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生成长论文范文

医生成长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生成长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生成长论文

第1篇:医生成长论文范文

汪xx老师以崇高的师德,出色的成绩,获得了多项荣誉。她曾被评为2007年“市优秀青年教师”,2008年“区级教学能手,2012年“市优秀班主任””,2011年、2012年、2013年所带班级荣获“市先进班集体”、“五四红旗团支部”等称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热情,支撑着她瘦小的身躯,十年如一日地践行一名普通教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竭尽全力教育每一名学子,把她诚挚的爱全部奉献给了学生。

汪xx老师常说:“教师,这份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铸就了孩子们的未来,升华了人类思想的灵魂”。“做一名教师,是我人生的选择;做一名优秀教师,是我人生的目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十年来,她已从一个小姑娘成为人之妻,人之母。她爱家庭,爱儿子。但是,她对每个学生所付出的爱,胜过了家庭,胜过了孩子。她不顾孩子年幼,毅然接受了住校班班主任的重任。那可是每天要早晨6时半到校,晚上11点下晚自习的,整整16个小时,就在校园里忙忙碌碌。2012年下半年,她患了急性阑尾炎,由于忙工作,未能及时到医院看病,导致病情严重,并发急性肠膜炎,紧急做了阑尾切除手术。医生叮嘱至少要休息两周时间,但她心里牵挂着学生,病假不到一周就返校上班,走进了课堂。去年的一天,孩子持续发高烧5天,又转化为肺炎,需要住院治疗。她忙于学校的工作,没有抽出一天时间去陪伴孩子。幼儿园召开家长会,庆“六一”开展亲子活动等。老师一次次通知,要求妈妈参加,但她都婉言谢绝请了假,她对幼儿园老师说:“我非常非常想来幼儿园参加活动,但是,教师的这份责任,让我放不下毕业班的同学们。”汪xx老师亏欠家庭,亏欠孩子的,已经太多太多,这也成了她心中抹之不去的痛。

特别的爱,献给特别的你

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交流,惟有从心里迸发爱,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她对学生是这样表明自己的心声:“你们来到我的班级,就是我的孩子,我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人。在你们成长的道路上。方法总比困难多。”

每接一个新班,她就用短短的几天时间,将学生情况摸得一清二楚。对特殊的孩子,她会献出特别的爱。单亲家庭、困难家庭、痴迷电脑、身有残疾等等,针对不同的情况,她采取了不同的教育方式。把特别的爱,献给了那些有特殊情况的学生。

对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说,爱是有缺失的。汪xx老师象母亲一样关心他们的生活,和他们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就是他们的依靠。

对沉迷电脑的学生,想方设法找出他们的闪光点,与家长密切联系,扬长避短,不断的督促与关心,逐步减少玩游戏时间。让学生把特长充分发挥出来,把兴趣转移到学习功课上来。

对身体残疾的孩子,她格外放在心上。班上有一名学生左耳先天性耳聋,还有一名学生小时候被火车压断了腿,安装了假肢。汪xx老师小心翼翼地关心爱护这两个孩子,还反复叮咛,要求同学们不开他们的玩笑,并给以适当的帮助。汪老师为了他们的快乐成长,并没有降低对他们的要求,鼓励他们乐观向上,砥砺前行。在她的帮助鼓励下,一次“交通安全”主题班会课,腿残疾的孩子竟然勇敢地说出自己的亲身教训,汪老师感动得流了泪,爱真是可以感化一切。这两个孩子精神面貌、学习状态一直很好,成绩名列前位,汪老师深感欣慰,她的爱有了学生成长的回报。

第2篇:医生成长论文范文

关键词:卓越医生 文献检索课 建议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8-193-02

国家教育部、卫生部2012年5月7日下发《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文件,为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医学教育的改革,全面提高医学人才的质量,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为改善当前医疗行业的一些弊端,缓解医患矛盾,在教育中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多方面进行改革。使医学教育向“预防――医疗――保健――康复”方向过渡。

文献检索课一直是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卓越医生的培养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从“卓越计划”中卓越医生的培养目标出发,根据医学文献检索课特点和当前信息社会发展需求,对在文献检索课的课程内容和结构体系上进行的改革提出一些建议。

一、文献检索课与卓越医生培养计划的关系

1.卓越医生的培养方案。《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强调:强化医学人才是卫生事业发展第一资源,在教学中要遵循医学教育规律的医学人才的成长规律,立足长远制度建设,着眼当前的突出问题,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本科教育中采用3+2教学模式和5+3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适应这种要求对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推进医学基础与临床课程的整合,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推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和参与式教学。在课程安排中,倡导小班教学、小班讨论,同时,完善评价考核方法,建立形成性和终结性相结合的全过程评定体系。在教学安排中,加强医教结合,强化临床实践教学环节,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实践能力和卓越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此次教学改革的重点,同时,培养医学生关爱病人、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

2.文献检索课在卓越医生培养中的作用。文献检索课作为高校培养医学生信息素质能力的一门主要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强调的“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注重教育过程中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强调知识、能力与素质培养在人才整体结构中的相互作用,这正与卓越教学理念一致,因此能更好融合于卓越教学培养中。同时,卓越医生计划的实施,增加了实践教学的课时,同时强调启发,探究式教学,即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分析判断问题和解决突发事件技能。

在实施卓越医生教学计划的学校,医学本科教育采用3+2的教学模式,这必然会缩减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对一些理论的讲解,而要求学生课下大量查阅资料来巩固学习,无形中强化了文献检索课在学习中的作用。因此,适应卓越医生的培养计划,对文献检索课中一些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适当调整,使学生能在有限的课程教学中学以致用,更好发挥文献检索课的作用,是保证卓越医生培养能符合国情需要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二、适应卓越医生的文献检索课改革建议

1.依托网络教学,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卓越医生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卓越计划能否顺利实施并取得效果的关键。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创新思维缺乏,创新实践能力薄弱。传统的一站式教学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与吸纳。文献检索课以培养学生搜商为目的,即在卓越医生培养中要通过自身课程的改革来拓展学生思维,提升创新能力。

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一方面可以更多了解外校的有益教学经验,借鉴教学内容,同时网络授课、慕课、微课的兴起,大学也打开了围墙,泛在的教学环境与交流方式将“封闭教学”变成“开放式教育”。卓越医生的培养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文检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一方面授课的同时,将更多教学资源展示在教学平台上,同时建立师生交流区,关注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检索资源的更新,给学生更有价值资源利用,体现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理念。

考核可以督促、引导和检验评价教学效果,创新考核模式,研发信息检索在线考试系统,实现一人一卷一题,保证学生成绩的真实。考试可以多次进行,在每一章节结束后给学生出相关理论及实践试题,检索学习效果,及时修正教学内容与方法。

2.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检验学生学习的标准,医学学科是与病人面对面接触,直接接触各种病例,医学生感同身受这种氛围,加深对生命、疾病的理解,一方面可以提升职业精神,同时也能加深对专业课程的理解。

文献检索课是实践性方法课,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文检课的重点,建立相互交融、互为补充、有机结合、互动发展的创新实践教学内容是文献检索课的首要任务,在教学中将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实践内容与学生的科研、临床实践相结合,在学生的早期科研中引入查新思维,选择新颖、有研究价值课题。在课题研发过程中注重资料收集的准确实用性,科学检索筛选文献,指导学生拟写收集文献方案,学习文献管理软件应用。在论文形成过程中探讨文章格式,选择期刊投稿,在实际操作中给学生一个整体性指导,为以后的科研工作积累经验。

