗词透彻理解的基础上。一般人对《登鹳雀楼》这首诗的理解,只停留在成功地描画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上,这当然谈不上鉴赏。有的读者能进一步看到这首诗不限于壮丽景色的描绘,而是注进了诗人昂扬向上的激情。然而,这也还是没有品出本诗的“诗味”与意蕴。鉴赏能力强的读者能透过壮丽的画面,开阔的意境,看到这首诗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领悟这首诗所蕴涵的耐人寻味的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成功在于追求,事业永无止境。这说明,如果没有对作品的透彻领悟,便不可能有真正的鉴赏。“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晴,一只眼晴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晴看到纸的背面。”歌德的名言一语道破了古诗词鉴赏的真谛。我们在这里只对古诗词的语言风格的赏析题目的作答方法具体加以讨论。
一、炼字型
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形象生动的效果。一首诗的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如《移家别湖上亭(十一月测)》(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中的“系”字有系住、拴住的意思。诗中的“系”字描绘了一幅修长柔软的柳条藤蔓,好像要牵扯住主人,不让主人离去的动人景象。一个“系”字,饱含了诗人移家前,对湖上亭一草一木的依依惜别之情。这类题目的答题对策:(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还原内容。(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又如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中的空”字,在文中是“白白地、孤独、形单影只”的意思。抒情主人公伫立在玉阶,痴痴地、徒劳地茫然望着暮色中归飞的宿鸟。鸟归人不归,触景生情,引起无尽的思念愁绪。“空”字也表达了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的感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二、赏析作者语言风格型
古诗词的语言的特点常见的有: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平淡,又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碜,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明快,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如白居易的新乐府诗;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自然,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这类题目的答题对策:①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如《春怨》(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三、比较两诗不同的语言风格型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学会“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答题对策:①用一两个词概括各自的语言风格。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通过比较,找出其差异。比如朴实和绮丽是相对举的语言风格,其特点各有千秋,关键是不同作品的内容、主旨、情感决定了它们的各自长处。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的前两句写的是作者登楼所见。一轮落日向着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冉冉而没;黄河奔腾咆哮,滚滚而来,又折向东去流归大海。这里的画面辽阔,景象壮观,气势庞大,谁读了胸襟不为之一开。接下来诗人想进一步游目骋怀,而那“更上一层楼”的诗句所体现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不更激励我们去挑战人生吗?如果用王之涣这首诗和苏轼的具有豪放风格的作品相比较,那么我们能否从中体会出在语言风格方面二者有相似的东西吗?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总之,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分量。在全国语文中、高考中,古诗词赏析连考了多年,难度越来越大,题型越来越完善,题量有逐年加大的趋势,成为中、高考备考的一个亮点。在培养与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上,成为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
