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程管理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9-0074-02工程管理专业是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设置的一个新专业,是属于管理学门类下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的二级学科。经过十几年的办学探索和实践,工程管理专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目前全国设置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已达300多所,分布在各综合性大学、建工类院校、矿业类院校、电力类院校、财经类院校等,为国家、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从事工程建设事业和房地产事业建设与发展所需的高级专业管理人才。工程管理专业在国家教育部和建设部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基本统一了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但各院校在办学的实践中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和建设行业发展的实际,结合本校、本院的办学条件及学科优势积极探索,逐渐形成了各自的办学理念、风格和特色。[1]这使得各院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有较大的差别,尤其是管理类课程的设置存在着不同的认识,而管理类课程在整个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是构成学生完整知识结构体系不可缺少的部分。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管理类课程体系尚处在完善和探索之中,本文对管理类课程的设置和内容的整合进行了探讨。
一、工程管理专业管理类课程存在的问题
我院从1999年开始招收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学生,至今已有十几年的办学历史。这期间,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内容等进行了多次的调整和完善,但相对于21世纪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还存在着差距。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管理类课程的建设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课程体系不稳定性
我院工程管理专业根据工程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要求,以基础课程+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建立课程体系。在专业方向上,共设工程项目管理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二个方向。平台课程包括技术平台课程、经济平台课程、管理平台课程、法律平台课程。平台课程要求工程管理专业所有学生都要掌握。专业方向课程仅为主修该方向的学生掌握。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管理平台课程的设置不稳定。如前一次教学计划中管理平台课程包括管理学、运筹学、会计学原理3门专业基础课和工程项目管理、工程估价、房地产开发、工程财务管理、建筑企业经营管理5门专业课。在其后的教学计划调整中管理平台课程又由管理学、运筹学、会计学原理3门专业基础课和工程项目管理、工程估价、房地产开发、工程财务管理、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工程合同管理6门专业课组成。在最近的教学计划调整中管理平台课程又由管理学、运筹学、会计学原理、组织行为学4门专业基础课程和工程财务管理、工程估价、工程合同管理、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开发、工程建设监理6门专业课程组成。另外,对同一门课程是选修还是必修定位不准。如前一次教学计划中工程合同管理课程纳入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方向的专业选修课;工程建设监理课程和城市土地管理课程归入任意选修课。而其后的教学计划调整中工程合同管理和工程建设监理课程放入必修课中;城市土地管理放入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方向必修课中。
2.课程设置逻辑关系不明确
课程体系是一个系统,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每一个要素都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因此各个课程不是单一的个体,它们之间有着逻辑关系。[2]课程的逻辑关系,在时间安排上有两种关系:一是顺序关系和平行关系。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为先后顺序关系,同一类课程中各课程间的平行或顺序关系视课程内容而定。二是有些课程间无相关性或相关性很少,但又是构成工程管理专业复合性知识结构所必需的,这类课程开课的时间则应根据整个课程体系的实施统筹考虑。[3]我院工程管理专业管理类部分课程之间曾出现逻辑关系混乱,衔接顺序不合理的情况。如工程财务管理课程需要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知识做基础,但工程财务管理课程放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之前开设;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课程和物业管理课程需要工程财务管理课程的知识,但工程财务管理课程在建筑企业经营管理课程和物业管理课程后开设等。运筹学为管理决策提供决策方法和量化工具,应先于管理学原理课程开设,但管理学原理在运筹学课程之前开设。组织行为学课程帮助管理者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心理和行为,以达到提高组织绩效和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因此组织行为学课程应放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前开设,但工程项目管理却在组织行为学课程之前开设等。
3.课程之间内容重复
我院工程管理专业管理类课程过于追求自身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导致部分课程间内容重复。如工程项目管理、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和工程建设监理课程中管理的基本原理完全一样,三大目标控制和生产要素管理原理上也是一致的,只是性质和目的有所区别。工程项目管理与房地产开发课程中三大目标控制重复,工程项目管理与物业管理课程中均有项目风险管理的内容,城市土地管理与房地产开发课程中均有土地开发的内容,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中的房地产项目规划设计与房地产开发课程中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规划设计重复,房地产开发项目客户定位、产品定位和定价的内容在房地产市场营销课程与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中重复。
工程管理专业学什么
工程管理主要学习:管理学、土木工程、经济学等专业,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
工程管理专业主干课程包括: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合同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工程经济学、工程估价、施工组织学、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房地产投资分析与决策、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运筹学、财务管理学、管理经济学、组织行为学、建筑制图、工程结构、土木工程技术、建筑设备工程、建筑法规、建设项目评估、工程项目融资、国际工程管理、工程风险与保险、管理学、经济学、应用统计学、运筹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工程经济学、组织行为学、市场学、计算机应用、经济法、房屋建筑学、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工程项目管理、工程估价、建设工程合同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建设工程项目融资、土木工程概论、工程力学、工程结构。
工程管理专业就业前景
工程管理专业的就业领域涉及建筑工程、工程施工和控制管理、房地产经营以及金融、宾馆、贸易等行业部门的管理工作。这一专业涉及就业领域对人才的大量需求比较普遍。从银行证券到酒店宾馆,从建筑企业到房地产开发公司都急需补充大量的工程营造管理及相关专业的人才,因此人才市场上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该专业就业领域所涉及到的工作是:综合系统地运用管理、建筑、经济、法律等基本知识,侧重于工程建筑、施工管理以及房地产经营开发,并熟悉我国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进行企业工程开发建设项目的经营和管理。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工程、管理、科研和咨询等领域获得广阔的就业机会,能在制作业、服务业、公共事业、科研院所、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及设计开发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建筑、新能源、房地产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建筑/建材/工程;