3.将循证医学思想引入文献检索课教学中。循证医学的核心是遵循科学证据,是为临床决策服务的。其出发点,是临床医生需要科学可靠的依据来支撑他的判断和决定,这个依据来自人类此前研究的结晶,而不是本人有限生涯中有限的见闻。这要求对数以万计的相关研究进行检索、评价、合并、总结,把这些变成简单明确的结论性语言,附上相应的推荐,帮助临床医生进行实践。课程的教学首先要给学生学习课程的正确思维理念。在文献检索授课中引入美国咨询专家Marylaine Block的检索思维“我的七条搜索准则”敢于对检索结果存疑,并不断修正检索策略,完善资料及科研成果的准确性。从而培养学生循证医学思想,用证据解决临床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基金项目:佳木斯大学教研项目“泛在知识环境下的信息检索课程体系建构”(JKA2012-089)]

参考文献:

[1] 姜乃强.教育部卫生部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中国教育报,2012.05.18(001)

[2] 刘华,杨红梅等.卓越医生创新能力培养.china’ s foreign trade,2012(10)

[3] 公惠玲,李桂芳.基于“卓越医生”培养的医学文献检索教学改革.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2(11)

第3篇:医生成长论文范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教育发展,教师为本;教师素质,师德为本。由于教师是塑造心灵的特殊性职业,需要教师以人格魅力感化人、知识能力引导人、创新能力发展人。只有具备了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才能塑造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品德。我们最尊敬的孔圣人坚持“有教无类”,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既亲切又深刻。因此,把教师道德品质摆在教师素质第一位,我校通过学习、制度、评价并重的教育和激励机制,提升教师专业精神,要求所有教师对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开展深刻的检查和反思,逐条学习、逐条讨论。同时学校积极引导教师自我学习,每学期为教师购买一本好书,先后赠送教师人手一本《给教师100条新建议》《细节决定成败》《教育成功案例精选》,要求教师学习时必须做好笔记,并在全体教师中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在校园内营造了浓郁的学习氛围,使教师时时保持激情,胸怀理想,献身教育事业。

二、过好“口才关”,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素质时提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教师每天进行讲解课文、传授知识、批评或表扬等教学环节,就是通过语言来承载的。优秀教师善于利用语言之美,创设教学情景、质疑情景、评价情景,在教育活动过程中通过语言的魅力,把教材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惊奇、化枯燥为幽默。清晰、准确、优美的语言,使课堂教学更具有趣味性和艺术性,有利于培养师生之间的亲和力,提高教学效率。为了让教师过好口才关,学校采取“二多二鼓励”的措施:一是多演讲,鼓励教师多表达。每周业务学习日,学校安排三名教师轮流演讲,每人讲演五分钟左右,主要谈学习心得、教学反思等,并接受其他教师的质询,以此锻炼教师的教学机智、口头表达能力。另外,还建立集体备课、评课的主讲辅讲制度,定期举行经验交流、研讨会,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演讲比赛。二是多培训,鼓励教师提高普通话水平。为了提高普通话水平,我们特别邀请了普通话测试员对我校教师进行培训,确保教师的普通话水平过关,经过培训后,我校教师的普通话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积极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每两周安排一小时,由教师跟着中央电台进行正音培训和朗读辨正,大大地提高了普通话水平。

三、过好“写作关”,引发教师内涵发展

教师不但要讲得好,还要写得好。良好的写作习惯是主动提炼经验、提高理论素养的主要途径。为了提高教师的写作能力,学校采取三项措施。一是通过专题培训,提高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研究论文写作的能力。如,邀请写作专家到我校,为全体教师做有关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讲座,专门培训了教师的研究和写作能力。二是让教师多写多改多评。学校每学期布置教师写的内容有计划、总结、反思、心得、论文等,更提倡教师写日记。引导教师每天用5~10分钟的时间,用心感受、用脑去思考一天中教育工作,将心中所想说的,用文字记录下来,部分教师还通过“教学博客”的形式,记录与其他人分享自己点滴教学心得。三是学校建立奖教奖学激励制度,每学期举行教学案例、教学论文、学习心得评比,调动教师写作的积极性。到目前为止,我校有30人的论文荣获广东省级奖励,有15人荣获国家级奖励,全体教师的写作能力有显著进步。

四、过好“教研关”,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不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教师,很难真正品尝到当教师的乐趣。新课程的推进要求教师成为研究型的教师,学校想方设法搞好校本教研。我校校本教研的主要形式有:

1.课堂观摩

课堂观摩,即让培训教师亲临课堂教学现场观看、学习、交流、借鉴,以提高他们的境界,使之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技能。课堂教学观摩为教师的成长搭建了平台,一堂好的观摩课有利于教师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现代教学技能,为教师的成长特别是名师的脱颖而出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2.以赛促训

教学比武具有针对性强和见效快的特点,是提高教师专业技能的催化剂。为了让青年教师实现快速成才,我校每年都组织教师进行教学基本功比赛,在这几年中,我校有20多位教师在高州市中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中荣获一、二等奖,这大大促进了教师的成长。另外,我校还加强对教师语言技能、提问技能、讲解技能、导入技能等培训;组织青年教师进行说课、教案编写、教育博客等一系列比赛,这既是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全面检验,也为他们提供了一次良好的锻炼机会。

3.新老结对

新老结对对新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积极意义,在老教师的传、帮、带、引中,新教师可以缩短他们漫长的专业成长过程,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掌握实践性知识并融入教学过程中。在老教师带教中更强调老教师的主体作用,新教师是接受培训的对象,更偏向于知识的接受。“新老结对”不仅重视老教师“带教”的作用,还有“研修”的意义在内。青年教师有活跃的思想,不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在互相学习研修中也会促进老教师对自己教学经验的反思,从而共同成长。

4.教师沙龙

在教师沙龙的天地里,智慧与思想常常发生美丽的碰撞,实践与探索往往实现亲切的交融。沙龙的话题广泛,并不一定强调形式的规范,而是要突出研究与讨论的气氛与特点,操作程序是:(1)确定话题,让教师收集有关教育教学中值得关注的问题,对收集到的话题进行筛选后确定研讨的话题。(2)组织研讨。将研讨话题提前发给教师,做好准备,这样在集中研讨时,教师将论文撰写和观点交流结合起来,畅所欲言,甚至展开针锋相对的学术争鸣,使教师的学术修养、人文修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五、过好“身心关”,倡导教师快乐育人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独生子女家庭普遍化,学生安全、教学质量始终是教师最操心的工作。教师所承受来自社会、家长、学校的压力越来越大,教师每天忙于备课与批改作业、调查与反思、家访与辅导等活动,经常超时超量工作,造成教师精神和身心疲惫,大部分教师身体处于亚健康的状况。我校坚持教师健康第一的宗旨,通过五大措施,减轻教师的身心压力。一是坚持以教师为本,建设和谐校园。学校领导班子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始终把教师视为教育工作的主导和学校管理的主体,让教师成为学校的主人翁。二是在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和规范管理。坚持人文关怀和制度管理结合,建立民主、开放、公平、正义、包容的管理文化。三是积极改善教师福利待遇,营造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环境留人的氛围。改善办公条件,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消除教师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教书育人工作之中。四是发挥工会和女职工委员会的作用,关心教师生活、学习,为教师发展搭建平台,把学校建设成教师追求幸福生活的乐园。为减轻教师心理负担,工会每月举行一次篮球比赛、乒乓球比赛等活动。五是定期请医院医生到学校,为教师讲解疾病防治和心理自我调整方法。现在教师都注意自己身体健康,懂得减少压力,教师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六、过好“质量关”,强化育人的责任感