关键词: 文体学 山东农业大学 校歌
1.引言
对大学而言,校歌不仅仅是一串音符,一簇象征性的符号,更是一种灵魂,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并代表各校的特点。校歌是由各校的历史传统和办学风格凝聚而成的,它的旋律萦绕、弥散着每一位师生心中的梦想。一首脍炙人口的校歌不仅能激起广大师生的热情,增强学校内部的凝聚力,还能唤起校友对母校的深情回忆,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达到“不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笔者以山东农业大学校歌《携手攀登,共创辉煌》为研究对象,从词汇特点、句法特点、形象使用和对照关系四个方面进行系统细致的分析,旨在发掘其美感、潜藏的传统文化底蕴及暗含的育人功能。
2.词汇特点
2.1名词
《携手攀登,共创辉煌》作为一首典型的现代校歌,以描述为主,其名词占约总数的一半。其中,描述地理位置和文人特色的具体名词约占名词总数的二分之一,如“齐鲁”、“大地”、“孔孟”、“乡”、“黄河”、“泰山”、“山东农大”。另外,人称代词(我们),物主名词(“山东农大”、“国家”、“民族”)的涉及反映出作为农大人的“我们”、大学和国家民族紧密的联系,教育农大学子为祖国富强和民族兴旺而实干奋进。其他抽象名词,如“创新”、“理想”、“辉煌”,则是对农大精神(爱国爱校,质朴厚德,求真创新,实干奋进)的阐释。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的并重突显了歌词整体平衡感,显示出农大美好的自然风貌和人文环境,以及农大学子有理想有抱负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2.2动词
在此首校歌中,动词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静态动词,如“流淌”、“挺拔”,在歌词初始就营造出祖国大好河川(即黄河和泰山)的即视感,给人一种豪迈激昂的震撼力。而动态动词,如“创新”、“成长”、“实现”、“追求”、“攀登”等能激动人心,陶冶情操,发挥巨大的精神激励作用,赋予歌词以动态感,给人一种青春向上的活力,展现出农大人青春张扬的风貌。
在这首校歌中,动词的数量虽少,却是整个歌词语言艺术的灵魂和主旋律。富有动感的动词使节奏流畅明快,富有时代精神,催学子奋进,激励学子立志读书、报效祖国。
2.3形容词
此歌词中有四个形容词,分别是:“共同”、“富强”、“兴旺”和“新的”。共同理想指作为社会共同意识的理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也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共同理想。“共同”在“共同理想”中,不仅体现了农大人还体现了社会成员的凝聚力和意志力,具有现实社会的教育意义。同时与国家“富强”、民族“兴旺”互相契合,表达了共同的美好愿景。“新的”辉煌有两层意义:一是指农大已经取得的辉煌,二是指力争上游、不断传承和弘扬优良文化传统的崇高精神品质。
2.4副词
此诗歌中有两个副词:“共”,出现两次,“共”与形容词“共同”意义功能相似,强调合作与凝聚力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歌词多采用气势磅礴、积极向上的名词和动态活泼的动词,这些典雅、正大的词精辟地概括了中国文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深刻认识,表达了学校学子要在各自学业中做出不朽建树的豪情。
同时,在歌词首部(“齐鲁大地,孔孟之乡”;“齐鲁大地,孔孟之乡”)、中部(“啊山东农大,啊山东农大”)和尾部(“携手攀登,共创新的辉煌”;“携手攀登,共创新的辉煌”)都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这在歌词中很常见,从词义的角度看,强调了所重复的内容,形成一种磅礴的气势。
3.句法特点
3.1句子的复杂性
本歌词共十二句,共114个字,平均句长为9.5个字,相对要短。同时,句式结构简单,多为陈述句、祈使句和感叹句。在句子的内部结构中,多为省略主语的简单句,如“在继承中创新,在实践中成长”,“实现自身价值追求共同理想”,“携手攀登,共创新的辉煌”。其中,有两句较复杂:“这里流淌着黄河的血脉”、“这里挺拔着泰山的脊梁”,是以指示代词“这里”为主语,强调山东农业大学优越的地理环境,依山傍水的特点。另外,句式结构的雷同使歌词获得了一种整齐的节奏感。歌词整体给人感觉节奏流畅明快,歌词朗朗上口、简洁凝练,富有感召力。