2 新能源;
3 房地产;
4 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
5 互联网/电子商务。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销售工程师、土建工程师、项目经理等工作,大致如下:
1 销售工程师;
2 土建工程师;
3 项目经理;
4 资料员;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0.引言
人才培养是系统工程,所以就需从系统化的角度来进行设计人才培养的各环节,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在教育改革背景下也要能和时展相结合,通过多样化的手段将先进的教学技术和理念在教学中得以应用,这样对人才培养的效果将会以最佳的姿态呈现。
1.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现状分析
1.1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工程管理专业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出现的,我国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管理工作主要是由建设部所牵头负责。工程管理专业的方向细分与否在各高校培养模式方面也存在着差异。处在当前新的发展阶段,对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积极的转变也是适应时展潮流的重要举措,是工程管理专业得以健康成长发展的重要保障[1]。
当前是知识型经济和科学技术生产等为一体的重要发展阶段,一些高新科技的出现使得生产向着劳动密集和技术密集的方向转变,所以在实际的受教育过程中也有着多元化的选择。工程管理专业是工程技术和管理学科的复合型学科,对这一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就是要能掌握多方面的技能知识,在管理以及法律和经济等诸多领域都要能够具备,从而成为应用型的人才。
1.2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从当前我国的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来看,还有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对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类型过多以及数量过多,设置工程管理的高校不仅有各类的综合性大学,同时也有建筑土木工程类的专业院校等。从近些年的发展情况来看,所设置的专业类型还有林业以及师范类专业院校,这样就暴露出了诸多的问题,对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形成了阻碍[2]。
另外在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实际培养质量上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设置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办学水平以及学生的来源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设置工程管理专业学校在办学历史以及条件和定位方面也有着不同,这样就造成了学生来源有着很大的差别。不仅如此,在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力量层面也有着很大的差别,专业教师的年轻化现象较为突出,一些老师在经验上严重不足。
再者是对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这主要是由于对这一专业设置的学校类型不同造成的技术背景有着很大的差异。还有就是工程管理和学科的建设速度较为缓慢,和快速发展的工程管理专业有着诸多不合,在这些方面要能够充分重视,并及时的将这些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2.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化策略实施
第一,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要能够从多方面进行强化,将知识加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加以应用。对知识的培养主要就是在课堂理论学习基础上进行获得系统化的知识,主要是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奠定。而对其能力哦培养方面则是对学生的知识独立获取的能力进行加强,在实践教学中发现问题并进行分析解决,将其转化为知识独立获取能力。最后就是对学生的素质培养,不仅要将学生文化素质得到有效培养,同时也要能够在心理素质以及身体素质层面得到加强[3]。
第二,要想将工程管理人才进行积极的培养就要能够对人才加以引进,将师资队伍的质量进行提高,只有在师资队伍上完善建立才能将工程管理的专业先决条件得以具备,这对培养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有着积极的作用。从具体的措施实施上来看主要就是先对高学历以及高水平的专业人才进行引进,并对和工程管理相近专业的老师安排其进修,这样在师资队伍的强化方面就能够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比较有利。
第三,对执业资格要得到重视和国际相接轨,工程管理系统所实施的工程师制度使得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有了很大程度提升,我国也要能重视建筑从业资格证的认证制度。而在具体的人才培养方面要能够使得课程教学内容动态化的呈现,课程教学是随社会的发展需求改变的,在实际的教学内容上也要能及时的更新,通过教学的实际案例来促进学生对这一专业的适应能力,引发学生的共鸣,这样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效果才能够得以体现。
第四,对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最为主要的就是将培养目标合理化的定位,综合考虑学校定位以及社会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要培养复合型的以及职业应用型的专业人才。另外就是要对工程管理专业的知识体系重新进行构建,在满足教育部的要求外,要精心提炼突出办学特色的工程管理专业教育内容以及课程体系[4]。再有就是要能将工程管理的学科定位进行提升,并加强工程管理专业的建设,在实践的投入上要能进一步加大,主要就是经费的投入以及实践途径的建设等。
3.结语
总而言之,对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是系统化的工程,要结合学校自身的发展目标和学生自身的发展状况进行实施相应的策略,优化创新工程管理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工程管理效益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此次的理论研究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相应的思路,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戴兆华,杨平.对工程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J]. 高等建筑教育. 2013(03)
[2]汪文雄,杨钢桥.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特色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 2014(03)
关键词: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学现状;教学模式;优化策略
1当前我国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中暴露的问题
国外相关学者在进行对中国的教学调研时曾经表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可能会受到人才的制约,从而难以有效的推行产业升级计划。这种观点主要来源于对我国当前高校教育的教学方式进行判断,当前我们国家的高校教育中,主要使用书本型、理论性以及教师单向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在具体的课程设计上很难与学生日后的工作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使培育出的高校学生在社会上缺乏核心竞争力,所以基于这种观点,提出了应当改变当前以课堂、教材、教师等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应当面向社会需求以及日后的工作实践进行教学,从而走上一条培养实践型、应用型人才的教学道路上。笔者通过对当前的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进行调查,总结了如下几点当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办学水平差异明显,许多院校需要对专业进行提升
目前工程管理这项专业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而这项学科是一项涵盖较广、跨度较大的学科体系,有着理论紧密连接着实践,并且呈现出文理交融等特性的综合性学科。此外由于各个高校的背景存在差异,各个工程管理专业的开设院系不同、课程设置不同、教学水平也有很大不同[2]。当前我们国家的工程管理专业有六成的学校不能达到标准水平,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主要是由于社会突然对此专业需求扩大,导致许多学校不顾自身办学条件的限制直接开设这项专业,另外一方面在于上述院校在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后并没有跟上相关的配套设施,从而使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难以掌握到全面的知识技能。