家长对子女未来充满期待,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教学质量面临内外压力,学校教育质量管理面临新的挑战。我校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办学理念,树立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和人才多样性的质量观,认真执行教学“四个必”:即讲必练、练必阅、阅必评、错必纠,切实做到教学“六认真”。

1.认真备课。教案内容完备(目标、重点、难点、内容、方法、作业、板书等),应一课一案,有时间安排。骨干教师可备略案,年轻教师应备详案。培养对象的教案应有指导教师签名。检查备课本四次,并评选优秀教案,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2.认真上课。课堂教学中应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反对“注入式”“满堂灌”。教学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板书工整,条理清楚,难易适度,效果良好。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私下调课或代课。

3.认真批改作业。认真安排好课内外练习、作业,对作业要作规范要求,习题精选,要按照基础性、层次性、探究性和激励性原则来设计和布置各类作业,要做到科学、规范、趣味、多样,督促学生认真写作业,按时交作业;作业中的共性问题应集中评讲。

4.认真辅导。教师要准时到班辅导,负责纪律;课余时间的辅导也应热情、耐心,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第4篇:医生成长论文范文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5+3”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汪玲,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工作小组组长,教授,上海200433。

我国1998年开始试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输送了数以万计的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但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实践过程中也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其中一个突出问题是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科研、轻临床”的倾向,研究生的临床专业素养和临床技能难以胜任临床岗位的实际需求。同时,医学专业学位制度与执业医师制度之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之间一直存在着矛盾。为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统筹医学教育与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体制机制,提升医学生职业道德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上海市2010年正式启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的改革试验。2010~2012年,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和上海中医药大学等试点高校已经招录了三届共计1112名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培养方式和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也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实践性和示范性的成功经验。

一、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面临的制度困境

长期以来,我国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教育实行医学本科教育,授予医学学士学位;1978年我国开始招收医学研究生,授予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88年,试办七年制医学教育;1998年,试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授予临床医学硕士和博士专业学位;2001年起,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实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医学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旨在培养适应临床工作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但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我国现行的执业医师制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之间却一直存在着矛盾,导致其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一方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现行《执业医师法》存在冲突,医学研究生进行临床能力训练面临违法行医风险。1999年5月我国正式实施《执业医师法》,规定“未经医师注册取得执业证书,不得从事医师执业活动”。医学生在获得医学学士学位后,必须在临床工作一年才能够参加国家统一举行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获执业医师资格后才有临床处方权。所有医学本科生或尚未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由于没有处方权,不可独立处置病人和进行手术,无法独立担任住院医师工作,导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训练与培养在医院很难进行。

另一方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之间存在矛盾。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教育的一个特有阶段,是指医学专业毕业生完成院校教育后,在经认定的培训医院接受以提高临床技能为主的系统、规范的培训的阶段。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成长为合格临床医师的必由之路,对保证临床医师专业水准和医疗服务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读期间会有一年以上的时间在医院参加临床实践训练,其训练目的、方式等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本相同。但是由于我国医学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由不同的部门主管,缺乏统一协调,导致临床医学研究生临床实践训练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不统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接受的临床技能培训得不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部门的认可,研究生毕业后仍然需要按照卫生行业要求重新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造成教育与医疗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导致医学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等同于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做法,偏离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设立的初衷。

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2001年,上海市提出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新模式,即由过去的“5年住院医师”改为“3+X”培训模式。第一阶段“3”也就是医学生毕业后进入医院的前3年,接受通科教育和培训;第二阶段“X”就是专科培训,最后达到专科医师准入的水平,这个“X”时间长短随各临床专科对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而不同。2010年,上海市正式开展统一模式、统一准入、统一考核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作为全市各级医疗机构临床岗位聘任和临床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必备条件之一,全市各级医疗机构从当年开始即不能再聘用未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学院校毕业生从事临床工作。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行业覆盖的历史背景下,2010年10月上海市正式启动了教育部批准实施的23项教育体制综合改革项目之一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改革重点是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紧密结合。

1.模式创新,构建了以临床实践能力为核心的“5+3”人才培养模式

为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的改革试验提出了以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临床医学“5+3”人才培养模式,即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加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从而在国内首次构建了将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有机衔接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在以“5+3”模式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中,医学生完成5年的医学院校教育后,一部分毕业生选择考研攻读医学科学学位,但绝大部分将进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进行为期3年的培训,考核通过后,取得普通专科执业资格,称为专科医生,其中一部分医师直接进入社区或者二级医院工作。此外,还有一部分医师希望在大医院做“分工更细”的专科医生,比如神经内科、泌尿外科等,就要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束后,进入亚专科规范化培训基地继续学习,这被称为“5+3+X”。

2.观念创新,界定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双重身份”

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象是以“行业人”身份接受培训,与培训医院签订培训及劳动合同,劳动关系委托市卫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管理,培训结束后合同自然终止,培训对象自主择业;培训期间计算工龄,按培训医院同类人员标准发放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其水平高于当年高校毕业生的平均入职收入水平并逐年提高;培训期间依法参加并享有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公积金等社会保障。

在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中,对于那些参加全国统考被高校录取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在被招录为“住院医师”的同时,以定向身份获得研究生学籍,即获得了“住院医师”和“研究生”的双重身份。

这种双重身份突破了医学本科毕业生只能在就业(住院医师)和在读(研究生)之间“非此即彼”的传统观念,为本项目在试点过程中的培养机制和管理体制创新奠定了理论基础,从而实现了临床医学“5+3”人才培养模式全过程“三个结合”的有效衔接,即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招录相结合、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制度相结合。

3.机制创新,实现了全过程“三个结合”的有效衔接

医学教育不仅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医学教育改革既要符合教育的普遍规律,又要遵循医学人才成长的特有规律。从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经验来看,临床医师作为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要求很高的专业人才,其培养必须经历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个阶段。其中,院校教育侧重于理论知识学习、辅以临床实践;毕业后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培训,并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制度加以落实。

因此,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招生招录、培养培训、学位授予与医师准入等方面实施有效衔接,切实提高医学生的临床专业素质和临床技能,成为推动临床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1)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招录相结合。在制订研究生招生计划时,按照“需求导向”原则,根据上海市每年参加住院医师培训人数,合理确定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分专业招生计划数。2010年,上海市根据临床岗位需求和培训医院能力,采取医学毕业生自行申请、培训医院择优录用的招录方法,实际招录住院医师1830人。其中本科生517人(占28.2%),硕士生1105人(占60.4%),博士生208人(占11.4%)。因此,上海市确定在2010~2012年之间每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分专业招生计划数为500名;并且计划2013年扩大该项目招生计划数,逐步减少包括本科、硕士和博士层次非本项目的住院医师培训招录计划。在招生录取过程中,各高校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院结合住院医师招录,共同组织研究生入学复试。推免生直接进入复试;对参加全国统考者,根据考生初试成绩和个人材料确定差额复试名单。复试主要考察专业综合知识与技能、专业英语、综合素质(医德医风、心理素质、思维表达)等。