3.2词类
本歌词中主要词类(即实词)占词汇总数的79%,这说明其具有更大的直接性和具体性。名词、形容词、动词和副词组成或具体或抽象的事物,蕴含着一种简洁朴实、努力攀登、质朴务实、埋头苦干的精神力量。
4.形象的使用
4.1韵律与节奏
语言的物质外壳――语音,是交际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也是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校歌的最终归宿是谱曲演唱,为了更好地与音乐配合,歌词追求语音和谐的效果,主要通过押韵、使用衬词的创作手段实现。
这段歌词每句话尾的押韵表现为aabacdaaaaaa,韵脚为“乡”、“乡”、“脉”、“梁”、“大”、“篮”、“堂”、“长”、“想”、“旺”、“煌”、“煌”,前半部分重在绘景写人,语气较平稳,后半部分以“ang”一韵到底,激昂豪迈,重在行发远大志向浑厚有力,有种宣誓般的昂扬,给人以鼓舞和激励。
用韵与歌词的内容及所表达的感情是十分一致的,这种一韵到底的韵律色彩明朗,与校歌积极向上的精神特质十分吻合。
4.2对偶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均衡对称美,因而对偶的使用范围极其广泛,从对联到诗歌,从词曲到散文,随处可见它的身影。对偶可分为宽对、严对,农大校歌歌词中的对偶基本属于宽对,重点在于表情达意,对于词语的词性、声调等要求并不严格。如“这里流淌着黄河的血脉”和“这里挺拔着泰山的脊梁”,“流淌”对“挺拔”,“血脉”对“脊梁”,赞美了农大地理位置优越,钟灵毓秀。又如在“我们求知的摇篮”和“我们求真的殿堂”中,“求知”对“求真”,“摇篮”对“殿堂”,这几对虽然平仄不太对称,但声调十分协调,读来抑扬顿挫。
4.3反复
使用反复这一辞格,既使得歌词结构整齐有序,歌词感情也得到强化。此首校歌歌词中运用的反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地点和校名反复出现,旨在引起农大学子的自豪感,如“齐鲁大地,孔孟之乡;齐鲁大地,孔孟之乡”和“啊山东农大;啊山东农大”;二是反复歌词中的部分,即在结尾处“携手攀登共创新的辉煌”的反复,加深了歌者与听者的印象,突出了农大学子努力向上、为校为国争光的决心和毅力。
4.4拟人
在此首歌词中,运用拟人的句子是“这里流淌着黄河的血脉”、“这里挺拔着泰山的脊梁”,将黄河形容为有血脉有生命的事物,将泰山形容为独当一面的巨人,仿佛两位伟人守护着山东农业大学,气势宏大,也增添了些许情趣。
4.5比喻
用比喻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依此引发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感染力。此首歌词中,运用比喻的句子是“啊山东农大啊山东农大;我们求知的摇篮;我们求真的殿堂”,本体为山东农大,喻体为摇篮和殿堂,将农大比喻为学子挥洒汗水、求真求知的场所,将学子和学校紧紧地联系起来,生动形象地显示出农大浓厚的学习氛围和人文环境。
5.上下文照应关系
此首歌词的最明显的上下文照应关系体现在开头和结尾处的反复上,开头为“齐鲁大地孔孟之乡;齐鲁大地孔孟之乡”,结尾为“携手攀登,共创新的辉煌;携手攀登,共创新的辉煌”,词首的反复给整个歌曲奠定了浑厚沉稳的基调,最后的反复将歌曲推向了,同时暗含了农大“登高必自”的校训,表明了农大学子勇往直前、不懈进取的精神面貌。
6.结语
校歌是大学独特的办学理念和精神的表达,是学校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高度浓缩。对于学生的成才,对于学校的建设,校歌犹如大学的精神图腾,发挥着双重作用:对内,自我激励,从而凝聚人心;对外,自我张扬,从而展现风貌。通过对山东农业大学校歌从文体角度的深入细致分析,使我们对校歌的意义价值建立在更坚实客观的基础上,更深刻地理解“爱国爱校,质朴厚德,求真创新,实干奋进”的农大精神和“树人、求真、包容、开放”的农大文化。《携手攀登,共创辉煌》这首校歌在文学语言表达上富于文采,底蕴深厚,有强烈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启发性,能引起内心的强烈共鸣,永记在心,永受鼓舞,即使走出校门也能铭记校歌精神。
附录:
《携手攀登,共创辉煌》
齐鲁大地孔孟之乡
齐鲁大地孔孟之乡
这里流淌着黄河的血脉
这里挺拔着泰山的脊梁
啊山东农大啊山东农大
我们求知的摇篮
我们求真的殿堂
在继承中创新在实践中成长
实现自身价值追求共同理想
为国家富强为民族兴旺
携手攀登共创新的辉煌
携手攀登共创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傅进军.大学校园文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9-10.