1.2缺乏实践教学
通过对当前的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调查可以看出,多数高校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从工程管理的实际出发,学生缺乏对这项专业的了解,并且对工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缺乏对工程项目的整体认识概念,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过分注重理论知识教学,而忽视了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性,使学生缺乏对于工程管理中问题的切身了解,影响了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结合的能力培养。
1.3缺乏对学科定位的准确认识
工程管理这项专业出现的时间较短,当前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定位还有这一定的分歧,不确定这项专业应当是以学生知识结构为中心还是应当以管理技术作为中心进行教学。这也使得许多学校在进行工程管理专业定位时,出现一定的偏差,将不同的方向的专业捆绑到一起的现象时有发生。也导致了不同院校将工程管理专业放在了不同学院中,。如有些学校将工程管理放到管理学院。有的则放到建筑工程学院。这种学科定位上出现的问题同样也影响到了学生对于专业的认知,在学生的学习中,不同学生对于不同专业课重视也不同,所以最终所学习到的知识重点与知识架构也存在着差异,这一点对于日后实际工作中的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都会产生影响。
2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育模式的改进与优化策略
2.1突出重点课程,合理进行专业课设置
各个高校之间工程管理的归属存在差异,有效高校将其划入管理学科、有的是工科;此外还有着房地产方向、项目管理方向、工程造价方向等等不同的培养方向。但是从专业发展的角度上来看,不管是如何划分以及哪种培养方向,都应当让学生明白核心课程是哪些,这样学生才可以有的放矢的知道学习重点[3]。此外不仅要指明重点课程,还需要强化重点课程所配套的实践。当前多数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都缺乏实践,到了社会工作后,空有书本知识而不能施展,还需要从头进行实践学习,面对这种状况就要有针对的去解决,使学生能够明白学习的重点是什么,并且加强对于工程管理的实践。
2.2高校明确培养目标
在实际的工程施工中,工程管理专业牵涉到建筑施工领域的许多环节,所以在进行专业的设置上,许多高校以为求大求全,但是在实际的培养方向上,却没有清晰的目标,最终培养出的学生“什么都懂一点,又什么都不精通”。面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在进行工程管理教学中,要明确和清晰培养目标,在不同专业上做到重点突出,兼顾其他专业,只有搞懂了自身专业的基础上,在进行其他方向上的学习,才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2.3强调对学生专业道德素养的培养
在社会中许多建设单位反映,当前学校走出来的毕业生中,经常出现学生的技术水平较高,但是与之配套的职业素养却较低。进入工作单位后,在实际的工程管理时间中缺乏相应的责任心,在一些人为因素上对建设工程的施工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也就说明这当前高校教育中过分的强调专业技能教育,忽视了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培养,所以这一点也应当应用到高校教学的优化中去。
2.4对教师队伍进行机构上的优化
当前我们国家正处于社会大建设的时期,迫切的需要实践性人才。而在当前高校的工程管理教育教学中,教师往往在工程管理教学理论知识储备上较为雄厚,但是在实践上存在着经验不足等问题,所以在面对工程管理的实际问题时,往往会出现解决方案缺乏操作性、过于理想化等现象[4]。这样的教学最终会影响到学生对于工程实践的认知,影响到教学效果。所以高校在进行师资力量建设时,应当注意多使用实践性人才进行工程实践类的教学。工程管理对于实际操作有着较强的要求,这也意味着教师在发展中应当注意理论知识需要搭配着实际的工程管理实践进行,也就是说高校应当注意对高校教师的时间培训,使教师对实际的工程实践有所认识,保证学生能够从学校也学习到工程管理的实践知识。
3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们国家在应用工程管理专业教学实践改革中,最重要的关键就在于提升学生在实践中的能力,以及高效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将实践项目与专业知识理论进行有机的结合,全方位的让学生认识到应用管理专业的特点,并且有效的将知识融会贯通,从而保证我国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在教学质量上的提升。与此同时,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在发展中也需要依托工程管理的行业与社会支持,我们国家的高校应当在办学中通过突出自身优势的办法,形成专业特色。并在进行理论教学的环节中,不断的对学生理论知识以及时间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从而在教学中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条件发展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国课题研究组.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工程管理教育问题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1-9.
[2]谢丹凤,郭树荣,李素蕾.基于递进式思想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集”教学特色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26).
关键词:本科院校 工程管理专业 教学 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139-0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建筑呈现智能化、集成化的趋势。特别是近年来建筑行业得到迅猛的发展。为了适应这种发展形势,建筑市场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高水平,综合类工程管理专业人才。虽然,许多高校结合自身具体实际,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已为建筑行业的发展输送了许多优秀的人才,但是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亟待进一步解决。如何对本科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进行优化已成为高校必须尽快解决的重要课题。
1 优化本科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计划
对本科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优化,具体应广泛涉及到三个方面,即优化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总体目标、优化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优化工程教学内容。具体如下:
1.1 优化总体目标
工程管理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就是接受过工程师专业训练,土木工程技术基础扎实,能将其熟练的应用于实践,并且具有一定与工程管理有关的经济、管理以及法律知识的高素质人才。从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才使用之间的关系来看,在这个领域实施注册工程师制度对于提高专业工程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应按照“接受过工程师专业训练”的要求来对本科生进行专业训练。将学校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学生用书的选择以及课堂教授内容和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房地产估价师等的实际操作以及专业培训紧密的结合起来。
1.2 优化课程设置
教学计划的中心环节就是课程设置。本科院校可以将工程管理的专业课程按照基础学科和专业学科特点构成以下几个层次的课程体系:
(1)除了安排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之外,还应在工科类本科在校生的日常课程中加入语言编程、网页制作等和计算机密切相关的课程。
(2)为土木建筑学科的在校生安排必修的学科课程,如,三大力学、建筑结构等。
(3)在本专业开设工程造价、项目管理等课程。然后再按照不同专业的方向设置相对应的课程组,并规定每个小组的主干课以及学分数。同时也要对基础课程的最低应修学分做出规定和要求。
(4)设立与学生专业相对应的拓展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了解认识程度,比如,设置特种结构,让本科生能够进一步掌握仓储建设最基本的结构与原理。此外,还可以通过开设project的软件应用课程,让本科在校生真正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管理工程建设项目进程的方法与过程。
1.3 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应该遵照书本理论和课外实践、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验基地有机结合的方法,既要包含理论性知识,又要兼顾到实践性知识,将实验室教学和基地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根据不同专业课程的特点增加实践课程。例:在与房地产开发有关的课程中,可以分别对房地产项目投资决策、模拟挂牌出让等章节进行设计和安排。