(2)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本项目培养方案充分体现了住院医师不脱离临床规范化培训的特征。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由政治、英语、专业基础和专业理论等课程组成,所有课程均以上海市统一组织的网络课程学习为主。其中,专业基础课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科目完全一致;专业理论课由上海市统一组织各培训医院根据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细则要求,学习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了解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在临床技能训练方面,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没有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结合,对于临床能力没有强制性要求,研究生要花大量时间完成课程学习(脱离临床培训6个月以上),有些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甚至完全相同,使得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训练时间严重不足。而本项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训练必须严格按照《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进行,临床培训专业范围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急诊科、神经内科、皮肤科、眼科、耳鼻喉科、精神科、小儿外科、康复医学科、麻醉科、医学影像科、医学检验科、临床病理科、口腔科、全科医学科等18个学科。在专业学位论文方面,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并没有涉及专业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和评价指标体系,许多医学院校的导师常常安排自己带教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去完成自己的基础医学研究课题,并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和科学学位研究生一样发表SCI论文等。而本项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明确“学位论文类型为病例分析报告或文献综述等,学位论文应紧密结合临床实际,以总结临床实践经验为主”。这样就从根本上杜绝了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等同于医学科学学位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的做法。

(3)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制度相结合。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完成课程学习,成绩合格;通过执业医师考试取得资格证书,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所规定的临床轮转,通过各培训单位按照规范化培训考核要求进行的各阶段临床能力考核(包括各科出科考核、年度考核和结业综合考核),取得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者,可以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经过学位委员会评定,达到授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标准者可以获得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本项目研究生在培训期间如果未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或两次临床能力年度考核不合格,将被停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资格,取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籍。

4.制度创新,“四证合一”解决了专业学位与执业医师资格之间的矛盾。

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过程“三个结合”的基础上,本项目实现了“四证合一”,即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在项目结束时可以同时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通过“四证合一”的制度创新,实现了在医师培养过程中的院校医学教育和卫生行业培训两者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切实提高医学生的临床专业素质和临床技能,以满足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的需求。通过“四证合一”的制度创新,培训医院将组织本项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培养期间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有效地解决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临床能力训练和培养所面临的违法行医风险;由于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现了紧密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技能培训完全达到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获得培训合格证书),研究生毕业后也就不再需要重复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三、临床医学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培养方案的实践创新

本项目改革重点是实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这就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培养方案提出了实践创新的要求,即所有课程教学都必须在临床轮转过程中同步完成。

1.以临床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课程由公共课程(政治、英语)、专业基础课程(公共科目)和专业理论课程等部分组成。专业基础课程与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科目教学结合,专业理论课程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中规定的临床专业理论教学结合。表1是上海市“全科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的课程设置。

2.以“网络化课程”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按照《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要求,本项目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的课程学习,需要在不少于33个月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轮转过程中同步完成。因此,必须将原来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集中上课(脱离临床规范化培训)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改革为以“网络化课程”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上海市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际出发,探索了以网络化课程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将研究生课程制作成网络课件挂在上海市“好医生”网站,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学习时间和进程。

目前,上海市已经完成了政治、英语、临床思维与人际沟通、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有关法律法规、循证医学等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公共科目)的网络课件。目前正在建设临床医学18个二级学科54门临床专业理论网络课程(见表2),每个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含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和学科前沿三门课,要求有教学视频或音频加PPT,技能课要有示范操作视频。

本项目2010级和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通过以上“网络化课程”的学习,共同的体会是本项目网络课件和教学方式既适应了“住院医师”特殊群体在规范化培训期间学习的特点,也保证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质量的高水平和现代化。

3.以临床技能训练为重点的培养方案

本项目培养方案和以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最大的区别在于突出以临床技能训练为重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严格按照《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要求进行临床技能训练,完成临床培训轮转。为保证临床培训质量,上海市制定了统一的培训大纲和考核标准,开展了带教师资培训,建立了培训质量监控体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分为培训过程考核和培训结业考核,以培训过程考核为重点,培训过程考核合格和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是参加培训结业考核的必备条件。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包括法律法规、职业道德、临床实践技能、专业理论知识、医学伦理、人际沟通技巧等。具体要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通过临床能力训练,养成良好的医德医风,掌握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基本诊断和治疗技术;掌握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处理方法等;学会门急诊处理、危重病人抢救和病历书写等临床知识和技能。

四、临床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的协同创新

1.设立机构,协同创新

上海市成立专门工作机构负责实施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改革试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政府、行业、高校、医院形成合力,确保改革试验深入推进,形成了教育卫生部门的良好合作机制,出现了教改推医改、医改促教改的生动局面。

机构人员组成也充分体现了上海市教委、卫生局、各相关高校、培训医院共同参与的临床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的“协同创新”。由上海市教委和卫生局分管领导、各大学分管校长组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领导小组,负责该项工作的全面实施;由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专家共同组成专家小组,负责指导相关工作的实施;由上海市学位办、卫生局科教处、大学研究生院、医管处和培训医院相关负责人组成工作小组,具体实施此项工作。在项目试点过程中,工作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具体制订各项规章制度,研究解决项目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协调各高校执行上海市的统一规定。

2.建章立制,规范管理

由上海市教委立项、复旦大学牵头、其他高校和医院参与,2010年以来项目工作小组完成了4项课题研究:“上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综合改革实施细则”、“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住院医师)专业学位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评价指标体系和论文标准”。

根据《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准确把握研究生和住院医师“双重身份”,工作小组具体制定了《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实施办法》和《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

《实施细则》由下列操作性管理文件组成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得到修改和完善:《上海市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试点项目全国统考招生简章》、《上海市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试点项目推荐免试生招生简章》、《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定向培养协议书》、《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指导性培养方案》、《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导师管理实施细则》、《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管理实施细则》、《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学位授予实施细则》。

3.质量为本,加强督导

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项目实施过程中,上海市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包括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环节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即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生源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课程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临床技能考核评估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学位论文标准和评审指标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指导教师遴选和评价指标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及评价指标体系。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都必须坚持以质量为本。上海市始终坚持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这项改革成败的唯一标准。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培训医院的指导教师、管理干部和行政领导定期进行培训,提高各培训医院的管理和带教水平;组织临床学科专家和管理专家对培训基地建设情况、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检查督导,确保各项管理制度落实到位。

第5篇:医生成长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通过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分析及阅读治疗的介绍,阐述了阅读治疗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意义,并提出建立阅读治疗服务体系的建议及相应的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激烈的考研压力、就业压力及由于人际交往技能的欠缺导致的人际压力使部分大学生在心理上难以承重,这些心理问题因为得不到及时和有效的调适疏导,日积月累成心理障碍。调查发现,近年来在休学、退学的大学生中,约有1/3是由于心理障碍引起,因失眠、失恋、担心失业等因素造成心理问题而就医的人数也呈上升趋势。川大学校园的自残、自杀、他杀等犯罪现象日趋严重,成为危害校园和谐的潜在因素。发生在北京某高校的大学生硫酸伤熊事件、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华南农业大学一周内连续4名学生自杀身亡事件,更使社会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关注达到。因此,开展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治疗和调适的研究,积极主动地预防心理疾病,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分析

相关研究资料显示,大学生存在着多种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抑郁、焦虑、强迫、神经衰弱、失落、自卑、社交恐惧症、人格障碍、偏执和精神病等。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主要有:

(一)中小学时代缺少优秀读物的滋养

在当代中国,阅读被视为一种功利性的活动,将阅读同孩子将来的升学就业挂钩,简单地认为学字符、学词语就是在阅读,阅读常常被界定在与考试升学相关的狭小空间,否则就被视为读闲书。因此,中小学时代,很多学生只读一种书—教科书,每天都被深深埋于题海文山之中死记硬背,反复训练,无法接触真正优秀的书籍。然而,许多有识之士认为,在影响学生成长的诸多因素中,有很多美好的、善良的东西来源于读书!一个人的思维的发展、心智的成熟和情感的成长,都离不开以阅读为核心手段的语言活动,这是电视和网络等其他媒介永远无法取代的。因此,一个人的阅读史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