[2]高曙光.王升文,申圆圆.从校训校歌的文化内涵探讨大学生素质教育――以延安大学校训校歌为例[J].延安:延安大学,2012.
[3]贺秀兰.中国大学校歌的文化解读[D].长沙:中南大学,2008.
[4]贺秀兰,康玉唐.大学校歌文化解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J],2008(25).
[5]贺秀兰,康玉堂.从大学校歌透视大学理念[J],2008(10).
[6]李爱丽.大学校歌的现状及其思想教育功能的改革导向[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
辞趣类辞格
辞趣类辞格,主要是利用汉字或汉语组合的特点来完成的,语言往往新颖、活泼而又幽默、风趣。理解这类辞格,要结合上下文,体会其中的语言特点,弄清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随着社会的演变推进,现实生活中不断有一些全新的元素出现,如果想使用原有的词语来形容、描述这些新出现的事物或者概念,常常会出现某些方面不尽贴切的情况。新闻评论为了保证本身所特别需要强调的事实真实性,保证评论能够最真实最确切地反映现实生活,在文章中就得灵活改造旧词,或者创造新词。梁厚甫的新闻评论中运用的辞趣类辞格,主要是仿拟辞格以及拆用辞格。
所谓仿拟辞格,就是指模仿现成词语、句子、作品,用更换文中的某个词或语素的方法临时制造的词语、句子、作品的修辞方式。在梁厚甫的新闻评论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种修辞格的运用。
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一文中,作者在评论冷战时期美苏之间有无可能爆发核武器大战时,有这么一些评述:“飞机、大炮、坦克、潜艇、航母、雷达的性能,容或比之二次大战前有一些进步,但被幻想为一战而能屈人之兵的武器是没有的。”“在这样情况之下,甲乙两国,当然是‘两败俱伤’,当然是不上算。既然不上算,只能按弹不动。”“不论‘两败俱伤’也好,‘两胜俱不伤’也好,都否定了率先一击的价值,从而也否定了核子弹本身的价值。”其中的“一战而能屈人之兵”、“按弹不动”、“两胜俱不伤”几个词正是从原本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按兵不动”、“两败俱伤”等词语中仿拟过来的,虽然改动的仅仅是词中的一两个字,却形象地说明了美苏之间不可能爆发核武器大战,语言新颖风趣,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拆用辞格在梁厚甫的新闻评论当中也屡有运用。所谓拆用辞格,是指为了思想表达的需要,故意把固定的词、成语和句子拆开来用。在《总结70年代的美国》中,梁厚甫在评价卡特时写道:“至少卡特总统有比之尼克松聪明的地方,不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而是‘知其不可为而不为之’,庶乎是‘若愚’的‘大智’。”采用语素易位的手法,把成语“大智若愚”拆用成句子“庶乎是‘若愚’的‘大智’”,显得风趣形象。
引导类辞格
引导类的辞格,一般是利用句子结构的相同或近似来完成的,相同或近似的特征,就使得它们带有更多的强调意味,带有更强的气势。因此,应该多从语意强调的重点、语言的气势、语脉的连贯等方面来理解这类辞格。梁厚甫的新闻评论中,运用的引导类辞格主要是排比辞格和对偶辞格。
排比辞格,是指把三个或三个以上内容相关、句式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句子成份、句子、段落排列起来。排比修辞格运用得当的话,能够加强文章的气势,给读者一种高屋建瓴、大气磅礴、不容置疑的感觉。
梁厚甫在上个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分别写了两篇同一类型的文章,《60年代的美国》和《总结70年代的美国》。在《60年代的美国》一文中,梁厚甫精辟地指出:“在60年代,美国无所谓政治,有之便是越南问题的政治;无所谓经济,有之便是越南问题的经济;无所谓军事,有之便是越南问题的军事。”而在1980年3月12日香港《明报》上发表的《总结70年代的美国》一文中,作者是这么写的:“美国政治上的绥靖主义已走到尽头,代之而兴者,是有限度的警惕主义;经济上的干涉主义和面包至上主义已走到了尽头,代之而兴者,是有限度的节约主义;军事上的退缩主义已走到了尽头,代之而兴者,是有限度的扩张主义。”这两篇文章对美国两个时期不同政策的概括,都用了三个整齐的排比句,言简意赅,切中要害。这两组排比句语势贯通,读起来一气呵成,给人一种波澜壮阔的气势。