2 优化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项目的决策、实施、以及使用阶段的整个周期所需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将实践教学分为课内实践、课外社会调研、模拟生产现场试验、生产现场实践这几种方式。
2.1 课内实践教学
开展课内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决策阶段可以通过安排编制项目与融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等课内作业来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在设计阶段,学校可以在基础课程中,通过设计建筑方案、设计概算、现场施工等形式来提高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招投标阶段可以用招、投标的文件来帮助学生了解与之相关的内容。在施工阶段,学生应该掌握施工的技术与方法,控制成本的方法以及相关技术的使用,并且通过施工组织设计以及项目管理规划使高校学生掌握与之相关的方法和工具;在竣工验收投入使用阶段,可以通过让高校学生整理验收的文件、结算物业管理手册来了解掌握相关方面的理论知识。
2.2 课外实践教学
课外社会调研是指通过搜集、分析和研究相关事实材料,进而对此做出解释,提出解决方法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对课外实践课程进行设计时,学校可以采用社会调查的方式将学生带到活动现场去感受施工的实际过程与企业的环境,学习最先进的建筑技艺,了解最前沿的建筑材料,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提高实际操作的能力。
2.3 模拟现场实践教学
模拟生产现场实验根据实验的对象制作出模型或仿照实验所需的一些条件进行试验。我们可以通过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工程资料管理实务模拟的情景模拟方式让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切实体会到项目管理的整个过程,与此同时,还可以让他们利用仿真道具来分角色扮演,以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2.4 真实现场实践教学
生产现场实习就是要让学校学生亲自到活动现场去收集有用资料,并向一些操作技能较强的工作人员学习,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为以后参加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本科阶段,将以上几种形式的实践课恰当有序、合理系统的展开,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就业;SWOT分析;对策
自加入WTO以后,我国的工程项目开始与国际接轨,项目管理的作用愈发突出,并且正朝着规范化、专业化发展,我们的建设工程管理领域急需既有工程技术又精通管理业务的复合型工程管理人才。但是,在实际情况下工程管理专业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作为教育决策者,应如何为本科毕业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和发展空间?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如何正视本专业就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基于上述原因,本文旨在通过调查问卷搜集相关数据,运用SWOT法科学分析青岛市工程管理专业就业形势及发展趋势,为大学生的就业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工程管理专业就业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美国旧金山大学管理学教授韦里克(Heinz Weihrich)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这种分析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内部优势、内部劣势、外部机会和外部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决策性结论。
本文是针对青岛市工程管理专业就业这一研究对象,结合问卷调查的数据,运用SWOT法客观分析其内部和外部影响因素,并列举出来按矩阵排列,最终讨论得出相应结论。这种方法可以对我们的研究对象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分析,从而制定相应对策发扬优势,弥补差距。
(一)问卷设计与调查
本课题设计了两套调查问卷,一套是适用于青岛市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在读本科生的关于课程设计、就业态度、自身的就业优势与劣势的调查(本文称之为问卷一);另一套是适用于青岛市相关企业(如房地产公司、施工单位、监理公司以及相关其他企业)的人才资源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关于本专业人才素质要求以及就业现状的调查(本文称之为问卷二)。
根据我们掌握的青岛市高校和相关企业情况,调查了青岛市八所高校,发出问卷一400份,回复问卷340份,回复率为85%;走访了青岛市8家企业,发出问卷二150份,回复问卷120份,回复率80%。据统计共获得7050个有效数据。
(二)分析工程管理专业结构自身存在的就业优势
1. 工程管理专业是复合型专业,就业面广
工程管理专业是一综合性、交叉型专业,是以工程力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基本知识为背景,以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项目管理、营造制度与建设法规为专业知识的复合型学科。毕业生若具有相应的工程技术,熟悉和掌握建设产业相关的方针、政策、法规及现代管理方法,便可以有多个就业方向选择。据问卷二我们了解到本专业就业方向如表1所示:
表1工程管理专业就业方向
2.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前景可观
工程管理专业包含多个方向,如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投资与管理、建筑业与建筑企业管理、国际工程管理等。现以工程项目管理为例,自著名的鲁布革工程之后,项目管理给我国建筑业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和巨大的经济效益,国内建筑企业对于工程管理愈加重视。2007年11月8日全国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座谈会在津召开,据统计2006年,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单位营业收入中,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收入占到52.0%,全国工程监理企业的营业收入达376.54亿元,其中项目管理与咨询服务收入达33.98亿元,有11家监理企业项目管理营业收入超过5000万元。这些数字充分说明了我国项目管理正在发展,这也将给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带来更多新的机遇。
目前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在建筑领域,我国只是将管理实施在施工阶段,对项目的前期可行性研究及设计阶段不够重视,然而成本、质量控制的有效阶段正是在项目前期。也正因此,我国项目管理人才的培养和认证多偏重于施工和监理方面,忽视了对业主方项目管理人员的培训和认证,所以素质普遍偏低,这样不仅会造成经济成本的扩大,也很难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综上所述,我国的项目管理业务必须扩大,这是发展的要求,随之需要的管理人员也会越来越多。
再者,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我国会开发越来越多的大型工程项目。工程项目的规模越大,质量、成本、进度以及安全方面的管理会越复杂,所以会需要大量的管理人员对整个项目实行系统化管理。这样就会为精管理、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复合型项管理人才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工程管理专业自身存在的就业劣势分析
1.工程管理专业是一新型专业,没有完全得到企业认可
工程管理专业出现在1988颁布的专业目录中,相对于土木工程类专业,还算刚刚起步。问卷二调查结果显示,80%的企业人事部负责人不知道工程管理专业具体的学习内容和就业方向,在招聘会中建筑领域的大多数企业对于本专业也没有列出专门的招聘信息。本专业是新型专业,往年毕业生的任职情况还没有得到广大企业的认可,所以相对来说,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偏少。
2.工程管理专业知识多而不精,处于粗放型阶段
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涵盖土木工程、经济学、管理学、法律等多方面知识。在本科阶段有限的学时限制下,学习多方面的知识,很难将知识进行深入学习,相对于土木工程、经济类专业的就业竞争力不够。问卷一调查结果显示,85%学生普遍反映学得知识过于笼统,不够精湛,因而就业信心不足。
3.高校培养的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素质达不到实际工作要求