由于中小学时代缺少优秀读物的滋养,很多学生带着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步人了大学,这样的学生很难适应大学生活。

(二)大学期间面临求学、求职、求偶的外在压力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青春后期,面临着求学、求职、求偶三大人生课题。英语四、六级考试和考研等带来的学习压力、高校扩招等导致的就业压力、由于人际交往技能的欠缺导致的人际压力以及低收人家庭所引起的经济压力,使心理本已脆弱的学生产生学习焦虑症、自我认同障碍、就业心理障碍和人际交往障碍,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本人的健康发展,同时也给高校的管理带来潜在的隐患。

二、大学生心理障碍的阅读治疗

(一)阅读治疗的涵义

阅读治疗是图书馆学、医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的交叉课题,它是在医生或咨询师的引导下,把阅读作为调节不良清绪和行为、寻求心理自助以达到预防及辅助治疗心理问题的目的,帮助人保持或回归身心健康的一种方法。

阅读治疗与日常的个人自发的普通阅读行为存在明显的区别。在日常生活中,用阅读来缓解不良情绪的相当普遍,人们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或是休闲杂志释放压力和调节心情。然而,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治疗。因为,一是阅读治疗对读物的选择非常认真、谨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读物,以实现患者与图书之间的心灵上的共鸣;二是阅读治疗往往事先有一个精心设计的、深思熟虑的、较有针对性的治疗计划;三是在对患者进行阅读治疗期间,往往会辅以音乐疗法和心理辅导,以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这与一般读者的阅读行为有着显著的不同。

(二)阅读治疗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意义

1.阅读治疗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阅读治疗研究在近几十年得到了图书馆学界、医学界和心理学界的关注,受到国外医学界和图书馆界的普遍重视。国外有很多研究证实阅读治疗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客观的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有助于解决诸如恐惧、沮丧、紧张、忧伤、痛苦、羞怯、孤独、担忧、失败等情绪困扰,帮助学生合理宣泄情感或精神压力,有助于改善儿童的社会交往。Newshouse(1987)通过对二年级学生的等组前后测实验,发现经过56个小时阅读与恐惧有关的书,实验组降低了恐惧水平。

英格兰布里斯托尔大学的医生经过多年的研究认为阅读诗歌比吞服药丸能更有效地治疗焦虑症和抑郁情绪;1989年赖尔登和威尔逊分析了1981年以后的所有试验报告,得出结论说阅读治疗是有效的,特别表现在增进自信、改善行为和改善人际关系方面。

国内这方面的研究为数不多。高文凤等人(2004)选择同一年级的两个班,分别为阅读治疗班(进行三个月的阅疗)和对照班。对两个班的学生施测,结果表明阅读疗法对解决大学生心理彰碍问题及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有效。 范奉莲(2007)运用“大学生人格调查表”测试该校04级大专生,测出有心理障碍的学生40名,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进行一段时期的阅读治疗,结果显示:阅读有关在苦难中成长的小说、成功人士的传记及著作,还有励志与做人处世的期刊对存在强迫、抑郁、偏执反映的大学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2.阅读治疗是深受大学生欢迎的心理疗法

一项针对254名当代大学生心理困扰求助方式的调查结果显示,74%的大学生曾求助过图书来解决心理障碍,其中性困惑和恋爱苦恼求助图书的人占80.6%,就业压力求助图书的人占62 %,交际困难求助图书的人占53. 4%,考研困难求助图书的人占40.4 %,而这4项主要困扰求助心理医生和辅导员的却很少。此项调查结果说明:由于阅读治疗具有经济、简便、及时、保密性强的特点,又能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因此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心理治疗方法。例如,山东泰山医学院图书馆通过与心理咨询教研室、学生工作处、大学生心理协会联合成立阅读治疗研究小组,于2001年起开展阅读治疗服务,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几年来一直受到大学生的普遍欢迎。实验和实践都表明,阅读疗法是易于被大学生接受且疗效显著的心理治疗方法,应该在全国大学中推广和普及。

(三)建立阅读治疗的服务体系

阅读治疗是一种古老又年轻的疗法,在治疗大学生心理障碍方面存在着不可取代的优势。那么,如何在高校更有效地开展阅读治疗呢?

1.培养从事阅读治疗的专业人员

培养从事阅读治疗的专业人员是进行阅读治疗中急需解决的问题。高校可以考虑从教师队伍、图书馆员、医生和社会心理服务工作人员中选拔出优秀的专业人员来组成治疗团队。专业人员的选拔首先要考察他们的个性特征。专业人员要具有坚强的性格,真正乐于为他人服务的品质,对他人具有亲和力的人格魅力等个性特征,以及良好的沟通技巧,从而能够给大学生以学习上的指导、生活上的帮助和心理上的疏导;通过善意的关心和积极的阅读指导,赢得大学生的信任,实现与大学生的心理沟通,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提高心理素质。

2.开设关于阅读治疗的相关课程

高校要尽快开设关于阅读治疗的相关课程,把阅读治疗的内容充实进心理咨询、儿童图书馆学、成人教育、家庭教育等课程中去,通过老师有针对性的讲授和引导,使学生充分感受到阅读疗法是一种经济、方便,可行性和保密性强,无精神压力和顾虑,能轻松偷快地矫正心理障碍的键康教育方法,懂得通过正确的阅读指导是可以治疗心理疾病的,从而调动他们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寻求帮助的迫切性。

3.重视对阅读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高校的阅读治疗团队要为大一新生建立心理档案,用来记载他们大学各个时期的心理发展状况,及时地为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制定出科学的治疗计划,通过选择合适的阅读资料、设计讨论、写作、绘画等阅读后活动来进行阅读治疗,并记录下疗程和疗效,尽可能多地积累阅读治疗的个案,为阅读治疗的理论研究提供坚实的实践基础。

第6篇:医生成长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系统医学哲学观 “三观”教育 人生观 价值观 世界观 

医学伴随着人类生命的诞生而产生、丰富与发展。考察人类医学的发展史,不难发现,不同医派无一不是从哲学中孕育而生,在哲学中得以成长、发展的,二者具有鲜明的同源性。1977年美国医学家恩格尔在论述现代生物医学模式不足时,提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现代医学新的发展模式,这标志着医学的模式正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这种充满了辩证统一思想模式的转变,也更加印证了恩格斯“自然科学向哲学辩证思维复归”的观点。现代医学哲学模式的建立对未来医学人才的思想品德、专业理论、医疗技术、临床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只有知识更加广博,具有多元化、多层次、多样式、全方位、统一整体辩证的思维能力,才能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求,其本质就是按照系统医学哲学观来培养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一、以系统医学哲学观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随着医学教育内容和标准的全球化、国际化,按国际医学教育标准来评价医学院校及医学生已成为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一名合格的医学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医学专业素质,而且应有高尚的医德,只有这样才能把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作为自己的职业追求。医学是一个需要付出毕生精力的学科,因此要有“笃学精术”的品格,要培养学生刻苦求学的意识,尊重科学知识,踏实钻研的精神,树立修身为本的理念。坚持修身为本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伦理道德和敬业精神,在未来职场生涯中能够把患者的健康利益放在首位。因此,医学教育应该重视学生思想的“顶层设计”——构建系统医学哲学观,培养医学生具有哲学家的品质:大公无私、谦虚、高尚、沉着、冷静的判断,具备必要的知识,无邪,不迷信,用冷静的思想和理性的经验去探索病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一些西方哲学思潮相继传入,各种流派的思想也纷至沓来,如何明辨精华与糟粕,不被西方的拜金主义思想影响,对医学教育提出了重大挑战。能不能从思想上给学生以“顶层设计”,给学生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教育,在当今医学教育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主张通过哲学方法论指导医学生的教育与实践,培养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抛弃狭隘的功利目的,培养超脱的心境,塑造追求真理、探讨医理医源、关怀人类身心健康的精神境界,从而提高医学生自身科学研究与坚持真理、推动社会进步的高尚情怀与素养。对医学生的思想教育中,要突出“人文关怀”教育,把人的健康放在第一位,而只有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敬畏生命的理念深入人心,以维护生命作为医学最高使命和职责,医学生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才能恪守职业道德,才能摆脱“技术至上”“物质至上”的观念束缚,从而构建起医者仁心、大医精诚的人文理念,使思想教育成果延伸和渗透到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之中。 