对偶辞格,是指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意义相关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起来。对偶修辞格,充分体现了汉语是音节文字、容易整齐划一和汉语句法灵活的特点。在古代诗文里,对偶的限定要求相当严格,除了结构相同、字数一样、意思相关之外,还要求词性相对、平仄相对、不使用相同的字。现代文章对对偶的要求就相对宽松了很多。
1981年5月31日香港《明报》上发表的梁厚甫的新闻评论《盱衡大局》,作者在论述当时世界大局变化时,如此说:“问题不是第二世界走向苏联那一边,而是第二世界向美国来性。第二世界知道,今天,固不容美国颐指气使,同时,苏联自己戴上两个枷儿,至少目前是动弹不得的了。苏联无足畏,故美国无足惜。”而在论述美国经济时,梁厚甫写道:“美国白宫主人在口头上虽可以也文也武,但是,在地面掘不出东西来,实在是勇者不能为力,而智者不能为计。”
上面所举的几个例子中,像“苏联无足畏,故美国无足惜”、“实在是勇者不能为力,而智者不能为计”这样的短语,不仅有重复的字,而且字数也不相同,不拘陈法,不落俗套,但从表达的意思看,它们都属于对偶。这种写法虽然没有那种绝对整齐匀称之美,但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却可以因为短语和句子中的“故”、“实在是”、“而”等字词的调节,多了一种抑扬顿挫的节奏感,让整个句子获得一种严格对偶形式所没有的语感,别具魅力。
描绘类辞格
描绘类辞格,一般都是借助某一对象或某种材料来组织的,因此理解时应紧紧扣住所依据的对象或材料,通过恰当的联想和想象作出合理的解释。梁厚甫的新闻评论中,运用的描绘类辞格主要是比喻辞格,此外,比拟、夸张、移就等修辞格也时有出现。
比喻辞格就是打比方。在梁厚甫的新闻评论中,多使用比喻修辞格,以具体事物来说明描绘抽象的道理,这种对事物的特征进行的描绘或渲染,使得文章说理议论变得通俗易懂,比一般的讲道理更能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
“自然,参院至少于今年9月以后,才作表决,参院的趋向如何,不但为苏联所不易知,即使卡特总统,也无把握,不过,就今天而论今天,主动之权,已不在卡特总统手上,卡特已变成了范增。这就是白宫上面,满布乌云的原因。”这是梁厚甫发表在1979年7月5日香港《明报》上的《白宫顶上是否有一朵乌云?》中的一段。在这段文字里,作者把当时有可能遭到苏联政治算计的卡特总统比喻成中国楚汉争霸时期遭到刘邦离间算计的项羽谋士范增,以古喻今,既贴切地形容出了卡特所处的环境,也给读者点明了苏联与刘邦两者类似的行为,寓意丰富,发读者深思。再用白宫上面“满布乌云”来比喻卡特政府里可能在国内面临的政治风险,也显得很形象生动。
所谓比拟辞格,就是把物当做人来写,把人当做物来写,或把甲物当做乙物来写。以梁厚甫在他的《“通才学”的新构想》一文为例:“今天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春心已动,要谈婚媾。”作者在这篇文章里介绍了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学界政界重视通才的新思潮,把社会上趋于结合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比拟为一对恋爱中的男女,说两者是“春心已动”、“要谈婚媾”,赋予了这两门科学以人才具有的动作行为和思想感情,文章的议论一下子就鲜活了起来。
所谓夸张辞格,就是有意对客观事物言过其实,以此强调或突出事物某方面特征,表达某种强烈的思想感情。这里,有必要强调一点,在梁厚甫的新闻评论中,夸张辞格时有出现,但作者都恪守新闻评论客观、真实的原则,对这种修辞手段的运用有着很好的掌握。以梁厚甫发表在香港《良友画报》上的《中美间的“最惠国待遇”》为例:“美国处理中东问题,比之处理任何问题都见棘手。到今天,布什总统正碰上最大的考验。美国国内,中东问题专家,确是不少,但是,一有问题发生,地面经常是‘’有声。何以故?他们眼镜落地也。”