实践性强是工程管理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一个主要特点,作为一个工程管理人员,必须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这样才能发现工程进展中的有关问题,才能提出决策和实施控制管理。问卷一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实践性课程较少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工程管理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其学分总共为25分左右,根本达不到充分掌握运用专业知识的要求。所以应届毕业生实践能力不高,缺乏工作经验,在找工作过程中常处于被动地位。
(四)工程管理专业就业的机会分析
1. 政策效应有利于提高工程管理专业的就业率
当今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倡导科学发展观,非常重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从地域来看,东部沿海发达城市的建筑市场相对饱和,而中西部土地供需相对宽裕,且房地产发展滞后,随着西部建设的不断加快,其建筑领域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建筑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会加大,对于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同样紧缺。
现今国家致力于解决“三农”问题,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家为促进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和经济发展,解决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择业难问题,鼓励和支持大学生下乡,支援农村建设。青岛市根据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等七部门《关于做好2008年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鲁人办〔2008〕82号)精神,今年将继续招募应届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医、支教、扶贫工作,共招募120名。本专业学生完全可以选择农村就业,支援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的城市化进程,这是大学生就业的新出口。
由于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紧迫,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如可以减免税费和小额贷款,给于创业培训补贴,提供“一条龙”创业服务,许多高校也创建了相应的创业团体、协会等,为高校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完全可以利用这些优惠政策,自主创业。
2.高校逐步提高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
国家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致力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定期对高校进行教学评估,为支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央财政设立“质量工程”专项基金。有了财政的大力支持,高校的教学水平将会有更好的提高空间。
由恩格尔定律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应当越来越高,其中最能证实的是每年高校的学费收入占GDP的比例(如表2所示)。
表21993-2004年我国高校学费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情况
近几年我国的高校学费占人均GDP 的比例已达到45%左右,所以教育消费是以后的消费热点,这样有利于高校规模的发展,有利于专业学科的建设,从而可以提高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
(五)工程管理专业就业的威胁分析
1. 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增长,就业压力加大
从教育部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相关统计数据知,自1999年我国高校第一次扩招以来,毕业生就业率就出现了逐年下降的趋势。若没有近几年政府的就业优惠政策,这种趋势会更加明显。工程管理专业每年也都在扩招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加大。据问卷一的调查数据,青岛八所高校近几年本专业毕业生人数增长如图1所示:
图1:毕业生人数增长分析图
2.金融危机对建筑业的冲击
2008年下半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做直接影响的就是建筑业。许多大型的工程项目被迫停止,房地产市场处于衰退期,许多企业开始裁员,所以近几年毕业生的就业很不乐观。
本课题组根据当今青岛市建筑领域的人才需求状况和毕业生增加人数,就08、09年的就业率预测10、11年的就业率。如图2所示:
图2:毕业生就业率
从图2中可以看出由于金融危机的原因,09年的就业率明显下降。经专家预测,这次金融危机的持续时间在3年左右,到2011年就业率会有所上升。但毕业生就业率的增加远低于毕业生人数的增长率,所以如果没有相应的就业政策出台,我们的就业前景仍不乐观。
3.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制度不完善,相对西方国家就业机会偏少
到现在为止,我国还没有出现一个贯穿项目全过程管理的专门管理企业,这也是我们项目管理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没有形成规模性的行业很难壮大这一学科的发展。国内相关企业数量太少,不能给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且相对西方发达国家,中国国外项目的竞争能力很差,很难立足于国际市场,所以通过扩大国外市场缓解国内就业率的作用也微乎其微。
二、工程管理专业就业的SWOT矩阵的构建及策略分析
根据上文的系统分析,本文得出青岛市工程管理专业就业的SWOT矩阵分析如表3所示:
表3 工程管理专业就业的SWOT矩阵分析
(一)实施SO战略
SO战略是发挥工程管理专业本身的优势,借助目前本专业的就业机会,切实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可供选择的战略包括:①充分利用工程管理专业的多方向化,响应国家政策,到中西部、农村地区支援其基础设施建设,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②工程管理的发展前景可观,毕业生利用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从本专业的各个方向自主创业。
(二)实施WO战略
WO战略是利用外部发展机会,改变专业自身的劣势。可供选择的战略主要有:①高校应抓住国家支持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机会,加快工程管理专业由粗放型阶段向成熟型阶段迈进的步伐。②高校应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投入,办出工程管理专业自身的特色。③大学生在校期间利用好高校的优越教学环境,积极参加学习组织的实践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提高自身素质。
(三)实施ST战略
ST战略是发挥专业优势,减轻外部威胁。可供选择战略主要有:①工程管理是复合型专业,涵盖了土木工程、经济学、管理学、法律等多方面知识,就业弹性较大,在就业时可以选择与本专业相近的工作。②在就业时可以暂时找比自己期望值低的工作,金融危机过后,建筑业会很快复苏。③工程管理专业前景可观,可以选择进一步深造,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同时可避开经济危机的影响。
(四)实施WT战略
WT战略是减少专业自身劣势,回避外界的威胁。可供选择的战略主要包括:①鼓励在校生主动与企业相关人员沟通,了解最新行业信息,完善自己,进而推销自己,提高本专业的知名度。②将工程管理专业本科阶段分方向设置,培养专业性强、素质高的人才,使尽可能达到实际工作要求的标准。③我国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项目管理制度,使其更加科学有效,这样将会带来给多的就业机会。
三、结语
工程管理专业有自身的优势与不足,要全面地、系统地、清晰地分析影响本专业就业的内部、外部因素,在专业的发展中扬长避短,在求职中规避威胁,发扬优势。我们要运用SWOT分析的战略,不断完善整个教育体系,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可靠地保障。
参考文献
[1] 黄鲁成、苗红 等.我国工程管理本科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7(3).
[2] 陈晓毅.基于变参数模型的广西就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统计教育,2008(8).
[3] 文东茅.我国高校扩招对毕业生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5(4).
[4] 叶逢杰.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及其管理[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7).
[5] 蒋卫平、喻可泽、杨正勇.浅议我国工程项目管理发展[J].项目管理技术,2008(11).
[6] 袁桂华.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及对策[J].中华建设,2008(10).
[7] 夏玉英.浅谈完善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途径[J].山西建筑.2008(11).
[8] 李硕豪.基于SWOT 法的甘肃省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结构分析[J].价值工程2008(9).