二、以系统医学哲学观培养学生的人生观 

传统生物医学模式使医学科学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就是不断将现代科学技术向医学领域持续、全面引入的过程。在生物医学模式下,人们对疾病的研究和对患者的治疗更为专业和深入,生物医学模式极大地促进了医学的发展和进步,提高了临床的诊断率和治愈率,但也存在致命的弱点:重视技术、物质和人体,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和心理性。由于科学技术的大量介入,医学的“人文性”正在逐渐地丧失,表现出明显的失人性化倾向。医疗服务的过程也成为工业流水线式的操作过程,只注重结果,而忽视对被服务者的心理关心,只重视“病”的存在而忽视了“患者”。当前,多数的医疗纠纷、医患冲突大都产生于这种失人性化的服务,患者及其家属在接受医疗服务的过程中,感受到医生仅仅是对“病”感兴趣,而忽视“病”的主体——人的心理和社会状态,使其自尊心受到漠视与侵害,从而对医疗过程产生不信任,甚至抵触、对抗。现代医学模式的兴起和发展,使现代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关系更为密切,使医学研究更多注意到人的整体性、社会性、自然性等属性,使医学教育趋向综合化、整体化、多元化发展,回归到了人文关怀和人道思想上。因此,现代医学教育必须加强医学生系统医学哲学观的培育,使学生树立起宏观与微观、静止与运动、整体与局部及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观,不再以静止的、孤立的、形而上学的方式看待分析生命现象,以应对现代医学模式发展的要求。 

基于以上医疗现状,近几年,医学教育把培养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放在了一个重要位置。这些将来从事医疗工作的“准医生”们,如果没有强烈的人文关怀,没有正确的人文理念,很难摆脱“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要改善医疗环境,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就很难实现。因此,医学教育要着眼于医学生的人生观教育,这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以系统医学哲学观来构建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以正确的人生观来构建医学生的职业生涯。我们在医学生教育中挖掘整理当代医学大师的人文精神,为医学生人生观教育积累生动活泼的教育素材,发挥医学大师们的示范和榜样作用,激励和教育医学生。人生观是对人生的目的、意义和道路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对医学生而说,人生观既是对自己人生的看法和态度,也是对他人的看法和态度。通过当代医学大师的人格示范作用,挖掘他们的精神财富,运用于医学人文教育之中,突显他们的榜样的力量,是对医学生进行人生观培养的一剂良方。医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人为本,敬畏生命,善待患者,自觉维护医学职业的真诚、高尚与荣耀,才能担当起社会赋予的增进人类健康的崇高职责。 

三、以系统医学哲学观培养学生的世界观 

医学的发展与现代科学教育技术有着密切联系,与哲学、伦理、艺术也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尤其是在现代医学医疗活动中面临大量道德难题的今天,培养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尤为重要。在医学实践活动中,医学技术的判断,终究无法解决现代医疗活动中的伦理学与其他人文科学的问题,而迫切需要借助于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与解决。行为实践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医学生不仅仅需要仓储充足的知识,还需要善于汲取、更新、应用技能。以什么样的世界观来看待医学,是当今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命题。 

第7篇:医生成长论文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医学生;医德教育

20世纪以来, 医学科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为人类健康造福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社会问题。医学作为双重属性的学科,决定了医学本身的两大支柱-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缺少任何一方的医学都是不健全的医学[1]。因此,作为医学人才培养主阵地的高等医学院校,对于医学生的培养仅有医学技术教育是不够的,还必须重视医德教育。

1 医学生医德养成的重要性、紧迫性

医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使先进的现代诊疗技术不断突破,同时医患矛盾引发的社会问题也迎刃而生。据调查结果显示,当前仅有31.2%的被调查者对医护人员的道德水平持满意态度,46.8%的受众认为医生缺失职业道德容易导致医患关系的紧张,认为医德对医疗行业的规范和医院的声誉也有影响的被调查者分别占27.2%和21.4%[2]。由此看来,医德的逐渐流失正成为医患关系紧张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如何树立医务人员良好的医德医风,已成为目前社会热点问题。

作为培养医务人员主阵地的高等医学院校,对医学生医德的培养已成为医学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指出:医学教育,德育为先。医德教育不仅影响着医学生的发展,更关系着患者的安危。医学院校要培养出合格的医学生,就应该把专业知识教育和医德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然而在我国的高等医学院校中,医德教育还不尽如人意,医德教育的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

2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医学生医德养成的重要作用

当前,医学院校一般采取的是五年学制,将医学生的学习分为三大阶段,对于医学生医德的培养,最关键的就是医学生入校初期的基础学习阶段即医德情感培养、医德信念确立阶段。这一时期是从一名普通中学生向医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转换的关键时期。在思想上,初为医学生的大一新生们对这一角色的转换通常较为迷茫,要想将来能够成为一名出色的医务工作者,首先在角色的认识以及思想的转化上要把握住方向,这就要求作为教师一定要在这一关键时期给予医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医学生医德的培养虽然贯穿医学生医学教育的全过程,渗透在各门课程中,但是作为大一、大二阶段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却是最为集中、作用最为突出的一个医学生医德培养的渠道。高尚医德的形成与医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密切相关,对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职业观的形成具有不可或缺的引导作用。

3 合理运用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加强医学生医德养成

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一门需要借助教材之外的丰富资源才能完美实施的课程,又是一门需要教师创造性地结合实践实施组织教学的课程,更是一门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其自主学习能力的课程,要想完美实现上述目标,"两课"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扩大"资源内需",开发课程资源,建立一个涉及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以基础知识为出发平台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和资源空间[3]。

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不仅担负着培养学生政治素养和道德素养的重要任务,还肩负着医学生医德养成的重要任务。为了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取得实际性的效果,作为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要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共性中体现出个性,合理运用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加强对医学生医德的培养。