在《美国股市为什么会暴涨?》一文中,有这么一段话:“当政府的高利息政策,到了穷途末路的时候,减低通货膨胀的速率,就变成为不可能。既不可能,政府只有出于放宽通货供应额之一途。征兆出现,股市便如不羁之马,只有天顶才是股市的极限了。”
答:在按游览顺序介绍景物特点的文章中,常常采用所谓移步换景的方法,也就是到一个地方写一种景色。《颐和园》中描写景物乍一看是按:“长廊——万寿山脚下——佛香阁前——昆明湖”这样的游览顺序来介绍的,但在实际描写中,却藏着丰富的变化。
首先是对万寿山上的描写。“来到了万寿山脚下”写的却不是山脚的景色,而是“抬头看”,写了半山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却不写山上,反而“向下望”去,写山下树丛掩映的黄的绿的屋顶和朱红色的宫墙,写昆明湖的静和绿,还写了眺望远处的城楼和白塔。这样看起来,其中的“移步”与“换景”不相一致,甚至有点对不上号,但细细品味,却能发现这正对应着颐和园的特点。因为颐和园是一个皇家园林,它的占地面积和精妙设计,都不是一览无余的。如果站在山下写山下,就会被树丛遮住平视的视线,只能看眼前的景色,不能看到更多更远的景色。这样写显然是难以表现出这个面积庞大的皇家园林的气势。此时,抬头看到山上的景象,又恰巧表现出佛香阁、排云殿在颐和园中的突出位置。而在山上写山下,使那在山下只能一处处看到的景色尽收眼底,形成整体的印象。这就是在俯仰之间上下互见的妙处所在。
其次是对昆明湖的描写,并不是集中在一处的。文章先说在有名的长廊里就能感受到湖上吹来的“使人神清气爽”的风,似乎在说昆明湖上宜人又迷人的风光招引着游人去观览。接着从俯视的角度站在山上远望昆明湖的静和绿,所以用“像一面镜子”和“一块碧玉”来形容,显得恰如其分。最后才下山来到昆明湖边驻足,近看昆明湖的美景,真切地感受昆明湖的独特与迷人。如果作者不是这样巧作安排,而把“微风”与“静”的描写都放在“来到湖边”集中写,“微风”与“静”的效果就难以自圆其说了,那么昆明湖会因之失去一分妩媚与动人。
当代社会将经济的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毫无疑问,消费是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作为消费品的物体,不仅仅具有消费的使用价值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传播交流的作用。消费品在不断扩大的传播过程中,通过交换来进行沟通,其不仅仅是物质意义上的交换,更是精神文化的交流。诚然,室内设计作品作为大众类目繁多的消费品之一,其同时具有物质属性与精神属性。在以消费文化主导的社会氛围之下,文化价值作为室内设计中划分空间地位的重要精神指标而独立存在。因此,当室内设计从建筑内部装饰的一部分演化成一个独立的设计门类之后,单纯的功能划分与物质装饰形式已经不能完全作为衡量设计质量的标准,文化价值的体现对于室内设计深层次意义的挖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物质享受之于精神享受
来源于与大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物质享受。能够让人的心情得到满足并且产生快乐的物质生活才是物质享受的生活。精神享受来源于物质享受,是物质享受在精神上的反映,也是一种美的享受。它表现为对物质享受对象爱的情感的产生,比如喜欢吃某种美食,这种最基本的精神享受,也是人追求物质享受的动力。这种享受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满足感,满足感作为一种精神状态,也是美的享受。
追求生活环境中的精神享受有很多种方式,因为这种由环境产生的满足感也能同时让人在审美中获得享受。比如视野开阔的使用空间,以及能够满足不同功能需要的场所及设施,能够让人产生满足感。建筑的式样、材料、风格、颜色等等都能产生各种美感,从建筑外观来看,或宏伟、或秀丽、或怪诞、或鲜艳,显示了气势造型或色彩的美;从室内空间来看,或温馨、或富丽堂皇、或古朴醇厚、或自然清新,这些美在精神上反应为各种感觉、情感、心境等。形容美的词语是种种精神状态的形容词,对对象的形容,即是表现出来的对象对精神的映射和作用,或精神对象的反应。人们在面对不同对象时会产生不同的心境。人们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建筑与层次丰富的室内空间,都是根据人们丰富的精神世界和不同的精神需要。