[关键词]工程管理;课程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6-0028-02
1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我国工程管理专业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一批20世纪50年代前留学苏联的工程经济专家与20世纪50年代前留学英美的工程经济专家在我国开设技术经济学科,该阶段主要研究的是项目和技术活动的经济分析,如项目评价与可行性分析。1979年国内包括西安交通大学在内的11所院校开办了管理工程专业,1980年华中工学院开始招收物资管理工程本科生,1981年哈尔滨建筑大学招收了建筑管理工程专业学生,此后相继开设房地产经营管理、国际工程管理等专业。我国高校本科专业先后经过1963年、1989年、1993年及1998年4次修订,对原有相关专业包括建筑管理工程、基本建设管理工程、管理工程(建筑管理工程方向)、房地产经营管理、涉外建筑工程营造与管理、国际工程管理等专业整合成工程管理,于1998年正式成为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设专业。工程管理专业是新兴的工程技术与管理交叉复合型学科。
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
2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新的挑战要求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需要具备一些特殊的素质:一是语言能力。FIDIC合同一般都在特别条款中确定“以英语为工作语言”。二是经营素质。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金融、财务等方面的知识。三是要熟悉相关国的法律、规范及国际惯例。
工程管理专业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接受工程师和经济师的基本素质训练,打好工程技术、管理、经济、法律、外语及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坚实基础。管理学院在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提供相应条件,使学生根据自身能力,能够攻读相关学科专业的双学位和双专业。
3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几点建议
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宏观上讲,这个系统工程涉及教育思想、教育价值、教育目的等高等教育的根本问题。从教学这一特定范畴来讲,包括3个层面:一是专业设置、专业培养目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等有机部分,相对于教学改革的其他方面而言,它是基础性的,具有先决和导向作用;二是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体现和落实第一层面的要求,同时检验和校正第一层面的要求是否合适,是教学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三是教学组织和管理、教学评价、师资构成等环节,对前2个层面起保障和制约作用。3个层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有序的系统。
课程体系改革的总目标是构建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与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在此体系之下,既能使学生掌握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法律基本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既要有理论深度,使学生具备发展后劲,又要能提高实践能力;既要保证基本业务技能,又要有利于人格品质的塑造,还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围绕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设置时,形成以下5个课程模块。
3.1 公共基础课
此类课程主要是文化素养和人文素质类课程,是学生学习知识、进行思维和基本技能训练、培养能力的基础。它为学生提高基本素质以及学好专业基础课程奠定基础。公共基础课的设置,应淡化专业界限,拓宽基础学科范围,尤其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诚信观念的培养以及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突出强化了21世纪人才培养的特色。
3.2 专业基础课
此类课程由与本专业有关的知识组成,虽有应用背景但并不涉及具体的管理对象。它的覆盖面较广,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知识广度,往往是专业课的理论基础,因而它对学习专业课和培养工程管理专门人才的理论基础十分有用。这类课程的设置决定了专业面的宽窄和学生将来自我发展的能力。务必本着扎实而宽厚的原则,亦即“厚基础、宽口径”的要求来设置,尽量使其内容综合化。
3.3 专业课
专业课的设置要坚持总体优化原则,去掉重复的内容,合并相近的课程,取消不成熟、内容贫乏、口径过窄的课程。专业课的设置应体现我国加入WTO后国际国内法律环境和国际惯例,体现工程管理新的发展趋势。乌拉圭回合缔结的服务贸易总协定将“建筑及相关工程”列入12项服务之一,建筑业使服务项目的性质派生出一些新的行业,如投资咨询、市场法律服务、项目营造服务、房地产评估等,都对工程管理专业提出新要求,应在专业课设置上得到体现。
3.4 选修课
此类课程包括限定选修和任意(自由)选修两大块。限定性选修课的设置主要应体现本专业及其发展方向的特点,加深理论基础,训练科学方法和技能,体现本学科与相邻学科的关系,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自由选修课的设置主要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满足学生个人兴趣和爱好,以发展和完善学生个性为目的。
3.5 实践类教学环节
缩小学校与现实生活的差距是建构主义所关心的核心问题之一,因此应尽量多地采用情景教学和加强实践教学课时量,必须注重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向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转变,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模式转变。采用电化教学,提高教学趣味性,实施现场教学。人才培养是我国工程管理走向国际市场的关键所在,适应新的市场环境,改革课程设计,调整授课内容,改善教学方法是我国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计改革的必由之路。工程管理专业相关的资格考证: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国际工程管理认证(EMCI)等。
参考文献:
[1]成思危.复杂科学与管理[J].中国科学院院刊,1999(3):175-183.
(一)课程体系设置欠合理
由于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的工程管理专业开办时间较短,教学计划、课程体系还在不断调整和完善中。其中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存在一些欠合理的地方,如课时少而内容多,某些先修专业基础课程变成了平行课程,学生学习时往往存在力学、结构基础知识薄弱,概念不清等问题。
(二)教学模式滞后
工程结构课程内容多,涉及范围广,实践性强,是一门综合性的专业课。而理论和实践教学模式却相对固定,缺乏对学生进行工程思想的培养;课程内容涉及许多基本设计原理和各种规范,学生普遍反映难以全部接受和消化。
(三)学生动手能力不强
工程结构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应用学科,既需要数学、力学、材料科学等知识作为基础,又需要广泛涉及工程实际,还要求学生具有实际动手能力,而教学中提供给学生进行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较少,导致学生掌握的知识较死板,缺乏实际运用的能力。加之工程管理为文、理科兼招专业,许多同学特别是文科生理科基础较薄弱,并且对相关知识的学习有畏惧心理,更加剧了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矛盾。
二、工程结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一)明确课程地位,优化课程内容
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科基础是工程技术,离开了学科基础,工程管理无从谈起。学习工程结构能使学生对管理对象———工程的物理属性有必要的了解,这也是做好工程管理的前提条件。而传统的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等结构类课程内容非常多,涉及范围广,对理工科基础要求很高,使得很多同学尤其是文科生学习上产生畏难情绪。笔者曾对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2010级工程管理专业的120多名学生做过问卷调查。这部分学生中约65%的学生是文科生,虽然大部分学生已意识到工程结构课程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但在学习过程中还是因为学习难度较大而感到无所适从。调查中还发现,绝大多数同学所反映的课程学习难点主要集中在学习内容繁杂,各种公式、符号多,对规范、工程实际不了解等方面;一部分文科生还因为理工科基础不扎实导致学习较困难,学习兴趣不高。由此可见,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针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优化课程内容,合理确定教学重点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就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而言,工程结构知识主要是为工程管理服务的;工程结构课程的教学目的也应该充分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独立学院的办学理念,工程结构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以服务管理为出发点,以必需、实用为原则,突出基本原理的学习以及理论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理论教学以结构的基本概念、结构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结构设计原则、基本构件的设计计算与构造要求等内容为主,同时结合实验、实践教学进行知识的巩固、强化、提高。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兴趣,考虑学生基础,扬长避短;内容编排上,要突出重点,弱化难点,着重帮助学生建立工程概念,掌握基本构件的设计方法及其构造要求。比如针对文科生多、理工科基础较差的实际情况,减少相对抽象、晦涩难懂的理论推导内容,把重点放在公式的物理意义和应用上,更多地将学生感兴趣的、与工程实践关联紧密的内容引入课堂教学。针对学生反映公式、符号多,对规范较难理解的问题,可以适当增加结构施工图教学,将构造要求和规范意识贯穿于教学过程。注意教学内容的衔接,包括先修课程与该课程章节内容之间的衔接。以混凝土结构为例,结构的特点、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基本构件的设计计算、构造要求以及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等内容前后关联,形成体系。在课程衔接上,加强与其他课程任课老师之间的沟通,了解该课程与先修课程如力学、建筑材料课程重叠的内容,同时关注后续施工、造价等课程与该课程的结合点,争取把有限的课时用到最关键、最实用的知识点上。强化实验教学,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另外,配合课程设计,将教学内容在有限的课时内进行有效的拓展,引入结构施工图教学,结合结构施工中常见的结构计算问题进行讲授等。