3.1运用动态生成的思想政治课程资源 调察显示,随着当前高校对课程资源开发的不断重视,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了开发课程资源的重要性。图书、音像、视频、网络资料的开发利用率已达到较高比例,占到被调查教师的90%,而教师对于在教学、生活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的认识程度以及开发利用率却明显较低。然而,一个有意义的教学过程,除了应当具有传递科学知识的功能之外,还应该成为广大师生共同建构知识和创造人生价值的过程。只有当广大师生的生活、经验、智慧、理解、问题、困惑、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素材性课程资源能够真实地进入课程、进入教学过程的时候,教师和学生才会真实地感受到教学过程是他们的人生过程,是他们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学才有可能真正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健全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应该更新观念、改变教法,围绕学生开展教学活动,注重课堂的灵活性和动态性,促使学生发挥主动性,注重生活、教学过程中的动态课程资源的合理运用。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在医学生职业道德、个人品德等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材料的收集与讨论,形成总结报告,并进行成果汇报。然后,教师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所谈到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总结。通过这种形式,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原本单调的问题富有生活哲理;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思考,从而对自身有一个更好的认识与提升。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听到学生的不同声音,看清学生在这些重要问题上的认识程度,以便调整教学内容,结合学生遇到的具体实际分析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道德标准,从本质上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促进健全人格和高尚医德的养成。

3.2运用实践活动课程资源 思想政治理论课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其教学目标不仅要解决学生对社会道德基本要求和法律规范的知识性认知,还要引导学生坚定社会主义道德及法律的崇高信念。当然,完全依靠理论教学是难以奏效的。要想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效性,必须在教学方法上加强实践教学的环节,是以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有关知识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展的学生亲身参与、体验的一种教育方式,是巩固理论教学成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教学活动。针对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任务的特殊性,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合理运用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培养学生高尚的医德。

3.2.1开展讲座式实践教学 讲座式实践教学主要是指通过邀请学科专家或优秀行业从业者,针对课程教学目标中所涉及的某一具体问题开展讲座,为学生讲授本学科前沿动态或一线实践经验的一种教育模式。医学院校拥有大批优秀的具备临床一线工作经验的专家教授,他们在具体工作中所展现的医德,是对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最好资源。比如,在有关"职业道德"的授课过程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在理论阐述后,可以邀请临床医生或临床教师结合实际临床工作,针对医生职业道德在一线工作中的重要性开展讲座。通过这一形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到医德对于医生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

3.2.2开展体验式实践教学 体验式实践教学是指受教育者通过参观、社会调查、座谈、义务劳动等实践活动,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并运用所学的理论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通过体验式实践教学,可以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增强社会责任感。由于医学生未来工作的特殊性,高等医学院校对于体验式教学的课程资源的运用,应该更加注重医学生职业道德以及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理论讲授的基础上,可以组织学生到医院做导诊志愿者,参加卫生下乡活动或进社区做社会调查,到社区养老院或福利院做义工等。通过让医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有计划地接触社会,从而更多地关注和融入当前医疗卫生领域的改革与发展,提高学生对医学社会价值、道德价值和行为选择的正确判断,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道德修养,增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

3.2.3合理运用网络资源 调查显示,80%的教师对于网络资源的开发,更多的集中在结合课程内容收集互联网上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信息丰富课程内容。然而,网络的功能是强大的,我们对于网络的运用不能仅仅于此。除了对于网络既有资源的运用外,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应该利用网络的交互性与学生共同创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平台,从而更准确的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

教师可以开设自己的博客、微博、微信等90后学生乐于使用的网络交互工具,实现师生网上互动。另外,教师还可以上传多媒体教学课件、学习资料,推荐各种网站资源信息,收集学生的优秀作业和探究论文等建立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库,以便学生学习。通过对网络资源的合理运用,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范围更宽、途径更广的信息获取的途径。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参与到学习中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能力自主地选择网络平台提供的信息,参与热点问题的讨论,从而更加有效的提升医德水平。

参考文献:

[1]任涛.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途径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

第8篇:医生成长论文范文

(一)人文医学素质培养是我国医学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

我国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医学研究与服务的对象是人,在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强文、理、医渗透和多学科交叉融合,把医德和医术的培养结合起来,加强综合素质培养”。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复合医学模式的建立和发展,使得医学服务由单纯的疾病诊断和治疗发展为提升人的生命质量。医学的发展为医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整体职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决定了医学生应当成为具有医学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医学的人文价值体现在以病人为中心的信念中,渗透于医学高新技术的应用中。在医疗服务过程中,良好的人文修养,适度的人性关怀是化解医患矛盾的良药。作为一名未来的医务工作者,除了具有高超的医术外,还应具备科学的价值观、基本的法律知识、良好的沟通能力,懂得尊重、理解、关爱和抚慰病人,对病人有同情之心、怜悯之情。这表明,人文医学素质培养一定是医学教育中的一项根本任务。

(二)高质量的全科医生培养已是当务之急。卫生部部长陈竺在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上指出“培养高质量全科医生,是当前医学教育改革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点工作。全科医生培养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已经成为医学教育模式新变革的核心。能否培养出大批合格的全科医生,建立以全科医生为核心的基层卫生服务团队,将直接关系到重大疾病的有效防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提高和医疗费用的合理控制”。

全科医生是综合程度较高的医学人才,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是看病防病的“多面手”,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医学学科的特殊性要求医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以适应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更好地服务人民健康。

二、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滞后的几大主要原因

(一)学生基础教育阶段人文素质培养的缺失。在我国基础教育实践中,重智商培养,轻情商培养,重科学知识的学习,轻人文素质的形成,直接降低了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起点,高校首先要承担起了“补课”的责任。

(二)教师观念落后,不适应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医学模式的转变,漠视社会、心理、伦理等多角度多方位探求人类的健康和生活的质量。

(三)医学人文教育学科研究滞后,医学院校更是缺乏人文教育机构,而人文教育师资力量薄弱,轻视了人文教育。

(四)医学生培养计划课程设置中与人文教育相关的“两课”主要承担政治意识形态教育,对医学生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的培养薄弱,课时量仅占10%,而且教学方法简单、考核方式单一。

(五)医学院校学科背景单一,医学教育中越来越突出职业技术与职业的应用性发展,学科知识注重工具的实用性,轻视了历史的、情感的、思想知识的的教育,禁锢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学校缺乏浓厚的人文环境氛围。人文素质的培养和造就不仅仅需要课堂教学、思想政治教育等途径,更要在良好的氛围中形成,这种氛围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它通过无处不在的影响,对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具有重要作用。而我们习惯将高校营造成“知识的殿堂”,使其缺乏人文情怀,这无助于校园人文氛围的塑造,这使得学生个体在人文素质养成的过程中,缺乏应有氛围熏陶。

三、人文医学素质教育需要建立全方位、立体式教育模式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生的职责已经不完全限于对疾病的诊治,还包括了对疾病的预防,卫生信息的管理,以及健康咨询等。医生的角色已由单纯医疗保健的提供者,转换为医疗保健的提供者、保健方案的决策者、健康知识的传播者、社区健康的倡导者、健康资源的管理者。这些改变对医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全科医学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文素质教育要通过人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的实践,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转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存品质。人文医学素质培养更是要在医学生个人内在品质养成的过程中,加以浓厚的人文医学氛围熏陶,提高医学生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注重以校园内外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践行医学生人文医学精神,使之形成良好的医学职业道德,并在未来的医学职业生涯中能够对病人进行人文关怀。学校要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需要在医学教育过程中有效地开人文素质教育,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教育模式,提高我国医学教育水平,促进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一)营造浓厚的人文医学校园内涵环境。

学校要有意识地把校园文化导向与学校人文环境建设融合在一起,凸显校园文化功能,开辟多渠道的院校人文环境建设途径,造就浓厚人文气氛校园环境。

1.营造生动而丰富的人文素质育人环境。

校容校貌、景观雕塑、建筑风格等校园实体,不仅具有实用性,而且应具有审美性和教育性,这样的校园魅力到处流溢着人文的光泽。校园的规划、建筑设计等软、硬件环境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的外在气质展示着学校的人文底蕴,丰富学生的人文意识。