幸福观念之于室内设计
幸福是什么?幸福感已经成为多学科和跨学科的研究对象,并不是单一领域的研究可以说明的,关于幸福的内涵没有标准答案,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条件下,人们对于幸福观念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可以说对于幸福感的认定是具有开放性的。虽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人均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是也随之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
室内设计行业本质是帮助人们来美化空间,优化空间组织结构,从而让人们能够幸福的居住和使用室内空间。然而在如今物质与精神环境均受到巨大冲击与破坏的局面之下,人们很难意识到本身核心价值观的存在,要想让人们真正获得幸福的感受,就要让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发展。因此,对于幸福观念之于室内设计,笔者从室内设计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消费文化视野下室内设计应该注意的问题:
a.在消费文化盛行的当代社会,花费越多的室内设计不一定会营造更为幸福的空间。然而在这个注重物质消费文化的当代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不惜重金打造自己的家园,最后的结果固然是富丽堂皇,但是大多数人表示这种室内空间更像是展示给他人炫耀的空间,并不十分适合居住。这种花费较多的室内空间不仅会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而且营造出一种有距离感的空间而很难让人产生归属感。
b.尺度与颜色适宜的室内空间可以营造居室的幸福感。诚然,在室内空间中光、声、热等环境的条件对室内空间都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但是尺度与颜色却都是从视觉上直接给人以感受的。颜色对室内空间的影响更不必多说,不仅仅对于居住空间,办公空间与某些特殊功能空间中,有了色彩的辅助都可以达到所需的效果。
结语
那一年冬天,我流落到陕西省略阳县。这里地处秦岭腹地,山高坡陡民穷,是李白为之嗟吁的蜀道第一关。我流连在这里,贩点山货倒点野味,甚是凄惶可怜,甚至到了春节年关还不敢作归乡的打算。
春节的气氛越来越浓,鞭炮声鼓锣声从街巷小院传来,听得人心烦意乱,我裹掖着衣服离开县城走向一个熟悉的小山村。这里也在操练鼓锣作春节上街*的准备。既然躲不掉就留下来听听吧。于是我就混在一帮老头婆姨姑娘小孩子中间看着坝中十来个中青年汉子把鼓锣敲得震天价响。
敲打锣鼓的汉子们敦实威风,这些平时在山中辛苦刨食的人此时一个个精神抖擞,红光满面,(A)卖着狂傲,逞着威风,显得不可一世。这气氛使我这个异乡人感到更加的凄惶悲考,孤独孑孑。我准备悄悄地离开。正在这时,敲打大鼓的壮汉把双槌一收,抹一下额上的汗水,用眼光把人群扫了一遍,最后目光定在我身边的一个瘦老头身上,说:张伯,你来玩一把。别,别,这个叫张伯的老头既瘦弱又邋遢,穿着一件破旧的黑布棉袄,双手操在袖筒中甚是羞惑地直往后退。我感到他也是像我一样的怕过年的落魄人。但姑娘媳妇们却揪住他往前推搡,说:鼓神,来一个!打鼓的汉子一脸虔诚地把有如婴儿手臂粗的双槌直往他面前送,那些打小鼓腰鼓铜锣铜钹的后生们也满脸殷殷地望着他。
我真不相信这样的蔫老头能敲击出什么花样来。我等着往下看。他感到是再也推辞不掉了。布满皱纹和胡茬的脸上突然焕发出一股豪气,只见他把棉袄脱下来扔到一旁,走到大鼓前。就在他将双槌握在手中的时候,一个我不敢相信的奇迹出现了。一个在黄土中长大的像黄土一般平凡的汉子忽然间像天神似的项天立地般站在了大家面前。他的眼睛充满光辉,脸上透出神圣,手臂像钢棍一样坚强起来,在轻轻地敲打了鼓沿几下后,双臂猛一挥,一声石破天惊的巨响倏地刺进了我的耳膜和心脏,接着小鼓铜锣一起轰鸣,一股原始混沌的神秘冲动和古老意念的混乱音符猛地从地底蹿出来通过双脚直抵进了我的心中,使我有了一种脱胎换骨般的剧痛的.