(二)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问卷调查中,发现学生普遍缺乏空间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较差,特别是文科生比较害怕纯理论的学习。而传统工程结构课程的教材和教学安排都过于强调理论性和系统性,往往容易让学生感到高深莫测,而一到实际应用时又感到无从下手。因此,在教学中应扬长避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取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入直观有效的工程实例教学方法,“以用促学”,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思维方式及工程意识的培养,课堂讲授不要仅限于具体、繁琐的知识点以及逻辑性强、理论性复杂的公式推导,而要结合工程实例或试验,先建立工程概念,再进行理论分析,最后又回到实际中,利用分析的结论解决实际工程中的问题。特别是针对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要通过一个案例的讲解综合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经济意识、管理意识和创新精神。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兴趣。比如讲解一些较难的理论性问题时,可以将一个大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由易到难,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层层推进,直至完全解决问题。另外,对于学生普遍反映的结构设计计算公式繁多、比较难记忆的问题,可以通过类比、对比的方法,找出其内在的规律,再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如梁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受压构件承载力计算公式,都是由截面应力图、承载力计算公式和公式适用条件组成的,可以作对比讲解,归纳总结。教学手段应多样化,要在保留传统良好教学方式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笔者在教学实践和问卷调查中发现,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方式在课程教学中仍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不少学生反映,某些问题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对理解和记忆有较大帮助。同时实践也证明,在保留学生乐于接受的传统教学方法的前提下,结合多媒体教学,将图、文、声、景等融为一体,不仅可以较好地缓解课时减少而课程内容增多的矛盾,而且能使缺乏工程概念和工程经验的学生加深对抽象事物与工程过程的理解与感受,大大提高教学时效。此外,教学中应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教与学本来就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课内交流除了一般性的问答和讨论外,笔者还尝试让学生走上讲台。具体做法是先让学生针对某些问题进行自学,然后请学生代表走上讲台给同学们讲授,最后集体讨论,形成师生之间的换位思考和知识、想法的交流。这样不仅能帮助教师和学生寻找到最适合的讲授方式和学习方法,还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课外交流则借助学校的网络课堂这一良好的交流平台,上传教学资料,布置习题,与学生在线或留言讨论等[6-10]。
(三)采用综合考核手段
传统的结构类课程考核形式单一,内容较片面,难以客观、全面地评价教学效果;加之考试管理中的一些问题,容易让学生为考试而考试,甚至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针对传统考核形式的弊端,结合结构类课程的特点,将考核总成绩分为三部分:平时成绩、开放式考试成绩和闭卷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等;开放式考试成绩包括实践动手能力以及读书报告或研究报告成绩等;闭卷考试主要是考查学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计算能力。采用综合考评办法,旨在改变“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的不良状况,促使学生带着兴趣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课程教学改革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传统的“教”,即“传道、授业、解惑”外,还应该体现“导”的职能,即“引导、指导、辅导”。这就需要教师博览群书,摆脱教材的束缚,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对该门课程的知识能系统全盘的把握,并能灵活组织教学。培养具有创造性的未来工程技术人员的前提是教师的教学应具有足够的创造性。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良好的教学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对授课内容进行充实和丰富,做到融会贯通,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以及不同顺序讲述同一个问题,使学生对问题有全方位的理解,让学生易于接受且乐于接受。目前,许多专业课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大多缺乏教育、教学方法的专业知识背景,因此除了要努力丰富自身专业技术知识外,还应当学习和了解如“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等的基本原理;在社会风气日渐浮躁的今天,更应秉承优良的师德师风,精诚执教,关爱学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三、结语
论文关键词:专业课程 考试改革 教学质量
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集技术、经济、管理、法规四大方面知识于一体的复合型、应用型专业。该专业课程普遍具有基本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知识密切结合的特点,其教学目的不仅仅是向学生教授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工程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对现有专业操作技能性知识更新创造能力。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成绩既难以全面、真实地评价学生对专业课程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与对专业知识的运用和创造能力的提高程度,同时也难以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实际教学质量。如何进行专业课程考试改革是当前高等院校十分关注的热点话题。作者结合多年从事专业课程教学的经验和体会,对传统考试模式的种种弊端进行了深入剖析,重新构建了适应专业课程特点的考试模式,并通过初步实践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专业课程传统考试模式存在的种种弊端
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是长期以来高等教育课程考试的主要模式。授课教师、学生对此都是比较适应的。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对这种考试模式的试卷命题、标准答案和评分方法制定有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在一定意义上来说,这种传统的考试模式对学生是公平、公正的,但却存在如下一些弊端:
(一)很难全面地考核专业课程的完整知识体系
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模式大都是:考试时间为两小时,试题常见类型包括:名词解释、选择、判断、填空、简答、计算等,答题方式为笔答。由于受考试时间、命题形式限制,传统考试内容不能涵盖专业课程的绝大部分主要知识点,特别是专业课程中大量的操作性知识很难体现在试卷上。
(二)无法客观地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专业课程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对现有专业知识、技能进行更新、改进的创造能力。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考核学生对课程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由于受考试形式的限制,很难考核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运用能力,而考核学生的创造能力就更难以实现。
(三)不能有效发挥考试结果的反馈作用
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是课程的一次性终结考试,其考试结果仅作为对学生课程学习成绩评定和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忽视了考试结果的反馈作用。如果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实行多阶段考试,根据考试结果学生能够及时发现自己对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教师能够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进行重点教授、解惑,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四)阻碍了教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积极性
由于学校主管部门对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的试卷命题、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的严格规定,加之有些课程实施“教考分离”等原因,任课教师只能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期末考试形式来“规范化”的授课,甚至对一些非常重要的专业技能性知识,因其无法体现在期末闭卷考试的试卷上,而放弃讲授。有些在本专业领域有很深学术造诣的优秀教师也因受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的限制而不能将自己掌握的学科前沿知识传授给学生。