2.加强校风、校纪、校容所形成的独特校园文化情景、人际情景、物质情景等氛围的建设。

医疗活动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事业,尤其需要人文精神。医学院校尤其要坚持不懈地强调“医乃仁术”的医学思想,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医学人文精神教育,不断加强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建设;通过学校人文环境建设构建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凸显校园文化功能,开辟多渠道的院校人文环境建设途径,造就浓厚人文气氛校园环境,通过校园报刊、广播、文艺晚会等宣传形式进行广泛宣扬,逐步引导学生建立勤俭节约的美德。组织由学生们自行策划与组织开展文艺晚会、体育竞赛、演讲比赛、文化沙龙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们在“润物细无声”的不断浸染中,得到文化的熏陶。开展“文化名人进校园”、“医学人文大讲堂”活动,培养学生以“厚德载物”“大医精诚”的精神,教育医学生以高尚的品质、超群的才智、广博的学识和强健的体魄,投身于艰苦卓绝,浩瀚无垠的医学事业,陶冶学生思想情操。

3.倡导“全员育人”的人文素质教育方式。

“全员育人”是学校在发挥学生工作队伍核心与骨干作用的同时,更要做到全体教职员工都来关心和重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形成全员育人的工作体系与格局,在对学生进行教书、管理、服务的过程中,通过一定的体制机制,统筹协调、齐抓共管,形成全体教职工关心、参与学生教育工作的局面,最终实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目标。真正把工作落到实处。发挥教书育人、实践育人、思想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与自我教育的功能,达到全员力量的整合,才能最终实现高校“全员育人”这一目标。

学校不仅要建立一支专业、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师资队伍,还要加强学校所有教育管理者和直接面对学生的一线教师的人文知识培训,提高学校教师整体人文素质,让校园内人人学人文、人人懂人文、人人重人文,让全体教师成为实践人文的榜样。

(二)开展全新的人文医学素质课程教育。

1.开发内容丰富的人文医学课程。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根据社会与医学发展的要求,遵循教育的内在规律,优化和重组医学课程结构,建立一套合理的人文课程体系,不仅要开设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等必修的传统医学生人文课程,而且要根据实际需求有选择的开设历史、文学、艺术、礼仪等人文科学课程。除教学计划中设置的人文医学课程外,鼓励教师开设涉及传统文化、文学、艺术欣赏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使人文教育与医学教育内容相融合,使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于医学教育之中,使人文医学真正形成科学体系。

2.探索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

改革单纯的课堂知识传授方式,可采用对话、讨论等方式,借鉴各种传媒技术,使教学活动生动活泼。采用以问题为导向、以小组讨论为主要形式的课程教学模式;倡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新性开辟人文医学教育的新途经和新方法。

3.采取灵活多样的课程考核方式。

学校对于教学计划内开设的人文教育课程,可采取撰写论文、调研报告、开卷考试等灵活考试方式,加强考勤,注重学生日常行为表现,多角度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应根据不同课程采用的不同教学方法采取不同形式的课程考核,除了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以外,还应该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方法,进一步深入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领域的内涵。

(三)构建形式多样的人文医学校内外实践体系。

1.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内人文实践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文医学课外活动。

如贫困生帮扶、勤工助学、读书颂读经典活动,组建学生人文社团,向优秀实践分子学习等。举行医学生誓言宣读仪式、护士授帽仪式、向遗体捐赠者致敬仪式、毕业典礼等活动,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固定活动形式。在潜移默化中进行道德素质教育,丰富医学教育的形式。

2.丰富全科医学生校外实践形式。

组织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到社区、街道、厂矿、乡村等参加实践,增强学生了解社会,服务大众的意识;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寒暑假农村基层卫生院实践,让学生尽早了解农村医疗卫生状况,提前熟悉乡村卫生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使学生与病人早期接触,尝试医患沟通与交流技巧,培养学生的同情心、责任感和为农村服务奉献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能力、职业精神和素质。

(四)创新地开展医学生人文素质综合评价。

第9篇:医生成长论文范文

一、作业设计体现多样性、开放性、生活性

我们以往的作业形式不外乎填空、口算、抄题计算等等,甚至还有抄概念等极端守旧的手段,这样的作业总是简单重复、僵化、枯燥无味,学生只是在应付差事,缺乏做作业的激情,抄袭他人作业等现象时有发生,教师、家长、学生都苦不堪言,心存反感。那么,怎样改变这样呆板的局面呢?

1. 作业的形式丰富多彩、不拘一格,出新、出活

首先,改变作业要求的出现方式,更具有人文性。作业的题目要有新鲜感,要多样化,要像精美的包装一样去吸引学生的第一注意。例如根据不同内容,可将题目设计为“你来当小老师”“你来当医生”“比比看”“你能行”“你来当设计师”“你知道吗?”“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快乐的ABC”“生活乐园”等。用这些亲切并带有激励情感的语言,便会一下子缩短教与学的感情距离,解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

其次,多一些主观性、操作性、实践性的作业,给学生以更多的创造空间。比如,可以周末安排出“数学小报”,学生从设计排版到内容选取,再到誊写、美工等,学生有了广阔的发挥空间。类似的,比如撰写数学小论文,编数学小童话,数学故事……作业中还可适当增加动手的小实验和实践活动。例如学习“长度单位”后,让学生测量自己的身高、跳远等,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使作业形式丰富多彩,活起来。

此外,有些作业还可以通过讨论、分组协作的方式来完成。例如学了平均数之后可以让学生分工协作,测量本小组同学的身高,再求出平均数。我还曾经要求学生四人一个小组合作出一份单元试卷等。

2. 作业的内容应新鲜、有趣

要激发学生作业的热情,仅靠作业的外在形式去吸引学生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丰富作业内容,紧紧抓住并留住“那份美妙的情感体验”,转变理念,推陈出新。

(1)作业的内容应贴近生活,充满生活气息。数学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学有所用,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学生熟悉的校园、公园、衣服、电话机、年历卡、营养早餐、足球比赛都可以成为习题的情境;学生喜闻乐见的“手心、手背”“石头、剪子、布”等游戏也可以成为习题的内容。

(2)作业的内容要具备开放性,以求给学生以更大的空间。开放性作业对学生来说既有挑战性,又能激励学生乐于学习,使学习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3)作业的内容要强调综合性。综合性是指练习的内容能涉及多个学科,包含多种知识,从而促进学科间的整合。

二、改变传统的作业评价标准、注入新的活力

作业评价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提高,它对于指导学生学习,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通过科学评价去点燃学生希望之火,使评价成为激励学生成长的推动手段。

1. 给作业一份鲜活的评语

评语,是一种作业批阅的方式,便于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作业中的优缺点,还可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统一的进步。当学生作业中出现审题、计算、观察、分析、判断等方面的错误时,我常用的评语是:“先找准数量关系式”、“利用逆推方法试试看”,让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自己去思考、修正。对有的题可用多种解法而学生只采用了一种,可以写上:“还有更好的解法吗?”这样的评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思维品质。

2. 分级评价,改进传统的批阅方式

为了便于学生了解自己作业的成功之处,我常在原有的等级评价上增加一些评价,用A、B、C等来表示。每一个级别可以赋予特殊的意义:A表示解题过程合理,步骤完整,结果正确;B表示所用文字、符号等正确,书写整洁,格式规范;C表示具有创新精神,有自己见解。

3. 多种激励方式相结合,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

相关热门标签