我像被魔语诅咒了似的,双目紧盯着他,(B)只见他急敲慢敲,重敲轻敲,时而敲打鼓沿时而肘杵鼓面,时而跃腾猛捶,时而贴鼓轻抚,柔时如丝绸无骨,坚时像枪击钢板,乱时如乌云压顶,齐时如布兵排阵;铁马金戈乱箭飞,细雨轻风荷塘清,劈山开路是男儿,再闻堂前纺织声
就在敲击出的声声鼓鸣中,我似乎听到了天庭的意志,大地的精神,男人的粗犷,女人的娇娉,还有生命,婴儿落地开始的生命,老人撒手西去的生命这些奇妙的幻象在锣鼓声交织而成的音韵的罗网中不断地冲突,纠缠,呼啸,狂乱它们似在演绎着生命,似在点拨着生命,似在操纵着人类奔向精神将要达及的终点
我站在这群肃立的山民之间,观看眼前出现的不可思议的奇迹,大鼓在响,小鼓在响,铜锣铜钹铿铿锵锵,而指挥这支创造奇迹的鼓队的老人他已不再是一个蔫耷汉,而是一个飘逸的精灵!一串神秘的符号!一团无形的罡声!皇天在上,后土在下,人在其中。而他,这个人中的英杰此时就代表着人类在立地项天!我惊愕了,世上竞有着这样的声音。我醒悟了,生命中原本就没有卑微和可怜。我从人群中慢慢地退了出来,充满敬意地望着他们。我想我该回家过年了。(选自《首届老舍散文奖获奖作品》)
15.从不敢作归乡的打算,到该回家过年,我为什么改变了主意?(4分)
答:
16.本文在写鼓神奇迹般的表演之前作了多处铺垫。请细读原文,指出其中两处并作简要分析。(6分)
答:(1)
(2)
17.本文有不少精彩的句子,请在画线的A、B两处任选一句作点评。(4分)
()句点评:
18.结合全文内容说说鼓神神在哪里。(6分)
答:参考答案:
15我事业无成,境况甚是凄惶可怜,自以为无脸回家见父老乡亲。但看了鼓神的精彩表演,我心灵受到震撼,感悟到生命中原本就没有卑微和可怜,因此决定回家过年。
16(1)张伯开始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很不起眼的既瘦弱又邋遢的蔫耷汉,神情羞惑,穿着破旧,像个落魄人。可一握起鼓槌,他就成了鼓神。这是先抑后扬。
(2)文章前面对中青年汉子们威风表演的描写,从正面衬托了鼓神。
(3)姑娘媳妇们口嚷鼓神往前推搡张伯,打鼓汉子一脸虔诚送鼓槌给张伯,后生们满脸殷殷望着张伯。这是用众人近乎崇拜的举动正面衬托鼓神。
(4)我开始时以为张伯也是像我一样的怕过年的落魄人,真不相信这样的蔫老头能敲击出什么花样来,可我后来却为之震撼了。这是侧面烘托鼓神。(每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