(五)不利于学生端正学习目的和树立良好学风
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严重影响,许多学生不是以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而是以通过期末考试或以追求高分数为目的来学习专业课程。因为考试是否通过和分数的高低对学生来讲至关重要,它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完成学业和获得学位,而且是获得奖学金、评优甚至找工作的主要依据。由于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的局限性,学生只是关注那些期末要考试的内容,按照期末考试的答题方法去学习,甚至有的学生根本不注重平时学习,经常缺课、抄袭作业,只是在期末按照任课教师划定的考试范围去重点突击,而考完试很快就把临考突击记忆的东西忘了。可见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不利于学生端正学习目的和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
二、专业课程考试改革总体思路与实施方案
(一)专业课程考试改革的总体思路
改变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构建“全程式、多样化、复合型”的新型专业课程考试模式是作者经过研讨确立的专业课程考试改革的总体思路。
所谓“全程式”,是指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多阶段性的考试,将考试作为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一种手段,分阶段地检验学生对每个教学单元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以此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避免期末临考前的重点突击。通过阶段性考试检验学生对各阶段课程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使教师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进行重点教授、解惑。
所谓“多样化”,是指根据不同教学单元的大纲要求和所讲授的专业知识特点,采取多样化的考试形式。通过多样化的考试形式从不同的侧面全方位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既可以检验学生对基本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的扎实程度,又可以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运用和创造能力。
所谓“复合型”,是指采用复合形式最后评定每一位学生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成绩。要将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样化考试得到的体现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技能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运用能力的各种考试、考核成绩与课堂提问、专题研讨、平时考核结合起来,综合评定专业课程的最终成绩。
(二)新型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实施方案的构建
按照上述课程考试改革的总体思路,笔者构建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对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专业课程考试内容必须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涉及到课程讲授的所有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工程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对现有专业知识、技能进行更新、改进的创造能力。专业课程考试形式必须实现多样化,以不同的形式检验学生对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2.专业课程考试形式与环节
根据考试改革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笔者设计的专业课程考试形式和环节,除了期末闭卷考试之外,还包括:开卷考试、上机操作、撰写课程论文和课程综述与学习体会等。
3.专业课程成绩构成与评定方法
对于在校学生而言,无论采取何种考试模式,评价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效果的最终指标都只能是课程成绩。为使课程成绩能够最大限度地全面、客观、公正的体现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及创造能力,笔者设计了复合式的成绩评定方法。采用百分制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其中:期末闭卷考试占60%70%;阶段性开卷考试占10%一20%;上机操作占5%;撰写课程论文占5%一10%;作业占5%;课程综述和体会占5%;平时考核占5%~10%。
三、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实践及其效果分析
为了探讨适应专业课程特点的新的考试模式,笔者选择了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项目管理”、“工程估价”、“房地产估价”三门专业课程进行考试改革研究与实践。例如,2005级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实际采用的考试形式和环节包括:期末闭卷考试(2小时)、上机操作(3次)、阶段性考试(3次)、撰写课程论文(3000字以上)、课程综述和学习体会(2000字以上)。该课程学习成绩构成及其比例为:期末闭卷考试60%;上机操作5%;撰写论文5%;作业(本课程留有40多道较为综合性的课后作业)1%0;课程综述5%;平时考核l5%。
从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实践的效果来看,“全程式、多样化、复合型”的专业课程考试模式有效地避免了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的种种弊端,改变了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认识,使学生不仅注重对课程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对专业课程平时学习的积极性,最终成绩更好的全面、客观、公正的反映出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同时,也充分发挥了授课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也包括考试形式、命题方法、成绩评定方法等)最大限度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拓展了专业课程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加强了师生互动与沟通,将考试不仅仅作为一种检验教学效果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对于促进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积极的重要作用。
四、推进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重调动教师在考试改革中的主观能动性
改变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为多阶段、多样式考试,仅仅是一种考试模式的改革。而实际考试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任课教师对考试改革的态度。只有任课教师在主观上愿意通过考试改革促进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才能发挥出多阶段、多样式考试模式应有的功能和作用。高等院校要充分认识到任课教师在考试改革中的主导作用,对因实施考试改革给教师增加的额外工作量给予一定报酬,对实施考试改革效果显著的教师给予适当的表彰。通过政策导向调动广大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推进考试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提倡考试模式的多样化
各类课程要根据课程本身的特点采取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考试形式,提倡考试模式多样化。笔者认为.上述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考试的新模式对于工科专业课程考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但对于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文理科类专业课程可能借鉴意义不大。考试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要提倡课程考试模式的多样化,要“因课施考”,不能搞一刀切。
(三)不能以学生成绩的高低评价考试改革的效果
近年来,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高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致使学苗质量下降,学生期末考试不及格的数量 居高不下。因此,有人认为通过考试改革提高学生的平时成绩,降低期末考试占总分的比例,可以降低不及格率。其实,这种认识是欠妥的。实施多阶段、多样化考试改革的目的是充分发挥考试的“指挥棒”作用,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使高校师生从单纯注重对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转变为既注重对基本理论知识学习,更注重对知识的运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是教师的命题难易程度和评分宽严标准问题。实施考试改革同样存在控制适当的不及格率的问题,不能以学生成绩的高低评价考试改革的效果。
(四)改进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法
目前,各高等院校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主要包括:学校教务部门和教学督导组的评教、教师同行评教和学生网上评教三个方面。因评教范围和目的原因,前两种评教的结果对大多数教师并没有多大影响;而第三种评教因参与评教的学生多,其评教结果要形成学科范围内的排序,对教师影响很大。如果按现行的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方法,对于实行考试改革的教师来说,很可能因平时对学生要求严厉,考试前不给划重点,个别学生认为平时成绩评定不公平等原因,而获得不公正评价。因此,要使教师真正投身于考试改革之中,还应改革现行评教方法。如:降低每学期学生网上评教的影响,适当组织每届毕业生离校前对教师的评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